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4797B -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4797B
CN104064797B CN201410265489.5A CN201410265489A CN104064797B CN 104064797 B CN104064797 B CN 104064797B CN 201410265489 A CN201410265489 A CN 201410265489A CN 104064797 B CN104064797 B CN 1040647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toring liquid
negative pole
positive pole
infusio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54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4797A (zh
Inventor
张晓虎
陈永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4102654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647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64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4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4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4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53Pressure; Flow of fuel cell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76Pressure; Flow at auxiliary devices, e.g. reformer, compressor, burn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该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包括1个电池模块组,电池模块组包括1个电池模块或1个以上串联的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1个电池子模块或1个以上并联的电池子模块,每个电池子模块包括至少2个并联的电池单元。组成电池模块组的每个电池模块的供液体系相互独立,分别使用一套正、负极储液装置,输液管路相互独立。每个电池子模块为单独进、出液的独立整体。电池模块组内的所有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正、负电极悬浮液通过动力循环装置驱动,在储液装置、输液管路和电池模块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液流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化学储能电池,它综合了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的优点。锂离子液流电池的输出功率取决于电池的电极反应面积和电池单元的节数,储能容量则取决于电极悬浮液的体积和浓度,二者可单独设计,是一种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能量密度大、充放电切换灵活、响应速度快、成本较低的新型绿色可充电池。这种新型锂离子液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颗粒和电解液的混合物——电极悬浮液,分别装在两个储液装置中,在动力循环系统的推动下,电极悬浮液通过密封管道流经电化学反应器,在微孔隔膜的两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液流电池作为新型的蓄电储能装置,能够扩容到更大的储存容量,并且与需要整修电极的常规电池相比,具有实现更长寿命和更低成本的巨大潜力。它不仅可以作为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的配套储能设备,还可以作为电网的调峰装置,提高输电质量,保障电网安全。利用化学电源进行蓄电储能,可以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有望实现大规模储能,具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
虽然锂离子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中拥有诸多的优势,由于锂离子液流电池的电极悬浮液具有电子导电性,因此目前尚无完整的电池串并联系统,如何设计大容量高电压的锂离子液流电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专利CN101047254A公开的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提供一种从模块化角度出发,采用电液流动与电液漏电综合损耗最小化技术以及电液均匀分配技术,但是,根据此技术,锂离子液流电池供液体系为一个整体,电池模块相互影响较大,对电极悬浮液具有电子导电性的锂离子液流电池会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同时,由于电极悬浮液的粘度很大,使用液泵对电极悬浮液进行循环时会产生较大的机械损耗,严重降低电池的能量效率。液泵还容易导致电极悬浮液的泄露或与大气中的水氧气体接触,造成安全隐患。中国专利CN102664280A公开的一种无泵锂离子液流电池及其电极悬浮液的配置方法,电池系统利用重力和气体压力对电极悬浮液进行循环,避免使用液泵,减少了电池循环系统的机械损耗和安全隐患,但是,正、负极电极悬浮液分别使用一个储液罐,即经过充放电的电极悬浮液和没有经过充放电的电极悬浮液在一个储液装置中混合,因电极悬浮液具有电子导电性会产生电势差,导致漏电发生,降低电池库伦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锂离子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应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本发明采用合理的电路连接方案、相对独立的供液体系以及相应的操作运行策略,有效地解决了电池漏电短路问题,提高了锂离子液流电池的性能,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为电池模块组。电池单元组成电池子模块,电池子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组成所述的电池模块组。所述的电池模块组包括1个电池模块或1个以上串联的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1个电池子模块或1个以上并联的电池子模块,每个电池子模块包括至少2个并联的电池单元;电池单元是电池的最小单元,不可分割。电池子模块内电池单元并联的数量一方面取决于电池单元的额定容量和额定功率,另一方面取决于电极悬浮液流经电池子模块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电池电连接的安全可靠性。为了降低电池子模块均流控制问题的复杂程度,在满足大容量、大功率电池单元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电池单元的并联数量。电池模块内电池子模块并联的数量取决于电池系统的工作电流、额定容量和维护管理的便捷性。电池模块组内电池模块串联的数量取决于变流器的功率和工作电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电池模块分别独立使用一套正、负极储液装置,多个电池模块电路上串联连接,每个电池模块之间的输液管路相互独立,进入每个电池模块的正、负电极悬浮液互不接触。多个电池子模块电路上并联连接,每个电池子模块为可以单独进、出液的独立整体,每个电池子模块之间的输液管路并联连接。正、负电极悬浮液经过电池模块的输液管路和电池子模块的输液管路进入各电池子模块,且不同电池子模块之间的输液模式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形式。