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7338A -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 Google Patents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7338A
CN105337338A CN201510494296.1A CN201510494296A CN105337338A CN 105337338 A CN105337338 A CN 105337338A CN 201510494296 A CN201510494296 A CN 201510494296A CN 105337338 A CN105337338 A CN 105337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input electrode
output electrode
electrod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942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49429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373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37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7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占用面积小、可以防止电压接反的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手机充电装置的本体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的第一输出电极,在本体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的第二输出电极,本体上设有支撑住手机背部的靠板;与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其中第一输入电极外露于外壳下侧,而第二输入电极外露于外壳右侧;充电时,充电电源的电力经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以及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因为必须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连接充电线的缺点而备受用户诟病;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手机必须平放在发射线圈上侧,而且对多台手机同时充电时,各手机分别平放在对应的发射线圈上侧,一台手机对应一个发射线圈,所以其占用的面积较大,而且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机内设置的接收线圈及控制电路占用手机内部空间较大及其内置接收线圈发热而造成手机过热等缺点;为此,近期开发人员转而开发了一种叫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新充电方案,其原理是给手机配一只手机保护套,该手机保护套的背部设置正负输入电触点与外露于充电器表面的正负输出电触点相配,手机保护套的正负输入电触点与插在手机充电插孔中的充电插头电连接,使用时只需将带上手机保护套的手机直接放在充电器表面使手机保护套背部的输入电触点与充电器的输出电触点相接触即可实现无线充电,其结果是装上手机保护套后的手机总体积增大;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其实质原理与线充的相同,只是在充电器与手机保护套之间用触点代替了充电线。
因为手机一般由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构成,手机屏幕所在的面为前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最大,其它面的面积远小于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上述现有接触式充电器在使用时手机前侧面(也就是屏幕所在的平面)向上(即手机屏幕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手机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面积最大,手机充电装置占用桌面面积也大,从而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方案存在占用面积大的问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手机容易放反而使正负输出电触点与正负输入电触点接反,从而向手机内输入反向电压使手机重启甚至损坏手机内部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器中存在的占用面积大、正负极容易接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占用面积小、可以防止电压接反的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的第一输出电极,在所述本体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所述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的第二输出电极,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住所述手机背部的靠板;充电电源的电力经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以及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台面的支撑部以防止手机充电装置在手机重力作用下向前翻。
所述本体内设有将市电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所述本体后部设有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槽或横截面为T形的T形槽,所述燕尾槽或T形槽与枢接在点烟插头上的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摆杆或横截面为T形的T形摆杆相配;使手机充电装置可以用于车载充电。
所述点烟插头内设有将车载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在所述本体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前凸台,所述第一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一前凸台上;所述本体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前凸台,所述第二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二前凸台上。
所述第一输出电极与第一前凸台之间和所述第二输出电极与第二前凸台之间分别设有弹簧。
一种与上述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下侧,而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右侧,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分别与所述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充电时,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电连接而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下侧持平,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右侧持平。
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经手机背部延伸至所述外壳左侧而构成所述外壳的中部金属壳,该中部金属壳作为手机外壳的一部分。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手机充电时是侧向放置在所述手机充电装置中,所以手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较小,该手机充电装置占用的面积也可以较小,而且只要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设置的位置得当,则当手机放置的方向不正确时,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无法同时分别与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接触,所以不会向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提供反方向电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与图1实施例的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与图1实施例的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另一种手机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两部图3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同时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用于车载充电时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与图7所述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点烟插头的立体外观图。
