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9428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89428A CN105489428A CN201610082130.3A CN201610082130A CN105489428A CN 105489428 A CN105489428 A CN 105489428A CN 201610082130 A CN201610082130 A CN 201610082130A CN 105489428 A CN105489428 A CN 1054894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keycap
- contact part
- base
- movable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4—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having two or more snap-action motions in success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34—Separate snap acti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按键结构,其使用由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提供键帽的回弹力。于键帽朝向按键结构的底座移动时,当键帽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其中一弹簧停止继续变形,故该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变大,可增加该弹簧组合的弹性储能。因此,使用者于按压键帽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先轻后重的反馈力。此反馈力特性有助于使用者迅速按压键帽,而于按压完后,键帽亦可迅速回弹。进一步地,该按键结构可使用侧向作动的开关,可减少开关的回弹力对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利用弹簧作为回复力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按键多利用弹簧或硅胶圆凸提供键帽所需的回弹力。一般而言,其使用的弹簧多仅具有单一固定的弹簧常数。若弹簧常数较小,弹簧能提供的回弹力也小,使用者按压键帽时的阻力也小,使得使用者可迅速地按压键帽。但也由于回弹力小,被按压的键帽回复至原位的时间也较长,这特性不适短时间内的连续按压。若弹簧常数较大,弹簧能提供的回弹力也大,被按压的键帽得以较短的时间回复至原位。但也由于回弹力大,使用者按压键帽时的阻力也大,使得使用者需以更大的力量来按压键帽,易使手指疲劳,这特性亦不利于短时间内的连续按压。硅胶圆凸因其变形机制与前述弹簧线性变形不同,硅胶圆凸非以单一固定的弹簧常数表现其变形特性。一般而言,在初始的弹性变形中,硅胶圆凸仍能维持其几何结构并提供较大的弹簧常数。在结构开始挫曲变形后,硅胶圆凸则提供较小的弹簧常数。于初始的变形阶段中,弹簧常数虽较大,但变形量小;于后续的挫曲变形阶段中,弹簧常数虽较小,但变形量大。故于使用上,使用者虽感到较大的按压力量的门槛值,但后续的按压力量则小,且变形后的硅胶圆凸整体储存的弹性能并不大。整体而言,相对于使用弹簧常数高的按键,使用硅胶圆凸的按键其被按压的键帽仍需较长的时间以回复至原位。因此,目前的按键,无论是使用弹簧或硅胶圆凸均无法提供键帽迅速按压、迅速回复的作动机制。此作动机制可减轻使用者于某些使用情境中操作按键时手指疲劳的程度,例如电子竞技。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使用弹簧或硅胶圆凸的按键均无法提供键帽迅速按压、迅速回复的作动机制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利用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提供先轻后重的反馈力,使得使用者能轻松地迅速按压键帽,且于按压完后,键帽可迅速回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及弹簧组合。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弹簧组合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被压缩至该对应的压实高的弹簧包含复数个弹性圈,该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为垂直堆叠。换句话说,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因其中一个弹簧被压实,使得此弹簧无法再继续提供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藉此,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一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凸柱,该凸柱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该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且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两个第二滑动构件,该两个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插入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弹簧组合及挡止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弹簧组合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或该键帽上。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与该弹簧组合结构干涉,使得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干扰该弹簧组合的作动,使得其中一个弹簧无法继续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同样地,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连接弹簧抵靠该挡止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挡止件为凸柱,该凸柱设置于该底座上且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更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一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两个第二滑动构件,该两个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具有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插入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开关具有悬臂结构,使得该键帽能通过杠杆原理,以较小的力触发该开关,减少对该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包含底座、键帽、回复力机构及开关。