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3296B - 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3296B
CN105723296B CN201580002705.XA CN201580002705A CN105723296B CN 105723296 B CN105723296 B CN 105723296B CN 201580002705 A CN201580002705 A CN 201580002705A CN 105723296 B CN105723296 B CN 1057232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stream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devic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7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3296A (zh
Inventor
T.克鲁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fication Ltd Liability LP
Original Assignee
Unification Ltd Liability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fication Ltd Liability LP filed Critical Unification Ltd Liability LP
Publication of CN105723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3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2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通风装置(1),尤其构造用于给电路板(2)通风,所述电路板优选在电脑中或者用于电脑,其中,构造所述通风装置(1),用以借助于第一风扇(12)产生第一冷却空气流(5)并且借助于第二风扇(13)产生第二冷却空气流(7),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不同的侧面上优选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穿过共同的、垂直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通风平面(BL),其中,所述第一风扇(12)的和所述第二风扇(13)的输送方向横向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其中,所述通风装置(1)优选能够装配地如下地构造,使得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与所述电路板的中间平面重叠。

Description

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用于给电路板、优选电脑中的电路板通风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不同的设备用于给电路板或者电路板的零件通风。这样的设备根据现有技术例如在图8A和8B中示出。图8A示出具有构件101的电路板100。所述构件101在该例子中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已知的是,所述构件101通过放在上面的风扇102得到冷却,所述风扇从上方抽吸空气流103并且所述空气流向下能够直接流动到所述构件101上。在流过所述构件101之后,空气流103通过所述电路板100偏转并且在所述电路板100上引导。图8B示出另外的在两侧面上装备有构件101的电路板100。侧向于所述电路板布置有风扇102,其将空气流103定向到所述电路板100的侧面边缘上,在那儿空气流被分割并且沿着所述电路板100的上侧面和下侧面流动,用以冷却所述构件101。
计算机壳体内部的空间提供会受到限制。尤其已知的是,多个线路板以预先确定的、常常较小的距离安装在插入线路板(所谓的“插槽”)中。然而,说明的类型的通风装置具有关于装备的电路板的厚度相对大的构造高度或者还要额外地在上方放置在安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构造元件上,这使得这种通风类型的使用常常有问题。例如,在发明人的样机X3/X5的OSBiz-壁系统(OSBiz-Wandsystem)中,尤其在使用UC助推器卡(UC-Booster-Card)时基于高的构件厚度和两侧面的装备并且结合温度敏感的硬盘,壳体中强制通风是值得期望的,因为所述壳体内部的自身对流碰到其边界处。壳体处的、主线路板处的或者安装位置处的改变要困难地实现。
在此特别关键的是硬盘,其中,根据制造商偏差,不应该被超过的边界温度,例如可以是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电路板的通风装置,其至少部分地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任务尤其在于,提供用于电路板的如下的通风装置,其在尽可能低的构造高度的情况下实现了电路板的两侧面的通风。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得到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和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本发明从以下的构思出发,即两个风扇布置在电路板旁、即在电路板平面的延长中,其中,风扇轴线分别成角度地、尤其垂直于所述电路板平面布置,并且其中,风扇的空气流横向地并且借助于合适的空气引导元件如下地转向到所述电路板平面,使得所述电路板的相应一个侧面通过所述空气流中的一个被很大程度地相切地扫过。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出如下的通风装置,构造所述通风装置用以借助于第一风扇产生第一冷却空气流并且借助于第二风扇产生第二冷却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在空气流分界平面的不同的侧面上优选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穿过共同的、垂直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的通风平面,其中,所述第一风扇的和所述第二风扇的输送方向横向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所述通风装置构造尤其用于给电路板通风、优选在电脑中或者为电脑通风并且优选能够装配地如下地构造,使得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与所述电路板的中间平面重叠。
