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9585B - 按键 - Google Patents

按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9585B
CN105679585B CN201610149237.5A CN201610149237A CN105679585B CN 105679585 B CN105679585 B CN 105679585B CN 201610149237 A CN201610149237 A CN 201610149237A CN 105679585 B CN105679585 B CN 1056795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keycap
bending plate
buckle structur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492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9585A (zh
Inventor
赵令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492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795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79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9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9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95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Abstract

一种按键包含底板、键帽及支撑装置。底板具有底板本体及第一与第二弯折板件,底板本体沿相互垂直的X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第一弯折板件的第一抵接面及第二弯折板件的第二抵接面分别与X轴夹角大于0°。支撑装置设置于底板及键帽之间且包含分别具有第一及第二勾扣结构的第一及第二支撑件。当键帽受外力按压时,第一及第二勾扣结构分别于第一及第二抵接面滑动,以压缩使第一及第二勾扣结构弹性变形量加大。当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第一及第二勾扣结构提供回复弹力驱动第一及第二支撑件滑动,以使键帽回到未按压位置。本发明采用支撑件的勾扣结构撑抵底板上的相对倾斜的弯折板件的设计,达到有效地降低按键的整体高度,以利键盘薄型化的应用。

Description

按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尤指一种利用支撑件的勾扣结构撑抵底板上的相对倾斜的弯折板件以提供键帽回位所需的回复弹力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的按键1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按键1包含底板10、键帽12、电路板14、升降支撑装置16以及弹性件18。电路板14设置于底板10上。升降支撑装置16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用以支撑键帽12。弹性件18亦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如此一来,在键帽12被使用者按压后,弹性件18的触发部19会触发电路板14上的开关15,进而执行使用者所欲输入的功能。
然而,由于如图1所示的弹性件18的配置会导致按键1需要较大的高度空间,从而进一步限制按键1的高度,因此不利于键盘薄型化的应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支撑件的勾扣结构撑抵底板上的相对倾斜的弯折板件以提供键帽回位所需的回复弹力的按键,以解决上述因现有的弹性件的配置导致按键需要较大的高度空间,不利于键盘薄型化的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包含底板、键帽,以及支撑装置。该底板具有底板本体、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该底板本体沿着X轴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该X轴和该Y轴彼此相互垂直,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具有第一抵接面,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具有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二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该第一支撑件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该第二支撑件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一抵接面,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二抵接面以使该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受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该第一勾扣结构于该第一抵接面滑动,以压缩使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且该第二勾扣结构于该第二抵接面滑动,以压缩使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滑动;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二支撑件滑动,进而使该键帽回到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弹性勾扣臂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弹性勾扣臂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以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以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弯折扣勾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弯折扣勾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三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且该第二连接部以及该第四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使该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可活动地互相接合以在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系以叠合抵接的方式互相接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一连接部处有第一容纳槽,该第一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一容纳槽中,且该第三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二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三连接部处有第二容纳槽,该第二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二容纳槽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可产生连动。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包含底板、键帽,以及支撑装置。该底板具有底板本体、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该底板本体沿着X轴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该X轴和该Y轴彼此相互垂直,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具有第一抵接面,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具有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二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该第一侧边可沿着第一运动轨迹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第二侧边可沿着第二运动轨迹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第一运动轨迹与该第二运动轨迹平行于该X轴。