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0513A -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50513A CN105350513A CN201510888316.3A CN201510888316A CN105350513A CN 105350513 A CN105350513 A CN 105350513A CN 201510888316 A CN201510888316 A CN 201510888316A CN 105350513 A CN105350513 A CN 1053505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layer
- construction method
- foundation
- type compo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它适用于对“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土地基加固,它先对待施工区域的地基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软弱土地基是否满足该工法的上述施工条件;随后进行针对性的施工方案设计,然后在待施工区域打设由内层桩体、中层网筒和外层透水土工膜构成的加固桩,加固桩底端嵌入到稳定持力端层中,加固桩顶端伸出地层面外,加固桩施工完毕后,在加固桩顶端铺设复合垫层并进行路基坪填筑,最后进行上部结构层施工。本施工方法适合于解决“只在15m左右深度附近找到一层可靠稳定的桩端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土地基加固难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土地基加固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包括对新建及改建客运货运铁路、市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对城市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公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公路交通以及对机场、港口码头、物流基地、电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下深基坑工程、湿地景观改造等大型场地工程的软土地基进行加固。
传统的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手段或功能相对单一,从途径和方式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排水固结方式,如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等被动排水固结方式及真空预压等主动排水固结方式,这类技术手段最终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控制沉降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只适合较浅层的、对复合地基承载能力要求不高的、尤其对沉降控制要求不高的软土地基加固;另一类是利用桩体加固手段,与桩间土体共同形成一种复合地基来提高地基综合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加固桩体大致可分为:⑴低强度的散体桩或粒料桩,如挤密碎石垫层、挤密碎石桩、灰(水泥)土挤密桩等;⑵中等强度和整体性较好的柔性桩,如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等;⑶强度和整体性更好的半刚性、刚性桩,如素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等,这类加固桩手段,见效快,但需要依赖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一层或多层较好天然地基持力端层。还有,已知的非排水桩加固手段均存在一较为突出的弱点:桩间土体不能随时间推移继续得到改善,后期还会出现加固效果衰减的可能。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强,工程实践也日益丰富,相关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手段也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手段大体呈三种趋势或归类,分别为单一式、组合式、复合式等三种型式,单一式即对既有的成熟的某一地基加固手段进行加强;组合式即采用两种或以上既有地基加固手段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型加固技术,又可分为上下组合、并列组合等两种;复合式即围绕某一种既有地基加固手段,借助某些辅助手段对其进行结构或性能上的改进复合,使之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新方法或新手段,又分为分层复合、物理化学复合、增强复合等三种形式,其中复合式是复合地基技术创新的主流。
经统计,复合式桩技术中采用的主体形式有刚性桩、素混桩、透水混凝土桩、CFG桩、碎石桩、钻孔桩等6种;所采用的辅助形式或手段有散体桩、搅拌桩、旋喷桩、排水板、筏板等5种;芯材主要形式有劲芯(通常指钢混)、砼芯、碎石、轻混等4种;围护或侧限主要形式有土工袋、轮胎、PVC管等3种形式;桩体增强手段主要形式有注浆、插筋、电渗、高聚物、水平加筋等5种。
对于软土地基处理的问题无论是传统技术手段还是新型技术手段都是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发展和创新:
(1)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复合地基综合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
对策措施:①对粒料桩来讲,需要增强桩体周边围护能力,有效控制桩体鼓胀变形,防止侧胀破坏,降低桩体应力消散,有效改善桩体受力状态、提升受力能力;②给桩体增设强大排水能力,加速桩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提高软土体自身固结度,提升软土地基综合物理力学性能;
