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1516A - 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1516A
CN105451516A CN201510816964.8A CN201510816964A CN105451516A CN 105451516 A CN105451516 A CN 105451516A CN 201510816964 A CN201510816964 A CN 201510816964A CN 105451516 A CN105451516 A CN 105451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distinguished
containing part
pressure containing
radiat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169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1516B (zh
Inventor
许圣杰
郭凯琳
陈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hongqing Corp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81696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51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51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1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1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1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模块,包含支撑件、承载座、受压件以及风流产生器。受压件设置于承载座的一侧。支撑件包含主体、支撑凸缘、受压凸缘以及二卡合凸缘。支撑凸缘、受压凸缘及卡合凸缘自主体同一侧突出。支撑凸缘与受压凸缘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间距。承载座抵靠于支撑凸缘,且受压件抵靠于受压凸缘。风流产生器夹设于二卡合凸缘之间。

Description

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是一种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在电子装置中的热源附近配置散热组件已是相当普遍的系统设计,而散热组件一般而言是设置在壳体内的散热鳍片及风扇。随着电子装置工作效率提高,发热量也跟着增加,因此散热组件的设计跟着发展而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散热器的形式、材料的选用至风扇的选用都有明显的改变。利用风扇将热源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带离,并且将热量导引至散热鳍片。其中,为了让风扇的气流流道出入口处能有适当的空间来进行空气对流,风扇和电子装置的壳体之间必须保有足够的间距。
然而,随着电子装置朝向小型化以及轻薄化发展,壳体也跟着轻薄化。由于壳体轻薄化会使壳体的结构强度弱化,故壳体在受到外力推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结构变形而导致风扇和壳体间间距受到压缩,甚至壳体挤压到风扇,进而干涉到风扇运作。如此一来,外力推压所导致的风扇和壳体间间距压缩会降低风扇的散热效果。若外力较大而导致壳体挤压到风扇,则甚至会让风扇运转时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揭露一种散热模块,有助于解决壳体在受到外力推压时会干涉到风扇运作的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支撑件、一承载座、一受压件以及一风流产生器。支撑件包含一主体、一支撑凸缘、一受压凸缘以及二卡合凸缘。支撑凸缘、受压凸缘以及二卡合凸缘皆自主体同一侧突出。支撑凸缘与受压凸缘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间距。承载座抵靠于支撑凸缘,且受压件抵靠于受压凸缘。风流产生器夹设于二卡合凸缘之间。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散热模块,风流产生器夹设于二卡合凸缘之间,并且支撑凸缘与受压凸缘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间距。当受压件受外力抵压时,外力依序由受压件传递至支撑件再至承载座,而能缓冲施加于受压件的外力以避免受压件产生形变。因此,支撑件有助于使风流产生器分别与承载座和受压件保持适当距离,进而维持风流产生器的散热效果。此外,支撑件也能缓冲施加于风流产生器的外力以减少风流产生器所需承受的外力大小,可避免外力过度挤压到风流产生器而发生形变,进一步避免风流产生器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噪音等问题。
以上关于本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散热模块
10承载座
20支撑件
210主体
211侧壁面
220卡合凸缘
230受压凸缘
240支撑凸缘
250限位凸缘
30受压件
310受压部
320分力构件
321环状凸肋
322条状凸肋
40风流产生器
410外壳
411顶面
412底面
413气流流道
420扇叶组件
A中心线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2电子装置
21上壳体
22下壳体
23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图示中所绘示的比例仅为参考示意用,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此外,以下说明内容中所描述的「上」、「下」、「顶」、「底」、「内」、「外」指的是图中用以说明的方向或是相对位置,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包含一承载座10、多个支撑件20、一受压件30以及一风流产生器40。支撑件20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其可视设计需求任意调整。
