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79261U - 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79261U
CN205279261U CN201520984638.3U CN201520984638U CN205279261U CN 205279261 U CN205279261 U CN 205279261U CN 201520984638 U CN201520984638 U CN 201520984638U CN 205279261 U CN205279261 U CN 2052792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spiral case
cabinet air
assembl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846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向阳
李贤华
王武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846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792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79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792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柜机,包括:壳体模块,壳体模块的前侧敞开,且壳体模块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进风口;换热器模块,换热器模块的横截面呈“U”形形状,且换热器模块设在壳体模块的内壁上;风道模块,风道模块位于在壳体模块内,且固定在换热器模块的前侧壁上;电控模块,电控模块设在壳体模块的内壁上,且位于风道模块的下部;前壳体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换热器模块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柜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另一方面装配简单,而且节省了装配的时间,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空调柜机的部件繁多,不便于装配,而且空调柜机制冷和制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柜机,装配简单,而且具有良好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包括: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敞开,且所述壳体模块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进风口;换热器模块,所述换热器模块的横截面呈“U”形形状,且所述换热器模块设所述壳体模块的内壁上;风道模块,所述风道模块位于在所述壳体模块内,且固定在所述换热器模块的前侧壁上,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蜗壳组件、设在所述蜗壳组件前侧的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延伸板左右两侧的两个蜗舌组件、位于所述蜗壳组件内的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电控模块,所述电控模块设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风道模块的下部;前壳体模块,所述前壳体模块设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以遮挡所述壳体模块敞开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一方面通过在壳体模块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进风口,并使换热器的横截面具有“U”形形状以分别与壳体模块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的进风口对应,有利于提高换热器模块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柜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将风道模块的相关部件整合成一个模块,并在空调柜机的装配过程中与壳体模块、换热器模块、电控模块和前壳体模块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装,由此,不但装配简单,而且节省了装配的时间,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蜗壳组件包括前蜗壳和后蜗壳,所述前蜗壳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以分别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分别与所述两个通风口连通,所述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蜗壳的前侧且将所述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后蜗壳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后凹入部之间的后连接部;
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分别与所述两个后凹入部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所述容纳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后连接部上具有至少一个卡舌,且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之间具有前连接部,所述前连接部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分别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将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后蜗壳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位于所述两个前凹入部之间具有向前凹入的凹槽,且所述前连接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前侧壁上,其中所述后连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前连接部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蜗壳的前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前连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前延伸板的至少部分的延伸部槽。
再进一步地,所述前延伸板的后端具有卡凸,所述卡凸容纳在所述延伸部槽内。
再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槽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保温泡沫,所述保温泡沫设在所述后蜗壳的后侧;风道隔板,所述风道隔板和所述后蜗壳的后表面卡扣连接且限定出封闭空间,所述保温泡沫设在所述封闭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连接部的后表面形成有保温料槽,所述保温泡沫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保温料槽内。
再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料槽为从前到后逐渐变宽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蜗舌组件分别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两侧,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与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前延伸板之间限定出前风道,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每个所述蜗舌组件均包括: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蜗舌本体设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所述蜗舌本体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连杆,所述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蜗舌本体的朝向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连杆与所述滑槽间隔开,其中所述导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连杆上,且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且相对于所述滑槽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叶的另一端上具有定位勾,所述定位勾的勾部穿过所述滑槽且止抵在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
再进一步地,每个滑槽的高度大于所述定位勾的高度。
具体地,所述导叶形成为大体三角形形状,所述导叶的长边上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连杆,且另一端通过连接段连接至所述定位勾。
具体地,所述导叶长边上邻近所述另一端端部形成有豁口,其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另一端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卡位槽,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位槽与所述卡合部配合以将所述蜗舌本体卡合至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卡位槽包括三个。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所述导叶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连杆上下移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其中所述导叶驱动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延伸板的横截面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
