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35765A - 锁芯 - Google Patents

锁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35765A
CN105735765A CN201511019774.XA CN201511019774A CN105735765A CN 105735765 A CN105735765 A CN 105735765A CN 201511019774 A CN201511019774 A CN 201511019774A CN 105735765 A CN105735765 A CN 105735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core
dish
key
pin
di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197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3576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US August Bremicker Soehne KG
Original Assignee
ABUS August Bremicker Soehne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US August Bremicker Soehne KG filed Critical ABUS August Bremicker Soehne KG
Publication of CN105735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5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35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5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13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rotating plate tumbl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14Tumbl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1/00Locks with lamelliform tumblers which are not set by the insertion of the key and in which the tumblers do not follow the movement of the bolt e.g. Chubb-locks
    • E05B21/06Cylinder locks, e.g. protector locks
    • E05B21/066Cylinder locks, e.g. protector locks of the rotary-disc tumbler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 Sorting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锁芯包括:柱状壳体;盘壳体,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柱状壳体中;以及可旋转地支承的多个盘状翻转件,沿柱体轴线布置在盘壳体中。其中,每个盘状翻转件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位于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阻挡销的阻挡开孔,以及位于外围处从阻挡开孔偏离设置以用于部分地接纳与柱状轴线平行对准的芯销的固定开孔。盘状翻转件可通过在锁定方向上旋转插入的钥匙来从移除钥匙的开始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在柱体轴线的方向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在最终排序位置中定位为彼此对准。在柱体轴线的方向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在最终排序位置中定位为彼此对准。当盘状翻转件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时,锁芯适于使得芯销首先接合到固定开孔中并且仅在此之后使得阻挡销接合到阻挡开孔中。

Description

锁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芯,该锁芯具有:柱状壳体;盘壳体,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撑在盘壳体中;以及多个可旋转地支撑的盘状翻转件,沿着柱体轴线布置在盘壳体中。其中每个盘状翻转件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阻挡开孔,在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阻挡销;以及偏离阻挡开孔设置的固定开孔,在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芯销。其中盘状翻转件可通过在开锁方向上旋转引入的钥匙而从移除钥匙后的开始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在该最终排序位置,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定向成相互对准。
背景技术
具有可旋转的盘状翻转件的锁芯也称为盘状锁芯。这种锁芯在DE102011015314A1中公开。盘状锁芯也从EP0712979B1中为人们所知。
根据图25和图26,锁芯10可具有柱状壳体12和柱状芯,柱状芯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撑在柱状壳体12中,并且柱状芯在下文中也称为盘壳体14。柱状芯的旋转运动或盘壳体14的旋转运动可以通过连接至盘壳体14的耦接部件30传递至到锁的锁定机构(未示出),并且因此可以使用锁芯10解开或锁定锁。
多个可旋转的盘状翻转件16沿着柱体轴线相继地接纳在盘壳体14中,盘状翻转件16也称为锁定盘或制动栓盘。盘状翻转件16具有相应的中央接纳开口18,中央接纳开口18共同形成用于插入钥匙24的扁形钥孔28并且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盘状翻转件16另外具有阻挡开孔20形式的相应的外围开孔,阻挡开孔20用于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阻挡销22。
阻挡销22径向可移动地接纳在缝隙32中,缝隙32设置在盘壳体14的壁中。当锁芯10处于其关闭位置并且盘状翻转件16因此旋转到其锁定位置时,阻挡销22采取径向向外的阻挡位置。在该阻挡位置,阻挡销22的部分剖面接合到设置于柱状壳体12的内壁的阻挡销接纳凹座34中,以便阻挡盘壳体14相对于柱状壳体12的旋转运动(除轻微的旋转间隙外)。
盘状翻转件16可以通过钥匙24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开位置。当全部的盘状翻转件16在设于锁定位置和解开位置之间的、被称作最终排序位置中时,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全部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定向成相互对准且径向于阻挡销22。
在从现有技术中得知的锁芯10中,阻挡销22则能径向向内移动到其释放位置中,在释放位置,阻挡销22位于阻挡销接纳凹座34的外部。从而释放盘壳体14来相对于柱状壳体12旋转运动,并且盘壳体14可以与盘状翻转件16一起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直到到达解开位置。
此外,用于接纳芯销46的固定开孔44设置于每个盘状翻转件16的外围。芯销46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并且径向可移动地接纳在设置于盘壳体14的壁中的缝隙中。在锁芯10的关闭状态,芯销46接合到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中,并且因此在没有插入钥匙时防止盘状翻转件16相对于彼此旋转。
与锁芯10相关的钥匙24具有多个成不同角度的切口26,切口26对应于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的不同角度位置。钥匙24在插入扁形钥孔28后首先采取所谓的初始位置,钥匙24可从初始位置在开锁方向上旋转。通过在开锁方向上将钥匙24从初始位置旋转出,钥匙24首先移动至所谓的零位置,在零位置,芯销46可以移动为脱离与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的接合,并且因此释放盘状翻转件16相对于盘壳体14旋转运动,从而能够使得盘状16的阻挡开孔20相继地对准(所谓的排序,即将盘状翻转件16旋转成使得其阻挡开孔20相互对准)。
盘状翻转件16具有相对于钥匙24的、相应的相关切口26的特定旋转间隙,该特定旋转间隙的尺寸取决于各个切口26的角度大小。也就是说,根据切口26的角度大小,各个切口26的控制部件和相关的各个盘状翻转件16的中央接纳开口18的对应控制部件在排序期间以不同的时间点或以不同的角度位置相互接合。
例如,从盘状翻转件16的零位置开始直至到达全部盘状翻转件16的最终排序位置,钥匙的总旋转路径总计大约110度,即在以大约110度旋转钥匙24后,所有盘状翻转件16被排序并且阻挡开孔20定向成与阻挡销22径向对准。均匀间隔的六个不同角度位置图案通常设置为用于阻挡开孔20的可能角度位置,同时在图案中相邻的两个阻挡开孔20之间的角度间隔总计约18度。相应地,对于每个盘状翻转件16具有六个可能的编码,同时各个盘状翻转件16必须以特定的角度从其零位置旋转来设置这些编码中的一个。在示例性锁芯10中,在从零位置直至达到最终排序位置的每种情况中,编码“1”对应于盘状翻转件16以大约20度的旋转,邻近的编码“2”对应于大约38的旋转等,以及最后,编码“6”对应于大约110度的旋转。因此阻挡开孔20在盘状翻转件16处于零位置时以从柱状壳体12的阻挡接纳凹座34的、对应于相应编码的角间距布置。
在编码“6”处,可以在对应的盘状翻转件16和钥匙24的相关段之间设置强制耦接,即,不存在切口或存在具有0度角度大小的切口以便在钥匙24和盘状翻转件16之间不存在旋转间隙。
相反,在编码“1”处,在钥匙24和盘状翻转件16之间具有最大可能的旋转间隙,即,具有约90度的角度大小的切口26设置于钥匙24处。因此,通常仅在钥匙24的旋转致动的结束处(即,在旋转约90度之后,)带动编码“1”的盘状翻转件16,并且通过将钥匙24进一步旋转约20度使得编码“1”的盘状翻转件16到其最终排序位置。
盘状锁芯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所谓的提升盘,提升盘通常是盘状翻转件。每个提升盘具有编码“6”并且布置在盘壳体中的预定轴向位置,例如相对于钥匙插入方向位于锁芯10的最前面、最后面或中央。用作提升盘的盘状翻转件具有与钥匙24的强制耦接。在钥匙在开锁方向上致动时,提升盘用于在完成排序(以110度的旋转)时使钥匙24与盘壳体14耦接,并且因此影响盘壳体14的旋转夹带。例如,在钥匙在锁定方向上传动时,提升盘确保从阻挡销22的释放位置开始将阻挡销22适当地从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中举出(即,被推动到阻挡销接纳凹口34中)并且不倾斜。
此外,在盘状翻转件16之间布置中间盘36是一种惯例,上述的中间盘以旋转固定的方式或伴随着旋转间隙耦接至盘壳体14。中间盘36使邻近的盘状翻转件16相互分离以便相应的盘状翻转件16的旋转运动不因摩擦而影响邻近于该盘状翻转件16的盘状翻转件16的共同旋转。也就是说,这种夹带可以具有盘状翻转件16在某些情况下超出其解开位置旋转的结果,并且锁芯10因此不能再被打开。
中间盘36与盘壳体的旋转固定的耦接可以通过中间盘36的邻接段40产生,中间盘36的邻接段40至少部分地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图26)并且其接触形成于盘壳体14的内壁的对应凸出部42。