该第一抵接面具有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与该第一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该第一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该第二抵接面具有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与该第二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该第二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以使该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受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压缩使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至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压缩使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滑动,使得该第一勾扣结构移动回到撑抵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位置;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二支撑件滑动,使得该第二勾扣结构移动回到撑抵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位置,进而使该键帽回到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弹性勾扣臂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弹性勾扣臂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弯折扣勾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弯折扣勾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三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且该第二连接部以及该第四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使该键帽可相对该底板上下移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可活动地互相接合以在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以叠合抵接的方式互相接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一连接部处有第一容纳槽,该第一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一容纳槽中,且该第三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二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三连接部处有第二容纳槽,该第二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二容纳槽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可产生连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支撑件的勾扣结构撑抵底板上的相对倾斜的弯折板件的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将弹性件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以提供回复弹力的设计,藉以达到可利用勾扣结构或弯折板件随着支撑件的滑动弹性变形以提供回复弹力而驱动键帽自动回位之目的。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有效地降低按键的整体高度,以利键盘薄型化的应用,另外,由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本发明亦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键帽与支撑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按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5为图2的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按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8为图6的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0的示意图,为求清楚地显示按键100的内部结构设计,键帽102在图2中以虚线简示。按键100可为薄型化按键以供使用者按压而执行使用者所欲输入的功能,但不以此为限,如图2所示,按键100包含键帽102、底板104,以及支撑装置106。键帽102设置于底板104上方,底板104具有底板本体108、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110(于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112(于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底板本体108可沿着如图2所示的X轴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X轴和Y轴彼此相互垂直,第一弯折板件110具有第一抵接面114,第二弯折板件112具有第二抵接面116,其中第一抵接面114与X轴夹角θ1,θ1大于0°,第二抵接面116与X轴夹角θ2,θ2大于0°,其夹角θ1、θ2的度数大小可根据按键100的应用需求而有所变化,以用来调整按键100的实际按压手感与回弹力道。
由图2可知,支撑装置106设置于键帽102以及底板104之间,且支撑装置106包含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可动地连接于键帽102以及底板104,以使键帽102伴随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支撑件118可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122,第二支撑件120可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12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勾扣结构122可较佳地为自第一支撑件118的侧边往第一弯折板件110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而第二勾扣结构124可较佳地为自第二支撑件120的侧边往第二弯折板件112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其第一弹性勾扣臂及第二弹性勾扣臂的臂长可根据按键100的应用需求而有所变化,以用来调整按键100的实际按压手感与回弹力道。在实际应用中,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3为图2的键帽102与支撑装置106的组装示意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118可具有第一连接部126、第二连接部128,以及第一连动部130,第二支撑件120具有第三连接部132、第四连接部134,以及第二连动部136,第一连接部126以及第三连接部132可动地连接于键帽102且第二连接部128以及第四连接部134可动地连接于底板104以使键帽102可相对于底板104上下移动,第一连动部130与第二连动部136可活动地互相接合以在键帽102被外力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118与第二支撑件120产生连动,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动部130与第二连动部136可较佳地以叠合抵接的方式互相接合(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改采用其他接合连动设计,例如轴孔配合设计等)。除此之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6可较佳地突出于第一支撑件118,键帽102对应于第一连接部126处可具有第一容纳槽138,第一连接部126可动地穿入第一容纳槽138中,且第三连接部132可较佳地突出于第二支撑件120,键帽102对应于第三连接部132处可具有第二容纳槽140,第三连接部可动地穿入第二容纳槽140中,藉此,当键帽102被外力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可更进一步地确保第一支撑件118与第二支撑件120能够产生连动。
除此之外,由图2可知,按键100可另包含电路板142,电路板142可为薄膜电路板、软性电路板或印刷电路板,电路板142上具有与第一支撑件118的触发结构119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触发结构121(如图2所示的往电路板142弯折延伸的弯折触发件,但不受此限)对应的开关143,例如薄膜开关(membrane switch)或其它触发性开关,藉此,当按键100的键帽102被按压至按压位置时,第一支撑件118的触发结构119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触发结构121会触发电路板142上的开关143,进而执行使用者所欲输入的功能。
请参阅图2、图4以及图5,图4为图2的按键100的部分放大俯视图,图5为图2的键帽102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当键帽102未被按压时,第一勾扣结构122撑抵第一抵接面114,且第二勾扣结构124撑抵第二抵接面116以使键帽102维持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当键帽102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第一勾扣结构122可在第一抵接面114上滑动以压缩使第一勾扣结构122弹性变形量加大(如图5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可在第二抵接面116上滑动以压缩使第二勾扣结构124弹性变形量加大(如图5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在上述过程中,键帽102可随着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而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5所示的按压位置,从而经由触发结构119以及触发结构121触发电路板142的开关143以执行相对应的输入功能。当上述外力释放时,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的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18滑动,且弹性变形的第二勾扣结构124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二支撑件120滑动,以透过上述第一连动部130与第二连动部136的连动设计,进而使键帽102回到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以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