根据本法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前延伸板上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前延伸板下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下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的下端和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的上端均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之间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在第一贯流风轮的顶部且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轮转动;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在第二贯流风轮的底部且驱动所述第二贯流风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两个第一半容置部,所述两个第一半容置部分别位于所述前蜗壳的顶部和所述后蜗壳的顶部且限定出所述第一电机容置室;两个第二半容置部,所述两个第二半容置部分别位于所述前蜗壳的底部和所述后蜗壳的底部且限定出所述第二电机容置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防护网,所述防护网设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所述两个通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由多条竖直的和至少一条水平的辐条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包括彼此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所述两个防护网对应设置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两个防护网的上端和/或下端对应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壳体模块包括:前壳体上模块,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固定在所述壳体模块上且位于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上部;前下面板,所述前下面板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前壳体上模块的下部,且底部连接至所述壳体模块的底壁;两个滑动板,所述两个滑动板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壳体模块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滑动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和所述前下面板上,每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在相应的所述前壳体上模块或所述前下面板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齿条,所述齿条连接在所述滑动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齿轮配合以实现所述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滑动板滑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和所述前下面板上位于所述齿轮的前侧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齿轮之间限定出适于所述齿条沿左右方向活动的轨道。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另一方向的风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图5中所示的风道模块的爆炸图;
图7是图4-图6中所示的风道模块的主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风道模块的A-A部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风道模块的B-B部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另一方向的前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延伸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蜗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C部圈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D部圈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延伸板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壳体上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4中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模块的爆炸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柜机1000;
风道模块100;蜗壳组件1;前蜗壳11;前凹入部111;前连接部112;卡槽1121;卡合部113;凹槽114;电机槽115;卡线扣116;固线部1161;减重槽11611;固线槽11612;布线槽117;后蜗壳12;后凹入部121;后连接部122;卡舌1221;容纳腔室2;前延伸板3;定位槽31;前延伸板上组件32;前延伸板下组件33;定位凸起321(331);延伸部槽34;卡凸35;竖向槽36;蜗舌组件4;导叶41;定位勾411;豁口412;连接段413;蜗舌本体42;滑槽421;卡位槽422;连杆43;导叶驱动电机44;曲柄45;保温泡沫5;风道隔板6;第一贯流风轮7;第一电机容置室71;第一半容置部71a(71b);第一电机711;第二贯流风轮8;第二电机容置室81;第二半容置部81a(81b);第二电机811;防护网9;辐条91;
壳体模块200;顶盖201;机身202;进风口2021;底盘203;第一凸筋204;第二凸筋205;第一凹孔206;第二凹孔207;卡孔208;支撑部209;
换热器模块300;左换热部301;右换热部302;后换热部303;固定部304;接水盘305;凸起结构3051;限位部3052;凸台30521;连接板30522;限位柱30523;限位板30524;电辅热结构306;定位柱3061;固定体307;本体部3071;定位孔3072;过线孔3073;卡接部3074;密封板308;定位板3081;后拉杆309;外檐部310;
电控模块400;
前壳体模块500;前壳体上模块501;齿轮5011(5021);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挡板5013(5023);前下面板502;两个滑动板5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下面参考图1-图2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1000,空调柜机1000可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1000可以包括壳体模块200、换热器模块300、风道模块100、电控模块400和前壳体模块500。其中,壳体模块200的前侧敞开,从而便于空调柜机1000内的其它部件从壳体模块200敞开的前侧安装。壳体模块2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进风口2021,从而便于较多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2021进入到壳体模块200内与换热器模块300换热。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模块200包括顶盖201、底盘203和机身202,机身202的前侧、顶部和底部均敞开。如图2所示,进风口2021可以设置在机身202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以便于空气从进风口2021进入到壳体模块200内与换热器模块300换热。
顶盖201和底盘203分别设置在机身202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将底盘203和顶盖201分别设置在机身202的底部和顶部,从而实现壳体模块200的预先装配,以便于在空调柜机1000的整机装配过程中,将壳体模块200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装。
换热器模块300的横截面呈“U”形形状,且换热器模块3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壁上。如图1和图3所示,换热器模块300可以包括左换热部301、右换热部302和后换热部303,并通过左换热部301、右换热部302和后换热部303以限定出具有“U”形横截面的换热器模块300,从而便于换热器模块300与壳体模块2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的进风口2021对应,提高换热器模块300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风道模块100位于壳体模块200内,且固定在换热器模块300的前侧壁上。具体而言,风道模块100具有将空调柜机1000的进风口2021的风引流至出风口的作用,因此,将风道模块100固定在换热器模块300的前侧壁上,可便于进风口2021的风与换热器模块300换热后,流向出风口以调节室内温度。
具体地,如图4-图9所示,风道模块100可以包括蜗壳组件1、设在蜗壳组件1前侧的前延伸板3、设在前延伸板3左右两侧的两个蜗舌组件4、位于蜗壳组件1内的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具体地,通过对蜗壳组件1、前延伸板3、蜗舌组件4、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进行安装,以将风道模块10整合成一个模块,从而方便了空调柜机1000的安装。
电控模块4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壁上,且位于风道模块100的下部,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装配方便。
前壳体模块5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前侧,以遮挡壳体模块200敞开的一侧,由此,可将空调柜机1000的其他结构封装在壳体模块200内,从而实现空调柜机1000的整机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柜机1000,一方面通过在壳体模块2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进风口2021,并使换热器具有“U”形形状以分别与壳体模块200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的进风口2021对应,有利于提高换热器模块300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将风道模块100的相关部件整合成一个模块,并在空调柜机1000的装配过程中与壳体模块200、换热器模块300、电控模块400和前壳体模块500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装,由此,装配简单,而且节省了装配的时间,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蜗壳组件1包括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前蜗壳11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需要说明的是,空调柜机1000可以具有两个出风口,两个出风口分别与两个通风口对应。
后蜗壳12与前蜗壳11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2以分别用于容纳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两个容纳腔室2分别与两个通风口连通。具体而言,其中一个容纳腔室2(例如图8所示的左边的容纳腔室2)与其中一个通风口连接,且其中一个容纳腔室2内放置有第一贯流风轮7,另一个容纳腔室2(例如图8所示的右边的容纳腔室2)与另一个通风口连通,且另一个容纳腔室2内放置有第二贯流风轮8,从而便于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在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的驱动作用下,分别通过两个通风口,然后从空调柜机1000的两个出风口排出。
具体地,每个容纳腔室2均形成为大体圆柱体状,从而便于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的对应放置。
前延伸板3设在前蜗壳11的前侧且将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通过在前蜗壳11的前侧设置前延伸板3,并使前延伸板3将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从而便于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在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的作用下,经过两个通风口并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避免经过两个通风口的风产生彼此送风干扰,从而可以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出风效果。
