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4734B -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4734B
CN105814734B CN201380081473.2A CN201380081473A CN105814734B CN 105814734 B CN105814734 B CN 105814734B CN 201380081473 A CN201380081473 A CN 201380081473A CN 105814734 B CN105814734 B CN 105814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erminal
main body
storage shel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814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4734A (zh
Inventor
市谷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ft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ft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ft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ft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4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4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24Parallel/serial switching of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to charge or loa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防止危险单元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锂离子电池(11)、已组装电路基板(20)以及外壳(40)。在已组装电路基板(20)搭载有两个端子(31a、31b)、防止危险电路部(26)等。已组装电路基板(20)中的搭载有两个端子(31a、31b)的第一部分收纳于外壳(40)的端子收纳外壳部(416),锂离子电池(11)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20)中的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26)等的第二部分收纳于外壳(40)的主体收纳外壳部(417)。利用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之间分隔,利用填密部件(61)封闭分隔板(414)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作为空调服、供暖服等的电源被利用并使用了锂离子电池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实际应用通过使空气流通来蒸发从人体发出的汗的空调服、利用面状加热器温暖人体的供暖服。针对空调服的原理、构造的详细说明例如被详细记载于专利文献1。
作为上述空调服、供暖服的电源,采用使用了锂离子电池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体地,作为进行劳动的使用者所穿着的作业用空调服的电源被利用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锂离子电池以及输出电力调整DC转换器。作为锂离子电池,例如,使用通过将四根具有3.7V的电压、2000mAh的容量的锂离子单电池以串并联的方式连接而构成的具有7.4V的电压、4000mAh的容量的电池组。DC转换器将从锂离子电池输出的电压例如切换为4V、5V、6V、7.4V的任一个。使用者通过使用这种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能够根据作业环境选择所希望的电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4299号公报
在作为空调服等的电源被使用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需要如上所述的大电源容量,并且,由于将该电源装置戴在身上进行使用所以电源装置需要充分的安全性能。特别是若锂离子电池进行某种程度以上的过充电,则一定会产生破裂、出火等重大问题。因此,在电源装置设置用于防止产生上述问题的防止危险电路(防止危险单元),特别是设置过充电防止电路。因此,在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过充电防止电路等正常发挥功能在安全上最为重要。
然而,由于空调服等也在户外使用,所以若雨水等浸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内部,因该浸入的雨水等而破坏过充电防止电路,则因过充电而产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一般,空调服所使用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如图2所示地收纳于带有皮带夹的皮套,并使用皮带夹将皮套固定于皮带,由此穿戴于身体上。因此,在下雨时,无法避免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被雨浸湿。虽还考虑以使雨不进入皮套内的方式将皮套形成为特别的形状,但实现这一想法不仅耗费成本,而且大幅度损伤使用时的便利性。
另外,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至少一个端子,向该端子插入安装于用于向空调服等供电的电缆的插头、充电器的插头。在空调服等的使用期间中几乎每天都为了充电锂离子电池并且向空调服等供给电力,而进行插头的插拔。这样,由于将插头频繁插入作为端子的插口或从中拔出,所以在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需要使用牢固且简单进行插拔的通用插口。但是,通用插口通常安装于电路基板,因此无法避免雨水等从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形成于与该通用插口对应的位置的开口部浸入内部。另外,即便通过使用面板安装型插口,来消除开口部本身,由此防止雨水等从开口部浸入的情况下,也由于插口本身向外部开放,所以存在雨水等浸入的间隙,从而无法完全防止雨水等浸入。应予说明,作为不使用插口等地进行电力的交换的技术还存在基于电磁感应的方法,但其作为空调服等的电源在诸多方面上完全无法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防止危险单元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一个或者多个端子,用于与外部进行电力供给的交换,并向外部开放;防止危险单元,至少包括在充电时防止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被过充电的防止过充电单元;控制单元,对从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获取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及外壳,收纳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一个或者多个端子、防止危险单元以及控制单元,上述外壳具备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以及分隔单元,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能够从外部进行连接的一个或者多个端子和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单元以及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分隔单元将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分隔,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分隔单元防止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分隔单元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单元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分隔单元防止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单元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
在此,也可以在主体收纳外壳部仅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单元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利用分隔单元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单元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分隔单元防止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单元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
附图说明
图1(a)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1(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主视图,图1(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图1(d)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进行收纳的带有皮带夹的皮套的示意立体图。
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电池部的示意立体图,图3(b)是该电池部的示意主视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示意主视图,图4(b)是该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示意侧视图。
图5(a)是安装于已组装电路基板的填密部件的示意立体图,图5(b)是安装有该填密部件的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示意主视图,图5(c)是安装有该填密部件的已组装电路基板的A-A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外壳的第一外壳的示意立体图,图6(b)是该第一外壳的示意主视图,图6(c)是使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合体后的外壳的示意俯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一外壳收纳有锂离子电池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时的情况的图。
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第一外壳的示意主视图,图8(b)是该第一外壳的B-B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图8(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带填密件多芯电缆的示意立体图。
图9(a)是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连接部被使用的电极的分隔板的示意主视图,图9(b)是该分隔板的C-C箭头方向示意放大剖视图。
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主视图,图10(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0(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0(d)是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
