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68513A -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68513A
CN105568513A CN201610031736.4A CN201610031736A CN105568513A CN 105568513 A CN105568513 A CN 105568513A CN 201610031736 A CN201610031736 A CN 201610031736A CN 105568513 A CN105568513 A CN 105568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llel
wefting insertion
push rod
lin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317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68513B (zh
Inventor
林富生
周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d Smartcom In Foshan Reach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d Smartcom In Foshan Reach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d Smartcom In Foshan Reach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Kind Smartcom In Foshan Reach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317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68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68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68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68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685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1/00Loo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r weaving chenille yarn; Details peculiar to these looms
    • D03D41/004Looms for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27Drive or guide mechanisms for weft inserting
    • D03D47/275Drive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60Construction or operation of s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包括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纬线滑动装置、纬线固定装置与打纬装置,使用时,提综开口装置通过不同综框的上下交错实现经线开口,引纬装置通过引纬杆、引纬钩使纬线前行以穿过经线开口,纬线滑动装置、纬线固定装置对穿过经线开口后的纬线进行牵引以便于后续的编织与打紧,打纬装置对纬线、经线的编织物进行打紧,若增设有纬线防带装置,则利于竖向推杆、固定杆之间纬线的交接。本设计不仅结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精控程度较高,而且经线开口效果较好、纬线防带功能较佳、环保性较强。

Description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编织设备,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具体适用于精简设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可控性。
背景技术
在现代纺织机械中,编织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床上用品以及其他布料都离不开编织机。在编织机的发展过程中,二维编织机应用范围广泛,应用到纺织行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织机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了三维织机,三维织机的出现使得织物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织物,其不仅有X、Y轴纱线,还有垂直于X、Y轴平面的Z轴纱线,其中,X轴纱线又叫纬线,编织时,纬线通过引纬机构穿过提综开口装置所形成的经线开口以与经线进行编织。但现有编织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不仅操作难度较高,而且自动化程度较低,工作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工作效率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的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包括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与打纬装置,所述提综开口装置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所述综框的侧部沿综框支座上下滑动,每个综框的内部都设置有穿经孔,所述打纬装置位于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的行程线之间,引纬装置的行程线位于打纬装置、收物口之间;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纬线滑动装置与纬线固定装置,且引纬装置、纬线滑动装置、纬线固定装置的数量都是两个;所述打纬装置包括一个与综框相并排的打纬框,综框、打纬框的重心线都与编织机构的水平中轴线相垂直,两个纬线滑动装置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装置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装置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装置、综框、打纬框、引纬装置、纬线固定装置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打纬框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打纬杆,相邻的打纬杆之间形成有经纱间隙以供经线穿过,所述引纬装置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该引纬杆的外端与引纬钩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装置包括竖向伸缩气缸与竖向推杆,所述纬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与固定气缸,所述竖向伸缩气缸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固定杆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的底端与固定杆的顶端插入配合,固定杆的底端与固定气缸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的底端与固定支座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打纬装置还包括打纬气缸、打纬推杆与打纬框座,所述打纬框的底部与打纬框座的顶部垂直连接,打纬框座的内侧部与打纬推杆的一端相连接,打纬推杆的另一端穿经打纬气缸座后与打纬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打纬框座、打纬推杆、打纬气缸座、打纬气缸的中轴线都与水平中轴线相重合。
