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0203B -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0203B
TWI580203B TW104132811A TW104132811A TWI580203B TW I580203 B TWI580203 B TW I580203B TW 104132811 A TW104132811 A TW 104132811A TW 104132811 A TW104132811 A TW 104132811A TW I580203 B TWI580203 B TW I5802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feed point
delay
coupled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2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1911A (zh
Inventor
廖書漢
蔡宜學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ublication of TW20163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0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02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1Suppression of signals in the return path, i.e. bidirectional contro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透過天線間的距離設計,消除傳送訊號對接收訊號所產生之之自干擾。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使用無線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進行通訊或資料傳輸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在傳統的無線電架構下,無線裝置需於不同時間分別傳送訊號及接收訊號(即分時多工),或者需於不同的頻帶上分別傳送訊號及接收訊號(即分頻多工)。為提高訊號傳輸的速度及頻譜的使用效率,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架構因而被提出,並已成為目前學術界及業界熱烈研究討論的議題。
在FDR架構下,無線裝置係同時間且同頻率地傳送及接收訊號,透過同時同頻的雙向傳輸,使得訊號的傳輸時間得以縮短,並提高頻譜的使用效率。然而,由於訊號的傳送與接收是在同時間且同頻率的狀態下進行,故無線裝置除了會接收其他無線裝置所傳送的訊號外,亦會接收到本身所傳送的訊號,因而產生自干擾問題,導致接收訊號無法被使用。
有鑑於此,如何解決FDR架構下的自干擾問題,乃是學術 界及業界亟需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裝置。本發明藉由天線配 置,消除無線裝置之傳送訊號對其接收訊號的自干擾,進而使得無線裝置得以基於FDR架構進行訊號傳輸。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揭露一種無線裝置,其包含一全雙 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以及一天線模組。該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該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天線、一第二天線以及一第三天線。該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以及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此外,本發明更揭露一種無線裝置,其包含一FDR收發器 以及一天線模組。該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該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天線、一第二天線以及一第三天線。該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該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 點。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以及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此外,本發明更揭露一種無線裝置,其包含一FDR收發器 以及一天線模組。該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該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天線、一第二天線以及一第三天線。該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以及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此外,本發明更揭露一種無線裝置,該無線裝置同樣包含 一FDR收發器以及一天線模組。該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該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天線、一第二天線以及一第三天線。該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 該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以及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在參閱圖式及隨後描述之實施方式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 通常知識者便可瞭解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優點以及本發明之技術手段及實施態樣。
1‧‧‧無線裝置
2‧‧‧無線裝置
3‧‧‧無線裝置
4‧‧‧無線裝置
11‧‧‧天線模組
21‧‧‧天線模組
31‧‧‧天線模組
41‧‧‧天線模組
13‧‧‧FDR收發器
23‧‧‧FDR收發器
33‧‧‧FDR收發器
43‧‧‧FDR收發器
A1‧‧‧第一天線
A2‧‧‧第二天線
A3‧‧‧第三天線
A4‧‧‧第四天線
A5‧‧‧第五天線
A6‧‧‧第六天線
C1‧‧‧第一循環器
C2‧‧‧第二循環器
C3‧‧‧第三循環器
C4‧‧‧第四循環器
I1‧‧‧第一反相器
I2‧‧‧第二反相器
D1‧‧‧第一延遲器
D2‧‧‧第二延遲器
D3‧‧‧第三延遲器
D4‧‧‧第四延遲器
S1‧‧‧第一加法器
S2‧‧‧第二加法器
TX1‧‧‧第一傳送饋入點
TX2‧‧‧第二傳送饋入點
RX1‧‧‧第一接收饋入點
RX2‧‧‧第二接收饋入點
CON‧‧‧控制器
第1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2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3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4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5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6圖係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第7圖係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8圖係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9圖係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10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11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12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無線裝置2之示意圖;第13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之無線裝置3之示意圖;第14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之無線裝置3之示意圖;第15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之無線裝置3之示意圖;第16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之無線裝置3之示意圖;第17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之無線裝置3之示意圖;第18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之無線裝置4之示意圖; 第19圖係為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之無線裝置4之示意圖;第20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之無線裝置4之示意圖;第21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4之示意圖;以及第22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之無線裝置4。
以下將透過實施例來解釋本發明內容,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須在如實施例所述之任何特定的環境、應用或特殊方式方能實施。因此,關於實施例之說明僅為闡釋本發明之目的,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需說明者,以下實施例及圖式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之元件已省略而未繪示,且圖式中各元件間之尺寸關係僅為求容易瞭解,並非用以限制實際比例。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如第1圖所示,其係為本發明之無線裝置1之示意圖。無線裝置1包含一天線模組11以及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13。需注意者,為簡明起見,無線裝置1之其它元件,例如顯示模組、電源模組、輸入模組及與本發明較不相關的元件,皆於圖中省略而未繪示。
天線模組11包含一第一反相器I1、一第一天線A1、一第二天線A2以及一第三天線A3。FDR收發器13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TX1,用以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類似地,為簡明起見,FDR收發器13之其它元件,例如射頻晶片、放大器、濾波器及與本發明較不相關的元件,亦皆於圖中省略而未繪示。
