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5258A -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85258A
CN105485258A CN201510424785.XA CN201510424785A CN105485258A CN 105485258 A CN105485258 A CN 105485258A CN 201510424785 A CN201510424785 A CN 201510424785A CN 105485258 A CN105485258 A CN 105485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shaft
bearing
output shaft
shaft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47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为永淳
志津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85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85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700/00Transmission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therein; Cooling; Lubrication; Flexible suspensions, e.g. floating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课题在于获得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减速机的轴承的损坏等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本发明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具备搅拌轴和驱动该搅拌轴旋转的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具有:输出轴,与搅拌轴连结;第1轴承,支承该输出轴;及第2轴承,在比该第1轴承更靠搅拌轴侧支承输出轴。并且,驱动装置还具有支承搅拌轴的第3轴承,输出轴及搅拌轴中的搅拌轴即其中一个轴具有空心部,且设置于输出轴即另一个轴的插入部插入于该空心部,并以该状态连结输出轴及搅拌轴,空心部的内周与插入部的外周具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接触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插入部的轴向中央更靠旋转装置侧。

Description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203523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或药品、食品制造等领域,很多情况下需要对罐内的液状物等进行搅拌。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适于这种用途的具备搅拌轴以及驱动该搅拌轴旋转的旋转装置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该装置中,减速机的输出轴通过组装于减速机外壳的一对轴承被2点支承(双支承)。在减速机外壳的下部连结有支架外壳。搅拌轴经由联轴部件键连结于输出轴,并且通过组装于该支架外壳的一对轴承被2点支承(双支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0772号公报(图1)
然而,如上所述通过2个轴承分别支承减速机的输出轴及搅拌轴的结构(共计用4个轴承支承的结构)的成本较高。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出有仅通过1个与减速机相反的一侧的轴承来支承搅拌轴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仅通过减速机的输出轴的轴承在内的共计3个轴承就能够支承输出轴及搅拌轴。
然而,当设为这种共计用3个轴承支承减速机的输出轴及搅拌轴的结构时,存在减速机的轴承容易受到过大的荷载,有时会产生损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减速机的轴承的损坏等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为具备搅拌轴以及驱动该搅拌轴旋转的旋转装置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即所述旋转装置具有: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连结;第1轴承,支承该输出轴;及第2轴承,在比该第1轴承更靠搅拌轴侧支承所述输出轴,且所述搅拌轴的驱动装置还具有支承所述搅拌轴的第3轴承,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搅拌轴中的一个轴具有空心部,设置于另一个轴的插入部插入于该空心部,并以该状态连结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搅拌轴,所述空心部的内周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具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所述插入部的轴向中央更靠所述旋转装置侧。
本发明中,输出轴和搅拌轴中的一个轴(例如输出轴)具有空心部,设置于另一个轴的插入部插入于该空心部,并以该状态连结输出轴和搅拌轴。空心部的内周与插入部的外周具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并且,接触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插入部的轴向中央更靠旋转装置侧。
