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74630B - 可变形旅居房车 - Google Patents

可变形旅居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74630B
CN105774630B CN201610135856.9A CN201610135856A CN105774630B CN 105774630 B CN105774630 B CN 105774630B CN 201610135856 A CN201610135856 A CN 201610135856A CN 105774630 B CN105774630 B CN 105774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over panel
deformable
side wall
top plate
skele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358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74630A (zh
Inventor
石建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358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746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74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4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74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4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32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comprising living accommodation for people, e.g. caravans, camping, or like vehicles
    • B60P3/34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comprising living accommodation for people, e.g. caravans, camping, or like vehicles the living accommodation being expansible, collapsible or capable of re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32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comprising living accommodation for people, e.g. caravans, camping, or like vehicles
    • B60P3/36Auxiliary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of living accommodation; Details
    • B60P3/38Sleeping arrangements, e.g. living or sleeping accommodation on the roof of the vehicle
    • B60P3/39Sleeping arrangements, e.g. living or sleeping accommodation on the roof of the vehicle expansible, collapsible or repositionable elements adapted to support a bed, e.g. wall portio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形旅居房车。基于本发明,可变形旅居房车既能够以车辆形态移动,也能够以房屋形态提供居住空间。具体地,该可变形旅居房车具有位于固定地板上方的固有宽度空间,并且,通过升降机构、移动侧墙、伸缩地板以及翻折顶板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的协同配合,可变形旅居房车在固有宽度空间的第一侧还具有可伸缩的扩展宽度空间。从而,可变形旅居房车可以在扩展宽度空间收缩时处于便于移动的较小体积,并在扩展空间伸展时通过固有宽度空间与扩展宽度空间的叠加而使内部空间得以扩展。另外,固有宽度空间可以由固定侧墙和滑移顶板与固定地板包围而成,使可变形旅居房车在内部空间扩展时的外型构造协调、美观。

Description

可变形旅居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形旅居房车,该可变形旅居房车既能够以车辆形态移动,也能够以房屋形态提供居住空间。
背景技术
随着“汽居”化生活的不断推广,旅居房车(俗称为“房车”)逐渐被普及化。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行驶,旅居房车的体积不宜过大,这必然导致旅居房车内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出于舒适性的考虑,旅居房车又被寄望于能够像建筑物那样提供更宽裕的空间。
由此,既可以像旅居房车那样以较小的体积行驶、又可以在驻停时扩展空间的可变形旅居房车成为当前的一种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形旅居房车,其能够以具有较小体积的车辆形态移动、并可以通过扩展空间而处于房屋形态。
在该实施例中,可变形旅居房车包括:
车轮机构;
固定地板,该固定地板位于车轮机构的上方;
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装设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并且,该升降机构的上部具有可在预设的低位与高位之间往复升降的顶板支点,该升降机构的下部具有可在前述低位的下方往复升降的第一骨架支点;
移动侧墙,该移动侧墙具有相对于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往复平移的自由度;
伸缩地板,该伸缩地板装设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并具有可追随移动侧墙的平移位置伸缩的自由度;
翻折顶板,该翻折顶板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并且,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从升降机构的顶板支点级联铰接至移动侧墙的顶端;
第一骨架,该第一骨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升降机构的第一骨架支点级联铰接至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
动力机构,该动力机构驱动第一骨架与升降机构协同配合,通过第一骨架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和第一骨架支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将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移动侧墙的顶端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
其中,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的单向摆动导致移动侧墙平移。
可选地,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使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在相交内凹、平行拼接、相交拱起的姿态之间顺序或逆序切换;并且,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平行拼接的姿态使移动侧墙倾斜。
可选地,第一骨架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相交拱起。
可选地,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驻停机构,该驻停机构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下方,并且,驻停机构具有可对车轮机构形成限位约束的展开状态、以及释放对车轮机构的限位约束的收缩状态。
可选地,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伸缩托架,该伸缩托架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下方,并且,伸缩托架具有可对伸展的伸缩地板形成支撑的展开状态、以及可缩进至固定地板的下方的收缩状态。
可选地,伸缩地板包括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与移动侧墙的底端之间级联铰接的至少两块拼板,以随移动侧墙的平移实现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的伸缩。
可选地,升降机构包括:
立柱,该立柱具有中空的柱状腔体、以及环绕柱状腔体的外壁;
撑杆,该撑杆穿设在立柱的柱状腔体内,并且,撑杆具有在立柱的上方伸缩的升降自由度;
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一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其中,前述的顶板支点形成于撑杆的顶端,前述的第一骨架支点形成于第一滑套的外壁。
可选地,升降机构的下部进一步具有可在前述低位的下方往复升降的第二骨架支点,并且,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固定侧墙,该固定侧墙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滑移顶板,该滑移顶板包括第三翻板、第四翻板以及第五翻板,第三翻板、第四翻板以及第五翻板从升降机构的顶板支点级联铰接,并且,位于级联末端的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的顶端滑动铰接;
