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3382B -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3382B
CN105493382B CN201380079119.6A CN201380079119A CN105493382B CN 105493382 B CN105493382 B CN 105493382B CN 201380079119 A CN201380079119 A CN 201380079119A CN 105493382 B CN105493382 B CN 1054933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hange
synergetic
target
ran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91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93382A (zh
Inventor
板屋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93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3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93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3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3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the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J13/00034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the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elements or equipment being or involving an electric power sub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04S10/123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the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being or involv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30State monitoring, e.g. fault,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sulator monitoring, corona dis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压控制装置(1B)包括:电压调整部(52),该电压调整部将对连接有多条配电线的母线的电压进行变更的电压控制装置(1A)控制成使母线的电压进入目标电压范围;通信处理部(54),该通信处理部与对连接到配电线的电压控制设备进行控制的电压控制装置或设置于配电线且对设置部位的电压进行测量的电压监视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从电压监视设备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委托的情况下,经由通信处理部(54)对连接到与发送该变更委托的电压监视设备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电压监视设备发送询问是否可以变更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可否确认,基于对于变更可否确认的响应,决定是否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及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b),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在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决定为变更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

Description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配电系统的电压的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背景技术
配电系统一般包含高压系统(通常为6600V)和低压系统(例如100V~200V)而构成,一般家庭的受电端与该低压系统相连接。电力公司负有将一般家庭的受电端上的电压维持在适当范围内(例如在接受100V供电的情况下,将该电压维持在95V~107V)的义务。为此,电力公司通过调整连接至高压系统的电压控制设备(例如,LRT(Load Ratio ControlTransformer:带负载时分接切换器的变压器)或SVR(Step Voltage Regulator:阶跃电压调整器)等)的控制量来力图维持一般家庭的受电端上的电压。另外,电压控制设备由与其一体化或与其同时设置的电压控制装置来控制其电压。
LRT或SVR等变压器型的电压控制设备利用基于LDC(Line Drop Compensator:线路压降补偿)控制的分接(tap)操作来改变负载侧电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将负载侧全域的电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这里,LDC控制是指,利用由电压控制设备测量到的电压以及电流信息,基于电流越大则配电线末端的电压越低的推定,来计算用于将负载侧全域的电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恰当的负载侧电压。另外,为了防止设备磨损,通常需要将变压器型电压控制设备的分接位置的变更抑制在平均一天30次以下。
然而,LDC控制的前提是配电系统的负载分布均匀,即,配电系统各点上的电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同一方向变化。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力的使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基于太阳能发电等的分布式电源的普及等,配电系统的负载分布随着时间经过而趋于非均匀地发生大幅变动,因此,仅靠电压控制设备测量到的电压和电流信息难以推定整个配电系统的电压状况,维持适当的电压成为一个问题。
因此,提出了如下这种结构:将配电系统各点上的电压和电流的测量信息经由通信网络汇集到所谓的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来统一掌握,并由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向各电压控制装置指示目标电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为了应对伴随云层流动所引起的太阳能发电量变化而产生的电压的急剧变动,也对将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或太阳能发电用等的功率调节器(下面称为“PCS(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功率调节系统)”)等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应用到配电系统中进行了探讨。对于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若容量(VA)变大,则成本和设置场所也变大,因此在配电系统中,单个设备并不适合应对较大的电压变动,其基本使用方式为吸收以秒为单位的电压变动。
然而,即使是小容量,也希望通过由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使多个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进行协同动作,从而也能应对例如1分钟以上的时间级别的大电压变动。例如,若太阳能发电中必须使用PCS,则也希望通过对多个PCS活用这种协同控制,从而无需另行设置SVC等电压问题的附加对策。
由此,在一个配电线上设置有多个电压控制设备的状况下,为了实现电压控制设备间的协同动作,也希望将如下结构应用到配电系统中:即,在由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掌握整个配电系统的电压状况的基础上,由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向各电压控制装置发送适当的指令。
然而,由于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需要定期收集配电系统各点上的电压以及电流信息,其信息量较为庞大,因此为了应对数十秒~数分钟内有较大的电压变动的情况,需要光等高速通信网络。此外,还需要在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中设置高速服务器等。另外,需要确保、运营并维护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的设置场所,并根据电压控制设备等设备的变更来变更设备,在导入时,需要规模利益,例如几乎需要对每个都道府县设置系统。
另一方面,实际上需要采用使用了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的集中电压控制的配电系统目前并不多,即使预测今后20年会增加相当一部分,但预计其占整个配电系统的比例仍然只是一部分。
因此,需要一种不使用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以及高速通信网络,而能从小规模开始,即使达到大规模也能使用,并且运营维护成本较小的电压控制方式。作为该方法,考虑通过以较少的信息量在多个电压控制装置之间进行通信、从而实现电压控制装置间的协同动作的自主协同型配电系统电压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896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实现配电系统中的电压控制的稳定化的电压控制装置及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压控制装置包括:电压调整部,该电压调整部将对连接有多条配电线的母线的电压进行变更的电压控制装置控制成使所述母线的电压进入目标电压范围;通信处理部,该通信处理部与对连接到所述配电线的电压控制设备进行控制的电压控制装置或设置于所述配电线且对设置部位的电压进行测量的电压测量装置即电压监视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从所述电压监视设备接收到所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委托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处理部对连接到与发送该变更委托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发送询问是否可以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可否确认,基于所述电压监视设备对于所述变更可否确认的响应,决定是否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以及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在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决定为变更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起到能防止摆动现象的产生、并实现稳定的电压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发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的通信路径(逻辑网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的中继方式下的通信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以中继方式对询问及响应进行通信的路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接收到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是否也没有问题的询问时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压控制装置、电压监视设备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由本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中,配电用变压器1例如设置在变电站中,包括能在流过负载电流的状态下对次级侧电压进行变更的LRT(Load Ratio Control Transformer:带负载时分接切换器的变压器)1A以及通过对该LRT1A的分接位置进行调整来控制LRT1A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Cooperative Voltage Controller)1B。
配电用变压器1的次级侧连接有母线29,母线29连接有配电线2-1及2-2。配电线2-1及2-2是高压系统(电压电平为6600V)的高压配电线。另外,图1中,虽记载有2根配电线2-1及2-2,但也可以为3根以上。配电线2-1的一端经由断路器3-1与母线29相连,配电线2-2的一端经由断路器3-2与母线29相连。
