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0246A - 鼓型变速机构 - Google Patents

鼓型变速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0246A
CN105650246A CN201510831579.0A CN201510831579A CN105650246A CN 105650246 A CN105650246 A CN 105650246A CN 201510831579 A CN201510831579 A CN 201510831579A CN 105650246 A CN105650246 A CN 105650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change
drum
axis
shift fork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15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冢本道雄
西本周史
村岛大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384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9896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79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0922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54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1419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0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0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018Shaft assemblies for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8Det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89Spring assisted shift, e.g. springs for accumulating energy of shift movement and release it when clutch teeth are alig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鼓型变速机构具备:第1滑动件,在相对于传动旋转轴旋转自如的第1、2变速部件间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传动旋转轴,根据第1拨叉的轴线方向移动而沿轴线方向移动,可选取与第1、2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1、2变速位置、与第1、2变速部件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第1鼓,以不能相对旋转但能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能绕轴线操作成可绕轴线取得第1、2变速位置、中立位置的操作轴,形成有第1拨叉的第1卡合销卡入的第1引导槽;第1鼓弹簧,对第1鼓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第1拨叉弹簧,以比第1鼓弹簧弱的作用力对第1拨叉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界定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端。

Description

鼓型变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鼓型变速机构。
背景技术
作为介入于不平地面行驶用车辆、骑乘型车辆等中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变速机构,提出有鼓型变速机构并加以利用。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070650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鼓型变速机构,该鼓型变速机构具备:操作轴,其可绕轴线旋转;鼓,其以不能相对于所述操作轴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有高低速切换用的第1引导槽和前进后退切换用的第2引导槽;第1拨叉,其具有可卡入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1卡合销;第2拨叉,其具有可卡入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2卡合销;拨叉轴,其将所述第1拨叉和第2拨叉支承成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高速档用齿轮、低速档用齿轮以及后退·停车兼用齿轮,其以相对于传动旋转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传动旋转轴;第1滑动件,其在所述高速档用齿轮和所述低速档用齿轮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且在所述第1拨叉的作用下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能够取得与所述高速档用齿轮凹凸卡合的高速档位置、与所述两齿轮中的任一个都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低速档用齿轮凹凸卡合的低速档位置;以及第2滑动件,其以与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相对的状态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且在所述第2拨叉的作用下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能够取得与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凹凸卡合的后退·停车位置以及不与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鼓型变速机构还具有与人为操作相应地绕轴线旋转且与所述操作轴驱动连结的换档轴和与所述换档轴驱动连结的停车机构。
所述换档轴可绕轴线取得高速位置、低速位置、后退位置以及停车位置,所述停车机构仅在所述换档轴被操作到停车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设为旋转停止状态。
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构成为,在与所述换档轴的向高速位置的操作相应地使所述操作轴位于绕轴线高速位置时,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使所述第2滑动件位于中立位置并使所述第1滑动件位于高速档位置而呈现与所述高速档用齿轮凹凸卡合的高速档状态,在与所述换档轴的向低速位置的操作相应地使所述操作轴位于绕轴线低速位置时,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使所述第2滑动件位于中立位置并使所述第1滑动件位于低速档位置而呈现与所述低速档用齿轮凹凸卡合的低速档状态,在与所述换档轴的向后退位置的操作相应地使所述操作轴位于绕轴线后退位置时,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使所述第1滑动件位于中立位置并使所述第2滑动件位于后退·停车位置而呈现与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凹凸卡合的后退状态,在与所述换档轴的向停车位置的操作相应地使所述操作轴位于绕轴线停车位置时,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使所述第1滑动件位于中立位置并使所述第2滑动件位于后退·停车位置而呈现旋转被所述停车机构强制地停止的状态下的与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凹凸卡合的停车状态。
另外,在使所述第1滑动件或第2滑动件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齿轮连结时,在设于所述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与设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齿轮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着的情况下(即,所述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凸部和凹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变速齿轮的凹凸卡合部的凸部和凹部中的另一方相对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滑动件立即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齿轮连结。
因而,在该情况下,操纵者能够立即完成使所述操作轴位于所期望的变速位置的人为操作。
然而,在所述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齿轮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错位的情况下(即,所述滑动件和所述变速部件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的凸部彼此相对或凹部彼此相对的情况下),无法将所述滑动件推动到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齿轮连结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操纵者必须继续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绕轴线操作所述操作轴,直到所述滑动件和所述变速齿轮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而使所述滑动件实际与所述变速齿轮连结为止。
此外,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鼓型变速机构还在以下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即,在所述以往的鼓型变速机构中,即使所述换档轴被从停车位置向后退位置操作,所述操作轴也原样地保持在停车·后退位置,在所述换档轴被置于停车位置时,呈现所述停车机构使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的旋转强制地停止的停车状态,在所述换档轴被从停车位置向后退位置操作时,所述停车机构解除所述后退·停车兼用齿轮的强制旋转停止而呈现后退状态。
这样,所述以往的鼓型变速机构通过绕轴线操作所述换档轴而能够选择性地呈现前进高速档状态、前进低速档状态、停车状态以及后退状态这4个变速状态,但存在所述4个变速状态的顺序被固定这样的问题。
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所述以往的鼓型变速机构中,例如在欲从停车状态向前进高速档状态过渡的情况下,将所述换档轴从停车位置经由前进低速档位置向前进高速档位置操作,但在该变速中途必须呈现前进低速档状态。
也就是说,在将所述换档轴从停车位置向前进高速档位置操作时,所述换档轴在其中途通过前进低速档位置。那时,所述第1滑动件必须被置于前进低速档位置而与所述前进低速档齿轮卡合,所述鼓型变速机构成为前进低速档状态。
之后,在所述换档轴通过前进低速档位置而到达前进高速档位置时,所述第1滑动件从前进低速档位置经由中立位置向前进高速档位置移动而与所述前进高速档齿轮卡合,所述鼓型变速机构成为前进高速档状态。
在欲从前进高速档状态向停车状态过渡的情况也是同样的,在前进低速档状态和后退状态之间进行变速动作的情况也同样必须在前进低速档状态和后退状态之间呈现停车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鼓型变速机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使将鼓支承成不能相对旋转的操作轴绕轴线旋转,通过形成于所述鼓的引导槽使拨叉和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滑动件与所对应的变速部件凹凸卡合,从而进行变速动作,该鼓型变速机构能够尽量快速地完成对所述操作轴的人为变速操作。
本发明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提供一种鼓型变速机构,该鼓型变速机构具备:第1滑动件,其在被设为相对于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的第1变速部件和第2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所述第1滑动件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1变速位置、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2变速位置;第1拨叉,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1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第1鼓,其形成有供所述第1拨叉的第1卡合销卡入的第1引导槽;操作轴,其将所述第1鼓支承成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操作轴能够绕轴线操作,以能够取得中立位置和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一侧和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分别所位于的第1变速位置和第2变速位置,且根据所述操作轴的向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的操作,将所述第1滑动件分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其中,该鼓型变速机构包括:第1鼓弹簧,其对所述第1鼓向使所述第1滑动件接近所述第1变速部件的一侧即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第1拨叉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鼓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1拨叉向与所述轴线方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即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以及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根据本发明的鼓型变速机构,即使在将所述操作轴从中立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或第2变速位置操作时产生了所述第1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与所对应的所述变速部件的凹凸卡合部干涉而无法使所述第1滑动件立即位于所期望的变速位置的状况,也能够先行地将所述操作轴从中立位置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操作,然后利用所述第1鼓弹簧或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使所述第1滑动件位于所期望的变速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能够使所述第1鼓准确且稳定地位于由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界定的基准位置,因此,能够准确且稳定地进行所述第1滑动件的位置控制。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可以具备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
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配置成在所述第1鼓与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鼓之间存在间隙。
在第1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本发明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第3变速部件和第4变速部件,其以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第2滑动件,其在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3变速位置、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4变速位置;第2拨叉,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2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第2鼓,其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且形成有供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卡入的第2引导槽;第2鼓弹簧,其对所述第2鼓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第2拨叉弹簧,其以比所述第2鼓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2拨叉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以及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弹簧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在该情况下,所述操作轴构成为,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所述第1变速位置以及所述第2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3变速位置以及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4变速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构成为,除了具有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之外,还具有所述操作轴被置于第3变速位置和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分别卡合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和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2引导槽构成为,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分别卡合的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中立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被保持在从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被保持在从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1技术方案的鼓型变速机构还可以具备对所述第2鼓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具备配置成在所述第2鼓与所述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鼓之间存在间隙的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
在第2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本发明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第3变速部件和第4变速部件,其以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第2滑动件,其在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3变速位置、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4变速位置;第2拨叉,其被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2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以及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鼓上除了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之外,还形成有供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卡入的第2引导槽。
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的合力小于所述第1鼓弹簧的作用力。
所述操作轴构成为,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所述第1变速位置以及所述第2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3变速位置以及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4变速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构成为,除了具有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之外,还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第3变速位置和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分别卡合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和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2引导槽构成为,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分别卡合的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中立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被保持在从所述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2拨叉用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被保持在从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拨叉用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中,所述第1引导槽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和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设为具有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所述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宽,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设为具有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能够在所述中央基准位置和从所述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卡合销卡合的槽宽。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鼓型变速机构,该鼓型变速机构具备鼓部件,该鼓部件具有供第1拨叉的卡合销和第2拨叉的卡合销分别卡入的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该鼓部件至少能够取得基准旋转位置、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以及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该鼓型变速机构呈现与所述鼓部件的操作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其中,能够进行从与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或与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向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变速的变速动作,并且,不呈现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就能够进行在与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和与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的旋转位置相应的变速状态之间的变速动作。
