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9176A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89176A CN105589176A CN201510736776.4A CN201510736776A CN105589176A CN 105589176 A CN105589176 A CN 105589176A CN 201510736776 A CN201510736776 A CN 201510736776A CN 105589176 A CN105589176 A CN 1055891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refractive power
- imag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948 caffe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RYYVLZVUVIJVGH-UHFFFAOYSA-N trimethylxanthine Natural products CN1C(=O)N(C)C(=O)C2=C1N=CN2C RYYVLZVUVIJVG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两表面均为非球面,其中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好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作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在便携式装置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五片或六片式透镜结构为主,然而由于便携式装置不断朝提升像素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级的摄影要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有效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并进一步提高成像的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阑(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RS71表示(最大有效径深度);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RS72表示(最大有效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是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例如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七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的像侧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满足下列条件:1.4≦f/HEP≦6.0;以及0.5≦HOS/f≦3。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满足下列公式:10deg≦HAF≦70deg;│TDT│≦60%以及│ODT│≦50%。
优选地,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至少二个反曲点。
优选地,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001mm<HIF≦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HIF/InTL≦0.9。
优选地,多个所述透镜中的任一透镜上的任一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为PI,所述交点PI至所述表面上任一个反曲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I,满足下列条件:-2mm≦SGI≦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为正屈光力以及所述第七透镜为负屈光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TL/HOS≦0.9。
优选地,还包括光圈,在所述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设有图像感测元件于所述成像面,所述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半数为HOI,满足下列关系式:0.5≦InS/HOS≦1.1;以及0≦HIF/HOI≦0.9。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中每个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与光学畸变分别为TDT与ODT,满足下列条件:1.4≦f/HEP≦6.0;0.5≦HOS/f≦3.0;│TDT│<60%;以及│ODT│≦50%。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五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0mm<HOS≦2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具有距离InTL,满足下列公式:0mm<InTL≦18mm。
优选地,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满足下列公式:0mm<ΣTP≦10mm。
优选地,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上具有一个距离光轴最近的反曲点IF721,所述第七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反曲点IF721位置之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I721,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满足下列条件:0≦SGI721/(TP7+SGI721)≦0.9。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下列公式:0<IN12/f≦0.3。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并满足下列条件:0.4≦│tan(HAF)│≦3.0。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001≦│f/f1│≦1.5;0.01≦│f/f2│≦0.9;0.01≦│f/f3│≦1.5;0.01≦│f/f4│≦5;0.1≦│f/f5│≦5;0.1≦│f/f6│≦5.0以及0.1≦│f/f7│≦5.0。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并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并且TV畸变为TDT,满足下列条件:1.4≦f/HEP≦3.0;0.5≦HOS/f≦2.5;│TDT│<60%;以及│ODT│≦50%。
优选地,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001mm<HIF≦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TL/HOS≦0.9。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01≦│f/f1│≦1.5;以及0.1≦f/f7≦5.0。
优选地,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45≦ΣTP/InTL≦0.95。
优选地,还包括光圈以及图像感测元件,所述图像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在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满足下列公式:0.5≦InS/HOS≦1.1。
当│f1│>f7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ofOpticSystem)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当│f2│+│f3│+│f4│+│f5│+│f6│以及│f1│+│f7│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正屈光力或弱的负屈光力。所称弱屈光力,是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在10。当本发明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正屈光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之若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负屈光力,则可以微调补正系统的像差。
此外,第七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七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七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好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利用七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是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在光轴上的几何形状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同时提高成像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1C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2A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C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3A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C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4A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C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5A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C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6A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C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6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6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
物侧面:152、252、352、452、552、652
像侧面:154、254、354、454、554、654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
物侧面:162、262、362、462、562、662
像侧面:164、264、364、464、564、664
第七透镜:170、270、370、470、570、670
物侧面:172、272、372、472、572、672
像侧面:174、274、374、474、574、674
红外线滤光片:180、280、380、480、580、680
成像面:190、290、390、490、590、690
图像感测元件:192、292、392、492、592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