配电线2-1连接有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Cooperative Voltage Sensor:协同电压传感器)8、10、17、21。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10、17、21能分别测量其设置部位(本端)上的电压。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配电系统的电压控制不使用电流测量值,而仅使用电压测量值来完成。这是因为,随着近年来太阳能发电等分散型电源的普及,根据测量点的不同,电流测量值可能会变得非常小,因而电流测量值可能会包含非常大的误差。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10、17、21分别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1上连接有例如电压降补偿用的SVR(Step Voltage Regulator:阶跃电压调整器)6来作为电压控制设备。SVR6与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相连。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例如能够与SVR6设置为一体,或者与该SVR6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通过调整SVR6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分接位置来控制SVR6。SVR6在配电线2-1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1连接有例如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22来作为电压控制设备。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与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相连。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能与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设置为一体或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通过调整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无功功率输出来控制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在配电线2-1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1的线路上设置有例如开关器15。在开关器15闭合的状态下,配电线2-1的比开关器15更靠上游的上游侧(配电用变压器所在一侧、即电源侧)和下游侧(负载侧)处于电连接的状态,而在开关器15断开的状态下,下游侧变为与上游侧断开的状态。开关器15与连接控制装置(CC:Connection Controller)16相连。连接控制装置(CC)16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连接控制装置(CC)16在开关器15断开的状态下,将后述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之间的通信切断,而在开关器15闭合的状态下,对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即,连接控制装置(CC)16具有切断通信的功能和中继通信的功能,从而将开关器15的开关状态反映到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之间的通信路径中。
配电线2-1经由变压器4与电压比配电线2低的配电线32相连,配电线32例如连接有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9。配电线32是电压电平为例如100V~200V的低压配电线。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9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此外,配电线32还连接有负载5。
配电线2-1经由变压器14与电压比配电线2-1低的配电线33相连。配电线33连接有作为电压控制设备的例如太阳能发电用的功率调节器11(下面称为“PCS(PowerConditioning System:功率调节系统)11”)。PCS11连接有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和作为发电源的太阳能电池(PV)。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例如能够与PCS11设置为一体,或者与该PCS11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通过调整PCS11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PCS所输出的无功功率量来控制PCS11。PCS11在配电线33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1经由变压器24与电压比配电线2-1低的配电线34相连。配电线34为低压配电线,但其电压电平可以与配电线32相同,也可以比配电线32高。配电线34连接有作为电压控制设备的例如太阳能发电用的功率调节器18(下面称为“PCS(Power ConditioningSystem:功率调节系统)18”)。PCS18连接有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和发电源(PV)。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例如能够与PCS18设置为一体,或者与该PCS18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通过调整PCS18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无功功率输出来控制PCS18。PCS18在配电线34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2连接有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能分别测量其设置部位(本端)上的电压。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分别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2连接有SVR26。SVR26与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相连。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例如能够与SVR26设置为一体,或者与该SVR26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通过调整SVR26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分接位置来控制SVR26。SVR26在配电线2-2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配电线2-2连接有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与对其进行控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相连。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能与例如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设置为一体或同时设置。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通过调整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的控制量,具体而言,通过调整无功功率输出来控制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在配电线2-2上的其设置部位(本端)上测量例如电压和电流这两者。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经由例如网络电缆31与通信网络30相连。
另外,SVR6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被配置成相比于PCS11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PCS18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2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以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9、10、17、21更靠电源侧。另外,SVR26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被配置成相比于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37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以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更靠电源侧。此外,图1中,示出了负载5经由变压器4与配电线2-1或2-2相连。
由此,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大致分为向变压器型电压控制设备(LRT1A、SVR6、SVR26)提供指令的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以及向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PCS11、PCS18、SVC22、SVC37)提供指令的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23、38。另外,图1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配置结构的一个示例。变压器型电压控制设备具有如下电压控制特性:通过改变分接位置来使负载侧的电压一律增大或减小,但对于电源侧则几乎不使电压增大或减小。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具有如下电压控制特性:通过无功功率控制来使负载侧电压一律增大或减小,并且对于电源侧,与来自配电用变压器1的线路阻抗成比例地使电压增大或减小。因此,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设备离配电用变压器1越近,则相对于同样的无功功率变化的电压变化幅度越小。
接着,对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9、10、17、21、35、36的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例如对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进行说明,而对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9、10、17、21、35、36也一样。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能对电压进行测量、编辑、监视、并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等。这里,测量是指对本端上的电压进行测量,编辑是指计算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等,监视是指对电压的变动进行监视。此外,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如下文所述,例如在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偏离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时发出。
图2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2所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包括电压测量部40、电压监视部41、运算处理部42、存储部43、以及通信处理部44。
电压测量部40与配电线2-1相连,例如以每一定周期来测量连接部位的配电线2-1的电压。
电压监视部41例如以每一定周期来获取由电压测量部40测量到的电压测量值(V),并将其发送给运算处理部42。
运算处理部42执行各种运算处理等。具体而言,运算处理部42每当从电压监视部41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将其作为电压测量值43c保存在存储部43中。电压测量值43c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运算处理部42每当从电压监视部41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通常利用已保存在存储部43中的过去的电压测量值43c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43c来计算电压移动平均值43b,并将该电压移动平均值43b保存到存储部43中。这里,电压移动平均值43b是以最新的电压测量时刻为基准而在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电压测量值43c的平均值,且利用过去的电压测量值43c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43c来算出。电压移动平均值43b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存储部43中预先存储有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由适当电压上限值以及适当电压下限值构成,对包含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的电压测量地点的配电线2-1的指定区间规定应维持的适当电压范围。另外,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也可设定成能随着时间改变。
运算处理部42除了上述运算处理功能以外,还具有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功能。即,运算处理部42具备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42a,由此,在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43b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的范围内偏离时,生成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这里,在判定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的范围内偏离时,可以使用电压移动平均值43b以外的值。例如,可以周期性地测量电压,在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的偏离连续达到指定的次数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只要是在偏离以秒为单位且偏离消除的情况下不判定为偏离,只要是在一定程度的长期间内发生偏离时能判定为偏离的方法,可以是任何判定方法。
运算处理部42具有变更接受判断部42b。变更接受判断部42b在接收到控制LRT1A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1B在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前发送的变更可否确认时,决定是至少包含接受、不接受的选择项中的哪一个的接受判断。
