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39944A -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39944A
CN105839944A CN201610345915.5A CN201610345915A CN105839944A CN 105839944 A CN105839944 A CN 105839944A CN 201610345915 A CN201610345915 A CN 201610345915A CN 105839944 A CN105839944 A CN 105839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ing
frame structure
crossbeam
reinforced concrete
dow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59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39944B (zh
Inventor
冯鹏
强翰霖
叶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3459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399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39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39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39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39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04G23/0218Increasing or restoring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两个第一安装板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一侧壁面上且在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两个第二安装板,两个第二安装板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另一侧壁面上;第一连接筋,第一连接筋包括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一折弯段,第一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一安装板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接筋,第二连接筋包括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板之间的第二折弯段,第二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能够便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防止结构倒塌,具有易于安装、适用性广等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震后调查分析发现,地震造成的损害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房屋的倒塌所引起的。因此,防止或者限制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是抗震的关键。
结构工程经过长久以来的发展,在抗震领域发展出了众多的抗震、隔振和消能技术,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利用结构构件本身的耗能机制来抵抗地震能量,即在结构的合理位置形成塑性铰,通过塑性铰的转动来耗散地震能量。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在梁端形成塑性铰是最为合理的耗能机制,因为在柱端只要形成少量的塑性铰结构便会发生倒塌,而在梁端即使形成数量较多的塑性铰,结构也能保持相对安全而不倒塌的状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进行“强柱弱梁”设计,将塑性铰集中在梁端,以保证建筑的可靠性。
相关技术中的建筑结构,由于梁端超配筋、楼板隔墙的加强作用等因素,使得梁端通常具有比柱端更高的强度,进而导致地震作用下塑性铰常常率先出现在柱端,易引起结构过早的倒塌。
为此,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通过对柱端设计弯矩进行放大,增强柱端承载力,以防止塑性铰出现在柱端。但是由于楼板隔墙对梁强度的增强作用,仍然不能够保证“强柱弱梁”机制的形成。
对于这些已经建成的无法保证“强柱弱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达成“强柱弱梁”耗能机制,需要削弱横梁的抗弯承载力,但会导致横梁的强度下降,不能保证地震发生时塑性铰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该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能够便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防止结构倒塌,具有易于安装、适用性广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所述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一侧壁面上且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两个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另一侧壁面上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位置相对;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筋包括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筋包括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能够便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防止结构倒塌,具有易于安装、适用性广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配合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的螺纹紧固件安装在所述横梁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侧壁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筋还包括两个第一水平段,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筋还包括两个第二水平段,两个所述第二水平段分别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中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的高度,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设置且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中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还包括两个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均贴合在所述横梁的下表面且分别与相对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的下表面设有弱化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弱化槽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弱化槽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弱化槽邻近所述横梁受竖向均布荷载的反弯点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第一安装板100、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安装板200、第二安装孔210、第一连接筋300、第二连接筋400、第二折弯段410、第二水平段420、螺纹紧固件500、连接板600、横梁20、弱化槽21、横梁过孔22、楼板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
两个第一安装板100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20的一侧壁面上且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两个第二安装板200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20的另一侧壁面上且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位置相对。第一连接筋300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100相连,第一连接筋300包括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之间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接筋400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相连,第二连接筋400包括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板200之间的第二折弯段410,第二折弯段410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安装板200之间的距离。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折弯段的长度”指折弯段拉直后的长度,并非折弯段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通过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20上设置抗震加固装置10,可以对横梁20的抗弯承载力进行弱化,使塑性铰更容易出现在横梁20上,以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抗震加固方式,利用抗震加固装置10对横梁20进行加固,能够保证塑性铰的安全性。
具体而言,在地震发生时,由于横梁20的抗弯承载能力被弱化,横梁20相比立柱更容易出现塑性铰。通过设置具有所述第一折弯段的第一连接筋300和具有第二折弯段410的第二连接筋400,若横梁20发生变形,横梁20受到的拉力能够传递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上并将所述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410拉直,使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承受横梁20所受到的拉力,以保证地震发生时横梁20的安全性,而且由于横梁20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后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才会被拉直,可以使横梁20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和延性,从而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
也就是说,抗震加固装置10不仅可以对弱化后的横梁20进行加固,保证横梁20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以便于对横梁20进行弱化,促使塑性铰出现在横梁20上,而且可以允许横梁20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提高横梁20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
