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1030A -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1030A
CN105821030A CN201510001123.1A CN201510001123A CN105821030A CN 105821030 A CN105821030 A CN 105821030A CN 201510001123 A CN201510001123 A CN 201510001123A CN 105821030 A CN105821030 A CN 105821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galactosyl transferase
hepg2
lymphocyte
prophyl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1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霞
卢小玲
陈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0011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10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1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1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中,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包括将肿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细胞的步骤;所述肿瘤细胞为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并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重组细胞;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由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和GTTI连接而成;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3的蛋白质;所述GTTI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4的第1位-第548位核苷酸。

Description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中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中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过继治疗法一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重点。肿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融合作为一种诱导CTL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但是融合疫苗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需要新方法增强融合细胞诱导CTL的有效性和靶向性。
在α1,3半乳糖转移酶[alpha(1,3)Galactosyltransferase,alpha(1,3)GT]催化下,尿苷二磷酸半乳糖上的糖基转移到糖脂和糖蛋白链上的N-乙酰葡萄糖胺残基上形成α-Gal抗原。α半乳糖苷酶抗原(α-Gal或Galα1-3Galβ1-4GlcNAc-R)是一种特殊的糖类结构,末端α-半乳糖残基是天然抗体特异识别位点,半乳糖与半乳糖之间必须是以α形式1,3位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治疗肿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包括将肿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细胞的步骤;
所述肿瘤细胞为M或N:
M、所述肿瘤细胞为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重组细胞;
N、所述肿瘤细胞为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细胞;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为下述B1)或B2)的蛋白质:
B1)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3的蛋白质;
B2)在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功能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由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和名称为GTTI的DNA分子连接而成;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
所述GTTI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1位-第548位核苷酸。
上述B2)中的蛋白质可人工合成,也可先合成其编码基因,再进行生物表达得到。上述B2)中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可通过将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序列中缺失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密码子,和/或进行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错义突变,和/或在其5′端和/或3′端连上SEQIDNo.4的第1646位-第2365位核苷酸所示的荧光蛋白的编码序列得到。
其中,SEQIDNo.4由2365个核苷酸组成,SEQIDNo.4的第1位-第548位核苷酸为名称为GTTI的DNA分子,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编码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3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SEQIDNo.4的第1646位-第2365位核苷酸编码EGFP。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中,所述GTTI的3’端连接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5’端,所述GTTI的3’端和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5’端之间可含有连接所述GTTI和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细胞是将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导入受体肿瘤细胞中得到的重组细胞。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为如下B11)或B21)或B31)所示的核酸分子:
B11)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
B21)与B11)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cDNA分子或基因组DNA分子;
B31)在严格条件下与B11)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cDNA分子或基因组DNA分子。
这里使用的术语“同一性”指与天然核酸序列的序列相似性。“同一性”包括与本发明的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更高,或85%或更高,或90%或更高,或95%或更高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可以用肉眼或计算机软件进行评价。使用计算机软件,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同一性可以用百分比(%)表示,其可以用来评价相关序列之间的同一性。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严格条件是在2×SSC,0.1%SDS的溶液中,在68℃下杂交并洗膜2次,每次5min,又于0.5×SSC,0.1%SDS的溶液中,在68℃下杂交并洗膜2次,每次15min。