第一透镜的焦距:f1;第二透镜的焦距:f2;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第五透镜的焦距:f5;第六透镜的焦距:f6;第七透镜的焦距:f7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HEP;Fno;F#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第二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NA7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第二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
第三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R6
第四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R8
第五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R10
第六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R12
第七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3、R14
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1
第二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TP7
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67
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7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2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
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2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HOS
图像感测元件的对角线长度:Dg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第七透镜像侧面至该成像面的距离:InB
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HOI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TVDistortion):TDT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Distortion):ODT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图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成像高度在以下个实施例均趋近为3.91mm。
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并以555nm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光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2.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2.0。
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强度,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以避免球差过度增大并可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
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修正像散而使像面更平坦。
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且第五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五透镜的角度而改善球面像差。
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且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光学成像系统可还包括图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3;以及0.5≦HOS/f≦3。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2.5;以及1≦HOS/f≦2。由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个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表示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图像感测元件接收图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系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5≦InS/HOS≦1.1。由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在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45≦ΣTP/InTL≦0.95。由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优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20。由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光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5<│R1/R2│<0.3。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7<(R13-R14)/(R13+R14)<2。由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IN12/f≦0.3。由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8≦(TP1+IN12)/TP2≦6.0。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6以及TP7,前述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0.8≦(TP7+IN67)/TP6≦3。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3+TP4+TP5)/ΣTP≦0.6。由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1(若水平位移朝向像侧,InRS71为正值;若水平位移朝向物侧,InRS71为负值),第七透镜像侧面17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2,第七透镜1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5mm≦InRS71≦5mm;-5mm≦InRS72≦5mm;0mm≦│InRS71│+│InRS72│≦10mm;0<│InRS71│/TP7≦10;0<│InRS72│/TP7≦10。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InRS71│+│InRS72│≦5mm。由此,可控制第七透镜两面间最大有效径位置,而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临界点C7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临界点C7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第七透镜物侧面17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1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2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2,其满足下列条件:0mm≦HVT71≦3mm;0mm<HVT72≦6mm;0≦HVT71/HVT72;0mm≦│SGC71│≦0.5mm;0mm<│SGC72│≦2mm;以及0<│SGC72│/(│SGC72│+TP7)≦0.9。由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I≦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72/HOI≦0.8。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72/HOS≦0.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S≦0.45。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711/(SGI711+TP7)≦0.9;0≦SGI721/(SGI721+TP7)≦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1/(SGI711+TP7)≦0.6;0.1≦SGI721/(SGI721+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712/(SGI712+TP7)≦0.9;0<SGI722/(SGI722+TP7)≦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2/(SGI712+TP7)≦0.6;0.1≦SGI722/(SGI722+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1│≦5mm;0.001mm≦│HIF721│≦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11│≦3.5mm;1.5mm≦│HIF721│≦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2│≦5mm;0.001mm≦│HIF722│≦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2│≦3.5mm;0.1mm≦│HIF712│≦3.5mm。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光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在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应用在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1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以及第七透镜17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凸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124具有一个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21=0.14138mm;TP2=0.23mm;│SGI221│/(│SGI221│+TP2)=0.38069。
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21=1.15809mm;HIF221/HOI=0.29596;HIF221/InTL=0.2172。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134具有二个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21=0.00124mm;│SGI321│/(│SGI321│+TP3)=0.00536。
第三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2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22=0.00103mm;│SGI322│/(│SGI322│+TP3)=0.00445。