在本发明的意义中,通风平面是如下的平面,其面向待通风的对象并且冷却空气流踏过该平面,用以执行给所述对象通风。空气流分界平面在本发明的意义中是如下的平面,其至少直接地在离开所述通风装置后能够被确定为两个冷却空气流之间的分界。这意味着,直接相邻于所述通风装置的、位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中的构件由冷却空气流分别相切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的一个侧面地流过。理所当然的是,当所述冷却空气流没有通过位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中的对象保持分隔时,所述冷却空气流在与所述通风装置一定的距离中会混合。在本发明的意义中,横向于空气流分界平面要理解为不平行于、即倾斜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或者(优选地)垂直于或者基本上垂直于空气流分界平面。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通过所述通风装置从横向方向如下地转向90°±x(根据所述风扇的倾斜位置),用以彼此平行地或者基本上彼此平行地沿着在使用中例如与电路板平面重叠的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因为,风扇通常是扁平的构造方式、也就是沿着输送方向的扩展比横向于输送方向的小,所以倾斜的、尤其倾覆90°的布置利用接下来的流动转向实现了所述风扇关于通风方向的扁平的安装。由此也能够节省构造高度。对象的、尤其是电路板的两个侧面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通风并且所述空气流如下地转向,使得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沿着电路板的第一电路板扁平侧面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沿着电路板的第二电路板扁平侧面延伸。在本发明的意义中,每种冷却气体混合物、尤其是环境空气被理解为空气。在本发明的意义中,一般具有两个扁平侧面(电路板扁平侧面或者装备侧面)和通常四个边缘侧面的扁平的构件被理解为电路板。当然,也能够考虑具有一个(例如圆的、椭圆的或者类似的)、两个(例如刮子形的)、三个或者五个或者更多个边缘侧面的电路板。能够装备两个电路板扁平侧面,当仅仅装备一个侧面,然而热量在其它侧面上也得到传导时,在此也能够利用本发明的作用。尤其也能够考虑,产生热量的构件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局部中并且热量能够在两个扁平侧面后面放出。所述通风平面能够朝着所述电路板指向。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是所述第一风扇的或者所述第二风扇的推压流或者吸取流。换句话说,所述空气流沿着相同的抽出方向(Vorzugsrichtung)穿过所述通风平面。在此,吸取流是由风扇接受的空气流,推压流是由风扇放出的空气流。因为,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基本上关于主流动方向同一方向地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所以相对大的空气量也沿着待通风的对象输送,其中,至少基本上相同的温度走向也能够在所述对象的前侧面和背侧面上实现。所述主流动方向被理解为如下的轴线,其垂直于所述通风平面在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内部延伸。在此,冷却空气流侧向能够具有与所述主流动方向的角度偏差并且也能够扇形地延伸。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替代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是所述第一风扇的或者所述第二风扇的推压流并且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是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中另一个的吸取流。换句话说,所述空气流沿着相反的抽出方向穿过所述通风平面。由此,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至少基本上关于主流动方向反向地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以该方式实现了推动-拉出-通风。
由此,当所述空气流在通风的对象的下游的侧面上不会漏出时,例如能够如下地实现所述对象的绕流,使得沿着所述对象的第一侧面流动的第一冷却空气流(推压流)在端部处转向并且沿着所述对象的第二侧面作为第二冷却空气流流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风扇被抽吸(吸取流)。
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风装置具有带有通风侧面的壳体,所述通风侧面限定一个或者说所述通风平面并且在其处所述壳体是至少部分地敞开的,以及具有支架板,其分割所述通风侧面并且限定空气流分界平面,其中,所述支架板如下地承载至少两个风扇或者为了容纳至少两个风扇如下地构造,使得通过每个风扇,冷却空气流穿过所述支架板的相应的开口被输送或者能够被输送,其中,为所述风扇的每个分配相应的空气引导腔,其朝着所述通风侧面是敞开的并且除了所述支架板的相应的开口之外朝着所有其它侧面是封闭的或者基本上是封闭的。本发明的任务通过该装置出于相同的原因得到解决,如这进一步在上文中用于那儿的通风装置被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意义中,空气引导腔被理解为通过壳体的部分形成的腔,其如下地环绕引导由风扇输送的空气流,使得其流动路径穿过所述通风平面延伸。以该方式能够有利地实现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流延伸。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支架板的不同的侧面上。换句话说,所述通风机构或者说所述支架板如下地构造,使得所述风扇能够安置或者安置在所述支架板的不同的侧面上或者基本上能够安置或者安置在所述支架板的不同的侧面上。优选地,所述风扇布置在所述支架板的相应的对置于所述空气引导腔的侧面上,从而空气分别能够没有阻碍地在所述空气引导腔中流动。然而,也能够考虑并且由本发明包括的是,一种或者所述风扇在每种情况下部分地伸出穿过分隔板中的开口,这能够进一步减小所述通风装置的构造高度。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改进方案,所述风扇中的一个的每个空气引导腔在支架板的其侧面上与所述风扇中另一个的区域分开,其中,为了分开尤其分别设置了一个分隔壁,其优选垂直地在所述支架板上并且特别优选地倾斜于所述通风侧面延伸。换句话说,用于所述风扇之一的空气引导腔中的一个在所述支架板的一个侧面上构造,例如通过合适的接片、盖侧面等,并且通过所述分隔壁与相应其它风扇的区域分开。在此,尤其如下地选择所述分隔壁的倾斜位置,使得所述空气引导腔朝着所述通风装置的通风侧面扩展。由此,也能够实现所述冷却空气流的扇形的、平行于空气流分界平面扩宽的流动延伸。当所述风扇关于所述电路板的狭窄侧面并排地布置时,由此也能够通过所述冷却空气流至少基本上覆盖所述电路板的总的宽度。当在实施变型方案中,所述风扇不是并排地而是先后地布置(这在电路板非常狭窄时能够是值得期望的)时,通过合适地造型所述分隔壁,靠近所述通风侧面的风扇的旁腔能够如下地安置在远离的风扇的空气引导腔内部,使得靠近所述通风侧面的风扇的旁腔由远离的风扇的冷却空气流环绕流动。由此,通过所述分隔壁也能够实现空气流的有效的分隔以及合适的引导。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架板是电路板的区段、尤其是待通风的电路板的区段。换句话说,所述电路板具有如下的区域,其中构造有用于所述风扇的开口,所述风扇能够直接地安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或者被直接地安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具有壳体或者说壳体部件,其形成用于转向所述空气流的腔,能够安置在所述电路板处或者被安置在所述电路板处。在这种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要求较少的构件,并且所述电路板能够为了通风预配置。壳体/壳体部件/一半壳体和风扇能够以安装组件(Bausatz)一起提供。装配是更简单的并且更可靠的,并且通风装置和电路板之间的位置定向是不再要求的。
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突出之处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以下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或者由其制成或者基本上由其制成:
