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0101A -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 Google Patents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0101A
CN105650101A CN201511036159.XA CN201511036159A CN105650101A CN 105650101 A CN105650101 A CN 105650101A CN 201511036159 A CN201511036159 A CN 201511036159A CN 105650101 A CN105650101 A CN 105650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terminal portions
middle portion
torque transfer
cent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361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0101B (zh
Inventor
S·M·托马斯
J·N·米勒
E·蒙德拉贡-帕拉
B·J·克莱菲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0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0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0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0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2Shafts; Axles
    • F16C3/023Shafts; Axles made of several parts, e.g. by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parts about the ax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1Rod designed to be manipulable, e.g., twistable, within coupling for quick disconn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转矩传输轴。转矩传输轴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内表面,其限定了多个接合元件。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和中间部分。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末端部分限定了花键部分。所述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的相应接合元件内。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包括第一凸起,其接合了所述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2014年11月2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No.62/084,169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车辆驱动线路将转矩或者动力从驱动源(例如内燃机)传输到车辆车轮。转矩或者动力可通过一系列动力传动部件(例如齿轮,接头或者轴)而被传输,。动力传动部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刚度,以满足性能要求。动力传动部件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以减少不需要的噪音,振动或者声振粗糙度。一些车辆传动系包括传动轴,这些传动轴是简单的单件转矩传输轴,其具有单个扭转刚度率。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矩传输轴。该转矩传输轴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沿着一轴线延伸,并且具有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延伸的内表面。内表面限定了多个接合元件,其布置为靠近第一末端。第二构件沿着该轴线延伸并且被接纳在第一构件内。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以及中间部分,其在第一末端部分与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第二构件的第一末端部分限定了花键部分。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的相应接合元件内。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包括第一凸起,其接合了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矩传输轴。该转矩传输轴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沿着一轴线延伸,并且具有在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之间延伸的本体。该本体具有内表面。第二构件沿着所述轴线延伸,并且接纳在第一构件内。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以及中间部分,其在第一末端部分与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该中间部分包括第一中间部分,第二中间部分以及中心支撑件。第一中间部分具有第一轴部分,其延伸到第一连接区域。第二中间部分具有第二轴部分,其延伸到第二连接区域。中心支撑件具有:第一中心面,其邻接第一连接区域;第二中心面,其邻接第二连接区域;以及中心支撑件本体,其在第一中心面与第二中心面之间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矩传输轴。该转矩传输轴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以及中心支撑件组件。第一构件沿着一轴线延伸,并且具有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延伸的内表面。内表面限定了多个接合元件,其布置为靠近第一末端。第二构件沿着所述轴线延伸并且被接纳在第一构件内。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以及中间部分,其在第一末端部分与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第一末端部分具有花键部分,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的相应接合元件内。中心支撑件组件布置在第二构件的中间部分周围。中心支撑件组件具有接合中间部分的外表面的内部表面和接合第一构件的内表面的外部表面。
这些以及其他的优点和特征将从结合附图的下列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主题在说明书的总结处的权利要求书中被特别指出,并且清楚地要求保护。上文以及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从结合所附附图的一下详细说明中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转矩传输轴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2A是转矩传输轴的第一实施例的详图。
图2B是穿过图1的2B-2B的截面;
图3是转矩传输轴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A是穿过图3的3A-3A的截面图;
图4是转矩传输轴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穿过图4的4A-4A的截面图;