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 TX1,而第二天線A2直接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因此,由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因經由第一反相器I1係與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成反相關係。第三天線A3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第一天線A1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1,3,第二天線與第 三天線間之距離為d2,3。於本實施例中,藉由將d1,3與d2,3設計成相同(即d1,3與d2,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使自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與自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在第三天線A3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進而使得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需說明者,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上述說明,可輕易瞭解本發明可藉由將彼此反向的傳送訊號經由不同的傳送天線同時間地傳遞到接收天線,以使得傳送訊號於接收訊號中所產生之干擾得以消除,故在此不再對其細節加以贅述。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如第2圖所示,其係為第一實施例之延 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13更包含一第二傳送饋入點TX2,其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天線模組11更包含一第二反相器I2、一第四天線A4及一第五天線A5。第四天線A4透過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而第五天線A5直接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據此,由第四天線A4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因經由第二反相器I2係與第五天線A5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成反相關係。
第四天線A4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4,3,第五天線A5與 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5,3。類似地,於本實施例中,藉由將d4,3與d5,3設計 成相同(即d4,3與d5,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使自第四天線A4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與自第五天線A5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在第三天線A3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進而使得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如第3圖所示,其係為第二實施例之延 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1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饋入點RX2,其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天線模組11更包含一第六天線A6,且第六天線A6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第一天線A1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1,6,第二天線A2與 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2,6,第四天線A4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4,6,第五天線A5與第六天線間A6之距離為d5,6。類似地,藉由將d1,6與d2,6設計成相同(即d1,6與d2,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將d4,6與d5,6設計成相同(d4,6與d5,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使自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與自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在第六天線A6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並使自第四天線A4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與自第五天線A5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在第六天線A6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進而使得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如第4圖所示,其為第一實施例之延伸。 於本實施例中,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無法消除,天線模組11中更設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以及一第二延遲器D2。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及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並根據第一接收訊號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一延 遲值t1及第二延遲器D2之一延遲值t2。
具體而言,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延遲器D1及第一反相器I1 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延遲器D2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當d1,3與d2,3實際上不相同且具有一距離差△d時,本發明可藉由傳送測試訊號,使控制器CON根據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接收訊號,計算一校正值,並根據此校正值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延遲值t1及第二延遲器D2之延遲值t2,補償d1,3與d2,3之距離差△d。
如此一來,即使d1,3與d2,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本發明亦 可使自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與自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同時到達第三天線A3,而使得第一傳送訊號在第三天線A3處的成份得以互相抵消,以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自干擾現象。需說明者,於本實施例中,延遲器係為時間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延遲器亦可為相位延遲器或其他具有相同延遲效果之元件。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1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1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1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如第5圖所示,其係為第三實施例之延 伸。類似地,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無法消除,天線模組1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一第二延遲器D2、一第三延遲器D3以及一第四延遲器D4。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第三延遲器D3、第四延遲器D4、第一接收饋入點R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延遲器D1及第一反相器I1耦接至第一 傳送饋入點TX1,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延遲器D2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四天線A4透過第三延遲器D3及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五天線A5透過第四延遲器D4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控制器CON根據第一接收訊號及第二接收訊號,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一延遲值t1、第二延遲器D2之一延遲值t2、第三延遲器D3之一延遲值t3及第四延遲器D4之一延遲值t4。
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d1,3與d2,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 △d1,d4,3與d5,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2,d1,6與d2,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3,以及d1,6與d2,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4。實務上要同時補償距離差△d1、△d2、△d3、△d4,以完美地同時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自干擾現象通常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本發明於校正階段,係根據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決定延遲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最小,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
詳言之,本發明之控制器CON可設計成基於基因演算法 (genetic algorithm;GA)、粒子群聚最佳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非同步粒子群聚最佳化法(Asynchronou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動態差異型演算法(Dynamic Differential Evolution;DDE)或其他類似的演算法,計算出最佳的延遲值t1、t2、t3、t4,使得為最小值,其中Rp為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Rs 1為 第一接收訊號以及Rs 2為第二接收訊號。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上述說明輕易瞭解如何基於適當的演算法計算出延遲值t1、t2、t3、t4,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此外,需說明者,為簡化說明,前述實施例僅描述1組傳送 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及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2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前述實施例輕易瞭解本發明可實現任何數目組傳送端天線搭配任何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其只要滿足各組傳送天線中的各二天線與各組接收天線中的天線間的距離實質上相同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1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1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1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六實施例如第6圖所示,其係第一實施例之延伸。 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13更包含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天線模組11更包含第四天線A4、第二反相器I2、第一加法器S1、第二加法器S2、第一循環器(circulator)C1、第二循環器C2、第三循環器C3及第四循環器C4。每一循環器皆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以及一第三端點。
