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4326B -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4326B
CN105384326B CN201510553120.9A CN201510553120A CN105384326B CN 105384326 B CN105384326 B CN 105384326B CN 201510553120 A CN201510553120 A CN 201510553120A CN 105384326 B CN105384326 B CN 105384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member
separa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device
elevating mechanism
atmosphere sepa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31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4326A (zh
Inventor
山崎浩平
安藤博史
平原康晴
市川雄司
后藤真毅
上久保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G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C Inc filed Critical AGC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84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4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4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4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unnel Furna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该气氛分隔装置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的底部侧,该制造装置主体具备成形玻璃带的浮槽、搬运在所述浮槽成形的所述玻璃带的浮渣箱、冷却从所述浮渣箱搬运来的所述玻璃带的退火炉,所述气氛分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隔构件,沿与所述玻璃带的搬运方向即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及升降机构,使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底部沿铅垂方向移动,至少一个所述分隔构件以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从所述浮渣箱内的最下游的提升辊的下游端到下游侧5m为止的范围内的比所述玻璃带的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

Description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将在浮槽中成形的玻璃带经由浮渣箱向退火炉搬运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中,浮槽的内部为了抑制积存的熔融锡的氧化而充满非氧化性气体。另一方面,退火炉的内部充满氧化气氛。由此,为了抑制退火炉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槽内部,浮渣箱的下游侧的出口或退火炉的上游侧的入口在玻璃带能够通过的范围内优选较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132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缩窄浮渣箱的下游侧的出口或退火炉的上游侧的入口时,例如在减薄制造的玻璃板的厚度等情况下,玻璃带的挠曲量增大,玻璃带可能会与下侧的壁部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問題点而作成,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退火炉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并能够抑制玻璃带与分隔构件接触的气氛分隔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气氛分隔装置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气氛分隔装置的一个方式是在制造装置主体的底部侧设置的气氛分隔装置,该制造装置主体具备成形玻璃带的浮槽、搬运在所述浮槽成形的所述玻璃带的浮渣箱、冷却从所述浮渣箱搬运来的所述玻璃带的退火炉,所述气氛分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隔构件,沿与所述玻璃带的搬运方向即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及升降机构,使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底部沿铅垂方向移动,至少一个所述分隔构件以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从所述浮渣箱内的最下游的提升辊的下游端到下游侧5m为止的范围内的比所述玻璃带的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
可以的是,所述分隔构件设置在所述浮渣箱内的比所述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与所述退火炉内的比所述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之间。
可以的是,所述升降机构具备用于进行使所述分隔构件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操作的动力传递部,所述动力传递部设置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外侧。
可以的是,所述升降机构具备:从所述动力传递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杆;及将所述杆的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转换成所述分隔构件的铅垂方向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
可以的是,所述运动转换部是将所述杆与所述分隔构件连接的连杆部。
可以的是,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多个所述运动转换部。
可以的是,所述升降机构具备支承所述分隔构件的支承部,该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外侧,所述支承部中的所述分隔构件的支承位置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
可以的是,所述支承部具备:与所述分隔构件连接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螺栓;及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与所述螺栓嵌合的螺母。
可以的是,所述气氛分隔装置具备:底座构件,设置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且固定于所述底部,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凹部;及突出构件,从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的面突出,插入到所述凹部的内部。
可以的是,所述突出构件包括将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底座构件之间的间隙密封的密封构件。
可以的是,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升降机构。
本发明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所述制造装置主体和上述的气氛分隔装置。
本发明的浮法玻璃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使用所述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玻璃带与分隔构件接触并能够抑制退火炉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的气氛分隔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气氛分隔装置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图,是图3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主视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部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升降动作的主视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没有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变更。而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存在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的比例尺或个数等不同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适当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将Z轴方向设为铅垂方向,将X轴方向设为图1所示的制造装置主体4的长度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制造装置主体4的宽度方向。制造装置主体4的长度方向是图1中的左右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为玻璃带5的搬运方向(第一方向)。而且,制造装置主体4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是图3中的左右方向,是与玻璃带的搬运方向交叉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玻璃带5的搬运方向是在俯视观察下搬运玻璃带5的方向。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上游侧及下游侧是相对于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内的玻璃带5的搬运方向(X轴方向)而言的。即,在本说明书中,+X侧为下游侧,-X侧为上游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宽度方向就是指制造装置主体4的宽度方向,搬运方向是指玻璃带5的搬运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的侧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具备制造装置主体4和气氛分隔装置30。