每个中间盘36具有外周开孔38,外围开孔38与阻挡销22径向地对准。每个中间盘36相应地具有另外的外围开孔38a,外围开孔38a与芯销46径向地对准并且其优选地与外围开孔38直径上对置。外周开孔38的尺寸适合于阻挡销22的直径以便中间盘36不妨碍阻挡销22向其释放位置的转移。相应地,相同的设置也应用于相对于芯销46的外围开孔38a。
以上描述的种类的锁芯已被证明是有利地免受操作的。然而,未授权的人可以尝试使用称为撬锁工具的适当工具来逐个探查单个盘状翻转件,并据此来使盘状翻转件逐个排序,即,使得盘状翻转件到达相应的最终排序位置以便随后解开锁芯。还可以做出尝试以检测盘状翻转件的已解开的编码,即阻挡开孔的相应角度位置,以便复制具有适当的切口的钥匙。
本发明的根本目的是改进上述种类的锁芯使得其提供对诸如撬锁操作的增强的防范。此外,将提供与这种锁芯匹配的钥匙以及钥匙原坯。
发明内容
该目的由这样的锁芯满足,该锁芯具有:柱状壳体;盘壳体,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撑在柱状壳体中;以及多个可旋转支撑的盘状翻转件,沿着柱体轴线布置在盘壳体中。其中每个盘状翻转件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阻挡开孔,位于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阻挡销;以及固定开孔,偏离阻挡开孔设置在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芯销,以及其中盘状翻转件可通过使插入的钥匙在开锁方向上旋转而从拔出钥匙后的开始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当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时,在最终排序位置,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定向成相互对准。其中当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时,所有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在最终排序位置中彼此对准定向。其中当盘状翻转件在开锁方向进一步旋转离开最终排序位置时,锁芯适于使得芯销首先接合到固定开孔中并且随后阻挡销才接合到阻挡开孔中。
在该锁芯中,在最终排序位置,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定向成相互对准。然而在最终排序位置,阻挡销却不立即移动到阻挡开孔中,而是仅在芯销接合到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之后,使盘状翻转件在开锁方向上超出最终排序位置进一步旋转而移动到阻挡开孔中。换言之,为芯销向固定开孔中的接合以及阻挡销向阻挡开孔中的接合限定时间顺序。盘状翻转件通过接合到固定开孔中的芯销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盘壳体)固定,使得盘状翻转件在达到最终排序位置以及在开锁方向上的轻微的进一步旋转后便不能再单独地(即相对于彼此)旋转。因此,不再可能发生锁芯的撬开,撬开锁芯的原因在于通过撬锁工具单独地旋转盘状翻转件以及通过将阻挡销设置在定向成与阻挡销对准的阻挡开孔中而辨认最终排序位置的到达。因此,尤其防止阻挡销可通过扭矩的施加而被径向向内地推动以及防止通过单个盘状翻转件的旋转同时探查到阻挡销在该单个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的侧边界的接触(以便以这种方式相继检测单个盘状翻转件的编码)。
相应的盘状翻转件的上述固定开孔优选地是这样的多个固定开孔中的一个,该多个固定开孔在外围方向观察时具有相似设计并且在相应的盘状翻转件的外围形成为紧邻于彼此,芯销在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相应的盘状翻转件的上述固定开孔中。固定开孔或者两个相应的固定开孔之间的径向向外凸出的转换区域可以在相应的盘状翻转件旋转时用作震颤痕(即,引起芯销发出声响)。另外,固定开孔不适合于撬锁企图,因为盘状翻转件的“正确”位置由于多个固定开孔存在于盘状翻转件中而不能使用固定开孔确定。因此锁芯的特征在于对操作以及尤其对撬锁的特别强的防护。
芯销可向内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接合到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中的芯销使盘状翻转件相对于盘壳体固定。另外,盘壳体相对于柱状壳体的、受芯销影响的阻挡可以被释放。阻挡销可以由于阻挡销随后向阻挡开孔的接合而另外径向地向内移动,并且可以解除盘壳体相对于柱状壳体的、受阻挡销影响的旋转的阻挡。一旦芯销和阻挡销向内移动,盘壳体可以与盘状翻转件一起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直至解开位置。
为了实现预定的移动顺序,优选地为芯销到固定开孔中的已解开的接合和阻挡销到阻挡开孔中的已解开的接合两者提供强制引导,即,把芯销推动到固定开孔中,并且把阻挡销推动至阻挡开孔中。
芯销在盘状翻转件的最终排序位置处优选地接合到设置于柱状壳体的内壁的芯销接纳凹座中,并且锁芯适于使得通过使钥匙在开锁方向上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而将销芯径向向内推动至固定开孔中。芯销可通过接合至芯销接纳凹座中而阻挡盘壳体相对于柱状壳体的旋转。一旦芯销径向向内移动至固定开孔中,该阻挡被释放。盘状翻转件通过将芯销接合至固定开孔中而相对于盘壳体固定,使得盘状翻转件不再可相对于盘壳体单独地旋转,而仅是盘壳体和盘状翻转件可以在开锁方向上一起旋转。
具体地,芯销接纳凹座或柱状壳体可以具有芯销引导凹槽,在开锁方向观察,芯销引导凹槽限制芯销接纳凹座,并且其适于将芯销径向向内地推动到固定开孔中。可以由芯销引导凹槽实现的是,在角旋转的预定位置,芯销在钥匙或者盘壳体的进一步旋转之后被推动到最终排序位置外而进入固定开孔中。在该方面,钥匙朝向盘壳体的旋转运动的传递可以通过提升盘的邻接部和/或通过盘状翻转件的相应邻接部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开发,锁芯适于使得阻挡销在盘状翻转件的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设置于柱状壳体的内壁中的阻挡销接纳凹座中,以及使得一旦芯销被推动到固定开孔中,阻挡销通过钥匙在开锁方向的进一步旋转而被径向向内推动到阻挡开孔中。通过将阻挡销接合至阻挡销接纳凹座中,阻挡销固定盘壳体来阻止在柱状壳体处的旋转。一旦阻挡销被径向向内推动,盘壳体可在开锁方向上相对于柱状壳体进一步旋转直到达到解开位置。
阻挡销引导凹槽优选地设置于柱状壳体处,阻挡销引导凹槽在开锁方向上限制阻挡销接纳凹座并且其在钥匙或盘壳体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时将阻挡销径向向内推动到最终排序位置之外。可以通过阻挡销凹槽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的是,阻挡销在角旋转的预定位置被径向向内地引导。
在旋转方向观察,柱状壳体的芯销接纳凹座优选地延伸越过比柱状壳体的阻挡销接纳凹座小的外周角,芯销在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柱状壳体的芯销接纳凹座中,阻挡销在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柱状壳体的阻挡销接纳凹座中。从盘状翻转件的最终排序位置开始,相比于芯销接纳凹座内的芯销,阻挡销因此可在开锁方向上具有在阻挡销接纳凹座内的更大的旋转间隙。
从最终排序位置开始,该不同的旋转间隙尤其存在于开锁方向上。在该方面,芯销接纳凹座可在开锁方向上由上述的芯销引导凹槽限制以及柱状壳体的阻挡销接纳凹座可在开锁方向上由上述阻挡销引导凹槽限制,其中在最终排序位置,芯销和芯销引导凹槽之间的角间距小于阻挡销和阻挡销引导凹槽之间的角间距。
芯销接纳凹座和阻挡销接纳凹座优选地相对于柱体轴线至少大体上直径对置。芯销和阻挡销相应优选地彼此至少大体上直径对置。
优选地提供至少一个提升盘,该提升盘布置成与盘状翻转件平行并且可旋转地支承在盘壳体中,而且该提升盘同样可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尤其是中央接纳开口),其中提升盘关于钥匙的旋转以强制的方式与插入的钥匙耦接。具体地,由于提升盘和钥匙的相关切口具有初始解开的编码“6”,可以实现钥匙和提升盘之间的强制耦接。由此在钥匙和提升盘之间没有旋转间隙。因此提升盘在钥匙旋转时始终共同旋转。
提升盘优选地在盘壳体中相对于钥匙插入方向布置在盘状翻转件的前面,即,在远离钥匙插入开口的、锁芯的末端区域。但是,提升盘也可以布置在盘壳体中的另一位置,例如在盘状翻转件后面或在盘状翻转件之间的中间位置。
与盘状翻转件类似,提升盘优选地在其外围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芯销的至少一个固定凹座。与盘状翻转件类似,提升盘优选地具有多个固定开孔,在圆周方向观察,多个固定开孔设置成紧接于彼此,并且其还可以在盘状翻转件或提升盘旋转时用作振纹。
根据有利的实施方式,控制元件与提升盘相关联并且支承在盘壳体的缝隙中,其中控制元件尤其是可在径向方向上可移动的。提升盘可以通过这种控制元件而用于以高精度控制耦接和分离的不同运动过程。
提升盘在其外围处优选地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控制元件的控制开孔。提升盘可以通过将控制元件接合至控制开孔中而选择性地固定于盘壳体,使得提升盘和盘壳体只可以一起旋转。
控制元件在开始位置(即拔出钥匙后)优选地接合到提升盘的控制开孔中。从而控制元件在开始位置使盘壳体和提升盘相互固定。从而提升盘在开始位置具有预定的对准,使得钥匙可以正常插入。可以另外作出芯销在开始位置接合到提升盘的固定开孔中的规定,并且从而也在盘壳体处固定提升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盘壳体和提升盘(具体地与盘状翻转件一起)可从带有插入但还未旋转的钥匙的初始位置在锁定方向上旋转到零位置,在零位置,控制元件径向向外接合到形成于柱状壳体的内壁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并且脱离与提升盘的控制开孔的接合。盘壳体通过控制元件到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的接合而相对于柱状壳体固定在零位置中。另外,控制元件一脱离与提升盘的控制开孔的接合,受开始位置和零位置之间的控制元件影响的盘壳体与提升盘之间的固定就被解除。芯销也可以在零位置优选地脱离与提升盘的上述固定开孔的接合,原因在于芯销在零位置被径向向外推动到柱状壳体的上述芯销接纳凹座中。由此可以消除提升盘相对于盘壳体的、受芯销影响的旋转的阻挡。因此,提升盘可以从零位置开始相对于盘壳体在开锁方向上旋转
因此,涉及盘状翻转件的排序的零位置可以通过提升盘和控制元件以简单的方式设置或控制。
提升盘可以优选地相对于盘壳体从零位置旋转直至最终排序位置,然而,盘壳体通过控制元件向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的接合具体地固定于柱状壳体处。以强制方式耦接至提升盘的钥匙因此可以从零位置进一步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所有盘状翻转件在到达最终排序位置时被排序,也就是说,使得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相互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提升盘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控制元件的、在其外围的外周开孔。外周开孔具体地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观察时在提升盘的外围处偏离上述控制开孔,并且外周开孔形成进一步的控制开孔。
控制元件优选地在最终排序位置(并且优选地已经在盘状翻转件的排序期间)接合到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该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形成于柱状壳体的内壁并且其优选地对应于已提到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其中在径向方向上观察,提升盘的外周开孔在最终排序位置定向成与控制元件对准,以随后能够部分地接纳控制元件。盘壳体通过控制元件向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的接合而在最终排序位置中固定于柱状壳体处。