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回复力机构连接于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时,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藉此,在该键帽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该键帽即能通过杠杆原理,以较小的触发力打开该短接的开关。于具体实施方式上,通过设计该悬臂结构与该固定接点件的设置位置,该触发力相对于该键帽的垂直移动方向大致上可为水平侧向力,有助于减少对该键帽上下作动的影响。此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当该回复力机构以前述弹簧组合实现时,因在该键帽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得使用者可轻易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以触发该开关,即打开该短接的开关。而于按压完后,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故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同样能实现先轻后重、迅速按压、迅速回弹的效果。
作为可选的技术放松呢,该回复力机构包含弹簧,当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弹簧被压缩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以驱使该键帽回到该初始位置,该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多个弹簧串连的弹簧组合设置,使得在该键帽未达到该转换位置之前,因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均对弹性变形具有贡献,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较小,使用者可轻松地迅速按压该键帽,且反馈力也较小。在该键帽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因其中一个弹簧被压实,使得此弹簧无法再继续提供弹性变形,只剩另一个弹簧可继续贡献弹性变形,故该弹簧组合的弹簧常数变大,该键帽可受到较大的回弹力,使得当使用者不再按压该键帽时,该键帽可以迅速地回复原位。藉此,该键帽能迅速上下移动,且使用者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降低操作时的疲劳度。
关于本发明之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于线X-X所示的视角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按键结构于线Y-Y所示的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X-X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Y-Y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触发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上盖与柱塞于另一视角的组合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按键结构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图。
图14为图12中按键结构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被按压至转换位置的剖面图。
图1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图1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弹簧组合与柱塞及底板的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1包含底座10、键帽12、回复力机构14、光源装置16及开关18。键帽12设置于底座10之上,回复力机构14设置于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经由底座10和键帽12两者间的滑动结合,使得键帽12得以平行于一方向D1(以箭头表示于图4及图5中)而选择性地朝向或远离底座10移动。其中以图4或图5的视角而言,方向D1即相当于垂直方向。于本实施例中,回复力机构14为弹簧组合,其包含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串连并设置于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其中第一弹簧142的上端抵接键帽12,第一弹簧142的下端与第二弹簧144的上端连接,第二弹簧144的下端抵接底座10。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为线圈弹簧,分别包含复数个弹性圈。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开始移动时,键帽12使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变形。变形的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所产生的回弹力即作为键帽12回复力。关于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变形的进一步说明,将于后文详述。光源装置16设置于底座10并能朝向键帽12发射光线,键帽12可包含可透光部12a(以虚线绘示于图1中),藉由光源装置16发射的光线穿过可透光部12a以产生视觉效果。为简化图面,光源装置16内部结构未显示于图4与图5的剖面示意图中,于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6以具有发光晶粒的LED发光元件为例,其具有复数个电极接脚。开关18也设置于底座10上并可选择性地被键帽12触发。另外,于实作上,光源装置16与开关18原则上会电连接于电路板2(以虚线框表示于图4中),不另赘述。
进一步来说,底座10包含底板102、上盖104、滑动衔接结构106(如图10所示)及凸柱108,上盖104与底板102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110,滑动衔接结构106位于容置空间110内,凸柱108固定于底板102并于容置空间110内朝向键帽12延伸。上盖104具有柱塞套1042,柱塞套1042中央形成的柱塞孔连通容置空间110。
键帽12包含帽体122及柱塞124,帽体122设置于上盖104之上,而柱塞124设置于底板102与上盖104之间;柱塞124下方具有第一端部1242,而柱塞124上方具有第二端部1244,柱塞124经由第二端部1244连接至帽体122。于本实施例中,柱塞124的第二端部1244与帽体122通过衔接结构12442、1222的衔接而连接。
