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8416A -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416A
CN105378416A CN201480027672.XA CN201480027672A CN105378416A CN 105378416 A CN105378416 A CN 105378416A CN 201480027672 A CN201480027672 A CN 201480027672A CN 105378416 A CN105378416 A CN 105378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ifold
fluid
inlet port
wall
connected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76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F.塔拉斯
B.J.波普劳斯基
A.乔亚达
J.L.埃斯富姆斯
T.H.西内尔
M.沃尔德塞马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78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4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3Header boxes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23P15/26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heat exchanger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0/00Closure means, e.g. end caps on header boxes or plugs on condu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歧管总成的方法,其中所述歧管总成的界定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歧管与界定第二流体腔室的第二歧管之间成内部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第二歧管沿着所述第一歧管的壁与所述第二歧管的壁之间的纵向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歧管和所述第二歧管中的一个的与所述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第一进入口;在所述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歧管的壁和所述第二歧管的壁的第一流体连通口以及在所述第一流体腔室与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第一流体通道;以及密封地塞住所述进入口。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技术背景
本发明一般涉及多管组换热器,并且更明确地说,涉及在歧管之间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制造。
换热器在加热、通风、空调和制冷(HVACR)应用中用作蒸发器和冷凝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上,这些换热器是圆管和板翅式(RTPF)换热器。然而,由于其紧凑性、热工水力性能、结构刚度、较低重量和减少的制冷剂充注量,与常规RTPF换热器相比,所有铝制扁平管蛇形翅片换热器日益广泛地用在产业中,包括HVACR产业。常用在HVACR应用中的扁平管通常具有再分成多个平行流道的内部。扁平管在本领域中通常被称作多沟道管、小沟道管或大沟道管。
典型扁平管蛇形翅片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歧管、第二歧管和单个管组,单个管组由以平行关系间隔开地安置的并且在第一歧管与第二歧管之间延伸的多个纵向延伸的扁平换热管形成。第一歧管、第二歧管和管组总成在换热器领域中通常被称作板(slab)。另外,多个翅片安置在换热管的邻近对之间,用于增加在扁平管的外表面上并且沿着翅片表面流动的流体(在HVACR应用中通常是空气)与在扁平管内部流动的流体(在HVACR应用中通常是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单管组换热器(也被称作单板换热器)具有纯错流构造。
双组扁平管和蛇形翅片式换热器在本领域中也是已知的。常规双组扁平管和蛇形翅片式换热器通常由两个常规翅片和管板(一个在另一个后面并且彼此间隔开)形成,其中通过外部U形弯头或互连管道来实现歧管之间的流体连通。将两个板连接成不同于平行错流布置的流体流动连通需要复杂的外部管道。例如,美国专利6,964,296B2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布2009/0025914A1公开了双组、多沟道扁平管式换热器的实施方案。
发明概要
在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歧管总成的方法,其中歧管总成的界定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歧管与界定第二流体腔室的第二歧管之间成内部流体连通,第一歧管与第二歧管沿着第一歧管的壁与第二歧管的壁之间的纵向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该方法包括:在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一个的与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第一进入口;在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第一歧管的壁和第二歧管的壁的第一流体连通口以及在第一流体腔室与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第一流体通道;以及密封地塞住进入口。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与第一进入口沿纵向间隔开的至少一个额外进入口;在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第一歧管的壁和第二歧管的壁的至少一个额外流体连通口以及在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与第一流体通道沿纵向间隔开的额外流体通道;以及密封地塞住至少一个额外进入口。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挤出工艺使歧管总成形成为一体化歧管总成。
