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8235B -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48235B CN105248235B CN201510845220.9A CN201510845220A CN105248235B CN 105248235 B CN105248235 B CN 105248235B CN 201510845220 A CN201510845220 A CN 201510845220A CN 105248235 B CN105248235 B CN 1052482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shade
- tree
- shaft
- tablel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01G13/0206—Canopies, i.e. devices providing a roof above the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uilding Awnings And Sunshad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在台地茶园种植茶树,形成多个茶行,每个所述茶行中,每隔5~10m取一棵茶树作为遮荫树,种植期间不对所述遮荫树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至2~4m,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本发明通过原生态实生茶树对茶树苗遮荫,能够增加茶叶的持嫩性,提高台地茶的品质,获得高档大树茶产品,大幅度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也避免了间种其他树种造成串味影响茶叶香气的不良后果;也有利于茶园防治病虫害及田间管理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树种植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背景技术
台地茶园是一种为追求稳定、高产、易于采摘而设计的人为干预因素占主导的阶梯型密植茶园。台地茶园中一般种植的是扦插成株的单一茶树品种,无太多遮荫树,日光下暴晒的茶树,碳氮代谢比较高,会造成茶多酚含量高于茶氨酸,茶叶滋味较苦涩。
茶园遮荫一般应用钢架大棚骨架覆盖遮阳网,可将夏秋季茶园光照强度人为调节到茶树最适宜的范围,夏、秋茶品质和风味达到春茶的水平。应用钢架大棚骨架覆盖遮阳网遮光效果虽好,但成本太高,每公顷需要一次性投入4万元人民币以上,农民一般承担不起,且操作麻烦,推广应用中茶农无法接受。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低成本对茶树遮荫以获得高产量和高品质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通过原生态实生茶树对茶树苗遮荫,能够增加茶叶的持嫩性,提高台地茶的品质,获得高档大树茶产品,大幅度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也避免了间种其他树种造成串味影响茶叶香气的不良后果;也有利于茶园防治病虫害及田间管理等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遮荫装置,其与原生态实生茶树相配合,提高间作茶树的遮荫效果的均匀性,以提高台地茶的品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在台地茶园种植茶树,形成多个茶行,每个所述茶行中,每隔5~10m取一棵茶树作为遮荫树,种植期间不对所述遮荫树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至2~4m,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对于任一所述茶行的相邻两棵遮荫树,采用遮荫装置对其间种植的茶树进行遮荫,其中,所述遮荫装置包括:
固定机构,其包括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颗遮荫树的主干上的两个抱箍对;
支撑机构,其包括:
两个Y形支柱对,对于任意一个Y形支柱对,其包括两个Y形支柱,所述Y形支柱对的下端与所述抱箍对可拆卸连接;
两个转轴,对于任意一个转轴,其与所述Y形支柱对的上端通过轴承连接;
弧形支架对,其包括两个弧形支架,对于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支架将每一行相邻两个Y形支柱连接;以及
遮荫组件,其架设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其中,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设有摇臂,所述转轴上靠近两端处分别缠绕有钢丝绳,对于任意一个弧形支架,其上表面设有滑道,所述遮阴组件包括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的滚轴对,对于任意一个滚轴,其两端分别设有可在所述滑道滑动的滚轮,所述滚轴上靠近两端处分别设有卷簧,两个所述滚轴上的卷簧上设有遮阳网,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轴固定连接,所述卷簧设置为:转轴朝一侧转动时,钢丝绳在所述转轴上缠绕,拉动所述滚轴朝向该侧转轴移动,至所述卷簧完全展开,所述遮阳网覆盖所述转轴和所述弧形支架对形成的曲面回路,遮阳面积最大;转轴朝另一侧转动时,钢丝绳在所述滚轴上缠绕,两个所述滚轴相向移动,至所述卷簧完全卷曲,所述遮阳网两侧卷曲,遮阳面积最小。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包括两个抱箍和将两个所述抱箍连接的两个连接件,所述抱箍由左片箍和右片箍铰接,使得所述抱箍对可以根据遮荫树的主干的外径进行调节。