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0083A -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0083A
CN105680083A CN201610057331.8A CN201610057331A CN105680083A CN 105680083 A CN105680083 A CN 105680083A CN 201610057331 A CN201610057331 A CN 201610057331A CN 105680083 A CN105680083 A CN 105680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orage
storage space
positive pole
storage unit
nega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73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80083B (zh
Inventor
周正
宋彦彬
刘佳燚
高艳
李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ang Electric Chengdu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ang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ang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ang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05733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800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80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80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76Arrangements for managing the electrolyte stream, e.g. heat exchange
    • H01M8/04283Supply means of electrolyte to or in matrix-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该液流电池系统包括正极、负极、正极储液单元、负极储液单元和交换膜,正极储液单元与正极相连,负极储液单元与负极相连,交换膜设置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其中,正极储液单元和负极储液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储液空间,各储液空间均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且各储液空间与对应的正极或负极通过进口开关和出口开关可开合地相连。本申请的液流电池系统的能量效率较高,且充电过程中大部分电解液均达到SOC为100%的满荷电状态,使得电池的电量较高。

Description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液流电池系统通常包括电池堆,电池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每个电池都包括正极1、负极2、正极1与负极2之间的交换膜7,通常单侧电极采用一个储液罐10进行循环和回收,整个电池系统配有两个储液罐10、一个储液罐10与液流电池系统中所有的正极1相连,另一个与液流电池系统中所有的负极2相连,并且,正极1通过正极输液泵5与一个储液罐10连接,负极2通过负极输液泵6与另一个储液罐10连接。
液流电池系统通过电解液进行电量的存储和释放。通常将电解液含有的电量用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简称SOC)参数表示。
以正极1的充电过程为例,进口电解液处于未充电状态,经过电极并在其中完成充电。因此与进口电解液相比,出口电解液中高电位介质的浓度较高(即SOC较高),且整体电势比进口电解液高。
现有的方案中,进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储液罐10中充分混合,使得进口电解液的高电位介质的浓度不断提高,使得充电电量增大,出口电解液的高电位介质的浓度不断降低,使得放电电量减小,液流电池系统中的能量效率为放电电量与充电电量的百分比,由于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储液罐10中充分混合,因此使得电池系统的能量较低;另外,同一储液罐10中电解液各介质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充电过程中部分溶液没有完全达到SOC为100%的满荷电状态,降低电池的电量。同样,放电过程存在类似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解液直接在储液罐中混合造成的能量损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该液流电池系统包括正极、负极、正极储液单元、负极储液单元和交换膜,上述正极储液单元与上述正极相连,上述负极储液单元与上述负极相连,上述交换膜设置在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其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储液空间,各上述储液空间均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且各上述储液空间与对应的正极或负极通过上述进口开关和上述出口开关可开合地相连。
进一步地,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各具有一个储液罐,上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上述储液罐中。
进一步地,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上述储液空间的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一个上述储液罐形成一个上述储液空间。
进一步地,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各自具有至少两个上述储液空间,其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中的一个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一个上述储液罐形成一个上述储液空间,或者各上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上述储液罐中;另一个具有一个储液罐,上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上述储液罐中。
进一步地,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具有至少三个上述储液空间,且具有至少三个上述储液空间的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各上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上述储液罐中。
进一步地,上述液流电池系统还包括正极输液泵与负极输液泵,其中,正极输液泵设置在上述正极储液单元与上述正极之间,优选上述正极输液泵与上述正极储液单元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负极输液泵设置在上述负极储液单元与上述负极之间,优选上述负极输液泵与上述负极储液单元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该充放电方法采用上述液流电池系统实施
进一步地,上述充放电方法包括:保持N个储液空间的进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电解液输送至正极和/或负极进行电化学反应;保持M个上述储液空间的出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得经过上述电化学反应的上述电解液输送至上述M个储液空间中,上述M个储液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储液空间不是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且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与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属于正极储液单元或负极储液单元。
进一步地,上述M≥上述N,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Q个储液空间为上述N个储液空间的储液空间,0≤Q≤N。
