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0027A -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0027A
CN105530027A CN201510656832.3A CN201510656832A CN105530027A CN 105530027 A CN105530027 A CN 105530027A CN 201510656832 A CN201510656832 A CN 201510656832A CN 105530027 A CN105530027 A CN 105530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load point
delayer
coupled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68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书汉
蔡宜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ublication of CN105530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0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1Suppression of signals in the return path, i.e. bidirectional control circuits

Abstract

一种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无线装置包含一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以及一天线模块。天线模块包含多个天线。该等天线间相隔特定距离,以消除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的传送信号对其接收信号的自干扰。

Description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系透过天线间的距离设计,消除传送信号对接收信号所产生的的自干扰。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使用无线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进行通讯或数据传输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在传统的无线电架构下,无线装置需于不同时间分别传送信号及接收信号(即分时多工),或者需于不同的频带上分别传送信号及接收信号(即分频多工)。为提高信号传输的速度及频谱的使用效率,全双工无线电(fullduplexradios;FDR)架构因而被提出,并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及业界热烈研究讨论的议题。
在FDR架构下,无线装置系同时间且同频率地传送及接收信号,透过同时同频的双向传输,使得信号的传输时间得以缩短,并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然而,由于信号的传送与接收是在同时间且同频率的状态下进行,故无线装置除了会接收其他无线装置所传送的信号外,亦会接收到本身所传送的信号,因而产生自干扰问题,导致接收信号无法被使用。
有鉴于此,如何解决FDR架构下的自干扰问题,乃是学术界及业界亟需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装置。本发明藉由天线配置,消除无线装置的传送信号对其接收信号的自干扰,进而使得无线装置得以基于FDR架构进行信号传输。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揭露一种无线装置,其包含一全双工无线电(fullduplexradios;FDR)收发器以及一天线模块。该FDR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feedingpoint)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该天线模块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天线、一第二天线以及一第三天线。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三天线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该第二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3,以及d1,3与d2,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此外,本发明更揭露一种无线装置,其包含一FDR收发器以及一天线模块。该FDR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该天线模块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天线、一第二天线以及一第三天线。该第一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2,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以及d1,2与d1,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此外,本发明更揭露一种无线装置,其包含一FDR收发器以及一天线模块。该FDR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该天线模块包含一第一天线、一第二天线以及一第三天线。该第一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三天线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该第二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3,以及d1,3与d2,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λ为对应该FDR收发器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
此外,本发明更揭露一种无线装置,该无线装置同样包含一FDR收发器以及一天线模块。该FDR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该天线模块包含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天线、一第二天线以及一第三天线。该第一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2,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以及d1,2与d1,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λ为对应该FDR收发器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
在参阅图式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优点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及实施态样。
附图说明
图1系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2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3系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4系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5系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6系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
图7系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8系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9系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10系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11系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12系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
图13系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
图14系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
图15系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
图16系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
图17系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
图18系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的无线装置4的示意图;
图19系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的无线装置4的示意图;
图20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的无线装置4的示意图;
图21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的无线装置4的示意图;以及
图22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的无线装置4。
符号说明
1:无线装置
2:无线装置
3:无线装置
4:无线装置
11:天线模块
21:天线模块
31:天线模块
41:天线模块
13:FDR收发器
23:FDR收发器
33:FDR收发器
43:FDR收发器
A1:第一天线
A2:第二天线
A3:第三天线
A4:第四天线
A5:第五天线
A6:第六天线
C1:第一循环器
C2:第二循环器
C3:第三循环器
C4:第四循环器
I1:第一反相器
I2:第二反相器
D1:第一延迟器
D2:第二延迟器
D3:第三延迟器
D4:第四延迟器
S1:第一加法器
S2:第二加法器
TX1:第一传送馈入点
TX2:第二传送馈入点
RX1:第一接收馈入点
RX2:第二接收馈入点
CON: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透过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须在如实施例所述的任何特定的环境、应用或特殊方式方能实施。因此,关于实施例的说明仅为阐释本发明的目的,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需说明者,以下实施例及图式中,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且图式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并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系为本发明的无线装置1的示意图。无线装置1包含一天线模块11以及一全双工无线电(fullduplexradios;FDR)收发器13。需注意者,为简明起见,无线装置1的其它元件,例如显示模块、电源模块、输入模块及与本发明较不相关的元件,皆于图中省略而未绘示。
天线模块11包含一第一反相器I1、一第一天线A1、一第二天线A2以及一第三天线A3。FDR收发器13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feedingpoint)TX1,用以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类似地,为简明起见,FDR收发器13的其它元件,例如射频芯片、放大器、滤波器及与本发明较不相关的元件,亦皆于图中省略而未绘示。