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的安装高度为将所述遮荫树的主干从上至下分为1:2~3。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遮荫树的主干的外径、所述Y形支柱对的间距、所述抱箍的直线长度、所述弧形支架对的间距、所述遮阳网沿所述转轴长度方向的宽度、所述滚轴的长度、以及所述转轴的长度的比值为0.6~0.8:1:1.3~1.4:1:0.8~0.9:1.5~2:2~2.2。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弧形支架为半椭圆形,以相邻的两颗遮荫树的主干的间距为长轴,所述弧形支架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为6:0.8~1,且所述弧形支架的上端不与遮荫树的树冠接触、下端不与茶树的树冠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2~4月,茶树60%以上的嫩芽芽头伸展时,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进行遮荫4~5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30%,5~10月,茶树40%以上的嫩芽达1芽1叶伸展时,晴天早六点至晚八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进行遮荫7~8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60%。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遮光装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的多个光照强度传感器、与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的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为: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当任一两个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照强度的差值落入代表光照波动的范围阈值,则判定光照强度均匀,所述遮阳网不覆盖,若超出所述范围阈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器调节所述转轴的转动,使得所述遮阳网展开,直到该差值落入所述范围阈值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的数量为4对,分别均匀对称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发明可在新建茶园种植茶苗时进行,也可以在现有产茶园上进行改造,每隔5~10m取一棵茶树作为遮荫树,任其自然生长至2~4m,交错种植、居中种植遮荫树,使得每棵遮荫树的树冠阴影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化合理利用,既能够增加台生茶的持嫩性和品质,又能够获得高档、畅销的大树叶产品,大幅度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原生态遮荫方法不引入新的树种,避免了间种其他树种造成串味影响茶叶香气和不同病虫害交叉感染的不良后果,有利于茶园防治病虫害及田间管理,通过合理运用光合作用,结合茶树对光强度的需求,对台地茶园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改善台地茶园生态环境;
第二、本发明的遮荫装置与传统遮荫网不同,相邻两棵遮荫树之间设置一个遮荫装置,根据遮荫树的长势、树冠大小、阴影覆盖率来操作遮荫装置,具有小型化、自动化、集约化的优点,通过抱箍安装在主干上作为固定,通过转动摇臂,使转轴转动,缠绕在转轴上的钢丝绳卷曲带动滚轴在弧形支架上滚动,使得设置在卷簧上的遮阳网展开或卷曲,以遮蔽位于下方的茶树,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成本低廉、操作容易,当相邻两棵的遮荫树树冠较小、难以覆盖其间的茶树,或光照强度过大、遮荫树无法屏蔽强势光照时,均可通过操作摇臂来实现对茶树的进一步遮荫,遮荫装置可拆卸,常态下可根据日照来调节或拆除遮阳网的位置,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三、抱箍由左片箍和右片箍铰接,可根据遮荫树的长势不同,调节左片箍和右片箍的角度和连接件的插入度,更具有实用性;抱箍对的安装高度使得遮荫装置恰好位于遮荫树的树冠下方和茶树的树冠上方,不对茶树长势造成负面影响;各部件的长度比使得抱箍安装、摇臂转动、钢丝绳缠绕滚轴、遮阳网绕卷簧卷曲彼此操作互不影响,操作更加流程化和流畅化;弧形支架的规格尺寸平衡了遮阳网的成本、遮阳网的覆盖面积、遮荫树原生态遮阳的冲突;
第四、本发明可以通过人工转动摇臂,也可以通过控制机构的智能化操作,实现遮阳网的有效利用,2~4月采摘的春茶、5~10月采摘的夏、秋茶产量比不遮光对照茶园大,茶叶新梢的叶绿素、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园大,茶多酚含量减少,控制机构的设置使得遮阳网在光照强度较大的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进行根据光照强度进行自动化展开或卷曲,使得位于弧形支架上的任意两点的光照强度均衡,日平均光照强度降低至30000Lux,茶树全天接收的光照强度聚在光饱和点以下,地面温度、土壤温度、树冠温度、叶片温度均降低2~5℃,减轻了农民每个茶行转动摇臂的工作量,更加科学、智能对茶园进行管理;
