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2646A -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12646A CN105412646A CN201510890605.7A CN201510890605A CN105412646A CN 105412646 A CN105412646 A CN 105412646A CN 201510890605 A CN201510890605 A CN 201510890605A CN 105412646 A CN105412646 A CN 1054126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traditional chinese
- grams
- chinese medicinal
- f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53—Lamiaceae or Labiatae (Mint family), e.g. thyme, rosemary or lavender
- A61K36/539—Scutellaria (skullcap)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4—Atractylod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34—Campanulaceae (Bellflower family)
- A61K36/346—Platycod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3—Rosaceae (Rose family), e.g. strawberry, chokeberry, blackberry, pear or firethorn
- A61K36/736—Prunus, e.g. plum, cherry, peach, apricot or almo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9—Poaceae or Gramineae (Grass family), e.g. bamboo, corn or sugar ca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87—Galenical forms not covered by A61K9/02 - A61K9/7023
- A61K9/0095—Drinks; Beverages; Syrups; Compositions for reconstitution thereof, e.g. powders or tablets to be dispersed in a glass of water; Veterinary drenc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8—Solu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黄芩3~30份、桔梗3~9份、芦根10~30份、白茅根9~30份、款冬5~9份、苍术6~20份、杏仁4.5~9份、半枝莲9~30份。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中药组合物的用途。经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地提高外感发热患者即刻退热疗效、减少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经基础实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流感病毒(H1N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外感发热作为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相对而言,是感受六淫、疫毒之邪,由口鼻皮毛侵人里,邪正相争,营卫失和,阴阳失调,阳盛而热的病证。外感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现代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其 他发热性疾病,临床最常见于感冒和时行感冒。感冒病是感冒和时行感冒的总称,是外感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感者,感受邪气也,冒者,冒犯正气也。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因风邪冒犯肺表所致,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又多有其他外邪兼夹,如兼寒邪、热邪等等。感冒即现代所谓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系由时令疫病之邪侵及肺卫所致,以急起发热,咽喉肿痛,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即现代所谓之“流行性感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相比,有着较强的传染性,病情也较重。当感冒病以发热为主症时,其发热即属于“外感发热”。
由于能够引起外感发热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200多种病毒和数种细菌,针对病原体 的特异性治疗难度大,故目前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症状为主。目前临床治疗外感发热以对症处理为主,常用解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药物在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三类包括广谱抗病毒药物:①主要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如利巴韦林等;②通过干扰M2离子通道活性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如金刚烷类药物;③神经氨酸普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够特异的与病毒的NA结合,阻断该酶的活性,阻碍病毒从感染细胞表面释放,促进病毒的凝集能够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从而发挥抵抗流感的作用。扎那米韦和奥塞米韦在临床应用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显著地减少流感急性症状的持续时间,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使患者提前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发病后越早给药,越能够发挥更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感冒与时行感冒虽然有明确的区别,但是因为在临床上当不具备明确的病原学检测条件时,对 感冒和时行感冒常常多不加过多区分,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别,故取两者之共同点,基于 机体的反应而非针对“病原”予以治疗。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作为浦东新区一家二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着浦东地区各类传染病的防治任务,2003年3月起承担了各类重大传染病的筛查和防控任务,2003年作为上海市卫生局SARS指定点医院,处置SARS疑似病例;2005年作为浦东新区“不明原因肺炎”留观医院,处置禽流感疑似病例;2009年作为甲型H1N1流感定点单位,处置上海市2/3的口岸发热疑似病例;2010年世博会期间,承担口岸输入性疑似非检疫传染病病人筛查任务;2012年作为国家口岸传染病检查定点单位;2013年作为重大传染病(新型流感)定点留观单位。因此在SARS和历次禽流感、甲型流感疫情的处置过程中,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积累了对外感发热(感冒和时行感冒)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拟定的经验方,在历次疫情发热患者中大量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发明系本单位承担的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中医药防治新发(发热)呼吸道传染病诊疗方案的研究,ZY3-JSFC-1-1011】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卫计委项目【“外感冲剂”治疗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PDYNZJ2014-08】得到的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提高患者即刻退热疗效、减少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的优势,并对流感病毒(H1N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的用途。