图11(a)是安装于端子收纳外壳部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电极的示意立体图,图11(b)是安装有电极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图11(c)是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D-D箭头方向概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12(a)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图12(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E-E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图12(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2(d)是用于对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设置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板的第二电极与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电路基板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1(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主视图,图1(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图1(d)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用于收纳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带有皮带夹的皮套的示意立体图。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电池部的示意立体图,图3(b)是该电池部的示意主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例如被利用作为空调服、供暖服等的电源。如图1以及图3所示,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电池部11、已组装电路基板(未图示)、塑料制外壳40、以及密封贴50。电池部11包括多个锂离子单电池111,在已组装电路基板搭载有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所需的各种电路部件。电池部11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被收纳于外壳40内(参照图7)。另外,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应予说明,以下,对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使用作为空调服的电源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将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利用作为空调服的电源的情况下,考虑到穿着空调服的人一边动作并且进行作业,需要将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安装于人体。因此,将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收纳于图2所示的皮套120,使用设置于该皮套120的皮带夹121将皮套120固定于皮带,由此将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穿戴于人体上。此时,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经由安装于空调服的电缆与空调服连接,将多个锂离子单电池所蓄积的电力供给至该空调服。在此,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有向外部开放的端子,该端子与安装于空调服的电缆连接。
如图3所示,电池部11具备:四个锂离子单电池111、111、111、111、小基板(未图示)、安装于该基板的电缆12、以及带锁端子13。将四个锂离子单电池111、111、111、111连接而构成的电池组为锂离子电池。另外,小基板用于将四个锂离子单电池111、111、111、111构成电池组。小基板是公知的部件,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从该小基板向外部被拉出的电缆12用于经由带锁端子13将锂离子电池与已组装电路基板连接。应予说明,以下,将由四个锂离子单电池111、111、111、111、小基板、电缆12、以及带锁端子13构成的电池部11称为锂离子电池11。
接下来,对已组装电路基板进行说明。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示意主视图,图4(b)是其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4所示,在已组装电路基板20搭载有各种电路部件。具体地,已组装电路基板20具备: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并被实施了印刷图案的基板21、搭载于该基板21的两个端子31a、31b、两个操作单元22a、22b、显示单元23、防止危险电路部(防止危险单元)26、控制电路部(控制单元)27、显示控制电路部(显示控制单元)28、以及其它电路部29。两个端子31a、31b安装于基板21的上表面中的一方的端部。各端子31a、31b用于与外部进行电力供给的交换,即,用于插入用于充电锂离子电池11的充电器的插头,或者用于插入与安装于空调服的电缆的前端连接的插头。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端子31a、31b成为用于进行锂离子电池11的充电以及从锂离子电池11向外部的电力供给(放电)的输入输出共用端子。实际上,空调服在其产品的特性上,每天反复进行充电以及放电(使用),并且,在使用时因身体的动作而向端子反复施加负荷,因而端子破损的比例较高。通过将两个端子31a、31b都形成为输入输出共用端子,从而即便任意一个端子发生了故障,也能够使用未发生故障的其它端子,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故障率。另外,两个端子31a、31b以无法向上述两个端子31a、31b同时插入外部机器的插头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在基板21上。由此,能够防止一边充电锂离子电池11一边使用空调服等、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进行的不当使用。
在基板21的上表面且从端子31a、31b分离的部位设置有操作单元22a、22b以及显示单元23。操作单元22a、22b是输入针对控制电路部27的指示的单元。具体地,通过对操作单元22a、22b进行操作,能够将指示电源的开启/关闭的信号、指示来自锂离子电池11的输出电压的变更的信号输出至控制电路部27。在此,作为操作单元22a、22b,使用小型按钮开关。另外,显示单元23是显示与锂离子电池11的余量相关的信息等的单元。
另一方面,在基板21的下表面且从端子31a、31b分离的部位形成有防止危险电路部26、控制电路部27、显示控制电路部28、以及其它电路部29。防止危险电路部26包括:在充电时防止锂离子电池11被过充电的过充电防止电路(防止过充电单元)、以及以使从锂离子电池11获取的电力不形成为规定量以上的方式进行限制的输出电流限制电路。控制电路部27通过对电源的开启/关闭进行控制、对从锂离子电池11获取的电力进行控制,来进行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控制所需的各种处理。显示控制电路部28基于来自控制电路部27的信号对显示单元23的动作进行控制。其它电路部29除了上述各电路部26~28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所需的各种功能,但在此,省略其它电路部29的详细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组装电路基板20被划分为搭载有两个端子31a、31b并且形成有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未图示)的第一部分P1;设置有操作单元22a、22b、显示单元23、防止危险电路部26、控制电路部27、显示控制电路部28以及其它电路部29并且形成有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未图示)的第二部分P2;以及位于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之间并且未形成有电路部件的部分(分隔对应部)24这三个部分。在此,已组装电路基板20在印刷电路基板搭载有电路部件,在印刷电路基板形成有用于使各电路部件电导通的印刷图案。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印刷图案为第一导电单元,形成于第二部分P2的印刷图案为第二导电单元。另外,为了将印刷图案中的以将第一部分P1的电路与第二部分P2的电路电连接的目的而形成的印刷图案与其它印刷图案相区别而将其称为连接图案。具体地,将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连接图案251称为“第一连接图案”,将形成于第二部分P2的连接图案252称为“第二连接图案”,将形成于分隔对应部24并将第一连接图案251与第二连接图案252连接的连接图案25称为“第三连接图案”。即,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的一部分为第一连接图案251,形成于第二部分P2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的一部分为第二连接图案252,而且,形成于分隔对应部24的印刷图案为第三连接图案25。在该分隔对应部24未形成有电路部件,而仅形成有第三连接图案25。应予说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经由第二部位P2的规定部位中的未图示的带锁端子与锂离子电池11连接。
这样,已组装电路基板20以分隔对应部24为边界被划分为第一部分P1以及第二部分P2。而且,在该分隔对应部24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填密部件。图5(a)是安装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填密部件的示意立体图,图5(b)是安装有该填密部件的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示意主视图,图5(c)是安装有该填密部件的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A-A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如图5(a)所示,作为填密部件61,使用如下部件,其使用软质塑料,并在从侧面观察时被成型为大致コ字形。准备两个上述填密部件61,并将两个填密部件61分别如图5(b)、图5(c)所示地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的左右的端面插入。在此,两个填密部件61相互紧贴。应予说明,形成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的第三连接图案25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部。
