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9766B - 无线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9766B
CN105449766B CN201510955583.8A CN201510955583A CN105449766B CN 105449766 B CN105449766 B CN 105449766B CN 201510955583 A CN201510955583 A CN 201510955583A CN 105449766 B CN105449766 B CN 105449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fixed cell
charging
shell
bog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555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49766A (zh
Inventor
雷灿伙
刘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5558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9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9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9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49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9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用于对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包括:壳体,具有承载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面;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仅与所述承载装置进行非电性接触;以及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表面且与所述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承载装置进行移动。上述无线充电设备,无论待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是否固定,均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对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进行调整,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对准,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方便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设备是指通过无线充电方式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电能供应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为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无线充电板等。采用传统的无线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需要通过调整待充电设备的位置来实现待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之间的对准。一旦待充电设备在无线充电设备上的位置固定,二者之间就无法进行对准操作,从而不便于用户的实际操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无线充电设备。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用于对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包括:壳体,具有承载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面;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仅与所述承载装置进行非电性接触;以及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表面且与所述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承载装置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移动槽;所述驱动装置贯穿所述移动槽并能够在所述移动槽内移动,从而驱动所述承载装置沿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方向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沿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方向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滑动支撑轴条和滑动装置;所述滑动支撑轴条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与移动槽相对的一侧;所述滑动支撑轴条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凹槽;所述滑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滑动装置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撑轴条的凹槽内且所述滑动装置能够在所述凹槽内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单元和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匹配的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固定于所述承载装置上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对的一面;所述第一固定单元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上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对的一面对应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和所述滑动装置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为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移动槽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接触;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二面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按键和驱动轴;所述驱动按键设置于所述移动槽内;所述驱动轴贯穿所述移动槽且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所在侧连接以将驱动按键上的力传递给第二固定单元使得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向所述承载装置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为中空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中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二面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弹簧的第一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二端压缩发生形变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向所述第二面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用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充电面上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生成自动对准信号;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设备;所述动力设备在所述自动对准信号的控制下开始工作以带动所述驱动装置运动直至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对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充电底座为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无论待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是否固定,均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对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进行调整,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对准,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E为第三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E为第四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五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用于对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待充电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数码相机等具有内置可充电电池的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为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无线充电板等。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充电设备100包括壳体110、无线充电线圈120、承载装置130以及驱动装置140。