上述75%或75%以上同一性,可为80%、85%、90%或95%以上的同一性。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1位-第1630位核苷酸。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可在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5′端和/或3′端连上常用标签的编码序列,也可在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5′端和/或3′端连上常用标签的编码序列。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常用标签可为His、Flag、GST、MBP、His-MBP、HA、EGFP、eCFP、eYFP、Myc、His-Myc、His-AviTag、Sumo、His-Sumo、SNAP-Tag或HaloTag标签。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3′端连接EGFP的编码序列(即SEQIDNo.4的第1646位-第2365位核苷酸所示的荧光蛋白的编码序列)。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受体肿瘤细胞可为肝癌细胞,具体可为HepG2。
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树突状细胞可为从外周血中制备的树突状细胞,所述外周血具体可为人的外周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融合细胞。
本发明所提供的融合细胞为利用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得到的融合细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
本发明所提供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为上述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中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为下述H1和/或H2:
H1、所述融合细胞;
H2、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
上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所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可为治疗和/或预防肝癌药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下述N1或N2或N3或N4的应用:
N1、所述融合细胞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或在制备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中的应用;
N2、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N3、与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相关的生物材料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生物材料为下述F1)至F19)中的任一种:
F1)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盒;
F2)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载体;
F3)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重组载体;
F4)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微生物;
F5)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重组微生物;
F6)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F7)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F8)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9)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0)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1)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2)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3)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4)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5)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6)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7)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8)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9)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N4、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上述应用中,F1)所述的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盒,不但可包括启动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转录的启动子,还可包括终止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转录的终止子。进一步,所述表达盒还可包括增强子序列。
可用现有的表达载体构建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表达盒的重组载体。
上述应用中,所述载体可为质粒、黏粒、噬菌体或病毒载体。
上述应用中,F4)-F7)所述的微生物可为酵母、细菌、藻或真菌。
上述应用中,所述转基因动物细胞系、所述转基因动物组织和所述转基因动物器官均不包括繁殖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通过含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盒的重组载体导入肝癌细胞HepG2中,得到重组癌细胞。所述重组载体为用序列表中SEQIDNo.4所示的DNA分子替换pLVX-Puro载体上BamHⅠ和XbaⅠ识别位点间的片段得到的重组载体。
上述应用中,所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可为治疗和/或预防肝癌药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下述P1)-P5)中任一种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1)、利用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2)、利用所述与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相关的生物材料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3)、利用所述融合细胞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4)、利用所述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肿瘤细胞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5)、利用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的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上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所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可为治疗和/或预防肝癌药物。