接下来,对外壳40进行说明。外壳40是对锂离子电池11、两个端子31a、31b、操作单元22a、22b、显示单元23、防止危险电路部26、控制电路部27、显示控制电路部28以及其它电路部29进行收纳的部件,如图1所示,由第一外壳41以及第二外壳42构成。上述第一外壳41以及第二外壳42是在外壳的厚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大致两半的部件。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外壳40的第一外壳41的示意立体图,图6(b)是该第一外壳41的示意主视图,图6(c)是使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合体后的外壳40的示意俯视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外壳41形成为一方的面开放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型,并具备收纳锂离子电池11的电池收纳部411、以及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在该第一外壳41的内部形成有一个分隔板414以及两个载置板415a、415b。具体而言,第一外壳41的上部为电路基板收纳部412,除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以外的第一外壳41的部分为电池收纳部411。第一外壳41的纵深为基板21的短边的长度的大致一半,第一外壳41的左内侧面与右内侧面的间隔与基板21的长边的长度大致相同。在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中的第一外壳41的左内侧面、右内侧面的规定位置分别大致水平地形成有用于载置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载置板415a、415b。在此,设置于第一外壳41的左内侧面的载置板415a的横向的长度为使已组装电路基板20中的安装有端子31a、31b的第一部分P1的横向的长度与分隔对应部24的横向的长度合并后的长度。而且,载置板415a紧贴于第一外壳41的左内侧面以及内表面,载置板415b紧贴于第一外壳41的右内侧面以及内表面。另外,在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中的第一外壳41的上内侧面的规定位置,从第一外壳41的上内侧面朝向下方大致垂直地形成有分隔板414。具体地,该分隔板414的安装位置为从第一外壳41的左内侧面分离了第一部分P1的横向的长度的位置。因此,分隔板414设置于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对应的位置,该分隔板414的下端面与载置板415a的右端部对置。在此,分隔板414的下端面与载置板415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d稍大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中的基板21的厚度。而且,分隔板414紧贴于第一外壳41的上内侧面以及内表面。
通过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载置于载置板415a、415b上,从而已组装电路基板20以大致水平状态安装于第一外壳41。此时,安装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的填密部件61被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压接而被压扁。而且,分隔板414的下端面抵接于被压扁的填密部件61的上表面,载置板415a的上表面与第一部分P1以及被压扁的填密部件61的下表面抵接。其结果是,第一部分P1被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分隔,相对于第二部分P2被划分。这样,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围绕第一部分P1,从而两个端子31a、31b以及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作为第一导电单元的印刷图案成为从其它电路部件被隔离的状态。
另外,在当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收纳于电路基板收纳部412时与安装于该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端子31a对应的第一外壳41的左侧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端子用贯通孔413a。由此,端子31a能够经由端子用贯通孔413a从外部进行连接。此外,在当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收纳于电路基板收纳部412时与安装于该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显示单元23以及两个操作单元22a、22b对应的第一外壳41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长方形的切口部418。
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与第一外壳41大致相同的构造。即,第二外壳42也具备收纳锂离子电池11的电池收纳部411、以及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在该电路基板收纳部41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载置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两个载置板415a、415b、以及一个分隔板414。在此,第二外壳42中的载置板415a、415b以及分隔板414分别形成于与第一外壳41中的载置板415a、415b以及分隔板414对应的位置。另外,如图1(a)、图1(c)所示,在第二外壳42的侧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端子用贯通孔413b,在第二外壳42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长方形的切口部418。
在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一半收纳于第一外壳41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之后,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剩余一半收纳于第二外壳42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由此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以相对的方式组合为一体,从而获得图1以及图6(c)所示那样的外壳40。此时,在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外壳41以及第二外壳42中的相当于切口部418的部分形成有长方形的开口部47。在该长方形的开口部47粘贴有示出了操作方法的密封贴50,由此封闭开口部47。在此,密封贴50具有透明的部位。使用者既能够经由具有该透明的部位的密封贴50辨认显示单元23所显示的内容,又能够对操作单元22a、22b进行操作。另外,使用者能够经由端子用贯通孔413a、413b相对于端子31a、31b连接规定的电缆。
若在这样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收纳于第一外壳41(或者第二外壳42)之后,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组合为一体,则外壳40的内部被设置于第一外壳41的载置板415a以及分隔板414、设置于第二外壳42的载置板415a以及分隔板414、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分隔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417,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416收纳有两个端子31a、31b以及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印刷图案(第一导电单元),主体收纳外壳部417收纳有锂离子电池11、操作单元22a、22b、显示单元23、防止危险电路部26、控制电路部27、显示电路部28、其它电路部29、以及形成于第二部分P2的印刷图案(第二导电单元)。即,外壳40构成为在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一体而形成外壳40时,端子收纳外壳部416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被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划分。而且,形成于第一部分P1的第一连接图案251与形成于第二部分P2的第二连接图案252经由形成于在分隔板414与载置板415a之间设置的分隔对应部24的第三连接图案25被电连接。应予说明,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发挥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416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之间的作用,相当于本发明的分隔单元。特别是,第一外壳41中的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分隔板,第二外壳42中的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分隔板。
另外,在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一体时,不仅第一外壳41的外框端面与第ニ外壳42的外框端面抵接,而且设置于第一外壳41的载置板415a的端面与设置于第二外壳42的载置板415a的端面相互抵接,并且设置于第一外壳41的分隔板414的端面与设置于第二外壳42的分隔板414的端面相互抵接。并且,设置于第一外壳41的分隔板414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42的分隔板414压接于安装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的填密部件61。在此,该填密部件61发挥封闭分隔板414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之间、以及载置板415a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之间的间隙的作为封闭单元的作用。而且,作为分隔单元的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压接于设置于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的填密部件61,由此发挥防止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的水经由分隔单元与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之间的间隙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417的作用。因此,若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一体,将密封贴粘贴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的开口部47,则主体收纳外壳部417内成为封闭状态。由此,即便雨水等从端子31a、31b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417内,因此能够防止危险电路部26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
接下来,对组装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顺序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在第一外壳41收纳有锂离子电池11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20时的情况的图。
首先,利用电缆将锂离子电池11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电连接。接下来,如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41的电池收纳部411收纳锂离子电池11,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壳41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20。具体而言,在以使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与第一外壳41的分隔板414对应的方式进行了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对位之后,一边以使分隔板414压接于填密部件61的方式将分隔对应部24推入分隔板414与载置板415a之间,一边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载置于载置板415a、415b上,并安装于第一外壳41内。此时,安装于分隔对应部24的填密部件61被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按压而被压扁。应予说明,在图7中,省略图示将锂离子电池11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电连接的电缆。