[制造装置主体]
制造装置主体4具备成形玻璃带5的浮槽2、搬运在浮槽2中成形的玻璃带5的浮渣箱6、对从浮渣箱6搬运来的玻璃带5进行冷却的退火炉10。
浮槽2、浮渣箱6、退火炉10以该顺序排列设置。
(浮槽)
浮槽2的内壁例如由耐火砖形成。在浮槽2的底壁部18侧即下侧(-Z侧)积存有高温的熔融锡(Sn),形成熔融锡浴(熔融金属浴)3。在浮槽2的上游侧(-X侧)连接有未图示的熔化炉。熔化炉从上游侧向熔融锡浴3的表面上供给熔融玻璃。
在浮槽2的顶壁部16侧即上侧(+Z侧)形成有由浮槽2的内壁包围的空间D1。空间D1为了抑制浮槽2内的熔融锡浴3氧化而充满还原性(非氧化性)气体。作为还原性气体,例如是氮(N2)与氢(H2)的混合气体。还原性气体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喷嘴等向浮槽2内的空间D1供给。空间D1内保持为正压。
在浮槽2的下游侧侧壁部17形成有开口部2a。开口部2a将浮槽2的空间D1与后述的浮渣箱6的上部空间D2b连通。
(浮渣箱)
浮渣箱6设置在浮槽2的下游侧(+X侧)。浮渣箱6具备下部6A和上部6B。
下部6A是浮渣箱6中的下侧(-Z侧)的部分。下部6A具备底壁部26、底座21、密封块20、提升辊7、隔热件22。
底座21从底壁部26向上侧(+Z侧)突出地设置。底座21的形状为壁状。底座21在浮渣箱6的整个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底座21例如是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21沿着搬运方向(X轴方向)排列设置3个。
密封块20分别设置在底座21的上侧(+Z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块20例如设置3个。密封块20的形状为壁状。密封块20在浮渣箱6的整个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密封块20例如由石墨等构成。
提升辊7分别设置在密封块20的上侧(+Z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升辊7例如设置3个。提升辊7具备辊主体部、对未图示的辊主体部进行支承的轴。辊主体部及轴沿浮渣箱6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通过电动机等驱动装置,驱动提升辊7绕轴旋转。
提升辊7的下侧(-Z侧)的周面与密封块20的上侧(+Z侧)的面接触。
隔热件22设置在底壁部26的上侧(+Z侧)。
浮渣箱6内的下部空间(空间)D2a由底座21、密封块20、提升辊7分隔。下部空间D2a是浮渣箱6内的比搬运玻璃带5的搬运路径靠下侧(-Z侧)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玻璃带5的搬运路径是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部空间中的玻璃带5通过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玻璃带5的搬运路径例如在浮渣箱6内至少包含提升辊7的上侧(+Z侧)的部分而形成,在退火炉10内至少包含后述的退火辊9的上侧的部分而形成。
上部6B具备:设置在浮槽2与退火炉10之间的护罩23;在护罩23的上侧(+Z侧)配置的隔热件24;贯通隔热件24的一部分和护罩23而从护罩23的下表面悬垂的悬垂物25。
悬垂物25是由钢材或玻璃材料等耐火材料构成的板状的构件。悬垂物2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例如3个。3个悬垂物25分别设置在3个提升辊7的正上方。
悬垂物25沿浮渣箱6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地形成。悬垂物25从上侧(+Z侧)接近玻璃带5而设置,将浮渣箱6的上侧的上部空间D2b分隔。上部空间D2b是玻璃带5与上部6B之间的空间。
(退火炉)
退火炉10设置在浮渣箱6的下游侧(+X侧)。退火炉10通过金属制的炉壳11而构成为通路型。退火炉10具备多个退火辊9。
退火辊9设置在退火炉10的内部。退火辊9沿搬运方向(X轴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多个。退火辊9例如是与提升辊7同样的结构,绕着沿退火炉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轴进行旋转驱动。
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空间)D3a和上部空间D3b充满氧化气氛。下部空间D3a是退火炉10内的比搬运玻璃带5的搬运路径靠下侧(-Z侧)的空间。上部空间D3b是退火炉10内的比搬运玻璃带5的搬运路径靠上侧(+Z侧)的空间。
退火炉10例如是长度几十m那样长的设备。退火炉10的长度根据制造的玻璃带5的种类或大小而构成为合适的长度。因此,根据制造的玻璃带5的种类或规模、品质等,并不局限于几十m,也可以是更长的退火炉或短的退火炉。
在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与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之间设有从浮渣箱6的底壁部26向上侧(+Z侧)突出并且从退火炉10的炉壳36的底部侧(-Z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的突出壁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壁部27是由浮渣箱6的一部分和退火炉10的一部分构成的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浮槽2的底壁部18、浮渣箱6的底壁部26、突出壁部27、退火炉10的炉壳36的下侧(-Z侧)的部分来形成制造装置主体的底部。
在制造装置主体4内,从未图示的熔融炉流入到浮槽2的熔融玻璃在熔融锡浴3的表面上从上游侧(-X侧)向下游侧(+X侧)流动。由此,熔融玻璃成形为带板状的玻璃带5。成形后的玻璃带5由设于浮渣箱6的提升辊7引出,向退火炉10搬运。搬运到退火炉10内的玻璃带5边由设置在退火炉10内的退火辊9搬运,边冷却。在退火炉10内冷却后的玻璃带5由切断装置切断成规定的尺寸。这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板制造装置的玻璃板制造方法,能得到目标的大小的玻璃板。
[气氛分隔装置]
气氛分隔装置30设置在突出壁部27的上表面。即,气氛分隔装置30设置在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中的制造装置主体4的底部侧(-Z侧)。
图2及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30的图。图2是图3的II-II剖视图。图3是主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气氛分隔装置30具备底座构件35、第一升降机构(升降机构)50、第二升降机构(升降机构)54、分隔构件33。
底座构件35固定在突出壁部27的上表面。即,底座构件35固定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底部。在底座构件35的上侧(+Z侧)设有分隔构件33。即,底座构件35设置在分隔构件33的下侧(-Z侧)。
在底座构件3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一方侧(-Y侧)的端部设有第一升降机构50,在底座构件3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的端部设有第二升降机构54。
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承于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
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使分隔构件33相对于底座构件35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使分隔构件33相对于作为制造装置主体4的底部的一部分的突出壁部27沿铅垂方向移动。
第一升降机构50与第二升降机构54的动力传递部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
气氛分隔装置30通过底座构件35、在底座构件35的上侧设置的分隔构件33,将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与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分隔。
以下,对气氛分隔装置30的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底座构件)
如图2及图3所示,底座构件35设置在突出壁部27的上表面。底座构件35具备轨道构件38、底座配件35h、罩配件35a、35b、35c、固定配件35d、35e、引导块35f、35g、间隔件61a、61b、引导销62。