进一步地,上述M≤上述N,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P个储液空间不是上述N个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其中,0≤P≤M。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正极储液单元和/或负极储液单元中包括至少两个储液空间,并且,每个储液空间的进出口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并且,储液空间通过进口开关与正极或者负极相连,这样只需要控制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的状态就可以控制电解液的流向,使得从一个或多个储液空间进入正极或负极电解液,在发生电化学反应后流出的电解液不再全部都进入其之前的储液空间中,这样就可以避免进口电解液与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同样的储液空间混合,也就是说N个储液空间中至少有一个储液空间中的进口电解液不会与出口电解液进行混合,该储液空间中进口电解液的SOC不会持续递增,使得充电电量下降,同理,在放电过程中出口电解液的SOC也不会持续递减,使得放电电量增加,这样最终使得电池系统的能量效率提高;另外,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储液罐中电解液各介质的浓度分布较不均匀,使得充电过程中大部分电解液均达到SOC为100%的满荷电状态,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正极;2、负极;3、正极储液单元;4、负极储液单元;5、正极输液泵;6、负极输液泵;7、交换膜;10、储液罐;31、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2、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3、第三正极储液空间;41、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2、第二负极储液空间;01、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2、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3、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4、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5、第三正极进口开关;06、第三正极出口开关;07、第一负极进口开关;08、第一负极出口开关;09、第二负极进口开关;010、第二负极出口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的进口电解液与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储液罐中混合导致电解液的能量损失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本申请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5所示,提出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包括正极1、负极2、正极储液单元3、负极储液单元4和交换膜7,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与上述正极相连,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与上述负极相连,上述交换膜7设置在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储液空间,各上述储液空间均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且各上述储液空间与对应的正极或负极通过上述进口开关和上述出口开关可开合地相连。
由于液流电池系统中包含电池堆,一个电池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每个电池均包括正极1、负极2与交换膜7,所以本申请中的正极1(包括图2至5中的)可以是指一个正极1,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对应的多个正极1,负极2同样适用。
上述的液流电池系统,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负极储液单元4中包括至少两个储液空间,并且,每个储液空间的进出口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并且,储液空间通过进口开关与正极或者负极相连,这样只需要控制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的状态就可以控制电解液的流向,使从一个或多个储液空间进入正极或负极的电解液,在发生电化学反应后不再全部都进入其流出的储液空间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进口电解液与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同样的储液空间混合,也就是说N个储液空间中至少有一个储液空间中的进口电解液不会与出口电解液进行混合,该储液空间中进口电解液的SOC不会持续递增,使得充电电量下降,同理,在放电过程中出口电解液的SOC也不会持续递减,使得放电电量增加,这样最终使得电池系统的能量效率提高;另外,由于未反应的电解液与反应后的电解液完全混合,可能造成死角处的电解液不会进入正极或负极中充电,这样造成同一储液罐10中的电解液浓度分布不均匀,使得充电过程电解液均达不到SOC为100%的满荷电状态,而本申请的液流电池系统,使得反应后的电解液至少有部分没有与未反应的电解液混合,进而使得至少有一个储液空间中的电解液被抽干,这样就避免了死角电解液不进入正极或者负极充电,使得储液空间中的电解液浓度分布较均匀,提高了充电过程电解液的SOC值,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各具有一个储液罐10,上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上述储液罐10中。以下以储液空间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正极储液单元3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各具有一个储液罐10,并且每个储液罐10均具有两个储液空间,分别为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1与第二负极储液空间42。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设置有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设置有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与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1对应设置有第一负极进口开关07与第一负极出口开关08,第二负极储液空间42第二负极进口开关09与第二负极出口开关010。该液流电池系统中的电池堆可以包括两个电池,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与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接,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与另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当然,液流电池系统中的电池也可以为单电池,或者三个以上的电池形成的电池堆,储液空间也可以为三个以上,电池堆中的电池与相应的储液空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一对多、多对多和/或多对一,无论采用怎样的连接方式均不影响本申请技术问题的解决。(图2中示出了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的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正极相连,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的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也与正极相连,实际上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正极,图2中用正极1可以代表两个电池的正极,也可以代表一个电池的正极)。
本申请的又一种实施例中,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上述储液空间的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也就是说,正极储液单元3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或者负极储液单元4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或者正极储液单元3与负极储液单元4均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
以正极储液单元3具有两个储液空间为例,如图3所示,正极储液单元3包括两个储液空间,分别为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与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每一个储液空间对应一个储液罐10,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设置有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设置有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与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负极储液单元4包括一个储液罐10,且负极储液单元4对应的储液罐10中包括两个由隔板形成的储液空间,分别为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1与第二负极储液空间42,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1对应设置有第一负极进口开关07与第一负极出口开关08,第二负极储液空间42第二负极进口开关09与第二负极出口开关010。