通过该结构,能够将从支承搅拌轴的第3轴承至接触部为止的跨度确保为更长,并能够减少作用于减速机的输出轴的径向荷载,从而能够相应地减轻减速机的轴承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减速机的轴承的损坏等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的搅拌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为应用了图1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的搅拌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的相当于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中:10-搅拌装置,11-旋转装置,12-马达,14-减速机,16-支架单元,39-输出轴,39i-插入部,52-输出侧罩,56-搅拌轴,56h-空心部,58-接触部,59-非接触部,60-支架罩,62-驱动装置,66-连结部,71~73-第1轴承~第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的搅拌装置的整体剖视图,图1为表示该搅拌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首先,从搅拌装置的整体概略结构开始说明。
该搅拌装置10中,在旋转装置11的输出轴39(参考图1)连结搅拌轴56,并且驱动该搅拌轴56旋转。即,该搅拌装置10中的搅拌轴56的驱动装置62具备搅拌轴56及驱动该搅拌轴56旋转的旋转装置11。搅拌轴56具有固定有搅拌叶片15的搅拌叶片主体56A。并且,构成为通过搅拌轴56(的搅拌叶片主体56A)的旋转,使搅拌叶片15一体旋转,由此搅拌罐13内的被搅拌物(省略图示)。
该例中,旋转装置11具有马达12和减速机14。旋转装置11经由支架单元16设置并固定于搅拌装置10的罐13的上部。以下,从旋转装置11的结构开始依次进行说明。
参考图1、图2,旋转装置11的马达12具备马达轴18。马达轴18经由第1键20与减速机14的输入轴22连结。该减速机14为具有偏心摆动型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减速机,在输入轴22的外周一体形成有相对于该输入轴22的轴心偏心的2个偏心体24。各偏心体24的偏心相位相差180度。外齿轮28经由滚子26以可摆动的方式组装于偏心体24的外周上。外齿轮28与内齿轮30内啮合。
该实施方式中,内齿轮30具有:与后述减速机主体外壳48一体化的内齿轮主体30A;被该内齿轮主体30A支承的销部件30B;及旋转自如地外嵌于该销部件30B且构成该内齿轮30的内齿的辊部件30C。内齿轮30的内齿个数(辊部件30C的个数)比外齿轮28的外齿的个数稍(该例子中仅多1个)多。
在外齿轮28的从各自的轴心C28偏离的位置具有贯穿孔28A。贯穿孔28A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内销34贯穿该贯穿孔28A。内辊36旋转自如地外嵌于内销34的外周。内辊36与贯穿孔28A的一部分接触,并且在未接触的部分的内辊36与贯穿孔28A之间确保有相当于偏心体24的偏心量的2倍尺寸的最大间隙。
内销34压入并固定于配置在外齿轮28的轴向上的荷载侧的轮架凸缘38。轮架凸缘38与输出轴39被一体化。
该搅拌装置10的马达12的马达外壳40具有:马达主体外壳42;及与该马达主体外壳42的荷载侧连结的马达罩44。
搅拌装置10的减速机14的减速机外壳32具有:减速机主体外壳48;与该减速机主体外壳48的与荷载相反的一侧连结的输入侧罩50;及与减速机主体外壳48的荷载侧连结的输出侧罩52。另外,马达12的马达罩44兼作减速机14的输入侧罩50(马达罩44=减速机14的输入侧罩50)。减速机14的减速机主体外壳48、输入侧罩50及输出侧罩52通过第1螺栓54紧固并连结在一起。
搅拌装置10的支架单元16具有:容纳搅拌轴56的支架主体外壳51;及与该支架主体外壳51的荷载侧连结的支架罩60。
接着,对应用于该搅拌装置10的搅拌轴56的驱动装置6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该驱动装置62具备搅拌轴56和驱动该搅拌轴56旋转的旋转装置11。旋转装置11具备与搅拌轴56连结的(减速机的)输出轴39,且通过第1轴承71和第2轴承72支承该输出轴39。第1轴承71及第2轴承72组装于构成减速机14的减速机外壳32的一部分的输出侧罩52。
输出侧罩52整体由筒状的部件构成。在输出侧罩52的与荷载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第1外侧凸缘部52A。输出侧罩52在该第1外侧凸缘部52A中经由第1螺栓54与减速机主体外壳48连结。在输出侧罩52的荷载侧的端部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第2外侧凸缘部52B。输出侧罩52在该第2外侧凸缘部52B中经由从荷载侧插入的螺栓(仅图示中心线C55)与支架主体外壳51的支架第1外侧凸缘部58A连结。
在输出侧罩52的与荷载相反的一侧的内周且比第1外侧凸缘部52A在轴向上稍靠荷载侧的位置,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第1内侧凸缘部52C。第1轴承71设置于该第1内侧凸缘部52C。第1轴承71由球轴承构成,具备第1内圈71A、第1外圈71B及第1滚动体71C。
在输出侧罩52的荷载侧的内周且比第2外侧凸缘部52B在轴向上稍靠与荷载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第2内侧凸缘部52D。第2轴承72设置于该第2内侧凸缘部52D。即,第2轴承72在比第1轴承71更靠搅拌轴56侧(荷载侧)支承输出轴39。第2轴承72具备第2内圈72A、第2外圈72B及第2滚动体72C。
该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71与第2轴承72并不相同,第1轴承71的容量更大(与第2外圈72B相比第1外圈71B的外径更大)。但是,第1轴承71与第2轴承72也可以相同。