於本實施例中,每個天線皆同時作為發射訊號及接收訊號 使用。各循環器之第一端點耦接至一傳送饋入點,第二端點耦接至一天線及第三端點耦接至一接收饋入點。由於循環器之元件特性屬本領域之公知 常識,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另外,為解決循環器中第一端點與第三端點間的訊號洩露(leakage)及同一組傳送接收端天線間的傳送訊號相互干擾,本發明更將對應同一組傳送接收端天線之循環器的第三端點處的訊號先透過加法器相加後,再饋入至接收饋入點。
具體而言,第一循環器C1之第一端點透過第一反相器I1耦 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端點耦接至第一天線A1,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使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循環器C1分別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二循環器C2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端點耦接至第二天線A2,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2,使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循環器C2分別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第三循環器C3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 二端點耦接至第三天線A3,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使第三天線A3透過第三循環器C3分別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及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四循環器C4之第一端點透過第二反相器I2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二端點耦接至第四天線A4,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使第四天線A4透過第四循環器C4分別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及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第一天線A1與第四天線A4間之距離為d1,4,第二天線A2與 第四天線A4間之距離為d2,4。類似地,為使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第一接收訊號中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 本實施例之天線設置係使d1,3與d2,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d1,4與d2,4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d1,3與d1,4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d2,3與d2,4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需說明者,本實施例係可如第五實施例加入延遲器,以進行校正來補償天線之位置設置上的誤差,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第六實施輕易瞭解如何加入延遲器並進行校正,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本發明第七實施例如第7圖所示,其係為本發明之無線裝置 2之示意圖。無線裝置2包含一天線模組21以及一FDR收發器23。FDR收發器23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用以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天線模組11包含一第一反相器I1、一第一加法器S1、一第一天線A1、一第二天線A2以及一第三天線A3。第一天線A1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天線A2透過第一反相器I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三天線A3透過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第一天線A1與第二天線A2間之距離為d1,2,第一天線與第 三天線間之距離為d1,3。為使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係將d1,2與d1,3設計成實質相同(即d1,2與d1,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具體而言,由於d1,2與d1,3實質相同,故第二天線A2及第三天線A3可同時地接收到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訊訊號。基於此特性,藉由將第二天線A2所接收的訊號反向,並與第三天線A3所接收的訊號相加,即可將第一接收訊號中的第一傳送訊號成份移除。
本發明第八實施例如第8圖所示,其係為第七實施例之延 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23更包含一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天線模組21更包含一第四天線A4。第四天線A4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四天線A4與第二天線A2間之距離為d4,2,第四天線A4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4,3。同樣地,為使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係將d4,2與d4,3設計成實質相同(即d4,2與d4,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
本發明第九實施例如第9圖所示,其係為第八實施例之延 伸。FDR收發器2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天線模組21更包含一第二反相器I2、一第二加法器S2、一第五天線A5及一第六天線A6。第五天線A5透過第二反相器I2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六天線A6透過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一天線A1與第五天線A5間之距離為d1,5,第一天線A1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1,6,第四天線A4與第五天線A5間之距離為d4,5,第四天線A4與第六天線A6間之一距離為d4,6。同樣地,為使第二接收饋入點RX2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亦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係將d1,5與d1,6設計成實質相同(即d1,5與d1,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將d4,5與d4,6設計成實質相同(即d4,5與d4,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
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第10圖所示,係為第七實施例之延伸。 類似地,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自干擾無法消除,本實施例係在第七實施例之天線模組21中加設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以及一第二延遲器D2。第二天線A2透過第一反相器I1、第一加法器S1及第一延遲器D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三天線A3透過第二 延遲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同樣地,在d1,2與d1,3實際上不相同,而具有一距離差△d 時,本發明可藉由傳送測試訊號,使控制器CON根據接收饋入點RX1處之接收訊號,計算一校正值,並根據此校正值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延遲值t1及第二延遲器D2之延遲值t2,補償d1,2與d1,3之距離差△d。如此一來,d1,2與d1,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本發明亦可使該第二天線A2及第三天線A3所接收之第一接收訊號可同時到達第一加法器S1,以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自干擾現象。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2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2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2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如第11圖所示,其係為第9實施例之延 伸。類似地,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無法消除,本實施例之天線模組2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一第三延遲器D3以及一第四延遲器D4。第二天線A2透過第一反相器I1、第一延遲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三天線A3透過第二延遲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五天線A5透過第二反相器I2、第三延遲器D3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六天線A6透過第四延遲器D4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第三 延遲器D3、第四延遲器D4、第一接收饋入點R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並根據第一接收訊號及第二接收訊號,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延遲值t1、第二延遲器D2之延遲值t2、第三延遲器D3之延遲值t3及第四延遲器D4之延遲值t4。