塑料,尤其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聚碳酸酯)或者其混合物,
电路板材料,
金属、尤其是铝或者钢板,
纸板、纸、纸壳或者类似物。
根据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给所述风扇供给电流设置了对称的接口,其中,所述接口优选具有共同的负极作为接地并且围绕所述负极对称地布置地具有相应的正极作为所述风扇中相应一个的供给电压。对称地在该方面尤其要理解为电地对称地。由此能够实现提高的安装安全性,弄错极能够得到避免。
在所述通风装置的优选的改进方案中,当所述对称的接口具有明确地确定接口位置的形状特征时,接口安全性和不会弄错极还能够得到改善。形状特征例如可以包括,然而不仅仅包括斜面,槽或者弹簧、销或者凹处、凸起等。同样能够设置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不同的距离或者极的有角度的布置作为形状特征。接口导线的配属的插头而后能够具有相应互补的形状特征。
本发明的任务也通过用于给尤其优选在电脑中的或者用于电脑的电路板通风的方法得到解决,具有以下步骤:借助于第一风扇产生第一冷却空气流并且借助于第二风扇产生第二冷却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在空气流分界平面的不同侧面上优选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穿过共同的、垂直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的通风平面,使所述第一风扇的和所述第二风扇的输送方向横向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延伸,并且优选如下地调节所述通风,使得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与所述电路板的中间平面重叠。本发明的任务通过该方法出于相同的原因得到解决,如这进一步在上文中用于那儿的通风装置进行说明的那样。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任务、优点和细节由接下来对具体的实施例的和其在附图中描绘的图示的说明变得还更明显。理所当然的是,各个实施例的特征、任务、优点和细节能够套用到其它实施例上并且也应该与其它实施例关联地被视作公开的,只要这从技术的或者自然规律的理由出发不是明显错误的。实施例能够相互结合,并且该结合同样能够被理解成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并且借助于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在此: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第一运行类型中的图示;
图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第二运行类型中的图示;
图3A至3F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所述第一运行类型中的不同的放大的视图和剖视图;
图4示出根据所述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所述第二运行类型中的空间的图示;
图5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背侧面的图示;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所述第二运行类型中的图示;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第二运行类型中的图示;
图8A和8B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通风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是纯粹示意性的并且不必要地是比例正确的。描绘的图示和其说明被考虑成用于示例性地阐述本发明的原理并且其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受到限制。
现在,根据图1和2,根据基础的第一实施例解释通风装置1的基础的功能方式。图1和2是所述通风装置1的侧视图,所述通风装置布置在电路板2旁在常规的工作位置中。在图中,空气流以粗体的箭头或者(如果由构件遮盖的话)以虚线示出。
根据图1和2中的图示,所述电路板2在上侧面2a和下侧面2b上装备有构件3并且具有中间平面或者电路板平面L,其在所述电路板2的上侧面2a和下侧面2b之间在中间延伸。所述通风装置1具有面向所述电路板2的通风侧面1a。所述通风侧面1a限定了通风平面BL,其处于与所述电路板平面L垂直并且由用于通过所述通风装置1给所述电路板2冷却或者通风的冷却空气流流过。所述通风装置1具有两个布置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内部中(此处不能看见)的风扇。在此,所述通风装置1原则上能够以两种运行类型运行,现在详细地解释这两种运行类型。
在图1中示出所述通风装置1的第一运行类型。在此,新鲜空气流4通过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下侧面处此处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开口抽吸,在所述通风装置1内部通过合适的空气引导元件进行转向并且作为第一冷却空气流5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通风侧面1a上通过此处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在所述电路板平面L上的开口如下地放出,使得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在流过所述通风平面BL的条件下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平面L在所述电路板2的上侧面2a处离开所述通风装置1。均匀地,第二新鲜空气流6通过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上侧面处此处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开口被抽吸,在所述通风装置内部通过合适的空气引导元件进行转向并且作为用于给所述电路板2的下侧面2b通风的第二冷却空气流7通过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通风侧面1a处此处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开口如下地放出到所述电路板平面L下方,使得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在流过所述通风平面BL的条件下平行于所述电路板平面L在所述电路板2的下侧面2b处离开所述通风装置1。所述电路板平面L由此也能够被称作为空气流分界平面L,其形成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之间的分界。在流过所述电路板2之后,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合并成排出空气流8,其例如能够通过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通风开槽离开此处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的计算机壳体。要注意的是,当所述电路板2不存在时,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而后也能够通过首先分开的冷却空气流5、7确定;当然所述冷却空气流5、7而后可能会更早地合并。所述第一运行类型也能够被称作为送风通风(推动通风)。所述新鲜空气流4、6的方向优选如下地选择,使得热流在周围的空间体积中(例如电脑壳体)得到支持或者利用。
