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723A -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40723A
CN105340723A CN201510740539.5A CN201510740539A CN105340723A CN 105340723 A CN105340723 A CN 105340723A CN 201510740539 A CN201510740539 A CN 201510740539A CN 105340723 A CN105340723 A CN 105340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red
odor type
soft rice
so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05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存龙
罗龙
韦永贵
董卓娅
张晓磊
杨芬
陶永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5107405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407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40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ybridisation; Artificial pollination ; Fert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4Processes of selection involving genotypic or phenotypic markers; Methods of using phenotypic markers for sele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筛选含有具有剂量效应的红米基因R,并含等位的香味基因a和等位的软米基因s的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2)以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选育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保持系和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3)以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选育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恢复系;4)以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恢复系为父本,组配成产量高、适应性广,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本发明选育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不仅香味浓郁,稻米种皮红色,产量高,而且米饭柔润,不回生,冷热均可食用。

Description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具体是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红米,是指花色苷或花青色素在稻米种皮、果皮内大量累积,从而使糙米呈现红色等颜色,因外表红色而得名,是一种药食兼用,具有诸多保健功效的珍贵稻米,因此,也称药米、补血米、月米、长寿米、贡米和珍珠米。《本草纲目》记载,“红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胃、明目活血”之功效。试验报道,红米富含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高0.5-3倍,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淄醇以及胡萝卜素等药物成份,这些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主要富集在色素中。因此,红米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改善缺铁性贫血、抗应激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证明,红米具有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HDL)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对有氧自由基引起的疾病具有防治的功效,还具有抑制癌细胞、抗肿瘤及免疫赋活作用,对老年补钙、儿童增高、长智有益,具有强筋壮骨、补血养颜之功效。因此,通过吃红米饭补硒、钙等人体所需的中、微量元素,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经济、安全的途径。
香稻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和钙、磷、铁以及丰富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改善新陈代谢,是治疗坏血病、过敏性疾病、急慢性疾病的辅助药物,还能健全毛细血管,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定疗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香米能润心肺,和白药,久服轻身延年”。同时,香米饭香味浓馥,米粒晶莹,米饭芬芳而深得消费者的青睐,以香米酿成的香米酒,醇香满口,酒品质也佳。具有香味的稻米,拥有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经济价值甚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将从单一粮食转向多样化的优质食品来改进膳食结构,对既具营养,又有药用保健功能的食品更加关注和喜爱。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对抗衰老食品需求量更大。因此今后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浪潮中,作为药食兼用,具有保健功能的特种稻米更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因此,香味已成为稻米重要品质特征之一,含有香味的水稻育种也成为当前水稻育种的一个热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具有特殊食药保健作用的特种稻米研发更备受水稻育种科学的高度关注。