接下来,在收纳有锂离子电池11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第一外壳41之上覆盖第二外壳42,并将已组装电路基板20收纳于第二外壳42。此时,在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的接触面涂覆粘合剂,利用该粘合剂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一体。在此,在这样将第一外壳41与第二外壳42形成为一体时,安装于分隔对应部24的填密部件61也被第二外壳42的分隔板414压扁。这样一来,外壳40被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划分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417,从而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第一部分P1,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收纳锂离子电池11以及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第二部分P2。另外,由于以使分隔板414以及载置板415a压接于填密部件61的方式将组装电路基板20安装于外壳40内,所以不会在分隔板414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之间、以及载置板415a与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分隔对应部24之间产生间隙。之后,在外壳40(主体收纳外壳部417)的开口部47粘贴透明的密封贴50。由此,主体收纳外壳部417成为封闭状态。这样,能够容易地组装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利用作为分隔单元的分隔板以及载置板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收纳有两个端子以及多个作为第一导电单元的印刷图案(包括第一连接图案),主体收纳外壳部收纳有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电路部、以及多个作为第二导电单元的印刷图案(包括第二连接图案。)等,另外,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经由形成于已组装电路基板的分隔对应部的第三连接图案被电连接,并利用作为封闭单元的填密部件封闭分隔单元与已组装电路基板的分隔对应部之间的间隙。由此,分隔单元能够防止从两个端子以及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与已组装电路基板的分隔对应部之间的间隙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两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电路部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已组装电路基板以形成有将形成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连接图案与形成于第二部分的第二连接图案连接的第三连接图案的分隔对应部为边界被划分为搭载有两个端子的第一部分、与设置有防止危险电路部、控制电路部、操作单元、显示单元以及显示控制电路部的第二部分,并且,在该已组装电路基板的分隔对应部安装有作为封闭单元的填密部件。由此,仅通过以使分隔板以及载置板压接于填密部件的方式将已组装电路基板安装于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内,并将已组装电路基板中的第一部分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并且将第二部分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纳,便能够将各电路部件简单地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或者主体收纳外壳部的规定部位。另外,通过将在内部形成有分隔板以及载置板的第一外壳、与形成为与第一外壳大致相同的构造的第二外壳组合为一体,从而在该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内形成端子收纳外壳部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通过将两个端子以无法同时插入空调服的插头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于端子收纳外壳部内,能够防止一边充电锂离子电池一边使用空调服等、针对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不当使用。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两个端子为用于进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以及从锂离子电池向外部的电力供给的输入输出共用端子,从而即便任意一个输入输出共用端子发生了故障,也能够使用未发生故障的其它输入输出共用端子,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故障率。
应予说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封闭单元,使用利用软质塑料形成为大致コ字形的填密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封闭单元,能够使用一般的各种单元。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粘合剂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可以通过机械方法等各种方法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第一外壳的示意主视图,图8(b)是该第一外壳的B-B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图8(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带填密件多芯电缆的示意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外观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外观大致相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说明中也参照图1。应予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要素相同的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由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以及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锂离子电池(未图示)、已组装电路基板(未图示)、塑料制外壳40以及带填密件多芯电缆90。第二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已组装电路基板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已组装电路基板不同之处在于未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这点。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已组装电路基板搭载有两个端子、两个操作单元、显示单元、控制电路部、显示控制电路部以及其它电路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4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也由在厚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大致两半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这两个外壳构成,但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的构造不同。如图8(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41A形成为一方的面开放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型,并具备电池收纳部411、以及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具体而言,第一外壳41A的上部为电路基板收纳部412,除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以外的第一外壳41A的部分为电池收纳部411。在该电池收纳部411收纳有锂离子电池以及防止危险电路部。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防止危险电路部搭载于与已组装电路基板不同的其它基板,该其它基板被收纳于电池收纳部411。应予说明,锂离子电池与防止危险电路部被电连接。
在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中的第一外壳41A的左内侧面、右内侧面的规定位置分别大致水平地安装有用于载置已组装电路基板的载置板415a、415b。另外,在成为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与电池收纳部411的边界的第一外壳41A的规定位置大致水平地安装有分隔板414a。在该分隔板414a形成有半圆形的切口部80。
第二外壳形成为与第一外壳41A大致相同的构造。即,第二外壳也具备:收纳锂离子电池以及防止危险电路部的电池收纳部411、以及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在该电路基板收纳部412安装有用于载置已组装电路基板20的载置板415a、415b,在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与电池收纳部411之间安装有分隔板414a。而且,在分隔板414a形成有半圆形的切口部80。
在将已组装电路基板收纳于第一外壳41A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之后,将其收纳于第二外壳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由此将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以相对的方式组合为一体,从而获得外壳40。此时,在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外壳41A以及第二外壳中的相当于切口部80的部分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该贯通孔是用于使多芯电缆90贯通的部位。在此,贯通孔与多芯电缆90之间的间隙由后述的填密部件封闭。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外壳40中的长方形的开口部粘贴有具有透明的部件的密封贴。
若在这样将已组装电路基板收纳于第一外壳41A(或者第二外壳)之后,将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组合为一体,则外壳40的内部被设置于第一外壳41A的分隔板414a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的分隔板414a分隔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收纳有两个端子、操作单元、显示单元、控制电路部、显示电路部、以及其它电路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收纳有锂离子电池以及防止危险电路部。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电路基板收纳部412的部位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相当于电池收纳部411的部位为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这样,分隔板414a发挥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之间的作用,相当于本发明的分隔单元。