运算处理部42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预先确定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经由通信处理部44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通信处理部44与网络电缆31相连来执行通信处理。另外,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由电压的变更量和变更方向构成。变更方向表示增加或减少。如下文所述,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分别设定有目标电压上下限值作为目标电压范围,实施电压控制,以使得本端的电压维持在自身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若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则根据该委托内容来变更并重新设定目标电压上下限值。作为目标电压范围,目标电压上限值或目标电压下限值、幅度等也能以其他形式来呈现。
以上结构对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10、17、21也一样。此外,图2中,若将配电线2-1变更为配电线32,则对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9而言,同样的结构也成立,若将配电线2-1变更为配电线2-2,则对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而言,同样的结构也成立。
接着,对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12、19、23、27、38的结构进行说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12、19、23、27、38分别对来自电压控制设备(LRT1A、SVR6、PCS11、PCS18、SVC22、SVR26、SVC37)的电压测量值进行收集、编辑、监视,并向电压控制设备输出目标电压值指令等。此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23、38具有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功能。但是,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没有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功能。这里,收集是指从电压控制设备获取电压控制设备例如以每一定周期来测量到的本端的电压测量值,编辑是指利用收集到的电压测量值来计算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监视是指对本端的电压变动进行监视。目标电压值指令是对电压控制设备输出土使得本端的电压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的控制指令。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例如在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偏离时发出。
接着,对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23、38的结构进行说明。下面说明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的结构,但对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23、38也一样。
图3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3所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包括电压监视部60、运算处理部61、电压调整部62、存储部63、以及通信处理部64。
电压监视部60例如以每一定周期来获取由PCS11测量到的电压测量值(V),并将其发送给运算处理部61。
运算处理部61执行各种运算处理等。具体而言,运算处理部61每当从电压监视部60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将其作为电压测量值63d保存在存储部63中。电压测量值63d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运算处理部61每当从电压监视部60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通常利用已保存在存储部63中的过去的电压测量值63d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63d来计算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63b,并将该电压移动平均值63b保存到存储部63中。这里,电压移动平均值63b是以最新的电压测量时刻为基准,在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电压测量值63d的平均值,利用过去的电压测量值63d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63d来算出。电压移动平均值63b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存储部63中预先存储有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由适当电压上限值以及适当电压下限值构成,对包含PCS11的电压测量地点的配电线33的指定区间规定应维持的适当电压范围。另外,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也可设定成能随着时间改变。此外,存储部63中预先存储有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由目标电压上限值和目标电压下限值构成,规定了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的目标电压范围。
运算处理部61具有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61a。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61a在例如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63b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的范围内偏离时,生成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这里,在判定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的范围内偏离时,可以使用电压移动平均值63b以外的电压平均值,或者也可以使用本端(设置部位)的电压。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由电压的变更量和变更方向构成。运算处理部61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预先确定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12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经由通信处理部64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通信处理部64与网络电缆31相连来执行通信处理。
运算处理部61具有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61b。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61b在从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时,能基于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中包含的电压变更量和变更方向,对存储在存储部63中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进行更新并重新设定。另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通信处理部64能将从某一装置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转送给其他装置。
运算处理部61具有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同样的变更接受判断部61c。
电压调整部62对从电压监视部60输出的电压测量值是否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的范围内进行判定,在电压测量值从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的范围偏离的情况下,对PCS11所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控制,以将电压维持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63c的范围内。PCS11根据电压调整部62的控制来生成无功功率Q,从而控制电压。无功功率Q例如在向配电系统送出无功功率时定义为负值,在从配电系统接收无功功率时定义为正值。通过产生负的无功功率、即向配电系统送出无功功率,能提高电压。通过产生正的无功功率、即从配电系统接收无功功率,能降低电压。
接着,对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4所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包括电压监视部50、运算处理部51、电压调整部52、存储部53、以及通信处理部54。
电压监视部50例如以每一定周期来获取由SVR6测量到的电压测量值(V),并将其发送给运算处理部51。
运算处理部51执行各种运算处理等。具体而言,运算处理部51每当从电压监视部50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将其保存在存储部53中(电压测量值53d)。电压测量值53d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运算处理部51每当从电压监视部50获取到最新的电压测量值时,通常利用已保存在存储部53中的过去的电压测量值53d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53d来计算电压移动平均值53b,并将该电压移动平均值53b保存到存储部53中。这里,电压移动平均值53b是以最新的电压测量时刻为基准,在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电压测量值53d的平均值,利用过去的电压测量值53d以及最新的电压测量值53d来算出。电压移动平均值53b保存例如一定时间。此外,存储部53中预先存储有适当电压上下限值53a。适当电压上下限值53a由适当电压上限值以及适当电压下限值构成,对包含SVR6的电压测量地点的配电线2-1的指定区间规定应维持的适当电压范围。另外,适当电压上下限值53a也可设定成能随着时间改变。此外,存储部53中预先存储有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由目标电压上限值和目标电压下限值构成,规定了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的目标电压范围。
另外,对于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也可以采用设置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的结构。以下,假设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不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也不进行中继。
运算处理部51具有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b。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b在从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时,能基于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中包含的电压变更量和变更方向,对存储在存储部53中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进行更新并重新设定。
运算处理部51具有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同样的变更接受判断部51c。
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b从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接收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
电压调整部52对从电压监视部50输出的电压测量值是否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的范围内进行判定,在电压测量值从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的范围偏离的情况下,对SVR6的分接位置进行调整,以将电压维持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53c的范围内。SVR6根据电压调整部52的控制来调整分接位置T,从而控制电压。
虽然说明了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的结构,但对于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的结构也一样。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设置于配电线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具有如下共同功能:对本端的电压进行监视,并且,在检测出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偏离适当范围的情况下,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在着眼于该共同功能的情况下,可将CVS和CVC一起称为电压监视设备。