但传统的地方红米水稻老品种,绝大多数没有香味,米质偏硬,会回生,多数均是趁热吃,即使有香味的地方红米老品种,也因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叶片长软,极易倒伏,产量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地州市农业科研机构,把IR的矮杆、株叶型、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导入传统的红米水稻老品种进行改良,育成了许多具有矮杆、株型紧凑、丰产性较好等特点的红米常规水稻品种,产量比地方品种获得了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些地方还选育出红米杂交水稻,产量获得了更高的提升,积极推进了我国特种水稻育种的发展。然而,这些选育方法获得的品种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特别是没有香味,直链淀粉含量高,冷后会回生,食用口感差,多是趁热食用,以免冷后变硬,不易消化,特别是肠胃功能不好的,或者老年人都不敢多食用,形成好东西不敢经常吃的尴尬局面。
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天然宝库,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各种优异稻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拥有罕见的集香味、红米和软米三个品质性状为一体的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云南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籼稻类型,直链淀粉含量低,软胶稠度,低糊化温度,香味浓馥,米饭芬芳,柔润爽口,冷后不回生,不变硬,冷热均可食用,不易变馊,饭粒晶莹,富有光色等优质特性,古往今来就素有“贡米”之美誉,特别是具有药食兼用的香型红软米更是香型红软米中珍品。
为了选育出具有香味浓馥,米饭芬芳,柔润爽口,冷后不回生,不变硬,冷热均可食用,不易变馊,饭粒晶莹,富有光色等好的食用品质,同时,又既有特殊食药兼用,满足人们对既具营养,又有药用保健养生功能稻米需求,本发明申请人依托云南丰富的香型红软米资源,开展了云南特种稻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对香型红软米资源的杂种优势利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建了香型红软米杂交稻的选育方法,成功选育出多个品质优异的香型红软米杂交稻品种,对推进我国水稻育种事业特别是特种水稻开发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具有药食兼用作用的红米冷后回生变硬、口感差,普遍产量低,产量高一些的则没有香味等问题,提供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大量选育香味浓郁、米饭柔润,冷热均可以食用的高产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以满足市场对具保健养生作用的高品质红米日益提高的需求。
本发明的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中筛选含有具有剂量效应的红米基因R,并含等位的香味基因a和等位的软米基因s的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
2)把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中的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配合力高的水稻保持系II中,以香型、红米、软米、高配合力、具保持能力为标准,系谱选择得到配合力高且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以三系不育系IV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为父本杂交,选取后代中的不育株,以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为父本连续回交,以香型、红米、软米、雄性败育彻底、异交习性好为标准,选育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三系雄性不育系V;
3)把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中的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水稻恢复系VII中,以香型、红米、软米、高配合力、花粉量大、花期较长为标准,系谱选择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
4)以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为父本,组配成产量高、适应性广,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IX。
本发明的关键是用来配组杂交水稻的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这两者控制香味性状的基因必须等位,这两者控制软米的基因也必须等位,且这两者控制红米的基因最好有剂量效应。因此,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应含有等位香味基因,以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杂交,检测F1植株地上部和种子(F2)是否全部有香味来判断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的香味基因是否等位,当F1植株地上部和种子(F2)全部具有香味时,可判定香型红软米水稻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VI具有等位的香味基因,本发明称该基因为a;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应含有等位软米基因,通过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杂交,检测F1植株的籽粒(F2)含有的低直链淀粉含量来判断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的软米基因是否等位,当F1植株的籽粒(F2)均为软米时,可判定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具有等位的软米基因,本发明称该基因为s。而当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杂交后籽粒的红色比亲本深,则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的红米基因具有剂量效应,该基因在本发明中称为R。即,以所述香型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所述香型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杂交,种植杂交种子,得到植株地上部和种子(F2)全部具有香味且籽粒含有的低直链淀粉含量一致的表现型,同时籽粒的红色比两个亲本都深,以此鉴定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含有具有剂量效应的红米基因R,并含等位的香味基因a和等位的软米基因s。
