CN105886437A -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 Google Patents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86437A
CN105886437A CN201610307698.0A CN201610307698A CN105886437A CN 105886437 A CN105886437 A CN 105886437A CN 201610307698 A CN201610307698 A CN 201610307698A CN 105886437 A CN105886437 A CN 105886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bacillus
fermentation
candida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76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86437B (zh
Inventor
陈五岭
黄敏刚
谷亚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Rui 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陈五岭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陈五岭 filed Critical 陈五岭
Priority to CN20161030769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864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86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6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86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6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otan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组合物、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或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中至少四种或四种以上菌株的组合,其应用包括治理水体污染。

Description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背景技术
湖泊和大型的人工池塘水体多为静止或者流动性差的缓流水体,存在水体易污染、自净能力差等问题,加上居民生活和水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的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增高。夏天由于温度升高,富含N、P等元素水体还会滋生大量的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水体的色度升高变绿甚至变黑变臭。
我国湖泊水体的污染问题比较普遍,总磷、氨氮污染严重,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污染水体的首要问题。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过量生长。目前我国26个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其中包括杭州西湖、山东大明湖、太湖等水体水质恶化严重,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水体景观。因此水体的综合治理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国内外针对湖泊以及大型人工池塘污染水体的治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理方式;
(2)化学方式;
(3)生物方式;
物理方式主要有底泥疏浚法、引水换水法、控制外源污染法等。底泥疏浚能有效的清除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引水换水法可以快速稀释水体中的污染物,控制外源污染法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化学方式是指利用化学药品来治理污染水体。生物方式是通过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来治理污染水体,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繁殖可以降解、转化、吸收、沉淀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污染水体治理的目的。
水质恶化的水体中污染物难以降解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体系中不存在或存在少量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即使存在少量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也会由于竞争和捕食作用等生态关系使其难以大量繁殖并发挥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水体的温度、pH值、盐度和溶解氧等外部环境条件不适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微生物降解能力的发挥。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对水体的自净速度是很慢的,必须采取人为的强化措施才能加快这一进程。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菌剂,其成分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上述六种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由上述六种菌株组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这四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四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五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上述六种菌株的培养物。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任选地,上述培养为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或固体培养。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这四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四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五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上述六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治理或辅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到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到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到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春季和秋季一般需要10~20天;夏季一般需要5~15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春季和秋季一般需要10~20天;夏季一般需要5~15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相对于所述待处理污染水体的接种量为至少0.01%、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至少2%、至少3%或至少5%v/v。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相对于所述待处理污染水体的接种量为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或至少2%v/v。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生植物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浮水植物为凤眼蓝、睡莲、浮萍或满江红;挺水植物为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荷花或香蒲;沉水植物为菹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或黑藻。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详述
提供以下定义和方法用以更好地界定本申请以及在本申请实践中指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除非另作说明,术语按照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常规用法理解。本文所引用的所有专利文献、学术论文及其他公开出版物,其中的全部内容整体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定义
如本文所用术语“组合物”,是指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菌种的混合物,或者由所述微生物菌种组成。如果需要,所述组合物还可以包括其他的有利于所述菌株保存的物质,例如,培养基、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肉汤等。
如本文所用术语“复合菌剂”,是指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且互不拮抗的微生物菌种制成的微生物制剂,所述复合菌剂以所述菌种为活性成分,还可以另外包含载体或赋形剂,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有利于所述菌株保存的物质,例如,培养基、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肉汤等。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菌剂配伍合理、具有协同作用等优点。
如本文所用术语“培养物”,是指在特定工艺条件控制下由微生物菌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经过发酵后形成的微生物制品,它主要包含发酵后微生物菌种细胞群、微生物菌种细胞代谢产物和培养基。