键帽12的柱塞124可滑动地穿过底座10的柱塞套1042,第一端部1242位于容置空间110中且位于凸柱108正上方。柱塞套1042环状内侧壁面可导引柱塞124第二端部1244相对于底座10进行上下移动。柱塞124的第一端部1242更包含滑动衔接结构1246,滑动衔接结构1246与滑动衔接结构106可滑动地衔接,使得键帽12能更可靠且稳定地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
回复力机构14即该弹簧组合,设置于容置空间110内且抵接于柱塞124与底板102之间,其中第一弹簧142抵接柱塞124的第一端部1242,第二弹簧144抵接底板102并套设于凸柱108上。光源装置16设置于底板102上,且经由凸柱108而伸入容置空间110中,其中凸柱108包含光源孔1082,光源孔1082上下贯穿凸柱108,光源装置16穿过光源孔1082而向上延伸进入弹簧组合的第二弹簧144内部。光源装置16朝向第一端部1242发射光线,使得该光线穿过第二弹簧144及第一弹簧142以经由第一端部1242进入柱塞124,再经由柱塞124的导引而射向帽体122。
开关18包含固定接点件182及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184,其中固定接点件182直接固定于底板102上,固定接点件182由第二弹簧144抵着底板102的一端向上延伸、弯折的延伸部形成,活动接点件184亦固定于底板102上且呈悬臂结构;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例如,固定接点件182可独立于第二弹簧144而固定于底板102上,活动接点件184可由其他的弹性结构实施,甚至于具体实施中,开关18得以一般的触动开关。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固定接点件182经由连接端182a、活动接点件184经由连接端184a穿过底板102以与电路板2(如图4所示)电连接,藉此,开关18的导通、断路作动即可为电路板2所感知。柱塞124包含触发部1248,触发部1248位于第一端部1242,且因应键帽12是否被按压,而选择性地使开关18导通或断路。又,固定接点件182与活动接点件184接触的部分可施以表面处理(例如电镀镍、金等)以增加开关18的耐疲劳度。
请并参阅图2、图4、图7及图8。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为直线串连且被预压设置于容置空间110中,如图4所示;此时,键帽12位于一初始位置,键帽12未被按压。当键帽12经由帽体122承受按压力而自该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时,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压帽体122,键帽12对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施加该按压力以箭头表示于图中,按压力依序经由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传递至底座10。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前,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会随着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的移动而弹性变形。当键帽12移动至转换位置时,第二弹簧144被压缩成一对应的压实高度H1,如图7所示。此时,第二弹簧144的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垂直堆叠,亦即相邻的弹性圈接触使得两者间已无可供弹性变形的间隙,故纵使第二弹簧144再承受更大的力,也无法产生弹性变形,亦即第二弹簧144已无法再被压缩形变。于本实施例中,于第二弹簧144中,相邻的弹性圈于垂直方向,即压缩、伸缩的方向上紧密接触使得两者之间已无空隙。因此,当键帽122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第二弹簧144不再形变,第一弹簧142则仍可随着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而弹性变形。于本实施例中,当键帽122继续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第一弹簧142亦被压缩成一对应的压实高度,如图8所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按键结构1亦可设计成当键帽122位于该按压位置时,第一弹簧142未被压实且能弹性变形。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具有第一弹簧常数,第二弹簧144具有第二弹簧常数,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第二弹簧常数,因此,在接收到相同按压力时,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有不同的变形量,通过设计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可变形量,使得于键帽122挤压弹簧组合时,其中一个弹簧先被压实。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第一弹簧142具有第一外径142a,第二弹簧144具有第二外径144a,第一外径142a小于第二外径144a,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具有相同的节距及长度,故第二弹簧常数小第一弹簧常数,且第二弹簧144将先被压实。此外,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146,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经由连接弹簧146连接,连接弹簧146具有渐变的外径,使得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结构上能平顺地衔接,且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间的力量能平顺地传递。原则上,此渐变的外径即自第一外径142a渐变至第二外径144a变化。另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连接弹簧146为连接件,例如一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一侧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或二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二侧对称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又或一金属线段同时横跨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末端线圈。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同轴设置,即两者结构的延伸轴向重叠,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当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偏心设置,使得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可直接连接,即无需通过连接弹簧146连接,此时连接弹簧146可省略。