另外,在第2轴承72的轴向上的荷载侧,2个油封80并排配置于固定在输出轴罩52的卡止块84与第1垫圈82之间。通过该油封80,减速机外壳32(的输出侧罩52)与输出轴39之间被密封。
另一方面,驱动装置62还具有支承搅拌轴56的第3轴承73(图1)。第3轴承73组装于支架单元16的支架罩60。
更具体而言,支架单元16的支架主体外壳51整体由荷载侧直径稍大于与荷载相反的一侧的直径的筒状部件构成。在支架主体外壳51的荷载侧的端部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支架第2外侧凸缘部58B。在支架第2外侧凸缘部58B经由从荷载侧插入的第3螺栓61连结有支架罩60。
支架罩60由大致圆板状的部件构成,且在径向中央部具有贯穿孔60A。该支架罩60的贯穿孔60A周围的壁厚形成为较厚,在此配置有第3轴承73。
第3轴承73具备第3内圈73A、第3外圈73B及第3滚动体73C。
另外,在贯穿孔60A的第3轴承73的荷载侧组装有油封65。具体而言,油封65配置于组装在搅拌轴56的外周的第2垫圈74与贯穿孔60A的内周之间,从而密封支架主体外壳51内部。
在此,搅拌轴(输出轴及搅拌轴中的一个轴)56的轴向上的旋转装置侧的端部具有空心部56h。并且,输出轴39及搅拌轴56以输出轴(另一个轴)39的一部分作为插入部39i而插入于该空心部56h的状态彼此连结。插入部39i相当于从径向观察输出轴39和搅拌轴56时两者相重叠的区域。
搅拌轴56的空心部56h的内径不均一。具体而言,在空心部56h的内周形成有台阶56h1。该台阶56h1的轴向上的开口侧(旋转装置侧)的内径为D58,台阶56h1的轴向上的里侧(与旋转装置相反的一侧)的内径为大于D58的D59(D58<D59)。
另一方面,插入部39i的外径d39i恒定且与D58相等(d39i=D58)。通过该结构,插入部39i仅在空心部56h中的台阶56h1的轴向上的开口侧与该空心部56h接触。
即,搅拌轴56的空心部56h的内周与输出轴39的插入部39i的外周具有彼此接触的接触部58(=比台阶56h1更靠轴向上的开口侧的区域)和彼此不接触的非接触部59(=比台阶56h1更靠轴向上的里侧区域),并非插入部39i的轴向整体均接触。
由于接触部58位于比非接触部59更靠轴向开口侧(旋转装置侧),因此接触部58的轴向中央(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位于从插入部39i的轴向中央(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以往的重心位置)向旋转装置侧偏移了偏移量a的位置。
接触部58的轴向长度为L58,非接触部59的轴向长度为L59,插入部39i的轴向长度为L39i(=L58+L59)。该实施方式中,将接触部58的轴向长度L58设定为比非接触部59的轴向长度L59短(L58<L59)且小于插入部39i的轴向长度L39i的一半(L58<L39i/2)。因此,作为偏移量a,至少确保插入部39i的轴向长度L39i的1/4以上的大小。
输出轴39与搅拌轴56经由连结部66在旋转方向上得以连结。连结部66由键64、形成于输出轴39的键槽39x及形成于搅拌轴56的键槽56x构成。搅拌轴56侧的键槽56x形成为遍及空心部56h的轴向全长。输出轴39侧的键槽39x不仅形成在接触部58,还延伸至超过非接触部59的位置(超过插入部39i的位置)。并且,键64具有大致为接触部58+非接触部59的轴向长度。即,连结部66形成在接触部58和非接触部59这双方。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从搅拌装置10的作用开始说明。
该搅拌装置10中,若马达12的马达轴18旋转,则经由第1键20而连结于该马达轴18的减速机14的输入轴22就会旋转。若输入轴22旋转,则外齿轮28经由偏心体24及配置于该偏心体24的外周的滚子26而摆动旋转。由此,产生外齿轮28与内齿轮30的啮合位置依次偏移的现象,输入轴22每旋转一次,外齿轮28相对于(处于固定状态的)内齿轮30相对旋转(自转)与齿数差(该例子中为1)相应的量。
该相对旋转经由内辊36及内销34传递到轮架凸缘38,而使与轮架凸缘38一体化的输出轴39旋转。另外,外齿轮28的摆动成分被内辊36与外齿轮28的贯穿孔28A之间的间隙吸收。
若减速机14的输出轴39旋转,则与该输出轴39连结的搅拌轴56就会旋转,并且使固定于搅拌轴56的搅拌叶片15旋转,从而搅拌罐13内的被搅拌物。
在此,对进一步提高减速机14的第1轴承71及第2轴承72的耐久性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现在,假设搅拌轴56因进行搅拌而受到荷载(径向荷载)F56的状况。
以往,施加于搅拌轴56的荷载F56经由插入部39i的整体而传递到输出轴39。因此,施加于搅拌轴56的荷载F56传递到输出轴39时的重心位置(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位于插入部39i的轴向中央。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搅拌轴56的空心部56h的内周和输出轴39的插入部39i的外周具有接触部58和非接触部59时,施加于搅拌轴56的荷载F56传递到输出轴39时的重心位置(接触部重心位置)P58成为接触部58的轴向中央(不是插入部39i的轴向中央)。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58的轴向中央(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位于比插入部39i的轴向中央(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更靠减速机14侧(旋转装置11侧)。换言之,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从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向减速机14(旋转装置11)侧偏移相当于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与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之间的距离(=偏移量)a的量。
在此,
·将自搅拌轴56受到荷载F56的重心位置P56至第3轴承73的位置(具体而言,第3滚动体73C的中心位置)P73为止的距离设为L11(图1、图3),