步骤2)和步骤3)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分别实施。
所述红米,是指花色苷或花青色素在稻米种皮、果皮内大量累积,从而使糙米呈现红色。
所述香型是指水稻的地上部,包括籽粒、叶片、茎杆等均有香味。
所述软米是指水稻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水稻籽粒煮熟后,米饭柔润,冷热均可以食用,不回生变硬。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优选为15.0-18.0%。
所述产量高是指比一般红米品种的产量高30%以上,比一般杂交水稻产量高5%以上。
所述适应性广是指比一般红米品种更适宜在不同海拔、纬度,不同生态气候推广种植。
所述具保持能力是以该品种为父本与三系不育系IV杂交后,种植F1代的表现为结实率为0%。
所述具恢复力是以该品种为父本与三系不育系IV杂交后,种植F1代的表现为结实率大于等于75%。
步骤1)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可为来自国内外的地方香型红软水稻种质资源,包括各地方老品种和通过老品种杂交选育出香型红软米常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优选为云南香型红软水稻种质资源。
步骤2)、步骤3)所述导入为通过常规育种或者生物技术育种,使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转移、重组,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新育种材料或品系。其中,生物技术育种可为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细胞杂交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和组织培养育种技术等。
所述连续回交的代数优选为6-8代,所述系谱选择的代数优选4-8代。
所述杂交,为常规的水稻杂交,要点有:一是依据父本和母本的生物学特性,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使父母本在同一时间开花;二是通过人工去雄(当母本为不育系时不需人工去雄)、人工授粉等外部手段将父本的花粉传到母本的柱头上进行杂交授粉,获取杂交稻种子。
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优选文红618;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优选文红397。
所述水稻保持系II优选为香型软米保持系,更优选为文香28B等现行推广使用中配合力强,直链淀粉含量低,品质优异的任何一种香型软米保持系或品种。
所述水稻恢复系VII优选为香型软米恢复系,更优选为文恢206等现行推广使用中配合力强,直链淀粉含量低,品质优异的任何一种香型软米恢复系或品种。
所述三系不育系IV可为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岗型不育系岗46A、D型不育系宜香1A、印水型不育系Ⅱ-32A中的一种。
所述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优选成功选育出的保持系文香红964B,所述香型红软米三系雄性不育系V优选成功选育出的不育系文香红964A。所述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优选成功选育出的恢复系文红恢628。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方法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对香型红软米水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有利于把控制具有药食兼用,具有诸多保健功效的珍贵红米性状基因R,控制具有营养保健功效和食味品质的香味性状基因a以及控制软米基因s这3个品质基因和高配合力、广适应性基因聚合在一体,选育出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不仅使其药食兼用保健功效价值更好更广,而且因香味浓郁,柔润,冷后不回生,冷热均可以食用,食味性更好,食用更方便,同时,因积聚优异基因,遗传基础更丰富,适宜推广范围更广,抗病性更广、更强,尤其产量获得大幅度提高,降低红软米开发成本,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以本发明的方法育成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适应性广,特别是除地下根部外,包括籽粒、叶片、茎杆等整个植株的地上部分均有香味,在蒸煮过程中,向外散发出令人愉快的香味,打开蒸煮工具,米饭中散发出一股扑鼻的浓郁香味,特别是红米性状属多显性基因控制,当杂交配组双亲,即不育系Ⅴ和恢复系Ⅷ均是红米,杂种F1植株因红米基因剂量效应,稻米集聚营养保健功效含量更高,药食保健效果更佳。
3、控制稻米香味和软米性状基因绝大多数为隐性基因,当组配杂交组合的不育系Ⅴ和恢复系Ⅷ的香味和软米基因型为等位的隐性纯合基因型aa和ss时,杂交水稻Ⅸ所结稻米的香味和软米基因也一定为隐性纯合基因型aa和ss,香味和软米性状在杂交后代不会发生分离,从而保证杂交稻米(F2)每一粒稻米均为有香味,属于软米,为全香型全软米杂交水稻,稻米香味更浓,保健效果更好,食味口感更佳,更受消费者青睐。
4、稻米种皮红色性状为显性多基因控制,因此,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均为纯合红米(基因型为RR)时,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IX所结稻米的红米基因也一定为显性纯合基因型RR,由于显性红米基因剂量效应,杂交香型红软米色度更深,各种有益成分含量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以常规育种进行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的流程图。
图2为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文红优628的选育系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杂交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杂交技术。稻米直链淀粉等理化分析按照GB/T17891方法执行。