该方法可以包括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和流体流通口。该方法可以包括首先通过冲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流体连通口。该方法可以包括首先通过第一冲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第二冲孔操作来形成流体连通口。
密封地塞住进入口可以包括将插塞与其中形成第一孔的歧管成压入配合关系插入至进入口中以及将所插入的插塞钎焊至其中形成进入口的歧管。所插入的插塞包括端盖和柄,该柄从端盖延伸至进入口中并且端盖邻接其中形成进入口的歧管的外表面。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端盖迁焊至其中形成进入口的歧管的外表面。
附图简述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公开,将参考以下详细描述,将结合附图来阅读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多管组、扁平管翅片式换热器的实施方案的图解说明;
图2是沿着图1的线2-2截取的示意平面图;
图3是图2的管至歧管连接区3-3的剖视平面图;
图4A至图4D是示出了形成图3的一体化歧管总成的双筒体实施方案中的歧管至歧管流体流动通道的方法的剖面透视图;
图5A至图5D是一体化歧管总成的挤出三筒体实施方案的截面图,示出了在其中形成歧管至歧管流体流动通道的方法;以及
图6是三筒体一体化歧管总成的另一实施方案的剖视侧视图。
详细描述
多组扁平管翅片式换热器单元(整体被标示为10)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透视图描绘于图1中。如其中所描绘,多组扁平管翅片式换热器10包括第一管组100和第二管组200,第二管组安置在第一管组100的后面,就通过换热器的空气流A来说处在下游。第一管组100在本文中还可以被称作前换热器板100,而第二管组200在本文中还可以被称作后换热器板200。
第一管组100包括第一歧管102、与第一歧管102间隔开的第二歧管104和多个换热管段106,多个换热管段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管段、在第一歧管102与第二歧管104之间以平行关系间隔开地纵向地延伸并且将第一歧管102与第二歧管104连接成流体连通。第二管组200包括第一歧管202、与第一歧管202间隔开的第二歧管204和多个换热管段206,多个换热管段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管段、在第一歧管202与第二歧管204之间以平行关系间隔开地纵向地延伸并且将第一歧管202与第二歧管204连接成流体连通。每一管组100、200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管组的顶部处和在管组的底部处的在其第一歧管与第二歧管之间延伸的“虚设”保护管。这些“虚设”保护管不运送制冷剂流,但是增添对管组的结构支撑并且保护最上面和最下面的翅片。
现在还参看图2,换热管段106、206中的每一个包括具有前缘108、208、后缘110、21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扁平换热管。就通过换热器10的空气流来说,每一换热管段106、206的前缘108、208处在其相应后缘110、210的上游。第一管组100和第二管组200的换热管段106、206中的每一个的内部流动通道分别可以通过内壁分割成多个离散流道,流道从管的入口端至管的出口端纵向地延伸了管的长度并且在第一管组100的歧管102、104的相应流体腔室与第二管组200的歧管202、204的相应流体腔室之间建立流体连通。
再次特别地参看图1,扁平管翅片式换热器10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折叠翅片20。每一折叠翅片20由翅片材料的单个连续条带形成,条带以带状蛇形方式紧密地折叠,由此提供大体上垂直于扁平换热管106、206延伸的多个窄间距翅片。制冷剂流R与空气流A之间的热交换通过换热管段106、206的外表面并且还通过折叠翅片20的翅片的换热表面而发生。在所描绘的实施方案中,每一带状折叠翅片20的深度至少从第一管组100的前缘108延伸至第二组200的后缘210。
本文中公开的多组、扁平管换热单元10被描绘为呈错流逆流布置,在该布置中,来自制冷剂蒸气压缩系统(未图示)的制冷剂回路(未图示)的制冷剂(标出为“R”)以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的方式与沿着由标出为“A”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流经换热器10的空气侧的冷却介质(最常见的是环境空气)成热交换关系来通过管组100、200的歧管和换热管段,冷却介质从换热管段106、206的外表面和折叠翅片20的翅片22的表面上经过。空气流首先横向地经过第一管组的换热管段106的上和下水平表面,并且接着横向地经过第二管组200的换热管段206的上和下水平表面。制冷剂以错流逆流布置传递至空气流,因为制冷剂流先通过第二管组200并且接着通过第一管组100。与错流或错流-平行流回路布置相比,具有错流逆流回路布置的多管组、扁平管翅片式换热器10得到了优良的热交换性能以及实现经由在第一管组100和第二管组200内实施各种宽度的管来管理制冷剂侧压力降的灵活性。
第二歧管104和204是纵向伸长的管状歧管,歧管以并排平行关系安置并且通过在平行的第二歧管的外壁之间延伸的板状物沿着纵向地延伸的分界面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多筒体(即,多总成)歧管总成220。取决于将要提供的所要间距(若有),可以对平行歧管104和204进行安置,使其相应外壁邻接或使其相应外壁成间隔关系。在一实施方案中,歧管总成220可以通过挤出工艺形成为一体化一件式单元。在一实施方案中,歧管总成220可以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歧管结合在一起来制成,例如通过焊接或钎焊,其中焊接或钎焊接头形成连接板状物。
现在参看图3,所描绘的双筒体歧管总成220的邻近的第二歧管104和204通过至少一个流体流动通道222连接成流体流动连通,使得制冷剂可以从第二管组200的第二歧管204的内部流体腔室216流动至第一管组100的第二歧管104的内部流体腔室116中。通常,在第二歧管104和204之间按纵向空间间隔设置多个流体流动通道222。然而,应理解,歧管104和204可以具有多个内部腔室(取决于制冷剂经过的遍数),并且仅一些相邻腔室可能需要通过内部流体流动通道222进行连接以在在管106和206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那些管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形成错流逆流构造。
