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6842A -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6842A
CN105576842A CN201510718527.2A CN201510718527A CN105576842A CN 105576842 A CN105576842 A CN 105576842A CN 201510718527 A CN201510718527 A CN 201510718527A CN 105576842 A CN105576842 A CN 105576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circuit
electric
load circuit
receiv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85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雅一
金川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8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能够在非接触充电中检测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间夹着电流变化微小的异物的状态。该装置包括:送电装置,具有连接送电线圈并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和检测向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电接收装置,具有连接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整流电路、转变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在电压变换电路产生的电压向负载电路连接或切断的切换电路,电接收装置开始电接收后在时间T0期间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连接与切断,送电装置通过电流检测电路以时间T2间隔反复检测电流值,如果电流值至少在时间(T0+T1)内不低于电流阈值,则控制停止送电。

Description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从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电力到电接收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逐渐普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有输送电力的送电装置以及接收送电电力的电接收装置,利用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等电磁耦合,以非接触的方式将电力从送电装置传送到电接收装置。电接收装置具有驱动本机的驱动电路以及搭载于电接收装置的二次电池的充电电路等负载电路。
作为这样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现有技术,已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利用电磁耦合从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电接收装置传送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作为电接收装置的手机终端,从作为送电装置的充电器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电力,向隐藏在手机终端的二次电池充电。
充电器与安装于充电器的手机终端之间,通过利用电磁耦合的通信,进行安装于充电器的手机终端是否为原本应安装的设备的认证。判定认证成立时,作为适当的送电对象开始连续的通常送电。
作为送电装置的充电器和作为电接收装置的手机终端之间,存在由于某些原因插入金属异物的担忧。例如,由于失误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夹着硬币而使用充电器。在利用现有的电磁感应的方式中,由于较多使用100kHz左右的频率,金属异物产生过电流,有发热可能。在此,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在通常送电期间进行金属异物的检测,在检测出金属异物时停止送电,抑制金属异物的发热。
作为其他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方式,还已知送电装置与电接收装置分开数厘米左右时也可传送电力的磁场共振的方式。在利用磁场共振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为了传送电力而使用数MHz的频率的情况很常见。例如使用6.78MHz或13.56MHz的频率。在磁场共振方式中,不必使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紧密贴合,由于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可有间隙,由于某些理由,向电接收装置的非接触充电中,可能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夹着异物。作为异物除硬币等的金属异物之外,还包括例如利用13.56MHz的IC卡等。IC卡的厚度为1mm左右,包括IC芯片和与IC芯片连接的天线配线,边以非接触的方式从IC卡专用的发射机接收电力边动作。
使用频率6.78MHz或13.56MHz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与等于6.78MHz的两倍的频率的13.56MHz共振的IC卡接近送电装置,或者夹于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的情况下,IC卡接收电力而发热,有可能由于发热而进一步造成IC卡故障。作为异物的检测,除金属异物之外,IC卡的检测也显得重要。
IC卡消耗的电力与向电接收装置传送的电力相比仅为少许。例如,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电接收装置接收的电力为20W,IC卡接收的电约为0.5W的情况下,即使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插入IC卡,电接收电力仅为0.5/20=0.025(2.5%)的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2292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检测IC卡,即使设定判定用的电流阈值,采用根据是否超过该阈值而检测异物的方法,IC卡的有无造成的电流的变化也是极为微小。因此,在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中,检测夹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的IC卡非常困难。