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781B - 空调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781B
CN105579781B CN201480053431.2A CN201480053431A CN105579781B CN 105579781 B CN105579781 B CN 105579781B CN 201480053431 A CN201480053431 A CN 201480053431A CN 105579781 B CN105579781 B CN 105579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ntioned
revolving part
outdoor unit
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4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9781A (zh
Inventor
松本幸子
仓守哲丈
藤田浩辉
森本耕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外壳(40),其内部被分成左右排列的送风机室和机械室;压缩机(31),其配置在机械室;室外热交换器(33),其配置在送风机室;室外风扇(39),其配置在送风机室;以及加湿单元(60),其具有板状的加湿旋转件(63)。室外风扇(39)使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加湿旋转件(63)包括:吸湿区域(63a),其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以及散湿区域(63b),其通过被加热而使吸附于吸湿区域(63a)的水分散出。加湿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在比室外热交换器(33)靠前方的位置。加湿旋转件(63)配置成:吸湿区域(63a)位于送风机室,散湿区域(63b)位于机械室。并且,驱动加湿旋转件(63)旋转的旋转件驱动马达整体配置在机械室。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加湿单元的空调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空调室外单元,在收纳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等的室外单元上搭载有与室外单元分体的、用于对室内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在这样的空调室外单元中,由于加湿单元搭载在室外单元上,因此空调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变大,因而存在空调室外单元的产品尺寸变大这样的问题。
作为针对于此的对策之一,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1692号公报)公开的空调室外单元中,通过使加湿单元具备的各部件向室外单元上部移动而内置于室外单元来抑制空调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从而具备加湿功能,并且可实现缩小了产品尺寸的空调室外单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通常,空调室外单元的内部被分成配置压缩机等的机械室和配置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等的送风机室。这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室外单元中,作为加湿单元具备的部件之一的、从外部空气中吸附水分并且使吸附的水分散出的旋转件沿水平面配置。并且,该旋转件整体位于送风机室,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前方。当旋转件被这样配置时,有时室外热交换器的一部分被加湿单元堵塞。这样,由于外部空气不容易通过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加湿单元堵塞的部分,因此,有可能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的空调室外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具备外壳、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和加湿单元。外壳的内部被分成左右排列的送风机室和机械室。压缩机配置在机械室。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送风机室。室外风扇配置在送风机室。此外,室外风扇使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加湿单元具有板状的旋转件。旋转件包括吸湿区域和散湿区域。吸湿区域是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的区域。散湿区域是通过被加热而使吸附于吸湿区域的水分散出的区域。此外,旋转件沿铅垂面配设在比室外热交换器靠前方的位置。旋转件被配置成:吸湿区域位于送风机室,散湿区域位于机械室。并且,驱动旋转件旋转的旋转件驱动马达整体配置在机械室。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旋转件沿铅垂面配设,吸湿区域位于送风机室,散湿区域位于机械室。因此,与沿水平面配置旋转件的形态相比,能够增大室外热交换器与旋转件之间的距离,能够防止由于外部空气不容易流向室外热交换器而导致的性能降低。
这里,驱动旋转件旋转的旋转件驱动马达跨设于送风机室和机械室的情况下,在旋转件驱动马达中,位于送风机室侧的部分暴露于由于驱动室外风扇而产生的外部气流中,位于机械室侧的部分暴露于由于驱动压缩机等而产生的余热中。这样,在旋转件驱动马达中,位于送风机室侧的部分被冷却,位于压缩机室侧的部分被加热,因此旋转件驱动马达容易产生异常,其结果是,难以确保旋转件驱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旋转件驱动马达整体配置在机械室中。因此,能够防止因送风风扇的驱动使其一部分被冷却导致的旋转件驱动马达的异常。由此,能够确保旋转件驱动马达的耐久性。
另外,这里所说的旋转件沿铅垂面配设包括:旋转件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旋转件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具备电气部件箱。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进行包括压缩机和室外风扇在内的设备的控制的电气部件。并且,电气部件箱被配置成,从空调室外单元的正面观察时至少其一部分与旋转件重叠。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从正面观察时,电气部件箱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旋转件重叠。因此,与例如旋转件和电气部件箱左右排列地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不重叠相比,能够缩小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因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电气部件箱沿铅垂面配设。并且,电气部件箱和旋转件被配置成前后排列。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旋转件和电气部件箱分别沿铅垂面配设,电气部件箱和旋转件被配置成前后排列,因此,与例如电气部件箱配设成其长边方向沿水平面延伸相比,能够缩小外壳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
因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薄型化。
