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1517B - 卡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卡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1517B
CN105701517B CN201510920607.6A CN201510920607A CN105701517B CN 105701517 B CN105701517 B CN 105701517B CN 201510920607 A CN201510920607 A CN 201510920607A CN 105701517 B CN105701517 B CN 105701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detector
signal
detection signal
process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206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1517A (zh
Inventor
山宫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01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1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1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1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65G13/02Roller-ways having driven rollers
    • B65G13/06Roller driving means
    • B65G13/071Roller driving means with frictional eng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6Guiding cards; Checking correct operation of card-conveying mechanisms
    • G06K13/067Checking presence, absence, correct position, or moving status of c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06K13/07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with intermittent movement; Braking or stopping mov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43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or back into the same magazi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10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 G06K13/103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using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13/00Handling of coins or of valuable papers, characterised by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s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7D1/00 - G07D11/00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9/00Complete banking systems; Coded card-freed arrangements adapted for dispensing or receiving monies or the like and posting such transactions to existing accounts, e.g.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9/00Complete banking systems; Coded card-freed arrangements adapted for dispensing or receiving monies or the like and posting such transactions to existing accounts, e.g.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
    • G07F19/20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 [ATMs]
    • G07F19/21Retaining of the payment card by ATM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7/00Mechanisms actuated by objects other than coins to free or to actuate vending, hiring, coin or paper currency dispensing or refunding apparatus
    • G07F7/08Mechanisms actuated by objects other than coins to free or to actuate vending, hiring, coin or paper currency dispensing or refunding apparatus by coded identity card or credit card or othe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means
    • G07F7/12Card ver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卡处理设备,无论卡中是否存在不透明部和/或无论卡中的不透明部的位置如何,该卡处理设备确实地检测卡是否插入以及被插入的卡在卡处理设备中的位置。第一卡检测器布置在输送路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二卡检测器布置在输送路径中的向后远离第一卡检测器的第二位置处,第三卡检测器布置在输送路径中的向后远离第二卡检测器的位置处。通过自第一至第三卡检测器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输送机构。第一至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均包括操作构件和传感器,操作构件能够归因于在输送期间与卡接触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偏移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操作构件的移位。响应于检测信号中的哪一信号为通知是否检测到卡,判断卡是否插入及被插入的卡的位置。

Description

卡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处理设备,更特别地,涉及能够将卡引入卡处理设备的内部以执行诸如从卡中读取信息等的预定处理的卡处理设备。特别地,优选地是,该设备用于对具有透明度的卡进行处理。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如下功能的诸如自动取款机(ATM)、自动售货机(vendingmachine)、自动售卡机(card vending machine)以及卡充值机(card charging machine)等的各种卡处理设备:将卡引入卡处理设备的内部,以及从卡处理设备的内部向卡处理设备的外部排出卡。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卡”泛指卡状物品,该卡状物品不仅包括具有透明度的卡状信息存储介质(即,信息存储介质卡),而且包括不具有透明度和/或信息存储功能的卡和卡状物品。具体而言,术语“卡”包括电话卡、预付卡(prepaid card)、字符卡(charactercard)、肖像照片(portrait photograph)、娱乐卡(amusement card)、磁条卡(例如,信用卡和银行卡)、IC卡、条形码卡以及由厚度等于或大于这些卡的厚度的纸、塑料等制成的其它薄板状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第一现有技术设备,已知2005年公布的日本特开2005-173947号中公开的卡处理设备(参见图3、权利要求1以及第0009段、第0014至0016段和第0023至0024段)。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包括:卡插入孔,其用于接收被插入的具有信息存储部的卡;卡输送部件,其用于输送被插入卡插入孔的卡;卡信息读取部件,其用于读取存储在被卡输送部件输送的卡的信息存储部中的信息;以及卡读取位置检测部件,其用于检测卡至卡信息读取部件读取卡中的信息的位置的输送。当通过卡输送部件输送卡时,卡读取位置检测部件位于卡的信息存储部的路径上,同时,卡读取位置检测部件在卡输送部件的卡输送方向上位于卡信息读取部件的前方和/或后方。
具体而言,利用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用作卡读取位置检测部件的所有传感器配置在由卡输送部件输送的卡的信息存储部(例如,磁条)的路径上,所述所有传感器为用于检测卡的插入的光学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卡的位置的光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放置在用于信息读取的磁头前方(上游侧)的用于测量信息读取时间的光学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以及放置在磁头后方(下游侧)的用于测量信息读取时间的光学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归因于该构造,在输送期间通过前述光学传感器对卡的信息存储部进行确实地检测;因此,甚至能够确实地检测除了信息存储部以外是透明的卡(所谓的骨架卡(skeletoncard))。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第二现有技术设备,已知2011年公布的日本特许第4888789号中公开的卡处理设备(参见图2、图4、权利要求1以及第0023段、第0034至0043段和第0048至0072段)。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包括:用于检测卡插入的光学传感器,其设置于卡输送路径的卡插入孔;用于检测卡长度的光学传感器,其设置在卡插入方向的下游侧、距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预定的间隔处;卡输送机构,其用于供应载置在卡输送路径上的卡;以及输送控制器,其基于来自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卡输送机构的操作条件。
在位于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与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之间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无论卡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都用于检测卡的存在的传感器。输送控制器包括:卡供应控制部件,其响应于来自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的卡检测信号来沿卡插入方向驱动卡输送机构;长度判断部件,其基于来自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的信号来判断卡的不透明部的长度是否达到预定长度;以及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其用于调整返回卡的动作。当通过长度判断部件判断出卡的不透明部的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保持由卡输送机构供应的卡。另一方面,当通过长度判断部件判断出卡的不透明部的长度未达到预定长度时,进一步判断卡是否被用于检测卡存在的传感器检测到,然后,如果判断检测到卡,则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沿卡排出方向驱动卡输送机构,由此通过卡插入孔排出卡,并且使卡输送机构返回至其初始状态。如果判断未检测到卡,则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立即使卡输送机构返回至其初始状态。
在作为第二现有技术的前述卡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用于检测卡存在的传感器放置在位于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与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之间的输送路径上(所有传感器均为光学传感器),由此无论卡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都能够判断出卡的存在与否。另外,只有当卡被检测到时,才通过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沿卡排出方向驱动卡输送机构,由此通过卡插入孔排出卡;当未检测到卡时,通过卡返回动作调整部件使卡输送机构立即返回至其初始状态,由此准备下一张卡的插入。为此,当在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中对具有透明部和不透明部的卡进行处理时,能够在如下状态下通过用于检测卡存在的传感器发现卡的存在与否:正在输送的卡的不透明部载置在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与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之间的输送路径上。因此,甚至在通过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与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中的任一者均不能检测到卡的状态下,也能够确实地防止无意义的卡返回处理,这会提升该卡处理设备的操作效率。
然而,在作为第一现有技术的前述卡处理设备的情况下,如果以错误的状态或姿势将骨架卡插入卡插入孔内,则存在如下问题:在该设备中,不能正常地处理被如此插入的卡。
例如,当以骨架卡的正反面颠倒或前后方向颠倒的方式将该骨架卡插入卡插入孔内时,或者当将完全透明的且无信息存储部的骨架卡插入卡插入孔内时,不能读取被如此插入的卡的信息和/或将信息写入该卡。这是因为不能通过用作卡读取位置检测部件的第一至第四光学传感器中的任一者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骨架卡的信息存储部。因此,这会产生如下问题:在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中,不能正常地处理被插入的卡,这意味着,通过卡插入孔从设备中排出被插入的卡的预定的卡排出操作需要在判断出该“错误”状态时立即开始。
另外,在作为第二现有技术的前述卡处理设备的情况下,无论卡是否为骨架卡,能够通过位于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与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的用于检测卡存在的传感器检测卡的存在与否。然而,用于检测卡插入的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卡长度的传感器两者均由光学传感器形成。因而,这两个传感器位于能够检测到通过卡插入孔插入的骨架卡的不透明的信息存储部的位置处。为此,当以骨架卡的正反面颠倒或前后方向颠倒的方式将该骨架卡插入卡插入孔内时,或者当将完全透明的且无信息存储部的骨架卡插入卡插入孔内时,会产生如下问题:不能检测到骨架卡是否插入卡插入孔内以及被插入的骨架卡在该现有技术的卡处理设备中的位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第一现有技术的设备和第二现有技术的设备的前述问题而创造出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处理设备,无论待被插入的卡是否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以及在待被插入的卡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无论不透明部在卡中的位置如何,该卡处理设备都能够确实地检测到卡是否插入设备内以及被插入的卡在设备中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处理设备,该卡处理设备能够消除对待用于设备的卡是否存在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限制,以及对不透明部在卡中的位置的限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处理设备,该卡处理设备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检测卡是否插入设备内以及被插入的卡在设备中的位置,而不会对卡的输送以及对卡的处理(例如,信息读写处理)产生任何妨碍。
通过以下说明,以上目的以及未具体提及的其它目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明显。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卡处理设备,其包括:
第一卡插入部,其具有第一卡插入孔;
输送部,其用于沿着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的卡;
输送机构,其用于通过驱动所述输送部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向前或向后输送被插入的卡;