此外,由于送电电流根据搭载于电接收装置的二次电池的充电量而变化,所以难以适当地设定阈值,存在充电中的异物检测困难的问题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为,即使在非接触充电中,也能够检测在送电装置和充电装置之间夹着电流变化微小的异物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有送电装置,包括:送电线圈、连接于所述送电线圈并通过所述送电线圈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以及电接收装置,包括:电接收线圈、连接于所述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变换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在所述电压变换电路产生的电压与所述负载电路连接或者从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切换电路、控制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电接收开始之后,在时间T0的期间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的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所述连接与切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以时间T2的间隔反复检测电流值,如果所述电流值在至少(T0+T1)的时间内不低于电流阈值,则控制停止送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上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或者类似的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的构成的框图。图2为概略示出构成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的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包括:输送电力的送电装置10,以及接收输送电力的电接收装置20。从送电电路11输出的电力利用在送电线圈13和电接收线圈21之间的电磁感应或磁场共振等的电磁耦合,传送到电接收装置20。
从外部经由AC适配器17等的电源装置将直流电力供给到送电装置10。送电装置10具有:产生交流电力的送电电路11;由电容器12以及送电线圈13构成的共振电路;向送电电路11供给电力或停止供给电力的切换电路19;检测输入到送电电路11的直流电流的电流传感器14;放大在电流传感器14检测的微小信号的电流检测电路15;控制电路16;电压变换电路18。切换电路19根据控制电路16的控制信号,连接或切断AC适配器17与送电电路11,切换从送电装置10向电接收装置20的电力供给/停止。电流传感器14成为用于检测电流的微小电阻。控制电路16由微机或振荡电路等形成。电压变换电路18将AC适配器17的输出电压变换为适合于送电装置10内的各部的电路动作的电压后供给。通信单元40配置于送电装置10,通信单元41配置于电接收装置20。控制电路16、27通过通信单元40和41,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交换关于送电电接收的信息。
送电电路11产生与由电容器12以及送电线圈13构成的共振电路的自共振频率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频率的交流电力。送电电路11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FET,被构成为根据控制电路16内的振荡电路的输出而对FET进行开/关。另外,控制电路16内的振荡电路,以与由电容器12以及送电线圈13构成的共振电路的自共振频率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频率振荡。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送电装置10供给电力到电接收装置20,或者通过切换电路19实现停止供给的动作。不使用切换电路19,通过开关元件的开/关,能够从送电装置10向电接收装置20供给电力或者停止供给。
在送电电路11产生的交流电力的频率在电力传送中利用电磁感应方式的情况下使用100kHz左右的频率,在电力传送中利用磁场共振的情况下,使用几MHz至几十MHz。磁场共振方式的情况下,具体来说使用6.78MHz或13.56MHz较多。本实施方式使用6.78MHz。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工作的频率,电磁感应方式、磁场共振方式等在广的频率带域能够使用。
电接收装置20具有:由电接收线圈21和电容器22构成的共振元件;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的整流电路23;将在整流电路23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所需的直流电压的电压转换电路24;负载电路25。进一步地,具备用于将电压变换电路24和负载电路25连接/切断的切换电路26。切换电路26的连接/切断的控制由控制电路27进行。为了驱动控制电路27,具备将整流电路23的输出变换为控制电路27所需的直流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28。控制电路27为微机。
电接收装置20的由电接收线圈21和电容器22构成的共振电路的自共振频率与送电装置10的由电容器12以及送电线圈13构成的共振电路的自共振频率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由于为相同的频率,彼此电磁耦合以更高的效率从送电侧向电接收侧传送电力。
负载电路25为手机终端或者平板终端等的电子设备的电路。在电接收装置20接收的电力,可利用为电子设备的动作或者内藏于电子设备的锂离子电池等的电池的充电等。虽然说明了负载电路25内藏于电接收装置20的构成,但也可为负载电路25设置于电接收装置20的外部,通过连接器将负载电路25连接于电接收装置20的切换电路26的构成。
电容器12、22不需要一定由电子元件构成,根据送电线圈13或电接收线圈21的形状,可由各线圈的线之间的静电容量代用。此外,电容器12与送电线圈13串联,电容器22与电接收线圈21串联配置构成为串联的共振电路。代替串联共振电路,电容器12与送电线圈13并联,电容器22与电接收线圈21并联配置构成为并联的共振电路亦可。
图2示出在送电装置10的上方配置电接收装置20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沿箭头方向将电接收装置20配置于送电装置10的上方,通过送电装置10的送电线圈13与电接收线圈21重合向电接收装置20传送电力。即,通过在送电线圈13流动交流电流而在送电线圈13产生磁场。另一方面,电接收线圈21通过电磁共振的作用,电接收线圈21流通交流电流,通过整流该电流从而得到直流电力。
在图2中,送电装置10形成为易承载电接收装置20的平板状箱体,在箱体内部的电接收装置20侧配置有送电线圈13。电接收装置20具有平板状的箱体,能够放置于送电装置10的上方。在电接收装置20内,在箱体内的送电装置10侧以与送电线圈13相对的方式配置电接收线圈21。
说明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的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构成。以夹着金属或者IC卡等的异物的情况下的异物检测动作为中心说明。