(2)如何在确保地基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填土允许高度、加快填土速度、有效缩短工期:
对策措施:通过增设加筋措施,使散体桩转化为整体性好的柔性桩,同时设法增强桩体抗剪能力,增强桩体排水能力,提高软土地基前期固结度,从根本上改善桩间土体性能,从而显著提升桩间土体竖向和侧向土拱效应;
(3)如何保持后期长久加固效果,甚至还能使工程性能长期得到持续性改善:
对策措施:加强桩体排水能力,并且使桩间软土能够得到长期持续的排水固结,从根本上改善软土地基工程性能;
(4)深厚软土地基大致可简化为三种模式:最好一种模式是在桩体能够确保发挥自身性能的深度范围内遇到足够稳定和厚度的良好桩端持力端层;稍差一点的模式是在桩体能够确保发挥自身性能的深度范围内没有遇到足够稳定和厚度的良好桩端持力端层,但存在多层强度和稳定性好的持力夹层;最差一种模式是在桩体在深度范围内即遇不到足够稳定和强度的良好桩端持力端层,也遇不到多层甚至一层稳定且足够强度的透镜体持力端层,桩体基本上以悬浮状态全部处在软弱地基层中。
对策措施:准确分析深厚软土地基的性质特征,找出并充分利用软土地基中的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选择使用能够很好利用这些条件的复合地基结构形式和加固方法。通常具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尽可能放大地基条件所能够产生的端承力或侧阻力,加粗桩体直径、提高桩体竖向承受或传递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另一种是尽量减少甚至完全摆脱对地基中所遇到持力端层的依赖,尽力提高对软弱土层排水固结能力,从而直接提高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抗压缩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是一种在“15m深度左右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加固的施工工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对待施工区域的地基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软土地基特征满足“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施工条件;
2)在待施工区域打设加固桩,加固桩底端嵌入到位于软弱土层下部的持力端层中,加固桩顶端伸出软弱土层至地表外,所述加固桩沿径向分三层布置,分别包括内层桩体、中层网筒和外层透水土工膜;所述网筒为改性聚乙烯材料或改性聚丙烯材料制成的网片围成;
3)加固桩施工完毕后,在加固桩顶端铺设复合垫层,复合垫层包括碎石下垫层、钢塑土工格栅及碎石上垫层;
4)待复合垫层施工完毕后,按不同工程性质和技术要求,在复合垫层上方进行路基填筑;
5)待路基填筑完成后,进入沉降稳定期,在给定周期期内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性分析判断,待填筑层的沉降稳定观测分析结果满足结构层铺设条件后,进行上部结构层施工。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网片包裹在所述桩体径向外壁,所述网片径向一侧边叠压在所述网片径向另一侧边上。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网片包裹在所述桩体径向外壁,所述网片径向一侧边与径向另一侧边通过扎带拼接。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网片沿轴向设置有多节段,相邻节段的网片通过扎带进行拼接。
进一步地,所述扎带包括扎条和锁口,所述扎条的一侧面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倒齿,所述锁口设置在所述扎条一端,所述锁口可在所述扎条上进行单向移动,并锁紧。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透水土工膜包设在所述网筒径向外壁,所述透水土工膜的接缝搭接宽度不小于5cm。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内层桩体为粒料桩。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桩外径为0.5~0.8m,所述加固桩长度为10~18m,所述加固桩按三角形或矩形布置,桩间距为1.6~2.0m,所述加固桩嵌入15m深度左右稳定可靠持力端层中不小于1m;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桩顶端伸入到所述碎石下垫层底面,所述钢塑土工格栅位于所述碎石下垫层顶面和碎石上垫层底面之间,所述路基填筑在所述碎石上垫层顶面,所述路基截面呈等腰梯形。
本发明是一种针对“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体地基进行地基加固的施工工法,这种工法能够形成一种由多个加固桩形成群桩复合加固地基,而构成群桩复合加固地基的单体——加固桩是在传统粒料桩体外增设由中层网筒和外层透水土工膜组成的强力网筒结构层,可显著增强桩体的围护能力和,并具有持久的排水固结能力。
本发明的加固地基施工方法的创新理念是“在深厚软土地基中15m左右的深度范围内寻找到一层足够好的持力端层,然后借助于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加固桩良好的竖向传力能力将持力端层的端承力充分传递到复合地基垫层上”来实现复合地基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的显著提高,其最大价值在于借助于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加固桩将深层持力端层所具有的良好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适用于解决上述困难条件的深厚软土地基的加固难题,对提高填土速度、填土允许高度、显著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复合地基综合性能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施工后的复合地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加固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扎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专利是针对在“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地层组合的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地基加固的一种施工方法,参考图1,该施工方法所形成的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包括多个沿竖向插入软弱土层中的加固桩1,加固桩1底端伸入到位于软弱土层8下部的稳定持力端层7中,加固桩1顶端伸出软弱土层8至地面外,加固桩1顶部设置有复合垫层,路基5填筑在复合垫层顶面上。