另外,这里所说的电气部件箱沿铅垂面配设包括:电气部件箱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电气部件箱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机械室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并且,电气部件箱配置在机械室的内部前方。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由于电气部件箱配置在与机械室的内部后方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宽的机械室的内部前方,因此,与电气部件箱配置在机械室的内部后方相比,能够增大电气部件箱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提高电气部件箱的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旋转件被配置成,其上端处于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附近、或者比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低的位置。因此,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能够抑制产品尺寸过大。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加湿单元具有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对散湿区域进行加热。并且,加热器配置在机械室。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由于加热器和旋转件驱动马达配置在机械室中,因此能够使配线的处理作业简易。由此,能够提高装配性和维护性。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在室外热交换器与旋转件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该空调室外单元中,能够避免旋转件与室外热交换器接触,并能够防止旋转件破损。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具备外壳、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加湿单元和电气部件箱。外壳的内部被分成左右排列的送风机室和机械室。压缩机配置在机械室。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送风机室。室外风扇配置在送风机室。此外,室外风扇使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加湿单元具有板状的旋转件。旋转件包括吸湿区域和散湿区域。吸湿区域是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的区域。散湿区域是通过被加热而使吸附于吸湿区域的水分散出的区域。此外,旋转件沿铅垂面配设在比室外热交换器靠前方的位置。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对包括压缩机和室外风扇在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电气部件。旋转件被配置成:吸湿区域位于送风机室,散湿区域位于机械室。并且,电气部件箱被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至少其一部分与旋转件重叠。
以往,有一种空调室外单元,具备:室外单元,其收纳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等;以及加湿单元,其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附水分并使吸附的水分散出的旋转件。并且,通常,电气部件箱配置在空调室外单元的内部,所述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进行压缩机、室外风扇等的控制的电气部件。
另外,在旋转件和电气部件箱左右排列地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不重叠的情况下,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需要在旋转件和电气部件箱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以上的尺寸。这样,在设计外壳时,必须考虑所收纳的设备的尺寸,若外壳的尺寸大,则存在空调室外单元的产品尺寸大的问题。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从正面观察时,电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旋转件重叠。因此,例如,与旋转件和电气部件箱沿左右排列地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不重叠相比,能够缩小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小型化。
另外,这里所说的旋转件沿铅垂面配设包括:旋转件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旋转件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
这里,在空调室外单元中,在旋转件及电气部件箱配置成旋转件及电气部件箱的长边方向沿水平面延伸的情况下,外壳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需要考虑旋转件及电气部件箱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来设计。
因此,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外单元中,电气部件箱沿铅垂面配设,只要电气部件箱和旋转件配置成前后排列,则与例如电气部件箱配设成其长边方向沿水平面延伸相比,能够缩小外壳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
由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薄型化。
另外,这里所说的电气部件箱沿铅垂面配设包括:电气部件箱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电气部件箱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
并且,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外单元中,机械室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只要电气部件箱配置在机械室的内部前方,则电气部件箱配置在与机械室的内部后方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宽的机械室的内部前方,因此,与电气部件箱配置在机械室的内部后方相比,能够增大电气部件箱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提高电气部件箱的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加湿单元具有用于对散湿区域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通过旋转件驱动马达驱动旋转件旋转,若不仅电气部件箱配置在机械室,加热器和旋转件驱动马达也配置在机械室,则能够使配线的处理作业简易。由此,能够提高装配性和维护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的薄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提高电气部件箱的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抑制产品尺寸过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提高装配性和维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防止旋转件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平面图。
图5是加湿单元的分解图。
图6是用于说明加湿旋转件中的气流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加湿旋转件的散湿区域、吸湿区域和再热区域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变形例A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加湿单元和电气部件箱的配置的图。
图9是变形例C的空调室外单元具备的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变形例C的空调室外单元具备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C的空调室外单元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室外单元30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30的空调装置10除了具备空调室外单元30以外还具备空调室内单元20,由空调室内单元20和空调室外单元30通过联络配管12连接而构成。该空调装置10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除湿运转、加湿运转和换气运转等多个运转模式,也可以将这些运转模式适当地组合起来。