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而第二天线A2直接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因此,由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因经由第一反相器I1系与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成反相关系。第三天线A3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第一天线A1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1,3,第二天线与第三天线间的距离为d2,3。于本实施例中,藉由将d1,3与d2,3设计成相同(即d1,3与d2,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使自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与自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在第三天线A3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进而使得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需说明者,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基于上述说明,可轻易了解本发明可藉由将彼此反向的传送信号经由不同的传送天线同时间地传递到接收天线,以使得传送信号于接收信号中所产生的干扰得以消除,故在此不再对其细节加以赘述。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其系为第一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13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TX2,其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天线模块11更包含一第二反相器I2、一第四天线A4及一第五天线A5。第四天线A4透过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而第五天线A5直接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据此,由第四天线A4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因经由第二反相器I2系与第五天线A5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成反相关系。
第四天线A4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4,3,第五天线A5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5,3。类似地,于本实施例中,藉由将d4,3与d5,3设计成相同(即d4,3与d5,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使自第四天线A4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与自第五天线A5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在第三天线A3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进而使得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如图3所示,其系为第二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1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其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11更包含一第六天线A6,且第六天线A6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第一天线A1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1,6,第二天线A2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2,6,第四天线A4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4,6,第五天线A5与第六天线间A6的距离为d5,6。类似地,藉由将d1,6与d2,6设计成相同(即d1,6与d2,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将d4,6与d5,6设计成相同(d4,6与d5,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使自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与自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在第六天线A6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并使自第四天线A4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与自第五天线A5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在第六天线A6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进而使得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如图4所示,其为第一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无法消除,天线模块11中更设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以及一第二延迟器D2。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并根据第一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一延迟值t1及第二延迟器D2的一延迟值t2。
具体而言,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延迟器D1及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延迟器D2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当d1,3与d2,3实际上不相同且具有一距离差Δd时,本发明可藉由传送测试信号,使控制器CON根据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接收信号,计算一校正值,并根据此校正值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延迟值t1及第二延迟器D2的延迟值t2,补偿d1,3与d2,3的距离差Δd。
如此一来,即使d1,3与d2,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本发明亦可使自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与自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同时到达第三天线A3,而使得第一传送信号在第三天线A3处的成份得以互相抵消,以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自干扰现象。需说明者,于本实施例中,延迟器系为时间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延迟器亦可为相位延迟器或其他具有相同延迟效果的元件。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1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1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1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如图5所示,其系为第三实施例的延伸。类似地,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无法消除,天线模块1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一第二延迟器D2、一第三延迟器D3以及一第四延迟器D4。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第三延迟器D3、第四延迟器D4、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延迟器D1及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延迟器D2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四天线A4透过第三延迟器D3及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五天线A5透过第四延迟器D4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控制器CON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一延迟值t1、第二延迟器D2的一延迟值t2、第三延迟器D3的一延迟值t3及第四延迟器D4的一延迟值t4。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d1,3与d2,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1,d4,3与d5,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2,d1,6与d2,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3,以及d1,6与d2,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4。实务上要同时补偿距离差Δd1、Δd2、Δd3、Δd4,以完美地同时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自干扰现象通常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本发明于校正阶段,系根据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决定延迟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最小,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详言之,本发明的控制器CON可设计成基于基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粒子群聚优化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异步粒子群聚优化法(Asynchronous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PSO)、动态差异型算法(DynamicDifferentialEvolution;DDE)或其他类似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延迟值t1、t2、t3、t4,使得为最小值,其中Rp为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Rs1为第一接收信号以及Rs2为第二接收信号。