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5428U - 按键模块及键盘 - Google Patents

按键模块及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5428U
CN204315428U CN201420777631.XU CN201420777631U CN204315428U CN 204315428 U CN204315428 U CN 204315428U CN 201420777631 U CN201420777631 U CN 201420777631U CN 204315428 U CN204315428 U CN 204315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cap
forced section
base plate
coupling assembl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776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家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776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5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5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54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按键模块及键盘。按键模块包含底板、活动板、键帽及连接组件。活动板与底板相叠,并可相对底板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水平行程至第二位置。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底板,并连接键帽。连接组件的受力部用于受活动板的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键帽相对底板升降于开启位置及收合位置之间。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结构与受力部之间相距间距,且键帽位于开启位置。

Description

按键模块及键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按键模块以及键盘。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于输入文字或数字。不仅如此,凡是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都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而对于键盘上的按键,为了平衡用户在每一个按键上的施力,通常会在按键的键帽之下设置一种剪刀式连接组件,用于引导键帽做垂直移动。因此,不论施力于键帽的侧边或角落,都能将施力平均地分散于整个键帽面上,使得按下整个按键变得很简单,也让用户更容易地操作按键。
由于现今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急速发展,凡于电子相关产品都是要求短小轻薄,便于携带,故上述的键盘应用于现有桌上型个人计算机上尚属可接受范围内,但应用于手提式笔记本电脑中,此键盘会造成缩减计算机厚度的一大瓶颈,相对使得手提式笔记本电脑体积过大不易携带,与要求短小轻薄的电子产品意念相违背,故突破此技术瓶颈实为刻不容缓。
目前,已有一种现有键盘是在欲收合时,通过活动板上的多个顶靠结构分别推动所有按键的剪刀式连接组件,进而带动所有按键一起下降至一定高度,以达到缩减键盘厚度的目的。然而,由于每一按键的规格不一,连带使得剪刀式连接组件也有所差异,因此现有的活动板上的顶靠结构必须因应不同按键的差异而被设计成不同形状或被设置于特定位置上,这不仅会增加键盘的设计成本,制造公差与组装公差也不易克服。
因此,提出一种可使不同规格的按键降低同样高度以缩减整体厚度的键盘,是目前业界急需投入研发资源进行研究的项目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模块,其包含底板、活动板、键帽以及连接组件。活动板与底板相叠,并可相对底板移动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水平行程至第二位置,且活动板包含推动结构。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底板,并连接键帽。连接组件包含受力部,用于受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键帽相对底板升降于开启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结构与受力部之间相距间距,且键帽位于开启位置。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键帽位于开启位置,且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推动结构是推动受力部移动水平位移,并使键帽移动至收合位置。间距与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水平行程。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活动板叠置于底板之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连接组件为剪刀式连接组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连接组件包含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枢接。第一连接件具有枢接端枢接底板。受力部为第二连接件的滑动端,并且受力部可滑动地设置于底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推动结构包含推动部以及限位部。推动部用与推动受力部。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部与受力部之间相距间距。限位部连接推动部,并可滑动地衔接受力部,用于将受力部限位于底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连接组件为平行式连杆组件。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键盘,其包含底板、活动板、第一键帽、第一连接组件、第二键帽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活动板与底板相叠,并可相对底板移动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水平行程至第二位置。活动板包含第一推动结构以及第二推动结构。第一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底板,并连接第一键帽。第一连接组件包含第一受力部,用于受第一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第一键帽相对底板升降于开启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第二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底板,并连接第二键帽。第二连接组件包含第二受力部,用于受第二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第二键帽相对底板升降于开启位置与收合位置之间。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推动结构与第一受力部之间相距第一间距,第二推动结构与第二受力部之间相距第二间距,第一间距不等于第二间距,且第一键帽与第二键帽皆位于开启位置。