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11982A -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11982A
CN106611982A CN201610077648.8A CN201610077648A CN106611982A CN 106611982 A CN106611982 A CN 106611982A CN 201610077648 A CN201610077648 A CN 201610077648A CN 106611982 A CN106611982 A CN 106611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mounting blocks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76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6611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11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的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安放架和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的电极安装块枢接在安放架中,电极安装块下部伸入手机下侧,与充电电源电连接的输出正负电极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下部和/或电极安装块上部,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中或分别设置在安放架中;将电极安装块或安放架作为摆块;利用手机重力使摆块摆动到手机上的输入正负电极与输出正负电极接触的位置,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因为必须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连接充电线的缺点而备受用户诟病;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机内设置的接收线圈因发热而造成手机温升过高等缺点,所以普及率不高;为此,近期开发人员转而开发了一种叫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新的充电方案,其原理是在手机背部设置正负输入电触点与外露于充电器表面的正负输出电触点相配,使用时只需将手机直接放在充电器表面使手机背部的输入电触点与充电器的输出电触点相接触即可实现接触式无线充电(目前市面上也有以手机套或壳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将手机上的输入电触点设置在手机套或壳背面,在输入电触点与手机的充电插孔之间手充电插头实现电连接),其实质原理与线充的相同,只是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用触点代替了充电线。现有的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方案如果使用在如行进中的汽车等振动环境时,放置在接触式无线车载充电器中的手机受到振动后会移位而使手机上的输入电触点与提供电力的输出电触点分离而不能充电,而且当手机反向放置时将会向手机输入反向电压从而导致手机重启甚至损坏手机内部元件,所以特别不适用于在汽车上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接触式无线手机充电器使用在汽车上时存在的受振动后移位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的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第一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机下侧并分别与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相配的输出正负电极,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中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负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上部和所述前限位板夹住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电极安装块的上部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定位,使所述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设有向前凸出的中拨头。
所述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
所述输出正负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第二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且与手机的输入正电极相配的输出正电极,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所述左限位翼和/或右限位翼作为输出负电极与手机中的输入负电极相配,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与所述前限位板之间,使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别与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接触,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定位,使所述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电极接触而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所述手机上的输入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输出正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所述输出正电极为两条,所述两条输出正电极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机下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第三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且与手机的输入正电极相配的输出正电极,该电极安装块上部设有向前凸出且伸向手机背部与手机的输入负电极相配的输出负电极,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中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上部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所述前限位板之间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定位,使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电极接触而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手机上位于手机背部的输入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输出正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第四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的下压板,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别作为输出正负电极与手机中的输入正负电极相配,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下压板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与所述前限位板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下压板定位,使电极安装块上部作为所述输出正负电极的左右限位翼正好与手机上位于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交汇处的输入正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下压板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安放架中的前限位板、电极安装块及左右限位翼对安放架中的手机进行自动定位并利用手机自身重量使电极安装块上部与安放架中的前限板可以将手机夹住,即使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安放架内的手机发生跳动,手机也会自动返回原来的位置使输出正负电极正对手机上的输入正负电极保持接触,从而提高充电的可靠性,而且使用时只需将手机随便放入安放架内即可,充电过程中需要接听电话时只需单手即可随意拿起电话,使用极之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放入手机进行充电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取走了主机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3中的左限位翼切除后的侧向视图。