更详细地说,由图4以及图5可知,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18可具有第一侧边S1且第一勾扣结构122形成于第一侧边S1上,第二支撑件120可具有第二侧边S2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形成于第二侧边S2上,第一侧边S1可沿着平行于X轴的第一运动轨迹T1相对于底板104移动,第二侧边S2可沿着平行于X轴的第二运动轨迹T2相对于底板104移动,第一抵接面114可具有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与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46,第二抵接面116可具有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8与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50,其中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46与第一运动轨迹T1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与第一运动轨迹T1两者之间的间距,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50与第二运动轨迹T2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8与第二运动轨迹T2两者之间的间距。
通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02未被按压时,第一勾扣结构122撑抵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且第二勾扣结构124撑抵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8以使键帽102维持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当键帽102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沿第一抵接面114滑动至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46以压缩使第一勾扣结构122弹性变形量加大(如图5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沿第二抵接面116滑动至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50以压缩使第二勾扣结构124弹性变形量加大(如图5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在上述过程中,键帽102可随着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而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5所示的按压位置,从而经由触发结构119以及触发结构121触发电路板142的开关143以执行相对应的输入功能。当上述外力释放时,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的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18滑动,使得第一勾扣结构122移动回到如图4所示的撑抵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的位置,且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的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二支撑件120滑动,使得第二勾扣结构124移动回到如图4所示的撑抵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50的位置,藉以通过上述第一连动部130与第二连动部136的连动设计,进而使键帽102回到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以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亦可改采用弯折板件相对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的设计,藉以提升本发明的按键在键帽102回位上的结构设计弹性,简言之,在另一实施例中,当键帽102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第一支撑件118的第一弹性勾扣臂沿底板104的第一抵接面114滑动而使第一弯折板件110相对第一支撑件118向外弹性变形,且第二支撑件120的第二弹性勾扣臂沿底板104的第二抵接面116滑动而使第二弯折板件112相对第二支撑件120向外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当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第一弯折板件110以及弹性变形的第二弯折板件112可分别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及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键帽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而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至于其他相关描述,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底板104上的弯折板件的结构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改采用以弹片结构提供回复弹力的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6、图7,以及图8,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0’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按键100’的部分放大的俯视图,图8为图6的键帽102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部分放大的俯视图,于此实施例中所述之元件与上述实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标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之结构或功能,其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按键100’包含键帽102、底板104’,以及支撑装置106。键帽102设置于底板104上方,底板104’具有底板本体108、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110’(于图6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112’(于图6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第一弯折板件110’具有第一抵接面114,第二弯折板件112’具有第二抵接面116,支撑装置106设置于键帽102以及底板104之间,且支撑装置106包含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可动地连接于键帽102以及底板104,以使键帽102伴随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支撑件118可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122’,第二支撑件120可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12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勾扣结构122’可较佳地为自第一支撑件118的侧边往第一弯折板件110’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而第二勾扣结构124’可较佳地自第二支撑件120的侧边往第二弯折板件112’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第二弯折板件112’可自第一弯折板件110’往第二支撑件120延伸形成而与第一弯折板件110’共同形成弹片结构125(可较佳地呈如图6所示的T型结构,但不受此限)。
通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02未被按压时,第一勾扣结构122’撑抵第一抵接面114,且第二勾扣结构124’撑抵第二抵接面116以使键帽102维持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当键帽102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沿第一抵接面114滑动以使第一弯折板件110’相对第一支撑件118向外弹性变形(如图8所示),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沿第二抵接面116滑动以使第二弯折板件112’相对第二支撑件120向外弹性变形(如图8所示),在上述过程中,键帽102可随着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而从如图6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8所示的按压位置,从而经由触发结构119以及触发结构121触发电路板142的开关143以执行相对应的输入功能。当上述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第一弯折板件110’以及弹性变形的第二弯折板件112’可分别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及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相对滑动,使得键帽102由如图8所示的按压位置移动回如图6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以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