该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待施工区域的地基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软弱土层的地层组合满足“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组合地层的施工条件:
先进行地质勘探,通过划分地层,取样试验获取容重、抗剪、抗压等重要物理力学参数,勘探深度建议不小于30m,且满足0.1附加应力和自重应力比要求;根据勘测数据,对20m深度范围内对各层土层进行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承载能力、沉降控制能力分析,重点对软土层中持力夹层和厚层持力端层(若有)进行单层和多层叠加下的稳定性、承载能力、沉降控制能力分析,根据分析数据,即可分析得出地层组合是否满足上述所述使用条件的衡量标准,所述可靠持力端层可以为基岩、中密~密实砂层、卵砾石层或硬塑粘性土层等,其参考标准为基岩、中密~密实砂层或卵砾石层等,稳定厚度不小于3m,极限承载力不小于500KPa;硬塑粘性土层,稳定厚度不小于5m,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50KPa。
2)在待施工区域打设加固桩1:
在进行施工加固桩1前,先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地层组合进行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并同步进行压缩沉降变形观测试验,进行试验的试桩桩径采用0.5m,初始试验桩长按嵌入稳定持力端层不小于1m考虑,初始试验桩间距暂时以常规1.8m左右为宜,压缩变形观测试验重点在施加不小于2倍设计应力值范围内的压缩变形值,以确定加固桩1的长度;另外,还需要根据工程所需附加应力荷载及稳定要求、承载力要求和沉降控制要求,综合利用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试桩现场试验参数,检算确定最终桩间距;
待上述桩径、桩长及桩间距确定好后,开始对加固桩1进行施工,加固桩1底部嵌入到稳定持力端层7中,顶端伸出软弱地基8至地表外;
该加固桩1使用方法设计方案中的桩长、桩间距与上述试桩试验相同,具体为:加固桩1外径为0.5~0.8m,加固桩1长度为10~18m,加固桩按三角形或矩形布置,桩间距为1.6~2.0m,嵌入15m深度左右稳定可靠持力端层中不小于1m;
本实施例的加固桩1沿径向分三层布置,分别包括内层桩体11、中层网筒12和外层透水土工膜13;网筒12为改性聚乙烯材料或改性聚丙烯材料制成的网片围成(参考图2);
加固桩施工完成后,分段抽取1个加固单元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和压缩沉降变形观测试验,1个加固单元分别指由3根或4根桩组成的三角形或矩形等基本布桩单元,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和压缩沉降变形观测试验的荷载最大值按2倍设计荷载考虑;
3)加固桩施工完毕后,在加固桩1顶端铺设复合垫层,复合垫层包括碎石下垫层2、钢塑土工格栅3及碎石上垫层4,复合垫层对应厚度参考值“30cm+1层+30cm”;
4)待复合垫层施工完毕后,按场坪、市政道路、公路、铁路等不同工程性质和技术要求,在复合垫层上方进行路基5填筑,不同工程有不同的填筑技术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具体按相关规范规程执行;
5)路基5填筑完成后,需给出一段沉降稳定期,在给定周期期内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性分析判断,待填筑完成后的路基5沉降稳定观测分析结果满足结构层铺设条件后,进行上部结构层施工。
本实施例中,加固桩1的内层桩体11为粒料桩,其粒料提倡采用强度较好的建筑废料垃圾——混凝土块,混凝土块采用碎石机械破碎制成,筛除细粒成份,形成粒径级配良好的人工碎石料。这样可充分利用建筑弃渣或建筑垃圾,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是一种切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而加固桩1的中层网筒12为一层厚度为2~4cm的改性聚乙烯材料或改性聚丙烯丝条粘结而成的强力网片材料制成,网片包裹在桩体径向外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网片径向一侧边设置在网片径向另一侧边之上,即网片的拼接面局部重叠,重叠宽度不小于5cm;另一种方式为:网片径向一侧面与径向另一侧面通过扎带6拼接,参考图3,该扎带6包括扎条61和锁口62,扎条61的一侧面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倒齿,锁口62设置在扎条61一端上并可沿扎条61进行单向移动,网片的拼接面拼接时,不带锁扣62的扎条61一端依次穿过网片的两个拼接面,随后扎条61穿进位于扎条61另一端的锁口62,拉紧扎条61,使扎条61单向锁紧,即可完成网片的两个拼接面的相互拼接。当网片沿长度方向不足时,可沿轴向设置有多节段网片,相邻节段的网片通过扎带进行拼接,以和桩体长度相匹配。采用节段式网片可沿在厂家进行预制呈网筒结构,现场采用扎带拼接,且此种拼接式网筒具有更好的竖向抗拔和横向抗剪能力。
位于加固桩1最外层的透水土工膜13包设在网筒12径向外壁,透水土工膜13的接缝搭接宽度不小于5cm,该透水土工膜13具有抗拉、抗刺破性能好的特点,能为桩体11提供良好的围压;且外层透水土工膜13还具有良好的透水阻泥功能,其孔隙大小可根据黏粒粒径级数选择,这就确保了复合网筒结构的强大排水能力更加持久。
本专利是针对在“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土地基的一种创新加固方法,并侧重以下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