图3为示出向负载电路25的电池充电时的动作流程图。图4为示出在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没有异物情况下的时序图。图5为示出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夹着异物情况下的时序图。
在送电装置10上配置电接收装置20的情况下,首先进行为了确认电接收装置20是否为正规的电接收装置20的认证动作。认证确立之后,由送电装置10传送电力到电接收装置20并移向充电动作(300)。控制电路16在认证动作ACT101从送电装置10对电接收装置20询问电接收装置20的固有ID。控制电路27在动作ACT201根据询问对送电装置10应答电接收装置20的固有ID。通过由送电装置10对电接收装置20的ID询问与从电接收装置20对送电装置10的应答(400),在送电装置10判定电接收装置20是否为应充电的正规电接收装置20。如果为正规的ID进行充电时的动作300,如为非正规则使送电停止而不充电。ID的询问通过设置在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的通信单元40、41进行。通信单元40、41也可使用例如为无线通信或者红外线通信等的无线通信手段,作为负载调制方式,也可利用送电线圈13和电接收线圈21作为通信单元,电力传送和通信单元共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认证动作的方法等无特别的规定。
在送电装置10中,完成认证动作(ACT101)之后,控制电路16在送电电路进行通常送电(ACT102)。在通常送电中,控制电路16以T2时间间隔检测送电电流值(ACT103)。送电电流值通过送电装置10内的电流传感器14检测的微小的电位差并在电流检测电路15处放大,在控制电路16转换电压值为电流值而得到。
在电接收装置20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送电装置10的电力的状态下,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每固定时间切换切换电路26,连接/切断负载电路25。如图3所示,在电接收装置20负载连接(ACT202)后,经过T0时间后(ACT203),切断负载(ACT204)。然后,经过T1时间后(ACT205)再次连接负载(ACT202),重复该动作。在此,为T2<T1<T0的关系。期间T0内向负载电路25充电,期间T1内不向负载电路25充电。因此,相应于非充电期间T1与充电期间T0之比,电力传送效率发生变化。为了更有效的充电,相对于T0,T1需要选取非常小的值。此外,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异物,需要选择T1期间内能够多次检测电流的T2期间。
在送电装置10的控制电路16,至少连续(T0+T1)的时间,监视送电电流值是否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ACT104),如果低于可判定没有异物,继续送电(ACT102)。另一方面,连续(T0+T1)的时间,送电电流值没有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判定存在异物停止送电(ACT105)。
如图4所示时序图为示出充电时的动作(300)中的送电电流的变化的图。在送电开始后的时刻Ta,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控制切断负载电路25,到此为止用于向负载电路25供给电力而流动的送电电流Txl1,由于切断负载而降低到Txl2的水平。
如果切断负载电路25,送电装置10方面几乎等同于没有电接收装置20的状态,为负载非常轻的状态。由于负载轻,送电电流几乎降低至在送电装置10内消耗的程度。
接下来,在Ta时刻后经过T1时间的Tb时刻,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切换切换电路26,以使负载电路25连接于电压变换电路24。由于连接负载电路25,送电装置10方面的负载加重,为向负载电路25供给电力,送电电流上升到Txl3的水平。在此,负载电路25的状态与时刻Ta之前相比没有变化的情况下,Txl3的水平和Txl1的水平相同。
在从连接负载电路25的时刻Tb经时间T0后的时刻Tc,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再次切断负载电路25。由于负载切断,送电电流的水平下降到Txl4。在从Tc的时刻经T1时间后的时刻Td,再次连接负载电路25的情况下,送电电流的水平上升到Txl5。特别是如果没有异物夹于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的变化,则Txl4与Txl2大致相等,Txl5与Txl3大致相等。如此,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重复在充电中切断负载电路25,经T1时间后连接负载电路25,经T0时间后再次切断负载电路25的动作。
在送电装置10的控制电路16中,预先设定异物检测阈值33,作为用于检测异物的电流值的阈值。异物检测阈值33设定为在负载电路25被切断的状态下,大于流经送电装置10的电流Txl2、Txl4值的值。在异物检测阈值33比电流Txl2、Txl4的值大得多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检测IC卡等的送电电流的变化较小的异物,有必要设定适当的Txl2、Txl4值。在没有异物夹在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间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负载电路25切断的时刻的Ta和Tb之间、Tc和Td之间的电流值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因此,电流值检测35、36以及37、38的时刻检测的电流值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判定为没有异物,继续送电。
作为具体值,T0为1s,T1为100ms,T2为10ms。此外,在没有异物的状态(正常状态)下的送电电流值为Txl1=800mA,切断负载的状态下的送电电流值为Txl2=100mA。设定IC卡夹在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的情况,电流阈值33设为120mA。
利用图5说明在充电中,在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夹着异物的情况下的动作。
在夹着异物的时刻Tf前,动作与图4所示的情况相同。在时刻Tf,夹着硬币或IC卡等的异物,由于也向异物供给电力而送电电力增大,送电电流从Txl3增大到Txl6。在时刻Tb经T0时间后的时刻Tc,如果电接收装置20的控制电路27控制切断负载电路25,送电电流由Txl6减少为Txl7。送电电流减少为Txl7,但由于夹着异物,送电装置10向异物供给电力。由于持续向夹着的异物供给电力,Txl7的值变得大于未夹着异物的状态下的电流值Txl2。结果,Txl7的值高于异物检测阈值33。
在电流值检测37、38的时刻,送电装置10的控制电路16检测送电电流值Txl7超过异物检测阈值33。在(T0+T1)时间内,由于一次也没有送电电流值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ACT104)的情况,判定为有异物,控制电路16在时刻Te停止送电(ACT105)。具体来说,控制电路16控制切换电路19不向送电电路11供给电流。