第五、新建茶园的茶树苗成长过程慢,可以采用本发明的遮荫装置在地面通过安装支架在支架上安装Y形支柱实现遮荫,当用于遮荫的茶树树冠足够对前后左右的茶树进行遮荫,可以拆除本发明的遮荫装置,当光照强度过大,可以在遮荫树树干上安装遮荫装置,以获得理想的光照,本遮荫装置的成本较低(一次性投入生产制作仅需要不到200元人民币每个),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茶树苗生长、成园速度快、加速封园,提高茶叶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前投产等优点。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茶行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遮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新建茶园,如图1所示,直接在茶行中间每隔5米距离种一棵实生茶树(比小苗高)作为遮荫树2,行与行间的遮荫树2相互错开。茶园修剪时保留遮荫树2,让其自然生长,保持原生态。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2>
新建茶园,如图1所示,直接在茶行中间每隔10米距离种一棵实生茶树(比小苗高)作为遮荫树2,行与行间的遮荫树2相互错开。茶园修剪时保留遮荫树2,让其自然生长,保持原生态。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3>
新建茶园,如图1所示,直接在茶行中间每隔7米距离种一棵实生茶树(比小苗高)作为遮荫树2,行与行间的遮荫树2相互错开。茶园修剪时保留遮荫树2,让其自然生长,保持原生态。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4>
现有产茶园:如图1所示,可直接在原茶蓬上预留,茶园修剪时每隔5米预留一株茶树不修剪作为遮荫树2,任其自然生长。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5>
现有产茶园:如图1所示,可直接在原茶蓬上预留,茶园修剪时每隔10米预留一株茶树不修剪作为遮荫树2,任其自然生长。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6>
现有产茶园:如图1所示,可直接在原茶蓬上预留,茶园修剪时每隔7米预留一株茶树不修剪作为遮荫树2,任其自然生长。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2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2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对于任一所述茶行的相邻两棵遮荫树2,采用遮荫装置对其间种植的茶树苗1进行遮荫,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遮荫装置包括:
固定机构,其包括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颗遮荫树2的主干上的两个抱箍对3;
支撑机构,其包括:
两个Y形支柱对,对于任意一个Y形支柱对,其包括两个Y形支柱4,所述Y形支柱4对的下端与所述抱箍对3可拆卸连接;
两个转轴5,对于任意一个转轴5,其与所述Y形支柱4对的上端通过轴承连接;
弧形支架对,其包括两个弧形支架6,对于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支架6将每一行相邻两个Y形支柱4连接;以及
遮荫组件7,其架设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其中,所述转轴5的两端分别设有摇臂8,所述转轴5上靠近两端处分别缠绕有钢丝绳9,对于任意一个弧形支架6,其上表面设有滑道,所述遮阴组件包括与所述转轴5平行设置的滚轴对,对于任意一个滚轴71,其两端分别设有可在所述滑道滑动的滚轮72,所述滚轴71上靠近两端处分别设有卷簧73,两个所述滚轴71上的卷簧73上设有遮阳网74,所述钢丝绳9的一端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轴71固定连接,所述卷簧73设置为:转轴5朝一侧转动时,钢丝绳9在所述转轴5上缠绕,拉动所述滚轴71朝向该侧转轴5移动,至所述卷簧73完全展开,所述遮阳网74覆盖所述转轴5和所述弧形支架对形成的曲面回路,遮阳面积最大;转轴5朝另一侧转动时,钢丝绳9在所述滚轴71上缠绕,两个所述滚轴71相向移动,至所
述卷簧73完全卷曲,所述遮阳网74两侧卷曲,遮阳面积最小。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3包括两个抱箍和将两个所述抱箍连接的两个连接件,所述抱箍由左片箍和右片箍铰接,使得所述抱箍对3可以根据遮荫树2的主干的外径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3的安装高度为将所述遮荫树2的主干从上至下分为1:2。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遮荫树2的主干的外径、所述Y形支柱对的间距、所述抱箍的直线长度、所述弧形支架对的间距、所述遮阳网74沿所述转轴5长度方向的宽度、所述滚轴71的长度、以及所述转轴5的长度的比值为0.7:1:1.3:1:0.8:1.5:2。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弧形支架6为半椭圆形,以相邻的两颗遮荫树2的主干的间距为长轴,所述弧形支架6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为6:0.8,且所述弧形支架6的上端不与遮荫树2的树冠接触、下端不与茶树1的树冠接触。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2~4月,茶树60%以上的嫩芽芽头伸展时,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1进行遮荫4~5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30%,5~10月,茶树40%以上的嫩芽达1芽1叶伸展时,晴天早六点至晚八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1进行遮荫7~8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60%。