更详细地说,由图7以及图8可知,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18可具有第一侧边S1且第一勾扣结构122’形成于第一侧边S1上,第二支撑件120可具有第二侧边S2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形成于第二侧边S2上。通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02未被按压时,第一勾扣结构122’撑抵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且第二勾扣结构124’撑抵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8以使键帽102维持于如图6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当键帽102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沿第一抵接面114滑动至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46以使第一弯折板件110’相对第一支撑件118向外弹性变形(如图8所示),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沿第二抵接面116滑动至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150以使第二弯折板件112’相对第二支撑件120向外弹性变形(如图8所示),在上述过程中,键帽102可随着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的枢转而从如图6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8所示的按压位置,从而经由触发结构119以及触发结构121触发电路板142的开关143以执行相对应的输入功能。当上述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第一弯折板件110’以及弹性变形的第二弯折板件112’可分别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及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相对滑动,使得第一勾扣结构122’移动回到如图7所示的撑抵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4的位置,且弹性变形的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二支撑件120滑动,使得第二勾扣结构124’移动回到如图7所示的撑抵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148的位置,以通过第一连动部130与第二连动部136的连动设计,进而使键帽102回到如图6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以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亦可改采用弯折扣勾相对弯折板件向内弹性变形的设计,藉以提升本发明的按键在键帽回位上的结构设计弹性,简言之,在另一实施例中,当键帽102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第一勾扣结构122’可沿第一抵接面114滑动以相对第一支撑件118向内弹性变形,且第二勾扣结构124’可沿第二抵接面滑116动以相对第二支撑件120向内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当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第一勾扣结构122’以及弹性变形的第二勾扣结构124’可分别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及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18以及第二支撑件120相对滑动,使得键帽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而产生自动回位的功效。至于其他相关描述,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支撑件的勾扣结构撑抵底板上的相对倾斜的弯折板件的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将弹性件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以提供回复弹力的设计,藉以达到可利用勾扣结构或弯折板件随着支撑件的滑动弹性变形以提供回复弹力而驱动键帽自动回位的目的。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有效地降低按键的整体高度,以利键盘薄型化的应用,另外,由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本发明亦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应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底板,其具有底板本体、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该底板本体沿着X轴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该X轴和该Y轴彼此相互垂直,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具有第一抵接面,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具有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二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一抵接面与该第二抵接面分别垂直于该底板本体;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板上方;以及
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该第一支撑件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该第二支撑件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
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一抵接面,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二抵接面以使该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
当该键帽受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该第一勾扣结构于该第一抵接面滑动,以压缩使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且该第二勾扣结构于该第二抵接面滑动,以压缩使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
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滑动;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二支撑件滑动,进而使该键帽回到该未按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弹性勾扣臂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弹性勾扣臂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以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勾扣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以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弯折扣勾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弯折扣勾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三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且该第二连接部以及该第四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使该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可活动地互相接合以在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以叠合抵接的方式互相接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一连接部处有第一容纳槽,该第一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一容纳槽中,且该第三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二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三连接部处有第二容纳槽,该第二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二容纳槽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可产生连动。
9.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底板,其具有底板本体、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该底板本体沿着X轴和Y轴定义平面延伸,该X轴和该Y轴彼此相互垂直,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具有第一抵接面,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具有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二抵接面与该X轴的夹角大于0°,该第一抵接面与该第二抵接面分别垂直于该底板本体;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板上方;以及
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形成有第一勾扣结构,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形成有第二勾扣结构,该第一侧边可沿着第一运动轨迹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第二侧边可沿着第二运动轨迹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第一运动轨迹与该第二运动轨迹平行于该X轴;
其中,该第一抵接面具有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与该第一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该第一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