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为了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在空调室内单元20和空调室外单元30中分别进行热交换,经过联络配管12而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与空调室外单元30之间有热的移动。为了进行这样的热交换和热的移动,空调装置10具有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中主要连接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和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热交换器21设置在空调室内单元20,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和电动阀34设置在空调室外单元30。并且,将空调室内单元20和空调室外单元30实质地连接起来的液体制冷剂配管14和气体制冷剂配管16在联络配管12中穿过。
此外,在加湿运转和换气运转中,为了向室内提供外部空气,经在联络配管12中穿过的供气管18而从空调室外单元30到空调室内单元20有空气移动。特别是,在加湿运转中,为了将较多地含有水分的湿度高的空气从空调室外单元30向空调室内单元20提供,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从外部空气中积极地摄入水分。因此,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加湿单元60,该加湿单元60具有从外部空气中摄入水分的功能。
(1-1)制冷剂回路的动作
制冷剂回路的动作与以往的相同,对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在制冷时,四路切换阀32被连接成图1所示的实线的状态,在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排出的制冷剂经四路切换阀32而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3。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去热的制冷剂被送到电动阀34。高压液体状的制冷剂在电动阀34中变化成低压状态。在电动阀34中膨胀的制冷剂经过滤器35后通过液体关闭阀37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4而进入室内热交换器21。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夺取热后温度上升的制冷剂经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和气体关闭阀38而被送到四路切换阀32。四路切换阀32是气体关闭阀38与贮存器(accumulator)36连接的状态,因此,经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而从室内热交换器21被送来的制冷剂经贮存器36而被送到压缩机31并被吸入压缩机31。
在制热时,四路切换阀32被连接成图1所示的虚线的状态,在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排出的制冷剂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21。进而,沿与制冷时相反的路径从室外热交换器33出来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31。即,在制热时,制冷剂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气体制冷剂配管16、室内热交换器21、液体制冷剂配管14、电动阀34、室外热交换器33、四路切换阀32、贮存器36和压缩机31的顺序循环。
(2)具体结构
(2-1)空调室内单元20的结构
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中,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1以外,如图1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设置有通过马达驱动的室内风扇22。采用例如横流式风扇作为室内风扇22。当室内风扇22被驱动后,从空调室内单元20上部的吸入口23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而从空调室内单元20下部的吸入口24被吹出。
此外,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中,供气管18的供气口25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供气管18与加湿单元60连接,从加湿单元60被送来的空气从供气口25被提供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进而,在从加湿单元60被送来的空气是湿度高的空气的情况下,通过在该空气从供气口25被提供的状态下驱动室内风扇22,从而能够提高从空调室内单元20的吹出口24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湿度。与此同时,通过采用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从而能够使空调室内单元20同时进行加湿运转和制热运转。
(2-2)空调室外单元30的结构
(2-2-1)空调室外单元30的结构的概要
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外壳40。并且,如图1所示,外壳40的内部被隔板43分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被隔板43遮蔽,以避免风从送风机室S1绕入到机械室S2中。
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除了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上述的设备及加湿单元60以外,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方配设有室外风扇39。另外,如图1所示,室外风扇39和室外热交换器33配置在送风机室S1中,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电动阀34和贮存器36配置在机械室S2中。
(2-2-2)外壳40
图2是空调室外单元30的主视图,示出了电气部件箱50、格栅和前板46的一部分被从空调室外单元30卸下的状态。图3是空调室外单元30的立体图,示出了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主体51、格栅和顶板48被卸下的空调室外单元30中,以在图2中被卸下的前板46的一部分作为假想面的状态。图4是空调室外单元30的平面图,示出了空调室外单元30的顶板48被卸下的状态。另外,图4中记载的箭头示出了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的空气流。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空调室外单元30的外壳40具备前板46、左侧板45、右侧板47、顶板48和底板49。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前板46形成有圆形的吹出口44,在吹出口44的周围安装有环状的喇叭口46a。此外,吹出口44的前面侧被格栅(未图示)覆盖,构成为避免后述的室外风扇39的螺旋桨39b与处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外部的物体接触。格栅被安装于外壳40的前板46。
此外,如图3所示,左侧板45成型成格子形状,能够将外部空气从左侧方向室外热交换器33引导。右侧板47构成从后述的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的右端至右侧面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和右侧面整体。
另外,在送风机室S1的后侧安装有覆盖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的保护金属网。省略了图示,但保护金属网形成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引导的开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侧板47形成有成为后述的散湿路径的入口的吸入口72。