接着,对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根据图5与图4的比较可知,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与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27(图4)同样,未包括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51a。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虽然未包括变更接受判断部51c,但取而代之,包括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除此之外的部分相同,因此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以外的部分省略说明。
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电压的变更量和变更方向)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根据委托内容来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在进行该判断时,对于连接到与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电压监视设备(CVS、CVC)询问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并基于来自各装置的响应内容来进行判断。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通常的电压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对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23、38通常的电压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通常的电压控制动作在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19、23、38中是相同的,因此不特别标注标号进行说明。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短周期(例如100毫秒周期)对本端的电压测量值进行监视,将其与目标电压上下限值进行比较,判定电压测量值是否从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偏离,在持续偏离的情况下,对控制量加上或减去偏离量,在没有偏离的情况下,对偏离量进行复位,在偏离量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通过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来指令应向PCS等电压控制设备输出的无功功率量,以将电压控制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内。另外,这种控制由电压调整部62来执行(图3)。
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初始值(未接收到目标电压变更委托时的值)设为对本端的电压测量值的移动平均值(例如一分钟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加上或减去一定的死区宽度(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的0.5%)后得到的值。由此,在未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状态下,正侧和负侧的无功功率产生余力充足,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避免本端的电压骤变的方式进行工作。
接着,对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通常的电压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通常的电压控制动作在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中是相同的,因此不特别标注标号进行说明。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短周期(例如1秒周期)对本端的电压测量值进行监视,将其与目标电压值上下限值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偏离,在持续偏离的情况下,对控制量加上或减去偏离量,在没有偏离的情况下,对偏离量进行复位,在偏离量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发出变更分接位置的指令,以将电压控制在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内。另外,由于减少了分接动作次数,因此用于判定偏离量的电压积分量的阈值设定得比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要大。另外,这种控制由电压调整部52来执行(图4、图5)。
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初始值(未接受到目标电压变更委托时的值)设为对预先确定的值、或者根据星期几、时间段等而指定的值加上或减去一定的死区宽度(例如指定值的1%)后得到的值。由此,对于负载侧进行没有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通常状态下的电压维持。
接着,对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不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因此,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以外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执行以下的动作。
首先说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电压监视功能。
图6是表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发出处理的流程图。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每一定周期(例如1秒周期)来获取本端的电压测量值,并将其保存一定时间(例如1分钟)(S1)。例如在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中,电压监视部41以每一定周期来获取本端的电压测量值,并将该电压测量值在存储部43中保存一定时间。例如在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中,电压监视部60以每一定周期来获取本端的电压测量值,并将该电压测量值在存储部63中保存一定时间。
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每次获取电压测量值时(例如1秒周期),计算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例如最近的过去1分钟内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并将其保存一定时间(例如1分钟)(S2)。在例如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中,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42a计算电压移动平均值43b,并将其在存储部43中保存一定时间。在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中,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61a计算电压移动平均值63b,并将其在存储部63中保存一定时间。
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对适当电压上下限值(适当电压上限值和适当电压下限值)进行保存,以每一定周期(例如1分钟周期),对算出的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和适当电压上下限值进行比较(S3),在电压移动平均值从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偏离的情况下(S4,否),发出目标电压值变更委托(S5)。例如在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中,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42a进行上述比较处理,在电压移动平均值43b不在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生成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例如在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中,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61a进行上述比较处理,在电压移动平均值63b不在适当电压上下限值63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生成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由与电压变更量和电压变更方向(提高或降低电压的方向)有关的信息构成。例如,在电压移动平均值偏离适当电压上限值的情况下,电压变更方向为降低电压的方向。考虑电压等级不同的装置间的通信,电压变更量适合以用基准电压标准化后的百分比来提供,例如设定“偏离量%+0.5%”左右。该情况下,电压变更量实质上设定为偏离量相对于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的比例。另外,在电压测量值的偏离判定中使用电压移动平均值的理由在于,避免在因秒单位的针状的电压变化导致电压暂时偏离适当电压范围的情况下,发出不必要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另外,在电压移动平均值在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内的情况(S4,是)下,返回S1。
接着,对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本身也进行与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同样的动作。配电用变压器1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的动作有部分不同,因此,另外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无功功率调整型以及变压器型双方共通的动作。图7是表示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或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接收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S10)。
接着,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判断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内容是降低电压的委托还是提高电压的委托(S11)。例如在接收到降低电压的委托的情况下(S11,是),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从包含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在内的该时刻所保存的多个电压移动平均值中选择最大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并将该最大电压移动平均值与电压变更量相减后的值设为新的目标电压上限值(S12)。此时,为了使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宽度保持一定,将目标电压下限值设为将目标电压上限值减去死区宽度后得到的值(S12)。但是,在如上述那样确定的目标电压下限值低于该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适当电压下限值的情况下(S13,否),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不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放弃委托,也不进行委托的中继(S15)。在如上述那样确定的目标电压下限值在适当电压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S13,是),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S14)。
此外,在接收到提高电压的委托的情况下(S11,否),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从包含最新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在内的该时刻所保存的多个电压移动平均值中选择最小的电压移动平均值,并将该最小电压移动平均值与电压变更量相加后的值设为新的目标电压下限值(S16)。此时,为了使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宽度保持一定,将目标电压上限值设为目标电压下限值与死区宽度相加后得到的值(S16)。但是,在如上述那样确定的目标电压上限值超过该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适当电压上限值的情况下(S17,否),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不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放弃委托,也不进行委托的中继(S15)。即,变更后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需要在适当电压范围内。在如上述那样确定的目标电压上限值低于适当电压上限值的情况下(S17,是),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S14)。
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然后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后,在预先确定的电压协同控制有效时间(例如1小时)内将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固定,但在经过了电压协调控制有效时间后,将目标电压上下限值恢复成初始值。