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水稻品种文红326、文红397、文红618、文红526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选育的品种,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种质库中有保存,从该种质库引种即可获得。元阳红米、豪木累、红老鼠牙、大红谷、小红谷、小黄罗川、冷水红谷、鸟嘴齐头等为在云南收集保存的系列地方资源品种,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种质库中有保存,从该种质库引种即可获得。珍汕97A、龙特浦A,岗46A,宜香1A,Ⅱ-32A等不育系和明恢63、文香28B、文恢206等恢复系为公知公用的常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可引自种子库或各品种的选育单位。
实施例1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的筛选
本发明以常规育种进行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中“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水稻保持系II”处标志“可互为父母本”是指可以以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为母本,以水稻保持系II为父本杂交,也可以以水稻保持系II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为父本杂交,“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水稻恢复系VII”处以此类推。
如结合生物技术进行本发明的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则为:利用常规生物技术手段,将香型红软米水稻I中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水稻保持系II中,得到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和/或利用常规生物技术手段,将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中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水稻恢复系VII中,得到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
由图1可知,本发明的关键不仅是要实现香型红软米杂交稻三系配套,即成功选育出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而且用来配组杂交水稻的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不仅要求配合力强、杂交种产量高,更要求控制这两种供体材料的香味和软米性状的基因a、s的是等位的(指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的香味基因a等位,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和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的软米基因s等位),且红米基因R最好纯合(红米基因R具有剂量效应),这样组配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IX杂种优势强,香味浓郁、软米,且籽粒红色程度深。所以,本发明首先需要筛符合要求的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作为香型、红米、软米基因供体材料。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中因受质核互作和恢保关系的影响,为了筛选能同时作为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的供体材料,又要对三系不育系(CMS)分别具有保持和恢复能力的亲本材料,必须首先开展红米水稻资源尤其是香型红软米资源对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筛选鉴定试验。种植F1种子,根据育性保持(结实率为0%)或者恢复(结实率大于等于75%)表型,初步选择结实率为0%的香型红软米材料作为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的供体保持材料,初步选择结实率大于等于75%的香型红软米材料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的供体恢复材料。再以初步选定的供体保持材料和供体恢复材料为父母本组配杂交组合,选取其中杂种F1植株及其种子(F2)全部有香味、红米色度比亲本深,且籽粒低直链淀粉含量与亲本一致的杂交组合,证明该组合的父母本具有等位的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红米基因R为多基因控制,具有剂量效应,可将该组合父母本分别用作本发明的供体保持材料(即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供体恢复材料(即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
本实施例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恢保关系相同的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如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岗型不育系岗46A,D型不育系宜香1A,印水型不育系Ⅱ-32A等)为母本,以云南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如地方品种元阳红米、豪木累、红老鼠牙、大红谷、小红谷、小黄罗川、冷水红谷、鸟嘴齐头等及文红326、文红397、文红618、文红528等为父本,2006年在文山市的文山州农科院网室杂交配组,获得杂交F1种子。
2006年11月把杂交F1种子带到三亚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播种,2007年3月对种植的F1结实率进行测定,龙特浦A/文红618、岗46A/文红618、宜香1A/文红618、Ⅱ-32A/文红618、龙特浦A/红老鼠牙、岗46A/红老鼠牙、宜香1A/红老鼠牙、Ⅱ-32A/红老鼠牙等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为0%。红老鼠牙虽然外观品质好,食味品质也好,但因是地方老品种,株高高,株型较差,而文红618香味更浓郁,株型好,和优良保持系Ⅱ杂交,容易选出具有株型好,香味浓馥,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的保持系,所以初步选择文红618作为选育香型红软米保持系的香味a、红米R和软米基因s供体品种。