本发明中,T淋巴细胞可为来源于人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
实验证明,本发明的融合细胞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能显著延缓肿瘤生长:经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后的肿瘤的体积分别为PBS、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的0.320倍、0.486倍、0.495倍、0.575倍、0.286倍、0.307倍、0.291倍。本发明的融合细胞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能明显延长荷人肝癌裸鼠生存时间:与PBS、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相比,在荷人肝癌裸鼠的存活率分别为80%、60%、40%、20%和0时,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的荷人肝癌裸鼠距第1次治疗的时间均延长。实验证明,本申请的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人肝癌裸鼠生存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SEQIDNo.4中GTTI、alpha(1,3)GT和EGFP的连接顺序。
图2为HepG2(GT+)中可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其中,绿色箭头所指细胞为HepG2(GT+)。
图3为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DC/HepG2、DC/HepG2(GT+)、DC/HepG2(pLVX-Puro)、DC、HepG2(GT+)、HepG2和HepG2(pLVX-Puro)诱导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
图4为DC/HepG2(GT+)治疗肿瘤情况。其中,A为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肿瘤后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B为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肿瘤后裸鼠的存活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的pLVX-Puro载体为南京金斯瑞公司产品,货号为RP20513。
下述实施例中的HepG2细胞购买自ATCC细胞库,货号为HB-8065TM
下述实施例中的近交系雌性裸鼠(BALB/cNudeMice)购买自上海邦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下述实施例中的rhGM-CSF(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重组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R&DSystems公司产品,货号为215-GM-010;rhIL-4(Recombinanthumaninterleukin-4,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为R&DSystems公司产品,货号为204-IL-010;rhIL-2(Recombinanthumaninterleukin-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为R&DSystems公司产品,货号为202-IL-010;rhTNF-α(Recombinanthumantumornecrosisfactor-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为R&DSystems公司产品,货号为210-TA-005。
下述实施例中的T淋巴细胞为来源于人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
下述实施例中的ISOLECTINGS-IB4为Invitrogen公司产品,货号为I32450,该ISOLECTINGS-IB4结合了Alexa647。
实施例1、融合细胞的制备
融合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S1)和S2):
S1)将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得到重组细胞;
S2)将所述重组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融合得到所述融合细胞。
具体方法如下:
1、重组细胞的制备
将pLVX-Puro载体上BamHⅠ和XbaⅠ识别位点间的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SEQIDNo.4所示的DNA分子,保持其他序列不变,得到重组载体pLVX-Puro/GT,该重组载体pLVX-Puro/GT表达SEQIDNo.3所示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alpha(1,3)Galactosyltransferase,alpha(1,3)GT)。将该重组载体pLVX-Puro/GT导入HepG2细胞中,得到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alpha(1,3)Galactosyltransferase,alpha(1,3)GT)相关基因编码序列和EGFP编码序列的重组细胞,将该重组细胞命名为HepG2(GT+)。
SEQIDNo.4由236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SEQIDNo.4的第1位-第1630位核苷酸为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编码序列,SEQIDNo.4的第1位-第548位核苷酸为名称为GTTI的DNA分子,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编码SEQIDNo.3所示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SEQIDNo.4的第1646位-第2365位核苷酸编码EGFP(图1)。
将pLVX-Puro载体导入HepG2细胞中,得到pLVX-Puro载体的重组细胞,将该重组细胞命名为HepG2(pLVX-Puro)。
免疫荧光法检测HepG2(GT+)中alpha(1,3)GT的表达:
1)1mg/mLISOLECTINGS-IB4:500μgISOLECTINGS-IB4用500μL稀释液溶解,稀释液(pH7.2)为含有1.0mMCaCl2和2mM叠氮化钠(sodiumazide)的0.01MPBS,溶解后分装5μL或10μL每支,-20℃避光保存,避免反复冻融。用前先溶解,瞬时离心,取上清液用0.01MPBS稀释100倍,得到稀释的GS-IB4,全程避光操作。
2)培养对数期细胞,铺在共聚焦专用皿中(35mm玻底培养皿,孔径10mm,玻片厚0.085-0.13mm),每个皿加入1×105个细胞铺在中间的小孔里。等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后,从培养箱中取出细胞,弃培养基,PBS洗2次(小心避免细胞脱落),用4%多聚甲醛(铺满共聚焦皿底部)固定细胞,室温20min,PBS洗3次,3min/次。
3)加入0.2%TritonX-100(铺满共聚焦皿底部)透化10min,1×PBS洗3次,3min/次。
4)加入2%小牛血清(铺满共聚焦皿底部)封闭,室温30min。
5)弃封闭液,PBS洗3次,3min/次。加入步骤1)的稀释的GS-IB4(铺满共聚焦皿底部),4℃湿盒中孵育3h,空白对照组加PBS代替GS-IB4,此步骤避光。PBS洗3次,5min/次,此步骤避光。
6)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HepG2(GT+)中表达的alpha(1,3)GT催化生成α-Gal,α-Gal与Alexa647标记的凝集素ISOLECTINGS-IB4结合,被激发红色荧光(图2),HepG2(GT+)细胞自发EGFP绿色荧光(图2),结果表明,HepG2(GT+)能够表达alpha(1,3)GT与EGFP的融合蛋白。
培养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分别得到处于对数期的HepG2、处于对数期的HepG2(GT+)和处于对数期的HepG2(pLVX-Puro)。
2、树突状细胞的制备
