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8438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8438A
CN105318438A CN201510863533.7A CN201510863533A CN105318438A CN 105318438 A CN105318438 A CN 105318438A CN 201510863533 A CN201510863533 A CN 201510863533A CN 105318438 A CN105318438 A CN 105318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
air conditioner
indoor apparatus
spiral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63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8438B (zh
Inventor
李贤华
王武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635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184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18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8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8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8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设在所述机壳的前侧以与所述机壳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出风口;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导引向所述出风口;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的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作用,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现有空调器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结构简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设在所述机壳的前侧以与所述机壳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出风口;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导引向所述出风口;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将风道组件和换热器组件设在机壳内,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的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作用,而且结构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分别放置在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内;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
进一步地,所述蜗壳包括:前蜗壳,所述前蜗壳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出风口;后蜗壳,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两个容纳腔室,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分别与所述两个通风口连通,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后蜗壳配合限定出两个电机容置室。
进一步地,所述前蜗壳的前表面上设有两个卡线扣和用于容纳电机线的布线槽,所述两个卡线扣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设置,所述两个卡线扣适于分别固定从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伸出的电机线。
进一步地,所述后蜗壳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后凹入部之间的后连接部;
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分别与所述两个后凹入部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所述容纳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通风口的朝向彼此的风道板的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的底壁设有通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前延伸板,所述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蜗壳的前侧且将所述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两个蜗舌组件,所述两个蜗舌组件分别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两侧,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与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前延伸板之间限定出前风道,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蜗舌组件均包括: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蜗舌本体设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所述蜗舌本体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连杆,所述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蜗舌本体的朝向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连杆与所述滑槽间隔开,其中所述导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连杆上,且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且相对于所述滑槽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卡位槽,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位槽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配合以将所述蜗舌本体卡合至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所述导叶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连杆上下移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其中所述导叶驱动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槽内。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前延伸板上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前延伸板下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下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所述两个通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后换热部、左侧换热部和右侧换热部;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在所述换热器的顶部;第一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以支撑所述换热器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辅热结构,所述电辅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一接水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两条密封板,所述至少两个密封板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左右边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后换热部沿竖直平面延伸;所述左侧换热部从后向前逐渐向左偏离,且所述右侧换热部从后向前逐渐向右偏离。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后拉杆,所述后拉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后侧,且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接水盘之间以将所述换热器限位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接水盘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第一通风口;出风框,所述出风框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前侧,且所述出风框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出风口;两个导风板,所述两个导风板分别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两个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两个滑动板,所述两个滑动板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上以露出或遮挡所述两个出风口。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滑动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面板和所述前下面板上,每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在相应的所述面板或所述前下面板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齿条,所述齿条连接在所述滑动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齿轮配合以实现所述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滑动板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组件设在所述风道组件的前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位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以用于接收冷凝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空间的后部具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后侧,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固定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风道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的上部高于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固定支架的高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部分为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上设有散热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支架与换热器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框与装饰条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格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格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格栅组件的主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格栅组件的爆炸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格栅组件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格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根据图5所示的风道组件的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主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C-C方向的剖面图;
图23是图22中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蜗壳与风道下泡沫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温泡沫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蜗壳与风道下泡沫件的另一方向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D处圈示的放大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爆炸图;
图32是图31中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33是图32中所示的E-E处剖视图;
图34是图33中M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6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8是图36中所示的第二接水盘的俯视图;
图39是图36中所示的第二接水盘的主视图;
图40是沿图39中F-F线的剖视图;
图41是图40中X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爆炸图;
图4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5是图44所示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连接的主视图;
图46是图44所示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连接的左视图;
图47是图44所示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48是图44所示的电控盒组件和装配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后视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支架和换热器组件的另一方向的连接示意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52是根据图5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爆炸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图53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5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7所示的风道组件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根据图57-图58所示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图60是根据图57-图59所示的风道组件的主视图;
图61是根据图60所示的风道组件的G-G处剖视图;
图6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前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3是根据图62所示的前蜗壳的P处圈示的放大图。
图6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前蜗壳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后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前延伸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蜗舌组件28的结构示意图;
图68是根据图67中所示的J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69是根据图69中所示的I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前延伸板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7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3是根据图72中的面板组件的Z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4是根据图72中的面板组件的W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5是根据图72所示的面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7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8是根据图77中所示的R处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前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下箱体1;
风道组件2;电机21;第一电机21a;第二电机21b;蜗壳22;前蜗壳221;通风口2211;第一凹槽22111;电机容置室2212;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装配孔22121;通风孔22122;凸筋22123;环形挡筋22124;凸起22125;风轮放置架2213;配合凸起2214;卡扣槽22141;定位体2215;风道板2216;容纳槽2220;前凹入部2219;前连接部2210;第一卡槽22101;卡线扣2217;减重槽22173;固线槽22172;固线部22171;布线槽2218;第一卡合部221a;电机槽221b;固定柱221c;后蜗壳222;配合凹槽2221;伸入体22211;容纳腔室2222;后凹入部2223;后连接部2224;卡舌22241;第二卡扣件211;风轮23;第一风轮23a;第二风轮23b;凹槽24;风道25;电机盖26;前延伸板27;前延伸板上组件273;前延伸板下组件274;定位凸起2731(2741);延伸部槽271;卡凸272;定位槽275;竖向槽276;蜗舌组件28;蜗舌本体281;滑槽2811;第一卡位槽2812;连杆282;导叶283;定位勾2831;豁口2832;连接段2833;曲柄2834;导叶驱动电机284;