第一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一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插入孔相邻;
第二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二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位置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的后方与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相距预定的距离;
第三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三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三位置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的后方与所述第二卡检测器相距预定的距离;以及
控制部,其用于基于自所述第一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一检测信号、自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二检测信号以及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三检测信号控制所述输送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均包括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和传感器,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接触而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偏移位置,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操作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至所述偏移位置的移动;并且
响应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哪一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或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了卡以及卡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第一卡检测器设置在输送路径中的第一位置处,其中第一位置与第一卡插入孔相邻,第二卡检测器设置在输送路径中的第二位置处,其中第二位置沿着输送路径向后距第一卡检测器预定的距离,第三卡检测器设置在输送路径中的第三位置处,其中第三位置沿着输送路径向后距第二卡检测器预定的距离。基于分别自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和第三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通过控制部来控制用于沿着输送路径向前或向后输送被插入的卡的输送机构。
另外,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和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均包括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和传感器,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在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接触而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偏移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操作构件从待机位置至偏移位置的移动。响应于来自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和第三卡检测器的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中的哪一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或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控制部判断卡是否通过第一卡插入孔插入以及卡在输送路径上的位置。
因此,无论待被插入的卡是否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以及在待被插入的卡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无论不透明部在卡中的位置如何,能够确实地检测到卡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内以及被插入的卡在设备中的位置。
另外,能够消除对待用于卡处理设备的卡是否存在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限制,以及对不透明部在卡中的位置的限制。
此外,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用于检测卡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内的部件以及用于检测被插入的卡在设备中的位置的部件,而不会对卡的输送以及对卡的处理(例如,信息读写处理)产生任何妨碍。
此外,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和第三卡检测器分别设置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处,并且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和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均包括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和传感器,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在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接触而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偏移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操作构件从待机位置至偏移位置的移动。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检测卡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内以及被插入的卡在设备中的位置,而不会对卡的输送以及对卡的处理(例如,信息读写处理)产生任何妨碍。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待机位置限定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能够与所述操作构件接触的位置处,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该卡的接触而朝向所述输送路径的外部移动,以到达所述偏移位置,并且其中如果所述操作构件与该卡的接触被解除,则所述操作构件立即返回至所述待机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两侧的一对侧壁;其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以能够缩回地突出至所述输送路径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一个侧壁。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具有第一固定端和能够移位的第二端的弹性的轴;所述操作构件以能够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卡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的所述第二端;其中,当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卡与所述操作构件接触时,所述轴弹性变形,以使所述操作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偏移位置;并且通过所述传感器来检测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如下额外的优点:能够容易地实现在操作构件与卡的接触被解除时,使操作构件从偏移位置自动返回至待机位置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构件能够绕着所述轴转动或枢转。具体而言,优选的是,操作构件由能够绕着轴转动或枢转的辊状构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构件在操作构件与卡接触时能够转动或枢转,因此,当沿接收方向和排出方向(即,向前和向后)中的任一方向输送卡时,操作构件的侧面与卡的相对侧边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意味着,存在如下额外的优点:能够更顺利地输送卡,而不会抑制卡的移动,换言之,在卡与操作构件接触时施加于卡的载荷减小,结果,防止了卡变形和/或损坏。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还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有卡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由此通过驱动所述输送机构向后输送该卡。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均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的卡被完全地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内,由此通过停止所述输送机构来停止对该卡的输送。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控制部检测到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指示了卡的排出并使所述输送机构停止,由此停止卡的输送。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插入部,其具有第二卡插入孔,所述第二卡插入孔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第一卡插入孔的相反侧;以及第四卡检测器,其用于发送第四检测信号,所述第四卡检测器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四位置处,其中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卡插入孔相邻;其中,当所述第四检测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为通过所述第二卡插入孔插入了卡,由此通过驱动所述输送机构来向前输送该卡。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由被弹性的轴支撑的辊状构件形成,并且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卡接触而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弹性地移动至所述偏移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如下额外的优点: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操作构件更小。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传感器被构造成光学地检测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卡接触而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偏移位置之间的移动;并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与卡接触而从所述待机位置移位至所述偏移位置时,所述传感器发送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通知检测到卡的对应的信号。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传感器包括发光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发光器用于沿着预定的光轴发射光束,所述光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光束;并且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与卡接触而从所述待机位置移位至所述偏移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遮挡所述发光器的光轴,所述传感器发送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通知检测到卡的对应的信号。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来自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的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均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将卡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引入处理完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来自所述第四卡检测器的第四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随后来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的第三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二卡插入孔将卡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引入处理完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卡处理设备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来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的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从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然后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并且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保持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或所述第二卡插入孔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卡的排出处理完成。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更容易地有效实施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立体图,其是从设备的前上方观察的以示出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2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立体图,其是从设备的后上方观察的。
图3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左视图。
图5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平面图。
图6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仰视图。
图7是沿着图3中的线VII-VII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
图9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回收状态。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挡板机构(shutter mechanism)的立体图。
图11A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输送部的立体图,图11B是其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输送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其是从设备的第一卡插入部侧观察的。
图13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输送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其是从设备的第二卡插入部侧观察的。
图14A至图14D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通过第一卡插入孔将卡引入设备。
图15A至图15C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通过第一卡插入孔将卡引入设备内。
图16A至图16D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通过第二卡插入孔将卡引入设备内。
图17A至图17D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通过第一卡插入孔将卡从设备内部排出。