壳体110用于容纳并保护无线充电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线圈120、承载装置130以及驱动装置140。壳体110表面设置有用于承载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面,因此,充电过程中可以将待充电设备放置于壳体110的充电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内还设置有电池以及电路板(图中未示)。电池用于存储电能并向外输出电能。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与无线充电线圈120之间进行电性连接,用于对无线充电设备100的充放电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对整个无线充电设备1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无线充电线圈120设置于壳体110内,并且无线充电线圈120的线圈表面平行于壳体110的充电面设置。无线充电线圈120用于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磁能进行输出。
承载装置130设置于壳体110内,用于承载并固定无线充电线圈120,使得无线充电线圈120仅与承载装置130进行非电性接触,从而对无线充电线圈120起到保护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30内形成有用于放置无线充电线圈120的凹槽。无线充电线圈120可以放置在凹槽内,从而使得无线充电线圈120仅与承载装置130连接,可以避免移动过程中与其他物体接触对无线充电线圈120所带来的磨损。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30内也可以设置有通孔。因此,无线充电线圈120可以固定在通孔处,使得无线充电线圈120的边缘仅与承载装置130进行非电性接触,可以减少移动过程中对无线充电线圈120的磨损。承载装置130平行于充电面的截面大小应该小于充电面的大小,从而使得承载装置130在壳体110内具有一定的移动范围。
驱动装置140设置于壳体110的表面且与承载装置130固定连接。驱动装置140用于驱动承载装置130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对无线充电线圈120位置的调整。具体地,驱动装置140可以设置为按钮结构。壳体110的表面设置有滑动槽(图中未示),驱动装置140贯穿滑动槽。滑动槽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使得驱动装置140可以在滑动槽内移动,进而驱动承载装置130也沿着平行于滑动槽的方向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和驱动装置140均设置于壳体110上与充电面相邻的侧面,且沿充电面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承载装置130可以沿充电面的长度方向移动,即控制无线充电线圈120沿充电面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10上与充电面相对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采用手动驱动方式,即人工控制驱动装置140沿滑动槽进行移动,从而对无线充电线圈120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实现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100之间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对准。对准过程中,若二者的线圈已经对准,待充电设备即进入充电状态,且还可以发出对准提示信息。待充电设备可以通过其自带的扬声器对对准提示信息进行语音播报,或者可以在对准后在显示屏上显示对准提示信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也可以通过安装在待充电设备内的软件来进行驱动。具体地,待充电设备内安装有用于下发对准指令的APP软件,当待充电设备放置于充电面上时,用户可以通过待充电设备上的APP软件下发对准指令。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包括动力设备。该动力设备用于提供动力以带动驱动装置140进行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内还设置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与驱动装置140连接。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充电板上是否放置有待充电设备,并在检测到有待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面上时,生成对准指令给驱动装置140。驱动装置140接收该指令后,在动力设备的控制下自动沿滑动槽进行移动直至待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设备100内的无线充电线圈120对准。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100,无论待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设备100之间是否固定,均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40对无线充电设备100中的无线充电线圈120进行调整,实现无线充电线圈120与待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之间的对准,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方便用户使用。因此,无论用户是将待充电设备横向放置还是纵向放置,都可以驱动装置140对无线充电线圈120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实现二者之间的线圈对准,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并且,用户可以确保待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设备100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具有稳定的接触状态,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稳定性以及充电效率。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200包括壳体210、无线充电线圈220、承载装置230以及驱动装置240,还包括充电底座250以及固定装置260。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40设置于壳体210上与充电面相邻的一面,且沿充电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壳体210设置有移动槽。驱动装置240可以在移动槽内移动,从而控制承载装置230在充电面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
充电底座250与壳体210连接。具体地,充电底座250与壳体210的一端连接,且与充电面之间形成一定的容纳空间,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待充电设备放置于该容纳空间时,待充电设备同时与充电底座250以及充电面连接,从而由充电底座250以及壳体210共同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底座250与壳体210为可拆卸连接。当无线充电设备200处于平放状态进行充电时,无需充电底座250来放置待充电设备,因此可以将其卸下,避免充电底座占用空间资源。当无线充电设备200需要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放置时,则可以将充电底座250与壳体210进行固定,以放置待充电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底座250连接于壳体2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与壳体210形成一定的容纳空间。因此待充电设备放置于无线充电设备后,待充电设备可以在充电底座250上移动,从而实现待充电设备在壳体210的充电面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充电底座250还会对移动后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固定,从而避免待充电设备受到外界影响而移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充电底座250与待充电设备的位置关系唯一,即待充电设备不可以在充电底座250上移动。