在所述第一运行类型的变型方案中,两个风扇能够沿着相反的方向工作,从而空气流从所述电路板2的上侧面2a和下侧面2b被抽吸穿过所述通风平面BL并且作为排出空气流被放出到所述通风装置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处。该变型的运行类型也可以被称作抽出通风(拉出通风)。其能够通过图1中所有空气流箭头方向的反转得到理解。
在图2中示出所述通风装置1的第二运行类型。在此假定,在所述电路板2后面、也就是在所述电路板2的对置所述通风装置1的狭窄侧面上布置有电脑的壳体壁9或者其它障碍物,其会阻碍排出空气流的自由的流出。在第二运行类型中,第一风扇如在所述第一运行类型中那样以推动运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新鲜空气流4通过开口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下侧面处被抽吸,进行转向并且作为第一冷却空气流5在所述电路板平面L上方平行于所述电路板2的上侧面2a被放出。与在所述第一运行类型中不同,第二风扇在第二运行类型中以拉出运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沿着所述电路板2的下侧面2b处流动的第二冷却空气流7被抽吸穿过所述通风平面BL到所述通风装置1中,在那儿进行转向并且作为排出空气流8通过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上侧面处的开口被放出。给所述电路板2的下侧面2b通风的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此至少部分地由在所述壁9处以转向流10转向的第一冷却空气流5得出。第二空气流7的抽吸和转向通过相同的风扇和相同的空气引导元件实现,其在第一运行类型中抽吸并且转向所述第二新鲜空气流6(图1),仅仅为此应用的风扇沿着其它的方向运行。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到所述转向流10的转向在此通过以拉出运行进行工作的风扇的抽吸作用得到支持。所述第二运行类型也可以被称作推动-拉出-通风。当然,在该运行类型中,所述风扇的工作方向可以反转,从而所有流动方向反转。
在两种运行类型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由所述通风装置1的相应的风扇产生。必要时,所述风扇能够进行不同的尺寸设计,尤其能够有意义的是,反向于周围的空间体积中的热流工作的风扇设计得更加结实的。在每种情况下,能够如下地构造流动延伸,使得新鲜空气和排出空气之间的短路得到避免或者基本上得到避免。
所述通风装置1的内部的结构现在根据在图3A至3F中的图示更准确地示出。在此,图3A示出沿着在图1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A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俯视图,图3B示出从上方沿着在图1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B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剖视图,就是在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上方,图3C示出从上方沿着在图1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C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剖视图,就是在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下方,图3D示出从所述电路板2的方向沿着在图1和图3B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D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横截面视图,图3E示出从侧面沿着在图3D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E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剖视图,以及图3F示出从侧面沿着在图3D中以点划线和箭头IIIF标明的平面和方向的剖视图。所述通风装置1在所有的图3A-3F中以根据图1的第一运行类型示出。
图3A示出从上方具有所述电路板2的区段的通风装置1。如在图3A中示出的那样,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在所述通风侧面1a上以扇形的分布离开所述通风装置1,使得所述冷却空气流5从右侧面出发朝着中心扇形散开。在所述电路板2下方延伸的冷却空气流(图1中7)在图3A中没有示出,然而其如在另外的图中清楚的那样同样扇形地以相反的扇形散开方向延伸。此外,通风侧面1a也被称作为前部的侧面,对置的侧面被称作为后部的侧面。
如最好在示出平行于通风平面(图1)大约中间的横截面的图3D中看出的那样,所述通风装置1具有壳体11、第一风扇12和第二风扇13。所述壳体11具有支架板14,其形成空气流动分界平面(图1中L)并且具有第一开口14a和第二开口14b。所述第一风扇12借助于螺栓15在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中固定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下侧面处,并且所述第二风扇13借助于螺栓15在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中固定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上侧面处。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上侧面处,垂直间隔地布置有第一接片16,所述第一接片通过平行于所述支架板14延伸的盖板17部分地朝上被遮盖。均匀地,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下侧面处垂直间隔地布置有第二接片18,所述第二接片通过平行于所述支架板14延伸的第二盖板19部分地朝下遮盖。
所述第一接片16的延伸最佳地在图3B中看出,其以所述电路板2上方的水平剖视(图1的空气流分界平面L)示出通风装置1。所述第一接片16具有分隔壁16a,其对角地在所述开口14a、14b之间在所述盖板14上延伸并且由此使第一开口14a的区域与所述盖板14上方第二开口14b的区域分隔。此外,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也被称作为第一风扇12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也被称作为第二风扇13的区域,其中,风扇12、13的区域要理解为沿着垂直于所述支架板14的方向扩展并且通过所述接片16、18划界。在所述第一风扇12的(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中,背壁16b沿着所述盖板14的后边缘连接到所述分隔壁16a处并且在另外的延伸中、直角向前曲折地连接侧面壁16c。在所述第二风扇13的(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中,前壁16d沿着所述盖板14的前边缘(参见图3A,通风侧面1a)连接到所述分隔壁16a处并且在另外的延伸中、直角向后曲折地连接另外的侧面壁16e。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接片16如下地以有角的S形延伸,使得所述第一风扇12的(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朝着所述通风侧面1a是敞开的,所述第二风扇13的(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朝着通风侧面1a是封闭的。在此,基于所述第一分隔壁16a的对角的布置,所述第一风扇12的区域朝着前边缘(参见图3A,通风侧面1a)扩展。如在图3A、3D、3E和3F中示出的那样,所述第一盖板17仅仅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12的区域中,也就是仅仅在所述第一分隔壁16a、所述背壁16b和连接到其处的侧面壁16c上,而所述第二风扇13的区域,也就是所述前壁16d的和连接到其处的另外的侧面壁16e的区域向上是敞开的。