轨道构件38固定在突出壁部27的上表面。轨道构件38沿突出壁部27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轨道构件38具有向上侧(+Z侧)开口的槽部38a。
底座配件35h与轨道构件38的槽部38a卡合。底座配件35h能够沿着轨道构件38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底座配件35h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在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的使用时被固定。
底座配件35h在剖视观察(ZX面观察)下为大致L字形状。如图3所示,底座配件35h在突出壁部27的大致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底座配件35h具备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配件部39a、从第一配件部39a的下侧(-Z侧)的端部向下游侧(+X侧)延伸的第二配件部39b。
在第一配件部39a中的下游侧(+X侧)的面上突出地固定有的引导销62。引导销62设置在第一配件部39a的下侧(-Z侧)的端部附近。
在第一配件部39a中的下游侧(+X侧)的面上的引导销62的上侧(+Z侧)形成有杆用凹部34b。虽然省略图示,但是杆用凹部34b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杆用凹部34b在宽度方向上,以包含后述的杆41c移动的范围的方式形成。
第二配件部39b是与轨道构件38的槽部38a卡合的部分。
罩配件35a设置在底座配件35h的下游侧(+X侧)。底座配件35h经由间隔件61a、61b而固定在罩配件35a的上侧(+Z侧)的部分。虽然省略图示,但是间隔件61a、61b分别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设置多个。
就间隔件61a、61b的搬运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而言,底座构件35的厚度即搬运方向的尺寸是后述的分隔构件33的保持构件32与分隔板31相加的厚度(X轴方向的尺寸)的一半左右。在罩配件35a与底座配件35h之间形成有间隙(凹部)34a。即,底座构件35具有向上侧开口的间隙34a。
罩配件35a的下侧(-Z侧)的端部位于比杆用凹部34b靠上侧(+Z侧)处。由此,在罩配件35a的下侧的端部与第二配件部39b之间形成间隙AR1。
如图3所示,罩配件35a设置在底座构件35中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Y侧)的端部,且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
罩配件35b设置在底座构件35中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且沿宽度方向延伸。
罩配件35c设置在底座构件35中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的端部,且沿宽度方向延伸。
罩配件35b、35c的结构除了在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位置不同的点之外,与罩配件35a相同。
固定配件35d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设于罩配件35a与罩配件35b之间。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固定配件35d与罩配件35a一样经由间隔件而与底座配件35h固定。
固定配件35e在宽度方向上,设于罩配件35b与罩配件35c之间。固定配件35e除了设置的位置不同的点之外,与固定配件35d相同。
引导块35f设置在罩配件35a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一部分上。更详细而言,引导块35f设置在罩配件35a的-Y侧的端部附近。引导块35f固定于底座配件35h的第一配件部39a上。引导块35f为环状,在内侧插入有杆41。
引导块35g除了在罩配件35a的+Y侧的端部附近设置的点之外,与引导块35f相同。
(分隔构件)
分隔构件33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在底座构件35的上侧(+Z侧)。分隔构件33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与底座构件35一起将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和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分隔。即,分隔构件33设置在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与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分隔构件33设置在浮渣箱6与退火炉10之间,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只要在能够抑制退火炉10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6的位置上设置分隔构件33即可。例如,只要在比浮渣箱6的最下游的提升辊7靠下游侧处设置至少一个分隔构件33即可。为了有效地抑制氧化气氛向浮渣箱6的流入,分隔构件33优选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地设置在从最下游的提升辊7的下游端到下游侧5m为止的范围内的比玻璃带的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更优选设置在到3m为止的范围。而且,通过在所述范围设置多个分隔构件33,能够进一步抑制退火炉10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6。
如图2所示,分隔构件33具备保持构件32、分隔板31、按压构件31a。
保持构件32是保持分隔板31的构件。如图3所示,保持构件32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保持构件3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分隔板31大。保持构件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于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
如图2所示,保持构件32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保持构件32具备: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侧板部32a;从侧板部32a的下侧(-Z侧)的端部向下游侧(+X侧)延伸的底板部32b;固定于底板部32b的固定部36a、36b。
在底板部32b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一方侧(-Y侧)的端部形成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内插通后述的第一升降机构50的螺栓53c。在底板部32b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的端部形成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插通有后述的第二升降机构54的螺栓57c。底板部32b相对于螺栓53c、57c,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固定部36a、36b固定在底板部32b的下侧(-Z侧)的面上。固定部36a、36b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6a和固定部36b设置在将保持构件32沿宽度方向大致进行三等分的位置。在固定部36a连接有后述的第一升降机构50的连杆部42。在固定部36b连接有后述的第二升降机构54的连杆部47。
底板部32b经由螺栓53c和连杆部42而支承于第一升降机构50,并经由螺栓57c和连杆部47而支承于第二升降机构54。由此,保持构件32即分隔构件33由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在4点进行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33中的由螺栓53c支承的部位设为升降部位P1,分隔构件33中的由连杆部42支承的部位设为升降部位P2,分隔构件33中的由连杆部47支承的部位设为升降部位P3,分隔构件33中的由螺栓57c支承的部位设为升降部位P4。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部位P1~P4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设置。
分隔板31由保持构件32保持。如图2及图3所示,分隔板31例如是长方形的平板,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整体上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分隔板3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底板部32b中的后述的螺栓53c、57c所插通的部位靠内侧即制造装置主体4侧处。
分隔板31与保持构件32的侧板部32a的下游侧(+X侧)的面和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上侧(+Z侧)的面接触。按压构件31a与分隔板31的下游侧的面接触。按压构件31a例如通过螺钉等,隔着分隔板31而与保持构件32的侧板部32a固定。由此,分隔板31由保持构件32保持。
分隔板31的材质是例如陶瓷等耐热性优异的材料。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分隔板31例如是将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几张板状构件连结而构成的。分隔板3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依据于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的大小,作为一例,为3m以上且7m以下左右。