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21=0.37528mm;HIF321/HOI=0.09591;HIF321/InTL=0.0738。
第三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2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22=0.92547mm;HIF322/HOI=0.23651;HIF322/InTL=0.01736。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二个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1264mm;│SGI411│/(│SGI411│+TP4)=0.02215。
第四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2=0.02343mm;│SGI412│/(│SGI412│+TP4)=0.04032。
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63515mm;HIF411/HOI=0.16232;HIF411/InTL=0.1191。
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1.33003mm;HIF412/HOI=0.33990;HIF412/InTL=0.249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以及像侧面154均具有二个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02069mm;SGI521=0.00984mm;│SGI511│/(│SGI511│+TP5)=0.07040;│SGI521│/(│SGI521│+TP5)=0.03479。
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2=-0.17881mm;SGI522=-0.21283mm;│SGI512│/(│SGI512│+TP5)=1.89553;│SGI522│/(│SGI522│+TP5)=3.52847。
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54561mm;HIF521=0.45768mm;HIF511/HOI=0.13944;HIF521/HOI=0.11696;HIF511/InTL=0.10231;HIF521/InTL=0.08583。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1.6428mm;HIF522=1.66808mm;HIF512/HOI=0.41983;HIF522/HOI=0.42629;HIF512/InTL=0.30807;HIF522/InTL=0.31281。
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凸面,其像侧面164为凸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162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03349mm;│SGI611│/(│SGI611│+TP6)=0.03224。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0.78135mm;HIF611/HOI=0.19968;HIF611/InTL=0.1465。
第七透镜1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72为凹面,其像侧面174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像侧面17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第七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721=0.02449mm;│SGI721│/(│SGI721│+TP7)=0.08004。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721=0.71190mm;HIF721/HOI=0.18193;HIF721/InTL=0.12572。
本实施例以下所述以及反曲点相关特征根据主要参考波长555nm所得。
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17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5707mm;f/HEP=1.8;以及HAF=40度与tan(HAF)=0.839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其满足下列条件:f1=4.4284mm;│f/f1│=1.03;f7=-2.8334;│f1│>f7;以及│f1/f7│=1.5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六透镜1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90.6484;│f1│+│f7│=7.2618以及│f2│+│f3│+│f4│+│f5│+│f6│>│f1│+│f7│。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1+f/f4+f/f5+f/f6=2.40,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2+f/f3+f/f7=-2.26,ΣPPR/│ΣNPR│=1.07。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44;│f/f3│=0.19;│f/f4│=0.22;│f/f5│=0.15;│f/f6│=0.996;│f/f7│=1.6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图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七透镜像侧面17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6.0044mm;HOI=3.8353mm;InTL=5.33257mm;HOS/HOI=5.2257;HOS/f=1.3137;InTL/HOS=0.88811;InS=5.2899mm;以及InS/HOS=0.881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在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3.2467mm;以及ΣTP/InTL=0.6088。由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优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0.0861。由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光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R13-R14)/(R13+R14)=-1.5469。由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的焦距分别为f1、f4、f5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4+f5+f6=60.2624mm;以及f1/(f1+f4+f5+f6)=0.0731。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2、f3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3+f7=-36.8510mm;以及f7/(f2+f3+f7)=0.0765。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0.1352mm;IN12/f=0.0296。由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0.6689mm;TP2=0.23mm;以及(TP1+IN12)/TP2=3.4961。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160与第七透镜17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6以及TP7,前述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6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1.0055mm;TP7=0.2814mm;以及(TP7+IN67)/TP6=1.1176。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TP3=0.23mm;TP4=0.5578mm;TP5=0.2731mm;以及(TP3+TP4+TP5)/ΣTP=0.3268。由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3725mm;InRS62=-1.0961mm;以及│InRS62│/TP6=1.0901。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1.2142mm;HVT62=0mm;以及HVT61/HVT62=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6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61=0.0551mm;Inf62=0mm;以及HVT62/(Inf62+CT6)=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72,第七透镜1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71=-1.851mm;InRS72=-1.0045mm;以及│InRS72│/TP7=3.5697。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1.2674mm;以及HVT71/HVT72=0。由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2/HOI=0.3305。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2/HOS=0.2111。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17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17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7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17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7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Inf71=0mm;Inf72=0.0451mm;以及HVT72/(Inf72+CT7)=3.881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2│+│InRS71│=2.9471mm。由此,可控制第六透镜160与第七透镜170相邻两面间最大有效径位置的距离,而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Inf72/│InRS72│=0.0449。由此控制第七透镜像侧面174的最大有效径的深度与其反曲点出现位置,而有助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3,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7,其满足下列条件:1≦NA7/NA2。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0.94%;│ODT│=1.9599%。