所述第二接片18的延伸最佳地在图3C中看出,其以所述电路板2下方的水平剖视(图1的空气流分界平面L)示出。所述第二接片18具有分隔壁18a,其对角地在所述开口14b、14a之间在所述盖板14上延伸并且由此使第二风扇13的区域与所述盖板14上方第一风扇12的区域分隔。在所述第二风扇13的(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中,背壁18b沿着所述盖板14的后边缘连接到所述分隔壁18a处并且在另外的延伸中、直角向前曲折地连接侧面壁18c。在所述第一风扇12的(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中,前壁18d沿着所述盖板14的前边缘(参见图3A,通风侧面1a)连接到所述分隔壁18a处并且在另外的延伸中、直角向后曲折地连接另外的侧面壁18e。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接片18如下地以相应于第一接片16的在图3B中的平面IIID处镜像的S形的有角的S形延伸,使得所述第二风扇13的(所述第二开口14b的)区域朝着所述通风侧面1a是敞开的,所述第一风扇12的(所述第一开口14a的)区域朝着通风侧面1a是封闭的。在此,基于所述第二分隔壁18a的对角的布置,所述第二风扇13的区域朝着前边缘(参见图3A,通风侧面1a)扩展。如在图1、3D、3E和3F中示出的那样,所述第二盖板19仅仅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扇13的区域中,也就是仅仅在所述第二分隔壁18a、所述背壁18b和连接到其处的侧面壁18c上,而所述第一风扇12的区域,也就是所述前壁18d的和连接到其处的另外的侧面壁18e的区域向下是敞开的。
如在图3D中能够最好地识别出的那样,风扇12、13分别布置在所述支架板14的朝上敞开、即没有通过盖板17或者19封闭的侧面上,而由所述盖板17或者19封闭的区域没有内部装置。这种自由的区域能够用作为流动转向区域,其朝着所述通风装置1的通风侧面1a是敞开的(参见图3E、3F)。这种流动转向区域在本发明的意义中被称作空气引导腔,而由所述风扇12、13占据的区域被称作旁腔。据此,通过向下敞开的、其中安置有所述第一风扇12的区域限定了第一旁腔20,通过向上敞开的、其中安置有所述第二风扇13的区域限定了第二旁腔21,通过所述支架板14、所述第一接片16(第一分隔壁16a、背壁16b、侧面壁16c)和所述第一盖板17形成了第一空气引导腔22并且通过所述支架板14、所述第二接片18(第二分隔壁18a、背壁18b、侧面壁18c)和所述第二盖板19形成了第二空气引导腔23。
基于所述分隔壁16a、18a的对角的以及在俯视图中交叉的布置实现冷却空气流5、7的扇形的、同样在俯视图中交叉的延伸。理所当然的是,所述接片16、18能够一件式造型地或者多件式组合地构造。如在图3A、3B、3D中能够识别出的那样,所述支架板14侧向地伸出所述接片16、18的侧面壁,这使得所述通风装置的固定变得容易。当然也可以考虑,所述支架板14在其它部位处、例如在前侧面或者后侧面处凸出,或者设置其它固定机构。
图4示出该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连同所述电路板2的区段的空间的图示。在该图示中,所述空气流4、5、7、8的路径以根据图2的第二运行类型示出。
图5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背侧面的图示。根据图5中的图示,设置有三极的、对称的接口24,其具有用于两个风扇12、13的、中间的、共同的接地接口24a、用于供给所述第一风扇12的第一正极24b和用于供给所述第二风扇13的第二正极24c。所述第一风扇12的第一风扇接口12a利用其负极与所述共同的接地接口24a连接,利用其正极与所述对称的接口24的第一正极24b连接。所述第二风扇13的第二风扇接口13a利用其负极与所述共同的接地接口24a连接,利用其正极与所述对称的接口24的第二正极24c连接。代替共同的接地接口24a也能够存在共同的正极。所述共同的接口24a能够如下地布置在所述两个另外的接口24b、24c之间,使得存在轴对称的和/或点对称的接口24或者说存在轴对称的和/或点对称的接口元件,其基于其对称性能够不会弄错极地放置在线路板/电路板上。因为所述接口24对称地实施,所以用于(外部地)接触所述接口的匹配的插头也能够不会弄错极地插入到所述接口24中或者插入到所述接口24处。然而,对称的电压供给不是一定必要的。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供给实施为并联线路。风扇此外能够三极(3-极)地连接到所述电压供给处。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中,除了电压供给外,额外地提供速度表信号供所述风扇的控制单元支配用于控制风扇的转圈数目或者说速度并且由此控制每时间单元由风扇运动的空气体积。通过分析所述速度表信号,所述风扇的转速能够得到控制并且调节。额外地,能够确定并且分析是否存在风扇故障。
所述接口24在一个角落处具有斜面的形式的形状特征24d。因为,仅仅具有相应互补的形状特征的配合件匹配所述接口24,所以能够以该方式实现所述风扇12、13通过唯一的插头的不会弄错极的供给。
因为所述接片16、18(图3B、3C)在所述旁腔20、21的区域中不具有背壁,所以所述风扇接口12a、13a能够从所述通风装置1的背侧面容易地达到。如果其出于稳定性的原因是要求的话,所述接片然而也能够在所述旁腔20、21的区域中背侧面地延续。如果所述旁腔20、21背侧面地完全是封闭的,那么所述风扇接口12a、13a始终还从上面或者下面可以达到。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在第二运行类型中的空间的图示。本实施例是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型。只要从接下来的内容中没有得出不同的情况,那么第一实施例的解释、构造方式、作用和优点以及其变型方案同样地或者类似地对该实施例有效。
根据图6中的图示,所述盖板17、19在所述接片16、18的整个面上伸展(hinweggehen)。然而,在所述旁腔20、21的区域(那儿安置有风扇)中,所述接片16、18的侧面壁16e、18a(图3B、3C)被省去并且背壁直至侧面、即也在所述旁腔20、21的区域中被穿过。换句话说,所述旁腔20、21仅仅侧向地向外是敞开的。新鲜空气流和/或排出空气流(根据运行类型,此处新鲜空气流4和排出空气流9)通过敞开的侧面流动到所述通风装置1的旁腔20、21中或者从所述通风装置1的旁腔20、21流动出。
该布置在以下的情况中是有利的,其中可实现仅仅侧向于所述通风装置1的自由的空气流或者存在通风开槽。在此有利的是,所述风扇部分地放入在开口14a、14b中,从而也避免了在所述旁腔20、21中的堵塞。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第二运行类型中的空间的图示。本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型。只要从接下来的内容中没有得出不同的情况,那么第一实施例的解释、构造方式、作用和优点以及其变型方案和变型同样地或者类似地对该实施例有效。
根据图7中的图示,所述风扇12、13关于所述电路板2不是并排地,而是先后地布置在所述支架板14上,其中,此处假定,所述第二风扇13比所述第一风扇12更靠近所述电路板2(通风侧面1a)。所述第一旁腔20由此方形地设置在下部的、后方的区域中,并且所述第一空气引导腔22同样方形地在所述通风装置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所述第一接片16是多件式的并且具有侧向地并且背侧面地围绕所述第一空气引导腔22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环形封闭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腔22内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用以将所述第二旁腔21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腔22内部的领地(Enklave),从而其侧向地由第一冷却空气流5围绕流动。此外,所述第一接片16的、形成所述第二旁腔21的第二部分的环形流动有利地近似于对称的水滴形。又方形地构造的所述第二空气引导腔23在所述第一风扇的区域前、即在所述第一旁腔20前截止。