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上述说明轻易了解如何基于适当的算法计算出延迟值t1、t2、t3、t4,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此外,需说明者,为简化说明,前述实施例仅描述1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及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2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前述实施例轻易了解本发明可实现任何数目组传送端天线搭配任何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其只要满足各组传送天线中的各二天线与各组接收天线中的天线间的距离实质上相同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1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1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1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如图6所示,其系第一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13更包含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11更包含第四天线A4、第二反相器I2、第一加法器S1、第二加法器S2、第一循环器(circulator)C1、第二循环器C2、第三循环器C3及第四循环器C4。每一循环器皆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以及一第三端点。
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天线皆同时作为发射信号及接收信号使用。各循环器的第一端点耦接至一传送馈入点,第二端点耦接至一天线及第三端点耦接至一接收馈入点。由于循环器的元件特性属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另外,为解决循环器中第一端点与第三端点间的信号泄露(leakage)及同一组传送接收端天线间的传送信号相互干扰,本发明更将对应同一组传送接收端天线的循环器的第三端点处的信号先透过加法器相加后,再馈入至接收馈入点。
具体而言,第一循环器C1的第一端点透过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一天线A1,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使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循环器C1分别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二循环器C2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二天线A2,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2,使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循环器C2分别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第三循环器C3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三天线A3,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使第三天线A3透过第三循环器C3分别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四循环器C4的第一端点透过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二端点耦接至第四天线A4,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使第四天线A4透过第四循环器C4分别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第一天线A1与第四天线A4间的距离为d1,4,第二天线A2与第四天线A4间的距离为d2,4。类似地,为使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第一接收信号中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的天线设置系使d1,3与d2,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d1,4与d2,4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d1,3与d1,4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2,3与d2,4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需说明者,本实施例系可如第五实施例加入延迟器,以进行校正来补偿天线的位置设置上的误差,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因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第六实施轻易了解如何加入延迟器并进行校正,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如图7所示,其系为本发明的无线装置2的示意图。无线装置2包含一天线模块21以及一FDR收发器23。FDR收发器23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用以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天线模块11包含一第一反相器I1、一第一加法器S1、一第一天线A1、一第二天线A2以及一第三天线A3。第一天线A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透过第一反相器I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三天线A3透过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第一天线A1与第二天线A2间的距离为d1,2,第一天线与第三天线间的距离为d1,3。为使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系将d1,2与d1,3设计成实质相同(即d1,2与d1,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具体而言,由于d1,2与d1,3实质相同,故第二天线A2及第三天线A3可同时地接收到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讯信号。基于此特性,藉由将第二天线A2所接收的信号反向,并与第三天线A3所接收的信号相加,即可将第一接收信号中的第一传送信号成份移除。
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如图8所示,其系为第七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23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天线模块21更包含一第四天线A4。第四天线A4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四天线A4与第二天线A2间的距离为d4,2,第四天线A4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4,3。同样地,为使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系将d4,2与d4,3设计成实质相同(即d4,2与d4,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
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如图9所示,其系为第八实施例的延伸。FDR收发器2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21更包含一第二反相器I2、一第二加法器S2、一第五天线A5及一第六天线A6。第五天线A5透过第二反相器I2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六天线A6透过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一天线A1与第五天线A5间的距离为d1,5,第一天线A1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1,6,第四天线A4与第五天线A5间的距离为d4,5,第四天线A4与第六天线A6间的一距离为d4,6。同样地,为使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亦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系将d1,5与d1,6设计成实质相同(即d1,5与d1,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将d4,5与d4,6设计成实质相同(即d4,5与d4,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
本发明第十实施例图10所示,系为第七实施例的延伸。类似地,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自干扰无法消除,本实施例系在第七实施例的天线模块21中加设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以及一第二延迟器D2。第二天线A2透过第一反相器I1、第一加法器S1及第一延迟器D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三天线A3透过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同样地,在d1,2与d1,3实际上不相同,而具有一距离差Δd时,本发明可藉由传送测试信号,使控制器CON根据接收馈入点RX1处的接收信号,计算一校正值,并根据此校正值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延迟值t1及第二延迟器D2的延迟值t2,补偿d1,2与d1,3的距离差Δd。如此一来,d1,2与d1,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本发明亦可使该第二天线A2及第三天线A3所接收的第一接收信号可同时到达第一加法器S1,以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自干扰现象。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2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2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2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如图11所示,其系为第9实施例的延伸。类似地,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无法消除,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2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一第三延迟器D3以及一第四延迟器D4。