本发明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提供一种鼓型变速机构,该鼓型变速机构具备:第1滑动件和第2滑动件,其以不能相对于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该传动旋转轴;至少一个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至少一个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其设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第1拨叉和第2拨叉,其被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1滑动件和所述第2滑动件分别沿着轴线方向移动;鼓部件,其具有供所述第1拨叉的第1卡合销和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分别卡入的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且根据人为操作而绕轴线至少能够取得基准旋转位置、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以及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以及第1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1拨叉施力,其中,所述第1拨叉设为能够取得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分开的基准位置和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移位位置,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朝向移位位置施力,所述第2拨叉设为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分开的基准位置和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移位位置;所述第1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时容许所述第1拨叉在基准位置和移位位置之间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1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时,随着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起的旋转量的增加,使所述第1拨叉克服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而朝向基准位置移动,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中的任一个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所述一个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所述一个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能够进行从与所述鼓部件的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相对应的一侧变速状态(例如中立状态)和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相对应的另一侧变速状态(例如停车状态)向与所述鼓部件的基准旋转位置相对应的基准变速状态(例如后退状态)过渡的通常的变速动作,并且,不呈现所述基准变速状态就能够进行所述一侧变速状态和所述另一侧变速状态之间的变速动作。
在设为所述鼓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1鼓和形成有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2鼓的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第1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第1鼓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第2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第2鼓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1鼓与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鼓之间存在间隙;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以及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2鼓与所述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鼓之间存在间隙。
在所述鼓部件设为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和所述第2引导槽这两者的单一部件的技术方案中,可以是,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的合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鼓部件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部件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以及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鼓部件与所述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鼓部件之间存在间隙。
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2引导槽可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在基准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第1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第2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1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以及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所述第2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以及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所述鼓部件进一步构成为,能够取得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以及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3旋转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设为进一步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和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1拨叉分别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和基准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向反方向移动,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向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2引导槽设为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在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向反方向移动。
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第2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2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以及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2引导槽设为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2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第2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不过,在所述现有技术栏所记载的所述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中,有可能产生无法立即呈现所期望的变速状态的状况。
即,在将所述操作轴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例如前进低速位置)操作时,所述第1卡合销被所述鼓的第1引导槽引导,所述第1拨叉将所述第1滑动件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在该情况下是指前进低速档位置)推动。
此时,只要所述第1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立即与所述前进低速档用齿轮的凹凸卡合部卡合,则可立即呈现所期望的变速状态,但在所述第1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凸部和所述前进低速档用齿轮的凹凸卡合部的凸部相对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所述第1滑动件无法与所述前进低速档用齿轮凹凸卡合的状况。
在产生这样的状况时,操纵者必须继续绕轴线将所述操作轴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操作,直到所述第1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与所述前进低速档用齿轮的凹凸卡合部凹凸卡合。
当考虑该点时,根据将鼓支承为不能相对旋转的操作轴的绕轴线的旋转操作并利用在所述鼓上形成的引导槽使拨叉和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滑动件与所对应的变速部件凹凸卡合,从而呈现所期望的变速状态,在这样的鼓型变速机构中,期望如下鼓型变速机构:能够通过止动机构起到将所述操作轴卡定在绕轴线的所期望的操作位置的止动作用,而且不需要追加部件,就可对从中立位置朝向变速位置的变速中途状态下的所述滑动件作用朝向变速位置推动的推动力。
所述期望可通过如下鼓型变速机构来实现,该鼓型变速机构具备:变速部件,其被设为相对于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滑动件,其被设为不能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在轴线方向上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不与所述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和与所述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变速位置;拨叉,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鼓,其形成有供所述拨叉的卡合销卡入的引导槽;以及操作轴,其将所述鼓支承成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且能够取得包括绕轴线中立位置和从所述绕轴线中立位置绕轴线旋转了的变速位置在内的操作位置,所述引导槽对所述卡合销进行引导,使得根据所述操作轴的从中立位置向变速位置的操作将所述滑动件沿着从中立位置朝向变速位置的方向推动,其中,该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能够使所述操作轴卡定在所述操作位置的各个位置的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具有:止动凸状部件;止动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止动凸状部件朝向所述操作轴的外表面的预定部位施力;包括中立位置用凹部和变速位置用凹部的止动凹部,所述止动凹部形成于所述操作轴的外表面,以使得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绕轴线中立位置和变速位置时供由所述止动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止动凸状部件卡入,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包括:最深部,其使所述止动凸状部件在所述操作轴的径向上位于最内侧;和倾斜面,其在周向上位于比所述最深部靠接近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的一侧的位置,且随着从所述最深部向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接近而变浅,所述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滑动件在轴线方向上位于从中立位置到变速位置之间的变速中途位置时与所述止动凸状部件卡合。
在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鼓型变速机构可具备:鼓弹簧,其对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的所述鼓向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变速部件分开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以及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鼓与所述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鼓之间存在间隙。
在各种结构中,所述鼓型变速机构可以具有对所述拨叉向所述滑动件接近所述变速部件的方向即轴线方向另一侧施力的拨叉弹簧。
在具备隔着所述滑动件配置在与所述变速部件相反的一侧、且设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的另一变速部件的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动件构成为,在轴线方向上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中立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移位并与所述另一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另一变速位置,所述操作轴构成为,作为所述操作位置,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与所述变速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另一变速位置,所述止动凹部构成为包括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所述另一变速位置时供由所述止动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止动凸状部件卡入的另一变速位置用凹部。
在该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鼓型变速机构可具备:鼓弹簧,其对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的所述鼓向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变速部件分开且接近所述另一变速部件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和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在所述其他技术方案的各种结构中,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可具备对所述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鼓用第2止挡部件。
所述鼓用第2止挡部件配置成在所述鼓与所述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鼓之间存在间隙。
在所述其他技术方案中,在具备所述鼓弹簧的情况下,所述鼓型变速机构还可具备对所述拨叉向所述滑动件接近所述变速部件的方向即轴线方向另一侧施力的拨叉弹簧。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所述变速部件可设为被固定为不能旋转、且在与所述滑动件凹凸卡合了时呈现停车状态的固定部件。
所述拨叉可支承于与所述第1鼓和所述第2鼓的轴线平行地设置的拨叉轴。
取而代之,所述拨叉可以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鼓。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鼓型变速机构的工程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2是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设为中立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图4是设为第1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图5是设为第2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图6是设为第3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图7是设为第4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图8是设为中立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9是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中的包括操作轴、第1鼓、第2鼓、第1鼓弹簧、第2鼓弹簧、第1滑动件以及第2滑动件的操作轴组件的仰视图。
图10是设于所述第1鼓的第1引导槽和设于第2鼓的第2引导槽的展开图。
图11是所述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的变形例的展开图,表示与图10的A部相对应的变形例。
图12是沿着图8中的XII-XII线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中的止动机构的端视图。
图13是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表示由于所述鼓型变速机构中的第2滑动件和第4变速部件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干涉而无法使所述第2滑动件位于第4变速位置的变速中途状态。
图14是所述操作轴组件的放大仰视图,表示所述变速中途状态时的第2卡合销的相对于第2引导槽的卡合位置。
图15是所述变速中途状态下的所述止动机构的端视图。
图16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鼓型变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端视图。
图18是将图16所示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变更为电动操作样式后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8中的XIX-XIX线的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鼓型变速机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工程车辆1的传动示意图。
首先,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所述工程车辆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工程车辆1包括:车体10;发动机20,其支承于所述车体10;前轮30F和后轮30R,其支承于所述车体10;以及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其介入于行驶系统传动路径,所述行驶系统传动路径是从所述发动机20到所述前轮30F和后轮30R中作为驱动轮发挥作用的车轮的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所述工程车辆1中,所述前轮30F和后轮30R双方作为驱动轮发挥作用。
详细而言,所述工程车辆1具有作为主驱动轮发挥作用的左右一对后轮30R和作为副驱动轮发挥作用且也作为操舵轮发挥作用的左右一对前轮30F,由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变速后的旋转动力被驱动传递到所述左右一对后轮30R和所述左右一对前轮30F。
另外,从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经由后轮侧差动齿轮机构40向所述左右一对后轮30R差动传递动力,从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经由前轮侧差动齿轮机构(未图示)向所述左右一对前轮30F差动传递动力。