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第一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一为第1图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次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14则表示各表面第1-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2C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12具有二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14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凸面,其像侧面2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像侧面224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凹面,其像侧面23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像侧面234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以及像侧面24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254具有反曲点,且其物侧面252以及像侧面25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凸面。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镜像侧面274具有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至第六透镜2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51.9801;│f1│+│f7│=8.6420;以及│f2│+│f3│+│f4│+│f5│+│f6│>│f1│+│f7│。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2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2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0.9525mm;以及TP7=0.4852mm。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21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与第六透镜260均为正透镜,其焦距分别为f1、f4、f5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4+f5+f6=35.8351mm;以及f1/(f1+f4+f5+f6)=0.1647。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2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与第七透镜270的焦距分别为f2、f3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3+f7=-24.7870mm;以及f7/(f2+f3+f7)=0.1106。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2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2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2.24065mm;以及HVT71/HVT72=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第二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C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以及第七透镜37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像侧面314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332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42以及像侧面34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凸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52具有一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354具有二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凹面,其像侧面364为凸面,且其物侧面362具有二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364具有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3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3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72为凹面,其像侧面374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物侧面372以及像侧面37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37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320至第六透镜3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53.9016;│f1│+│f7│=9.0440;以及│f2│+│f3│+│f4│+│f5│+│f6│>│f1│+│f7│。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3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3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0.3549mm;以及TP7=0.3521mm。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31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与第五透镜350的焦距分别为f1、f3、f4以及f5,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4+f5=44.4613mm;以及f1/(f1+f3+f4+f5)=0.1136mm。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3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320、第六透镜360与第七透镜370的焦距分别为f2、f6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6+f7=-18.4843mm;以及f7/(f2+f6+f7)=0.2160。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3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3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1.31341mm;以及HVT71/HVT72=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第三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4C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以及第七透镜47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像侧面414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凸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422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凹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以及像侧面43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以及像侧面444均具有二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凸面,其像侧面45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以及像侧面45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可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62为凹面,其像侧面464为凸面。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4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4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72为凹面,其像侧面474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其物侧面472具有二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474具有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47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420至第六透镜4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472.6722mm;│f1│+│f7│=7.1716mm;以及│f2│+│f3│+│f4│+│f5│+│f6│>│f1│+│f7│。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4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4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0.6737mm;以及TP7=0.4780mm。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410、第三透镜430与第六透镜460的焦距分别为f1、f3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6=17.4258mm;以及f1/(f1+f3+f6)=0.2264。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4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42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与第七透镜470的焦距分别为f2、f4、f5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4+f5+f7=-460.1883mm;以及f7/(f2+f4+f5+f7)=0.0069。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4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4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1.59699mm;以及HVT71/HVT72=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第四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5C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以及第七透镜570、红外线滤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592。