图5是转矩传输轴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穿过图5的5A-5A的截面图;以及
图5B是穿过图5的5B-5B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这些附图,其中本发明将参照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应该知道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其可以各种或者替代的方式具体实施。这些附图并不必要按照比例;一些特征进行了放大或者缩到最小,以便示出特定元件的细节。因此,在本文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并不是解释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一种代表性的基础,用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来不同地利用本发明。
转矩传输轴被用来将转矩或者动力从传输装置或者变速差速器传输到车辆车轮。图1、2A和2B示出了转矩传输轴10的第一实施例。转矩传输轴10包括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第一构件20沿着轴线24延伸。第一构件20包括本体30,其在第一末端32和第二末端34之间延伸,第二末端布置为相反于第一末端32。本体30是具有外表面40和内表面42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
内表面42限定第一构件20的内孔。内表面42限定多个接合元件50。多个接合元件50布置为靠近第一末端32。多个接合元件50构造为多个转矩接纳凹槽,转矩接纳锯齿,轮齿,凸起等。
第二构件22沿着轴线24延伸。第二构件22接纳在第一构件20内,第二构件22具有第一末端部分60、第二末端部分62以及中间部分64,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布置为相反于第一末端部分60。中间部分64在第一末端部分60与第二末端部分62之间延伸。
第一末端部分60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直径。第二末端部分62具有第二末端部分直径。中间部分64具有中间部分直径。中间部分直径小于第一末端部分直径和第二末端部分直径,以便当从侧面看上去的时候第二构件22具有狗骨(dogbone)的形状。
第一末端部分60,第二末端部分62,以及中间部分64属于单件结构,该单件结构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末端部分60,第二末端部分62,以及中间部分64设置为单独的元件,这些元件通过各种连接方法而连接在一起。中间部分64由第一材料制成,并且第一末端部分60和第二末端部分62由不同于第一材料的第二材料制成。例如,第一末端部分60和第二末端部分62由钢制成,而中间部分64由铝制成。
中间部分64具有第一过渡区域70和第二过渡区域72。第一过渡区域70从中间部分64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60延伸。第一过渡区域70提供了从较小的中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一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一过渡区域70的直径在从中间部分64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60的方向上增加。
第二过渡区域72从中间部分64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62延伸。第二过渡区域72提供了从较小的中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二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二过渡区域72的直径在从中间部分64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62延伸的方向上增加。第二过渡区域72邻接了第二末端部分62的凸缘表面74。
第一末端部分60构造为相对于第一构件20可旋转。第一末端部分60可相对于第一构件20的第一末端32旋转,而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2。
第一末端部分60具有花键部分80。花键部分80布置在第一过渡区域70与第一末端部分60的末端之间。花键部分80构造为多个转矩传输凹槽,转矩传输锯齿,轮齿等。花键部分80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50的相应接合元件内或者其之间。花键部分80啮合地接合多个接合元件52,从而传输转矩。
转矩传输轴10构造为提供多个扭转刚度率,而转矩则施加到第二构件22。多个扭转刚度率是基于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的几何和材料特性以及切向间隙,该切向间隙存在于多个接合元件50与花键部分80之间,如图2B中所示。
第一扭转刚度率是通过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中的至少一个来进行提供。在第一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2时并且在花键部分8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50的接合元件之间存在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一扭转刚度率。
第二扭转刚度率是通过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中的至少一个来提供。当大于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2时以及当在花键部分8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50的接合元件之间没有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二扭转刚度率。第二扭转刚度率大于第一扭转刚度率。
花键部分80的每个构件包括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4。第一凸起82布置为靠近花键部分80的末端。第一凸起82布置为靠近第一构件20的第一末端32。第一凸起82延伸远离花键部分80的构件的顶表面。第一凸起82延伸远离轴线24。第一凸起82构造为接合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如图1和2A中所示。
第二凸起84与第一凸起82相间隔开。第二凸起84布置为靠近中间部分64的第一过渡区域70。第二凸起84布置为靠近第一末端部分60的第二末端,其布置为相反于第一末端部分60的第一末端。第二凸起84延伸远离花键部分80的构件的顶表面。第二凸起84延伸远离轴线24。第二凸起84构造为接合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如图1和2A中所示。
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4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的接合改善了或者提高了转矩传输轴10的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的弯曲刚度。第一凸起82与第二凸起84中的至少一个接合第一构件的内表面42,同时在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4中至少一个与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之间没有径向间隙。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4中至少一个与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的接合提供了弯曲支撑,该弯曲支撑增加转矩传输轴10的弯曲固有频率,从而通过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2中的至少一个提供了第一弯曲刚度,同时第一弯曲力矩施加到转矩传输轴10,并且同时在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4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42之间没有径向间隙。