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只需将第一安装板100安装在横梁20的一侧,并将第二安装板200安装在横梁20的另一侧,即可实现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保证横梁20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由此可以不仅可以便于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而且可以便于在已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提高抗震加固装置10的适用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能够便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防止结构倒塌,具有易于安装、适用性广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
第一安装板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安装板200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0位置相对的第二安装孔210,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通过配合在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210内的螺纹紧固件500安装在横梁20的两侧。具体而言,横梁20上设有横梁过孔22,横梁过孔22避让开横梁20内的箍筋和架立筋且与横梁20的长度方向垂直,螺纹紧固件500配合在第一安装孔110、横梁过孔22和第二安装孔210内。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便于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而且可以提高抗震加固装置10与横梁20的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螺纹紧固件500为剪力螺栓。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所述剪力螺栓”包括本体部分和螺母部分,并非单指本体部分。这样可以保证螺纹紧固件500的结构强度,使螺纹紧固件500能够承受较大的剪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每个第一安装板10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110且每个第二安装板20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210。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均为矩形,每个第一安装板100上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110且四个第一安装孔110分别邻近第一安装板100的四个拐角处,每个第二安装板200上设有四个第二安装孔210且四个第二安装孔210分别邻近第二安装板200的四个拐角处。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四个螺纹紧固件500连接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以保证抗震加固装置10的连接强度,而且可以使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的受力更加均匀,以提高抗震加固装置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每个第一安装板100上可以设有阵列排布的六个第一安装孔110且每个第二安装板200上可以设有阵列跑步的六个第二安装孔210。
图5-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筋3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00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第二连接筋4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这样可以便于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连接,而且可以节省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材料成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筋3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00的远离横梁20的侧壁面上,第二连接筋4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的远离横梁20的侧壁面上。这样不仅可以便于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连接在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上,而且可以便于保证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筋300还包括两个第一水平段,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相连,第二连接筋400还包括两个第二水平段420,两个第二水平段420分别与第二折弯段410的两端相连。这样可以进一步便于保证第一连接筋300与第一安装板100的连接强度以及第二连接筋400和第二安装板200的连接强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筋300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筋400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可以利用多个第一连接筋300和多个第二连接筋400对横梁20进行加固,使横梁20发生变形时抗震加固装置10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从而进一步保证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抗震加固装置1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安装板100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且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在保证“强柱弱梁”机制的情况下避免横梁20削弱后的强度过低,而且可以简化抗震加固装置10的装配过程,提高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效率。
有利地,如图8所示,抗震加固装置10还包括两个连接板600,每个连接板600均贴合在横梁20的下表面且分别与相对的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的下端相连。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的连接以进一步保证横梁20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进一步简化抗震加固装置10的装配过程,提高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效率。
图1-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示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如图1-图8所示,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第一安装板100的下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中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的高度,第二折弯段410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第二安装板200的下端设置且第二折弯段410的中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折弯段410的两端的高度。这样可以便于横梁20发生变形时拉直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而且可以减小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凸出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的高度,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孔110可以均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段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水平段间隔设置,第二安装孔210可以均位于第二水平段420上方且与第二水平段420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210影响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焊接,而且可以避免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影响螺纹紧固件500的安装。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横梁20的下表面设有弱化槽21,两个第一安装板100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弱化槽21的两侧,两个第二安装板200在横梁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弱化槽21的两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横梁20的弱化,而且可以利用抗震加固装置10对弱化槽21处进行加固,从而便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保证塑性铰更易出现在横梁20上的情况下,横梁20也可以采用其他弱化方式。
更为具体地,弱化槽21邻近横梁20受竖向均布荷载的反弯点设置。具体而言,弱化槽21需避开横梁20内部箍筋。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横梁20受竖向均布荷载的反弯点”的位置。这样可以使横梁20更易于在地震时发生变形,以便于“强柱弱梁”的抗震机制的形成。
具体而言,横梁20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楼板30。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可以为钢板。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可以为钢筋且分别焊接在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上。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材性、长度、折弯方式可根据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和计算进一步确定。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的安装过程。
首先确定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横梁20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位置。
在横梁20的下表面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位置处,除去部分混凝土以形成弱化槽21,减小该截面受负弯矩时混凝土的受压区面积,露出横梁20的底部纵向钢筋,并根据设计计算切断若干纵向钢筋。
在弱化槽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钻出横梁过孔22,孔径的大小与螺纹紧固件500相适配。
将螺纹紧固件500分别依次穿过第二安装板200上的第二安装孔210、横梁20上的横梁过孔22、第一安装板100上的第一安装孔110,对螺纹紧固件500进行锁紧以将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固定在横梁20的两侧。
