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0377B -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0377B
CN105320377B CN201510316351.8A CN201510316351A CN105320377B CN 105320377 B CN105320377 B CN 105320377B CN 201510316351 A CN201510316351 A CN 201510316351A CN 105320377 B CN105320377 B CN 105320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ell
cell pattern
filament piece
electrod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163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0377A (zh
Inventor
仓泽隼人
石崎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20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0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0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0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检测电极,具有由在与所述显示区域平行的检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的细线片构成的电极图案,所述检测电极用于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所述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三条所述细线片的端部的连接点。

Description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本申请基于并享有2014年6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119630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检测物体的接触或者接近的传感器(有时也称为触摸面板)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得到了实用化。作为传感器的一例,存在基于隔着电介质相向的检测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物体的接触等的静电电容型传感器。
为了在显示区域检测物体的接触,检测电极及驱动电极被配置与显示区域重叠。这样配置的检测电极及驱动电极与显示区域所含有的像素干涉,有时产生所谓的波纹。寻求可防止或降低波纹产生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概括地说,依据一实施方式,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检测电极,具有由在与所述显示区域平行的检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的细线片构成的电极图案,所述检测电极用于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所述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三条所述细线片的端部的连接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上述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及等价电路的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上述显示装置的副像素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4是概略性示出上述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传感原理(互电容检测方式)的图。
图7是说明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传感原理(自电容检测方式)。
图8说明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传感的原理(自电容检测方式)的图。
图9是说明上述自电容检测方式中的传感器的驱动方法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10是概略地描述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检测电极排列成矩阵状的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配置在显示区域的单位像素及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配置在显示区域的单位像素及电极图案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电极图案的单位图案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变形例1涉及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变形例2涉及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概括地说,依据一实施方式,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检测电极,具有由在与所述显示区域平行的检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的细线片构成的电极图案,所述检测电极用于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所述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三条所述细线片的端部的连接点。
参照附图说明若干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申请顶多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保持发明的主旨而进行适当变更、容易地想到的发明,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附图中有与实际的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至多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单元标记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不限于此,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场致发光显示装置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的平面面板型的显示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能用于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笔记本类型的个人计算机、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
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PNL、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1、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驱动传感器SE的驱动IC芯片IC2、照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背光单元BL、控制模块CM、柔性布线基板FPC1、FPC2、FPC3等。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夹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Q)。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分别代称第一基板SUB1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SUB2为相对基板。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源区)DA。该液晶显示面板PNL是具备通过选择性地透射来自背光单元BL的背光而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的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是在透射显示功能的基础上具备选择性地反射外光来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的半透射型。
背光单元BL配置在第一基板SUB1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背光单元BL,可适用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等各种的方式。液晶显示面板PNL是仅具备反射显示功能的反射型的情况下,液晶显示装置DSP也可不具备背光单元BL。
传感器SE具备多个检测电极Rx。这些检测电极Rx在例如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面的上方,设于与显示面平行的检测面(X-Y平面)。在图示的例子中,各检测电极Rx沿大概X方向延伸并与Y方向并排。各检测电极Rx可向Y方向延伸并沿X方向并排,也可形成为岛状并沿X方向及Y方向矩阵状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及Y方向互相正交。
驱动IC芯片IC1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第一基板SUB1上。柔性布线基板FPC1连接液晶显示面板PNL和控制模块CM。柔性布线基板FPC2连接传感器SE的检测电极Rx和控制模块CM。驱动IC芯片IC2安装在柔性布线基板FPC2上。柔性布线基板FPC3连接背光单元BL和控制模块CM。
图2是概略性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基本结构及等效电路的图。液晶显示装置DSP除液晶显示面板PNL等以外,还在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NDA中,具备源极线驱动电路SD、栅极线驱动电路GD、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等。
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个副像素SPX。多个副像素SPX沿X方向及Y方向设为i×j(i、j为正整数)的矩阵状。各副像素SPX设置成与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等的颜色对应。利用与各不相同的颜色对应的多个副像素SPX构成作为构成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的单位像素PX。另外,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j条栅极线G(G1~Gj)、i条源极线S(S1~Si)、共通电极CE等。
栅极线G近似直线地沿X方向延伸,引出至显示区域DA的外侧并与栅极线驱动电路GD连接。另外,栅极线G在Y方向隔开间隔排列。源极线S沿Y方向近似直线地延伸,引出至显示区域DA的外侧并与源极线驱动电路SD连接。另外,源极线S沿X方向隔开间隔排列,与栅极线G相交。栅极线G及源极线S可以不一定直线地延伸,可以是其一部分弯曲。共通电极CE向显示区域DA的外侧引出,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连接。该共通电极CE在多个副像素SPX共用。后面详述共通电极CE。
图3是图2所示的副像素SPX的等效电路图。各副像素SPX具备开关元件PSW、像素电极PE、共通电极CE、液晶层LQ等。开关元件PSW例如用薄膜晶体管形成。开关元件PSW与栅极线G及源极线S电连接。开关元件PSW可以是顶栅极型或者底栅极型的任一个。另外,开关元件PSW的半导体层例如由多晶硅形成,但也可由非晶硅、氧化物半导体等形成。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P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对置。共通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形成保持电容CS。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显示装置DSP的一部分的构造的截面图。液晶显示装置DSP在上述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及背光单元BL的基础上,还具备第一光学元件OD1及第二光学元件OD2等。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与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切换)模式对应的结构作为显示模式,但也可具有与其他的显示模式对应的结构。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及液晶层LQ。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以形成规定的单元间隔的状态贴合。液晶层LQ被保持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单元间隔中形成的空间里。
第一基板SUB1使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第一绝缘基板10形成。第一基板SUB1在第一绝缘基板10的表面中与第二基板SUB2对置的面,具备源极线S、共通电极CE、像素电极PE、第一绝缘膜11、第二绝缘膜12、第三绝缘膜13、第一定向膜AL1等。