如本文所用术语“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如本文所用术语“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如本文所用术语“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是指生于浅水中,叶浮于水面,根长在水底土中的植物,一般因为缺乏氧气,所以可以无氧呼吸产生醇类物质;此外,通过叶柄也能由叶供给氧气,叶柄与水深相适应可伸得很长。
如本文所用术语“挺水植物”,是指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其常分布于0~1.5米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
如本文所用术语“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
如本文所用术语“生态环境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如本文所用术语“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如本文所用术语“总磷”,是指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水样中的还原物质加以氧化,然后从剩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色度”,是指水体颜色强度的物理量,是表征水质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参数。我国现行水体色度测量的国家标准方法(GB/T 11903-1989)是铂钴比色法和稀释倍数法,其中铂钴比色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测量透明液体色度的方法,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为测量透明液体色度的标准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菌剂,其成分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上述六种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由上述六种菌株组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这四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四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五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包含上述六种菌株的培养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中或所述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以所述菌株培养物的体积计,其中所述复合菌剂中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至少四种、至少五种或六种的体积份为:
假丝酵母培养物3~6
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1~3
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1~3
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1~3
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1~3
植物乳杆菌培养物6~10;
任选地,所述培养物包含菌株和载体;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中所述假丝酵母的有效活菌数为≥1×107cfu/mL;所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中所述放射型根瘤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载体包含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中或所述复合菌剂中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1: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中或所述复合菌剂中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中或所述复合菌剂中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中或所述复合菌剂中六种菌株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2。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任选地,上述培养为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或固体培养。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这四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四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这五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上述六种菌株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至少四种、至少五种或六种的体积份为:
假丝酵母培养物3~6
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1~3
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1~3
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1~3
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1~3
植物乳杆菌培养物6~10;
任选地,所述培养物包含菌株和载体;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中所述假丝酵母的有效活菌数为≥1×107cfu/mL;所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中所述放射型根瘤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载体包含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1: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六种菌株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2。
本申请所用菌种均为已知菌种,可通过常规筛选、商业手段或其它途径获得。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假丝酵母可以是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巨大芽孢杆菌可以是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是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植物乳杆菌可以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嗜温鞘氨醇杆菌可以是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本文所述的菌种,例如放射型根瘤菌可以是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可选择地,可从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眉县滨河新区眉坞大道东段,邮编:722300)获得上述菌株。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培养所述菌种的液体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中,假丝酵母可以使用PDA液体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或豆芽汁培养基;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使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LB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植物乳杆菌可以使用MRS液体培养基或玉米粉综合培养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培养所述菌种的半固体培养的半固体培养基可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如0.2%~0.5%的琼脂)制备而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培养所述菌种的固体培养的固体培养基可为麸皮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米糠培养基、豆饼粉培养基或花生饼粉培养基。
培养物主要由微生物菌种细胞、微生物菌种细胞外代谢产物(例如酶、多糖、脂类、有机酸等)和发酵后的培养基。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法或步骤:
(1)试管斜面培养:热带假丝酵母采用PDA培养基,28℃~30℃培养24小时,获得热带假丝酵母试管斜面菌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2℃~35℃培养24小时,分别获得巨大芽孢杆菌斜面菌种、嗜温鞘氨醇杆菌斜面菌种、放射型根瘤菌斜面菌种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斜面菌种;植物乳杆菌采用MRS培养基,35℃~40℃培养24小时,获得植物乳杆菌试管斜面菌种。
(2)摇瓶培养:热带假丝酵母的摇瓶培养基是PDA液体培养基,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摇瓶培养基均为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热带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均为28℃~32℃,转速150~180r/min,培养24小时,分别获得热带假丝酵母种子液、巨大芽孢杆菌种子液、嗜温鞘氨醇杆菌种子液、放射型根瘤菌种子液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植物乳杆菌采用MRS液体培养基,30~40℃条件下静止24~48小时,获得植物乳杆菌种子液。