该布置在如下的情况中是有利的,其中电路板2应该从狭窄侧面开始通风。所述风扇能够在其功率强度必要时不同的流动阻力方面得到匹配。
本发明在此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变型方案-、替代和变型得到说明并且在图中得到阐述。这些说明和图示是纯粹示意性的并且没有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而是仅仅用于其示例性的阐述。理所当然的是,本发明在通过权利要求规定的范围和领域中能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实施并且变型,而没有离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1也能够如下地使用,使得在所述空气引导腔内部布置有具有内部的轴向-径向的或者径向-轴向的流动转向的径向风扇,其径向的流出或者流入通过空气引导腔以合适的方式分配或者聚集,其中,轴向的流入或者流出通过所述开口14a、14b延伸。
本发明的、参考示出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特征,例如根据图5的共同的接口24a,也能够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存在,例如在根据图6和/或图7的通风设备中,除非其不同地进行说明或者出于技术的原因自身不允许。
附图标记清单
1 通风装置
1a 通风侧面
2 电路板
2a 第一电路板扁平侧面(上侧面)
2b 第二电路板扁平侧面(下侧面)
3 构件
4 新鲜空气流
5 第一冷却空气流
6 新鲜空气流
7 第二冷却空气流
8 排出空气流
9 壁
10 转向流
11 壳体
12 第一风扇
12a 风扇接口
13 第二风扇
13a 风扇接口
14 支架板
14a 第一开口
14b 第二开口
15 螺栓
16 第一接片
16a 第一分隔壁
16b 背壁
16c 侧面壁
16d 前壁
16e 侧面壁
17 第一盖板
18 第二接片
18a 第二分隔壁
18b 背壁
18c 侧面壁
18d 前壁
18e 侧面壁
19 第二盖板
20 第一旁腔
21 第二旁腔
22 第一空气引导腔
23 第二空气引导腔
24 对称的接口
24a 接地极
24b 第一正极
24c 第二正极
24d 形状特征
100 电路板(现有技术)
101 构件
102 风扇单元
103 空气流
BL 通风平面
L 空气流分界平面/电路板平面
以上的清单是说明书的整体的组成部分。

Claims (25)

1.通风装置(1),其中,构造所述通风装置(1),用以借助于第一风扇(12)产生第一冷却空气流(5)并且借助于第二风扇(13)产生第二冷却空气流(7),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不同的侧面上延伸穿过共同的、垂直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通风平面(BL),其中,所述第一风扇(12)的和所述第二风扇(13)的输送方向横向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其中,所述通风装置(1)
具有带有通风侧面(1a)的壳体,所述通风侧面限定所述通风平面(BL)并且在其处所述壳体是至少部分地敞开的,以及
具有支架板(14),所述支架板分割所述通风侧面(1a)并且限定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其中,所述支架板(14)如下地承载至少两个风扇或者如下地构造用于容纳至少两个风扇,使得通过每个风扇,空气流被输送或者能够被输送穿过所述支架板(14)的相应的开口(14a、14b),其中,为所述风扇的每个分配相应的空气引导腔(22、23),所述空气引导腔朝着所述通风侧面(1a)是敞开的并且除了所述支架板(14)的相应的开口(14a、14b)之外朝着所有其它侧面是封闭的或者基本上是封闭的,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不同的侧面上,所述风扇中的一个的每个空气引导腔(22、23)在所述支架板(14)的其侧面上与所述风扇中另一个的区域分开。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是所述第一风扇(12)的或者所述第二风扇(13)的推压流或者吸取流。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是所述第一风扇(12)的或者所述第二风扇(13)的推压流并且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是所述第一风扇(12)和所述第二风扇(13)中另一个的吸取流。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14)是电路板(2)的区段。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以下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或者由其制成或者基本上由其制成:
塑料,
电路板材料,
金属,
纸板、纸、纸壳。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为了给所述风扇供给电流设置了对称的接口(24)。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1)构造用于给电路板(2)通风。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在电脑中或者用于电脑。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所述不同的侧面上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穿过所述通风平面(BL)。
10.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1)能够装配地如下地构造,使得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与所述电路板(2)的中间平面重叠。
1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为了分开分别设置了分隔壁(16a、18a)。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垂直地在所述支架板(14)上延伸。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倾斜于所述通风侧面(1a)延伸。
14.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是待通风的电路板(2)。
15.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是ABS、PC或者其混合物。
1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是铝或者钢板。
1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具有共同的负极(24a)作为接地并且围绕所述负极(24a)对称地布置地具有相应的正极(24b、24c)作为所述风扇中相应一个的供给电压。