可以将歧管的尺寸、制冷剂流量和压力降要求和结构考虑因素考虑进去视情况来选择流体流动通道222的特定数目、个别流体流动通道222的流动区域的尺寸和相邻流体流动通道222之间的纵向间距。通过举例进行说明,对于具有内径是在15至25毫米的范围中的管状歧管的歧管总成,歧管之间的流体流动通道将通常具有在2至4毫米的范围中的内径并且按20至50毫米的间隔来沿纵向间隔开。
本文中公开的方法提供了用于制造多歧管总成(例如双筒体歧管总成220)的方法,其中歧管总成的界定第一流体腔室116的第一歧管104与界定第二流体腔室216的第二歧管204之间成内部流体连通。现在参看图4A至图4D,方法包括形成具有第一歧管104和第二歧管204的歧管总成220,如图4A中所示,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通过第一歧管104的外壁与第二歧管204的外壁之间的板状物224沿着纵向地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在图4A中描绘的实施方案中,已通过挤出工艺来形成歧管总成220,其中金属坯件(例如但不限于铝合金坯件)挤出成一体化单片式双筒体管状歧管总成220。挤出的歧管总成220包括形成第一歧管104的第一管状筒体、形成第二歧管204的第二管状筒体以及沿着歧管总成的纵向范围将管状筒体接合的板状物224。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歧管104和第二歧管204中的一个的与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至少第一进入口226(如图4B中所示例如在第一歧管104中),并且接着形成与第一进入口226对齐的第一流体连通口230,如图4C中所示,第一流体连通口在分界面和第一歧管104与第二歧管204之间的板状物224处延伸穿过第一歧管104的壁和第二歧管204的壁。如果需要额外流体连通口230,那么在歧管104中形成与第一进入口226沿纵向间隔开的额外进入口226,以为形成与第一连通孔230沿纵向间隔开的额外流体连通口230提供通路。如果需要其它流体连通口230,那么重复过程,其中针对每一流体连通口230在第一歧管104中按沿纵向间隔开的间隔形成额外进入口226。然而,将理解,可以同时地形成多个进入口226。同样地,可以同时形成多个连通口230。
每一进入口226使得可以接近第一歧管的内部腔室116,使得孔形成工具225(在图4C中以虚线示出)可以形成穿过第一歧管104的壁、板状物224和第二歧管204延伸至第二歧管204的内部腔室216中的流体连通口230。每一流体连通口230界定在第一流体腔室116与第二流体腔室216之间延伸的流体通道222。可以使用单个孔形成工具在连续操作中形成每一进入口226和对应的对齐的流体连通口230。或者,可以使用两步操作来形成每一进入口226和对应的对齐的流体连通口230,其中用第一孔形成工具来形成进入口226,并且接着通过进入口226插入第二孔形成工具以便形成流体连通口230。
如果将形成的口具有圆形横截面,那么可以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口,其中口形成工具是钻子。然而,如果将形成的孔具有非圆形横截面,那么可以通过冲孔操作来形成孔,其中口形成工具是冲孔工具。在一实施方案中,该方法包括首先通过第一钻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第二钻孔操作来形成流体连通口。在一实施方案中,该方法包括首先通过冲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流体连通口。在一实施方案中,该方法包括首先通过第一冲孔操作来形成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第二冲孔操作来形成流体连通口。必须要理解,可能需要去毛刺操作,假使钻孔工具不具有设计特征。此外,冲孔工具可以用于圆形孔形成以提高制造效率。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密封地塞住每一进入口226。如图4D中所示,为了密封地塞住进入口226,将插塞232插入至进入口226中并且随后在换热器总成的钎焊期间在钎焊炉(例如可控气氛炉)中冶金地结合至歧管。插塞232具有柄234,柄的横截面形状符合进入口226的口的横截面形状并且被定尺寸以与进入口226的口成压入配合关系。另外,插塞232的柄234的长度可以近似歧管的壁的厚度,使得柄234的末端与歧管的内侧壁基本上齐平,借此插塞232的柄234过深地延伸至歧管的内部腔室中不会造成流扰动。插塞232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至柄234的末端的端盖236,端盖236的横截面尺寸(例如圆形端盖的直径)大于插塞柄234的对应横截面尺寸(例如圆孔进入口的直径)。端盖可以被构造以在插塞232完全插入至进入口226中时紧靠歧管的外表面并且将提供对插塞232的插入深度的额外控制。
本文中公开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具有两个以上歧管的多筒体歧管总成。例如,参看图5A,可以将本文中公开的方法应用于一体化挤出三筒体歧管总成320以在第一歧管104和第二歧管204各自的内部流体腔室116、216之间形成流体流动通道以及在第二歧管204和第三歧管304各自的内部流体腔室216、316之间形成流体流动通道。
参看图5B和图5C,该方法包括:例如如图5B中所示,在第一歧管104的壁中形成至少一个进入口326以及在第三歧管304的壁中形成至少一个进入口328;以及接着如图5C中所示,形成与进入口326对齐的流体连通口322,流体连通口延伸穿过第一歧管104的壁和第二歧管204的壁以及其间的板状物224;以及还如图5C中所示,还形成与进入口328对齐的流体连通口324,流体连通口延伸穿过第三歧管304的壁和第二歧管204的壁以及其间的板状物334。如果需要额外流体连通口322,那么可以在第一歧管104中从第一进入口326按纵向间隔开的间隔来形成额外进入口326以为在流体腔室116和216之间形成额外流体连通口322提供通路。如果需要额外流体连通口324,那么可以在第三歧管304中从第一进入口328按纵向间隔开的间隔来形成额外进入口328以为在流体腔室216和316之间形成额外流体连通口324提供通路。
每一进入口326使得可以接近第一歧管104的内部腔室116,使得可以插入孔形成工具225(在图5C中以虚线示出)以形成穿过第一歧管104的壁、板状物224和第二歧管204延伸至第二歧管204的内部腔室216中的流体连通口322。每一流体连通口322界定在第一流体腔室116与第二流体腔室216之间延伸的流体通道。每一进入口328使得可以接近第三歧管304的内部腔室316,使得可以插入孔形成工具225(在图5C中以虚线示出)以形成穿过第三歧管304的壁、板状物334和第二歧管204延伸至第二歧管204的内部腔室216中的流体连通口324。每一流体连通口324界定在第三流体腔室316与第二流体腔室216之间延伸的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口322和324可以相对于彼此以纵向交错的布置来形成,借此第二歧管204与第三歧管304之间的流体流动通道偏离第一歧管104与第二歧管204之间的流体流动通道而不是与流体流动通道对齐。另外,如果连接第一歧管104与第二歧管204的连通口322与连接第二歧管204与第三歧管304的相应连通口324对齐,那么可以通过口形成工具刺穿歧管104或304中的一个的外壁来形成对齐的连通口。
