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6210A - 保护元件 - Google Patents

保护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6210A
CN105706210A CN201480062333.5A CN201480062333A CN105706210A CN 105706210 A CN105706210 A CN 105706210A CN 201480062333 A CN201480062333 A CN 201480062333A CN 105706210 A CN105706210 A CN 105706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electrode
protection element
heat generat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2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6210B (zh
Inventor
小森千智
向幸市
古田和隆
荒木利显
江岛康二
藤畑贵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06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6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6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6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01H2085/02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 semiconductor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uses (AREA)

Abstract

不仅提高可熔导体的额定容量,而且可以迅速熔断可熔导体,且能够增加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具备:绝缘基板(11);层叠在绝缘基板(11)的第1发热体(14);覆盖第1发热体(14)的绝缘部件(15);层叠在绝缘基板(11)的第1及第2电极(12);以与第1发热体(14)重叠的方式层叠在绝缘部件(15)上,在第1及第2电极(12)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第1发热体(14)电连接的发热体引出电极(16);从发热体引出电极(12)层叠到第1及第2电极(12、12),利用热来熔断第1电极(12)与该第2电极(1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可熔导体(13);以及盖部件(19),在可熔导体(13)的上方设有第2发热体(25)。

Description

保护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熔断电流路径来停止对连接到电流路径上的电池的充放电并抑制电池的热失控的保护元件。
背景技术
能够充电而反复利用的二次电池大多被加工成电池组而提供给用户。特别是在重量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确保用户及电子设备的安全,一般在电池组内置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等的数个保护电路,从而具有在既定的情况下截断电池组的输出的功能。
在这种保护电路中,利用内置于电池组的FET开关来进行输出的导通/截止(ON/OFF),从而进行电池组的过充电保护或过放电保护动作。然而,在因一些原因而FET开关短路破坏的情况下;被施加雷涌等而瞬间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或者因电池单元的寿命而输出电压异常下降或者相反地输出过大异常电压的情况下,电池组或电子设备也需要进行保护,以免发生起火等的事故。因此,在这样的能够设想到的任何异常状态下,为了安全地截断电池单元的输出,也使用由具有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截断电流路径的功能的熔丝元件构成的保护元件。
作为面向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保护电路的保护元件,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遍及电流路径上的第1及第2电极间连接可熔导体而构成电流路径的一部分,通过过电流导致的自发热或者设在保护元件内部的发热体,熔断该电流路径上的可熔导体。在这样的保护元件中,通过使熔化的液体状的可熔导体集中于第1及第2电极上而截断电流路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3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65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上述的可熔导体的保护元件中,想要提高电流路径截断时的绝缘性能,最好使第1及第2电极间拉开距离。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要求内置于电池组的保护元件也进一步小型化、薄型化,因而难以使第1及第2电极间拉开距离。另外,随着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输出化,要求保护元件具有更大的额定值。
在此,为了提高保护元件的额定值,需要在降低可熔导体的导体电阻和电流路径截断时的绝缘性能之间取得平衡。即,为了使更多电流流过,需要降低导体电阻,因而需要增大可熔导体的截面积。然而,可熔导体的截面积越大,就越增大熔化可熔导体的量,该熔断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有损害安全性的担忧。
