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7413A -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57413A
CN105857413A CN201610466977.1A CN201610466977A CN105857413A CN 105857413 A CN105857413 A CN 105857413A CN 201610466977 A CN201610466977 A CN 201610466977A CN 105857413 A CN105857413 A CN 105857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welding
face
welded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669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杰
姜玥
孙彦明
于洪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669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574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57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74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身连接结构包括:机舱前立梁;焊接接头,焊接接头设置在机舱前立梁的上端且与机舱前立梁面面接触固定,焊接接头上具有第一焊接面和设置在第一焊接面上的第一焊接翻边,焊接接头上还具有第二焊接面和设置在第二焊接面上的第二焊接翻边;机舱上边梁,机舱上边梁的端面与第一焊接面相对,机舱上边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第一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一间隙;机舱前部上横梁,机舱前部上横梁的端面与第二焊接面相对,机舱前部上横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第二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二间隙。本发明的车身连接结构,不易发生焊接变形,焊接强度高。

Description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该车身连接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连接结构多用挤压型材焊接相连而形成,挤压型材一般都构造为中空结构,在将多个挤压型材焊接相连时,多个挤压型材之间均为线接触,焊接强度低,使得车身连接结构的强度不够,易在焊接区域断裂,严重影响整车的安全性,且在焊接时,多个挤压型材的焊接热变形会导致焊接偏差严重影响焊接质量,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强度高的车身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连接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包括:机舱前立梁;焊接接头,所述焊接接头设置在所述机舱前立梁的上端且与所述机舱前立梁面面接触固定,所述焊接接头上具有第一焊接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焊接面上的第一焊接翻边,所述焊接接头上还具有第二焊接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焊接面上的第二焊接翻边;机舱上边梁,所述机舱上边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相对,所述机舱上边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一间隙;机舱前部上横梁,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相对,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二间隙。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焊接接头,使得机舱前立梁、机舱上边梁和机舱前部上横梁之间的焊接均可以形成面接触,焊接处的焊接面积大,焊接处的焊接面积大,且预留焊接间隙以消除焊接热变形,焊接强度高,车身连接结构的整体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连接处不易断裂。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舱上边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三间隙;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四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H2,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为H3,所述第四间隙的宽度为H4,且满足:0.3mm≤H1≤0.8mm,0.3mm≤H2≤0.8mm,0.3mm≤H3≤0.8mm,0.3mm≤H4≤0.8mm。
优选地,H1=0.5mm,H2=0.5mm,H3=0.5mm,H4=0.5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翻边为两个且前后间隔开,两个所述第一焊接翻边分别与所述机舱上边梁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焊接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焊接翻边为两个且前后间隔开,两个所述第二焊接翻边分别与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焊接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焊接翻边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焊接翻边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所述机舱上边梁的顶面和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焊接接头为矩形框体结构且与所述机舱前立梁的四个面分别面面贴合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所述机舱上边梁、所述焊接接头和所述机舱前立梁均为铝合金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身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车身连接结构1,焊接接头11,第一焊接面111,第二焊接面112,第一焊接翻边113,第二焊接翻边114,机舱前立梁12,机舱上边梁13,机舱前部上横梁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下面参照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1,如图1-图3所示,车身连接结构1包括机舱前立梁12、焊接接头11、机舱上边梁13和机舱前部上横梁14。
其中,焊接接头11设置在机舱前立梁12的上端,且焊接接头11与机舱前立梁12面面接触固定,焊接接头11上具有第一焊接面111和第一焊接翻边113,第一焊接翻边113设置在第一焊接面111上,焊接接头11上还具有第二焊接面112和第二焊接翻边114,第二焊接翻边114设置在第二焊接面112上。机舱上边梁13的端面与第一焊接面111相对,机舱上边梁13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第一焊接翻边113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一间隙,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端面与第二焊接面112相对,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第二焊接翻边114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二间隙。
也就是说,在焊接时,将焊接接头11与机舱前立梁12面接触焊接固定,再将机舱上边梁13的端面正对第一焊接面111,此时机舱上边梁13的侧面与第一焊接翻边113面面相对且存在第一间隙,将机舱上边梁13与第一焊接翻边113面面相对的区域焊接,即可实现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且第一间隙可以容纳机舱上边梁13的侧面与第一焊接翻边113的焊接热变形。
将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端面正对第二焊接面112,此时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侧面与第二焊接翻边114面面相对且存在第二间隙,将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第二焊接翻边114面面相对的区域焊接,即可实现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且第二间隙可以容纳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侧面与第二焊接翻边114的焊接热变形。