固定支架3;散热部31;散热孔311;第一卡扣件331;第一加强筋32;第二加强筋33;第三加强筋34;
换热器4;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右侧换热部4c;固定结构41;电辅热结构42;定位件421;本体部4211;卡合部4212;贯穿孔4213;过线孔4214;密封板43;第一连接板433;第二连接板432;固定板431;后拉杆44;外檐部45;
电控盒组件5;装配支架51;第一部分511;第二部分512;竖直板5121;水平板5122;固定孔51221;缺口5123;
面板组件6;面板61;显示窗口611;卡筋612;齿轮614;滑动驱动电机615;挡板616;第一卡凸613;第一通风口614;第二凹槽6141;出风框62;卡位件621;凹孔622;第一凸筋623;导风组件63;导风件631;百叶632;导风板64;凸柱644;滑动板65;导风板电机66;显示盒67;第一凸台671;连接板68;第一定位孔681;前下面板69;齿轮691;滑动驱动电机692;挡板693;第一定位板694;
第一格栅组件7;第一格栅支架71;第一过滤网72;固定部711;固定槽7111;
第二格栅组件8;第二格栅支架81;滑轨811;抽拉口8111;定位孔812;支撑槽813;伸入部814;第二过滤网82;定位柱821;
第一接水盘9;排水孔91;连接孔92;限位部94;凸台941;连接部942;限位柱943;限位板944;凸起部93;
第二接水盘10;出水管101;凸起结构1011;盒体102;斜面1021;
机壳11;顶盖111;第二凸筋1111;底盘112;第三凸筋1121;机身113;第一凹孔1131;第二凹孔1132;第二卡槽1133;支撑部114;
装饰条12;定位板122;弹性扣121;子弹性件1211
保温泡沫13;定位半孔131;
风道下泡沫件14;
出风格栅15;辐条151;固定勾1511;
风道隔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7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一起组成空调器,以用于给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调节室内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是空调室内机100或者壁挂机,在下面的描述中以空调室内机100为空调室内机1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4以及图51-图5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包括机壳11、面板组件6、风道组件2、换热器组件和电控盒组件5。其中,机壳11上具有进风口,从而便于空调室内机100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
机壳11的前侧敞开,面板组件6设在机壳11的前侧以与机壳11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风道组件2、换热器组件和电控盒组件5均设在容纳空间内。
面板组件6上设有出风口,例如面板组件6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出风口,由此,空调室内机100吹来的风可经过出风口吹向室内环境中以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具体地,换热器组件设在容纳空间内以与进入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例如,换热器组件设在容纳空间的靠近进风口的位置处以便于从外界环境中进入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可以直接与换热器组件进行换热。
风道组件2设在容纳空间内以将从进风口进入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导引向出风口,例如,风道组件2设在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换热器组件和出风口之间,由此,在风道组件2的导引下,空调室内机100外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到容纳空间内并与换热器组件进行换热,随后进一步在风道组件2的导引下从出风口排出以便于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将风道组件2和换热器组件设在机壳11内,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作用,而且结构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5以及图57-图61所示,风道组件2可以包括蜗壳22、两个风轮23(即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和两个电机21(即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蜗壳22内限定出两个彼此间隔开的容纳腔室2222(例如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分别放置在两个容纳腔室2222(例如第一风轮23a放置在第一容纳腔室,第二风轮23b放置在第二容纳腔室)内。
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分别用于驱动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转动,从而在两个风轮23的转动下,空调室内机100外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容纳空间内并与换热器4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两个风轮23的进一步驱动下从出风口排出到室内环境中以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具体地,每个容纳腔室2222均形成为大体圆柱体状,从而便于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对应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蜗壳22可以包括前蜗壳221和后蜗壳222。其中,后蜗壳222位于前蜗壳221的后侧。
具体地,如图29和图61所示,前蜗壳221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2211,两个通风口2211分别对应两个出风口,后蜗壳222与前蜗壳221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两个容纳腔室2222,两个容纳腔室2222分别与两个通风口2211连通,由此,可便于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在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驱动作用下,分别通过两个通风口2211,然后从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个出风口排出,有利于扩大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
前蜗壳221和后蜗壳222配合限定出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即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和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以用于分别放置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从而方便了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的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7-图60所示,第一电机21a设在第一风轮23a的顶部且驱动第一风轮23a转动,第二电机21b设在第二风轮23b的底部且驱动第二风轮23b转动,由此,不但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的设置方式简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2还包括两个第一半容置部和两个第二半容置部。其中,两个第一半容置部分别位于前蜗壳221的顶部和后蜗壳222的顶部且限定出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也就是说,前蜗壳221的顶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一半容置部,后蜗壳222的顶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一半容置部,通过两个第一半容置部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以便于第一电机21a的放置。
两个第二半容置部分别位于前蜗壳221的底部和后蜗壳222的底部且限定出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也就是说,前蜗壳221的底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二半容置部,后蜗壳222的底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二半容置部,通过两个第二半容置部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以便于第二电机21b的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7、图60和62-图63所示,前蜗壳221的前表面上设有两个卡线扣2217和用于容纳电机线的布线槽2218。具体地,两个卡线扣2217分别邻近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即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和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设置,两个卡线扣2217适于分别固定从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伸出的电机线。例如,如图57、图60和图63所示,位于前蜗壳221的前表面的上部的一个卡线扣2217邻近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设置,位于前蜗壳221的前表面的下部的一个卡线扣2217邻近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设置,从而便于两个卡线扣2217分别固定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的电机线。
具体地,布线槽2218在前蜗壳221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且布线槽2218位于两个卡线扣2217之间,从而便于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的电机线伸出对应的电机容置室2212并固定在对应的卡线扣2217上后,可同时容纳在布线槽2218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布线槽2218可以包括两个以分别容纳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的电机线。
更进一步地,如图63所示,每个卡线扣2217包括两个固线部22171,两个固线部22171间隔设在前蜗壳221上,由此,从相应的电机容置室2212伸出的电机线可以固定在两个固线部22171之间。例如,从第一电机容置室2212a伸出的第一电机21a的电机线可以对应固定在邻近其的卡线扣2217的两个固线部22171之间,从第二电机容置室2212b伸出的第二电机21b的电机线可以对应固定在邻近其的卡线扣2217的两个固线部22171之间。
具体地,如图63所示,两个固线部22171和前蜗壳221之间限定出固线槽22172,由此,两个固线部22171通过固线槽22172间隔开,从而以此实现对电机线的固定。
可选地,如图63所示,两个固线部22171左右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两个固线部22171沿前蜗壳221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固线部22171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对电机线进行固定。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两个固线部22171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或者,两个固线部22171沿前蜗壳221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固线部22171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
进一步可选地,两个固线部22171与前蜗壳221形成为一体结构,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提高两个固线部22171的连接强度,从而延长固线部22171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再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63所示,每个固线部22171的外周壁上设有减重槽22173,由此,不但可以减轻固线部22171的重量,同时还有利于节省材料。
具体地,减重槽22173形成在每个固线部22171的外侧壁上,且减重槽22173与固线部22171具有大体一致的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每个固线部22171先垂直于前蜗壳221向前延伸后朝向另一个固线部22171弯折。例如,每个固线部22171可以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垂直于前蜗壳221的前表面且朝向垂直且远离前蜗壳221的前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段连接在第一段的远离前蜗壳221的一端,并朝向靠近另一个固线部22171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每个固线部22171以弧形方式弯折,由此可便于电机线的固定,且可以增加每个固线部22171的结构强度和韧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每个固线部22171也可以以垂直的方式弯折,例如,每个固线部22171的第一段垂直第二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布线槽2218的横截面积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当电机线容纳在布线槽2218内时,电机线可卡设在布线槽2218的内端即布线槽2218的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从而实现电机线的可靠固定。可选地,布线槽2218的纵截面可以形成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1所示,后蜗壳222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2223、以及连接在两个后凹入部2223之间的后连接部2224,前蜗壳221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2219,两个前凹入部2219分别与两个后凹入部2223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容纳腔室2222。具体而言,其中一个后凹入部2223(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后凹入部2223)和其中一个前凹入部2219(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前凹入部2219)共同限定出其中一个容纳腔室2222(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容纳腔室2222)以用于容纳第一风轮23a,另一个后凹入部2223(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后凹入部2223)和另一个前凹入部2219(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前凹入部2219)共同限定出另一个容纳腔室2222(例如图61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容纳腔室2222)以用于容纳第二风轮23b,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工人的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64和图65所示,后连接部2224上具有至少一个卡舌22241,且前蜗壳221的后表面上在两个前凹入部2219之间具有前连接部2210,前连接部2210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22101,卡舌22241与第一卡槽22101分别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将前蜗壳221和后蜗壳222连接。由此,通过卡舌22241与第一卡槽22101的配合以将前连接部2210与后连接部2224连接,从而实现前蜗壳221和后蜗壳222之间的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61和图64所示,前蜗壳221的后表面上位于两个前凹入部2219之间具有向前凹入的容纳槽2220,且前连接部2210位于容纳槽2220的前侧壁上,其中后连接部2224插入容纳槽2220内且与前连接部2210连接。具体而言,前连接部2210位于容纳槽2220的前侧壁上,后连接部2224插入容纳槽2220内,并通过设置在后连接部2224上的卡舌22241与形成在前连接部2210上的第一卡槽22101的配合,从而实现后连接部2224与前连接部2210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前蜗壳221和后蜗壳222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如图57、图59和图61所示,风道组件2还包括前延伸板27和两个蜗舌组件28。前延伸板27设在前蜗壳221的前侧且将两个通风口2211吹出的空气分隔开,通过在前蜗壳221的前侧设置前延伸板27,并使前延伸板27将两个通风口2211吹出的空气分隔开,从而便于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在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作用下,经过两个通风口2211并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避免经过两个通风口2211的风产生彼此送风干扰,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两个蜗舌组件28分别设在前延伸板27的两侧,每个蜗舌组件28与前蜗壳221和前延伸板27之间限定出前风道。由此,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在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作用下,经过两个通风口2211后,并经过两个前风道分别吹向不同的方向。