此外,即使在电压协同控制有效时间内,在产生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也以后优先级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变更,并从该变更时刻起进一步对电压协同控制有效时间进行计数。但是,为了避免电压协同动作的拥挤,对每个实施电压协同控制的装置确定重复动作禁止时间。即,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在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后经过重复动作禁止时间(例如10秒)之前,不再发出(发送)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发出(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后经过重复动作禁止时间(例如1分钟)之前,不会发出(发送)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接收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后经过重复动作禁止时间(例如1分钟)之前,不会接收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发出(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后经过重复动作禁止时间(例如30分钟)之前,不会发出(发送)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接收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后经过重复动作禁止时间(例如30分钟)之前,不会接收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另外,重复动作禁止时间比电压协同控制有效时间要短。
接着,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传输进行说明。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例如以中继方式在装置间进行传输。图8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的通信路径(逻辑网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8中,箭头标记表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可发送方向。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范围设定成不超过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将图8与图1相比较可知,该逻辑网络具有图1所示的配电系统中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群、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群、连接控制装置(CC)16、以及与配电线群的电连接结构相对应的网络结构。即,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群、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群以及连接控制装置(CC)16的配置结构与配电系统中它们的连接关系相对应。
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在不从他处接收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而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预先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例如,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向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例如,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6向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发送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
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从他处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情况下,能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预先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但是,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不会将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发送源。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在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C)19。
此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预先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在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并且也经由连接控制装置(CC)16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38在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
图9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的中继方式下的通信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中,示出例如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生成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并将其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将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将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连接控制装置(CC)16。连接控制装置(CC)16将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即,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经由连接控制装置(CC)16将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发送给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不对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进行中继。由此,由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发出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由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及连接控制装置(CC)16依次以中继方式交接,从而分别通知并遍布到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为止的范围。
另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以及连接控制装置(CC)16分别保存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发送对象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被设定成使得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进行中继并发送的范围停留在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为止的范围。例如,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21保存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的网络地址作为发送对象。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保存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以及连接控制装置(CC)16各自的网络地址作为发送对象。另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9在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以及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17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以及连接控制装置(CC)16的网络地址作为发送对象来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在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3或连接控制装置(CC)16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发送源以外的其他网络地址作为发送对象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
另外,如图8所示,逻辑网络基于电连接、即对于电压的上下波动直接联动的一个配电线来构成,但在因开关器或断路器的开关状态变更可能会导致电连接变更的情况下,设置连接控制装置(CC)16以将电连接变更反映到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进行中继并发送的范围。在开关器或断路器被接通的情况下,连接控制装置(CC)16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进行中继,在开关器或断路器断开的情况下,连接控制装置(CC)16将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废弃。例如,图1中,有时也将配电线2-1的开关器15断开,将配电线2-1的比开关器15更靠负载侧的系统部分与配电线2-2的系统部分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连接控制装置(CC)16将下游范围的电连接的变更反映到通信路径中,使得对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进行中继的范围能恰当地反映配电系统的连接,电压协同控制变得有实效。
此外,图8中,没有记载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7、27向着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箭头,如上所述,这表示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不自行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而且即使在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的情况下,也不将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中继到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
接下来,对配电用变压器1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接收到从其他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发出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首先,根据委托内容来判断是否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其理由如下。
如图1所示,配电用变压器1的次级侧连接有母线29,母线29连接有配电线2-1及配电线2-2。此外,配电线2-1连接有发电源(PV),但不存在与配电线2-2连接的发电源(PV)。因此,例如,会出现如下情况:配电线2-1的末端电压因发电源(PV)而上升,另一方面,配电线2-2仅连接有负载,因此,末端电压下降。若示出一例,则在配电线2-1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8检测出电压上限偏离,并发送出降低目标电压范围的电压降低委托(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如下摆动现象:若接收到该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通过如委托那样降低目标电压上下限来进行分接操作,则这次配电线2-2侧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6检测出电压下限偏离,发送电压上升委托。这样,若根据从某一特定的配电线的系统接收到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立即进行变更,则存在动作变得不稳定并且分接动作次数不必要地增加的问题。因此,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确认是否产生重复进行在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之后立即实施朝反方向的目标电压的变更这一情况的摆动现象,在能确认出即使变更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