<实施例8>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对于任一所述茶行的相邻两棵遮荫树2,采用遮荫装置对其间种植的茶树1进行遮荫,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遮荫装置包括:
固定机构,其包括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颗遮荫树2的主干上的两个抱箍对3;
支撑机构,其包括:
两个Y形支柱对,对于任意一个Y形支柱对,其包括两个Y形支柱4,所述Y形支柱对的下端与所述抱箍对3可拆卸连接;
两个转轴5,对于任意一个转轴5,其与所述Y形支柱对的上端通过轴承连接;
弧形支架对,其包括两个弧形支架6,对于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支架6将每一行相邻两个Y形支柱4连接;以及
遮荫组件7,其架设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其中,所述转轴5的两端分别设有摇臂8,所述转轴5上靠近两端处分别缠绕有钢丝绳9,对于任意一个弧形支架6,其上表面设有滑道,所述遮阴组件包括与所述转轴5平行设置的滚轴对,对于任意一个滚轴71,其两端分别设有可在所述滑道滑动的滚轮72,所述滚轴71上靠近两端处分别设有卷簧73,两个所述滚轴71上的卷簧73上设有遮阳网74,所述钢丝绳9的一端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轴71固定连接,所述卷簧73设置为:转轴5朝一侧转动时,钢丝绳9在所述转轴5上缠绕,拉动所述滚轴71朝向该侧转轴5移动,至所述卷簧73完全展开,所述遮阳网74覆盖所述转轴5和所述弧形支架对形成的曲面回路,遮阳面积最大;转轴5朝另一侧转动时,钢丝绳9在所述滚轴71上缠绕,两个所述滚轴71相向移动,至所述卷簧73完全卷曲,所述遮阳网74两侧卷曲,遮阳面积最小。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3包括两个抱箍和将两个所述抱箍连接的两个连接件,所述抱箍由左片箍和右片箍铰接,使得所述抱箍对3可以根据遮荫树2的主干的外径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抱箍对3的安装高度为将所述遮荫树2的主干从上至下分为1:3。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遮荫树2的主干的外径、所述Y形支柱对的间距、所述抱箍的直线长度、所述弧形支架对的间距、所述遮阳网74沿所述转轴5长度方向的宽度、所述滚轴71的长度、以及所述转轴5的长度的比值为0.8:1:1.4:1:0.9:2:2.2。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弧形支架6为半椭圆形,以相邻的两颗遮荫树2的主干的间距为长轴,所述弧形支架6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为6:1,且所述弧形支架6的上端不与遮荫树2的树冠接触、下端不与茶树的树冠接触。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遮光装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的多个光照强度传感器、与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与所述转轴5传动连接的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为: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当任一两个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照强度的差值落入代表光照波动的范围阈值,则判定光照强度均匀,所述遮阳网74不覆盖,若超出所述范围阈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器调节所述转轴5的转动,使得所述遮阳网74展开,直到该差值落入所述范围阈值内。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的数量为4对,分别均匀对称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其中,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2~4月,茶树60%以上的嫩芽芽头伸展时,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1进行遮荫4~5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30%,5~10月,茶树40%以上的嫩芽达1芽1叶伸展时,晴天早六点至晚八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1进行遮荫7~8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60%。
<对比例1>
现有产茶园,不在茶行中间种遮荫树,也不对茶行中的茶树作任何遮荫处理。
<对比试验1>
4月采摘春茶,对茶叶品质测定:
取对比例1采摘的1芽1叶作为对照组,取实施例3采摘的1芽1叶作为原生态遮荫组,取实施例7采摘的1芽1叶作为人工遮荫组,取实施例8采摘的1芽1叶作为智能遮荫组,中高火(80℃以上)微波炉杀青,并在80℃下烘制3h制成蒸清茶样,粉碎后测定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茶多酚测定采用分光度光度法(GB/T8313-87)氨基酸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GB/T8314-87);咖啡碱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8312-87);儿茶素测定采用香荚比色法。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茶多酚/% | 氨基酸/% | 咖啡碱/% | 儿茶素/% | |