图18A和图18B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通过第一卡插入孔将卡从设备内部排出。
图19是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功能框图。
图20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控制的流程图,其中通过第一卡插入孔将卡引入设备内。
图21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控制的流程图,其中通过第二卡插入孔将卡引入设备内。
图22是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卡输送控制的流程图,其中卡从设备中被排出。
图23A至图23D是分别示出图1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的各种状态的图;图23A是示出第一卡检测器的静止状态(resting state)(即,常规状态)的立体图,图23B是图23A中的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图23C是示出第一卡检测器的操作状态的立体图,图23D是图23C中的部分D的局部放大图。
图2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24B是其侧视图。
图25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25B是其侧视图。
图26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26B是其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在参照附图的情况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23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
[卡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包括:第一卡插入部102,其具有第一卡插入孔或槽102a;输送部104,其位于第一卡插入部102的后方、与第一卡插入部102连续;分配部106,其位于输送部104的后方、与输送部104连续;以及第二卡插入部110,其位于分配部106的后方、与分配部106连续并且具有第二卡插入孔或槽110a。IC数据读/写部108位于分配部106的上方。用于驱动输送部104的输送机构112设置在输送部104和分配部106的右侧。
第一卡插入部102借助于第一卡插入孔102a将卡120引入第一卡插入部102,并且向输送部104输送被如此引入的卡120。以这种方式,将卡120从卡处理设备100的前端引入卡处理设备100的内部。
输送部104通过输送机构112的驱动力沿着形成在输送部104中的第一输送路径150(参见图7)向后(或向前)输送已经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引入第一卡插入部102内的卡120。
分配部106根据需要开闭介于第一输送部150与第二卡插入部110之间的部分,由此向回收口114(参见图8)引导作为回收对象的卡120。
第二卡插入部110借助于第二卡插入孔110a将卡120引入第二卡插入部110,并且向分配部106输送被如此引入的卡120。以这种方式,将卡120从卡处理设备100的后端引入卡处理设备100的内部。
这里,如图1所示定义X轴、Y轴和Z轴。具体地,X轴位于水平面内。X方向为卡120插入第一卡插入孔102a的插入方向和卡120的输送方向。将沿着X轴的从第一卡插入部102朝向第二卡插入部110的方向称作向后方向,将该向后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作向前方向。在图1中,X轴从左前方向右后方倾斜地延伸。Y轴位于水平面内、与X轴垂直。在图1中,Y轴从右前方向左后方倾斜地延伸。Y方向为水平面内的与卡12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与X轴和Y轴以及包括X轴和Y轴的水平面(即,X-Y平面)垂直,并且垂直于X-Y平面竖直地延伸。Z方向为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卡处理设备100放置在水平面上。
另外,将用于沿着X轴向后输送卡120的转动方向(图3和图8中顺时针方向)定义为第一转动方向R1。将用于沿着X轴向前输送卡120的转动方向(图3和图8中逆时针方向)定义为第二转动方向R2。
如图1至图9所示,具有前述结构元件的卡处理设备100包括框架130,框架130具有沿着X轴延伸的一对长边以及沿着Y轴延伸的一对短边,框架130的与X-Y平面(即,水平面)平行的截面大致为矩形。换言之,卡处理设备100的结构元件,即第一卡插入部102、输送部104、分配部106、第二卡插入部110、IC数据读/写部108和输送部112沿着框架130配置。
框架130包括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构成一对长边并且彼此相对间隔预定的间隔。另外,框架130包括构成一对短边的第一支撑件(stay)136和第二支撑件138,其中第一支撑件136固定于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的前端,第二支撑件138固定于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的后端。
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件136包括:一对凸缘部136a和136b,其彼此相对;以及连接板部(web part)136c,其连接一对凸缘部136a和136b。具有U形截面的一对凸缘部136a和136b利用螺钉等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件138包括:一对凸缘部138a和138b,其彼此相对;以及连接板部138c,其连接一对凸缘部138a和138b。具有U形截面的一对凸缘部138a和138b利用螺钉等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第二支撑件138的一对凸缘部138a和138b的Z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大于连接板部138c的Z方向上的宽度或高度。换言之,第二支撑件138在Y-Z平面内具有U形截面。
如图6和图2所示,框架13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140和第四支撑件148。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三支撑件140安装在输送部104的背面侧(下侧)。第四支撑件148布置在第二支撑件138的一对凸缘部138a和138b的上方。第四支撑件148连接一对凸缘138a和138b。
第一卡插入部102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36的上方。第二卡插入部110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38的上方,更具体地,第二卡插入部110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38的连接板部138c的上方。
第一卡插入部102、输送部104、分配部106和第二卡插入部110以这样的顺序沿着框架130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配置。第一卡插入孔102a、将稍后解释的输送部104的第一输送路径150、将稍后解释的分配部106的第二输送路径402以及第二卡插入孔110a形成为大致齐平且彼此连通,由此构成卡处理设备100中的直线状输送路径118。
在第一侧板132的朝向第二侧板134的那侧的相反侧,换言之,在框架130的外侧面(图1中的右侧的外侧面),设置有:输送机构112的可驱动连接部326,其用于输送载置在输送路径118上的卡120;以及切换机构410,其用于在第一输送路径150和第二输送路径402的连接状态与第一输送路径150和分配部106的回收通道404的连接状态之间切换。
在第二侧板134的朝向第一侧板132的那侧的相反侧,换言之,在框架130的外侧面(位于图1中的左侧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第四卡检测器506,其用于检测载置在输送路径118上的卡120;以及状态检测部424,其用于检测分配部106的状态。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三支撑件140的位于卡处理设备100内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控制卡处理设备100的操作的控制部146。
[第一卡插入部]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图3至图9来详细说明第一卡插入部102。
第一卡插入部102具有如下功能: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接收卡120,以及朝向输送部104引导被如此接收的卡120。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卡插入部102由在平面图中为矩形凸状的柱142形成,并且第一卡插入部102拧入框架130。如图7所示,形成在柱142中的、沿着柱142的突出方向(即,沿着X轴)延伸的贯通孔144与形成于柱142的前端的第一卡插入孔102a连通。孔144具有与垂直于X轴的平面(即,Y-Z平面)平行的大致矩形截面形状。孔144的宽度略大于卡120的一对短边的长度,孔144的厚度略大于卡120的厚度且小于两张层叠的卡120的总厚度。第一卡插入孔102a的尺寸大于孔144的尺寸。插入第一卡插入孔102a的卡120在被孔144的内壁引导的情况下通过贯通孔144向输送部104发送。
第一卡插入部102的形状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形状。除了矩形凸状的柱形状以外,第一卡插入部102可以具有诸如筒状等的任何形状。贯通孔144可以直接形成在框架130中,而不用形成柱142也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孔144的前端用作第一卡插入孔102a。无需赘述,第一卡插入部102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目的或用途而适当地改变。
[挡板机构]
如图8至图10所示,挡板机构220设置在第一卡插入部102与输送部104之间,更具体地,挡板机构220设置在第一卡插入部102的贯通孔144与输送部104的第一输送路径150之间。挡板机构220具有限制从第一卡插入部102向第一输送路径150输送卡120的功能。
挡板机构220包括:挡板222,其形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枢转,在第一位置P1处,阻止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卡插入部102之间的连通,在第二位置P2处,确保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卡插入部102之间的连通;第一螺线管232,其用于驱动(或枢转)挡板222;以及可动轴230,其用于将第一螺线管232的驱动力传递至挡板222。
如图10A所示,第一螺线管232布置在第一支撑件136的第一侧板132侧,并且借助于支架固定于框架130的内部。第一螺线管232的柱塞(plunger)232a与可动轴230的一端连接。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挡板222包括:板状的限制部224,其具有位于其中央位置的矩形突出部;以及一对连接部226a和226b,其从该突起的两侧大致垂直地突出。连接部226a和226b具有形成在重叠位置处的供转动轴228插入的圆形贯通孔。转动轴228固定于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4。因而,挡板222被构造成能够绕着转动轴228枢转。在第一侧板132附近的连接部226a上,在前述圆形贯通孔与限制部224之间形成有椭圆形通孔。可动轴230的一端插入该椭圆形通孔,在该处轴230与第一螺线管232的柱塞232a接合。借助于柱塞232a和轴230将第一螺线管232的驱动力传递至挡板222。
挡板222通常保持在第一位置P1。因此,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卡插入部102之间的连接通常是被阻止的,由此防止了向第一输送路径150传送卡120。如果从外部装置1向卡处理设备100输出用于打开挡板222的指令(参见图19),则设备100的控制部146输出用于第一螺线管232的驱动控制信号。响应于驱动控制信号,第一螺线管232被驱动以将挡板222移动至第二位置P2。以这种方式,使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卡插入部102连接,由此能够向第一输送路径150传送卡120。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常规的拉式螺线管(pull-solenoid)用作第一螺线管232,因而,如果对第一螺线管232通电,则柱塞232a被拉入螺线管232的内部,并且使挡板222从第一位置P1枢转或摇动至第二位置P2。归因于该移动,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插入部102彼此连通。另一方面,如果对第一螺线管232断电,则柱塞232a被从螺线管232的内部推出,并且使挡板222从第二位置P2枢转或摇动至第一位置P1。归因于该移动,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一插入部102之间的连通被阻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拉式螺线管用作第一螺线管232;然而,用于挡板机构220的驱动源不限于此,而是出于该目的,可以使用诸如推式螺线管、转动螺线管和马达等的任意其它类型的驱动源。
[输送部]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13来详细解释输送部104。
输送部104具有如下功能:向前或向后(沿着X轴)输送卡120,以及读取存储在(形成在卡120上的)磁条中的磁数据和将数据写入磁条。
如图8和图9所示,输送部104包括:第一单元240,其中配置有磁头244和其它部件;以及第二单元242,其布置于第一单元240的上部。能够供卡120穿过的板状间隙形成在第一单元240与第二单元242之间。被如此形成的间隙用作第一输送路径150。
第一输送路径150具有:底面152;顶面,其与底面152相对;以及第一侧壁156和第二侧壁158,其分别形成在底面152的与X轴平行地延伸的两侧。与第一插入部102的贯通孔144相似,第一输送路径150的与Y-Z平面平行的截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该截面的宽度略大于卡120的一对短边,该截面的高度略大于卡120的厚度。如前所述,第一输送路径150形成在第一单元240与第二单元242之间,因而,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与第一单元240的上表面对应,第一输送路径150的顶面与第二单元242的下表面对应。第一侧壁156和第二侧壁158用作布置在第一单元240的上表面与第二单元242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隔件,由此在第一单元240与第二单元242之间形成第一输送路径150。
如图7和图10A清楚地所示,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60,磁头244位于第一通孔160;第二通孔162,与磁头244配合来支撑卡120的支撑部246位于第二通孔162;一对第三通孔164a和164b,输送机构112的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一对辊302a和302b分别布置在一对第三通孔164a和164b中;一对切口部172a和172b,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一对辊304a和304b分别布置在一对切口部172a和172b中;以及第四通孔166、第五通孔168和第六通孔170,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分别位于第四通孔166、第五通孔168和第六通孔170中。
大致为矩形的第一通孔160位于如下位置:底面152的沿着X轴延伸的两个边的大致中间。孔160与第一侧壁156间隔预定的距离。更具体地,第一通孔160形成在与在第一输送路径150上正在输送的卡120的信息存储部(例如,常规磁条卡的磁条)相对的位置处。
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且该形状的一对长边与X轴平行的第二通孔162位于如下位置:底面152的沿着X轴延伸的两个边的大致中间位置。孔162与第一侧壁156间隔预定的距离。对于沿着X轴的位置,第二通孔162位于与第一通孔160大致相同的位置。由于第二通孔162以这种方式形成,所以如图7所示,卡120被磁头244和支撑部246两者支撑。因此,当读写存储在卡120的信息存储部(即,磁条)中的磁数据时,会使卡120的姿势在输送期间稳定。
一对第三通孔164a和164b形成在底面152的(靠近第一卡插入部102的)上游侧端附近。第三通孔164a布置在第一侧壁156附近,第三通孔164b布置在第二侧壁158附近,从而在输送期间与卡120的信息存储部(即,磁条)不相对。
一对切口部172a和172b位于底面152的与第一卡插入部102相反的(靠近第二卡插入部110的)端部。切口部172a布置在第一侧壁156附近,切口部172b布置在第二侧壁158附近,从而在输送期间与卡120的信息存储部(即,磁条)不相对。
构成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一对辊302a和302b位于一对第三通孔164a和164b中。构成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一对辊304a和304b位于一对切口部172a和172b中。为此,第三通孔164a和164b以及切口部172a和172b不与卡120的信息存储部(即,磁条)相对,这意味着,辊302a、302b、304a和304b不与卡120的信息存储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卡120的信息存储部在输送期间损坏。
第四通孔166形成在第二侧壁158的(比第三通孔164b靠近第一卡插入部102的)前端附近的位置。第五通孔168和第六通孔170以这样的顺序形成在第三通孔164b与切口部172b之间。
