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7288A -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7288A
CN105247288A CN201380076929.6A CN201380076929A CN105247288A CN 105247288 A CN105247288 A CN 105247288A CN 201380076929 A CN201380076929 A CN 201380076929A CN 105247288 A CN105247288 A CN 105247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hermal medium
heat
converting means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9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7288B (zh
Inventor
西冈浩二
本村祐治
岛本大祐
森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47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7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排水盘(8)构成为,宽度、进深尺寸比由侧面板(4a、4b)、上部侧的构架(5a、5b)以及下部侧的构架(5c、5d)构成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的外廓框体尺寸更大,且位于上端面比下部侧的构架(5c、5d)的上端面更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被用于以大厦用多联空调等为代表的空调装置中在两种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空调装置,尤其涉及具备考虑了热介质变换装置设置环境的框体结构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大厦用多联空调例如在配置于建筑物外的热源机即室外机与配置于建筑物室内的室内机之间使制冷剂循环。并且,通过制冷剂进行放热、吸热,借助被加热、冷却的空气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是制热。作为制冷剂,大多使用例如HFC(氢氟烃)制冷剂,也有提案使用CO2等自然制冷剂。
另外,也存在所谓全热回收型的空调装置,其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分配的分流控制器,在室内机间授受经由室外机向建筑物外放出的热,在单一的空调系统之中,在每个室内机进行制冷、制热这样的不同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进而,在被称为冷机的空调装置中,通过配置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生成冷能或是热能。并且,由配置在热源机内的热交换器对水、防冻液等(以下作为代表称为水)进行加热、冷却,将其送出到配置在室内等的风扇线圈单元、板式加热器等,进行制冷或是制热。
并且,还存在被称为排热回收型冷机的装置,其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4根水配管,同时供给经过冷却、加热了的水,可在室内机自由地选择制冷或是制热。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由于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所以存在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冷机或排热回收型冷机等空调装置,虽然制冷剂不经过室内机,但需要从建筑物外朝室内机侧送出水,因而,水的循环路径变长,水的送出动力等能量消耗量比制冷剂更高,效率变差。另外,在排热回收型冷机那样的空调装置中,为了针对每个室内机都能够选择制冷制热,必须以共计4根配管来连接室外机与室内机,施工性进一步变差。
由此,考虑若构筑成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那样的全热回收型空调装置所获得的热付与给水并向室内机供给的方式,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进而,在上述的方式中,需要使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的装置以及将水送出到室内机的装置。进而,在对这些装置分别施工的情况下,需要设置空间、维护空间以及连结彼此的配管的连接作业、绝热作业等,施工性变差。为此,期望这些装置一体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这些装置自身设置在狭窄的顶棚背部的情况也较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006355号公报(第5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40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前述那样,若考虑向狭窄的顶棚背部的设置,则需要将装置自身构成得紧凑,由于将具有比制冷剂更大热容量的水用作热介质,所以容易在装置表面发生结露水。作为对策,考虑在装置内外大量使用绝热件、或是现阶段单独设置用于接收来自装置外表面的结露水的排水盘等。然而,无论是那种对策,都无法回避因装置或设置空间大型化导致的生产性、施工性、维护性的恶化。
另外,经由热交换器使制冷剂与具有不同于制冷剂的设计压力的水进行接触,因而,在产生了单纯的水回路连接部的间隙或是产生了从制冷剂回路侧向水回路侧的压力泄漏的情况下,会发生漏水。若考虑向框体内面喷出的可能性,则还需要大量使用将构成框体的部件彼此的接缝堵塞的密封件,而这样会导致生产性恶化。此外,为了在实施维护后再次确保水密性,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具有即便不大量使用绝热件、密封件也能够接收产生于装置表面的结露水以及来自装置内侧的漏水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具有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和排水盘,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具备: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使在与配管连接的室外机之间循环的一次热介质和在与配管连接的室内机之间循环的二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该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进行用于在与上述室内机之间循环的上述二次热介质的加压;以及一次侧框体部分,该一次侧框体部分具有覆盖侧面的侧面板、连接上述侧面板间并安装上述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的下部侧的构架以及用于载置上述热交换器的下部侧的支板;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具备: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于选择或者混合在多个流路中流动的上述二次热介质并使之相对上述室内机流入流出;以及二次侧框体部分,该二次侧框体部分具有连接上述侧面板间的上部侧的构架、用于固定上述热交换器的上部侧的支板以及安装于上述上部侧的构架的内面板、安装于上述内面板并用于固定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压板、载板;上述排水盘构成为宽度、进深尺寸比由上述侧面板、上述上部侧的构架、上述下部侧的构架构成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的外廓框体尺寸更大,且位于上端面比上述下部侧的构架的上端面更高的位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热介质变换装置;室外机,该室外机供给冷能或者热能;以及室内机,该室内机利用从上述室外机供给的冷能或者热能来执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上述空调装置构成为使上述热介质变换装置介于上述室外机与上述室内机之间。