(升降机构)
如图3所示,第一升降机构50设置在底座构件3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一方侧(-Y侧)。第二升降机构54设置在底座构件3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即,升降机构分别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从下侧(-Z侧)支承分隔构件33的升降部位P1~P4。
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能够使分隔构件33的升降部位P1~P4分别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升降。在第一升降机构50和第二升降机构54中,用于进行使分隔构件33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操作的动力传递部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升降机构54除了相对于气氛分隔装置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而对称设置的点之外,与第一升降机构50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作为代表而仅说明第一升降机构50的情况。
第一升降机构50具备基台50a、进给丝杠支承台50b、升降部40、支承部52。
基台50a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进给丝杠支承台50b设置在基台50a的制造装置主体4侧的相反侧(-Y侧)。升降部40由基台50a和进给丝杠支承台50b支承。支承部52与基台50a连接。
升降部40具备进给丝杠(动力传递部)41a、联轴器41b、杆41c、连接杆41d、连杆部(运动转换部)42。
图4(A)、(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40的局部的剖视图(YZ剖视图)。在图4中,省略基台50a的图示。
进给丝杠41a是对基于升降部40的升降动作进行操作的动力传递部。作为动力传递部的进给丝杠41a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如图4(A)所示,进给丝杠41a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进给丝杠41a支承于进给丝杠支承台50b。
在进给丝杠支承台50b设有沿气氛分隔装置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0c。贯通孔50c的内径比进给丝杠41a的外径大。进给丝杠41a插通于贯通孔50c。在进给丝杠41a固定有螺母41f及螺母41g。
螺母41f在进给丝杠支承台50b的-Y侧固定于进给丝杠41a。螺母41g在进给丝杠支承台50b的+Y侧固定于进给丝杠41a。将螺母41f固定于进给丝杠41a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螺母41f例如通过贯通螺母41f和进给丝杠41a的销而固定于进给丝杠41a。关于螺母41g也一样。螺母41f及螺母41g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夹着进给丝杠支承台50b而固定于进给丝杠41a,由此限制宽度方向上的进给丝杠41a的移动。
连接杆41d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连接杆41d能够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移动地支承于基台50a。在连接杆41d上设有向制造装置主体4的相反侧(-Y侧)开口的内螺纹部41e。内螺纹部41e与进给丝杠41a的制造装置主体4侧(+Y侧)的端部螺合。连接杆41d的制造装置主体4侧的端部(+Y侧)经由联轴器41b而与杆41c连接。
联轴器41b在能够将连接杆41d与杆41c连接的范围内,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联轴器。联轴器41b例如是对开式的联轴器。
杆41c经由联轴器41b及连接杆41d而与进给丝杠41a连接。杆41c从联轴器41b向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制造装置主体4侧(+Y侧),延伸至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侧。换言之,杆41c从作为动力传递部的进给丝杠41a沿宽度方向延伸。杆41c的从联轴器41b延伸出的一侧(+Y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与连杆部42连接。杆41c以相对于联轴器41b能够拆卸的方式与联轴器41b连接。
如图2所示,杆41c由引导销62从下侧(-Z侧)支承。杆41c的一部分收容于在底座配件35h的第一配件部39a上形成的杆用凹部34b。杆41c沿着杆用凹部34b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能够移动地设置。如图3所示,杆41c在设置引导块35f的位置处,向引导块35f的内侧插入。
杆41c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矩形形状,可以为圆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形状,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杆41c的截面形状是例如圆角的长方形形状。
如图3所示,连杆部42具备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
第一连杆43以能够绕X轴旋转的方式与杆41c和分隔构件33的固定部36a分别连接。由此,连杆部42将杆41c与分隔构件33的升降部位P2连接。
第二连杆44以能够绕X轴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杆43和底座构件35的固定配件35d分别连接。第二连杆44与第一连杆4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连接。第二连杆44的与固定配件35d连接的连接部44a连接于固定配件35d的上游侧(-X侧)的面。
连杆部42即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斯科特拉塞尔连杆机构。斯科特拉塞尔连杆机构是将输入的直线运动转换成与该输入的直线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机构。由此,连杆部42将杆41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运动转换成分隔构件33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运动。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
支承部52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并对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进行支承。支承部52具备螺栓53c、上侧螺母53a、下侧螺母(螺母)53b。
螺栓53c从基台50a的上侧(+Z侧)的面突出地设置。螺栓53c插通于分隔构件33中的在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形成的未图示的贯通孔,且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延伸。
上侧螺母53a在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上侧(+Z侧)与螺栓53c嵌合。
下侧螺母53b在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下侧(-Z侧)与螺栓53c嵌合。
底板部32b由上侧螺母53a和下侧螺母53b,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夹持。由此,分隔构件33固定于支承部52的螺栓53c,在升降部位P1处被支承。换言之,螺栓53c与分隔构件33连接。
为了使螺栓53c中的分隔构件33的支承位置移动而操作下侧螺母53b。通过对下侧螺母53b进行操作,能够使支承部52中的分隔构件33的支承位置沿着螺栓53c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下侧螺母53b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
第二升降机构54设置在底座构件3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第二升降机构54具备基台54a、进给丝杠支承台54b、升降部45、支承部56。
升降部45具备进给丝杠(动力传递部)46a、联轴器46b、杆46c、连接杆46d、连杆部(运动转换部)47。
支承部56具备螺栓57c、上侧螺母57a、下侧螺母(螺母)57b。
连杆部47具备第一连杆48和第二连杆49。
基台54a、进给丝杠支承台54b、进给丝杠46a、联轴器46b、杆46c、连接杆46d、螺栓57c、上侧螺母57a、下侧螺母57b、第一连杆48、第二连杆49除了相对于气氛分隔装置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而对称设置的点之外,是与第一升降机构50的各部相同的结构。
第一连杆48与分隔构件33的固定部36b连接。
第二连杆49的连接部49a连接于固定配件35e的上游侧(-X侧)的面。
(引导杆)
气氛分隔装置30还具备引导杆(突出构件)60。
引导杆60是从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下表面32c突出地设置的棒状构件。引导杆60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引导杆6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8个。如图2所示,引导杆60向形成于底座构件35的间隙34a插入。