第一绝缘膜11配置在第一绝缘基板10上。虽未详述,但在第一绝缘基板10和第一绝缘膜11之间,配置有栅极线G、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及半导体层等。源极线S形成于第一绝缘膜11上。另外,开关元件PSW的源电极、漏电极等也形成于第一绝缘膜11上。
第二绝缘膜12配置在源极线S及第一绝缘膜11上。共通电极CE形成于第二绝缘膜12上。该共通电极CE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0)、铟锌氧化物(lndium ZincOxide: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共通电极CE上形成有金属层ML,使共通电极CE低电阻化,但可以省略金属层ML。
第三绝缘膜13配置在共通电极CE及第二绝缘膜12上。像素电极PE形成在第三绝缘膜13上。各像素电极PE分别位于邻接的源极线S之间,与共通电极CE对置。另外,各像素电极PE在与共通电极CE对置的位置具有狭缝SL。这样的像素电极PE例如由ITO、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定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及第三绝缘膜13。
另一方面,第二基板SUB2使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第二绝缘基板20形成。第二基板SUB2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与第一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具备黑矩阵BM、滤色器CFR、CFG、CFB、涂覆层(オーバーコート)OC、第二定向膜AL2等。
黑矩阵BM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内面形成,划分各副像素SPX。
滤色器CFR、CFG、CFB分别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内面形成,其一部分与黑矩阵BM重叠。滤色器CFR是配置于红色的副像素SPXR的红色滤波器,由红色的树脂材料形成。滤色器CFG是配置在绿色的副像素SPXG的绿色滤波器,由绿色的树脂材料形成。滤色器CFB是配置在蓝色的副像素SPXB的蓝色滤波器,由蓝色的树脂材料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单位像素PX由与红色、绿色、蓝色分别对应的副图素SPXR、SPXG、SPXB构成。但单位像素PX不限于上述的三个副像素SPXR、SPXG、SPXB的组合。例如,单位像素PX可由对副像素SPXR、SPXG、SPXB添加白色的副像素SPXW的四个副像素SPX构成。在该情况下,白色或者透明的滤色器可配置在副像素SPXW,也可省略副像素SPXW的滤色器。或者可配置其他的色、例如黄色的副像素来代替白色。
涂覆层OC覆盖滤色器CFR、CFG、CFB。涂覆层OC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二定向膜AL2覆盖涂覆层OC。
检测电极Rx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外面侧形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检测面位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外面侧。后面详述该检测电极Rx的详细构造。
从图1及图4可知,检测电极Rx及共通电极CE在显示区域DA的法线方向配置在不同层,夹着第三绝缘膜13、第一定向膜AL1、液晶层LQ、第二定向膜AL2、涂覆层OC、滤色器CFR、CFG、CFB、第二绝缘基板20这样的电介质而对置。
第一光学元件OD1配置在第一绝缘基板10和背光单元BL之间。第二光学元件OD2配置在检测电极Rx的上方。第一光学元件OD1及第二光学元件OD2分别至少包括偏振板,也可根据需要包括相位差板。
接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中安装的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图5是概略性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SE的结构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SE由第一基板SUB1的共通电极CE及第二基板SUB2的检测电极Rx构成。即,共通电极CE作为显示用的电极起作用,也作为传感器驱动用的电极起作用。
液晶显示面板PNL除上述的共通电极CE及检测电极Rx以外,还具备引线L。共通电极CE及检测电极Rx配置在显示区域DA。在图示的例子中,共通电极CE具备多个分割电极C。各分割电极C在显示区域DA中沿Y方向近似直线地延伸且沿X方向隔开间隔排列。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沿X方向近似直线地延伸并沿Y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就是说,这里检测电极Rx沿与分割电极C相交的方向延伸。如上所述,这些分割电极C及检测电极Rx夹着各种电介质而对置。
接着,说明在上述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中显示图像的显示驱动时的动作。首先,说明未对液晶层LQ施加电压的断开(OFF)状态。断开状态相当于未在像素电极PE和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电位差的状态。在该断开状态中,液晶层LQ所含有的液晶分子由第一定向膜AL1及第二定向膜AL2的定向规定力在X-Y平面内中沿一个方向初始定向。来自背光单元BL的背光的一部分透射第一光学元件OD1的偏振板,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光,是与偏振板的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该直线偏振光的偏振状态在通过断开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PNL时几乎不变化。因此,透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直线偏振光几乎由第二光学元件OD2的偏振板吸收(黑显示)。
接着,说明向液晶层LQ施加电压的接通(ON)状态。接通状态相当于在像素电极PE和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电位差的状态。就是说,向共通电极CE供给共同驱动信号,由此共通电极CE设定为共同电位。另外,向像素电极PE供给对共同电位形成电位差这样的影像信号。由此,在接通状态中,在像素电极PE和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边缘(fringe)电场。在这样的接通状态中,液晶分子在X-Y平面内中沿与初始定向方向不同的方位定向。在接通状态中,与第一光学元件OD1的偏振板的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其偏振状态在通过液晶层LQ时根据液晶分子的定向状态变化。因此,在接通状态中,通过液晶层LQ的至少一部分的光透射第二光学元件OD2的偏振板(白显示)。利用这样的结构实现常黑模式(ノーマリーブラックモード)。
分割电极C的个数或尺寸、形状无特别限定,可进行各种变更。首先,分割电极C可沿Y方向隔开间隔并排,近似直线地向X方向延伸。而且,共通电极CE可以是不分开而在显示区域DA中连续形成的单个的平板电极。
在检测电极Rx被配置的检测面内,在邻接的检测电极Rx之间,配置有伪电极DR。伪电极DR与检测电极Rx相同且近似直线地沿X方向延伸。这样的伪电极DR不与引线L等的布线连接,处于电浮动状态。伪电极DR对物体的接触或者接近的检测没有帮助。因此,伪电极DR从检测物体的观点来看,也可不设置。然而,在不设置伪电极DR时,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画面有可能光学上不均匀。因此,优选设置伪电极DR。
引线L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与检测电极Rx一对一电连接。各引线L输出来自检测电极Rx的传感器输出值。引线L例如与检测电极Rx同样配置在第二基板SUB2。
液晶显示装置DSP进一步具备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各分割电极C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电连接。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对分割电极C选择性供给驱动各副像素SPX的共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及驱动传感器SE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例如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在显示区域DA显示图像的显示驱动时供给共同驱动信号,在检测物体接近或接触检测面的传感驱动时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
柔性布线基板FPC2与各引线L电连接。检测电路RC例如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2。该检测电路RC基于来自检测电极Rx的传感器输出值检测物体对液晶显示装置DSP的接触或者接近。而且,检测电路RC可检测物体接触或者接近的部位的位置信息。可在控制模块CM具备检测电路RC。
接着,参照图6说明液晶显示装置DSP检测物体的接触或者接近的动作。在分割电极C和检测电极Rx之间存在电容Cc。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向各分割电极C按规定的周期供给脉冲状的传感器驱动信号Vw。在图6的例子中,以使用者的手指接近指定的检测电极Rx和分割电极C相交的位置而存在的情况为例。由接近检测电极Rx的使用者的手指产生电容Cx。向分割电极C供给脉冲状的传感器驱动信号Vw时,从指定的检测电极Rx能取得比从其他的检测电极取得的脉冲电平低的脉冲状的传感器输出值Vr。该传感器输出值Vr经由引线L供给至检测电路RC。
检测电路RC基于传感器驱动信号Vw向分割电极C供给的定时和来自各检测电极Rx的传感器输出值Vr,检测在X-Y平面(检测面)内的手指的二维位置信息。另外,电容Cx在手指接近检测电极Rx的情况和远的情况不同。因此,传感器输出值Vr的电平在手指接近检测电极Rx的情况和远的情况下不同。因此,检测电路RC也能基于传感器输出值Vr的电平检测手指对传感器SE的接近度(传感器SE的法线方向的距离)。
以上说明的传感器SE的检测方式也称为例如互电容(Mutual-Capacitive)方式或互电容检测(Mutual-CapacitiveSensing)方式等。传感器SE的检测方式不限于该互电容检测方式,可以是其他的方式。例如,传感器SE也能适用以下说明的检测方式。该检测方式也称例如自电容(Self-Capacitive)方式或自电容检测(Self-CapacitiveSensing)方式等。
图7及图8是说明在自电容检测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DSP检测物体的接触或者接近的动作的图。图7及图8所示的检测电极Rx形成为岛状,在显示区域DA中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成矩阵状。引线L的一端与检测电极Rx一对一地电连接。引线L的另一端例如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同,与具备内置了检测电路RC的驱动IC芯片IC2的柔性布线基板FPC2连接。在图7及图8的例子中,设使用者的手指接近指定的检测电极Rx而存在。由接近检测电极Rx的使用者的手指产生电容Cx。
如图7所示,检测电路RC向各检测电极Rx按规定的周期供给脉冲状的传感器驱动信号Vw(驱动电压)。利用该传感器驱动信号Vw对检测电极Rx充电自身具有的电容。
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Vw后,如图8所示,检测电路RC从各检测电极Rx读取传感器输出值Vr。该传感器输出值Vr例如相当于在检测电极Rx自身的电容积蓄的电荷量。这样的传感器输出值Vr在排列于X-Y平面(检测面)内的各检测电极Rx中、产生手指之间的电容Cx的检测电极Rx与其他的检测电极Rx为不同的值。因此,检测电路RC能基于各检测电极Rx的传感器输出值Vr检测在X-Y平面内的手指的二维位置信息。
使用图9说明自电容检测方式中的传感器SE的驱动方法的具体例。在该图的例子中,反复进行在一帧(1F)期间中的显示动作期间Pd进行的显示动作、以及在显示动作期间Pd外的检测动作期间Ps进行的输入位置信息的检测动作。检测动作期间Ps是例如显示动作休止的闭塞(blanking)期间。
在显示动作期间Pd中,栅极线驱动电路GD向栅极线G供给控制信号,源极线驱动电路SD向源极线S供给影像信号Vsig,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向共通电极CE(分割电极C)供给共同驱动信号VCom(共同电压),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
在检测动作期间Ps暂停对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控制信号、影像信号Vsig及共同驱动信号VCom的输入,驱动传感器SE。驱动传感器SE时,检测电路RC向检测电极Rx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Vw,读取表示在检测电极Rx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传感器输出值Vr,基于传感器输出值Vr运算输入位置信息。在该检测动作期间Ps中,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与传感器驱动信号Vw同步地向共通电极CE供给与向检测电极Rx供给的传感器驱动信号Vw具有相同波形的电位调整信号Va。这里,上述相同波形是指,传感器驱动信号Vw和电位调整信号Va关于相位、振幅及周期是相同的。通过将这样的电位调整信号Va供给到共通电极CE,除去检测电极Rx和共通电极CE之间的浮游电容(寄生电容),可进行准确的输入位置信息的运算。