另外,越增大可熔导体的截面积,就越会超过保持熔化导体的第1及第2电极的容许量,因溢出的熔化导体而还有可能第1及第2电极间短路。作为相关问题的改善方案,还提出对覆盖可熔导体的盖部件也设置电极,从而增加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的构成。然而,有时加到可熔导体的热会被盖部的电极吸收,熔化导体的润湿性显著下降,相反地容许量减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元件,不仅提高可熔导体的额定容量,而且可以迅速熔断可熔导体,且能够增加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第1发热体,层叠在上述绝缘基板;绝缘部件,以至少覆盖上述第1发热体的方式层叠在上述绝缘基板;第1及第2电极,层叠在层叠有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绝缘基板;发热体引出电极,以与上述第1发热体重叠的方式层叠在上述绝缘部件上,在上述第1及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该第1发热体电连接;可熔导体,从上述发热体引出电极层叠到上述第1及第2电极,利用热来熔断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以及盖部件,覆盖在上述绝缘基板上,在上述可熔导体的上方设有第2发热体。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第2发热体及第1发热体发热。由此,本发明通过第1、第2发热电阻器,加热可熔导体。因而,依据本发明,在加厚截面积以使电流路径上的可熔导体的额定值提高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可靠地进行熔断。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截面图,图1B示出除去盖部件及助熔剂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装入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电池模块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现有的保护元件中的、可熔导体熔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中的、可熔导体熔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只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有不同于现实的情况。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互相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保护元件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具备:绝缘基板11;层叠在绝缘基板11并覆盖绝缘部件15的第1发热电阻器14;形成在绝缘基板11的两端的电极12(A1)、12(A2);在绝缘部件15上以与第1发热电阻器14重叠的方式层叠的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两端与电极12(A1)、12(A2)分别连接并且中央部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连接的可熔导体13;以及承载于绝缘基板11上并保护内部的盖部件19。
绝缘基板11使用例如氧化铝、玻璃陶瓷、莫来石、氧化锆等的具有绝缘性的部件以大致方形状形成。除此以外,绝缘基板11也可以采用玻璃环氧基板、酚醛基板等的用于印刷布线基板的材料,但是需要留意熔丝熔断时的温度。
第1发热电阻器14是电阻值比较高且通电时发热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例如由W、Mo、Ru等构成。通过将这些的合金或者组合物、化合物的粉状体与树脂粘合剂等混合,制成膏状后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图案形成在绝缘基板11上,然后烧成等而形成。
以覆盖第1发热电阻器14的方式配置绝缘部件15,隔着该绝缘部件15以与第1发热电阻器14对置的方式配置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为了有效地向可熔导体传递第1发热电阻器14的热,在第1发热电阻器14与绝缘基板11之间层叠绝缘部件15也可。
发热体引出电极16的一端与第1发热电阻器14连接,并经由该第1发热电阻器14与发热体电极18(P1)连接。另外,发热体电极18(P1)经由后述的设在盖部件19的导通电极22及第2发热电阻器25,与另一个发热体电极18(P2)连接。
可熔导体13由因第1发热电阻器14的发热而迅速熔断的低熔点金属构成,能够适当使用例如以Sn为主成分的无铅焊锡。另外,可熔导体13也可为低熔点金属、和Ag、Cu或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高熔点金属的层叠体。
通过层叠高熔点金属和低熔点金属,在回流安装保护元件5的情况下,即便回流温度超过低熔点金属层的熔化温度而低熔点金属熔化,也不至于作为可熔导体13熔断。该可熔导体13既可以通过利用镀敷技术在高熔点金属成膜低熔点金属而形成,也可以利用其他众所周知的层叠技术、膜形成技术来形成。此外,可熔导体13能够利用构成外层的低熔点金属来对发热体引出电极16及电极12(A1)、12(A2)进行焊锡连接。
此外,为了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以及提高可熔导体13熔化时的润湿性,也可以在可熔导体13上的大致整个面涂敷助熔剂17。
[第2发热体]
保护元件10在绝缘基板11上形成有这些电极12(A1)、12(A2)、第1发热电阻器14、绝缘部件15、发热体引出电极16及发热体电极18(P1)、18(P2),并且搭载有可熔导体13,这时被盖部件19覆盖就能保护其内部。
盖部件19具有构成保护元件10的侧面的侧壁20和构成保护元件10的上表面的顶面部21,侧壁20连接在绝缘基板11上,从而成为将保护元件10的内部闭塞的盖体。该盖部件19与上述绝缘基板11同样,例如,使用陶瓷、玻璃环氧基板等的具有绝缘性的部件形成。
侧壁20从基端部20a到顶面部21形成有导通电极22。导通电极22能够使用例如Cu、W、Mo、Au等公知的导电材料。另外,导通电极22临基端部20a的端面。而且,侧壁20中,基端部20a通过导电性粘接剂、焊锡膏等的粘接剂23与发热体电极18(P1)、18(P2)连接。由此,侧壁20中,导通电极22与发热体电极18(P1)、18(P2)电连接。