如图4所示,隔板43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右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底板49向上方延伸。因此,可以说,以隔板43为界,外壳40的内部被分成左右排列的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此外,隔板43以机械室S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斜着配设(参照图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43弯曲。此外,隔板43的后部从底板49延伸到顶板48。另一方面,在隔板43的前部和中央部形成有从上缘朝向下方切口的开口部43a(参照图3和图4)。在开口部43a配置有后述的加湿单元60的一部分和电气部件箱50的一部分。电气部件箱50具有主体51和散热器52。主体51既可以是例如铝等金属制,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树脂制。作为树脂材料,可采用例如HIPS(High Impact Polystyrene:耐冲性聚苯乙烯)和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等。主体51是在前方开口的箱状的部件,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正面观察,开口配置成位于前方。即,可以说,主体51配置在机械室S2的内部前方。此外,在主体51搭载有控制基板(未图示),该控制基板汇集有用于驱动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的各种设备的电子部件。控制基板被配置成:配置有电子部件等的面面向主体51的开口。并且,前板46配置成将主体51的开口堵塞。因此,通过将前板46卸下,控制基板露出,主体51内的维护变得容易。此外,主体51沿铅垂面配设。另外,这里所说的主体51沿铅垂面配设包括:主体51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主体51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主体51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因此,主体51是宽度方向(厚度方向)沿前后延伸的纵置的配置,以避免沿前后方向占地。散热器52是用于将被收纳在主体51的电气部件的发热放到外部的翅片,其配置成从开口部43a朝向送风机室S1内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52整体配置在送风机室S1侧,但也可以是散热器52的一部分配置在机械室S2侧。此外,隔板43的前端部被安装成与前板46接触。
(2-2-3)室外热交换器33
如图3和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33俯视观察时呈L型的形状,具有:第一部分33a,其与外壳40的左侧板45正对;以及第二部分33b,其与构成外壳40的背面的保护金属网正对。
此外,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从底板49到顶板48的高度。并且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多个翅片,它们沿高度方向较长地延伸;以及传热管,其贯通翅片而水平地安装。传热管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两端部折返多次而沿高度方向配置多列。
(2-2-4)室外风扇39
室外风扇39是将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背面侧(后方侧)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3而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向空调室外单元30的正面侧(前方侧)吹出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风扇39具有风扇马达39a和被风扇马达39a驱动的螺旋桨39b。螺旋桨39b被配置成其一部分进入到被喇叭口46a围绕而成的空间内。此外,风扇马达39a被安装在螺旋桨39b的背面侧,螺旋桨39b的旋转轴与风扇马达39a的驱动轴被结合起来。并且,风扇马达39a被风扇马达座(未图示)支承。风扇马达座被安装于固定板(未图示),该固定板被固定于底板49和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
(2-2-5)加湿单元60
图5是加湿单元60的分解图。加湿单元60具有吸湿路径和散湿路径,该加湿单元60被配设成这样:吸湿路径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散湿路径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
此外,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加湿单元60的上端的位置被配置成处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顶部)33t附近、或者低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60的上端是指框架70的上端,框架70的上端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高度一致。
加湿单元60主要具备加湿旋转件63、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并且,加湿旋转件63的一部分配置在吸湿路径,加湿旋转件63的另一部分、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配置在散湿路径。此外,加湿旋转件63、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被固定于框架70。更具体而言,加热器71和加湿旋转件63被固定于支承板73,支承板73被安装于框架70的背面侧(参照图5)。此外,涡轮风扇75被安装于框架70的与安装有支持板73的面相反一侧的正面侧(参照图5)。
(2-2-5-1)加湿旋转件63
加湿旋转件63是一个板状的吸湿散湿部件。另外,加湿旋转件63的形状只要是板状,则也可以是任何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旋转件63呈圆盘状。此外,这里所说的一个板状的吸湿散湿部件,除了包括单体的板状的吸湿散湿部件构成加湿旋转件63的情况以外,还包括组合多个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吸湿散湿部件而构成一个板状的加湿旋转件63的情况。加湿旋转件63是通过沸石等的烧制而形成的蜂窝结构的沸石旋转件。加湿旋转件63被安装成以圆盘的中心为旋转轴旋转,加湿旋转件63通过传递到齿轮64的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动力驱动旋转,其中,齿轮64设置于加湿旋转件63的周围。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整体配置在机械室S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件驱动马达65以从正面观察时不与加湿旋转件63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比加湿旋转件63的外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形成加湿旋转件63的沸石等吸附剂具有这样的性质:例如在常温下从空气中吸湿,借助于被加热器71等加热成高温的空气成为高于常温的温度,从而进行散湿。即,加湿旋转件63中的未暴露于高温空气中的区域成为从外部空气中吸附水分的吸湿区域63a,暴露于高温空气中的区域成为将吸附的水分散出的散湿区域63b。
此外,加湿旋转件63被配置成,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加湿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另外,这里所说的加湿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包括:加湿旋转件63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加湿旋转件63相对于铅垂面倾斜±15°左右配置的情况。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相对于铅垂面完全未倾斜。因此,加湿旋转件63成为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前后延伸的纵置的配置,以免沿前后方向占地。