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包括:传动旋转轴110,其介入于所述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第1变速部件120(1)和第2变速部件120(2),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第1滑动件130(1),其在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第2变速部件120(2)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拨叉轴140,其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平行地配置;第1拨叉150(1),其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操作轴160,其与所述拨叉轴140平行地配置,且根据人为操作而绕轴线旋转;以及第1鼓170(1),其以不能绕该所述操作轴160的轴线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1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轴160借助被人为操作的操作单元500而绕轴线旋转。
如图2所示,所述操作单元500具有:操作传递轴520,其与所述操作轴160平行地配置;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其以不能相对于所述操作传递轴52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传递轴520;从动侧操作齿轮540,其以不能相对于所述操作轴16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160,且与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啮合;以及操作臂510,该操作臂510的基端部以该操作臂510不能相对于所述操作传递轴52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传递轴5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所述从动侧操作齿轮540以形成增速齿轮系的方式设定齿数,由此,相对于绕轴线对所述操作传递轴520进行旋转操作的人为操作量,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的旋转量变多。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构成为可呈现4级变速状态。
详细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还具备:第3变速部件120(3)和第4变速部件120(4),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第2滑动件130(2),其在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和第4变速部件120(4)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第2拨叉150(2),其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以及第2鼓170(2),其以不能绕所述操作轴160的轴线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160。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旋转轴110设为位于传动方向下游侧的变速从动轴。
即,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构成为,具备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平行地配设且从所述发动机20驱动传递旋转动力的变速驱动轴105,可根据对所述操作轴160的人为操作使作为所述变速从动轴发挥作用的所述传动旋转轴110呈现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第4变速部件120(4)相对应的旋转速度。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在所述变速驱动轴105,以驱动侧第1变速齿轮106(1)~第3变速齿轮106(3)不能相对于所述变速驱动轴105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驱动侧第1变速齿轮106(1)~第3变速齿轮106(3)。
并且,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第3变速部件120(3)分别设为以相对于作为所述变速从动轴发挥作用的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的从动侧第1变速齿轮~从动侧第3变速齿轮。
即,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与所述驱动侧第1变速齿轮106(1)直接啮合,与所述驱动侧第1变速齿轮106(1)一起形成前进高速齿轮系。
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借助空转齿轮107与所述驱动侧第2变速齿轮106(2)连结,与所述驱动侧第2变速齿轮106(2)一起形成后退齿轮系。
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直接与所述驱动侧第3变速齿轮106(3)啮合,与所述驱动侧第3变速齿轮106(3)一起形成前进低速齿轮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设为被固定为不能旋转的固定部件。
即,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构成为,作为第4变速状态,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的强制旋转停止状态。
所述第1滑动件130(1)在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相对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具有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参照后述图3等),在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相对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端面具有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参照图2)。
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具有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相对应的凹凸卡合部121(1)(参照后述图3等),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具有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相对应的凹凸卡合部121(2)(参照图2)。
所述第1滑动件130(1)在轴线方向上能够选择性地取得第1变速位置(参照后述图4)、中立位置(参照后述图3等)以及第2变速位置(参照后述图5),所述第1变速位置是所述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的凹凸卡合部121(1)卡合的位置,所述中立位置是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第2变速部件120(2)中的任一个均不卡合的位置,所述第2变速位置是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卡合的位置。
即,所述第1滑动件的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和第2变速部件中的任一个均不卡合的轴线方向基准位置(非卡合位置)是指所述中立位置,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接近所述第1变速部件的轴线方向一侧移位了预定距离的第1移位位置是指所述第1变速位置,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接近所述第2变速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移位了预定距离的第2移位位置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
同样地,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相对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具有第3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3)(参照后述图3),在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相对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端面具有第4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4)(参照图2)。
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具有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3)相对应的凹凸卡合部121(3)(参照后述图3),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具有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4)相对应的凹凸卡合部121(4)(参照图2)。
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轴线方向上能够选择性地取得第3变速位置(参照后述图6)、中立位置(参照后述图3等)以及第4变速位置(参照后述图7),所述第3变速位置是所述第3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3)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的凹凸卡合部121(3)卡合的位置,所述中立位置是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和第4变速部件120(4)中的任一个均不卡合的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是所述第4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4)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的凹凸卡合部121(4)卡合的位置。
即,所述第2滑动件的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第4变速部件中的任一个均不卡合的轴线方向基准位置(非卡合位置)是指所述中立位置,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接近所述第3变速部件的轴线方向一侧移位了预定距离的第1移位位置是指所述第3变速位置,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接近所述第4变速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移位了预定距离的第2移位位置是指所述第4变速位置。
在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中,可根据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的轴线方向位置改变变速状态。
即,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均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时,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被设置成绕轴线旋转自如的状态的中立状态。
图3中示出中立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所述操作单元500的图示。
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且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第1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时,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连结的第1变速状态。
图4中示出第1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所述操作单元50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形成前进高速齿轮系,所述第1变速状态为前进高速状态。
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且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时,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连结的第2变速状态。
图5中示出第2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所述操作单元50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形成后退齿轮系,所述第2变速状态为后退状态。
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且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第3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时,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连结的第3变速状态。
图6中示出第3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所述操作单元50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形成前进低速齿轮系,所述第3变速状态为前进低速状态。
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且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第4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时,呈现所述传动旋转轴110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连结的第4变速状态。
图7中示出第4变速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所述操作单元500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设为固定部件,因而,所述第4变速状态设为从所述发动机20向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的动力传递被切断且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的绕轴线的旋转被强制地停止的停车状态。
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可分别通过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而沿着轴线方向移动。
图8中示出中立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如图2~图8所示,所述第1拨叉150(1)具有:基端部151(1),其以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第1滑动件卡合部152(1),其与所述第1滑动件130(1)卡合;以及第1卡合销153(1),其卡入于形成在所述第1鼓170(1)上的第1引导槽181。
同样地,所述第2拨叉150(2)具有:基端部151(2),其以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第2滑动件卡合部152(2),其与所述第2滑动件130(2)卡合;以及第2卡合销153(2),其卡入于形成在所述第2鼓170(2)上的第2引导槽182。
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构成为,根据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位置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对应的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另外,随后详细阐述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还具备:鼓弹簧,其对以不能绕所述操作轴160的轴线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160的鼓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拨叉弹簧,其以比所述鼓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拨叉向与轴线方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即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以及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作为所述鼓,具有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作为所述拨叉。
因而,如图2~图8所示,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对所述第1鼓170(1)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的第1鼓弹簧200(1)和对所述第2鼓170(2)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的第2鼓弹簧200(2),来作为所述鼓弹簧,具有以比所述第1鼓200(1)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1拨叉150(1)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的第1拨叉弹簧220(1)以及以比所述第2鼓弹簧200(2)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2拨叉150(2)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的第2拨叉弹簧220(2),来作为所述拨叉弹簧,并且,具有对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1)以及对所述第2鼓170(2)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2),来作为所述第1止挡部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备用于将所述操作轴160卡定于操作位置的后述的止动机构300,构成为所述止动机构300的作用力实质上与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起到相同的作用。
在该情况下,可以不需要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设为备用或辅助用。
随后详细阐述所述止动机构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方向第1侧是指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分别接近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第3变速部件120(3)的方向,轴线方向第2侧是指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分别接近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和第4变速部件120(4)的方向。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中,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入于所述第1引导槽181而成的所述第1鼓170(1)和所述第1拨叉150(1)的连结体被所述第1鼓弹簧200(1)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且被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
采用该结构,在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操作时,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所述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的所述凹凸卡合部121(1)在周向上错位而无法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第1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以及在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操作时,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在周向上错位而无法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将所述操作轴160操作到能够朝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第1变速位置或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进行操作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即使解除对所述操作轴160的人为操作,之后也能够呈现所期望的变速状态。
关于这点,首先,对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操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中示出包括所述操作轴160、所述第1鼓170(1)、第2鼓170(2)、所述第1鼓弹簧200(1)、第2鼓弹簧200(2)以及所述第1止挡部件210(1)以及第2止挡部件210(2)的操作轴组件的仰视图。
另外,图10中示出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的展开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引导槽181形成为,通过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的旋转操作而将所述第1卡合销153(1)向轴线方向第1侧按压。
与此相对应地,所述第1滑动件130(1)通过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的旋转操作而被朝向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向轴线方向第1侧按压。