·将自第3轴承73的位置P73至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为止的距离设为L12,
·将自插入部重心位置P39i至第2轴承72的位置(具体而言,第2滚动体72C的中心位置)P72为止的距离设为L21,
·将自第2轴承72的位置P72至第1轴承71的位置(具体而言,第1滚动体71C的中心位置)P71为止的距离设为L22,
并在偏移量a小于L21的状态下,即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位于比第2轴承72更靠搅拌轴56侧的状态下,用该偏移量a作为参数表示施加于第3轴承73的荷载F73,以及施加于接触部重心位置P58的荷载F58如下:
<施加于第3轴承73的荷载F73>
F73=[{L11+(L12+a)}/(L12+a)]·F56……(1)
<施加于接触部重心位置P58的荷载F58>
F58={L11/(L12+a)}·F56……(2)
因此,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施加于第1轴承71的荷载F71如下:
<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
F72=[{(L21-a)+L22}/L22]·F58……(3)
<施加于第1轴承71的荷载F71>
F71={(L21-a)/L22}·F58……(4)
在上述式(1)~式(4)中,将偏移量a设为零(a=0)时的值相当于以往的搅拌轴56与输出轴39的插入部39i整体接触的状态。
根据式(3)及式(4)可知,偏移量a越大,施加于第2轴承72及第1轴承71的荷载F71、F72(即,由荷载F56产生的荷载)越小。尤其,根据式(4)可清晰可知,施加于第1轴承71的荷载F71随着偏移量a接近距离L21(随着接触部重心位置P58靠近第2轴承72)逐渐变低,当接触部重心位置P58与第2轴承72的位置P72一致(偏移量a=L21时)时,成为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接触部58的轴向长度L58设定为比非接触部59的轴向长度L59短(L58<L59)且小于插入部39i的一半(L58<L39i/2)。因此,至少能够确保插入部39i的轴向长度的1/4以上的偏移量a。换言之,相对于插入部39i的轴向长度L39i,能够有效地使接触部重心位置P58(大幅)偏移到旋转装置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39与搅拌轴56在旋转方向上的连结部66由比接触部58的轴向长度L58长的键64及键槽39x、56x构成,且形成于接触部58和非接触部59这双方。由此,减速机14的旋转方向的动力不仅经由接触部58,还经由包含非接触部59在内的插入部39i整体而传递到搅拌轴56。因此,即便接触部58的轴向长度L58较短,也能够良好地将减速机14的旋转动力传递到搅拌轴56。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搅拌轴56的驱动装置62的相当于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空心部设置于搅拌轴侧,但空心部也可以设置于输出轴侧。并且,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空心部(或接触部)位于比第2轴承更靠与旋转装置相反的一侧(第3轴承侧)的例子,但该空心部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到比第2轴承更靠旋转装置侧(第1轴承侧)。
图4中示出这种结构例。
图4的结构例中,在减速机14的输出轴139及搅拌轴156中,输出轴139具有空心部139h,搅拌轴156的小径部156k的一部分作为插入部156i插入到该空心部139h,并以该状态得以连结。插入部156i相当于从径向观察输出轴139和搅拌轴156时两者重叠的区域。
输出轴139的空心部139h的内径不均一。具体而言,在空心部139h的内周形成有台阶139h1,台阶139h1的轴向上的里侧(旋转装置侧)的内径D158小于台阶139h1的轴向上的开口侧(与旋转装置相反的一侧)的内径D159(D158<D159)。而搅拌轴156的小径部156k的外径d156k恒定且与D158相等(D158=d156k)。其结果,输出轴139的空心部139h的内周与搅拌轴156的插入部156i的外周仅在插入部156i的轴向上的旋转装置侧接触。即该实施方式中,输出轴139的空心部139h的内周与搅拌轴156的插入部156i的外周也具有接触部(比台阶139h1更靠轴向上的里侧的区域)158和非接触部(比台阶139h1在轴向上更靠开口侧的区域)159,并非该插入部156i的轴向整体均接触。接触部158位于比非接触部159在轴向上更靠旋转装置侧。即,接触部158的轴向中央(接触部重心位置P158)位于比插入部156i的轴向中央(插入部重心位置P156i)更靠旋转装置侧。
换言之,该实施方式中,空心部139h设置于输出轴139,该空心部139h至少形成至第2轴承72的位置P72的径向内侧。再换个说法,设置于输出轴139的空心部139h形成至比第2轴承72的位置P72更靠旋转装置侧,并且,在第1轴承71的位置P71与第2轴承72的位置P72之间存在接触部158。
即,在图4的例子中,偏移量a大于自插入部重心位置P156i至第2轴承72的位置P72为止的距离L21(a>L21)。并且,若将偏移量a作为参数,则接触部重心位置P158处的荷载F158如同上述(2)式表示为:
F158=(L11/L12+a)·F56……(5)
因此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及施加于第1轴承71的荷载F71如下:
<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
F72=[{L22-(a-L21)}/L22]·F158……(6)
<施加于第1轴承71的荷载F71>
F71=[{(a-L21)/L21}/L22]·F158……(7)。
根据式(6)可知,在第2轴承72中,偏移量a越大,(a-L21)的值也越大,因此,{L22-(a-L21)}变小,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下降。并且,当(a-L21)等于L22时,即,接触部重心位置P158与第1轴承71的位置P71一致时,荷载F72变成零。即,针对第2轴承72而言,不论偏移量a小于L21还是大于L21,荷载F72随着该偏移量a的增大而始终减小,直至为零。