并且,如图1所示,加湿旋转件63以如下方式配置在隔板43的开口部43a:使得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配置在送风机室S1的室外热交换器33与室外风扇39之间,并以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正对的方式空开间隙地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的前方。因此,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处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的送风路径,该部分成为吸湿路径。即,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配置在吸湿路径内。另一方面,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配置在散湿路径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的上端63t处于比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低的位置。另外,只要空调室外单元30的产品尺寸是不过大的程度,则加湿旋转件63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高度位置的关系不限于此。例如,加湿旋转件63的上端63t的高度位置处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附近的高度位置即可。具体而言,加湿旋转件63的上端63t的高度既可以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高度一致,也可以处于比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稍高的位置(例如,高出室外热交换器33的高度的10%左右的位置)。
此外,加湿旋转件63被配设成,从正面观察时与沿铅垂面配设的电气部件箱5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参照图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电气部件箱50的铅垂面与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和再热区域63c的铅垂面对置地配置。此外,如图4所示,加湿旋转件63与电气部件箱50配置成前后排列。
(2-2-5-2)加热器71
加热器71设置在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的侧方。加热器71是在筒状的壳体中设置电热线(省略图示)而成的结构,通过电热线对从吸入口72被吸入而被送到加湿旋转件63的外部空气进行加热。在加湿旋转件63中,在被加热的空气穿过加湿旋转件63的蜂窝结构的开口时,从加湿旋转件63散湿,从而被涡轮风扇75吸入的空气被加湿。
如图5所示,加热器71被安装在加热器支承部件74。加热器支承部件74具有半圆状的基部74a和从基部74a的周缘部立起设置的外壁部74b,侧方(加湿旋转件63侧)敞开。并且,加热器71以被加热器支承部件74覆盖的方式被安装于基部74a。加热器支承部件74构成散湿路径的一部分。另外,加热器71的壳体和加热器支承部件74需要耐热性,因此由金属板形成。此外,加热器71设置在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电气部件箱50相反的一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电气部件箱50的铅垂面与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铅垂面约在五成左右重叠。但是,也可以这样:根据电气部件箱50和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形状及配置,从正面观察,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铅垂面的八成以上与电气部件箱50的铅垂面重叠。
(2-2-5-3)涡轮风扇75
涡轮风扇75生成从空调室外单元30朝向空调室内单元20的空气流。此外,涡轮风扇75配置成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与加热器71对置。并且,电气部件箱50隔着涡轮风扇75和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加热器71相反的一侧。并且,如图2及图4所示,涡轮风扇75设置在机械室S2。
涡轮风扇75具有风扇马达75a、被风扇马达75a驱动的叶轮75b和收纳叶轮75b的风扇外壳75c,将从叶轮75b的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朝向径向外侧吹出。另外,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叶轮75b的旋转轴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涡轮风扇75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不占地的纵置的配置。此外,涡轮风扇75的吸入部76开口于后方。此外,涡轮风扇75的排出部77开口于下方。并且,在排出部77连接有加湿管78,在加湿管78安装有供气管18。因此,被涡轮风扇75的吸入部76吸入的空气经加湿管78而被引导到供气管18,并经过供气管18而从空调室内单元20的吹出口24被吹出。
(3)加湿运转时的空气流
图6是用于说明加湿旋转件63中的空气流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吸湿区域63a和再热区域63c的图。另外,在图7中,分别示出了从正面观察加湿旋转件63的情况下的散湿区域63b、吸湿区域63a和再热区域63c。下面,对加湿运转时的空气流进行说明。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加湿运转与制热运转组合地进行。因此,在加湿运转时,压缩机31和室外风扇39进行驱动。此外,在加湿运转时,加湿旋转件63借助于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动力按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进行驱动。另外,由于加湿旋转件63旋转,因此,通过吸湿区域63a处的吸湿使被加湿旋转件63吸附的水分随着加湿旋转件63的旋转而被运送到散湿区域63b,通过散湿区域63b处的散湿而使被吸附的水分脱去,从而散湿区域63b的周围的空气被加湿。此外,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作为吸湿区域63a发挥作用的部分旋转而来到与加热器支承部件74对置的位置时作为散湿区域63b发挥作用。
由于在加湿运转时室外风扇39进行驱动,因此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背面侧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而被吸入的外部空气生成向空调室外单元30的正面侧吹出的空气流。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以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对置的方式位于送风机室S1,因此,主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的第二部分33b后的外部空气从后方朝向前方地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后的空气经喇叭口46a而从吹出口44被吹出。
此外,在加湿运转时,由于涡轮风扇75进行驱动,因此从空调室外单元30朝向空调室内单元20的空气流、即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生成经加湿旋转件63和加热器71而向供气管18吹出的空气流。更具体而言,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首先绕入到加湿旋转件63的前方,并从前方朝向后方地通过加湿旋转件63而到达加热器71。并且,到达加热器71的外部空气在加热器71的壳体中通过。此时,利用加热器71使外部空气被加热。通过加热器71的壳体后的空气进入到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并且从后方朝向前方地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此时,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被暴露在借助于加热器71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中,从而进行散湿。进而,穿过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后的空气经形成于框架70的开口70a而被涡轮风扇75吸入,并经加湿管78而向供气管18吹出。这样被加湿旋转件63加湿的空气经供气管18而被引导到空调室内单元20。