顶面部21遍及侧壁20间而形成有第2发热电阻器25。第2发热电阻器25与上述第1发热电阻器14同样,是电阻值比较高且通电时发热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例如由W、Mo、Ru等构成。第2发热电阻器25通过将这些的合金或者组合物、化合物的粉状体与树脂粘合剂等混合,制成膏状后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图案形成在顶面部21并加以烧成等而形成。第2发热电阻器25形成在顶面部21上后,再层叠构成盖部件19的绝缘部件,从而内置于顶面部21。另外,盖部件19覆盖在绝缘基板11上,从而第2发热电阻器25形成在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对置的位置。
另外,第2发热电阻器25与两端形成在侧壁20的导通电极22连接。而且,顶面部21因第2发热电阻器25经由发热体电极18(P1)、18(P2)及导通电极22通电而发热。因此,保护元件10也能从盖部件19的顶面部21侧加热可熔导体13。
另外,顶面部21优选在与可熔导体13对置的内表面21a形成盖部电极26。盖部电极26形成在与第2发热电阻器25重叠的位置。该盖部电极26在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发热,从而可熔导体13熔化时,熔化导体接触而润湿开,从而能够增加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
此时,通过第2发热电阻器25也加热盖部电极26,因此保护元件10不会出现第1发热电阻器14的热被盖部电极26吸收的情况。因而,保护元件10能够使熔化导体可靠地在盖部电极26润湿开,能够防止溢出的熔化导体导致短路。
[保护元件的使用方法]
如图3所示,上述的保护元件10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组30内的电路。
例如,保护元件10能装入电池组30而使用,该电池组30具有由总计4个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单元31~34组成的电池堆栈35。
电池组30具备:电池堆栈35;控制电池堆栈35的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40;在电池堆栈35异常时截断充电的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检测各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的检测电路36;以及根据检测电路36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元件10的动作的电流控制元件37。
电池堆栈35串联连接了需要用于进行过充电及过放电状态保护的控制的电池单元31~34,经由电池组30的正极端子30a、负极端子30b,可装卸地连接到充电装置45,被施加来自充电装置45的充电电压。将利用充电装置45充电的电池组30的正极端子30a、负极端子30b连接到用电池动作的电子设备,从而能够使该电子设备动作。
充放电控制电路40具备:在从电池堆栈35流入充电装置45的电流路径串联连接的两个电流控制元件41、42;以及控制这些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动作的控制部43。电流控制元件41、42例如由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称为FET。)构成,通过用控制部43来控制栅极电压,控制电池堆栈35的电流路径的导通和截断。控制部43从充电装置45接受电力供给而动作,根据检测电路36的检测结果,以在电池堆栈35处于过放电或过充电时截断电流路径的方式,控制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动作。
保护元件10例如连接在电池堆栈35与充放电控制电路40之间的充放电电流路径上,其动作由电流控制元件37控制。
检测电路36与各电池单元31~34连接,检测各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值,将各电压值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40的控制部43。另外,检测电路36输出在任意一个电池单元31~34成为过充电电压或过放电电压时控制电流控制元件37的控制信号。
电流控制元件37例如由FET构成,根据从检测电路36输出的检测信号,当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值成为超过既定过放电或过充电状态的电压时,使保护元件10动作,以使电池堆栈35的充放电电流路径与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开关动作无关地截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由以上那样的结构构成的电池组30中,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具有如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即,保护元件10是由经由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串联连接的可熔导体13、经由可熔导体13的连接点通电并发热而使可熔导体13熔化的第1发热电阻器14和经由第1发热电阻器14和发热体电极18(A1)及导通电极22通电并发热而熔化可熔导体13的第2发热电阻器25构成的电路结构。另外,保护元件10中,例如,可熔导体13串联连接在充放电电流路径上,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与电流控制元件37连接。保护元件10的2个电极12之中,一个与A1连接,另一个与A2连接。另外,发热体引出电极16和与它连接的发热体电极18与P1连接,另一个发热体电极18与P2连接。
由这样的电路结构构成的保护元件10,当探测到电池单元31~34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出现电压异常等时,因电流控制元件37而第2发热电阻器25及第1发热电阻器14发热。由此,保护元件10通过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来加热可熔导体13。因而,依据保护元件10,即便在加厚截面积以提高电流路径上的可熔导体13的额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且可靠地进行熔断。
另外,保护元件10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对置地形成有盖部电极26,因此与图5所示的仅用发热体引出电极16保持熔化导体的情况相比,如图6所示,能够飞跃性地提高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该盖部电极26通过设在顶面部21的第2发热电阻器25来加热,因此不会阻碍可熔导体13的润湿性,而使之充分润湿开,能够增大容许量。