S1、取人的血液用PBS缓冲液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血液缓慢的加入放有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稀释后的血液的体积为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体积的两倍),使稀释后的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到淋巴细胞分离液表面分层,使稀释后的血液悬浮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
S2、2300rpm,离心30min,离心机升速和降速均为1档;
S3、管内液体分层,从上到下依次是血浆层,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层,分离液,粒细胞层,红细胞层。轻拿轻放,用1mL注射器吸取中间的云雾状白膜层细胞,收集到新的50mL离心管中,得到PBMC液体;
S4、加入4倍于PBMC液体体积的37℃不完全RIPM1640(即不含血清的RIPM1640)洗涤,1500rpm,离心10min;再用4倍于PBMC液体体积的37℃不全RIPM1640(即不含血清的RIPM1640)洗涤,1100rpm,10min;再用4倍于PBMC液体体积的37℃不全RIPM1640(即不含血清的RIPM1640)洗涤,1000rpm,离心10min;
S5、用完全RIPM1640(即含血清的RIPM1640)重悬细胞,放于培养瓶中。在37℃,5%CO2培养箱内培养2小时(贴壁细胞即为树突状细胞(DC)的前体细胞(记为DC培养第0天的DC)),加入1000U/mLrhGM-CSF和500U/mLrhIL-4,置于37℃,5%CO2培养箱内。DC培养过程中每三天用含有1000U/mLrhGM-CSF、500U/mLrhIL-4的完全RIPM1640半量换液;
S6、在DC培养第5天DC基本呈悬浮状态,加入25ng/mL的rhTNF-α,继续置于37%,5%CO2培养箱内培养,在DC培养第7天得到成熟DC。该成熟DC的细胞形态为体积变大,呈集落生长有根须状毛刺状突起,形态不规则。
经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上述成熟树突状细胞(DC)表达CD83、CD86、HLΑ-DR和HLΑ-ABC的水平。首先将上述成熟树突状细胞(DC)分别与FITC-抗HLA-DR抗体(ebioscience产品,货号为11-9956-42)、FITC-抗HLA-ABC抗体(ebioscience产品,货号为11-9983-41)、FITC-抗CD83抗体(ebioscience产品,货号为11-0839-42)和PE-抗CD86抗体(ebioscience产品,货号为25-0869-42)在PBS中反应45分钟,反应结束后以PBS洗三次,上机分析。结果显示成熟DC高表达CD83、CD86、HLA-DR和HLA-ABC,与DC培养第0天的DC(DC的前体细胞)相比,CD83、CD86、HLA-DR的表达有了明显的增高,表明上述步骤中得到的树突状细胞(DC)为成熟DC。
3、融合细胞的制备
3.1将步骤2的成熟DC用不含血清的RIPM1640洗一遍。弃上清,加入500μLDiluentC(NEB,B8003S)重悬成单个细胞悬液。另在500μLDiluentC加入1μLPKH26原液(Sigma)混匀,然后立即加入细胞中,室温孵育4min。加入1mL小牛血清终止1min,用6mL完全RIPM1640培养基洗三次备用,得到染色后的DC,以上步骤需避光进行。
3.2步骤1的处于对数期的HepG2(GT+)肿瘤细胞染色步骤:肿瘤细胞用不含血清的RIPM1640洗一遍。弃上清,加入1mL含0.1%(质量百分比浓度)BSA的PBS重悬成单个细胞悬液。另在1mL含0.1%(质量百分比浓度)BSA的PBS加入3μLFITC原液(Sigma公司)混匀,然后立即加入细胞中,37℃孵育8min,每2min震荡一次。加入1mL小牛血清终止1min,用6mL完全RIPM1640培养基洗三次,得到染色后的肿瘤细胞,以上步骤需避光进行。
3.3将步骤3.1的染色后的DC和步骤3.2的染色后的肿瘤细胞混合,1500rpm离心10min后倾倒上清,不加培养液于38℃孵育4min。沿离心管壁缓慢加入38℃下预热的PEG2000250μL,滴加过程中要缓慢的旋转离心管,使细胞和PEG2000充分接触。然后38℃,孵育4min。缓慢沿管壁加40mLPBS终止融合,1200rpm,离心10min洗涤一遍,加入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DMEM置于37℃,5%CO2培养箱内培养24h后收集悬浮细胞,按照如下方法的双荧光染色法选出融合细胞:检测上述待测细胞悬液中的细胞,步骤1的处于对数期的HepG2(GT+)只发出绿色荧光不发出红色荧光,步骤2的成熟DC只发出红色荧光不发出绿色荧光,二者的融合细胞既能发出红色荧光和又发出绿色荧光,选出既能发出红色荧光和又发出绿色荧光的融合细胞,将该融合细胞命名为DC/HepG2(GT+)。结果表明,融合细胞DC/HepG2(GT+)出现的百分率为65%。
按照上述方法,将处于对数期的HepG2(GT+)替换为步骤1得到的处于对数期的HepG2细胞,其他步骤不变,得到HepG2和DC的融合细胞DC/HepG2。
按照上述方法,将处于对数期的HepG2(GT+)替换为步骤1得到的处于对数期的HepG2(pLVX-Puro),其他步骤不变,得到HepG2(pLVX-Puro)和DC的融合细胞DC/HepG2(pLVX-Puro)。
实施例2、DC/HepG2(GT+)体外诱导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的产生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按照下述方法得到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并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immunospotassay,ELISPOT)进行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所用1×Washingbuffer、生物素标记的抗体、酶标亲和素均为HumanIFN-gammaprecoatedELISPOTkit(HumanIFN-gammaprecoatedELISPOTkit为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货号为DKW22-1000-048)中的试剂,具体步骤如下:
1)取出试剂盒中的孔板,向每孔中加入200μL不全RIPM1640培养基,室温静置5-10分钟,将液体倒掉。
2)向每孔均加入用不全RIPM1640培养基悬浮的实施例1的DC/HepG2(GT+)3×104个和T淋巴细胞3×105个。每孔100μL液体量,每组4个复孔。
3)孵育:盖好板盖,放入培养箱培养5天,得到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
4)裂解步骤3)的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倾倒孔内细胞及培养基。向每孔中加入200μL4℃预冷的去离子水,4℃冰箱放置15分钟低渗裂解细胞。
5)洗板:倾倒培养板内的液体,每次每孔用200μL1×Washingbuffer洗涤,共洗5次,每次停留60-80秒。最后一次,倾倒出培养板内的液体后,将培养板倒扣在吸水纸上至培养板中无液体。
6)检测抗体孵育:将用无菌水按照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无菌水=1:1000的比例稀释得到的生物素标记的抗体加入培养板的每孔中,每孔100μL。37℃孵育1小时。
7)洗板:倾倒培养板内的液体,加入1×Washingbuffer,每孔200μL,洗涤5-6次。每次停留60-80秒。最后一次,在吸水纸上扣干。
8)酶联亲和素孵育:将用无菌水按照酶标亲和素:无菌水=1:100的比例稀释得到的酶标亲和素加入培养板的每孔中,每孔100μL。37℃孵育1小时。
9)洗板:倾倒培养板内的液体,加入1×Washingbuffer,每孔200μL,洗涤5-6次。每次停留60-80秒。最后一次,在吸水纸上扣干。
10)显色:将新鲜配制的AEC显色液工作液加入各实验孔,每孔100μL。室温避光静置15-50分钟。
11)终止显色:倾倒培养板内的液体,揭开板底座,用去自来水冲洗培养板正反面及底座5遍,终止显色。
12)板晾干后用CTL仪器设置阈值分析,并记录斑点参数,做统计学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将DC/HepG2(GT+)分别替换为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GT+)、HepG2和HepG2(pLVX-Puro),分别得到DC/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DC/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DC诱导的T淋巴细胞、HepG2(GT+)诱导的T淋巴细胞、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及这些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的量的酶联免疫斑点检测结果(图3)。