另外,在该加湿单元60中,如图6和图7所示,加湿旋转件63中的位于送风机室S1的部分成为吸湿区域63a。此外,在位于机械室S2的加湿旋转件63中,位于比加热器71靠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成为散湿区域63b,除此以外的部分成为再热区域63c。再热区域63c是从吸入口72吸入的外部空气最初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从正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加湿旋转件63的功能按吸湿区域63a、散湿区域63b、再热区域63c的顺序更换。由于再热区域63c为刚刚是散湿区域63b的部分,因而为高温。因此,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再热区域63c,从而被再热区域63c具有的热加热。此外,再热区域63c由于外部空气通过而被冷却,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旋转,然后成为吸湿区域63a。
(4)特征
(4-1)
在以往的空调室外单元中,加湿旋转件沿水平面配设,加湿旋转件整体位于送风机室,因此,有时室外热交换器的一部分被加湿单元堵塞,外部空气不容易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加湿单元堵塞的部分,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此外,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因此,与加湿旋转件63沿水平面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室外热交换器33与加湿旋转件63之间的距离,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3的空气流不容易被遮挡。
由此,能够防止由外部空气不容易流向室外热交换器33而导致的室外热交换器33的性能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湿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因此,与加湿旋转件63沿水平面配置相比,能够缩短空调室外单元30的进深、即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缩小产品尺寸。
(4-2)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的上端63t处于比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低的位置。因此,与加湿旋转件63配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空调室外单元30的高度尺寸。由此,不使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能力降低就可抑制产品尺寸变大。
此外,由于加湿旋转件63的上端63t处于比顶板48低的位置,因此外部空气容易高效率地流向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
(4-3)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71、旋转件驱动马达65和电气部件箱50的主体51配置在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中。这样,由于电机部件集中地配置在机械室S2中,因此配线的处理等配线作业变得简易。由此,能够提高空调室外单元30的装配性和维护性(服务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湿旋转件63的散湿区域63b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因此能够利用压缩机31及电气部件的废热对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进行加热。
(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旋转件63与室外热交换器33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能够避免加湿旋转件63接触室外热交换器33。由此,能够防止加湿旋转件63破损。特别是,从防止破损的角度而言,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加湿旋转件63这样进行旋转的部件构成为不与室外热交换器33接触。
(4-5)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71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电气部件箱50相反的一侧。这样,由于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加热器71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电气部件箱50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尽量将加湿单元60的加热器71和电气部件箱50隔离。因此,来自加热器71的热不容易直接传到电气部件箱50,能够减少电气部件箱50的主体51内的电子部件和控制基板由于热而劣化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能够尽量将加湿单元60的加热器71和电气部件箱50隔离,因此,来自加热器71的热不容易传到电气部件箱50,能够减少来自散热器52的散热被阻碍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来自加热器71的热不容易传到电气部件箱50,因此构成电气部件箱50的部件的自由度提高。即,例如利用树脂等材料形成电气部件箱50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耐热性来选择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来自加热器71的热不容易传到电气部件箱50,因此材料的选择的自由度提高。
并且,在以加湿旋转件63为基准而加热器71和电气部件箱50配置在同一侧的情况下,为了使电气部件箱50避开加热器71,需要确保空间,但通过将加热器71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电气部件箱50相反的一侧,从而能够将电气部件箱50与加热器71隔离开,因此无需确保用于使电气部件箱50与加热器71隔离的另外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利用空调室外单元30内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电气部件箱50的铅垂面与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铅垂面在约五成程度上重叠。也可以根据电气部件箱50和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形状和配置,从正面观察时,加热器支承部件74的铅垂面的八成以上与电气部件箱50的铅垂面重叠。即使在加热器71与电气部件箱50的重叠区域大的情况下,也由于加热器71和电气部件箱50配置成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重叠,因此能够使来自加热器71的热不容易传到电气部件箱50。
(4-6)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轮风扇75配置成隔着加湿旋转件63而与加热器71对置,电气部件箱50隔着涡轮风扇75和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加热器71相反的一侧。这样,由于电气部件箱50隔着涡轮风扇75和加湿旋转件63而配置在与加热器71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使加热器71与电气部件箱50进一步隔离相当于涡轮风扇75的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加热器71的热传到电气部件箱50。
(4-7)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件驱动马达65配置在机械室S2。因此,不会由于室外风扇39的驱动而使旋转件驱动马达65被冷却,能够防止由此引起的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异常。因而能够确保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耐久性。