锁芯优选地适于使得控制元件具体地通过提升盘在开锁方向上离开最终排序位置的旋转而被径向向内地推动到提升盘的外周开孔中。在该方面,控制元件脱离与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的接合,从而解除盘壳体在柱状壳体处的、受控制元件影响的固定。另外,控制元件移动成与外周开孔接合,使得控制元件影响提升盘在盘壳体处的固定。
控制元件凹槽尤其优选地设置于柱状壳体处(具体地设置于柱状壳体的内壁),在开锁方向上观察时控制元件凹槽限制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并且在提升盘在开锁方向上旋转离开最终排序位置时其将控制元件径向向内推动到提升盘的外周开孔中。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使得控制元件脱离与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的接合、被径向向内推动并与提升盘的外周开孔接合。因此,在达到最终排序位置后,用于盘壳体从柱状壳体的解耦或用于盘壳体与提升盘的耦接并由此与钥匙耦接的角度位置或时间的控制是可能的。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开发,在开锁方向上观察,设置于柱状壳体处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沿着这样的外周角延伸,该外周角小于芯销接纳凹座(具体为已提到的芯销接纳凹座)的外周角或者至多与芯销接纳凹座的外周角一样大,芯销在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芯销接纳凹座中。因此芯销接纳凹座在最终排序位置为芯销提供至少与用于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相同的旋转间隙,以便通过控制元件与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的相互作用确定已说明的过程控制。
从最终排序位置开始,不同的旋转间隙具体地存在于开锁方向上。在该方面,柱状壳体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可以在开锁方向上由上述控制元件引导凹槽限制以及芯销接纳凹座可以在开锁方向上由上述芯销引导凹槽限制,其中在最终排序位置,控制元件和控制元件引导凹槽之间的角间距至多对应于芯销和芯销引导凹槽之间的角间距,并且其中前者优选地小于后者。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提升盘在外围处具有邻接部,在到达最终排序位置时,该邻接部在提升盘在开锁方向上从开始位置旋转时移动成与设置于盘壳体处的反向邻接部接触。盘壳体由于邻接部和反向邻接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提升盘在开锁方向上离开最终排序位置的进一步旋转而共同旋转。控制元件可以通过该旋转运动脱离与柱状壳体的内壁中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的接合,并且与提升盘的外开孔进行接合。另外,芯销可以被径向向内推动使得芯销移动离开与芯销接纳凹座的接合并移动成与设置于提升盘的外围处的固定开孔接合。另外,芯销移动成与在最终排序位置对准的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接合。由此芯销可以固定所有盘状翻转件以在钥匙超过最终排序位置进一步旋转时阻止盘状翻转件在盘壳体处的旋转。阻挡销则只能在盘状翻转件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时被径向向内地推出阻挡销接纳凹座中并推动至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中,并且因此可以解除盘状翻转件和盘壳体的、直至达到解开位置的进一步旋转。
可替代地或者此外,提升盘在外围处具有进一步的邻接部,该邻接部在提升盘在锁定方向上从最终排序位置反向旋转时(具体地在到达零位置时)移动成与设置于盘壳体处的进一步的反向邻接部接触。盘壳体可以由于进一步的邻接部和进一步的反向邻接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提升盘在锁定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具体地脱离开零位置)而共同旋转。可以通过盘壳体的旋转运动使控制元件脱离与柱状壳体的内壁中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的接合,并且使控制元件与提升盘的控制开孔接合。另外,可以离开芯销接纳凹座径向向内推动芯销使得芯销脱离与芯销接纳凹座的接合并且移动成与设置于提升盘的外围处的固定开孔的接合。在该方面,芯销还移动成与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的接合(定向在零位置,在径向方向观察,与芯销接纳凹座对准),以使芯销固定所有盘状翻转件以当钥匙在锁定方向上超过零位置进一步旋转时阻止制动栓在盘壳体处的旋转。因此,具有通过控制元件和芯销固定于盘壳体处的提升盘和固定于盘壳体处的盘状翻转件的盘壳体可以旋转回初始位置中,在初始位置可以移去钥匙。
具体地,控制元件可以是销状控制元件,例如优选地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控制销。然而控制元件也可由例如球状物形成。
控制元件优选地沿着柱体轴线相对于阻挡销偏移,但是布置于相同的角度位置,即,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控制元件至少大体上定向成与阻挡销对准(除可能的径向位移外)。在该方面,提供了两部分的控制销布置,两部分的控制销布置包括阻挡销和控制元件,控制元件与阻挡销分离并且可独立地移动。配置成销的控制元件具体地可以接纳在盘壳体的、与阻挡销相同的缝隙中。阻挡销因此与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配合,而不与所述的提升盘配合。但是,阻挡销可以与至少一个其他的提升盘配合。
相反,芯销优选地与提升盘和盘状翻转件两者都配合。盘壳体用于接纳阻挡销和控制元件的缝隙可以优选地以盘壳体的、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孔的形式配置。这也优选地适用于用于接纳芯销的、盘壳体的缝隙。
利用插入的钥匙,盘壳体和盘状翻转件(具体地通过芯销耦接至盘壳体)优选地可以在开锁方向上从开始位置一起旋转直至零位置或直至已提到的零位置。
盘状翻转件可以以本身已知的方式相对于盘壳体在零位置和最终排序位置之间单独地旋转。可以通过使钥匙在零位置和最终排序位置之间旋转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对盘状翻转件进行排序。在最终排序位置,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和固定开孔分别定向成与彼此对准。另外,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定向成与柱状壳体的阻挡销接纳凹座径向地对准,并且在径向方向上观察,在柱体轴线的方向观察定向成与柱状壳体的阻挡销接纳凹座对准的盘状翻转件的固定开孔与柱状壳体的芯销接纳凹座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开发,锁芯具有至少一个阻挡元件,阻挡元件也称为旋转滑块并且其相对于钥匙插入方向布置在盘状翻转件的前面(并且具体地在盘壳体的前面)。阻挡元件因此位于盘壳体的末端。另外,阻挡元件旋转固定地耦接至盘壳体。
盘壳体相对于柱状壳体的附加阻挡因此可以受阻挡元件的影响。阻挡元件优选地可通过钥匙在开锁方向上从阻挡位置到释放位置的旋转移动,在阻挡位置,阻挡元件接合到柱状壳体的接纳凹座中,在释放位置,阻挡元件脱离与接纳凹座的接合。相反,钥匙向锁芯中的简单插入不足以用于阻挡元件的驱动。锁芯因此不会由不能以期望的方式致动阻挡元件的、不匹配的钥匙解开。因此可以通过阻挡元件更进一步地提高防止操作的安全性。
在关于本发明对钥匙的“插入方向”所做出的参考中,指示“在...的前面”或“在前面”通常指定设置在插入方向的位置,以及指示“在……的后面”或“在后面”通常指定与插入方向相对的位置。
阻挡元件可以具有受驱动侧面,受驱动侧面与形成于钥匙的顶端的驱动侧面配合,使得阻挡元件通过钥匙在开锁方向上的旋转从阻挡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阻挡元件和钥匙顶端因此可以通过上述的侧面彼此接触,以通过钥匙在开锁方向上的旋转使得阻挡元件到释放位置。
阻挡元件的受驱动侧面和钥匙顶端处的驱动侧面优选地相互适应且配合,使得两个侧面仅在钥匙从初始位置旋转到至少第一旋转位置时相互接触,初始位置是钥匙在插入锁芯后采用的位置。在该方面,第一旋转位置优选地对应于钥匙在经过已提到的零位置(在已提到的零位置,释放盘状翻转件来相对于盘壳体旋转运动)后、刚到达上述的最终排序位置之前采用的旋转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开发,此外,阻挡元件的受驱动侧面和钥匙顶端处的驱动侧面是相互适应且配合的,以使得阻挡元件在钥匙从第一旋转位置在开锁方向上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从阻挡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第二旋转位置优选地为已提到的最终排序位置,在最终排序位置,盘状翻转件被排序并且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口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定向成与彼此对准。
盘状翻转件的接纳开口可以具体地与至少一个提升盘一起在锁芯的开始位置中形成上述扁形钥孔(优选地具有至少大体矩形的横截面形状),其中,在轴向对准方向观察,阻挡元件的上述受驱动侧面优选地布置在扁形钥孔外部,即,不凸出到扁形钥孔内。由于阻挡元件仅可以通过扁形钥孔困难地被接近并致动,所以可以增强防止撬锁的保护。
钥匙的顶端优选地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形状,该横截面形状具有两个窄侧和比窄侧长的两个宽侧,其中可以通过钥匙顶端的宽侧中的一个驱动阻挡元件以形成从阻挡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动。驱动侧面因此可以通过钥匙顶端的宽侧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阻挡元件可以在钥匙在开锁方向上从钥匙插入锁芯后采用的初始位置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或到已提到的第一旋转位置时共同旋转,使得阻挡元件最初保持在阻挡位置中。为了这个目的,位于柱状壳体内壁处的、阻挡元件在阻挡位置中接合至其中的接纳凹座在圆周方向上优选地比阻挡元件的端部在圆周方向上伸到接纳凹座中的程度更大。因此阻挡元件在其阻挡位置中具有相对于柱状壳体的旋转间隙。该旋转间隙优选地从锁芯的初始位置开始出现,即,在钥匙插入后,首先必须克服旋转间隙,并且钥匙的进一步旋转随后才影响阻挡元件从阻挡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动。
柱状壳体内壁处的接纳凹座优选地具有第一邻接表面,该第一邻接表面用于阻挡元件的向接纳凹座中凸出的端部(具体地为已提到的端部),当钥匙在开锁方向上从钥匙在插入锁芯后采用的初始位置到第一旋转位置(具体为已提到的第一旋转位置)旋转时,阻挡元件的端部接触到第一邻接表面,其中第一邻接表面阻挡元件在开锁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当到达第一旋转位置时,阻挡元件因此必须进入释放位置,原因是在开锁方向上其他方式的进一步旋转是不可能的。所以使用不能按照需要致动阻挡元件的、不匹配的钥匙不可能打开锁芯。
柱状壳体的接纳凹座优选地具有第二邻接表面,该第二邻接表面用于阻挡元件的凸出到接纳凹座中的端部,其中阻挡元件的端部随着移走的钥匙接触第二邻接表面,并且第二邻接表面阻挡元件逆着开锁方向的旋转。在拔出钥匙后,也就是在开始位置,因此为相互耦接的阻挡元件和盘壳体生成预定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开发,阻挡元件线性可置换地支承柱体轴线的法向平面中。阻挡元件具体地可在至少大体上横向于柱体轴线的方向上从阻挡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阻挡元件可以在径向方向上或在平行于径向方向延伸的方向上相对于柱体轴线线性可置换地支承。
