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9345B -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 Google Patents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9345B
CN105379345B CN201480000171.2A CN201480000171A CN105379345B CN 105379345 B CN105379345 B CN 105379345B CN 201480000171 A CN201480000171 A CN 201480000171A CN 105379345 B CN105379345 B CN 105379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it
physical layer
bit wide
layer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01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9345A (zh
Inventor
王珏平
张思
邹志强
蒋亚军
龚小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9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9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9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9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03M7/14Conversion to or from non-weighted codes
    • H03M7/20Conversion to or from n-out-of-m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03M7/30Compression; Expansion; Suppression of unnecessary data, e.g. redundancy reduction
    • H03M7/3059Digital compression and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where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subset or similar information, e.g. lossy compress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03M7/30Compression; Expansion; Suppression of unnecessary data, e.g. redundancy reduction
    • H03M7/3059Digital compression and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where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subset or similar information, e.g. lossy compression
    • H03M7/3064Segme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能够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该方法包括: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目标位宽为N比特;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向对端发送待传输数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降低数据速率,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

Description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制定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LTE系统引入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等关键传输技术,显著增加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在LTE系统中,基站在处理物理层数据时,需要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将物理层数据在同一基站的各功能单元间传输或在不同基站间传输,其中数据传输通道可以是基站内部的背板和光缆,也可以是基站内部或者基站间的光纤以及微波等,这些数据传输通道除了用于传输上述物理层数据,还会用于传输其他类型数据,因此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然而LTE系统为宽带系统,对于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要求较高,因此,有限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往往会对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造成限制,尤其是在数据流量较大时,有限的带宽会导致数据拥塞,造成部分用户对应的数据被丢弃,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能够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发送端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所述目标位宽为N比特,所述目标位宽小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包括: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在所述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所述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之后,还包括:在所述数据流量大于所述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当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所述目标流量,并且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保证位宽为所述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调制方式;天线数;MIMO方式;信道测量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所述待恢复数据的实际位宽为N比特,所述待恢复数据为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所得到的数据,所述待恢复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其中所述初始位宽为M比特,N小于M;所述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其中所述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前,还包括: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根据所述位序信息确定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包括:将所述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在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在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位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之间的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0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待恢复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后续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所述目标位宽为N比特,所述目标位宽小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发送单元,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包括: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在所述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所述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数据流量大于所述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当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所述目标流量,并且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保证位宽为所述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调制方式;天线数;MIMO方式;信道测量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所述待恢复数据的实际位宽为N比特,所述待恢复数据为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所得到的数据,所述待恢复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其中所述初始位宽为M比特,N小于M;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其中所述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根据所述位序信息确定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四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结合第四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包括:将所述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在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在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
结合第四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将所述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之间的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0。
结合第四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待恢复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所述后续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确定需要传输的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并将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减小到上述目标位宽后再进行传输,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传输物理层数据,使对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要求降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物理层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此外,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进行物理层数据位宽变换时,保留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使得物理层数据中的有效数据得到尽可能多地保留,数据失真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框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变换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变换的比特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位宽变换的比特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恢复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恢复的比特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位宽恢复的比特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组合的原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SM,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ireless)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也可称之为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用户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收发台(BTS,Base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节点B(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节点B(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下述实施例以eNB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框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同一基站的不同小区之间的LTE数据传输通道。同一基站的不同小区之间可能会有信令和数据的交互,尤其是在LTE系统中小区协作场景中,小区间信令和数据的交互会更加频繁。如图1所示,小区1与小区2互为协作小区,小区1的数据可以传输到小区2,由小区2对小区1和小区2的数据进行联合接收处理,以获得更好的接收性能,其中,小区1及小区2可以由基站下同一控制设备管理;也可以由基站下不同控制设备管理。