(密封构件)
气氛分隔装置30还具备密封构件(突出构件)37。
密封构件37固定在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下表面32c。密封构件37向下侧(-Z侧)突出。如图3所示,密封构件37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大致整个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密封构件37将分隔构件33与底座构件35之间的间隙AR2密封。
密封构件37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薄厚的金属板的搬运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固定于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的下表面32c,将薄厚的金属板的上游侧(-X侧)的端部和下游侧(+X侧)的端部向下侧(-Z侧)折弯而形成。
密封构件37中的折弯的部分向底座构件35的间隙34a插入。密封构件37的折弯的部分中的上游侧(-X侧)的部分与底座配件35h的下游侧(+X侧)的面接触。密封构件37的折弯的部分中的下游侧的部分与罩配件35a、35b、35c及固定配件35d、35e的上游侧的面接触。
[气氛分隔装置的升降动作]
接下来,说明气氛分隔装置30的升降动作。
图5(A)及图5(B)是用于说明气氛分隔装置30的升降动作的主视图。在图5(A)及图5(B)中,省略底座构件35、引导杆60及密封构件37的图示。
从图5(A)所示的状态起,对各动力传递部、第一升降机构50的下侧螺母53b及第二升降机构54的下侧螺母57b进行操作,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在本说明书中,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是以基台50a的下侧(-Z侧)的端部为基准时的到分隔板31的上侧(+Z侧)的端部为止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30设有第一升降机构50的进给丝杠41a和第二升降机构54的进给丝杠46a这两个动力传递部。各动力传递部、第一升降机构50的下侧螺母53b及第二升降机构54的下侧螺母57b是用于进行使分隔构件33的各升降部位P1~P4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操作的部分。
为了使升降部位P1升降而操作下侧螺母53b。进给丝杠41a使升降部位P2升降。进给丝杠46a使升降部位P3升降。为了使升降部位P4升降而操作下侧螺母57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各动力传递部和下侧螺母53b、57b进行操作而使沿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升降部位P1~P4分别升降,使分隔构件33的整体升降。
接下来,详细说明各动力传递部的操作。
对第一升降机构50的进给丝杠41a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4(B)所示,使进给丝杠41a旋转,使与进给丝杠41a螺合的连接杆41向宽度方向的杆41c侧(+Y侧)移动。由此,经由联轴器41b而与连接杆41d连接的杆41c向宽度方向的连杆部42侧(+Y侧)移动。此时,进给丝杠41a由螺母41f及螺母41g限制了宽度方向的移动,因此沿宽度方向不移动。
如图5(B)所示,杆41c移动,由此与杆41c连接的第一连杆43以第一连杆43与固定部36a的连接部为中心,在主视观察下逆时针旋转。并且,与第一连杆43的旋转连动地,第二连杆44以连接部44a为中心,在主视观察下顺时针旋转。由此,通过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将固定部36a向上侧(+Z侧)按压,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2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同样,通过对第二升降机构54的进给丝杠46a进行操作,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3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如以上所述,构成斯科特拉塞尔连杆机构的连杆部42、47能够将杆41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转换成分隔构件33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使进给丝杠41a、46a旋转的方法可以自动,也可以是手动。
接下来,说明第一升降机构50的下侧螺母53b的操作。
使上侧螺母53a旋转并沿着螺栓53c向上侧(+Z侧)移动。由此,上侧螺母53a从保持构件32的底板部32b向上侧分离,分隔构件33的保持构件32成为相对于螺栓53c能够向上侧移动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下侧螺母53b旋转,使分隔构件33的保持构件32沿着螺栓53c向上侧(+Z侧)移动。由此,在升降部位P1,通过对下侧螺母53b进行操作而从下侧(-Z侧)将分隔构件33压起从而向上侧移动。这样,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1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在升降部位P1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达到期望的位置之后,使上侧螺母53a沿着螺栓53c向下侧(-Z侧)移动,通过上侧螺母53a和下侧螺母53b将分隔构件33的保持构件32的位置固定。
同样,通过对第二升降机构54的下侧螺母57b进行操作,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4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需要说明的是,使上侧螺母53a及下侧螺母53b旋转的方法可以是自动,也可以是手动。
如以上那样,分别对各动力传递部、第一升降机构50的下侧螺母53b及第二升降机构54的下侧螺母57b进行操作,使分隔构件33的升降部位P1~P4升降,以使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任意位置都成为相同程度的方式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分隔构件33下降的情况下,使进给丝杠41a、46a及下侧螺母53b、57b与上述的旋转的方向相反地旋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升降机构50及第二升降机构54能够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能够调整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33中的分隔板31的上侧(+Z侧)的端部与玻璃带5的距离H1。由此,能够抑制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
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板31与玻璃带5的距离H1优选设为例如5mm以下左右。通过这样设定,能够良好地抑制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应于制造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因此,即使在由于制造条件的变更而玻璃带5的挠曲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分隔构件33与玻璃带5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玻璃带5的挠曲变动的情况例如是图2所示的玻璃带5的厚度H2变更的情况或搬运用的提升辊7或退火辊9的个数变更而辊间的距离变动的情况等。
具体而言,例如,在减小了玻璃带5的厚度H2的情况下,玻璃带5的挠曲变大,因此使分隔构件33向下侧下降,从而抑制与玻璃带5的接触。
而且,例如在增大了玻璃带5的厚度H2的情况下,玻璃带5的挠曲减小,因此使分隔构件33向上侧上升,减小玻璃带5与分隔板31的距离H1。
而且,可以对应于气氛分隔装置30的升降动作,变更多个提升辊7和多个退火辊9中的一部分的辊的周速度,调整玻璃带5的挠曲,由此调整玻璃带5与分隔板31的距离H1。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玻璃带5与分隔构件33接触,并抑制退火炉10内的氧化气氛流入浮渣箱6。
而且,例如,在仅对分隔构件33的两端进行支承而进行分隔构件33的高度调整的情况下,存在分隔构件33的中央附近挠曲而玻璃带5与分隔板31的距离H1在宽度方向上未变得均匀的情况。
而且,例如由于热量而浮渣箱6变形,存在分隔构件33沿着浮渣箱6变形后的形状而歪斜地配置的情况。由此,存在玻璃带5与分隔板31的距离H1在宽度方向上未变得均匀的情况。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2个动力传递部、下侧螺母53b、57b,在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位于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侧的2点这4点的升降部位P1~P4处,能够单独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各升降部位P1~P4单独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能够以使玻璃带5与分隔板31的距离H1在整个宽度方向上成为大致均匀的方式进行调整。