同时,在F1的结实率测定中,龙特浦A/文红397、岗46A/文红397、宜香1A/文红397、Ⅱ-32A/文红397、龙特浦A/豪木累、岗46A/豪木累、宜香1A/豪木累、Ⅱ-32A/豪木累等测交组合,结实率均在85%以上,其它组合结实率在15-74%,说明文红397和豪木累恢复力强。豪木累虽然品质优异,但生育期长,又是地方老品种,株型差,不易改良,而文红397香味浓郁,株型良好,抗稻瘟病较强,和优良恢复系Ⅶ杂交,容易选出株型好,香味浓,花粉量大,配合力强的恢复系,所以选择文红397作为选育香型红软米恢复系的香味a、红米R、软米基因s供体品种。
2007年7月,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网室,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文红618作母本和文红397杂交,2007年11月,把获得的杂交种子F1及其亲本带到三亚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种植,2008年3月检测杂种F1的植株和米粒香味和米粒红色深度,对杂交种子F1及其亲本所获得的稻米进行食味鉴定和米质理化分析,结果,文红618/文红397杂种F1植株及其种子全部有香味,证明两者的香味基因是等位的;米粒种皮红色度比亲本深,红米基因为多基因控制,具有剂量效应;杂交种子F1及其亲本的稻米食味品质相对一致,米粒直链淀粉为16.2-16.8%,含量基本一致,说明,亲本含有等位的软米基因。
因此,选择以文红618为本发明方法中的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以文红397为本发明方法中的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
实施例2香型红软米保持系文香红964B、不育系文香红964A的创建
本实施例以文红618作为本发明的香味、红米、软米基因供体——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以文香28B作为配合力和保持力强基因供体材料——水稻保持系II,以不育系Ⅱ-32A作为三系不育系IV,按照图1选育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具体为:
2008年7月,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网室,以文红618为母本,以文香28B为父本进行杂交,之后按照米粒具有香味、红米、软米、高配合力、具保持能力的育种目标,更优选具有细长米粒等优良性状,采用系谱法和增加选择压的方法,用咀嚼法鉴定糙米的香味有无、观察籽粒种皮红色着色程度、米质食味鉴定和理化分析等选择方案进行分离、加代选择,不断纯化优异性状基因,筛选优良单株。
经过两年文山、三亚来回四季加代,2010年7月,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以不育系Ⅱ-32A为母本,对F4代中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香型、红米、软米、雄性不育为育种目标,更优选具有熟期较早,米粒种皮红色度深、香味浓、花时早、柱头大、株叶型好、米粒细长的优良性状,选出文香红09-64等10个单株进行杂交测配,同年11月把获得的测交组合种子F1在三亚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种植。2011年3月观察测交组合的败育情况,结果Ⅱ-32A/文香红09-64组合败育彻底,结实率为0%。
2011年3月以后,以文香红09-64作为回交父本,不断经过镜检,选择败育彻底、异交习性、株叶型、米粒细长、香味浓和米粒种皮红色着色度深的不育单株进行回交,进行核置换。回交到F1B6代时,得到文香红09-64-8A等8个稳定的香型红软米不育单株。
2014年6月,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恢复系明恢63、特优质香型软米恢复系文恢206和文红恢628等对6个稳定的香型红软米不育单株进行育性恢复、配合力、香味基因和米粒种皮红色基因剂量效应进行测定。
具体做法是以文香红09-64-8A等8个稳定的香型红软米不育单株为母本,以明恢63、文恢206和文红恢628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获得测交组合F1种子。2014年7月在云南省富宁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热区试验点)种植测交组合F1种子,2014年10月对测交组合F1进行考察,结果文香红09-64-8A/明恢63、文香红09-64-8A/文恢206和文香红09-64-8A/文红恢628杂交的测交组合F1产量最高,香味浓郁,尤其文香红09-64-8A/文红恢628组合米粒种皮红色度明显比其亲本文香红09-64-8A和文红恢628深,并且文香红09-64-8A雄性败育彻底、稳定,异交习性和株叶型好。说明了不育单株文香红09-64-8A容易恢复,配合力强,和自主选育香型红软米恢复系文红恢628的香味基因等位。因此选择文香红09-64-8A作为当选不育系,定名为文香红964A,保持品系文香红09-64作为保持系,定名为文香红964B。然后对当选的不育系文香红964A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抗性尤其稻瘟病抗性鉴定。
至此,本实施例选育出了保持系文香红964B(作为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和不育系文香红964A(作为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
实施例3香型红软米恢复系文红恢628的创建
本实施例以文红397作为本发明的香味、红米、软米基因供体品种——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以文恢206作为强恢复高配合力基因供体材料——水稻恢复系VII,按照图1选育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具体为:
2008年7月,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网室,以香型红软米水稻文红397为母本,以高配合力、强恢复力、广适性、品质优异、香味浓郁的优良恢复系文恢206为父本进行杂交,之后按照香型、红米、软米、高配合力、具恢复力为育种目标,更优选具有细长粒、大穗、大花粉量、长花期等优良性状,采用系谱法和增加选择压的方法,用咀嚼法鉴定糙米的香味浓郁程度和观察红米种皮红色深度、米质食味鉴定和理化分析等选择方案进行分离、加代选择,纯化优异性状基因,筛选优良恢复单株。因两个杂交亲本都是香型软米,杂交后代不会发生分离,杂交选择重点在红米性状方面。