第二构件22的第二末端部分62相对于第一构件20进行固定定位。第二构件22的第二末端部分62相对于第一构件20的第二末端34而固定定位,同时将输入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2。第一构件20的第二末端34在靠近第二末端部分62的凸缘表面76处固定到第二构件22。
第一构件20的第二末端34连接到第二构件22的第二末端部分62上。第二构件22的第二末端34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到第二构件22的第二末端部分62,所述方法例如焊接、压配合、锻压、紧固、硬钎焊、销,其延伸穿过第二末端3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62的凸缘表面76中的至少一个,其接纳在由第二末端3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62的凸缘表面76中至少一个所限定的开口内。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密封构件90。密封构件90布置为靠近第一构件20的第一末端32。密封构件90接合了第一构件20的第一末端32以及第二构件22的第一末端部分60的一部分。密封构件90构造为阻止外来物体或者颗粒进入第一构件20的内孔。密封构件90阻止或者防止了污染物污染多个接合元件50和花键部分80。密封构件90构造为弓形环,其接合了第一构件20的第一末端32、第二构件22的第一末端部分60的末端以及延伸穿过该密封构件90的第二构件22的一部分。
参照图3,示出了转矩传输轴的第二实施例。转矩传输轴100包括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第一构件102沿着轴线106延伸。第一构件102包括本体110,其在第一末端112与布置成相反于第一末端112的第二末端114之间延伸。本体110是具有外表面120和内表面122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
内表面122限定了第一构件102的内孔。内表面122限定了多个接合元件130。多个接合元件130布置为靠近第一末端112。多个接合元件130构造为多个转矩接纳凹槽,转矩接纳锯齿,轮齿,凸起等。
第二构件104沿着轴线106延伸。第二构件104接纳在第一构件102的内。第二构件104具有第一末端部分140,第二末端部分142以及中间部分144,该第二末端部分布置成相反于第一末端部分140。中间部分144在第一末端部分140和第二末端部分142之间延伸。
第一末端部分140构造为相对于第一构件102可旋转。第一末端部分140可相对于第一构件102的第一末端112旋转,同时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104。
第一末端部分140具有花键部分150。花键部分150布置在第一末端部分140的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之间。花键部分150构造为多个转矩传输凹槽,转矩传输锯齿,轮齿等。花键部分150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130的相应接合元件内或者其之间。花键部分150啮合地接合多个接合元件130,来传输转矩。
转矩传输轴100构造为提供多个扭转刚度率,同时将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104。多个扭转刚度率是基于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的几何和材料特性以及在多个接合元件130与花键部分150之间存在的切向间隙,如图3A中所示。
通过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中的至少一个提供了第一扭转刚度率。在第一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104时并且在花键部分15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130的接合元件之间存在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一扭转刚度率。
第二扭转刚度率是通过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中的至少一个来提供。当大于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104时以及当在花键部分15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130的接合元件之间没有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二扭转刚度率。第二扭转刚度率大于第一扭转刚度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花键部分150的每个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该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延伸远离花键部分150的每个构件的表面,并且接合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turbulence)的接合改善了或者增加了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的弯曲刚度。
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部分142相对于第一构件102进行固定定位。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部分142相对于第一构件102的第二末端114而进行固定的定位,同时输入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104。第一构件102的第二末端114固定到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部分62。
第一构件102的第二末端114连接到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部分142。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114通过各种方法连接到第二构件104的第二末端部分142,所述方法例如焊接、压配合、锻压、紧固、硬钎焊、销,该销延伸贯穿第二末端11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142中的至少一个,其接纳在由第二末端11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142中至少一个所限定的开口内。
中间部分144包括第一中间部分160,第二中间部分162,以及中心支撑件164,中心支撑件布置在第一中间部分160与第二中间部分162之间。第一中间部分160包括第一轴部分170,其沿着轴线106在第一过渡区域172与第一连接区域174之间延伸。
第一过渡区域172从第一轴部分170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140延伸。第一过渡区域172提供了从较小的第一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一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一过渡区域172的直径在从第一轴部分170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140的方向上增加。