而且,例如,作为调节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部收容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的方法,可考虑在分隔构件33的下侧夹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的方法。然而,这种情况下,将分隔构件33保持为抬起的状态,需要夹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因此比较麻烦。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操作动力传递部和下侧螺母53b、57b,能够操作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因此比较简便。
而且,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部为高温,因此在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夹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极其困难。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杆41c、46c及连杆部42、47,在位于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侧的升降部位P2、P3处,能够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调整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高度H4。
而且,在分隔构件33的下侧夹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的方法中,仅能够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的厚度单位来调节分隔构件33的高度。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动力传递部(进给丝杠41a、46a)和下侧螺母53b、57b,能够进行分隔构件33的细微的高度调整。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以0.1mm单位程度的精度来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而且,制造装置主体4的浮渣箱6与退火炉1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以免内部的气氛向外侧泄漏。因此,采用如上所述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部收容的分隔构件33的下侧夹入高度调节用的构件的方法的情况下,需要拆下制造装置主体4的浮渣箱6与退火炉1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由此,在变更了分隔构件33的高度之后,到将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部的气氛填充至规定的气氛为止花费时间,存在制造效率下降的情况。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动力传递部和下侧螺母53b、57b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4的外侧,能够在不拆下制造装置主体4的密封的状态下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效率的下降。
而且,例如在由于某些原因而玻璃带5被切断的情况下,切断的玻璃带5由浮渣箱6与退火炉10之间的分隔壁拦挡,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的损伤可能会扩大。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玻璃带5切断时,降低分隔构件33,避免切断的玻璃带5被分隔构件33拦挡,由此能够抑制浮法玻璃制造装置1的损伤扩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杆60插入于底座构件35的间隙34a,因此能够抑制保持构件32及分隔构件33向搬运方向躺倒。
而且,分隔构件33通过第一升降机构50及第二升降机构54而使高度H4变动,因此如图2及图3所示,可能会在保持构件32与底座构件35之间产生间隙AR2,而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的气氛从间隙AR2向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流入。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保持构件32的下表面32c固定的密封构件37向下侧延伸且与底座构件35的间隙34a的内侧面接触地设置。因此,通过密封构件37将保持构件32与底座构件35之间的间隙AR2密封,能够抑制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的气氛向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流入。
而且,密封构件37在插入到底座构件35的间隙34a内的状态下,伴随于保持构件32的铅垂方向的移动而沿铅垂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图3所示的保持构件32与底座构件35之间的间隙AR2的距离H3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氧化气氛从退火炉10的下部空间D3a经由间隙AR2向浮渣箱6的下部空间D2a流入的情况。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座构件35中的罩配件35a、35b、35c的下侧形成有间隙AR1。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减小杆41c移动时发生接触的面积,能够降低杆41c移动时的摩擦阻力。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杆41c的下侧由引导销62支承。因此,例如,与杆41c嵌合于引导槽等的情况相比,杆41c的接触面积小,能够降低杆41c移动时的摩擦阻力。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环状的引导块35f、35g。因此,在引导块35f、35g设置的位置,杆41c向引导块35f、35g的内侧插入。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过大的载荷作用于杆41c、46c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杆41c、46c的压弯。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块35f、35g分别设置在罩配件35a、35c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因此能够减小杆41c、46c的接触面积。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分隔板31是将几张板状构件连结而构成。因此,在单独调整升降部位P1~P4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时,即使在各升降部位P1~P4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分隔板31的情况。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杆41c、46c的截面形状为圆角的长方形形状。因此,杆41c、46c的下侧带有圆角,能够减小与引导销62接触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使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升降的机构,使用了连杆式的机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采用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的结构。
图6(A)及图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的另一例即气氛分隔装置130的主视图。在图6(A)及图6(B)中,省略了底座构件35、引导杆60及密封构件37的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说明同样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同一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如图6(A)所示,气氛分隔装置130具备第一升降机构150和第二升降机构154。第一升降机构150设置在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Y侧)。第二升降机构154设置在分隔构件3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Y侧)。
第一升降机构150具备升降部140。第二升降机构154具备升降部145。
升降部140具备杆41c、楔形部142、楔形承受部136a。
楔形部142固定在杆41c的与联轴器41b相反的一侧(+Y侧)的端部。楔形部142是在主视观察下为三角形形状的构件,具有斜面142a。斜面142a以保持构件32与斜面142a的距离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随着从杆41c侧(-Y侧)朝向前端侧(+Y侧)而连续增大的方式倾斜。
楔形承受部136a固定在保持构件32中的底板部32b的下表面32c。楔形承受部136a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制造装置主体4的内侧。楔形承受部136a设置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例如是与上述说明的固定部36a相同的位置。楔形承受部136a具有与楔形部142的斜面142a相对的斜面136c。斜面136c与斜面142a同样地倾斜。斜面136c与斜面142a接触。
第二升降机构154的升降部145具备杆46c、楔形部147、楔形承受部136b。
楔形部147具有斜面147a,除了相对于气氛分隔装置1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而对称设置的点之外,与第一升降机构150的楔形部142相同。