如图8所示,后蜗壳12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121、以及连接在两个后凹入部121之间的后连接部122,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111,两个前凹入部111分别与两个后凹入部121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容纳腔室2。具体而言,其中一个后凹入部121(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后凹入部121)和其中一个前凹入部111(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前凹入部111)共同限定出其中一个容纳腔2(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左边的容纳腔2)以用于容纳第一贯流风轮7,另一个后凹入部121(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后凹入部121)和另一个前凹入部111(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前凹入部111)共同限定出另一个容纳腔室2(例如图8中,水平方向上右边的容纳腔室2)以用于容纳第二贯流风轮8,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工人的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后连接部122上具有至少一个卡舌1221,且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在两个前凹入部111之间具有前连接部112,前连接部112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槽1121,卡舌1221与卡槽1121分别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将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连接。由此,通过卡舌1221与卡槽1121的配合以将前连接部112与后连接部122连接,从而实现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之间的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1所示,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位于两个前凹入部111之间具有向前凹入的凹槽114,且前连接部112位于凹槽114的前侧壁上,其中后连接部122插入凹槽114内且与前连接部112连接。具体而言,前连接部112位于凹槽114的前侧壁上,后连接部122插入凹槽114内,并通过设置在后连接部122上的卡舌1221与形成在前连接部112上的卡槽1121的配合,从而实现后连接部122与前连接部112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之间的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前蜗壳11的前表面上对应于前连接部112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容纳前延伸板3的至少部分的延伸部槽34,也就是说,前延伸板3的至少部分伸入延伸部槽34内,从而将前延伸板3固定在前蜗壳11上。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前延伸板3的后端具有卡凸35,卡凸35容纳在延伸部槽34内,从而实现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之间的连接。可选地,延伸部槽34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前延伸板3的至少部分。
卡凸35形成为从前到后逐渐变窄的形状,例如卡凸35形成为大体梯形形状,且卡凸35的截面积在靠近延伸部槽3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可便于卡凸35容纳在延伸部槽34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风道模块100还包括保温泡沫5和风道隔板6。其中,保温泡沫5设在后蜗壳12的后侧。具体而言,风道隔板6和后蜗壳12的后表面卡扣连接且限定出封闭空间,保温泡沫5设在封闭空间内,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调柜机1000送风时的热量损失。
更进一步地,后连接部122的后表面形成有保温料槽,保温泡沫5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保温料槽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保温泡沫5限位的作用。可选地,保温料槽为从前到后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至少一部分保温泡沫5。
进一步地,两个蜗舌组件4分别设在前延伸板3的两侧,每个蜗舌组件4与前蜗壳11和前延伸板3之间限定出前风道。由此,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在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的作用下,经过两个通风口后,并经过两个前风道分别吹向不同的方向。
每个蜗舌组件4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41。多个导叶41可以对从前风道吹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从而调节空调柜机1000的送风方向。
如图6和图8以及图14-图16所示,每个蜗舌组件4均包括蜗舌本体42和连杆43。其中,蜗舌本体42沿上下方向延伸,蜗舌本体42设在前蜗壳11的侧壁上,且蜗舌本体42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421,连杆43可上下移动地设在蜗舌本体42的朝向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连杆43与滑槽421间隔开,其中导叶41的一端固定至连杆43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421且相对于滑槽421可移动。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通过将导叶41的一端固定至连杆43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421且相对滑槽421可以移动,可实现导叶41对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
可选地,滑槽421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例如,滑槽421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八个、九个、十个、更多个或更少个。
更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导叶41的另一端上具有定位勾411,定位勾411的勾部可以穿过滑槽421且止抵在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由此,通过在导叶41的另一端上设置定位勾411,并使定位勾411的勾部穿过滑槽421并止抵在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从而将导叶41可移动地连接在滑槽421上。可选地,每个滑槽421的高度大于定位勾411的高度,从而便于定位勾411穿过滑槽421。
可选地,如图16所示,导叶41形成为大体三角形形状,导叶41的长边上的一端连接至连杆43,且另一端通过连接段413连接至定位勾411,结构简单。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导叶41长边上邻近另一端端部形成有豁口412,其中连接段413与另一端端部连接,从而使得导叶4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段413和定位勾411与滑槽421连接。
可选地,多个导叶41在上下方向上均匀间隔地设置在连杆43上,由此,当蜗舌组件4随风道组件100一起应用在空调柜机中时,均匀间隔开的多个导叶41一方面可以对空调柜机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调节空调柜机的送风方向,另一方面还可将空调柜机送出的风均匀化,提高送风效果。
如图10和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更进一步的示例中,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卡位槽422,前蜗壳11的侧壁上设有卡合部113,卡位槽422与卡合部113配合以将蜗舌本体42卡合至前蜗壳11的侧壁上。由此,通过卡位槽422和卡合部113的配合,从而实现蜗舌组件4和前蜗壳11的连接。可选地,卡位槽422包括三个,由此,卡合部113也包括三个,从而实现卡位槽422与卡合部113之间的对应配合,进而使蜗舌组件4可靠地卡合在前蜗壳11的侧壁上。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卡位槽422也可以包括更多个。
具体地,卡合部113向前凸出前蜗壳11的前侧壁,且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卡位槽422为与卡合部113配合的方形孔。
更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每个蜗舌组件4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44,导叶驱动电机44驱动连杆43上下移动。由此,通过导叶驱动电机44驱动连杆43的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导叶41的移动,使得导叶41对从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进而改变空调柜机1000的送风方向。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前蜗壳11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115,其中导叶驱动电机44容纳在电机槽115内。具体而言,当蜗舌组件4与前蜗壳11连接时,导叶驱动电机44容纳在电机槽115内,并驱动连杆43的上下移动以带动导叶41的移动。
更进一步地,导叶驱动电机44设在蜗舌本体42上远离连杆43的另一侧表面上,也就是说,导叶驱动电机44在设在蜗舌本体42上远离连杆43的另一侧表面上的同时,还容纳在电机槽115内。导叶驱动电机44的电机轴穿过蜗舌本体42且与曲柄45连接,曲柄45在导叶驱动电机44的驱动下带动连杆43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导叶驱动电机44驱动连杆43的上下移动。可选地,曲柄45连接至连杆43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由此,可以使得连杆43受力均匀,以便于导叶驱动电机44驱动连杆43的上下移动。
可选地,前延伸板3的横截面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前延伸板3的横截面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风道模块100还包括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其中,前延伸板上组件32设在前延伸板3的上端且与前蜗壳11相连,前延伸板下组件33设在前延伸板3的下端且与前蜗壳11相连,从而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将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相连。