图5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电极安装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电极安装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电极安装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了图8所示的电极安装块时相对于图3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旋转一角度后的视图。
图11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电极安装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二所使用的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
图13是用图12中的电极安装块代替图1中的电极安装块后相对应于图3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旋转一角度后的视图。
图15是图12实施例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将图12中电极安装块上的左右限位翼改为设置在图13中的安放架上时其安放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三所使用的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四所使用的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实施例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中的手机在实施例四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22是将图19中电极安装块上的左右限位翼改为设置在图21中的安放架上时其安放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图22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五中安放架和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25是24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4中左电极安装块的另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图24中右电极安装块的另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实施例六使用的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8实施例使用的安放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图28中的电极安装块与图30中的安放架组装在一起后再安装在主机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图31的放入手机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3是图30中的安放架去除了连接部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4是用图33中的安放架取代了图31中的安放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放入手机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6是图34中去除了主机和左摆块后的一个正投影视图。
图37是图36中放入了手机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4、电极安装块,40、通孔,42、上部,41、下部,411、输出正电极,412、输出负电极,2、安放架,20、轴孔,21、22、前限位板,23、左限位翼,24、右限位翼,3、枢接轴,1、主机,11、T形摆杆,101、插头,5、手机,50、背部,51、输入正电极,52、输入负电极,422、左拨头,423、右拨头,421、中拨头,424、左限位翼,425、右限位翼,401、输出正电极,402、输出负电极;A40、通孔,A41、下部,A411、A412、输出正电极,A2、上部,A421、左限位翼,A422、右限位翼,6、手机,60、绝缘层,61、输入正电极,62、输入负电极,B421、B422、输入负电极;C40、通孔,C41、下部,C411、C412、输出正电极,C42、上部,C421、输出负电极;D40、通孔,D41、下压板,D42、上部,D421、左限位翼,D422、右限位翼,71、输入正电极,72、输入负电极,E421、输出负电极,E422、输出正电极,25、T形槽,F40、轴筒,F41、左电极安装块,F42、右电极安装块,F410、F420、通孔,F411、输出正电极,F421、输出负电极,F48、输出正电极,F49、输出负电极,G41、下部,G42、上部,G45、T形槽,G411、输出正电极,G412、输出负电极,G21、G22、前限位板,G23、左限位翼,G24、右限位翼,G25、连接部,G4、电极安装块,G2、安放架,H1、左摆块,H2、右摆块,H11、H21、前限位翼,H12、左限位翼,H22、右限位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充电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属于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从图1中可见,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安装在主机1内部的充电电源和安放架2;安放架2上设有两块前限位板21和22、左限位翼23和右限位翼24,电极安装块4的下部41设有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出的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各零件组装时,将电极安装块4放入安放架2中央然后再将枢接轴3穿过安放架上的轴孔20和电极安装块中部的通孔40,使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将电极安装块4枢接在安放架2中,主机1上端的T形摆杆11与主机1枢接,使用时将主机下部的插头101插入汽车的点烟器插座内,然后将主机上的T形摆杆11与安放架2的背部的T形槽25(参见图3和图9)相配使安放架与主机固定在一起(相当于安放架与汽车相互固定,也就是在电极安装块、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安放架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而选择电极安装块作为可以相对于安放架摆动的摆块),与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另一端上的USB插头插入主机1的USB插座中,从而使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与主机1内的充电电源电连接。
使用时,直接将手机放入电极安装块4与安放架的前限位板21和22之间的空间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带动电极安装块4(也就是可以相对于安放架摆动的摆块)绕枢接轴3摆动,直到电极安装块的上部42摆动到压住手机背部而将手机向前推至被前限位板21和22限位为止,此时手机前侧被前限位板21和22限位、手机左右两侧分别被左右限位翼23和24限位、手机背部被电极安装块的上部42限位、手机下侧被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21限位,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此时图1中的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正好分别与图5中手机下侧的输入正负电极51和52接触,从而使主机1内的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从图4中可见,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的上侧面与手机5的前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大于100度,其作用之一是保证手机可以沿输出正负电极的上侧面滑向安放架的前限位板。