第二骨架,该第二骨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并且,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从升降机构的第二骨架支点级联铰接至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
动力机构进一步驱动第二骨架与升降机构协同配合,通过第二骨架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和第二骨架支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将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的轨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
其中,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的单向摆动导致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沿第五翻板移动;并且,在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被约束在远离第四翻板的位置处、并且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被约束为平行对接。
可选地,在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被约束为相交拱起;并且,当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移动至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处时,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平行对接。
可选地,第二骨架以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三翻板和第四翻板相交拱起。
可选地,当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移动至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处时,第四翻板与第五翻板之间平行对接的约束被释放。
可选地,升降机构包括:
立柱,该立柱具有中空的柱状腔体、以及环绕柱状腔体的外壁;
撑杆,该撑杆穿设在立柱的柱状腔体内,并且,撑杆具有在立柱的上方伸缩的升降自由度;
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一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第二滑套,该第二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二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与第一滑套交错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其中,前述的顶板支点形成于撑杆的顶端,前述的第一骨架支点形成于第一滑套的外壁,前述的第二骨架支撑点形成于第二滑套的外壁。
如上可见,基于上述的实施例,可变形旅居房车既能够以车辆形态移动,也能够以房屋形态提供居住空间。具体地,该可变形旅居房车具有位于固定地板上方的固有宽度空间,并且,通过升降机构、移动侧墙、伸缩地板以及翻折顶板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的协同配合,可变形旅居房车在固有宽度空间的第一侧还具有可伸缩的扩展宽度空间。从而,可变形旅居房车可以在扩展宽度空间收缩时处于便于移动的较小体积,并在扩展空间伸展时通过固有宽度空间与扩展宽度空间的叠加而使内部空间得以扩展。另外,固有宽度空间可以由固定侧墙和滑移顶板与固定地板包围而成,并且,滑移顶板可以与形成扩展宽度空间的升降机构、移动侧墙、伸缩地板以及翻折顶板协同配合,以使可变形旅居房车在内部空间扩展时的外型构造协调、美观。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在两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e为图1a和图1b所示的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过程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在两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f为图3a和图3b所示的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过程示意图;
图5a至图5d为采用一种优选结构的伸缩托架的收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d为采用一种优选结构的伸缩托架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c为收缩状态的伸缩托架装设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示意图;
图8a至图8c为展开状态的伸缩托架装设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a和图1b,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变形旅居房车包括:车轮机构11、固定地板12、升降机构20、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第一骨架50、伸缩地板60。
固定地板12位于车轮机构11的上方。
升降机构20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并且,该升降机构20的上部具有可在预设的低位H1与高位H2之间往复升降的顶板支点200,该升降机构20的下部具有可在前述低位H1的下方往复升降的第一骨架支点201。
例如,升降机构20可以包括立柱21、撑杆22、第一滑套23。立柱具有中空的柱状腔体、以及环绕柱状腔体的外壁。撑杆22,该撑杆22穿设在立柱21的柱状腔体内,并且,撑杆22具有在立柱的上方伸缩的升降自由度。第一滑套23套设在立柱21的外壁,并且,第一滑套23具有在立柱21的高度范围内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相应地,顶板支点200可以形成于撑杆22的顶端,第一骨架支点201形成于第一滑套23的外壁。
移动侧墙30具有相对于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往复平移的自由度。
翻折顶板40包括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并且,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从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级联铰接至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
第一骨架50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并且,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从升降机构20的第一骨架支点201级联铰接至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
伸缩地板60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并具有可追随移动侧墙30的平移位置伸缩的自由度。例如,伸缩地板60可以包括在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与移动侧墙30的底端之间级联铰接的两块拼板61和62,以随移动侧墙30的平移实现在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的伸缩。即,伸缩地板60可以采用翻折板的形式,实现翻折拼接的拼板数量可以不限于两块,而是可以多于两块。另外,伸缩地板60也可以采用平滑板或其他形式。
通过对比图1a和图1b可见,固定地板12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而升降机构20、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第一骨架50以及伸缩地板60的状态都是可以变化的。其中,第一骨架50和升降机构20可以作为变化的主动件,而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以及伸缩地板60则可以作为变化的从动件。
相应地,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还可以包括:动力机构(未在各图中示出),该动力机构可以驱动第一骨架50与升降机构20协同配合,通过第一骨架50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200和第一骨架支点201的位置发生变化,将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A1-A2;
以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A2-A3;
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A3-A4。
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的单向摆动A1-A2,可以导致作为从动件的移动侧墙30沿轨迹B1-B2平移,进而,伸缩地板60会随着移动侧墙30的平移而伸缩。
从而,状态不发生变化的固定地板12可以在其上方为可变形旅居房车提供固有宽度空间10,并且,升降机构20、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第一骨架50以及伸缩地板60通过上述的状态变化,可以在固有宽度空间10的第一侧为可变形旅居房车提供可伸缩的扩展宽度空间。