阻挡元件优选地在阻挡位置的方向上预加负载,具体地通过弹簧预加负载。从而阻挡元件可以保持在阻挡位置,尤其是在移去钥匙后。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开发,也被称为滑块的、另外的阻挡元件相对于钥匙插入方向布置在盘状翻转件的前面(并且具体地在盘壳体的前面)。另外的阻挡元件因此位于盘壳体的末端。另外的阻挡元件同样优选地旋转固定地耦接至盘壳体。
另外的阻挡元件优选地在采用钥匙移去后的阻挡位置,在阻挡位置,另外的阻挡元件接合到柱状壳体内壁处的另外的接纳凹座,并且在阻挡位置,另外的阻挡元件可通过向锁芯中插入钥匙而脱离与另外的接纳凹座的接合从而移动到释放位置。因此可通过匹配钥匙的简单的轴向插入使得另外的阻挡元件离开阻挡位置到达释放位置。
阻挡元件(具体地上述旋转滑块)和另外的阻挡元件(具体地上述滑块)优选地在锁芯的同一横截面上(即在沿着柱体轴线的同一平面上)布置成紧接于彼此并且可置换地相互平行地支承。因此,两种不同的锁定和解开功能可以利用小的结构长度(即用锁芯的小的轴向结构间隔)来实现,该两种不同的锁定和解开功能在锁芯的不同时间和不同位置起作用。
另外的阻挡元件优选地同样在其阻挡位置的方向上预加负载,具体地通过弹簧预加负载。
独立于芯销和/或阻挡元件的存在性或特定配置之外,本发明还涉及锁芯,该锁芯具有多个盘状翻转件、阻挡销、至少一个提升盘和具有上述特征的控制元件。提升盘可以通过这种控制元件用于以高精度控制耦接和解耦的不同运动过程。涉及盘状翻转件的排序的零位置或最终排序位置的设置可以例如通过提升盘和控制元件以简单的方式控制。
本发明具体还涉及锁芯,锁芯具有:柱状壳体;盘壳体,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乘在盘壳体中;以及在盘壳体中沿着柱体轴线布置的多个可旋转地支承的盘状翻转件,其中每个盘状翻转件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阻挡开孔,位于外围处用于至少部分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阻挡销。其中盘状翻转件可通过插入的钥匙在开锁方向上的旋转从拔出钥匙后的开始位置移动到最终排序位置,在最终排序位置中,在柱体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的阻挡开孔定向成相互对准以接纳阻挡销。其中锁芯还具有至少一个提升盘,该至少一个提升盘在盘壳体中布置成与盘状翻转件平行且可旋转地支承,并且该至少一个提升盘具有用于钥匙的接纳开口,其中提升盘相对于钥匙的旋转与插入的钥匙强制耦接,以及其中控制元件与提升盘相关联并且支承在盘壳体的缝隙中,其中控制元件相对于阻挡销沿着柱体轴线偏移。
提升盘可以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控制元件的、位于其外围处的控制开孔。在该方面,控制元件可以在拔出钥匙后的、锁芯的开始位置接合到提升盘的控制开孔中,以使盘壳体和提升盘相互固定。盘壳体和提升盘可以在开锁方向上从锁芯的初始位置(钥匙已插入但还未旋转)旋转到零位置,并且锁芯可以适于使得控制元件在零位置被径向向外推动至柱状壳体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中并且脱离与提升盘的控制开孔的接合,以使盘壳体相对于柱状壳体固定并且释放提升盘来相对于盘壳体从零位置旋转至最终排序位置。
可替代地或除了上述控制开孔之外,提升盘可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控制元件的、位于其外围处的外周开孔。在该方面控制元件可以在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柱状壳体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或者接合到已提到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其中在最终排序位置中,提升盘的外周开孔在径向方向上与控制元件对准。锁芯可适于使得通过提升盘离开最终排序位置的旋转而在开锁方向上将控制元件从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径向向内推出。
控制元件优选地与阻挡销布置在相同的角度位置。在该方面,阻挡销和控制元件可以一起形成分离的(沿着柱体轴线)阻挡销。
具体地,控制元件是销状控制元件,例如,优选地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控制销。然而控制元件也可由例如球状物形成。
柱状壳体可以具有用于接纳阻挡销的、已提到的阻挡销接纳凹座和用于接纳控制元件的、已提到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其中控制元件接纳凹座优选地相对于阻挡销接纳凹座沿着柱体轴线偏移,但是布置于相同的角度位置,并且其中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和阻挡销接纳凹座优选地通过位于柱状壳体内壁处的、沿着柱体轴线的连续凹座形成。然而,控制元件接纳凹座可以在外周方向上具有比阻挡销接纳凹座更小的范围。
本发明还涉及钥匙或涉及钥匙原坯,具体地涉及用于所阐述种类的锁芯的钥匙或钥匙原坯,包括轴,该轴的顶端适合于与设置于锁芯中的阻挡元件配合,其中轴具有两个宽侧和两个窄侧,其中轴顶端具有两个宽侧、两个窄侧和一个端面,以及其中相对于轴的宽侧的平面向后设置的扁平部分设置于轴顶端的至少一个宽侧处。
在该方面,轴顶端处的扁平部分具体地使钥匙可以在轴顶端不邻接以上阐述的种类的阻挡元件的情况下在锁芯的开始位置(对应于已提到的初始位置)插入相关的扁形钥孔成为可能。尽管如此,阻挡元件还可以具有受驱动侧面,受驱动侧面可相对接近地到达柱体轴线以用于阻挡元件通过钥匙的旋转致动。在钥匙插入锁芯或插入上述的扁形钥孔后,轴顶端的驱动侧面可由此在锁芯中的钥匙旋转时与阻挡元件的受驱动侧面接触以使阻挡元件移位到释放位置,轴顶端的驱动侧面可以具体地设置成横向邻近于轴顶端的扁平部分和/或可以位于对应的轴宽侧的平面。
在相应的扁平部分的区域,轴顶端的宽侧可以相对于轴的宽侧的平面向后设置。轴宽侧的平面优选地与轴宽侧的外部元件的平面重叠。凹座(例如存在于宽侧的纵向槽)可以朝着钥匙轴线相对于该重叠平面向后设置,并且因此不位于轴宽侧的上述平面中。
扁平部分优选地沿着钥匙轴线跨过轴顶端的整个宽侧形成。但是,在钥匙轴线的方向观察,扁平部分也可以仅在轴顶端的宽侧的一部分上形成。
在横向于钥匙轴线的方向上,扁平部分优选地仅在轴顶端的一部分宽侧上延伸,然而轴顶端的宽侧的其他部分(具体为全部的或将近全部的剩余部分)可以位于轴的对应宽侧的平面中。
根据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扁平部分可以在横向于钥匙轴线的方向上仅在轴顶端的宽侧的一部分上延伸,然而轴顶端的宽侧的其他部分(具体为全部的或将近全部的剩余部分)形成已提到的轴顶端(或钥匙顶端)的驱动侧面以用于通过钥匙的旋转使阻挡元件移位。在该方面,如上所述,驱动侧面可以位于轴的对应宽侧的平面中。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在该实施方式中,轴顶端的驱动侧面可以在横向于钥匙轴线的方向上仅在轴顶端的宽侧的一部分上延伸,该部分对应于轴顶端的相应宽侧的总宽度的从约10%到50%范围中的部分,尤具体地对应于从约20%到40%范围中的部分,以及优选地对应于约30%的部分(此处的这些近似值考虑了圆化形边缘和/或过渡)。也就是说,在横向方向上,驱动侧面优选地在轴顶端的相应宽侧的、至多一半的宽度上延伸。
然而,在横向方向上,扁平部分也通常可以在轴顶端的整个宽侧上延伸。
扁平部分可以与轴的宽侧的平面平行延伸。然而,展平部分也可以倾斜地延伸至轴的宽侧的平面。可替代地,扁平部分可以部分平行于且部分倾斜于轴的宽侧的平面延伸。
扁平部分优选地以预定的角度相对于轴的宽侧的平面倾斜,其中该角度优选地介于2度和25度之间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地在5度和20度之间,以及更进一步优选地在10度和15度之间(在每种情况中,分别包括范围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应的扁平部分设置于轴顶端的两个宽侧中的每个处,其中两个扁平部分优选地彼此旋转对称。在该方面,钥匙可以优选地以可翻转的钥匙的形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开发,轴顶端的两个窄侧在端面的方向上以倾斜且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因此窄侧可以朝向端面、朝向彼此、如同屋顶一样延伸。从而在前端产生急剧收敛的形状,据此钥匙可以更容易插入扁形钥孔。
轴顶端可以通过窄侧处的外周凹口从轴的其余部分开始。从而产生由其余轴划定的、限定的轴顶端。凹口优选地具有距轴顶端的前端的、总计在1毫米和3毫米之间的间隔。
另外的周围凹口可以形成于轴的前部中的窄侧处并设置在轴顶端的附近。设置于锁芯中的相关的阻挡盘可以在钥匙在开锁方向上从初始位置旋转时接合到另外的凹口中。如果不存在另外的凹口,则阻挡盘反而阻挡旋转以使得可以通过凹口和相关的阻挡盘的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止操作的安全性。另外的凹口可以具有距轴顶端的前端的、总计在3毫米和5毫米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的另外有利的实施方式在所附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阐述。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实施方式和附图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相关联的钥匙的锁芯的分解图;
图2a和图2b是图1的钥匙的立体图或者钥匙顶端的主视图;
图3是具有插入的钥匙的、图1的锁芯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4到图6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未插入钥匙的开始位置通过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7到图9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具有插入但还未旋转的钥匙的初始位置通过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10到图12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钥匙旋转到零位置的情况下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13到图15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钥匙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的情况下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16到图18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钥匙旋转到未阻挡位置的情况下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19到图21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钥匙旋转到未阻挡位置的情况下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22到图24是在旋转滑块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前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或者在后提升盘的水平高度处,在钥匙旋转到解开位置的情况下图1的锁芯的剖视图;
图25是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锁芯的纵剖面;以及