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由于排水盘的宽度、进深尺寸比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更大,所以,能够由排水盘接收产生于热介质变换装置外表面的结露水。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由于排水盘的立起部的高度比下部侧的构架更高,所以,即便热介质变换装置内侧所产生的漏水经过下部侧构架与维护面板等覆盖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侧面的外廓部件之间的接缝向热介质变换装置外侧喷出,也同样能够由排水盘接收水。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具有能够接收产生于装置表面的结露水以及来自装置内侧的漏水的结构,同时能够减少热介质变换装置自身的绝热件、密封件,其结果,能够容易进行生产、维护。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由于具备上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所以,不仅能够容易进行生产、维护,而且热介质变换装置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也变高,能够应用于各种建筑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仅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框体的部件(框体部件)的分解图。
图3是表示利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中的热介质进行循环的回路的概况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整体结构图。
图7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框体部件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一次热介质组装体、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排水盘的组装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简易接头的详细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的分解时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结构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中的三通阀的外观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中的三通阀的内部结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况回路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不同。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进而,说明书全文所示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终究是例示而已,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图。首先,就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功能部件的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具有作为功能部件的热交换器1a、1b、1c以及1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以及2b、和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这些功能部件被搭载于框体100a。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如图1所示那样,介于室外机11与室内机12之间,具有根据室内机12的要求来供给由室外机11生成的热能或者冷能的功能。
(热交换器1a、1b、1c、1d)
热交换器1a、1b、1c、1d通过与从室外机11送出的制冷剂等一次热介质进行的热交换,对二次热介质进行加热或是冷却。在此,分散成热交换器1a、1b和热交换器1c、1d地进行设置,例如一方为加热侧热交换器,另一方为冷却侧热交换器。根据情况,也可使两方都对二次热介质进行加热、冷却。另外,在此,虽构成为具有热交换器1a、1b、1c、1d这4台热交换器,但并没有必要限定于此。例如,在将本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安装于顶棚等的情况下,若能够获得重量平衡,则能够由例如2个以上的偶数台热交换器构成。
(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
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对被加热或是冷却的二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向多个流路分别送出并使之循环。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例如可由泵等构成。
(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
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分别进行用于使来自多个流路的二次热介质之中的1个或是多个二次热介质相对各室内机12的热交换器流入流出的切换。
(室外机11)
室外机11是连同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一起构成空调装置(实施方式2中有所说明)的装置。
室外机11为了使一次热介质循环而利用2根配管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连接。室外机11具有用于使例如制冷剂等一次热介质循环等的压缩机、成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等(未图示)。
(室内机12)
室内机12也是连同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一起构成空调装置(实施方式2中有所说明)的装置。