固定装置260设置于壳体210内,用于将承载装置230与壳体210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固定装置260包括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相互配合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具体地,第一固定单元262固定于壳体210上。第二固定单元264则固定在承载装置230上与第一固定单元262相对的一面。因此,通过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的固定作用,可以实现承载装置230与壳体210之间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均设置于驱动装置240所在的一侧。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为相互咬合的齿条。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配合固定,或者其他本领域常用的配合固定方式。驱动装置240在驱动承载装置230沿充电面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也会驱动第二固定单元264与第一固定单元26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当驱动装置240停止进行驱动时,承载装置230停止运动,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相互咬合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262和第二固定单元264可以沿壳体210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承载装置230可以沿壳体210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而使得无线充电线圈220可以沿壳体210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以实现对无线充电线圈220的位置的调整。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固定单元262的长度进行设置,从而对承载装置230以及无线充电线圈220在壳体210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设备200还包括滑动支撑轴条270。滑动支撑轴条270设置于壳体210上与驱动装置240相对的一侧且与壳体210固定连接。滑动支撑轴条270上设置有平行于移动槽的凹槽,从而使得承载装置230的一端可以置于凹槽内。滑动支撑轴条270用于支撑承载装置230并使得承载装置230可以在滑动支撑轴条270的凹槽上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支撑轴条270上与承载装置230接触的一面设置为光滑面,从而使得滑动支撑轴条270与承载装置230之间的移动为滑动移动,以降低移动过程中对承载装置230所带来的磨损。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220、承载装置230、驱动装置240、固定装置260以及滑动支撑轴条270均靠近壳体210的充电面设置,壳体210内的其他物体则靠近壳体210上与充电面相对的一面设置,从而减少承载装置230在移动过程中与其他元器件(如电池、电路板等)之间的接触。这样既可以对无线充电线圈220进行保护,也可以对壳体210内的其他元器件进行保护,提高无线充电设备200的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200的壳体210可以设置为透明壳体,或者在壳体210的表面设置透视窗,通过透明壳体或者透视窗用户可以看到无线充电线圈220的当前位置,从而有针对性的控制驱动装置240的移动,避免盲目操作,从而可以节省对准时间。
图3A为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在移除了充电面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图3C和图3D为图3A中的无线充电设备300的侧视图,图3E则为图3A中的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3A~3E,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300包括壳体302、无线充电线圈304、承载装置306、滑动支撑轴条308、滑动装置310、驱动装置312、固定装置314以及USB接口316。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提及的部分内容,此处不赘述。
滑动装置310的一端与承载装置306连接,另一端则设置于滑动支撑轴条308的凹槽内。滑动装置310可以在滑动支撑轴条308的凹槽内滑动,从而带来承载装置306以及承载装置306内的无线充电线圈304在沿凹槽方向滑动,可以避免承载装置306直接在滑动支撑轴条308上进行滑动对承载装置306造成的损坏。
驱动装置312包括驱动按键3122和驱动轴3124。驱动按键3122设置于移动槽318内,驱动轴3124与驱动按键3122连接且贯穿移动槽318。固定装置314包括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第一固定单元3142固定在壳体302上靠近移动槽318的一侧,第二固定单元3144则固定在承载装置306上且与第一固定单元3142相对设置。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上相互接触的一面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从而二者相互咬合实现对承载装置306的固定。
在驱动装置312驱动承载装置306沿移动槽318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时,为降低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之间的磨损,滑动装置310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件。因此,在位置调整过程中,驱动装置312可以将外力传递至滑动装置310或者第二固定单元3144中,使得其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一固定单元3142之间的分离,在外力撤消后滑动装置310或者第二固定单元3144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形状实现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二固定单元3142之间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3144为能够沿垂直于移动槽318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件,滑动装置310为非弹性件。第二固定单元3144包括第一面10和第二面30。第一面10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用于与第一固定单元3142接触,第二面30则用于与承载装置306固定连接。驱动轴3124与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第一面所在侧连接,从而将驱动按键3122上的受力传递给第二固定单元3144,使得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第一面10向承载装置30弯曲发生形变,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分离。具体地,第二固定单元3144为中空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3144上设置有平行于第一固定单元的通槽20,从而使得第二固定单元3144形成中空结构。通槽20垂直于壳体302的充电面设置且贯穿整个第二固定单元3144。为确保第二固定单元3144具备适当的回弹性,第二固定单元3144中的通槽20的宽度(即从靠近第一固定单元3142的一面到靠近承载装置306的一面的距离)a为1~4毫米(参见附图3E,附图3E为附图3A中的局部放大图),优选的范围在1.5~2.5毫米,从而可以确保第二固定单元3144发生形变后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之间分离且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形变能够得到恢复。通槽20的宽度a太窄没有办法实现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之间的分离。通槽20的宽度a太宽时,如果用力过猛导致形变量过大则容易导致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第一面10发生不可逆形变,从而无法实现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二者之间的固定作用。可以理解,通槽20的宽度a可以根据无线充电设备的实际尺寸以及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地调整。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上的锯齿的高度以及相邻锯齿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只需要确保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既能够实现分离也能够起到固定作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锯齿的高度为0.5~3.0毫米,优选地为0.8~1.5毫米。