在两块第一安装板100和两块第二安装板200安装好后,将第一连接筋300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00上,将第二连接筋400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第二安装板200上,使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的折弯凸起方向朝向上方。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抗震加固装置10安装时也可以先将第一连接筋300和第二连接筋400分别焊接在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上再将第一安装板100和第二安装板200通过螺纹紧固件500安装在横梁20上。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横梁20上可以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抗震加固装置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1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第一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一侧壁面上且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
两个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横梁的另一侧壁面上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位置相对;
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筋包括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的距离;
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筋包括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配合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的螺纹紧固件安装在所述横梁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相邻的两侧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侧壁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侧壁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还包括两个第一水平段,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筋还包括两个第二水平段,两个所述第二水平段分别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端设置且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中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端的高度,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设置且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中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两端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均贴合在所述横梁的下表面且分别与相对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设有弱化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弱化槽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弱化槽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邻近所述横梁受竖向均布荷载的反弯点设置。
CN201610345915.5A 2016-05-23 2016-05-23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Active CN1058399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5915.5A CN105839944B (zh) 2016-05-23 2016-05-23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5915.5A CN105839944B (zh) 2016-05-23 2016-05-23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39944A true CN105839944A (zh) 2016-08-10
CN105839944B CN105839944B (zh) 2018-01-16

Family

ID=56594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5915.5A Active CN105839944B (zh) 2016-05-23 2016-05-23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3994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4728A (zh) * 2019-07-19 2019-09-27 华侨大学 一种防冲切破坏的板柱结构楼板加固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10834A (zh) * 2018-03-12 2020-11-1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长纵筋弯起的新型框架结构梁端配筋构造的设计方法
CN117888740A (zh) * 2024-03-14 2024-04-16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2345A (ja) * 1996-03-09 1997-09-16 Ronbitsuku Japan:Kk 耐震補強工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247927A (ja) * 1998-02-27 1999-09-14 Daiwa House Ind Co Ltd 梁の振動抑制構造
JP2000096710A (ja) * 1998-09-22 2000-04-04 Nippon Eisei Center:Kk 耐震補強金具
KR100560725B1 (ko) * 2005-10-17 2006-03-14 주식회사 세진에스씨엠 건축물의 보 보강 구조
CN101245668A (zh) * 2008-03-11 2008-08-20 李唐宁 双面增强或加固工程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4594558A (zh) * 2015-01-28 2015-05-06 清华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
CN205777642U (zh) * 2016-05-23 2016-12-07 清华大学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2345A (ja) * 1996-03-09 1997-09-16 Ronbitsuku Japan:Kk 耐震補強工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247927A (ja) * 1998-02-27 1999-09-14 Daiwa House Ind Co Ltd 梁の振動抑制構造
JP2000096710A (ja) * 1998-09-22 2000-04-04 Nippon Eisei Center:Kk 耐震補強金具
KR100560725B1 (ko) * 2005-10-17 2006-03-14 주식회사 세진에스씨엠 건축물의 보 보강 구조
CN101245668A (zh) * 2008-03-11 2008-08-20 李唐宁 双面增强或加固工程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4594558A (zh) * 2015-01-28 2015-05-06 清华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
CN205777642U (zh) * 2016-05-23 2016-12-07 清华大学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0834A (zh) * 2018-03-12 2020-11-1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长纵筋弯起的新型框架结构梁端配筋构造的设计方法
CN111910834B (zh) * 2018-03-12 2021-09-24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长纵筋弯起的框架结构梁端配筋构造的设计方法
CN110284728A (zh) * 2019-07-19 2019-09-27 华侨大学 一种防冲切破坏的板柱结构楼板加固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10284728B (zh) * 2019-07-19 2023-12-29 华侨大学 一种防冲切破坏的板柱结构楼板加固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17888740A (zh) * 2024-03-14 2024-04-16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7888740B (zh) * 2024-03-14 2024-05-10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39944B (zh) 201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5710B (zh) 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
CN1995571B (zh) 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巨型梁柱框架及制作方法
CN102535679B (zh) 一种密肋复合钢板剪力墙
CN205777642U (zh)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JP2006312859A (ja) 既設建物の耐震補強構造及び耐震補強工法
CN208749195U (zh) 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
CN105839944A (zh) 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装置
CN103556780B (zh) 一种翼缘防屈曲型钢-混凝土组合梁
CN104790563B (zh) 一种泡沫钢板剪力墙结构
CN102912896A (zh) 分离式钢板剪力墙
KR101027378B1 (ko) 블록과 강선을 이용한 내진벽 및 시공방법
CN102561552A (zh) 钢管混凝土间带水平缝竖向软钢耗能带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CN202416627U (zh) 一种复合钢板剪力墙
KR101072234B1 (ko) 기둥 내진 성능향상 및 지속적인 체결력 유지용 체결부를 구비하는 복합재료 보강장치
CN108678484A (zh) 一种双功能波纹钢板墙
CN210122837U (zh) 一种越层越跨控力防屈曲中心支撑结构
CN103061408B (zh) 一种设置明柱暗梁的强约束混凝土核心筒
CN202882166U (zh) 分散式钢板剪力墙
CN208996199U (zh) 一种钢结构梁柱连接装配结构
JP2005330803A (ja) トンネル構造体
CN110344539A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耗能组合柱及其制作方法
US20190177974A1 (en) Panel of compound shee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ght-weight one-way joist slabs
CN210013325U (zh) 一种新型端板式装配梁柱连接节点
CN210117965U (zh) 一种越层越跨控力防屈曲偏心支撑结构
CN201016187Y (zh) 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巨型梁柱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