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凸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522具有二个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凹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32以及像侧面53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42以及像侧面544均具有二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52为凸面,其像侧面55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52以及像侧面55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可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62为凹面,其像侧面5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562具有一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64具有二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5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5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72为凸面,其像侧面574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且其物侧面572具有二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74具有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570及成像面5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520至第六透镜5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116.2046mm;│f1│+│f7│=6.0808mm;以及│f2│+│f3│+│f4│+│f5│+│f6│>│f1│+│f7│。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5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5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0.5304mm;以及TP7=0.4476mm。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510、第三透镜530、第五透镜550与第六透镜560的焦距分别为f1、f3、f5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5+f6=81.4756mm;以及f1/(f1+f3+f5+f6)=0.0413。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520、第四透镜540与第七透镜670的焦距分别为f2、f4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4+f7=-41.2341mm;以及f7/(f2+f4+f7)=0.0658。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5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5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1.05977mm;以及HVT71/HVT72=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第五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6C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红外线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692。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凹面,其像侧面61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12以及像侧面61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凹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凸面,其像侧面64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642具有一个反曲点。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52为凸面,其像侧面65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652具有二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62为凸面,其像侧面664为凸面,且其像侧面664具有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6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6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72为凹面,其像侧面674为凸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67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620至第六透镜66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f6,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f6│=86.3084mm;以及│f1│+│f7│=246.7079mm。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6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6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1.3445mm;以及TP7=0.2466mm。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620、第四透镜640与第六透镜660的焦距分别为f2、f4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6=22.6888mm;以及f2/(f2+f4+f6)=0.3982。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610、第三透镜630、第五透镜650与第七透镜670的焦距分别为f1、f3、f5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5+f7=-310.3275mm;以及f7/(f1+f3+f5+f7)=0.0181。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6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6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71=0mm;HVT72=0mm。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一、第六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十二、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变更与润饰,但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Claims (25)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七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的像侧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满足下列条件:1.4≦f/HEP≦6.0;以及0.5≦HOS/f≦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满足下列公式:10deg≦HAF≦70deg;│TDT│≦60%以及│ODT│≦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至少二个反曲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001mm<HIF≦5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HIF/InTL≦0.9。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的任一透镜上的任一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为PI,所述交点PI至所述表面上任一个反曲点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I,满足下列条件:-2mm≦SGI≦2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正屈光力以及所述第七透镜为负屈光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TL/HOS≦0.9。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圈,在所述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设有图像感测元件于所述成像面,所述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半数为HOI,满足下列关系式:0.5≦InS/HOS≦1.1;以及0≦HIF/HOI≦0.9。
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中每个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与光学畸变分别为TDT与ODT,满足下列条件:1.4≦f/HEP≦6.0;0.5≦HOS/f≦3.0;│TDT│<60%;以及│ODT│≦5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五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0mm<HOS≦20mm。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具有距离InTL,满足下列公式:0mm<InTL≦18mm。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满足下列公式:0mm<ΣTP≦10mm。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上具有一个距离光轴最近的反曲点IF721,所述第七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反曲点IF721位置之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I721,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满足下列条件:0≦SGI721/(TP7+SGI721)≦0.9。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下列公式:0<IN12/f≦0.3。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并满足下列条件:0.4≦│tan(HAF)│≦3.0。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001≦│f/f1│≦1.5;0.01≦│f/f2│≦0.9;0.01≦│f/f3│≦1.5;0.01≦│f/f4│≦5;0.1≦│f/f5│≦5;0.1≦│f/f6│≦5.0以及0.1≦│f/f7│≦5.0。