所述纬线滑动装置还包括滑动底座、水平滑动气缸与直线导轨,所述滑动底座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的中部与竖向支座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滑动配合,竖向支座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以与固定杆的顶端插入配合。
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上打纬框至收物口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固定杆的间距,两个固定杆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的最小间距。
一种上述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提综开口工序、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之间还设置有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内的穿经孔上都穿过经线,同一个综框内的经线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有的经线层都穿过打纬框上的经纱间隙向收物口的方向延伸,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穿过的经线开口;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并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驱动竖向推杆下行以插入引纬钩、纬线之间以使纬线绕在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带动引纬钩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沿垂直连接线向固定杆前行,同时,竖向推杆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前行,直至竖向推杆的底端位于固定杆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驱动固定杆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的内部,当固定杆的顶端高于纬线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驱动竖向推杆上行回位以将纬线留下并缠绕于固定杆顶端的外侧部,再驱动竖向伸缩气缸沿垂直连接线回位;
所述打纬工序是指:先驱动打纬框沿水平中轴线朝向收物口的方向前行,同时,上述两个综框上下交错以将纬线包裹于经线层内以形成织物,再由前行的打纬框将织物打向收物口,并与收物口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织物打紧,此时,即可完成打纬工序。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装置,两个纬线防带装置以水平中轴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装置都包括防带线、防带滚轮与配重块,防带线的一端绕防带滚轮后与配重块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的中部与防带支座相连接,防带线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相连接,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配重块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固定框架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相平行,且防带线上位于防带滚轮、固定框架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固定杆交接时竖向推杆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上行回位以将纬线留下并绕于固定杆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外侧部的纬线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对纬线阻挡以使纬线、竖向推杆相脱离,竖向推杆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下落并缠绕于固定杆顶端的外侧部。
所述引纬装置还包括引纬气缸、引纬探片、前光电传感器与后光电传感器,所述引纬杆的内端与引纬杆座相连接,引纬杆座的底部与引纬气缸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的底部与引纬滑块相连接,引纬滑块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滑动配合,引纬气缸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该气缸推杆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后光电传感器以与引纬探片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的顶端与引纬杆座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并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经引纬钩带动纬线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插入前光电传感器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运行至竖向推杆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所述引纬钩包括两个以引纬杆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外叉片,所述内叉片、外叉片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与U型叉口,片体的一端与引纬杆相连接,片体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所述综框包括上框梁、下框梁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且多根穿经片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下框梁相互平行,上框梁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的底端与下框梁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连接所有穿经孔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下框梁相平行;所述上框梁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的顶端相连接,弹簧的底端与弹簧座相连接,且弹簧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的作用下,驱动综框进行上下运动。