对照组 | 32.56 | 45.76 | 2.25 | 18.66 |
原生态遮荫组 | 26.67 | 50.88 | 3.01 | 15.65 |
人工遮荫组 | 24.43 | 53.67 | 3.23 | 12.55 |
智能遮荫组 | 21.89 | 57.65 | 3.51 | 11.23 |
<对比试验2>
4月对土壤养分测定:
取对比例1作为对照组,取实施例3作为原生态遮荫组,取实施例7作为人工遮荫组,取实施例8作为智能遮荫组,对于各组,分别在茶树根部30cm以内的3个位置取土壤样品,每个土壤样品取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五个土壤深度进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测量,然后取平均值。有机质采用硫酸、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采用浓硫酸消解,开式定氮法测定;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碱熔-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家采用氢氧化钠碱熔-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原生态遮荫组、人工遮荫组和智能遮荫组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明显下降趋势,表土层0~10cm的养分影响最为明显,其中,原生态遮荫组、人工遮荫组和智能遮荫组的有机质分别是对照组的1.23倍、1.44倍和1.66倍,全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倍、1.21倍和1.28倍,全磷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26倍、1.34倍和1.44倍,全钾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7倍、1.27倍和1.34倍。
<对比试验3>
4月采摘春茶,对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测定:
取对比例1采摘的1芽1叶作为对照组,取实施例3采摘的1芽1叶作为原生态遮荫组,取实施例7采摘的1芽1叶作为人工遮荫组,取实施例8采摘的1芽1叶作为智能遮荫组,实验结果表明,原生态遮荫组、人工遮荫组、智能遮荫组的叶绿素a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3.12%、39.21%和42.88%,叶绿素b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46.23%、50.45%和55.76%,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9.23%、27.32%和33.21%,茶氨酸、苏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总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22%、14.21%和18.23%。
<对比试验4>
4月采摘春茶,对台地茶园的天敌和害虫的统计:
取对比例1采摘的1芽1叶作为对照组,取实施例3采摘的1芽1叶作为原生态遮荫组,取实施例7采摘的1芽1叶作为人工遮荫组,取实施例8采摘的1芽1叶作为智能遮荫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原生态遮荫组、人工遮荫组、智能遮荫组的优势种天敌为瓢虫,害虫主要为假眼小绿叶蝉,对照组、原生态遮荫组、人工遮荫组、智能遮荫组的天敌总数和害虫总数的比值分别为1:1.44、1:1.29、1:0.96和1:0.87。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和实施例。
Claims (8)
1.一种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台地茶园种植茶树,形成多个茶行,每个所述茶行中,每隔5~10m取一棵茶树作为遮荫树,种植期间不对所述遮荫树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至2~4m,
其中,相邻两个茶行的遮荫树交错种植,且所述遮荫树不位于其所在的茶行的两端位置;
对于任一所述茶行的相邻两棵遮荫树,采用遮荫装置对其间种植的茶树进行遮荫,其中,所述遮荫装置包括:
固定机构,其包括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颗遮荫树的主干上的两个抱箍对;
支撑机构,其包括:
两个Y形支柱对,对于任意一个Y形支柱对,其包括两个Y形支柱,所述Y形支柱对的下端与所述抱箍对可拆卸连接;
两个转轴,对于任意一个转轴,其与所述Y形支柱对的上端通过轴承连接;
弧形支架对,其包括两个弧形支架,对于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支架将每一行相邻两个Y形支柱连接;以及