每个蜗舌组件28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283。多个导叶283可以对从前风道吹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从而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方向。
更进一步地,如图61所示,前蜗壳221的前表面上对应于前连接部2210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容纳前延伸板27的至少部分的延伸部槽271,也就是说,前延伸板27的至少部分伸入延伸部槽271内,从而将前延伸板27固定在前蜗壳221上。可以理解的是,延伸部槽271和上述的布线槽2218可以为同一个,结构简单。当然,延伸部槽271和上述的布线槽2218也可以不是同一个。
具体而言,如图66所示,前延伸板27的后端具有卡凸272,卡凸272容纳在延伸部槽271内,从而实现前延伸板27与前蜗壳221之间的连接。可选地,延伸部槽271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前延伸板27的至少部分。
卡凸272形成为从前到后逐渐变窄的形状,例如卡凸272形成为大体梯形形状,且卡凸272的截面积在靠近延伸部槽27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可便于卡凸272容纳在延伸部槽271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9和图61所示,风道组件2还包括保温泡沫13和风道隔板16。其中,保温泡沫13设在后蜗壳222的后侧。具体而言,风道隔板16和后蜗壳222的后表面卡扣连接且限定出封闭空间,保温泡沫13设在封闭空间内,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调室内机100送风时的热量损失。
更进一步地,后连接部2224的后表面形成有保温料槽,保温泡沫1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保温料槽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保温泡沫13限位的作用。可选地,保温料槽为从前到后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至少一部分保温泡沫13。
在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中,如图67和图68所示,每个蜗舌组件28均包括蜗舌本体281和连杆282。其中,蜗舌本体281沿上下方向延伸,蜗舌本体281设在前蜗壳221的侧壁上,且蜗舌本体281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2811,连杆282可上下移动地设在蜗舌本体281的朝向前延伸板27的一侧表面上,连杆282与滑槽2811间隔开,其中导叶283的一端固定至连杆282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2811且相对于滑槽2811可移动。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通过将导叶283的一端固定至连杆282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2811且相对滑槽2811可以移动,可实现导叶283对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
更进一步地,如图69所示,导叶283的另一端上具有定位勾2831,定位勾2831的勾部可以穿过滑槽2811且止抵在蜗舌本体281的远离前延伸板27的一侧表面上。由此,通过在导叶283的另一端上设置定位勾2831,并使定位勾2831的勾部穿过滑槽2811并止抵在蜗舌本体281的远离前延伸板27的一侧表面上,从而将导叶283可移动地连接在滑槽2811上。可选地,滑槽2811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多个滑槽2811与多个定位勾2831可一一对应。例如,滑槽2811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八个、九个、十个、更多个或更少个。
可选地,每个滑槽2811的高度大于定位勾2831的高度,从而便于定位勾2831穿过滑槽2811。
可选地,如图69所示,导叶283形成为大体三角形形状,导叶283的长边上的一端连接至连杆282,且另一端通过连接段2833连接至定位勾2831,结构简单。进一步地,如图69所示,导叶283长边上邻近另一端端部形成有豁口2832,其中连接段2833与另一端端部连接,从而使得导叶28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段2833和定位勾2831与滑槽2811连接。
可选地,多个导叶283在上下方向上均匀间隔地设置在连杆282上,由此,当蜗舌组件28随风道组件2一起应用在空调室内机100中时,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导叶283一方面可以对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方向,另一方面还可将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均匀化,提高送风效果。
如图62和图68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更进一步的示例中,蜗舌本体281的远离前延伸板27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卡位槽2812,前蜗壳22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合部221a,第一卡位槽2812与第一卡合部221a配合以将蜗舌本体281卡合至前蜗壳221的侧壁上。由此,通过第一卡位槽2812和第一卡合部221a的配合,从而实现蜗舌组件28和前蜗壳221的连接。可选地,第一卡位槽2812包括三个,由此,第一卡合部221a也包括三个,从而实现第一卡位槽2812与第一卡合部221a之间的对应配合,进而使蜗舌组件28可靠地卡合在前蜗壳221的侧壁上。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卡位槽2812也可以包括更多个。
具体地,第一卡合部221a向前凸出前蜗壳221的前侧壁,且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第一卡位槽2812为与第一卡合部221a配合的方形孔。
更进一步地,如图67所示,每个蜗舌组件28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284,导叶驱动电机284驱动连杆282上下移动。由此,通过导叶驱动电机284驱动连杆282的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导叶283的移动,使得导叶283对从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进而改变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方向。
具体地,如图62所示,前蜗壳221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221b,其中导叶驱动电机284容纳在电机槽221b内。具体而言,当蜗舌组件28与前蜗壳221连接时,导叶驱动电机284容纳在电机槽221b内,并驱动连杆282的上下移动以带动导叶283的移动。
更进一步地,导叶驱动电机284设在蜗舌本体281上远离连杆282的另一侧表面上,也就是说,导叶驱动电机284在设在蜗舌本体281上远离连杆282的另一侧表面上的同时,还容纳在电机槽221b内。
导叶驱动电机284的电机轴穿过蜗舌本体281且与曲柄2834连接,曲柄2834在导叶驱动电机284的驱动下带动连杆282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导叶驱动电机284驱动连杆282的上下移动。可选地,曲柄2834连接至连杆28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由此,可以使得连杆282受力均匀,以便于导叶驱动电机284驱动连杆282的上下移动。
可选地,前延伸板27的横截面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安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前延伸板27的横截面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9所示,风道组件2还包括前延伸板上组件273和前延伸板下组件274。其中,前延伸板上组件273设在前延伸板27的上端且与前蜗壳221相连,前延伸板下组件274设在前延伸板27的下端且与前蜗壳221相连,从而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273和前延伸板下组件274将前延伸板27与前蜗壳221相连。
更进一步地,前延伸板2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图未示出),前延伸板上组件273的下端和前延伸板下组件274的上端均具有至少一个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图未示出),从而实现前延伸板上组件273和前延伸板27之间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274和前延伸板27之间的定位连接,并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273与前蜗壳221的连接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274与前蜗壳221的连接,最终实现前延伸板27与前蜗壳221的连接。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59、图66和图70所示,前延伸板27的上端和下端可以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槽275,前延伸板上组件273的下端和前延伸板下组件274的上端均设有至少一个与定位槽275配合的定位凸起2731、2741。具体而言,前延伸板27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275(如图66所示),前延伸板上组件273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与前延伸板27上端的定位槽275配合的定位凸起2731(如图70所示),前延伸板27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275,前延伸板下组件274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与前延伸板27的下端的定位槽275配合的定位凸起2741,从而实现前延伸板上组件273和前延伸板27之间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274和前延伸板27之间的定位连接。
具体地,位于前延伸板27上端的定位槽275向下凹入前延伸板27的上表面,位于前延伸板27下端的定位槽275向上凹入前延伸板27的下表面。且前延伸板27上端和下端的定位槽275均为大体方形形状。
位于前延伸板上组件273的下端的定位凸起2731向下凸出前延伸板上组件273的下表面,位于前延伸板下组件274的上端的定位凸起2741向上凸出前延伸板下组件274的上表面,且定位凸起2731、2741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从而便于与定位槽275的配合。
如图66所示,前延伸板27的前侧还形成有向后凹入的竖向槽276,从而便于前延伸板27与位于前延伸板27前侧的面板组件6相配合。
可选地,后蜗壳222与前蜗壳221之间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由此,后蜗壳222和前蜗壳22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扣连接和螺钉连接中的其中一种。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后蜗壳222和前蜗壳221之间还可以在卡扣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螺钉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59所示,风道组件2还包括出风格栅15,出风格栅15设在两个通风口2211的前侧以遮挡两个通风口2211,例如,出风格栅15为一个,且设在两个通风口2211的前侧以同时遮挡两个通风口2211。由此,通过设置出风格栅15,可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体通过通风口2211进入到蜗壳22内,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使用的安全性,当然出风格栅15还可以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出风格栅15上具有多个网孔,多个网孔有利于实现通风口2211的均匀送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可选地,多个网孔的大小相同,从而有利于通风口2211吹出的风均匀地经过多个网孔。
进一步地,如图20、图70和图59所示,出风格栅15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151组成,例如出风格栅15为一个,且一个出风格栅15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151组成。由此,多个彼此交错的辐条151可限定出多个网孔,在利用多个彼此交错的辐条151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体通过通风口2211进入到蜗壳22内的同时,还有利于通过网孔实现通风口2211的均匀送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可选地,网孔可以形成为方形孔、圆形孔、或多边形孔,本发明不限于此。
更进一步地,出风格栅15由多条竖直的和至少一条水平的辐条151组成。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出风格栅15还可由多条竖直的和多条水平的辐条151组成。可选地,辐条151为铁辐条、不锈钢辐条、或耐热塑料辐条,由此可延长出风格栅15的使用寿命。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辐条151还可由其他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如图63所示,每个通风口2211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凹槽22111,辐条151卡设在第一凹槽22111内以将出风格栅15固定在前蜗壳221上,从而通过将辐条151卡设在第一凹槽22111内实现出风格栅15与前蜗壳221之间的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每个通风口2211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22111,上下延伸的辐条151卡设在第一凹槽22111内,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可将出风格栅15可靠地固定在前蜗壳221上。可选地,多个第一凹槽22111均匀间隔设在通风口2211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
在本发明的再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63和图71所示,至少一个上下延伸的辐条151上形成有固定勾1511,前蜗壳221上形成有与固定勾1511配合的固定柱221c,从而将上下延伸的辐条151卡设在第一凹槽22111内以对出风格栅15进行固定的同时,还可进一步通过固定勾1511和固定柱221c的配合提高出风格栅15和前蜗壳2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更进一步实施例中,两个通风口2211的相邻的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22111,左右延伸的辐条151卡设在第一凹槽22111内,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实现出风格栅15与前蜗壳221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出风格栅15包括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两个出风格栅15对应设置在两个通风口2211的前侧,也就是说,每个出风格栅15对应遮挡一个通风口2211,从而便于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通过通风口2211并伸入蜗壳22组件内,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出风格栅15也可以只有一个,且同时遮挡在两个通风口2211的前侧。
进一步地,两个出风格栅15的上端和/或下端对应相连,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另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上端和下端相连,或者其中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上端与另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上端相连,或者其中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下端与另一个出风格栅15的下端相连。当然,本发明不限于,两个出风格栅15之间也可以是完全不相连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3-54所示,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4、第一接水盘9和固定结构41。具体地,换热器4包括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从而有利于增加换热器4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固定结构41设在换热器4的顶部以固定换热器组件。例如,换热器组件可以通过换热器4顶部的固定结构41固定在机壳11的内壁上。
第一接水盘9设置在换热器4的底部,由此,当空调室内机100给室内环境制冷时,换热器4与室内环境换热产生的冷凝水可落入第一接水盘9中。具体地,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93以支撑换热器4的下端,由此,凸起部93使得换热器4的下端远离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从而有利于落入第一接水盘9内的冷凝从第一接水盘9排空,而且还可防止第一接水盘9周围的热空气向上串流到换热器4的冷腔内。
进一步地,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凸起部93以支撑换热器4,例如,在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上与换热器4的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以及右侧换热部4c的下端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93,以对应支撑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不但可实现对换热器4的稳固支撑,防止换热器4的一侧倾斜,同时还有利于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以及右侧换热部4c与室内环境换热产生的冷凝水从第一接水盘9排空。