这里,在旋转件驱动马达配置在送风机室、并且配置在加湿旋转件与室外风扇之间的情况下,由于旋转件驱动马达的通风阻力而使外部空气不流向加湿旋转件,有可能加湿旋转件的吸湿性能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件驱动马达65以从正面观察时旋转件驱动马达65与加湿旋转件63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比加湿旋转件63的外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旋转件驱动马达65的通风阻力导致的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性能降低。
(4-8)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成从正面观察,电气部件箱50的至少一部分与加湿旋转件63重叠。因此,与例如加湿旋转件63与电气部件箱50左右排列地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不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外壳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30的小型化。
(4-9)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旋转件63和电气部件箱50分别沿铅垂面配设。此外,加湿旋转件63和电气部件箱50以前后排列的方式配置。因此,与例如电气部件箱50配设成其长边方向沿水平面延伸的情况、即电气部件箱50横置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外壳4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由此,能够实现空调室外单元30的薄型化。
(4-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械室S2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此外,电气部件箱50配置在机械室S2的内部前方。因此,与电气部件箱50配置在机械室S2的内部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电气部件箱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提高电气部件箱50的设计的自由度。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30中,从后方朝向前方地,按加湿单元60、电气部件箱50的顺序配置。但是,只要加湿旋转件63以跨隔板43的方式配置,则加湿单元60与电气部件箱50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也可以这样:例如,如图8所示,从后方朝向前方地,按电气部件箱50、加湿单元60的顺序配置。
(5-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30中,由于室外风扇39进行驱动,因此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后立即到达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但是,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的吸湿路径不限于此。也可以这样:例如,在格栅的一部分设置封闭面,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压靠于该封闭面、或到达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
(5-3)变形例C
图9是引导件69的立体图。图10是安装有引导件69的加湿单元60的立体图。图11是具备安装有引导件69的加湿单元60的空调室外单元30的平面图,示出了空调室外单元30的顶板48被卸下的状态。另外,图11中记载的箭头示出了通过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的空气流。
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在加湿单元60设置构成吸湿路径的一部分的引导件69。例如,引导件69设置成从加湿旋转件63的外周缘或其附近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3延伸即可。此外,从使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后的外部空气容易到达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的角度而言,优选的是,引导件69从加湿旋转件63的外周缘延伸到室外热交换器33附近,更优选的是,引导件69的末端抵靠于室外热交换器33。并且,也可以利用隔板43、引导件69和顶板48使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与室外热交换器3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封闭空间。
另外,关于引导件69的形状,只要是从加湿旋转件63的外周缘或其附近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3延伸的形状,则不特别地限定。此外,在引导件69中,若以室外热交换器33侧的端部作为入口侧端部、以加湿旋转件63侧的端部作为出口侧端部,则特别是关于入口侧端部的形状,优选的是,根据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能力和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能力来设计。
这样,由于设置有从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的外周缘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3延伸的引导件69,因此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后的外部空气到达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能够容易通过吸湿区域63a。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由于通风阻力而使外部空气通不到加湿旋转件63的吸湿区域63a这样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在加湿旋转件63中水分吸附量减少的可能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可有效地应用于具备加湿单元的空调室外单元。
标号说明
30:空调室外单元
31:压缩机
33:室外热交换器
33t: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
39:室外风扇
40:外壳
60:加湿单元
63:加湿旋转件(旋转件)
63a:吸湿区域
63b:散湿区域
63t:加湿旋转件的上端
65:旋转件驱动马达
71:加热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1692号公报

Claims (8)

1.一种空调室外单元(30),该空调室外单元具备:
外壳(40),其内部被分成左右排列的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
压缩机(31),其配置在上述机械室;
室外热交换器(33),其配置在上述送风机室;
室外风扇(39),其配置在上述送风机室,使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以及
加湿单元(60),其具有板状的旋转件(63),该旋转件包括:吸湿区域(63a),其是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的区域;以及散湿区域(63b),其是通过被加热而使吸附于上述吸湿区域的水分散出的区域,该旋转件(63)沿铅垂面配设在比上述室外热交换器靠前方的位置,
上述加湿单元不位于上述室外风扇的上方,
上述旋转件被配置成:上述吸湿区域位于上述送风机室,上述散湿区域位于上述机械室,
驱动上述旋转件旋转的旋转件驱动马达(65)整体配置在上述机械室,
上述旋转件被配置成,其上端(63t)处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33t)附近、或者比上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上端低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该空调室外单元具备电气部件箱(50),该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进行包括上述压缩机和上述室外风扇在内的设备的控制的电气部件,