如图7、图11A和图11B所示,在第二侧壁158上,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第九通孔178分别形成在与第四通孔166、第五通孔168和第六通孔170对应的位置。稍后将详细解释的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辊186a、186b和186c分别位于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中。为此,通孔174、176和178的各自的一对横边(与X轴平行)之间的间隔大于辊186a、186b和186c中的对应的一个辊的厚度(即,与Z轴平行的长度)。通孔174、176和178的各自的(与Z轴平行且与底面152垂直的)一对纵边以如下方式成锥形:该对纵边的距离随着这些纵边沿着Y轴远离第一输送路径150而逐渐增大。归因于这里所述的结构,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的各自的(靠近第一输送路径150的)近端之间的间隔小于辊186a、186b和186c中的对应的一个辊的直径。结果,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的各自的(远离第一输送路径150的)远端之间的间隔大于辊186a、186b和186c中的对应的一个辊的直径。
另外,在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中,第三通孔164b、第四通孔166和第五通孔168形成为彼此连接,由此形成组合的通孔。然而,第三通孔164b、第四通孔166和第五通孔168可以一体形成或分开形成。可以将切口部172a和172b形成为与第三通孔164a和164b类似的通孔。第三通孔164b、第四通孔166、第五通孔168、第六通孔170以及切口部172b可以一体形成,由此形成单个的通孔或单个的切口部。
磁头244具有如下功能:读取存储于第一输送路径150上输送的卡120的信息存储部或磁条中的磁数据,以及将数据写入信息存储部或磁条。如图12所示,磁头244位于板簧248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并且从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的背面侧(下侧)插入第一通孔160。板簧248的两端固定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的背面侧。通过板簧248对磁头244施加朝向底面152的上侧、换言之朝向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内部的力。因此,能够根据卡120的移动使磁头244沿与底面152垂直的方向(即,沿着Z轴)摆动或枢转。这里,如图8所示,板簧248借助于固定构件258位于底面152的背面侧;然而,可以将板簧248直接固定于底面152。
如图7所示,支撑部246具有如下功能:与磁头244配合来保持待在第一输送路径150上输送的卡120的姿势。支撑部246包括:平坦部252,其在平面图中为矩形;以及突出部254,其从平坦部252的中央突出,并且在平面图中为矩形。突出部254以如下方式从底面152的背面侧(下侧)插入第二通孔162:磁头244从底面152的突出量与突出部254从底面152的突出量大致相等。在突出部254的上表面,斜面(slope)形成在该上表面的沿着X轴的两端处,其中各斜面的端部向底面152的背面侧延伸。归因于这里所述的该结构,能够使卡120在输送期间从底面152平滑地移动至突出部254,而不会将卡120卡在突出部254的X方向上的两端处。
在支撑部246的下方,固定构件258固定于底面152(参见图8和图9)。一对螺钉从平板部252的相反侧插入固定构件258的与平板部252相对的平面部。这些螺钉中的每个螺钉均嵌有弹簧。各弹簧256的一端与固定构件258的平面部抵接,各弹簧256的另一端与平板部252的背面侧抵接,由此对支撑部246施加朝向底面152的上侧(即,朝向第一输送路径150)移动的力。因此,与磁头244相似,支撑部246也能够沿着Z轴(即,纵向)摆动或枢转。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中,一对弹簧256嵌于插入固定构件258的平面部内的一对螺钉。然而,用于插入一对弹簧的轴可以额外地形成于固定构件258。用于对支撑部246施力的弹簧的总数可以为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尽管本实施方式中将螺旋弹簧用作弹簧256,但是出于此目的,与磁头244相似地可以使用板簧。
[第一卡检测器、第二卡检测器、第三卡检测器]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2、图4、图7、图10、图11和图23来详细解释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
在第二侧板134中,通孔(未示出)形成在与第二侧壁158的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对应的对应位置处。因此,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借助于第二侧板134的对应的通孔而均向第二侧板134的外侧开放。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分别布置在第七通孔174、第八通孔176和第九通孔178中。
如在图2、图7和图13中清晰地所示,第一卡检测器180包括辊186a;转动轴,其用于辊186a;以及传感器190a,其用于检测卡120的有无。辊186a归因于卡120的推动动作而能够绕着与Z轴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并能够沿着Y轴(即,沿与卡12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摆动。转动轴可转动地支撑辊186a,并且对辊186a施加朝向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内侧移动的力。传感器190a检测辊186a沿着Y轴(即,沿与卡12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摆动或枢转运动,由此发现第一输送路径150中卡120的有无。
辊186a由圆板状或筒状的转子形成,并且具有形成于圆顶面和圆底面的中央的轴孔188a。钢丝弹簧或扭簧196a的用作辊186a的前述转动轴的第一轴198a插入轴孔188a,并且辊186a能够绕着第一轴198a转动或枢转。钢丝弹簧196a除了第一轴198a以外还包括第二轴200a,其中第一轴198a与第二轴200a形成L字形状。第一轴198a沿着Z轴延伸,并且位于第一通孔174的X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沿着X轴延伸的第二轴200a通过螺钉等固定于第二侧板134。辊186a位于第七通孔174中,并且受到钢丝弹簧196a施加的朝向第一输送路径150移动的力。以这种方式,辊186a被构造成能够向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内部移动。当辊186a位于待机位置P5a处时,辊186a的侧面与第一输送路径150的第一侧壁156之间的最小间隔设定成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
传感器190a为透过型光传感器,其包括:大致U形的主体,其具有间隙192a;以及一对光投射器或发光器和光接收器,其分别位于主体的两端处彼此相对的位置。传感器190a借助于支架固定于第二侧板134,该支架在第二侧板134的与第一输送路径150相反的一侧(即,外侧)与第七通孔174对应地设置。从传感器190a的发光器向传感器190a的光接收器照射的光的光轴194a与Z轴平行。辊186a能够移动进入传感器190a的间隙192a。
当辊186a归因于钢丝弹簧196a的施力而保持在待机位置P5a时,辊186a移动进入第一输送路径150,并且离开传感器190a的间隙192a,其中辊186a不会遮挡传感器190a的光轴194a。另一方面,当辊186a抵抗钢丝弹簧196a的施力而向偏移位置P6a移动时,辊186a离开第一输送路径150,并且移动进入传感器190a的间隙192a内,由此遮挡传感器190a的光轴194a。
由于辊186a的侧面与第一输送路径150的第一侧壁156之间的最小间隔设定成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辊186a与卡120的(靠近第二侧板134的)侧面接触并且沿着Y轴移位。结果,能够从待机位置P5a朝向偏移位置P6a对辊186a加压,从而使辊186a离开第一输送路径150。因此,当卡120到达第一卡检测器180时,辊186a受到由卡120的侧面施加的从待机位置P5a向偏移位置P6a的压力,从而使辊186a进入传感器190a的间隙192a,由此遮挡光轴194a。当光轴194a被辊186a遮挡时,传感器190a向控制部146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当以这种方式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时,控制部146判断卡120已经被第一卡检测器180检测到。这意味着,借助于辊186a通过传感器190a检测到卡120。
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具有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简化起见,通过对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中的相同结构元件附上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对这些标记加上标识“b”和“c”来示出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结构元件。换言之,由于第一卡检测器180中的附图标记附有标识“a”,第二卡检测器182中的附图标记附有标识“b”,第三卡检测器184中的附图标记附有标识“c”,由此区分这三个检测器180、182和184。严格地讲,第二卡检测器182的辊186b位于第八通孔176中,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辊186c位于第九通孔178中,因而,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结构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的略有不同。然而,其它结构元件是相同的。因此,这里省略对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详细解释。
在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中,通过检测辊186a、186b和186c的由与卡120的相对侧接触加压而产生的移动(即,移位)来检测卡120的存在。因此,即使卡120为整体具有透明度的骨架卡(skeleton card),也不会发生如下故障:卡120不能被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中的任意一者检测到。
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上表面(即,第二单元242的下表面),形成有一对第十通孔(未示出)、一对第十一通孔(未示出)、一对第十二通孔(未示出)以及第十三通孔(未示出)。形状为大致矩形的一对第十通孔与形成于底面152的一对第三通孔164a和164b相对。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的一对辊306a和306b位于一对第十通孔中。形状为大致矩形的一对第十一通孔与形成于底面152的一对切口部172a和172b相对。第四输送辊装置308的一对辊308a和308b位于一对第十一通孔中(参见图10A、图11A和图12)。
形状为大致矩形的一对第十二通孔与形成于底面152的第一通孔160相对。一对支撑部(未示出)以使卡120被磁头244和该对支撑部夹持的方式位于一对第十二通孔中。形状为大致矩形的第十三通孔与形成于底面152的第二通孔162相对。支撑部(未示出)以使卡120被该支撑部与支撑部246(参见图7)配合地夹持的方式插入第十三通孔中(参见图7、图10A和图11A)。
[分配部]
接下来,将参照图1至图10来详细解释分配部106。
分配部106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关闭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二卡插入部110之间的通道向回收口114引导目标卡120。如图7至图9所示,分配部106包括:分配构件400,其能够在第三位置P3和第四位置P4之间移动,在第三位置P3处,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二卡插入部110之间的通道被打开,在第四位置P4处,这一通道被关闭;状态检测部424,其用于检测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和第四位置P4中的哪一位置;以及切换机构410,其用于使分配构件400在第三位置P3与第四位置P4之间枢转。
在以下解释中,通过使用如下情形来定义各方向(即,X轴、Y轴和Z轴):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作为参考。
与Y-Z平面平行的截面为H字形的分配构件400包括:一对侧壁,其长边沿着X轴延伸;连接板部,其使一对侧壁互相连接。一对侧壁的后端(即,位于第一输送路径150的相反侧的端部)能够转动地保持于将稍后解释的输送机构112的第五辊装置310的第五转动轴322(参见图5、图12和图13)。因而,能够使分配构件400在第三位置P3与第四位置P4之间绕着第五转动轴322摆动或枢转。
在分配构件400的连接板部的表面侧,形成有用于沿着X轴输送卡120的第二输送路径402。与第一输送路径150相似,第二输送路径402具有大致矩形的与Y-Z平面平行的截面(即,纵截面),该截面略大于卡120的短边长度且略大于卡120的厚度。第二输送路径402的底面402a由连接板部形成(参见图7)。第二输送路径402的一对侧面由连接板部的一对侧壁形成。另外,第二输送路径402的顶面与底面402a平行地形成在底面402a的上方。第二输送路径402的底面402a以如下方式构造:当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时,与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大致齐平。以这种方式,沿着X轴输送的卡120能够在第一输送路径150与第二输送路径402之间平滑地移动。
在第二输送路径402的顶面,设置有用于读取存储在非接触式IC芯片中的数据和用于将数据写入芯片的天线(antenna)440(参见图8),非接触式IC芯片安装于卡120。天线440位于IC芯片的沿着X轴的路径或轨道上。当在第一输送路径150和第二输送路径402上沿着X轴输送卡120并且安装于卡120的IC芯片到达天线440时,响应于自控制部146输出的IC数据读取控制信号IDR来从IC芯片中读取出数据,并且响应于自控制部146输出的IC数据写入控制信号IDW来将数据写入IC芯片。
在分配构件400的连接板部的背面侧或下侧,设置有用于向回收口114引导卡120的回收通道404。在连接板部的背面侧,在连接板部的后端形成有朝向回收口114突出的一对引导构件406。引导构件406的靠近第一输送路径150的端面406a内凹地弯曲或倾斜。通过该结构,已经从第一输送路径150引导至回收通道404的卡120的前端与引导构件406的端面406a接触,并且被端面406a引导至回收口114。
如图3所示,在框架130的靠近第一侧板132的侧面,设置有用于使分配构件400在第三位置P3与第四位置P4之间枢转的切换机构410。切换机构410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第二螺线管412,其固定于第一侧板132;推杆418,其连接于第二螺线管412;连杆构件420,其用于将第二螺线管412的驱动力传递(借助于推杆418传递)至分配构件400;以及从动构件422,其形成于分配构件400并与连杆构件420连接。
第二螺线管412包括:框架,其中保持有线圈(未示出)和固定芯(未示出);柱塞414,其可动地安装在框架中;以及弹簧416,其沿从框架突出的方向对柱塞414施力。如果对第二螺线管412通电,则柱塞414抵抗弹簧416的施力而被吸引至框架的内部。如果对第二螺线管412断电,则柱塞414通过弹簧416的施力而从框架突出。以这种方式,将具有能够往复运动的柱塞的所谓的拉式螺线管用作第二螺线管412。第二螺线管412被以如下方式布置:柱塞414能够大致沿着X轴往复运动,第二螺线管412借助于支架而固定于第一侧板132。
形状为大致直线状的推杆418被布置在柱塞414往复运动的方向(即,大致沿着X轴)。推杆418的一端与柱塞414的从框架突出的部分连接。因而,推杆418与柱塞414的往复运动同步地大致沿着X轴往复运动。另一方面,连杆构件420与推杆418的连接于柱塞414的端部相反的端部连接,因此,借助于推杆418将第二螺线管412的驱动力传递至连杆构件420。
由具有大致钝角三角形平面形状的板状构件形成的连接构件420以能够绕着内心摆动的方式与第一侧板132可摆动地接合。推杆418与连杆构件420的包括锐角的一对顶点中的一个顶点可摆动地连接。辊安装于连杆构件420的供推杆418连接的端部的相反端。连杆构件420借助于该辊与形成于分配构件400的从动构件422接合。通过该结构,借助于推杆418和连杆构件420将第二螺线管412的驱动力传递至从动构件422。
从动构件422设置在分配构件400的侧壁的更靠近回收通道404的端部处(参见图3)。截面为大致L形的从动构件422包括:第一突出部,其从侧壁沿着Y轴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第一突出部的一端沿着与第一突出部垂直的Z轴突出;以及通孔,其形成在第二突出部中。通孔形成为类似浅V字形。通孔的顶点从通孔的中间朝向第一卡插入部102偏移。通孔与X-Z平面平行。连杆构件420的辊插入通孔中,并且以该辊能够在通孔中往复运动的方式与通孔接合。
接下来,以下将详细解释分配部106的操作。
当第二螺线管412处于待机状态、即断电时,柱塞414受到弹簧416的施力而从螺线管412的框架突出。推杆418被如此突出的柱塞414沿着X轴加压,由此沿着X轴向后对连杆构件420的近端加压。连杆构件420与其近端的沿着X轴的向后移动协同地沿第二转动方向R2绕着连杆构件420的内心摆动或枢转。与连杆构件420的沿第二转动方向R2的摆动或枢转运动协同,连杆构件420的远端沿着X轴向前移动。结果,将分配构件400移动至第三位置P3。