图26是图25的锁芯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的发明的锁芯100包括柱状壳体12、关于柱体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柱状壳体12中的盘壳体14,以及沿柱体轴线布置在盘壳体14中且在其之间布置了相应的中间盘35的多个径向支承的盘状翻转件16,具体地以浮动方式支承。可通过邻接装置(未示出)来提供防止中间盘36旋转的保护。
每个盘状翻转件16和每个中间盘36具有中心接纳开口18,该中心接纳开口18一起形成用于插入钥匙24的扁形钥孔28。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盘状翻转件16的中心接纳开口18具有矩形横截面,而中间盘36的接纳开口18具有圆形横截面。
每个盘状翻转件16在其外围处具有用于接纳阻挡销22的阻挡开孔20,该阻挡销22与柱体轴线并行对准,并且径向可移动地接纳于设置在盘壳体14的壁中的缝隙中(未在图1中示出)。此外,每个盘状翻转件16具有从其外围处用于接纳与柱体轴线平行对准的芯销46的阻挡开孔20偏离的至少一个固定开孔44。为此,芯销46同样径向可移动地接纳于设置在盘壳体14的壁中的缝隙(未在图1中示出)中。
在钥匙24插入扁形钥孔28的方向A观察,提升盘48设置在位于前方处的盘壳体中,提升盘48与盘状翻转件16平行可旋转地支承在盘壳体14中,并且提升盘48同样具有用于钥匙24的中心接纳开口18。由此,从扁形钥孔28的开口处观察,前提升盘48位于盘壳体14的顶端。前提升盘48与插入扁形钥孔28的钥匙24关于旋转强制耦接。因而当钥匙24旋转时前提升盘48总是共同旋转。
同样的情况也应用到后提升盘50,提升盘50相对于插入方向A在成组的盘状翻转件16之后(即,在盘壳体14的近端)可旋转地支承在盘壳体14中。在该方面,如图1所示,具体以浮动方式支承的中间盘36布置在邻近的盘状翻转件16和后提升盘50之间。
此外,盘壳体14由覆盖部52关闭,盘16、36、48、50通过该覆盖部保护以防掉出盘壳体14。与提升盘48和50、盘状翻转件16和中间盘36类似,覆盖部52同样具有用于形成扁形钥孔28的中心接纳开口18。
与参考图25和图26所述的、阻挡销22与前提升盘(没有在图25和26中示出)在其中配合的锁芯10不同,通过控制销形成的单独的控制元件54设置在图1的锁芯100中。在钥匙24插入方向A,控制元件54设置在前提升盘48的水平高度处并由此邻近于阻挡销22,并且径向可移动地布置在盘壳体14的单独的缝隙中或布置在布置有阻挡销22的同一缝隙中。控制元件54还可配置为例如球状物。在外围处,前提升盘48具有控制开孔70(图5、8、11)和用作用于接纳控制元件54的另外的控制开孔的外周凹座108(图14、17、20、23)。
在钥匙24的插入方向A观察,由所谓的滑块56形成的第一阻挡元件和由所谓的旋转滑块58形成的第二阻挡元件布置在盘壳体14前方的(即,对末端的偏移)相同平面内,并且相对于柱体轴线与径向方向平行地线性可移动地支承(即,沿直线)在柱体轴线的法向平面中。
如图1所示,在钥匙24的插入方向A观察,盘壳体14同样在其前端处具有接纳开口18,钥匙24的顶端60(参照图1与图2)随着钥匙插入扁形钥孔28而通过该接纳开口18突出。如下面将解释的,滑块56和旋转滑块58可以通过钥匙顶端60致动。
附接件62在从钥匙插入方向观察的前方处附接于盘壳体14的端部。附接件62用作接纳部并且用作滑块56和旋转滑块58的平移引导以及用作到锁定机构(未在图1中示出)的连接构件,以使得可通过盘壳体的旋转来致动锁定机构(参照图25中的耦接段30)。
夹具64设置为将附接件62保持在盘壳体14处并且附接件62可以通过夹具64在盘壳体14处夹紧,具体地在相互相对侧。
图2a中所示的钥匙24具有多个成不同角度的切口26,其中多个成不同角度的切口26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对应于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和固定开孔44的不同角度位置。盘状翻转件16相对于钥匙24的相应关联的切口26具有特定旋转间隙,并且相应切口的角度大小取决于该旋转间隙的大小。根据切口26的角度大小,相应的切口26的控制段(斜面)和相关联的相应盘状翻转件16的中心接纳开口18的对应控制段(内壁)由此在不同的时刻接合并且与设置在相应切口26中的编码一致,如已关于图25和图26所描述的。
前提升盘48和后提升盘50具有编码“6”以便两个提升盘48和50相对于旋转与钥匙24强制耦接。
图3示出了通过盘壳体14的纵剖面并且在该方面具体通过两个提升盘48、50,其中具有插入的盘状翻转件16、阻挡销22、芯销46、控制元件54和与钥匙顶端60配合的滑块56以及同样与钥匙顶端60配合的旋转滑块58。
下面将根据图4到图24说明图1的锁芯100的操作。在此,图4到图6表示在不同的观察平面(每种情况中以对着钥匙插入方向A的观察方向)中未插入钥匙的情形,该情形在下文也将称为开始位置。图4示出了在旋转滑块58和滑块56的水平高度处通过锁芯的横截面。在开始位置,旋转滑块58采用阻挡位置,因为旋转滑块58接合到设置在柱状壳体12的内壁处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中。此外,滑块56采用阻挡位置,因为滑块56接合到设置在柱状壳体12的内壁处的滑块接纳凹座68中。在该方面,旋转滑块58和滑块56各自通过弹簧(未示出)在其相应的阻挡位置的方向预加载。然而,因为滑块56和旋转滑块58作为阻挡元件在不同的时间有效,所以它们满足不同的功能。
图7示出与图4相同的横截面,但是具有已经插入但还未旋转的钥匙24,即在所谓的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滑块56通过将钥匙24插入扁形钥孔28(参照图1)而由钥匙顶端60致动,以使得在横向于柱体轴线的方向将滑块56推出滑块接纳凹座68,并且通过这样做使得滑块56从阻挡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在根据图4的开始位置处由滑块56影响并且相对于开锁方向D活动的盘壳体14的阻挡通过将钥匙24插入扁形钥孔28而被取消,同时滑块56经由附接件62与上述盘壳体旋转固定地耦接。
图7同样示出了仅通过将钥匙24插入扁形钥孔28(参照图1)而旋转滑块58还没有由钥匙顶端60致动。在插入钥匙24的初始位置,旋转滑块58因此仍在阻挡位置并且因此接合到柱状壳体12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中。
图5示出了在开始位置中在前提升盘48的水平高度处通过图1的锁芯100的横截面。如图5所示,控制元件54布置在设置于盘壳体14中的缝隙中并且在开始位置接合到前提升盘48的控制开口70中。从而控制元件54固定彼此相对的盘壳体14和前提升盘48。
还如图5所示,芯销46同样布置在盘壳体14的缝隙中并且接合到在前提升盘48的外围处形成的固定开口70中。由此,芯销46同样相对于盘壳体14固定前提升盘48。如图5所示,在前提升盘48的外周方向观察,多个固定开口72彼此相邻地设置在前提升盘48的外围处,并且多个固定开口72还用作在前提升盘48相对于芯销46旋转时的振痕。
图8示出与图5相同的横截面,但是处于钥匙24已经插入但还未旋转的初始位置。如图5和图8对照示出的,在所示的横截面中还没有受钥匙24插入锁芯影响的变化。
图6示出了在开始位置中在后提升盘50的水平高度处通过图1的锁芯的横截面。芯销46同样在开始位置处接合到后提升盘50的固定开口72中,其中与前提升盘48相同,多个固定开口72同样形成在后提升盘50的外围处并在外围方向设置为彼此相邻。以如图5和图6中关于前提升盘48和后提升盘50所示的相应方式,芯销46也接合到相应固定开孔44(参照图1)中,其中该固定开孔44各自(参照图26中的固定开孔44)设置在盘状翻转件16中(并优选地还在中间盘36中)以使得在开始位置中芯销46还固定盘状翻转件16以防止相对于盘壳体14的旋转。由此,盘状翻转件16在开始位置中不能相对于盘壳体14单独旋转,从而可实现针对撬开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可以防止盘状翻转件16和提升盘48、50的非故意的转动,从而可以确保钥匙24可以插入扁形钥孔28。
还如图6所示,阻挡销22(布置为与根据图5中的控制元件54轴向校准)布置在盘壳体14的缝隙中并且在开始位置中接合到形成在柱状壳体12的内壁处的阻挡销接纳凹座74中。阻挡销22接触后提升盘50的外侧以使得阻挡销22(与芯销46相反)不在盘壳体14处固定提升盘50。
图9示出了与图6相同的横截面,但是处于钥匙24此时已插入但还没有旋转的初始位置。通过在图6和图9之间比较可以看出,在所示的横截面中没有受钥匙插入影响的变化。
图10示出了当钥匙24旋转到所谓的零位置中时与图4和图7相同的横截面,并且图13也示出了在钥匙24旋转到所谓的最终排序位置中时的相同的横截面。以相应的方式,图11示出在零位置与图5和图8相同的横截面,以及图14也示出在最终排序位置的、与图5、图8和图11相同的横截面。图12示出在零位置的、与图6和图9相同的横截面,并且图15也示出在最终排序位置的、与图6、图9和图12相同的横截面。
在零位置,钥匙24相对于初始位置沿着开锁方向D旋转,直到使得首先阻挡盘壳体的进一步旋转移动,然而此时释放盘状翻转件16以相对于盘壳体14进行旋转运动(所谓的排序)。在最终排序位置,完成盘状翻转件16的排序过程以使得所有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定位成彼此对准。此外,在最终排序位置,在柱体轴线的方向观察,所有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定位成彼此对准。
如图10和图13进一步示出,为了在盘状翻转件16的排序期间相对于柱状壳体来固定盘壳体14,由旋转滑块58形成的阻挡元件首先在零位置影响盘壳体14的阻挡。当到达最终排序位置时,旋转滑块58仅从阻挡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其中旋转滑块58以平移方式径向向内移位。在根据图13的最终排序位置中,旋转滑块58由此脱离与柱状壳体12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的接合。旋转滑块58向释放位置的该移位受到钥匙24的旋转运动影响,其中该移位相对于滑块56的移位在时间上延迟。
旋转滑块58具有当插入钥匙24时(即在初始位置时)还没有与钥匙24的顶端60接触的受驱动侧面78。驱动侧面80(参照图2a和图2b)形成在钥匙顶端60处。旋转滑块58的受驱动侧面78和钥匙24的顶端60处的驱动侧面80是相适应且配合的,以使得两个侧面78、80仅当钥匙24以开锁方向D从初始位置(参照图7)先旋转到零位置(参照图10)然后旋转到刚好在最终排序位置前时彼此接触。两个侧面78、80一旦彼此接触,钥匙24的轻微的进一步旋转运动就足以使得在附接件62中引导的旋转滑块58以平移方式从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径向向内移动到释放位置,其中钥匙24的轻微的进一步旋转移动经由驱动侧面80传递到受驱动侧面78上从而传递到旋转滑块58上。此时锁芯100位于最终排序位置(参照图13)。
在该方面,在外围方向或旋转方向D观察,柱状壳体12内壁处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大于在外围方向突出到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中的旋转滑块58的端部范围。旋转滑块58由此在其阻挡位置具有相对于柱状壳体12的空隙。旋转空隙以开锁方向D从根据图4或图7的开始位置和初始位置开始出现。插入钥匙24后,首先必须克服旋转空隙,这是由于钥匙24以及盘壳体14与旋转滑块58一起旋转到根据图10的零位置。此时钥匙24从零位置开始到最终排序位置的进一步旋转才影响旋转滑块58从阻挡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动。因此在钥匙以开锁方向D从钥匙24插入锁芯100后采用的初始位置旋转时,旋转滑块58可以共同旋转到零位置,以使得旋转滑块58首先保持在径向向外的阻挡位置。
在柱状壳体12的内壁处形成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具有第一邻接表面86以用于旋转滑块58的端部突出到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中。如图10所示,当钥匙24在开锁方向D上从根据图7的初始位置旋转至零位置时,旋转滑块58的端部与第一邻接表面86接触。盘壳体14在开锁方向D上的进一步旋转可通过第一邻接表面86阻挡,尤其是当试图以不匹配的“错误”钥匙致动锁芯100时,在钥匙从零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时不能通过该“错误”钥匙的钥匙顶端来致动旋转滑块58,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使得旋转滑块58脱离与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的接合。
