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2063B - 电驱动泵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2063B
CN105782063B CN201410802236.7A CN201410802236A CN105782063B CN 105782063 B CN105782063 B CN 105782063B CN 201410802236 A CN201410802236 A CN 201410802236A CN 105782063 B CN105782063 B CN 105782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ump shaft
electric drive
pump
accommoda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022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2063A (zh
Inventor
史初良
宋红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022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2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2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2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2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2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驱动泵,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电路板;壳体内设置有与电驱动泵的进口、出口连通的容纳腔;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转子组件还设置有定子容纳腔,定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定子容纳腔;电驱动泵还包括一泵轴,泵轴依次穿过转子组件的第一端、定子组件及转子组件的第二端,定子组件与泵轴固定设置;转子组件可转动地围绕泵轴设置;泵轴靠近第一壳体的一端与第一壳体上设置的限位部配合设置,所述泵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配合部配合设置,这样所述泵轴两端的径向方向无法横向移动;电驱动泵还设置有轴向限位装置。这样电驱动泵的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的同轴度相对较好,从而可以提高泵的性能。

Description

电驱动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泵,具体涉及一种车用电驱动泵。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汽车行业迅猛发展,随着汽车性能向着更安全、可靠、智能化和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汽车上发动机的冷却用水泵逐渐从采用机械水泵,越来越多的向采用电驱动泵方向发展,电驱动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大量运用于车用散热循环系统中如用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或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电驱动泵具有无电磁干扰,高效环保,无极调速等优点,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电驱动泵从结构上包括内转子结构与外转子结构,外转子结构的动力性能相对较好,但转子组件的动平衡以及转子和定子之间的同轴度的保证是一个难题,如果转子组件与定子之间的同轴度较差时,转动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从而影响电驱动泵的性能以及寿命,并且局限电驱动泵的转速范围。在汽车系统中,冷却液的温度基本保持在一个范围,而随着散热量的增大,要求冷却液循环的量也相应增大,从而要求电驱动泵有较高的转速范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转子组件动平衡,使转子组件与定子之间的同轴度得以改善的电驱动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驱动泵,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电路板;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电驱动泵的进口、出口连通的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还设置有定子容纳腔,所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定子容纳腔;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一泵轴,所述泵轴为一体结构,所述泵轴依次穿过所述转子组件的一部分、所述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的另一部分,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泵轴固定设置;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地围绕所述泵轴设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泵轴的限位部,所述泵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配合设置,泵轴该一端有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部内;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配合部,所述泵轴穿过所述配合部配合设置,这样所述泵轴两端的径向方向无法横向移动;所述电驱动泵针对所述泵轴还设置有轴向限位装置。这里轴向限位装置使泵轴在电驱动泵内部的轴向方向相对固定,即使要轴向移动,也只能限于一定范围内。另外,泵轴的两端通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限位而无法横向移动,而转子组件的两部分可转动地围绕泵轴设置,从而实现双支承结构,相比外转子单支承的结构,运转更加平稳,摩擦件寿命更长,且可以实现相对更高的转速。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至少二组以上的定子绕组、定子罩、定子盖,所述定子罩、定子盖与所述泵轴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第二容纳腔,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