图10是概略性示出呈矩阵状排列检测电极Rx的一个例子的图。在该图的例子中,检测电极Rx1、Rx2、Rx3沿Y方向并排。检测电极Rx1经由引线L1与衬垫(pad)PD1连接。检测电极Rx2经由引线L2与衬垫PD2连接。检测电极Rx3直接与衬垫PD3连接。衬垫PD1~PD3与柔性布线基板FPC2连接。检测电极Rx1~Rx3构成为将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细线片(后述的细线片T)连接成网状。但检测电极Rx1~Rx3不限于图10所示的结构,能适用后述的各实施例所示的结构等各种的结构。
检测电极Rx1~Rx3、引线L1、L2及衬垫PD1~PD3沿X方向隔开一定的间隔地反复配置。在沿X方向相邻的检测电极Rx1~Rx3和检测电极Rx1~Rx3之间,配置有伪(dummy)电极DR。伪电极DR例如与检测电极Rx1~Rx3相同、利用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细线片构成。在图10的例子中,构成伪电极DR的细线片配置成与检测电极Rx1~Rx3同样的网状。但构成伪电极DR的细线片不互相连接,且不与检测电极Rx1~Rx3、引线L1、L2及衬垫PD1~PD3等连接,处于电浮动状态。这样,通过配置具有与检测电极Rx类似的形状的伪电极DR,能光学均匀地保持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画面。
接着,说明检测电极Rx的详细构造。以下说明的检测电极Rx的构造可不依赖于上述的互电容检测方式及自电容检测方式等的检测方式地适用。
检测电极Rx具有组合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细线片(后述的细线片T)而构成的电极图案(后述的电极图案PT)。作为细线片的材料,能使用例如铝(Al)、钛(Ti)、银(Ag)、钼(Mo)、钨(W)、铜(Cu)、铬(Cr)、或包含这些的合金、氧化物、氮化物等金属材料。细线片的宽度优先定为不显著降低各像素的透射率且难以断线的程度。作为一个例子,细线片的宽度定在3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范围内。细线片例如也能称为导电片、金属片、细片或单位片,甚至也能称为导电线、金属线、细线或单位线。
说明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排列及检测电极Rx的电极图案的一方式。图11及图12是表示配置在显示区域DA的单位像素PX的一部分、以及检测电极Rx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1及图12中,单位像素PX沿X方向及Y方向矩阵状地排列。图11中的各单位像素PX由红色、绿色、蓝色的副像素SPXR、SPXG、SPXB构成。红色,绿色,蓝色的副像素SPXR、SPXG、SPXB全都沿Y方向排列。另一方面,图12中的各单位像素PX由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的副像素SPXR、SPXG、SPXB、SPXW构成。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的副像素SPXR、SPXG、SPXB、SPXW全都沿Y方向排列。
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图案PT包含多个图13所示的单位图案U1。该单位图案U1是由沿第一延伸方向DT1直线状延伸的线性片Ta(Ta1、Ta2、Ta3、Ta4)和沿与第一延伸方向相交的第二延伸方向DT2直线状延伸的细线片Tb(Tbl、Tb2)封闭的轮廓的图案。在图示的例子中,从第一延伸方向DT1到第二延伸方向DT2的逆时针的角度是锐角,单位图案U1是平行四边形。但第一延伸方向DT1及第二延伸方向DT2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钝角,也可以是直角。
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例子中,电极图案PT沿与X方向及Y方向分别相交的第一排列方向DUl及第二排列方向DU2排列单位图案U1而构成。但第一排列方向DUl及第二排列方向DU2中的任一方可以与X方向及Y方向中的任一方一致,也可以是第一排列方向DUl及第二排列方向DU2分别与X方向及Y方向一致。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1的轮廓共用一条细线片T而形成。例如在与第一排列方向DUl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1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1中用作细线片Ta2,在另一方单位图案U1中用作Ta3,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1的轮廓。另外,在与第二排列方向DU2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1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1中用作Ta1,在另一方单位图案U1中用作细线片Ta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l的轮廓。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相邻的各单位图案U1共有的细线片Ta或细线片Tb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的连接点CP1中,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
在连接点CP1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a,一条细线片Tb与这些细线片Ta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形成这三条细线片T呈近似T字型分开的形状。
图11及图12所示的连接点CP1也有三个单位图案U1的轮廓相接触的位置。即,连接点CP1通过连接三个单位图案U1的各自所含有的三条细线片T(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端部而形成。
图11及图12所示的电极图案PT除了如连接点CP1那样细线片T分支为三个方向的连接点外,还包括细线片T分支到两个方向的连接点CP2。该连接点CP2出现在多个单位图案U1中不共有的细线片Ta或细线片Tb的一方的端部,其是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各端部连接的连接点。本笑施方式中的电极图案PT不包括四条以上的细线片T连接的连接点。
图11及图12是为了说明电极图案PT而示意性示出显示区域DA的一部分、一个检测电极Rx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图。实际上,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在显示区域DA配置有多个包含这些电极图案PT的检测电极Rx,并可在显示区域DA任一位置中检测手指等的接触或接近。另外,在图11及图12中省略了图示,但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间,可如图5及图10所示那样,配置多个伪电极DR。
例如,在如图5所示多个检测电极Rx沿X方向延伸且沿Y方向并排时,作为这些检测电极Rx,能够使用沿X方向带状地切断图11及图12所示电极图案PT的电极。同样,在多个检测电极Rx沿Y方向延伸且沿X方向并排时,作为这些检测电极Rx,能使用沿Y方向带状地切断图11及图12所示的电极图案PT的电极。在这些情况下,也可切断电极图案PT,使得不产生图11及图12所示的连接点CP2。
另外,在如图7等所示岛状地形成多个检测电极Rx时,作为这些检测电极Rx,能使用沿X方向及Y方向切断图11及图12所示的电极图案PT的电极。在该情况下,可切断电极图案PT,使得不产生图11及图12所示的连接点CP2。
例如,在用透射性低的金属材料形成细线片T时,在细线片T的配置位置遮挡来自显示区域DA的光。特别是,在连接多个细线片T的连接点中,由于密集存在细线片T,故遮挡了大多数的光。
以往,存在使直线状延伸的多个导电细线相交的网状的电极图案。在该电极图案中,两条导电细线相交的四方分支的交点(也能称为四条细线片的连接点)在各导电细线上直线状地形成。在这样的四方分支的交点中,密集存在导电细线。因此,在显示区域产生与直线状排列的四方分支的交点群对应的明暗样式,该明暗样式与各副像素的干涉导致容易产生视认性高的波纹。
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图案PT那样,细线片T分支成三方的连接点,与上述的四方分支的交点相比,每单位面积中包含的细线片T(导电细线)的比例变低。因此,即使由该连接点产生的明暗样式和各副像素SPX的干涉而产生波纹,该波纹与上述的四方分支的交点群引起的波纹相比变得更难以视觉确认。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由细线片T封闭的单位图案U1构成电极图案PT,且相邻的单位图案U1共用至少一个细线T时,难以发生检测电极Rx的断线。即,在这样的电磁图案PT中,即使相邻的单位图案U1的任一个地方发生断线,也能利用其他的路线维持与该断线部位邻接的细线片T的电连接。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能提高与液晶显示装置DSP的传感相关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着电介质将构成传感器SE的检测电极Rx和传感器驱动电(共通电极CE)设置在不同的层。假设在将检测电极Rx和传感器驱动电极设置在相同的层时,有可能在这些检测电极Rx和传感器驱动电极之间产生电腐蚀。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防止产生那样的电腐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的互电容检测方式等那样,在将设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内部的共通电极CE用作显示用的电极且用作传感器驱动电极时,不需要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DSP设置传感专用的传感器驱动电极。假设在设置传感专用的传感器驱动电极时,有可能因该传感器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Rx或显示区域DA的干涉产生波纹。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防止那样的波纹的产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共通电极CE由透明的导电性材料形成,故能降低由共通电极CE和显示区域DA或检测电极Rx的干涉引起的波纹的产生。
除此以外,还能从本实施方式得到各种优选的作用。
电极图案PT的形状不限于图11及图12所示。以下,示出与电极图案PT相关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未特别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是相同的。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14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2a、U2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2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2b的图案。单位图案U2a是用细线片Ta1、Ta2、Ta3、Ta4、Tb1、Tb2封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2b是用细线片Ta5、Ta6、Tb3、Tb4、Tb5、Tb6封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2a、U2b是关于沿第一排列方向DU1的轴及沿第二排列方向DU2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2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2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2a和单位图案U2b的轮廓共用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2a中,配置在其边界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2a中用作细线片Ta2,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2a中用作细线片Ta3,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2a的轮廓。
另外,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2b中,配置在其边界的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2b中用作细线片Tb4,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2b中用作细线片Tb5,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2b的轮廓。
单位图案U2a与四个单位图案U2b相邻。单位图案U2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2b的轮廓和细线片Ta1、Ta4、Tb1、Tb2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2b与四个单位图案U2a相邻。单位图案U2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2a的轮廓和细线片Ta5,Ta6,Tb3,Tb6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4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2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2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2a、U2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两端部,形成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2a的细线片Ta2及单位图案U2b的细线片Ta5的两条细线片Ta、与单位图案U2a的细线片Tb2且作为单位图案U2b的细线片Tb3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2a的细线片Ta4且作为单位图案U2b的细线片Ta5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2a的细线片Tb2及单位图案U2b的细线片Tb5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14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2a和一个单位图案U2b、或一个单位图案U2a和两个单位图案U2b相接的位置。