结果显示,HepG2(GT+)、HepG2和HepG2(pLVX-Puro)体外诱导的T淋巴细胞几乎不分泌IFN-γ;DC/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的斑点数为225±71.59个/3×105个T淋巴细胞;DC/HepG2(pLVX-Puro)诱导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的斑点数为195.3±60.88个/3×105个T淋巴细胞;DC/HepG2(GT+)诱导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的斑点数为490.5±36.83个/3×105个T淋巴细胞,分别为DC/HepG2、DC/HepG2(pLVX-Puro)的2.18倍、2.51倍,并远高于DC诱导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的斑点数。表明,DC/HepG2(GT+)可高效诱导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的产生。
实施例3、融合细胞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将实施例2的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DC/HepG2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DC/HepG2(pLVX-Puro)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DC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HepG2(GT+)诱导的T淋巴细胞、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分别悬浮于PBS中,分别得到细胞含量均为105个/μL的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HepG2诱导产生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HepG2(pLVX-Puro)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HepG2(GT+)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
取20只4-5周龄近交系雌性裸鼠(BALB/cNudeMice),每只于右侧腋下皮下接种5×106个HepG2肝癌细胞。每周两次测量肿瘤长径和短径,根据公式TV=1/2×a×b2计算肿瘤体积。待肿瘤平均体积长至约100mm3时,对每只荷瘤BalB/c裸鼠的静脉中注射100μL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中T淋巴细胞的含量为107个/100μL)进行治疗,将第一次注射记为治疗第0天,分别在治疗第6天、治疗第12天、治疗第18天、治疗第24、治疗第30天和治疗第36天均注射100μL上述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在每次注射当天的注射前分别测量荷瘤BalB/c裸鼠肿瘤的体积(图3和表1),从治疗第1天开始记录每只小鼠的存活时间,统计小鼠的存活率(图3和表2)。
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将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替换为PBS、DC/HepG2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HepG2(pLVX-Puro)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DC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HepG2(GT+)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悬浮液,其他步骤均不变,分别得到PBS、DC/HepG2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DC/HepG2(pLVX-Puro)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DC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HepG2(GT+)诱导的T淋巴细胞、HepG2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的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图3、表1和表2)。
表1、不同细胞诱导的T淋巴细胞治疗肿瘤后肿瘤的体积(mm3)
在治疗第36天时,经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后的肿瘤的体积分别为PBS以及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0.320倍、0.486倍、0.495倍、0.575倍、0.286倍、0.307倍、0.291倍。
结果表明,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能显著延缓肿瘤生长,效果明显好于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治疗。
表2、荷人肝癌裸鼠在不同的存活率时距第1次治疗的时间(天)
存活率 80% 60% 40% 20% 0
PBS 105 114 116 124 148
DC/HepG2 122 153 179 192 197
DC/HepG2(GT+) 178 199 213 216 221
DC/HepG2(pLVX-Puro) 156 163 164 170 176
DC 114 149 152 167 188
HepG2 89 112 114 118 121
HepG2(GT+) 91 106 109 115 119
HepG2(pLVX-Puro) 96 102 112 113 118
结果表明,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能明显延长荷人肝癌裸鼠生存时间:与PBS以及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相比,在荷人肝癌裸鼠的存活率分别为80%、60%、40%、20%和0时,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的荷人肝癌裸鼠距第1次治疗的时间均延长;在荷人肝癌裸鼠的存活率为0时,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治疗的荷人肝癌裸鼠距第1次治疗的时间分别为DC/HepG2、DC/HepG2(pLVX-Puro)、DC、HepG2、HepG2(GT+)和HepG2(pLVX-Puro)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1.12倍、1.26倍、1.18倍、1.83倍、1.86倍、1.87倍。在治疗和观察期间,小鼠均无立毛,食欲下降,行为活动异常等现象。
本申请的DC/HepG2(GT+)诱导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可明显延缓肿瘤的生长,延长荷人肝癌裸鼠生存时间。

Claims (10)

1.制备融合细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肿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细胞的步骤;
所述肿瘤细胞为M或N:
M、所述肿瘤细胞为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重组细胞;
N、所述肿瘤细胞为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细胞;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为下述B1)或B2)的蛋白质:
B1)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3的蛋白质;
B2)在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功能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由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和名称为GTTI的DNA分子连接而成;
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
所述GTTI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1位-第548位核苷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细胞是将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导入受体肿瘤细胞中得到的重组细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为如下B11)或B21)或B31)所示的核酸分子:
B11)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581位-第1630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
B21)与B11)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cDNA分子或基因组DNA分子;
B31)在严格条件下与B11)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cDNA分子或基因组DNA分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IDNo.4的第1位-第1630位核苷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体肿瘤细胞为肝癌细胞。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得到的融合细胞。
7.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
8.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的活性成分为下述H1和/或H2:
H1、权利要求6所述的融合细胞;
H2、权利要求6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
9.下述N1或N2或N3或N4的应用:
N1、权利要求6所述的融合细胞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或在制备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中的应用;
N2、权利要求7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N3、与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相关的生物材料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生物材料为下述F1)至F19)中的任一种:
F1)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盒;
F2)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载体;
F3)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重组载体;
F4)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重组微生物;
F5)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重组微生物;
F6)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F7)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F8)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9)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0)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1)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细胞系;
F12)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3)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4)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5)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组织;
F16)含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7)含有F1)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8)含有F2)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F19)含有F3)所述重组载体的转基因动物器官。
N4、权利要求6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10.下述P1)-P5)中任一种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1)、利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2)、利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材料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3)、利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融合细胞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4)、利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有α1,3半乳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肿瘤细胞制备的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P5)、利用权利要求6所述融合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得到的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的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
CN201510001123.1A 2015-01-04 2015-01-04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8210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1123.1A CN105821030A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1123.1A CN105821030A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1030A true CN105821030A (zh) 2016-08-03

Family

ID=56986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1123.1A Pending CN105821030A (zh) 2015-01-04 2015-01-04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1030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7889A (zh) * 2000-01-11 2003-07-02 格林维尔医院系统公司 由抗原提呈细胞可获得的杂交细胞
CN1485423A (zh) * 2002-09-27 2004-03-31 上海博德基因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多肽——人半乳糖转移酶42和编码这种多肽的多核苷酸
CN1704477A (zh) * 2004-05-31 2005-12-07 杨捷 α(1,3)半乳糖转移酶重组载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WO2007002264A2 (en) * 2005-06-22 2007-01-04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iomarker for ovarian cancer: ctap3-related proteins
CN1891829A (zh) * 2005-07-05 2007-01-10 严泉剑 α(1,3)半乳糖转移酶重组载体、病毒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EP2065392A2 (en) * 2007-11-30 2009-06-03 Healthbanks Biotech Co., Ltd. Fusion antigen uses as vaccine