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引出线,所述泵轴的其中一端设有引出孔,所述泵轴设有与引出孔连通的侧部孔,侧部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引出孔的另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容纳腔外部,所述引出线通过侧部孔、引出孔连接所述定子组件与电路板或外部电路。
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叶轮、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及转子盖;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转子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转子盖一体设置,所述转子与叶轮一体或分体组合设置,所述转子盖与所述转子固定设置;所述泵轴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使所述转子组件可围绕所述泵轴转动。
所述转子组件在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定子容纳腔与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侧即设置所述导流孔的相对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定子容纳腔与容纳腔。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至少二组以上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外设有防水隔离层,防水隔离层包覆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及部分泵轴以隔离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
所述泵轴的两端中至少其中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直接或间接地相对固定,使泵轴相对所述壳体无法转动及横向移动。
所述泵轴的两端中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包括一段非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与泵轴该非圆形结构配合的部位的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泵轴该部位的截面形状相配合。这里截面形状“相配合”包括两者之间的过渡配合、过盈配合及间隙配合。
所述非圆形结构为“D”结构或方形结构,所述非圆形结构设置在所述泵轴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第二壳体一体或分体组装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设置有与所述泵轴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的配合部包括两段:第一段的孔部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孔部截面大致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在第一段的孔部还设置有向内凹的凹部用于放置环形密封圈;且所述泵轴在与配合部配合的部位也包括两段:第一段的泵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与隔离部的配合部的第二段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本发明将泵轴的两端通过壳体相对限位固定,而转子组件围绕相对固定的泵轴转动,转子组件、定子组件均围绕同一泵轴设置,这样转子组件的动平衡更好,从而有利于改善电驱动泵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为本发明相关部分的示范性实施例,附图只是进行了实施方式的示意,而不能视作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图1是电驱动泵的一种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驱动泵的A-A剖视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电驱动泵的泵轴(带引出线)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电驱动泵的定子组件与部分泵轴的示意图;
图5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定子组件与部分泵轴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固定套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三种定子组件与泵轴的示意图;
图8是第四种定子组件与泵轴的示意图;
图9是电驱动泵的又一种结构局部剖视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电驱动泵的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泵轴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叶轮的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示转子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另一转子组件中转子部件与叶轮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叶轮的示意图;图15是图13所示转子部件示意图;图16是图13所示缓冲套的示意图;
图17是电驱动泵的另一种局部剖视的示意图;图18是图1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9是图17所示泵轴在B-B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4所示,电驱动泵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转子组件4、定子组件5、泵轴6、电路板76以及端盖3。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螺钉77固定,电驱动泵内部形成一个容纳腔10,第一壳体1设置有一个进口13与一个出口14;第二壳体2与端盖3之间固定连接并形成第二容纳腔30,电路板76等部分电器件置于第二容纳腔30并通过引线连接外部电路,同时通过引出线53电连接到定子组件内。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有环形密封圈以保证相对密封。