如果对第二螺线管412通电,则柱塞414抵抗弹簧416的施力而被吸引至螺线管412的框架的内部。换言之,柱塞414向前移动。与柱塞414的该移动协同,推杆418向前移动,并且连杆构件420的近端也向前移动。通过这些移动,连杆构件420沿第一转动方式R1绕着其内心摆动或枢转,连杆构件420的远端向后运动。结果,将分配构件400从第三位置P3移动至第四位置P4。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框架130的第二侧板134,设置有用于检测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还是第四位置P4的状态检测部424。状态检测部424包括:一对检测部428和432;一对传感器426和430,其用于分别检测检测部428和432。检测部428和432分别由沿着Y轴从分配构件400的侧壁突出的板状构件形成。将薄的透过型光传感器用作一对传感器426和430。每个光传感器均具有:U形的主体;以及一对光投射器和光接收器,其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分别布置在主体的两端。一对传感器426和430沿着Y轴从第二侧板134突出,并且固定于沿着X轴延伸的支架。传感器426位于与检测部428对应的位置处,传感器430位于与检测部432对应的位置处。
检测部428和432以如下方式构造:当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时,分别插入传感器426和430的槽。为此,当分配构件400位于第三位置P3时,各个传感器426和430的从光投射器至光接收器的光轴分别被检测部428和432中的对应的一个检测器遮挡,结果,减少了由光接收器接收到的光量。另一方面,检测部428和432以如下方式构造:当分配构件400位于第四位置P4时,分别从传感器426和430的槽中拔出。为此,当分配构件400位于第四位置P4时,各个传感器426和430的从光投射器至光接收器的光轴未被检测部428和432中的对应的一个检测器遮挡,结果,与第三位置P3处的光量相比,增加了由光接收器接收到的光量。因此,通过检测由传感器426和430的光接收器接收到的光量的改变,能够检测到分配部106位于第三位置P3还是第四位置P4。
[第二卡插入部]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10来解释第二卡插入部110。
如在图2中清晰地示出,第二卡插入部110设置在输送路径118的与第一卡插入部102相反的端部处。第二卡插入部110被构造成与卡分配设备(未示出)连通,卡分配设备用于接收多张卡120并逐一地分配卡120等,并且第二卡插入部110具有如下功能:从卡分配设备向输送路径118引导被如此分配的卡120。
第二卡插入部110布置在第二支撑件138的上方。第二卡插入部110包括:第一构件500和第二构件502,两者以略大于卡120的厚度的间隔彼此相对;以及第四卡检测器506,其用于检测通过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的卡120。
如图2、图8和图9所示,第一构件500包括:大致矩形的支撑件部500a;大致矩形的引导部500b,其与支撑件部500a垂直,并且具有与支撑件部500a的一对长边平行的一对长边;锥形部500c,其使支撑件部500a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条长边与引导部500b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条长边连接;以及锥形部500d,其形成为与引导部500b的另一条长边连续。第二构件502具有与第一构件500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支撑件部502a、引导部502b以及锥形部502c和502d。第二构件502位于第一构件500的下方。第一构件500的引导部500b与第二构件502的引导部502b以如下方式彼此相对:引导部500b与502b之间的间隔略大于卡120的厚度。
在第二支撑件138的凸缘部138b,以如下方式形成有矩形的通孔:该通孔的高度与形成在引导部500b与502b之间的间隙518(参见图12)的高度大致相等。将稍后详细解释的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辊508位于该通孔中。该通孔的沿着X轴的长度大于辊508的直径,并且该通孔的沿着Z轴的长度大于辊508的厚度。
第四卡检测器506基本上具有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相同的结构,其包括前述的辊508、传感器510和钢丝弹簧或扭簧516。辊508由圆板状或筒状转子形成,并且具有形成于圆顶面和圆底面的中央的轴孔188a。钢丝弹簧516的第一轴518a插入轴孔508a中,从而使辊508能够绕着第一轴518a转动。钢丝弹簧516除了第一轴518a以外还包括第二轴518b,其中第一轴518a与第二轴518b形成L形状。第一轴518a沿着Z轴延伸,第二轴518b利用螺钉等固定于第四支撑件148。辊508位于通孔504中,并且通过弹簧516被朝向间隙518施加力,因而,辊508能够移入和移出第二卡插入部110的内部。当辊508位于待机位置P5d时,辊508的侧面与第二支撑件138的凸缘部138a之间的最小间隔被设定成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
将薄的透过型光传感器用作传感器510,该透过型光传感510具有:大致U形的主体,其具有槽512;以及一对光投射器和光接收器,其在主体的两端彼此相对。传感器510借助于支架固定于第二支撑件138的凸缘部138b,该支架在第二卡插入孔110a的相反侧、换言之在第二侧板134的外侧与槽512对应地设置。从光投射器向光接收器射出的光的光轴514与Z轴平行。辊508能够移入槽512。传感器510被以如下方式放置:传感器510的光轴514未被处于常规状态的辊508遮挡,如果辊508从第一输送路径150移出,则遮挡光轴514。
如前所述,辊508的侧面与第二支撑件138的凸缘部138a之间的最小间隔被设定成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因而,辊508能够与卡120的侧边接触,并且能够被沿着Y轴加压,以从第二卡插入孔110a中移出。因此,当卡120到达第四卡检测器506时,辊508受到卡120的侧边施加的沿着Y轴的压力,结果,辊508进入传感器510的槽512,由此遮挡住光轴514。当光轴514被辊508遮挡时,传感器510朝向控制部146输出第四检测信号SS4。当向控制部146输入第四检测信号SS4时,控制部146判断卡120被第四卡检测器506检测到。这意味着,借助于辊508通过传感器510间接地检测到卡120。因此,即使卡120为整体具有透明度的骨架卡,也不会发生如下故障:卡120不能被第四卡检测器506检测到。
另外,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卡插入部110包括第一构件500和第二构件50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卡插入部110可以由柱状构件形成,柱状构件具有大致矩形的、略大于卡120的通孔。另外,略大于卡120的大致矩形的通孔可以形成在使第一侧板132与第二侧板134连接的板状支撑件中。
[输送机构]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1、图3、图5至图9和图12来解释输送机构112。
输送机构112具有如下功能:沿着X轴向前和向后输送载置在输送路径118上的卡120。如图8所示,输送机构112包括:马达300,其用于驱动输送机构112;彼此相对的第一输送辊装置302和第三输送辊装置306,其用于在夹持卡120的同时输送卡120;彼此相对的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四输送辊装置308,其用于在夹持卡120的同时输送卡120;彼此相对的第五输送辊装置310和第六输送辊装置312,其用于在夹持卡120的同时输送卡120;以及可驱动连接部326,其用于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第四输送辊装置308、第五输送辊装置310和第六输送辊装置312。
马达300位于第一侧板132与第二侧板134之间、换言之位于框架130的内部,其中马达300的转动轴与Y轴平行。轴的端部从形成在第一侧板132中的通孔沿着Y轴突出。
第一输送辊装置302包括:一对辊302a和302b;第一转动轴314,其供辊302a和302b同轴地固定。辊302a和302b分别在输送路径118的Y方向上的两端(两侧)处固定于第一转动轴314。第一转动轴314与Y轴平行地定位,轴314的与供辊302a固定的端部相反的相反端穿过形成在第一侧板312中的通孔朝向输送路径118的外部沿着Y轴突出。
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分别具有与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相似的结构。
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包括:一对辊304a和304b;第二转动轴316,其供辊304a和304b同轴地固定。辊304a和304b分别在输送路径118的Y方向上的两端(两侧)处固定于第二转动轴316。第二转动轴316与Y轴平行地定位,轴316的与供辊304a固定的端部相反的相反端穿过形成在第一侧板312中的通孔朝向输送路径118的外部沿着Y轴突出。
第五输送辊装置310包括:一对辊310a和310b;第五转动轴322,其供辊310a和310b同轴地固定。辊310a和310b分别在输送路径118的Y方向上的两端(两侧)处固定于第五转动轴322。第五转动轴322与Y轴平行地定位,轴322的与供辊310a固定的端部相反的相反端从形成在第一侧板312中的通孔朝向输送路径118的外部沿着Y轴突出。
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第四输送辊装置308和第六输送辊装置312以与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相对的方式分别位于这些输送辊装置302、304和310的上方位置。另外,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第四输送辊装置308和第六输送辊装置312分别受到朝向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施力。
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的一对辊306a和306b被定位成在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上方位置与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一对辊302a和302b相对。辊306a和306b分别固定在与Y轴平行的第三转动轴318的两端处。与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相似,第四输送辊装置308的一对辊308a和308b被定位成在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上方位置与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一对辊304a和304b相对。辊308a和308b分别固定在与Y轴平行的第四转动轴320的两端处。与第三输送辊装置306和第四输送辊装置308相似,第六输送辊装置312的一对辊312a和312b被定位成在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上方位置与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一对辊310a和310b相对。辊312a和312b分别固定在与Y轴平行的第六转动轴324的两端处。
如上所述,第一输送辊装置302与第三输送辊装置306彼此相对,第二输送辊装置304与第四输送辊装置308彼此相对,第五输送辊装置310与第六输送辊装置312彼此相对。另外,第三输送辊装置306、第四输送辊装置308和第六输送辊装置312分别受到朝向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施力。因此,卡120将被夹在第一输送辊装置302与第三输送辊装置306之间、第二输送辊装置304与第四输送辊装置308之间以及第五输送辊装置310与第六输送辊装置312之间。
可驱动连接部326包括:第一齿轮328、第二齿轮330、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五齿轮336、第六齿轮338、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以及第一环形带344、第二环形带346和第三环形带348,其用于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齿轮328、第二齿轮330、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五齿轮336、第六齿轮338、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第一齿轮328、第二齿轮330、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五齿轮336、第六齿轮338、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以及第一环形带344、第二环形带346和第三环形带348布置在第一侧板132的外侧。第一齿轮328和第二齿轮330固定于马达300的转动轴。第三齿轮332和第四齿轮334固定于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第二转动轴316。第五齿轮336固定于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第一转动轴314。第六齿轮338固定于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第五转动轴322。以这种方式,可驱动连接部326被以如下方式构造:第一齿轮328和第二齿轮330通过马达300的转动轴而转动,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辊304a和304b通过第三齿轮332和第四齿轮334而转动,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辊302a和302b通过第五齿轮336而转动,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辊310a和310b通过第六齿轮338而转动。
第一环形带344架设在第一齿轮328与第三齿轮332之间。用于与第一齿轮328和第三齿轮332的齿接合的齿在第一带344的大致整周形成在第一带344的内表面。如果启动马达300,则使第一齿轮328转动,从而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带344,结果,使第一带344行进。如果第一带344行进,则第一带344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三齿轮332,结果,固定于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第二轴316的第三齿轮332转动。以这种方式,借助于第一齿轮328、第一带344和第三齿轮332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轴316,由此使第二轴316转动。第四齿轮334以及第二输送辊装置304的辊304a和304b根据第二轴316的转动而转动;这是因为,第四齿轮334以及辊304a和304b固定于第二轴316。
第二环形带346架设在第四齿轮334与第五齿轮336之间。与第一带344相似,用于与第四齿轮334和第五齿轮336的齿接合的齿在第二带346的大致整周形成在第二带346的内表面。如果第四齿轮334转动,则第四齿轮334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二带346,结果,使第二带346行进。如果第二带346行进,则第二带346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五齿轮336,结果,固定于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第一轴314的第五齿轮336转动。以这种方式,借助于第一齿轮328、第一带344、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二带346和第五齿轮336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轴314,由此使第一轴314转动。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的辊302a和302b根据第一轴314的转动而转动;这是因为,辊302a和302b固定于第一轴314。
第三环形带348架设在第二齿轮330与第六齿轮338之间。与第一带344相似,用于与第二齿轮330和第六齿轮338的齿接合的齿在第三带348的大致整周形成在第三带348的内表面。如果启动马达300,则第二齿轮330转动,并且第二齿轮330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三带348,结果,使第三带348行进。如果第三带348行进,则第三带348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六齿轮338,结果,固定于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第五轴322的第六齿轮338转动。以这种方式,借助于第二齿轮330、第三带348和第六齿轮338将马达300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五轴322,由此使第五轴322转动。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辊310a和310b根据第五轴322的转动而转动;这是因为,辊310a和310b固定于第五轴322。
第七齿轮340位于第二带346的内部,第八齿轮342位于第三带348的内部。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具有如下功能:分别调节第二带346和第三带348的张力。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被第一侧板132以能够沿着Z轴移动的方式保持。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被构造成分别根据第二带346和第三带348的张力的增减而沿着Z轴上下移动。因此,通过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的位置移位来调节第一带344和第二带346的张力,能够防止可驱动连接部326空转。
另外,在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中,可驱动连接部326包括第一齿轮328、第二齿轮330、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五齿轮336、第六齿轮338、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以及第一带344、第二带346和第三带348;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伞齿轮和轴来形成马达300的转动轴、第一轴314、第二轴316和第五轴324之间的可驱动连接。另外,可以用辊来替换第一齿轮328、第二齿轮330、第三齿轮332、第四齿轮334、第五齿轮336、第六齿轮338、第七齿轮340和第八齿轮342,并且这些辊可以在无齿的情况下与环形带可驱动地连接。