到2010年7月,系谱选育至F4代时,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网室,选择F4代中香型、红米、软米的,更优选具有米粒细长等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文06-17、文06-28、文06-34、文06-37、文06-42、文06-46、文06-49、文06-51、文06-56、文6-60等10个单株,和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龙特浦A、岗46A、宜香1A和Ⅱ-32A等细胞质来源不同的三系不育系进行杂交配组,获得测交组合龙特浦A/文06-28、岗46A/文06-28、宜香1A/文06-28、Ⅱ-32A/文06-28等40个,2010年11月把获得40个测交组合带到三亚文山州农科院基地种植,2011年4月对测交组合进行考种调查,结果,龙特浦A/文06-28、岗46A/文06-28、宜香1A/文06-28、Ⅱ-32A/文06-28、龙特浦A/文06-42、岗46A/文06-51、宜香1A文/06-42、Ⅱ-32A/文06-46株型好,产量高,即文06-28、文06-42、文06-46、文06-51等株系的恢复力和配合力强。继续对文06-28、文06-42、文06-46、文06-51等株系进行加代,纯合优异性状基因。2011年7月,加代到F6时,对F6当选单株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同时,以龙特浦A、岗46A、宜香1A和Ⅱ-32A和文红618作为母本,和文06-28、文06-42、文06-46、文06-51杂交配组,获得龙特浦A/文06-28、岗46A/文06-28、宜香1A/文06-28、Ⅱ-32A/文06-28和文红618/文06-28等20个组合。
2012年4月在文山市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种植文红618/文06-28等20个组合。2012年9月对文红618/文06-28等20个组合进行主要经济性状考种调查,对香味、米粒红色度、食味品质和米质理化分析,结果还是龙特浦A/文06-28、岗46A/文06-28、宜香1A/文06-28、Ⅱ-32A/文06-28等测交组合产量最高。特别是文红618/文06-28不仅产量高,米粒红色度比其亲本深,米粒直链淀粉含量为16.5%左右,米饭香味浓郁,柔润有光色,冷后不回生,冷热均可以食用。同时,文06-28品系株型好,秆粗,穗子大,花粉量大,米粒细长,香味馥郁,米粒红色着色偏暗,中抗稻瘟病,说明了文06-28品系不仅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病,而且株叶型好,香味浓,米粒细长透明,品质优异,米粒果皮红色度深,把文06-28品系作为当选的香型红软米恢复系,并定名文红恢628。
至此,本实施例选育出了恢复系文红恢628,可用作本发明的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
实施例4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文红优628的组配
本实施例参照图1的流程,以文香红964A(选育方法见实施例2)作为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以文红恢628(选育方法见实施例3)作为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组配香型红软米优质杂交水稻。
2014年3月在三亚文山州农科院基地以香型红软米三系不育系文香红964A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恢复系文红恢628为父本,组配成杂交组合文香红964A×文红恢628,得到F1种子。
2014年4月,在云南文山、蒙自、景洪和罗平和海南三亚、四川绵阳等地种植杂交组合F1种子,进行多点鉴定试验,鉴定F1植株的香味情况,同时分析F1植株籽粒理化品质,尤其杂交组合F1米粒种皮红色着色深度。另一方面,通过多点种植杂交组合F1种子,鉴定当选单株的配合力及其杂交组合的适应性。
结果,文香红964A×文红恢628杂交组合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产量高,适应性强,植株除根外,都有香味,而且米粒种皮红色度深,定名为文红优628,即本发明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IX。文红优628的完整选育系谱图见图2。

Claims (10)

1.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从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中筛选含有具有剂量效应的红米基因R,并含等位的香味基因a和等位的软米基因s的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和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
2)把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中的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配合力高的水稻保持系II中,以香型、红米、软米、高配合力、具保持能力为标准,系谱选择得到配合力高且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以三系不育系IV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为父本杂交,选取后代中的不育株,以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为父本连续回交,以香型、红米、软米、雄性败育彻底、异交习性好为标准,选育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三系雄性不育系V;
3)把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中的红米基因R、香味基因a和软米基因s导入水稻恢复系VII中,以香型、红米、软米、高配合力、花粉量大、花期较长为标准,系谱选择得到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