第一连接区域174从第一轴部分170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二中间部分162和中心支撑件164延伸,该第二末端布置为相反于第一轴部分170的第一末端。第一连接区域174包括倒角部分,其凹陷地逐渐变细,以将第一轴部分170连接到第一连接区域174。第一连接区域174包括第一面176。第一面176面朝着第二中间部分162和中心支撑件164。
第二中间部分162包括第二轴部分180,其沿着轴线106在第二过渡区域182与第二连接区域184之间延伸。
第二过渡区域182从第二轴部分180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142延伸。第二过渡区域182提供了从较小的第二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二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二过渡区域182的直径在从第二轴部分180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142延伸的方向上增加。
第二连接区域184从第二轴部分180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一中间部分160和中心支撑件164延伸,并且该第二末端布置为相反于第二轴部分180的第一末端。第二连接区域184包括倒角部分,其凹陷地逐渐变细,以将第二轴部分180连接到第二连接区域184。第二连接区域184包括第二面186。第二面186面朝着第一中间部分160和中心支撑件164。
中心支撑件164沿着轴线106延伸。中心支撑件164包括中心支撑件本体190,其具有外部表面192。中心支撑件本体190在第一中心面194与第二中心面196之间延伸。第一中心面194邻接第一连接区域174的第一面176。第一中心面194连接到第一连接区域174的第一面176。第二中心面196邻接第二连接区域184的第二面186。第二中心面196连接到第二连接区域184的第二面186。
中心支撑件本体190的外部表面192接合了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中心支撑件本体190的外部表面192与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的接合改善了或者增加了转矩传输轴100的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的弯曲刚度。中心支撑件本体190的外部表面192接合了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同时在中心支撑件本体190与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之间没有径向间隙。中心支撑件本体190的外部表面192与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接合提供了弯曲支撑,该弯曲支撑增加了转矩传输轴100的弯曲固有频率,使得第二弯曲刚度通过第一构件102和第二构件104中的至少一个来提供,同时第二弯曲力矩被施加到转矩传输轴100,并且同时在中心支撑件本体190和第一构件102的内表面122之间没有径向间隙。
参照图4和4A,示出了转矩传输轴的第三实施例。转矩传输轴200包括第一构件202,第二构件204,以及中心支撑件组件206。第一构件202沿着轴线208延伸。第一构件202包括本体210,其在第一末端212与布置成相反于第一末端112的第二末端214之间延伸。本体210是具有外表面220和内表面222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
内表面222限定了第一构件202的内孔。内表面222限定了多个接合元件230。多个接合元件230布置成靠近第一末端212。多个接合元件230构造为多个转矩接纳凹槽,转矩接纳锯齿,轮齿,凸起等。
第二构件204沿着轴线208延伸。第二构件204被接纳在第一构件202内。第二构件204具有第一末端部分240,第二末端部分242,以及中间部分244,该第二末端部分布置为相反于第一末端部分240。中间部分244在第一末端部分240与第二末端部分242之间延伸。
第一末端部分240构造为可相对于第一构件202旋转。第一末端部分240可相对于第一构件202的第一末端212旋转,同时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04。
第一末端部分240具有花键部分250。花键部分250布置在第一末端部分240的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之间。花键部分250构造为多个转矩传输凹槽,转矩传输锯齿,轮齿等。花键部分250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230的相应接合元件内或者其之间。花键部分250啮合地接合多个接合元件230,从而传输转矩。
转矩传输轴200构造为提供多个扭转刚度率,同时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04。多个扭转刚度率是基于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的几何和材料特性以及在多个接合元件230与花键250之间存在的切向间隙,如图4A和5A所示。
第一扭转刚度率通过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中的至少一个来提供。在第一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04时并且在花键部分25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230的接合元件之间存在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一扭转刚度率。
第二扭转刚度率是通过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中的至少一个来提供。当大于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04时以及当在花键部分250的构件与多个接合元件230的接合元件之间没有切向间隙时提供了第二扭转刚度率。第二扭转刚度率大于第一扭转刚度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花键部分250的每个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该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延伸远离花键部分250的每个构件的表面,并且接合第一构件202的内表面222。至少一个凸起或者突起的接合改善或者增加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的弯曲刚度。
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相对于第一构件202固定定位。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相对于第一构件202的第二末端214固定定位,同时将输入转矩施加到第二构件204。第一构件202的第二末端214固定到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
第一构件202的第二末端214连接到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214通过各种方法而连接到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所述方法例如焊接、压配合、锻压、紧固、硬钎焊、销,该销延伸穿过第二末端21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242中的至少一个,其接纳在由第二末端214的末端表面或者第二末端部分242中的至少一个所限定的开口内。
中间部分244在第一末端部分240与第二末端部分242之间延伸。中间部分244具有第一过渡区域260和第二过渡区域262。第一过渡区域260从中间部分244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240延伸。第一过渡区域260提供了从较小的中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一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一过渡区域260的直径在从中间部分244的第一末端朝着第一末端部分240的方向上增加。