更进一步地,多个凸起部93环绕第一接水盘9的至少一部分内周壁设置,例如,多个凸起部93环绕第一接水盘9的与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对应的内周壁设置。凸起部93与内周壁间隔开设置,这样,可有利于换热器4与室内周围环境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的进一步排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接水盘9内有冷凝水残留。
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辅热结构42,电辅热结构42设置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例如,电辅热结构42位于换热器4的前侧,且连接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由此,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与室内低温环境换热的同时,电辅热结构42的开启可以进一步增强空调室内机100的制热能力,从而快速地调整室内温度以达到设定值。
进一步地,电辅热结构42的上端通过定位件421固定在固定结构41上,从而实现电辅热结构42与固定结构41之间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56所示,定位件421包括本体部4211和多个卡合部4212。其中,本体部4211上形成有贯穿本体部4211厚度的贯穿孔4213,电辅热结构42的上端形成有与贯穿孔4213配合的定位结构,多个卡合部421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多个卡合部4212连接在本体部4211上邻近贯穿孔4213的一端,固定结构41上形成有与多个卡合部4212配合的限位槽(未示出)。由此,一方面通过定位件421的本体部4211上的贯穿孔4213与电辅热结构42的上端的定位结构的配合,以将定位件421固定在电辅热结构42的上端,另一方面通过定位件421上的卡合部4212与固定结构41上限位槽的配合以将定位件421固定在固定结构41上,从而通过定位件421将电辅热结构42的上端固定在固定结构41上。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槽可以为一个,多个卡合部4212可以同时与一个限位槽配合。当然,限位槽还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槽可分别与多个卡合部4212对应配合。
如图56所示,卡合部4212上形成有贯穿其厚度的过线孔4214以便于电辅热结构42的导线与换热器组件的其它导线或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其它导线相连接,例如,如图56所示,过线孔4214为两个,且分别形成在定位件421的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个卡合部4212上。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过线孔4214还可以由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卡合部4212限定出,例如如图56所示,过线孔4214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卡合部4212之间。
更进一步地,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94,电辅热结构42的下端限位在限位部94上,从而实现电辅热结构42的下端与第一接水盘9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55所示,限位部94包括凸台941、两个连接部942、限位柱943和限位板944。其中,凸台941向上凸出第一接水盘9的上表面,两个连接部942分别设置在凸台94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向上延伸,限位柱943和限位板944设置在凸台941的上表面上,且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部942的两侧,电辅热结构42的下端限位在两个连接部942、限位柱943和限位板944之间,从而以此将电辅热结构42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接水盘9上。
可选地,电辅热结构4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从而更好地增强空调室内机100的制热能力,快速地调整室内温度以达到设定值。
可选地,电辅热结构42为翅片式加热器、电加热管、或陶瓷加热元件,从而提高电辅热结构42的辅助制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两条密封板43,至少两条密封板43设在换热器4的左右边板上,例如,位于换热器4左边的密封板43设置在换热器4的左边板(图未示出)上,位于换热器4右边的密封板43设置在换热器4的右边板(图未示出)上。从而当换热器组件固定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其它结构上时,通过设置密封板43可以提高换热器4与其它结构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更进一步地,密封板43包括两条,两条密封板43分别设在换热器4的左右边板上,由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换热器4与其它结构之间的密封效果。再进一步地,两条密封板43分别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换热器4的左右边板上,从而实现密封板43和换热器4之间的固定连接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4的密封效果。可选地,固定件可以为螺栓固定件或螺钉固定件。
进一步地,如图54所示,每条密封板43包括第一连接板433和第二连接板432,第一连接板433位于左边板或右边板上,第二连接板43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433的外端,且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延伸。例如,位于换热器4左边的密封板43的第一连接板433位于左边板上,且第二连接板43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433的外端并沿水平方向向左延伸;位于换热器4右边的密封板43的第一连接板433位于右边板上,且第二连接板43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433的外端并沿水平方向向右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换热器4的左右边板上分别设有多条密封板43,多条密封板43彼此首尾叠压,由此,可进一步增强密封板43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4所示,每个密封板43的上端和下端(例如,每个第一连接板43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朝向换热器4延伸的固定板431,密封板43通过固定板431固定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上,从而通过将密封板43固定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上的同时,以将换热器4限位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再进一步地,固定板431与固定结构41之间、固定板431与第一接水盘9之间分别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紧固件连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密封板43与固定结构41之间以及密封板43与第一接水盘9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3-图54所示,换热器4的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共同限定出的换热器4的横截面大致为“U”形形状。例如,换热器4的横截面形成为“U”形形状,且“U”形形状的换热器4由后换热部4a、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共同限定出。“U”形形状的换热器4可有利于提高换热器4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4的换热效果。可选地,机壳11的左侧壁、后侧壁和右侧壁上可以分别设有与左侧换热部4b、后换热部4a和右侧换热部4c对应的进风口,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4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后换热部4a沿竖直平面延伸,左侧换热部4b从后向前逐渐向左偏离,且右侧换热部4c从后向前逐渐向右偏离。例如,左侧换热部4b连接在后换热部4a的左端,且从后向前逐渐向左偏离,右侧换热部4c连接在后换热部4a的右端,且从后向前逐渐向右偏离。由此,左侧换热部4b与右侧换热部4c之间的距离从后到前逐渐增大,当空气从换热器4的后部向前流动时,有利于增大空气的流通压力,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分别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偏离角度为α,0<α≤35°。也就是说,左侧换热部4b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偏离角度为α,0<α≤35°;右侧换热部4c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偏离角度也为α,0<α≤35°。从而当空气从换热器4的后部向前流动时,进一步优化空气的流通压力,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可选地,左侧换热部4b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偏离角度α与右侧换热部4c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偏离角度α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左侧换热部4b和右侧换热部4c也可以是平行的。例如,左侧换热器4部连接在后换热部4a的左端,并向前延伸,且与后换热部4a垂直设置,右侧换热部4c连接在后换热器4部的右端,并向前延伸,且与后换热器4部垂直设置,由此可实现左侧换热器4部和右侧换热部4c之间的平行设置,从而使得结构简单。
可选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后拉杆44,后拉杆44位于换热器4的后侧,且固定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以将换热器4限位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从而将换热器4可靠地固定在固定结构41和第一接水盘9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2和图75所示,面板组件6包括面板61、出风框62、两个导风板64、前下面板69和显示盒67。其中,面板61固定在机壳11上且位于机壳11的前侧上部,前下面板69通过固定件固定在面板61的下部,且底部连接至机壳11的底壁,从而通过面板61和前下面板69以遮挡机壳11敞开的前侧。可选地,固定件可以为螺栓或螺钉等。
具体地,如图75所示,面板61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第一通风口614,由此,从空调室内机100的风道组件2吹来的风可经过第一通风口614吹向室内环境中。具体地,第一通风口614形成为大体长方形形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例如,第一通风口614形成为大体长方形形状,且在面板61的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上延伸,从而有利于空调室内机100在其上下方向上扩大送风范围。
出风框62设置在面板61的前侧,且出风框62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出风口,由此,两个出风口对应设置在第一通风口614的前侧,从风道组件2吹出的风经过面板61的第一通风口614后,可进一步经过两个出风口吹向室内环境中,同时两个间隔设置的出风口有利于将送出的风分散开,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每个出风口呈大体长条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每个出风口的延伸高度与第一通风口614的延伸高度大体一致。
两个导风板64分别可枢转地设置在两个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两个出风口,也就是说,每个导风板64对应一个出风口,且每个导风板64可枢转地设置在对应的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对应的出风口。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两个导风板64分别转动以打开对应的两个出风口,以便于从风道组件2送出的风可经过第一通风口614和出风口并吹向室内环境中;当空调室内机100停止工作时,两个导风板64转动以关闭两个出风口。
可选地,两个导风板64同向转动,例如两个导风板64可以同时朝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或同时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对应的两个出风口。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两个导风板64也可异向转动,例如其中一个导风板64顺时针转动,另一个导风板64逆时针转动,从而打开或关闭对应的两个出风口。
进一步地,面板组件6还包括两个滑动板。两个滑动板65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面板61上以露出或遮挡两个出风口。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开机时,两个滑动板65分别朝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以露出出风口,此时两个导风板64可转动以打开对应的两个出风口,从而便于空调室内机100向室内送风;当空调室内机100停机时,两个导风板64可转动以关闭两个对应的出风口,且两个滑动板65分别朝向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遮挡两个出风口。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组件6还包括卡扣组件。具体地,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设在第一通风口614的侧壁上,第二卡扣部设置在出风框62上且与第一卡扣部配合以将出风框62固定在面板61上,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卡扣部和与第一卡扣部配合的第二卡扣部,从而实现出风框62与面板61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第一卡扣部为第一凸筋和第二凹槽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卡扣部为第一凸筋和第二凹槽中的另一个。也就是说,若第一卡扣部为第一凸筋,第二卡扣部则为第二凹槽;若第一卡扣部为第二凹槽,第二卡扣部则为第一凸筋,通过第一凸筋和第二凹槽的配合从而实现出风框62和面板61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可选地,如图75和图78所示,第二卡扣部为设置在出风框62的后表面上的第一凸筋623,第一卡扣部为与第一凸筋623配合的第二凹槽6141,从而实现出风框62和面板61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
具体地,第一凸筋623形成为长方体状,并凸出出风框62的后表面,第二凹槽6141为与第一凸筋623配合的方形槽,且第二凹槽6141在第一通风口614的前侧壁上向后凹入。
可选地,卡扣组件为多个,例如,六个、八个、十个或更多个,从而便于提高出风框62和面板6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组件6还包括连接组件。具体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设置在导风板64的上端和下端,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出风口的内顶壁和内底壁上。也就是说,导风板6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出风口的内底壁和内顶壁分别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导风板64上的第一连接部配合以将导风板64可枢转地连接至出风口。具体而言,设置在出风口的内顶壁上的第二连接部与设置在导风板64的上端的第一连接部配合,同时设置在出风口的内底壁上的第二连接部与设置在导风板64的下端的第一连接部配合,从而将导风板64可枢转地连接在出风口处,以便于导风板64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进一步地,如图75和图77所示,第一连接部为沿导风板6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柱644,第二连接部为与凸柱644配合的凹孔622,从而通过凸柱644与凹孔622的配合实现导风板64可枢转地连接在出风口处,以便于导风板64打开或关闭出风口。需要说明的是,凸柱644形成为圆柱体状,凹孔622为圆形孔,从而便于实现凸柱644与凹孔622之间的可枢转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76所示,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组件6还包括导风板电机66。具体地,导风板电机66设置在面板61的后侧以驱动导风板64的转动,由此,通过设置导风板电机66,并使导风板电机66驱动导风板64转动,从而便于出风口的打开和关闭。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开机时,导风板电机66驱动两个导风板64转动,以打开出风口,从而便于空调室内机100向室内送风;当空调室内机100停机时,导风板电机66驱动两个导风板64转动以关闭出风口。可选地,导风板电机66可以同时驱动两个导风板64联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两个导风板64也可由不同的导风板电机66分别驱动以打开或关闭对应的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77所示,出风框62上设有连接板68,连接板68位于两个出风口之间以将两个出风口间隔开,由此,通过设置连接板68将两个出风口间隔开,有利于将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分散开来,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效果。