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对称气缸支架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及滚轮支撑板,所述对称气缸支架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所述多个滚轮孔位在滚轮支撑板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在支撑板面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且左孔斜线以滚轮支撑板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或对称开口气缸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的一端相连接,推杆的另一端与钢丝绳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绕滚轮之后与上框梁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上位于推杆、滚轮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上位于滚轮、上框梁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上位于推杆、滚轮之间的部位与弹簧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上位于滚轮、上框梁之间的部位与弹簧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的中部与滚轮孔位或对称滚轮孔位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整体设备包括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纬线滑动装置、纬线固定装置与打纬装置,使用时,提综开口装置实现经线开口,引纬装置实现纬线与经线开口的相交,纬线滑动装置、纬线固定装置对相交后的纬线进行牵引以便于后续的打紧,打纬装置对纬线、经线的编织物进行打紧,不仅结构数量较少,而且布局清晰,多个装置之间衔接流畅,配合无误,全程实现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2、本发明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增设有两个纬线防带装置以对竖向推杆将纬线传递给固定杆的交接过程进行辅助,只需一根绷紧的防带线即可防止纬线被竖向推杆上行带走,利于竖向推杆、固定杆之间交接的顺利进行,使得纬线顺利的缠绕于固定杆上,便于后续打纬的进行。因此,本发明的纬线防带功能较强,利于后续打纬的进行。
3、本发明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打纬装置中,打纬框由打纬气缸驱动进行往复运动;所述纬线滑动装置中,竖向推杆的上下往复运动由竖向伸缩气缸负责,而竖向伸缩气缸的前后往复运动由水平滑动气缸负责;所述引纬装置中,引纬杆的前后往复运动由引纬气缸负责;所述纬线固定装置中,固定杆的上下往复运动由固定气缸负责。由此可见,本发明中所有设备的前后或上下往复运动都由对应的气缸控制,不仅控制的精确度较强,而且控制时不会产生废弃物,导致操作环境的污染,如油或电的污染,环保性较强。因此,本发明不仅精控程度较高,而且环保性较强。
4、本发明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提综开口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每个综框包括上框梁、下框梁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每根穿经片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上框梁的顶面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的顶端相连接,弹簧的底端与弹簧座相连接,且弹簧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使用时,将经线穿过穿经孔以在每个综框内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的数量一致,再通过提升装置、弹簧的作用使综框进行上下运动以带动其对应的经线层上下运动,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经线开口以便于后续引纬的进行,且整体操作由提升装置、弹簧自动进行,无需手动,工作效率很高。因此,本发明不仅开口大小可控,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5、本发明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提综开口装置中的提升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口气缸、对称开口气缸,对称设置于滚轮支撑板上的滚轮孔位、对称滚轮孔位,及滚轮,使用时,由开口气缸或对称开口气缸经推杆、钢丝绳、滚轮对综框进行提升操作,不仅操作难度较低,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而且缩小了提升装置的操作空间,更关键的在于通过对称的两种气缸的选择、通过对称的两种孔位的选择,以及孔位之间的间距、排列成线的线斜率的调整,对经线开口的效果进行多种类多程度的调控,可控性较强,利于取得最佳的经线开口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可控性较强,经线开口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旋转180度后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去除打纬装置后的右视图。
图6是图2中打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打纬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引纬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综框与提升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综框的右视图。
图11是图9中滚轮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竖向推杆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经线开口的操作示意图。
图14是竖向推杆、引纬杆交接纬线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竖向推杆、固定杆交接纬线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引纬装置1、引纬杆11、引纬钩12、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片体123、U型叉口124、引纬气缸13、气缸推杆131、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引纬杆座17、引纬滑块18、引纬导轨181、引纬固定座19、纬线滑动装置2、竖向伸缩气缸21、竖向推杆22、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直线导轨25、水平推杆26、竖向支座27、竖向槽28、纬线防带装置3、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防带支座34、固定框架35、综框4、综框支座41、上框梁42、下框梁43、穿经片44、穿经孔441、弹簧45、弹簧座451、气缸支架46、开口气缸461、推杆462、钢丝绳463、对称气缸支架47、对称开口气缸471、滚轮支撑板48、左孔斜线481、右孔斜线482、滚轮49、滚轮孔位491、对称滚轮孔位492、纬线固定装置5、固定杆51、固定气缸52、固定支座53、打纬装置6、打纬框61、打纬杆62、经纱间隙63、打纬气缸64、打纬推杆65、打纬框座66、打纬气缸座67、收物口7、水平中轴线71、垂直连接线72、织物73、成品织物74、经线M、经线开口M1、纬线T。