WO2009074341A1 (en) * 2007-12-12 2009-06-18 Trimed Biotech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dendritic cells
CN101932339A (zh) * 2007-11-30 2010-12-29 贝勒医学院 树突细胞疫苗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25714A (zh) * 2008-07-16 2012-08-01 贝勒研究院 基于将最大化的gag和nef靶向树突细胞的hiv疫苗
CN102839157A (zh) * 2012-07-12 2012-12-26 扬州大学 稳定共表达hST3GalIV和β1-4GalT1的MDCK细胞系及构建方法和应用
EP3091034A1 (en) * 2009-03-10 2016-11-09 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Anti-cd40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7889A (zh) * 2000-01-11 2003-07-02 格林维尔医院系统公司 由抗原提呈细胞可获得的杂交细胞
CN1485423A (zh) * 2002-09-27 2004-03-31 上海博德基因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多肽——人半乳糖转移酶42和编码这种多肽的多核苷酸
CN1704477A (zh) * 2004-05-31 2005-12-07 杨捷 α(1,3)半乳糖转移酶重组载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WO2007002264A2 (en) * 2005-06-22 2007-01-04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iomarker for ovarian cancer: ctap3-related proteins
CN1891829A (zh) * 2005-07-05 2007-01-10 严泉剑 α(1,3)半乳糖转移酶重组载体、病毒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EP2065392A2 (en) * 2007-11-30 2009-06-03 Healthbanks Biotech Co., Ltd. Fusion antigen uses as vaccine
CN101932339A (zh) * 2007-11-30 2010-12-29 贝勒医学院 树突细胞疫苗组合物及其应用
WO2009074341A1 (en) * 2007-12-12 2009-06-18 Trimed Biotech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dendritic cells
CN102625714A (zh) * 2008-07-16 2012-08-01 贝勒研究院 基于将最大化的gag和nef靶向树突细胞的hiv疫苗
EP3091034A1 (en) * 2009-03-10 2016-11-09 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Anti-cd40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CN102839157A (zh) * 2012-07-12 2012-12-26 扬州大学 稳定共表达hST3GalIV和β1-4GalT1的MDCK细胞系及构建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喻凤等: "小鼠α1,3-半乳糖糖基化修饰对人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现代肿瘤医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erbeke et al. Broadening the message: a nanovaccine co-loaded with messenger RNA and α-GalCer induces antitumor immunity through conventional and natural killer T cells
Zheng et al. A vaccine-based nanosystem for initiating innate immunity and improving tumor immunotherapy
Leigh et al. A flagellin-derived toll-like receptor 5 agonist stimulates cytotoxic lymphocyte-mediated tumor immunity
CA3011933A1 (en) Oncolytic viral vectors and uses thereof
JP6841812B2 (ja) 免疫応答を惹起するための作用物質及び組成物
Furugaki et al.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SART3, CD40L, and GM-CSF gene-loaded polyplex micelle elicits a vaccine effect in mouse tumor models
CN108289909A (zh) 用于产生工程改造的人原代血液树突细胞系的方法
JP2022519935A (ja) Car-nk細胞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8697777A (zh) 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抵抗性肿瘤的t细胞输注疗法的预处理药物
Zhu et al. Engineered Lactococcus lactis secreting Flt3L and OX40 ligand for in situ vaccination-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CN109069604A (zh) 新抗原组合物及其在免疫肿瘤治疗中的使用方法
Christensen et al. A critical role of the PTEN/PDGF signaling network for the regulation of radiosensitivity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CN108472317A (zh) 修饰免疫细胞及其用途
CN109415706A (zh) 假型化的溶瘤弹状病毒及其在组合治疗中的应用
Fujii et al. Exploiting antitumor immunotherapeutic novel strategies by deciphering the cross talk between invariant NK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KR20220143642A (ko) 치료 세포 조성물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도
Li et al. The combination of gemcitabine and ginsenoside Rh2 enhances the immun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 via the CARD9-BCL10-MALT1/NF-κB pathway
JP2017520582A (ja) 関節リウマチ治療のための間葉系間質細胞
TWI794699B (zh) 一種質體組合及其在製備經修飾的免疫細胞中的應用
CN108026513A (zh)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加载的方法和疫苗
Shi et al. In vitro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gene therapy with 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p53 injection for malignant melanoma
CN103933558B (zh) 一种新型、广谱的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CN105821030A (zh) 表达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Jala et al. Absence of CCR2 reduces spontaneou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in the ApcMin/+ mouse model
CN100421727C (zh) 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