此时,若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所述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的凹凸卡合部121(1)在周向上错位,则产生所述凹凸卡合部彼此冲突而所述第1滑动件130(1)无法移动到轴线方向第1侧的第1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的状况。
若在该状态下将所述操作轴160进一步绕轴线朝向第1变速位置操作,则所述第1卡合销153(1)被所述第1引导槽181向轴线方向第2侧按压,所述第1鼓170(1)使所述第1鼓弹簧200(1)压缩的同时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
该状态成为利用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保有弹性对所述第1滑动件130(1)朝向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施力的第1变速待机状态。
因而,在所述第1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1)的周向位置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的凹凸卡合部121(1)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利用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保有弹性将所述第1鼓170(1)、第1拨叉150(1)以及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轴线方向第1侧推动,直到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凹凸卡合的第1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从而呈现第1变速状态。
接下来,对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操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引导槽181形成为,不通过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的旋转操作将所述第1卡合销153(1)向轴线方向按压,且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了第2变速位置时容许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基准位置和从所述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之间相对移动。
因而,在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操作时,即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在周向上错位了,所述操作轴也能够与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轴线方向位置无关地自由绕轴线地位于第2变速位置。
在该状态下,即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由于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干涉而无法移动到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但仅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位于了第2变速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第2变速待机状态:所述第1卡合销153(1)不受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限制,所述第1拨叉150(1)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基准位置移动到第2移位位置。
因而,在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的周向位置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利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保有弹性将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轴线方向第2侧推动到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凹凸卡合的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从而呈现第2变速状态。
另外,也可以使所述第1引导槽181形成为:通过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的旋转操作,将所述第1卡合销153(1)向轴线方向第2侧按压(未图示)。
在该变形例中,在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操作时,在由于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在周向上错位而所述第1滑动件130(1)无法移动到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轴160成为位于绕轴线从中立位置到第2变速位置之间的中途位置的状态。
并且,在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的周向位置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凹凸卡合部121(2)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通过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将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轴线方向第2侧推动,直到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凹凸卡合的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从而呈现第2变速状态。
另外,此时,利用通过变形了的第1引导槽和第1卡合销153(1)产生的凸轮作用,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旋转到第2变速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向所期望的变速位置操作时,无论所述第1滑动件130(1)是否立即与所对应的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第2变速部件120(2)凹凸卡合,只要在能够绕轴线进行操作的范围操作所述操作轴160,即使在对所述操作轴160进行了操作当时解除对所述操作轴160的操作,之后也可通过所述第1鼓弹簧200(1)或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呈现所期望的变速状态。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构成为,利用所述第1鼓弹簧200(1)对所述第1鼓170(1)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且利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对所述第1拨叉150(1)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并且使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作用力大于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利用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1)对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采用该结构,能够获得向轴线方向两侧的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变速待机状态(第1变速待机状态和第2变速待机状态),并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准确地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
即,理论上,向轴线方向两侧的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变速待机状态也可以通过在所述第1鼓170(1)的轴线方向两侧配置作用力相等的一对鼓弹簧的结构(以下称为比较例)来获得。
然而,在所述比较例中,成为通过所述一对鼓弹簧的作用力的平衡来对所述第1鼓170(1)(以及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中立位置(基准位置)进行界定,难以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准确地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以及难以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稳定地保持在中立位置(基准位置)。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作用力设为大于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在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所述第1鼓170(1)被保持在由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1)界定的轴线位置(初始位置)。
因而,通过利用所述第1引导槽181限制所述第1卡合销150(1)的轴线方向位置,能够使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准确地位于中立位置(基准位置)且能够稳定地保持在中立位置(基准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包括后述结构,以便在将所述操作轴160从中立位置或第3变速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操作时,有效地呈现所述第1变速待机状态,并且在从第2变速状态向中立状态或第4变速状态过渡时(即,将所述操作轴160从第2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操作时),即使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的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之间产生了转矩的合拢(日文:閉じ込み),也可通过对所述操作轴160操作而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从第2变速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使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从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可靠地解除。
详细而言,如图8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对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
如图8所示,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配置成,在所述第1鼓170(1)与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1)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鼓170(1)的相对面(即,所述第1鼓170(1)中的朝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端面)之间存在预定距离L1的间隙。
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起到以下的作用。
即,在为了从第2变速状态向中立状态或第4变速状态过渡而将所述操作轴160从第2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操作时,则由于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相连的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倾斜面的凸轮作用而对所述第1卡合销153(1)施加朝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按压力。
在通常状态(在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之间没有产生转矩的合拢的状态)下,在所述按压力的作用下,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的卡合被解除。
然而,在所述第2变速部件用凹凸卡合部131(2)和所述凹凸卡合部121(2)之间产生了转矩的合拢的情况下,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不能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因而,在根据所述操作轴160的从第2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的操作而使所述第1鼓170(1)绕轴线旋转时,由于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相连的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倾斜面的凸轮作用,所述第1鼓170(1)克服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作用力而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
此时,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防止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移动,由此,与所述操作轴160的从第2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的操作相应地利用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倾斜面的凸轮作用对所述第1卡合销153施加推力,使所述第1拨叉150(1)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
所述预定距离L1被设定为,在将所述操作轴160从第2变速位置朝向中立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操作了时,在所述第1鼓170(1)在所述转矩的合拢的作用下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而与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抵接了时,所述卡合销153(1)依然卡合于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相连的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倾斜面。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同样地具有对所述第2鼓170(2)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的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2)。
如图8所示,所述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2)配置成,在所述第2鼓170(2)与所述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2)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鼓170(2)的相对面(即,所述第2鼓170(2)中的朝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端面)之间存在有预定距离L2的间隙。
所述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2)对所述第2鼓170(2)起到与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对所述第1鼓170(1)的作用相同的作用。
所述预定距离L2被设定为,在将所述操作轴从第4变速位置朝向中立位置操作了时,在所述第2鼓在转矩的合拢的作用下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而与所述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抵接了时,所述卡合销卡合于与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相连的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倾斜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1)在所述第1鼓弹簧200(1)的径向内侧外套于所述操作轴160,所述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211(2)在所述第2鼓弹簧200(2)的径向内侧外套于所述操作轴160。
在此,对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形成为,根据单一的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的操作位置,可选择性地呈现第1变速状态(前进高速状态)、第2变速状态(后退状态)、中立状态、第3变速状态(前进低速状态)以及第4变速状态(停车状态)。
详细而言,所述操作轴160构成为,可绕轴线取如下位置:中立位置N;在从所述中立位置N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1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前进高速位置H);在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进一步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3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前进低速位置L);在从中立位置N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2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后退位置R);在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进一步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4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强制旋转停止位置或停车位置P)。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分别具有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中立位置N、第1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对应的所述卡合销153(1)、153(2)分别卡合的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以及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
首先,说明所述第1引导槽181。
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位于变速位置(即,第1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或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以外的位置那样的绕轴线位置时,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中立位置N、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引导槽181对所述第1卡合销153(1)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行限定,以便所述第1拨叉150(1)的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成为基准位置。
即,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中立位置N、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153(1)所卡合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以及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以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被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相对于此,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以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保持在从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第1变速位置时,通过所述第1卡合销153(1)和所述第1引导槽181的卡合,可将所述第1拨叉150(1)的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
并且,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和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之间的过渡区域对所述第1卡合销153(1)进行引导,使得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中立位置N向第1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轴线方向上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1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N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轴线方向上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相对移动。