此外,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前,弹簧组合的整体的弹性系数即为第一弹簧常数及第二弹簧常数的倒数和的倒数,故此时整体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常数及第二弹簧常数,使用者于按压键帽12时会感到较轻的手感,即较小的反馈力,可容易且迅速地按压键帽12。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后,因第二弹簧144已被压实,故整体的弹性系数等于第一弹簧常数;换句话说,整体的弹性系数增加了。此时,使用者于按压键帽12时会感到较重的手感,即较大的反馈力,回弹力大。因此,于使用者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使用者将感觉到先轻后重的手感。另外,继续参照图4,于本实施例中,凸柱108的外径108a小于第二弹簧144的第二内径144b,凸柱108的外径180a大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内径142b,光源孔1082的尺寸小于第一弹簧142的第一内径142b,使得凸柱108可有效地挡止第一弹簧142向下移动。当键帽12自转换位置至按压位置移动时,即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虽然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相对于底板102略突出于凸柱108(如图7所示),但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连接的一端亦能抵靠凸柱108,此有助于第一弹簧142弹形变形的稳定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凸柱108高度大幅降低或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显高于凸柱108,第一弹簧142原则上就不会抵靠凸柱108,但仍能随着键帽12朝向底板102移动而弹性变形。另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凸柱108上可形成避让空间,以避免凸柱108与连接弹簧146结构干涉,藉此,第二弹簧144被压实后可低于凸柱108,第一弹簧142仍能稳定地抵靠凸柱108。
另外,基于前述说明,于具体实施方式上,亦可改变弹簧组合以使第一弹簧142在键帽12被按压的过程中,先达到压实状态,同样能实现先轻后重的按压手感。例如将前述实施例中的弹簧组合倒置,即可使上方的弹簧,即倒置后的第二弹簧144的弹簧常数较小,而先达到压实状态。又或改变各弹簧的长度、线径、节距等,亦可使上方的弹簧先达到压实状态,且不以具有较小的弹簧常数的弹簧被先压实为限;同样地,此改变手段亦可应用于前述弹簧组合中,即回复力机构14,使得第二弹簧144可先达到压实状态,即前述压实高度H1。
另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串接为将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依序排成一直线并相连接,故键帽12于朝向底座10移动时,对弹簧组合的施力,使得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均受到压缩;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9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并排,但结构上仍是串接,亦即键帽12的施力仍是由第一弹簧142传递至第二弹簧144,再传递至底座10。于具体实施方式上,图9中的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亦得以叠套的方式设置,例如第一弹簧142具有较小的外径而可伸入第二弹簧144内,但结构上仍得保持串接。于图9中,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时,第一弹簧142是拉伸变形,第二弹簧144是缩压变形并可被缩压至其压缩高度。同样的,关于弹簧组合倒置的说明,于此亦可适用,不另赘述。
于按键结构1中,弹簧组合以两个串接的弹簧,即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上,弹簧组合可包含更多个串接的弹簧,使得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呈现多段变化,每一段弹性系数均是常数,且随着被压缩的弹簧数量的增加,弹簧组合的整体的弹性系数亦增加。此外,每一个串接的弹簧不以单一结构体的弹簧为限,例如两个并接的弹簧整体亦可作为此处串接中的一个弹簧。此外,于按键结构1中,第二弹簧144的弹簧常数小第一弹簧142的弹簧常数,故于第二弹簧144未被压实前,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弹簧144的弹簧常数,而于第二弹簧144未被压实后,弹簧组合整体的弹性系数等于第一弹簧142的弹簧常数,并大于第二弹簧144的弹簧常数,故使用者可感觉到明显的手感差异,即于键帽12下压到达转换位置之前及之后。此手感差异亦有助于按键结构1通过反馈力提供使用者键帽12所处位置的资讯,例如使用者可藉此大略知悉键帽12是否被有效按压,例如开关18是否已被有效触发。
请继续参阅图2、图4、图7及图8。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具有固定端1842、自由端1844及接点部1846,活动接点件184经由固定端1842固定于底板102,接点部1846位于固定端1842与自由端1844之间且用于与固定接点件182电性接触。触发部1248经由自由端1844推动活动接点件184。
如图4所示,当键帽12未被按压而位于初始位置时,此时活动接点件184受触发部1248抵推而已发生弹性变形,如此触发部1248抵推活动接点件184的自由端1844,而使得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与固定接点件182分开,即此时开关18保持断路。
如图6所示,当键帽12被按压朝向底座10且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触发部1248与活动接点件184的自由端1844分开使得活动接点件184因回弹力而移动以使接点部1846与固定接点件182接触,即此时开关18导通。于本实施例中,触发位置位于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者)与该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之间,使得当开关18导通后,即于键帽12到达触发位置之时,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接触固定接点件182,键帽12仍可在第二弹簧144尚未被压实状态下,继续向下移动到转换位置如图7所示者。例如可设计:"使开关18导通的触发位置"为键帽12自该初始位置向下运动1.8~2.0mm之处,而"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的转换位置"为键帽12自初始位置向下运动3.0~3.5mm之处。于此例中,在开关18导通后,键帽12仍可继续向下移动至少1mm后,第二弹簧144才会被压实。