承载座1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塑料材料、铝合金或是玻璃。支撑件20设置于承载座10的一侧,并包含相连的一主体210、二卡合凸缘220、一受压凸缘230以及一支撑凸缘240。每一支撑件20的主体210的一端可朝向承载座10延伸。主体210具有一侧壁面211,并且卡合凸缘220、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皆位于侧壁面211。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分别位于主体210的相对二端,且二卡合凸缘220皆介于受压凸缘230和支撑凸缘240之间。支撑凸缘240可抵靠于或固定于承载座10。支撑凸缘240与受压凸缘230之间的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220之间的间距。
受压件3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具有良好抗压强度的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其设置于承载座10的一侧。详细来说,支撑件20介于受压件30和承载座10之间。支撑件20的主体210的一端可朝向受压件30延伸,并且受压凸缘230可和受压件30相抵靠。此外,受压件30还包含适于受外力抵压的一受压部310。
风流产生器40可包含一外壳410和一扇叶组件420。外壳410具有一顶面411、一底面412和一气流流道413。顶面411和底面412位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的相对二侧。顶面411面对受压件30,底面412面对承载座10,且气流流道413连通顶面411和底面412。支撑件20的卡合凸缘220、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皆可自主体210的侧壁面211朝向气流流道413的一中心线A延伸。扇叶组件420设置于气流流道413内,其用以导引气流自气流流道413分别由顶面411和底面412流动至气流流道413内。
风流产生器40设置于这些支撑件20,并且介于承载座10和受压件30之间。详细来说,这些支撑件20可环绕设置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的周围。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可夹设于每一支撑件20的二卡合凸缘220之间,而使风流产生器40透过二卡合凸缘220固定于支撑件20的主体210。每一支撑件20的部分主体210突出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而令受压件30与顶面411之间保持一第一距离D1。部分主体210则突出底面412,而令承载座10与底面412之间保持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相等或是相异。在本实施例中,风流产生器40卡合于二卡合凸缘220间而固定于支撑件2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风流产生器可以是锁合或是焊接于支撑件。
综上所述,风流产生器40夹设于支撑件20的二卡合凸缘220之间,且支撑凸缘240与受压凸缘230之间的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220之间的间距。因此,散热模块1的部分支撑件20突出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而令受压件30与顶面411之间保持一第一距离D1。此外,另一部分支撑件20突出底面412,而令承载座10与底面412之间保持一第二距离D2。当受压件30的受压部310受外力抵压时,外力依序由受压件30传递至支撑件20再至承载座10,而能缓冲施加于受压件30的外力以避免受压件30产生形变。因此,支撑件20有助于维持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的大小,进而维持风流产生器20的散热效果。也就是说,当开启风流产生器40的扇叶组件420时,受压件30和风流产生器40间的空气能通过扇叶组件420而被顺畅导引通过气流流道413,进而自风流产生器40的侧边流至散热模块1外部。同样地,风流产生器40和承载座10之间的空气也能通过扇叶组件420而被顺畅导引通过气流流道413,进而自风流产生器40的侧边流至散热模块1外部。此外,支撑件20也能缓冲施加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力,可避免外力过度挤压到风流产生器40而发生形变,进一步避免风流产生器40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噪音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支撑件20和受压件30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支撑件20可包含一限位凸缘250。限位凸缘250连接于受压凸缘230远离主体210的一侧,且限位凸缘250自受压凸缘230朝向受压件30延伸。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25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的延伸方向。限位凸缘250可抵靠于受压件30的内侧面。因此,当外力抵压受压件30时,限位凸缘250有助于将支撑件20定位以防止支撑件20产生偏移,进而维持支撑件20的支撑效果。上述定位支撑件20手段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件可以直接锁合或是焊接于受压件。
此外,为了使外力能经由受压件30良好并平均地传递至这些支撑件20。受压件30可包含设置于受压部310的一分力构件320。至少部分分力构件320自受压部310朝向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延伸。详细来说,分力构件320固定于受压部310靠近风流产生器40的一侧,并且包含一环状凸肋321和多个条状凸肋322。每一条状凸肋322的相对二端皆固定于环状凸肋321。这些条状凸肋322彼此交叉设置,且条状凸肋322的交叉位置可位于气流流道413的中心线A。支撑件20的受压凸缘230和限位凸缘250皆可抵靠于环状凸肋321。因此,分力构件320可有效分散抵压于受压部310的外力。
散热模块可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而对电子装置的组件进行散热。请参照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内部设置有散热模块1,并且散热模块1可以是第一实施例或是其它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模块。图4中绘示的散热模块1以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模块为例,故以下不再赘述散热模块1的细部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包含相组装的一上壳体21和一下壳体22。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即是电子装置2的部分下壳体22,且受压件30固定于上壳体21。电子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是笔记型计算机,且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可以是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当上壳体21受到外力抵压时,外力透过受压件30而传递至各个支撑件20。