(3)发酵培养:将步骤(2)中的各菌株的种子液按10%的体积比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均为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32℃~35℃培养24~48小时,分别获得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热带假丝酵母的发酵培养基为在葡萄糖-蔗糖培养基中,28℃~30℃培养24~48小时,获得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植物乳杆菌为玉米粉培养基中,35℃~40℃培养48~72小时,发酵液的pH≤4,获得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
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中含有热带假丝酵母细胞群、热带假丝酵母代谢产物(例如纤维素酶、果胶酶和4-氧代脱酸酶)和发酵后的培养基;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中含有巨大芽孢杆菌细胞群、巨大芽孢杆菌代谢产物(例如葡萄糖异构酶、淀粉酶、生物质絮凝剂)和发酵后的培养基;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中含有嗜温鞘氨醇杆菌细胞群、嗜温鞘氨醇杆菌代谢产物(例如生物质絮凝剂和纤维素酶)和发酵后的培养基;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中含有放射型根瘤菌细胞群、放射型根瘤菌代谢产物(例如细胞黏液)和发酵后的培养基;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中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细胞群、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例如α-淀粉酶、蛋白酶、抑菌蛋白、抗生素)和发酵后的培养基;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中含有植物乳杆菌细胞群、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例如乳酸、乙酸)和发酵后的培养基;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中热带假丝酵母的有效活菌数为≥1×107cfu/mL,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中所述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中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中所述放射型根瘤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
4)将上述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中至少四种、至少五种或六种进行混合,得到复合菌剂。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百分比1:1:1:1进行混合,得到复合菌剂。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百分比2:1:1:1进行混合,得到复合菌剂。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百分比2:1:1:1:1进行混合,得到复合菌剂。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百分比2:1:1:1:1:2进行混合,得到复合菌剂。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治理或辅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投放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投放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污染水体是指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或人工池塘。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大于0.3mg/L,磷含量大于0.01mg/L,化学需氧量大于10mg/L,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将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相对于所述待处理污染水体的接种量为至少0.01%、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至少2%、至少3%或至少5%v/v。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相对于所述待处理污染水体的接种量为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或至少2%v/v。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生植物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浮水植物为凤眼蓝、睡莲、浮萍或满江红;挺水植物为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荷花或香蒲;沉水植物为菹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或黑藻。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生长有水生植物的污染水体处,或在污染水体上先定植水生植物,形成例如生态浮岛、浮床或浮筏,再将复合菌剂投加在水生植物生长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将水生植物在其它的水体中进行种植生长或者种子进行萌发然后移栽到待处理的污染水体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可以是将适合在污染水体中生长的水生植物根系在复合菌剂菌液中浸泡后共同加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污染水体处理。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污染水体中生长有水生植物,将复合菌剂采用无菌水稀释10倍,得到复合菌剂稀释液,将复合菌剂稀释液通过喷雾器均匀撒入水面或水生植物生长区,复合菌剂稀释液投加量为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也可将复合菌剂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至少0.5%、至少1%或至少2%通过喷雾器均匀撒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中。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治理或辅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中,温度为10~40℃,待处理污染水体的pH值为6.5~8.0。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治理或辅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中,温度为15℃~20℃,待处理污染水体的pH值为7.4或7.8。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水生植物每隔1~2个月收割生长面积的20~50%。
定期对治理后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COD和色度进行检测。
COD根据GB11914-1989中的重铬酸盐法进行测定;总磷根据GB11893-1989中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色度根据GB11903-1989中的铂钴比色法进行测定;氨氮根据HJ535-2009中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水体治理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具有以下至少一种优势:
(1)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中,各菌株能适应自然环境,接种到污染水体中,所选育菌株可以存活,进行代谢活动和污染水体治理。
(2)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中,各菌株能快速生长繁殖,在接种到污染水体中2~3天,各菌株的有效活菌数即可达到1×105cfu/mL以上,能够达到快速治理水体污染目的。
(3)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中,各菌株生长迅速,能适应污染水体环境,其代谢产物,例如乳酸、乙酸、抑菌蛋白、抗生素、淀粉酶、蛋白酶等能够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更有利于污染水体治理的进行。
(4)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中,各菌株配比科学合理,能够发挥各自的降解优势。
(5)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中,各菌株能够协同作用,降解速度增快,缩短处理时间。
(6)本申请选育的复合菌群可以高效地产生生物絮凝剂,对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菌体和难以生物降解的颗粒可以起到显著的沉淀效果,从而达到快速净化水体的目的。
(7)本申请巧妙的将微生物菌群和水生植物进行结合,微生物菌群和水生植物相互协同作用,促使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降低,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沉淀到底泥中的微生物菌体,利用底泥中的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防止底泥污染水体。水生植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点,从而保证微生物可以在水体中长期存在。
(8)本申请治理水体污染是一种高效、无害、低成本、推广性强的生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9)本申请的治理污染水体的方法同时增加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获得以下至少一种效果:
(1)使用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治理污染水体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COD和色度均降低,具体数据参见实施例。其中,氨氮含量降低至少35%,总磷含量降低至少20%,COD降低至少20%,色度降低至少10%。