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d1,2與d1,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 △d1,d1,5與d1,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2,d4,2與d4,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3,以及d4,5與d4,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d4。實務上要同時補償距離差△d1、△d2、△d3、△d4,以完美地同時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自干擾現象通常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本發明於校正階段,係根據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決定延遲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最小,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
同樣地,控制器CON可設計成基於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粒子群聚最佳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非同步粒子群聚最佳化法(Asynchronou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動態差異型演算法(Dynamic Differential Evolution;DDE)或其他類似的演算法,計算出最佳的延遲值t1、t2、t3、t4,使得為最小值,其中Rp為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Rs 1為第一接收訊號以及Rs 2為第二接收訊號。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上述說明輕易瞭解如何基於適當的演算法計算出延遲值t1、t2、t3、t4,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此外,需說明者,為簡化說明,前述實施例僅描述1組傳送 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及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2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前述實施例輕易瞭解任何數目組傳送端天線搭配任何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其只要滿足各組接收天線中的各二天線與各組傳送天線中的天線間的距離實質上相同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2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2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2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如第12圖所示,其係為第七實施例之 延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23更包含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 天線模組21更包含第四天線A4、第二反相器I2、第二加法器S2、第一循環器C1、第二循環器C2、第三循環器C3及第四循環器C4。每一循環器皆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以及一第三端點。
同樣地,於本實施例中,每個天線皆同時作為發射訊號及 接收訊號使用。各循環器之第一端點耦接至一傳送饋入點,第二端點耦接至一天線及第三端點耦接至一接收饋入點。由於循環器之元件特性屬本領域之公知常識,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將對應同一組傳送接收端天線之循環器之其中之一的第三端點處之訊號先透過反相器反向後,再與另一第三端點處之訊號透過加法器相加,不但可使得接收饋入點處的自干擾,更可解決循環器中第一端點與第三端點間的訊號洩漏 (leakage)及同一組傳送接收端天線間的傳送訊號相互干擾。
具體而言,第一循環器C1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 點TX1,第二端點耦接至第一天線A1,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二反相器I2、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使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循環器C1分別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二循環器C2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二端點耦接至第二天線A2,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一反相器I1、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使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循環器C2分別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及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第三循環器C3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 二端點耦接至第三天線A3,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使第三天線A3透過第三循環器C3分別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及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四循環器C4之第一端點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端點耦接至第四天線A4,以及第三端點透過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使第四天線A4透過第四循環器C4分別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第一天線A1與第二天線A2間之距離為d1,2,第一天線A1與 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1,3。類似地,為使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第一接收訊號中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之天線設置係使d1,2與d1,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d2,4與d3,4之距離差實質上為0。需說明者,本實施例係可如第十一實施例加入延遲器,以進行校正來補償天線之位置設置上的誤差,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因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第十一實施輕易瞭解如何加入延遲器並進行校正,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如第13圖所示,其係為本發明之無線 裝置3之示意圖。無線裝置3包含一天線模組31以及一FDR收發器33。FDR收發器33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用以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天線模組31包含一第一天線A1、一第二天線A2以及一第三天線A3。第一天線A1與第二天線A2皆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三天線A3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第一天線A1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1,3,第二天線A2與 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2,3。d1,3與d2,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其中λ為對應FDR收發器33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不同於前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係藉由傳送訊號經由不同的傳送天線以傳遞距離相差λ/2的方式傳遞到接收天線,以使得相對的傳送訊號(即由二傳送天線分別發射的傳送訊號)到達接收天線時具有反向關係(即相位差180度),進而使得傳送訊號於接收訊號中所產生之干擾得以消除。
需說明者,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上述 說明,可輕易瞭解本實施例之天線設置因傳遞距離相差λ/2,故代表同一符元(symbol)的相對傳送訊號在時間上係無法完全重疊;據此,相較於天線設置為傳遞距離相同的實施態樣,本實施例較適合應用於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通訊系統或符元間具有保護間隔(guard interval)的通訊系統。
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如第14圖所示,其係第十三實施例之 延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33更包含一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天線模組31更包含一第四天線A4及一第五天線A5。第四天線A4與第五天線A5皆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四天線A4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4,3,第五天線A5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5,3。d4,3與d5,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使自第四天線A4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與自第五天線A5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在第三天線A3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進而使得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