在本实施例中,受压件30可镶设于电子装置2的上壳体21以提升传递外力的效果,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受压件可以固定于上壳体朝向风流产生器的侧面,或是受压件仅常态抵靠于上壳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为下壳体22,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承载座10和下壳体22可以是相固定的二个独立组件,又或者承载座10和下壳体22可以是一体成形。
请参照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由于第三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似,故以下仅就相异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包含上壳体21和一显示器23。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即是电子装置2的部分显示器23,且受压件30固定于上壳体21。电子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是平板计算机。
在本实施例中,受压件30可镶设于电子装置2的上壳体2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受压件可以固定于上壳体朝向风流产生器的侧面,或是受压件仅常态抵靠于上壳体。
另外,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为电子装置2的部分显示器23,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可以是相固定的二个独立组件,又或者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可以是一体成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揭露的散热模块中,风流产生器夹设于二卡合凸缘之间,并且支撑凸缘与受压凸缘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间距。此外,另一部分支撑件突出底面,而令承载座与底面之间保持第二距离。当受压件受外力抵压时,外力依序由受压件传递至支撑件再至承载座,而能缓冲施加于受压件的外力以避免受压件产生形变。因此,支撑件有助于使风流产生器分别与承载座和受压件保持适当距离,进而维持风流产生器的散热效果。此外,支撑件也能缓冲施加于风流产生器的外力以减少风流产生器所需承受的外力大小,可避免外力过度挤压到风流产生器而发生形变,进一步避免风流产生器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噪音等问题。
此外,受压件可包含分力构件,而有助于令抵压于受压件的外力能经由受压件良好并平均地传递至支撑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支撑件,包含一主体、一支撑凸缘、一受压凸缘以及二卡合凸缘,所述支撑凸缘、所述受压凸缘以及所述二卡合凸缘自所述主体同一侧突出,所述支撑凸缘与所述受压凸缘间距大于所述二卡合凸缘间距
一承载座,抵靠于所述支撑凸缘;
一受压件,抵靠于所述受压凸缘;以及
一风流产生器,夹设于所述二卡合凸缘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流产生器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和一气流流道,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位于所述风流产生器的相对二侧,所述顶面面对所述受压件,所述底面面对所述承载座,所述气流流道连通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部分所述至少一支撑件突出所述受压件的所述顶面而令所述受压件与所述顶面之间保持一第一距离,另部分所述至少一支撑件突出所述承载座的所述底面而令所述承载座与所述底面之间保持一第二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的相对二端分别朝向所述受压件突出所述风流产生器的所述顶面以及朝向所述承载座突出所述风流产生器的所述底面,所述主体具有面向所述风流产生器的一侧壁面,所述二卡合凸缘皆自所述侧壁面朝向所述气流流道的一中心线延伸,且所述风流产生器夹设于所述二卡合凸缘之间而固定于所述主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的相对二端分别朝向所述受压件突出所述风流产生器的所述顶面以及朝向所述承载座突出所述风流产生器的所述底面,所述支撑凸缘与所述受压凸缘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二端,所述主体具有面向所述风流产生器的一侧壁面,所述支撑凸缘和所述受压凸缘皆自所述侧壁面朝向所述气流流道的一中心线延伸,所述受压凸缘抵靠于所述受压件,且所述支撑凸缘抵靠于所述承载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至少一支撑件还包含一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连接于所述受压凸缘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且所述限位凸缘自所述受压凸缘朝向所述受压件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撑凸缘和所述受压凸缘的延伸方向皆垂直于所述气流流道的所述中心线,所述限位凸缘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受压凸缘的延伸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受压件包含一受压部和设置于所述受压部的一分力构件,至少部分所述分力构件自所述受压部朝向所述风流产生器延伸,所述受压部适于受外力抵压,且所述分力构件用以分散抵压所述受压件的外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分力构件固定于所述受压部靠近所述风流产生器的一侧,所述分力构件包含一环状凸肋和多个条状凸肋,且每一所述条状凸肋的相对二端皆固定于所述环状凸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条状凸肋彼此交叉设置,且所述条状凸肋的交叉位置位于所述气流流道的一中心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至少一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所述支撑件环绕设置于所述风流产生器的周围。