第二天线A2透过第一反相器I1、第一延迟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三天线A3透过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五天线A5透过第二反相器I2、第三延迟器D3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六天线A6透过第四延迟器D4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第三延迟器D3、第四延迟器D4、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并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延迟值t1、第二延迟器D2的延迟值t2、第三延迟器D3的延迟值t3及第四延迟器D4的延迟值t4。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d1,2与d1,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1,d1,5与d1,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2,d4,2与d4,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3,以及d4,5与d4,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Δd4。实务上要同时补偿距离差Δd1、Δd2、Δd3、Δd4,以完美地同时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自干扰现象通常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本发明于校正阶段,系根据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决定延迟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最小,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同样地,控制器CON可设计成基于基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粒子群聚优化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异步粒子群聚优化法(Asynchronous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PSO)、动态差异型算法(DynamicDifferentialEvolution;DDE)或其他类似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延迟值t1、t2、t3、t4,使得为最小值,其中Rp为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Rs1为第一接收信号以及RS1为第二接收信号。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上述说明轻易了解如何基于适当的算法计算出延迟值t1、t2、t3、t4,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此外,需说明者,为简化说明,前述实施例仅描述1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及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2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前述实施例轻易了解任何数目组传送端天线搭配任何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其只要满足各组接收天线中的各二天线与各组传送天线中的天线间的距离实质上相同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2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2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2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如图12所示,其系为第七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23更包含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21更包含第四天线A4、第二反相器I2、第二加法器S2、第一循环器C1、第二循环器C2、第三循环器C3及第四循环器C4。每一循环器皆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以及一第三端点。
同样地,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天线皆同时作为发射信号及接收信号使用。各循环器的第一端点耦接至一传送馈入点,第二端点耦接至一天线及第三端点耦接至一接收馈入点。由于循环器的元件特性属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将对应同一组传送接收端天线的循环器的其中之一的第三端点处的信号先透过反相器反向后,再与另一第三端点处的信号透过加法器相加,不但可使得接收馈入点处的自干扰,更可解决循环器中第一端点与第三端点间的信号泄露(leakage)及同一组传送接收端天线间的传送信号相互干扰。
具体而言,第一循环器C1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一天线A1,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二反相器I2、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使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循环器C1分别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二循环器C2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二天线A2,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一反相器I1、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使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循环器C2分别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第三循环器C3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二端点耦接至第三天线A3,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使第三天线A3透过第三循环器C3分别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四循环器C4的第一端点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端点耦接至第四天线A4,以及第三端点透过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使第四天线A4透过第四循环器C4分别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第一天线A1与第二天线A2间的距离为d1,2,第一天线A1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1,3。类似地,为使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第一接收信号中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的天线设置系使d1,2与d1,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2,4与d3,4的距离差实质上为0。需说明者,本实施例系可如第十一实施例加入延迟器,以进行校正来补偿天线的位置设置上的误差,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因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第十一实施轻易了解如何加入延迟器并进行校正,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如图13所示,其系为本发明的无线装置3的示意图。无线装置3包含一天线模块31以及一FDR收发器33。FDR收发器33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用以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天线模块31包含一第一天线A1、一第二天线A2以及一第三天线A3。第一天线A1与第二天线A2皆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三天线A3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第一天线A1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1,3,第二天线A2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2,3。d1,3与d2,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其中λ为对应FDR收发器33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不同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系藉由传送信号经由不同的传送天线以传递距离相差λ/2的方式传递到接收天线,以使得相对的传送信号(即由二传送天线分别发射的传送信号)到达接收天线时具有反向关系(即相位差180度),进而使得传送信号于接收信号中所产生的干扰得以消除。
需说明者,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基于上述说明,可轻易了解本实施例的天线设置因传递距离相差λ/2,故代表同一符元(symbol)的相对传送信号在时间上系无法完全重叠;据此,相较于天线设置为传递距离相同的实施态样,本实施例较适合应用于正交分频多工(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通讯系统或符元间具有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的通讯系统。
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如图14所示,其系第十三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33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天线模块31更包含一第四天线A4及一第五天线A5。第四天线A4与第五天线A5皆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四天线A4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4,3,第五天线A5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5,3。d4,3与d5,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使自第四天线A4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与自第五天线A5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在第三天线A3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进而使得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