电池模块组内的所有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正、负电极悬浮液通过动力循环装置驱动,在储液装置、输液管路和电池模块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每个电池模块使用一套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第二正极储液装置、第一负极储液装置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第一正极储液装置通过第一正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一正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二正极储液装置通过第二正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二正极输液端口连接,正极悬浮液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第一正极输液管路、电池模块、第二正极输液管路和第二正极储液装置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第一负极储液装置通过第一负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一负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二负极储液装置通过第二负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二负极输液端口连接,负极悬浮液在第一负极储液装置、第一负极输液管路、电池模块、第二负极输液管路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内做周期性往复流动。
进一步,所述的储液装置与电池模块之间的输液管路上设有一级阀控装置,一级阀控装置为具有截止功能的流量调节装置,且阀体内部绝缘。所述的一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和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其中,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设置在连接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上,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设置在连接第二正极储液装置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上,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设置在连接第一负极储液装置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上,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设置在连接第二负极储液装置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上。一级阀控装置控制电极悬浮液从储液装置流入或流出,同时控制电极悬浮液流入或流出储液装置的流量。一级阀控装置的作用是防止因电池模块发生故障而导致电池系统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能够通过调节电极悬浮液流量保证各电池模块之间性能的一致性。
所述电池模块包括至少1个电池子模块,每个电池子模块为可以单独进、出液的独立整体。正极悬浮液通过电池模块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或第二正极输液管路流入各电池子模块的第一输液管路或第二输液管路,再流入电池子模块中的各电池单元,再由电池单元的另一侧通过电池子模块的第二输液管路或第一输液管路进入到电池模块另一侧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或第一正极输液管路。负极悬浮液的输液管路与正极悬浮液输液管路结构相同。
所述电池子模块之间的电极悬浮液输液管路并联连接,且输液模式采用等距对分或者等距多分的模式,尽量保证电池子模块之间进、出的电极悬浮液流量一致,有利于保持电池子模块之间性能的一致性。
每个所述的电池子模块的输液管路上设置有一套二级阀控装置,二级阀控装置为具有截止功能的流量调节装置,且阀体内部绝缘。所述二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和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设置在电池子模块一侧的第一输液管路上,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设置在电池子模块另一侧的第二输液管路上,;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设置在电池子模块另一侧的第三输液管路上,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设置在电池子模块另一侧的第四输液管路上。
所述的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和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控制正极悬浮液能否流入、流出电池子模块内的各电池单元,同时控制正极悬浮液流经各电池单元的流量;所述的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和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控制负极悬浮液能否流经电池子模块内的各电池单元,同时控制电极悬浮液流各电池单元的流量。
所述的电池单元组成电池子模块,电池子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组,电池模块组构成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本体。电池模块组由至少1个电池模块组成,或由多个电池模块串联组成。电池模块组内的各个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该动力循环装置驱动电池模块储液装置内的电极悬浮液周期性的往复流动。所述动力循环装置由动力源和若干个动力输出结构组成,所述的动力源为气压力、液压力、机械力或者电动力,所述的动力输出结构依次排列,将动力循环装置动力源的输出力均匀分配到各连接的储液装置上。所述的动力输出结构包括密封腔、动力输出杆,以及设置于动力输出杆一侧的活塞。所述的活塞设置在储液装置内,与电极悬浮液接触,动力输出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动力循环装置动力源连接,并置于密封腔内,动力输出杆带动活塞对外做功或者回退,使得电极悬浮液在密闭的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所述动力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第一动力循环装置分别与第一正极储液装置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连接,驱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第二动力循环装置分别与第二正极储液装置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连接,驱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
所述的第一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采用同步推、拉式的控制方式,共同驱动电极悬浮液在储液装置、输液管路和电池模块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往复流动。
所述动力循环装置同步推、拉式的控制方式为:当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开始工作,动力循环装置启动,第一动力循环装置推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向电池模块内流入,同时,第二动力循环装置拉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从电池模块内流出;以及,第一动力循环装置拉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向电池模块内流出,同时,第二动力循环装置推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的负极悬浮液从电池模块内流入。这样,第一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这种同步推、拉式的配合使用,驱动电极悬浮液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避免在电极悬浮液流动过程中,储液装置、输液管道和电池腔体组成的密闭空间产生过大的压力,有效提高电池系统的密封性,避免电极悬浮液泄露。