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键帽与第二键帽皆位于开启位置,且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推动结构是推动第一受力部移动第一水平位移,第二推动结构是推动第二受力部移动第二水平位移,并使第一键帽与第二键帽移动至收合位置。第一间距与第一水平位移之和以及第二间距与第二水平位移之和皆等于水平行程。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间距等于或大于零,并且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剪刀式连接组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连接组件包含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枢接。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枢接端枢接底板。第一受力部为第二连接件的滑动端。第一受力部可滑动地设置于底板上。第二连接组件包含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相互枢接。第三连接件具有第二枢接端枢接底板。第二受力部为第四连接件的滑动端,并且第二受力部可滑动地设置于底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推动结构包含第一推动部以及第一限位部。第一推动部用于推动第一受力部。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推动部与第一受力部之间相距第一间距。第一限位部连接第一推动部,并可滑动地衔接第一受力部,用于将第一受力部限位于底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推动结构包含第二推动部以及第二限位部。第二推动部用于推动第二受力部。当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推动部与第二受力部之间相距第二间距。第二限位部连接第二推动部,并可滑动地衔接第二受力部,用于将第二受力部限位于底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平行式连杆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以及键盘可通过活动板相对底板水平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达到调整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的目的。当键盘未使用而欲收合时,使用者可将活动板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活动板上的推动结构会推动连接组件上的受力部,进而使得连接组件带动键帽相对于底板下降由开启位置下降至收合位置。此时,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最小。当欲开启键盘使用时,用户可将活动板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此时推动结构释放连接组件的受力部,进而使得连接组件带动键帽相对于底板由开启位置上升至收合位置。此时,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最大。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键盘的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每一推动结构与对应的受力部之间设有一段间距,其是根据在活动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各推动结构推动对应的受力部移动的水平位移而决定。因此,即使键盘上的按键模块规格不一造成上述的水平位移有所差异,仍可通过调整上述的间距,使得每一间距与对应的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行程,进而可达到使不同规格的按键模块降低同样高度以缩减键盘整体厚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应用键盘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绘示第1图中的第一按键模块与第二按键模块的立体爆炸图。
图3A为绘示第1图中的键盘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一按键模块的第一键帽与第二按键模块的第二键帽位于开启位置。
图3B为绘示第1图中的键盘的另一局部剖视图,其中活动板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一按键模块的第一键帽与第二按键模块的第二键帽位于收合位置。
图3C为绘示第3A图与第3B图的比较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电子装置
10:主机
12:显示器
2:键盘
20:底板
200a:第一挡止结构
200b:第二挡止件
22:活动板
220:第一推动结构
220a:第一推动部
220b:第一限位部
222:第二推动结构
222a:第二推动部
222b:第二限位部
24:第一按键模块
240:第一键帽
242:第一连接组件
242a:第一连接件
242a1:第一枢接端
242b:第二连接件
242b1:第一受力部
26:第二按键模块
260:第二键帽
262:第二连接组件
262a:第三连接件
262a1:第二枢接端
262b:第四连接件
262b1:第二受力部
M1:第一水平位移
M2:第二水平位移
G1:第一间距
G2:第二间距
S:水平行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进行绘示。
请参照图1,其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应用键盘2的电子装置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包含主机10、显示器12以及键盘2。键盘2设置于主机10上,并至少包含第一按键模块24以及第二按键模块26等两种不同规格的按键模块。显示器12的边缘枢接主机10的边缘,进而可相对旋转而展开或盖合。当显示器12相对主机10旋转而盖合时,键盘2被显示器12覆盖,且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呈收合状态。当显示器12相对主机10旋转而展开时,键盘2露出,且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呈开启状态。使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切换至开启状态或收合状态的机制将于下文详细介绍。
于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是以手提式笔记本电脑作为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2、图3A、图3B以及图3C。图2为绘示图1中的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的立体爆炸图。图3A为绘示图1中的键盘2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活动板22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一按键模块24的第一键帽240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的第二键帽260位于开启位置。图3B为绘示图1中的键盘2的另一局部剖视图,其中活动板22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一按键模块24的第一键帽240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的第二键帽260位于收合位置。图3C为绘示图3A与图3B的比较图。