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隔着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配置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相反的一侧,如上所述,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以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并且,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和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之间的过渡区域对所述第1卡合销153(1)进行引导,使得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1变速位置向第3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轴线方向上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3变速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轴线方向上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相对移动。
另一方面,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以可使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基准位置和从所述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第2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拨叉150(1)的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能够在基准位置和第2移位位置之间变动。
并且,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和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之间的过渡区域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所述第1拨叉150(1)的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的相对移动终端位置与所述操作轴160的旋转位置无关地恒定在基准位置,并且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相对移动终端位置根据所述操作轴160的从中立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的旋转而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变化。
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隔着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配置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相反的一侧,如上所述,所述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以所述第1拨叉150(1)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并且,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位于所述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和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之间的过渡区域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所述第1拨叉150(1)的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的相对移动终端位置与所述操作轴160的旋转位置无关地恒定在基准位置,并且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相对移动终端位置根据所述操作轴160的从第2变速位置向第4变速位置的旋转而从第2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变化。
接下来,说明所述第2引导槽182。
所述第2引导槽182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变速位置(即,第3变速位置(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移位位置)或第4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以外的位置那样的绕轴线位置时,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中立位置N、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时,所述第2拨叉150(2)的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成为基准位置。
即,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所述操作轴160位于中立位置N、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时所述第2卡合销153(2)所卡合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以及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隔着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配置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相反的一侧,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保持在从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
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第3变速位置时,通过所述第2卡合销153(2)和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卡合,可将所述第2拨叉150(2)的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
并且,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位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和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之间的过渡区域对所述第2卡合销153(2)进行引导,使得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1变速位置向第3变速位置旋转而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3变速位置向第1变速位置旋转而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
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隔着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配置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180(N)相反的一侧,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保持在从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
即,在所述操作轴160位于第4变速位置时,通过所述第2卡合销153(2)和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卡合,可将所述第2拨叉150(2)的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保持在第2移位位置。
并且,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位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和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之间的过渡区域对所述第2卡合销153(2)进行引导,使得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2变速位置向第4变速位置旋转而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第4变速位置向第2变速位置旋转而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第2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构成为,以所述第1拨叉150(1)可相对于所述第1鼓170(1)在所述基准位置和所述第2移位位置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
采用该结构,不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实际上位于第2变速位置,就能够将所述操作轴160从中立位置N经由第2变速位置向第4变速位置旋转操作以及从第4变速位置经由第2变速位置向中立位置N旋转操作。
即,在从因所述操作轴160位于绕轴线中立位置N而使得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起将所述操作轴160从中立位置N经由第2变速位置向第4变速位置旋转操作时,所述第1拨叉150(1)不会受到由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所述第1卡合销153(1)产生的凸轮作用。
另外,此时,所述第2拨叉150(2)受到由所述第2引导槽182和所述第2卡合销153(2)产生的凸轮作用而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移动。
因而,不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实际上位于第2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就能够进行处于所述第1滑动件130(1)和第2滑动件130(2)均被置于基准位置的中立状态和所述第2滑动件130(29)被置于第4变速位置(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位位置)而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连结的第4变速状态之间的变速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变速状态、第2变速状态、中立状态、第3变速状态以及第4变速状态分别设为前进高速状态、后退状态、中立状态、前进低速状态以及停车状态(强制旋转停止状态)。
因而,采用所述结构,能够不产生后退状态地从中立状态向停车状态过渡,此外,能够不产生后退状态地从停车状态向中立状态过渡。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鼓型变速机构构成为,所述操作轴160(即鼓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构成为至少可取如下位置:绕轴线预定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以及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以及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分别呈现基准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后退状态)、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状态)以及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停车状态),其中,除了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和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向所述基准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过渡的通常的变速动作之外,和能够进行如下变速动作:不呈现所述基准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就能够在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和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操作时变速状态之间进行过渡。
详细阐述该点。
如图10的A部所示,所述第1引导槽181,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R)时具有容许所述第1拨叉150(1)的在基准位置和移位位置(图10中的第2移位位置)之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槽宽,另一方面,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在绕轴线一侧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相邻的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时以及被置于在绕轴线另一侧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相邻的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具有将所述第1拨叉150(1)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槽宽。
在此,如上所述,所述第1拨叉150(1)被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向从所述基准位置朝向所述第2移位位置的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
因而,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R)时,所述第1拨叉150(1)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位于所述移位位置(图10中的第2移位位置)。
另一方面,所述第1引导槽181中的、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时以及被置于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所述第1卡合销153(1)所卡合的部位设置为将所述第1拨叉150(1)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槽宽。
因而,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时以及被置于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所述第1拨叉150(1)克服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并通过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所述第1卡合销153(1)的卡合而保持在所述基准位置。
并且,所述第1引导槽181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向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和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克服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朝向基准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所述第2引导槽182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从基准旋转位置位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中的任一侧的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图10中的第2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移位位置(图10中的第2移位位置),随着所述第1鼓170(1)和所述第2鼓170(2)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向所述一侧的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从基准位置向所对应的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从所述一侧的旋转位置向所述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从所对应的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A部所示,所述第2引导槽182还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在基准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基准位置。
采用该结构,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时,所述第2拨叉150(2)被置于基准位置从而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对应的变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部件120(4))未卡合,并且,所述第1拨叉150(1)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置于移位位置从而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与所对应的变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卡合,由此,呈现所对应的第2变速状态。
此外,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所述第1拨叉150(1)被所述第1引导槽181保持在基准位置从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处于非卡合状态,另一方面,所述第2拨叉150(2)被所述第2引导槽182保持在第2移位位置从而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对应的变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卡合,由此,呈现所对应的第4变速状态(停车状态)。
此外,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时,所述第1拨叉150(1)被所述第1引导槽181保持在基准位置从而所述第1滑动件130(1)处于非卡合状态,并且,所述第2拨叉150(2)也被所述第2引导槽182保持在基准位置从而所述第2滑动件130(2)也处于非卡合状态。由此,呈现所对应的变速状态(中立状态或传动切断状态)。
在此,在将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中的一者向另一者旋转操作时,所述操作轴160通过位于所述两旋转位置之间的所述基准旋转位置。
然而,若以比所述第1拨叉150(1)在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移动时所需要的时间短的时间以所述操作轴160通过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操作,则不会实际上呈现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时呈现出的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状态或后退状态),就能够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时呈现出的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状态)和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2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时呈现出的变速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状态或停车状态)之间进行变速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滑动件130(1)的一侧和另一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作为所述第1滑动件130(1)能够卡合的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滑动件的一侧和另一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作为所述第2滑动件130(2)能够卡合的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
所述第1拨叉150(1)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这两者均未卡合,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以及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所述第2拨叉150(2)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这两者均未卡合,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以及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并且,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构成为,除了能够取得所述基准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变速位置或后退位置)、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或停车位置P)以及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中立位置N)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1变速位置)、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3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3变速位置)。