此外,柱状壳体12的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具有设置为与第一邻接表面86相对的第二邻接表面88并且旋转滑块58的、突出到旋转滑块接纳凹座66中的端部与移动的钥匙接触(参照图4和图7)。旋转滑块58以及由此盘壳体14逆着开锁方向D超过开始位置的旋转由第二邻接表面88阻挡。开始位置由此在逆开锁方向D上通过旋转滑块58在柱状壳体12的第二邻接表面88处的邻接以及在开锁方向D上通过滑块56在柱状壳体12的第三邻接表面90处的邻接具体地限定,该第三邻接表面90在开锁方向D上限制滑块接纳凹座68。
下面将联系旋转滑块58的致动更详细地说明钥匙顶端60的具体配置。
如所提及的,钥匙24具有位于其轴81处、用于致动旋转滑块58的顶端60,在钥匙24旋转时该顶端与旋转滑块58配合。如图2a所示,在该方面,轴81具有两个宽侧84和两个窄侧82,并且钥匙顶端或轴顶端60相应地具有两个宽侧84a、两个窄侧82a和一个端面85。
轴81的每个宽侧84具有平面92,相应宽侧84的外表面位于该平面92中。平面92由此重叠轴81的宽侧84的外部元件或外表面。宽侧84中的诸如一个或多个细长槽的凹座相对于平面92向后设置从而朝向钥匙轴线。在图2a中仅示出了示例中的顶端处的宽侧84的平面92。
扁平部94相对于相应轴宽侧84的对应平面92设置在轴顶端60的每个宽侧84a处。在该方面,上部宽侧84a的扁平部94相对于纵向钥匙轴线以180度旋转对称于图2a的钥匙的下部宽侧84a处的相应扁平部形成,以使得钥匙24可用作可反转钥匙。相应的扁平部94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即,横向于钥匙轴线观察,仅越过轴顶端60的对应宽侧84a的一部分,而轴顶端60的相应宽侧84a的另一部分形成用于致动旋转滑块58的上述驱动侧面80,并且扁平部94放置在相应轴宽侧84的平面92中。如上文所说明的,在钥匙24从零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时,驱动侧面80与旋转滑块58的受驱动侧面78接触,以将选装滑块58移位到释放位置(参照图13)。然而,这要求旋转滑块58的受驱动平面78足够接近(在其阻挡位置)插入的钥匙24的旋转轴线(对应于柱体轴线和纵向钥匙轴线)。在该方面,轴顶端60处的相应的扁平部94使得钥匙24仍然可以在锁芯100(图1)的开始位置插入扁形匙孔28,而无需轴顶端60邻接相当接近柱体轴线的旋转滑块58,并且具体地邻接它的受驱动侧面78。这可以从图7和图10中看出,在图7和图10中,轴顶端60的扁平部94布置为直接邻近于旋转滑块58的具有受驱动平面78的段并与旋转滑块58的具有受驱动平面78的段平行。利用由扁形匙孔28预定的边界(轴顶端60的最大横截面范围,例如,窄侧82a和宽侧84a的最大范围)内的轴顶端60的足够的稳定性,使得所说明的旋转滑块58的延迟旋转致动(相对于滑块56的致动)是可能的。由于轴顶端60的、相对于柱体轴线偏心布置的驱动平面80进行切线运动(即,以一定间隔关于柱体轴线旋转),从而该旋转致动发生。
轴顶端的宽侧84a在相应扁平部94的区域中相对于轴81的宽侧84的平面92向后设置。在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示例性钥匙24中,扁平部94在纵向方向上(即,在钥匙轴的方向观察)延伸越过轴顶端60的整个宽侧84a。相反,扁平部94在横向方向上延伸越过宽侧84a的一部分,该部分占据轴顶端60的宽侧84a的宽度的大约70%,而驱动侧面80在横向方向上仅延伸越过宽侧84a的宽度的大约30%。相应的扁平部94(如图2a和2b所示)相对于对应的轴宽侧84的平面92部分地斜向倾斜,其中,倾斜方位角在横向于纵向钥匙轴线的方向上在相应扁平部94和平面92之间打开(并且,例如,不沿纵向钥匙轴线打开)。换句话说,相应的扁平部94相对于对应的轴宽侧84关于沿纵向钥匙轴线或与纵向钥匙轴线平行延伸的轴倾斜。
扁平部94可具有光滑表面以使得在其上没有形成凹座(诸如孔)和/或抬高部分。然而,可替代地,至少一个孔和/或至少一个抬高部分也可设置在扁平部94(未示出)上。具体地,扁平部94可平行于或倾斜于或部分平行于或部分倾斜于对应的轴宽侧84的平面92延伸。例如,扁平部94可相对于轴宽侧84的平面92以可在2度到25度范围中的角度倾斜。具体地,横向于钥匙轴线观察,扁平部94还可具体地具有至少稍微弯曲的轮廓。在根据图2b的实施方式中,相应的扁平部94在横向于钥匙轴线的方向凹形弯曲。
如从图2a中可进一步看出的,轴顶端60的窄侧82a像屋顶一样彼此相对朝向端面85延伸。因而窄侧82a以倾斜和逐渐变细的方式朝向端面85延伸。
此外,轴顶端60的窄侧82a在轴顶端60的远离端面85的端部形逐渐变细,以使得顶端60在窄侧82a处从轴81的剩余部分分开外周凹口96。在从开始位置(图4)到初始位置(图7)过渡时滑块56可锁到该凹口96中。从钥匙顶端60观察,另外的、第二外周凹口98可在轴81的窄侧82处形成在凹口96之后,其中在钥匙24旋转时,与第二凹口98相关联的阻挡盘102接合到该第二凹口98中(参照图1)。在使用没有对应的第二凹口98的不匹配钥匙时,阻挡盘102可阻挡钥匙在锁芯100中的旋转。由此可提高防止操作的安全性。
下面将再次说明锁芯100从零位置开始的进一步致动。
如图11所示,控制元件54在零位置中与前提升盘48的控制开孔70脱离接合,这是由于在零位置中使得控制元件54径向向外与形成在柱状壳体12内侧处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接合。从而盘壳体14被固定以防止在柱状壳体12处的旋转,然而取消了前提升盘48在盘壳体14处受控制元件54影响的固定。
如图11进一步示出的,芯销46在零位置中也被径向向外推出前提升盘48的固定开孔72,以使得芯销46与设置在柱状壳体12的内壁处的芯销接纳凹座106接合。因而取消了对前提升盘48相对于盘壳体14的、受芯销46影响的旋转的阻挡。相反,由于芯销46接合到芯销接纳凹座106中,芯销46固定盘壳体14以防止在柱状壳体12处的旋转。
如图12所示,芯销46还脱离与对应的固定开口72的接合并相对于后提升盘50与芯销接纳凹座106接合,该芯销接纳凹座例如以细长槽的形式大致越过柱状壳体12的内壁的整个长度延伸。取消了后提升盘50相对于盘壳体14的、受芯销46影响的固定。
以对应的方式,芯销46还脱离与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的接合,以使得取消在零位置中盘状翻转件16相对于盘壳体14的阻挡并且此时释放盘状翻转件16以用于排序。如所说明的,此时通过钥匙24的切口26与盘状翻转件16的接纳开口18的边界或内壁的配合进行排序。
图13示出了在旋转盘状阻挡58通过所说明的钥匙顶端60的旋转运动而移位到释放位置之后的最终排序位置。
如图14所示,前提升盘48在最终排序位置中旋转以便设置在前提升盘48外围处的外周开孔108径向定位为与控制元件54对准。此外,固定开孔72径向定位为与芯销46对准。
盘状翻转件16在最终排序位置排序。在柱体轴线的方向观察,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参照图1)以及相应地后提升盘50的阻挡开孔20具体定位为彼此对准,并且相对于阻挡销22径向向内布置。此外,在最终排序位置,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以与根据图15的后提升盘50的固定开孔72对应的方式相对于芯销46径向向内布置,并且在柱状轴线的方向观察,定位为彼此对准。
图16、图19和图22示出了与图4、图7、图10和图13相同的横截面。然而,在图16中,钥匙24处于相对于图13的最终排序位置进一步在开锁方向D上旋转的所谓的未阻挡位置。在图19中,钥匙24处于所谓的未阻挡位置并且在图22中钥匙24处于解开位置。
图17、图20和图23示出与图5、图8、图11和图14相同的横截面。在该方面,图17涉及移去阻挡位置,然而图20示出未阻挡位置并且图23示出解开位置。相应地,图18、图21和图24示出与图6、图9、图12和图15相同的横截面。在该方面中,图18示出了处于移去阻挡位置的情形,然而图21示出未阻挡位置。图24进一步示出了处于解开位置的情形。
如可通过图14与图17的比较看出的,当钥匙24在开锁方向D上进一步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时,径向向内推动控制元件54和芯销46两者。在该方面,芯销46与前提升盘48的或后提升盘50的、设置在芯销46内的固定开孔72接合。控制元件54还与前提升盘48的外周开孔108接合并脱离与形成在柱状壳体12中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的接合。前提升盘48与盘壳体14的固定通过芯销46和控制元件54的前向移动发生。
如可具体地从图11、图14和图17中看到的,前提升盘48在外围处具有邻接部110,其中当到达根据图14的最终排序位置时,该邻接部与设置在盘壳体14处的反向邻接部112接触(相应邻接部也设置在后提升盘50处)。通过在开锁方向D上将耦接到钥匙24的前提升盘48和后提升盘50进一步旋转出根据图14的最终排序位置,由于邻接部110和反向邻接部112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盘壳体14共同移动。在该方面,在开锁方向D观察,盘壳体14朝向约束芯销接纳凹座106的芯销引导凹槽114推动芯销46,并且通过该芯销引导凹槽114以精确限定的角度旋转位置将芯销46推动到提升盘48、50的固定开孔72中并推动到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中(参照图17和图18)。
以对应的方式,当盘壳体14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时,在开锁方向D观察,盘壳体14朝向约束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的控制元件引导凹槽116推动控制元件54,并且通过该控制元件引导凹槽116在限定的角度位置处将控制元件54径向向内推动到前提升盘48的外周开孔108中(参照图17)。以此方式,盘壳体14的角度位置可以特别高的精度进行限定,在该角度位置,盘壳体14从柱状壳体12中解耦(以用于随后的开锁)并耦接到前提升盘48(并因此耦接到钥匙24)。
如相对于图15示出的,柱状壳体12的阻挡销接纳凹座74在最终排序位置提供了相对于芯销接纳凹座106和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更大的旋转空隙(具体在开锁方向D上),以使得当盘壳体14在开锁方向上进一步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时,阻挡销22首先还没有被径向向内推动到后提升盘50的阻挡开孔20中并相应地推动到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中(参照图18)。
如图18和图21所示,当到达移除阻挡位置时,阻挡销22在开锁方向D上仅移动成与约束阻挡销接纳凹座74的阻挡销引导凹槽118接触。当盘壳体14从移除阻挡位置进一步旋转到根据图24的解开位置时,阻挡销引导凹槽118径向向内推动阻挡销22,以使得阻挡销22移动成与后提升盘50和盘状翻转件16的阻挡开孔20接合。然后,钥匙24可与盘壳体14和盘16、48、50一起进一步旋转到如所说明的、依次根据图22、23和24的解开位置,以通过附接件62致动锁机构。
因而可根据上述说明简单实现锁芯100,即当通过钥匙24并以开锁方向D将盘壳体14旋转出最终排序位置时,芯销46首先移动到提升盘48、50的固定开孔72中并移动到盘状翻转件16的固定开孔44中(参照图1),并且以此方式使盘状翻转件16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盘壳体14固定,(由于盘壳体14更进一步的旋转)阻挡销22然后仅接合到阻挡开孔20中,以释放盘壳体14以用于进一步旋转到开锁位置。由于所说明的不同的旋转空隙或由于所说明的限定的时间顺序,因此在盘状翻转件16仍可以单独转动时(例如,通过撬开工具),不可在阻挡销引导凹槽118的帮助下径向向内推动阻挡销22。因此,以此方式阻止了对各个盘状翻转件16的相应编码的探测。
对于锁定,钥匙24的旋转从根据图22、23和24的解开位置开始进行,逆着旋转方向D直到初始位置。锁芯100的各个元件的过程和配合可以从以上描述看出。
当前提升盘48从最终排序位置(参照图14)逆着开锁方向D(即以锁定方向)向回旋转时,当到达零位置时,前提升盘48在其外围处具有与设置在盘壳体14处(参照图11)的第二反向邻接部122接触的第二邻接部120。在后提升盘处也设置有对应的邻接部。由于第二邻接部120与第二反向邻接部122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在锁定方向使提升盘48、50往回旋转出零位置,盘壳体14可以共同旋转,以径向向内推动控制元件54和芯销46(具体参照图8和图11)。