具体地,小区1的数据可以首先经过快速离散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Transformation),从时域变换到频域,然后经过小区1侧的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将小区1的数据的位宽减小,即降低数据速率,之后通过从小区1到小区2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到小区2侧。位于小区2侧的数据变换/恢复模块首先将该数据的位宽恢复到原来的位宽,即数据速率恢复,再与小区2的数据一起进行联合接收解调处理。其中,上述从小区1到小区2的数据传输通道可以包括同时控制该小区1和小区2的设备内部的背板和光缆,也可以包括控制该小区1的设备和控制该小区2的设备之间的光纤以及微波等。这些传输带宽资源是有限的。
应理解,上述联合接收解调处理同样可以由小区1来进行,即小区2的数据经过位宽变换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给小区1,小区1对接收到的小区2的数据进行位宽恢复后,结合小区1的数据进行联合接收解调处理。
此外,小区2在接收到小区1发送的经过位宽变换后的数据时,也可以不对小区1的数据进行位宽恢复,而是由数据变换/恢复模块将小区2本地的数据也变换为与小区1的数据位宽相同的数据,然后对小区1和小区2的数据进行联合接收解调处理。
该场景中,用于进行数据位宽变换/恢复的模块可以为软件功能模块,也可以为硬件装置模块,部署在小区1和小区2共同的控制基站内部。具体地,可以针对小区1和小区2进行分别部署,即在小区1和小区2共同的控制基站内部针对两个小区分别部署两个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也可以只部署一个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由两个小区共用,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更进一步地,上述小区1或小区2在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时,可以通过考虑数据的调制方式、编解码类型、信道传输条件等因素,并考虑经过位宽变换后数据的可还原性,来确定数据进行位宽变换的目标位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位宽是指数据并行传输的比特位数,而数据速率指的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容易理解,数据位宽的变换/恢复可以导致数据速率的变换/恢复,两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数据位宽越大则数据速率越大,数据位宽越小则数据速率越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位宽的变换/恢复可以等价为数据速率的变换/恢复。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在射频拉远场景中,基站的基带单元(BBU,Base Band Unit)与射频拉远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可以通过光纤或无线等数据传输通道进行物理层数据传输。在这种场景下,物理层数据传输带宽同样有限,而且由于BBU和RRU有时相距很远,传输距离可能长达几十公里,因此BBU和RRU之间的物理层数据传输带宽限制影响数据传输的问题更加突出。
如图2所示,BBU的物理层数据经过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减小数据位宽(降低数据速率),之后经过传输通道传输至RRU端,RRU端可以通过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将数据恢复到原来的位宽,数据速率也恢复到原来的数据速率,之后由RRU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相反地,RRU的物理层数据也可以经过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减小数据位宽后传输给BBU,由BBU将数据恢复到原来的位宽后进行进一步处理。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也适用于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Common Public RadioInterface)协议中规定的各种组网拓扑,如星型,链型网络等,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该场景中,用于进行数据位宽变换/恢复的模块可以为软件功能模块,也可以为硬件装置模块。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可以部署在BBU和RRU的内部,在BBU端和RRU端进行独立部署。具体地,两个数据位宽变换/恢复模块可以作为软件模块分别集成在BBU和RRU的控制模块内部,也可以作为两个单独的硬件装置分别与BBU和RRU相互电连接,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此外,对于两个不同的基站之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其数据传输通道可以为连接两个基站的光纤、光缆或者无线传输通道。两个基站间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也同样有限。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应用与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例如由基站1进行对待发送的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后发送至基站2,基站2相应地进行数据位宽恢复,与基站内部的物理层数据处理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传输方法可以运用于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传输。
301,发送端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目标位宽为N比特,目标位宽小于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
302,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
303,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确定需要传输的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并将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减小到上述目标位宽后再进行传输,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对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要求降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物理层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同时,在进行位宽变换时,保留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使得物理层数据中的有效数据得到尽可能多地保留,数据失真较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称为发送端,即位宽变换和数据发送的执行端,而接收数据的一端可以称为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为相对概念,实际的执行主体可以对调,以上述图1的应用场景为例,发送端可以为小区1相应的控制设备,接收端可以为小区2相应的控制设备,反之亦然;又例如,在上述图2的应用场景中,发送端可以为BBU,接收端可以为RRU,反之亦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302可以包括:将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也就是说,在确定了物理层数据需要变换到的目标位宽N后,可以将物理层数据从初始位宽变换成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以便于传输。具体地,物理层数据通常是带有符号位的,可以将位于物理层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之后确定由物理层数据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与N-1的大小关系,也就是说,需要确定物理层数据中包含的承载数据的有效比特数是否足够用于完成目标位宽为N比特的位宽变换,也可以说是确定进行位宽变换是否需要补0。
具体地,针对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假设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为16比特,其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10位,最低位为第0位,即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11,预先确定的目标位宽为N=8比特,除去最高位的符号位,N-1=7,i大于N-1,说明物理层数据中包含的承载数据的有效比特数足以完成目标位宽为8比特的位宽变换。因而,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
针对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假设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为16比特,其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5位,最低位为第0位,即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6,预先确定的目标位宽为N=8比特,除去最高位的符号位,N-1=7,i小于N-1,说明物理层数据中包含的承载数据的有效比特数无法完成目标位宽为8比特的位宽变换。因而,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在截取物理层数据的有效比特同时还需要进行补零处理。具体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最低位依次截取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待传输数据余下的最低的1个比特位的数值补0。
可选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可以包括: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根据位序信息可以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从第0比特位开始)。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可以在接收到输入的物理层数据后,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缓存,之后通过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数据检测,来确定该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几比特位。物理层数据一般是带有符号位的,也就是说数据检测是从物理层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检测物理层数据的比特位,确定检测到的第一个非零的比特位的位序(位于第几比特位),例如物理层数据为00101,最高位(右起第4比特位)为符号位,最低位(最右)为第0比特位,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2比特位。位序信息为用于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的信息,可以预先定义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与位序信息的对应关系,例如位序信息0000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0比特位,位序信息0001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1比特位,位序信息0010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2比特位等等。
可选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在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理层数据的调制方式、基站的天线数、业务类型(如全缓冲、突发等)、MIMO方式(收发分集、复用等)、信道测量信息(如通道信噪比、通道测量功率等)、保证位宽等。应理解,确定目标位宽所考虑的条件信息并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几种,还可以包括其他对于物理层数据的生成、传输、解析能够造成影响的因素,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可选地,在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之前,可以预先设定上述一项或多项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预先设定调制方式、天线数、保证位宽和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可以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上述几种条件信息来确定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其中,保证位宽为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利用上述条件信息动态变换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可以根据系统当前的数据传输条件动态调节数据传输速率,特别是系统调制信息或业务需求信息综合确定目标位宽,能够在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减小数据位宽。