[控制部]
卡处理设备100的控制部146具有以下结构。具体地,控制部146包括具有MPU、RAM和ROM的微型计算机,并且响应于自外部设备1发送的指令来进行操作。控制部146控制磁头244、天线440、第一螺线管232、第二螺线管412以及马达300。另外,控制部146响应于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输出信号来控制卡120在输送路径118中的输送。
[卡输送控制]
接下来,将参照图14至图22来解释通过卡处理设备100的控制部146控制的卡输送。
在以下说明中,将主要解释卡120的与本发明相关的输送控制,并且因为对设于卡120的磁条的磁数据以及设于卡120的IC芯片的IC数据的读写处理是已知的,所以将省略关于这些处理的解释。
首先,将参照图14A至图14D、图15A至图15C和图20来解释借助于第一卡插入孔102a将卡120引入卡处理设备100内的情况。
如图14A所示,如果卡处理设备100处于待机状态,则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辊186a、186b、186c和508分别保持在各自的待机位置P5a、P5b、P5c和P5d处,在各自的待机位置P5a、P5b、P5c和P5d处,辊186a、186b、186c和508分别不会阻挡传感器190a、190b、190c和510的光轴194a、194b、194c和514。
如果在卡处理设备100处于待机状态时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将卡120插入卡处理设备100,则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辊186a被卡120的相对边加压,并且沿着Y轴朝向外部移动。结果,如图14B所示,辊186a偏移至偏移位置P6a并且遮挡第一卡检测器180的传感器190a的光轴194a。换言之,第一卡检测器180偏移至ON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1)。以这种方式,第一卡检测器180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卡120,并且向控制部146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当第一检测信号SS1被输入时,换言之,当第一检测信号SS1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控制部146判断卡120已经插入,并且输出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响应于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向前驱动马达300,并且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三输送辊装置310沿用于向后输送卡120的方向操作或转动(即,正转)(参见图20中的步骤S2)。结果,沿着X轴向后输送卡120。
当卡120被向后输送至第二卡检测器182时,第二卡检测器182的辊186b受到卡120的相对边沿着Y轴向外施加的压力。结果,如图14C所示,辊186b偏移至偏移位置P6b,并且遮挡第二卡检测器182的传感器190b的光轴194b。换言之,第二卡检测器182偏移至ON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3)。以这种方式,第二卡检测器182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卡120,并且向控制部146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可以说,第二检测信号SS2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此时,第一卡检测器180保持检测到卡120,因而,继续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因此,在该阶段,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和第二检测信号SS2。
当卡120被向后输送至第三卡检测器184时,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辊186c受到卡120的相对边沿着Y轴向外施加的压力。结果,如图14D所示,辊186c偏移至偏移位置P6c,并且遮挡第三卡检测器184的传感器190c的光轴194c。换言之,第三卡检测器184偏移至ON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4)。以这种方式,第三卡检测器184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卡120,并且向控制部146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可以说,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此时,第一卡检测器180和第二卡检测器182保持检测到卡120,因而,继续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和第二检测信号SS2。因此,在该阶段,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
当进一步向后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前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一卡检测器180向后偏移的位置处时,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辊186a脱离卡120的相对边,辊186a被卡120施压的加压状态被解除。结果,如图15A所示,辊186a偏移至辊186a不遮挡传感器190a的光轴194a的待机位置P5a处。换言之,第一卡检测器180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5)。在该状态下,第一卡检测器180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可以说,第一检测信号SS1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此时,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保持检测卡120,因而,继续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因此,在该阶段,停止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而继续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
当进一步向后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前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二卡检测器182向后偏移的位置时,第二卡检测器182的辊186b脱离卡120的相对边,辊186b被卡120施压的加压状态被解除。结果,如图15B所示,辊186b偏移至辊186b不遮挡传感器190b的光轴194b的待机位置P5b处。换言之,第二卡检测器182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6)。在该状态下,第二卡检测器182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可以说,第二检测信号SS2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此时,第三卡检测器184保持检测卡120,因而,继续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因此,在该阶段,停止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二检测信号SS2,而继续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三检测信号SS3。
当进一步向后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前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三卡检测器184向后偏移的位置处时,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辊186c脱离卡120的相对边,辊186c被卡120施压的加压状态被解除。结果,如图15C所示,辊186c偏移至辊186c不遮挡传感器190c的光轴194c的待机位置P5c处。换言之,第三卡检测器184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0中的步骤S7)。在该状态下,第三卡检测器184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可以说,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当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均不向控制部146输入时,换言之,当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均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控制部146判断完成了对卡120的向后输送,然后停止输出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以使马达300的驱动停止(参见图20中的步骤S8)。以这种方式,完成将已经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插入的卡120引入卡处理设备100的引入处理。
接下来,将参照图16A至图16D来详细解释借助于第二卡插入孔110a将卡120引入卡处理设备100的情况。
如果在卡处理设备100处于待机状态时借助于第二卡插入孔110a将卡120插入卡处理设备100中(参见图16A),则如图16B所示,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辊508被卡120的相对边加压,并且沿着Y轴朝向外部移动。结果,辊508偏移至偏移位置P6d,并且遮挡第四卡检测器506的传感器510的光轴514。换言之,第四卡检测器506偏移至ON状态(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1)。以这种方式,第四卡检测器506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卡120,并且向控制部146输出第四检测信号SS4。可以说,第四检测信号SS4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当第四检测信号SS4被输入时,控制部146判断卡120已经通过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并且输出第二驱动控制信号DS2。响应于第二驱动控制信号DS2,反向驱动马达300,结果,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沿用于向前输送卡120的方向转动(即,马达300反转)(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2)。以这种方式,沿着X轴向前输送卡120。
当进一步向前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后端移动至相对于第四卡检测器506向前偏移的位置时,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辊508脱离卡120的相对边,辊508受到卡120施压的加压状态被解除。结果,如图16C所示,辊508偏移至辊508不遮挡传感器510的光轴514的待机位置P5d处。换言之,第四卡检测器506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3)。在该状态下,第四卡检测器506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四检测信号SS4,因而,停止向控制部146输入第四检测信号SS4。换言之,第四检测信号SS4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图16C所示,当进一步向前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移动至第三卡检测器184时,第三卡检测器184偏移至ON状态(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3)。以这种方式,第三卡检测器184检测到被如此插入的卡120,并且向控制部146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换言之,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当第三检测信号SS3被输入时,控制部146判断出已经将卡120输送至IC数据读/写部108,并且输出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响应于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马达300反转切换至正转,由此向后输送卡120(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4)。
如图16D所示,当卡120的前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三卡检测器184向后偏移的位置时,第三卡检测器184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5)。在该状态下,第三卡检测器180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换言之,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当停止输入第三检测信号SS3时,控制部146判断已经完成卡120的输送,并且停止输出第一驱动控制信号DS1,由此使马达300的驱动停止(参见图21中的步骤S16)。以这种方式,完成将已经通过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的卡120引入卡处理设备100中的引入处理。
接下来,将参照图17A至图17D以及图18A和图18B来解释已经被引入卡处理设备100中的卡120的排出处理。
如图17A所示,已经被完全引入卡处理设备100的卡120保持在处于非检测状态的第三卡检测器184与第四卡检测器506之间的输送路径118上,在非检测状态下,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均未检测到卡120。当执行卡处理设备100的卡排出处理时,控制部146输出第二驱动控制信号DS2。响应于第二驱动控制信号DS2,马达300反转,结果,第一输送辊装置302、第二输送辊装置304和第五输送辊装置310的辊302a和302b、304a和304b以及310a和310b反转(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1)。以这种方式,开始向前输送卡120。
如图17B所示,当卡120被向前输送至第三卡检测器184时,第三卡检测器184归因于卡120的加压动作而转至ON状态(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2)。在该状态下,第三卡检测器186检测到卡120,并且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三检测信号SS3。换言之,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图17C所示,当卡120被向前输送至第二卡检测器182时,第二卡检测器182归因于卡120的加压动作而转至ON状态(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3)。在该状态下,第二卡检测器182检测到卡120,并且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此时,第三卡检测器184保持检测到卡120,因此,继续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在该阶段,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换言之,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图17D所示,当卡120被向前输送至第一卡检测器180时,第一卡检测器180归因于卡120的加压动作而转至ON状态(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4)。在该状态下,第一卡检测器180检测到卡120,并且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此时,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保持检测到卡120,因此,继续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在该阶段,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换言之,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图18A所示,当进一步向前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后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三卡检测器184向前偏移的位置时,第三卡检测器184归因于卡120的加压动作的解除而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5)。在该状态下,第三卡检测器184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三检测信号SS3。此时,第一卡检测器180和第二卡检测器182保持检测到卡120,因此,继续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和第二检测信号SS2。在该阶段,停止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三检测信号SS3,而继续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和第二检测信号SS2。换言之,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第一检测信号SS1和第二检测信号SS2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图18B所示,当进一步向前输送卡120并且卡120的后端移动至相对于第二卡检测器182向前偏移的位置时,第二卡检测器182归因于卡120的加压动作的解除而偏移或返回至OFF状态(参见图22中的步骤S26)。在该状态下,第二卡检测器182未检测到卡120,并且停止输出第二检测信号SS2。此时,第一卡检测器180保持检测卡120,因此,继续输出第一检测信号SS1。在该阶段,停止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二检测信号SS2而继续向控制部146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换言之,第二卡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第一检测信号SS1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