也就是,当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a中示出的状态时,该可变形旅居房车仅包括固有宽度空间10、以便于以具有较小体积的车辆形态移动(例如拖行),相应地,可以认为图1a中示出的可变形旅居房车的状态为迁移状态。并且,当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b中示出的状态时,该可变形旅居房车同时包括固有宽度空间10和扩展宽度空间,以使内部空间得以扩展,相应地,可以认为图1b中示出的可变形旅居房车的状态为驻停状态。
在实际使用时,收缩叠放于固定地板12的第一侧的结构会导致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重心向第一侧偏移,因此,可以在固定地板12的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对可变形旅居房车进行适当的配重,使迁移模式下的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重心位置位于或基本位于车轮机构11的两侧车轮的中间位置。例如,固有宽度空间10可以被配置为例如厨房、卫生间等配备有固定设施的空间,并且将这些固定设施布置在靠近固定地板12的第二侧,而扩展宽度空间则可以配置为地卧式或配备有充气床垫等轻量设施的起居室。
从图1b中还可以看出,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还可以包括:
驻停机构13,该驻停机构13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下方,并且,该驻停机构13具有可对车轮机构11形成限位约束的展开状态(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b所示的驻停模式时)、以及释放对车轮机构11的限位约束的收缩状态(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a所示的迁移模式时);
伸缩托架14,该伸缩托架14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下方,并且,该伸缩托架14具有可对伸展的伸缩地板60形成支撑的展开状态(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b所示的驻停模式时)、以及可缩进至固定地板12的下方的收缩状态(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图1a所示的迁移模式时、并且图1a中未示出收缩状态的该伸缩托架14)。
为了使在固有宽度空间10的第一侧为可变形旅居房车提供可伸缩的扩展宽度空间更为美观,在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驻停模式时,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可以相交拱起。因此,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可以使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在相交内凹、平行拼接、相交拱起的姿态之间顺序或逆序切换;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平行拼接的姿态使移动侧墙30倾斜。
而为了使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的相交拱起状态能够更为稳固,第一骨架50以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的相交拱起。
可以理解的是,在平行于图1a和图1b的纸面方向上,可变形旅居房车也可以具有配合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和伸缩地板60的变化状态的伸缩外墙,以形成封闭的扩展宽度空间。并且,可变形旅居房车还可以具有外门道机构,以便于使用者从扩展宽度空间进入可变形旅居房车。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可变形旅居房车在迁移模式和驻停模式之间切换的原理,请在参见图1a和图1b的同时结合图2a至图2e。
(1)从迁移模式向驻停模式切换的展开过程,按照图1a、图2a、图2b、图2c、图2d、图2e以及图1b的顺序变化,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的运动路径由轨迹A1-A2、轨迹A2-A3、轨迹A3-A4顺序衔接,即,A1-A2-A3-A4。
Step11,从图1a经过图2a变化至图2b: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位于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的高度也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1-A2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
相应地,移动侧墙30在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上平移,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沿轨迹B1-B2平移;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展开,即,拼板61和62的铰接点600沿轨迹C1-C2单向摆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可以从图1a示出的收缩状态切换至图2a和图2b示出的展开状态,以对车轮机构11形成限位约束;并且,伸缩托架14可以从收缩状态切换至图2a和图2b示出的展开状态,以支撑展开的伸缩地板60。
Step12,从图2b经过图2c变化至图2d: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从低位H1升至高位H2,第一骨架支点201也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升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为中心沿轨迹A2-A3单向摆动的,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二翻板42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移动侧墙30保持当前位置,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300保持在B2位置;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仍保持展开状态。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Step13,从图2d变化经过图2e变化至图1b: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高位H2,第一骨架支点201的高度也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3-A4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在相交内凹、平行拼接、相交拱起的姿态之间顺序切换;
相应地,通过经历图2e所示的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平行拼接的状态,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向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倾斜后回位,即,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先后沿轨迹B2-B3和B3-B4往复摆动,该摆动过程以移动侧墙30与伸缩底板60之间的铰接点为中心、并以该侧墙30自身为半径,并且,B4的位置与B2的位置重叠。
在此过程中,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仍保持展开状态。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2)从驻停模式向迁移模式切换的展开过程,按照图1b、图2e、图2d、图2c、图2b、图2a以及图1a的顺序变化,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的运动路径由轨迹A1-A2、轨迹A2-A3、轨迹A3-A4逆序衔接,即,A4-A3-A2-A1。
Step21,从图1b变化经过图2e变化至图2d: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位于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的高度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4-A3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在相交拱起、平行拼接、相交内凹的姿态之间顺序切换;
相应地,通过经历图2e所示的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平行拼接的状态,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向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倾斜后回位,即,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先后沿轨迹B4-B3和B3-B2往复摆动,该摆动过程以移动侧墙30与伸缩底板60之间的铰接点为中心、并以该侧墙30自身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保持展开状态。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处于持展开状态。