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如图15所示,其系第十四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FDR收发器3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31更包含一第六天线A6,且第六天线A6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一天线A1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1,6,第二天线A2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2,6,第四天线A4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4,6,第五天线A5与第六天线间A6的距离为d5,6
d1,6与d2,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且d4,6与d5,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使自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与自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在第六天线A6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并使自第四天线A4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与自第五天线A5所发射的第二传送信号在第六天线A6处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进而使得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
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如图16所示,系为第十三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无法消除,天线模块31中更设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以及一第二延迟器D2。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延迟器D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延迟器D2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
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并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一延迟值t1及第二延迟器D2的一延迟值t2,补偿距离差Δd。如此一来,即使d1,3与d2,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本发明亦可使自第一天线A1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与第二天线A2所发射的第一传送信号以相当于传递距离相差λ/2的方式到达第三天线A3,而使得第一传送信号在第三天线A3处的成份得以互相抵消,以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自干扰现象。
需说明者,于本实施例中,延迟器系为时间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延迟器亦可为相位延迟器。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3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3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3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如图17所示,其第十五实施例的延伸。类似地,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无法消除,天线模块3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一第三延迟器D3以及一第四延迟器D4。第一天线A1透过第一延迟器D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透过第二延迟器D2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四天线A4透过第三延迟器D3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五天线A5透过第四延迟器D4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
控制器CON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一延迟值t1、第二延迟器D2的一延迟值t2、第三延迟器D3的一延迟值t3及第四延迟器D4的一延迟值t4。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d1,3与d2,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1,d4,3与d5,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2,d1,6与d2,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3,以及d1,6与d2,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4。实务上要同时补偿距离差Δd1、Δd2、Δd3、Δd4,以完美地同时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自干扰现象通常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本发明于校正阶段,系根据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决定延迟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最小,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如先前所述,本发明的控制器CON可设计成基于基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粒子群聚优化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异步粒子群聚优化法(Asynchronous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PSO)、动态差异型算法(DynamicDifferentialEvolution;DDE)或其他类似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延迟值t1、t2、t3、t4,使得为最小值,其中Rp为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Rs1为第一接收信号以及Rs2为第二接收信号。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上述说明轻易了解如何基于适当的算法计算出延迟值t1、t2、t3、t4,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此外,需说明者,为简化说明,前述实施例仅描述1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及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2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前述实施例轻易了解任何数目组传送端天线搭配任何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其只要满足各组传送天线中的各二天线与各组接收天线中的天线间具有距离差λ/2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3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3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3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如图18所示,其系为本发明的无线装置4的示意图。无线装置4包含一天线模块41以及一FDR收发器43,且天线模块41耦接至FDR收发器43。FDR收发器43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用以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天线模块41包含一第一加法器S1、一第一天线A1、一第二天线A2以及一第三天线A3。第一天线A1耦接至第一传送馈入点TX1。第二天线A2及第三天线A3接透过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其中第一天线A1与第二天线A2间的距离为d1,2,第一天线A1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1,3。d1,2与d1,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λ为对应FDR收发器43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
具体而言,由于d1,2与d1,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故第二天线A2及第三天线A3同时间自第一天线A1所接收到的第一传送信号具有反向关系。基于此特性,藉由将第二天线A2所接收的信号与第三天线A3所接收的信号相加,即可将第一接收信号中的第一传送信号成份移除。
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如图19所示,其系第十八实施例的延伸。FDR收发器43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用以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天线模块41更包含一第四天线A4。第四天线A4耦接至第二传送馈入点TX2。第四天线A4与第二天线A2间的距离为d4,2,第四天线A4与第三天线A3间的距离为d4,3。同样地,为使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第一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系将d4,2与d4,3设计成实质上具有距离差λ/2(即d4,2与d4,3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如图20所示,其系第十九实施例的延伸。FDR收发器4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天线模块41更包含一第二加法器S2、一第五天线A5及一第六天线A6,且第五天线A5及第六天线A6皆透过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一天线A1与第五天线A5间的距离为d1,5,第一天线A1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1,6,第四天线A4与第五天线A5间的距离为d4,5,第四天线A4与第六天线A6间的距离为d4,6