从图5中可见,实施例一中使用的手机,其输入正负电极51和52分别位于手机背面与下侧面的交汇处,其好处是当手机反向放入安放架时,对应于图4中手机下侧靠左处的输入正负电极51和52将变为位于图4中紧贴前限位板的位置而不能与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接触,从而保证即使手机放反后输出正负电极不能与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接触,以防止手机被输入反向电压而关机或损坏手机内的零件,这是输出正负电极411和412的上侧面与手机5的前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大于100度的另一个好处。图5中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51和52分别与手机内部的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
为了减小图1实施中电极安装块上部与手机背部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在电极安装块上部设置图7所示的中拨头421或图6所示的左右拨头422和423。
图6和图7中的电极安装块虽然可以减小电极安装块上部与手机背部之间的摩擦力,但是使用过程中因为电极安装块上部的中拨头或左右拨头压住手机背部,充电过程中如果来电振机或者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以及在放入手机的过程中中拨头或左右拨头对手机背部的压力容易将力传递到手机正面的屏幕,可能造成屏幕被振坏。
为了解决图6和图7中容易振坏手机屏幕的问题,可以将图1中的电极安装块改为图8所示的结构,将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分别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使用时原图1中安放架上左右限位翼23和24不再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对手机左右两侧的限位功能改由图8电极安装块中的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实现,如图9和图10所示,此时左限位翼424和右限位翼425分别压住手机5背部与手机5两侧的交汇处,此时即使手机有振动,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424和425作用在手机上的振动力主要分布在手机两侧,而传递到手机屏幕上的振动力十分小,所以将手机屏幕振动损坏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图1实施例一中的电极安装块上的输出正负电极分别固定在电极安装块下部41中,实际上其输出正负电极也可以直接经电极安装块上伸出,如图11所示,电极安装块下部直接伸出输出正负电极401和402,其使用效果是相同的,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见图12,图12中只给出了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本实施例只是用图12中的电极安装块代替图1中的电极安装块4,也即是实施例二中除电极安装块与图1实施例的电极安装块4不同之外其它零件是与图1实施例的相同,而且图12中的电极安装块与安放架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图1中的电极安装块与安放架的连接方式相同,另外本实施例中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是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中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而不是如图1实施例设置在安放架中的左右限位翼23和24,但是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中的输出正负电极的设置不同(详见下面的描述),实施例二属于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从图12中可见,该电极安装块的下部A41设有两条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当然也可以仅将其中一条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两条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左右排列而且是同时向前伸向手机下侧,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A421和右限位翼A422分别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且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同时作为输出负电极(当然也可以只使用左限位翼或右限位翼,即仅将其中一个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输出负电极(即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别与图15中手机上的输入正电极61、输入负电极62相配,而且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输出负电极(即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别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即两只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电连接在一起,两只输出负电极(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也是电连接在一起,以提高充电时充电电源与手机上的输入正负电极电连接的可靠性;事实上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只选择其中一只输出正电极和其中一只输出负电极作为输出正负电极使用,只是这种选择与同时选择两只的情形相比其可靠性较低。本实施例中手机放入安放架后手机带动电极安装块的摆动过程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相同。
可见,图12所示的电极安装块虽然与图8中的电极安装块外形相同,但是其输出正负电极安装位置是不相同的。
见图15,是图12实施例中使用的手机的外观立体图,它时一种全金属外壳的手机,其中金属外壳分为上下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被绝缘层60分隔开,外壳的下部分金属即为输入正电极61,而外壳的上部分为输入负电极62,也就时手机中绝缘层60以下的下部(包括该处手机背部及手机左右两侧以及手机下侧均为导电金属体)除手机正面的屏幕以外均为输入正电极,而手机中绝缘层60以上的上部(包括该处手机背部及手机左右两侧均为导电金属体)除手机正面的屏幕以外均为输入负电极;输入正负电极61和62与手机内部的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当图15中的手机放入本实施例的安放架内充电时,图15中手机上的输入正电极61压住图12中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电极安装块上的左限位翼A421和右限位翼A422分别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即图15中的输入负电极,详见图13和图14)。
图12,将手机放入安放架充电时,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下部A41的两条输出正电极A411和A412的上侧面与手机的前侧面之间的夹角是大于100度的。
结合图13和14可见,对手机6进行充电时作为输出负电极使用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分别压在手机背部与手机左右两侧的交汇处。
图15中,如果手机的输入负电极(即上部的金属外壳)能够从手机左右两侧面延伸到手机正面,使手机正面与手机左右两侧的交汇处也可以作为输入负电极,另外手机的输入正电极(即下部的金属壳)能够从手机下侧延伸到手机正面,使手机下侧与手机正面的交汇处也可以作为输入正电极,则实施例二在使用时,其手机是可以正反两面放入充电器内进行充电的。
另外,实施例二中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上的输出负电极也可以设置在安放架中,此时的安放架如图16和17所示,使用时可以将手机反向放置(即屏幕向内、背部向外),此时手机背部与手机左右两侧的交汇处压住图17中的输入负电极B421和B422,而输出正电极不变,这是一种特征的简单变换,一般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是可以实现的。
实施例三,见图18,图18中只给出了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中除电极安装块与图1实施例不同外其它的零件与图1实施例的零件相同,安装方法也与图1实施例的相同,本实施例属于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使用图15所示结构的手机。见图18,图18中只给出了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本实施例只是用图18中的电极安装块代替图12中的电极安装块,其它的与实施例二相同。