18.用于通风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借助于第一风扇(12)产生第一冷却空气流(5)并且借助于第二风扇(13)产生第二冷却空气流(7),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不同侧面上延伸穿过共同的、垂直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的通风平面(BL),
-使所述第一风扇(12)的和所述第二风扇(13)的输送方向横向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并且
-调节所述通风,其中,所述通风装置(1)具有
带有通风侧面(1a)的壳体,所述通风侧面限定所述通风平面(BL)并且在其处所述壳体是至少部分地敞开的,以及
具有支架板(14),所述支架板分割所述通风侧面(1a)并且限定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其中,所述支架板(14)如下地承载至少两个风扇或者如下地构造用于容纳至少两个风扇,使得通过每个风扇,空气流被输送或者能够被输送穿过所述支架板(14)的相应的开口(14a、14b),其中,为所述风扇的每个分配相应的空气引导腔(22、23),所述空气引导腔朝着所述通风侧面(1a)是敞开的并且除了所述支架板(14)的相应的开口(14a、14b)之外朝着所有其它侧面是封闭的或者基本上是封闭的,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支架板(14)的不同的侧面上,所述风扇中的一个的每个空气引导腔(22、23)在所述支架板(14)的其侧面上与所述风扇中另一个的区域分开。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给电路板(2)通风。
20.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在电脑中或者用于电脑。
21.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空气流(5)和所述第二冷却空气流(7)在所述不同侧面上平行于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延伸穿过所述通风平面(BL)。
22.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地调节所述通风,使得所述空气流分界平面(L)与所述电路板(2)的中间平面重叠。
23.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分开分别设置了分隔壁(16a、18a)。
24.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垂直地在所述支架板(14)上延伸。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倾斜于所述通风侧面(1a)延伸。
CN201580002705.XA 2014-02-03 2015-02-02 通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23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001423.1A DE102014001423A1 (de) 2014-02-03 2014-02-03 Belüftungseinrichtung
DE102014001423.1 2014-02-03
PCT/EP2015/000202 WO2015113775A1 (de) 2014-02-03 2015-02-02 Belüftungs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3296A CN105723296A (zh) 2016-06-29
CN105723296B true CN105723296B (zh) 2019-10-18

Family

ID=52544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70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23296B (zh) 2014-02-03 2015-02-02 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019045B2 (zh)
EP (1) EP3102994B1 (zh)
CN (1) CN105723296B (zh)
DE (1) DE102014001423A1 (zh)
WO (1) WO20151137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01423A1 (de) * 2014-02-03 2015-08-06 Unify Gmbh & Co. Kg Belüftungseinrichtung
JP6627438B2 (ja) * 2015-11-10 2020-01-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US10555442B2 (en) 2016-06-01 2020-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RU175723U1 (ru) * 2017-06-05 2017-12-15 Максим Антонович Варюхин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ый блок 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DE102018212076A1 (de) * 2018-07-19 2020-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uergerät für ein Fahrzeug
EP3872664B1 (en) 2020-02-28 2023-08-02 Unify Patente GmbH & Co. KG Main board with integrated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for a comput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ain board with integrated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US20230171916A1 (en) * 2020-04-30 2023-06-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movement through a wall inset
US11867201B2 (en) * 2021-12-31 2024-01-09 Sanmina Corporation Acoustic attenuation device
DE102022131169A1 (de) 2022-11-24 2024-05-29 Ads-tec Energy GmbH Luftführungsvorrichtung, 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sowie Ladestation mit einer solchen Luftführungsvorrichtung und einer solchen 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4294A (en) 1995-01-27 1997-12-02 Hitachi, Ltd. Portable computer with fan moving air from a first space created between a keyboard and a first circuit board and a second space created between the first circuit board and a second circuit board