具体而言,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对连接到与发送来委托的装置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询问是否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的变更可否确认,在其响应结果表示接受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在表示不接受的情况下,不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从与配电线2-1连接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接收到委托降低目标电压范围的内容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对与配电线2-2连接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38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发送是否降低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的询问及目标电压的变更量。之后,若在指定的时间内(例如60秒以内)没有接收到否定响应(表示不接受目标电压的变更的响应),则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另外,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向各装置的询问、及响应与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同样地进行中继。图10是表示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以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在中继方式下对询问及响应进行通信的路径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0中,箭头标记表示询问及响应的可发送方向。询问沿从上游(CVC1B)向着其他装置(CVS、CVC)的方向进行中继,响应沿反方向(朝CVC1B的方向)中继。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也对变更可否确认的询问和响应进行中继。另外,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判断是否能对其电压控制责任范围不产生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影响,在能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不对变更可否确认的询问和响应进行中继。
利用图11,对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11是表示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从表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以外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7)与图11的比较可知,图11所示的流程图相对于图7所示的流程图追加了步骤S31和S32,并将步骤S15替换成步骤S33。上述步骤S31~S33以外的步骤与图7所示的流程图相同,因此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执行步骤S13或S17,在判断为能设定(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情况下(S13中为是,或S17中为是),对连接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发送源装置所连接的配电线以外的配电线的所有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询问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S31)。例如,在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对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35、36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7、38询问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另外,在询问时,通知变更内容。例如,可以通知步骤S12或S16中决定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即重新设定的预定的目标电压上下限值,也可以更单纯地通知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方向(是提高还是降低)。之后,在指定的时间(例如60秒)以内接收到表示不接受变更的响应(表示有问题的响应)的情况(S32中为是)下,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不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S33)。与此相对地,在未接收到表示不接受变更的响应的情况下(S32中为否),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进行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设定(S14)。另外,步骤S31及S32的处理例如由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1d来进行。是否设定(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的判断例如由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b来进行。
通过构成为根据是否在指定的时间内接收到表示不接受变更的响应来判断是否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并构成为对询问进行中继,从而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可减少保存的信息。即,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仅保存作为直接的通信对象的装置(图1的情况下为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7及27)的信息即可,无需保存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内的其他装置(CVS、CVC)的信息。
接下来,对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上下限值也没有问题的询问时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接收到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的询问时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动作例的流程图。这些动作主要由变更接受判断部42b、61c、51b来进行。
首先,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接收作为是否即使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的询问的变更可否确认(S40)。
接下来,接收到变更可否确认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根据需要来对变更可否确认进行中继(S41)。例如,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2在从上游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变更可否确认时,向发送源的装置(CVC1B)以外的装置(CVS8、CVC7)进行转送(参照图10)。另外,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可进行通信的对象为1台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因此,不执行该步骤S41。
接着,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判断是否能接受根据变更可否确认来执行动作(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步骤S42)。例如,预测在执行变更可否确认所表示的动作(将目标电压范围整体提高或降低)之后的监视部位(本端)的电压即监视电压,在预测的本端的监视电压(例如电压移动平均值)偏离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即,通过利用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从而本装置这次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朝反方向的变更委托)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接受。
在不能接受的情况下(S42,否),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发送表示不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响应(S43)。另一方面,在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情况下(S42中为是),不发送响应(S44)。
这样,通过构成为仅在不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情况下发送响应,从而能降低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处理负荷。此外,能避免网络的通信量增大到必要以上,在将系统大规模化的情况下可抑制网络中产生拥挤的概率的上升。
另外,如上所述,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进行询问(变更可否确认的发送)之后在指定时间内从1台以上的装置接收到表示不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响应时,不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因此,在上述步骤S41中进行的变更可否确认的中继也可以在步骤S42中判断为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之后进行。这是由于,若本装置发送表示不接受变更的响应,则接收到该响应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决定不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因此,其他装置(CVS、CVC)无需进一步判断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在构成为仅在判断为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时对变更可否确认进行中继的情况下,可进一步降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处理负荷,并且可进一步降低网络中产生拥挤的概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将连接到同一配电线的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设置于配电用变压器的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连接成能进行通信,在连接到同一配电线的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中的任一个发出了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利用通信使得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遍布到所有的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及无功功率调整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所有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协同进行电压控制,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利用中央装置(集中电压控制装置),就能实现在多个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之间进行协作的电压控制。
此外,设置于配电用变压器的变压器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对于连接到与委托源的装置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并监视电压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及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询问是否即使根据变更委托来变更目标电压范围也没有问题,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因此,可防止频繁发生要求目标电压上升的变更委托和要求目标电压下降的变更委托的摆动现象,可实现稳定的控制。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配电用变压器的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1中,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接收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时,对连接到与委托源的装置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询问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在判断为所有装置能接受的情况(在指定时间内没有一台装置发送表示不能接受的响应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此外,接收到询问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仅在无法接受的情况下发送响应。但是,该动作也可以变更成以下那样。
(变形例1)
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询问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能接受变更的情况下也发送表示该含义的响应,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指定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全部表示能接受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高控制的可靠性。也可包括对发送变更可否确认的电视监视设备进行管理的电压监视设备管理部,在从发送了变更可否确认的所有电压监视设备接收到接受变更的响应的时刻,判断为变更目标电压范围。