显示盒67设置在出风框62上且位于两个导风板64之间,通过将显示盒67设置在出风框62上并使其位于两个导风板64之间,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用户观察显示盒67上的信息。显示盒67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例如,显示盒67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并在出风框62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延伸,从而便于将显示盒67设置在出风框62上。
进一步地,显示盒67设置在连接板68上。例如,显示盒67设在连接板68的前表面上。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用户观察显示盒67上的信息。具体地,如图77和图75所示,显示盒67的后表面上形成有朝向连接板68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台671,连接板68上形成有与第一凸台671配合的第一定位孔681,通过第一凸台671与第一定位孔681的配合,从而将显示盒67固定在连接板68上。具体地,第一凸台671形成为圆柱体状,第一定位孔681为圆形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前下面板6固定在面板61的下部的前表面上。具体而言,面板61可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的上部(即位于风道组件2的前侧)以起到出风、保护空调室内机100内部部件以及装饰空调室内机100的作用,而前下面板69则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的下部且位于面板61的下部,且固定在面板61的前表面上,以起到装饰空调室内机100和保护空调室内机100内部部件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更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73和图79所示,前下面板69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板694,第一定位板694上形成有贯穿第一定位板694厚度的第二定位孔,面板61上形成有与第二定位孔配合的第一卡凸613以将前下面板69固定在面板61上,从而实现前下面板69与面板61之间的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一定位板694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从而实现前下面板69与面板61之间的可靠固定连接。
进一步可选地,当前下面板69与面板61之间通过第一卡凸613与第二定位孔连接时,前下面板69还可以进一步固定在机壳11的底壁上,从而实现对前下面板69的可靠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74和图79所示,每个滑动板65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面板61和前下面板69上,从而便于露出或遮挡两个出风口。具体地,每组传动组件包括齿轮614、691和齿条(图未示出)。其中,齿轮614、691设在相应的面板61或前下面板69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615、692驱动旋转,齿条连接在滑动板65的后侧且与齿轮614、691对应配合以实现滑动驱动电机615、692驱动滑动板65滑动。具体而言,以一个滑动板65的滑动为例进行说明,当空调室内机100开启时,上方的滑动驱动电机615可驱动相应的齿轮614(即位于面板61上的齿轮614)转动,下方的滑动驱动电机692可驱动下方的齿轮691(即位于前下面板69上的齿轮691)转动,设置在滑动板65后侧的两个齿条与相应的齿轮614、691配合转动,从而带动滑动板65的滑动以打开对应的一个出风口;当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两个滑动驱动电机615、692分别驱动相应的齿轮614、691转动,设置在滑动板65后侧的两个齿条与相应的齿轮614、691配合转动,从而带动滑动板65的滑动以关闭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75和图79所示,面板61和前下面板69上位于齿轮614、691的前侧均设有挡板616、693,挡板616、693与齿轮614、691之间限定出适于齿条沿左右方向活动的轨道,从而便于滑动驱动电机615、692驱动齿轮614、691转动以带动齿条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并通过齿条的转动带动滑动板6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1-图52所示,机壳11包括顶盖111、底盘112和机身113,其中,机身113的前侧、顶部和底部均敞开,顶盖111和底盘112分别设置在机身113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将底盘112和顶盖111分别设置在机身113的底部和顶部,从而实现机壳11的预先装配,以便于在空调室内机100的整机装配过程中,将机壳11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装。
具体地,机身113的顶壁上形成有多个贯穿机身113顶壁的第一凹孔1131,顶盖111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凹孔1131配合的第二凸筋1111,从而通过第一凹孔1131和第二凸筋1111的配合实现机身113与顶盖111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第一凹孔1131形成为方形孔。
可选地,顶盖111与机身113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例如,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从而实现顶盖111与机身113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1-图52所示,机身113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贯穿机身113的底壁的第二凹孔1132,底盘112的顶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凹孔1132配合的第三凸筋1121,从而通过第二凹孔1132与第三凸筋1121的配合实现底盘112与机身113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第二凹孔1132形成为方形孔。
可选地,底盘112与机身113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例如,第二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从而实现顶盖111与机身113之间的可靠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52和图76所示,面板61的后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卡筋612,机身113的前侧壁上形成有多个与卡筋612配合的第二卡槽1133,通过卡筋612与第二卡槽1133的配合从而实现面板组件6与机壳11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2所示,机壳11的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支撑部114,换热器组件的顶壁形成有外檐部45,外檐部45支撑在支撑部114上,从而通过将外檐部45支撑在支撑部114上,以将换热器组件支撑在机壳11的内周壁上。具体地,外檐部45可以由至少一部分上述的固定结构41限定出。
可选地,换热器组件与机壳11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从而实现换热器组件与机壳11之间的可靠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三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三紧固件还可以是其它紧固件。
如图1-图3和图31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下箱体1,风道组件2和换热器组件等设在下箱体1的上方。下箱体1内限定出空腔。可选地,下箱体1的后侧壁可以是机壳11的后侧壁一部分。
具体地,下箱体1包括底座和设在底座内的空腔(未示出),空腔可以用于盛放物品例如盛放微波炉、烤箱等,或者空腔内设有内胆以限定出冷藏间室,用于储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冷藏和保鲜。通过在空调室内机100内设置下箱体1,在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的同时,还可便于储存物品或食物等,这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空腔的前部具有取放口,门体可设在取放口处以打开或关闭空腔,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打开或关闭门体,以向空腔内储存物品或将物品从空腔内取走。
具体地,当空腔内设有由内胆限定出的冷藏间室时,可以采用半导体制冷方式以向内胆内提供冷量。例如,下箱体1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未示出),半导体制冷装置设在空腔内且位于底座与内胆之间,以将内胆内的热量传递到底座的外部,从而实现对内胆内食物的保鲜和冷藏作用。具体而言,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具有冷端和热端的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其中,第一散热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且靠近内胆的侧壁设置,第一风扇设在内胆上且邻近第一散热器设置,第二散热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且邻近底座设置,第二风扇设在第二散热器的底部且邻近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设置,由此第一风扇将内胆内的气流吹向第一散热器并与第一散热器换热,随后第一散热器将热量传递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随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和热端之间换热,最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将热量传递给第二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在第二风扇的作用下加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换热,从而实现下箱体的冷藏功能。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冷媒换热的方式即在下箱体1内设置冷凝器和蒸发器,其中,冷凝器设置在底座内且位于内胆外以与空调室内机100所处的周围环境换热,蒸发器设置在内胆内以提供冷量,从而便于内胆内食物的冷藏和保鲜。
进一步地,下箱体1的后侧具有空气通孔(图未示出),从而便于内胆与空调室内机100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空气流通,以便于内胆内食物的储存和保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容纳空间的后部具有固定支架3,固定支架3位于风道组件2的后侧,固定支架3上设有进风口(即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口),由此,从固定支架3上的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风道组件2的引导下,可流向出风口。此处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支架3可以是机壳11的一部分,例如,固定支架可以是机壳11的后侧壁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4和第一接水盘9。
如图2和图6所示,换热器组件设在固定支架3上且位于固定支架3和风道组件2之间,由此,从固定支架3上的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可直接与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4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风道组件2的引导下,可流向出风口并吹向室内环境中,从而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电控盒组件5设在风道组件2的前部。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控盒组件5设在风道组件2的前部具有的凹槽24内,也就是说,电控盒组件5设在风道组件2的前部的凹槽24内且位于面板组件6的后侧,当拆卸下面板组件6时,即可看到电控盒组件5,从而便于对电控盒组件5的维修和更换,同时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从风道组件2吹出的风可以加快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电控盒组件5的散热效果,延长电控盒组件5的使用寿命,且通过将电控盒组件5设在凹槽24内,可以减小空调室内机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可选地,电控盒组件5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凹槽24为方形槽,从而便于对电控盒组件5的放置。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第一电机21a和第二电机21b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风轮23a和第二风轮23b的顶部。
具体地,通过两个风轮23上方的两个电机21分别驱动两个风轮23的转动,并通过风轮23的转动驱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并与换热器4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到风道组件2的风道25内,并在风轮23的进一步驱动下通过出风口流向室内环境中以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50所示,固定支架3的上部高于换热器4,固定支架3的高于换热器4的部分为散热部31,散热部31上设有散热孔311。具体地,固定支架3的高于换热器4的部分与两个电机21对应设置,由此,通过将固定支架3的高于换热器4的部分设置为散热部31,并在散热部31上设置散热孔311,有利于对两个电机21进行散热。可选地,散热部31形成为波浪状以增加散热部31的散热面积和结构强度。
可选地,散热部31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均设有多个散热孔311。从而使得电机21快速散热,防止电机21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中而发生烧机等现象。
例如,在图6和图50的示例中,散热部31可以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散热部3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一条波浪线,由此不但可以增加散热部31的散热面积,而且还可以加强散热部31的结构强度。同时,在散热部31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均设有多个散热孔311,每个波峰和每个波谷上的多个散热孔311在上下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并且每个散热孔311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长条形,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的效率,使电机21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避免使电机21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中而造成烧机等现象。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散热部31还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散热部31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为一条波浪线,散热孔311可以设在散热部31的波峰和波谷的连接位置和/或波峰和波谷上,每个散热孔311沿上下方向可以延伸形成长条形,还可以形成圆形、方形、五边形等。
参照图50,散热部31的后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32,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加强散热部31的强度,防止因空调室内机100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碰撞、掉落等而造成散热部31结构变形或损坏,从而保证散热部31结构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机21的快速散热。具体地,每个第一加强筋32的形状与散热部3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也就是说,每个第一加强筋32的形状均形成为与散热部31相同的波浪形。由此可以使第一加强筋32与散热部31的后侧面紧密贴合,从而达到增加散热部31强度的效果。
在图50中,散热部31的后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加强筋32,两个第一加强筋3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每个第一加强筋32的形状均形成为与散热部31的形状相同的波浪形,即第一加强筋3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两条平行的波浪线,同时每个第一加强筋32的前侧面与散热部31的后侧面紧密贴合并连接在一起,由此可以增加散热部31的强度,防止散热部31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而发生变形或损坏等情况。
参照图6,散热部31的前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33。由此可以更进一步的加强散热部31的强度,防止因空调室内机100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等因素而造成损坏,从而保证散热部31结构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机21的快速散热。具体地,每个第二加强筋33的形状与散热部3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同时每个第二加强筋33的形状与相应的第一加强筋32的形状相同,由此可以使第二加强筋33的后侧面与散热部31的前侧面紧密贴合并连接在一起,防止散热部31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变形或损坏,从而保证散热部31结构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机21的散热的快速性。优选地,每个第一加强筋32和相应的一个第二加强筋33在前后方向上正对设置。也就是说,每个第二加强筋33的后侧面与相应的第一加强筋32的前侧面正对设置。由此可以使第一加强筋32和第二加强筋33对散热部31的加固效果更好。