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15,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包括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1与打纬装置6,所述提综开口装置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所述综框4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每个综框4的内部都设置有穿经孔441,所述打纬装置6位于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之间,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位于打纬装置6、收物口7之间;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纬线滑动装置2与纬线固定装置5,且引纬装置1、纬线滑动装置2、纬线固定装置5的数量都是两个;所述打纬装置6包括一个与综框4相并排的打纬框61,综框4、打纬框61的重心线都与编织机构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装置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装置2、综框4、打纬框61、引纬装置1、纬线固定装置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打纬框61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打纬杆62,相邻的打纬杆62之间形成有经纱间隙63以供经线M穿过,所述引纬装置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固定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固定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打纬装置6还包括打纬气缸64、打纬推杆65与打纬框座66,所述打纬框61的底部与打纬框座66的顶部垂直连接,打纬框座66的内侧部与打纬推杆65的一端相连接,打纬推杆65的另一端穿经打纬气缸座67后与打纬气缸64的输出端相连接,打纬框座66、打纬推杆65、打纬气缸座67、打纬气缸64的中轴线都与水平中轴线71相重合。
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
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打纬框61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一种上述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提综开口工序、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之间还设置有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有的经线层都穿过打纬框61上的经纱间隙63向收物口7的方向延伸,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固定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固定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固定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固定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再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所述打纬工序是指:先驱动打纬框61沿水平中轴线71朝向收物口7的方向前行,同时,上述两个综框4上下交错以将纬线T包裹于经线层内以形成织物73,再由前行的打纬框61将织物73打向收物口7,并与收物口7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织物74打紧,此时,即可完成打纬工序。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装置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固定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
所述引纬装置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所述引纬钩12包括两个以引纬杆11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121、外叉片122,所述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123与U型叉口124,片体123的一端与引纬杆11相连接,片体123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124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124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所述综框4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14,该图是竖向推杆、引纬杆交接纬线时的操作示意图,由图可见,引纬杆前端连接的引纬钩将纬线叉顶在远离引纬杆的一端,此时,纬线、引纬杆之间就存在空隙,待竖向推杆下行以插入该空隙后,竖向推杆正好隔在纬线、引纬杆之间,再退回引纬杆便能将纬线留给竖向推杆阻挡,从而将纬线缠绕于竖向推杆的外侧部。
参见图15,该图是竖向推杆、固定杆交接纬线时的操作示意图,由图可见,固定杆的顶端已经插入竖向推杆底部的竖向槽内,具体插入方式可参见图12,同时,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与绷紧的防带线相切,当竖向推杆上行时,其外侧部势必会通过摩擦力带着纬线一并上行,此时,防带线就会对上行的纬线起阻挡作用以将其从竖向推杆的外侧部上刮下来,实现纬线、竖向推杆的脱离,失去竖向推杆阻挡的纬线在回弹的过程中被固定杆阻挡并缠绕于固定杆的外部,此时,即可完成竖向推杆、固定杆对纬线的交接。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15,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包括引纬装置1、纬线滑动装置2、纬线固定装置5、打纬装置6与提综开口装置,打纬装置6位于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之间,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位于打纬装置6、收物口7之间,引纬装置1、纬线滑动装置2、纬线固定装置5的数量都是两个,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装置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装置2、综框4、打纬框61、引纬装置1、纬线固定装置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所述提综开口装置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所述综框4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每个综框4的内部都设置有穿经孔441;所述打纬装置6包括一个与综框4相并排的打纬框61,综框4、打纬框61的重心线都与编织机构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打纬框61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打纬杆62,相邻的打纬杆62之间形成有经纱间隙63以供经线M穿过;所述引纬装置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固定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固定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一种上述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提综开口工序、引纬工序、纬线防带工序与打纬工序;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有的经线层都穿过打纬框61上的经纱间隙63向收物口7的方向延伸,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固定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固定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固定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固定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再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所述打纬工序是指:先驱动打纬框61沿水平中轴线71朝向收物口7的方向前行,同时,上述两个综框4上下交错以将纬线T包裹于经线层内以形成织物73,再由前行的打纬框61将织物73打向收物口7,并与收物口7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织物74打紧,此时,即可完成打纬工序。