从图18中可见,与图12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将图12中的左右限位翼A421和A422取消后在电极安装块上部C42中央处设置向前凸出的输出负电极C421,该输出负电极C421与图15中手机上的输入负电极62相配,而电极安装块下部C41上的两条输出正电极C411和C412与图15中手机的输入正电极61相配,手机放入安放架后手机的输入正电极与输出正电极C61的接触方式与图12的接触方式相同,向安放架内放置手机后手机带动电极安装块摆动到电极安装块上的输出负电极C421压住图15中手机背部的输入负电极62,从而使输出负电极与手机的输入负电极接触;本实施例在手机放入安放架时手机带动电极安装块的摆动过程与实施例二的相同,只是输出负电极的设置位置不同,对本实施例的其它使用情况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见图19,图19中只给出了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中除电极安装块与图1实施例不同外其它的零件与图1实施例的零件相同,安装方法也与图1实施例的相同,只是本实施例中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是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中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而不是如图1实施例设置在安放架中的左右限位翼23和24,本实施例属于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使用图20所示结构的手机,从图20中可见,手机的背部与左右两侧的交汇处分别设有输入正电极71和输入负电极72。
见图19,本实施例的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的下压板D41,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D421和右限位翼D422分别设置在电极安装块上部D42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左限位翼D421作为输出正电极、右限位翼D422作为输出负电极分别与图20中的手机的输入正电极71、输入负电极72相配,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时,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下压板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下压板带动电极安装块摆动,直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分别压住手机的输入正电极71和输入负电极72(如图21所示),然后左右限位翼将手机向前推至被安放架的前限位板限位为止,此时电极安装块上部作为输出正负电极的左右限位翼D421和D422正好与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71和72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同样,本实施例中,如果安放架使用图22和23所示的结构,在前限位板前设置输出负电极E421和输出正电极E422,则在使用时可以将图20中的手机反向放置,即将手机背部向外使图20中的手机的输入正电极71压住图23中的输出正电极E422、使图20中的手机的输入负电极72压住图23中的输出负电极E421。
上述各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如果汽车本身自带USB输出插座,则可以将图1中的主机不要,而直接将一端与本发明所述输出正负电极电连接的充电线的另一端上的USB插头插入汽车上的USB输出插座中,直接使用汽车上的充电电源,而安放架则可以使用粘合剂固定在汽车中控板中或以其它方式将安放架固定。
实施例五,见图24,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的实施例五中安放架和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一中的电极安装块分为左电极安装块和右电极安装块,而中间用一轴筒相隔(当然该轴筒也可以不要,只是为了节省材料才使用了该轴筒)。从图24中可见,左电极安装块F41的下部设有输出正电极F411、右电极安装块F42下部设有输出负电极F421,图24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如图25所示,其原理与实施例一是相同的,只是在放入手机时左右电极安装块的摆动可能不同步,其使用效果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图24中的左右电极安装块也可以分为变为图26和图27所示,图26中的左电极安装块直接将下部向前伸出的金属部分作为输出正电极F48,而图27中的右电极安装块直接将下部向前伸出的金属部分作为输出负电极F49,也就是输出正负电极F48和F49变为板状结构,此时与该输出正负电极F48和F49接触的手机下部的输入正负电极最好为点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将电极安装块一分为二的缺点是制造模具必须多开一个模腔,一次性投入增加,而且不便于安装。
以上各实施例均选择安放架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而选择电极安装块作为摆块。
实施例六,见图28,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实施例六使用的电极安装块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从实施例一演变而来,它是在电极安装块背部设置T形槽G45取代图1中安放架背部的T形槽,也即选择电极安装块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而与图30中的安放架相配套使用;见图29,该电极安装块下部G41分别设有左右排列的输出正负电极G411和G412,图30中的安放架也设有两前限位板G21和G22,以及左限位翼G23和右限位翼G24,左右限位翼之间通过连接部G25连接在一起。
见图31,在待机状态时因为安放架G2重力的作用,安放架G2(相当于摆块)上部与电极安装块G4的上部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手机放入,见图32,放入手机后,安放架G2被手机下部推动而摆动一角度,使安放架前侧的两个前限位板G21和G22的内侧紧贴手机,其充电过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将图32中的手机取出后,安放架G2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到图31所示状态。
实施例六中图30所示的安放架中的连接部G25也可以取消,如图33所示由左摆块H1和右摆块H2代替,也就是本实施例中的安放架由左右摆块构成,在左右摆块中分别设有左右限位翼H12和H22、前限位板H11和H21,实施例六的待机如图34所示,使用状态如图35所示,手机放入的过程中左右摆块的摆动可能不同步,但其使用效果与实施例五的相同。放入手机前后的状态见图36和图37,图37所示放入手机5后的右摆块H2相对于图36沿逆时针转动了一定角度(当然左摆块也会同时摆动),将图37中的手机5取出后右摆块H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以枢接轴为轴顺时针返回到图36所示状态,从两图中可见图36待机状态中前限位板H21上部与电极安装块的上部G42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图37中放入手机后前限位板H21上部与电极安装块的上部G42之间的距离,其好处时便于手机的放入。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机下侧并分别与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相配的输出正负电极,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中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负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上部和所述前限位板夹住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电极安装块的上部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定位,使所述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负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正负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4.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且与手机的输入正电极(62)相配的输出正电极(A411、A412),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A421)和右限位翼(A422)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所述左限位翼(A421)和/或右限位翼(A422)作为输出负电极与手机中的输入负电极(61)相配,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与所述前限位板之间,使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别与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接触,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定位,使所述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电极接触而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所述手机上的输入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正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正电极为两条,所述两条输出正电极左右排列且向前伸向手机下侧。