在该结构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1引导槽181还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153(1)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和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1拨叉150(1)分别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和基准位置,随着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向反方向移动,随着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150(1)向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2引导槽182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在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向反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2引导槽182中的、在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一侧旋转位置时所述第2卡合销153(2)所卡合的部位形成为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基准位置(参照图10的A部)。
取而代之,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所述第2引导槽182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的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的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在将所述操作轴160(鼓部件)操作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操作轴(鼓部件)的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的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如图2~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还具备将所述操作轴160卡定在预定的操作位置的止动机构300。
图12中示出沿着图8中的XI-XI线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端视图。
如图12所示,所述止动机构300具有:止动凸状部件310;施力部件320,其朝向所述操作轴160的外表面的预定部位对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施力;以及止动凹部330,其形成于所述操作轴160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使用滚动体(球)作为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
此外,如上所述,所述操作轴160构成为,可绕轴线取得中立位置N、从所述中立位置N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的第1变速位置、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的第3变速位置、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的第2变速位置以及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的第4变速位置。
因而,如图12所示,所述止动凹部330包括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中立位置N、第1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分别供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卡入的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第1变速位置用凹部330(1)、第3变速位置用凹部330(3)、第2变速位置用凹部330(2)以及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
不过,虽然通过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和所述止动凹部330的卡合,能够绕轴线将所述操作轴160卡定在所期望的操作位置,但仅利用该卡合,难以良好地维持对所述操作轴160的操作性并且可靠地维持变速状态(变速位置)。
即,虽然只要增大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就能够提高所述止动机构300的卡定力,即使被施加违反意愿的大的外力,也能够维持变速状态,但另一方面,在绕轴线操作所述操作轴160时需要大的操作力。
相反,虽然只要减小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就能够容易绕轴线操作所述操作轴160,但止动卡定力变小。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后述结构,来良好地维持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的操作性,并且实现变速状态的可靠的维持。
即,如图10所示,所述第2引导槽182具有:周向中央部位185A(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到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的区域),其以将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在轴线方向上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其与所述中央部位185A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被保持在从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移位了的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以及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其在与所述一侧变速卡合部位185B相反的一侧与所述中央部位185A相邻地配置,且以将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保持在从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合。
如图10所示,所述中央部位185A和所述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180(1)和所述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180(3)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的周向和轴线方向倾斜的一侧倾斜部分186B,以便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含有中立位置N在内的周向中央操作位置(即,含有所述第1操作位置、所述中立位置以及所述第2操作位置在内的操作位置)朝向一侧变速位置(即,所述第3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基准位置朝向第1移位位置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第2移位位置朝向基准位置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中央部位185A和所述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180(2)和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180(4)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另一侧倾斜部分186C,其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的周向和轴线方向倾斜,以便随着所述操作轴160从含有中立位置N在内的周向中央操作位置(即,含有所述第1操作位置、所述中立位置以及所述第2操作位置在内的操作位置)朝向另一侧变速位置(即,所述第4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并且随着所述操作轴160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从第2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袋部187C,其位于所述另一侧倾斜部分186C中的与所述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接近的一侧的端部和所述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之间,且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沿着所述第2鼓170(2)的周向延伸。
并且,如图12所示,所述止动凹部330中的、在所述第2卡合销153(2)与所述另一侧变速卡合部位185C卡合时所述止动凸部310所卡合的另一侧变速位置用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具有:与交界区域相邻的倾斜面331,该交界区域是位于另一侧变速位置用凹部和在所述第2卡合销153(2)与所述周向中央部位185A卡合时所述止动凸部310所卡合的中央位置用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1变速位置用凹部330(1)、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以及第2变速位置用凹部330(2))之间的交界区域;和最深部332,其与所述倾斜面331相连。
所述倾斜面331以随着在周向上向与所述中央位置用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1变速位置用凹部330(1)、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以及第2变速位置用凹部330(2))分开的方向去而变深的方式倾斜。
图13中示出在使所述操作轴160从绕轴线周向中央操作位置朝向另一侧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滑动件从中立位置向另一侧变速位置移动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和另一方的变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冲突、所述第2滑动件130(2)无法立即与所述另一方的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变速中途状态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的局部纵剖立体图。
此外,图14中示出所述变速中途状态下的所述第2卡合销153(2)的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相对位置。
并且,图15中示出所述变速中途状态下的所述止动机构300的端视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中途状态下,所述第2卡合销153(2)与所述另一侧倾斜部分186C卡合且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与所述倾斜面331的中途部分卡合。
采用该结构,在由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进行的将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向所述倾斜面331按压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操作轴160被朝向绕轴线另一侧变速位置施力而旋转,因此,即使在所述变速中途状态下解除对所述操作轴160的人为操作力,也能够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和另一方的变速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使所述操作轴160移动到与所述第2滑动件130(2)位于所对应的变速位置相应的位置。
并且,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另一方的变速部件进行了凹凸卡合之后,在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操作轴160继续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呈现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入所述袋部186C的状态。
此时,所述第2卡合销153(2),通过其与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凸轮作用,使所述操作轴160朝向另一侧变速位置绕轴线旋转的同时,该第2卡合销153(2)移动到所述另一侧倾斜部分186C的终端位置(与所述袋部187C相邻的那一侧的端部位置)。
在此,仅利用所述第2卡合销153(2)和所述第2引导槽182的凸轮作用会难以使所述第2卡合销153(2)沿着所述第2鼓170(2)的周向卡入所述袋部187C,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变速中途状态下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与所述倾斜面331的中途部分卡合,由于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在所述操作轴160上施加有绕轴线向另一侧的旋转力。因而,所述第2卡合销153(2)经由所述袋部187C卡入所述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
在所述第2卡合销153(2)卡入所述袋部187C所相邻的所述另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C的结构中,即使对所述第2滑动件130(29)和所述第2拨叉150(2)施加了向轴线方向一侧的违反意愿的外力,所述操作轴160也不会被施加使该操作轴160绕轴线旋转的力。
因而,不提高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就能够良好地维持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另一方的变速部件卡合着的状态。
优选的是,如图10所示,可以在所述中央部位185A和所述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之间的过渡区域设置袋部187B,该袋部187B位于所述一侧倾斜部分186B中的接近所述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的一侧的端部和所述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之间,以所述第2拨叉150(2)相对于所述第2鼓170(2)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沿着所述第2鼓170(2)的周向延伸。
通过具备该结构,不提高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就能够有效地维持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一方的变速部件卡合着的状态。
另外,通过对所述操作轴160的人为操作来进行所述第2卡合销153(2)的从所述中央部位185A经由所述袋部187B向所述一侧变速时卡合部位185B的卡入。
即,即使在使所述操作轴160从绕轴线周向中央操作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含有所述第1操作位置、所述中立位置以及所述第2操作位置在内的操作位置)朝向一侧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3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从中立位置向一侧变速位置移动时产生了所述第2滑动件130(2)和一方的变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冲突、所述第2滑动件130(2)无法与所述一方的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变速中途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仅将所述操作轴160率先绕轴线旋转操作到一侧变速位置。
此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和所述第2拨叉150(2)无法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移动,因此,所述第2鼓170(2)一边压缩所述第2鼓弹簧200(2)一边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移动,由此,所述第2鼓弹簧200(2)成为对所述第2鼓170(2)向轴线方向一侧施力的保有弹性力已上升的状态。
因而,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和一方的变速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所述第2拨叉150(2)和所述第2滑动件130(2)被所述第2鼓弹簧200(2)的作用力推动到一侧变速位置。
另外,在设置有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的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通过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而对所述操作轴160施加绕轴线向另一侧的旋转力之外,还通过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施加将所述第2拨叉150(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的作用力,因而,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和另一方的变速部件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可通过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和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的作用力,将所述第2滑动件130(2)切实地向另一侧变速位置推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两个鼓(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变形成仅具有单一的鼓。
在该变形例中,所述第1引导槽181和第2引导槽182形成于所述单一的鼓,替代所述第1鼓弹簧200(1)和第2鼓弹簧200(2)而设置有单一的鼓弹簧,替代所述第1止挡件210(1)和第2止挡件210(2)而设置单一的止挡件。
在该情况下,构成为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和第2拨叉弹簧220(2)的作用力的合计小于单一的所述鼓弹簧的作用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因滑动件的凹凸卡合部和变速部件的凹凸卡合部在周向上错位而所述滑动件无法到达预定变速位置的变速中途状态时,止动机构的作用力作为将所述滑动件朝向所述预定变速位置推动的推动力发挥作用。
以下详细阐述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从中立位置朝向第4变速位置的变速中途状态时,所述止动机构300的作用力作为将所述第2滑动件130(2)朝向第4变速位置推动的推动力发挥作用。
即,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设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设为不能旋转的固定部件,在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进行了凹凸卡合时呈现停车状态。
所述第2滑动件130(4)以不能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所述第2滑动件130(4)在轴线方向上能够取得不与含有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的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凹凸卡合的变速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第4变速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2滑动件130(2)设为也能够与不同于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的另一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或前进低速齿轮)凹凸卡合。
即,所述另一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设为在隔着所述第2滑动件130(2)而与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相反的一侧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110相对旋转自如。
并且,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轴线方向上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与所述另一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凹凸卡合的另一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
使所述第2滑动件130(2)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拨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所述第2拨叉150(2))的卡合销153(2)插入形成于所对应的鼓(所述第2鼓170(2))的引导槽(所述第2引导槽182),与使将所述鼓(所述第2鼓170(2))支承成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旋转的操作相应地,所述卡合销153(2)被所述引导槽182引导而所述拨叉(所述第2拨叉150(2))沿着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2滑动件130(2)沿着轴线方向移动。
详细而言,所述操作轴160构成为绕轴线能够取得中立位置、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变速位置(第4变速位置)、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另一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