遮荫组件,其架设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其中,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设有摇臂,所述转轴上靠近两端处分别缠绕有钢丝绳,对于任意一个弧形支架,其上表面设有滑道,所述遮荫组件包括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的滚轴对,对于任意一个滚轴,其两端分别设有可在所述滑道滑动的滚轮,所述滚轴上靠近两端处分别设有卷簧,两个所述滚轴上的卷簧上设有遮阳网,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轴固定连接,所述卷簧设置为:转轴朝一侧转动时,钢丝绳在所述转轴上缠绕,拉动所述滚轴朝向该侧转轴移动,至所述卷簧完全展开,所述遮阳网覆盖所述转轴和所述弧形支架对形成的曲面回路,遮阳面积最大;转轴朝另一侧转动时,钢丝绳在所述滚轴上缠绕,两个所述滚轴相向移动,至所述卷簧完全卷曲,所述遮阳网两侧卷曲,遮阳面积最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对包括两个抱箍和将两个所述抱箍连接的两个连接件,所述抱箍由左片箍和右片箍铰接,使得所述抱箍对 可以根据遮荫树的主干的外径进行调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对的安装高度为将所述遮荫树的主干从上至下分为1:2~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遮荫树的主干的外径、所述Y形支柱对的间距、所述抱箍的直线长度、所述弧形支架对的间距、所述遮阳网沿所述转轴长度方向的宽度、所述滚轴的长度、以及所述转轴的长度的比值为0.6~0.8:1:1.3~1.4:1:0.8~0.9:1.5~2:2~2.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架为半椭圆形,以相邻的两棵遮荫树的主干的间距为长轴,所述弧形支架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为6:0.8~1,且所述弧形支架的上端不与遮荫树的树冠接触、下端不与茶树的树冠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2~4月,茶树60%以上的嫩芽芽头伸展时,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进行遮荫4~5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30%,5~10月,茶树40%以上的嫩芽达1芽1叶伸展时,晴天早六点至晚八点采用所述遮荫装置对其间的茶树进行遮荫7~8天,遮荫网的遮阳度为6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荫装置还包括:
控制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的多个光照强度传感器、与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的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为:晴天早七点至晚七点,当任一两个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照强度的差值落入代表光照波动的范围阈值,则判定光照强度均匀,所述遮阳网不覆盖,若超出所述范围阈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器调节所述转轴的转动,使得所述遮阳网展开,直到该差值落入所述范围阈值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台地茶园遮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的数量为4对,分别均匀对称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对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45220.9A CN105248235B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45220.9A CN105248235B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48235A CN105248235A (zh) | 2016-01-20 |
CN105248235B true CN105248235B (zh) | 2018-04-13 |
Family
ID=55088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45220.9A Active CN105248235B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4823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06758A (zh) * | 2016-02-29 | 2016-06-29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一种通过调节光照强度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方法 |
CN105941069A (zh) * | 2016-06-20 | 2016-09-21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茶叶种植方法 |
CN109220457A (zh) * | 2018-09-12 | 2019-01-18 | 湖州常华苗木有限公司 | 一种苗木培育方法 |
CN110249876A (zh) * | 2019-07-24 | 2019-09-20 | 西安工业大学 | 智能果树防雹防晒灌溉喷药一体化系统 |
CN113197054A (zh) * | 2021-03-22 | 2021-08-03 | 南京林业大学 | 银杏树苗生长培育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26124A1 (de) * | 1997-06-20 | 1998-12-24 | Josef Koepf | Überdachung von Pflanzbehältern |