(变形例2)
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询问的电压监视设备即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能接受变更的情况下也发送表示该含义的响应,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指定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中表示能接受的响应超过一定比例(例如90%)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此外,协调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对询问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各装置通知作为是否实施了变更的变更实施结果。接收到变更实施结果的装置中响应为无法接受变更的装置在经过一定时间(例如1小时)之前,不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实现更灵活的控制。此外,在实施变更后、响应为无法接受变更的装置在经过指定时间之前,不发出反方向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因此,可抑制摆动现象的产生。作为电压监视设备返回的接受判断,在“接受”、“不接受”的基础上,还可以返回“虽不优选但接受”。也可仅在存在返回“虽不优选但接受”这一接受判断的电压监视设备的情况下,发送变更实施结果。
(变形例3)
从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询问的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能接受变更的情况下也发送表示该含义的响应,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在指定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中表示能接受的响应超过一定比例(例如90%)的情况下变更目标电压范围。此外,协调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对询问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各装置通知实施了变更这一情况。接收到该通知的装置中响应为无法接受变更的装置在指定时间(例如1小时)内将电压的适当范围(适当电压上下限值)扩展得比通常时要大。即,将适当电压上限值设为比之前要大的值,并将适当电压下限值设为比之前要小的值。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实现更灵活的控制。此外,在实施变更后、响应为无法接受变更的装置在经过指定时间之前的期间内发出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的概率下降,因此,可抑制摆动现象的产生。另外,在扩大电压的适当范围时,也可以仅变更上限值和下限值中的一方。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例如接收到是否可以进行降低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询问,尽管进行了表示无法接受变更的响应但仍然实施了变更,在此情况(通知了变更实施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仅将适当电压下限值变更为比之前要低的值。
(变形例4)
上述变形例2及3也可以进一步如以下那样变形。
从协调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接收到是否能接受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的询问的协调型电压测量装置(CVS)及协调型电压控制装置(CVC)在由于实施变更,使得本端的电压偏离适当电压上下限值的范围的可能性较高、但偏离法定电压范围(日本的情况下为例如95V~107V的范围)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第1情形)下,发送“虽不优选但接受”以作为接受判断,在本端的电压偏离法定电压范围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第2情形)下,发送“不接受”。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1B即使仅接收到一个“不接受”时,也不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另一方面,在一个“不接受”都未接收到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指定时间内接收到的响应中表示能接受的响应超过一定比例(例如90%)时变更目标电压范围。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实现灵活的控制及避免摆动现象,还可实现不会偏离法定电压范围的可靠性较高的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
工业上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实现无需集中电压控制装置的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情况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配电用变压器、1A LRT(带负载时分接切换器的变压器)、1B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2-1,2-2,32~34配电线、3-1,3-2断路器、4,14,24变压器、5负载、6,26 SVR、7,12,19,23,27,38协同型电压控制装置(CVC)、8,9,10,17,21,35,36协同型电压测量装置(CVS)、11,18功率调节器(PCS)、15开关器、16连接控制装置(CC)、22,37静止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29母线、30通信网络、31网络电缆、40电压测量部、41,50,60电压监视部、42,61运算处理部、42a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42b,51c,61c变更接受判断部、43,53,63存储部、43a,53a,63a适当电压上下限值、43b,53b,63b电压移动平均值、44,54,64通信处理部、51运算处理部、51b,61b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51d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52电压调整部、53c,63c目标电压上下限值、43c,53d,63d电压测量值、61d无功功率积分值计算部、62电压调整部。

Claims (12)

1.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压调整部,该电压调整部将对连接有多条配电线的母线的电压进行变更的电压控制装置控制成使所述母线的电压进入目标电压范围;
通信处理部,该通信处理部与对连接到所述配电线的电压控制设备进行控制的电压控制装置或设置于所述配电线且对设置部位的电压进行测量的电压测量装置即电压监视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从所述电压监视设备接收到所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委托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处理部对连接到与发送该变更委托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所连接的配电线不同的配电线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发送询问是否可以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可否确认,基于所述电压监视设备对于所述变更可否确认的响应,决定是否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以及
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处理部在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决定为变更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接收到不接受变更的响应的时刻,判断为不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未接收到不接受变更的响应且从发送所述变更可否确认之后经过了指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从发送所述变更可否确认起经过指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接收到的响应中,接受变更的响应的数量超过所接收到的所有响应的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判断为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压监视设备管理部,该电压监视设备管理部对发送所述变更可否确认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进行管理,
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处理部在从发送了所述变更可否确认的所有所述电压监视设备接收到接受变更的响应的时刻,判断为变更所述目标电压范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变更实施结果通知部,该变更实施结果通知部经由所述通信处理部发送表示是否变更了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实施结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收到所述变更可否确认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返回接受、虽不优选但接受、不接受中的任一种,
所述变更实施结果通知部仅在存在响应为虽不优选但接受的所述电压监视设备的情况下,发送所述变更实施结果。
8.一种电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更接受判断部,该变更接受判断部对于从电压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可否确认,决定是至少包含接受、不接受的选择项中的哪一个的接受判断,该电压控制装置将对连接有多条配电线的母线的电压进行变更的电压控制设备控制成使所述母线的电压在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内;以及
通信处理部,该通信处理部接收所述变更可否确认,将所述变更接受判断部决定的所述接受判断发送到所述电压控制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该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生成部在监视部位的电压即监视电压偏离适当电压范围的情况下,生成从所述通信处理部发送的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以对所述电压控制装置委托所述目标电压范围的变更,
在从所述通信处理部接收到已变更这一所述变更实施结果起经过指定时间之前,不发送与所述变更实施结果为反方向的所述目标电压范围变更委托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接受判断部基于所述变更可否确认中包含的变化方向和电压变更量,预测变更实施后的所述监视电压,在预测出的所述监视电压偏离所述适当电压范围的情况下,判断为不接受。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接受判断部基于所述变更可否确认中包含的变化方向和电压变更量,预测变更实施后的所述监视电压,在预测出的所述监视电压偏离法定电压范围的情况下,判断为不接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压监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接受判断部基于所述变更可否确认中包含的变化方向和电压变更量,预测变更实施后的所述监视电压,在预测出的所述监视电压在所述法定电压范围内、且预测出的所述监视电压偏离适当电压范围的情况下,判断为虽不优选但接受。
CN201380079119.6A 2013-08-30 2013-08-30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Active CN105493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3368 WO2015029227A1 (ja) 2013-08-30 2013-08-30 電圧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圧監視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3382A CN105493382A (zh) 2016-04-13
CN105493382B true CN105493382B (zh) 2018-04-27

Family

ID=51409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119.6A Active CN105493382B (zh) 2013-08-30 2013-08-30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0679B2 (zh)
JP (1) JP5538639B1 (zh)
CN (1) CN105493382B (zh)
HK (1) HK1220814A1 (zh)
WO (1) WO20150292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79192B2 (en) * 2014-07-29 2018-05-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JP6478588B2 (ja) * 2014-11-26 2019-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圧計測装置