此外,出于对数据位宽变换的颗粒度的考虑,在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时还可以将该目标位宽作为该物理层数据的前续和/或后续多个数据的目标位宽。其中颗粒度的大小可以由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来调节,例如,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预先设定为100个数据,则位宽变化模块可以一次缓存的100个数据,针对该100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据,例如上述物理层数据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目标位宽,将该目标位宽作为该100个数据的目标位宽。又例如,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也可以设定为1个数据,即针对每个数据确定其目标位宽。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候选目标位宽和数据流量的确定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
在初步确定了候选目标位宽后,可以通过判断变换为该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大小关系来确定该候选目标位宽是否符合要求。其中,目标流量可以为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可承载的最大数据流量,可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带宽限制确定。
可选的,可以预先根据候选目标位宽来估计数据流量,从而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具体地,可以定义数据流量为一段时间内通过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量,也就是说数据流量的确定,可以只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进行;也可以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的前序和/或后续多个数据来进行。此外,与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进行并行传输的还可能有其他数据,数据流量也可以由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及其并行数据共同确定。
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和目标流量的大小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
可选地,一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为:在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目标流量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带宽确定。由于在上述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与条件信息的对应关系中可以包括保证位宽,则通过对应关系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是大于保证位宽的。也就是说,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符合要求,可以将其确定为目标位宽。
可选地,另一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为:在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判断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是否小于目标流量,并且确保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保证位宽;在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并且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
在这种判断结果下,如果物理层数据按照该候选目标位宽进行位宽变换,则变换后得到的数据流量将会超出数据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即目标流量,因此需要减小该候选目标位宽,例如,减小候选目标位宽时,可以以预先约定的1比特为幅度减小低优先级用户的候选目标位宽,之后可以确定变换为该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的物理层数据的数据流量,即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重新确定数据流量,并且判断重新确定的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大小关系,如果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继续缩小位宽,直至重新确定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此时可以将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目标位宽。
如果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已经减小至保证位宽,然而数据流量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可以发出告警信息,由基站内的其他上层功能单元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进行流量抑制,资源调度等,以缓解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传输压力。
可选地,还有一种判断结果为:当数据流量等于目标流量时。这种情况的后续处理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先约定,既可以将这种判断结果纳入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的情况中,也可以纳入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的情况中,相应地后续处理过程也可以根据预先约定按照上述两种情况的后续处理过程来进行执行,本发明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可选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可以包括:根据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将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数据位宽变换的颗粒度的原理,针对物理层数据所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时可以同时作为物理层数据的前续和/或后续多个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例如,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确定为后续99个数据的目标位宽。也就是说,可以将上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作为后续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来进行后续数据的位宽变换,节约系统计算资源。其中采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的后续数据的个数(即颗粒度)可以按系统运行状况设定,例如系统负荷较低时可以减小颗粒度,系统负荷较重时可以适当增大颗粒度,其中,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位宽变换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可以包括:向接收端发送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以便于接收端根据位序信息将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恢复为初始位宽的数据。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在传输到接收端后可以进行位宽还原,以便于数据能够被接收端正确解析,因此本端在发送待传输数据时还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一并发送给接收端,以便于接收端进行位宽还原。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确定需要传输的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并将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减小到上述目标位宽后再进行传输,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对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要求降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物理层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根据系统调制信息或业务需求信息综合确定目标位宽,能够在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减小数据位宽。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位宽变换所造成的数据失真。并且通过可任意调整的位宽变换处理的颗粒度,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实际运行状态来获取更精准的位宽变换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401,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待恢复数据的实际位宽为N比特,待恢复数据为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所得到的数据,待恢复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
402,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其中初始位宽为M比特,N小于M。
403,接收端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其中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得以降低数据速率,并且在接收端进行位宽恢复以还原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传输物理层数据,使对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要求降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或基站间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物理层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称为接收端,即数据接收和位宽恢复的执行端,而进行数据位宽变换和数据发送的一端可以称为发送端。发送端和接收端为相对概念,实际的执行主体可以对调,以上述图1的应用场景为例,接收端可以为小区1,发送端可以为小区2,反之亦然;又例如,在上述图2的应用场景中,接收端可以为BBU,发送端可以为RRU,反之亦然。
应理解,接收端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可以是由发送端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了位宽变换后得到的数据,可以采用图3所示实施示例中所述的位宽变化方法。经过位宽变换后的数据可以称为待传输数据,发送端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接收端后可以称为待恢复数据,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待传输数据与待恢复数据可以指向同一对象。接收端对待恢复数据进行位宽恢复后得到的数据可以称为恢复数据,恢复数据中包含有效数据,有效数据的数值与待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数值相同。容易理解,由于经过了位宽变换及位宽恢复两种处理过程,恢复数据与物理层数据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403之前还可以包括: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信息,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根据位序信息确定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具体地,发送端在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时,可以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位序信息的详细确定方法可参照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403之前还可以包括:确定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也就是说,接收端在接收到待恢复数据后,可以直接确定待恢复数据恢复成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403可以包括:将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