在图14中,作为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图示了仅包括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连接点的图案,但电极图案PT也可包含连接三条以外的条数的细线片T的连接点。例如,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2a、U2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14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15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3a、U3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地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3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3b的图案。单位图案U3a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3b是由细线片Ta5、Ta6、Ta7、Ta8、Tb5、Tb6、Tb7、Tb8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3a和U3b是关于规定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在单位图案U3a中细线片Ta6、Tb7构成的内角θ1、及在单位图案U3b中细线片Ta6、Tb7构成的内角θ2全都大于180°(θ1,θ2>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3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3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3a、U3b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3a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3a中用作细线片Ta2,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3a中用作细线片Ta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3a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3b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3b中用作细线片Tb5,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3b中用作细线片Tb7,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3b的轮廓。
单位图案U3a与四个单位图案U3b相邻。单位图案U3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3b的轮廓和细线片Ta1、Ta3、Tb1、Ta2、Tb3、Tb4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3b与四个单位图案U3a相邻。单位图案U3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3a的轮廓和细线片Ta6、Ta8、Tb5、Tb6、Tb7、Tb8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5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3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3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3a、U3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两端部,形成有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a1及单位图案U3b的细线片Ta5的两条细线片Ta、与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b1且作为单位图案U3b的细线片Tb7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a5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b3及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b4(且单位图案U3b的细线片Tb5)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15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3a和一个单位图案U3b、或一个单位图案U3a和两个单位图案U3b相接的位置。
如图15的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例如,连接点CP2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3a的细线片Ta3及细线片Tb1的各端部的连接点。
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3a、U3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15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16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4a、U4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地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4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4b的图案。单位图案U4a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a4、Ta5、Ta6、Tb1、Tb2、Tb3、Tb4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4b是由细线片Ta7、Ta8、Ta9、Ta10、Tb5、Tb6、Tb7、Tb8、Tb9、Tb10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4a、U4b是关于沿第一排列方向DU1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在单位图案U4a中细线片Ta2、Tb3构成的内角θ1、及在单位图案U4b中细线片Ta9、Tb6构成的内角θ2全都大于180°(θ1,θ2>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4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4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4a和单位图案U4b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4a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4a中用作细线片Ta1,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4a中用作细线片Ta6,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4a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4b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4b中用作细线片Tb5,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4b中用作细线片Tb10,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4b的轮廓。
单位图案U4a与四个单位图案U4b相邻。单位图案U4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4b的轮廓和细线片Ta2、Ta3、Ta4、Ta5、Tb1、Ta2、Tb3、Tb4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4b与四个单位图案U4a相邻。单位图案U4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4a的轮廓和细线片Ta7、Ta8、Ta9、Ta10、Tb6、Tb7、Tb8、Tb9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6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4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4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4a、U4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两端部,形成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4a的细线片Ta5(且单位图案U4b的细线片Ta8)及单位图案U4b的细线片Ta6即两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4b的细线片Tb8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4a的细线片Ta4且作为单位图案U4b的细线片Ta7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4a的细线片Tb2及单位图案U4a的细线片Tb5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16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4a和一个单位图案U4b、或一个单位图案U4a和两个单位图案U4b相接的位置。
如图16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例如,连接点CP2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4a的细线片Ta3及细线片Tb4的各端部的连接点。
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4a、U4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16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五实施方式)
图1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17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5a、U5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5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5b的图案。单位图案U5a是用细线片Ta1、Ta2、Tb1、Tb2、Tb3、Tb4封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5b是用细线片Ta3、Ta4、Ta5、Ta6、Tb5、Tb6封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5a、U5b是关于沿第一排列方向DU1的轴及沿第二排列方向DU2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5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5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5a和单位图案U5b的轮廓共用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5a中,配置在其边界的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5a中用作细线片Tb1,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5a中用作细线片Tb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5a的轮廓。
另外,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5b中,配置在其边界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5b中用作细线片Ta3,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5b中用作细线片Ta6,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5b的轮廓。