此外,分别连接歧管104、204和304、204的连通口322和324可以形成在不同的纵向位置中以将歧管204内的不同内部腔室216分别连接至歧管104和304内的内部腔室116和316。例如,如图6中所示,在图6中第二歧管204的内部腔室通过内壁205再分为下部腔室216-1和上部腔室216-2,连通口324可以沿纵向定位以在第三歧管304的内部腔室316与第二歧管204的下部腔室216-1之间提供流体流动连通,而连通口322可以沿纵向定位以在第二歧管204的上部腔室216-2与第一歧管104的内部腔室116之间提供流体流动连通。分别通向内部腔室116、216(216-1,216-2)和316的换热管106、206和306延伸至三筒体头部的剖视图图6中的页面中。连通口322和324的数目和尺寸可以不同并且高度依赖于两相制冷剂混合物中蒸气和液体的量来维持所要制冷剂流量分布和适当的压力差。
如上文关于如图4A至图4D中所示在双筒体歧管总成220中形成流体连通口230所论述,可以使用单个孔形成工具在连续操作中形成每一进入口326、328和对应的对齐的流体连通口322、324,或者,可以使用两步操作来形成每一进入口326、328和对应的对齐的流体连通口322、324,其中用第一孔形成工具来形成进入口326、328,并且接着通过进入口326、328插入第二孔形成工具以便形成流体连通口322、324。此外,如上文关于如图4A至图4D中所示在双筒体歧管总成220中形成流体连通口230所论述,可以使用钻子作为孔形成工具通过钻孔操作或使用冲孔机作为孔形成工具通过冲孔操作来形成每一进入口326、328和对应的对齐的流体连通口322、324。
如图5D中所示,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如上文关于双筒体歧管总成所论述的相同方式来密封地塞住每一进入口326、328。如图5D中所示,为了密封地塞住进入口326、328,将插塞232以压入配合插入至进入口326、328中并且随后在换热器总成的钎焊期间在钎焊炉(例如可控气氛炉)中冶金地结合至周围歧管壁。
在本文中公开的方法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形成连通口230、322、324,其中直径被定尺寸以使得歧管内径对连通口直径的比具有3至13(包括3和13在内)的范围中的值,并且可以选择连接相邻歧管的相邻连通口之间的纵向间距,使得连通口间距对歧管内径的比具有在0.5至4(包括0.5和4在内)的范围中的值,并且使得连通口间距对连通口直径的比具有在5至25(包括5和25在内)的范围中的值。
根据本文中公开的方法在具有多个歧管的一体化歧管总成的相邻歧管之间形成流体流动通道消除了对将歧管连接的U形弯头或互连管道的需要,在常规多歧管总成中通常需要U形弯头或互连管道来在歧管之间建立流体连通。因此,通过使用本文中公开的方法可以避免与将歧管连接的U形弯头或互连管道相关联的较高成本、较高腐蚀风险和较高泄漏风险以及通常与之相关联的手工钎焊的劳动。
虽然已参考如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来特别地展示并描述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希望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案,而是本公开将包括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实施方案。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制造歧管总成的方法,其中所述歧管总成的界定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歧管与界定第二流体腔室的第二歧管之间成内部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第二歧管沿着所述第一歧管的壁与所述第二歧管的壁之间的纵向地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歧管和所述第二歧管中的一个的与所述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第一进入口;
在所述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歧管的壁和所述第二歧管的壁的第一流体连通口,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在所述第一流体腔室与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第一流体通道;以及
密封地塞住所述进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挤出工艺使所述歧管总成形成为一体化歧管总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流体连通口包括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所述进入口和流体连通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流体连通口包括首先通过第一钻孔操作来形成所述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第二钻孔操作来形成所述流体连通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流体连通口包括首先通过冲孔操作来形成所述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钻孔操作来形成所述流体连通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流体连通口包括首先通过第一冲孔操作来形成所述进入口并且之后通过第二冲孔操作来形成所述流体连通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密封地塞住所述进入口包括将插塞以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的所述歧管成压入配合关系来插入至所述进入口中以及将所述所插入的插塞钎焊至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的所述歧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所插入的插塞包括端盖和柄,所述柄从所述端盖延伸至所述进入口中并且所述端盖邻接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的所述歧管的外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端盖钎焊至其中形成所述进入口的所述歧管的所述外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形成与所述第一进入口沿纵向间隔开的至少一个额外进入口;