Step22,从图2d经过图2c变化至图2b: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从高位H2降至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也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降低,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为中心沿轨迹A3-A2单向摆动的,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二翻板42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移动侧墙30保持当前位置,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300保持在B2位置;并且,伸缩地板60保持展开状态。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处于持展开状态。
Step23,从图2b经过图2a变化至图1a: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位于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的高度也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2-A1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
相应地,移动侧墙30在靠近升降机构20的方向上平移,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沿轨迹B2-B1平移;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靠拢,即,拼板61和62的铰接点600沿轨迹C2-C1单向摆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可以从图2a和图2b示出的展开状态切换至图1a示出的收缩状态,以解除对车轮机构11的限位约束;并且,伸缩托架14可以从图2a和图2b示出的展开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
以上的说明,针对的是可变形旅居房车中与扩展宽度空间的相关结构。而对于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固有宽度空间10来说,即可采用与扩展宽度空间配合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独立于扩展宽度空间的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固有宽度空间10采用了与扩展宽度空间配合的结构。
请参见图3a和图3b,图3a对应图1a的迁移模式,图3b对应图1b的驻停模式。如图3a和图3b所示,可变形旅居房车包括与图1a和图1b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车轮机构11、固定地板12、驻停机构13、伸缩托架14、升降机构20、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第一骨架50、伸缩地板60。并且,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还进一步包括固定侧墙70、滑移顶板80以及第二骨架90。
固定侧墙70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反)。
滑移顶板80包括第三翻板81、第四翻板82以及第五翻板83,第三翻板81、第四翻板82以及第五翻板83从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级联铰接,并且,位于级联末端的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的顶端700滑动铰接。
第二骨架90包括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并且,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从升降机构20进一步包括的第二骨架支点202级联铰接至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
其中,升降机构2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滑套24,该第二滑套24套设在立柱21的外壁,并且,第二滑套24具有在立柱21的高度范围内滑动并避让第一滑套23的升降自由度。相应地,第人体骨架支点202形成于第二滑套24的外壁。
动力机构进一步驱动第二骨架90与升降机构20协同配合,通过第二骨架90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200和第二骨架支点202的位置发生变化,将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D1-D2;
以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为中心往返摆动的轨迹D2-D3-D4;
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D4-D5。
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1-D2单向摆动,可以导致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沿第五翻板83移动;
在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为中心沿轨迹D2-D3-D4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4-D5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被约束在远离第四翻板82的位置处、并且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被约束为平行对接,使铰接点801以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平行对接形成的有效半径沿轨迹D2-D3-D4往返摆动。
从而,固有宽度空间10可以由固定侧墙70和滑移顶板80与固定地板12包围而成,并且,在固有宽度空间10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滑移顶板80的变化可以使固有空间10匹配扩展宽度空间的形状。
从图3a和图3b中还可以看出,在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为中心沿轨迹D2-D3-D4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1-D2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被约束为相交拱起,以使固有宽度空间的顶部在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驻停模式时匹配翻折顶板40利用第一翻板41和第二翻板42相交拱起形成的形状。
相应地,为了使第三翻板91和第四翻板92的相交拱起状态能够更为稳固,第二骨架90以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三翻板81和第四翻板92的相交拱起。由此,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4之间的铰接点801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D4-D5单向摆动的过程,可以使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相交和平行对接的姿态之间切换。
并且,当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移动至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2处时,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平行对接、并且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平行对接的约束被释放,以使固有宽度空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处于迁移模式时形成平整的形状,以便于可变形旅居房车的迁移。
可以理解的是,在平行于图3a和图3b的纸面方向上,可变形旅居房车也可以具有配合移动侧墙30、翻折顶板40和伸缩地板60的变化状态的伸缩外墙部分,并具有配合滑移顶板80的变化状态的伸缩外墙部分,以形成封闭的扩展宽度空间和固有宽度空间。并且,可变形旅居房车还可以具有外门道机构,以便于使用者从扩展宽度空间或固有宽度空间进入可变形旅居房车。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可变形旅居房车以固有宽度空间10配合扩展宽度空间切换的原理,请在参见图3a和图3b的同时结合图4a至图4f。
(1)从迁移模式向驻停模式切换的展开过程,按照图3a、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图4f以及图3b的顺序变化。在此过程中,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的运动路径由轨迹A1-A2、轨迹A2-A3、轨迹A3-A4顺序衔接,即,A1-A2-A3-A4;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的运动路径由轨迹D1-D2、轨迹D2-D3-D4、以及轨迹D4-D5顺序衔接,即,D1-D2-D3-D4-D5;而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的铰接点802的运动路径由轨迹E1-E2、轨迹E2-E3-E4、以及轨迹E4-E5顺序衔接,即,E1-E2-E3-E4-E5。
Step31,从图3a变化至图4a: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位于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第一骨架50、翻折顶板40、移动侧墙30、以及伸缩地板60不运动。
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1-D2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三翻板81为半径。