如图8(c)所示,带填密件多芯电缆90是捆扎并覆盖被绝缘的多个导电线而成的部件。该多芯电缆90的截面为大致圆形状。另外,在多芯电缆90的中央部设置有柔软性高的填密部件62。在此,该填密部件62的外径稍大于形成于分隔板414a的贯通孔的直径。多芯电缆90通过贯通孔。而且,多芯电缆90的一方的端部与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的已组装电路基板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的防止危险电路连接。应予说明,多芯电缆90中的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的部位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导电单元,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的部位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导电单元,而且,配置于圆形的贯通孔的部位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部。
另外,在将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时,设置于第一外壳41A的分隔板414a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的分隔板414a相互紧密接触。因此,若在收纳各部件之后,将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则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内成为封闭状态。由此,即便雨水等从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内,因此能够防止防止危险电路部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实际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雨水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某处浸入其内部也不会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内”这一表现中的“其周边部”广义上意味着收纳端子的端子收纳外壳部整体。
接下来,对组装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带填密件多芯电缆90将已组装电路基板与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基板电连接。接下来,将锂离子电池以及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基板收纳于第一外壳41A的电池收纳部411。然后,将组装电路基板放置于载置板415a、415b,并收纳于第一外壳41的电路基板收纳部412。之后,将带填密件多芯电缆90的填密部件62嵌入第一外壳41的切口部80。
接下来,在第一外壳41A之上覆盖第二外壳。此时,在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的接触面涂覆粘合剂,利用该粘合剂将第一外壳41A与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这样一来,外壳40被划分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从而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a收纳已组装电路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导电单元,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仅收纳锂离子电池、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另外,配置于贯通孔的填密部件62被第一外壳41A的分隔板414a以及第二外壳的分隔板414a压扁,从而不会在多芯电缆90与分隔板414a之间产生间隙。由此,主体收纳外壳部417a成为封闭状态。这样一来,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完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利用作为分隔单元的分隔板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收纳有两个端子、操作单元、显示单元、控制电路部、显示控制电路部、多个第一导电单元等,主体收纳外壳部收纳有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电路部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另外,在形成于分隔板的贯通孔经由填密部件配设有多芯电缆,并利用也作为第一导电单元以及第二导电单元的多芯电缆将已组装电路基板与防止危险电路部电连接。由此,分隔板能够防止从两个端子以及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形成于分隔板的贯通孔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两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即,即便雨水等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某处浸入其内部,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电路部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另外,通过将在内部形成有分隔板的第一外壳、与形成为与第一外壳大致相同的构造的第二外壳组合为一体,从而在该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内形成端子收纳外壳部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也将一个多芯电缆作为第一导电单元以及第二导电单元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分隔板形成一个或者多个贯通孔,并以不产生与分隔板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将相当于将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电连接的连接部的电极嵌入各贯通孔。图9(a)是安装有作为本发明的连接部使用的电极的分隔板的示意主视图,图9(b)是该分隔板的C-C箭头方向示意放大剖视图。在图9的例子中,在第一外壳的分隔板414b形成两个贯通孔,并且在第二外壳的分隔板414b形成两个贯通孔。而且,向上述各贯通孔嵌入圆筒状的电极210。电极210的外径稍大于贯通孔的直径。因此,若将电极210嵌入贯通孔,则不会在电极210与贯通孔之间产生间隙。另外,各电极21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导电单元的端部以及第二导电单元的端部连接。由此,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经由电极210被电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示意主视图,图10(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0(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0(d)是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图11(a)是安装于端子收纳外壳部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电极的示意立体图,图11(b)是安装有电极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图11(c)是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D-D箭头方向示意放大剖视图。应予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要素相同的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由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锂离子电池(未图示)、已组装电路基板(未图示)、以及塑料制外壳40B。该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不同之处在于能够装卸地形成有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这点。其它方面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即,锂离子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相同,已组装电路基板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已组装电路基板相同。
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是对已组装电路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导电单元进行收纳的部件,如图10(c)所示,通过将第一外壳410a与第二外壳420a组合为一体而形成。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底板(底部)如图10(d)所示地配置有与多个第一导电单元(未图示)的端部连接的多个电极(第一电极)220a。例如,多个第一电极220a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埋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底板,从而多个第一电极220a与底板形成为一体。具体而言,在成型各外壳410a、420a时,外壳410a、420a与多个第一电极220a被成型为一体。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1(a)所示,作为第一电极220a,使用具有平坦的主体部以及形成于该主体部的端部的两个腿部的部件。另外,第一电极220a的两个腿部的长度不同,较长的一方的腿部与第一导电单元的端部连接。此外,如图10(c)所示,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侧面形成有四个凹陷461。此外,在与形成有四个凹陷461的侧面不同的侧面形成有两个端子用贯通孔413a、413b。
另一方面,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是对锂离子电池、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电路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进行收纳的部件,如图10(b)所示,通过将第一外壳410b与第二外壳420b组合为一体而形成。该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顶部)相当于本发明的分隔单元。与上述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同样,在该顶板埋入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未图示)的端部连接的多个电极(第二电极)220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而多个第二电极220b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形成为一体。作为第二电极220b,也使用图11(a)所示的部件,外壳410b、420b与多个第二电极220b被成型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电极220b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部。应予说明,作为将各电极与各外壳形成为一体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将该外壳与电极成型为一体的方法,能够使用一般的各种方法。