另外,根据式(7)可知,在第1轴承71中,随着偏移量a大于距离L21,即,随着接触部重心位置P158靠近第1轴承71,从零转为重新上升。
换言之,如图4的实施方式所述,若构成为空心部139h设置于输出轴139,且该空心部139h至少形成至第2轴承72的径向内侧,则尤其能够大幅降低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尤其,若构成为,设置于输出轴139的空心部139h形成至比第2轴承72更靠旋转装置侧,并且在第1轴承71与第2轴承72之间具有接触部重心位置P158,则能够进一步降低施加于第2轴承72的荷载F72。
因此,可以根据分别施加于第1轴承71和第2轴承72的荷载等适当地设置空心部139h的位置和偏移量a。
另外,该图4的例子中,输出轴139与搅拌轴156经由连结部166在旋转方向上得以连结。连结部166由键164、形成于输出轴139的键槽139x及形成于搅拌轴156的键槽156x构成。键164比接触部158的轴向长度长,连结部166形成在接触部158和非接触部159这双方。因此,针对旋转动力的传递,能够确保足够的接触长度,并能够实现稳定的动力传递。
关于其他结构,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图中仅在相同或类似的部位的部件上标注了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了重复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装置具备具有偏心摆动型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减速机。但是,旋转装置的减速机的减速机构未必一定是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例如,也可以是平行轴齿轮减速机构或正交轴齿轮减速机构等。或者,也可以是带轮机构或牵引传动机构等不具有齿轮的减速机构(并未限定减速机构的种类)。
并且,旋转装置也不只限定于马达+减速机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仅具有马达而不具有减速机的旋转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第3轴承均采用球轴承,但本发明中的第1~第3轴承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于球轴承,可以是任意种类的轴承。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键槽和键来构成输出轴和搅拌轴之间的连结部,但连结部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基于花键的结合。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空心部侧设置台阶,形成接触部和非接触部,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插入部侧设置台阶,还可以在空心部侧和插入部侧均设置台阶,由此形成接触部和非接触部。

Claims (4)

1.一种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具备搅拌轴和驱动该搅拌轴旋转的旋转装置,该搅拌轴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装置具有: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连结;第1轴承,支承该输出轴;及第2轴承,在比该第1轴承更靠搅拌轴侧支承所述输出轴,
所述搅拌轴的驱动装置还具有支承所述搅拌轴的第3轴承,
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搅拌轴中的一个轴具有空心部,且设置于另一个轴的插入部插入于该空心部,并以该状态连结该输出轴及搅拌轴,
所述空心部的内周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具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所述插入部的轴向中央更靠所述旋转装置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具有使所述输出轴和所述搅拌轴在旋转方向上连结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形成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非接触部这双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心部设置于所述输出轴,该空心部至少形成至所述第2轴承的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轴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输出轴的空心部形成至比所述第2轴承更靠所述旋转装置侧,并且,
在所述第1轴承与所述第2轴承之间具有所述接触部。
CN201510424785.XA 2014-10-01 2015-07-17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Pending CN1054852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3523A JP2016068065A (ja) 2014-10-01 2014-10-01 撹拌軸の駆動装置