参考标号列表
10,100锁芯
12锁芯壳体
14盘壳体
16盘状翻转件
18接纳开口
20阻塞开孔
22阻挡销
24钥匙
26切口
32缝隙
34阻挡销接纳凹座
36中间盘
38,38a外周开孔
40邻接段
42凸出部
44固定开孔
46芯销
48前提升盘
50后提升盘
52覆盖部
54控制元件
56滑块
58旋转滑块
60钥匙顶端
62附接件
64夹具
66旋转滑块接纳凹座
68滑块接纳凹座
70控制开孔
72固定开孔
74阻挡销接纳凹座
78受驱动侧面
80驱动侧面
81轴
82,82a窄侧
84,84a宽侧
85端面
86第一邻接表面
88第二邻接表面
90第三邻接表面
92平面
94扁平部
96凹口
98第二凹口
102阻挡盘
104控制元件接纳凹座
106芯销接纳凹座
108外周开孔
110邻接部
112反向邻接部
114芯销引导凹槽
116控制元件引导凹槽
118阻挡销引导凹槽
120第二邻接部
122第二反向邻接部
A插入方向
D开锁方向

Claims (20)

1.锁芯,包括:
锁芯壳体(12),
盘壳体(14),围绕锁芯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锁芯壳体(12)中;
多个可旋转地支承的盘状翻转件(16),沿所述锁芯轴线布置在所述盘壳体(14)中,
其中,每个盘状翻转件(16)都具有:
用于钥匙(24)的接纳开口(18);
阻挡开孔(20),位于外围处以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与所述锁芯轴线平行对准并从所述阻挡开孔(20)偏移的阻挡销(22);
固定开孔(44),设置在所述外围处以用于至少部分接纳与所述锁芯轴线平行对准的芯销(46);以及
其中,通过在开锁方向(D)上旋转所插入的钥匙(24),所述盘状翻转件(16)能够从拔出了所述钥匙(24)的开始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在所述锁芯轴线的方向观察,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中,所有所述盘状翻转件(16)的所述阻挡开孔(20)均彼此对准;以及
其中,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所有所述盘状翻转件(16)的所述固定开孔(44)均在所述锁芯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对准,并且所述锁芯(100)适于使得在所述盘状翻转件(16)以所述开锁方向(D)进一步旋转出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时,所述芯销(46)首先接合到所述固定开孔(44),并且仅在所述芯销(46)首先接合到所述固定开孔(44)之后,所述阻挡销(22)接合到所述阻挡开孔(2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芯销(46)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芯销接纳凹座(106)中,并且所述锁芯(100)适于通过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使所述钥匙(24)旋转出所述最终排序位置而使得将所述芯销(46)径向向内推动到所述固定卡孔(4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阻挡销(22)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阻挡销接纳凹座(74)中,并且所述锁芯(100)适于使得,一旦所述芯销(46)已经被推动到所述固定开孔(44)中,便通过所述钥匙(24)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的进一步旋转将所述阻挡销(22)径向朝内推动到所述阻挡开孔(2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在比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阻挡销接纳凹座(74)更小的外周角上延伸,其中所述芯销(46)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中,所述阻挡销(22)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阻挡销接纳凹座(74)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芯,
其中,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通过芯销引导凹槽(114)约束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并且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通过阻挡销引导凹槽(110)约束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阻挡销接纳凹座(74),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所述芯销(46)与所述芯销引导凹槽(114)之间的角距比所述阻挡销(22)与所述阻挡销引导凹槽(118)之间的角距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
其中,当所述芯销(46)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中时,所述芯销(46)固定所述盘壳体(14)以防止在所述锁芯壳体(12)处的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锁芯具有控制元件(54)或阻挡元件(58),在所述盘状翻转件(16)旋转到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期间,所述控制元件(54)或阻挡元件(58)与所述阻挡销(22)分离,并且所述控制元件(54)或阻挡元件(58)固定所述盘壳体(14)以防止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阻挡元件(58)相对于钥匙插入方向(A)布置在所述盘状翻转件(16)的前面,并且旋转固定地联接到所述盘壳体(12),所述阻挡元件(58)能够通过在开锁方向(D)上旋转所述钥匙(24)而从阻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其中,在所述阻挡位置中,所述阻挡元件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接纳凹座(66)中,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阻挡元件脱离与所述接纳凹座(66)的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
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提升盘(48),所述提升盘(48)与所述盘状翻转件(16)平行地布置,并且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盘壳体(14)中,并具有用于所述钥匙(24)的接纳开口(18),其中,利用插入的钥匙相对于所述钥匙(24)的旋转来强制引导所述提升盘(48),以及控制元件(54)与所述提升盘(48)相关联并且支承在所述盘壳体(14)的缝隙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具有设置在所述提升盘(48)外围处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所述芯销(46)的至少一个固定开孔(7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在其外围处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所述控制元件(54)的控制开孔(7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控制元件(54)在拔出钥匙(24)的所述开始位置接合到所述控制开孔(70)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盘壳体(54)和所述提升盘(48)能够从钥匙(24)已经被插入但还未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旋转的初始位置旋转到零位置,以及
其中,所述锁芯(100)适于使得在所述零位置,所述控制元件(54)被径向向外推动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中,并脱离与所述提升盘(48)的所述控制开孔(70)的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能够相对于所述盘壳体(14)从所述零位置旋转到最终排序位置,同时通过将所述控制元件(54)接合到所述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中将所述盘壳体(14)固定在所述锁芯壳体(12)处。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在其外围处具有用于至少部分地接纳所述控制元件(54)的外周开孔(108),并且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中,以及所述提升盘(48)的所述外周开孔(108)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在径向方向上与所述控制元件(54)对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锁芯(100)适于使得通过在所述开锁方向(D)将所述提升盘(48)旋转出所述最终排序位置而将所述控制元件(54)径向向内推出所述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并且通过这样做而将所述控制元件(54)接合至所述提升盘(48)的所述外周开孔(108)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锁芯,
其中,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观察,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控制元件接纳凹座(104)在小于或至多等于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或芯销接纳凹座的外周角的外周角上延伸,其中所述芯销(46)在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接合到所述锁芯壳体(12)的所述芯销接纳凹座(106)或所述芯销接纳凹座中。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在所述外围处具有邻接部(110),当所述提升盘(48)在所述开锁方向(D)上从所述开始位置旋转到达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时,所述邻接部(110)与设置在所述盘壳体(14)处的反向邻接部(112)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提升盘(48)在所述外围处具有另外的邻接部(120),当所述提升盘(48)在锁定方向上从所述最终排序位置旋转回来时,所述另外的邻接部(120)与设置在所述盘壳体(14)处的另外的反向邻接部(122)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芯,
其中,所述控制元件(54)相对于所述阻挡销(22)沿所述锁芯轴线偏离,但是所述控制元件(54)布置在相同的角位置处。
CN201511019774.XA 2014-12-29 2015-12-29 锁芯 Active CN105735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119676.7 2014-12-29