CN201107945Y (zh) * | 2007-10-26 | 2008-09-03 | 马存世 | 苗木遮荫棚 |
CN102960166A (zh) * | 2012-11-30 | 2013-03-13 | 云南省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茶园种植方法 |
CN204031966U (zh) * | 2014-09-09 | 2014-12-24 | 王健 | 花木自动遮阳篷 |
CN104285659A (zh) * | 2014-10-28 | 2015-01-21 | 王春红 | 有机茶裁培方法 |
CN104429531A (zh) * | 2014-12-04 | 2015-03-25 | 黄欢 | 一种茶树、盆架子和紫苜蓿套种方法 |
CN104705114A (zh) * | 2013-12-16 | 2015-06-17 | 天津海滋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遮阳蔬菜大棚 |
-
2015
- 2015-11-27 CN CN201510845220.9A patent/CN1052482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26124A1 (de) * | 1997-06-20 | 1998-12-24 | Josef Koepf | Überdachung von Pflanzbehältern |
CN201107945Y (zh) * | 2007-10-26 | 2008-09-03 | 马存世 | 苗木遮荫棚 |
CN102960166A (zh) * | 2012-11-30 | 2013-03-13 | 云南省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茶园种植方法 |
CN104705114A (zh) * | 2013-12-16 | 2015-06-17 | 天津海滋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遮阳蔬菜大棚 |
CN204031966U (zh) * | 2014-09-09 | 2014-12-24 | 王健 | 花木自动遮阳篷 |
CN104285659A (zh) * | 2014-10-28 | 2015-01-21 | 王春红 | 有机茶裁培方法 |
CN104429531A (zh) * | 2014-12-04 | 2015-03-25 | 黄欢 | 一种茶树、盆架子和紫苜蓿套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不同遮荫树种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王丽娟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1231;第31卷(第08期);第67-73页 * |
护茶林带和遮荫树;杨维时等;《中国茶叶》;19801231(第01期);第32-35页 * |
有机茶园的生态建设和管理;钟兴松;《茶叶科学技术》;20070125(第01期);第36-3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48235A (zh) | 2016-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48235B (zh) | 台地茶园遮荫方法 | |
CN103070001B (zh) | 一种黄秋葵高产优质安全种植方法 | |
CN104304524B (zh) |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
CN102511917A (zh) | 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 | |
CN103385150A (zh) | 一种冬枣种植方法 | |
CN103404428B (zh) | 福红大樱桃杂交培育方法 | |
CN103477932B (zh) | 一种柿树倒伞形树形的整形修剪方法 | |
CN101406133B (zh) | 一种茄子一边倒整枝方法 | |
CN106418646A (zh) | 一种生长特殊烤烟的上部烟采收烘烤工艺 | |
CN108684511A (zh) | 温室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厚皮甜瓜的栽培方法 | |
CN101933435B (zh) | 东非狼尾草种子脱粒方法 | |
CN109673374B (zh) | 一种解决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出现大小粒的方法 | |
CN104521713A (zh) | 一种蕙兰的栽培方法 | |
US20020056225A1 (en) |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sunlight by plants | |
CN103477890B (zh) | 一种柿树密植高光效树形的整形修剪方法 | |
CN102210261A (zh) | 杂种小麦川麦59制种方法 | |
CN108633559A (zh) | 一种低成本且产量高的大棚果蔬种植方法 | |
CN105660275A (zh) | 一种菊红脆桃树的栽培方法 | |
CN104432488B (zh) | 提高采后烟叶中多酚含量的加工方法及其烟叶 | |
CN106857045A (zh) | 一种高光效轻简的莲雾整形修剪方法 | |
CN104412900A (zh) | 一种提高麻步文旦坐果率并抑制果实內裂的工艺 | |
CN106717247A (zh) | 一种由珠芽类魔芋开花实生种子丰产叶面球茎的栽培方法 | |
CN105941133A (zh) | 一种茄子网室制种方法 | |
CN105612961A (zh) | 一种月季石榴盆栽新方法 | |
CN107258311A (zh) | 一种大棚内黄瓜、苦瓜的套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