其中,该第二抵接面具有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与该第二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小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与该第二运动轨迹两者之间的间距;
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撑抵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以使该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
当该键帽受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该第一勾扣结构沿该第一抵接面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压缩使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且该第二勾扣结构沿该第二抵接面滑动至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压缩使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弹性变形量加大;
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一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滑动,使得该第一勾扣结构移动回到撑抵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位置;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勾扣结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提供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二支撑件滑动,使得该第二勾扣结构移动回到撑抵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位置,进而使该键帽回到该未按压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弹性勾扣臂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弹性勾扣臂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勾扣臂,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侧边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勾扣臂,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弹性勾扣臂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使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以使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外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以及弹性变形的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一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扣勾,该第二勾扣结构为自该第二支撑件往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扣勾,该至少一第二弯折板件自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往该第二支撑件延伸形成而与该至少一第一弯折板件共同形成弹片结构,当该键帽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弯折扣勾沿该第一抵接面从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一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一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且该第二弯折扣勾沿该第二抵接面从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远区域滑动至该第二运动轨迹较近区域而相对该第二支撑件向内弹性变形;当该外力释放时,弹性变形的该第一弯折扣勾以及弹性变形的该第二弯折扣勾分别提供该第一回复弹力以及该第二回复弹力以驱动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使得该键帽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三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键帽且该第二连接部以及该第四连接部可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使该键帽可相对该底板上下移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可活动地互相接合以在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连动部以叠合抵接的方式互相接合。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一连接部处有第一容纳槽,该第一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一容纳槽中,且该第三连接部突出于该第二支撑件,该键帽对应于该第三连接部处有第二容纳槽,该第二连接部可动地穿入该第二容纳槽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使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可产生连动。
CN201610149237.5A 2016-03-16 2016-03-16 按键 Active CN1056795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9237.5A CN10567958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按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9237.5A CN10567958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按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9585A CN105679585A (zh) 2016-06-15
CN105679585B true CN105679585B (zh) 2017-10-03

Family

ID=56310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49237.5A Active CN105679585B (zh) 2016-03-16 2016-03-16 按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795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4265B (zh) * 2018-11-08 2020-08-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89803Y (zh) * 2008-09-19 2009-08-12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TWM434979U (en) * 2012-03-14 2012-08-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TWM447535U (zh) * 2012-10-19 2013-02-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的升降支撐裝置以及按鍵
TWI492256B (zh) * 2013-09-26 2015-07-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KR101792491B1 (ko) * 2013-09-30 2017-11-02 애플 인크. 버터플라이 힌지를 이용한 낮은 이동 키 메커니즘
CN105390308B (zh) * 2014-08-30 2019-02-05 陈�峰 一种有弹性挂钩限位结构的钣金剪刀脚支撑的键开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9585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14712U (zh) 微动开关键盘
CN204144117U (zh) 按键结构及键盘模块
TWI416564B (zh) 按鍵結構
CN105826115B (zh) 按键及其键盘
TW201117246A (en) Flat key structure
CN105679585B (zh) 按键
CN106057533A (zh) 按键及键盘
CN104979123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202275758U (zh) 磁力式按键
CN104102353A (zh) 键盘模块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CN108305806B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CN105826114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102810421B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20170062151A1 (en) Key switch
CN202523610U (zh) 可借单键执行不同指令的按键装置
CN102005323B (zh) 键帽的制造方法、按键及键盘
CN204315428U (zh) 按键模块及键盘
CN107516607A (zh) 按键结构
WO2019062039A1 (zh) 一种弹片连接器
CN204834379U (zh) 一种键盘
CN203277167U (zh) 薄型键盘的指令输入结构
TWM399423U (en)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N201282055Y (zh) 薄膜按键装置及具有该薄膜按键装置的按键结构
CN204884967U (zh) 一种按键结构
CN203481110U (zh) 按键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