根据电接收装置20的构成,从电接收装置20开始接收电力到切换电路26第一次切断负载电路25的Ta时间不确定。由于Ta不确定,所以至少在(T0+T1)期间内送电电流值不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6判定为存在异物。通过该构成,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负载电路25充电的期间,即使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夹着异物,能够检测异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异物检测阈值33设定为,切断电接收装置20的负载电路25,并且未混入异物的状态下的电流值Txl2或Txl4与混入异物时的电流值Txl7之间。另一方面,即使在充电中的电流值Txl13与充电中混入异物时的电流值Txl6之间设定异物检测阈值也可检测异物。但是,充电中的电流根据作为负载电路25的二次电池的余电量而变化,并且,由于电接收装置20的放置位置的不同送电电流产生变动,很难稳定地进行异物检测。因此,优选利用在无负载状态的电流变动小的现象,设定异物检测阈值33。通过基于无负载状态的电流预先设定异物检测阈值33,即使夹着送电电流的变化微小的异物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装置100能够检测异物。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图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7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流检测时刻。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论述从充电开始的Ts时刻开始就已经存在异物的情况。假设在Ts时刻之前,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的认证动作已经完成,认证已经确立的状态而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假设认证确立的状态,并不是说需要特别的进行认证动作,也可为在送电装置10放置电接收装置20则充电开始的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装置构成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说明了的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的构成。
送电装置10首先进行认证动作ACT101。相对于由送电装置10询问ID,在电接收装置20的认证动作(ACT201)应答ID(400)。认证确立后,进行充电动作300。送电装置10在Ts时刻开始送电(ACT102),以T2的固定时间间隔检测送电电流值(ACT103)。T3时间内,控制电路16检测送电电流值是否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ACT104)。如果T3时间内以T2时间反复的任意时刻,送电电流值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则判定为无异物,继续送电(ACT102)。T3期间内,一次也没有低于异物检测值33,判定为存在异物,停止送电(ACT105)。
在电接收装置2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负载连接后(ACT202),经过T0时间后(ACT203)切断负载(ACT204),经过T1时间后(ACT205),控制连接负载(ACT202),并以此反复。T2、T1、T0的时间间隔的关系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T2<T1<T0。
期间T3考虑图7所示期间T0、T1的充电动作、非充电动作的期间确定。在期间T0向负载电路25进行充电,在期间T1不向负载电路25充电。期间T3需要至少为(T0+T1)的时间,但为了避免异物判定的错误动作需长于(T0+T1)的时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T3为比2×(T0+T1)的时间稍长的时间。但是,T3的时间过长,则判定存在异物所需的时间变长,判定异物所需的时间T3需考虑错误动作的发生概率而确定。
在图7中示出如果从Ts时刻起开始向电接收装置20充电,则送电电流逐渐增大的状态。电接收装置20的负载电路25为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通常为在接近充满电时充电电力逐渐增加。因此,从Ts到Ta的时间,Tb到Tc的时间送电电流逐渐增加。锂电池在手机终端等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负载电路25切断的时刻的Ta和Tb之间(T1)、Tc和Td之间(T1),由于为负载电路20未充电的状态,送电电流为固定值。因此,异物检测阈值33设定为略大于切断负载电路25的状态下的送电电流值,能够减少异物的错误检测。
在送电装置10中,经过T3时间,由于送电电流值未低于异物检测阈值33,判定Te时刻存在异物而停止送电(ACT105)。
送电装置10的控制电路16预先保持充电期间T0、非充电期间T1、用于判定异物的时间T3,从送电装置10传递T0时间和T1时间到电接收装置20。代替此方法,也可在充电动作开始之前,进行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的信息交换(400),根据电接收装置20预先持有的T0、T1时间的信息算出T3时间。
图8示出其他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10的构成。在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10中,电接收装置20除了使用具有激活/失活功能的电压变换电路24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相同。在电压变换电路24使用DC/DC转换器IC的情况下,DC/DC转换器IC上使用具有激活/失活功能的DC/DC转换器IC,能够代替切换电路26的功能。即,作为把电压变换电路24产生的电压连接至负载电路25或从负载电路25切断的切换电路26起作用。结果,能够形成比电接收装置20简单的构成。具有激活/失活功能的电压变换电路24的构成可利用于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构成。
以上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中,在以非接触的方式充电中,也能够容易地检测在送电装置和电接收装置之间夹着电流变化微小的异物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9以及图1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电路的构成为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0或者110的构成。控制电路16以及27的动作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不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送电装置10的通信机40与电接收装置20的通信机41之间的通信同步化,送电装置10仅在电接收装置20切断负载电路25的时刻检测送电电流。