单位图案U5a与四个单位图案U5b相邻。单位图案U5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5b的轮廓和细线片Ta1、Ta2、Tb2、Tb3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5b与四个单位图案U5a相邻。单位图案U5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5a的轮廓和细线片Ta4、Ta5、Tb5、Tb6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7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5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5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5a、U5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形成有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5b的细线片Ta3及单位图案U5b的细线片Ta4(且单位图案U5a的细线片Ta2)的两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5a的细线片Tb2的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5a的细线片Ta2且作为单位图案U5b的细线片Ta4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5a的细线片Tb4及单位图案U5b的细线片Tb6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17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5a和一个单位图案U5b、或一个单位图案U5a和两个单位图案U5b相接的位置。
在图17中,作为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图示了仅包括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连接点的图案,但电极图案PT也可包含连接三条以外的条数的细线片T的连接点。例如,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在多个单位图案U5a、U5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17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六实施方式)
图1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沿第一排列方向DU1及第二排列方向DU2排列图18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6而构成。单位图案U6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a4、Ta5、Ta6、Ta7、Ta8、Tb1、Tb2、Tb3、Tb4、Tb5、Tb6封闭的十二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6中细线片Ta3、Tb3构成的内角θ1、细线片Ta4、Tb5构成的内角θ2、细线片Ta5、Tb2构成的内角θ3、及细线片Ta6、Tb4构成的内角θ4,全都大于180°(θ1、θ2、θ3、θ4>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6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6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6中用作细线片Ta1、Ta3、Tb3,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6中用作细线片Ta6、Ta8、Tb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6的轮廓。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8所示,在相邻的单位图案U6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形成有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
在连接点CP1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a,且一条细线片Tb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的一个是,连接作为第一单位图案U6的细线片Ta2及细线片Ta3的两条细线片Ta、与作为和第一单位图案U6相邻的第二单位图案U6的细线片Tb2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18所示的连接点CP1也有与三个单位图案U6相接的位置。
如图18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6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2的一个是单位图案U6的细线片Ta5以及细线片Tb1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点。
另外,图18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七实施方式)
图19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沿第一排列方向DU1及第二排列方向DU2排列图19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7而构成。单位图案U7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7中细线片Ta2、Tb2构成的内角θ大于180°(θ1>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7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7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7中用作细线片Ta2、Tb2,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7中用作细线片Ta4、Tb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7的轮廓。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第一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a1及与该第一单位图案U7相邻的第二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a2即两条细线片Ta、与第一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b3且作为第二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b1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作为第一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a3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第一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b1(且与第一单位图案U7相邻的第二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b3)及第二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b4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19所示,在相邻的单位图案U7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形成有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图19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有与三个单位图案U7相接的位置。
如图19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例如,连接点CP2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7的细线片Ta2及细线片Tb2的各端部的连接点。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7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19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八实施方式)
图20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20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8a、U8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地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8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8b的图案。单位图案U8a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8b是由细线片Ta5、Ta6、Ta7、Ta8、Tb5、Tb6、Tb7、Tb8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8a和U8b是关于沿第二排列方向DU2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在单位图案U8a中细线片Ta2、Tb2构成的内角θ1、及在单位图案U8b中细线片Ta7,Tb7构成的内角θ2全都大于180°(θ1,θ2>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8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8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8a和单位图案U8b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8a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8a中用作细线片Ta2、Tb2,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8a中用作细线片Ta4、Tb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8a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8b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8b中用作细线片Ta5、Tb5,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8b中用作细线片Ta7、Tb7,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8b的轮廓。
单位图案U8a与四个单位图案U8b相邻。单位图案U8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8b的轮廓和细线片Ta1、Ta3、Tb1、Tb3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8b与四个单位图案U8a相邻。单位图案U8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8a的轮廓和细线片Ta6、Ta8、Tb6、Tb8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20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8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8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8a、U8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形成有连接两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a、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CP1b。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例如,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8a的细线片Ta3(且单位图案U8b的细线片Ta6)及单位图案U8b的细线片Ta4的两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8b的细线片Tb1的一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例如,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8a的细线片Ta1的一条细线片Ta、与作为单位图案U8a的细线片Tb3(且单位图案U8b的细线片Tb6)及单位图案U8b的细线片Tb5的两条细线片Tb的连接点。
图20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8a和一个单位图案U8b、或一个单位图案U8a和两个单位图案U8b相接的位置。
