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7186B - 按键 - Google Patents
按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87186B CN107887186B CN201711074663.8A CN201711074663A CN107887186B CN 107887186 B CN107887186 B CN 107887186B CN 201711074663 A CN201711074663 A CN 201711074663A CN 107887186 B CN107887186 B CN 1078871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cap
- plate
- shaped carrier
- bottom plate
- k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01H13/22—Driving mechanisms acting with snap a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按键包含底板、具有键帽长轴的键帽、升降机构、回弹装置、第一辅助支架及薄膜电路板。升降机构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以使键帽可上下移动,升降机构包含彼此相对、可枢转地连接于底板且抵接键帽的第一及第二板状支架,第一板状支架的第一尾段部及第二板状支架的第二尾段部邻近键帽长轴的端点。回弹装置位于第一及第二板状支架之间以驱动键帽回位。第一辅助支架分别枢接于键帽与底板、位于第一与第二尾段部之间且形成有第一触发凸点。薄膜电路板设置于底板上且具有第一触发开关。当键帽被按压时,第一触发凸点触发第一触发开关。本发明可大幅地改善按键的触发灵敏度与按压手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尤指一种使用辅助支架触发薄膜电路板上的触发开关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传统按键的上下运动的距离较长,故可轻易地于其键帽下方设置弹性体(如碗形橡胶体),使得当键帽被向下按压时,弹性体亦被向下压缩而产生弹力,而当键帽被释放时,弹性体产生的弹力驱使键帽向上移动以回复原位。然而,由于上述设计需要先等到弹性体受压弹性变形后才能触压薄膜电路板而导通开关,因此也会容易让使用者感受到按压触发不够灵敏的按压手感。此外,对于较长的按键(又称倍数按键),通常会在其键帽底部设置多个连杆以使键帽在使用者于键帽上的任意位置按压时可保持水平上下运动,从而确保薄膜电路板上的开关可随着使用者的按压动作而被触发,但随着键盘高度被要求再降低时,由于空间限制,这种设计不容易实施。除此之外,上述连杆连接设计也会导致键帽的拉拔力下降而产生键帽容易脱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辅助支架触发薄膜电路板上的触发开关的按键,以解决上述按键按压触发不够灵敏以及键帽的拉拔力下降而产生键帽容易脱落的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包含底板、键帽、升降机构、回弹装置、第一辅助支架以及薄膜电路板。该键帽具有键帽长轴。该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相对于该底板在按压位置与未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板状支架以及第二板状支架,该第一板状支架与该第二板状支架彼此相对,该第一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且抵接该键帽,该第一板状支架具有第一中段部以及第一尾段部,该第二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且抵接该键帽,该第二板状支架具有第二中段部以及第二尾段部,该第一中段部及第二中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中点,该第一尾段部及第二尾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第一端点。该回弹装置位于该第一板状支架以及该第二板状支架之间,用来提供回复力以使该键帽随着该第一板状支架以及该第二板状支架相对该底板的枢转从该按压位置回位至该未按压位置。该第一辅助支架分别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且位于该第一尾段部与该第二尾段部之间,该第一辅助支架上形成有第一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设置于该底板上且对应该第一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一触发开关。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一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一触发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尾段部以及该第二尾段部对应该第一辅助支架的位置分别具有一个让位槽,该第一辅助支架部分容设于该两个让位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板状支架还具有第三尾段部,该第二板状支架还具有第四尾段部,该第三尾段部及第四尾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相对的第二端点,该按键还包含:第二辅助支架,其分别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且位于该第三尾段部与该第四尾段部之间,该第二辅助支架上形成有第二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二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触发开关;其中,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二触发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辅助支架与该第二辅助支架在该键帽长轴上往同一方向相对于该底板倾斜且彼此互相平行。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中段部朝该底板突出形成有第三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三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三触发开关,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三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三触发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中段部朝该底板突出形成有第四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四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四触发开关,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四触发凸点触发该第四触发开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回弹装置包含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自该第一板状支架往该第二板状支架延伸形成,该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该底板对应该第一磁性件的位置,该第一磁性件磁吸该第二磁性件以产生该回复力;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回复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一磁性件随着该第一板状支架相对于该