首先,复合地基承载能力不足问题:这一问题是由加固桩体承载能力不足和桩间土承载能力不足等两方面引起,其中提高加固桩体的承载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传统碎石桩、砂石桩等粒料桩其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偏弱是由于桩体缺乏有效侧向围压或约束,在竖向集中荷载通过桩体向深层传递时,会产生“侧胀变形”而使桩体破坏,进而应力消散,本专利桩体结构形式采用一种强力网筒对粒料等桩体增设围护措施,来提供有力侧向约束,从而使其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其次,复合地基沉降控制能力不强问题:这一问题同样是由加固桩体自身压缩变形过大和桩间土、桩端土固结度不高抗压缩能力不足等两方面引起,而传统粒料桩体采用的是散体材料,较之整体性好的柔性桩、半刚性桩甚至刚性桩等其抗压缩变形能力尤显不足,在对桩体增设强力网筒结构后能使“侧胀变形”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抗压缩变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外一方面在给加固桩体增设强力围护措施的同时也增设了功能强大的排水结构,使桩体同时具备了强大而持久的排水固结作用,能显著提高桩间及桩底土层的固结程度和抗压缩变形能力,这样就能从上述两个方面实现复合地基沉降控制能力的大幅提高;
再次,复合地基稳定性差问题:这取决于桩体的抗滑移能力,即桩体抗剪切能力,而在粒料桩等散体桩增设加筋措施可实现这种效果,本专利桩体外表增设了一种改性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材料形成的网筒结构,这种材料的显著优势就是抗剪能力强;
另外,缩短沉降稳定周期,加快施工进度方面:这取决于在附加应力施加后沉降收敛速度,分两种状况,一是对不具排水固结能力的桩体加固措施,取决于加固桩自身抗压变形能力和填筑土的压密程度;二是对具备排水固结能力的桩体加固措施,取决于排水固结能力的强弱和持续作用周期;本专利对于排水固结能力不强的碎石桩等粒料桩增设了强力排水固结措施,是通过中层网筒12和外层透水土工膜13形成的极其通畅的排水通道和长久保持能力实现的,其在200~250KPa(20~25T/m2)的常规径向或竖向压力下,断面空隙率仍保持在60%左右,而实际应用的应力环境中远低于上述压力,其断面空隙率更高,排水固结能力更强;而且,在桩体外围增设中层网筒12和外层透水土工膜13后,其表面积更大,通道孔隙更大,因此综合透排水能力更强,由于其抗变形能力更强,因此这种强大排水能力更加持久,是现有碎石桩等粒料桩所不具备的,也是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桩等传统加固技术以及布袋(注浆)桩、土工(膜)袋装桩等新型加固技术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即使与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等专门传统排水手段相比,其排水能力也更加突出,从而能快速发挥且长久保持桩间土体的排水固结作用,既能发挥直接置换作用、快速固结作用,加快施工进度,又能在工后长期持续保持固结作用,提高复合地基加固效果;
还有其它方面:复合地基加固桩与桩间土的共同受力效果、复合地基结构及其加固效果的耐久性等等也都是提高加固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复合地基桩体结构的突出凹凸粗糙表面特征更有利于桩、土共同受力,桩体所采用的透水土工膜、网片的高强抗老化能力确保了复合地基结构和加固效果的耐久性,其外表面透水土工膜的有效阻泥功能保证了排水固结作用的长久持续性。
本发明是针对“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深厚软土地基加固,主要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加固桩体更好的应力竖向传递能力与桩顶垫层、特定地层组合形成一种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地基层来解决这一类深厚软土地基的加固难题,是一种地基加固工法的创新,可称之为“端承式复合地基加固方法”。
本实施例的加固桩1顶端伸入到碎石下垫层2底面,钢塑土工格栅3位于碎石下垫层2顶面和碎石上垫层4底面之间,路基5填筑在碎石上垫层4顶面,路基5截面呈等腰梯形。钢塑土工格栅3和网筒结构都具有很好的抗剪、抗拉性能,可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维抗剪体系,与桩间土一起形成立体土拱效应,与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甚至素混凝土桩和只有平面加筋垫层形成的复合地基结构相比,稳定性更好,可填筑高度更高,可填土速度更快。
本施工方法的创新理念是“借助于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粒料桩良好的竖向传力能力将深层良好持力端层的承载能力和沉降控制能力充分传递到复合地基垫层上,来解决持力端层埋藏过深的深厚软土地基的加固难题”。
本施工方法的最大价值在于,在上述特殊的困难地基条件下,能充分挖掘该新型结构桩体对深层持力端层的优良传力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对待施工区域的地基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软弱地基符合“15m深度左右具有稳定可靠持力端层,而持力端层以上以深厚软土层为主”的施工条件;
2)在待施工区域打设加固桩(1),加固桩(1)底端嵌入到位于软弱土层下部的稳定持力端层(7)中,加固桩(1)顶端伸出软弱土层(8),所述加固桩(1)沿径向分三层布置,分别包括内层桩体(11)、中层网筒(12)和外层透水土工膜(13);所述网筒(12)为改性聚乙烯材料或改性聚丙烯材料制成的网片围成;
3)加固桩施工完毕后,在加固桩(1)顶端铺设复合垫层,复合垫层包括碎石下垫层(2)、钢塑土工格栅(3)及碎石上垫层(4);
4)在复合垫层施工完毕后,按不同工程性质和技术要求,在复合垫层上方进行路基(5)填筑;