进一步地,前延伸板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图未示出),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端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端均具有至少一个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图未示出),从而实现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3之间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33和前延伸板3之间的定位连接,并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32与前蜗壳11的连接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33与前蜗壳11的连接,最终实现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的连接。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图13和图17所示,前延伸板3的上端和下端可以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槽31,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端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端均设有至少一个与定位槽31配合的定位凸起321、331。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前延伸板3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31(如图13所示),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与前延伸板3上端的定位槽31配合的定位凸起321(如图17所示),前延伸板3的下端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31,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与前延伸板3的下端的定位槽31配合的定位凸起331,从而实现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3之间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33和前延伸板3之间的定位连接。
具体地,位于前延伸板3上端的定位槽31向下凹入前延伸板3的上表面,位于前延伸板3下端的定位槽31向上凹入前延伸板3的下表面。且前延伸板3上端和下端的定位槽31均为大体方形形状。
位于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端的定位凸起321向下凸出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表面,位于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端的定位凸起331向上凸出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表面,且定位凸起321(331)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从而便于与定位槽31配合。
如图13所示,前延伸板3的前侧还形成有向后凹入的竖向槽36,从而便于前延伸板3与位于前延伸板3前侧的前壳体模块500相配合。
可选地,后蜗壳12与前蜗壳11之间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由此,后蜗壳12和前蜗壳1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扣连接和螺钉连接中的其中一种。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后蜗壳12和前蜗壳11之间还可以在卡扣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螺钉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风道模块100还包括第一电机711和第二电机811。其中,第一电机711设在第一贯流风轮7的顶部且驱动第一贯流风轮7转动,第二电机811设在第二贯流风轮8的底部且驱动第二贯流风轮8转动,由此,不但第一电机711和第二电机811的设置方式简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风道模块100还包括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71b和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其中,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1b分别位于前蜗壳11的顶部和后蜗壳12的顶部且限定出第一电机容置室71。也就是说,前蜗壳11的顶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一半容置部71a,后蜗壳12的顶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一半容置部71b,通过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71b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一电机容置室71,以便于第一电机711的放置。
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分别位于前蜗壳11的底部和后蜗壳12的底部且限定出第二电机容置室81。也就是说,前蜗壳11的底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二半容置部81a,后蜗壳12的底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二半容置部81b,通过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二电机容置室81,以便于第二电机811的放置。
具体地,前蜗壳11的前表面且邻近两个电机容置室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卡线扣116,卡线扣116适于固定从两个电机容置室伸出的电机线,从而便于对电机线的固定。且前蜗壳11的前表面上设有用于容纳电机线的布线槽。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711和第二电机811的电机线可以分别固定在对应的卡线扣116内并同时容纳在布线槽117内。
卡线扣116包括两个固线部1161,两个固线部1161间隔设在前蜗壳11上,由此,从相应的电机容置室伸出的电机线可以固定在两个固线部1161之间。例如,从第一电机容置室71伸出的第一电机711的电机线可以对应固定在邻近其的卡线扣116的两个固线部1161之间,从第二电机容置室81伸出的第二电机81的电机线可以对应固定在邻近其的卡线扣116的两个固线部1161之间。
具体地,两个固线部1161和前蜗壳11之间限定出固线槽11612,由此,两个固线部1161通过固线槽11612间隔开,从而以此实现对电机线的固定。
可选地,两个固线部1161左右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两个固线部1161沿前蜗壳11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固线部1161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对电机线进行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两个固线部1161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或者,两个固线部1161沿前蜗壳11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固线部1161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
进一步可选地,两个固线部1161与前蜗壳11形成为一体结构,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提高两个固线部1161的连接强度,从而延长固线部116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个固线部1161的外周壁上设有减重槽11611,由此,不但可以减轻固线部1161的重量,同时还有利于节省材料。
具体地,减重槽11611形成在每个固线部1161的外侧壁上,且减重槽11611与固线部1161具有大体一致的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每个固线部1161先垂直于前蜗壳11向前延伸后朝向另一个固线部1161弯折。例如,每个固线部1161可以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垂直于前蜗壳11的前表面且朝向远离前蜗壳11的前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段连接在第一段的远离前蜗壳11的一端,并朝向靠近另一个固线部1161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每个固线部1161以弧形方式弯折,由此可便于电机线的固定,且可以增加每个固线部1161的结构强度和韧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每个固线部1161也可以以垂直的方式弯折,例如,每个固线部1161的第一段垂直第二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布线槽117的横截面积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当电机线容纳在布线槽117内时,电机线可卡设在布线槽117的内端即布线槽117的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从而实现电机线的可靠固定。可选地,布线槽117的纵截面可以形成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风道模块100还包括防护网9,防护网9设在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两个通风口,例如,防护网9为一个,且设在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同时遮挡两个通风口。由此,通过设置防护网9,可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体通过通风口进入到蜗壳组件1内,从而提高空调柜机1000使用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网9上具有多个网孔,多个网孔有利于实现通风口的均匀送风,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出风效果。可选地,多个网孔的孔径相同,从而有利于通风口吹出的风均匀地经过多个网孔。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8所示,防护网9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91组成,例如防护网9为一个,且一个防护网9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91组成。由此,多个彼此交错的辐条91可限定出多个网孔,在利用多个彼此交错的辐条91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体通过通风口进入到蜗壳组件1内的同时,还有利于通过网孔实现通风口的均匀送风,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出风效果。可选地,网孔可以形成为方形孔、圆形孔、或多边形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更进一步地,防护网9由多条竖直的和至少一条水平的辐条91组成。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防护网9还可由多条竖直的和多条水平的辐条91组成。可选地,辐条91为铁辐条、不锈钢辐条、或耐热塑料辐条,由此可延长防护网9的使用寿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辐条91还可由其他材料制成。