如此,于键帽12自初始位置移动至转换位置过程中,弹簧组合14提供较小的弹簧系数,故使用者感会受到较轻的手感,而能快速按压键帽12并触发开关18;又,当键帽12继续向下移动达按压位置时,弹簧组合改提供较大的弹簧系数,回复力机构14即弹簧组合亦提供较大的回弹力;此时使用者可通过开关18的按压感受到手感的变化,亦了解开关18已经导通,而将手指移离键帽12以停止按压力,使得键帽12能快速地回至原位,即初始位置。此按键作动特性独特:(1)于开关导通前,弹簧组合14弹簧系数较小,故使用者手指感受到较轻的阻力,能较快轻易地导通开关;(2)于开关导通后,更精确地说,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弹簧组合14弹簧系数加大,故于使用者停止按压后,键帽12能快速地回至初始位置。如此有助于使用者以较高的频率按压按键帽12,例如于电子竞技的电脑游戏中,且又能避免使用者手指过度出力而迅速疲惫,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电脑游戏操控。
此外,请继续参照图4,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呈开口朝上的U形结构,故悬臂结构大致平行于键帽12作动方向延伸,故活动接点件184可具有较长的悬臂长度;换言之,活动接点件184得以较小的触发力推动。又,相对于活动接点件184偏转的枢点而言,触发部1248接触接点部1846的位置(相对于距离L1)较固定接点件182接触自由端1844的位置(相对于距离L2)为远,即相当于距离L1大于距离L2,故键帽12即能通过杠杆原理,经由触发部1248以较小的触发力打开短接的开关18。此外,触发部1248与活动接点件184接触的位置即使有些许变动,例如柱塞124略带有偏斜地相对于方向D1上下移动,此变动对活动接点件184与固定接点件182的接触位置的影响亦将缩小,故固定接点件182仍能有效电性接触活动接点件184的接点部1846。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开关18与触发部1248的配置有助于提升对按键结构1的组装或作动误差的容忍度。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活动接点件184作动时大致呈水平偏转,触发力原则上亦为水平侧向力,有助于减少对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上下作动的影响。
请参阅图2、图5、图7(或图8)、图10及图11,其中于图11中,滑动衔接结构106、1246、触发部1248及开关18的轮廓以虚线绘示。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0具有矩形投影轮廓,底座10依序具有第一角落10a、第二角落10b与第三角落10c,底座10的滑动衔接结构106包含二第一滑动构件1062,以滑槽结构为例,并与上盖104结构一体成形。两个第一滑动构件1062分别位于第一角落10a及第三角落10c。键帽12的滑动衔接结构1246包含两个第二滑动构件12462,以滑块结构为例,分别对应第一角落10a及第三角落10c。两个第一滑动构件1062与两个第二滑动构件12462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键帽12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或一维移动。开关18位于第二角落10b,触发部1248对应第二角落10b。因此,滑动衔接结构106、1246、触发部1248及开关18对应底座10的角落10a-c设置,故相对于其他位置,例如底座10于角落10a、10b间的侧边部,可享有较大的空间设置,进而提供结构作动的可靠度及稳定度。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构件1062以滑槽结构及第二滑动构件12462为滑块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于具体实施方式上,亦可对调设置,亦即第一滑动构件1062为滑块结构及第二滑动构件12462以滑槽结构,同样能相互滑动地结合并具有导引键帽12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的功效。
如前述说明,于按键结构1中,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利用于弹性变形的过程中使其中一个弹簧即第二弹簧144被压实而改变其整体的弹性系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2至图14,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3的按压连续作动剖面示意图。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3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相同元件符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功能。除了下文的说明外,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主要不同之处之一在于按键结构3利用挡止件109于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至转换位置时,如按键结构3自图12显示的状态至图13显示的状态,与弹簧组合即回复力机构14结构干涉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而非通过使第二弹簧144被压实的方式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因此,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挡止件109与弹簧组合之间产生结构干涉,使得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而弹性变形。藉此,按键结构3的弹簧组合亦能于键帽12到达转换位置前,提供使用者较轻的手感即较小的反馈力,且于键帽12超过转换位置后,提供使用者较重的手感即较大的反馈力。于按键结构3中,挡止件109设置于底座10的底板102且相当于按键结构1的凸柱108,挡止件109亦具有凸柱108于按键结构1中的功效。此外,进一步来说,于按键结构3中,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10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如按键结构3自图13显示的状态至图14显示的状态,第一弹簧142抵靠挡止件109,此即产生挡止件109与弹簧组合结构干涉的效果,使得第二弹簧144无法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继续弹性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能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继续弹性变形。此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挡止件109上可形成避让槽以容纳连接弹簧146,使得第一弹簧142能更稳定地抵靠挡止件109。另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挡止件109亦可通过抵住连接弹簧146的方式来阻止第二弹簧144继续弹性变形。如图15所示,连接弹簧146抵靠挡止件109,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继续弹性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能继续弹性变形。又,于图15中,连接弹簧146可为一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一侧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或可为二金属线段于弹簧组合的二侧对称连接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两端,又或可为一金属线段同时横跨第一弹簧142及第二弹簧144的末端线圈。