如图3A至图3C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键盘2包含底板20、活动板22、第一键帽240、第一连接组件242、第二键帽26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262。其中,底板20与活动板22等两者搭配第一键帽240与第一连接组件242的组合可视为第一按键模块24,而底板20与活动板22等两者搭配第二键帽260与第二连接组件262的组合可视为第二按键模块26。键盘2还可包含薄膜电路板(图未示),用于产生触发信号。且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的下方还可设置有复位件(图未示),用于提供按键复位的回复力,此为一般键盘2常见的组件,因此在此不赘述。以下将对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做说明。
活动板22与底板20相叠,并可相对底板20移动于第一位置(如图3A所示的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如图3B所示的位置)之间。于本实施例当中,活动板22设于底板上方,于实际应用中,也可将活动板22设于底板下方。当活动板2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皆处于开启状态;当活动板2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皆处于收合状态。活动板22包含第一推动结构220以及第二推动结构222,分别位于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下方。
第一连接组件242操作性连接底板20与活动板22,并连接于第一键帽240。第一连接组件242包含第一受力部242b1,用于受第一推动结构220推动,进而带动第一键帽240相对底板20升降于开启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组件242为剪刀式连接组件,其包含第一连接件242a以及第二连接件242b。第一连接件242a与第二连接件242b相互枢接。第一连接件242a具有第一枢接端242a1枢接底板2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受力部242b1可为第二连接件242b的滑动端,于实际应用中,也得以枢接端作为连接组件的受力部。第一受力部242b1可相对于底板20滑动。当第一连接组件242带动第一键帽240相对底板20升降时,第一枢接端242a1与第一受力部242b1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地改变。
于本实施例中,底板20包含第一挡止结构200a以及第二挡止结构200b。本实施例中,第一推动结构220包含第一推动部220a以及第一限位部220b。第一推动部220a用于推动第一受力部242b1。当活动板2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受力部242b1抵靠第一挡止结构200a,以使第一键帽240位于开启位置,且第一推动部220a与第一受力部242b1之间相距第一间距G1(如图3A所示)。第一限位部220b连接第一推动部220a,并可滑动地衔接第一受力部242b1,用与将第一受力部242b1限位于底板20上。
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受力部242b1还可为第一连接组件242上的其他部位或额外设置的凸出结构,并不限于为第二连接件242b的滑动端。
第二连接组件262操作性连接底板20与活动板22,并连接第二键帽260。第二连接组件262包含第二受力部262b1,用于受第二推动结构222推动,进而带动第二键帽260相对底板20升降于开启位置与收合位置之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组件262也为剪刀式连接组件,其包含第三连接件262a以及第四连接件262b。第三连接件262a与第四连接件262b相互枢接。第三连接件262a具有第二枢接端262a1枢接底板20。第二受力部262b1为第四连接件262b的滑动端,并且第二受力部262b1可相对于底板20滑动。当第二连接组件262带动第二键帽260相对底板20升降时,第二枢接端262a1与第二受力部262b1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地改变。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推动结构222包含第二推动部222a以及第二限位部222b。第二推动部222a用于推动第二受力部262b1。当活动板2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推动部222a与第二受力部262b1之间相距第二间距G2(如图3A所示)。第二限位部222b连接第二推动部222a,并可滑动地衔接第二受力部262b1,用于将第二受力部262b1限位于底板20上。
于实际应用中,第二受力部262b1还可为第二连接组件262的部分或其上额外设置的凸出结构,并不限于为第四连接件262b的滑动端。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为两种不同规格的按键模块,因此,第一受力部242b1与第二受力部262b1于开启位置至收合位置所需移动的行程不同,合先叙明。
如图3A所示,当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皆位于开启位置,且活动板2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推动结构220与第一受力部242b1之间相距第一间距G1,第二推动结构222与第二受力部262b1之间相距第二间距G2。此时,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皆处于开启状态。
如图3A至图3C所示,当活动板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3A进展至图3B),其移动了水平行程S。并且,在此期间,第一推动结构220推动第二连接件242b的第一受力部242b1离开第一挡止结构200a并移动第一水平位移M1,而第二推动结构222推动第四连接件262b的第二受力部262b1离开第二挡止结构200b并移动第二水平位移M2,并使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移动至收合位置。此时,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皆处于收合状态。
要说明的是,若以活动板的方式来控制按键模块的升降位置,则可能因为键盘当中按键模块规格差异而造成问题,若以单一活动板进行控制,则会因为活动板相对于不同按键模块皆移动相同行程,进而造成无法满足各类型按键模块不同位移量的需求。若采用多个不同行程的活动板,在制造过程中则会造成生产、组装上的困难,在操作方面,需要分别控制多个活动板,更容易造成使用者的困扰。本实施方式特别设计使第一间距G1与第一水平位移M1之和以及第二间距G2与第二水平位移M2之和皆等于水平行程S。因此,即使键盘2上的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规格不一造成上述第一水平位移M1与第二水平位移M2有所差异,仍可通过调整上述的第一间距G1与第二间距G2,使得每一间距与对应的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活动板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行程S,进而可达到使不同规格的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降低同样高度以缩减键盘2整体厚度的目的。