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打纬装置6还包括打纬气缸64、打纬推杆65与打纬框座66,所述打纬框61的底部与打纬框座66的顶部垂直连接,打纬框座66的内侧部与打纬推杆65的一端相连接,打纬推杆65的另一端穿经打纬气缸座67后与打纬气缸64的输出端相连接,打纬框座66、打纬推杆65、打纬气缸座67、打纬气缸64的中轴线都与水平中轴线71相重合。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打纬框61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装置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固定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引纬装置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综框4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
实施例7: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Claims (10)

1.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包括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1)与打纬装置(6),所述提综开口装置包括多个并排布置、且两两相互平行的综框(4),所述综框(4)的侧部沿综框支座(41)上下滑动,每个综框(4)的内部都设置有穿经孔(441),所述打纬装置(6)位于提综开口装置、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之间,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位于打纬装置(6)、收物口(7)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纬线滑动装置(2)与纬线固定装置(5),且引纬装置(1)、纬线滑动装置(2)、纬线固定装置(5)的数量都是两个;所述打纬装置(6)包括一个与综框(4)相并排的打纬框(61),综框(4)、打纬框(61)的重心线都与编织机构的水平中轴线(71)相垂直,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引纬装置(1)之间的连接线与引纬装置(1)的行程线相重合,两个纬线固定装置(5)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且纬线滑动装置(2)、综框(4)、打纬框(61)、引纬装置(1)、纬线固定装置(5)的最高高度依次递减;
所述打纬框(61)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打纬杆(62),相邻的打纬杆(62)之间形成有经纱间隙(63)以供经线(M)穿过,所述引纬装置(1)包括沿其行程线往复运动的引纬杆(11),该引纬杆(11)的外端与引纬钩(12)相连接,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包括竖向伸缩气缸(21)与竖向推杆(22),所述纬线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杆(51)与固定气缸(52),所述竖向伸缩气缸(21)沿其重心线与同侧对应的固定杆(51)的重心线之间的垂直连接线(72)往复运动,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端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端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固定杆(51)的底端与固定气缸(52)的顶端相连接,固定气缸(52)的底端与固定支座(53)的顶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纬装置(6)还包括打纬气缸(64)、打纬推杆(65)与打纬框座(66),所述打纬框(61)的底部与打纬框座(66)的顶部垂直连接,打纬框座(66)的内侧部与打纬推杆(65)的一端相连接,打纬推杆(65)的另一端穿经打纬气缸座(67)后与打纬气缸(64)的输出端相连接,打纬框座(66)、打纬推杆(65)、打纬气缸座(67)、打纬气缸(64)的中轴线都与水平中轴线(71)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纬线滑动装置(2)还包括滑动底座(23)、水平滑动气缸(24)与直线导轨(25),所述滑动底座(23)的顶部与水平滑动气缸(24)的底部相连接,水平滑动气缸(24)的输出端与水平推杆(26)的内端相连接,水平推杆(26)的中部与竖向支座(27)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支座(27)的内侧部与滑动底座(23)内侧部上设置的直线导轨(25)滑动配合,竖向支座(27)的外侧部与竖向伸缩气缸(21)的内侧部相连接,竖向伸缩气缸(21)的输出端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竖向推杆(22)的顶部相连接,竖向推杆(22)的底部内开设有竖向槽(28)以与固定杆(51)的顶端插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的间距沿水平中轴线(71)上打纬框(61)至收物口(7)的方向逐减;所述两个纬线滑动装置(2)中,两个竖向伸缩气缸(21)的最大间距大于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两个固定杆(51)的间距大于两个直线导轨(25)的最小间距。
5.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依次包括提综开口工序、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在引纬工序与打纬工序之间还设置有纬线防带工序;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是指:先在每个综框(4)内的穿经孔(441)上都穿过经线(M),同一个综框(4)内的经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经线层,经线层的数量与综框(4)的数量一致,经线层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有的经线层都穿过打纬框(61)上的经纱间隙(63)向收物口(7)的方向延伸,再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其所对应的经线层随其所在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当经线层的运行方向为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时,两个经线层之间就形成了以供纬线(T)穿过的经线开口(M1);