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如第15圖所示,其係第十四實施例之 延伸。於本實施例中,FDR收發器3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天線模組31更包含一第六天線A6,且第六天線A6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一天線A1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1,6,第二天線A2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2,6,第四天線A4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4,6,第五天線A5與第六天線間A6之距離為d5,6
d1,6與d2,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且d4,6與d5,6之一距離差實質 上為λ/2,使自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與自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在第六天線A6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並使自第四天線A4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與自第五天線A5所發射之第二傳送訊號在第六天線A6處的成份得以相互抵消,進而使得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
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如第16圖所示,係為第十三實施例之 延伸。於本實施例中,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接 收訊號中的自干擾無法消除,天線模組31中更設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以及一第二延遲器D2。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延遲器D1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延遲器D2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
控制器CON耦接至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及第一 接收饋入點RX1,並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一延遲值t1及第二延遲器D2之一延遲值t2,補償距離差△d。如此一來,即使d1,3與d2,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本發明亦可使自第一天線A1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與第二天線A2所發射之第一傳送訊號以相當於傳遞距離相差λ/2的方式到達第三天線A3,而使得第一傳送訊號在第三天線A3處的成份得以互相抵消,以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自干擾現象。
需說明者,於本實施例中,延遲器係為時間延遲器;然 而,於其他實施例中,延遲器亦可為相位延遲器。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3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3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3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如第17圖所示,其第十五實施例之延 伸。類似地,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無法消除,天線模組3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一第三延遲器D3以及一第四延遲器D4。第一天線A1透過第一延遲器D1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二天線A2透過第二延遲器D2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第四天線A4透過第三延遲器D3耦接至第 二傳送饋入點TX2,第五天線A5透過第四延遲器D4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
控制器CON根據第一接收訊號及第二接收訊號,調整第一 延遲器D1之一延遲值t1、第二延遲器D2之一延遲值t2、第三延遲器D3之一延遲值t3及第四延遲器D4之一延遲值t4。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d1,3與d2,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1,d4,3與d5,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2,d1,6與d2,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3,以及d1,6與d2,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4。 實務上要同時補償距離差△d1、△d2、△d3、△d4,以完美地同時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自干擾現象通常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本發明於校正階段,係根據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決定延遲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最小,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
如先前所述,本發明之控制器CON可設計成基於基因演算 法(genetic algorithm;GA)、粒子群聚最佳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非同步粒子群聚最佳化法(Asynchronou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動態差異型演算法(Dynamic Differential Evolution;DDE)或其他類似的演算法,計算出最佳的延遲值t1、t2、t3、t4,使得為最小值,其中Rp為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Rs 1為第一接收訊號以及Rs 2為第二接收訊號。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上述說明輕易瞭解如何基於適當的演算法計算出延遲值t1、t2、t3、t4,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此外,需說明者,為簡化說明,前述實施例僅描述1組傳送 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及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2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前述實施例輕易瞭解任何數目組傳送端天線搭配任何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其只要滿足各組傳送天線中的各二天線與各組接收天線中的天線間具有距離差λ/2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3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3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3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如第18圖所示,其係為本發明之無線 裝置4之示意圖。無線裝置4包含一天線模組41以及一FDR收發器43,且天線模組41耦接至FDR收發器43。FDR收發器43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TX1,用以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用以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天線模組41包含一第一加法器S1、一第一天線A1、一第二天線A2以及一第三天線A3。第一天線A1耦接至第一傳送饋入點TX1。 第二天線A2及第三天線A3接透過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其中第一天線A1與第二天線A2間之距離為d1,2,第一天線A1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1,3。d1,2與d1,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λ為對應FDR收發器43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具體而言,由於d1,2與d1,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故第二天 線A2及第三天線A3同時間自第一天線A1所接收到的第一傳送訊號具有反 向關係。基於此特性,藉由將第二天線A2所接收的訊號與第三天線A3所接收的訊號相加,即可將第一接收訊號中的第一傳送訊號成份移除。
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如第19圖所示,其係第十八實施例之 延伸。FDR收發器43更包含一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用以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天線模組41更包含一第四天線A4。第四天線A4耦接至第二傳送饋入點TX2。第四天線A4與第二天線A2間之距離為d4,2,第四天線A4與第三天線A3間之距離為d4,3。同樣地,為使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第一接收訊號中的自干擾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係將d4,2與d4,3設計成實質上具有距離差λ/2(即d4,2與d4,3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
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如第20圖所示,其係第十九實施例之 延伸。FDR收發器43更包含一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用以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天線模組41更包含一第二加法器S2、一第五天線A5及一第六天線A6,且第五天線A5及第六天線A6皆透過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一天線A1與第五天線A5間之距離為d1,5,第一天線A1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1,6,第四天線A4與第五天線A5間之距離為d4,5,第四天線A4與第六天線A6間之距離為d4,6
同樣地,為使第二接收饋入點RX2之第二接收訊號中的自 干擾亦得以消除,本實施例係將d1,5與d1,6設計成實質上具有距離差λ/2(即d1,5與d1,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將d4,5與d4,6設計成實質上具有距離差λ/2(即d4,5與d4,6之距離差實質上為λ/2)。
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如第21圖所示,其係為第十八實施 例之延伸。類似地,為解決實際上天線之位置設置具有誤差,以致於自干 擾無法消除,天線模組41中更設置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以及一第二延遲器D2。第二天線A2透過第一延遲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三天線A3透過第二延遲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