(2)使用本申请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治理污染水体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COD和色度均显著降低,具体数据参见实施例。其中,氨氮含量降低至少75%,总磷含量降低至少50%,COD降低至少70%,色度降低至少60%。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申请范围的目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污染水体的水质基本状况如下:氨氮为1.32mg/L、总磷为0.264mg/L、COD为59.8mg/L、色度为50。
处理时间:2014年7月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1:2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准备5个塑料桶,每个塑料桶装入100升污染水体,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4桶每桶分别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1%、0.5%、1%和2%加入复合菌剂,分别标记为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和处理组4。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15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后,处理组1中的氨氮含量降低60.91%,总磷含量降低35.61%,COD降低32.78%,色度降低20.00%;处理组2的氨氮含量降低77.50%,总磷含量降低63.26%,COD降低38.63%,色度降低30.00%;处理组3的氨氮含量降低76.74%,总磷含量降低59.47%,COD降低49.50%,色度降低40.00%;处理组4的氨氮含量降低68.18%,总磷含量降低75.76%,COD降低50.50%,色度降低30.00%;对照组的氨氮含量增加1.52%,总磷含量降低1.51%,COD降低8.86%,色度增加20.00%;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表现出污染水体的治理能力,处理组2和处理3的处理效果较突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污染水体的水质基本状况如下:氨氮为1.87mg/L、总磷为0.176mg/L、COD为184mg/L、色度为70。
处理时间:2014年8月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1:2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准备4个塑料桶,每个塑料桶装入100升污染水体,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组1只加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0.5%的复合菌剂,处理组2只接种水生植物-凤眼蓝(水葫芦),处理组3加入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0.5%的复合菌剂和水生植物-凤眼蓝(水葫芦)。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15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2:
表2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后,处理组1中的氨氮含量降低58.29%,总磷含量降低55.11%,COD降低73.46%,色度降低71.43%;处理组2中的氨氮含量降低23.12%,总磷含量降低19.32%,COD降低25.81%,色度降低42.86%;处理组3中的氨氮含量降低77.42%,总磷含量降低63.64%,COD降低83.91%,色度降低85.71%;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3.21%,总磷含量降低16.48%,COD降低3.26%,色度不变。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对污染水体具有处理作用,在治理期间,随着时间延长,治理效果越来越明显,处理组3的治理效果最佳,处理组1次之,处理组2较弱。复合菌剂单独治理污染水体,显示出较明显的效果;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相互协同作用,治理效果更加显著。
实施例3
针对四川省隆昌县莲峰公园水质严重污染的问题,利用本发明技术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提高水的自净能力。莲峰公园水面约1500平方米,水深1.5~2米,温度15~20℃,pH值7.8,水面种植有水生植物——凤眼蓝(水葫芦),水面有一座饭店,水体污染严重。
处理时间:2015年4月。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1:2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由于水面已经存在水生植物,因此不需要在水面上定植适合当地水体生长的水生植物。
首先在水池中做一个围挡将水面分成两部分,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将复合菌剂采用无菌水稀释10倍,得到复合菌剂稀释液,将复合菌剂稀释液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通过喷雾器均匀撒入水生植物生长区水面;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30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
表3莲峰公园不同时间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时,处理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82.04%,总磷含量降低60.58%,COD降低73.14%,色度降低75.00%;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升高11.24%,总磷含量升高3.30%,COD升高24.95%,色度不变。处理5天时,处理组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COD和色度已经明显降低,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有效地清除了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实施例4
针对四川省隆昌县北关景区池水污染的问题,利用本发明技术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提高水的自净能力。北关景区水面约有450平方米,水深0.5~0.8米,pH值7.4,处理期间温度15~20℃,水体污染严重,水面存在水生植物凤眼蓝(水葫芦)。
处理时间:2015年6月15日。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1:2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由于水面已经存在水生植物,因此不需要在水面上定植适合当地水体生长的水生植物。
首先在水池中做一个围挡将水面分成两部分,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将复合菌剂采用无菌水稀释10倍,得到复合菌剂稀释液,将复合菌剂稀释液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通过喷雾器均匀撒入水生植物生长区水面;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30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4:
表4四川省隆昌县北关景区不同时间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时,处理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81.82%,总磷含量降低56.77%,COD降低76.90%,色度降低66.67%;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0.75%,总磷含量降低2.78%,COD降低2.64%,色度降低14.29%。处理5天时,处理组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COD和色度已经明显降低,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有效地清除了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的污染水体的水质基本状况如下:氨氮为1.87mg/L、总磷为0.176mg/L、COD为184mg/L、色度为70。
处理时间:2014年8月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1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准备2个塑料桶,每个塑料桶装入100升污染水体,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处理组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加入复合菌剂。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10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5:
表5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时,处理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51.34%,总磷含量降低36.36%,COD降低45.11%,色度降低28.57%;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11.76%,总磷含量降低5.11%,COD降低10.33%,色度不变。加入本实施例的复合菌剂,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对污染水体具有修复效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的污染水体的水质基本状况如下:氨氮为1.87mg/L、总磷为0.176mg/L、COD为184mg/L、色度为70。
处理时间:2014年7月
将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1:1:1:1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准备2个塑料桶,每个塑料桶装入100升污染水体,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处理组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加入复合菌剂,。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5天一次,检测10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6:
表6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时,处理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37.97%,总磷含量降低27.27%,COD降低33.70%,色度降低14.29%;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11.76%,总磷含量降低5.11%,COD降低10.33%,色度不变。加入本实施例的复合菌剂,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对污染水体具有治疗的效果。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的污染水体的水质基本状况如下:氨氮为1.87mg/L、总磷为0.176mg/L、COD为184mg/L、色度为70。
处理时间:2014年8月
将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发酵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物按照体积比为2:1:1:1进行混合,制成复合菌剂。
准备2个塑料桶,每个塑料桶装入100升污染水体,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处理组按照待处理污染水体体积的0.5%加入复合菌剂。监测水质的频率为每10天一次,检测20天,分别进行水体中氨氮、总磷、COD和色度的测定。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7:
表7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监测结果
处理结束时,处理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42.25%,总磷含量降低22.73%,COD降低23.37%,色度降低14.29%;对照组中的氨氮含量降低12.83%,总磷含量降低5.11%,COD降低4.89%,色度不变。加入本实施例的复合菌剂,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对污染水体具有治理的效果。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组合物,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例如,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或,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优选地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2.一种复合菌剂,其成分包含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 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例如,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或,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优选地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或由上述六种菌株组成;或者包含上述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菌株或六种菌株的培养物;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复合菌剂,其中所述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或者,以所述菌株培养物的体积计,其中所述复合菌剂中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至少四种、至少五种或六种的体积份为:
假丝酵母培养物 3~6
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 1~3
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 1~3
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 1~3
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 1~3
植物乳杆菌培养物 6~10,
优选地,上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1:1:1:1;
优选地,上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
优选地,上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
优选地,上述六种菌株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2;
任选地,所述培养物包含菌株和载体;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中所述假丝酵母的有效活菌数为≥1×107cfu/mL;所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中所述放射型根瘤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载体包含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4.一种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假丝酵母(Candid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放射型根瘤菌(Rhizoblumradiobacte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至少四种或至少五种,例如,巨大芽孢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或,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优选地包含假丝酵母、巨大芽孢杆菌、嗜温鞘氨醇杆菌、放射型根瘤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分别进行培养;以及获得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并将所述培养物按照上述组合进行混合,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任选地,上述培养为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或固体培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所述菌株的各自的培养物的体积计进行混合,混合时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至少四种、至少五种或六种的体积份为:
假丝酵母培养物 3~6
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 1~3
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 1~3
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 1~3
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 1~3
植物乳杆菌培养物 6~10,
优选地,上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和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1:1:1:1;
优选地,上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
优选地,上述假丝酵母培养物、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
优选地,上述六种菌株培养物之间的体积比为2:1:1:1:1:2;
任选地,所述培养物包含菌株和载体;
任选地,所述假丝酵母培养物中所述假丝酵母的有效活菌数为≥1×107cfu/mL;所述巨大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巨大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培养物中所述嗜温鞘氨醇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放射型根瘤菌培养物中所述放射型根瘤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所述植物乳杆菌培养物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复合菌剂中的总有效活菌数≥1×108cfu/mL;
任选地,所述载体包含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6.一种治理或辅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包括:
将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到待处理污染水体中进行治理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优选为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优选地,所述污染水体是指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或人工池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将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复合菌剂与水生植物共同使用治理待处理污染水体至少5天、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至少25天或至少30天,优选为至少10天、至少15天、至少20天或至少30天;
优选地,水生植物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
更优选地,浮水植物为凤眼蓝、睡莲、浮萍或满江红;挺水植物为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荷花或香蒲;沉水植物为菹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或黑藻。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组合物或所述复合菌剂相对于所述待处理污染水体的接种量为至少0.01%、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至少2%、至少3%或至少5%v/v,优选为至少0.05%、至少0.1%、至少0.5%、至少1%或至少2%v/v。
