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6791A -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6791A
CN105596791A CN201510812280.0A CN201510812280A CN105596791A CN 105596791 A CN105596791 A CN 105596791A CN 201510812280 A CN201510812280 A CN 201510812280A CN 105596791 A CN105596791 A CN 105596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parts
medicine composition
root
traditional chine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122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8122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967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96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679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吴茱萸20-40、石决明20-40、天麻20-40、川芎6-12、菟丝子6-20、蔓荆子6-12、白芍12-24、黄芩12-24、土茯苓12-24。上述诸味药材合用,相得益彰,可潜阳熄风,清肝泻火,活血通络,滋养肝肾,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有特效。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药物,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通常认为是颅内血管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所引起的复发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间隙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
目前西医靠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并无特效药物,而吃止痛药,往往初期有效,吃久了止不住疼痛,或者加大药量,药物的副作用也会随之出现,常见的有胃炎、胃出血、胃溃疡、解热镇痛性肾炎等,甚至会引起药物性头痛。
现代医学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各种诱因引起发病,大体上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两大类。传统医学认为“风邪外袭、上犯清空,气机不畅、痕血阻络,肝阳化风、脑络癣滞。”是本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其中治法主要以“通”为主。
中医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祖方的基础上,经过改良,提供了一种有效率高,治愈后复发率低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吴茱萸20-40、石决明20-40、天麻20-40、川芎6-12、菟丝子6-20、蔓荆子6-12、白芍12-24、黄芩12-24、土茯苓12-24。
进一步优选,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吴茱萸28、石决明28、天麻24、川芎6、菟丝子12、蔓荆子8、白芍12、黄芩12、土茯苓12。
方中各药材常用功效如下:
天麻: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急慢惊风,中风,破伤风,癫痫;肝阳上亢或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石决明: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生石决明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痫抽搐,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骨蒸劳热,淋证。
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要用于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阻之胸胁刺痛、瘀血阻滞之跌仆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恶露不行、多种头痛和风湿痹痛等。
吴茱萸: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主要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
菟丝子: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主要用于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脾肾阳虚,便溏泄泻,胎动不安,妊娠漏血等。
玉竹: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要用于燥热咳嗽,津伤口渴,阴虚外感,头痛身热等。
白芍:
性味归经:甘、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血虚萎黄,头晕眼花,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血虚肝旺,拘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黄芩:
性味:苦,寒。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要用于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肿疮毒等。
蔓荆子: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风湿痹痛等。
上述诸味药材合用,相得益彰,可潜阳熄风,清肝泻火,活血通络,滋养肝肾,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有特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50%-9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5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5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制备成常用药物剂型,优选口服剂型,所述的口服剂型为片剂、缓释片、控释片、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丸等。
其中步骤1中,申请人意外的发现,选用50%-60%乙醇回流提取时,药效较佳,在长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治愈率能提高10个百分点。
本发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治疗,其与现有药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治愈后不易复发,疗程短,总有效率高。
2.各药材成分之间,协同性好,药味精少,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服用剂量小,日口服剂量远低于推荐用量,安全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注意到并理解,在不脱离后附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改进。因此,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不受所给出的任何特定示范教导的限制。
实施例l
处方(重量份):
吴茱萸28、石决明28、天麻24、川芎6、菟丝子12、蔓荆子8、白芍12、黄芩12、土茯苓12。
制备方法: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5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与适量辅料混匀,制成胶囊剂,每粒含生药1.0g
实施例2
处方(重量份):
吴茱萸30、石决明20、天麻40、川芎12、菟丝子15、蔓荆子12、白芍20、黄芩12、土茯苓12。
制备方法: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加入甜菊素及糊精适量,混匀,制粒,装袋,每袋含生药3.0g。
实施例3
处方(重量份):
吴茱萸20、石决明20、天麻20、川芎10、菟丝子10、蔓荆子10、白芍20、黄芩20、土茯苓20。
制备方法: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炼蜜制备成大蜜丸。
实施例4
处方(重量份):
吴茱萸36、石决明40、天麻40、川芎12、菟丝子6、蔓荆子6、白芍12、黄芩20、土茯苓20。
制备方法: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炼蜜制备成大蜜丸。
临床实验: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观察15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历,其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2.5年。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本发明治疗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各50例。各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国际头痛协会(IHS)2004年新修订的偏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红苔黄,脉弦数。排除病例颅内病变所致的偏头痛。
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胶囊剂,每天两次,每次2-3粒,7天一疗程,连服4疗程。