本发明系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基于上海市名中医陈建杰教授对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承担的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中医药防治新发(发热)呼吸道传染病诊疗方案的研究,ZY3-JSFC-1-1011】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卫计委项目【“外感冲剂”治疗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PDYNZJ2014-08】得到的研究成果,并基于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了治疗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理想组方。
本发明采用下述中药材制备了治疗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组成为:黄芩、桔梗、芦根、白茅根、款冬、苍术、杏仁、半枝莲。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黄芩3~30份、桔梗3~9份、芦根10~30份、白茅根9~30份、款冬5~9份、苍术6~20份、杏仁4.5~9份、半枝莲9~30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的优选重量份配比为: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
本发明所使用的中药药材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相应药材项下各有关规定。
1.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2.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
3.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的干燥根茎。
4.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cylindrica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
5.款冬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farfaraL.的干燥花蕾。
6.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7.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armemacaL.var.ansu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L.、东北杏Prunus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armenz.AcaL.的干燥成熟种子。
8.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barbataD.Don的干燥全草。
本发明中黄芩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在此作为本方君药,专清上焦之热,解外邪之热毒。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清热,利尿之效;芦根性甘、寒,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之效。两药相合,凉而不寒,润而不腻,助君药清热解毒,辅以养肺阴,导热下行,给邪有去路,两药润而防阴伤,亦有排肺痰,理气机,化壅脓之效。炙款冬性味辛、微苦,温,归肺经,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效;杏仁性味苦,微温,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两药相须为用,降气肃肺,止咳化痰;苍术性辛、苦,温,有健脾燥湿,祛风散寒,风性轻扬,易袭阳位,在本方之中加之苍术一求疏风解表,二因湿聚成痰,用苍术则湿痰留饮皆可化去。半枝莲性辛、苦,寒。归肺、肝、肾经,辅君药清热解毒,助臣药化瘀利尿之效。桔梗作为舟楫之剂,一者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助君药利咽解毒,二者性主上行,与炙款冬、杏仁二药,一上二下,调畅气机,开宣肺气,气顺则痰消。诸药相合,共凑清热解毒之功,疏散上焦之风热,解表宣肺,除烦利咽之功。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按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成各种中药内服制剂,例如水煎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合剂、散剂、口服液等常规制剂。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该中药组合物在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药物中的应用,在制备提高患者即刻退热疗效、减少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的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抑制流感病毒(例如,H1N1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经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地提高外感发热(尤其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即刻退热疗效、减少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经基础实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流感病毒(H1N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验例1中各组药物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形态的影响示意图(×100);
图2是本发明实验例2中各组药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A549细胞形态的影响示意图(×1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颗粒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3克、芦根12克、白茅根12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9克。
在上述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再加入适量辅料后,制得颗粒剂,装袋,每袋24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袋。
实施例2、颗粒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克、桔梗3克、芦根10克、白茅根9克、款冬5克、苍术6克、杏仁4.5克、半枝莲9克。
在上述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再加入适量辅料后,制得颗粒剂,装袋,每袋12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袋。
实施例3、颗粒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9克、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30克。
在上述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再加入适量辅料后,制得颗粒剂,装袋,每袋40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袋。
实施例4、水煎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3克、芦根12克、白茅根12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9克。
将上述原料药用水煎煮提取2次,第一次煎煮加水1500ml,煎煮时间为40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第二次煎煮加水1000ml,煎煮时间为35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每日口服二次,每次150ml。
实施例5、水煎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克、桔梗3克、芦根10克、白茅根9克、款冬5克、苍术6克、杏仁4.5克、半枝莲9克。