电驱动泵的第一壳体1设置有限位部11,限位部11通过多个具体如3个或4-6个均匀分布的支撑肋12与第一壳体1的外壁部连接固定,限位部11包括一个沉孔结构的轴孔111,轴孔111可用于容置泵轴6一端的端部,轴孔111的底部就形成对泵轴6的轴向限位,其可以防止泵轴6向进口13方向活动;而轴孔111的周边壁部则对泵轴的这一端起到防止其横向移动的限位作用。限位部11位于第一壳体1的中心部位并与第一壳体1大致同轴设置,具体限位部11可以是第一壳体1注塑时一体形成的结构,这样两者具有较好的同轴度且一致性相对较好。电驱动泵的第二壳体2大致为桶状结构,其设置有隔离部21,隔离部21设置有与泵轴6配合的配合部211,泵轴6穿过配合部211设置,泵轴6与配合部211通过密封圈73实现防止流体流动的相对密封,且泵轴6受到配合部211的内壁部的限制无法进行横向移动或者说径向的移动;隔离部21、第二壳体2的外壁部22与第一壳体1形成容纳腔10,转子组件位于容纳腔10。转子组件4包括转子41、叶轮42、第一轴承71、第二轴承72、转子盖43,转子组件4内部为中空结构,其设置有定子容纳腔20,泵轴6的两端分别穿过转子组件的两端并与壳体相对固定设置,而定子组件5套设于泵轴6并位于定子容纳腔20;定子组件5包括定子铁芯51、至少二组以上的多组定子绕组52、定子罩55、定子盖56,为了与外面电路板连接方便,定子组件5还可以包括引出线53、接插件54,引出线53一端连接接插件54,另一端连接到电路板76。泵轴6设置有引出孔62、与引出孔62连通的侧部孔61,引出线53通过泵轴的侧部孔61、引出孔62从定子组件内部引出,并连接到电路板76。泵轴6还可以设置有两个用于固定的卡设部63;卡设部63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在装配时将弹性挡圈75装入卡设部63,这样可以防止泵轴轴向移动,即实现轴向限位的功能。轴承具体可以采用滑动轴承,如轴套或其他滑动轴承。
本实施例中,泵轴6与定子铁芯51通过紧配合相对固定,具体地,在泵轴6的配合段64可设有滚花等使表面变得相对容易固定的结构,使泵轴6的配合段64与定子铁芯的内孔过盈配合或局部过盈配合并压紧固定;在泵轴6与定子铁芯51固定后,再在定子铁芯51上绕制多组绕组52;或者定子铁芯51上绕制绕组52完成后再与泵轴6装配也可,并使绕组52的连接线通过引出线53穿过泵轴6引出,或者绕组的连线也可以先连接到接插件54并通过引出线53引出,而与电路板或电路板及外部电路电连接。然后再在定子罩55的第一配合部551的内孔的凹槽中装入环形密封件74,使泵轴6的一端穿过定子罩55的第一配合部551,使定子罩55罩设在绕制了绕组的定子铁芯外部,同时将定子盖56的第二配合部561的内孔的凹槽中装入环形密封件74,并将定子盖56通过泵轴6的第二端60a装入,使泵轴6的第二端60a穿过定子盖56的第二配合部561,使定子盖56与定子罩55定位配合,定子盖56与定子罩55均可以是注塑件,两者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固定并实现防水密封,这样定子组件就位于定子盖56、定子罩55与泵轴6构成的相对密封的空间内,即除了通过泵轴6的引出孔外,其他部位可以实现相对防止流体泄漏的密封。叶轮42与转子41两者为注塑形成的一体结构,两者可以是一次性注塑形成也可以是二次注塑形成,同样地转子盖43也是以第二轴承72作为嵌件的注塑件,转子盖43的配合部431与第二轴承72固定连接,转子盖43与第二轴承72的同轴度通过注塑模具保证。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具体可以是滑动轴承,也可以是轴套。具体地,第一轴承71作为叶轮42与转子41注塑时的嵌件而与两者为一体结构,注塑后成为转子部件;组装时,将已组装了定子组件5的泵轴的第一端60穿过第一轴承71的内孔,使转子41与叶轮42设置在定子组件5外,并使转子盖43随第二轴承72穿过泵轴72的另一端即第二端60a,然后将转子盖43与转子41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固定。这样从结构上看,泵轴依次穿过转子组件的一部分即与叶轮固定的第一轴承、定子组件、及转子组件的另一部分即与转子盖固定的第二轴承设置,即泵轴依次穿过转子组件的一端、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的另一端。在转子组件4与定子组件5、泵轴6组装后,将泵轴6的第一端60与第一壳体1的限位部11组装,使泵轴6的端部伸入限位部11的轴孔111;第二壳体2的配合部211的通孔的凹槽中先装好环形密封件73,将泵轴6的第二端60a穿过第二壳体2的配合部211,并使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准确定位,并用螺钉77固定;为使泵轴的轴向位置限位,还可以在泵轴上装入弹性挡圈75限制泵轴6轴向运动。泵轴的两端中至少其中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相对固定,使泵轴无法转动,这里的相对固定,指的是泵轴无法进行转动,具体可以是泵轴与第一壳体的限位部或泵轴与第二壳体的配合部紧配合而无法转动,另外也可以是结构上改动如非圆形结构而使泵轴无法转动。然后可以安装线路板76,并将引出线53与线路板76连接,再装上端盖3。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冷却位于转子组件内部的定子组件5,在叶轮42上设置有叶轮导流孔421,叶轮导流孔421连通定子容纳腔20与容纳腔10靠近第一壳体的一侧,叶轮导流孔位于靠近第一壳体一侧;另外在转子盖4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孔432,即第二导流孔设置在转子组件远离第一壳体的另一侧或者说设置叶轮导流孔的相对侧,所述第二导流孔432连通定子容纳腔20与容纳腔10靠近隔离部的一侧,这样在电驱动泵工作时,随着转子组件的转动,由于内部流体形成的压力差,会使流体自然形成流动而对定子组件及下方的电路板实现冷却;当然本实施例中叶轮导流孔作为靠近第一壳体的导流孔,而第二导流孔位于远离第一壳体一侧,或者说两组导流孔分别位于转子组件的两侧,并使叶轮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的设置部位在泵工作时最好能具有一定压力差,这样更有利于内部流体的有效循环,而对靠近第二壳体的隔离部及定子容纳腔内的定子组件进行有效冷却。
泵轴与定子铁芯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实现固定,两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面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泵轴与定子铁芯的固定方式有所不同:泵轴6a与定子铁芯51a之间还有一个薄壁套81,薄壁套81具有一个开口部812,其两端部之间具有一个小的锥度即为略呈锥形的结构,一端较小,另一端略大,在小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螺纹部811,另外与螺纹部811连接的较小端813的外径要小于另外较大端814的外径,装配时,将薄壁套81套设在泵轴6a并定位,然后将两者以薄壁套81的螺纹部811为首通过定子铁芯51a的孔部,然后在薄壁套81上套设垫片83并用螺母82与薄壁套81的螺纹部811螺纹配合,由于薄壁套81上设有开口部812,随着螺纹配合的加深,薄壁套81的开口部812会略有缩小并抱紧泵轴,而其外锥面夹紧定子铁芯,这样使得薄壁套81与定子铁芯51a、泵轴6a之间都能实现紧配合。