可选地,防护网9包括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两个防护网9对应设置在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也就是说,每个防护网9对应遮挡一个通风口,从而便于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通过通风口并伸入蜗壳组件1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防护网9也可以只有一个,且同时遮挡在两个通风口的前侧。
进一步地,两个防护网9的上端和/或下端对应相连,也就是说,其中一个防护网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另一个防护网9的上端和下端相连,或者其中一个防护网9的上端与另一个防护网9的上端相连,或者其中一个防护网9的下端与另一个防护网9的下端相连。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两个防护网9之间也可以是完全不相连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前壳体模块500包括前壳体上模块501、前下面板502和两个滑动板503。其中,前壳体上模块501固定在壳体模块200上且位于壳体模块200的前侧上部,前下面板502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前壳体上模块501的下部,且底部连接至壳体模块200的底壁,从而通过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以遮挡壳体模块200敞开的前侧。可选地,固定件可以为螺栓或螺钉等。
两个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前壳体模块500上,例如,两个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具体而言,空调柜机1000的两个出风口可设置在前壳体上模块501上,通过将两个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在前壳体模块500上,以便于打开或关闭两个出风口。
进一步地,每个滑动板503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从而便于露出或遮挡与每个滑动板503对应的出风口。具体地,每组传动组件包括齿轮和齿条(图未示出)。其中,齿轮设在相应的前壳体上模块501或前下面板502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齿条连接在滑动板503的后侧且与齿轮配合以实现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滑动板503滑动。具体而言,以一个滑动板503的滑动为例进行说明,当空调柜机1000开启时,上方的滑动驱动电机5012可驱动相应的齿轮5011转动,下方的滑动驱动电机5022可驱动下方的齿轮5021转动,设置在滑动板503后侧的两个齿条与相应的齿轮5011、5021配合转动,从而带动滑动板503的滑动以打开对应的一个出风口;当空调柜机1000关机时,两个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分别驱动相应的齿轮5011、5021转动,设置在滑动板503后侧的两个齿条分别与相应的齿轮5011、5021配合转动,从而带动滑动板503滑动以关闭相应的出风口。
进一步地,如图19和图20所示,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位于齿轮的前侧均设有挡板,挡板与齿轮之间限定出适于齿条沿左右方向活动的轨道,例如位于上方的齿轮5011的前侧设有挡板5013,位于下方的齿轮5021的前侧设有挡板5023,齿轮5011与挡板5013限定出适于齿条活动的轨道,齿轮5021与挡板5023限定出适于齿条活动的轨道。从而便于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分别驱动对应的齿轮5011、5021转动以带动齿条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并通过齿条的转动带动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模块包括换热器、接水盘305和固定部304。换热器形成为“U”形形状,且换热器包括左换热部301、右换热部302和后换热部303。
固定部304设在换热器的顶部以固定换热器模块300。例如,当换热器模块300可以通过换热器顶部的固定部304固定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壁上。
接水盘305设置在换热器的底部,由此,当空调室内机给室内环境制冷时,换热器与室内环境换热产生的冷凝水可落入接水盘305中。具体地,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3051以支撑换热器的下端,由此,凸起结构3051使得换热器的下端远离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从而有利于落入接水盘305内的冷凝从接水盘305排空,而且还可防止接水盘305周围的热空气向上串流到换热器的冷腔内。
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凸起结构3051以支撑换热器,例如,在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上与换热器的后换热部303、左换热部301以及右换热部302的下端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3051,以对应支撑后换热部303、左换热部301和右换热部302,不但可实现对换热器的稳固支撑,防止换热器的一侧倾斜,同时还有利于后换热部303、左换热部301以及右换热部302与室内环境换热产生的冷凝水从接水盘305排空。
进一步地,多个凸起结构3051环绕接水盘305的至少一部分内周壁设置,例如,多个凸起结构3051环绕接水盘305的与后换热部303、左换热部301和右换热部302对应的内周壁设置。凸起结构3051与内周壁间隔开设置,这样,可有利于换热器与室内周围环境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的进一步排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接水盘305内有冷凝水残留。
换热器模块300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辅热结构306,电辅热结构306设置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例如,电辅热结构306位于换热器的前侧,且连接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由此,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与室内低温环境换热的同时,电辅热结构306的开启可以进一步增强空调室内机的制热能力,从而快速地调整室内温度以达到设定值。
进一步地,电辅热结构306的上端通过固定体307固定在固定部304上,从而实现电辅热结构306与固定部304之间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固定体307包括本体部3071和多个卡接部3074。其中,本体部3071上形成有贯穿本体部3071厚度的定位孔3072,电辅热结构306的上端形成有与定位孔3072配合的定位柱3061,多个卡接部3074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多个卡接部3074连接在本体部3071上邻近定位孔3072的一端,固定部304上形成有与多个卡接部3074配合的固定槽。由此,一方面通过固定体307的本体部3071上的定位孔3072与电辅热结构306的上端的定位柱3061的配合,以将固定体307固定在电辅热结构306的上端,另一方面通过固定体307上的卡接部3074与固定部304上固定槽的配合以将固定体307固定在固定部304上,从而通过固定体307将电辅热结构306的上端固定在固定部304上。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槽可以为一个,多个卡接部3074可以同时与一个固定槽配合。当然,固定槽还可以为多个,多个固定槽可分别与多个卡接部3074对应配合。
卡接部3074上形成有贯穿其厚度的过线孔3073以便于电辅热结构306的导线与换热器模块300的其它导线或与空调室内机1000的其它导线相连接,例如,如图24所示,过线孔3073为两个,且分别形成在固定体307的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个卡接部3074上。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过线孔3073还可以由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卡接部3074限定出,例如如图24所示,过线孔3073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卡接部3074之间。
更进一步地,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3052,电辅热结构306的下端限位在限位部3052上,从而实现电辅热结构306的下端与接水盘305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23所述,限位部3052包括凸台30521、两个连接板30522、限位柱323和限位板30524。其中,凸台30521向上凸出接水盘305的上表面,两个连接板30522分别设置在凸台3052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向上延伸,限位柱323和限位板30524设置在凸台30521的上表面上,且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板30522的两侧,电辅热结构306的下端限位在两个连接板30522、限位柱323和限位板30524之间,由此,从而以此将电辅热结构306的下端固定在接水盘305上。
可选地,电辅热结构306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从而更好地增强空调室内机的制热能力,快速地调整室内温度以达到设定值。
可选地,电辅热结构306为翅片式加热器、电加热管、或陶瓷加热元件,从而提高电辅热结构306的辅助制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左右边板上分别设有密封板308,由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换热器与其它结构之间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每个密封板308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朝向换热器延伸的定位板3081,密封板308通过定位板3081固定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上,从而通过将密封板308固定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上的同时,以将换热器限位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再进一步地,定位板3081与固定部304之间、定位板3081与接水盘305之间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密封板308与固定部304之间以及密封板308与接水盘305之间的可靠连接。
换热器模块300还包括后拉杆309,后拉杆309位于换热器的后侧,且固定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以将换热器限位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从而将换热器可靠地固定在固定部304和接水盘305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25所示,机身202的顶壁上形成有多个贯穿机身202顶壁的第一凹孔206,顶盖201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凹孔206配合的第一凸筋204,从而通过第一凹孔206和第一凸筋204的配合实现机身202与顶盖201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第一凹孔206形成为方形孔。