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上部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形成有四个爪部462。若以使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底板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对置的方式,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载置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之上,则各爪部462嵌入与其对应的凹陷461,从而实现爪部462与凹陷461的嵌合状态,由此能够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容易地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此时,安装于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底板的第一电极220a与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的第二电极220b进行压接。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安装于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底板的第一电极220a与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的第二电极220b构成为在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时进行电接触。
另外,通过解除爪部462与凹陷461的嵌合状态,能够容易地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取下。
另外,如图10(a)所示,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的横向宽度比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横向宽度短。因此,若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则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左侧上部产生阶梯差。该阶梯差的部分成为在将空调服的插头与端子连接时收纳该插头的部位。通过这样使插头不从外壳40B突出,能够避免在错误使用空调服的过程中向该插头施加大力,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插头、端子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在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b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取下时,存在使用者错误地将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的顶板的第二电极短路的担忧。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防止危险电路部包括基于PTC(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等的防短路电路部(防短路单元)。由此,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b中第二电极间被短路时,防短路电路部能够立即阻断电流的流动。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利用分隔单元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收纳有两个端子、操作单元、显示单元、控制电路部、显示控制电路部、多个第一导电单元等,主体收纳外壳部收纳有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电路部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另外,将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经由安装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板的第一电极以及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板的第二电极而电连接,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分别与端子收纳外壳部以及主体收纳外壳部形成为一体。由此,分隔单元能够防止从两个端子以及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两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从而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电路部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被形成为能够装卸,所以使用者在不使用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时,能够简单地将端子收纳外壳部从主体收纳外壳部取下,并对其进行保管。
应予说明,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预先在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板埋入与第一导电单元的端部连接的第一电极,并在将端子收纳外壳部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时使第一电极与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板的第二电极进行压接,由此将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电路基板与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电路基板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作为将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电路基板与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电路基板连接的方法,能够使用除上述方法以外的各种方法。此刻,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a)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示意后视图,图12(b)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端子收纳外壳部的E-E箭头方向示意剖视图,图12(c)是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的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示意立体图,图12(d)是用于对在该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设置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板的第二电极与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电路基板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在此,在图12(b)中,省略图示搭载于端子收纳外壳部所收纳的电路基板上的各种电路部件等。
该变形例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第一电极使用板状或者棒状的具有弹性的电极,并且使该具有弹性的电极的前端部从形成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板的开口部突出这点。另外,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即,在该变形例中,考虑作为电极使用正电极以及负电极这两个电极的情况。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2(a)所示,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的底板形成有两个开口部310、310。另外,如图12(b)所示,在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的已组装电路基板20安装有板状或者棒状的具有弹性的电极320的一方的端部。而且,该具有弹性的电极320被配置为其另一方的端部从开口部310稍微向外突出。在此,具有弹性的电极320的另一方的端部如图12(b)所示大致U字形地弯曲。上述具有弹性的电极3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一导电单元。具体而言,具有弹性的电极320中的位于开口部310以及其外侧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极,除此以外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导电单元。另一方面,如图12(c)、图12(d)所示,在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的顶板也形成有两个开口部,在上述开口部嵌入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电极的电极板330。该电极板330的表面形成为平坦。在此,电极板330被无间隙地嵌入开口部,由此,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被完全封闭。另外,在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并搭载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电路基板X的上表面,安装有板状或者棒状的具有弹性的电极340的一方的端部。该具有弹性的电极340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电极板330的下表面接触,由此,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的电路基板X与电极板330被电连接。在此,具有弹性的电极340的另一方的端部如图12(d)所示地大致U字形地弯曲。这样,在该变形例中,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中具有弹性的电极320的一部分从开口部310向外突出,因此若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则具有弹性的电极320的端部与安装于主体部收纳外壳部417c的顶板的电极板330的上表面进行压接。
应予说明,由于在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的底板形成有开口部310,所以若将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从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取下,则考虑雨水等不仅从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而且也从开口部310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416c。但是,在该情况下,也由于收纳有防止危险电路部的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被完全封闭,所以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417c内。