5)待路基(5)填筑完成后,进入沉降稳定期,在给定周期期内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性分析判断,待填筑层的沉降稳定观测分析结果满足结构层铺设条件后,进行上部结构层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网片包裹在所述桩体(11)径向外壁,所述网片径向一侧边叠压在所述网片径向另一侧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网片包裹在所述桩体(11)径向外壁,所述网片径向一侧边与径向另一侧边通过扎带(6)拼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加固桩的透水土工膜(13)包设在所述网筒(12)径向外壁,所述透水土工膜(13)的接缝搭接宽度不小于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网片沿轴向设置有多节段,相邻节段的网片通过扎带(6)进行拼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6)包括扎条(61)和锁口(62),所述扎条(61)的一侧面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倒齿,所述锁口(62)设置在所述扎条(61)一端,所述锁口(62)可在所述扎条(61)上进行单向移动,并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桩体(11)为粒料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桩(1)外径为0.5~0.8m,加固桩(1)长度为10~18m,所述加固桩(1)按三角形或矩形布置,桩间距为1.6~2.0m;所述加固桩(1)嵌入15m深度左右稳定可靠持力端层中不小于1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桩(1)顶端伸入到所述碎石下垫层(2)底面,所述钢塑土工格栅(3)位于所述碎石下垫层(2)顶面和碎石上垫层(4)底面之间,所述路基(5)填筑在所述碎石上垫层(4)顶面,所述路基(5)截面呈等腰梯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88316.3A CN105350513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88316.3A CN105350513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50513A true CN105350513A (zh) | 2016-02-24 |
Family
ID=5532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88316.3A Pending CN105350513A (zh) | 2015-12-04 | 2015-12-04 |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50513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35372A (zh) * | 2016-03-09 | 2016-07-06 |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超前检测方法 |
CN106939611A (zh) * | 2017-04-19 | 2017-07-11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端承型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677715A (zh) * | 2018-05-30 | 2018-10-19 | 刘刚 | 一种公路桥梁路基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
CN112281801A (zh) * | 2020-11-03 | 2021-01-29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淤泥质土质增阻性钢管桩地基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3481966A (zh) * | 2021-06-09 | 2021-10-08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土地基排水固结结构和方法 |
CN118110154A (zh) * | 2024-04-29 | 2024-05-31 | 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多重固废协同增强软基结构、模具和制备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6609A (ja) * | 2003-11-13 | 2005-06-09 | Okutama Kogyo Co Ltd | 地盤改良方法 |
CN201610256U (zh) * | 2010-03-09 | 2010-10-20 | 杨光 | 一种扎带 |
CN102155009A (zh) * | 2011-05-23 | 2011-08-17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极软土地基加固的碎石桩及其施工方法 |
CN201952698U (zh) * | 2011-03-07 | 2011-08-31 | 冯守中 | 利用土工织物散体桩加固的路基结构 |
CN102304913A (zh) * | 2011-07-04 | 2012-01-04 | 绍兴文理学院 | 软土地基lcsg桩与真空预压联合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CN102465524A (zh) * | 2010-11-11 | 2012-05-23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双重径向网笼砂石桩及其施工工艺 |
CN202466345U (zh) * | 2012-03-19 | 2012-10-0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速铁路岩溶地基的加固结构 |
-
2015
- 2015-12-04 CN CN201510888316.3A patent/CN1053505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6609A (ja) * | 2003-11-13 | 2005-06-09 | Okutama Kogyo Co Ltd | 地盤改良方法 |
CN201610256U (zh) * | 2010-03-09 | 2010-10-20 | 杨光 | 一种扎带 |