关于室内机12,也是利用2根配管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连接。室内机12具有用于使例如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二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等。在图1中,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与1台室内机12配管连接,但可以对应于后述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组数而与多台室内机12连接。
图2仅是构成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框体100a的部件(框体部件)的分解图。在框体100a中,侧面板4a、4b例如作为侧面壁来覆盖框体侧面。构架5a、5b、5c、5d成为将侧面板4a、4b之间连接的框架。构架5a、5b成为上部侧的构架,5c、5d成为下部侧的构架。内面板6a、6b例如为了支承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而设置在比侧面板4a、4b更靠内侧(中心侧)的位置。
另外,内面板6a、6b还发挥相互固定构架5a、5b、5c、5d的作用,进而,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固定的压板14、载板15发挥相互固定内面板6a、6b的作用。为此,形成了将框体100a的整体设成格子状的加强构造,能够确保刚性。
支板7a、7b、7c、7d对例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a、1b、1c以及1d进行支承。另外,支板7a、7b将构架5a与5b之间固定,支板7c、7d将构架5c与5d之间固定,更牢固地固定构架之间,对框体100a形成加强。
排水盘8接收在框体100a产生的水(例如结露水、漏水等)。排水盘8的宽度、进深尺寸都要比由侧面板4a、4b、构架5a、5b、5c、5d形成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外廓框体部更大。排水盘8的上端面在组装后位于比下部侧构架(构架5c、5d)的上端面更高的位置。这是为了接收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外表面的结露水、以及经由构架5c或者5d与例如维护面板9等覆盖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侧面的外廓部件之间的接缝而喷出的漏水。
作为排水盘8的安装方法,在本实施方式1中,可以是以下结构:例如在将排水盘8的方孔钩挂在设于下部侧的构架5d的左右的爪部上之后,固定到设于下部侧的构架5c的弯折部的固定孔。其中,排水盘8的安装方法只要能够在排水盘8与侧面板4a、4b、下部侧的构架5c、5d之间设置使结露水、漏水流动程度的间隙,就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侧面板4a、4b的下端、下部侧的构架5c、5d的上下端,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观看朝向外侧地设置弯曲部。这是为了确保侧面板4a、4b、下部侧的构架5c、5d各自的刚性。而且不仅于此,还有以下目的:兼顾作为用于确保排水盘8与侧面板4a、4b、下部侧的构架5c、5d之间的间隙的间隔件的作用、以及通过使这些弯曲部顺沿排水盘8的四边而确保作为排水盘8的构架的刚性的作用,无需依靠肋、厚壁来使排水盘8自身具有刚性。
排水盘8自身为了提高排水性而在设于一方的排水管侧设置倾斜,但根据结露水量、漏水量、设置环境,也可采用在两侧设置排水管、或改变排水管的位置、或使排水盘8水平等的结构。
关于吊件10a、10b、10c以及10d,以图4进行说明。
按照结露水、漏水的通水路径进行说明。
产生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外表面的结露水,在产生于侧面板4a、4b的壁面的情况下,直接朝着下方向流动,经过设置在下部侧的构架5c、5d的端部与排水盘8之间的开口而由排水管排出。
另外,产生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内部的结露水由设在侧面板4a、4b下端的开口部朝外侧流动,同样经由位于下部侧的构架5c、5d与排水盘8之间的开口而由排水管排出。
进而,产生在侧面板4a、4b以外的、例如维护面板9那样的覆盖侧面的外廓部件上的结露水,从构架5c、5d落到排水盘8上,由排水管排出,而落到排水管相反侧的例如下部侧的构架5d侧的结露水,从构架5d、排水盘8之间的开口经过侧面板4a、4b之前,经由构架5c、排水盘8之间的开口而由排水管排出。
另外,由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内部经过例如维护面板9那样的外廓部件与下部侧的构架5c、5d之间的接缝喷出的漏水,在与排水盘8的侧壁抵碰后,经过与结露水同样的流路由排水管排出。
图3是表示利用了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空调装置中的热介质循环的回路的概况的图。接着就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一次热介质在室外机11进行放热或是吸热,流入到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并且,在通过热交换器1a、1b、1c、1d的热交换对二次热介质进行了加热或是冷却之后,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流出,再次流回室外机11。
另外,二次热介质通过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与室内机12之间循环。此时,二次热介质在热交换器1a、1b、1c、1d中由一次热介质加热或是冷却。并且,二次热介质经过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借助1个或是多个室内机12的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热交换相对于对象空间的空气放热或是吸热,而后经过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再次流回到热交换器1a、1b、1c、1d。在此,如后述那样,热交换器1a、1b、1c、1d与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之间的配管连接通过简易接头13进行。
接着,就本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如前述那样,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内流动着2种热介质,一次热介质是压缩高压气体而被封入到热介质回路中的制冷剂等。为此,与室外机11之间利用金属配管连接,在接合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内的配管以及功能部件时需要进行钎焊。
对此,例如构成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功能部件在大多情况下由树脂材料制作外廓。为此,存在当接触到钎焊时的燃烧器等的火焰的情况下发生烧毁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在构成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功能部件的内部具有切换阀,所以,也存在若混入了产生于钎焊部的氧化膜则导致动作不良的可能性。进而,例如在进行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水密检查等时,在错误地施加了一次热介质侧的试验压力的情况下,也存在压坏的危险,因而,优选的是,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组装、水密检查等与一次热介质侧的功能部件的组装、气密检查等分别地进行。