例如,待恢复数据的位宽为N=8比特,初始位宽为16比特,位序信息指示物理层数据/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10位,即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11,i大于N-1。这种情况下,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第6位)到最低位(第0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可以被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第10位)到低位(第4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可以将恢复数据的最低4个比特位(第3位到第0位)的数值确定为0。
又例如,待恢复数据的位宽为N=8比特,初始位宽为16比特,位序信息指示物理层数据/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5位,即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6,i小于N-1。这种情况下,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第6位)到低位(第1位)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可以被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第5位)到最低位(第0位)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
至此,上述两种判断结果的后续位宽恢复过程中,恢复数据的最高位以及最高非零位到最低位的比特位的数值得以确定,最高位(符号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之间的比特位的数值可以确定为0,以完成整个位宽恢复过程,得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403之后还可以包括:根据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将待恢复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也就是说,可以将上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作为后续待恢复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来进行后续待恢复数据的位宽恢复,其中采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的后续待恢复数据的个数可以设定,例如设定后续99个待恢复数据都共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进行位宽恢复。通过任意调整数据位宽恢复的颗粒度,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位宽恢复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颗粒度粗细的调整可以通过缓存深度来实现。关于颗粒度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做赘述。
此外,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后,接收端也可以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或者业务需要等自行确定待恢复数据所要恢复到的位宽,以便于进行位宽恢复。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得以降低数据速率,并且在接收端进行位宽恢复以还原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恢复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将经过位宽变换的物理层数据进行还原,减小数据失真。并且通过任意调整位宽恢复处理的颗粒度,使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更高的精确度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根据系统调制信息或业务需求信息综合确定目标位宽,能够在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减小数据位宽。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位宽变换所造成的数据失真。并且通过可任意调整的位宽变换处理的颗粒度,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实际运行状态来获取更精准的位宽变换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变换的流程图。
501,确定候选目标位宽
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需要考虑多项因素(条件信息),例如物理层数据的调制方式、基站的天线数、业务类型(如全缓冲、突发等)、MIMO方式(收发分集、复用等)、信道测量信息(如通道信噪比、通道测量功率等)、保证位宽等。应理解,确定目标位宽所考虑的因素并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几种,还可以包括其他对于物理层数据的生成、传输、解析能够造成影响的因素。
具体地,可以预先设定上述一项或多项因素与目标位宽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预先设定调制方式、天线数、保证位宽和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确定目标位宽时可以根据上述几种信息确定对应的目标位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根据表1,调制方式和天线数可以根据基站的站点信息确定,例如物理层数据的调制方式为16QAM,基站天线数为8天线,则可以初步地确定目标位宽为8比特,即候选目标位宽为8比特。由于根据上述几种信息初步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有可能会使得变换为该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的流量大于目标流量,所以还需要进行一下步骤来进一步确定目标位宽。
502,判断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
目标流量可以根据数据传输带宽限制来确定,可以设置为数据传输带宽允许的最大或者较大的流量。根据步骤501中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变换为该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将该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进行比较。其中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的确定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503,确定目标位宽
当根据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小于或者等于目标流量,并且该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说明该候选目标位宽符合要求,可以将其确定为目标位宽。其中数据流量等于目标流量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先约定,纳入步骤503或者纳入步骤504。
504,减小候选目标位宽
当根据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时,说明数据流量已经超出了数据传输带宽的限制,此时需要减小该候选目标位宽,可以首先尝试小幅度缩小低优先级用户的候选目标位宽,例如以1比特为幅度减小低优先级用户的候选目标位宽,之后可以返回步骤502,重新计算上述数据流量,并且再次判断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大小,如果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继续执行步骤504缩小位宽,直至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则执行步骤503,将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目标位宽,或者直至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已经减小至保证位宽,则执行步骤505。
505,告警
如果步骤504中,候选目标位宽已经缩小至保证位宽,经过步骤502的判断,数据流量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可以产生告警信息,由上层功能单元来做进一步处理,例如进行流量抑制,资源调度等。
506,确定位序信息
可以与以上步骤同步执行,在确定目标位宽的同时还需要确定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信息。具体地,可以在接收到输入的物理层数据后,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缓存,之后通过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数据检测,来确定该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几比特位,物理层数据一般是带有符号位的,也就是说数据检测是从物理层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检测物理层数据的比特位,确定检测到的第一个非零的比特位的位序(位于第几比特位),例如物理层数据为00101,最高位(右起第4比特位)为符号位,最低位(最右)为第0比特位,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2比特位。位序信息为用于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的信息,可以预先定义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与位序信息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例如位序信息0000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0比特位,位序信息0001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1比特位,位序信息0010表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2比特位等等。应理解,以上位序信息的具体表示方式以及位序信息与最高非零比特位的对应关系可以自行预先定义,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此外,通过调整缓存深度来调节进行数据位宽变换的颗粒度,例如,可以将缓存深度设定为P个数据,则缓存一次的P个数据共同确定一个目标位宽,其中物理层数据可以为该P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缓存深度还可以设定为1个数据,即针对每个数据确定目标位宽。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目标位宽和位宽变换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
507,确定位宽变换方式
根据步骤503确定的目标位宽和步骤506确定的位序信息可以确定将物理层数据变换为目标位宽的待传输数据的变换方式,也可以说是确定截取数据比特位的起点和截取的比特数。具体地,需要确定由物理层数据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与N-1的大小关系,也就是说,需要确定物理层数据中包含的承载数据的有效比特数是否足够用于完成目标位宽为N比特的位宽变换,也可以说是确定进行位宽变换是否需要补0。
508,直接截取
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具体地,作为一个例子,如图6所示,物理层数据的位宽为16比特,具体数值为0000101101101000,其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11位,即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12,目标位宽为N=8比特,除去最高位的符号位,N-1=7,i大于N-1。可以将物理层数据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将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1011011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由次高位开始向低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
应理解,为了便于描述,将位宽变换描述为比特位的截取,实际运用中,数据位宽变换可以通过移位来实现,即将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据向左移3位,删除多余的比特位从而形成经过位宽变换的待传输数据。移位信息可以根据位序信息、原始位宽和目标位宽确定。
509,补零截取
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全部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具体地,作为一个例子,如图7所示,物理层数据的位宽为16比特,具体数值为0000000000011011,其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4位,即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5,目标位宽为N=8比特,除去最高位的符号位,N-1=7,i小于N-1。可以将物理层数据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将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的i=5个比特位的数值11011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由次高位开始向低位的5个比特位的数值,余下最低的两个比特位的数值补0。