同样地,为使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的第二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亦得以消除,本实施例系将d1,5与d1,6设计成实质上具有距离差λ/2(即d1,5与d1,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将d4,5与d4,6设计成实质上具有距离差λ/2(即d4,5与d4,6的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如图21所示,其系为第十八实施例的延伸。类似地,为解决实际上天线的位置设置具有误差,以致于自干扰无法消除,天线模块41中更设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以及一第二延迟器D2。第二天线A2透过第一延迟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三天线A3透过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
同样地,在d1,2与d1,3实际上具有一距离差λ/2+Δd时,本发明可藉由传送测试信号,使控制器CON根据接收馈入点RX1处的接收信号,计算一校正值,并根据此校正值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延迟值t1及第二延迟器D2的延迟值t2,补偿d1,2与d1,3的距离差Δd。如此一来,d1,2与d1,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本发明亦可使该第二天线A2及第三天线A3所接收的第一接收信号以相当于传递距离相差λ/2的方式到达第一加法器S1,以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的自干扰现象。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4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4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4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如图22所示,其系第二十实施例的延伸。于本实施例中,天线模块4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迟器D1、第二延迟器D2、一第三延迟器D3以及一第四延迟器D4。第二天线A2透过第一延迟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三天线A3透过第二延迟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馈入点RX1,第五天线A5透过第三延迟器D3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第六天线A6透过第四延迟器D4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馈入点RX2。
控制器CON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调整第一延迟器D1的一延迟值t1、第二延迟器D2的一延迟值t2、第三延迟器D3的一延迟值t3及第四延迟器D4的一延迟值t4。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d1,2与d1,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1,d1,5与d1,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2,d4,2与d4,3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3,以及d4,5与d4,6实际上存在距离差λ/2+Δd4。实务上要同时补偿距离差Δd1、Δd2、Δd3、Δd4,以完美地同时消除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及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自干扰现象通常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本发明于校正阶段,系根据第一接收馈入点RX1处的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馈入点RX2处的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决定延迟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最小,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如先前所述,本发明的控制器CON可设计成基于基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粒子群聚优化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异步粒子群聚优化法(Asynchronous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PSO)、动态差异型算法(DynamicDifferentialEvolution;DDE)或其他类似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延迟值t1、t2、t3、t4,使得为最小值,其中Rp为接收信号能量加总值、Rs1为第一接收信号以及Rs2为第二接收信号。由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上述说明轻易了解如何基于适当的算法计算出延迟值t1、t2、t3、t4,以使自干扰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此外,需说明者,为简化说明,前述实施例仅描述1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1组接收端天线及2组传送端天线搭配2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基于前述实施例轻易了解任何数目组传送端天线搭配任何组接收端天线的天线配置态样,其只要满足各组传送天线中的各二天线与各组接收天线中的天线间具有距离差λ/2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再者,于本实施例中系将控制器CON设置于天线模块41中,以调整各延迟器;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设置于FDR收发器43中,或进一步地整合于FDR收发器43的射频芯片中,故这些变化皆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无线装置可藉由天线配置,使得传送信号得以于接收信号中消除,以解决FDR架构下的自干扰问题,进而使得无线装置得以基于FDR架构进行信号传输。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无线装置,包含:
一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
一天线模块,包含:
一第一反相器;
一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一第二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以及
一第三天线,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该第二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3,d1,3与d2,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及一第二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一延迟值及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以及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二反相器;
一第四天线,透过该第二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以及
一第五天线,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其中,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3,该第五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5,3,d4,3与d5,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第六天线,该第六天线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6,该第二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6,该第四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6,该第五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5,6,d1,6与d2,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4,6与d5,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一第二延迟器、一第三延迟器及一第四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第二延迟器、第三延迟器、第四延迟器、该第一接收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及该第二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三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四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四天线透过该第三延迟器及该第二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该第五天线透过该第四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一加法器;
一第二加法器;
一第二反相器;
一第四天线;以及
一第一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透过该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一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一第二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二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一第三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三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三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及
一第四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透过该第二反相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四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四天线透过该第四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四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4,该第二天线与该第四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4,d1,4与d2,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d1,3与d1,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2,3与d2,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7.一种无线装置,包含:
一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
一天线模块,包含:
一第一反相器;
一第一加法器;
一第一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一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及
一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2,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d1,2与d1,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及一第二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以及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第四天线,该第四天线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其中,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2,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3,d4,2与d4,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二反相器;
一第二加法器;
一第五天线,透过该第二反相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一第六天线,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五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5,该第一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6,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五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5,该第四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6,d1,5与d1,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4,5与d4,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一第二延迟器、一第三延迟器及一第四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该第三延迟器、该第四延迟器、该第一接收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及该第二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一延迟值、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三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四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反相器、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五天线透过该第二反相器、该第三延迟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及该第六天线透过该第四延迟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一加法器;
一第二加法器;
一第二反相器;
一第四天线;以及
一第一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一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二反相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一第二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二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一反相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一第三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三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三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及
一第四循环器,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及一第三端点,该第一端点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端点耦接至该第四天线,以及该第三端点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使该第四天线透过该第四循环器分别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2,该第二天线与该第四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4,d1,2与d2,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d1,3与d3,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以及d2,4与d3,4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0。
13.一种无线装置,包含:
一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自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
一天线模块,包含:
一第一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一第二天线,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以及
一第三天线,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该第二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3,d1,3与d2,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λ为对应该FDR收发器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及一第二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以及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四天线,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以及
一第五天线,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其中,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3,该第五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5,3,d4,3与d5,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第六天线,该第六天线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6,该第二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2,6,该第四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6,该第五天线与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5,6,d1,6与d2,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d4,6与d5,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一第二延迟器、一第三延迟器及一第四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该第三延迟器、该第四延迟器、该第一接收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及该第二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三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四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一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该第四天线透过该第三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以及该第五天线透过该第四延迟器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18.一种无线装置,包含:
一全双工无线电收发器,包含一第一传送馈入点及一第一接收馈入点,且用以自该第一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一传送信号,以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一接收信号;
一天线模块,包含:
一第一加法器;
一第一天线,透过耦接至该第一传送馈入点;
一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及
一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2,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3,d1,2与d1,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λ为对应该FDR收发器的一工作频率的一波长。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及一第二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接收馈入点,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以及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传送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传送馈入点,传送一第二传送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第四天线,该第四天线耦接至该第二传送馈入点;
其中,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2,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三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3,d4,2与d4,3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FDR收发器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馈入点,且更用以自该第二接收馈入点,接收一第二接收信号;
该天线模块更包含:
一第二加法器;