此外,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不限于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组的情况,显然还能够应用在需要用电信号截断电流路径的各种用途。另外,利用电流控制元件37进行的保护元件10的工作条件,不限于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异常的情况,能够通过探测例如周围温度的异常上升、淹没等、所有的意外事件而工作。
[变形例1]
接着,对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保护元件中,对于与上述保护元件10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细节。
图7所示的保护元件50并联连接了第1发热电阻器14和第2发热电阻器25。如图7、图8所示,保护元件50中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与发热体电极18(P1)、18(P2)两者连接。另外,保护元件50中,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连接的发热体电极18与P1连接,另一个发热体电极18与P2连接。其他的结构与保护元件10相同。
由这样的电路结构构成的保护元件50,当探测到电池单元31~34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中电压异常等时,因电流控制元件37而第1发热电阻器14及第2发热电阻器25发热。由此,保护元件10通过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加热可熔导体13。因此,依据保护元件10,即便在加厚截面积以提高电流路径上的可熔导体13的额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且可靠地进行熔断。另外,在保护元件50中,也在盖部件19的顶面部21设置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对置的盖部电极26,从而能够增大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
另外,保护元件50并联连接第1、第2发热电阻器14、25,因此因静电的影响等而破坏了一个发热电阻器的情况下,也使另一个发热电阻器发热,从而能够熔断可熔导体13。
[变形例2]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9所示的保护元件60使第1发热电阻器14和第2发热电阻器25连接到个别的电流路径。如图9、图10所示,保护元件60中,第1发热电阻器14经由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与P1连接,并经由发热体电极61与P2连接。另外,第2发热电阻器25与一对发热体电极62、62连接,这些一对发热体电极62、62与第1发热电阻器14连接到别个电流路径上。其他的结构与保护元件10相同。
这样保护元件60使第1发热电阻器14和第2发热电阻器25形成在个别的电流路径上,因此例如通过将第1发热电阻器14设置在连接电池单元31~34的线,并将第2发热电阻器25设在连接IC或微机的线,从而能够提高相互的绝缘性,并能提高元件整体的稳定性。
[变形例3]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11所示的保护元件70并不将第2发热电阻器25设在顶面部21的内部,而设在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对置的内表面21a,使之同时具有盖部电极26的功能。其他的结构与保护元件50相同。
设在顶面部21的内表面21a的第2发热电阻器25,从盖部件19侧对可熔导体13进行加热,并且与盖部电极26同样,保持熔化导体,并能增大容许量。
保护元件70通过在顶面部21的内表面21a设置第2发热电阻器25,简化第2发热电阻器25的形成工序,并且谋求顶面部21的薄型化,能够减小元件的厚度。此外,第2发热电阻器25既可以如图11所示,与第1发热电阻器14并联连接,也可以如图2所示,与第1发热电阻器14串联连接。
[变形例4]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12所示的保护元件80将第2发热电阻器25设在顶面部21的上表面21b。其他的结构与保护元件50相同。
通过保护元件80也简化顶面得21的层叠构造,能以简单结构形成第2发热电阻器25,另外谋求顶面部21的薄型化,能够减小元件的厚度。此外,保护元件80既可以使第2发热电阻器25与第1发热电阻器14并联连接(图13),或者也可以与第1发热电阻器14串联连接。此外,保护元件80优选在顶面部21的内表面21a设置盖部电极26。
[变形例5]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13所示的保护元件90具有发热体模块92,该发热体模块92具有:第2发热电阻器25;形成有第2发热电阻器25的基底基板91;以及连接在与第2发热电阻器25电连接并且与第1发热电阻器14连接的一对发热体电极18(P1)、18(P2)上的导通电极22,该发热体模块92搭载于绝缘基板11上。
基底基板91与上述绝缘基板11同样,例如,使用陶瓷、玻璃环氧基板等的具有绝缘性的部件来形成。基底基板91内置有第2发热电阻器25,但是也可以设在内表面91a、上表面91b。导通电极22立设于基底基板91的两侧,形成发热体模块92的侧壁。另外,导通电极22与第2发热电阻器25电连接,并连接到设在绝缘基板11上的发热体电极18(P1)、18(P2)上,从而使第2发热电阻器25通电、发热。
该发热体模块92预先在基底基板91设有第2发热电阻器25并且连接一对导通电极22。而且,发热体模块92将导通电极22的基端部连接在形成在绝缘基板11上的发热体电极18(P1)、18(P2)上。然后,保护元件90以进一步覆盖发热体模块92的方式设置盖部件19。
这样,保护元件90设置盖部件19和具有第2发热电阻器25的发热体模块92。因此,保护元件90通过盖部件19来保护发热体模块92,因此基底基板91、导通电极22强度不足也没有问题。另外,保护元件90利用盖部件19覆盖发热体模块92,因此能够防止对于发热体模块92的来自外部的影响。
进而,保护元件90能够将预先模块化的发热体模块92仅仅通过导电性的粘接剂等来连接而搭载于绝缘基板11上,因而能够谋求简化制造工序。