楔形承受部136b具有斜面136d,除了相对于气氛分隔装置13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而对称设置的点之外,与第一升降机构150的楔形承受部136a相同。
使进给丝杠41a旋转,经由杆41c而使楔形部142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侧(+Y侧)移动时,如图6(B)所示,楔形承受部136a的斜面136c从楔形部142的斜面142a受到铅垂方向向上(+Z方向)的力,将楔形承受部136a向上侧(+Z侧)压起。由此,使用升降部140,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2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关于第二升降机构154也一样,使用升降部145,能够增大升降部位P3的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如以上那样,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分隔构件33的高度H4。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结构中,楔形部142、147及楔形承受部136a、136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运动转换部。即,通过楔形部142、147及楔形承受部136a、136b,将杆41c、46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运动转换成分隔构件33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运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构件35可以是一体构件。而且,底座构件35可以取代供引导杆60插入的间隙34a,而具有向上侧(+Z侧)开口的有底的凹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升降部40、45中的任一方或两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螺栓53c、57c中的任一方或两方。这种情况下,分隔构件33的一端或两端例如沿铅垂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42、47也可以是斯科特拉塞尔连杆机构以外的连杆机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杆60。这种情况下,密封构件37可以兼具引导杆60的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42可以在杆41c上沿宽度方向设置多个。关于连杆部47也一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50可以具备2个以上能够单独操作的升降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31可以是一体构件。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在能够通过1个动力传递部调整分隔构件233的高度的点上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同一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230的主视图。在图7中,省略了底座构件35、引导杆60及密封构件37的图示。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氛分隔装置230具备分隔构件233和升降机构250。
分隔构件233具备分隔板31和保持构件232。
升降机构250具备升降部240。
保持构件232经由多个固定部236而仅由升降部240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232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例如与分隔板3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关于保持构件232的其他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32相同。固定部236除了设置的位置不同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36a、36b相同。
升降部240具备杆241c和多个连杆部(运动转换部)242。
杆241c的-X侧的端部与联轴器41b连接。杆241c从联轴器41b在保持构件232的整个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
多个连杆部242分别与杆241c连接。连杆部242沿着宽度方向(Y轴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多个连杆部242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例如设置7个。
多个连杆部242分别具备第一连杆243和第二连杆244。第一连杆243和第二连杆24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相同。即,第一连杆243和第二连杆244构成斯科特拉塞尔连杆机构,将杆241c的宽度方向的运动转换成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使进给丝杠41a旋转而使杆241c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分隔构件233中的连接各连杆部242的部位即多个固定部236的部位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升降。由此,能够分隔构件233的宽度方向的整体的高度发生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仅通过操作1个动力传递部即进给丝杠41a,而使分隔构件233整体升降,因此简便。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连杆部242在分隔构件233的宽度方向上排列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分隔构件233挠曲而分隔构件233的高度未变得均匀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242的个数可以为6个以下,也可以为8个以上。这种情况下,与连杆部242的个数对应地设置固定部23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取代连杆部242而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由楔形部142和楔形承受部136a构成的运动转换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52、56来支承分隔构件23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沿着制造装置主体4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整体设置的丝线上悬垂能够将气氛分隔的交叉件作为分隔构件,通过汽缸等对丝线的两端进行拉拽或松缓,而使交叉件升降。
本申请基于在2014年9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77538,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浮法玻璃制造装置,2…浮槽,4…制造装置主体,5…玻璃带,6…浮渣箱,10…退火炉,30、130、230…气氛分隔装置,33、233…分隔构件,AR2…间隙,35…底座构件,37…密封构件(突出构件),41c、46c、241c…杆,42、47、242…连杆部(运动转换部),52、56…支承部,53c、57c…螺栓,250…升降机构,34a…间隙(凹部),41a、46a…进给丝杠(动力传递部),50、150…第一升降机构(升降机构),53b、57b…下侧螺母(螺母),54、154…第二升降机构(升降机构),60…引导杆(突出构件),D2a、D3a…下部空间(空间)。

Claims (13)

1.一种气氛分隔装置,设置在制造装置主体的底部侧,该制造装置主体具备成形玻璃带的浮槽、搬运在所述浮槽成形的所述玻璃带的浮渣箱、冷却从所述浮渣箱搬运来的所述玻璃带的退火炉,所述气氛分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分隔构件,沿与所述玻璃带的搬运方向即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及
升降机构,使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底部沿铅垂方向移动,
至少一个所述分隔构件以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从所述浮渣箱内的最下游的提升辊的下游端到下游侧5m为止的范围内的比所述玻璃带的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设置在所述浮渣箱内的比所述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与所述退火炉内的比所述搬运路径靠下侧的空间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具备用于进行使所述分隔构件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操作的动力传递部,
所述动力传递部设置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具备:
从所述动力传递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杆;及