2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并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并且TV畸变为TDT,满足下列条件:1.4≦f/HEP≦3.0;0.5≦HOS/f≦2.5;│TDT│<60%;以及│ODT│≦50%。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001mm<HIF≦5mm。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TL/HOS≦0.9。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01≦│f/f1│≦1.5;以及0.1≦│f/f7│≦5.0。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45≦ΣTP/InTL≦0.95。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圈以及图像感测元件,所述图像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在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满足下列公式:0.5≦InS/HOS≦1.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38794 | 2014-11-07 | ||
TW103138794A TWI585448B (zh) | 2014-11-07 | 2014-11-07 | 光學成像系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89176A true CN105589176A (zh) | 2016-05-18 |
Family
ID=55912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36776.4A Pending CN105589176A (zh) | 2014-11-07 | 2015-11-03 | 光学成像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131874A1 (zh) |
CN (1) | CN105589176A (zh) |
TW (1) | TWI585448B (zh)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4353A (zh) * | 2015-04-10 | 2016-10-26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6154513A (zh) * | 2015-04-16 | 2016-11-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07589522A (zh) * | 2016-07-06 | 2018-01-16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8107551A (zh) * | 2017-11-17 | 2018-06-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508581A (zh) * | 2018-04-12 | 2018-09-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9828350A (zh) * | 2018-12-27 | 2019-05-3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28361A (zh) * | 2018-12-31 | 2019-05-3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39719A (zh) * | 2018-12-27 | 2019-06-04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770623A (zh) * | 2017-06-20 | 2020-02-07 | 苹果公司 | 小外形成像透镜系统 |
KR20210008551A (ko) * | 2018-05-29 | 2021-01-2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WO2021128150A1 (zh) * | 2019-12-26 | 2021-07-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848630A (zh) * | 2018-05-29 | 2021-12-2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US20220011549A1 (en) * | 2020-07-13 | 2022-01-13 | Aac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15113379A (zh) * | 2022-08-30 | 2022-09-27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5128781A (zh) * | 2022-08-30 | 2022-09-30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US11644641B2 (en) | 2018-05-29 | 2023-05-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1019B2 (ja) * | 2014-09-11 | 2017-08-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系および光学装置 |
KR101719878B1 (ko) | 2014-12-10 | 2017-03-2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TWI534497B (zh) * | 2014-12-30 | 2016-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534467B (zh) | 2015-02-17 | 2016-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536040B (zh) * | 2015-04-16 | 2016-06-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1762004B1 (ko) * | 2015-07-16 | 2017-07-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TWI604211B (zh) * | 2015-11-06 | 2017-1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595284B (zh) * | 2015-11-13 | 2017-08-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08247B (zh) * | 2015-11-13 | 2017-12-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一) |
TWI596371B (zh) * | 2015-12-09 | 2017-08-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29532B (zh) * | 2015-12-09 | 2018-07-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一) |
TWI620950B (zh) * | 2016-03-30 | 2018-04-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46351B (zh) * | 2016-07-06 | 2019-0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CN105974561B (zh) * | 2016-07-08 | 2018-08-2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摄像镜头 |
TWI612328B (zh) * | 2016-07-28 | 2018-01-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1832627B1 (ko) * | 2016-11-25 | 2018-02-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6908931B (zh) * | 2016-12-30 | 2019-09-1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668481B (zh) * | 2017-05-22 | 2019-08-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二) |
TWI645228B (zh) | 2017-06-03 | 2018-12-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9031590B (zh) * | 2017-06-08 | 2022-06-28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和镜头模组 |
TWI640811B (zh) | 2017-06-16 | 2018-11-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46367B (zh) | 2017-06-30 | 2019-0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46365B (zh) * | 2017-07-26 | 2019-01-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JP6611098B2 (ja) | 2017-10-10 | 2019-11-27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6362200B1 (ja) * | 2017-11-18 | 2018-07-25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TWI636295B (zh) * | 2017-11-23 | 2018-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42991B (zh) | 2017-12-25 | 2018-12-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51565B (zh) | 2018-02-22 | 2019-02-21 | Largan Precision Co.,Ltd. | 成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60196B (zh) | 2018-03-30 | 2019-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64468B (zh) | 2018-05-21 | 2019-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20200098047A (ko) * | 2019-02-11 | 2020-08-2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US11644642B2 (en) * | 2019-02-21 | 2023-05-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TWI679443B (zh) | 2019-03-20 | 2019-12-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0221407B (zh) * | 2019-06-29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KR20210030007A (ko) * | 2019-09-09 | 2021-03-1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11025546B (zh) * | 2019-12-23 | 2021-11-05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458848B (zh) * | 2020-06-16 | 2020-09-15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458850B (zh) * | 2020-06-16 | 2020-09-15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538141B (zh) * | 2020-07-13 | 2020-10-20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55223A (ja) * | 2011-01-27 | 2012-08-16 | Tamron Co Ltd | 広角単焦点レンズ |