本申请的再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各自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空间,其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中的一个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一个上述储液罐10形成一个上述储液空间,或者各上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上述储液罐10中;另一个具有一个储液罐10,上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上述储液罐10中。
如图4所示,正极储液单元3与负极储液单元4均具有两个储液罐10,每个储液罐10形成一个储液空间,分别为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第一负极储液空间41与第二负极储液空间42。如图4所示,每个储液空间对应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
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具有至少三个上述储液空间,具有至少三个上述储液空间的上述正极储液单元和/或上述负极储液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各上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上述储液罐10中。
如图5所示,正极储液单元3具有两个储液罐10,其中,一个储液罐10为是一个储液空间,为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另一个储液罐10由隔板形成两个储液空间,分别是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与第三正极储液空间33,也就是说正极储液单元3一共具有三个储液空间。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设置有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设置有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与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第三正极储液空间33设置有第三正极进口开关05与第三正极出口开关06。
为了提高液流电池系统的充电与放电的效率,如图2至5所示,本申请优选上述液流电池系统还包括:正极输液泵5与负极输液泵6,其中,正极输液泵5设置在上述正极储液单元3与上述正极之间;负极输液泵6设置在上述负极储液单元4与上述负极2之间。
当然,上述正极输液泵5和负极输液泵6的数量不限于一个。本申请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当储液空间有多个时,正极输液泵5与正极储液单元3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负极输液泵6与负极储液单元4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比如可以一个储液空间与相应的电极通过一个流路相连,在各流路上均设置一个相应的输液泵,这样可以方便控制充放电时各储液空间的电解液流向。但是上述结构比较复杂,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各电池中仅设置一个输液泵,但是在与各储液空间与相应电极连接的管路上设置各自的开关已进行针对性控制。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该充放电方法采用上述液流电池系统实施。
该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上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实施,由于上述液流电池系统正极储液单元3与正负极储液单元4中的一个或两个具备两个储液空间,这样通过控制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就能控制电解液的流向,继而可以避免电化学反应后的电解液与反应前的电解液直接在一个储液空间中混合,进而避免电解液的能量损失并且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充放电的效率,本申请优选上述充放电方法包括:保持N个储液空间的进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电解液输送至正极和/或负极进行电化学反应;保持M个上述储液空间的出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得经过上述电化学反应的上述电解液输送至上述M个储液空间中,上述M个储液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储液空间不是上述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即上述M个储液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储液空间是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中以外的储液空间),且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与上述N个上述储液空间属于正极储液单元3或负极储液单元4。
上述的充电方法使得没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解液与电化学反应后的电解液不会在同一个储液单元中混合,也就是说当电解液从某个或者某些储液单元中输出进入到正极或者负极中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且,反应后输出的反应后的电解液至少有一部分没有回到原来的储液单元中,而是进入其他的储液单元中,这里的其它储液单元不是上述提到的反应前的某个或某些储液单元,而是除这些储液单元之外的另外一些储液单元,这样就能避免同一储液单元中的还没有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解液与反应后的电解液混合,进而进一步避免了能量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一种实施例中,上述M≥上述N,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Q个储液空间为上述N个储液空间的储液空间,0≤Q≤N。也就是说,反应后的电解液有一部分并没有返回原来的储液空间中,或者全部都没有返回进入到原来的储液空间中,而是进入了除N个储液空间以外的其它的储液空间中。
采用如图3所示的液流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以正极充电过程为例,保持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是开启状态,保证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关闭为关闭状态,同时,保证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与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是开启状态,电解液由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输送至正极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后的电解液输出至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与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也就是说电解液没有全部返回至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中,这样就避免了全部的反应后的电解液都进入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中与没发生反应的电解液混合,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全部混合而导致的电解液的能量损失,也能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另一种充放电方法中,采用如图3所示的液流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Q=0,同样以正极充电过程为例,保持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是开启状态,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是关闭状态,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是关闭状态,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是开启状态,电解液由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输送至正极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后的电解液输出至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这样使得反应后的电解液没有与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中的未反应的电解液混合,避免了电解液的能量的损失,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再一种实施例中,上述M≤上述N,上述M个上述储液空间中的P个储液空间不是上述N个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其中,0≤P≤M。采用如图5所示的液流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以正极充电过程为例,保持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三正极进口开关05是开启状态,保持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与第三正极出口开关06是关闭状态,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为开启状态,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为关闭状态。正极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由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与第三正极储液空间33中进入到正极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后的电解液全部进入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使得反应后的电解液未与没有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解液混合。该实施例中,P=1,M=1,N=2。