将所述杆的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转换成所述分隔构件的铅垂方向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运动转换部是将所述杆与所述分隔构件连接的连杆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多个所述运动转换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具备支承所述分隔构件的支承部,该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外侧,
所述支承部中的所述分隔构件的支承位置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备:
与所述分隔构件连接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螺栓;及
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与所述螺栓嵌合的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气氛分隔装置具备:
底座构件,设置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且固定于所述底部,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凹部;及
突出构件,从所述分隔构件的下侧的面突出,插入到所述凹部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构件包括将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底座构件之间的间隙密封的密封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其中,
在所述制造装置主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升降机构。
12.一种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具备:
所述制造装置主体;及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氛分隔装置。
13.一种浮法玻璃制造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CN201510553120.9A 2014-09-01 2015-09-01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384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7538 2014-09-01
JP2014177538A JP6264232B2 (ja) 2014-09-01 2014-09-01 雰囲気仕切装置、およびフロートガラス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4326A CN105384326A (zh) 2016-03-09
CN105384326B true CN105384326B (zh) 2019-07-05

Family

ID=55417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3120.9A Active CN105384326B (zh) 2014-09-01 2015-09-01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64232B2 (zh)
KR (1) KR20160026768A (zh)
CN (1) CN105384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614954D0 (en) * 2016-09-02 2016-10-19 Pilkington Group Ltd Float boath exit seal
CN106477864B (zh) * 2016-11-25 2022-06-03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浮法退火窑与密封箱间的温控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方法
CN112119044B (zh) * 2018-05-17 2022-08-30 Agc株式会社 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和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CN111470761B (zh) * 2020-03-31 2022-05-27 台玻安徽玻璃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
CN113582515A (zh) * 2021-07-27 2021-11-02 河北光兴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锡槽密封设备以及玻璃生产系统
CN116119911A (zh) * 2022-12-29 2023-05-16 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端浮法玻璃的退火窑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2029A (ja) * 1998-04-23 1999-11-02 Asahi Glass Co Ltd リボン状ガラスの搬送方法および板ガラス製造方法
CN1289417C (zh) * 2003-09-28 2006-12-13 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进口端小空间隔断密封方法及密封结构
WO2008120535A1 (ja) * 2007-04-03 2008-10-09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板ガラスの緩衝層形成装置及び板ガラスの製造設備
WO2009148141A1 (ja) * 2008-06-06 2009-12-10 旭硝子株式会社 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及び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5311142B2 (ja) 2009-12-25 2013-10-09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KR101383603B1 (ko) * 2010-06-03 2014-04-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플로트 유리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JP2016011214A (ja) * 2012-10-31 2016-01-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フロートガラス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26768A (ko) 2016-03-09
JP6264232B2 (ja) 2018-01-24
CN105384326A (zh) 2016-03-09
JP2016050160A (ja) 2016-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4326B (zh) 气氛分隔装置、浮法玻璃制造装置及浮法玻璃制造方法
US1168000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in glass articles
CN202165614U (zh) 对传送熔融玻璃的容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设备
CN101528618A (zh) 玻璃带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406822B (zh) 減少力循環的低摩擦邊緣輥子
CN105392740B (zh) 用于玻璃生产线的可再定位加热器组件以及管理生产线中玻璃温度的方法
CN103596880B (zh) 石墨化炉以及石墨的生成方法
CN105917028B (zh) 用于生产铝的电解设备和阳极组件、包括这样的设备的电解池和装置
CN108367963A (zh) 玻璃板的制造装置
CN103252643B (zh) 轴承组件装配装置
KR20110058832A (ko) 치수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아이소파이프
TW201512112A (zh) 用於處理熔融玻璃的設備與方法
CN101631752A (zh) 多元合金衬套组件
CN102227385B (zh) 具有无限熔炉寿命的熔炉
KR20200073276A (ko) 얇은 유리 리본을 프로세스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794058A (en) Glass furnace
JP2022501299A (ja) モジュール式の溶融ガラス供給装置
US20040081219A1 (en) Electric glass melting furnace, with pivoting wall elements
CN216513458U (zh) 溢流槽及溢流成型装置
CN108649276A (zh) 卷针装置及卷绕设备
US20230212051A1 (en) Improved slot draw process
US3683095A (en) Packing of electrodes in an electric arc furnace
EP3713885B1 (en) Molten material stir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irring the material
CN104722668B (zh) 一种铜材厚料定位装置
KR20210049710A (ko) 유리 형성 장치들을 위한 인클로저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AGC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sahi Glass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