泵轴与定子铁芯还可以通过焊接实现固定,如图7所示。泵轴6与定子铁芯51通过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装配定位后,在两者配合部位的两端分别通过焊接形成焊点固定结构65,从而实现固定配合。在绕组52绕制完成后,再装上定子罩55a,并在定子罩55a内的空间中,灌入绝缘用的胶水如环氧树脂胶或硅胶等,再装上定子盖56a,使定子盖56a与定子罩55a定位后使灌在里面的胶固化,从而使泵轴6与定子罩55a之间接合的位置通过固化的胶实现防水密封;另外为了使泵轴6与定子盖56a之间接合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固化的胶实现防水密封,可以使定子盖56a与泵轴接合的位置56a1向内凹进即向定子铁芯51方向凹进,或者说使定子盖56a与定子罩55a接合的位置56a2向外凸出,使定子盖56a和定子罩55a接合的位置56a2比定子盖56a与泵轴接合的位置56a1之间在轴向上有一定的高度差,这样灌胶时的高度就可以容易控制,使定子盖56a与泵轴接合的位置56a1有胶而实现防水。而定子罩55a与定子盖56a接合部位则可以通过焊接实现固定并实现防止外部的流体漏入。本实施例中定子罩55a与定子盖56a可以是塑料注塑件,两者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定子罩55a与定子盖56a也可以是金属件,如为不锈钢材料压制加工而成,这样定子罩的壁厚可以相对较薄,如0.3mm左右即可,这样可以使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减小,并且定子罩55a与泵轴6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如激光焊接或氩弧焊接固定,并使防水性能更好。
定子组件与泵轴的固定方式还可以如图8所示,该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51与泵轴6为过渡配合,两者装配后通过焊接形成焊接点65而固定,另外定子罩55b、定子盖56b都是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定子罩55b的材料为不锈钢,定子罩55b、定子盖56b与泵轴6及定子铁芯等组装定位后,定子罩55b与泵轴6、定子盖56b与泵轴6、定子罩55b与定子盖56b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并分别形成焊接点66、67、68,而使定子罩55b与定子盖56b之间的空间即定子铁芯51与定子绕组52所在的位置除了引出线53通过泵轴6的引出孔62通向外部,其余部位与外部不相连即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从而可避免外部的流体通过这些结合部位流入即实现防水的功能。该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可参照上面介绍的实施例,这里不再复述。
上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中叶轮与转子都是一体的,两者也可以是分体形成并通过组装组合形成,请参图9-图16所示,图9-图16中所示包括两种叶轮与转子的组合方式。其中一种结构如图9-图12所示,转子组件包括转子40、叶轮90、缓冲套902、第一轴承71、第二轴承72、转子盖43,转子40大致为桶状结构,转子40与第一轴承71经注塑固定,转子40在其顶壁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第一导流孔401,转子40在其与叶轮配合的顶壁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内凹的孔部402作为传动配合部;叶轮90为塑料注塑件,叶轮90上设置有叶轮导流孔901、从叶轮底部向转子方向凸起的至少一个起传动作用的柱904、及与第一轴承71配合的通孔903,叶轮导流孔901、柱904均可以为多个如2个或3个甚至4个以上;缓冲套902大致为中空的圆柱状结构,其外壁部与转子40的孔部402配合、内壁部与叶轮的柱904配合,缓冲套902的高度略小于转子40的孔部402的深度,缓冲套902的数量与叶轮90的柱904数量及转子40的孔部402的数量一致。第一轴承71作为嵌件在转子成型时与转子40固定在一起,第二轴承72作为嵌件在转子盖43成型时与转子盖43固定在一起,第一轴承71与转子40的同轴度通过注塑模具保证,第二轴承72与转子盖43的同轴度通过注塑模具保证,这样一致性相对较好。组装时,可以将缓冲套902套设在叶轮90的柱904上,然后再对准装入转子40的孔部402,然后再在泵轴6上叶轮90的外方套设垫片78,并将泵轴6的这一端装入第一壳体1的限位部,以进行轴向限位;垫片78也可以替换为弹性挡圈以进行对叶轮的轴向限位。在泵工作时,第一导流孔401与叶轮导流孔901组成转子组件靠近第一壳体一侧的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一起使容纳腔内形成一定的流体循环,从而对部分发热的零部件进行有效冷却。另外,叶轮与转子之间的传动配合还可以进行对调,即在转子上设置向叶轮方向的凸起部,而在叶轮上设置相应的孔部或缺口部进行配合,这同样可以达到传动的目的,在转子受电磁力影响进行动作时可带动叶轮一起动作,实现电驱动泵的工作目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装配可能参照上面介绍的实施例。
叶轮与转子之间的传动配合结构除了上述结构,还可以是另外的组合方式如图13-图16所示,该实施例中传动配合结构略有不同,转子组件包括转子40a、叶轮90a、缓冲垫905、第一轴承71、第二轴承72、转子盖43;叶轮90a在朝向转子40a的方向设有三个大致呈扇形的第一凸起部904a,转子40a在朝向叶轮90a的方向设有从顶部外表面形成的三个大致呈扇形的第二凸起部402a,其靠近第一轴承71的部位高于外表面404形成一个环形凸起部403,缓冲垫905包括环状部9053、三个大致呈扇形的第三凸起部9052,缓冲垫905的孔9051与转子40a的环形凸起部403相配合,即缓冲垫905可以套设在转子40a的环形凸起部403,缓冲垫905的环状部9053位于转子的环形凸起部403与第二凸起部402a之间,缓冲垫905与转子40a组装后,形成三个向内凹的呈扇形的配合部,而叶轮90a的三个第一凸起部904a与这三个配合部相配合。这样在转子转动时,可带动叶轮一起转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可参照上面介绍的内容。