于本实施例中,挡止件109设置于底座10以挡止第二弹簧144;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将按键结构3的弹簧组合倒置,挡止件109设置于柱塞124,此时,此挡止件109即用于挡止上方的弹簧,即倒置后的第二弹簧144。又例如,如图16所示,挡止件109'设置于键帽12,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间设置有用于与挡止件109'互动的抵持件143,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抵持件143,使得第一弹簧142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二弹簧144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于具体实施方式上,挡止件109'亦可改设置于底座10上(如图16中虚线所示者);此时,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抵持件143,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又例如,如图17所示,挡止件109'设置于键帽12,当键帽12自初始位置向下移动时,第一弹簧142是拉伸变形,第二弹簧144是缩压变形。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弹簧组合或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连接处,使得第一弹簧142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二弹簧144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于具体实施方式上,挡止件109"亦可改设置于底座10上(如图17中虚线所示者);此时,当键帽12向下移动至该转换位置时,挡止件109"抵靠该弹簧组合或第一弹簧142与第二弹簧144的连接处,使得第二弹簧144不再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但第一弹簧142仍继续随着键帽12向下移动而变形。
如前述按键结构1、3的说明,无论是采用使弹簧被压实的手段,或是采用挡止件挡止弹簧继续变形的手段,两者逻辑上均是使弹簧组合中的一个弹簧于键帽到达特定位置如转换位置时不再继续随着键帽朝向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进而改变弹簧组整体的弹性系数,其中,本发明的上述案件结构中的弹簧组整体的弹性系数由小变大,使得使用者于按压键帽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先轻后重的手感。于键帽自始初位置至转换位置时,使用者感受到较轻的手感,故使用者可快速按压按键。于具体实施方式上,可使按键结构的开关触发设计于此段阶中,使得开关可迅速被触发。于键帽超过转换位置时,使用者感受到较重的手感,亦即键帽此时受到较大的回弹力。当使用者不再按压键帽时,键帽即可迅速地回弹,以利使用者再次按压键帽。此外,于具体实施方式上,配合前述开关触发的设计,当使用者感受到较重的手感时,亦可知晓开关已被触发,而无需过度按压键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4)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以及
弹簧组合,其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
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被压缩成对应的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被压缩至该对应的压实高度的弹簧包含复数个弹性圈,该复数个弹性圈实质上为垂直堆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凸柱,该凸柱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该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二弹簧被压缩成对应的该压实高度且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的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且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两个第二滑动构件,该两个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插入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12.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
弹簧组合,其抵接于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弹簧组合包含第一弹簧及与该第一弹簧串连的第二弹簧,使得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而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键帽对该弹簧组合施加该按压力,该按压力依序经由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传递至该底座;以及
挡止件,其设置于该底座或该键帽上;
其中,当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转换位置之后,该挡止件与该弹簧组合结构干涉,使得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一无法变形,且该第一弹簧及该第二弹簧其中之另一仍可随着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而弹性变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弹簧常数,该第一弹簧常数不同于该第二弹簧常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以相同的金属线径制成,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外径,该第二弹簧具有第二外径,该第一外径不同于该第二外径,该弹簧组合包含连接弹簧,该第一弹簧与该第二弹簧经由该连接弹簧连接,该连接弹簧具有渐变的外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常数小于该第一弹簧常数,该第二外径大于该第一外径,该挡止件设置于该底座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连接弹簧抵靠该挡止件。