在上述过程中,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从平行对接的状态切换为相交拱起,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从相交变为平行对接,并且,使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沿第五翻板83移动,即,滑动铰接点700从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的铰接点802处移动至远离第四翻板82的位置处,相应地,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1-E2运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可以从图3a示出的收缩状态切换至图4a示出的展开状态,以对车轮机构11形成限位约束;并且,伸缩托架14处于收缩状态。
Step32,从图4a经过图4b变化至图4c: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第二骨架支点202、第二骨架90以及滑移顶板80不运动。
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1-A2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
相应地,移动侧墙30在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上平移,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沿轨迹B1-B2平移;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展开,即,拼板61和62的铰接点600沿轨迹C1-C2单向摆动。
另外,驻停机构13保持展开状态;并且,伸缩托架14可以从收缩状态切换至图4b和图4c示出的展开状态,以支撑展开的伸缩地板60。
Step33,从图4c经过图4d变化至图4e: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从低位H1升至高位H2。
第一骨架支点201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升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为中心沿轨迹A2-A3单向摆动的,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二翻板42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移动侧墙30保持当前位置,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300保持在B2位置;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仍保持展开状态。
第二骨架支点202也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升高,并且,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为中心沿轨迹D2-D3-D4往返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平行对接的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在铰接点801与滑动铰接点700之间形成的有效长度为半径,并且D4位于D2与D3之间。
在此过程中,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相对于第五翻板83的位置不变,从而使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2-E3-E4运动,E4位于E2与E3之间。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Step34,从图4e变化经过图4f变化至图3b: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高位H2。
第一骨架支点201的高度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3-A4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在相交内凹、平行拼接、相交拱起的姿态之间顺序切换;
相应地,通过经历图2e所示的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平行拼接的状态,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向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倾斜后回位,即,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先后沿轨迹B2-B3和B3-B4往复摆动,该摆动过程以移动侧墙30与伸缩底板60之间的铰接点为中心、并以该侧墙30自身为半径,并且,B4的位置与B2的位置重叠。
在此过程中,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仍保持展开状态。
第二骨架支点202的高度也保持不变,并且,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驱使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4-D5单向摆动,即,该摆动以第三翻板81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相对于第五翻板83的位置不变,从而使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4-E5运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2)从驻停模式向迁移模式切换的展开过程,按照图3b、图4f、图4e、图4d、图4c、图4b、图4a以及图3a的顺序变化,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的运动路径由轨迹A1-A2、轨迹A2-A3、轨迹A3-A4逆序衔接,即,A4-A3-A2-A1;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的运动路径由轨迹D1-D2、轨迹D2-D3-D4、以及轨迹D4-D5逆序衔接,即,D5-D4-D3-D2-D1;而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的铰接点802的运动路径由轨迹E1-E2、轨迹E2-E3-E4、以及轨迹E4-E5逆序衔接,即,E5-E4-E3-E2-E1。
Step41,从图3b变化经过图4f变化至图4e: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高位H2。
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4-A3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并且,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在相交拱起、平行拼接、相交内凹的姿态之间顺序切换;
相应地,通过经历图2e所示的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平行拼接的状态,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向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倾斜后回位,即,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先后沿轨迹B4-B3和B3-B2往复摆动,该摆动过程以移动侧墙30与伸缩底板60之间的铰接点为中心、并以该侧墙30自身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保持展开状态。
第二骨架支点202的高度也保持不变,并且,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驱使以位于高位H2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5-D4单向摆动,即,该摆动以第三翻板81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相对于第五翻板83的位置不变,从而使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5-E4运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Step42,从图4e经过图4d变化至图4c: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从高位H2降至低位H1。
第一骨架支点201也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降低,并且,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移动侧墙30的顶端300为中心沿轨迹A3-A2单向摆动的,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二翻板42为半径;
在此过程中,移动侧墙30保持当前位置,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300保持在B2位置;并且,伸缩地板60保持展开状态。
第二骨架支点202也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降低,并且,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为中心沿轨迹D4-D3-D2往返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平行对接的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在铰接点801与滑动铰接点700之间形成的有效长度为半径,并且D4位于D2与D3之间。
在此过程中,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相对于第五翻板83的位置不变,从而使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4-E3-E2运动,E4位于E2与E3之间。