为了使泵轴能更好地与壳体固定,还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使泵轴与第一壳体配合的一端的端部改为非圆形结构如方形或D形,相应地,使第一壳体的限位部的结构与泵轴该端部结构相配合,或者使泵轴与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的结构改为非圆形结构,相应地使第二壳体在与这端泵轴配合的部位的形状也改为相应形状,这样可以防止泵轴转动,从而保证与泵轴固定的定子组件固定。具体地,下面以图17-图19所示实施例进行简单说明,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a与泵轴6b的结构有所改变,第二壳体2a的隔离部21a的配合部211a包括两段:第一段2111的孔部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2112的孔部截面大致为“D”形结构,在第一段2111的孔部还设置有向内凹的凹部2113用于放置环形密封圈73,在第一段2111的圆形结构与第二段2112的“D”形结构之间就形成一个台阶部2114,该台阶部2114可以防止泵轴6b向图示的下方或者说容纳腔的外部活动,即形成了阻止泵轴6b向远离第一壳体的方向活动的轴向限位装置,再加上第一壳体上设置的限位部,泵轴6b无法向第一壳体方向进一步活动,泵轴在泵内在轴向得到较好地限位,这样可以不需要另外设置防止泵轴轴向移动的弹性挡圈。相应地,泵轴6b在与配合部211a配合的那一端部也是分为两段:第一段6b1的泵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6b2的截面大体为“D”形结构,同时与泵轴装配的电路板76a的孔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D”形结构;在第二段6b2的泵轴上在位于电路板76的外部的位置设有一个用于卡合弹性挡圈75的卡合部,这样电路板在泵轴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轴向位置得以相对固定即实现轴向限位,由于第二壳体6b1配合部211a的第二段2112与泵轴6b的第二段6b2的截面为“D”形,而第二壳体2a是固定的,这样泵轴6b也可以确保相对固定,而不会在电驱动泵动作时发生转动或移位现象,从而确保与泵轴固定的定子组件的固定;即使泵轴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都不是紧配合,也可以使泵轴相对固定。而保证泵轴不转动的非圆形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泵轴与配合部该部位的形状配合,即可实现防止转动的目的。
上面介绍的方案中,是通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中与泵轴配合防止泵轴转动,如通过紧配合或设置防止转动的非圆形结构等,另外,防止泵轴转动的结构还可以设置在端盖上,从端盖部位向泵轴方向伸出一个限位装置,防止泵轴转动,同样也可以实现。
电驱动泵工作时,通过电路板和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控制通过定子组件的电流并控制通过的电流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定子组件产生变化的磁场,使转子组件的转子部分在磁力的作用下围绕泵轴转动,转子部分转动进而带动叶片部分转动,从而使得通过进口13进入容纳腔10内的流体随着叶片部分做旋转运动,流体由于离心力离开流通腔10产生流动的动力,而从出口14流出;且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容纳腔10内不同的径向位置压力有所变化,而使部分流体可以实现沿壳体外壁的内壁部向第二壳体的隔离部方向流动,并从转子盖的通孔流入转子组件内部的定子容纳腔20,并从叶轮导流孔或经转子靠近叶轮部分的导流孔及叶轮导流孔流出,从而实现对靠近隔离部的电路板及定子组件的冷却。
上述方案中定子组件是采用定子罩与定子盖组装后将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等零部件相对封闭在定子罩与定子盖及泵轴组成的相对密封的空间,从而防止容纳腔的流体对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等不耐水的零部件的影响,另外,也可以将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等不耐水的零部件外面包覆一层隔离层,如将该组装好的部件进行注塑,在外面通过注塑层包覆;或者在外面进行浇注一层绝缘防水材料,固化后形成包覆层,这层包覆层作为防水隔离层对定子组件起保护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电驱动泵为外转子式电驱动泵,即转子位于定子组件的相对外侧,或者说转子部分围绕定子组件外周设置,这样定子组件位于转子组件内部,且转子组件位于流体中,这样定子组件的散热性能相对较好,且泵轴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泵轴的固定方式相对可靠,而转子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围绕设置在同一泵轴上,而泵轴为一体结构,其同轴度得以保证,这样转子组件与泵轴的同轴度得以改善,转子组件围绕泵轴转动动作更加稳定可靠,而可以改善悬壁梁式结构的转子组件高速动作时的晃动问题,另外,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均以泵轴为基准而设置,从而可以改善转子组件的动平衡,可进一步提高转子组件动作时的转速,从而提高泵的整体性能。并且本发明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适合应用于汽车散热循环系统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电驱动泵,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电路板;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电驱动泵的进口、出口连通的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还设置有定子容纳腔,所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定子容纳腔;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一泵轴,所述泵轴为一体结构;从结构上所述泵轴依次穿过所述转子组件的一部分、所述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的另一部分,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泵轴固定设置;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地围绕所述泵轴设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泵轴的限位部,所述泵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配合设置,泵轴该一端有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部内;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配合部,所述泵轴穿过所述配