并且,所述引导槽(所述第2引导槽182)对所述卡合销(所述第2卡合销153(2))进行引导,使得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中立位置时将所述拨叉(所述第2拨叉150(2))保持在中立位置,在所述操作轴160被从中立位置向变速位置(第4变速位置)旋转操作时,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向接近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的方向推动所述拨叉(所述第2拨叉150(2)),在所述操作轴160被从中立位置向另一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旋转操作时,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向接近所述另一变速部件(所述第3变速部件120(3))的方向推动所述拨叉(所述第2拨叉150(2))。
如上所述,所述止动机构300具有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和所述多个止动凹部330。
如图12等所示,所述多个止动凹部330包括: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中立位置时所述止动凸部310所卡入的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变速位置(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止动凸部310所卡入的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另一变速位置(所述第3变速位置)时所述止动凸部310所卡入的另一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3变速位置用凹部330(3))。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除了具有所述第2滑动件130(2)之外,还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120(1)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120(2)凹凸卡合的所述第1滑动件130(1)、使所述第1滑动件130(1)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所述第1拨叉150(1)、以及所述第1鼓170(1),所述第1鼓170(1)具有所述第1拨叉150(1)的所述第1卡合销153(1)可卡入的第1引导槽181,所述第1鼓170(1)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轴16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160。
在该结构中,关于绕轴线的操作位置,所述操作轴160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所述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以及所述另一变速位置(所述第3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位于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之间的所述第2变速位置、位于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另一变速位置(所述第3变速位置)之间的所述第1变速位置。
因而,如图12等所示,所述多个止动凹部130除了包括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以及所述另一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3变速部件用凹部330(3))之外,还包括:以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第1变速位置时所述止动凸部310卡入的方式在周向上设置于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和所述另一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3变速部件用凹部330(3))之间的所述第1变速位置用凹部330(1)、以在所述操作轴160被置于第2变速位置时所述止动凸部310卡入的方式在周向上设于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和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部件用凹部330(4))之间的所述第2变速位置用凹部330(2)。
在此,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以外的止动凹部实质上设为可选择性地呈现所述止动凸部310卡入最深部的卡定状态和所述止动凸部310的卡入被解除的解除状态的通常的止动凹部。
相对于此,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构成为,在使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轴线方向上从中立位置到达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的变速中途状态下,产生对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施加朝向所对应的操作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的作用力。
详细而言,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如上所述那样具有:使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在所述操作轴160的径向上位于最内侧的所述最深部332;所述倾斜面331,其在周向上位于比所述最深部332靠接近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的一侧的位置,且随着从所述最深部332向所述中立位置用凹部330(N)接近而变浅。
并且,如图15所示,所述倾斜面331以在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轴线方向上位于从中立位置到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之间的变速中途位置时与所述止动凸状部件310卡合的方式具有比其他止动凹部平缓的倾斜角。
采用该结构,在使所述操作轴160从绕轴线中立位置朝向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旋转而使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轴线方向上从中立位置向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移动时、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和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冲突而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无法立即与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凹凸卡合的变速中途状态(图13的状态)下,可通过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和所述变速位置用凹部(所述第4变速位置用凹部330(4))对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向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施力。
因而,在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和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这两者的凹凸卡合部的周向位置一致了的时刻,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在所述止动施力部件32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可在不需要之后的对所述操作轴160的人为操作、或者之后尽量地降低为了将所述操作轴160朝向变速位置旋转操作所需要的人为操作力的同时,使所述操作轴160移动到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经由所述第2拨叉150(2)对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朝向所述变速部件(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施力,除了所述止动机构300之外,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也将所述滑动件(所述第2滑动件130(2))朝向变速位置(所述第4变速位置)推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态。
图16中示出具有已变更了支承构造的第1拨叉150B(1)和第2拨叉150B(2)的变形例的鼓型变速机构100B的纵剖视图。
另外,图17中示出沿着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端视图。
另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同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6所示,所述变形例的鼓型变速机构100B与本实施方式的鼓型变速机构100相比,替代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而具有第1拨叉150B(1)和第2拨叉150B(2)。
如上所述,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具有与所述操作轴160平行配置的所述拨叉轴140,所述第1拨叉150(1)和第2拨叉150(2)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拨叉轴140。
相对于此,在所述变形例100B中,去除了所述拨叉轴140,如图16所示,所述第1拨叉150B(1)和第2拨叉150B(2)分别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地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
详细而言,所述第1拨叉150B(1)具有:基端部151B(1),其以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鼓170(1);第1滑动件卡合部152B(1),其可与所述第1滑动件130(1)卡合;以及第1卡合销153B(1),其可卡入形成于所述第1鼓170(1)的第1引导槽181。
同样地,所述第2拨叉150B(2)具有:基端部151B(2),其以沿着轴线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2鼓170(2);第2滑动件卡合部152B(2),其可与所述第2滑动件130(1)卡合;以及第2卡合销153B(2),其可卡入形成于所述第2鼓170(2)的第2引导槽182。
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和第2拨叉弹簧220(2)分别以与所述第1拨叉150B(1)和第2拨叉150B(2)相邻的状态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鼓170(1)和第2鼓170(2)。
具体而言,所述第1拨叉弹簧220(1)的一端侧与所述第1拨叉150B(1)抵接,且另一端侧与安装于所述第1鼓170(1)的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1)抵接。
所述第2拨叉弹簧220(2)的一端侧与所述第2拨叉150B(2)抵接,且另一端侧与安装于所述第2鼓170(2)的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210(2)抵接。
另外,图16和图17中的附图标记400是收纳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B的变速箱体,附图标记410是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400的齿轮罩。
所述齿轮罩410在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400的状态下与所述变速箱体400一起形成齿轮室411,在所述齿轮室411收纳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所述从动侧操作齿轮540。
另外,所述齿轮室411经由连通孔401(参照图17)与所述变速箱体400的内部空间连通。
此外,图16中的附图标记450是检测所述操作轴160的绕轴线位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附图标记460是检测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B处于第4变速状态(停车状态)的情况的停车位置检测传感器,附图标记461是在所述鼓型变速机构100B处于第4变速状态(即,所述第2滑动件130(2)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120(4)卡合着的状态)时与所述停车位置检测传感器450抵接的检测件(日文:検出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00和所述变形例100B中,以对所述操作轴160进行手动操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变更样式而使得所述操作轴160由电动致动器进行电动操作。
图18表示以所述操作轴160由电动致动器550操作的方式对所述变形例100B进行变更而得到的电动操作样式100B’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图19中示出沿着图18中的XIX-XIX线的端视图。
图18和图19所示的电动操作样式100B’具有以驱动的方式使所述操作轴160绕轴线旋转的电动致动器550。
具体而言,所述电动操作样式100B’与手动操作样式100B相比,具有所述电动致动器550,并且,替代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所述从动侧操作齿轮540而具有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从动侧操作齿轮540’。
此外,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结构中,替代所述操作传递轴520而在外端面设有所述电动致动器550能够连结的操作传递轴520’,替代所述齿轮罩410而设置齿轮罩410’。
所述齿轮罩410’构成为可支承连结有所述电动致动器550的状态下的所述操作传递轴520’。
另外,用于手动操作样式时的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所述从动侧操作齿轮540以形成增速齿轮系的方式设定齿数,但用于电动操作样式时的所述驱动侧操作齿轮530’和所述从动侧操作齿轮540’以形成减速齿轮系的方式设定齿数。

Claims (18)

1.一种鼓型变速机构,具备:
第1滑动件,其在被设为相对于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的第1变速部件和第2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所述第1滑动件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1变速位置、与所述第1变速部件和所述第2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2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2变速位置;
第1拨叉,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1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
第1鼓,其形成有供所述第1拨叉的第1卡合销卡入的第1引导槽;以及
操作轴,其将所述第1鼓支承成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操作轴能够绕轴线操作,以能够取得中立位置和从所述中立位置绕轴线向一侧和向另一侧旋转了时分别所位于的第1变速位置和第2变速位置,且根据所述操作轴的向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的操作,将所述第1滑动件分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型变速机构包括:
第1鼓弹簧,其对所述第1鼓向使所述第1滑动件接近所述第1变速部件的一侧即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
第1拨叉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鼓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1拨叉向与所述轴线方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即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以及
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该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1鼓与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鼓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3变速部件和第4变速部件,其以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
第2滑动件,其在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且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3变速位置、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4变速位置;
第2拨叉,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2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
第2鼓,其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操作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操作轴,且形成有供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卡入的第2引导槽;
第2鼓弹簧,其对所述第2鼓向轴线方向第1侧施力;
第2拨叉弹簧,其以比所述第2鼓弹簧的作用力弱的作用力对所述第2拨叉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以及
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弹簧的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所述操作轴,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3变速位置和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4变速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除了具有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之外,还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第3变速位置和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所分别卡合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和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所分别卡合的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中立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被保持在从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2鼓被保持在从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该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对所述第2鼓的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2鼓与所述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鼓之间存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3变速部件和第4变速部件,其以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
第2滑动件,其在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之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传动旋转轴,且能够选择性地取得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3变速位置、与所述第3变速部件和所述第4变速部件双方均不凹凸卡合的中立位置以及与所述第4变速部件凹凸卡合的第4变速位置;
第2拨叉,其被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2滑动件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以及
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轴线方向第2侧施力,
在所述第1鼓上,除了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之外,还形成有供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卡入的第2引导槽,
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的合力被设置成比所述第1鼓弹簧的作用力小,