图9示出充电中检测异物的流程图。电接收装置20的动作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切断负载(ACT204)经过T1时间的时刻(ACT205)与送电装置10的控制电路16通过通信单元40、41检测的点不同。
在送电装置10中,控制电路16配合在T1经过时间中(ACT205)检测送电电流值(ACT103)。控制电路16将送电电流值与异物检测阈值33比较(ACT104),低于阈值33则判定没有异物而继续通常送电(ACT102),高于阈值33则判定存在异物而停止送电(ACT105)。
图10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时刻图。在电接收装置20切断负载电路25的时刻、Ta和Tb之间,Tc和Te之间,检测电流值。由于通过电流值检测35、36而检测的送电电流值Txl2小于异物检测阈值33,判定在此时刻没有异物。在没有异物的状态的送电电流作为Txl3。Tf时刻混入异物,送电电流仅增加由异物夺取电力的量(Txl6)。由于通过电流值检测37、38而检测的送电电流值Txl7高于异物检测阈值33,控制电路16判定为存在异物而停止送电。
以上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以非接触的方式充电中,能够容易地检测送电装置10和电接收装置20之间夹着电流变化微小的异物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论述了几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示出的,目的不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多种多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取代、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旨内,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0、送电装置11、送电电路
12、22、电容器13、送电线圈
14、电流传感器15、电流检测电路
16、27、控制电路18、28、电压变换电路
19、26、切换电路20、电接收装置
21、电接收线圈23、整流电路
25、负载电路。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包括:
送电装置,其包括送电线圈、连接于所述送电线圈并通过所述送电线圈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以及
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电接收线圈、连接于所述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变换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在所述电压变换电路产生的电压与所述负载电路连接或从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切换电路、控制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开始电接收后,在时间T0的期间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的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所述连接与切断,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以时间T2的间隔反复检测电流值,如果所述电流值至少在(T0+T1)时间内不低于电流阈值,则控制停止送电。
2.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包括:
电接收装置,其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电力,反复进行与负载电路的连接和从负载电路的切断,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给电力;以及
送电装置,其检测向所述电接收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电力传送中的送电电流值,当在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期间内所述送电电流值高于电流阈值时,停止送电。
3.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包括:
送电装置,其包括送电线圈、连接于所述送电线圈并通过所述送电线圈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以及
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电接收线圈、连接于所述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变换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所述电压变换电路与所述负载电路连接或从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切换电路、控制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电接收开始后,在时间T0内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的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所述连接与切断,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在所述T1的期间内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检测电流值,当所述电流值高于电流阈值时,控制停止送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切换电路,通过所述电压变换电路的激活功能,向所述电接收装置连接负载电路或从所述电接收装置切断负载电路。
5.一种送电装置,包括:
送电线圈;
送电电路,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电流;
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以及
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检测电力传送中的送电电流值,如果所述送电电流值在规定的时间不低于电流阈值,则控制停止送电。