DE102014119676.7A DE102014119676A1 (de) 2014-12-29 2014-12-29 Schließzylind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35765A true CN105735765A (zh) 2016-07-06
CN105735765B CN105735765B (zh) 2019-06-07

Family

ID=54936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19774.XA Active CN105735765B (zh) 2014-12-29 2015-12-29 锁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6224B2 (zh)
EP (1) EP3045620B1 (zh)
CN (1) CN105735765B (zh)
DE (1) DE102014119676A1 (zh)
DK (1) DK3045620T3 (zh)
ES (1) ES2765705T3 (zh)
TW (1) TWI6906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829A (zh) * 2017-08-24 2017-11-24 张海江 一种盘式机械锁及钥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19678A1 (de) * 2014-12-29 2016-06-30 ABUS August Bremicker Söhne KG Schließzylinder, Schlüssel und Schlüsselrohling
EP3845728B1 (en) 2018-04-03 2022-10-12 Knox Associates, Inc. DBA Knox Company Fluid guard and absorber for locking devices
DE102020115134A1 (de) 2020-06-08 2021-12-09 ABUS August Bremicker Söhne Kommanditgesellschaft Schlüsselrohling und Schlüssel zum Betätigen eines Scheibenzylinders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Schlüsselrohlings und Schlüssels
CZ2021192A3 (cs) * 2021-04-16 2022-06-29 Tokoz A.S. Uzamykací systém válcového zámku a klíče, válcový zámek a klíč
US20230235594A1 (en) * 2022-01-27 2023-07-27 Yu-Pin Lin Anti-theft structure composed of lock core and key
US20230295956A1 (en) * 2022-01-27 2023-09-21 Yu-Pin Lin Lock core structu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08862A1 (en) * 1989-06-01 1992-05-29 Paavo Haavikko Cylinder lock with detent disks
US5205143A (en) * 1990-11-30 1993-04-27 Abloy Security Ltd Oy Cylinder lock
CN102182368A (zh) * 2009-08-27 2011-09-14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偏移的锁芯轴线的环锁
CN102733667A (zh) * 2011-03-29 2012-10-17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锁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13528A (en) 1947-02-07 1952-10-14 Addo Ab Cylinder lock
US3548620A (en) * 1969-01-06 1970-12-22 Joseph M Genakis Cam type disc cylinder lock
GB1414205A (en) 1975-02-25 1975-11-19 Goh Hiow Lee Locks
US4008588A (en) * 1976-04-28 1977-02-22 H. Edward Tickel, Jr. Rotary plug cylinder lock construction
US4195503A (en) 1978-01-23 1980-04-01 Roberts Marvin E Rotary disc-tumbler lock cylinder
US4359886A (en) * 1981-02-25 1982-11-23 Sargent & Greenleaf, Inc. Key lock cylinder for possibly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US4512166A (en) 1981-07-29 1985-04-23 Ogden Industries Pty. Ltd. Cylinder lock and key
US4942749A (en) * 1989-06-26 1990-07-24 Jacob Rabinow Interchangeable key lock with rolling tumblers
FI94452C (fi) * 1993-03-25 1995-09-11 Abloy Security Ltd Oy Sylinterilukko-avain-kombinaatio
DE4314208A1 (de) * 1993-04-30 1994-11-03 Dom Sicherheitstechnik Aus Schlüssel und Schließzylinder bestehende Schließvorrichtung
DE4440740A1 (de) 1994-11-15 1996-05-30 Bremicker Soehne Kg A Schließvorrichtung
GB2339448B (en) * 1998-07-07 2002-05-08 Valeo Security Systems Ltd Cylinder lock mechanism
FI108308B (fi) * 1998-09-25 2001-12-31 Abloy Oy Sylinterilukko-avain-yhdistelmä
DE19844593C1 (de) 1998-09-29 2000-03-02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Schließzylinder, insbesondere für Fahrzeuge
DE20118136U1 (de) 2001-11-07 2002-02-07 Hu Hsiu Chu Schlosskern
EP1826340A1 (de) 2006-02-22 2007-08-29 Magnum Industries Limited Zylinderschloss mit Sperrscheiben
FI119155B (fi) * 2006-06-19 2008-08-15 Abloy Oy Avain ja levyhaittasylinterilukko
US9234370B2 (en) * 2011-02-21 2016-01-12 Moshe Dolev Key blank, key and cylinder lock with reduced costs
LT2815045T (lt) * 2012-02-16 2017-08-25 Abloy Oy Raktas ir cilindrinė spyna su diskiniais perjungikliais
US9021843B2 (en) 2012-08-09 2015-05-05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Hybrid lock cylinder
FI124478B (fi) * 2012-11-07 2014-09-15 Abloy Oy Levyhaittasylinterilukon ja avaimen yhdistelmä
JP6346639B2 (ja) 2016-08-01 2018-06-20 株式会社大文字洋紙店 シート状燃焼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08862A1 (en) * 1989-06-01 1992-05-29 Paavo Haavikko Cylinder lock with detent disks
US5205143A (en) * 1990-11-30 1993-04-27 Abloy Security Ltd Oy Cylinder lock
CN102182368A (zh) * 2009-08-27 2011-09-14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偏移的锁芯轴线的环锁
CN102733667A (zh) * 2011-03-29 2012-10-17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锁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829A (zh) * 2017-08-24 2017-11-24 张海江 一种盘式机械锁及钥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19676A1 (de) 2016-06-30
EP3045620B1 (de) 2019-10-09
ES2765705T3 (es) 2020-06-10
DK3045620T3 (da) 2019-11-18
US20160186461A1 (en) 2016-06-30
EP3045620A1 (de) 2016-07-20
CN105735765B (zh) 2019-06-07
TW201632704A (zh) 2016-09-16
TWI690643B (zh) 2020-04-11
US10006224B2 (en)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35765A (zh) 锁芯
CN105735762A (zh) 锁芯、钥匙以及钥匙原坯
US7775074B1 (en) System for obstructing movement of lock pins
US6945082B2 (en) Key blank, key and master keying system
US10745937B2 (en) Modular lock plug
US9587415B2 (en) Sidebit operated interchangeable core control lug
CN107675947B (zh) 用于盘式锁芯的钥匙或钥匙坯和相关盘式锁芯
US5823030A (en) Cylinder lock system
CN102889026A (zh) 一种卡位式机械防盗锁
US9359793B2 (en) Cylinder lock with internal slider and key therefore
US6320722B1 (en) Cartridge mis-insertion preventing mechanism
EP0367433B1 (en) Locking device consisting of flat key and lock cylinder
CA3157019A1 (en) Lock cylinder and key with multiple, supplemental locking elements
US8757738B2 (en) Mechanism for closing sliding doors
US9828790B2 (en) Code change blocker
JP4113714B2 (ja) ロータリーディスクタンブラー錠
CA2313454C (en) Improved cylinder lock system
JP2007146585A (ja) シリンダ錠
JP4084031B2 (ja) シリンダ錠のシャッター機構
JP4522198B2 (ja) シリンダ錠
CA2486002C (en) Exchangeable lock constru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