另外,驻停机构13和伸缩托架14仍保持展开状态。
Step43,从图4c经过图4b变化至图4a: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第二骨架支点202、第二骨架90以及滑移顶板80不运动。
第一骨架50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一翻板41与第二翻板42之间的铰接点400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A2-A1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一翻板41为半径;
相应地,移动侧墙30在靠近升降机构20的方向上平移,即,移动侧墙30的顶点沿轨迹B2-B1平移;并且,伸缩地板60的两块拼板61和62靠拢,即,拼板61和62的铰接点600沿轨迹C2-C1单向摆动。
另外,驻停机构13保持展开状态;并且,伸缩托架14可以从图4b和图4c示出的展开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
Step44,从图4a变化至图3a:
升降机构20的顶板支点200保持在低位H1,第一骨架支点201、第一骨架50、翻折顶板40、移动侧墙30、以及伸缩地板60不运动。
第二骨架90的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形成联动,驱使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的铰接点801以位于低位H1的顶板支点200为中心沿轨迹D2-D1单向摆动,即,该摆动过程以第三翻板81为半径。
在上述过程中,第三翻板81与第四翻板82之间从相交拱起的状态切换为平行对接,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从平行对接变为相交,即,使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保持平行对接的约束此时被释放;并且,第五翻板83与固定侧墙70之间的滑动铰接点700沿第五翻板83移动,即,滑动铰接点700从远离第四翻板82的位置处移动至第五翻板83与第四翻板82的铰接点802处,相应地,第四翻板82与第五翻板83之间的铰接点802沿轨迹E2-E1运动。
另外,驻停机构13可以从图4a示出的展开状态切换至图3a示出的收缩状态,以解除对车轮机构11的限位约束;并且,伸缩托架14保持三收缩状态。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重点描述了位于固定地板12和伸缩地板60上方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理解为上部可变形支撑结构,而位于固定地板12和伸缩地板60下方的伸缩托架14则可以理解为下部可变形支撑结构,并且,作为下部可变形支撑结构的伸缩托架14的具体结构在相应的附图中被省略示出,这是因为伸缩托架14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来实现。为了使伸缩托架14的性能更优,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为伸缩托架14提供了一种优选的结构。
请参见图5a至图5d以及图6a至图6d,其中,图5a为收缩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图5b和图5c为收缩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图5d为收缩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图6a为展开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图6b和图6c为展开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图6d为展开状态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视图。
从图5a至图5d以及图6a至图6d中可以看出,伸缩支架14包括:一对滑移块140a和140b、内侧折板141、外侧折板142、以及下支撑折板143。
内侧折板141、外侧折板142、以及下支撑折板143在一对滑移块140a和140b排布为类似于C型截面的形状,并通过C型截面在三个维度的伸缩实现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即,内侧折板141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固定地板12侧的第一水平维度伸缩,外侧折板142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背向固定地板12侧的第二水平维度伸缩,以及,下支撑折板143的竖直维度伸缩。图6d中的虚线双向箭头示出了上述的这三个维度。并且,随着C型的截面在三个维度的伸缩,一对滑移块140a和140b也会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下面对伸缩支架14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一对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排布。相对排布的滑移块140a和140b可以认为是限定了伸缩支架14的中心轴线O。
内侧折板141在伸缩支架14靠近固定地板12的一侧(即以中心轴线O为界靠近固定地板12的一侧)连接在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内侧折板141的中部固定在固定地板12的下方、以形成伸缩支架14的固定基点,并且,该内侧折板141通过弯折而对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形成约束,使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与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在图5a至图5d以及图6a至图6d中,内侧折板141包括与滑移块140a铰接的第一内侧摆段141a、与滑移块140b铰接的第二内侧摆段141b、以及铰接在第一内侧摆段141a和第二内侧摆段141b之间的固定段141c。其中,固定段141c固定在固定地板12的下方,以在内侧折板141的中部形成伸缩支架14的上述固定基点,而第一内侧摆段141a和第二内侧摆段141b与滑移块140a和140b以及固定段141c的铰接,可以支持内侧折板141的折弯。
并且,通过比对图5a和图6a可见:
当伸缩支架14处于收缩状态时,伸缩支架14保持前文所述的C型截面,并且,如图5a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处于其最小值,可以认为是0或趋近于0,即,伸缩支架14以保持C型截面的姿态贴靠在固定地板12的一侧下方,此时,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达到其最大值;
当伸缩支架14处于展开状态时,伸缩支架14的C型截面在前文所述的三个维度上展开,并且,如图6a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处于其最大值,即,伸缩支架14以保持C型截面展开后的姿态对伸缩地板60提供面支撑,此时,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达到其最小值。
外侧折板142在伸缩支架14远离固定地板12的一侧(即以中心轴线O为界远离固定地板12的一侧)连接在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外侧折板142的中部形成伸缩支架14的伸缩末端,该伸缩末端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自由度,并且,该外侧折板142根据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变化弯折驱动伸缩末端移动,使伸缩末端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与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在图5a至图5d以及图6a至图6d中,外侧折板142包括与滑移块140a铰接的第一外侧摆段142a、以及与滑移块140b铰接的第二外侧摆段142b,并且,第一外侧摆段142a和第二外侧摆段142b相互铰接,第一外侧摆段142a和第二外侧摆段142b相互铰接构成的铰接点140c在外侧折板142的中部形成伸缩支架14的伸缩末端。
并且,通过比对图5a和图6a可见:
当伸缩支架14处于收缩状态时,如图5a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处于其最大值,此时,外侧折板142中部形成的伸缩末端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达到其最小值;
当伸缩支架14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6a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处于其最小值,此时,外侧折板142中部形成的伸缩支架14的伸缩末端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达到其最大值。
下支撑折板143在伸缩支架14朝向地面的一侧连接在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下支撑折板143的中部形成伸缩支架14的下支撑末端,该下支撑末端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自由度,并且,下支撑折板143根据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变化弯折驱动下支撑末端,使下支撑末端的下降幅度与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下支撑末端的下降幅度与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呈相同的变化趋势。
在图5a至图5d以及图6a至图6d中,下支撑折板143包括与滑移块140a固定连接的第一下摆段143a、与滑移块140b固定连接的第二下摆段143b、铰接在第一下摆段143a和第二下摆段143b之间的升降段143c、以及固定于升降端143c下方的支座144。其中,支座144在下支撑折板143的中部形成伸缩支架14的下支撑末端。