6.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其是下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包括:送电装置,其包括送电线圈、连接于所述送电线圈并通过所述送电线圈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以及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电接收线圈、连接于所述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变换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在所述电压变换电路产生的电压与所述负载电路连接或从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切换电路、控制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开始电接收后,在时间T0的期间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的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所述连接与切断,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以时间T2的间隔反复检测电流值,如果所述电流值至少在(T0+T1)时间内不低于电流阈值,则控制停止送电。
7.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包括:
电接收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电力,反复进行与负载电路的连接和从负载电路的切断,向所述负载电路供给电力;以及
送电装置检测向所述电接收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电力传送中的送电电流值,当在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期间内所述送电电流值高于电流阈值时,停止送电。
8.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其是下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包括:送电装置,其包括送电线圈、连接于所述送电线圈并通过所述送电线圈传送电力的送电电路、检测向所述送电电路供给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控制所述送电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以及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电接收线圈、连接于所述电接收线圈的整流电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变换成驱动负载电路的电压的电压变换电路、把所述电压变换电路与所述负载电路连接或从所述负载电路切断的切换电路、控制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在电接收开始后,在时间T0内连接负载电路,接着在时间T1的期间切断负载电路,控制反复进行所述连接与切断,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在所述T1的期间内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检测电流值,当所述电流值高于电流阈值时,控制停止送电。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切换电路,通过所述电压变换电路的激活功能,向所述电接收装置连接负载电路或从所述电接收装置切断负载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切换电路,通过所述电压变换电路的激活功能,向所述电接收装置连接负载电路或从所述电接收装置切断负载电路。
CN201510718527.2A 2014-10-31 2015-10-29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Pending CN1055768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2936 2014-10-31
JP2014222936A JP6279452B2 (ja) 2014-10-31 2014-10-31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6842A true CN105576842A (zh) 2016-05-11

Family

ID=55853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8527.2A Pending CN105576842A (zh) 2014-10-31 2015-10-29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26747A1 (zh)
JP (1) JP6279452B2 (zh)
CN (1) CN10557684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1204A (zh) * 2020-03-25 2020-07-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电能中转装置
CN112119568A (zh) * 2018-05-16 2020-12-2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功率传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1837B2 (ja) 2016-11-22 2022-05-02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無線給電装置、無線受電装置、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無線給電装置の電流測定方法
JP7187135B2 (ja) 2017-05-16 2022-12-12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無線受電装置、無線給電装置、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受電装置の過大磁界保護方法
EP3410568A1 (en) 2017-05-30 2018-12-0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7016270B2 (ja) * 2018-02-08 2022-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方法
EP3528364A1 (en) * 2018-02-20 2019-08-21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KR20210096755A (ko) * 2020-01-29 2021-08-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탈착시트 무선 전력전달 및 통신 시스템
