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图示中所绘示的比例仅为参考示意用,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此外,以下说明内容中所描述的「上」、「下」、「顶」、「底」、「内」、「外」指的是图中用以说明的方向或是相对位置,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包含一承载座10、多个支撑件20、一受压件30以及一风流产生器40。支撑件20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其可视设计需求任意调整。
承载座1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塑料材料、铝合金或是玻璃。支撑件20设置于承载座10的一侧,并包含相连的一主体210、二卡合凸缘220、一受压凸缘230以及一支撑凸缘240。每一支撑件20的主体210的一端可朝向承载座10延伸。主体210具有一侧壁面211,并且卡合凸缘220、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皆位于侧壁面211。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分别位于主体210的相对二端,且二卡合凸缘220皆介于受压凸缘230和支撑凸缘240之间。支撑凸缘240可抵靠于或固定于承载座10。支撑凸缘240与受压凸缘230之间的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220之间的间距。
受压件3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具有良好抗压强度的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其设置于承载座10的一侧。详细来说,支撑件20介于受压件30和承载座10之间。支撑件20的主体210的一端可朝向受压件30延伸,并且受压凸缘230可和受压件30相抵靠。此外,受压件30还包含适于受外力抵压的一受压部310。
风流产生器40可包含一外壳410和一扇叶组件420。外壳410具有一顶面411、一底面412和一气流流道413。顶面411和底面412位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的相对二侧。顶面411面对受压件30,底面412面对承载座10,且气流流道413连通顶面411和底面412。支撑件20的卡合凸缘220、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皆可自主体210的侧壁面211朝向气流流道413的一中心线A延伸。扇叶组件420设置于气流流道413内,其用以导引气流自气流流道413分别由顶面411和底面412流动至气流流道413内。
风流产生器40设置于这些支撑件20,并且介于承载座10和受压件30之间。详细来说,这些支撑件20可环绕设置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的周围。风流产生器40的外壳410可夹设于每一支撑件20的二卡合凸缘220之间,而使风流产生器40透过二卡合凸缘220固定于支撑件20的主体210。每一支撑件20的部分主体210突出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而令受压件30与顶面411之间保持一第一距离D1。部分主体210则突出底面412,而令承载座10与底面412之间保持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相等或是相异。在本实施例中,风流产生器40卡合于二卡合凸缘220间而固定于支撑件2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风流产生器可以是锁合或是焊接于支撑件。
综上所述,风流产生器40夹设于支撑件20的二卡合凸缘220之间,且支撑凸缘240与受压凸缘230之间的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220之间的间距。因此,散热模块1的部分支撑件20突出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而令受压件30与顶面411之间保持一第一距离D1。此外,另一部分支撑件20突出底面412,而令承载座10与底面412之间保持一第二距离D2。当受压件30的受压部310受外力抵压时,外力依序由受压件30传递至支撑件20再至承载座10,而能缓冲施加于受压件30的外力以避免受压件30产生形变。因此,支撑件20有助于维持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的大小,进而维持风流产生器20的散热效果。也就是说,当开启风流产生器40的扇叶组件420时,受压件30和风流产生器40间的空气能通过扇叶组件420而被顺畅导引通过气流流道413,进而自风流产生器40的侧边流至散热模块1外部。同样地,风流产生器40和承载座10之间的空气也能通过扇叶组件420而被顺畅导引通过气流流道413,进而自风流产生器40的侧边流至散热模块1外部。此外,支撑件20也能缓冲施加于风流产生器40的外力,可避免外力过度挤压到风流产生器40而发生形变,进一步避免风流产生器40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噪音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支撑件20和受压件30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支撑件20可包含一限位凸缘250。限位凸缘250连接于受压凸缘230远离主体210的一侧,且限位凸缘250自受压凸缘230朝向受压件30延伸。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25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受压凸缘230以及支撑凸缘240的延伸方向。限位凸缘250可抵靠于受压件30的内侧面。因此,当外力抵压受压件30时,限位凸缘250有助于将支撑件20定位以防止支撑件20产生偏移,进而维持支撑件20的支撑效果。上述定位支撑件20手段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件可以直接锁合或是焊接于受压件。
此外,为了使外力能经由受压件30良好并平均地传递至这些支撑件20。受压件30可包含设置于受压部310的一分力构件320。至少部分分力构件320自受压部310朝向风流产生器40的顶面411延伸。详细来说,分力构件320固定于受压部310靠近风流产生器40的一侧,并且包含一环状凸肋321和多个条状凸肋322。每一条状凸肋322的相对二端皆固定于环状凸肋321。这些条状凸肋322彼此交叉设置,且条状凸肋322的交叉位置可位于气流流道413的中心线A。支撑件20的受压凸缘230和限位凸缘250皆可抵靠于环状凸肋321。因此,分力构件320可有效分散抵压于受压部310的外力。
散热模块可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而对电子装置的组件进行散热。请参照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内部设置有散热模块1,并且散热模块1可以是第一实施例或是其它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模块。图4中绘示的散热模块1以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模块为例,故以下不再赘述散热模块1的细部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包含相组装的一上壳体21和一下壳体22。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即是电子装置2的部分下壳体22,且受压件30固定于上壳体21。电子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是笔记型计算机,且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可以是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当上壳体21受到外力抵压时,外力透过受压件30而传递至各个支撑件20。
在本实施例中,受压件30可镶设于电子装置2的上壳体21以提升传递外力的效果,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受压件可以固定于上壳体朝向风流产生器的侧面,或是受压件仅常态抵靠于上壳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为下壳体22,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承载座10和下壳体22可以是相固定的二个独立组件,又或者承载座10和下壳体22可以是一体成形。
请参照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由于第三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似,故以下仅就相异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包含上壳体21和一显示器23。散热模块1的承载座10即是电子装置2的部分显示器23,且受压件30固定于上壳体21。电子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是平板计算机。
在本实施例中,受压件30可镶设于电子装置2的上壳体2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受压件可以固定于上壳体朝向风流产生器的侧面,或是受压件仅常态抵靠于上壳体。
另外,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为电子装置2的部分显示器23,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可以是相固定的二个独立组件,又或者承载座10和显示器23可以是一体成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揭露的散热模块中,风流产生器夹设于二卡合凸缘之间,并且支撑凸缘与受压凸缘间距大于二卡合凸缘间距。此外,另一部分支撑件突出底面,而令承载座与底面之间保持第二距离。当受压件受外力抵压时,外力依序由受压件传递至支撑件再至承载座,而能缓冲施加于受压件的外力以避免受压件产生形变。因此,支撑件有助于使风流产生器分别与承载座和受压件保持适当距离,进而维持风流产生器的散热效果。此外,支撑件也能缓冲施加于风流产生器的外力以减少风流产生器所需承受的外力大小,可避免外力过度挤压到风流产生器而发生形变,进一步避免风流产生器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噪音等问题。
此外,受压件可包含分力构件,而有助于令抵压于受压件的外力能经由受压件良好并平均地传递至支撑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