例如,在图6中,散热部31的前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筋33,两个第二加强筋33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每个第二加强筋33的形状均与散热部3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每个第二加强筋33的后侧面与散热部31的前侧面紧密贴合并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二加强筋33与第一加强筋32一一对应且在前后方向上正对设置,即第二加强筋33的后侧面与第一加强筋32的前侧面正对设置,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地加强散热部31的强度,防止散热部31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损坏。
可选地,第一加强筋32、散热部31和第二加强筋33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简化结构,节省加工工序,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加强筋32、散热部31与第二加强筋33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参照图50,固定支架3的除去散热部31的部分的后表面设有第三加强筋34。也就是说,固定支架140的安装换热器130的部分的后表面设有第三加强筋34,由此可以增加固定支架3本身的结构的可靠性,增加对换热器4固定的可靠性,防止固定支架3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等因素而造成变形,避免换热器4与固定支架3脱离而影响换热。
具体地,如图24和图29所示,前蜗壳221的后表面的上部设有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前蜗壳221的下部设有两个风轮放置架2213,从而便于两个电机21和两个风轮23的放置。
前蜗壳上221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且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通风口2211,后蜗壳222设在前蜗壳221的后部且位于两个通风口2211之间,后蜗壳222的两端(即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电机容置室2212和风轮放置架2213配合,后蜗壳222与前蜗壳221配合以间隔出两个容纳腔室2222,结构简单,由此两个容纳腔室2222与两个通风口2211连通。
两个电机21分别放置在电机容置室2212上。具体地,两个电机21分别放置在与两个容纳腔室2222对应的电机容置室2212上,且每个电机21的电机线穿过电机容置室2212与相应的风轮23相连以驱动风轮23转动,从而通过电机21驱动风轮23的转动,以使风轮23驱动空气从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口流向出风口。
进一步地,后蜗壳222与前蜗壳221卡扣配合,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另外当风道组件2出现故障时,还可利于拆卸以便于维修。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后蜗壳222的前表面设有配合凹槽2221,配合凹槽2221的左右侧壁的前部均设有伸入体22211,前蜗壳221的后部设有配合凸起2214,配合凸起2214的左右侧壁均设有卡扣槽22141,配合凸起2214伸入到配合凹槽2221内,每个伸入体22211伸入到相应的卡扣槽22141内。由此,可以实现前蜗壳1与后蜗壳2之间的可靠连接。
更进一步地,配合凹槽2221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后蜗壳222,配合凹槽222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伸入体22211,位于同一侧壁上的多个伸入体2221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也就是说,配合凹槽2221的左侧壁上设有多个在竖直方向间隔分布的伸入体22211,配合凹槽2221的右侧壁上设有多个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的伸入体22211。
配合凸起2214的左侧壁上的卡扣槽22141在竖直方向上贯穿配合凸起2214,配合凸起2214的右侧壁上的卡扣槽22141在竖直方向上贯穿配合凸起2214。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卡扣槽2214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配合凸起2214的左侧壁上可以设有多个卡扣槽22141,配合凸起2214的右侧壁上可以设有多个卡扣槽22141,位于同一侧的多个卡扣槽22141和多个伸入体22211一一对应配合。
具体地,如图22所示,两个通风口2211的朝向彼此的风道板2216的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从而使得风道组件2分别朝向两个方向送风。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2所示,风道组件2包括保温泡沫13,保温泡沫13填充在两个通风口2211的朝向彼此的风道板2216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减少风道组件2吹出的风产生的热量散失。
可选地,如图25-图28所示,保温泡沫13上设有定位半孔131,前蜗壳221上设有与定位半孔131配合的定位体2215,从而将定位体2215卡入定位半孔131内以实现保温泡沫13与前蜗壳221之间的固定连接,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拆装。
可选地,定位体2215形成为圆柱体状,定位半孔131为与定位体2215配合的圆弧形槽。
在本发明另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还包括风道下泡沫件14,风道下泡沫件14设在风轮放置架2213的底壁上,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道组件2吹出的风从风轮放置架2213的底壁向外辐射热量,从而减少热量散热。
具体地,风道组件2还包括出风格栅15,每个通风口2211的出风端均设有出风格栅15,当风道组件2应用在空调室内机100中时,通过设置出风格栅15一方面可以过滤出风端的空气,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人手等伸入到风道组件2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上分别设有适于两个电机21的电机轴穿过的装配孔22121,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的底壁设有通风孔22122。由此可以将电机21固定于前蜗壳221上,并且装配孔22121可以防止电机轴与前蜗壳221发生干涉,同时电机容置室2212上的通风孔22122连通通风口2211可以对电机21起到散热的作用,防止电机21长时间运行之后发生烧机等现象,从而保证了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空调室内机100工作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0所示,通风孔22122为多个,多个通风孔22122环绕装配孔22121设置。由此可以提高电机21散热的效率,防止电机21长时间处在高温的环境中而发生烧机等现象,从而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工作的可靠性。优选地,多个通风孔22122环绕装配孔22121均匀地间隔设置,由此可以简化前蜗壳221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参照图30,通风孔22122形成为长圆形孔。由此可以增加通风孔22122的面积,提高电机21散热的效率,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优选地,长圆形孔朝向远离装配孔2212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加通风孔22122的面积,提高电机21散热的效率,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
两个电机容置室2212上分别设有环绕通风孔22122设置的凸筋22123。由此可以增加通风孔22122处的结构的可靠性。可选地,凸筋22123的内周壁与通风孔22122的内周壁平齐。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及加工工序,节约生产周期,降低成产成本。
每个电机容置室2212上还设有环绕装配孔22121设置的环形挡筋22124,通风孔22122位于环形挡筋22124的外侧,电机21适于放置在环形挡筋22124内。由此在安装电机21时,电机轴穿过装配孔22121,电机21放置在环形挡筋22124内,可以防止电机21在电机容置室2212上晃动而影响工作,通风孔22122位于环形挡筋22124的外侧可以将电机2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地散掉,防止电机21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中而发生烧机等现象,从而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照图30,环形挡筋22124的内周壁设有多个凸起22125,多个凸起22125在环形挡筋22124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多个凸起22125适于与电机21的外周壁接触。在电机21安装到环形挡筋22124内时,凸起22125可以与电机21的外周壁接触,环形挡筋22124的内周壁与电机21的外周壁之间存在间隙,由此有利于电机21散热,从而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
每个电机21与每个通风口2211对应,每个通风口2211对应设置一个装配孔22121,每个装配孔22121的外侧设有通风孔22122。由此对每个电机21均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防止电机21长时间处在高温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烧机等现象,保证电机21工作的可靠性。
具体地,电机盖26固定在电机容置室2212上且外套在电机21上。由于电机21在带动风轮2转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晃动,电机盖26可以进一步的保护电机21,防止电机21脱离电机容置室2212。可选地,电机盖26与电机容置室2212卡扣配合。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及装配工序,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接水盘10,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接水盘9位于换热器4的下方以接收冷凝水。具体而言,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换热器4与室内环境换热产生的冷凝水可落入第一接水盘9中,从而避免冷凝水流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上而产生安全隐患。第二接水盘10位于风道组件2的底部以用于接收风道组件2的冷凝水,从而避免冷凝水流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上而产生安全隐患。
具体地,如图36所示,第二接水盘10包括盒体102和出水管101。盒体102用于盛水,且盒体102上设有排放口,用于排放盒体102内的水。出水管101大体水平延伸,出水管101与排放口连通,出水管101的自由端的外周壁的最下方设有凸起结构1011。凸起结构1011可以起到聚集水滴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从出水管101内流出的水沿出水管101回流,由此盒体102内的水可以通过出水管101排出,并且保证出水管101排出的水不会沿出水管101回流到其它地方而将其它地方弄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大体水平延伸”指的是出水管101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出水管101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简言之,出水管10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θ≥0°。
具体地,如图41所示,出水管10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θ<5°。由此既可以使出水管101向下倾斜,保证盒体102内的水可以流出,还可以避免由于出水管101倾斜角度过大而增加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从而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如图36和图40所示,排放口位于盒体102的底壁的最低处。由此可以保证盒体102内的水均可以通过出水管101流出。具体地,盒体102的内底壁由多个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1021构成,多个斜面1021在周向上依次排布,多个斜面1021的下端的连接处限定出内底壁的最低处。由此盒体102内的水可以沿着内底壁上的多个斜面1021流到内底壁的最低处,并通过出水管101流出。
可选地,凸起结构1011与出水管101的端面平齐。由此出水管101内的水流在向下滴的过程中,先流向凸起结构1011处,在凸起结构1011处聚集成水滴后落下,同时可以防止出水管101内流出的水沿着出水管101倒流到其它地方,从而保证盒体102内的水可以通过出水管101流到固定的地方。
可选地,出水管101与盒体10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简化装配工序,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34所示,第二接水盘10和第一接水盘9连通,第一接水盘9具有排水孔91,由此,第二接水盘10内的冷凝水可以排到第一接水盘9内,随后第一接水盘9内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孔91排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外部。可选地,排水孔91形成为圆形孔,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排水孔91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孔,例如方形孔。
具体地,出水管101伸入到第一接水盘9内。由此盒体102内的水可以通过出水管101流入第一接水盘9内,并通过第一接水盘9的排水孔91流出。可选地,第一接水盘9的高度大于第二接水盘10的高度,由于第一接水盘9可以接收换热器4的冷凝水和第二接水盘10流入的冷凝水,因此对于第一接水盘9的蓄水量的要求较高,当将第一接水盘9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接水盘10的高度时,可以增加第一接水盘9的蓄水量,防止第一接水盘9内的冷凝水过多而溢出。
进一步地,第一接水盘9的侧壁上设有连接孔92,出水管101穿过连接孔92伸入到第一接水盘9内。由此盒体102内的水可以通过出水管101流入到第一接水盘9内,并通过第一接水盘9的排水孔91排出,从而保证盒体102内的水顺利的排出。
可选地,出水管101与连接孔92过盈配合,或者出水管101与连接孔92之间设有密封圈。由此可以将出水管101与连接孔92之间的缝隙堵塞,从而可以防止盒体102内的水在流向第一接水盘9时通过出水管101与连接孔92之间的缝隙流出,或者当第一接水盘9内的水较多时,可以防止第一接水盘9内的水从出水管101与连接孔92之间的缝隙溢出。
排水孔91位于第一接水盘9的底壁上。由此第一接水盘9内的水均可以通过排水孔91流出,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接水盘9内冷凝水无法全部排出而造成第一接水盘9内积水。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面板组件6包括面板61和出风框62。面板61设在风道组件2的正前方,从而用于保护风道组件2。面板61具有显示窗口611,显示窗口611可以用于显示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模式、设定温度以及风向和风量等信息。可选地,显示窗口611形成为圆形形状,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外观较好。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显示窗口611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例如正方形。
出风框62设在面板61上。具体地,出风框62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面板61的左右两端。出风框62内具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的出风端为出风口。由此,出风口通过出风通道与蜗壳22内限定出的风道25对应设置。因此,从风道25吹来的空气可以经过出风通道,并进一步经过出风口流向室内环境中。可选地,出风框62可卡扣连接在风道组件2的风道25的外端,出风框62与面板61之间卡扣配合。具体地,在实现面板61与风道组件2之间的装配时,可首先实现出风框62与风道组件2的风道25的外端之间的卡扣连接,接着再使面板61卡扣装配到出风框62上。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首先实现面板61和出风框62之间的卡扣连接,接着使面板61随出风框62一起卡扣配合到风道组件2的风道25的外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面板61与出风框62之间还可以是一体成型件,通过出风框62与风道25的外端之间的卡扣配合,从而实现面板61与风道25的外端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可靠。
具体地,如图7所示,出风框62上设有卡入风道组件2的卡位件621,从而通过将卡位件621卡入到风道组件2上以实现出风框4与风道组件2之间的固定连接,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可选地,卡位件621为多个,且多个卡位件62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在出风框4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出风框4与风道组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可选地,卡位件621与出风框4为一体结构,从而便于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卡位件621的强度,延长卡位件621的使用寿命。