应理解,为了便于描述,将位宽变换描述为比特位的截取,实时上数据位宽变换可以通过移位实现,即将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的5个比特位的数据向左移10位,删除余下的比特,并补出两个最低的比特位,从而形成经过位宽变换的待传输数据。移位信息可以根据位序信息、原始位宽和目标位宽确定。
可以将步骤507的位序信息和物理层数据的原始位宽信息连同待传输数据一并传输给接收端,以便于接收端根据位序信息和原始位宽信息进行位宽恢复。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降低数据速率,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并且通过任意调整位宽变换处理的颗粒度,使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更精准的位宽变换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位宽恢复的流程图。
801,确定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
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后,能够确定待恢复数据的位宽为N比特,同时通过接收到的信息确定初始位宽为M比特以及位序信息。此外,接收端还可以自行确定要恢复到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
802,确定位宽恢复方式
根据步骤801中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可以确定将待恢复数据变换为初始位宽的恢复数据的恢复方式。具体地,需要根据位序信息确定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并确定i与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的大小关系。
803,i大于N-1时
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具体地,作为一个例子,如图9所示,待恢复数据01011011的位宽为N=8比特,初始位宽为16比特,位序信息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10位,即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11,i大于N-1。可以将待恢复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将恢复数据的次高位(第14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的前一个比特位(第11位)的4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零,将待恢复数据从次高位开始向低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1011011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7个比特位的数值,将恢复数据的余下的低位的3个比特位(第2位到第0位)的数值确定为零。
804,i小于或者等于N-1时
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具体地,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所示,待恢复数据01011011的位宽为N=8比特,初始位宽为16比特,位序信息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第5位,即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6,i小于N-1。可以将待恢复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将恢复数据的次高位(第14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的前一个比特位(第6位)的9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零,将待恢复数据从次高位开始向低位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101101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6个比特位的数值。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组合的原理示意图。
物理层数据经过上述图3和图5对应实施例中的位宽变换后,由于数据位宽的缩小,可能会使得变换后的数据无法占满LTE系统为物理层数据分配的无线帧资源,因此,可以将经过位宽变换后的数据进行数据组合,以提高LTE无线帧资源的占用率,从而提高整个物理层传输带宽的利用率。LTE物理层传输资源由10ms的无线帧组成,每个无线帧由10个子帧组成,每个子帧由2个时隙组成,1个时隙由7个符号组成。物理层最小的资源单元为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它由频域上的一个子载波和时域上的一个符号组成,其数据位宽为8个比特,假设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后的数据位宽是4比特,则此时需要将数据进行组合来适应上述RE。数据组合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整数倍组合
当LTE物理层数据传输模式的位宽为进行位宽变换后物理层数据的位宽的整数倍时,例如将4比特位宽的数据组合成16比特位宽的数据,可以将四个4比特位宽的数据拼组成16比特位宽的数据进行传输。如图11所示,四个4比特位宽的数据组合成一个16比特位宽的数据。第一个4比特位宽的数据D1映射到16比特位宽的数据的高4位,第二个4比特位宽的数据D2映射到16比特位宽数据的次高位4位,依次类推。
2.非整数倍组合
当LTE物理层数据传输模式的位宽不是进行位宽变换后物理层数据的位宽的整数倍时,例如将6比特位宽的数据组合成8比特位宽的数据。如图11所示,可以将第一个6比特位宽的数据D1的分成三等份,分别添加到后面三个6比特位宽的数据D2、D3和D4的低比特位或高位比特位(图中仅仅示出了添加到低位的情况),形成三个8比特位宽的数据,再组合成16比特位宽的数据。以上仅为一个非整数倍组合的例子,数据的其他组合方式还有很多种,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
接收端接收到经过数据组合的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组合恢复处理来对数据进行还原,其过程与数据组合过程相反,原理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通过数据组合能够使得进行了位宽变换后的数据能够吻合物理层数据传输模式,充分利用物理层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图12所示的设备120包括确定单元121和发送单元1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是一种基站,或者,也可以是一种基站的组成部件,例如,可以是基站中的基带处理单元或射频单元,或者独立于基带处理单元或射频单元,且与所述基带处理单元或射频单元相连的基站内其他装置。或者,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也可以是一种集中式管理设备,例如中心节点,或者所述集中式管理设备中的组成部件,所述集中式管理设备可以与至少一个具有收发功能的基站相连。数据传输设备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中部署,也可以分散部署在基站内部且可以进行交互通信,例如部署在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或射频单元内部,也可以部署在基站内其他位置并与基带处理单元及射频单元进行通信,以实现本发明方法实施例部分所述的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
确定单元121用于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目标位宽为N比特,目标位宽小于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发送单元122向接收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120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设备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21用于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包括:将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也就是说,在确定单元121确定了物理层数据需要变换到的目标位宽N后,可以将物理层数据从初始位宽变换成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以便于传输。具体地,物理层数据通常是带有符号位的,可以将位于物理层数据的最高位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之后确定由物理层数据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与N-1的大小关系,也就是说,需要确定物理层数据中包含的承载数据的有效比特数是否足够用于完成目标位宽为N比特的位宽变换,也可以说是确定进行位宽变换是否需要补0。具体的变换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图3实施例中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21还可以具体用于: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根据位序信息可以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从第0比特位开始)。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可以在接收到输入的物理层数据后,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缓存,之后通过对该物理层数据进行数据检测,来确定该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位于第几比特位。物理层数据一般是带有符号位的,也就是说数据检测是从物理层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检测物理层数据的比特位,确定检测到的第一个非零的比特位的位序(位于第几比特位),具体的确定方法可以参照上述图3实施例中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21还可以具体用于:根据物理层数据的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确定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在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目标流量根据物理层数据传输带宽确定。
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理层数据的调制方式、基站的天线数、业务类型(如全缓冲、突发等)、MIMO方式(收发分集、复用等)、信道测量信息(如通道信噪比、通道测量功率等)、保证位宽等。应理解,确定目标位宽所考虑的条件信息并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几种,还可以包括其他对于物理层数据的生成、传输、解析能够造成影响的因素,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可选地,在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之前,可以预先设定上述一项或多项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预先设定调制方式、天线数、保证位宽和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可以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上述几种条件信息来确定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其中,保证位宽为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用于确定目标位宽的条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理层数据的调制方式、基站的天线数、业务类型(如全缓冲、突发等)、MIMO方式(收发分集、复用等)、信道测量信息(如通道信噪比、通道测量功率等)、保证位宽等。应理解,确定目标位宽所考虑的条件信息并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几种,还可以包括其他对于物理层数据的生成、传输、解析能够造成影响的因素,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定。可选地,在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之前,可以预先设定上述一项或多项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预先设定调制方式、天线数、保证位宽和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可以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上述几种条件信息来确定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其中,保证位宽为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利用上述条件信息动态变换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可以根据系统当前的数据传输条件动态调节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出于对数据位宽变换的颗粒度的考虑,在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时还可以将该目标位宽作为该物理层数据的前续和/或后续多个数据的目标位宽。其中颗粒度的大小可以由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来调节,例如,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预先设定为100个数据,则位宽变化模块可以一次缓存的100个数据,针对该100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据(物理层数据)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目标位宽,将该目标位宽作为该100个数据的目标位宽。又例如,位宽变换模块的缓存深度也可以设定为1个数据,即针对每个数据确定其目标位宽。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候选目标位宽和数据流量的确定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