图4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结构图。首先,就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部件构成和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具有热交换器1a、1b、1c以及1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以及2b、成为一次侧框体部分的侧面板4a以及4b、构架5c以及5d、支板7c以及7d、以及吊件10a、10b、10c以及10d。
支板7c、7d分别偏靠侧面板4a、4b地配置。例如搭载于支板7c、7d上的热交换器1a、1b、1c、1d是重量部件。另外,如图1等所示那样,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是横长的长方体形状(所连接的室内机12的数量越多就变得越长)。为此,若偏靠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中央地配置重量部件,则当利用设于长方体顶点附近位置的吊件10a、10b、10c、10d例如安装设置到顶棚上时,存在构架5c、5d承受负担而发生挠曲等装置自身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偏靠侧面板4a、4b地配置支板7c、7d,使得因热交换器1a、1b、1c、1d产生的负重得以分散。另外,通过将热交换器1a、1b、1c、1d分别配置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两端,能够保持平衡,将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重心位置保持在中央,也能够发挥防止保管中的货物崩塌、因叉车等导致的输送中的落下问题等的作用。
接着,就一次热介质组装体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侧面板4a、4b上安装吊件10a、10b、10c、10d。并且,在侧面板4a、4b间安装了构架5c、5d之后,安装支板7c、7d而完成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所涉及的框体部分。
接着,在支板7c、7d之上装载(安装)热交换器1a、1b、1c、1d,对热交换器1a、1b、1c、1d的配管连接口与配管进行钎焊。之后,在构架5c、5d上安装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并且,针对包括热交换器1a、1b、1c、1d和连接配管在内的一次侧热介质循环的回路进行气密检查等,完成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
在此,就将侧面板4a、4b构成作为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地进行组装的理由加以说明。例如在被吊挂于顶棚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为了容易维护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将热交换器1a、1b、1c、1d配置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下侧。为此,当对处于热交换器1a、1b、1c、1d的下侧的配管连接口与配管进行钎焊时,就难以施加燃烧器的火焰。
不仅是构架5c、5d以及支板7c、7d,还安装组装侧面板4a、4b,由此提高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刚性,例如当对位于热交换器1a、1b、1c、1d的下侧的配管连接口与配管进行钎焊时,能够由作业台将组装体提升(抬起)。为此,发挥了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夹具的作用,当对配管连接口与配管进行钎焊时能够容易施加燃烧器的火焰。
图5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结构图。接着,就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部件构成和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由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到达热交换器1a、1b、1c、1d的联络配管16、17、成为二次侧框体部分的构架5a以及5b、内面板6a以及6b、以及支板7a以及7b、压板14、载板15构成。
图6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构成为,例如成为切换机构的三通阀3a相对于构架5a等的方向并列排列。在图6中排列8组三通阀3a地构成,但排列数量并不限定于8个。
另外,与三通阀3a的主体(图11、图12所示的三通阀主体3b)连接的流出管3m、流入管3n,相互在上下方向并非排成一列而是错开半个节距,配置成所谓交错状。
例如,为了在图1所示的室内机12之间使二次热介质循环,在三通阀3a上连接流出管3m、流入管3n。在此,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被安装设置于顶棚的情况下,如后述那样通过拆除排水盘8来进行维护等。当作业者从下往上看时,例如为了防止配管彼此重叠而看不到靠近顶棚一侧的配管,通过配置成交错状而容易看到配管等,容易进行确认等。
图11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的三通阀3a的外观图。图12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的三通阀3a的内部结构图。
三通阀3a具有三通阀主体3b、三通阀线圈3c、阀芯3d。在三通阀主体3b上形成有二次热介质的流出口3e、流入口3f、连通口3g、3h、3i、3j。连通口3g、3h、3i、3j在并列层积三通阀3a地进行安装的情况下,成为各三通阀共同的二次热介质流路。
阀芯3d被插入到三通阀主体3b的中央孔部,与三通阀线圈3c的轴部连接。
三通阀线圈3c被固定于三通阀主体3b,成为轴部旋转的结构。通过该旋转,阀芯3d也同样成为旋转的结构。阀芯3d为圆筒形,恰好地仅在与连通口3g、3h、3i、3j相接部分的壁面所处的范围内设置开口3k、3l。
虽然形成为开口3k与流出口3e相连、开口3l与流入口3f相连的结构,但开口3k、3l彼此并不连通。从而,成为以下结构:仅在开口3k与流出口3e、连通口3g、3i中的任一者、另外开口3l与流入口3f、连通口3h、3j中的任一者相连的情况下,二次热介质在各自的流路中从三通阀3a的流出口3e流出,在室内机12中循环,返回到流入口3f。
通过形成以上的结构,例如在使被加热的二次热介质向连通口3g、3h流通、使被冷却的热介质向连通口3i、3j流通的情况下,只要使三通阀线圈3c旋转,使阀芯3d的开口3k、3l分别对准连通口3g、3h即可。这样,被加热的二次热介质经由联络配管16、17、连通口3g,经过开口3k,由流出口3e、流出管3m被送往室内机12,从流入管3n、流入口3f经过开口3l,经过连通口3h、联络配管16、17,返回到二次热介质回路。
另外,若使三通阀线圈3c旋转,使阀芯3d的开口3k、3l分别对准连通口3i、3j,则被冷却的二次热介质从联络配管16、17、连通口3i经过开口3k,由流出口3e、流出管3m被送往室内机12,从流入管3n、流入口3f经由开口3l,经过连通口3j、联络配管16、17,返回到二次热介质回路。