7.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且与手机的输入正电极(61)相配的输出正电极(C411、C412),该电极安装块上部设有向前凸出且伸向手机背部与手机的输入负电极(62)相配的输出负电极(C421),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和右限位翼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中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安放架中;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输出正电极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上部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所述前限位板之间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左右限位翼、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定位,使电极安装块下部的输出正电极正好与手机下侧的输入正电极接触而电极安装块上部的输出负电极与手机上位于手机背部的输入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正电极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9.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包括充电电源和安放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安装块,该电极安装块通过一条水平放置且左右走向的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安放架中,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伸向手机背部,所述电极安装块的下部设有向前伸向手机下侧的下压板(D41),所述安放架上设有限定手机前侧位置的前限位板,对手机的左右两侧起限位作用的左限位翼(D421)和右限位翼(D422)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两端且分别向两边张开而压住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的交汇处,所述左右限位翼分别作为输出正负电极与手机中的输入正负电极(71、72)相配,所述输出正负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输出电路电连接;在所述电极安装块、所述安放架这两个零件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与汽车相互固定的静止零件另一个作为可以相对于所述静止零件摆动的摆块;向安放架内放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当手机下侧压住所述下压板时,在手机重力作用下手机下端推动所述摆块摆动,直到手机被夹在所述电极安装块上部与所述前限位板为止,此时手机被所述前限位板、电极安装块上部的左右限位翼和电极安装块下部的下压板定位,使电极安装块上部作为所述输出正负电极的左右限位翼正好与手机上位于手机背部与手机两侧交汇处的输入正负电极接触,从而使充电电源的电力通过所述输出正负电极送入手机的输入正负电极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板的上侧面与手机前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
CN201610077648.8A 2015-10-27 2016-01-28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Pending CN106611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4087 2015-10-27
CN201510734087X 2015-10-27
CN201510946114X 2015-12-07
CN201510946114 2015-1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11982A true CN106611982A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15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7648.8A Pending CN106611982A (zh) 2015-10-27 2016-01-28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1198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4021A (zh) * 2017-06-02 2017-09-01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07124018A (zh) * 2017-05-19 2017-09-01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重力连杆夹持装置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4018A (zh) * 2017-05-19 2017-09-01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重力连杆夹持装置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107124021A (zh) * 2017-06-02 2017-09-01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33354U (zh) 自动开关磁吸式充电装置
CN106611982A (zh)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CN109273915A (zh) 一种信息终端电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07124021A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05390868A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
CN203850861U (zh) 充电支架
CN205544413U (zh) 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接触式无线车载手机充电器
CN202712903U (zh) 多功能手机充电器
CN206322937U (zh) 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
CN105337338A (zh) 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CN106059018A (zh) 无线充电系统
CN207705868U (zh) 一种车载手机充电器
CN108965541A (zh) 一种智能车载手机支架体
CN205509573U (zh) 一种智能移动电源
CN108336794A (zh)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充电装置及手持游戏机
CN209473606U (zh) 一种电子烟
CN209730378U (zh) 充放电连接器
US9899850B2 (en) Vehicle based portable charging device
CN208461523U (zh) 一种磁吸无线充移动电源
CN203278372U (zh) 一种车载点烟充电装置
CN206517095U (zh) 一种带有照明和数据存储功能的手机充电器
CN206743313U (zh) 一种背夹电池
CN209375197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装置
CN208674918U (zh) 一种可点烟式车充
CN204905952U (zh) 车载感应充电无线话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