另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形成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爪部嵌入形成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凹陷,来将端子收纳外壳部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将端子收纳外壳部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一般,在端子收纳外壳部设置第一嵌合单元并且在主体收纳外壳部设置与第一嵌合单元嵌合的第二嵌合单元,并通过形成或者解除第一嵌合单元与第二嵌合单元的嵌合状态,而将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构成为能够装卸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形成为能够装卸,因此在对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端子收纳外壳部而直接将安装于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板的第二电极作为充电用电极使用,并使用专用充电器进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收纳于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已组装电路基板不设置用于进行充电的电路功能。
此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第一外壳、与形成为与该第一外壳大致相同的构造的第二外壳组合为一体而形成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形成。例如,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也可以通过在一方的面开放的箱体以封闭该开放的面的方式安装上板而形成。
[其它实施方式]
应予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两个端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备三个或者四个以上端子。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多个端子以无法向任意两个端子同时插入外部机器的插头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于端子收纳外壳部内。另外,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也可以具备一个端子。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一个锂离子电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锂离子电池。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具备显示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无需一定具备显示单元(以及显示控制电路部)。这是因为:在将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作为空调服的电源使用的情况下,使用者大多在作业过程中使风扇持续工作,由于预先得知了利用处于满充电的状态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使风扇连续工作的时间,所以无需在作业过程中确认电池的余量。另外,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无需一定具备从锂离子电池获取的电压的可变功能。这是因为大多根据作业内容以一定电压使风扇工作。应予说明,即便在不具备电压的可变功能的情况下,也需要以使输出电流不形成为规定量以上的方式进行限制等一定功能。
工业上的利用可行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中,利用分隔单元分隔端子收纳外壳部与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其中,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有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防止危险单元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分隔单元防止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因此即便雨水等从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或者其周边部浸入端子收纳外壳部内,也能够防止该浸入的雨水等浸入主体收纳外壳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收纳于主体收纳外壳部内的防止危险单元被雨水等损伤、因过充电等而产生重大事故。因此,本发明特别适合作为要求高安全性能的空调服、供暖服的电源利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11…电池部(锂离子电池);111…锂离子单电池;12…电缆;13…带锁端子;20…已组装电路基板;21…基板;22a、22b…操作单元;23…显示单元;24…分隔对应部;25…第三连接图案;251…第一连接图案;252…第二连接图案;26…防止危险电路部(防止危险单元);27…控制电路部(控制单元);28…显示控制电路部(显示控制单元);29…其它电路部;31a、31b…端子;40、40B…外壳;41、41A、410a、410b…第一外壳;411…电池收纳部;412…电路基板收纳部;413a、413b…端子用贯通孔;414、414a、414b…分隔板(分隔单元);415a、415b…载置板;416、416a、416b、416c…端子收纳外壳部;417、417a、417b、417c…主体收纳外壳部;418…切口部;42、420a、420b…第二外壳;461…凹陷;462…爪部;47…开口部;50…密封贴;61、62…填密部件(封闭单元);80…切口部;90…带填密件多芯电缆;120…皮套;121…皮带夹;210…电极;220a…第一电极;220b…第二电极;310…开口部;320…具有弹性的电极;330…电极板;340…具有弹性的电极。

Claims (8)

1.一种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
一个或者多个端子,用于与外部进行电力供给的交换,并向外部开放;
防止危险单元,至少包括在充电时防止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被过充电的防止过充电单元;
控制单元,对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获取的电力进行控制;
外壳,收纳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以及所述控制单元,所述外壳具备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以及分隔单元,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能够从外部进行连接的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和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以及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所述分隔单元将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分隔,
用于输入针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指示的操作单元;
显示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的余量有关的信息的显示单元;以及
基于来自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对所述显示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单元,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所述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所述分隔单元防止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所述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
在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除了收纳有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以及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之外,还收纳有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操作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以及所述显示控制单元,
所述外壳由在厚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大致两半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构成,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形成有作为所述分隔单元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分隔板,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所述分隔单元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分隔板,构成为在将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形成为一体而形成所述外壳时,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被所述第一分隔板以及所述第二分隔板划分,
在形成为一体的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中的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的规定部位形成有用于操作所述操作单元并且辨认所述显示单元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粘贴有具有透明的部位的密封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已组装电路基板,所述已组装电路基板以形成有连接第一连接图案与第二连接图案的作为所述连接部的第三连接图案的分隔对应部为边界被划分为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有作为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单元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连接图案并且搭载有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所述第二部分形成有作为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单元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连接图案并且设置有所述防止危险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操作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以及所述显示控制单元,
在所述已组装电路基板的所述分隔对应部设置用于封闭所述分隔对应部中的间隙的封闭单元,以使至少一个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封闭单元压接的方式将所述已组装电路基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外壳内,由此将所述已组装电路基板中所述第一部分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将所述第二部分收纳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封闭单元使用具有柔软性的填密部件,并将该填密部件安装于所述分隔对应部。
4.一种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
一个或者多个端子,用于与外部进行电力供给的交换,并向外部开放;
防止危险单元,至少包括在充电时防止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被过充电的防止过充电单元;
控制单元,对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获取的电力进行控制;