当然上一个实施例中,在保持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是开启状态的前提下,还也可保持第三正极出口开关06与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中的一个是开启状态,该情况中P=1,M=2,N=2。
另一种实施例中,采用如图2所示的液流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以正极充电过程为例,保持第一正极进口开关01与第二正极进口开关03是开启状态,保持第一正极出口开关02是关闭状态,第二正极出口开关04为开启状态。正极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由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与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进入到不同电池的正极1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后的电解液全部进入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使得反应后的电解液一部分与第二正极储液空间32中的进口开关处的未反应的电解液混合,而第一正极储液空间31中的电解液并未发生混合,也就是说该储液空间的进口开关处的电解液的SOC不会持续递增,而是保持一个值一定时间,然后直接增大至另一个值只是以离散的方式增加,其中的电解液不会与没有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解液混合,使得充电电量下降,同理,在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不会持续下降,而是保持一个值一定时间,然后直接下降至另一个值,这些值都是离散的,并不连续,这样使得放电电量增加,因此,该电池系统的能量效率有所提高,该实施例中,P=0,M=1,N=2。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中的液流电池系统,正极储液单元和/或负极储液单元中包括至少两个储液空间,并且,每个储液空间的进出口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并且,储液空间通过进口开关与正极或者负极相连,这样只需要控制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的状态就可以控制电解液的流向,使得从一个或多个储液空间进入正极或负极电解液,在发生电化学反应后流出的电解液不再全部都进入其之前的储液空间中,这样就可以避免进口电解液与出口电解液直接在同样的储液空间混合,也就是说N个储液空间中至少有一个储液空间中的进口电解液不会与出口电解液进行混合,该储液空间中进口电解液的SOC不会持续递增,使得充电电量下降,同理,在放电过程中出口电解液的SOC也不会持续递减,使得放电电量增加,这样最终使得电池系统的能量效率提高;另外,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储液罐中电解液各介质的浓度分布较不均匀,使得充电过程中大部分电解液均达到SOC为100%的满荷电状态,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2)、本申请中的该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上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实施,由于上述液流电池系统正极储液单元与正负极储液单元中的一个或两个具备两个储液空间,这样通过控制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就能控制电解液的流向,继而可以避免电化学反应后的电解液与反应前的电解液直接在一个储液空间中混合,进而避免电解液的能量损失并且提高了电池的电量。
以上上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流电池系统,包括正极(1)、负极(2)、正极储液单元(3)、负极储液单元(4)和交换膜(7),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与所述正极(1)相连,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与所述负极(2)相连,所述交换膜(7)设置在所述正极(1)与所述负极(2)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储液空间,各所述储液空间均设置有进口开关与出口开关,且各所述储液空间与对应的正极(1)或负极(2)通过所述进口开关和所述出口开关可开合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各具有一个储液罐(10),所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所述储液罐(10)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所述储液空间的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一个所述储液罐(10)形成一个所述储液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各自具有至少两个所述储液空间,其中,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中的一个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一个所述储液罐(10)形成一个所述储液空间,或者各所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所述储液罐(10)中;另一个具有一个储液罐(10),所述储液空间设置在一个所述储液罐(10)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具有至少三个所述储液空间,且具有至少三个所述储液空间的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和/或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具有至少两个储液罐(10),各所述储液空间随机分布在各所述储液罐(10)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电池系统还包括:
正极输液泵(5),设置在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与所述正极(1)之间,优选所述正极输液泵(5)与所述正极储液单元(3)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以及
负极输液泵(6),设置在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与所述负极(2)之间,优选所述负极输液泵(6)与所述负极储液单元(4)的储液空间一一对应设置。
7.一种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液流电池系统实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方法包括:
保持N个储液空间的进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所述N个所述储液空间中的电解液输送至正极和/或负极进行电化学反应;以及
保持M个所述储液空间的出口开关是开启状态,使得经过所述电化学反应的所述电解液输送至所述M个储液空间中,所述M个储液空间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储液空间不是所述N个所述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且所述M个所述储液空间与所述N个所述储液空间属于正极储液单元或负极储液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所述N,所述M个所述储液空间中的Q个储液空间为所述N个储液空间的储液空间,0≤Q≤N。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所述N,所述M个所述储液空间中的P个储液空间不是所述N个储液空间中的储液空间,其中,0≤P≤M。