所述的动力循环装置、储液装置和电池模块均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保证电极悬浮液能够在一个水平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所述正极悬浮液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为磷酸亚铁锂、磷酸锰锂、硅酸锂、硅酸铁锂、钛硫化合物、钼硫化合物、铁硫化合物、掺杂锂锰氧化物、锂钴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钴氧化物及其它可嵌锂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负极悬浮液为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负极活性材料颗粒为可逆嵌锂的铝基合金、硅基合金、锡基合金、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碳材料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输液管路的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或其它电子不导电材料;或者,所述输液管路的材料为内衬有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或其它电子不导电材料的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优势体现在:
1)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内各电池模块内各电池子模块输液管路并联连接,有效避免锂离子液流电池因电极悬浮液电子导电而造成的电池模块短路问题,同时降低电池模块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电池系统安全性和电池库伦效率、延长循环使用寿命;
2)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所有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第一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采用同步推、拉式的控制方法,有效驱动电极悬浮液周期性的往复流动,能够降低设备成本和电能损耗,避免在电极悬浮液流动过程中,储液装置、输液管道和电池腔体组成的密闭空间产生过大的压力,有效提高电池系统的密封性,避免电极悬浮液泄露;
3)各输液管路上配置合理的阀控装置,能够有效控制故障部分电极悬浮液的流动,且不影响其它电池部分的正常运行,保证了电池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由两个电池子模块并联组成的电池模块结构示意图,图中,101电池子模块,102电池模块,103a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b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c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d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4a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c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d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5a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c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6a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b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c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d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7a第一输液管路,107b第二输液管路,107c第三输液管路,107d第四输液管路;
图2由多个电池子模块并联组成的电池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设置有动力循环装置的电池模块结构示意图,图中,301a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b第二动力循环装置;
图4由多个电池模块串联组成的电池模块组结构示意图,图中,401电池模块组;
图5本发明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锂离子液流电池采用模块化结构,为电池模块组401。由电池单元组成电池子模块101,电池子模块101组成电池模块102,电池模块102组成电池模块组401。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102由至少1个电池子模块101组成,多个电池子模块101并联连接,多个电池模块102之间通过输液管路连接,多个电池模块102之间的输液管路相互独立;多个电池子模块101之间通过输液管路连接,多个电池模块101之间的输液管路并联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a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一输液管路107a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b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二输液管路107b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c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三输液管路107c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6d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四输液管路107d连接,且电池模块102的输液管路与各电池子模块的输液管路连接模式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即1分2、1分3或者1分更多的等距结构。
每个电池模块使用一套独立的储液装置。每套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和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存储正极悬浮液,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存储负极悬浮液。储液装置的输液端口设置有一级阀控装置,一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a、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c和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d。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a设置在连接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a上,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设置在连接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b上,第一负极阀一级控装置104c设置在连接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c上,第二负极阀一级控装置104d设置在连接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6d上。每个电池子模块101输液管路设置一套二级阀控装置,所述的二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a、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c和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a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一侧的第一输液管路107a上,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另一侧的第二输液管路107b上,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设置105c在电池子模块101一侧的第三输液管路107c上,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另一侧的第四输液管路107d上。多个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动力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与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连接,分别驱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a与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连接,分别驱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