图9是将图7与图8两大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10是图3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是两部图3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同时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是图9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经改进后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4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13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本体,11、靠板,12、支撑部,21、第一输出电极,22、第二输出电极,911、第一输入电极,912、第二输入电极,913、屏幕,921、第一输入电极,922、第二输入电极,923、924、绝缘体,925、金属套,91、92、手机,3、本体,31、靠板,41、第一输出电极,42、第二输出电极,51、点烟插头,52、T形摆杆,6、本体,61、靠板,71、第一前凸台,72、第二前凸台,81、第一输出电极,82、第二输出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包括本体1、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二输出电极22,其中在本体1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输出电极21,在本体1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输出电极22,本体的下部向前伸出有支撑部12,本体后部向上伸出靠板11;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二输出电极22分别与设置在本体1内的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该充电电源为将市电电力转换成充电电力的电子电路。
实施例二,见图2,它是与实施例一配套使用的手机的立体外观图,该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其中屏幕913为所述显示部分,手机的其它部分未标出;从图2中可见,第一输入电极911外露于手机外壳的下侧且与该下侧表面持平,第二输入电极912外露于手机外壳的右侧且与该右侧表面持平,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分别与手机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
实施例三,见图3,它是与实施例一配套使用的手机的立体外观图,该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921和第二输入电极922,手机的其它部分未标出;从图3中可见,第一输入电极921外露于手机外壳的下侧而且第一输入电极921横跨整个手机的下侧,第二输入电极922外露于手机外壳的右侧,而且第二输入电极922经手机背部延伸至手机外壳的左侧而构成手机外壳的U形中部金属壳,该中部金属壳作为手机外壳的一部分;第一输入电极921和第二输入电极922分别与手机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事实上现有的大部分金属外壳的手机,其金属外壳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金属构成,其中中部金属壳为U形,在上中下三部分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壳中,相邻部分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以让无线电信号通过,部分机型中该三部分金属结构是电连接相通的而且不与手机内部的电路有电连接关系,本实施例是巧妙地利用其中的两部分金属壳体分别作为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
实施例二中的手机在实施例一中的手机充电装置上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如图4所示,将手机91放置在手机充电装置上,使手机充电装置上的第一输出电极21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911,而手机充电装置上的第二输出电极22支撑住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912,手机背部靠在本体的靠板11中,从图4中可见充电时手机91向右倾斜放置;本体内的充电电源的电力经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二输出电极22以及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实施例三中的手机在实施例一中的手机充电装置上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如图5所示,将手机92放置在手机充电装置上,使手机充电装置上的第一输出电极21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921,而手机充电装置上的第二输出电极22支撑住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922,手机背部靠在本体的靠板11中,从图5中可见充电时手机92向右倾斜放置;本体内的充电电源的电力经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输出电极22以及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921和第二输入电极922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事实上只要实施例1中的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足够长,而该手机充电装置可以同时对多部手机进行充电,如图6所示,它是向图5中的手机充电装置中再放置多一部手机时的使用状态,即手机充电装置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图6中的两部充电中的手机均为图3所示的手机,事实上图1中的手机充电器也可以同时对图2和图3中的两部不同的结构的手机进行充电,这是一般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均可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见图7,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用于车载充电时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外观图,其本体3上同样在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输出电极41,在本体3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输出电极42,本体后部向上伸出靠板31;图7与图8所示的点烟插头配套使用在车载充电中;见图8,点烟插头51与车载点烟插座相配,点烟插头内设有将车载电力转换成手机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点烟插头51上部枢接有横截面为T形的T形摆杆52,该T形摆杆52与图7的本体背部的横截面为T形的T形槽相配,见图9所示,第一输出电极41和第二输出电极42分别与设置在点烟插头51内的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使用时,将图8中枢接在点烟插头51上部的T形摆杆52插入图7中本体3背部的T形槽内使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图9所示)后,再将点烟插头51插入车载点烟插座中,然后将图3所示的手机放入图9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使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921压住手机充电装置的第一输出电极41,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922压住手机充电装置的第二输出电极42,点烟插头内的充电电源的电力经第一输出电极41和第二输出电极42以及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921和第二输入电极922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内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图11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从图11中可见,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911压住手机充电装置中的第一输出电极41,而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912压住手机充电装置中的第二输出电极42,其原理与图10中的一样。