出风框62上设有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导风组件63,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开机时,导风组件63打开出风口以便于空调室内机100向室内送风,当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导风组件63关闭出风口以防止室内环境中的颗粒物等进入到出风框62内。
出风框62形成为长条状,且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由此,可以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上扩大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7-图8所示,导风组件63包括可转动的导风件631和多个百叶632。具体地,导风件631设在出风通道内以导引空气的流向,从而通过导风件631引导出风通道内空气的流向,以使空气经过出风口流向室内环境中以便于调节室内温度。
导风件631形成为大体“扇形”形状,结构简单。
多个百叶632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百叶63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由此,通过将百叶632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可便于调整出风口处的风向,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送出的风可以朝向多个方向送风,扩大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
多个百叶63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开机时,多个百叶632转动以打开出风口;在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过程中,多个百叶632可以来回转动以调整出风口处的风向;当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多个百叶632转动以关闭出风口,从而防止颗粒物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更进一步实施例中,面板组件6还包括装饰条12,装饰条12设在出风框62的下方且固定在机壳11上,从而优化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可选地,装饰条12的外表面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列的条纹状,由此,可使得装饰条12与多个百叶632具有相似的形状,从而进一步优化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
当然,装饰条12还可以设在下箱体1的外侧壁上。具体地,下箱体1的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装饰条12上设有至少一个弹性扣121,每个弹性扣121伸出相应的限位孔,每个弹性扣121的伸出限位孔的部分在通过限位孔时被挤压变形,从而通过使弹性扣121伸出限位孔以将装饰条12卡扣在底座上,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可选地,限位孔形成为为大体长方形,且限位孔的长度小于弹性扣121的宽度以便于弹性扣121通过限位孔时可以产生挤压变形。
可选地,底座上设有多个限位孔例如三个,装饰条12上设有多个弹性扣121例如三个,通过多个限位孔与多个弹性扣121的一一对应配合,从而将装饰条12更加可靠地固定在下箱体1上。
进一步地,每个弹性扣12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分布的两个子弹性件1211。由此,当弹性扣121穿过限位孔时,每个子弹性件1211分别朝向另一个子弹性件1211的方向上挤压变形,从而便于将装饰条12固定在下箱体1上。
更进一步地,每个子弹性件1211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弯曲部伸出限位孔,由此,通过将子弹性件1211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当弹性扣121伸出限位孔时,可避免弹性扣121脱离限位孔,从而将装饰条12更加可靠地固定在下箱体1上。
进一步地,如图42所示,装饰条12的上端设有定位板122,面板3上设有与定位板122配合的安装孔(图未示出),从而通过定位板122与安装孔的配合,实现装饰条12与面板3之间的固定连接。可选地,定位板122形成为板状,且板状的定位板122上具有圆形孔,紧固件可以同时穿过圆形孔和安装孔以实现装饰条12和面板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定位板122与装饰条12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定位板122的强度,从而延长装饰条12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如图9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格栅组件7和第二格栅组件8。第一格栅组件7设在进风口处以过滤空气,第二格栅组件8设在空气通孔处以过滤空气,从而防止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进风口和空气通孔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内。具体地,固定支架3的后表面上设有盛放磁铁的凹入部,第一格栅组件7与磁铁磁性配合以吸附在固定支架3的后表面上。
可选地,第一格栅组件7和第二格栅组件8均形成为大体长方形形状,且同时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结构简单。
第一格栅组件7包括第一格栅支架71和第一过滤网72。其中,第一过滤网72可拆卸地设在第一格栅支架71上,第一格栅支架71设在固定支架3上,由此,不但可以实现第一格栅组件7与固定支架3之间的固定连接,以使第一格栅组件7过滤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同时将第一过滤网72可拆卸地设在第一格栅支架71上,还有利于对第一过滤网72的清洗、维修和更换等。具体地,第一格栅组件7包括两个第一过滤网72。
进一步地,第一格栅支架71可拆卸地设在固定支架3上,两个第一过滤网72设在第一格栅支架71的前表面上,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且对第一过滤网72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如图11-图13所示,第一格栅支架71上设有固定部711,固定部711与第一格栅支架71之间限定出固定槽7111,第一过滤网72的边沿伸入到固定槽7111内,从而以此实现第一过滤网72与第一格栅支架7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每个第一过滤网72为弹性件,例如橡胶件或塑料件等,由此,可便于将第一过滤网72卡在固定槽7111内。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72的至少三个边沿伸入到固定槽7111内,由此,可将第一过滤网72可靠地连接在第一格栅支架71上。
可选地,第一格栅支架71与固定支架3卡扣配合,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拆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格栅支架71与固定支架3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连接,例如螺钉连接等。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过滤网72在上下方向上排布设置。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两个第一过滤网72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布设置。
具体地,第二格栅组件8包括第二格栅支架81和第二过滤网82,第二格栅支架81设在机壳11上,第二过滤网82可抽拉且可拆卸地设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由此,一方面通过将第二格栅支架81设在机壳11上可实现第二格栅组件8与机壳11之间的固定连接以便于过滤空气,另一方面将第二过滤网82可抽拉且可拆卸地设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以形成第二格栅组件8,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第二过滤网82的拆装、清洗和维修。
进一步地,第二格栅支架81可拆卸地设在机壳11上,第二过滤网82设在第二格栅支架81的前表面上,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且可对第二过滤网82起到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网82在上下方向上可抽拉地设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过滤网82还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可抽拉地设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
具体地,第二格栅支架81的前表面设有滑轨811,第二格栅支架81上设有通孔以限定出抽拉口8111,抽拉口8111位于滑轨811的上方,第二过滤网82的下端从抽拉口8111伸入到滑轨811内,从而将第二过滤网82装配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
可选地,抽拉口8111形成为长条状,且抽拉口8111的长度不小于第二过滤网82的宽度,从而确保第二过滤网82的下端可以穿过抽拉口8111伸入到滑轨811内。
第二格栅支架81上设有位于抽拉口8111上方的定位孔812,第二过滤网82的上端设有伸入到定位孔812内的定位柱821,当第二过滤网82的下端从抽拉口8111伸入到滑轨811内,且第二过滤网82的两端完全与滑轨811配合时,定位柱821与定位孔812刚好配合,从而提高第二过滤网82与第二格栅支架8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定位孔812由两个定位部限定出。具体地,两个定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定位孔812。每个定位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格栅支架81上,另一端向前延伸后,朝向另一个定位部的方向弯折,随后向后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格栅支架81的前表面设有两组滑轨811,两组滑轨81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组滑轨811包括多个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滑轨811,由此,第二过滤网82从抽拉口8111伸入到滑轨811内,且第二过滤网82的左右两端可配合在多个滑轨811内,从而实现第二过滤网82与第二格栅支架81之间的可靠连接。
可选地,第二格栅支架81的下部设有支撑第二过滤网82的支撑槽813,从而便于支撑第二过滤网82,以防止第二过滤网82过多地伸入到第二格栅支架81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二格栅支架81与机壳11之间卡扣配合,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
具体地,机壳11的后部设有多个卡扣部(图未示出),每个卡扣部设有顶部敞开的卡槽(图未示出),第二格栅支架81的前表面设有多个伸入部814,多个伸入部814与多个卡扣部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伸入部814伸入到卡槽内,从而实现第二格栅支架41与机壳1之间的卡扣连接。
可选地,第二格栅支架81与伸入部814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伸入部814的强度,从而延长第二格栅支架81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进一步实施例,固定支架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扣件331,每个第一卡扣件331内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卡位槽,风道组件2上设有插入到卡位槽内的第二卡扣件211,从而通过将第二卡扣件211卡入卡位槽内,实现固定支架33与风道组件2之间的固定连接,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装配。
可选地,电控盒组件5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装配支架51设在风道组件2上,由此,通过设置装配支架51可实现电控盒组件5与风道组件2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3所示,每个装配支架51包括第一部分511和与第一部分511相连的第二部分512,第一部分511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的后表面上,第二部分512位于电控盒组件5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第二部分512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具体而言,位于电控盒组件5左侧的装配支架51的第一部分511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的后表面上,第二部分512位于电控盒组件5的左侧壁上,且第二部分512同时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位于电控盒组件5右侧的装配支架51的第一部分511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的后表面上,第二部分512位于电控盒组件5的右侧壁上,且第二部分512同时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从而通过装配支架51的第一部分511和第二部分512实现电控盒组件5和风道组件2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43和图49所示,第二部分512形成为大体“L”形,且第二部分512包括竖直板5121和水平板5122,竖直板512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一部分511和水平板5122相连,水平板5122上设有固定孔51221,水平板5122通过穿过固定孔51221的固定件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由此,在装配支架51的第一部分511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的后表面上的同时,第二部分512的竖直板5121可位于电控盒组件5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水平板5122则通过固定件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从而以此将电控盒组件5固定在风道组件2上。可选地,固定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49所示,竖直板5121和水平板5122的连接处设有缺口5123。例如,在竖直板5121和水平板5122的外侧连接处设有缺口5123。从而可以提高第二部分512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第二部分512和第一部分511为一体加工成型件,由此,不但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装配支架51的强度,从而延长装配支架51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1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上。例如,在第一部分511上形成有贯穿其厚度的固位孔,固定连接件例如螺钉或螺栓可穿过固位孔以将第一部分511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上。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部分511也可通过点焊固定在电控盒组件5上,例如,在第一部分511上形成有贯穿其厚度的固位孔以用于定位,并在固位孔内进行点焊以将第一部分511焊接在电控盒组件5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
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设在所述机壳的前侧以与所述机壳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出风口;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导引向所述出风口;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
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分别放置在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内;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
前蜗壳,所述前蜗壳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出风口;
后蜗壳,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两个容纳腔室,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分别与所述两个通风口连通,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后蜗壳配合限定出两个电机容置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蜗壳的前表面上设有两个卡线扣和用于容纳电机线的布线槽,所述两个卡线扣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设置,所述两个卡线扣适于分别固定从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伸出的电机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蜗壳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后凹入部之间的后连接部;
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分别与所述两个后凹入部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所述容纳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通风口的朝向彼此的风道板的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机容置室的底壁设有通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
前延伸板,所述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蜗壳的前侧且将所述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