当用户按下驱动按键3122时,驱动轴3124将外力传递至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第一面10,第一面10发生向第二面30弯曲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一固定单元3142分离,实现无线充电线圈304在壳体宽度方向上的调整。当用户松开驱动按键3122时,第二固定单元3144上的受力消失,从而使得第一面1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形变前的状态,此时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相互咬合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3144可以采用空心结构来替代前述实施例中的通槽20。因此,当驱动装置312将外力传递至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第一面10时,第一面10向第二面30侧弯曲发生形变,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一固定单元3142之间的分离。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空心结构为长方体结构,其长度沿平行于第一固定单元3142的方向设置,并且其长度应该略小于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平行于第一固定单元3142的长度。第二固定单元3144的空心结构的宽度和通槽20的宽度一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从而确保第一固定单元3142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既能够实现分离也能够起到固定作用即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的滑动装置310为弹性件且第二固定单元3144为非弹性件。此时,第二固定单元3144只需要在与第一固定单元3142接触的接触面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即可。滑动装置310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且具有一定耐磨性的材质构成。因此,当外力通过驱动装置312、第二固定单元3144以及承载装置306的传递后作用在滑动装置310上,从而使得滑动装置310被挤压发生形变。当滑动装置310发生形变后,会带动承载装置310、第二固定单元3144向滑动装置310侧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一固定单元3142之间的分离。当外力撤销后,滑动装置31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形变,从而使得承载装置310、第二固定单元3144向第二固定单元3142侧移动,实现第二固定单元3144和第一固定单元3142之间的相互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对滑动装置310的结构进行改进,如在其上设置通槽结构或者将其设置为空心结构。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的滑动装置310和第二固定单元3144可以均为弹性件。
USB接口316设置于壳体302上,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
图4A~4E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设备相对于上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改进之处在于,第二固定单元424中设置有弹簧40。弹簧40垂直于第一固定单元42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一面4242与第二固定单元422连接,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二面4244与承载装置440连接。弹簧430的第一端432与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一面4242固定连接,弹簧430的第二端434与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二面4244固定连接。驱动轴414与弹簧430的第一端432连接。因此,当驱动按键412上施加有外力时,外力可以通过驱动轴414传递至弹簧430的第一端432上,从而使得弹簧430的第一端432向承载装置440方向压缩发生形变,因此第一端432带动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一面4242向承载装置440弯曲发生形变,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单元422和第二固定单元424之间的分离。当外力撤销时,在弹簧43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第一端432向第一固定单元422方向运行,从而使得第二固定单元424的第一面4242恢复至未发生形变的样子,实现第二固定单元424和第一固定单元422之间的固定。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包括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以及充电底座520。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承载装置、固定装置等前述实施例中提及到的结构。充电底座520与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为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可以单独使用。例如,当用户不需要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查看时,可以将待充电设备水平放置进行充电,此时只需要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上即可,即可将充电底座520拆卸下来。反之,如果用户需要边充电边查看设备,则可以将充电底座520与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底座520与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之间为转动连接。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转动到合适角度并固定,从而方便用户对设备进行查看。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底座520上还设置有托盘522。托盘522可以转动并进行固定,从而托起待充电设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主体510内还可以设置有磁体,从而通过该磁体与待充电设备上的磁性物质相互吸合实现对待充电设备的固定。此时无需再设置托盘52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用于对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承载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面;
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面平行;
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仅与所述承载装置进行非电性接触,所述承载装置内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凹槽或所述承载装置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通孔;以及
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表面且与所述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承载装置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
其中,所述承载装置平行于所述充电面的截面小于所述充电面;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移动槽;所述驱动装置贯穿所述移动槽并能够在所述移动槽内移动,从而驱动所述承载装置沿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方向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沿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方向在所述壳体内进行移动;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滑动支撑轴条和滑动装置;所述滑动支撑轴条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与移动槽相对的一侧;所述滑动支撑轴条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移动槽的凹槽;所述滑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滑动装置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动支撑轴条的凹槽内且所述滑动装置能够在所述凹槽内滑动;