可选地,顶盖201与机身202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例如,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从而实现顶盖201与机身202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26所示,机身202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贯穿机身202的底壁的第二凹孔207,底盘203的顶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凹孔207配合的第二凸筋205,从而通过第二凹孔207与第二凸筋205的配合实现底盘203与机身202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第二凹孔207形成为方形孔。
可选地,底盘203与机身202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例如,第二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从而实现顶盖201与机身202之间的可靠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前壳体上模块501的后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卡筋,机身202的前侧壁上形成有多个与卡筋配合的卡孔208,通过卡筋与卡孔208的配合从而实现前壳体上模块501与机身202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壳体模块200的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支撑部209,换热器模块300的顶壁形成有外檐部310,外檐部310支撑在支撑部209上,从而通过将外檐部310支撑在支撑部209上,以将换热器模块300支撑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周壁上。
可选地,换热器模块300与壳体模块200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从而实现换热器模块300与壳体模块200之间的可靠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三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三紧固件还可以是其它紧固件。
下面参考图1-图20对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柜机10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柜机1000包括壳体模块200、换热器模块300、风道模块100、电控模块400和前壳体模块500。其中,壳体模块200的前侧敞开且壳体模块2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进风口2021,从而便于较多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2021进入到壳体模块200内与换热器模块300换热。
换热器模块300的横截面呈“U”形形状,且换热器模块3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壁上,从而便于换热器模块300与壳体模块20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的进风口2021对应,提高换热器模块300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风道模块100位于壳体模块200内,且固定在换热器模块300的前侧壁上。具体而言,风道模块100具有将空调柜机1000的进风口2021的风引流至出风口的作用,因此,将风道模块100固定在换热器模块300的前侧壁上,可便于进风口2021的风与换热器模块300换热后,流向出风口以调节室内温度。电控模块4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内壁上,且位于风道模块100的下部,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装配方便。
前壳体模块500设在壳体模块200的前侧,以遮挡壳体模块200敞开的一侧,由此,可将空调柜机1000的其他结构封装在壳体模块200内,从而实现空调柜机1000的整机装配。
具体地,如图4-图9所示,风道模块100可以包括蜗壳组件1(即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第一贯流风轮7、第二贯流风轮8、前延伸板3、两个蜗舌组件4、保温泡沫5、风道隔板6、前延伸板上组件32、前延伸板下组件33、第一电机711、第二电机811、两个防护网9、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71b和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其中,前蜗壳11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后蜗壳12与前蜗壳11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后蜗壳12与前蜗壳11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2以用于容纳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两个容纳腔室2分别与两个通风口连通。前延伸板3设在前蜗壳11的前侧且将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两个蜗舌组件4分别设在前延伸板3的两侧,每个蜗舌组件4与前蜗壳11和前延伸板3之间限定出前风道。由此,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在第一贯流风轮7和第二贯流风轮8的作用下,经过两个通风口后,并经过两个前风道分别吹向不同的方向。
每个蜗舌组件4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41。多个导叶41可以对从前风道吹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从而调节空调柜机1000的送风方向。
如图8所示,后蜗壳12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121、以及连接在两个后凹入部121之间的后连接部122,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111,两个前凹入部111分别与两个后凹入部121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容纳腔室2。如图11和图12所示,后连接部122上具有至少一个卡舌1221,且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在两个前凹入部111之间具有前连接部112,前连接部112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槽1121,卡舌1221与卡槽1121分别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将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连接。由此,通过卡舌1221与卡槽1121的配合以将前连接部112与后连接部122连接,从而实现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之间的连接。
如图8和图11所示,前蜗壳11的后表面上位于两个前凹入部111之间具有向前凹入的凹槽114,且前连接部112位于凹槽114的前侧壁上,其中后连接部122插入凹槽114内且与前连接部112连接。具体而言,前连接部112位于凹槽114的前侧壁上,后连接部122插入凹槽114内,并通过设置在后连接部122上的卡舌1221与形成在前连接部112上的卡槽1121的配合,从而实现后连接部122与前连接部112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前蜗壳11和后蜗壳12之间的连接。
如图6和图8所示,前蜗壳11的前表面上对应于前连接部112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容纳前延伸板3的至少部分的延伸部槽34,从而将前延伸板3固定在前蜗壳11上。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前延伸板3的后端具有卡凸35,卡凸35容纳在延伸部槽34内,从而实现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之间的连接。可选地,延伸部槽34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前延伸板3的至少部分。
如图6和图8所示,保温泡沫5设在后蜗壳12的后侧,风道隔板6和后蜗壳12的后表面卡扣连接且限定出封闭空间,保温泡沫5设在封闭空间内,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调柜机1000送风时的热量损失。
后连接部122的后表面形成有保温料槽,保温泡沫5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保温料槽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保温泡沫5限位的作用。保温料槽为从前到后逐渐变宽的形状,从而便于容纳至少一部分保温泡沫5。
如图6和图8以及图14-图16所示,每个蜗舌组件4均包括蜗舌本体42和连杆43。其中,蜗舌本体42沿上下方向延伸,蜗舌本体42设在前蜗壳11的侧壁上,且蜗舌本体42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421,连杆43可上下移动地设在蜗舌本体42的朝向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连杆43与滑槽421间隔开,其中导叶41的一端固定至连杆43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421且相对于滑槽421可移动。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通过将导叶41的一端固定至连杆43上,且另一端穿过滑槽421且相对滑槽421可以移动,可实现导叶41对从空调柜机1000送出的风起到导流作用。可选地,滑槽421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
如图15所示,导叶41的另一端上具有定位勾411,定位勾411的勾部可以穿过滑槽421且止抵在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由此,通过在导叶41的另一端上设置定位勾411,并使定位勾411的勾部穿过滑槽421并止抵在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从而将导叶41可移动地连接在滑槽421上。可选地,每个滑槽421的高度大于定位勾411的高度,从而便于定位勾411穿过滑槽421。
如图16所示,导叶41形成为大体三角形形状,导叶41的长边上的一端连接至连杆43,且另一端通过连接段413连接至定位勾411,结构简单。导叶41长边上邻近另一端端部形成有豁口412,其中连接段413与另一端端部连接,从而使得导叶4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段413和定位勾411与滑槽421连接。
如图10和图15所示,蜗舌本体42的远离前延伸板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三个卡位槽422,前蜗壳11的侧壁上设有三个卡合部113,卡位槽422与卡合部113一一对应配合以将蜗舌本体42卡合至前蜗壳11的侧壁上。由此,通过卡位槽422和卡合部113的配合,从而实现蜗舌组件4和前蜗壳11的连接。
如图14所示,每个蜗舌组件4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44,导叶驱动电机44驱动连杆43上下移动。如图10所示,前蜗壳11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115,其中导叶驱动电机44容纳在电机槽115内。具体而言,当蜗舌组件4与前蜗壳11连接时,导叶驱动电机44容纳在电机槽115内,并驱动连杆43的上下移动以带动导叶41的移动。
前延伸板3的横截面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前延伸板3的横截面还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
前延伸板上组件32设在前延伸板3的上端且与前蜗壳11相连,前延伸板下组件33设在前延伸板3的下端且与前蜗壳11相连,从而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将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相连。