4)以香型红软米雄性不育系V为母本,以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为父本,组配成产量高、适应性广,基因型为aaRRss的香型红软米杂交水稻I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为来自国内外的地方香型红软米水稻种质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选育方法,步骤1)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资源为云南香型红软米水稻种质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为通过常规育种或者生物技术育种导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保持品种I为文红618;所述香型红软米水稻恢复品种VI为文红39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保持系II为香型软米保持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恢复系VII为香型软米恢复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回交的代数为6-8代,所述系谱选择的代数为4-8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型红软米保持系III为选育出的保持系文香红964B,所述香型红软米三系雄性不育系V为选育出的不育系文香红964A。所述香型红软米恢复系VIII为选育出的恢复系文红恢628。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方法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CN201510740539.5A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Pending CN1053407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539.5A CN105340723A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539.5A CN105340723A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0723A true CN105340723A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17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0539.5A Pending CN105340723A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40723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892A (zh) * 2013-08-02 2015-02-1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一种全香型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892A (zh) * 2013-08-02 2015-02-1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一种全香型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存龙等: "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及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
陈建伟等: "籼型软性红米水稻新品种粤红宝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稻米》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0557B (zh) 一种功能型配方稻米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6489718B (zh) 一种食用优质富锌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01480164B (zh) 一种紫心大白菜新种质的选育方法
CN104920202A (zh) 一种香型紫米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
CN104885930B (zh) 一种多抗烤烟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CN111264382B (zh) 一种五彩米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04823843A (zh) 一种一恢两用香型软米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CN109618916A (zh) 一种长粒香型优质糯稻常规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4542263A (zh) 一种植株紫色的香糯紫米品种选育方法
CN106359076A (zh) 一种糯爽甜和爽甜玉米的育种方法
CN104335892B (zh) 一种全香型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06305413A (zh) 一种玉米自交系s37的选育方法
CN104542241B (zh) 一种全香型软米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07318644A (zh) 选育专用于紫香米线加工的香型紫硬米两系杂交稻的方法
CN101406153B (zh) 植物新品种人参果娃的培育方法
CN109618917B (zh) 一种长粒香型抗病优质黑米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1904295B (zh) 一种多抗优质春秋兼用橘红心娃娃菜的聚合杂交育种方法
CN100486424C (zh) 一种绿色糯玉米的选育方法
CN105325284A (zh) 用于加工紫香米线的香型紫硬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方法
Patto et al. Participatory plant quality breeding: An ancient art revisited by knowledge sharing. The Portuguese experience
CN109757360A (zh) 一种全香型优质高产杂交黑稻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CN113349050B (zh) 一种富含花青素抗病香型水稻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5379614A (zh) 用于加工红香米线的香型红硬米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方法
CN105340723A (zh) 一种香型红软米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13940272A (zh) 一种营养观赏兼顾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