合部配合设置,这样所述泵轴两端的径向方向无法横向移动;所述电驱动泵针对所述泵轴还设置有轴向限位装置;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至少二组的定子绕组、定子罩、定子盖,所述定子罩、定子盖与所述泵轴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第一容纳腔,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引出线,所述泵轴的其中一端设有引出孔,所述泵轴设有与引出孔连通的侧部孔,侧部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引出孔的另一端开口位于所述容纳腔外部,所述引出线通过侧部孔、引出孔连接所述定子组件与电路板或外部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叶轮、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及转子盖;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转子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转子盖一体设置,所述转子与叶轮一体或分体组合设置,所述转子盖与所述转子固定设置;所述泵轴穿过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使所述转子组件可围绕所述泵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在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定子容纳腔与容纳腔,所述转子组件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侧即设置所述导流孔的相对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定子容纳腔与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外设有防水隔离层,防水隔离层包覆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及部分泵轴以隔离所述定子铁芯、定子绕组。
6.根据权利要求1、2、5任一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至少其中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直接或间接地相对固定,使泵轴相对所述壳体无法转动及横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包括一段非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与泵轴该非圆形结构配合的部位的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泵轴该部位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圆形结构为“D”结构或方形结构,所述非圆形结构设置在所述泵轴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第二壳体一体或分体组装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设置有与所述泵轴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的配合部包括两段:第一段的孔部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孔部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在第一段的孔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环形密封圈的向内凹的凹部;且所述泵轴在与配合部配合的部位也包括两段:第一段的泵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与隔离部的配合部的第二段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至少其中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直接或间接地相对固定,使泵轴相对所述壳体无法转动及横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包括一段非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与泵轴该非圆形结构配合的部位的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泵轴该部位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圆形结构为“D”结构或方形结构,所述非圆形结构设置在所述泵轴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第二壳体一体或分体组装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设置有与所述泵轴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的配合部包括两段:第一段的孔部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孔部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在第一段的孔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环形密封圈的向内凹的凹部;且所述泵轴在与配合部配合的部位也包括两段:第一段的泵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与隔离部的配合部的第二段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至少其中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直接或间接地相对固定,使泵轴相对所述壳体无法转动及横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的两端中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包括一段非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与泵轴该非圆形结构配合的部位的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泵轴该部位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圆形结构为“D”结构或方形结构,所述非圆形结构设置在所述泵轴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的部位,