JP2023063769A (ja) * 2021-10-25 2023-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23170834A (ja) 2022-05-20 2023-12-0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9251A (ja) * 2008-11-14 2010-05-27 Toko Inc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103748764A (zh) * 2011-05-13 2014-04-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发送器和接收器以及发送器和接收器无线发送/接收收发电力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61808A3 (en) * 2007-03-22 2012-05-30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ductive power outlet locator
CN201510739U (zh) * 2009-07-16 2010-06-23 深圳市三子科技有限公司 可无线充电的游戏装置组合
WO2011010375A1 (ja) * 2009-07-23 2011-01-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電力供給装置
CN102299569B (zh) * 2010-06-24 2014-08-13 海尔集团公司 无线供电系统及其自适应调整方法
KR101813264B1 (ko) * 2011-08-05 2017-12-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6003172B2 (ja) * 2011-10-21 2016-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TWM457349U (zh) * 2012-12-28 2013-07-11 Samya Technology Co Ltd 可攜式無線充電器
KR102227504B1 (ko) * 2013-08-07 2021-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에 대해 안정적으로 전력을 송신하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MX351835B (es) * 2014-02-25 2017-10-31 Nissan Motor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energía sin contacto y dispositivo de transmisión de energía.
US10243389B2 (en) * 2015-03-27 2019-03-26 Goodric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ar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9251A (ja) * 2008-11-14 2010-05-27 Toko Inc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103748764A (zh) * 2011-05-13 2014-04-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发送器和接收器以及发送器和接收器无线发送/接收收发电力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19568A (zh) * 2018-05-16 2020-12-2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功率传输
CN111371204A (zh) * 2020-03-25 2020-07-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电能中转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2921A (ja) 2016-05-23
US20160126747A1 (en) 2016-05-05
JP6279452B2 (ja) 201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6842A (zh)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送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方法
US2020030397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ded communication signals regulat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s
EP3223386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ireless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3259340B (zh) 无线电力传送器、无线电力接收器、及电力传输方法
CN110692177B (zh) 无线充电装置、接收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2265479B (zh) 共振型非接触充电装置
KR101709429B1 (ko) 수전 장치, 수전 전력 조정 방법, 수전 전력 조정 프로그램 및 반도체 장치
US20120326524A1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5324914A (zh) 无线供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99030B (zh) 无线充电装置、接收器装置及其相关方法
CN103597703A (zh) 非接触式电力接收装置、配备该装置的车辆、非接触式电力发送装置及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
CN101442221A (zh) 送电控制装置、送电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送系统
EP3261214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EP2754225B1 (en)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0419141B (zh) 通过近场通信对电池充电的方法
US119792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ded communication signals regulat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s
KR20160119992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