同樣地,在d1,2與d1,3實際上具有一距離差λ/2+△d時,本發 明可藉由傳送測試訊號,使控制器CON根據接收饋入點RX1處之接收訊號,計算一校正值,並根據此校正值調整第一延遲器D1之延遲值t1及第二延遲器D2之延遲值t2,補償d1,2與d1,3之距離差△d。如此一來,d1,2與d1,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本發明亦可使該第二天線A2及第三天線A3所接收之第一接收訊號以相當於傳遞距離相差λ/2的方式到達第一加法器S1,以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之自干擾現象。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4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4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4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如第22圖所示,其係第二十實施例 之延伸。於本實施例中,天線模組41更包含一控制器CON、一第一延遲器D1、第二延遲器D2、一第三延遲器D3以及一第四延遲器D4。第二天線A2透過第一延遲器D1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三天線A3透過第二延遲器D2及第一加法器S1耦接至第一接收饋入點RX1,第五天線A5透過第三延遲器D3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第六天線A6透過第四延遲器D4及第二加法器S2耦接至第二接收饋入點RX2。
控制器CON根據第一接收訊號及第二接收訊號,調整第一 延遲器D1之一延遲值t1、第二延遲器D2之一延遲值t2、第三延遲器D3之一延遲值t3及第四延遲器D4之一延遲值t4。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d1,2與d1,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1,d1,5與d1,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2,d4,2與d4,3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3,以及d4,5與d4,6實際上存在距離差λ/2+△d4。 實務上要同時補償距離差△d1、△d2、△d3、△d4,以完美地同時消除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及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自干擾現象通常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本發明於校正階段,係根據第一接收饋入點RX1處之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饋入點RX2處之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決定延遲值t1、t2、t3、t4,以使第一接收訊號與第二接收訊號之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最小,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
如先前所述,本發明之控制器CON可設計成基於基因演算 法(genetic algorithm;GA)、粒子群聚最佳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非同步粒子群聚最佳化法(Asynchronou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動態差異型演算法(Dynamic Differential Evolution;DDE)或其他類似的演算法,計算出最佳的延遲值t1、t2、t3、t4,使得為最小值,其中Rp為接收訊號能量加總值、Rs 1為第一接收訊號以及Rs 2為第二接收訊號。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基於上述說明輕易瞭解如何基於適當的演算法計算出延遲值t1、t2、t3、t4,以使自干擾程度降至最低,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此外,需說明者,為簡化說明,前述實施例僅描述1組傳送 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1組接收端天線及2組傳送端天線搭配2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 通常知識者可基於前述實施例輕易瞭解任何數目組傳送端天線搭配任何組接收端天線的天線配置態樣,其只要滿足各組傳送天線中的各二天線與各組接收天線中的天線間具有距離差λ/2即可,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係將控制器CON設置於天線模組41中,以調整各延遲器;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控制器CON亦可設置於FDR收發器43中,或進一步地整合於FDR收發器43之射頻晶片中,故這些變化皆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無線裝置可藉由天線配置,使得傳送訊號得以於接收訊號中消除,以解決FDR架構下的自干擾問題,進而使得無線裝置得以基於FDR架構進行訊號傳輸。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無線裝置
11‧‧‧天線模組
13‧‧‧FDR收發器
A1‧‧‧第一天線
A2‧‧‧第二天線
A3‧‧‧第三天線
I1‧‧‧第一反相器
TX1‧‧‧第一傳送饋入點
RX1‧‧‧第一接收饋入點

Claims (10)

  1.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2.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 二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以及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二反相器;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第三延遲器;一第四延遲器;一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透過該第三延遲器及該第二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一第五天線,透過該第四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一第六天線,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及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第二延遲器、第三延遲器、第四延遲器、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及該第二接收訊號,調整該第 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三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四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3,該第五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5,3,d4,3與d5,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該第一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6,該第二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6,該第四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6,該第五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5,6,d1,6與d2,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d4,6與d5,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3.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二加法器;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二反相器;一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 入點;一第二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以及一第一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透過該第一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一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二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一第三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三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三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四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透過該第二反相器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四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四天線透過該第四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 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該第一天線與該第四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4,該第二天線與該第四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4,d1,4與d2,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d1,3與d1,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d2,3與d2,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4.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 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5.