在初步确定了候选目标位宽后,可以通过判断变换为该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大小关系来确定该候选目标位宽是否符合要求。其中,目标流量可以为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可承载的最大数据流量,可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带宽限制确定。
可选的,可以预先根据候选目标位宽来估计数据流量,从而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具体地,可以定义数据流量为一段时间内通过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量,也就是说数据流量的确定,可以只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进行;也可以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的前序和/或后续多个数据来进行。此外,与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进行并行传输的还可能有其他数据,数据流量也可以由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物理层数据及其并行数据共同确定。
针对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和目标流量的大小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
可选地,一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为:在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目标流量根据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带宽确定。由于在上述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与条件信息的对应关系中可以包括保证位宽,则通过对应关系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是大于保证位宽的。也就是说,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符合要求,可以将其确定为目标位宽。
可选地,另一种判断结果和后续处理过程为:在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判断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是否小于目标流量,并且确保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保证位宽;在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并且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
在这种判断结果下,如果物理层数据按照该候选目标位宽进行位宽变换,则变换后得到的数据流量将会超出数据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目标流量),因此需要减小该候选目标位宽,例如,减小候选目标位宽时,可以以预先约定的1比特为幅度减小低优先级用户的候选目标位宽,之后可以确定变换为该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的物理层数据的数据流量,即根据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重新确定数据流量,并且判断重新确定的数据流量与目标流量的大小关系,如果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继续缩小位宽,直至重新确定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此时可以将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目标位宽。
如果当前的候选目标位宽已经减小至保证位宽,然而数据流量仍然大于目标流量,则可以发出告警信息,由基站内的其他上层功能单元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进行流量抑制,资源调度等,以缓解物理层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传输压力。
可选地,还有一种判断结果为:当数据流量等于目标流量时。这种情况的后续处理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先约定,既可以将这种判断结果纳入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的情况中,也可以纳入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的情况中,相应地后续处理过程也可以根据预先约定按照上述两种情况的后续处理过程来进行执行,本发明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21还可以用于:根据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将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数据位宽变换的颗粒度的原理,针对物理层数据所确定的(候选)目标位宽时可以同时作为物理层数据的前续和/或后续多个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例如,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确定为后续99个数据的目标位宽。也就是说,可以将上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作为后续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来进行后续数据的位宽变换,节约系统计算资源。其中采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的后续数据的个数(即颗粒度)可以按系统运行状况设定,例如系统负荷较低时可以减小颗粒度,系统负荷较重时可以适当增大颗粒度,其中,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位宽变换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发送单元122还可以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以便于接收端根据位序信息将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恢复为初始位宽的数据。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在传输到接收端后可以进行位宽还原,以便于数据能够被接收端正确解析,因此设备120在发送待传输数据时还可以将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一并发送给接收端,以便于接收端进行位宽还原。
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120通过确定需要传输的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并将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减小到上述目标位宽后再进行传输,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传输物理层数据,对系统带宽性能要求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根据条件信息动态地确定目标位宽,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系统当前的数据传输条件动态调节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在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数据速率。进一步地,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位宽变换所造成的数据失真。并且通过可任意调整的位宽变换处理的颗粒度,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实际运行状态来获取更精准的位宽变换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图13中的设备130包括接收单元131和确定单元132。
接收单元131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待恢复数据的实际位宽为N比特,待恢复数据为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所得到的数据,待恢复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并且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其中初始位宽为M比特,N小于M;确定单元132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其中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得以降低数据速率,并且在设备130内进行位宽恢复以还原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设备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应理解,设备130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可以是由发送端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了位宽变换后得到的数据,可以采用图3所示实施示例中所述的位宽变化方法。经过位宽变换后的数据可以称为待传输数据,发送端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设备130后可以称为待恢复数据,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待传输数据与待恢复数据可以指向同一对象。设备130对待恢复数据进行位宽恢复后得到的数据可以称为恢复数据,恢复数据中包含有效数据,有效数据的数值与待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数值相同。容易理解,由于经过了位宽变换及位宽恢复两种处理过程,恢复数据与物理层数据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32于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包括:将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数据的最高位;在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在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具体例子可以参照上述图4实施例中相应例子,此处不再赘述。
至此,上述两种判断结果的后续位宽恢复过程中,恢复数据的最高位以及最高非零位到最低位的比特位的数值得以确定,最高位(符号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之间的比特位的数值可以确定为0,以完成整个位宽恢复过程,得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32还用于:根据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确定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数据的第i-1比特位,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具体地,发送端在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时,可以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位序信息的详细确定方法可参照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32还用于:根据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将待恢复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也就是说,可以将上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作为后续待恢复数据的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来进行后续待恢复数据的位宽恢复,其中采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的后续待恢复数据的个数可以设定,例如设定后续99个待恢复数据都共用该目标位宽和位序信息进行位宽恢复。通过任意调整数据位宽恢复的颗粒度,较细的颗粒度可以使得位宽恢复更加精准,较粗的颗粒度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源开销。颗粒度粗细的调整可以通过缓存深度来实现。关于颗粒度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做赘述。
此外,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后,本设备130也可以不按照原始位宽M进行对待恢复数据进行位宽恢复,设备130可以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或者业务需要等自行确定待恢复数据所要恢复到的位宽,以便于进行位宽恢复。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得以降低数据速率,并且进行位宽恢复以还原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恢复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将经过位宽变换的物理层数据进行还原,减小数据失真。并且通过任意调整位宽恢复处理的颗粒度,使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更高的精确度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应理解图12和图13中的设备120和设备130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数据传输设备内,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同时具有位宽变换和位宽恢复功能以及数据收发的功能。