第二过渡区域262从中间部分244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242延伸。第二过渡区域262提供了从较小的中间部分直径到较大的第二末端部分直径的逐渐过渡。第二过渡区域262的直径在从中间部分244的第二末端朝着第二末端部分242的方向上增加。
中心支撑件组件206沿着轴线208延伸。中心支撑件组件206布置在第二构件204上并且接纳在第一构件202内。中心支撑件组件206布置在第二构件204的中间部分244的周围。
中心支撑件组件206包括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其在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2与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4之间延伸,该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布置成与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2相反。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包括外部表面276和内部表面278。外部表面276构造为第一构件20的内表面222。内部表面278构造为接合第二构件204的中间部分244的表面。
中心支撑件组件26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的外部表面276与第一构件202的内表面222的接合改善了转矩传输轴200的弯曲刚度。中心支撑件组件26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的外部表面276接合了第一构件202的内表面222,同时中心支撑件组件26的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的外部表面276与第一构件202的内表面222之间没有径向间隙。
在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270大体上沿着第二构件204的中间部分244的整个长度延伸,使得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2布置为靠近第二构件204的第一末端部分240,以及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4布置为靠近第二构件204的第二末端部分242。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2布置为靠近第一过渡区域260。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274布置为靠近第二过渡区域262。
参照图5、5A和5B,替代的中心支撑件组件290设置有转矩传输轴200。如图5B中所示,中心支撑件组件290是夹持组件,其包括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和第二支撑件部分294。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和第二支撑件部分294固定地固定到第二构件204的中间部分244的表面。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和第二支撑件部分294彼此间隔开并且彼此不接合。
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具有第一支撑件部分外部表面300,其设置有第一台阶表面302和第二台阶表面304。第一台阶表面302大体上垂直于第一支撑件部分外部表面300延伸,并且朝着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一内表面306延伸。第二台阶表面304大体上垂直于第一台阶表面302延伸。第二台阶表面304限定了第一紧固件孔310。第一紧固件孔310完全延伸穿过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第一紧固件孔310延伸穿过第二台阶表面304和第一内表面306。
第一支撑件部分外部表面300设置有第三台阶表面320和第四台阶表面322。第三台阶表面320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支撑件部分外部表面300延伸,并且朝着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二内表面324延伸。第四台阶表面322大体上垂直于第三台阶表面320延伸。第四台阶表面322限定了第二紧固件孔326。第二紧固件孔326完全延伸穿过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第二紧固件孔326延伸贯穿第四台阶表面322和第二内表面324。
第二支撑件部分294具有第二支撑件部分外部表面330,第三内表面332和第四内表面334。第三内表面332布置为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一内表面306。第三内表面332限定了第三紧固件孔336,其近似对准于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一紧固件孔308。第三紧固件孔336是盲孔,该盲孔没有完全延伸贯穿第二支撑部分294。
第四内表面334布置为大体上平行于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二内表面324。第四内表面334限定了第四紧固件孔338,该第四紧固件孔近似对准于第一支撑件部分292的第二紧固件孔326。第四紧固件孔338是盲孔,该盲孔并没有完全延伸穿过第二支撑件部分294。
第一紧固件孔308和第三紧固件孔336构造为接纳第一紧固件350。第一紧固件350延伸穿过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并且延伸进入到第二支撑件部分294中,以将第一支撑件部分292连接到第二支撑件部分294。
第二紧固件孔326和第四紧固件孔338构造为接纳第二紧固件352。第二紧固件352延伸穿过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并且延伸进入到第二支撑件部分294中,以将第一支撑件部分292连接到第二支撑件部分294。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和第二支撑件部分294通过各种连接方法连接到中间部分244,所述各种连接方法不包括紧固件。第一支撑件部分292和第二支撑件部分294通过焊接、硬钎焊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他连接方法而连接到中间部分244。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额外的中心支撑件组件。额外的中心支撑件组件与中心支撑件组件290沿着第二构件204的中间部分244间隔开。额外的中心支撑件组件提供了弯曲刚度方面的进一步增加以及在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弯曲下使得更多的有效连接有功效。在弯曲下的更多有效连接使得第一构件202和第二构件204更加抗弯曲。
尽管本发明已经结合仅仅有限数量的实施例来进行说明,但是应该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公开的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可修改来包含任何数量的变型、替代、替换或者在此没有描述的等同布置,但是这些与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是相应的。另外,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是应该知道的是,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可包括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仅仅一些。因此,本发明并不被看作由上述描述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转矩传输轴,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沿着一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延伸,并且所述内表面限定布置成靠近第一末端的多个接合元件;以及