如图4、图5所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组401由至少1个电池模块102串联连接组成。电池模块组401内所有电池模块102共同使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动力循环装置由动力源和若干个动力输出结构组成。动力源为气压力、液压力、机械力或者电动力,动力输出结构依次排列,将动力循环装置动力源的输出力均匀分配到各连接的储液装置上。动力输出结构包括密封腔、动力输出杆,以及设置于动力输出杆一侧的活塞。所述的活塞设置在储液装置内,与电极悬浮液接触,动力输出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动力循环装置的动力源连接,并置于密封腔内,动力输出杆带动活塞对外做功或者回退,使得电极悬浮液在密闭的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的结构为:由电池单元组成电池子模块,电池子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组。本实施例为5kW/10kWh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该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块组301,电池模块组301由15个电池模块102串联组成,每个电池模块102由8个电池子模块101并联组成,电池子模块101之间的输液管路采用并联且等距对分模式。每个电池子模块101由30个电池单元并联组成。电池单元电极面积1500cm2,厚度为5mm,电池单元工作电压3.2V,额定工作电流1.5A,那么该电池模块额定工作电压为48V,额定工作电流为360A。每个电池模块102的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容积均为8L。
当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推动电极悬浮液流入电池模块102、第二动力循环装置拉动电极悬浮液流出电池模块102时,正极悬浮液从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流出,经过设有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的104a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a流入到电池模块102的正极输液端口,正极悬浮液再由电池模块102的正极输液端口流入到电池模块102内的各电池子模块101,流液方式采用等距多分模式,正极悬浮液通过设有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a的第一输液管路107a流入电池子模块101内各电池单元的,再由电池单元的另一侧流出到设有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的第二输液管路107b,再经过设有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b流入到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与此同时,负极悬浮液从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流出,经过设有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c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c流入到电池模块102的负极输液端口,负极悬浮液再由电池模块102的负极输液端口流入到电池模块102内的各电池子模块101,流液方式采用等距多分模式,负极悬浮液通过设有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c的第三输液管路107c流入电池子模块101内各电池单元,再由电池单元的另一侧流出到设有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的第四输液管路107d,再经过设有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的104d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6d流入到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当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内的正极悬浮液或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负极悬浮液全部流出时,动力循环装置改变控制策略,即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拉动电极悬浮流出电池模块102、第二动力循环装置推动电极悬浮液流入电池模块102,正、负极悬浮液流动方向与上述方向相反。
本发明对一级阀控装置、二级阀控装置和动力循环装置在不同情况下的控制方法如下:
当电池系统停止工作,首先停止动力循环装置,然后关闭二级阀控装置,最后关闭一级阀控装置;电池系统开始工作时,二级阀控装置首先开启,然后启动一级阀控装置,最后启动动力循环装置。
当电池模块102发生故障,立刻关闭该电池模块102对应的一级阀控装置,停止电极悬浮液流动。
当检测到电池模块102之间工作电压不一致,即某个电池模块102电压值与电池模块组401内的各电池模块电压平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值,该电池模块102对应的一级阀控装置对流入、流出该电池模块102的电极悬浮液流量进行调节,以达到电池模块组401内各个电池模块102之间电压值的一致。
当电池子模块101发生故障,立刻关闭该电池子模块101对应的二级阀控装置,停止电极悬浮液流动。
当检测到电池子模块101之间工作电流不一致,即某个电池子模块101电流值与电池模块102内的各电池子模块电流平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值,该电池子模块101对应的二级阀控装置对流入、流出该电池子模块101的电极悬浮液流量进行调节,以达到电池模块102内各个电池子模块101之间电流值的一致。
本发明中,所述的正极悬浮液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为磷酸亚铁锂、磷酸锰锂、硅酸锂、硅酸铁锂、钛硫化合物、钼硫化合物、铁硫化合物、掺杂锂锰氧化物、锂钴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钴氧化物及其它可嵌锂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负极悬浮液为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负极活性材料颗粒为可逆嵌锂的铝基合金、硅基合金、锡基合金、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碳材料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输液管路的材料为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或其它电子不导电材料,或者所述输液管路为内衬有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或其它电子不导电材料的合金材料。
实施例采用的正极悬浮液、负极悬浮液和输液管路的材料如下表所列:

Claims (7)