底板的枢转而与该第二磁性件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升降机构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回复力使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升降机构由该按压位置回位至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回弹装置包含弹性体,该弹性体分别抵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用来提供该回复力至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板状支架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该底板部分进入该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中以使该第一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板状支架还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纳开孔,该底板部分进入该至少一第二容纳开孔中以使该第二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
综上所述,利用上述触发设计,本发明可大幅地改善按键的触发灵敏度与按压手感,从而解决在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弹性体需要受压弹性变形后才能触压薄膜电路板导通开关,导致使用者感受到按键按压触发不够灵敏的问题,以及有效地防止偏压键帽边角无法触发按键的情况发生。此外,本发明同时亦可利用辅助支架与键帽的连接,以增加键帽的拉拔力,进而有效地解决于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倍数按键的键帽容易脱落的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按键省略键帽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B-B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的键帽被按压至按压位置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2的第一板状支架以及第二板状支架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按键在键帽被按压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10省略键帽14后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按键10可较佳地为长按键(又称倍数按键)且包含底板12、键帽14、升降机构16、回弹装置18、第一辅助支架20、第二辅助支架22以及薄膜电路板24。键帽14具有键帽长轴L。升降机构16设置于底板12与键帽14之间,键帽14经由升降机构16相对于底板12在按压位置与未按压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升降机构16包含第一板状支架26以及第二板状支架28。第一板状支架26与第二板状支架28彼此相对且皆抵接于键帽14,第一板状支架26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30(于图2中显示五个,但不受此限),底板12部分进入第一容纳开孔30中以使第一板状支架26可枢转地连接于底板12。上述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30设计亦可应用在第二板状支架28上(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二板状支架28可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纳开孔32(于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底板12部分进入第二容纳开孔32中以使第二板状支架28可枢转地连接于底板12。更详细地说,第一板状支架26具有第一中段部34、第一尾段部36以及第三尾段部38,第二板状支架28具有第二中段部40、第二尾段部42以及第四尾段部44,第一中段部34以及第二中段部40邻近键帽长轴L的中点C,第一尾段部36以及第二尾段部42邻近键帽长轴L的第一端点P1,第三尾段部38以及第四尾段部44邻近键帽长轴L的第二端点P2,第一端点P1与第二端点P2相对。
第一辅助支架20分别枢接于键帽14与底板12且位于第一尾段部36与第二尾段部42之间,第一辅助支架20上形成有第一触发凸点46。第二辅助支架22分别枢接于键帽14与底板12且位于第三尾段部38与第四尾段部44之间,第二辅助支架22上形成有第二触发凸点48。在此实施例中,当键帽14位于未按压位置时,第一辅助支架20与第二辅助支架22在键帽长轴L上往同一方向相对于底板12倾斜(在图2中由左向右倾斜,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改采用由右向左倾斜的设计)且彼此互相平行,藉以使键帽14相对于底板12的上下移动可更加地平稳,从而提升按键10的按压手感。
另外,由图2可知,第一尾段部36以及第二尾段部42对应第一辅助支架20的位置可分别具有一个让位槽50(此让位槽设计亦可应用在第三尾段部38以及第四尾段部44上),第一辅助支架20可部分容设于两个让位槽50中,或谓,两个让位槽50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辅助支架20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藉以确实地防止第一辅助支架20与第一板状支架26以及第二板状支架2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卡死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上述辅助支架连接设计,本发明不仅可在键帽14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键帽14的侧边部分(即相对接近键帽长轴L的第一端点P1、第二端点P2的结构部分)能够经由第一辅助支架20以及第二辅助支架22而随着键帽14的中央部分(即相对接近键帽长轴L的中点C的结构部分)共同作动,此外,本发明同时亦可利用第一辅助支架20与键帽14的连接以及第二辅助支架22与键帽14的连接,以增加键帽14的拉拔力,进而有效地解决在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倍数按键的键帽容易脱落的问题。
回弹装置18位于第一板状支架26以及第二板状支架28之间,用以提供回复力以使键帽14随着第一板状支架26相对底板12的枢转以及第二板状支架28相对底板12的枢转从按压位置回位至未按压位置。在此实施例中,回弹装置18可较佳地采用磁吸复位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4,图3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键帽14被按压至按压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回弹装置18包含第一磁性件52以及第二磁性件54,第一磁性件52自第一板状支架26往第二板状支架28延伸形成,第二磁性件54设置于底板12对应第一磁性件52的位置,藉此,第一磁性件52可磁吸第二磁性件54以产生回复力。
通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4未被按压时,第一磁性件52磁吸第二磁性件54所产生的回复力可使键帽14维持于如图3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件52随着第一板状支架26相对于底板12的枢转而与第二磁性件54远离时,键帽14可伴随升降机构16由如图3所示的未按压位置移动至如图4所示的按压位置以完成按压触发动作而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另一方面,当外力释放时,第一磁性件52磁吸第二磁性件54所产生的回复力可使第一磁性件52与第二磁性件54靠近而吸附于第二磁性件54上,藉以使得键帽14伴随升降机构16由如图4所示的按压位置回位至如图3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从而产生键帽14可自动回位的功效。