将上述原料药用水煎煮提取2次,第一次煎煮加水1200ml,煎煮时间为30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第二次煎煮加水700ml,煎煮时间为30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每日口服二次,每次150ml。
实施例6、水煎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9克、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30克。
将上述原料药用水煎煮提取2次,第一次煎煮加水2000ml,煎煮时间为60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第二次煎煮加水1200ml,煎煮时间为45分钟,取剩余汁液150ml,每日口服二次,每次150ml。
实施例7、片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3克、芦根12克、白茅根12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9克。
在该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再加入适量辅料后,制得片剂,每片13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2片。
实施例8、口服液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3克、芦根12克、白茅根12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9克。
在该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取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加入适量辅料,灌装制得口服液,装瓶,每瓶10ml,每日口服3次,每次2瓶。
实施例9、胶囊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30克、桔梗3克、芦根12克、白茅根12克、款冬9克、苍术20克、杏仁9克、半枝莲9克。
在该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加入适量辅料,制粒,灌制成胶囊剂,每粒13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2粒。
实施例10、胶囊剂
称取原料药:黄芩10克、桔梗5克、芦根20克、白茅根20克、款冬7克、苍术10克、杏仁6克、半枝莲20克。
在该原料药中,加入10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热回流提取1h,过滤;弃药渣,合并两次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加入适量辅料,制粒,灌制成胶囊剂,每粒12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2粒。
以下通过实验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验例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
1.1材料
PR8流感病毒株(H1N1型)、MDCK细胞,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
1.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按比例称取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在蒸馏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100mL蒸馏水(液面浸没中药饮片2~3cm)武火煮沸,待其沸腾后文火慢煎30min,得滤液50mL左右;再向生药中继续加入蒸馏水至药材表面再次进行煮沸,得滤液50mL左右,将两次滤液合并后浓缩至50mL左右,并将其放入4℃冰箱冷却,静置过夜,次日继续浓缩至25mL,2000×g离心,取上清液,用蒸馏水定容至25mL,最后浓度为2g生药/mL,分装,消毒,低温冷藏,备用。
1.3药物的毒性测定
用3mL0.25%的EDTA-胰酶将已长满单层的MDCK细胞消化并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按1×105个/孔加入到24孔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吸取原培养液,并用D-Hanks液将细胞洗2遍,再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0.04g生药/mL中药提取液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各组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内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
1.4流感病毒TCID50
将细胞分装培养后,吸取原培养液,用D-Hanks液清洗2遍,并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流感病毒H1N1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平行设空白对照组。
1.5血凝试验
将细胞以1×105个/孔加入到24孔板中,并分别加培养液至1mL/孔,37℃、5%CO2培养箱内培养18h。同时将稀释好的流感病毒液(浓度为20TCID50)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h,吸去原培养液,并用D-Hanks液清洗细胞2遍,再以2:1法将药物对倍稀释为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最后每孔分别加2%血清维持液至1mL/孔,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后收集上清。对收集的细胞上清液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观察评价中药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效果。实验平行设空白对照组和病毒唑组(10mg/mL)。
1.6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物对MDCK细胞的毒性
MDCK细胞没有被中药提取液破坏从而产生细胞病变(CPE),这说明实验所用中药提取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MDCK细胞无毒。
2.2流感病毒TCID50的测定
本实验用Reed-Muench氏法计算流感病毒H1N1引起的TCID50,出现50%的MDCK细胞病变的病毒浓度在10-4~10-5之间,计算得病毒的TCID50为10-4.01/0.1mL,即病毒液应稀释1024倍,同时实验时病毒液浓度为20TCID50,即病毒液最终应稀释51.2倍。
2.3药物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血凝效价的影响
表1、预防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血凝效价的影响
组别 | 药物原液 | 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 1:128 |
空白对照组 | - | - | - | - | - | - | - | - |
病毒对照组 | +++ | +++ | +++ | +++ | +++ | +++ | +++ | +++ |
本发明组 | - | - | + | +++ | +++ | +++ | +++ | +++ |
病毒唑组 | - | - | - | - | + | + | ++ | ++ |
注:红细胞全部凝集,沉于孔底,平铺呈网状,即为100%凝集(+++);沉于底部,周围有凝集块(++);沉于底部,周围有少量凝集块(+);不凝集者红细胞沉于孔底呈点状(-)。
表2、治疗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血凝效价的影响
表3、药物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
由表1结果可知,病毒对照组细胞上清液血凝试验中流感病毒血凝效价为2-7,本发明对照组的血凝试验中流感病毒血凝效价为2-1,中药物稀释浓度(1:2)为0.02g生药/mL时,血凝试验为阴性。用药后使流感病毒的血凝效价从2-7降为2-1,二组间流感病毒血凝效价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I指数=TC50/IC50=0.08/0.04=2,该结果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毒有效,能有效的抑制流感病毒。
由表2结果可知,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给药相对于预防给药效果较差;由表3结果可知,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体外对流感病毒几无直接杀伤作用,综合表1~3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能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释放而发挥作用。