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图14的设备140包括存储器141、处理器142和发射电路143。
存储器141存储使得处理器142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目标位宽为N比特,目标位宽小于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通过发射电路143向接收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140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设备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设备140还可以包括接收电路144和天线145等。处理器142控制设备140的操作,处理器14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141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42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41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具体的应用中,发射电路143和接收电路144可以耦合到天线145。设备14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46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46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46。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42中,或者由处理器142实现。处理器14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4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4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41,处理器142读取存储器14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40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包括:将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40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将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40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确定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40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位序信息将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40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在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之后,还包括:在数据流量大于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当物理层数据变换为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并且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目标位宽,其中保证位宽为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向对端发送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条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调制方式;天线数;MIMO方式;和信道测量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140通过确定需要传输的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并将物理层数据的位宽减小到上述目标位宽后再进行传输,降低了传输该物理层数据所需要的带宽。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传输物理层数据,对系统带宽性能要求低,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用户体验得以提升。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根据条件信息动态地确定目标位宽,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系统当前的数据传输条件动态调节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在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数据速率。进一步地,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变换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位宽变换所造成的数据失真。并且通过可任意调整的位宽变换处理的颗粒度,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实际运行状态来获取更精准的位宽变换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示意框图。图15的设备150包括存储器151、处理器152、接收电路153。
存储器151存储使得处理器152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通过接收电路153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恢复数据,待恢复数据的实际位宽为N比特,待恢复数据为物理层数据经过位宽变换所得到的数据,待恢复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数值;并且通过接收电路153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其中初始位宽为M比特,N小于M;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其中恢复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150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降低数据速率,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设备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设备150还可以包括发射电路154等。处理器152控制设备150的操作,处理器15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151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52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51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具体的应用中,发射电路154和接收电路153可以耦合到天线155。设备15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56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56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56。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52中,或者由处理器152实现。处理器15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5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5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51,处理器152读取存储器15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50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前,还包括: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的位序信息,其中位序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根据位序信息确定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50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前,还包括:确定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以使得所述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中包含i比特位的有效数据,所述有效数据的数值为所述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50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包括:将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i-(N-1)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在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或者等于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N-1时,将由待恢复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的数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将待恢复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恢复数据的最高位之后,还包括:将恢复数据的最高位到最高非零比特位之间的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0。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备150确定位宽为M比特的恢复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初始位宽和位序信息将待恢复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其中位宽为M比特的数据的部分比特位的数值为由后续数据的次高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对物理层数据进行位宽变换,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得以降低数据速率,并且进行位宽恢复以还原经过位宽变换的数据,能够有效减小有限的传输带宽资源对基站内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所造成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最高非零比特位的确定以及有效比特位数的判断,使得,在进行位宽恢复时尽可能多的将有效比特保留,这样能够尽可能将经过位宽变换的物理层数据进行还原,减小数据失真。并且通过任意调整位宽恢复处理的颗粒度,使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更高的精确度或者获取较高的处理速度和较少的资源开销。
应理解图14和图15中的设备140和设备150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数据传输设备内,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同时具有位宽变换和位宽恢复功能以及数据收发的功能。
应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属于一个总的技术构思,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与装置实施例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参照,装置实施例部分各单元或各器件的功能以及执行的方法步骤可以参照图2-图11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关内容,不做过多赘述。
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所述目标位宽为N比特,所述目标位宽小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
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
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
在所述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所述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发送单元,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数据流量大于所述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