[变形例6]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14所示的保护元件100中,发热体模块92连接在盖部件19的内表面,从而与该盖部件19一体地设置。通过将发热体模块92与盖部件19一体地形成,保护元件100能够同时完成发热体模块92的安装和盖部件19的安装,从而谋求节省制造工序。另外,保护元件100能够使发热体模块92和盖部件19易于操作。
[变形例7]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图15所示的保护元件110具有发热体模块115,该发热体模块115具有:第2发热电阻器111;形成第2发热电阻器111的基底基板112;以及经由连接布线113与盖部件120连接的布线电极114。另外,盖部件120具有从侧壁121到顶面部122与一对发热体电极18(P1)、18(P2)连接的导电层123。
而且,盖部件120中,形成在顶面部122的导电层123经由连接布线113与发热体模块115的布线电极114连接,并且临侧壁121的端面的导电层123与一对发热体电极18(P1)、18(P2)连接,该一对发热体电极18(P1)、18(P2)与绝缘基板11上的第1发热电阻器14连接。连接布线113与形成在布线电极114、顶面部122的导电层123的连接是通过焊锡膏、导电性粘接膏等的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117来进行。
在保护元件110中,也预先使发热体模块114经由连接布线113连接到盖部件120,从而同时完成发热体模块114的安装和盖部件120的安装,能够谋求节省制造工序。另外,保护元件110能够使发热体模块114和盖部件120易于操作。
此外,发热体模块115优选在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对置的位置形成模块电极116。模块电极116与上述的盖部电极26同样,利用第2发热电阻器111来加热,能够加热可熔导体13,并且能够增大保持熔化导体的容许量。
标号说明
1、50、60、70、80、90、100、110保护元件;11绝缘基板;12电极;13可熔导体;14第1发热电阻器;15绝缘部件;16发热体引出电极;17助熔剂;18发热体电极;19、120盖部件;20、121侧壁;21、122顶面部;22导通电极;23粘接剂;25第2发热电阻器;26盖部电极;30电池组;31、32、33、34电池单元;35电池堆栈;36检测电路;37电流控制元件;40充放电控制电路;41、42电流控制元件;43控制部;45充电装置;91基底基板;113连接布线;123导电层。

Claims (10)

1.一种保护元件,其中具备:
绝缘基板;
第1发热体,层叠在所述绝缘基板;
绝缘部件,以至少覆盖所述第1发热体的方式层叠在所述绝缘基板;
第1及第2电极,层叠在层叠有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绝缘基板;
发热体引出电极,以与所述第1发热体重叠的方式层叠在所述绝缘部件上,在所述第1及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该第1发热体电连接;
可熔导体,从所述发热体引出电极层叠到所述第1及第2电极,利用热来熔断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以及
盖部件,覆盖在所述绝缘基板上,
在所述可熔导体的上方设有第2发热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热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顶面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在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可熔导体对置的所述顶面部的内表面设有电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热体与所述第1发热体并联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热体设在电气上独立于所述第1发热体的电流路径的电流路径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热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可熔导体对置的所述顶面部的内表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热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内表面的相反侧的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具有发热体模块,该发热体模块具有:
所述第2发热体;
基底基板,形成有所述第2发热体;以及
导通电极,与所述第2发热体电连接,并且连接在与所述第1发热体连接的一对发热体电极上,
所述发热体模块搭载于所述绝缘基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发热体模块与所述盖部件的顶面部的内表面连接,并与该盖部件一体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
所述发热体模块经由连接布线与所述盖部件的顶面部的内表面连接,并与该盖部件一体化,
所述第2发热体经由设在所述盖部件的导电层,与所述第1及第2电极连接。
CN201480062333.5A 2014-01-15 2014-01-15 保护元件 Active CN105706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0523 WO2015107631A1 (ja) 2014-01-15 2014-01-15 保護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6210A true CN105706210A (zh) 2016-06-22
CN105706210B CN105706210B (zh) 2019-01-18

Family

ID=53542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2333.5A Active CN105706210B (zh) 2014-01-15 2014-01-15 保护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43051B1 (zh)
CN (1) CN105706210B (zh)
WO (1) WO201510763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1546A (zh) * 2016-11-10 2019-06-14 迪睿合株式会社 保护元件