所述引纬工序是指:先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前行,再由前行的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是指:先由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下行以插入引纬钩(12)、纬线(T)之间以使纬线(T)绕在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上,再驱动引纬杆(11)沿其行程线返回,返回的引纬杆(11)带动引纬钩(12)回位,然后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向固定杆(51)前行,同时,竖向推杆(22)带动其外侧部缠绕的纬线(T)前行,直至竖向推杆(22)的底端位于固定杆(51)的正上方时为止,再由固定气缸(52)驱动固定杆(51)上行以插入竖向推杆(22)的内部,当固定杆(51)的顶端高于纬线(T)时停止上行,然后竖向伸缩气缸(21)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再驱动竖向伸缩气缸(21)沿垂直连接线(72)回位;
所述打纬工序是指:先驱动打纬框(61)沿水平中轴线(71)朝向收物口(7)的方向前行,同时,上述两个综框(4)上下交错以将纬线(T)包裹于经线层内以形成织物(73),再由前行的打纬框(61)将织物(73)打向收物口(7),并与收物口(7)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织物(74)打紧,此时,即可完成打纬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两个纬线防带装置(3)以水平中轴线(71)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纬线防带装置(3)都包括防带线(31)、防带滚轮(32)与配重块(33),防带线(31)的一端绕防带滚轮(32)后与配重块(33)的顶部相连接,防带滚轮(32)的中部与防带支座(34)相连接,防带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框架(35)相连接,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配重块(33)之间的部位与其重心线相重合,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水平中轴线(71)相平行,且防带线(31)上位于防带滚轮(32)、固定框架(35)之间的部位与竖向推杆(22)、固定杆(51)交接时竖向推杆(22)的外侧部相切设置;
所述纬线防带工序中,所述竖向推杆(22)上行回位以将纬线(T)留下并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是指:先将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相切的防带线(31)绷紧以使其紧贴在竖向推杆(22)外侧部上,再驱动竖向推杆(22)上行,缠绕于竖向推杆(22)外侧部的纬线(T)也随其上行,此时,防带线(31)对纬线(T)阻挡以使纬线(T)、竖向推杆(22)相脱离,竖向推杆(22)继续上行,脱离后的纬线(T)下落并缠绕于固定杆(51)顶端的外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纬装置(1)还包括引纬气缸(13)、引纬探片(14)、前光电传感器(15)与后光电传感器(16),所述引纬杆(11)的内端与引纬杆座(17)相连接,引纬杆座(17)的底部与引纬气缸(13)的顶部相连接,引纬气缸(13)的底部与引纬滑块(18)相连接,引纬滑块(18)沿嵌入其内部的引纬导轨(181)滑动配合,引纬气缸(13)的中部贯穿有气缸推杆(131),该气缸推杆(131)的两端分别与引纬固定座(19)的顶部相连接,引纬固定座(19)的侧部设置有前光电传感器(15)、后光电传感器(16)以与引纬探片(14)的底端接触配合,引纬探片(14)的顶端与引纬杆座(17)的外侧部相连接;
所述引纬工序中,所述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以穿过上述经线开口(M1),并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时停止前行是指:在引纬杆(11)经引纬钩(12)带动纬线(T)前行的过程中,引纬探片(14)脱离与后光电传感器(16)的接触以一并前行,直至引纬探片(14)插入前光电传感器(15)的内部进行接触时,引纬杆(11)运行至竖向推杆(22)的正下方,并停止前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纬钩(12)包括两个以引纬杆(11)为对称线对称设置的内叉片(121)、外叉片(122),所述内叉片(121)、外叉片(12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片体(123)与U型叉口(124),片体(123)的一端与引纬杆(11)相连接,片体(123)的另一端与U型叉口(124)的闭口端相连接,U型叉口(124)的开口端朝外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综框(4)包括上框梁(42)、下框梁(43)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根穿经片(44),且多根穿经片(44)之间两两相互平行;所述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互平行,上框梁(42)的底面与所有穿经片(44)的顶端垂直连接,所有穿经片(44)的底端与下框梁(43)的顶面垂直连接,每根穿经片(44)的中部都开设有一个穿经孔(441),连接所有穿经孔(441)的圆心所形成的水平线与上框梁(42)、下框梁(43)相平行;所述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与提升装置相连接,下框梁(43)的底面的正中部位与弹簧(45)的顶端相连接,弹簧(45)的底端与弹簧座(451)相连接,且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与综框(4)的中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
所述提综开口工序中,所述驱动任意两个不同的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是指:在提升装置、弹簧(45)的作用下,驱动综框(4)进行上下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三维织机编织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缸支架(46)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开口气缸(461),对称气缸支架(47)及其上沿纵向依次上下设置的多个并排的对称开口气缸(471),及滚轮支撑板(48),所述对称气缸支架(47)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气缸支架(46)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对称开口气缸(47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开口气缸(46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滚轮支撑板(48)上开设有多个滚轮孔位(491)与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所述多个滚轮孔位(491)在滚轮支撑板(48)顶部、底部之间的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左孔斜线(481),所述多个对称滚轮孔位(492)在支撑板面(483)上依次排列成右孔斜线(482),且左孔斜线(481)以滚轮支撑板(48)的中轴线为对称线与右孔斜线(482)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气缸(461)或对称开口气缸(471)的输出端与同轴的推杆(462)的一端相连接,推杆(462)的另一端与钢丝绳(463)的一端相连接,钢丝绳(463)的另一端绕滚轮(49)之后与上框梁(42)的顶面的正中部位相连接,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相互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推杆(462)、滚轮(49)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相垂直,钢丝绳(463)上位于滚轮(49)、上框梁(42)之间的部位与弹簧(45)的伸缩行程线重合于同一条纵线上,且滚轮(49)的中部与滚轮孔位(491)或对称滚轮孔位(492)相连接。