US10185295B2 (en) * 2015-09-30 2019-01-22 Osram Sylvania Inc. Dynamic control of switching frequency in a switch mode power converter
DE102016116589A1 (de) * 2016-09-06 2018-03-08 Innogy Se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dezentralen Weitbereichsregelung
US10048709B2 (en) 2016-09-19 2018-08-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ulation of voltage on an electric power system
US10228755B2 (en) * 2016-09-30 2019-03-12 Intel Corporation Processor voltage control using running average value
CN106853775B (zh) * 2016-12-15 2019-03-01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飞车保护的启动方法及装置
CN113261171B (zh) * 2019-01-11 2023-06-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系统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US11942787B2 (en) * 2019-07-23 2024-03-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13131612B (zh) * 2021-03-24 2023-06-27 上海康达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配电监测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763A (ja) * 1997-06-30 1999-01-29 Toshiba Corp 自動電圧調整装置
WO2003073176A1 (en) * 2002-02-25 2003-09-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tection system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JP2005269744A (ja) * 2004-03-17 2005-09-29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配電系統情報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系統情報監視システム
JP2006325380A (ja) * 2005-05-17 2006-11-30 Keiichi Sato 電圧・無効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圧・無効電力制御方法
CN102122819A (zh) * 2010-12-16 2011-07-13 天津工业大学 可用于微电网的有载调压变压器控制器
WO2013065114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配電系統電圧制御システム、配電系統電圧制御方法、及び集中電圧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2670A (ja) 1992-04-10 1993-11-05 Hitachi Ltd 配電系統分散電源制御システム
JP3044640B2 (ja) 1993-03-12 2000-05-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圧調整装置の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3455805B2 (ja) 1994-06-02 2003-10-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高圧配電線の電圧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722908B2 (ja) 1996-05-31 2005-11-30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配電系統制御装置
JP3825171B2 (ja) 1998-04-06 2006-09-20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配電系統制御システム
JP3426961B2 (ja) 1998-05-11 2003-07-14 株式会社キューキ 自律型配電線電圧調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圧配電線の電圧制御方法
JP4498247B2 (ja) 2005-09-08 2010-07-07 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配電系統の電圧制御方法、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302700B2 (ja) 2009-02-04 2013-10-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配電系統の電圧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による電圧監視制御方法
US9329619B1 (en) * 2009-04-06 2016-05-03 Dynamics Inc. Cards with power management
US8812167B2 (en) * 2011-04-19 2014-08-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olt/var switch plan
US20130311792A1 (en) * 2012-05-18 2013-11-21 Prahallada PONNATHOTA Voltage scaling architecture on system-on-chip platform
BR112014028465A2 (pt) * 2012-05-22 2017-06-27 Sony Corp sistema de controle.
JP6040569B2 (ja) * 2012-05-22 2016-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
US9178356B2 (en) * 2012-08-29 2015-11-03 Robert L. Bryson Low voltage solar electric energy distribution
US9678520B2 (en) * 2013-03-15 2017-06-13 Dominion Resources, Inc. Electric power system control with planning of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 efficiency using AMI-based data analysis
US9170642B2 (en) * 2013-03-21 2015-10-27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Dynamic power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763A (ja) * 1997-06-30 1999-01-29 Toshiba Corp 自動電圧調整装置
WO2003073176A1 (en) * 2002-02-25 2003-09-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tection system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JP2005269744A (ja) * 2004-03-17 2005-09-29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配電系統情報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系統情報監視システム
JP2006325380A (ja) * 2005-05-17 2006-11-30 Keiichi Sato 電圧・無効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圧・無効電力制御方法
CN102122819A (zh) * 2010-12-16 2011-07-13 天津工业大学 可用于微电网的有载调压变压器控制器
WO2013065114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配電系統電圧制御システム、配電系統電圧制御方法、及び集中電圧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20814A1 (zh) 2017-05-12
US10090679B2 (en) 2018-10-02
JP5538639B1 (ja) 2014-07-02
WO2015029227A1 (ja) 2015-03-05
CN105493382A (zh) 2016-04-13
JPWO2015029227A1 (ja) 2017-03-02
US20160233681A1 (en) 2016-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3382B (zh) 电压控制装置及电压监视设备
CN105453364B (zh) 变压器型电压控制装置、无功功率调整型电压控制装置、以及配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
Kumar et al. Reliability enhancement of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including impacts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US1137899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id operating system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s
EP3446133B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mutual voltag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a plurality of measuring nodes of an electric power network
Zakariazadeh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real time voltage control using demand response in an automated distribution system
US7107162B2 (en) Determining an operational limit of a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US10224717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distribution
US20170317498A1 (en) Resiliency Controller for Voltage Regulation in Microgrids
Xie et al. Robu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based voltage regulation method for a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US9887545B2 (en) Controll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distribution network
Kreikebaum et al. Smart Wires—A distributed, low-cost solution for controlling power flows and monitoring transmission lines
WO2014199502A1 (ja) 電力系統制御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5379046A (zh) 电压监视控制系统、电压监视控制装置、测量装置和电压监视控制方法
RU266570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ю местной электросети с регулируемым трансформатором местной электросети
CN105453365A (zh) 电压监视控制装置及电压控制装置
JP6517857B2 (ja) 電圧調整機器の電圧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電圧制御方法
Ardakanian et al. Realtime distributed congestion control for electrical vehicle charging
CN105226700B (zh) 基于阀门流量特性动态调整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16182021A (ja) 無効電力協調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JP6478588B2 (ja) 電圧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圧計測装置
JP2007189840A (ja) 電力系統安定化装置
Cavraro et al. A master/slav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in low-voltage microgrids
Arshad et al. Multi-agent based distributed voltage regulation scheme with grid-tied inverters i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Jogunola et al. Adaptive routing algorithm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microgrids in smart gr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08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208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