一第五天线,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一第六天线,透过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其中,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五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5,该第一天线与该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1,6,该第四天线与该第五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5,该第四天线与第六天线间的一距离为d4,6,d1,5与d1,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以及d4,5与d4,6的一距离差实质上为λ/2。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模块更包含一控制器、一第一延迟器、一第二延迟器、一第三延迟器及一第四延迟器,该控制器耦接至该第一延迟器、该第二延迟器、该第三延迟器、该第四延迟器、该第一接收馈入点及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且用以根据该第一接收信号及该第二接收信号,调整该第一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三延迟器的一延迟值及该第四延迟器的一延迟值,该第二天线透过该第一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三天线透过该第二延迟器及该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一接收馈入点,该第五天线透过该第三延迟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以及该第六天线透过该第四延迟器及该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该第二接收馈入点。
CN201510656832.3A 2014-10-17 2015-10-12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Pending CN105530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65022P 2014-10-17 2014-10-17
US62/065,022 2014-10-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0027A true CN105530027A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49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6832.3A Pending CN105530027A (zh) 2014-10-17 2015-10-12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12180A1 (zh)
CN (1) CN105530027A (zh)
TW (1) TWI580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20832A (zh) * 2016-11-16 2018-06-0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無線通訊裝置及其數位自干擾估測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2263A (zh) * 2012-12-26 2013-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
WO2013185481A1 (zh) * 2012-06-15 2013-1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接收抗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634022A (zh) * 2013-12-09 2014-03-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203872199U (zh) * 2014-01-13 2014-10-08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无线通信系统的自干扰消除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6347B2 (en) * 2010-10-14 2014-03-04 Physical Devices,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US20120154249A1 (en) * 2010-12-13 2012-06-21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antenna cancell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230419B2 (en) * 2011-02-03 2019-03-12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Adaptive techniques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US10243719B2 (en) * 2011-11-09 2019-03-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MIMO radios
US9325432B2 (en) * 2012-02-08 2016-04-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ull-duplex signal shaping
JP2016508304A (ja) * 2012-12-11 2016-03-1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信号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US9344142B2 (en) * 2013-12-23 2016-05-17 Dsp Group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itigating leakage signals
WO2015160009A1 (ko) * 2014-04-17 2015-10-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 이중 무선 방식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자기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US9264153B2 (en) * 2014-04-27 2016-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ling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between transmission antenna and reception antenna
EP3185359B1 (en) * 2014-09-22 2019-11-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ntenna system
US10205585B2 (en) * 2014-09-25 2019-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og cancellation for division free duplexing for radios using MIM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85481A1 (zh) * 2012-06-15 2013-1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接收抗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392263A (zh) * 2012-12-26 2013-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
CN103634022A (zh) * 2013-12-09 2014-03-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203872199U (zh) * 2014-01-13 2014-10-08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无线通信系统的自干扰消除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卞宏梁等: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研究》", 《电信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0203B (zh) 2017-04-21
TW201631911A (zh) 2016-09-01
US20160112180A1 (en)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0357B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全双工预编码结构的系统和方法
CN104283580B (zh) 射频模块的无源互调pim干扰抵消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0553958B2 (en) Array antenna system
WO2015035948A1 (zh) 一种远端射频单元通道校正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701510B (zh) 无线全双工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模拟自干扰信号消除装置
WO2012103831A3 (zh) 一种天线设备和系统
CN104685843B (zh) 一种天线和通信设备
CN102340471B (zh) 基带拉远场景下的信号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077483B (zh) 信号转换器、无线信号发送系统及无线信号接收系统
CN103905345B (zh) 通道校正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4124526A (zh) 双无线通信设备
CN202197283U (zh) 通信中继装置及其驻波比检测装置
CN110391892B (zh) 全双工自干扰减弱方法及全双工自干扰减弱系统
WO2016044984A1 (zh) 一种天线系统
US1023042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lanced passive cancellation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CN105376184A (zh) 一种窄带全双工系统的二维天线对消方法
CN203225773U (zh) 天馈系统驻波检测装置
US20120207235A1 (en)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CN105530027A (zh) 用于全双工无线电的无线装置
CN103312366B (zh) 有源天线、基站和抑制干扰的方法
US10333492B2 (en) Delay compensation apparatus
CN103401593B (zh) 垂直极化接入装置及其分集接收系统
CN205141137U (zh) 一种毫米波集成微带天线
CN102113251B (zh) 用于均衡射频滤波器的方法和均衡器
Jasim et al. A simple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technique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