另外,通过使开口3k、3l和连通口3g、3h、3i、3j错开地对接,也能够调整二次热介质的流量,通过增大开口3k、3l的大小,也能够使连通口3g、3i或是3h、3j一部分连通。也就是,开口3k、3l可以根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要求能力、用途而进行变更。
接着,就组装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组装三通阀3a,连结三通阀彼此,在三通阀3a各自的流出口3e、流入口3f上安装流出管3m、流入管3n,但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时效率差。于是,将利用夹具连结的三通阀3a固定在固定位置,在此安装流出管3m、流入管3n。这里,通过预先组装上部侧的构架5a、5b、内面板6a、6b、载板15,能够形成制作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时的作业用的夹具。
图7仅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框体部件的结构图。在图7中,示出了构架5a、5b、内面板6a、6b、支板7a、7b、压板14、载板15的位置关系。所连结的三通阀3a成为被装载在载板15之上的结构,成为能够经由内面板6a、6b将联络配管16、17连接于三通阀3a的结构。
采用此结构,将所连结的三通阀3a装载于载板15之上,由压板14夹入三通阀3a地进行固定,在三通阀3a各自的流出口3e、流入口3f安装流出管3m、流入管3n,安装联络配管16、17。这样,完成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例如也能够在此状态下完成水密检查等。
图8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一次热介质组装体、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排水盘8的组装结构图。接着,就图4所示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图5所示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排水盘8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将一次热介质组装体的侧面板4a、4b以及构架5c、5d、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构架5a、5b以及内面板6a、6b固定。此时,通过图4所示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支板7c、7d和图5所示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支板7a、7b,将热交换器1a、1b、1c、1d夹入并固定。
接着,如图3所示那样,利用配管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热交换器1a、1b、1c、1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之间连接。此时,通过在连接中使用简易接头13,能够在维护时容易进行装拆。
图9是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简易接头13的详细结构图。简易接头13由将端部形成为凸缘形状的双方的配管、将O形环13a、13b安装于外周的套环(collar)13c以及束带13d构成。
接着,就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套环13c插入到双方的配管之中。此时,安装于外周的O形环13a、13b将双方的配管内面与套环13c的间隙密封,只要套环13c不从配管脱落就能维持水密性。此时,双方的配管端面的凸缘部成为相互紧密接合状态,在此安装束带13d。在束带13d中设置切缝,若安装束带13d,则双方的配管的凸缘部分就被夹入到切缝之间并被固定。切缝钩挂在紧密接合的双方配管的凸缘部上,配管彼此不会脱离,因而,只要不拆掉束带13d,就不会发生配管分离、套环13c脱落等导致水漏出的情况。
束带13d依靠自身的弹力在周方向与配管紧密接合。例如二次热介质的液压若为远低于配管刚性的状态,则配管不会向束带13d打开的方向变形,只要是能保证由切缝固定的双方的配管的凸缘部不分离的程度即可。为此,束带13d的弹力是能够以人的指力容易装拆的程度。
通过将该简易接头13用于联络配管16、17、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热交换器1a、1b、1c、1d之间的配管连接等中,能够容易地仅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从配管回路分割出来。
最后,将排水盘8与图4等所示的下部侧的构架5c、5d固定。并且,进行由图9所示的简易接头13连接的配管的水密检查。如此组装热介质变换装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形成为能够在组装的最终工序安装排水盘8的结构。这是由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为狭小设计,随着组装工序的进行,会出现手难以进入到装置内部的状况,因而,通过设计成从底面也能够作业,能够维持作业性。另外,通过形成为在组装的最终工序安装排水盘8的结构,能够在维护时将其第一个进行拆除,能够从底面侧一览装置内部,也能够容易确认维护前的故障部位。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就在设置到顶棚上之后需要对构成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一次热介质侧的功能部件进行维护的情况下的维护方法等进行说明。在此,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经由图8等所示的吊件10a、10b、10c、10d,利用螺母等紧固到从现场的顶棚伸出的螺栓等上,由此进行设置。
作为为了进行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维护而组装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分解次序,首先,解除图8所示的排水盘8与下部侧的构架5c、5d的固定,拆下排水盘8。接着,拆除将图8所示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与热交换器1a、1b、1c、1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配管连接的简易接头13。并且,解除侧面板4a、4b、构架5c、5d、内面板6a、6b和下部侧的构架5c、5d的固定。
图10是表示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分解时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结构的图。如图10所示那样,进行拆解而成为热交换器1a、1b、1c、1d、构架5c、5d、支板7c、7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的构成。
为此,拆解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部件构成与图4不同,不包含侧面板4a、4b。由此,能够将固定于吊件10a、10b、10c、10d的侧面板4a、4b留下,用以对图5所示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构架5a、5b进行支承。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能够在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留在顶棚上的状态下,仅将一次热介质侧的功能部件从顶棚卸下。因此,即使不拆解与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连接的图1中跟室内机12相连的配管以及绝热件,也能够缩短直至维护结束为止的恢复时间。