JP2014-203523 2014-10-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5258A true CN105485258A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72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4785.XA Pending CN105485258A (zh) 2014-10-01 2015-07-17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68065A (zh)
CN (1) CN10548525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1904A (zh) * 2018-01-22 2018-06-29 江苏浩特隆搅拌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消泡剂加料器的搅拌装置
CN113181808B (zh) * 2021-04-09 2023-05-23 南京杰菲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灰指甲药品制备用原料批量搅拌混合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340486A (de) * 1956-02-24 1959-08-31 Der Ludwig Von Roll Schen Eise Antriebsvorrichtung
FR2303201A1 (fr) * 1975-03-04 1976-10-01 Sirem Reducteur de vitesse comportant un arbre creux pour passage de fluide
JPS60208633A (ja) * 1984-04-03 1985-10-21 Fanuc Ltd 減速機の入力軸と回転シヤフトとの結合構造
WO1999017037A1 (en) * 1997-09-30 1999-04-08 Philadelphia Gear Corporation Eccentric pivotable mounting for changing gear reduction ratios
CN102374278A (zh) * 2010-08-11 2012-03-1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减速装置
WO2013127534A1 (de) * 2012-03-02 2013-09-06 Udo Tartler Vorrichtung zum mischen mindestens zweier fluider komponenten, drehangetriebener mischereinsatz dafür und system aus beid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340486A (de) * 1956-02-24 1959-08-31 Der Ludwig Von Roll Schen Eise Antriebsvorrichtung
FR2303201A1 (fr) * 1975-03-04 1976-10-01 Sirem Reducteur de vitesse comportant un arbre creux pour passage de fluide
JPS60208633A (ja) * 1984-04-03 1985-10-21 Fanuc Ltd 減速機の入力軸と回転シヤフトとの結合構造
WO1999017037A1 (en) * 1997-09-30 1999-04-08 Philadelphia Gear Corporation Eccentric pivotable mounting for changing gear reduction ratios
CN102374278A (zh) * 2010-08-11 2012-03-1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减速装置
WO2013127534A1 (de) * 2012-03-02 2013-09-06 Udo Tartler Vorrichtung zum mischen mindestens zweier fluider komponenten, drehangetriebener mischereinsatz dafür und system aus beid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8065A (ja) 2016-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7836B (zh) 电动车用减速差动装置
CN101563553B (zh) 齿轮装置
US8353798B2 (en) Gear transmission
JP5437318B2 (ja) 揺動型遊星歯車装置
JP2008249149A5 (zh)
CN103958930A (zh) 减速装置
US9331545B2 (en) Rot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motor and speed reducer
CN102951016A (zh) 车轮驱动装置
KR100975817B1 (ko) 로봇의 관절구동장치
CN105485258A (zh) 搅拌轴的驱动装置
CN102235485A (zh) 工件旋转装置
TWI814784B (zh) 減速機
JP6629106B2 (ja) ロボットの関節駆動構造
JP2017190782A (ja) 差動装置
JP4881646B2 (ja) 減速機
JP4851826B2 (ja) 内接揺動噛合型遊星歯車減速機
JP6025642B2 (ja) 遊星歯車減速装置およびそのシリーズ
JP6313164B2 (ja) 撹拌軸の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1099479A (ja) 差動歯車装置
JP2008025846A5 (zh)
CN205780621U (zh) 一种摆线针轮减速机
JP6833428B2 (ja) 減速機
JP2008062377A (ja) ロボット等の旋回部構造
JP5591978B2 (ja) 揺動型遊星歯車装置
JP5868933B2 (ja) 揺動型遊星歯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