两个蜗舌组件,所述两个蜗舌组件分别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两侧,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与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前延伸板之间限定出前风道,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蜗舌组件均包括:
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蜗舌本体设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所述蜗舌本体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
连杆,所述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蜗舌本体的朝向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连杆与所述滑槽间隔开,其中所述导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连杆上,且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且相对于所述滑槽可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卡位槽,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位槽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配合以将所述蜗舌本体卡合至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所述导叶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连杆上下移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其中所述导叶驱动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延伸板上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前延伸板下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下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所述两个通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后换热部、左侧换热部和右侧换热部;
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在所述换热器的顶部;
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以支撑所述换热器的下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辅热结构,所述电辅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一接水盘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两条密封板,所述至少两个密封板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左右边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部沿竖直平面延伸;所述左侧换热部从后向前逐渐向左偏离,且所述右侧换热部从后向前逐渐向右偏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后拉杆,所述后拉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后侧,且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一接水盘之间以将所述换热器限位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一接水盘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包括:
面板,所述面板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第一通风口;
出风框,所述出风框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前侧,且所述出风框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出风口;
两个导风板,所述两个导风板分别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两个出风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两个滑动板,所述两个滑动板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上以露出或遮挡所述两个出风口。
21.根据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滑动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面板和所述前下面板上,每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齿轮,所述齿轮设在相应的所述面板或所述前下面板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
齿条,所述齿条连接在所述滑动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齿轮配合以实现所述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滑动板滑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组件设在所述风道组件的前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位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以用于接收冷凝水。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后部具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后侧,所述换热器组件设在所述固定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风道组件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上部高于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固定支架的高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部分为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上设有散热孔。
CN201510863533.7A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5318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63533.7A CN105318438B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63533.7A CN105318438B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8438A true CN105318438A (zh) 2016-02-10
CN105318438B CN105318438B (zh) 2018-10-26

Family

ID=55246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3533.7A Active CN105318438B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18438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4533A (zh) * 2016-03-24 2016-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内机及其电加热组件
CN106287994A (zh) * 2016-10-26 2017-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705242A (zh) * 2017-01-18 2017-05-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WO2018133208A1 (zh) * 2017-01-18 2018-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09341046A (zh) * 2018-11-26 2019-02-15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系统
CN109520022A (zh) * 2018-11-21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798366A (zh) * 2019-01-31 2019-05-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装置的门阀组件及空气处理装置
CN111164354A (zh) * 2017-10-12 2020-05-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遥控装置
CN112432245A (zh) * 2020-11-16 2021-03-02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具备新风功能的移动空调
CN112752928A (zh) * 2018-09-21 202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12797512A (zh) * 2020-12-28 2021-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水组件、接水结构和除湿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5280A (ja) * 2007-01-30 2008-08-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201844489U (zh) * 2010-10-16 2011-05-2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JP2011137565A (ja) * 2009-12-25 2011-07-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917010U (zh) * 2010-12-08 2011-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307660A (zh) * 2012-03-16 2013-09-18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4101028A (zh) * 2014-07-04 2014-10-15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调器风道及室内空调器
CN104110754A (zh) * 2014-05-30 2014-10-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44521A (zh) * 2013-08-05 2015-0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
CN104613543A (zh) * 2015-01-13 2015-05-13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5280A (ja) * 2007-01-30 2008-08-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011137565A (ja) * 2009-12-25 2011-07-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844489U (zh) * 2010-10-16 2011-05-2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1917010U (zh) * 2010-12-08 2011-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307660A (zh) * 2012-03-16 2013-09-18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4344521A (zh) * 2013-08-05 2015-0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电机散热结构
CN104110754A (zh) * 2014-05-30 2014-10-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101028A (zh) * 2014-07-04 2014-10-15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调器风道及室内空调器
CN104613543A (zh) * 2015-01-13 2015-05-13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4533B (zh) * 2016-03-24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内机及其电加热组件
CN105674533A (zh) * 2016-03-24 2016-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内机及其电加热组件
CN106287994A (zh) * 2016-10-26 2017-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705242B (zh) * 2017-01-18 2020-03-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06705242A (zh) * 2017-01-18 2017-05-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WO2018133208A1 (zh) * 2017-01-18 2018-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11164354B (zh) * 2017-10-12 2021-10-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遥控装置
CN111164354A (zh) * 2017-10-12 2020-05-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遥控装置
US11668473B2 (en) 2018-09-21 2023-06-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12752928A (zh) * 2018-09-21 202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12752928B (zh) * 2018-09-21 2023-04-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9520022A (zh) * 2018-11-21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341046A (zh) * 2018-11-26 2019-02-15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系统
CN109341046B (zh) * 2018-11-26 2024-03-15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系统
CN109798366B (zh) * 2019-01-31 2020-07-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装置的门阀组件及空气处理装置
CN109798366A (zh) * 2019-01-31 2019-05-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装置的门阀组件及空气处理装置
CN112432245A (zh) * 2020-11-16 2021-03-02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具备新风功能的移动空调
CN112797512A (zh) * 2020-12-28 2021-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水组件、接水结构和除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8438B (zh) 2018-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843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33509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178224B (zh) 空调器
CN205279261U (zh) 空调柜机
CN106765654B (zh) 空调装置
CN105352040B (zh) 空调柜机
CN20527926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98615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527925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639247A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电机支架
CN101749808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0409406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KR101328531B1 (ko) 에어컨 및 냉동장치용 실외기의 전면커버
CN105299766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270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648478U (zh) 空调器
CN2188462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308159U (zh)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室内机
CN219283700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制冰机
CN217876136U (zh) 柜装空调器和柜子组件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129803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2252376B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