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挡止件为凸柱,该凸柱设置于该底座上且朝向该键帽延伸,该凸柱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弹簧的内径,该凸柱的外径大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上,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该转换位置之后,该第一弹簧抵靠该凸柱。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光源装置,该凸柱更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上下贯穿该凸柱,该光源孔尺寸小于该第一弹簧的内径,该光源装置穿过该光源孔而向上延伸进入该弹簧组合内部。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该触发位置位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使得当该开关导通后,该键帽仍可继续向下移动到该转换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第二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推动该悬臂结构,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开关,该开关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底座依序具有第一角落、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该底座于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处各具有一第一滑动构件,该开关位于该第二角落,该键帽具有两个第二滑动构件,该两个第二滑动构件分别对应该第一角落与该第三角落,该键帽包含触发部,该触发部对应该第二角落,该第一滑动构件与该第二滑动构件相互滑动地结合,使得该键帽于该初始位置与该转换位置之间的运动为线性运动,其中该键帽包含触发部,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活动接点件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及上盖,该上盖与该底板衔接并形成容置空间,该上盖具有柱塞套,该键帽包含帽体及与该帽体连接的柱塞,该柱塞可滑动地插入该柱塞套中,该键帽经由该帽体承受该按压力,该弹簧组合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抵接于该柱塞与该底板之间。
23.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其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键帽包含触发部;
回复力机构,其连接于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当该键帽承受按压力时,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以及
开关,其固定设置于该底座上,该开关包含固定接点件及相对设置的活动接点件,该活动接点件为悬臂结构,该悬臂结构具有固定端、自由端及接点部,该悬臂结构经由该固定端固定于底座,该接点部位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且用于与该固定接点件电性接触;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触发部经由该自由端抵推该活动接点件使得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分开,当该键帽朝向该底座移动超过触发位置之后,该触发部与该活动接点件分开使得该活动接点件移动以使该接点部与该固定接点件接触。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回复力机构包含弹簧,当该按压力使该键帽自该初始位置朝向该底座移动时,该弹簧被压缩并产生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以驱使该键帽回到该初始位置,该弹簧的一端抵接该底座,该弹簧的该端延伸出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该固定接点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130.3A CN105489428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按键结构 |
CN201610819349.7A CN106356230B (zh) | 2016-02-05 | 2016-09-13 | 按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82130.3A CN105489428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按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89428A true CN105489428A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567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82130.3A Pending CN105489428A (zh) | 2016-02-05 | 2016-02-05 | 按键结构 |
CN201610819349.7A Active CN106356230B (zh) | 2016-02-05 | 2016-09-13 | 按键结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19349.7A Active CN106356230B (zh) | 2016-02-05 | 2016-09-13 | 按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5489428A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6111A (zh) * | 2016-05-10 | 2016-08-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05931907A (zh) * | 2016-05-25 | 2016-09-0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TWI616919B (zh) * | 2016-05-03 | 2018-03-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TWI620218B (zh) * | 2016-06-06 | 2018-04-01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組件及機械式鍵盤 |
CN106057536B (zh) * | 2016-08-05 | 2019-05-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10033975A (zh) * | 2018-01-12 | 2019-07-19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键 |