如图20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例如,连接点CP2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8a的细线片Ta2及细线片Tb2的各端部的连接点。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在多个单位图案U8a、U8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可产生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b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另外,图20的例子中,示出了细线片Ta、Tb用锐角或钝角连接的情况,但细线片Ta,Tb也可用直角连接。
(第九实施方式)
图21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21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9a、U9b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地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9a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排列的多个单位图案U9b的图案。
单位图案U9a、U9b是除细线片Ta、Tb以外,还使用细线片Tc、Td构成的。细线片Tc沿与第一延伸方向DT1和第二延伸方向DT2相交的第三延伸方向DT3直线状地延伸。细线片Td沿与第一延伸方向DT1、第二延伸方向DT2及第三延伸方向DT3相交的第四延伸方向DT4直线状地延伸。单位图案U9a是由细线片Ta1、Ta2、Ta3、Tb1、Tc1、Tc2、Td1、Td2封闭的七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9b是由细线片Ta4、Tb2、Tb3、Tb4、Tc3、Tc4、Td3、Td4封闭的七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9a和U9b是关于沿第二排列方向DU2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在单位图案U9a中细线片Ta2、Td1构成的内角θ1、及在单位图案U9b中细线片Tb3、Tc3构成的内角θ2全都大于180°(θ1,θ2>180°)。
在电极图案PT中,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9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9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9a和单位图案U9b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9a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9a中用作细线片Ta1,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9a中用作细线片Ta3,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9a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9b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b,在一方的单位图案U9b中用作细线片Ta2,在另一方的单位图案U9b中用作细线片Tb4,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9b的轮廓。
单位图案U9a与四个单位图案U9b相邻。单位图案U9a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9b的轮廓和细线片Ta2、Tb1、Tc1、Tc2、Td1、Td2而形成。
另外,单位图案U9b与四个单位图案U9a相邻。单位图案U9b的轮廓共用这四个单位图案U9a的轮廓和细线片Ta4、Tb3、Tc3、Tc4、Td3、Td4而形成。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21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9a、相邻的两个单位图案U9b及相邻的单位图案U9a、U9b共有的细线片Ta,Tb的端部,形成有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CP1a;连接一条细线片Tb和两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CP1b;连接一条细线片Ta、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CP1c;以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a、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CP1d。
在连接点CP1a、CP1b中,直线状地连接两条细线片T,且一条细线片T与这两条细线片T以除180°以外的角度连接。因此,连接点CP1a、CP1b形成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T字型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连接点CP1c、CP1d中,非直线状地分别连接三条细线片T。因此,连接点CP1c、CP1d形成这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Y字型的形状。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两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CP1a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a1的一条细线片Ta、与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d2(且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d4)及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d3即两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b和两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CP1b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b2的一条细线片Tb、与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c1及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c2(且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c4)即两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a、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CP1c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c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a1的一条细线片Ta、作为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b3的一条细线片Tb、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c2(且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c4)的一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a、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CP1d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d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a2的一条细线片Ta、作为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b2的一条细线片Tb、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d2(且单位图案U9b的细线片Td4)的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
图21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CP1c、CP1d也有与两个单位图案U9a和一个单位图案U9b、或一个单位图案U9a和两个单位图案U9b相接的位置。
如图21所示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包括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d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a、以及连接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c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b。另外,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在多个单位图案U9a、U9b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Tc、Td的端部,可产生细线片Ta、Tb、Tc、Td中任何两条被连接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a和一条细线片Td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a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2a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a2及细线片Td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点。
作为连接一条细线片Tb和一条细线片Tc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CP2b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2a的一个是,连接单位图案U9a的细线片Tb1及细线片Tc1的端部彼此的连接点。
(第十实施方式)
图22是示出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图案PT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组合图22的左方所示的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而构成。具体而言,电极图案PT是沿第二排列方向DU2交替地配置沿第一排列方向Du1相互并排的多个单位图案U10a、U10b和沿该第一排列方向Du1相互并排的单位图案U10c、U10d的图案。
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是除细线片Ta、Tb以外,还使用细线片Tc、Td构成的。细线片Tc沿与第一延伸方向DT1和第二延伸方向DT2相交的第三延伸方向DT3直线状地延伸。细线片Td沿与第一延伸方向DT1、第二延伸方向DT2及第三延伸方向DT3相交的第四延伸方向DT4直线状地延伸。
单位图案U10a是由细线片Ta1、Ta2、Tb1、Tb2、Tc1、Tc2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10b是由细线片Ta3、Ta4、Tc3、Tc4、Td1、Td2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10c是由细线片Tb3、Tb4、Tc5、Tc6、Td3、Td4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10d是由细线片Ta5、Ta6、Tb5、Tb6、Td5、Td6封闭的六角形的图案。单位图案U10a和单位图案U10b、单位图案U10c和单位图案U10d、单位图案U10a和单位图案U10d、单位图案U10b和单位图案U10c的每一个都是关于规定的轴线性对称的形状。在单位图案U10a中细线片Ta2、Tc2构成的内角θ1、在单位图案U10b中细线片Ta3、Tc3构成的内角θ2、在单位图案U10c中细线片Tb3、Td3构成的内角θ3、以及在单位图案U10d中细线片Tb6,Td6构成的内角θ4全都大于180°(θ1、θ2、θ3、θ4>180°)。
在电极图案PT中,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中相同的单位图案不相邻。即单位图案U10a与单位图案U10b、U10c、U10d相邻,单位图案U10b与单位图案U10a、U10c、U10d相邻,单位图案U10c与单位图案U10a、U10b、U10d相邻,单位图案U10d与单位图案U10a、U10b、U10c相邻。相邻的单位图案的轮廓,共用至少一个细线片T而形成。在例如沿第一排列方向DU1连续的两个单位图案U10a和单位图案U10b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c单位图案U10a中用作细线片Tc2,单位图案U10b中用作细线片Ta3,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10a、U10b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二排列方向DU2连续的单位图案U10a和单位图案U10c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c,在单位图案U10a中用作细线片Tc1,在单位图案U10c中用作细线片Tc6,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10a、U10c的轮廓。