在所述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歧管的壁和所述第二歧管的壁的至少一个额外流体连通口,所述至少一个额外流体连通口在所述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了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沿纵向间隔开的额外流体通道;以及
密封地塞住所述至少一个额外进入口。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进入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中的至少一个是非圆形的。
12.一种用于制造歧管总成的方法,其中所述歧管总成的界定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歧管与界定第二流体腔室的第二歧管之间以及界定第三流体腔室的第三歧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腔室之间成内部流体连通,所述方法包括:
形成所述歧管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第二歧管沿着所述第一歧管的壁与所述第二歧管的壁之间的第一纵向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并且所述第二歧管与所述第三歧管沿着所述第二歧管的壁与所述第三歧管的壁之间的第二纵向延伸的分界面以平行关系接合;
在所述第一歧管的与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第二歧管之间的所述第一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第一进入口;
在所述第一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歧管的所述壁和所述第二歧管的所述壁的第一流体连通口,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在所述第一流体腔室与第二流体腔室之间界定流体流动通道;
在所述第三歧管的与所述第二歧管与所述第三歧管之间的所述第二分界面完全对置的壁中形成第二进入口;
在所述第二分界面处形成延伸穿过所述第三歧管的所述壁和所述第二歧管的所述壁的第二流体连通口,所述第二流体连通口在所述第二流体腔室与第三流体腔室之间界定流体流动通道;以及
密封地塞住形成于所述第一歧管中的所述第一进入口和形成于所述第三歧管中的所述第二进入口中的每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歧管总成包括通过挤出工艺使所述歧管总成形成为一体化歧管总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歧管被分割成第一内部腔室和第二内部腔室,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形成了在所述第一歧管的内部腔室与所述第二歧管的所述第一内部腔室之间进行连接的流体流动通道,并且所述第二连通口形成了在所述第三歧管的内部腔室与所述第二歧管的所述第二内部腔室之间进行连接的流体流动通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进入口和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中的至少一个是非圆形的。
1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制造的歧管总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歧管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每一个具有内径并且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口具有直径,所述直径被设定尺寸,使得对于所述第一歧管和所述第二歧管中的每一个,所述歧管内径对所述连通口直径的比具有在3至13的范围中的值。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歧管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每一个具有内径并且选择连接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的相邻连通口之间的纵向间距,使得对于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每一个,连通口间距对所述歧管内径的比具有在0.5至4的范围中的值。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歧管总成,其中所述连通口间距对所述连通口直径的比具有在5至25的范围中的值。
2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制造的歧管总成。
CN201480027672.XA 2013-05-15 2014-05-12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Pending CN1053784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23591P 2013-05-15 2013-05-15
US61/823591 2013-05-15
PCT/US2014/037633 WO2014186251A1 (en) 2013-05-15 2014-05-12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ple manifold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communication port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416A true CN105378416A (zh) 2016-03-02

Family

ID=50897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7672.XA Pending CN105378416A (zh) 2013-05-15 2014-05-12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0542B2 (zh)
EP (1) EP2997322B1 (zh)