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二反相器;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二加法器;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第三延遲器;一第四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該第三延遲器、該第四延遲器、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及該第二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一延遲值、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三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四延遲器之一延遲值; 一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一第五天線,透過該第二反相器、該第三延遲器及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六天線,透過該第四延遲器及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五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5,該第一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6,d1,5與d1,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3,d4,2與d4,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五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5,該第四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6,d4,5與d4,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6.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傳送饋入點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 接收訊號,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二加法器;一第一反相器;一第二反相器;一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反相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以及一第一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一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二反相器及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二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一反相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三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 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三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三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四循環器,具有一第一端點、一第二端點及一第三端點,該第一端點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該第二端點耦接至該第四天線,以及該第三端點透過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使該第四天線透過該第四循環器分別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四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4,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d1,2與d2,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d1,3與d3,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以及d2,4與d3,4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0。
  7.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 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8.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第三延遲器;一第四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該第三延遲器、該第四延遲器、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 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及該第二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三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四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三天線,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透過該第三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一第五天線,透過該第四延遲器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六天線,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該第二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3,d1,3與d2,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3,該第五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5,3,d4,3與d5,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6,該第二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2,6,d1,6與d2,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6,該第五天線與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5,6,d4,6與d5,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9.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 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及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接收饋入點,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10. 一種無線裝置,包含:一全雙工無線電(full duplex radios;FDR)收發器,包含一第一傳送饋入點(feeding point)、一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二傳送饋入點以及一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自該第一傳送饋 入點,傳送一第一傳送訊號,自該第一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一接收訊號,自該第二傳送饋入點,傳送一第二傳送訊號,以及自該第二接收饋入點,接收一第二接收訊號;一天線模組,包含:一第一加法器;一第二加法器;一第一延遲器;一第二延遲器;一第三延遲器;一第四延遲器;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延遲器、該第二延遲器、該第三延遲器、該第四延遲器、該第一接收饋入點及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且用以根據該第一接收訊號及該第二接收訊號,調整該第一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二延遲器之一延遲值、該第三延遲器之一延遲值及該第四延遲器之一延遲值;一第一天線,耦接至該第一傳送饋入點;一第二天線,透過該第一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三天線,透過該第二延遲器及該第一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一接收饋入點;一第四天線,耦接至該第二傳送饋入點;一第五天線,透過該第三延遲器及該第二加法器耦接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以及一第六天線,透過該第四延遲器及該第二加法器耦接 至該第二接收饋入點;其中,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3,d1,2與d1,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二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三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3,d4,2與d4,3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一天線與該第五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5,該第一天線與該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1,6,d1,5與d1,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該第四天線與該第五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5,該第四天線與第六天線間之一距離為d4,6,d4,5與d4,6之一距離差實質上為λ/2,以及λ為對應該FDR收發器之一工作頻率之一波長。
TW104132811A 2014-10-17 2015-10-06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TWI580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65022P 2014-10-17 2014-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911A TW201631911A (zh) 2016-09-01
TWI580203B true TWI580203B (zh) 2017-04-21

Family

ID=55749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2811A TWI580203B (zh) 2014-10-17 2015-10-06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12180A1 (zh)
CN (1) CN105530027A (zh)