在此,为了能够实现该结构,需要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配置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最上部,形成不妨碍拆除一次热介质侧的功能部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具备排水盘8,该排水盘8的宽度、进深尺寸都比由侧面板4a、4b、上部侧的构架5a、5b、下部侧的构架5c、5d构成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外形尺寸更大,另外该排水盘8具有比下部侧的构架上端面更高的立起部。由此,根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能够接收热介质变换装置外表面的结露水、从热介质变换装置内部经过下部侧的构架5c、5d与维护面板9那样的覆盖侧面的外廓部件之间的间隙而向热介质变换装置外部喷出的漏水,不会向装置外漏出,其结果,能够防止因绝热件、密封件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装置的大型化以及组装作业性、维护性的下降。
另外,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以使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侧位于上侧的方式,组装具有所构成的热交换器1a、1b、1c、1d以及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的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和具有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的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由此组合构成。由此,根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例如在维护时,能够容易地将一次热介质组装体与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分割(分离)。特别是,通过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配置在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上侧,例如在吊挂于顶棚等的情况下,能够将拆解麻烦的一次热介质侧的部件从下侧容易地拆除等,可容易进行维护。
进而,由于将成为重量部件的多个热交换器1a、1b、1c、1d设置在装置两端部分,所以能够使负重分散,另外能够保持装置的平衡。并且,由于在装置组装的最终工序中将排水盘8安装于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所以例如在维护时能够一开始就进行拆解等,可大幅缩短分解时间,也能够容易进行排水盘8自身的清扫。
此外,在设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之后拆除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情况下,能够连同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一起留下具有吊件10a、10b、10c、10d的侧面板4a、4b。由此,根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能够保持将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设置在顶棚上的状态。进而,针对构架5a等的设置方法,由于将与室内机12连接的流出管3m、流入管3n配置成所谓交错状,所以在维护等中可容易从下侧观看配管等,容易进行确认等。
并且,使用简易接头13,插入套环13c,由束带13d夹入配管连接部分的凸缘,连接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热交换器1a、1b、1c、1d、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2b之间的配管,所以例如在维护时能容易将配管装拆。
另外,可组装构架5a、5b、内面板6a、6b以及支板7a、7b、载板15,形成制作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时的夹具。由此,根据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无需制作新夹具,另外可大幅缩短组装时间等。另外,由于单独地构成一次热介质组装体和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并加以组合来制造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所以可分别单独地进行气密检查、水密检查,因而能够实现检查时间、制造时间的缩短以及检查的安全性、成品率的提高等。
实施方式2.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空调装置A)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况回路构成图。基于图13,就空调装置A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空调装置A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加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那样,空调装置A经由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所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利用制冷剂配管54连接室外机11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另外,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与室内机1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并利用配管65连接。
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热交换器1a、1b相当,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热交换器1c、1d相当。
配管65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流出管3m、流入管3n相当。
{空调装置A的构成}
[室外机11]
在室外机11中,利用制冷剂配管54串联地连接并搭载有压缩机5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热源侧热交换器52、蓄压器59。另外,在室外机11中,设置有第1连接配管54a、第2连接配管54b、止回阀53a、止回阀53b、止回阀53c以及止回阀53d。通过设置第1连接配管54a、第2连接配管54b、止回阀53a、止回阀53b、止回阀53c以及止回阀53d,能够与室内机12所要求的运转无关地将流入到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动设成为固定方向。