JP2000216558A (ja) * 1999-01-21 2000-08-04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に装着可能な拡張装置及び拡張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US6108203A (en) * 1999-03-12 2000-08-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a computer system having dual fans and a movable baffle
JP2001111275A (ja) * 1999-10-08 2001-04-20 Hitachi Cable Ltd ファン騒音を低減した電子機器
US6252770B1 (en) * 2000-08-02 2001-06-26 Ming-Chuan Yu Electronic apparatus cooling device
US6587340B2 (en) * 2001-04-10 2003-07-01 Sun Microsystems, Inc. Maintaining cooling efficiency during air mover failure
US6594148B1 (en) 2002-01-16 2003-07-15 Cisco Technology, Inc. Airflow system
DE20209392U1 (de) * 2002-06-17 2002-09-12 Clevo Co Abstrahlungs-Lüftereinheit
US6924978B2 (en) * 2002-12-27 2005-08-02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uter system ventilation
US20050199369A1 (en) * 2004-03-15 2005-09-15 Chen Shih H. Dual centrifugal fan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the fan structure
TWI286056B (en) * 2004-12-30 2007-08-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US20060181846A1 (en) 2005-02-11 2006-08-17 Farnsworth Arthur K Cooling system for a computer environment
US7311526B2 (en) * 2005-09-26 2007-12-25 Apple Inc. 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2008186291A (ja) * 2007-01-30 2008-08-14 Toshiba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8821227B2 (en) * 2009-10-07 2014-09-02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system
CN102215657A (zh) * 2010-04-01 2011-10-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风扇固定装置
CN102480901B (zh) * 2010-11-26 2016-04-20 赛恩倍吉科技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气流引导结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2510704B (zh) * 2011-10-27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盒式机箱通讯设备的散热系统、盒式机箱及通讯设备
JP5403121B1 (ja) * 2012-07-26 2014-01-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サーバー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ハウジング、上側サーバーモジュール、冗長送電機構、高密度サーバーシステム
CN103809711B (zh) * 2012-11-12 2017-07-14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DE102014001423A1 (de) * 2014-02-03 2015-08-06 Unify Gmbh & Co. Kg Belüftungs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41925A1 (en) 2021-02-11
US11630493B2 (en) 2023-04-18
US10019045B2 (en) 2018-07-10
EP3102994B1 (de) 2019-08-07
US20180284853A1 (en) 2018-10-04
CN105723296A (zh) 2016-06-29
US20160334840A1 (en) 2016-11-17
US10860069B2 (en) 2020-12-08
WO2015113775A1 (de) 2015-08-06
EP3102994A1 (de) 2016-12-14
DE102014001423A1 (de) 2015-08-06
DE102014001423A8 (de) 2015-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3296B (zh) 通风装置
CN105101748B (zh) 散热器以及用于具有这种散热器的逆变器的壳体
CN101516166B (zh) 一种横插框及通信机柜
US9151299B2 (en) Fan
CN101115371B (zh) 有利于在提供正常气流的机架中使用需要正交气流的模块的装置
US9249809B2 (en) Fan
US20130199372A1 (en) Fan assembly
CN104238693A (zh) 计算机的热系统
CN104676677B (zh) 微波炉
JP6681539B2 (ja) 送風装置
US20170202112A1 (en) Rack server for a server rack
US9762073B2 (en) Charging device for a battery pack
WO2017121302A1 (zh) 导风柜及通讯系统
CN106536940A (zh) 包括转子、定子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动机以及用于电动机的风扇叶轮
CN103049059A (zh) 服务器组合
US20210123611A1 (en) Diffuser, diffuser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KR102557926B1 (ko) 후드 겸용 조리기기
CN100578092C (zh) 微波炉
CN102724851B (zh) 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
US20120218709A1 (en) Chassis with horizontal plugged frame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237601A (zh) 集尘器及自动除尘的电子系统
CN103260380A (zh) 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机构及其电子装置
CN210568622U (zh) 厨具
KR20210115564A (ko) 팬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CN208598274U (zh) 电机组件、导风装置和吸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