中药对照组:采用天麻钩藤饮:天麻9g、双钩藤12g,焦山桅10g,炒黄芩12g,桑寄生、石决明各20g,益母草、川牛膝各15g,夜交藤30g,每天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7天一疗程,连服4疗程。
西药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夜晚睡前服用,服药7天为1疗程,连服4疗程。
治疗停药后,随访1年。
4.疗效判定
治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有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或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5.实验结果
参见表1
表1、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病例数 治愈(治愈率) 有效(有效率) 无效(无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5(70.0%)# 14(28.0%) 1(2.0%) 98.0%#
中药对照组 50 23(46.0%) 22(44.0%) 5(10.0%) 90.0%#
西药对照组 50 18(36.0%) 16(32.0%) 16(32.0%) 74.0%#
注:#与中药对照组比较,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0.01。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治疗组治愈率或总有效率与其他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发明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均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西药对照组,部分患者嗜睡和疲惫感较为明显。
申请人声明,以上实施例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吴茱萸20-40、石决明20-40、天麻20-40、川芎6-12、菟丝子6-20、蔓荆子6-12、白芍12-24、黄芩12-24、土茯苓12-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
吴茱萸28、石决明28、天麻24、川芎6、菟丝子12、蔓荆子8、白芍12、黄芩12、土茯苓12。
3.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吴茱萸、石决明、天麻、川芎、菟丝子、蔓荆子、白芍、黄芩、土茯苓,粉碎,混匀,用50%-9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5的浸膏备用;
2)将步骤1)的滤渣加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60℃相对密度为1.15-1.25的浸膏备用;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浸膏混匀,制备成常用药物剂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剂型为口服剂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剂型为片剂、缓释片、控释片、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或丸。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中,用50%-60%乙醇回流提取。
CN201510812280.0A 2015-11-20 2015-11-20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055967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2280.0A CN105596791A (zh) 2015-11-20 2015-11-20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2280.0A CN105596791A (zh) 2015-11-20 2015-11-20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6791A true CN105596791A (zh) 2016-05-25

Family

ID=55977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2280.0A Withdrawn CN105596791A (zh) 2015-11-20 2015-11-20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9679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8585A (zh) * 2018-05-31 2018-09-28 潘艳 一种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中药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31133A (zh) * 2018-12-25 2019-02-1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制剂及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CN109954097A (zh) * 2019-04-23 2019-07-02 林永发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汤剂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洪超: "祛风定痛汤治疗偏头痛57 例", 《陕西中医》 *
李向吉: "《常用中药材应用与栽培》", 31 July 2014,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白峻峰: "升清降浊法治疗偏头痛60例", 《北京中医杂志》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8585A (zh) * 2018-05-31 2018-09-28 潘艳 一种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中药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31133A (zh) * 2018-12-25 2019-02-1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制剂及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CN109954097A (zh) * 2019-04-23 2019-07-02 林永发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汤剂制备方法
CN109954097B (zh) * 2019-04-23 2021-09-17 林永发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汤剂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5040B (zh)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颗粒剂制备方法
CN105596791A (zh)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5055A (zh) 一种用于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的中药汤剂及制备方法
CN103463584A (zh)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27823B (zh) 一种用于脑出血术后康复的药物
CN105535495A (zh) 一种培元固本治疗食管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5456818A (zh) 一种含有艾叶的治疗失眠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51880B (zh)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06618A (zh) 一种治疗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7633A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9478A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17788B (zh) 一种治疗骨折内服中药
CN106039225A (zh) 一种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中药药剂
CN102614479B (zh) 一种治疗肾阳虚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CN105853930A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5056187A (zh)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剂
CN104173932A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4225282A (zh) 一种用于治疗产后头痛的中药
CN110841007B (zh) 一种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845690A (zh) 一种治疗老年抑郁症的药物
CN102552863B (zh) 一种治疗纳呆型臁疮的中药制备方法
CN105943639A (zh) 一种辅助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
CN105727000B (zh) 中药组合物及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CN105381341A (zh) 治疗失眠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3914A (zh) 一种治疗颅外损伤后遗症的中药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