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单元和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匹配的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固定于所述承载装置上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对的一面;所述第一固定单元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上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对的一面对应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和所述滑动装置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为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移动槽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者凹凸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接触;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二面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按键和驱动轴;所述驱动按键设置于所述移动槽内;所述驱动轴贯穿所述移动槽且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所在侧连接以将驱动按键上的力传递给第二固定单元使得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向所述承载装置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为中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中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二面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弹簧的第一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二端压缩发生形变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的第一面向所述第二面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用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充电面上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生成自动对准信号;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设备;所述动力设备在所述自动对准信号的控制下开始工作以带动所述驱动装置运动直至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内的无线充电线圈对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充电底座为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
CN201510955583.8A 2015-12-17 2015-12-17 无线充电设备 Active CN105449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55583.8A CN105449766B (zh) 2015-12-17 2015-12-17 无线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55583.8A CN105449766B (zh) 2015-12-17 2015-12-17 无线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9766A CN105449766A (zh) 2016-03-30
CN105449766B true CN105449766B (zh) 2019-08-23

Family

ID=55559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55583.8A Active CN105449766B (zh) 2015-12-17 2015-12-17 无线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97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4813B (zh) * 2016-04-22 2019-07-30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无线充电方法
FR3059485B1 (fr) * 2016-11-29 2019-12-2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Dispositif de charge par induction d'un equipement d'utilisat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8306361B (zh) * 2018-01-31 2021-11-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WO2019196071A1 (zh) * 2018-04-12 2019-10-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12236921A (zh) * 2018-04-12 2021-0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和调整发射线圈位置的方法
CN111325914A (zh) * 2018-12-17 2020-06-23 深圳市环球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无线充电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072799B (zh) * 2020-08-28 2022-03-11 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车载氮化镓无线充电器
CN115296448B (zh) * 2022-10-09 2023-02-28 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自动对位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1320A (zh) * 2013-07-26 2013-11-2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移动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3434755U (zh) * 2013-08-02 2014-02-12 杨国舜 车用无线充电装置的侧推式位置调节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1006A (zh) * 2011-10-14 2013-04-17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导引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03416053U (zh) * 2013-07-26 2014-01-2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移动式无线充电装置
CN103618350A (zh) * 2013-11-26 2014-03-05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可供多台待充电设备同时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05304300U (zh) * 2015-12-17 2016-06-08 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1320A (zh) * 2013-07-26 2013-11-2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移动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3434755U (zh) * 2013-08-02 2014-02-12 杨国舜 车用无线充电装置的侧推式位置调节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9766A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9766B (zh) 无线充电设备
US9570937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9793727B2 (e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9531213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5207322B (zh) 一种背夹式移动电源车载充电装置
US20210119470A1 (en) Multi-functional smart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cell phone in horizontal placement and vertical placement
CN105429199B (zh) 反向充电移动终端和方法
JP2015517293A (ja) 自動位置調整無線充電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充電方法
CN103326406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3840495A (zh) 一种移动设备的接触式充电装置
CN206023270U (zh) 车载移动终端充电装置
US9553477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KR101659215B1 (ko) 무선 충전기
CN105637673A (zh) 电池托架
CN205304300U (zh) 无线充电设备
KR102084680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거치대
CN101964410A (zh) 更换电池不断电的电子装置
CN110021970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05337338A (zh)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CN210693515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宝
KR20150007708A (ko) 무선 충전기
CN110165735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充电设备
CN112994256A (zh) 一种智能车载充电器
CN208015799U (zh) 一种可控远程全息投影手机
US20160105055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