CN110198648A (zh) * | 2016-12-20 | 2019-09-03 | 普安特波德有限公司 | 对用于工作台的电源插座的改进 |
CN111321958A (zh) * | 2018-12-17 | 2020-06-23 | 张泽修 | 油箱充电口盖锁 |
CN111681897A (zh) * | 2020-06-16 | 2020-09-18 | 西南大学 | 一种无源无线机械按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0917B (zh) | 2020-07-09 | 2021-03-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開關及其復位組件 |
CN113782366B (zh) * | 2021-09-14 | 2023-10-27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按键防护自锁装置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3229U (zh) * | 1989-09-06 | 1991-04-23 | ||
JP3853605B2 (ja) * | 2001-04-16 | 2006-12-06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押下部品 |
CN102299017B (zh) * | 2011-07-04 | 2014-09-10 | 袁建君 | 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键盘 |
CN203225190U (zh) * | 2012-11-30 | 2013-10-02 | 赵振海 | 机械式键开关 |
CN105070565A (zh) * | 2015-07-27 | 2015-11-18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
-
2016
- 2016-02-05 CN CN201610082130.3A patent/CN105489428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9-13 CN CN201610819349.7A patent/CN106356230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6919B (zh) * | 2016-05-03 | 2018-03-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CN105826111A (zh) * | 2016-05-10 | 2016-08-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05931907A (zh) * | 2016-05-25 | 2016-09-0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TWI620218B (zh) * | 2016-06-06 | 2018-04-01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組件及機械式鍵盤 |
CN106057536B (zh) * | 2016-08-05 | 2019-05-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10198648A (zh) * | 2016-12-20 | 2019-09-03 | 普安特波德有限公司 | 对用于工作台的电源插座的改进 |
CN110033975A (zh) * | 2018-01-12 | 2019-07-19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键 |
CN110033975B (zh) * | 2018-01-12 | 2020-12-04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键 |
CN111321958A (zh) * | 2018-12-17 | 2020-06-23 | 张泽修 | 油箱充电口盖锁 |
CN111681897A (zh) * | 2020-06-16 | 2020-09-18 | 西南大学 | 一种无源无线机械按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56230B (zh) | 2018-07-31 |
CN106356230A (zh) | 2017-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89428A (zh) | 按键结构 | |
TWI607476B (zh) | 按鍵結構 | |
KR100937817B1 (ko) | 스위치 및 접점 모듈 | |
US10297405B2 (en) |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apable of showing movement depth | |
CN106024474A (zh) | 按键结构 | |
TW201635320A (zh) | 按鍵 | |
CN107887214A (zh) | 输入装置 | |
CN105931907A (zh) | 按键及其键盘 | |
CN103681051B (zh) | 薄型化按键及键盘 | |
US9972462B1 (en) | Mechanical switch structure | |
EP1310967A3 (en) | Input device which varies output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pressing force | |
KR102380716B1 (ko) | 키보드 스위치 | |
CN108305806B (zh) |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 |
US10504665B2 (en) | Switch | |
TW201804495A (zh) | 鍵盤 | |
CN205485956U (zh) | 按键、键盘及电子设备 | |
CN108091513B (zh) | 能够反馈按压深度的按键及其键盘 | |
CA2741733A1 (en) | Keypad with long key travel and improved touch feeling | |
US20200168410A1 (en) | Key structure | |
US20210050163A1 (en) | Key switch mechanisms, user inpu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key switch mechanism | |
CN113345745B (zh) | 按键结构及键盘 | |
CN107887186B (zh) | 按键 | |
KR101713861B1 (ko) |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 |
CN109390177B (zh) |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 |
KR101808220B1 (ko) | 박형 키보드 누름 구조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