至于按键10的按压触发设计,其可参阅图2至图7,图5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B-B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的键帽14被按压至按压位置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2的第一板状支架26以及第二板状支架28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由图2至图7可知,薄膜电路板24对应第一触发凸点46的位置上具有第一触发开关56,且薄膜电路板24对应第二触发凸点48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触发开关58。更进一步地说,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可更加确实地完成按键触发动作,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中段部34朝底板12突出形成有第三触发凸点60,第二中段部40朝底板12突出形成有第四触发凸点62,薄膜电路板24对应第三触发凸点60的位置上具有第三触发开关64,薄膜电路板24对应第四触发凸点62的位置上具有第四触发开关66。
如此一来,当键帽14经由升降机构16相对于底板12移动至按压位置时,第一辅助支架20的第一触发凸点46可触发第一触发开关56、第二辅助支架22的第二触发凸点48可触发第二触发开关58、第一板状支架26的第三触发凸点60可触发第三触发开关64,第二板状支架28的第四触发凸点62可触发第四触发开关66,也就是说,利用上述四点式触发设计,本发明可大幅地改善按键的触发灵敏度与按压手感,从而解决在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弹性体需要受压弹性变形后才能触压薄膜电路板导通开关,导致使用者感受到按键按压触发不够灵敏的问题,以及有效地防止偏压键帽边角无法触发按键的情况发生。须注意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下压触发设计可不限于如图2所示的四点式触发设计,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仅使用形成在辅助支架上的触发凸点,来进行触发薄膜电路板的触发开关的下压触发动作,从而达到简化按键结构设计的目的。
除此之外,本发明所采用的回弹装置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采用以弹性件(如碗形橡胶体(rubber dome)或弹簧等)的弹性回复特性来产生回复力的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8以及图9,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之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的按键10’在键帽14被按压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的内部机构设计,键帽14在图8中以虚线简示,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元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如图8以及图9所示,按键10’包含回弹装置18’、底板12、键帽14、升降机构16、第一辅助支架20、第二辅助支架22以及薄膜电路板24。在此实施例中,回弹装置18’可包含弹性体68,弹性体68可分别抵接于键帽14以及底板12,藉此,当外力释放时,受到键帽14下压而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体68(如图9所示)可提供回复力至键帽14,藉以使得键帽14伴随升降机构16由如图9所示的按压位置回位至如图8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从而产生键帽14可自动回位的功效。
综上所述,利用本发明的触发设计,可大幅地改善按键的触发灵敏度与按压手感,从而解决在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弹性体需要受压弹性变形后才能触压薄膜电路板导通开关,导致使用者感受到按键按压触发不够灵敏的问题,以及有效地防止偏压键帽边角无法触发按键的情况发生。此外,本发明同时亦可利用辅助支架与键帽的连接,以增加键帽的拉拔力,进而有效地解决于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倍数按键的键帽容易脱落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8)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底板;
键帽,其具有键帽长轴;
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相对于该底板在按压位置与未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板状支架以及第二板状支架,该第一板状支架与该第二板状支架彼此相对,该第一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且该第一板状支架抵接该键帽,该第一板状支架具有第一中段部以及第一尾段部,该第二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且该第二板状支架抵接该键帽,该第二板状支架具有第二中段部以及第二尾段部,该第一中段部及该第二中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中点,该第一尾段部及该第二尾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第一端点;
回弹装置,其位于该第一板状支架以及该第二板状支架之间,该回弹装置用来提供回复力以使该键帽随着该第一板状支架以及该第二板状支架相对该底板的枢转从该按压位置回位至该未按压位置;
第一辅助支架,其分别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且该第一辅助支架位于该第一尾段部与该第二尾段部之间,该第一辅助支架上形成有第一触发凸点;以及
薄膜电路板,其设置于该底板上且对应该第一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一触发开关;
其中,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一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一触发开关;
该第一板状支架还具有第三尾段部,该第二板状支架还具有第四尾段部,该第三尾段部及第四尾段部邻近该键帽长轴的相对的第二端点,该按键还包含:
第二辅助支架,其分别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且该第二辅助支架位于该第三尾段部与该第四尾段部之间,该第二辅助支架上形成有第二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二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触发开关;
其中,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二触发开关;