如果相继停止输入第三检测信号SS3和第二检测信号SS2,结果,控制部146的操作从全检测状态(full-detection state)转变成单检测状态(single-detection state),其中在全检测状态下,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均输入,在单检测状态下,仅输入第一检测信号SS1,控制部146判断完成了卡120的输送,并且停止输出第二驱动控制信号DS2,由此使马达300的驱动停止(参见图22的步骤S27)。以这种方式,完成将卡120排出至第一卡插入孔102a的排出处理。
另外,如果通过孔102a拔出已经排出至第一卡插入孔102a的卡120,则第一检测信号SS1的输入也会停止,由此,控制部146判断已经从孔102a将卡120拔出。
[卡处理设备的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的情况下,如上详细解释的,第一卡检测器180设置在输送路径118中的第一位置处,其中第一位置与第一卡插入孔102a相邻,第二卡检测器182设置在输送路径118中的第二位置处,其中第二位置沿着输送路径118向后距第一卡检测器180预定的距离,第三卡检测器184设置在输送路径118中的第三位置处,其中第三位置沿着输送路径118向后距第二卡检测器182预定的距离。基于分别自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发送的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通过控制部146来控制用于沿着输送路径118向前或向后输送被插入的卡120的输送机构112。
另外,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分别包括归因于与在输送路径118上正在输送的卡120接触而从待机位置P5a、P5b或P5c移动至偏移位置P6a、P6b或P6c的辊186a、186b或186c(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以及用于检测辊186a、186b或186c(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从待机位置P5a、P5b或P5c至偏移位置P6a、P6b或P6c的移动的传感器190a、190b或190c。响应于来自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第一检测信号SS1、第二检测信号SS2和第三检测信号SS3中的哪一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120或未检测到卡120的信号,控制部146判断卡120是否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插入以及卡120在输送路径118上的位置。
因此,无论待被插入的卡120是否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以及在待被插入的卡120具有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无论不透明部在卡120中的位置如何,能够确实地检测到卡120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100以及被插入的卡120在设备100中的位置。
另外,能够消除对待用于卡处理设备100的卡120是否存在不透明部(例如,信息存储部)的限制,以及对不透明部在卡120中的位置的限制。
此外,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用于检测卡120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100的部件,以及用于检测被插入的卡120在设备100中的位置的部件,而不会对卡120的输送以及对卡120的处理(例如,信息读写处理)产生任何妨碍。
此外,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分别设置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处,并且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分别包括归因于与在输送路径118上正在输送的卡120接触而从待机位置P5a、P5b或P5c移动至偏移位置P6a、P6b或P6c的辊186a、186b或186c(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以及用于检测辊186a、186b或186c从待机位置P5a、P5b或P5c至偏移位置P6a、P6b或P6c的移动的传感器190a、190b或190c。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检测卡120是否插入卡处理设备100以及被插入的卡120在设备100中的位置,而不会对卡120的输送以及对卡120的处理(例如,信息读写处理)产生任何妨碍。
此外,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100,第四卡检测器506额外地设置在靠近第二卡插入槽110a的一侧。第四卡检测器506包括辊508(操作构件)和传感器510,其中辊508归因于与正在输送路径118上输送的卡120接触能够在待机位置P5d与偏移位置P6d之间移位,传感器510用于检测辊508从待机位置P5d至偏移位置P6d的移位。因而,还能够在输送路径118上输送通过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的卡120。
此外,在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中,被卡120移位的辊186a、186b、186c和508分别遮挡传感器190a、190b、190c和510的光轴194a、194b、194c和514,以改变由各自的光接收器接收到的光量,由此检测到卡120。换言之,借助于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或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辊186a、186b、186c和/或508通过传感器190a、190b、190c和/或510间接地检测到卡120。为此,无需根据卡120的类型或种类、即卡120中是否存在不透明部和/或不透明部的位置,改变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的布局或配置。另外,即使卡120为整体具有透明度的骨架卡,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中的任一者也能够检测到卡120。此外,由于被卡120的相对边加压的操作构件由辊186a、186b、186c和508形成,所以不仅能够顺利地向后输送卡120,而且能够顺利地向前输送卡120,而不会产生由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导致的对卡120的输送的任何妨碍。
第二实施方式
图24A和图2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180。除了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辊186a不具有圆板状形状或筒状形状、而具有六边形板状形状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相同的结构。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辊186a以及其它辊186b、186c和508的结构改变成该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
图25A和图2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180。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辊186a具有由半圆形板状的内部与矩形板状的外部组合且一体化形成的形状。除了这点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相同的结构。在本发明中,能够以这种方式来改变辊186a以及其它辊186b、186c和508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图26A和图2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的第一卡检测器180。除了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辊186a不具有圆板状形状或筒状形状、而具有椭圆形板状形状以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处理设备100相同的结构。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辊186a以及其它辊186b、186c和508的结构改变成该形状。
变型
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示例具体化。因此,无需赘述,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型,而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型作出其它改变。例如,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中的任一者可以位于靠近第一侧板132的一侧。
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可以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或顶面,同时,这些卡检测器180、182和184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能够移位至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外部。另外,第四卡检测器506可以位于第二卡插入部110的第二构件502的引导部502b,或者位于第二卡插入部110的第一构件500的引导部500b,同时,卡检测器506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能够移位至引导部502b或500b的外部。通过该结构,即使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的构件或物品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或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设备100,该构件或物品的背面或正面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中的任一者不可避免地接触。这意味着,能够确实地检测到是否存在上述小构件或物品。
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可以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或顶面,同时,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能够移位至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外部。通过该结构,即使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的构件或物品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插入设备100,该构件或物品的背面或正面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和第三卡检测器184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中的任一者不可避免地接触。这意味着,能够确实地检测到是否存在上述小构件或物品。
第一卡检测器180可以布置在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底面152或顶面,同时,卡检测器180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能够移位至第一输送路径150的外部。通过该结构,即使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的构件或物品通过第一卡插入孔102a插入设备100,该构件或物品的背面或正面与第一卡检测器180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不可避免地接触。这意味着,能够确实地检测到是否存在上述小构件或物品。
第四卡检测器506可以布置在第二卡插入部110的第二构件502的引导部502b,或者布置在第二卡插入部110的第一构件500的引导部500b,同时,卡检测器506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例如,辊)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能够移位至引导部502b或500b的外部。通过该结构,即使小于卡120的一对短边的构件或物品通过第二卡插入孔110a插入设备100中,该构件或物品的背面或正面与第四卡检测器506的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不可避免地接触。这意味着,能够确实地检测到是否存在上述小构件或物品。
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被构造成分别包括辊186a、186b、186c和508以及传感器190a、190b、190c和510。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用诸如球轴承辊子等的任何其它构件来代替辊186a、186b、186c和508。另外,可以用包括球柱塞等的触摸式开关(touch switch)来代替第一卡检测器180、第二卡检测器182、第三卡检测器184和第四卡检测器506。可以用诸如微动开关和限位开关等的任意类型的开关来代替这些卡检测器180、182、184和506。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第一和第四实施方式及其变型,本发明包括各种其它变型。例如,在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磁头244和非接触型天线440,可以额外地设置接触型的IC接触探针。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磁头244、非接触型天线440和接触型的IC接触探针。另外,可以省略所有磁头244、非接触型天线440和接触型的IC接触探针,由此将卡处理设备100的性能限制成卡120的输送和回收功能。
虽然已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变型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14)

1.一种卡处理设备,其包括:
第一卡插入部,其具有第一卡插入孔;
输送部,其用于沿着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的卡;
输送机构,其用于通过驱动所述输送部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向前或向后输送被插入的卡;
第一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一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插入孔相邻;
第二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二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位置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的后方与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相距预定的距离;
第三卡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三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三位置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的后方与所述第二卡检测器相距预定的距离;以及