当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所述目标流量,并且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保证位宽为所述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对端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
调制方式;
天线数;
MIMO方式;和
信道测量信息。
8.一种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确定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所述目标位宽为N比特,所述目标位宽小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实际位宽;
所述发送端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目标位宽,包括:
根据预设的条件信息与候选目标位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条件信息相对应的候选目标位宽确定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
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
在所述数据流量小于目标流量时,确定所述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目标流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物理层数据的传输通道允许的最大数据流量;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符号位确定为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的最高位;
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大于或者等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N-1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最低位的数值;或者
在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到最低位所包含的比特位数i小于N-1时,将由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开始向低位依次截取的i个比特位的数值确定为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次高位到低位的数值,并确定低位的N-1-i个比特位的数值为0。
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置,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的位序信息,其中所述位序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最高非零比特位为所述物理层数据的第i-1比特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位序信息将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后续数据变换为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其中所述位宽为N比特的数据中全部或部分比特位的数值由所述后续数据截取的比特位的数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数据流量大于所述目标流量时,按照预定幅度减小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候选目标位宽;
当所述物理层数据变换为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后的数据流量小于所述目标流量,并且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大于或者等于保证位宽时,确定所述减小后的候选目标位宽为所述目标位宽,其中所述保证位宽为所述物理层数据能够被正常传输和解析的最小位宽。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位宽为N比特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向所述对端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的初始位宽和所述位序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
调制方式;
天线数;
MIMO方式;和
信道测量信息。
CN201480000171.2A 2014-03-24 2014-03-24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Active CN105379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3948 WO2015143602A1 (zh) 2014-03-24 2014-03-24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9345A CN105379345A (zh) 2016-03-02
CN105379345B true CN105379345B (zh) 2019-05-24

Family

ID=54193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0171.2A Active CN105379345B (zh) 2014-03-24 2014-03-24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116261A4 (zh)
JP (1) JP6501313B2 (zh)
KR (1) KR101869903B1 (zh)
CN (1) CN105379345B (zh)
WO (1) WO2015143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04409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ducing bit rate requirement over an uplink fronthaul link
CN110347629B (zh) * 2018-04-04 2023-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装置
CN113037666A (zh) * 2019-12-24 2021-06-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124821B (zh) * 2021-11-25 2024-03-22 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内模块间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552A (zh) * 2010-05-13 2011-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5830A (en) * 1995-08-17 1998-10-20 Kopf; David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mpression of audio, video or other data
JP3642053B2 (ja) * 2002-02-25 2005-04-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シンボルデータ変換回路
JP2004240713A (ja) * 2003-02-06 2004-08-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転送方法及びデータ転送装置
US7911936B2 (en) * 2006-10-30 2011-03-22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reduce overhead in OFDMA based wireless networks
US7397402B1 (en) * 2007-01-22 2008-07-08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rithmetic code normalization and byte construction
US8174428B2 (en) * 2008-05-21 2012-05-08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Compression of signals in base transceiver systems
US8301803B2 (en) * 2009-10-23 2012-10-30 Samplify Systems, Inc. Block floating point compression of signal data
CN102130863B (zh) * 2010-01-20 2014-0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一种基带信号的截位方法及装置
FR2981781A1 (fr) * 2011-10-19 2013-04-26 France Telecom Codage hierarchique perfectionne
KR101341987B1 (ko) * 2012-05-07 2013-12-16 주식회사 쏠리드 중계기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방법
US8593310B1 (en) * 2012-11-27 2013-11-26 Facebook, Inc. Data-driven variable length encoding of fixed-length data
CN103312336A (zh) * 2013-06-28 2013-09-18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压缩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552A (zh) * 2010-05-13 2011-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16261A4 (en) 2017-03-08
WO2015143602A1 (zh) 2015-10-01
EP3116261A1 (en) 2017-01-11
JP2017513380A (ja) 2017-05-25
KR20160135342A (ko) 2016-11-25
JP6501313B2 (ja) 2019-04-17
CN105379345A (zh) 2016-03-02
KR101869903B1 (ko)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6156B2 (en)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s through page headers
CN107318086A (zh) 分配时频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08990153A (zh) 一种针对终端自干扰的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系统
CN110225547A (zh)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9391359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111273A (zh)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788926A (zh) 一种降低网络延迟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6549889B (zh) 一种自适应波形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79345B (zh)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CN103580834B (zh) ePDCCH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用户设备
WO2017140509A1 (en) Compressing/decompressing frequency domain signals
CN107371184A (zh)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8811098A (zh) 确定时隙格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152009A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152029A (zh)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04065605A (zh) 一种新载波类型载波上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023705A (zh) 一种半静态参考信号配置、收发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9845356A (zh) 向无线电终端指派传输定时的方法、无线电网络节点和无线电终端
CN107155181A (zh) 处理用户设备能力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7889251A (zh) 一种时域资源单元集合结构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07453851A (zh) 一种cqi测量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576330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49406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w complexity channel estimation in OFDM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circular convolution
CN108289069A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4348774B (zh) 接入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