前延伸板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前延伸板上组件32的下端和前延伸板下组件33的上端均具有至少一个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从而实现前延伸板上组件32和前延伸板3之间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33和前延伸板3之间的定位连接,并通过前延伸板上组件32与前蜗壳11的连接以及前延伸板下组件33与前蜗壳11的连接,最终实现前延伸板3与前蜗壳11的连接。
如图6所示,第一电机711设在第一贯流风轮7的顶部且驱动第一贯流风轮7转动,第二电机811设在第二贯流风轮8的底部且驱动第二贯流风轮8转动,由此,不但第一电机711和第二电机811的设置方式简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空调柜机1000的出风效果。
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1b分别位于前蜗壳11的顶部和后蜗壳12的顶部且限定出第一电机容置室71。也就是说,前蜗壳11的顶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一半容置部71a,后蜗壳12的顶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一半容置部71b,通过两个第一半容置部71a、71b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一电机容置室71,以便于第一电机711的放置。
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分别位于前蜗壳11的底部和后蜗壳12的底部且限定出第二电机容置室81。也就是说,前蜗壳11的底部形成有其中一个第二半容置部81a,后蜗壳12的底部形成有另一个第二半容置部81b,通过两个第二半容置部81a、81b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第二电机容置室81,以便于第二电机811的放置。
如图6所示,两个防护网9对应设在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两个通风口,由此,通过设置防护网9,可防止人手或大颗粒物体通过通风口进入到蜗壳组件1内,从而提高空调柜机1000使用的安全性。
两个防护网9均由多条竖直的和至少一条水平的辐条91组成。两个防护网9的上端和下端对应相连。
前壳体模块500包括前壳体上模块501、前下面板502和两个滑动板503。其中,前壳体上模块501固定在壳体模块200上且位于壳体模块200的前侧上部,前下面板502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前壳体上模块501的下部,且底部连接至壳体模块200的底壁,从而通过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以遮挡壳体模块200敞开的前侧。
两个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具体而言,空调柜机1000的两个出风口可设置在前壳体上模块501上,通过将两个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在前壳体模块500上,以便于打开或关闭两个出风口。
每个滑动板503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从而便于露出或遮挡与每个滑动板503对应的出风口。具体地,每组传动组件包括齿轮5011、5021和齿条(图未示出)。其中,齿轮5011、5021设在相应的前壳体上模块501或前下面板502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驱动旋转,齿条连接在滑动板503的后侧且与齿轮5011、5021配合以实现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驱动滑动板503滑动。
如图19和图20所示,前壳体上模块501和前下面板502上位于齿轮5011、5021的前侧均设有挡板5013、5023,挡板5013、5023与齿轮5011、5021之间限定出适于齿条沿左右方向活动的轨道,从而便于滑动驱动电机5012、5022驱动齿轮5011、5021转动以带动齿条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并通过齿条的转动带动滑动板503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4)

1.一种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敞开,且所述壳体模块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进风口;
换热器模块,所述换热器模块的横截面呈“U”形形状,且所述换热器模块设所述壳体模块的内壁上;
风道模块,所述风道模块位于在所述壳体模块内,且固定在所述换热器模块的前侧壁上,所述风道模块包括蜗壳组件、设在所述蜗壳组件前侧的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延伸板左右两侧的两个蜗舌组件、位于所述蜗壳组件内的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
电控模块,所述电控模块设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风道模块的下部;
前壳体模块,所述前壳体模块设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以遮挡所述壳体模块敞开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包括前蜗壳和后蜗壳,所述前蜗壳上具有贯穿其前后方向的两个通风口,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之间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容纳腔室以分别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所述两个容纳腔室分别与所述两个通风口连通,所述前延伸板设在所述前蜗壳的前侧且将所述两个通风口吹出的空气分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蜗壳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弧形的后凹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后凹入部之间的后连接部;
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具有两个截面为弧形的前凹入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分别与所述两个后凹入部对应配合以限定出两个所述容纳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部上具有至少一个卡舌,且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在所述两个前凹入部之间具有前连接部,所述前连接部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分别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将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后蜗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蜗壳的后表面上位于所述两个前凹入部之间具有向前凹入的凹槽,且所述前连接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前侧壁上,其中所述后连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前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蜗壳的前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前连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前延伸板的至少部分的延伸部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延伸板的后端具有卡凸,所述卡凸容纳在所述延伸部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槽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
保温泡沫,所述保温泡沫设在所述后蜗壳的后侧;
风道隔板,所述风道隔板和所述后蜗壳的后表面卡扣连接且限定出封闭空间,所述保温泡沫设在所述封闭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部的后表面形成有保温料槽,所述保温泡沫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保温料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料槽为从前到后逐渐变宽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蜗舌组件分别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两侧,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与所述前蜗壳和所述前延伸板之间限定出前风道,每个所述蜗舌组件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导叶;
每个所述蜗舌组件均包括:
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蜗舌本体设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所述蜗舌本体上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滑槽;
连杆,所述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蜗舌本体的朝向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连杆与所述滑槽间隔开,其中所述导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连杆上,且另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且相对于所述滑槽可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的另一端上具有定位勾,所述定位勾的勾部穿过所述滑槽且止抵在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滑槽的高度大于所述定位勾的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形成为大体三角形形状,所述导叶的长边上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连杆,且另一端通过连接段连接至所述定位勾。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长边上邻近所述另一端端部形成有豁口,其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另一端端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本体的远离所述前延伸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卡位槽,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位槽与所述卡合部配合以将所述蜗舌本体卡合至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槽包括三个。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导叶驱动电机,所述导叶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连杆上下移动,所述前蜗壳的侧壁上具有凹入的电机槽,其中所述导叶驱动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槽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延伸板的横截面形成为从后到前逐渐变宽的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