并且,通过将图5b至图5d分别与图6b至图6d进行比对可见:
当伸缩支架14处于收缩状态时,如图5b至图5d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处于其最小值、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处于其最大值,此时,下支撑折板143中部形成的下支撑末端的下降幅度最小,即,处于其最高位;
当伸缩支架14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6b至图6d所示,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的距离处于其最大值、滑移块140a和140b之间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处于其最小值,此时,下支撑折板143中部形成的下支撑末端的下降幅度最大,即,处于其最低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具有以上结构的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中的工作原理,请再参见图7a至图7c以及图8a至图8c。
在图7a中,伸缩支架14以图5d所示的形态位于固定地板12的下方;在图8a中,伸缩支架14以图6d所示的形态从固定地板12的下方侧向伸出、并支撑在伸缩地板60的下方。
并且,从图7b和图8b中可以看出,可变形旅居房车安装有两个伸缩支架14,并且两个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这样可以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范围内为伸缩地板60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两个伸缩支架14的一对滑移块140a和140b可以装设于同步杆145,同步杆145可以理解为沿图5a和图6a中示出的伸缩支架14的中心轴线O穿过这两个伸缩支架14。并且,同步杆145可以在伸缩驱动杆146的伸缩驱动下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平移,以驱动伸缩支架14的滑移块140a和140b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基点移动。
另外,通过比对图7b和图8b可以看出,两个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下是不同的,并且,同步杆145的长度也是会随着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而变化。
具体地,两个伸缩支架14分别通过安装座147装设在固定地板12的下方。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并且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平移自由度。其中,安装座147与伸缩驱动杆146之间可以通过传动机构(未在附图中示出)连接,使伸缩驱动杆146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伸缩能够转换为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对安装座147的驱动力。
相应地,每个伸缩支架14的固定基点(即内侧折板141的固定段143)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并且,每个伸缩支架14的固定基点可以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请参见图7c和图8c,为了适配伸缩支架14的固定基点在安装座147的带动下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同步杆145采用套筒结构,即,同步杆145包括与伸缩驱动杆146刚性连接的基杆145a、以及套设于基杆145a的两个端部并分别穿设在伸缩支架14内的套管145b。为了简化视图,图7c和图8c中均只使出了基杆145a一端套设的套管145b、以及将该套管145b穿设在其中的一个伸缩支架14。
从图7c和图8c可以看出,通过套管145b相对于基杆145a的滑动,伸缩支架14的固定基点可以随着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而随着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且,图7c和图8c中以虚线双向箭头示出了伸缩驱动杆146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伸缩、以及由其转换得到的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平移。
其中,当伸缩支架14处于收缩状态时,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大,此时,两个伸缩支架14随着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至相互远离的位置,如图7c所示,从而使两个伸缩支架14能够同时贴靠在固定地板12的一侧下方;当伸缩支架14处于展开状态时,伸缩支架14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小,此时,两个伸缩支架14随着安装座147在可变形旅居房车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至相互靠近的位置,如图8c所示,从而使得两个伸缩支架14能够更为集中地为伸缩地板60提供支撑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旅居房车包括:
车轮机构;
固定地板,该固定地板位于车轮机构的上方;
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装设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并且,该升降机构的上部具有可在预设的低位与高位之间往复升降的顶板支点,该升降机构的下部具有可在前述低位的下方往复升降的第一骨架支点;
移动侧墙,该移动侧墙具有相对于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往复平移的自由度;
伸缩地板,该伸缩地板装设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并具有可追随移动侧墙的平移位置伸缩的自由度;
翻折顶板,该翻折顶板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并且,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从升降机构的顶板支点级联铰接至移动侧墙的顶端;
第一骨架,该第一骨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升降机构的第一骨架支点级联铰接至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
动力机构,该动力机构驱动第一骨架与升降机构协同配合,通过第一骨架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和第一骨架支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将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移动侧墙的顶端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
其中,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的单向摆动导致移动侧墙平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使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在相交内凹、平行拼接、相交拱起的姿态之间顺序或逆序切换;并且,第一翻板与第二翻板之间平行拼接的姿态使移动侧墙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第一骨架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相交拱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驻停机构,该驻停机构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下方,并且,驻停机构具有可对车轮机构形成限位约束的展开状态、以及释放对车轮机构的限位约束的收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伸缩托架,该伸缩托架可伸缩地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下方,并且,伸缩托架具有可对伸展的伸缩地板形成支撑的展开状态、以及可缩进至固定地板的下方的收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伸缩地板包括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与移动侧墙的底端之间级联铰接的至少两块拼板,以随移动侧墙的平移实现在固定地板的第一侧的伸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包括:
立柱,该立柱具有中空的柱状腔体、以及环绕柱状腔体的外壁;
撑杆,该撑杆穿设在立柱的柱状腔体内,并且,撑杆具有在立柱的上方伸缩的升降自由度;
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一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其中,前述的顶板支点形成于撑杆的顶端,前述的第一骨架支点形成于第一滑套的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的下部进一步具有可在前述低位的下方往复升降的第二骨架支点,并且,该可变形旅居房车进一步包括:
固定侧墙,该固定侧墙装设在固定地板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滑移顶板,该滑移顶板包括第三翻板、第四翻板以及第五翻板,第三翻板、第四翻板以及第五翻板从升降机构的顶板支点级联铰接,并且,位于级联末端的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的顶端滑动铰接;