于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间距G1大于零,并且第二间距G2大于第一间距G1,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若欲使活动板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行程S减少,可使上述的第一间距G1等于零,而上述的第二水平间也需同步减去第一间距G1。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活动板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期间,由于第一间距G1与第二间距G2不相同,使得活动板22的第一推动结构220与第二推动结构222分别推动第一受力部242b1与第二受力部262b1的时间点也不同(即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下降的时间点不相同),但只要第一键帽240与第二键帽260最终下降的高度差相同即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组件242与第二连接组件262中至少之一也可为平行式连杆组件。只要根据上述方式,设计使每一间距与对应的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活动板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行程S,同样可达到使不同规格的第一按键模块24与第二按键模块26降低同样高度以缩减键盘2整体厚度的目的。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模块以及键盘可通过活动板相对底板水平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达到调整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的目的。当键盘未使用而欲收合时,使用者可将活动板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活动板上的推动结构会推动连接组件上的受力部,进而使得连接组件带动键帽相对于底板由开启位置下降至收合位置。此时,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最小。当欲开启键盘使用时,用户可将活动板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此时推动结构释放连接组件的受力部,进而使得连接组件带动键帽相对于底板由收合位置上升至开启位置。此时,键帽相对于底板的高度最大。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键盘的活动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每一推动结构与对应的受力部之间的间距具有差异,该间距的差异是根据在活动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各推动结构推动对应的受力部移动的水平位移而决定。因此,即使键盘上的按键模块规格不一造成上述的水平位移有所差异,仍可通过调整上述的间距,使得每一间距与对应的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活动板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行程,进而可达到使不同规格的按键模块降低同样高度以缩减键盘整体厚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做一些完善和更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板;
一活动板,与该底板相叠,并相对该底板移动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其中该活动板由该第一位置移动一水平行程至该第二位置,且该活动板包括一推动结构;
一键帽;以及
一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该底板,并连接该键帽,其中该连接组件包括一受力部,用于受该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该键帽相对该底板升降于一开启位置以及一收合位置之间;
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推动结构与该受力部之间相距一间距,且该键帽位于该开启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该开启位置,且该活动板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推动结构推动该受力部移动一水平位移,并使该键帽移动至该收合位置,并且该间距与该水平位移之和等于该水平行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板叠置于该底板之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组件为一剪刀式连接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二连接件相互枢接,该第一连接件具有一枢接端枢接该底板,该受力部为该第二连接件的一滑动端,并且该受力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推动结构包括:
一推动部,用于推动该受力部,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推动部与该受力部之间相距该间距;以及
一限位部,连接该推动部,并滑动地衔接该受力部,用于将该受力部限位于该底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组件为一平行式连杆组件。
8.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板;
一活动板,与该底板相叠,并相对该底板移动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其中该活动板由该第一位置移动一水平行程至该第二位置,且该活动板包括一第一推动结构以及一第二推动结构;
一第一键帽;
一第一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该底板,并连接该第一键帽,其中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受力部,用于受该第一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该第一键帽相对该底板升降于一开启位置以及一收合位置之间;以及
一第二键帽;以及
一第二连接组件,操作性连接该底板,并连接该第二键帽,其中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二受力部,用于受该第二推动结构推动,进而带动该第二键帽相对该底板升降于该开启位置与该收合位置之间;