外壳,收纳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以及所述控制单元,所述外壳具备端子收纳外壳部、主体收纳外壳部以及分隔单元,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能够从外部进行连接的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和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至少收纳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以及作为配线部件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所述分隔单元将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之间分隔,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单元在设置于所述分隔单元的规定部位的连接部被电连接,所述分隔单元防止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该端子的周边部浸入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的水经由所述分隔单元的该规定部位浸入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
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形成为能够装卸,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部与所述分隔单元对应,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部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部对置,以便将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安装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
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单元的端部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单元的端部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的顶部形成为一体,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相当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构成为在将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安装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时进行电接触,
所述防止危险单元包括防短路单元,在将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从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取下时,在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中所述第二电极间被短路时该防短路单元阻断电流的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端子以及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路基板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在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的底部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安装有相当于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以及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具有弹性的电极的一方的端部,该具有弹性的电极的另一方的端部从形成于所述端子收纳外壳的底部的所述开口部向外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收纳外壳部仅收纳有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所述防止危险单元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的个数为两个~四个,所述多个端子以外部机器的插头不能同时插入任意两个端子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于所述端子收纳外壳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是用于进行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的充电以及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锂离子电池向外部的电力供给的输入输出共用端子。
CN201380081473.2A 2013-12-20 2013-12-20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Active CN105814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84326 WO2015092927A1 (ja) 2013-12-20 2013-12-20 携帯型充電式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4734A CN105814734A (zh) 2016-07-27
CN105814734B true CN105814734B (zh) 2019-01-29

Family

ID=53402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81473.2A Active CN105814734B (zh) 2013-12-20 2013-12-20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5199B2 (zh)
JP (1) JP6355557B2 (zh)
CN (1) CN105814734B (zh)
WO (1) WO20150929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2260B2 (ja) * 2017-05-12 2022-05-06 株式会社セフト研究所 ファン付きウェア
TWM564272U (zh) * 2017-12-20 2018-07-21 麗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插頭與充電結構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946A (zh) * 2002-08-21 2004-03-31 ���ṫ˾ 电池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6474Y1 (zh) * 1970-09-28 1974-10-04
JPS539900Y2 (zh) 1972-07-03 1978-03-15
JPS5555505Y2 (zh) 1976-04-08 1980-12-22
JPS5831336Y2 (ja) 1978-03-31 1983-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携帯用電気機器の電源装置
JPH11185719A (ja) 1997-12-25 1999-07-09 Rohm Co Ltd 電気部品の保護ケース、および充電池パック
JPH11283593A (ja) 1998-03-27 1999-10-15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00100402A (ja) * 1998-09-21 2000-04-0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03234055A (ja) * 2002-02-12 2003-08-22 Texas Instr Japan Ltd 過電圧保護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保護システム
JP4329118B2 (ja) 2003-08-01 2009-09-09 株式会社セフト研究所 冷却衣服
JP4593897B2 (ja) 2003-10-03 2010-1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565603B2 (ja) 2009-01-23 2014-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1105083A1 (ja) * 2010-02-25 2011-09-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制御装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電動車両、充電制御装置、充電器、移動体、電源システム、電力貯蔵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
JP2011181415A (ja) * 2010-03-02 2011-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安定化回路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パック
JP3170790U (ja) 2011-07-20 2011-09-29 劉志宏 携帯式充電器
JP5875107B2 (ja) * 2011-12-07 2016-03-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池接続体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946A (zh) * 2002-08-21 2004-03-31 ���ṫ˾ 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59205A1 (en) 2016-12-08
US10205199B2 (en) 2019-02-12
WO2015092927A1 (ja) 2015-06-25
CN105814734A (zh) 2016-07-27
JP6355557B2 (ja) 2018-07-11
JPWO2015092927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90169U (zh) 具备usb端子的电池
CN104979716A (zh) 连接器
JPH04267079A (ja) 再充電可能バッテリのための充電装置
CN101330223A (zh) 电池组的充电装置和电池组套件
US20140285137A1 (en) Portable Power Transfer Device
US20130234644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set integrated into pants belt
CN214204974U (zh) 电池用充电装置
CN108701786A (zh) 蓄电装置
CN105814734B (zh) 便携式充电电源装置
CN108933221A (zh) 导电模块
US9041352B2 (en) Belt battery charger
JP3127310U (ja) マルチコンセント電気装置
CN203911552U (zh) 一种移动电源装置
KR101805243B1 (ko) 블록형 폴리머 배터리 및 블록형 폴리머 배터리 제조 방법
US6739905B2 (en) Electric power strip including a cell charging receptacle
CN207460263U (zh) 手机
CN204976562U (zh) 电动工具结构
CN207264378U (zh) 一种一体成型的usb数据简易接口
CN205901384U (zh) 一种充电宝电源及与其相匹配的充电器
CN205882758U (zh) 收纳充电装置
KR20170133215A (ko) 양방향 충전 케이블, 배터리팩 및 양방향 충전 케이블을 이용한 충전 장치
US11923522B2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5978083A (zh) 一种终端的充电方法和终端
KR102200389B1 (ko) 충전용 프리전압 어댑터
CN210985746U (zh) 一种带有支撑功能的手表用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