1.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为电池模块组;所述的电池模块组包括1个电池模块或1个以上串联的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1个电池子模块或1个以上并联的电池子模块,每个电池子模块包括至少2个并联的电池单元;每个所述的电池模块分别独立使用一套储液装置,多个电池模块串联连接,每个电池模块之间的输液管路相互独立,进入每个电池模块的正、负电极悬浮液互不接触;多个电池子模块并联连接,每个电池子模块为单独进、出液的独立整体,每个电池子模块之间的输液管路并联连接,电池模块的输液管路与各电池子模块的输液管路连接模式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方式;正、负电极悬浮液经过电池模块的输液管路和电池子模块的输液管路进入各电池子模块;电池模块组内的所有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所述动力循环装置的数量小于所述储液装置的数量,所述动力循环装置由动力源和若干个动力输出结构组成,所述的动力源为气压力,所述的动力输出结构依次排列,将动力循环装置动力源的输出力均匀分配到各连接的储液装置上;正、负电极悬浮液通过动力循环装置驱动,在储液装置、输液管路和电池模块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
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通过第一正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一正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通过第二正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二正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和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存储正极悬浮液,正极悬浮液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第一正极输液管路、电池模块、第二正极输液管路和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内做周期性的往复流动;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通过第一负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一负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通过第二负极输液管路与电池模块的第二负极输液端口连接;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存储负极悬浮液;负极悬浮液在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第一负极输液管路、电池模块、第二负极输液管路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内做周期性往复流动;
所述的储液装置的输液端口设置有一级阀控装置;一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a)、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c)和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d);第一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a)设置在连接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a)上,第二正极一级阀控装置(104b)设置在连接第二正极储液 装置(103b)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b)上,第一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c)设置在连接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c)上,第二负极一级阀控装置(104d)设置在连接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6d)上;
每个所述的电池子模块(101)输液管路设置一套二级阀控装置,所述的二级阀控装置包括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a)、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c)和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第一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a)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一侧的第一输液管路(107a)上,第二正极二级阀控装置(105b)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另一侧的第二输液管路(107b)上,第一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c)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一侧的第三输液管路(107c)上,第二负极二级阀控装置(105d)设置在电池子模块(101)另一侧的第四输液管路(107d)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电池模块共用一套动力循环装置,动力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与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连接,分别驱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与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连接,分别驱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负极悬浮液的流入、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采用同步推、拉式控制方法,共同驱动电极悬浮液在储液装置、输液管路和电池模块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做周期性往复流动;
所述的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和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采用的同步推、拉式的控制方法为:当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开始工作,动力循环装置启动,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推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负极悬浮液向电池模块内流入,同时,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拉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负极悬浮液从电池模块内流出;以及,第一动力循环装置(301a)拉动第一正极储液装置(103a)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一负极储液装置(103c)的负极悬浮液向电池模块内流出,同时,第二动力循环装置(301b)推动第二正极储液装置(103b)的正极悬浮液和第二负极储液装置(103d)的负极悬浮液从电池模块内流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模块(102)的第一正极输液管路(106a)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一输液管路(107a)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二正极输液管路(106b)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二输液管路(107b)连接, 电池模块(102)的第一负极输液管路(106c)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三输液管路(107c)连接,电池模块(102)的第二负极输液管路(106d)与电池子模块(101)的第四输液管路(107d)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悬浮液为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为磷酸亚铁锂、磷酸锰锂、硅酸锂、硅酸铁锂、钛硫化合物、钼硫化合物、铁硫化合物、掺杂锂锰氧化物、锂钴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钴氧化物及其它可嵌锂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悬浮液为负极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与电解液的混合物,负极活性材料颗粒为可逆嵌锂的铝基合金、硅基合金、锡基合金、锂钒氧化物、锂钛氧化物、碳材料的一种或几种;导电剂为碳黑、碳纤维、石墨烯、科琴黑、纳米碳管、金属颗粒以及其他电子导电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路的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或者,所述输液管路的材料为内衬有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的合金材料。