CN (1) CN105378416A (zh)
WO (1) WO20141862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235A (zh) * 2017-08-28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闭式冷却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36189B1 (en) 2015-11-30 2019-01-0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US11774178B2 (en) * 2020-12-29 2023-10-03 Goodman Global Group, Inc. Heat exchanger for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8081A (en) * 1993-10-12 1994-09-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automotive condenser
JP2001174191A (ja) * 1999-12-20 2001-06-29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熱交換器
CN2769823Y (zh) * 2005-02-04 2006-04-05 杨秉惠 一种汽车空调冷凝器
EP1657513A1 (en) * 2004-11-16 2006-05-17 Sande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O2007037670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Seasonair (M) Sdn Bhd Heat exchanger
CN201129963Y (zh) * 2007-11-09 2008-10-08 欧阳秀群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单元体及叠加式空调热交换器
CN201885609U (zh) * 2010-01-28 2011-06-29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WO2012071196A2 (en) * 2010-11-22 2012-05-31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le tube bank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8469A (en) 1992-04-02 1993-08-24 Saes Pure Ga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residual hydrogen from a purified gas
US5666840A (en) 1996-06-13 1997-09-1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iercing two aligned holes in a hydroformed tube
DE19705073C1 (de) 1997-02-11 1998-11-12 Josef Kroener Doppelrohrsystem
JP4438203B2 (ja) 2000-09-12 2010-03-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パイプの穴開け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159285A (ja) 2004-12-08 2006-06-22 Sango Co Ltd 屈曲2重管の孔開け方法
US7513246B2 (en) * 2006-05-11 2009-04-07 Gm Global Technoloy Operations, Inc.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device and system
US20080023184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20100270012A1 (en) 2006-09-25 2010-10-28 Korea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Corporation Automotive heat exchanger to the unification of header and tank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7946036B2 (en) 2006-09-28 2011-05-2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anifold for a heat exchanger
WO2008064199A1 (en) 2006-11-22 2008-05-2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channel evaporator with flow separating manifold
US7460369B1 (en) 2007-06-01 2008-12-0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Counterflow microchannel cool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090025405A1 (en) 2007-07-27 2009-01-2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Economized Vapor Compression Circuit
US7921558B2 (en) 2008-01-09 2011-04-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Non-cylindrical refrigerant condui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100300667A1 (en) 2009-06-01 2010-12-0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or tube and end cap subassembly
US8464782B2 (en) 2009-10-20 2013-06-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anifold fluid communication plate