CN201510816964.8A 2015-11-20 2015-11-20 散热模块 Active CN105451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6964.8A CN105451516B (zh) 2015-11-20 2015-11-20 散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6964.8A CN105451516B (zh) 2015-11-20 2015-11-20 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1516A true CN105451516A (zh) 2016-03-30
CN105451516B CN105451516B (zh) 2018-03-30

Family

ID=55561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6964.8A Active CN105451516B (zh) 2015-11-20 2015-11-20 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515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4939A (zh) * 2017-11-20 2018-02-23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7648Y (zh) * 2003-04-25 2004-07-2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散热结构
JP2009044193A (ja) * 2008-11-12 2009-02-26 Fujitsu Ltd 空冷ファンユニット
CN204226289U (zh) * 2014-10-17 2015-03-25 丽思顿有限公司 可抑制运转震动的风扇
CN104503554A (zh) * 2014-12-08 2015-04-08 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风扇及其安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7648Y (zh) * 2003-04-25 2004-07-2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散热结构
JP2009044193A (ja) * 2008-11-12 2009-02-26 Fujitsu Ltd 空冷ファンユニット
CN204226289U (zh) * 2014-10-17 2015-03-25 丽思顿有限公司 可抑制运转震动的风扇
CN104503554A (zh) * 2014-12-08 2015-04-08 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风扇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4939A (zh) * 2017-11-20 2018-02-23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1516B (zh) 2018-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9979B2 (ja) 電池放熱システム、電池放熱ユニット
CN101848622B (zh) 散热器及电子装置
CN109617152B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05481A (zh) 弹簧夹及散热片组件
CN101547584B (zh) 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组合及其固定装置
CN105283053A (zh) 散热模块
CN105451516A (zh) 散热模块
US9853598B2 (en) Solar module frame
CN102478924A (zh) 散热模组
CN106231836B (zh) 封闭式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1039567B (zh) 弹片固定装置及具有该弹片固定装置的散热模组
CN102291957A (zh) 一种户外电源箱体
CN203907848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1440015U (zh) 一种冷凝器
CN201539444U (zh) 风扇扇框
CN106556092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冷藏一体机
CN106163237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183763U (zh)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一种散热无线通信模块
CN202306426U (zh) 散热器鳍片与基座冲压组合结构
CN205365256U (zh) 带液晶支架的仪表后盖
CN203035585U (zh) 热插拔风扇端子固定结构及其风扇
CN20398059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426616U (zh) 一种全向减振快速插拔电路板盒
CN216411828U (zh) 一种影视灯
CN109392286B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0

Address after: 789 Puxing Road, Caohej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o-patentee after: Inventec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Inventec Technology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Inventec (Chongq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14 Puxing Road 789, Caohej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o-patentee before: Inventec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Inventec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