CN102465524A (zh) * | 2010-11-11 | 2012-05-23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双重径向网笼砂石桩及其施工工艺 |
CN201952698U (zh) * | 2011-03-07 | 2011-08-31 | 冯守中 | 利用土工织物散体桩加固的路基结构 |
CN102155009A (zh) * | 2011-05-23 | 2011-08-17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极软土地基加固的碎石桩及其施工方法 |
CN102304913A (zh) * | 2011-07-04 | 2012-01-04 | 绍兴文理学院 | 软土地基lcsg桩与真空预压联合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CN202466345U (zh) * | 2012-03-19 | 2012-10-0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速铁路岩溶地基的加固结构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35372A (zh) * | 2016-03-09 | 2016-07-06 |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超前检测方法 |
CN106939611A (zh) * | 2017-04-19 | 2017-07-11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端承型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677715A (zh) * | 2018-05-30 | 2018-10-19 | 刘刚 | 一种公路桥梁路基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677715B (zh) * | 2018-05-30 | 2019-08-27 | 刘刚 | 一种公路桥梁路基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
CN112281801A (zh) * | 2020-11-03 | 2021-01-29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淤泥质土质增阻性钢管桩地基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3481966A (zh) * | 2021-06-09 | 2021-10-08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土地基排水固结结构和方法 |
CN118110154A (zh) * | 2024-04-29 | 2024-05-31 | 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多重固废协同增强软基结构、模具和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50513A (zh) |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
CN105297571B (zh) | 一种泥岩填方路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445396B (zh) | 一种高液限土路段的高填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 |
CN107119520A (zh) | 滨海滩涂软基复合式换填结构及处治方法 | |
CN104532712A (zh) | 一种防治公路软岩路基沉降变形病害的设计方法与结构 | |
CN202969393U (zh) | 一种公路高填方涵洞的加筋减载结构 | |
CN110306586A (zh) | 一种用于传统建筑的地基加固方法 | |
CN105200973A (zh) | 一种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方法 | |
CN106894432A (zh) | 一种桩承变刚度加筋垫层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507227A (zh) | 一种新型大直径复合结构桩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
CN105781556A (zh) | 一种盾构下穿浅覆土城市景观湖的施工方法 | |
CN111005278B (zh) | 一种局部加筋路堤的快速修复加固方法 | |
CN105507102B (zh) | 一种用废旧塑料编织袋加固路基的施工方法 | |
CN205314083U (zh) | 一种新型大直径复合结构桩加固地基 | |
CN205116204U (zh) | 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桩板的路基结构 | |
CN104480956B (zh) | 一种小直径模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 |
CN104695419A (zh) | 一种软土土基的施工方法 | |
CN206800092U (zh) | 滨海滩涂软基复合式换填结构及滨海软土路基 | |
CN205314120U (zh) | 一种新型侧阻式复合加固地基 | |
CN206233257U (zh) | 一种加固倾斜软基的组合型复合地基 | |
CN210238543U (zh) | 一种倾斜坡面分层回填强夯整平结构 | |
CN105544502A (zh) | 一种新型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桩施工工法 | |
CN205242393U (zh) | 一种新型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桩 | |
CN105507228A (zh) | 一种新型悬浮式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 |
AU2021102288A4 (en) | Composite Replacement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for Soft Base of Coastal Mudfla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