另外,例如在沿第二排列方向DU2连续的单位图案U10a和单位图案U10d中,在其边界配置的一条细线片Ta,在单位图案U10a中用作细线片Ta2,在单位图案U10d中用作细线片Ta5,从而形成这些单位图案U10a、U10d的轮廓。
电极图案PT包括多个连接三条细线片T的端部的连接点。例如图22所示,在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的任两个共有的细线片Ta、Tb、Tc、Td的端部,形成有逐个连接细线片Ta、Tb、Tc的连接点CP1a、逐个连接细线片Ta、Tc、Td的连接点CP1b、逐个连接细线片Ta、Tb、Td的连接点CP1c、及逐个连接细线片Ta、Tc、Td的连接点CP1d。
在连接点CP1a、CP1b、CP1c、CP1d中,非直线状地分别连接三条细线片T。因此,连接点CP1a、CP1b、CP1d形成这三条细线片T分支成近似Y字型的形状。
作为逐个连接细线片Ta、Tb、Tc的连接点CP1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a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a3且单位图案U10d的细线片Ta6的一条细线片Ta、作为单位图案U10a的细线片Tb1且单位图案U10d细线片Tb6的一条细线片Tb、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10a的细线片Tc2且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c3的一条细线片Tc的连接点。
作为逐个连接细线片Ta、Tc、Td的连接点CP1b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b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10a的细线片Ta1且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a4的一条细线片Ta、作为单位图案U10a的细线片Tc1且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c6的一条细线片Tc、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d1且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d4的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
作为逐个连接细线片Ta、Tb、Td的连接点CP1c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c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a3且单位图案U10d的细线片Ta6的一条细线片Ta、作为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b4且单位图案U10d的细线片Tb5的一条细线片Tb、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d1且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d4的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
作为逐个连接细线片Tb、Tc、Td的连接点CP1d的例子,举出如下的例子。连接点CP1d的一个是,连接作为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b4且单位图案U10d的细线片Tb5的一条细线片Tb、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c4且单位图案U10c的细线片Tc5的一条细线片Tc、以及作为单位图案U10b的细线片Td2且单位图案U10d的细线片Td5的一条细线片Td的连接点。
图22所示的连接点CP1a、CP1b、CP1c、CP1d也有与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中的任三个相接的位置。
与图11及图12的例子相同,在电极图案PT的端部中,在多个单位图案U10a、U10b、U10c、U10d中的任意多个不共有的细线片Ta、Tb、Tc、Td的端部,可产生连接细线片Ta、Tb、Tc、Td中任两条的两方分支的连接点。
以上说明的第二至第十实施方式的电线图案PT所含有的连接点主要是三方分支的连接点。因此,通过使用这些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防止乃至降低波纹的产生。
此外,依据第二至第十实施方式,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
另外,如第二至第五、第八至第十实施方式那样,用多种单位图案U构成电极图案PT、或如第三、第四、第六至第十实施方式那样,用至少具有一个超过180°的内角的除四边形外的轮廓的单位图案U构成电极图案PT,电极图案PT变复杂,能良好地保持传感器SE的检测性能。即,在检测面中,如果共通电极CE和细线片T的非对置区域横跨宽半径扩大,则会产生在该部分难以检测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近的情况。然而,如果电极图案PT如上述那样复杂,则难以跨宽半径产生非对置区域,能良好地保持传感器SE的检测性能。
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使用多种细线片T构成多种单位图案,使用这些单位图案构成电极图案PT,故连接点难以直线状地排列。使用这样的电极图案PT构成液晶显示装置DSP,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防止或降低由显示区域DA和电极图案PT的干涉引起的波纹的效果。
第一至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伪电极DR,例如能使用与各实施方式的电极图案PT同样的图案。此时,可形成该图案,使得伪电极DR中的图案成为浮动状态、例如伪电极DR中包含的各细线片的各端部非连接。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能适当变形实施。以下示出若干变形例。
(变形例1)
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排列的样式,不限于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使用图23说明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排列的其他方式。在图23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红色的副像素SPXR、绿色的副像素SPXG、蓝色的副像素SPXB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成矩阵状。各副像素SPXR、SPXG、SPXB、分别在X方向及Y方向,以与相同的色对应的像素不连续的方式配置。例如,一个单位像素PX由沿X方向连续的副像素SPXR及副像素SPXG、以及位于该副像素SPXR的下方的副像素SPXB构成。
在使用这样的显示区域DA的情况下,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
(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图24说明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排列的其他方式。在图24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红色的副像素SPXR、绿色的副像素SPXG、蓝色的副像素SPXB、白色的副像素SPXW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成矩阵状。该显示区域DA包括两种单位像素PX1、PX2。单位像素PX1由沿X方向排列的副像素SPXR、SPXG、SPXB构成。单位像素PX2由沿X方向排列的副像素SPXR、SPXG、SPXW构成。单位像素PX1、PX2在Y方向也交替地配置。
在使用这样的显示区域DA的情况下,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
在变形例2中叙述了使用白色的副像素的例子,但也可代替白色,使用例如黄色的副像素。
除了以上说明的之外,本领域从业人员在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或作为其变形例公开的各结构进行适当设计变更实施而得的全部的结构,只要包含本发明的思想,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电极图案PT只要包含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或作为其变形例公开的技术思想设计的部分,实际的制品因在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或细小的设计变更,并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另外,对由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描述的方式获得的其他的作用效果,可从本说明书的记载中得知或本领域从业人员可适当想到的,当然应理解为由本发明得出。
以下附记从各实施方式能取得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例子。
[1]一种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显示面板,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检测电极,具有由在与所述显示区域平行的检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的细线片构成的电极图案,所述检测电极用于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所述电极图案包括连接三条所述细线片的端部的连接点。
[2]根据[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连接点中,三条所述细线片中的两条被直线状连接。
[3]根据[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连接点中,三条所述细线片被分别非直线状连接。
[4]根据[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极图案包括多个单位图案,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是由多个所述细线片封闭而成,相邻的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共有至少一个所述细线片。
[5]根据[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极图案包括由多个所述细线片封闭而成的轮廓的多种单位图案,所述多种单位图案的轮廓分别是不同的形状。
[6]根据[4]或[5]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连接点中,三个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相接。
[7]根据[4]或[5]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是除四角形以外的多角形。
[8]根据[7]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至少具有一个大于180°的内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极,在与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电容;以及检测电路,基于所述电容的变化,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所述细线片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驱动电极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且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法线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检测电极不同的层,夹着电介质与所述检测电极对置。
[10]根据[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共通电极,在和所述检测电线之间形成电容;以及像素电极,按每个副像素设置且隔着绝缘膜与所述共通电极对置,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检测电路,基于所述电容的变化,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以及驱动电路,选择性地向所述共通电极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及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副像素,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形成所述电容并使所述检测电路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

Claims (6)

1.一种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
检测电极,具有由在与所述显示区域平行的检测面上配置的导电性的细线片构成的电极图案,所述检测电极用于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
所述电极图案包括被多个所述细线片封闭的轮廓的多个单位图案并且包括由三条细线片的端部构成的连接点,
所述多个单位图案沿第一排列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排列方向相交的第二排列方向排列,
所述多个单位图案包括多个第一单位图案和多个第二单位图案,
所述第一单位图案和所述第二单位图案的轮廓是不同的形状,
相邻的所述第一单位图案各自的轮廓共有第一条数的所述细线片,
相邻的所述第二单位图案各自的轮廓共有第二条数的所述细线片,