第二构件,其沿着所述轴线延伸,并且接纳在第一构件内,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和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在第一末端部分与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第二构件的第一末端部分限定了花键部分,该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的相应接合元件内,并且所述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包括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接合了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第一凸起布置成靠近所述花键部分的末端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末端部分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直径,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的中间部分具有小于所述第一末端部分直径的中间部分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花键部分的每个构件还包括与第一凸起间隔开的第二凸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布置成靠近所述第一过渡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中的至少一个增加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弯曲刚度,同时弯曲力矩施加到转矩传输轴,并且同时在第一凸起与第一构件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径向间隙。
7.一种转矩传输轴,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沿着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在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之间延伸的本体,该本体具有内表面;以及
第二构件,其沿着所述轴线延伸,所述第二构件接纳在第一构件内,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以及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在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所述中间部分包括:
第一中间部分,其具有延伸到第一连接区域中的第一轴部分,
第二中间部分,其具有延伸进入到第二连接区域中的第二轴部分,以及
中心支撑件,其具有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以及中心支撑件本体,所述第一中心面邻接第一连接区域,所述第二中心面邻接第二连接区域,以及所述中心支撑件本体延伸在第一中心面与第二中心面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中心支撑件本体的外部表面接合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中心支撑件增加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弯曲刚度,同时弯曲力矩施加到转矩传输轴以及同时在中心支撑件本体的外部表面与第一构件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径向间隙。
10.一种转矩传输轴,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沿着一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延伸,并且所述内表面限定布置成靠近第一末端的多个接合元件;
第二构件,其沿着所述轴线延伸并且接纳在所述第一构件内内,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和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与所述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延伸,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具有花键部分,其接纳在多个接合元件的相应接合元件内;以及
中心支撑件组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二构件的中间部分周围,该中心支撑件组件具有内部表面和外部表面,该内部表面接合中间部分的外表面,该外部表面接合了第一构件的内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中心支撑件组件具有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该本体在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与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之间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通常为圆柱形的本体大体上沿着所述第二构件的中间部分的长度延伸,使得所述第一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布置成靠近第二构件的第一末端部分,并且所述第二中心支撑件组件末端布置成靠近第二构件的第二末端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中心支撑件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部分和第二支撑件部分,其每个均固定地固定到中间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所述中心支撑件组件还包括第一和第二紧固件,其延伸贯穿第一支撑件部分并且延伸到第二支撑件部分中。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矩传输轴,其中第一支撑件部分与第二支撑件部分间隔开并且没有与其接合。
CN201511036159.XA 2014-11-25 2015-11-25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Active CN105650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84169P 2014-11-25 2014-11-25
US62/084169 201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0101A true CN105650101A (zh) 2016-06-08
CN105650101B CN105650101B (zh) 2019-10-18

Family

ID=54705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36159.XA Active CN105650101B (zh) 2014-11-25 2015-11-25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7798B2 (zh)
EP (1) EP3026274B1 (zh)
CN (1) CN1056501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28883B (en) * 2014-08-01 2020-07-15 Ford Global Tech Llc A Driveshaft Assembly