2.4治疗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图1可知,MDCK细胞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脱落。而给予病毒唑可改善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提示病毒唑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增殖。给予0.01~0.04mg/ml浓度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液可有效改善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该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
实验例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1.1材料
呼吸道合胞病毒、A549细胞,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
1.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按比例称取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在蒸馏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100mL蒸馏水(液面浸没中药饮片2~3cm)武火煮沸,待其沸腾后文火慢煎30min,得滤液50mL左右;再向生药中继续加入蒸馏水至药材表面再次进行煮沸,得滤液50mL左右,将两次滤液合并后浓缩至50mL左右,并将其放入4℃冰箱冷却,静置过夜,次日继续浓缩至25mL,2000×g离心,取上清液,用蒸馏水定容至25mL,最后浓度为2g生药/mL,分装,消毒,低温冷藏,备用。
1.3药物的毒性测定
用3mL0.25%的EDTA-胰酶将已长满单层的A549细胞消化并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按1×105个/孔加入到24孔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吸取原培养液,并用D-Hanks液将细胞洗2遍,再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0.04g生药/mL中药提取液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各组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内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
1.4合胞病毒TCID50
将细胞分装培养后,吸取原培养液,用D-Hanks液清洗2遍,并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合胞病毒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平行设空白对照组。
1.5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物对A549细胞的毒性
A549细胞没有被中药提取液破坏从而产生细胞病变(CPE),这说明实验所用中药提取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A549细胞无毒。
2.2药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
由图2可知,A549细胞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细胞膨胀、变形、大量坏死。而给予0.065~1mg/ml浓度的病毒唑可改善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提示病毒唑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增殖。给予0.5~2mg/ml浓度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液可有效改善病毒诱导的细胞病变,但此后随着药物浓度的稀释,改善效果逐渐下降,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该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的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
实验例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抗腺病毒的实验研究
1.1材料
腺病毒、HEL细胞,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
1.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按比例称取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在蒸馏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100mL蒸馏水(液面浸没中药饮片2~3cm)武火煮沸,待其沸腾后文火慢煎30min,得滤液50mL左右;再向生药中继续加入蒸馏水至药材表面再次进行煮沸,得滤液50mL左右,将两次滤液合并后浓缩至50mL左右,并将其放入4℃冰箱冷却,静置过夜,次日继续浓缩至25mL,2000×g离心,取上清液,用蒸馏水定容至25mL,最后浓度为2g生药/mL,分装,消毒,低温冷藏,备用。
1.3药物的毒性测定
用3mL0.25%的EDTA-胰酶将已长满单层的HEL细胞消化并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按1×105个/孔加入到24孔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吸取原培养液,并用D-Hanks液将细胞洗2遍,再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0.04g生药/mL中药提取液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各组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内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
1.4腺病毒TCID50
将细胞分装培养后,吸取原培养液,用D-Hanks液清洗2遍,并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将腺病毒对倍稀释成不同的梯度1/2、1/4、1/8、1/16、1/32、1/64、1/128,分别加入24孔板,20μL/孔,再分别加10%血清培养液至1mL/孔,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8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实验平行设空白对照组。
1.5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物对HEL细胞的毒性
HEL细胞没有被中药提取液破坏从而产生细胞病变(CPE),这说明实验所用中药提取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HEL细胞无毒。
2.2药物对腺病毒的抑制作用
表4、药物对腺病毒感染HEL细胞血凝效价的影响
组别 | 原液 | 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 1:128 |
空白对照组 | - | - | - | - | - | - | - | - |
病毒对照组 | ++ | ++ | ++ | ++ | ++ | ++ | ++ | ++ |
本发明组 | - | - | + | ++ | ++ | ++ | ++ | ++ |
病毒唑组 | - | - | - | - | - | - | + | ++ |
注:红细胞全部凝集,沉于孔底,平铺呈网状,即为100%凝集(+++);沉于底部,周围有凝集块(++);沉于底部,周围有少量凝集块(+);不凝集者红细胞沉于孔底呈点状(-)。
由表4结果可知,病毒对照组细胞上清液血凝试验中腺病毒血凝效价为2-7,本发明组的血凝试验中腺病毒血凝效价为2-2,中药物稀释浓度(1:2)为0.02g生药/mL时,血凝试验为阴性。用药后使腺病毒的血凝效价从2-7降为2-2,二组间腺病毒血凝效价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I指数=TC50/IC50=0.08/0.01=8,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毒有效,能有效的抑制腺病毒。
以下通过临床试验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作进一步的阐述:
临床试验例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所有患者来自上海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本研究共入组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1:1:1比例分配至试验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每组患者24例。其中试验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8.03±14.65岁;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36.79±13.67岁;安慰剂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7.21±15.43岁。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制定:⑴有感冒流行接触史。⑵以局部症状为主,可有全身症状。①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②全身症状: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纳差。⑶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凡因外感邪毒所致急性发热、以体温升高(38.0℃以上,≥38.5℃称为外感高热),恶寒或伴有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
1.3、纳入标准:
⑴符合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诊断标准及中医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标准者。⑵年龄在18~70岁之间。⑶急性起病,病程在48小时内。⑷体温≥38.0℃。⑸血白细胞总数>3.5x109/L且≤10.0x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0x109/L者。⑹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排除标准:
⑴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及其他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系统等疾病感染致发热者。⑵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⑶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和肺脏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
1.5、研究病例的中止
⑴病程中高热持续不退,或研究中出现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根据医生判断需要停止临床研究者。⑵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该病例临床研究者。⑶受试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研究,向主管医生提出退出临床研究的要求者。
1.6、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脱落的标准:经知情同意并筛选合格进入试验的受试者,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作为脱落病例。
1.7、病例的剔除:
⑴病例选择不符合纳入标准,符合排除标准。⑵未曾使用试验用药。⑶在入组之后没有任何数据。⑷资料统计分析前,由统计人员及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判断病例是否剔除。
1.8、伦理学要求:
本研究经上海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2014B。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IOR-14005460。
2、治疗方案
2.1、药物:本发明中药方颗粒剂(由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组成)和安慰剂(含1/40剂量本发明中药方),由深圳三九制药公司制作提供。阳性对照药物酚氨咖敏片购自上海信谊药厂,酚氨咖敏安慰剂由江苏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制作提供。
2.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嘱其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试验组患者给予外感清热方和酚氨咖敏片安慰剂,对照组患者给予外感清热方安慰剂和酚氨咖敏片,安慰剂组患者给予外感清热方安慰剂和酚氨咖敏片安慰剂。
疗程为3天,服药必须满2天,第3天如体温恢复正常(≤37.2℃),可不服药。随访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
合并用药:体温连续2小时超过39.0℃以上,给予对乙酰氨基酚0.5g口服。同时记录合并用药表。
3、观察指标和方法
3.1、退热时间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观察。⑴即刻退热作用:首次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体温下降的幅度;首次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体温下降≥0.5℃的例数。⑵起效时间:不同观测时点体温变化,从首次服药开始到体温下降≥0.5℃所需时间。⑶退热时间:从服药开始到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37.2℃)所需时间。
3.2、临床疗效:根据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进行观察。⑴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的天数:首次服用研究用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⑵疾病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痊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③有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④无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未降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症状无改善。
同时观察记录患者依从性、合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
4、数据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配对秩和检验、中位数检验等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CMH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各组患者剔除和脱落情况。
试验结束后,试验组剔除2例、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2例;安慰剂组剔除1例,脱落3例。试验组、对照组、安慰剂组病例脱落剔除率分别为16.6%、12.5%、16.7%,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患者即刻退热疗效比较。
试验组4小时即刻退热疗效(体温下降≥0.5℃患者例数)有效13例(65%),对照组有效14例(66.7%),安慰剂组有效7例(35%)。试验组、对照组即刻退热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各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试验组起效时间(首次服药开始到体温下降≥0.5℃所需时间)为4.37±6.09h,对照组为4.32±6.15h,安慰剂组起效时间为7.12±8.37h,对照组、试验组的起效时间均短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各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试验组退热时间为20.32±16.54h,对照组为19.87±17.69h,安慰剂组退热时间为26.48±16.85h,试验组、对照组的退热时间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各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
试验组临床治愈率为65%(13例),对照组为61.9%(13例),安慰剂组为45%(9例)。临床痊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安慰剂组(P<0.01);对照组高于安慰剂组(P<0.01)。