由此,即可完成机舱前立梁12、机舱上边梁13和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焊接固定连接,焊接处均为面接触,不易发生焊接热变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1,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焊接接头11,使得机舱前立梁12、机舱上边梁13和机舱前部上横梁14之间的焊接均可以形成面接触,焊接处的焊接面积大,且预留焊接间隙以消除焊接热变形,焊接强度高,车身连接结构1的整体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连接处不易断裂。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间隙的宽度为H1,且满足:0.3mm≤H1≤0.8mm。由此,第一间隙刚好可以吸收机舱上边梁13与第一焊接翻边113之间左右方向上的焊接热变形,且二者的距离近易于焊接。具体地,第一间隙的宽度H1可以为0.5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间隙的宽度为H2,且满足:0.3mm≤H2≤0.8mm。由此,第二间隙刚好可以吸收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第二焊接翻边114之间前后方向上的焊接热变形,且二者的距离近易于焊接。具体地,第二间隙的宽度H2可以为0.5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焊接接头11可以为矩形框体结构,且焊接接头11可以与机舱前立梁12的四个面分别面面贴合固定。
也就是说,焊接接头11可以套设在机舱前立梁12外,且焊接接头11的四个内表面可以与机舱前立梁12的四个外表面一一对应地焊接相连,由此,焊接接头11与机舱前立梁12的连接更为牢固。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机舱前部上横梁14、机舱上边梁13、焊接接头11和机舱前立梁12均为铝合金件。由此,车身连接结构1的质量轻,有益于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机舱上边梁13的端面可以与第一焊接面111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三间隙。由此,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之间可以形成立体的焊接连接,且可以承受各个方向的焊接热变形,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更为牢固。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三间隙的宽度为H3,且H3可以满足:0.3mm≤H3≤0.8mm。由此,第三间隙刚好可以吸收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之间前后方向上的焊接热变形,且二者的距离近易于焊接。具体地,第三间隙的宽度H3可以为0.5mm。
优选地,如图2-图3所示,第一焊接翻边113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一焊接翻边113左右间隔开设置,两个第一焊接翻边113分别与机舱上边梁13的左侧面和机舱上边梁13的右侧面焊接固定。
也就是说,两个第一焊接翻边113可以将机舱上边梁13夹持住,并通过焊接相连,这样,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更为牢固,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外力。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焊接翻边113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机舱上边梁13的顶面和底面。也就是说,第一焊接翻边113的长度大于机舱上边梁13的宽度。由此,便于机舱上边梁13与焊接接头11配合,且可以根据需要上下移动机舱上边梁13的位置,以减小装配误差。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端面可以与第二焊接面112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四间隙。由此,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之间可以形成立体的焊接连接,且可以承受各个方向的焊接热变形,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更为牢固。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四间隙的宽度为H4,且H4可以满足:0.3mm≤H4≤0.8mm。由此,第四间隙刚好可以吸收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之间前后方向上的焊接热变形,且二者的距离近易于焊接。具体地,第四间隙的宽度H4可以为0.5mm。
优选地,如图2-图3所示,第二焊接翻边114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二焊接翻边114前后间隔开,两个第二焊接翻边114分别与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前侧面和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后侧面焊接固定。
也就是说,两个第二焊接翻边114可以将机舱前部上横梁14夹持住,并通过焊接相连。这样,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的连接更为牢固,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外力。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焊接翻边114可以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顶面和底面。也就是说,第二焊接翻边114的长度大于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宽度。由此,便于机舱前部上横梁14与焊接接头11配合,且可以根据需要上下移动机舱前部上横梁14的位置,以减小装配误差。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1,通过设置铝合金材质的各个部件,并将各个部件之间通过焊接接头11面面焊接相连,在焊接前预留有供焊接热变形的间隙,焊接强度高,车身连接结构1的整体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连接处不易断裂。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结构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车辆的连接强度高,碰撞安装系数大,整车的防护性能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前立梁;
焊接接头,所述焊接接头设置在所述机舱前立梁的上端且与所述机舱前立梁面面接触固定,所述焊接接头上具有第一焊接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焊接面上的第一焊接翻边,所述焊接接头上还具有第二焊接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焊接面上的第二焊接翻边;
机舱上边梁,所述机舱上边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相对,所述机舱上边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一间隙;
机舱前部上横梁,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相对,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与其端面相邻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焊接翻边面贴合且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二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上边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三间隙;