US20110174472A1 (en) * 2010-01-15 2011-07-21 Kurochkin Alexander N Heat exchanger with extruded multi-chamber manifold with machined bypass
US8403902B2 (en) * 2010-05-18 2013-03-26 Kci Licensing, Inc. Reduced-pressure medical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a moisture processing device
EP3767219A1 (en) * 2011-10-19 2021-01-20 Carrier Corporation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130220562A1 (en) * 2012-02-29 2013-08-29 Steven Michael Jenkins Adjustable panels, systems,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8081A (en) * 1993-10-12 1994-09-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automotive condenser
JP2001174191A (ja) * 1999-12-20 2001-06-29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熱交換器
EP1657513A1 (en) * 2004-11-16 2006-05-17 Sande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CN2769823Y (zh) * 2005-02-04 2006-04-05 杨秉惠 一种汽车空调冷凝器
WO2007037670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Seasonair (M) Sdn Bhd Heat exchanger
CN201129963Y (zh) * 2007-11-09 2008-10-08 欧阳秀群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单元体及叠加式空调热交换器
CN201885609U (zh) * 2010-01-28 2011-06-29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WO2012071196A2 (en) * 2010-11-22 2012-05-31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le tube bank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235A (zh) * 2017-08-28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闭式冷却塔
CN109425235B (zh) * 2017-08-28 2020-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闭式冷却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97322A1 (en) 2016-03-23
WO2014186251A1 (en) 2014-11-20
US10830542B2 (en) 2020-11-10
EP2997322B1 (en) 2020-12-23
US20160116230A1 (en)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25855A (en)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USRE35742E (en)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EP2948724B1 (en) Multiple tube bank heat exchange unit with manifold assembly
US9322602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plate-like fins and a plurality of flat-shaped heat transfer pipes orthogonal to the plate-like fins
US4825941A (en)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US20060168812A1 (en) Method of forming heat exchanger tubing and tubing formed thereby
CN104081147A (zh) 多管组热交换器总成以及制造方法
US6823933B2 (en) Stacked-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EP2810014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US10690420B2 (en) Heat exchange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CN107869930A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组件、换热器和模具
CN105121988A (zh) 折叠管多组热交换单元
CN104169673A (zh) 使用具有内流动改变件和外腔室组件的管状结构的热交换器
US5246064A (en)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US5190100A (en)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KR102228486B1 (ko) 미세 채널 기반 열 교환기
CN101655323A (zh) 交叉逆流热交换器组件
JPH0571884A (ja) コア深さの小さい熱交換器
CN105378416A (zh) 用于制造具有内部连通口的多歧管总成的方法
CN1938554A (zh) 热交换器
JP2006162245A (ja) 高圧ヘッダー及び熱交換器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574737B2 (ja) 熱交換器
JP5396255B2 (ja) 熱交換器
CN110345780A (zh) 换热器
JP2008180479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