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第二壳体一体或分体组装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设置有与所述泵轴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的配合部包括两段:第一段的孔部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孔部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在第一段的孔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环形密封圈的向内凹的凹部;且所述泵轴在与配合部配合的部位也包括两段:第一段的泵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为“D”形结构或方形结构,第二段的截面与隔离部的配合部的第二段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5任一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驱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泵轴构成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端盖,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CN201410802236.7A 2014-12-22 2014-12-22 电驱动泵 Active CN105782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2236.7A CN105782063B (zh) 2014-12-22 2014-12-22 电驱动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2236.7A CN105782063B (zh) 2014-12-22 2014-12-22 电驱动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2063A CN105782063A (zh) 2016-07-20
CN105782063B true CN105782063B (zh) 2019-04-16

Family

ID=56386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02236.7A Active CN105782063B (zh) 2014-12-22 2014-12-22 电驱动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2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5765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驱动泵
CN106787379B (zh) * 2017-04-07 2020-03-24 宁波市比尔迪赛电机有限公司 水雾化电机及其定子组件的灌封工艺
CN110821821B (zh) * 2018-08-08 2021-09-2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油泵
CN110821820B (zh) * 2018-08-08 2021-06-1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子油泵
CN108895032A (zh) * 2018-09-07 2018-11-27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恒笙电机厂 一种抽水泵
CN114337120B (zh) * 2022-03-16 2022-06-24 宁波佳音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压泵用无刷直流电机及增压泵
WO2023208097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装置和电动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6609Y (zh) * 1994-12-03 1996-01-03 江西昌华化工冶金公司耐腐蚀泵厂 全密封泵
JP2004346774A (ja) * 2003-05-20 2004-12-09 Aisan Ind Co Ltd 磁気結合ポンプ
CN101059134A (zh) * 2006-12-29 2007-10-24 许宁宁 汽车循环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2063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2063B (zh) 电驱动泵
US9893587B2 (en) Electronic pump
CN106151054A (zh) 电驱动泵
CN207363873U (zh) 电子油泵
CN106555765A (zh) 电驱动泵
CN105649999B (zh) 车用电子泵
CN106969033A (zh) 一种电磁‑静压双重悬浮的径向轴承
CN208749654U (zh) 电子水泵及其叶轮转子组件
US20200347838A1 (en) Electric oil pump
CN102062105B (zh) 排水泵及其装配方法和热交换装置
CN208445385U (zh) 电子泵
CN106416004B (zh) 一种电机和相邻外壳部件的组合
CN214900399U (zh) 一种结构稳定性强的一体式磁性转子
CN204089433U (zh) 塑封电机
CN104875788A (zh)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泵总成
CN209294521U (zh) 阀组件、电动阀以及热管理组件
CN209616870U (zh) 一种水套壳体及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总成
CN204688200U (zh)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泵总成
CN109617318B (zh) 潜水电机及潜水泵
CN208767903U (zh) 电机壳体、电机及车辆
CN207761934U (zh) 电子油泵
CN209261813U (zh) 摆线转子式汽车用电液泵
CN209294429U (zh) 电动阀以及热管理组件
WO2022194266A1 (zh) 电子油泵
CN205089683U (zh) 叶轮、转子组件、离心泵以及电驱动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01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21 Avenue, No. 60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