CN201610031736.4A 2016-01-15 2016-01-15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68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1736.4A CN105568513B (zh) 2016-01-15 2016-01-15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1736.4A CN105568513B (zh) 2016-01-15 2016-01-15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68513A true CN105568513A (zh) 2016-05-11
CN105568513B CN105568513B (zh) 2017-05-24

Family

ID=55879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3173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68513B (zh) 2016-01-15 2016-01-15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685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9717A (zh) * 2016-11-25 2017-01-11 佛山慈慧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三维织物织机提综机构
CN108468139A (zh) * 2018-06-11 2018-08-31 武汉纺织大学 异型织物织机引纬装置和异型织物织机
CN109881339A (zh) * 2019-04-18 2019-06-14 中原工学院 一种三维立体绞织织机及其绞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8738A1 (en) * 2000-09-20 2004-09-02 Leon Bryn Loom and method of weaving three-dimensional woven forms with integral bias fibers
CN102517741A (zh) * 2011-12-14 2012-06-27 东华大学 一种立体织机开口装置
CN102517791A (zh) * 2011-12-31 2012-06-27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多维织造成形机
US20120227855A1 (en) * 2009-12-04 2012-09-13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Weaving machi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WO2013179037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CN105239256A (zh) * 2015-09-06 2016-01-13 西安工程大学 三维多层喷气引纬织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8738A1 (en) * 2000-09-20 2004-09-02 Leon Bryn Loom and method of weaving three-dimensional woven forms with integral bias fibers
US20120227855A1 (en) * 2009-12-04 2012-09-13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Weaving machi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CN102517741A (zh) * 2011-12-14 2012-06-27 东华大学 一种立体织机开口装置
CN102517791A (zh) * 2011-12-31 2012-06-27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多维织造成形机
WO2013179037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CN105239256A (zh) * 2015-09-06 2016-01-13 西安工程大学 三维多层喷气引纬织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9717A (zh) * 2016-11-25 2017-01-11 佛山慈慧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三维织物织机提综机构
CN106319717B (zh) * 2016-11-25 2018-11-06 佛山慈慧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三维织物织机提综机构
CN108468139A (zh) * 2018-06-11 2018-08-31 武汉纺织大学 异型织物织机引纬装置和异型织物织机
CN108468139B (zh) * 2018-06-11 2024-01-02 武汉纺织大学 异型织物织机引纬装置和异型织物织机
CN109881339A (zh) * 2019-04-18 2019-06-14 中原工学院 一种三维立体绞织织机及其绞织方法
CN109881339B (zh) * 2019-04-18 2024-01-19 中原工学院 一种三维立体绞织织机及其绞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68513B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4464B (zh) 三维筒状织机
CN106978665B (zh) 一种立体织机可选剑杆引纬机构
CN105568513A (zh) 三维织机编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05239256A (zh) 三维多层喷气引纬织机
CN107313161B (zh) 基于三维环形编织机中的连续引纬锁边装置及其引纬方法
CN105711901B (zh) 一种电器自动套袋设备的拉袋机构
CN105088469B (zh) 一种绞织方式的喷水织机
CN105648639A (zh) 三维编织的边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KR101039467B1 (ko) 웨이브패턴 형성장치를 구비한 경편기
CN108468139A (zh) 异型织物织机引纬装置和异型织物织机
CN101008126B (zh) 刚性剑杆织机引入连续纬纱的机构
CN203846197U (zh) 一种气驱三位置双梭口多臂开口机构
CN109267217A (zh) 综丝杆扶正机构
CN102108583B (zh) 一种可编程的圆织机端面凸轮开口机构
CN202780405U (zh) 一种提花装造拉管机
CN103981614B (zh) 气驱三位置双梭口多臂开口机构
CN101319430A (zh) 一种三维花纹织造装置
CN105671747B (zh) 三维编织开口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US3330305A (en) Shuttle receiving and picking apparatus for gripper shuttle looms
CN212077410U (zh) 一种纺织品生产用熨烫装置
CN209178584U (zh) 综丝杆扶正机构
CN211620748U (zh) 一种多剑杆织机的锁边装置
CN111648022A (zh) 一种铺网机的铺纬机构及相应的铺纬方法
CN105568512A (zh) 三维织机纬线张力控制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05934230U (zh) 一种多臂开口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