6、不良反应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经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地提高外感发热患者即刻退热疗效、减少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Claims (5)
1.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黄芩3~30份、桔梗3~9份、芦根10~30份、白茅根9~30份、款冬5~9份、苍术6~20份、杏仁4.5~9份、半枝莲9~3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黄芩30份、桔梗3份、芦根12份、白茅根12份、款冬9份、苍术20份、杏仁9份、半枝莲9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中的应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为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药物。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90605.7A CN105412646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90605.7A CN105412646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2646A true CN105412646A (zh) | 2016-03-23 |
CN105412646B CN105412646B (zh) | 2019-02-01 |
Family
ID=55491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9060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12646B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1264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53371A (zh) * | 2018-08-23 | 2018-11-23 | 曾继仁 | 芦根在制备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退热药物中的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2776A (zh) * | 2008-07-24 | 2008-12-17 | 栾艳霞 |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816721A (zh) * | 2009-02-26 | 2010-09-01 | 胡慧华 |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41145A (zh) * | 2012-12-21 | 2013-04-17 | 孙红梅 |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
-
2015
- 2015-12-04 CN CN201510890605.7A patent/CN1054126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2776A (zh) * | 2008-07-24 | 2008-12-17 | 栾艳霞 |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816721A (zh) * | 2009-02-26 | 2010-09-01 | 胡慧华 |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41145A (zh) * | 2012-12-21 | 2013-04-17 | 孙红梅 |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宫晓燕: "《中医内科学》", 30 April 2012,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洪广祥: "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 《中医药通报》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53371A (zh) * | 2018-08-23 | 2018-11-23 | 曾继仁 | 芦根在制备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退热药物中的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2646B (zh) | 2019-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43737A (zh) | 一种有效治疗气管炎的中药制剂 | |
CN101564459A (zh) |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 |
CN101757386B (zh) | 一种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 |
CN105079226A (zh) |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中东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 |
CN104173950B (zh) | 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中草药组合物 | |
CN102058666B (zh) | 一种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827657A (zh) | 一种治疗时疫感冒(气阴两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与应用 | |
CN116139237B (zh) | 一种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等所致呼吸道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2198192B (zh) | 一种防治甲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5412646A (zh) |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2552512A (zh) | 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655849B (zh) | 治疗风寒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327182A (zh) | 一种治疗儿童百日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06847A (zh) | 一种六味补气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 |
CN100406034C (zh) | 一种防治上呼吸道的流感感染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 |
CN104524256A (zh) | 一种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中药 | |
CN103536851A (zh) | 一种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370863B (zh) | 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 | |
CN102552789A (zh) | 一种治疗湿温型流感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5362548A (zh) | 一种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药 | |
CN106727752A (zh) | 治疗滑膜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Liu et al. |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sarum in Children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 |
Li et al. | Whole medical systems in lung health and sleep: focu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
CN105770455A (zh) | 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制剂 | |
CN103585259B (zh) | 一种白花油麻藤提取物在制备治疗艾滋病药物中的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