控制部,其用于基于自所述第一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一检测信号、自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二检测信号以及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发送的第三检测信号控制所述输送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均包括能够移动的操作构件和传感器,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接触而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偏移位置,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操作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至所述偏移位置的移动;并且
响应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哪一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或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了卡以及卡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具有第一固定端和能够移位的第二端的弹性的轴;
所述操作构件以能够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卡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的所述第二端;
其中,当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卡与所述操作构件接触时,所述轴弹性变形,以使所述操作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偏移位置;并且
通过所述传感器来检测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待机位置限定在所述输送路径上正在输送的卡能够与所述操作构件接触的位置处;
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该卡的接触而朝向所述输送路径的外部移动,以到达所述偏移位置,并且
如果所述操作构件与该卡的接触被解除,则所述操作构件立即返回至所述待机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两侧的一对侧壁;并且
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以能够缩回地从所述输送路径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一个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能够绕着所述轴转动或枢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有卡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由此通过驱动所述输送机构向后输送该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均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插入的卡被完全地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内,由此通过停止所述输送机构来停止对该卡的输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部检测到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指示了卡的排出并使所述输送机构停止,由此停止卡的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处理设备还包括:
第二卡插入部,其具有第二卡插入孔,所述第二卡插入孔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第一卡插入孔的相反侧;以及
第四卡检测器,其用于发送第四检测信号,所述第四卡检测器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四位置处,其中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卡插入孔相邻;
其中,当所述第四检测信号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为通过所述第二卡插入孔插入了卡,由此通过驱动所述输送机构来向前输送该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操作构件由被弹性的轴支撑的辊状构件形成;并且
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卡接触而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弹性地移动至所述偏移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传感器被构造成光学地检测所述操作构件归因于与卡接触而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偏移位置之间的移动;并且
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与卡接触而从所述待机位置移位至所述偏移位置时,所述传感器发送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通知检测到卡的对应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中的每一个检测器中,所述传感器包括发光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发光器用于沿着预定的光轴发射光束,所述光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光束;并且
当所述操作构件通过与卡接触而从所述待机位置移位至所述偏移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遮挡所述发光器的光轴,所述传感器发送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中的通知检测到卡的对应的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来自所述第一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三卡检测器的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均为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将卡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引入处理完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来自所述第四卡检测器的第四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随后来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的第三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二卡插入孔将卡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引入处理完成。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来自所述第三卡检测器、所述第二卡检测器和所述第一卡检测器的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从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然后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从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相继改变成通知未检测到卡的信号,并且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保持为通知检测到卡的信号时,所述控制部判断通过所述第一卡插入孔或所述第二卡插入孔引入所述卡处理设备的卡的排出处理完成。
CN201510920607.6A 2014-12-12 2015-12-11 卡处理设备 Active CN105701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2491 2014-12-12
JP2014252491A JP6424328B2 (ja) 2014-12-12 2014-12-12 カード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1517A CN105701517A (zh) 2016-06-22
CN105701517B true CN105701517B (zh) 2018-12-21

Family

ID=54705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20607.6A Active CN105701517B (zh) 2014-12-12 2015-12-11 卡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08125B2 (zh)
EP (1) EP3032464B1 (zh)
JP (1) JP6424328B2 (zh)
KR (1) KR101685030B1 (zh)
CN (1) CN105701517B (zh)
AU (1) AU2015261739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1399B (zh) * 2017-07-06 2022-01-11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sd卡检测频率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JP201903599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TWD188065S (zh) * 2017-09-19 2018-01-21 吉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Banknote receiver (2)
TWD188064S (zh) * 2017-09-19 2018-01-21 吉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Banknote receiver (1)
CN108557276A (zh) * 2018-02-28 2018-09-21 深圳市天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运输装置
USD945528S1 (en) * 2019-09-05 2022-03-08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Bill acceptor
USD934951S1 (en) * 2019-09-05 2021-11-02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Bill acceptor
USD993795S1 (en) * 2022-11-03 2023-08-01 Li Xiao RFID encoding and inspection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7619B1 (en) * 1998-07-30 2001-07-31 Alps Electric Co., Ltd. Card connector having means for detecting insertion of a card
US6851613B2 (en) * 2002-11-19 2005-02-08 Omron Corporation Card processor
CN102693435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卡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9082A (en) * 1982-09-13 1987-04-21 Harold Lorber Monte verde playing card dispenser
DE10005358C2 (de) * 2000-02-09 2002-01-24 Hopt & Schuler Ddm Kartenleser mit an Schwenkarmen gelagerten Transportrollen
JP4224809B2 (ja) * 2003-03-03 2009-02-18 旭精工株式会社 Icカード処理装置の通信基板装着装置
JP2005173947A (ja) * 2003-12-11 2005-06-30 Hitachi Ltd カード取扱装置
JP4794297B2 (ja) * 2005-12-26 2011-10-19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4888789B2 (ja) * 2008-02-20 2012-02-29 エヌイーシーコンピュータテクノ株式会社 カード処理装置およびカード挿入状態検知方法
CA2660418C (en) * 2008-03-25 2018-08-07 Cummins-Allison Corp. Self service coin redemption card printer-dispenser
JP5185840B2 (ja) * 2009-01-08 2013-04-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リーダおよびカードリーダの制御方法
JP5364540B2 (ja) * 2009-11-25 2013-12-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状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カード状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610987B2 (ja) * 2010-11-04 2014-10-22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紙葉類処理装置
WO2014155892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状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カード状媒体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7619B1 (en) * 1998-07-30 2001-07-31 Alps Electric Co., Ltd. Card connector having means for detecting insertion of a card
US6851613B2 (en) * 2002-11-19 2005-02-08 Omron Corporation Card processor
CN102693435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卡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08125B2 (en) 2017-07-18
AU2015261739B2 (en) 2017-06-15
US20160167883A1 (en) 2016-06-16
KR20160072020A (ko) 2016-06-22
EP3032464A1 (en) 2016-06-15
JP6424328B2 (ja) 2018-11-21
KR101685030B1 (ko) 2016-12-09
EP3032464B1 (en) 2017-09-13
AU2015261739A1 (en) 2016-06-30
CN105701517A (zh) 2016-06-22
JP2016115091A (ja) 2016-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1517B (zh) 卡处理设备
AU2007207890B2 (en) Bill handling apparatus
US4844369A (en) Voucher issu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loading continuous voucher forms
JP2016115091A5 (zh)
JPH019855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01765849A (zh) 卡片处理装置
ZA200601398B (en) Bill processing device
CN101618804A (zh) 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TWI466067B (zh) Banknote handling device
JP6424366B2 (ja) カード処理装置
KR101409857B1 (ko) 종이매체 인식 장치 및 그의 종이매체 얼라인 방법
JP5941947B2 (ja) 発券装置
KR100266366B1 (ko) 지로용지 처리장치
JP2022103544A (ja) カードリーダおよび取引装置
JPS63196426A (ja) 両面像形成装置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H0443486A (ja) 紙幣識別機のセンサ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KR100277997B1 (ko) 현금자동 지급기의 인자장치
KR101436043B1 (ko) 지로용지 처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로용지 임시 저장방법
JP4015456B2 (ja) 発券装置
KR100307363B1 (ko) 지폐자동지급기의 지폐인도장치 및 그 방법
JPH01273193A (ja) 自動カード発行機
JP5753048B2 (ja)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2019164690A (ja) 紙葉類取扱装置及び紙葉類取扱方法
JP2019067124A (ja) 紙幣収容装置
JP2001236552A (ja)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