上述电气部件箱被配置成,从正面观察时至少其一部分与上述旋转件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上述电气部件箱沿铅垂面配设,
上述电气部件箱和上述旋转件被配置成前后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上述机械室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
上述电气部件箱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内部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上述机械室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
上述电气部件箱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内部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上述加湿单元具有用于对上述散湿区域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1),
上述加热器配置在上述机械室。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与上述旋转件之间存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与上述旋转件之间存在间隙。
CN201480053431.2A 2013-09-30 2014-08-26 空调室外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79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4187 2013-09-30
JP2013204187 2013-09-30
PCT/JP2014/072259 WO2015045708A1 (ja) 2013-09-30 2014-08-26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781A CN105579781A (zh) 2016-05-11
CN105579781B true CN105579781B (zh) 2017-08-25

Family

ID=52742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43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79781B (zh) 2013-09-30 2014-08-26 空调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054226B1 (zh)
JP (1) JP5800074B2 (zh)
CN (1) CN105579781B (zh)
AU (1) AU2014325645B2 (zh)
ES (1) ES2660022T3 (zh)
WO (1) WO2015045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3147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8179362A (ja) * 2017-04-07 2018-1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ユニット
CN113418242A (zh) * 2021-06-03 2021-09-2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715A (zh) * 2001-12-20 2002-07-10 丁静 自动调节湿度空调装置及其用途
CN1388885A (zh) * 2000-06-13 2003-01-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器和使用这种加湿器的空调装置
CN1446301A (zh) * 2000-09-12 2003-10-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494646A (zh) * 2001-11-29 2004-05-05 ͬ�Ϳ�ҵ��ʽ���� 调节湿度用的元件,湿度调节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加湿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7658B2 (ja) * 2000-09-12 2011-04-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170181B2 (ja) * 2010-07-20 2013-03-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2251692A (ja) * 2011-06-01 2012-1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8885A (zh) * 2000-06-13 2003-01-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器和使用这种加湿器的空调装置
CN1446301A (zh) * 2000-09-12 2003-10-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494646A (zh) * 2001-11-29 2004-05-05 ͬ�Ϳ�ҵ��ʽ���� 调节湿度用的元件,湿度调节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加湿部件
CN1357715A (zh) * 2001-12-20 2002-07-10 丁静 自动调节湿度空调装置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4226A1 (en) 2016-08-10
AU2014325645B2 (en) 2016-05-12
JP5800074B2 (ja) 2015-10-28
EP3054226A4 (en) 2016-12-14
ES2660022T3 (es) 2018-03-20
CN105579781A (zh) 2016-05-11
AU2014325645A1 (en) 2016-04-28
WO2015045708A1 (ja) 2015-04-02
EP3054226B1 (en) 2018-01-17
JP2015092130A (ja) 2015-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499B (zh) 空调室外单元
KR101401186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외기
CN105579781B (zh) 空调室外单元
JP6119823B2 (ja)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67228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225169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53209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53397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53210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79016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WO2016098726A1 (ja)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91069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86205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WO2015046013A1 (ja)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WO2015076289A1 (ja)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JP6888283B2 (ja) 加湿装置
JP6489096B2 (ja) 加湿装置
JP2015098992A (ja)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JP2012251689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4126318A (ja) 室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