CN110050323A (zh) * 2016-12-12 2019-07-23 迪睿合株式会社 保护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8388B2 (ja) * 2015-10-07 2020-06-10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液濡れセンサー、スイッチ素子、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KR102221521B1 (ko) * 2019-07-29 2021-03-03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전류분배저항을 구비한 세라믹 칩 퓨즈 및 충전장치
KR102280596B1 (ko) 2019-11-28 2021-07-22 주식회사 인세코 이차전지용 대전류 보호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1491A (ja) * 2000-06-06 2001-12-21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型ヒューズ
JP2009146799A (ja) * 2007-12-17 2009-07-02 Panasonic Corp 抵抗付き温度ヒューズ
CN101802953A (zh) * 2008-05-23 2010-08-11 新力化工与资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元件及充电电池装置
WO2013094565A1 (ja) * 2011-12-19 2013-06-2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保護素子、保護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保護素子が組み込まれた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2013201063A (ja) * 2012-03-26 2013-10-03 Dexerials Corp 保護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5617A (ja) 2003-02-05 2004-09-24 Sony Chem Corp 保護素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1491A (ja) * 2000-06-06 2001-12-21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型ヒューズ
JP2009146799A (ja) * 2007-12-17 2009-07-02 Panasonic Corp 抵抗付き温度ヒューズ
CN101802953A (zh) * 2008-05-23 2010-08-11 新力化工与资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元件及充电电池装置
WO2013094565A1 (ja) * 2011-12-19 2013-06-2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保護素子、保護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保護素子が組み込まれた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2013201063A (ja) * 2012-03-26 2013-10-03 Dexerials Corp 保護素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1546A (zh) * 2016-11-10 2019-06-14 迪睿合株式会社 保护元件
CN110050323A (zh) * 2016-12-12 2019-07-23 迪睿合株式会社 保护元件
TWI765940B (zh) * 2016-12-12 2022-06-01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保護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43051B1 (ko) 2019-11-11
CN105706210B (zh) 2019-01-18
KR20160106547A (ko) 2016-09-12
WO2015107631A1 (ja) 2015-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8277B (zh) 保护元件、保护元件的制造方法及装入有保护元件的电池模块
CN105027252B (zh) 短路元件及利用该短路元件的电路
CN106463305B (zh) 保护元件、保护电路及电池电路
CN104508784B (zh) 保护元件及电池组
KR101946106B1 (ko) 보호 소자 및 배터리 팩
CN106463312A (zh) 保护元件和电池组件
KR20150040954A (ko) 보호 소자 및 배터리 팩
CN105706210B (zh) 保护元件
CN105122413A (zh) 保护元件
WO2016017567A1 (ja)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回路
CN105340042A (zh) 保护元件
JP6161967B2 (ja) 短絡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路
TWI652712B (zh) Protective component
CN105324829B (zh) 保护元件及安装保护元件的安装体
TWI621145B (zh) Protective component
JP2014170728A (ja) 短絡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路
US20230146486A1 (en) Protection element and battery pack
TWI648933B (zh) 保護電路、電池電路、保護元件以及保護元件的驅動方法
TWI680482B (zh) 保護元件
CN109891546A (zh) 保护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