9.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复合菌剂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CN201610307698.0A 2016-05-11 2016-05-11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Active CN1058864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07698.0A CN105886437B (zh) 2016-05-11 2016-05-11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07698.0A CN105886437B (zh) 2016-05-11 2016-05-11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6437A true CN105886437A (zh) 2016-08-24
CN105886437B CN105886437B (zh) 2020-03-03

Family

ID=56702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7698.0A Active CN105886437B (zh) 2016-05-11 2016-05-11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8643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1444A (zh) * 2018-03-22 2018-08-24 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CN109161513A (zh) * 2018-11-13 2019-01-08 江南大学 一株鞘氨醇杆菌及其应用
CN112194257A (zh) * 2020-09-29 2021-01-08 南京乐萱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降低水体富营养生物调节剂、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15072880A (zh) * 2021-11-29 2022-09-20 江苏宜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7391A (zh) * 1999-03-24 2002-05-01 费利克斯·安东尼·佩里罗 用利用烷烃的细菌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除污
US6391617B1 (en) * 2001-03-01 2002-05-21 Ultra Biotech Limited Yeast compositions for converting bio-available nitrogen in a culture medium to intracellular nitrogen
US6562585B1 (en) * 1997-06-03 2003-05-13 William N. Hiatt Beneficial bacterial preparation and method
CN101109008A (zh) * 2006-07-18 2008-01-23 上海四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多种活性微生物的水体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4447A (zh) * 2010-07-31 2010-12-15 大连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707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2585B1 (en) * 1997-06-03 2003-05-13 William N. Hiatt Beneficial bacterial preparation and method
CN1347391A (zh) * 1999-03-24 2002-05-01 费利克斯·安东尼·佩里罗 用利用烷烃的细菌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除污
US6391617B1 (en) * 2001-03-01 2002-05-21 Ultra Biotech Limited Yeast compositions for converting bio-available nitrogen in a culture medium to intracellular nitrogen
CN101109008A (zh) * 2006-07-18 2008-01-23 上海四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多种活性微生物的水体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4447A (zh) * 2010-07-31 2010-12-15 大连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707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罗小溪 等: "新型脱氮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的分离鉴定及其硝化特征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胡忠亮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药》 *
裘湛: "用于高矿化度含油废水处理的高效菌株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1444A (zh) * 2018-03-22 2018-08-24 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CN108441444B (zh) * 2018-03-22 2020-09-25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CN109161513A (zh) * 2018-11-13 2019-01-08 江南大学 一株鞘氨醇杆菌及其应用
CN112194257A (zh) * 2020-09-29 2021-01-08 南京乐萱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降低水体富营养生物调节剂、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15072880A (zh) * 2021-11-29 2022-09-20 江苏宜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CN115072880B (zh) * 2021-11-29 2024-01-26 江苏宜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6437B (zh) 202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5358B (zh) 微生物菌剂及其盐碱地改良的应用
CN103937695B (zh) 一种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07864B (zh) 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光合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6488A (zh)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CN106035171A (zh)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对虾生态养殖方法
CN105886437A (zh) 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CN101407761B (zh) 酵母融合菌、白地霉菌和根霉菌液体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583772A (zh) 含有混合微生物(bm-s-1)的微生物制剂及利用它的河川和湖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污泥自消化工序
CN104726378B (zh) 采用强化耐盐微生物菌剂提高盐胁迫草坪草保护酶活性的方法
CN107828698A (zh) 一种复合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840706A (zh) 一种利用木薯酒精废水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
CN101519644B (zh) 一株根瘤菌及其应用
CN103396182A (zh) 利用木薯加工废弃物生产茄果类蔬菜育苗基质的方法
CN105505843B (zh) 一株光合细菌菌株、含该菌株的液体肥及制备方法、应用
CN105886436A (zh) 用于降解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CN105110489A (zh) 一种高温期虾蟹养殖用净水保草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898197A (zh) 以藻泥作为添加剂生产促生生物有机肥的工艺及产品
CN112940990A (zh) 采用纳米气泡激活、扩培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789494A (zh) 采用强化垃圾堆肥微生物菌剂提高草皮抗盐性的方法
CN1820587A (zh) 一种净水复合菌海蜇生态养殖技术
CN105060499B (zh) 一种提高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应用
CN108423838A (zh) 一种用于生态安全水系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65695A (zh) 一种强化型生态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94549A (zh) 改良盐碱地土壤耕层结构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26881A (zh) 利用互花米草制备林木容器育苗栽培基质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20

Address after: Room 1502, block B, Wangzuo international city, No.1, Tangyan Road, Zhangba street, hi tech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0010

Applicant after: Xi'an Rui 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bai Road Shaanxi Beilin District 710069 city of Xi'an province No. 229

Applicant before: Chen Wuli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