前延伸板上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前延伸板下组件,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设在所述前延伸板的下端且与所述前蜗壳相连。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延伸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凸起,所述前延伸板上组件的下端和所述前延伸板下组件的上端均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蜗壳与所述前蜗壳之间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在第一贯流风轮的顶部且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轮转动;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在第二贯流风轮的底部且驱动所述第二贯流风轮转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
两个第一半容置部,所述两个第一半容置部分别位于所述前蜗壳的顶部和所述后蜗壳的顶部且限定出所述第一电机容置室;
两个第二半容置部,所述两个第二半容置部分别位于所述前蜗壳的底部和所述后蜗壳的底部且限定出所述第二电机容置室。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还包括防护网,所述防护网设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以遮挡所述两个通风口。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由多条彼此交错的辐条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由多条竖直的和至少一条水平的辐条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包括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所述两个防护网对应设置在所述两个通风口的前侧。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防护网的上端和/或下端对应相连。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模块包括:
前壳体上模块,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固定在所述壳体模块上且位于所述壳体模块的前侧上部;
前下面板,所述前下面板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前壳体上模块的下部,且底部连接至所述壳体模块的底壁;
两个滑动板,所述两个滑动板在左右方向上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壳体模块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滑动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组传动组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和所述前下面板上,每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齿轮,所述齿轮设在相应的所述前壳体上模块或所述前下面板上且由相应的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
齿条,所述齿条连接在所述滑动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齿轮配合以实现所述滑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滑动板滑动。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上模块和所述前下面板上位于所述齿轮的前侧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齿轮之间限定出适于所述齿条沿左右方向活动的轨道。
CN201520984638.3U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柜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79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84638.3U CN205279261U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84638.3U CN205279261U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79261U true CN205279261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63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84638.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79261U (zh) 2015-11-30 2015-11-30 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79261U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040A (zh) * 2015-11-30 2016-02-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6287948A (zh) * 2016-08-01 2017-01-0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9708210A (zh) * 2019-02-25 2019-05-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285488A (zh) * 2019-06-25 2019-09-2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10887118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6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5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4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7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9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US11655986B2 (en) 2017-01-25 2023-05-23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040B (zh) * 2015-11-30 2018-10-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5352040A (zh) * 2015-11-30 2016-02-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6287948A (zh) * 2016-08-01 2017-01-0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US11655986B2 (en) 2017-01-25 2023-05-23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110887116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4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6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5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4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7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9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8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7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9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8A (zh) * 2018-09-07 2020-03-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5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9708210A (zh) * 2019-02-25 2019-05-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9708210B (zh) * 2019-02-25 2024-07-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285488A (zh) * 2019-06-25 2019-09-2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79261U (zh) 空调柜机
CN105352040B (zh) 空调柜机
EP2719969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531843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178224B (zh) 空调器
CN205279403U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039804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5737279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104374004A (zh) 立式空调器
CN108151157A (zh) 立式空调器
CN20527926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526632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629966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壳及其空调器室内机
CN102401459B (zh) 壁挂式空调器的安装结构
CN2052792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227539U (zh) 立式空调器
WO2013108653A1 (ja) 風向変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
CN104930702A (zh) 热泵热水机
CN20410038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654466B (zh) 空调机组
CN205279264U (zh) 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及空调柜机
CN2148412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3718969U (zh) 空调器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907958U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CN1312446C (zh) 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盒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0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