相邻的所述第一单位图案以及所述第二单位图案各自的轮廓共有第三条数的所述细线片,
所述第一条数、所述第二条数以及所述第三条数是1以上的整数,
所述第一单位图案以及所述第二单位图案的各自的轮廓是除四角形外的多角形,
所述第一单位图案以及所述第二单位图案在轮廓的内侧具有空隙部分,
所述第一单位图案或者所述第二单位图案的轮廓至少具有一个大于180°的内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点中,三条所述细线片中的两条构成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点中,三条所述细线片分别构成非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点中,三个所述单位图案的轮廓通过所述三条细线片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
驱动电极,在与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电容;以及
检测电路,基于所述电容的变化,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
所述细线片由金属材料形成,
所述驱动电极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且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法线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检测电极不同的层,夹着电介质与所述检测电极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共通电极,在和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形成电容;以及像素电极,按每个副像素设置且隔着绝缘膜与所述共通电极对置,
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检测电路,基于所述电容的变化,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以及
驱动电路,选择性地向所述共通电极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及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所述副像素,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形成所述电容并使所述检测电路检测物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接近或接触。
CN201510316351.8A 2014-06-10 2015-06-10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320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9630A JP2015232819A (ja) 2014-06-10 2014-06-10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2014-119630 2014-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0377A CN105320377A (zh) 2016-02-10
CN105320377B true CN105320377B (zh) 2018-08-07

Family

ID=5476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16351.8A Active CN105320377B (zh) 2014-06-10 2015-06-10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55752A1 (zh)
JP (1) JP2015232819A (zh)
KR (2) KR20150141898A (zh)
CN (1) CN105320377B (zh)
TW (1) TWI595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92004A1 (en) * 2013-05-16 2016-03-3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Conductive pattern and electrode pattern of single-layer capacitive touchscreen
CN104298409B (zh) * 2014-09-16 2017-05-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JP6646451B2 (ja) 2016-01-14 2020-02-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カバー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6539214B2 (ja) 2016-01-19 2019-07-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US20170269728A1 (en) * 2016-03-15 2017-09-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Rhombic mesh electrode matrix having periodic electrodes
KR102586280B1 (ko) * 2016-08-30 2023-10-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6598346A (zh) * 2017-01-03 2017-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903476B2 (ja) * 2017-04-20 2021-07-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857563B2 (ja) * 2017-07-04 2021-04-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6500945B2 (ja) * 2017-07-31 2019-04-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
JP2019032637A (ja) 2017-08-07 2019-02-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8415615B (zh) * 2018-04-28 2020-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US10990222B2 (en) * 2019-04-29 2021-04-27 Google Llc Calibration of trackpad
CN110262693B (zh) * 2019-06-21 2022-07-15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17033B1 (ko) * 2008-02-28 2017-03-15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JP5174575B2 (ja) * 2008-07-31 2013-04-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5643774B2 (ja) * 2009-02-26 2014-12-1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低視認性の重ね合わせられた微小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センサ及びパターン基材
TWI407340B (zh) * 2009-12-22 2013-09-0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顯示面板
JP5542427B2 (ja) * 2009-12-25 2014-07-0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8717312B2 (en) * 2010-07-26 2014-05-06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Touch sensing device
JP5722573B2 (ja) * 2010-08-24 2015-05-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US20120153970A1 (en) * 2010-12-21 2012-06-2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KR20140009287A (ko) * 2011-01-18 2014-01-22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필름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2012198740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20120242606A1 (en) * 2011-03-23 2012-09-27 Synaptics Incorporated Trace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JP5659073B2 (ja) * 2011-04-22 2015-01-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器付き表示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77094B2 (ja) * 2011-07-14 2015-09-09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センサおよび位置検出装置
JP5809475B2 (ja) * 2011-07-29 2015-11-11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KR20130027747A (ko) * 2011-09-08 2013-03-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US9338878B2 (en) * 2011-09-13 2016-05-10 Gunze Limited Touch panel
JP5809117B2 (ja) * 2011-10-05 2015-11-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
KR20140028468A (ko) * 2012-08-29 2014-03-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US20160092004A1 (en) * 2013-05-16 2016-03-3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Conductive pattern and electrode pattern of single-layer capacitive touchscreen
US8736571B1 (en) * 2013-06-04 2014-05-27 Atmel Corporation Mesh design for touch sensors
TWM477620U (zh) * 2013-11-20 2014-05-01 Liyitec Inc 具視覺調和效果的觸控面板線電阻感應電極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32819A (ja) 2015-12-24
KR20150141898A (ko) 2015-12-21
TWI595400B (zh) 2017-08-11
US20150355752A1 (en) 2015-12-10
KR20180005270A (ko) 2018-01-15
TW201602884A (zh) 2016-01-16
CN105320377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0377B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KR102351666B1 (ko) 터치 패널을 구비한 플랙서블 표시 장치
US11132079B2 (en) Sensor device and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etection electrode
US11144144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820529B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9952735B2 (en)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KR101735386B1 (ko) 터치 센서가 내장된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과 그 제조 방법
TWI595399B (zh)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sensor display device and its driving method
KR102320514B1 (ko) 터치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466909A (zh) 具有集成的触摸屏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10045851A (zh) 触敏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
KR102558365B1 (ko)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9215726A (ja) 表示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