TW (1) TWI580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20832A (zh) * 2016-11-16 2018-06-0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無線通訊裝置及其數位自干擾估測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47790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a Canceling Self Interference Signal Using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in RF Circuits and Transmission Lines for Full Duplex Simultaneous (In Time) and Overlapping (In Spa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 Reception on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US20120201173A1 (en) * 2011-02-03 2012-08-09 Mayank Jain Single channel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20252392A1 (en) * 2010-10-14 2012-10-04 Jonathan Ryan Wilkers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43719B2 (en) * 2011-11-09 2019-03-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MIMO radios
US9325432B2 (en) * 2012-02-08 2016-04-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ull-duplex signal shaping
CN103516485B (zh) * 2012-06-15 2017-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接收抗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US9584294B2 (en) * 2012-12-11 2017-0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4100989A1 (zh) * 2012-12-26 2014-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
CN103634022B (zh) * 2013-12-09 2015-06-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US9344142B2 (en) * 2013-12-23 2016-05-17 Dsp Group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itigating leakage signals
CN203872199U (zh) * 2014-01-13 2014-10-08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无线通信系统的自干扰消除电路
US10374682B2 (en) * 2014-04-17 2019-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moving self-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full duplex radio scheme
US9264153B2 (en) * 2014-04-27 2016-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ling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between transmission antenna and reception antenna
WO2016044984A1 (zh) * 2014-09-22 2016-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
US10205585B2 (en) * 2014-09-25 2019-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og cancellation for division free duplexing for radios using MIM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52392A1 (en) * 2010-10-14 2012-10-04 Jonathan Ryan Wilkers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US20120147790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a Canceling Self Interference Signal Using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in RF Circuits and Transmission Lines for Full Duplex Simultaneous (In Time) and Overlapping (In Spa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 Reception on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US20120155336A1 (en) * 2010-12-13 2012-06-21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A canceling Self Interference Signal Using Passive Noise Cancellation For Full-Duplex Simultaneous (in Time) and Overlapping (In Spa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n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US20120154249A1 (en) * 2010-12-13 2012-06-21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antenna cancell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120201173A1 (en) * 2011-02-03 2012-08-09 Mayank Jain Single channel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20201153A1 (en) * 2011-02-03 2012-08-09 Dinesh Bharadia Adaptive techniques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12180A1 (en) 2016-04-21
CN105530027A (zh) 2016-04-27
TW201631911A (zh)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76840B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phase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d/or receive paths of an antenna array
US8731005B2 (en) Absolute timing and Tx power calibration of the Tx path in a distributed system
KR101682917B1 (ko) 무선 신호 중계를 위한 능동 안테나 어레이 및 방법
US826023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on in multi-antenna system
EP332062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on i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US10938425B2 (en) Control circuit and apparatus,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and apparatus, transceiver, mobile terminal,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determining calibration values for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US20170346182A1 (en) Antenna Elements and Apparatus Suitable for AAS Calibration by Selective Couplerline and TRX RF subgroups
US20130260844A1 (en) Series-connected couplers for active antenna systems
EP295960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multiple antenna arrays
US20180309209A1 (en) Array antenna system
US10044492B2 (en)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WO2016044984A1 (zh) 一种天线系统
US20130324057A1 (en) Determining a delivered power estimate and a load impedance estimate using a directional coupler
CN104737456A (zh) 收发装置
BR112015016666B1 (pt) Arranjo de antena conectável a um transceptor, e, estação rádio base
EP3698477B1 (en) Full-duplex transceiver apparatus
WO2021052102A1 (zh) 一种通信设备、射频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US20150111504A1 (en) Calibration coupleing unit, ccu,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enabling calibration of base station
KR101816467B1 (ko) 단일 보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단일 보드 내부/외부의 채널을 위한 교정 방법
EP319219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antenna calibration and transceiver
US9755668B2 (en) Radio frequency complex reflection coefficient reader
TWI580203B (zh) 用於全雙工無線電之無線裝置
US20200321994A1 (en) High-performance receiver architecture
WO2015125638A1 (ja) 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US2021000628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mimo wireless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