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推动结构与该第一受力部之间相距一第一间距,该第二推动结构与该第二受力部之间相距一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不等于该第二间距,且该第一键帽与该第二键帽都位于该开启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键帽与该第二键帽都位于该开启位置,且该活动板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推动结构推动该第一受力部移动一第一水平位移,该第二推动结构推动该第二受力部移动一第二水平位移,并使该第一键帽与该第二键帽移动至该收合位置,并且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一水平位移之和以及该第二间距与该第二水平位移之和都等于该水平行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板叠置于该底板之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距等于或大于零,并且该第二间距大于该第一间距。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与该第二连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一剪刀式连接组件。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二连接件相互枢接,该第一连接件具有一第一枢接端枢接该底板,该第一受力部为该第二连接件的一滑动端,该第一受力部滑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三连接件以及一第四连接件,该第三连接件与该第四连接件相互枢接,该第三连接件具有一第二枢接端枢接该底板,该第二受力部为该第四连接件的一滑动端,并且该第二受力部滑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推动结构包括:
一第一推动部,用于推动该第一受力部,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推动部与该第一受力部之间相距该第一间距;以及
一第一限位部,连接该第一推动部,用于将该第一受力部限位于该底板上。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推动结构包括:
一第二推动部,用于推动该第二受力部,其中当该活动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推动部与该第二受力部之间相距该第二间距;以及
一第二限位部,连接该第二推动部,并滑动地衔接该第二受力部,用于将该第二受力部限位于该底板上。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与该第二连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一平行式连杆组件。
CN201420777631.XU 2014-12-10 2014-12-10 按键模块及键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5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77631.XU CN204315428U (zh) 2014-12-10 2014-12-10 按键模块及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77631.XU CN204315428U (zh) 2014-12-10 2014-12-10 按键模块及键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5428U true CN204315428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7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7763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5428U (zh) 2014-12-10 2014-12-10 按键模块及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542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6050A (zh) * 2017-04-19 2017-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定点设备
CN107240525A (zh) * 2016-03-29 2017-10-10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N111900009A (zh) * 2020-08-21 2020-11-06 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底板结构和按键组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0525A (zh) * 2016-03-29 2017-10-10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N107240525B (zh) * 2016-03-29 2020-06-1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N107066050A (zh) * 2017-04-19 2017-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定点设备
CN107066050B (zh) * 2017-04-19 2023-03-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定点设备
CN111900009A (zh) * 2020-08-21 2020-11-06 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底板结构和按键组件
CN111900009B (zh) * 2020-08-21 2024-02-06 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底板结构和按键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55813U (zh) 按键模块及键盘
US9092065B2 (en) Input device and lifting structure for the input device
US20150309538A1 (en) Foldable keyboard
CN102623224B (zh) 按键
CN201741608U (zh) 按键及键盘
TWI416564B (zh) 按鍵結構
CN103065844B (zh)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CN204315428U (zh) 按键模块及键盘
US20130140164A1 (en) Thin film switch and press key/keyboard using the same
JP6107556B2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TWI571691B (zh) 組裝式鍵盤及組裝式按鍵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US20140339065A1 (en) Keyswitch device and keyboard
US20120306785A1 (en) Touch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065842A (zh) 按键
CN104979123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202167386U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202258933U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11137833B2 (en) Low-profile keyboard
TWM529928U (zh) 按鍵結構
US9748050B2 (en) Keyswitch module and keyboard
CN102637540A (zh) 键盘装置的按键结构
JP2011107824A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US10241596B2 (en) Touch keypad
CN103887103A (zh) 按键与键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