CN202886720U (zh) * | 2012-07-06 | 2013-04-17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组 |
CN203595858U (zh) * | 2012-12-10 | 2014-05-1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成像透镜和包含该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
CN203606556U (zh) * | 2012-11-21 | 2014-05-21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CN105301746A (zh) * | 2014-06-25 | 2016-02-03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14841B (zh) * | 2011-02-18 | 2013-11-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廣視角光學系統 |
TWI510804B (zh) * | 2014-08-01 | 2015-12-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2014
- 2014-11-07 TW TW103138794A patent/TWI585448B/zh active
-
2015
- 2015-01-15 US US14/598,032 patent/US2016013187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11-03 CN CN201510736776.4A patent/CN10558917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55223A (ja) * | 2011-01-27 | 2012-08-16 | Tamron Co Ltd | 広角単焦点レンズ |
CN202886720U (zh) * | 2012-07-06 | 2013-04-17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组 |
CN203606556U (zh) * | 2012-11-21 | 2014-05-21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CN203595858U (zh) * | 2012-12-10 | 2014-05-1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成像透镜和包含该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
CN105301746A (zh) * | 2014-06-25 | 2016-02-03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ited B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4353A (zh) * | 2015-04-10 | 2016-10-26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6154513A (zh) * | 2015-04-16 | 2016-11-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07589522A (zh) * | 2016-07-06 | 2018-01-16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7589522B (zh) * | 2016-07-06 | 2020-05-19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0770623A (zh) * | 2017-06-20 | 2020-02-07 | 苹果公司 | 小外形成像透镜系统 |
CN110770623B (zh) * | 2017-06-20 | 2022-02-18 | 苹果公司 | 小外形成像透镜系统 |
CN108107551A (zh) * | 2017-11-17 | 2018-06-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107551B (zh) * | 2017-11-17 | 2019-12-10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508581B (zh) * | 2018-04-12 | 2023-07-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08508581A (zh) * | 2018-04-12 | 2018-09-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3848630A (zh) * | 2018-05-29 | 2021-12-2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US11971611B2 (en) | 2018-05-29 | 2024-04-30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KR20210008551A (ko) * | 2018-05-29 | 2021-01-2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13848630B (zh) * | 2018-05-29 | 2023-08-04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US11644641B2 (en) | 2018-05-29 | 2023-05-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US12032226B2 (en) | 2018-05-29 | 2024-07-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KR20220076441A (ko) * | 2018-05-29 | 2022-06-0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KR102415704B1 (ko) * | 2018-05-29 | 2022-07-0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US11714263B2 (en) | 2018-05-29 | 2023-08-01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KR102632377B1 (ko) * | 2018-05-29 | 2024-02-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9839719B (zh) * | 2018-12-27 | 2021-05-04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39719A (zh) * | 2018-12-27 | 2019-06-04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28350A (zh) * | 2018-12-27 | 2019-05-3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28361A (zh) * | 2018-12-31 | 2019-05-3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28361B (zh) * | 2018-12-31 | 2021-05-04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28150A1 (zh) * | 2019-12-26 | 2021-07-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US11754810B2 (en) * | 2020-07-13 | 2023-09-12 | Aac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US20220011549A1 (en) * | 2020-07-13 | 2022-01-13 | Aac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15128781B (zh) * | 2022-08-30 | 2023-01-20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5128781A (zh) * | 2022-08-30 | 2022-09-30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5113379A (zh) * | 2022-08-30 | 2022-09-27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85448B (zh) | 2017-06-01 |
US20160131874A1 (en) | 2016-05-12 |
TW201617675A (zh) | 2016-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8917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301746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89174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31968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89184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72842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8917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7284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8917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27808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65240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70011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1106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572841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48720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75940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319688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372794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607227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05435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48720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70011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75939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67642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560721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