第二骨架,该第二骨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并且,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从升降机构的第二骨架支点级联铰接至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
动力机构进一步驱动第二骨架与升降机构协同配合,通过第二骨架的姿态变化以及顶板支点和第二骨架支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将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路径约束为由以下的轨迹顺序或逆序衔接而成:
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的轨迹、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轨迹;
其中,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位于低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的单向摆动导致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沿第五翻板移动;并且,在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被约束在远离第四翻板的位置处、并且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被约束为平行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以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为中心往返摆动、以及以位于高位的顶板支点为中心单向摆动的过程中,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被约束为相交拱起;并且,当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移动至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处时,第三翻板与第四翻板平行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第二骨架以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呈平行对接的姿态支撑第三翻板和第四翻板相交拱起。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当第五翻板与固定侧墙之间的滑动铰接点移动至第五翻板与第四翻板之间的铰接点处时,第四翻板与第五翻板之间平行对接的约束被释放。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形旅居房车,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包括:
立柱,该立柱具有中空的柱状腔体、以及环绕柱状腔体的外壁;
撑杆,该撑杆穿设在立柱的柱状腔体内,并且,撑杆具有在立柱的上方伸缩的升降自由度;
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一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第二滑套,该第二滑套套设在立柱的外壁,并且,第二滑套具有在立柱的高度范围内与第一滑套交错滑动的升降自由度;
其中,前述的顶板支点形成于撑杆的顶端,前述的第一骨架支点形成于第一滑套的外壁,前述的第二骨架支撑点形成于第二滑套的外壁。
CN201610135856.9A 2016-03-10 2016-03-10 可变形旅居房车 Active CN105774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35856.9A CN105774630B (zh) 2016-03-10 2016-03-10 可变形旅居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35856.9A CN105774630B (zh) 2016-03-10 2016-03-10 可变形旅居房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74630A CN105774630A (zh) 2016-07-20
CN105774630B true CN105774630B (zh) 2017-12-05

Family

ID=56388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35856.9A Active CN105774630B (zh) 2016-03-10 2016-03-10 可变形旅居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74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4398B (zh) * 2017-09-30 2023-08-22 林桂炳 车辆扩展空间升降机构
CN112498220B (zh) * 2020-12-22 2023-03-31 洛阳埃文海姆朗宸旅居车有限公司 伸缩式旅居房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86025Y (zh) * 2005-04-29 2006-06-07 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抽拉式联动扩展方舱
CN204149924U (zh) * 2014-10-20 2015-02-11 吉林省畅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撑举式双层房车电磁举升系统
CN204432497U (zh) * 2015-02-12 2015-07-01 刘东武 双层折叠房车
CN105150912A (zh) * 2015-09-26 2015-12-16 青岛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全自动观光房车
CN105150913A (zh) * 2015-09-26 2015-12-16 青岛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折叠房车
CN205417327U (zh) * 2016-03-10 2016-08-03 北京驻友邦房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形旅居房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86025Y (zh) * 2005-04-29 2006-06-07 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抽拉式联动扩展方舱
CN204149924U (zh) * 2014-10-20 2015-02-11 吉林省畅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撑举式双层房车电磁举升系统
CN204432497U (zh) * 2015-02-12 2015-07-01 刘东武 双层折叠房车
CN105150912A (zh) * 2015-09-26 2015-12-16 青岛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全自动观光房车
CN105150913A (zh) * 2015-09-26 2015-12-16 青岛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折叠房车
CN205417327U (zh) * 2016-03-10 2016-08-03 北京驻友邦房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形旅居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74630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2375B (zh) 垂直升降滑动折叠框架
RU2406421C1 (ru) Чемодан с выдвижными рулевыми колесами
CN105774630B (zh) 可变形旅居房车
CN205617898U (zh) 一种车顶帐篷
CN101666347A (zh) 用于床的铰接机构
CN108749702B (zh) 可折叠房车车厢
CN101371945A (zh) 跑步机
CN104925712A (zh)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的储藏式折叠臂架
CN205417327U (zh) 可变形旅居房车
JPH02200262A (ja) 仰臥台に於ける床部支持フレームの昇降機構及びその昇降機構を備えた仰臥台
CN105966299B (zh) 房车折叠式可拓展空间结构
CN108349718A (zh) 升降机构
ITPD20080276A1 (it) Asse da stiro richiudibile con piano di stiratura ribaltabile
US5016403A (en) Electrically-operated folding stage system
CN205395901U (zh) 可变形支撑结构及应用该可变形支撑结构的可变形旅居房车
CN208541007U (zh) 一种可伸缩折叠智控展示架
CN208905467U (zh) 一种抽屉结构
CN107140002B (zh) 一种儿童推车
ITMO980245A1 (it) Armadio meccanizzato per abiti appesi con stivaggio facilitato.
CN207693311U (zh) 一种婴儿睡篮
CN110051119A (zh) 伸缩机构及具有该伸缩机构的摄像头
CN109278623A (zh) 一种自动扩展车载方舱及移动扩展车
CN109079974A (zh) 养护罩
CN205180914U (zh) 摇摆摇篮车
CN220360230U (zh) 电动升降式挂衣装置及衣物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