同样图9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也可以同时对两台手机进行充电,如图12所示。
本发明用于车载充电时,即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一定的振动,但是只要手机不从手机充电装置上跌落就不会影响手机的充电;当然,为了防止手机跌落,也可以适当在本体上增加一些限位机构。
实施例五,见图13,它是实施例四的一种改进,主要是在本体6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前凸台71,第一输出电极81设置在第一前凸台71上;本体6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前凸台72,第二输出电极82设置在该第二前凸台72上,第一输出电极81与第一前凸台71之间、第二输出电极82与第二前凸台71之间分别设有弹簧,使用时如图14所示,手机91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分别将第一输出电极81和第二输出电极82压下,手机靠第一前凸台71和第二前凸台72支撑住,也即是第一输出电极81和第二输出电极82被手机分别压入第一前凸台71内和第一前凸台72内,也就是第一输出电极81和第一前凸台71共同支撑住手机下侧面的第一输入电极911,而第二输出电极82和第二前凸台72共同支撑住手机右侧面的第二输入电极912;此时如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振动,则第一输出电极与第一前凸台之间的弹簧和第二输出电极与第二前凸台之间的弹簧可以补偿手机跳动的位移,从而保证手机可以不间断地进行充电。
本发明所述的手机充电装置,其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设置在本体中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极均设置在本体的左下部位处而第二输出电极则设置在右上部位处,事实上作为一种变换,也可以将第一输出电极设置在右下部位处而第二输出电极设置在左上部位处,此时手机上的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作相应的调整即可,这是一般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均可实现的,在此不作赘述。

Claims (10)

1.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的第一输出电极,在所述本体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所述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的第二输出电极,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住所述手机背部的靠板;充电电源的电力经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以及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台面的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设有将市电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后部设有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槽或横截面为T形的T形槽,所述燕尾槽或T形槽与枢接在点烟插头上的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摆杆或横截面为T形的T形摆杆相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烟插头内设有将车载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前凸台,所述第一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一前凸台上;所述本体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前凸台,所述第二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二前凸台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与第一前凸台之间和所述第二输出电极与第二前凸台之间分别设有弹簧。
8.一种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下侧,而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右侧,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分别与所述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下侧持平,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右侧持平。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经手机背部延伸至所述外壳左侧而构成所述外壳的中部金属壳。
CN201510494296.1A 2015-08-12 2015-08-12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Pending CN105337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4296.1A CN105337338A (zh) 2015-08-12 2015-08-12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94296.1A CN105337338A (zh) 2015-08-12 2015-08-12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7338A true CN105337338A (zh) 2016-02-17

Family

ID=55287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94296.1A Pending CN105337338A (zh) 2015-08-12 2015-08-12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373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511A (zh) * 2016-02-23 2016-06-15 深圳市秦通科技有限公司 能与其它手机共同充电的手机
CN106300544A (zh) * 2016-09-21 2017-01-04 陈显友 一种通用无线充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511A (zh) * 2016-02-23 2016-06-15 深圳市秦通科技有限公司 能与其它手机共同充电的手机
CN105680511B (zh) * 2016-02-23 2020-11-17 深圳市秦通科技有限公司 能与其它手机共同充电的手机
CN106300544A (zh) * 2016-09-21 2017-01-04 陈显友 一种通用无线充电装置
CN106300544B (zh) * 2016-09-21 2020-07-31 陈显友 一种通用无线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56309B1 (ko) 다기종 배터리 사용이 가능한 휴대단말기 보호케이스
JP3190075U (ja) 携帯電話が置換え可能な無線充放電腕バンド
CN102856945A (zh) 便携电话的电池充电装置
CN203537034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CN105449766B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03933098U (zh) 组合式移动电源
CN210266451U (zh) 一种拍摄辅助装置
CN103840495A (zh) 一种移动设备的接触式充电装置
CN105337338A (zh)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KR101875103B1 (ko) 휴대용 배터리 및 충전기구
CN210405616U (zh) 带移动电源及充电线的蓝牙耳机充电仓
CN204809911U (zh) 手机充电用的电输出机构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手机
CN206135452U (zh) 一种对讲机充电器
CN205377439U (zh) 一种移动充电装置
CN210297315U (zh) 电子设备
CN106026295A (zh) 终端充电底座
CN106611982A (zh)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CN104505884A (zh) 口香糖式手机电池充电器
CN204905952U (zh) 车载感应充电无线话筒装置
CN216720972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座
CN205355892U (zh) 能与其它手机共同充电的手机
CN209949362U (zh) 一种tws耳机的充电安装结构
CN105337337A (zh)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套
CN209497296U (zh) 便携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03788018U (zh) 一种供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