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并在焊接前保持第四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H2,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为H3,所述第四间隙的宽度为H4,且满足:0.3mm≤H1≤0.8mm,0.3mm≤H2≤0.8mm,0.3mm≤H3≤0.8mm,0.3mm≤H4≤0.8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H1=0.5mm,H2=0.5mm,H3=0.5mm,H4=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翻边为两个且左右间隔开,两个所述第一焊接翻边分别与所述机舱上边梁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翻边为两个且前后间隔开,两个所述第二焊接翻边分别与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翻边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焊接翻边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超出所述机舱上边梁的顶面和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接头为矩形框体结构且与所述机舱前立梁的四个面分别面面贴合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前部上横梁、所述机舱上边梁、所述焊接接头和所述机舱前立梁均为铝合金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
CN201610466977.1A 2016-06-23 2016-06-23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Pending CN1058574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66977.1A CN105857413A (zh) 2016-06-23 2016-06-23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66977.1A CN105857413A (zh) 2016-06-23 2016-06-23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7413A true CN105857413A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55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66977.1A Pending CN105857413A (zh) 2016-06-23 2016-06-23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574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8571A (zh) * 2019-12-05 2021-06-0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体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7495A1 (en) * 1993-02-04 1995-04-1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Welding deformation reducing method for one-side strap joint welding
US5716155A (en) * 1993-09-16 1998-02-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shaped connection frame
JP2002337723A (ja) * 2001-05-15 2002-11-2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WO2005061311A1 (en) * 2003-12-19 2005-07-07 Ferrari S.P.A. A metal frame made up of the union of a plurality of extruded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its fabrication
CN102267013A (zh) * 2010-06-04 2011-12-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加氢反应器混合气接管与封头的连接方法
CN103501950A (zh) * 2011-01-07 2014-01-08 艾维尔技术公司 减少焊接中的剩余应力
CN104625343A (zh) * 2014-12-26 2015-05-20 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 地铁铝合金车体牵缓焊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7495A1 (en) * 1993-02-04 1995-04-1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Welding deformation reducing method for one-side strap joint welding
US5716155A (en) * 1993-09-16 1998-02-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shaped connection frame
JP2002337723A (ja) * 2001-05-15 2002-11-2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WO2005061311A1 (en) * 2003-12-19 2005-07-07 Ferrari S.P.A. A metal frame made up of the union of a plurality of extruded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its fabrication
US20070246972A1 (en) * 2003-12-19 2007-10-25 Fabrizio Favaretto Metal Frame Made Up Of The Union Of A Plurality Of Extruded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Its Fabrication
CN102267013A (zh) * 2010-06-04 2011-12-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加氢反应器混合气接管与封头的连接方法
CN103501950A (zh) * 2011-01-07 2014-01-08 艾维尔技术公司 减少焊接中的剩余应力
CN104625343A (zh) * 2014-12-26 2015-05-20 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 地铁铝合金车体牵缓焊接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8571A (zh) * 2019-12-05 2021-06-0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体
CN112918571B (zh) * 2019-12-05 2024-04-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7412A (zh)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5593043B (zh) 车体框架和车辆底板下侧结构
US11148623B2 (en) Bumper cross-member
CN107010125B (zh) 车辆地板结构
US8870267B2 (en) Vehicle cabin body structure
US10696333B2 (en) Motor vehicle dashboard crossbeam
JP6485259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の接合構造
JP4594414B2 (ja) 鉄道車両
EP2868553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2066179B (zh) 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
US20110210582A1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10933918B2 (en) Vehicle-body upper structure
CN101565059A (zh) 车辆中间支柱结构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5813925A (zh) 用于改进侧面碰撞价值的具有加强b 形柱构件的两部分的车辆侧部结构
EP2204309A1 (en) Car body structure
US20190275873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976244B1 (en) Vehicle structure for a rail vehicle
US1064727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1131637A (ja) 鉄道車両構体
CN105857413A (zh) 车身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2025325A (ja) 鉄道車両の台枠構造
JP5401612B1 (ja) 鉄道車両
US20160068057A1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11688462B (zh) 蓄电池托盘、蓄电池托盘系统和用于制造蓄电池托盘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