CN201410265489.5A 2014-06-14 2014-06-14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Active CN1040647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5489.5A CN104064797B (zh) 2014-06-14 2014-06-14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5489.5A CN104064797B (zh) 2014-06-14 2014-06-14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4797A CN104064797A (zh) 2014-09-24
CN104064797B true CN104064797B (zh) 2017-01-04

Family

ID=51552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5489.5A Active CN104064797B (zh) 2014-06-14 2014-06-14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647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3942B (zh) * 2016-05-18 2019-11-05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固态锂液流电池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7403944B (zh) * 2016-05-20 2019-07-19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电机驱动的锂液流电池系统
CN107403943B (zh) * 2016-05-20 2019-07-16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压缩气体驱动的锂液流电池系统
CN107482243A (zh) * 2017-08-11 2017-12-15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醌基液流电池的流动电极及其低成本制备方法
CN111261923B (zh) * 2018-11-30 2021-07-16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形电池组系统及其安全运行、回收方法
CN114497670B (zh) * 2020-11-12 2023-10-1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锌溴单液流电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83239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24M Technologies, Inc. Stacked flow cell design and method
CN102576893A (zh) * 2009-04-06 2012-07-11 24M技术公司 采用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燃料系统
CN102664280A (zh) * 2012-05-10 2012-09-12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泵锂离子液流电池及其电极悬浮液的配置方法
WO2014018615A1 (en) * 2012-07-27 2014-01-30 Sun Catalytix Corporation Optimal membran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893A (zh) * 2009-04-06 2012-07-11 24M技术公司 采用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燃料系统
WO2012083239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24M Technologies, Inc. Stacked flow cell design and method
CN102664280A (zh) * 2012-05-10 2012-09-12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泵锂离子液流电池及其电极悬浮液的配置方法
WO2014018615A1 (en) * 2012-07-27 2014-01-30 Sun Catalytix Corporation Optimal membran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4797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4797B (zh)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系统
CN10232457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化成方法、制备方法
US20070072067A1 (en) Vanadium redox battery cell stack
CN103579658B (zh) 一种液流电池堆
CN201845830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堆
CN104659877B (zh) 一种基于共用设备供电电源的隔离双向恒流维护系统
CN103928697B (zh) 一种具有紧急备用电源功能的液流电池系统
WO2015022682A1 (en) Novel flow battery and usage thereof
CN103199285A (zh) 一种液流电池停机保护方法及液流电池系统
CN103283073A (zh) 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可扩展模块化反应物存储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6299493B (zh) 一种可修复的电化学储能器件
CN104795577B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液流电池堆的双极板板框结构
CN102593491A (zh) 液流电池堆及包括其的电池系统
CN203644856U (zh) 电解液存储装置和液流电池系统
CN105742668A (zh)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电解液流量优化控制方法
WO2023169600A1 (zh) 液流电池堆或单电池、电极-隔膜复合组件及其复合电极结构
US20130154364A1 (en) Vanadium redox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202888323U (zh) 一种不易泄漏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CN106532093A (zh) 一种醌金属电对液流电池系统
CN2927331Y (zh) 一种流动态钒储能装置
CN109728314A (zh) 一种外加磁场的磁性颗粒附着电极的液流电池结构及方法
CN105280943A (zh) 一种全锰液流电池
CN204030659U (zh) 一种分布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充电站
CN107565151B (zh)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电极活性的再生方法
CN103579641B (zh) 一种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