CN201610057331.8A 2016-01-27 2016-01-27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Active CN1056800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7331.8A CN105680083B (zh) 2016-01-27 2016-01-27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7331.8A CN105680083B (zh) 2016-01-27 2016-01-27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083A true CN105680083A (zh) 2016-06-15
CN105680083B CN105680083B (zh) 2019-01-08

Family

ID=56302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7331.8A Active CN105680083B (zh) 2016-01-27 2016-01-27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8008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851A (zh) * 2017-09-14 2020-04-17 东洋工程株式会社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WO2020130014A1 (ja) * 2018-12-18 2020-06-2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並びに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システム
CN113439359A (zh) * 2019-02-27 2021-09-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CN114566772A (zh) * 2022-03-04 2022-05-31 李立群 一种电力续航装置
CN115275293A (zh) * 2022-08-12 2022-11-01 北京九州恒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电池及其控制方法
CN116598539A (zh) * 2023-07-18 2023-08-15 北京西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电池液罐内布置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486A (zh) * 2007-03-26 2009-11-25 Jd控股有限公司 结合多个电解液储液器的钒氧化还原电池
CN103247816A (zh) * 2013-04-26 2013-08-14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固态液流电池
US20140227574A1 (en) * 2011-06-01 2014-08-14 Robert F. Savinell Iron flow batterty
CN104882622A (zh) * 2015-05-05 2015-09-0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486A (zh) * 2007-03-26 2009-11-25 Jd控股有限公司 结合多个电解液储液器的钒氧化还原电池
US20140227574A1 (en) * 2011-06-01 2014-08-14 Robert F. Savinell Iron flow batterty
CN103247816A (zh) * 2013-04-26 2013-08-14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固态液流电池
CN104882622A (zh) * 2015-05-05 2015-09-0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851A (zh) * 2017-09-14 2020-04-17 东洋工程株式会社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WO2020130014A1 (ja) * 2018-12-18 2020-06-2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並びに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システム
JPWO2020130014A1 (ja) * 2018-12-18 2021-10-2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並びに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システム
CN113439359A (zh) * 2019-02-27 2021-09-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CN113439359B (zh) * 2019-02-27 2024-03-1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CN114566772A (zh) * 2022-03-04 2022-05-31 李立群 一种电力续航装置
CN115275293A (zh) * 2022-08-12 2022-11-01 北京九州恒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电池及其控制方法
CN116598539A (zh) * 2023-07-18 2023-08-15 北京西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电池液罐内布置结构
CN116598539B (zh) * 2023-07-18 2023-09-19 北京西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电池液罐内布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083B (zh)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0083A (zh) 液流电池系统与液流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方法
US7199550B2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anks for reserving electrolytes
CN109037725B (zh) 一种提高电解液分布均匀性的液流电池及电极结构和方法
CN102751525B (zh) 液流电池及含有其的液流电池堆和液流电池系统
CN105742682A (zh) 一种液流电池系统
CN102867977A (zh)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及其子系统功率一致性调节方法
CN104064797B (zh)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CN101623684A (zh) 用于锂离子电池极片的涂膜方法和涂膜设备
CN218299838U (zh) 一种具有重力储能功能的全钒液流电池
CN102723501B (zh) 多孔电极及含有其的液流电池、电池堆和电池系统
EP3734734A1 (en) Redox flow battery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7959038B (zh) 一种提高电解液利用率的液流电池脉冲式充放电系统及方法
CN105702994A (zh) 一种液流电池系统结构
CN104882622B (zh)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7426029U (zh) 一种提高电解液利用率的液流电池脉冲式充放电系统
CN116364974B (zh) 电解液储液罐及液流电池系统
CN102593481B (zh) 液流电池、电池堆、电池系统及其电解液的控制方法
Tsuda et al.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in redox flow batteries for PV systems
CN201084789Y (zh) 高电压动力型锂离子可充电电池
CN107887566B (zh)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的驱动控制方法
CN212366010U (zh) 一种可在线均衡电解液价态的全钒液流电池装置
JP2001043884A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型2次電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7946617A (zh) 一种提高电解液利用率的四储罐液流电池结构及方法
CN110611109A (zh) 电解液的调控方法和系统以及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CN204481540U (zh) 一种蓄电池组在线均充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20

Address after: 610000 No. 18 West core road,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Dongfang Electric (Chengdu)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No. 18, West core road, hi tech West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DONGFANG ELECTRIC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