EP3018370B1 (en) 2014-11-05 2019-04-1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orque transmitting shaft
EP3677801A1 (en) * 2019-01-07 2020-07-0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shaft
US10724635B1 (en) * 2019-07-24 2020-07-28 Gardner Denver Petroleum Pumps, Llc Piston rod assembly of a hydraulic fluid pump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0169A (en) * 1951-01-31 1952-03-25 Jack & Heintz Prec Ind Inc Torsional drive shaft
GB2070194B (en) * 1980-02-26 1983-07-13 British Leyland Cars Ltd Resilient shaft couplings
US4754659A (en) * 1986-11-06 1988-07-05 Ford Motor Company Quill shaft input cluster gear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US5720102A (en) * 1995-01-27 1998-02-24 Dan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a drive line slip joint assembly
CN101466964A (zh) * 2006-06-09 2009-06-24 南德盘形接轴节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至少一个轴低振动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34359A (en) 1956-02-14 Flexible drive means
US2703847A (en) 1953-11-24 1955-03-08 Gen Electric Driving mechanism for starter-generator
US3197216A (en) * 1962-07-31 1965-07-27 Homer E Jackson Alignment control and seal for spline drives
US4552544A (en) * 1982-12-27 1985-11-12 Dana Corporation Drive line slip joint assembly
GB2165620A (en) 1984-10-10 1986-04-16 Brd Co Ltd Sliding spline assemblies
JP5250825B2 (ja) * 2008-11-20 2013-07-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ドライブシャフト
US9416815B2 (en) 2014-10-01 2016-08-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riveshaft with two-stage stiffness
EP3018370B1 (en) * 2014-11-05 2019-04-1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orque transmitting shaf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0169A (en) * 1951-01-31 1952-03-25 Jack & Heintz Prec Ind Inc Torsional drive shaft
GB2070194B (en) * 1980-02-26 1983-07-13 British Leyland Cars Ltd Resilient shaft couplings
US4754659A (en) * 1986-11-06 1988-07-05 Ford Motor Company Quill shaft input cluster gear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US5720102A (en) * 1995-01-27 1998-02-24 Dan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a drive line slip joint assembly
CN101466964A (zh) * 2006-06-09 2009-06-24 南德盘形接轴节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至少一个轴低振动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26274B1 (en) 2019-05-22
EP3026274A1 (en) 2016-06-01
US20160146245A1 (en) 2016-05-26
US10077798B2 (en) 2018-09-18
CN105650101B (zh) 2019-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0101A (zh) 可调整转矩传输轴
KR20060050708A (ko) 토크 링 결합을 가진 구동축 어셈블리
KR20110074976A (ko) 중공 샤프트 결합 장치
US9097334B2 (en) Method for caulking ring gear, caulking tool used for method for caulking ring gear, and ring gear
US20230392643A1 (en) Torque transmitting shaft
WO2011062897A2 (en) Confined heavy duty bushing for high load applications
WO2011145179A1 (ja) リングギヤの締結構造
KR101664682B1 (ko) 자동차용 중공 드라이브 샤프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EP2775157B1 (en) Slip yoke assembly
CA2870327C (en) Axle shaft and assembly
EP3064800A1 (de) Torsionsdämpfer und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CN110869631B (zh) 万向接头和传动轴
KR20100107719A (ko) 자동차 프로펠러 샤프트 연결구조
KR20150138333A (ko) 플랜지 어셈블리, 섀시 액추에이터, 및 플랜지 어셈블리의 제조 방법
CN109210144B (zh) 预加载部件,预加载组件,双质量飞轮和机动车辆
CN109026976B (zh) 曲轴前端齿轮动力输出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1810548A (zh) 用于使两个轴段振动解耦的装置
WO2010012380A1 (de) Antriebswelle mit dämpfungselement
KR101073093B1 (ko) 자동차 프로펠러 샤프트 연결구조
US7665587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6102551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取付け構造
CN107878187B (zh) 机动车、混合动力汽车、p2混合动力模块及柔性盘组件
JPWO2004020860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用操舵トルク伝達部材の結合構造
JP5501752B2 (ja) 等速自在継手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8071700A (zh) 用于车辆的复合法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