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辅助支架与该第二辅助支架在该键帽长轴上往同一方向相对于该底板倾斜且该第一辅助支架与该第二辅助支架彼此互相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尾段部以及该第二尾段部对应该第一辅助支架的位置分别具有一个让位槽,该第一辅助支架部分容设于该两个让位槽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中段部朝该底板突出形成有第三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三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三触发开关,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三触发凸点触发该第三触发开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中段部朝该底板突出形成有第四触发凸点,该薄膜电路板对应该第四触发凸点的位置上具有第四触发开关,当该键帽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四触发凸点触发该第四触发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回弹装置包含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自该第一板状支架往该第二板状支架延伸形成,该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该底板对应该第一磁性件的位置,该第一磁性件磁吸该第二磁性件以产生该回复力;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回复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一磁性件随着该第一板状支架相对于该底板的枢转而与该第二磁性件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升降机构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回复力使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升降机构由该按压位置回位至该未按压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回弹装置包含弹性体,该弹性体分别抵接于该键帽以及该底板,该弹性体用来提供该回复力至该键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状支架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该底板部分进入该至少一第一容纳开孔中以使该第一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状支架还具有至少一第二容纳开孔,该底板部分进入该至少一第二容纳开孔中以使该第二板状支架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74663.8A CN107887186B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按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74663.8A CN107887186B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按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87186A CN107887186A (zh) | 2018-04-06 |
CN107887186B true CN107887186B (zh) | 2019-08-27 |
Family
ID=61778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74663.8A Active CN107887186B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按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871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8921B (zh) * | 2021-05-24 | 2022-06-2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50445Y (zh) * | 2004-11-16 | 2006-01-04 | 英保达股份有限公司 | 防水按键 |
CN102364653B (zh) * | 2011-09-26 | 2014-01-01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键盘 |
CN103971969A (zh) * | 2013-02-01 | 2014-08-06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键帽结构 |
TWM485445U (zh) * | 2014-05-21 | 2014-09-01 |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 按鍵及應用其之鍵盤 |
CN104201029B (zh) * | 2014-08-29 | 2016-08-24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05679586B (zh) * | 2016-03-30 | 2017-12-29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CN105914073B (zh) * | 2016-05-25 | 2018-03-06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 |
-
2017
- 2017-11-03 CN CN201711074663.8A patent/CN10788718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87186A (zh) | 2018-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14073B (zh) | 按键 | |
TWI607474B (zh) | 按鍵 | |
US8143537B2 (en) | Keyboard | |
US828358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button capable of preventing accidental depression | |
US8963034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 |
US10013076B2 (en) | Dual spring key structure | |
TW201804493A (zh) | 按鍵、鍵盤及其按鍵製造方法 | |
TW202009959A (zh) | 鍵盤 | |
CN105679586B (zh) | 按键及其键盘 | |
TWM466303U (zh) | 按鍵及鍵盤 | |
CN106816338B (zh) | 按键结构 | |
CN107887186B (zh) | 按键 | |
CN108305806B (zh) |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 |
CN107104014B (zh) | 按键、键盘及按键制造方法 | |
TWI623007B (zh) | 按鍵 | |
CN111354592B (zh) | 键盘 | |
US8143544B2 (en) | Switch | |
CN108091513B (zh) | 能够反馈按压深度的按键及其键盘 | |
CN106298327B (zh) | 按键及其键盘 | |
CN107240525B (zh) | 键盘 | |
TWI632574B (zh) | 按鍵 | |
KR101713861B1 (ko) |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 |
US20170301488A1 (en) | Key Switch, Key Unit and Computer Keyboard | |
CN110047683A (zh) | 键盘 | |
CN110838419B (zh) | 键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