所述操作轴,除了能够取得所述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以及第2变速位置之外,还能够取得从所述第1变速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3变速位置和从所述第2变速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时所位于的第4变速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除了具有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之外,还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第3变速位置和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所分别卡合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和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在所述操作轴被置于中立位置、第1变速位置、第2变速位置、第3变速位置以及第4变速位置时所述第1卡合销所分别卡合的中立时卡合部位、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以及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中立时卡合部位以及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3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1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被保持在从所述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位了的第2拨叉用第1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在与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相邻地配置,且以所述第2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被保持在从第2拨叉用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拨叉用第2移位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引导槽的所述中立时卡合部位和所述第4变速时卡合部位,具有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在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所述中央基准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宽,
所述第2变速时卡合部位,具有以所述第1拨叉相对于所述第1鼓能够在所述中央基准位置和从所述中央基准位置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位了的第2移位位置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卡合销卡合的槽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支承于与所述第1鼓和所述第2鼓的轴线平行地设置的拨叉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支承于与所述第1鼓和所述第2鼓的轴线平行地设置的拨叉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分别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鼓和所述第2鼓。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鼓。
11.一种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滑动件和第2滑动件,其以不能相对于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但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该传动旋转轴;
至少一个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至少一个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其设为相对于所述传动旋转轴相对旋转自如;
第1拨叉和第2拨叉,其被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且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第1滑动件和所述第2滑动件分别沿着轴线方向移动;
鼓部件,其具有供所述第1拨叉的第1卡合销和所述第2拨叉的第2卡合销分别卡入的第1引导槽和第2引导槽,且根据人为操作而绕轴线至少能够取得基准旋转位置、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以及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以及
第1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1拨叉施力,
所述第1拨叉被设置成能够取得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分开的基准位置和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移位位置,
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朝向移位位置施力,
所述第2拨叉被设置成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分开的基准位置和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移位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时,容许所述第1拨叉在基准位置和移位位置之间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1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所述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时,随着从所述基准旋转位置起的旋转量的增加,使所述第1拨叉克服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而朝向基准位置移动,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基准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中的任一个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所述一个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所述一个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的第1鼓和形成有所述第2引导槽的第2鼓,
该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
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
第1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第1鼓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第2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第2鼓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
第1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1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1鼓与所述第1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鼓之间存在间隙;
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以及
第2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第2鼓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第2鼓与所述第2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鼓之间存在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部件被设置成形成有所述第1引导槽和所述第2引导槽的单一部件,
该鼓型变速机构还具备:
第2拨叉弹簧,其对所述第2拨叉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
鼓弹簧,其以比所述第1拨叉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第2拨叉弹簧的作用力的合力大的作用力对所述鼓部件向与所述第1拨叉弹簧对所述第1拨叉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鼓用第1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部件的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以及
鼓用第2止挡部件,其对所述鼓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端进行界定,且配置成在所述鼓部件与所述鼓用第1止挡部件抵接着的状态下与所述鼓部件之间存在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在基准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
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
所述第1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和使所述第1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1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所述第2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和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所述鼓部件进一步被构成为能够取得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和从所述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绕轴线向一侧旋转了预定角度时所位于的绕轴线一侧第3旋转位置,
所述第1引导槽进一步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1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和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1拨叉分别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和基准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向反方向移动,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1拨叉向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在所述鼓部件在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和绕轴线一侧第2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基准位置,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轴线方向一侧第2旋转位置向轴线方向一侧第3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并且,随着所述鼓部件反向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向反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滑动件的两侧的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
所述第2拨叉构成为,在被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和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这两者分开,并且,作为所述移位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1移位位置和使所述第2滑动件与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第2滑动件用变速部件凹凸卡合而使两者一体旋转的第2移位位置,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以如下方式与所述第2卡合销卡合的槽形状: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2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2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另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第2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随着所述鼓部件从基准旋转位置向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基准位置向第1移位位置移动,在所述鼓部件被置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时将所述第2拨叉保持在第1移位位置,随着所述鼓部件从绕轴线一侧第1旋转位置向基准旋转位置旋转而使所述第2拨叉从第1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支承于与所述第1鼓和所述第2鼓的轴线平行地设置的拨叉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型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拨叉和所述第2拨叉以外套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鼓部件。
CN201510831579.0A 2014-11-26 2015-11-25 鼓型变速机构 Pending CN1056502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8469 2014-11-26
JP2014238469A JP2016098967A (ja) 2014-11-26 2014-11-26 ドラム型変速機構
JP2014-247981 2014-12-08
JP2014247981A JP2016109221A (ja) 2014-12-08 2014-12-08 ドラム型変速機構
JP2014254675A JP2016114199A (ja) 2014-12-17 2014-12-17 ドラム型変速機構
JP2014-254675 2014-1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0246A true CN105650246A (zh) 2016-06-08

Family

ID=5600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1579.0A Pending CN105650246A (zh) 2014-11-26 2015-11-25 鼓型变速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556958B2 (zh)
CN (1) CN10565024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0223A (zh) * 2018-08-22 2018-12-18 黄志敏 起动机拨叉弹簧测力仪
CN111065848A (zh) * 2017-09-27 2020-04-24 戴姆勒股份公司 尤其用于汽车的机动车变速器
CN113748283A (zh) * 2019-04-16 2021-12-03 采埃孚股份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器装置、发动机变速器机构、混合动力传动系和机动车辆
CN113748282A (zh) * 2019-03-22 2021-12-03 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的档位切换装置和包含该档位切换装置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0016A (zh) * 2017-07-03 2017-10-27 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解耦装置的自动变速箱换挡拔叉
CN110319188B (zh) * 2018-03-29 2024-06-1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挡连杆机构及换挡装置
GB2573592B (en) * 2018-12-19 2022-03-09 Zeroshift Trans Limited Transmission system
US11313463B2 (en) 2019-01-31 2022-04-26 Brp-Rotax Gmbh & Co. Kg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with a transmission
US11454301B2 (en) 2019-07-26 2022-09-2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utomated sequential transmissions
US20230220897A1 (en) * 2020-04-13 2023-07-13 Yiwu Geely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Common control apparatus for parking and clutch,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vehicle
CN113389897A (zh) * 2021-06-08 2021-09-14 重庆隆鑫通航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换档机构及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0080B2 (ja) * 2004-07-26 2009-09-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EP2179199A1 (en) * 2007-08-01 2010-04-28 Husqvarna AB Gear shift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WO2013049536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Brp-Powertrain Gmbh & Co. Kg Hybrid vehicle drivetrain
JP5869459B2 (ja) * 2012-09-27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変速機のシフトドラム構造
US9021909B2 (en) * 2012-10-01 2015-05-05 Eaton Corporation Dampers at the main shift rod
US9580077B2 (en) * 2013-01-22 2017-02-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vehicle including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WO2014189857A1 (en) * 2013-05-20 2014-11-27 Team Industries, Inc. Shift -by-wire transmission
US9797509B2 (en) * 2013-09-03 2017-10-24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Transfer case having a shift mechanism
JP6107621B2 (ja) * 2013-11-29 2017-04-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フトロッド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848A (zh) * 2017-09-27 2020-04-24 戴姆勒股份公司 尤其用于汽车的机动车变速器
CN111065848B (zh) * 2017-09-27 2021-06-08 戴姆勒股份公司 尤其用于汽车的机动车变速器
CN109030223A (zh) * 2018-08-22 2018-12-18 黄志敏 起动机拨叉弹簧测力仪
CN113748282A (zh) * 2019-03-22 2021-12-03 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的档位切换装置和包含该档位切换装置的车辆
CN113748282B (zh) * 2019-03-22 2022-08-09 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的档位切换装置和包含该档位切换装置的车辆
CN113748283A (zh) * 2019-04-16 2021-12-03 采埃孚股份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器装置、发动机变速器机构、混合动力传动系和机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56958B2 (en) 2017-01-31
US20160146344A1 (en) 2016-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0246A (zh) 鼓型变速机构
CN101828051B (zh) 滑动轴承
US5735176A (en) Manual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960539A (zh) 离合器以及具备该离合器的差动装置
US11143296B2 (en)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CN101423101B (zh) 机动车辆的倒档锁定机构
CN107429754A (zh) 牙嵌式离合器机构
CN104832641A (zh) 用于手动齿轮箱的自动操作的装置
CN103358905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具备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四轮驱动车
EP2481958A1 (en) Vehicle transmission
CN104100705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变速箱
US7758463B2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KR102376683B1 (ko) 동력 전동 장치
KR101709399B1 (ko) 트랙터 차동 잠금장치
DE102021124916A1 (de) Fahrzeuggetriebe
JP5152969B2 (ja) 走行車両
JP5152968B2 (ja) 走行車両
WO2015063450A2 (en) Switching assembly for dual speed final drive
JP2016098967A (ja) ドラム型変速機構
JP3828529B2 (ja) 農業用トラクタ
JP2016109221A (ja) ドラム型変速機構
JP2583731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2665445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380744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128295B2 (ja) 走行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