压缩机50吸入一次热介质并将该一次热介质压缩而形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可以由可控制容量的变换器压缩机等构成。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对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动进行切换。
热源侧热交换器5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是放热器)发挥功能,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的空气与一次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一次热介质蒸发气化或是冷凝液化。蓄压器59设置在压缩机50的吸入侧,用于蓄积因制热运转时与制冷运转时的差异导致的剩余制冷剂、或是相对于过渡性运转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止回阀53d设置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上,仅在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朝向室外机11的方向)允许一次热介质流动。止回阀53a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2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上,仅在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1朝向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方向)允许一次热介质流动。止回阀53b设于第1连接配管54a,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50排出的一次热介质向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流通。止回阀53c设于第2连接配管54b,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返回来的一次热介质向压缩机50的吸入侧流通。
第1连接配管54a在室外机11内,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与止回阀5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和止回阀53a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连接。第2连接配管54b在室外机11内,将止回阀53d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52与止回阀5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54连接。另外,在图2中,虽然例示了设置有第1连接配管54a、第2连接配管54b、止回阀53a、止回阀53b、止回阀53c以及止回阀53d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不一定非要设置这些部件。
[室内机12]
在室内机12中分别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6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66通过配管65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三通阀3a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66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二次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是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2中,例示出了4台室内机12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连接的情况。另外,并不将室内机12的连接台数限定于图2所示的4台。在该情况下,只要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上连接8个三通阀3a即可。
[热介质变换装置100]
在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中,搭载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2个节流装置56、2个开闭装置57、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2个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和8个三通阀3a。另外,关于节流装置56、开闭装置5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在实施方式1中并未图示。
2个节流装置56(节流装置56a、节流装置56b)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一次热介质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节流装置56a在制冷运转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向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的上游侧。节流装置56b在制冷运转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向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56可以由能够开度可变地进行控制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2个开闭装置57(开闭装置57a、开闭装置57b)由二通阀等构成,对制冷剂配管54进行开闭。开闭装置57a设置在一次热介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54上。开闭装置57b设置在将一次热介质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54连接的配管上。
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b)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运转模式对一次热介质的流动进行切换。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a在制冷运转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向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b设置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热介质的流向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的下游侧。
8个三通阀3a对二次热介质的流路进行切换。三通阀3a被设置与室内机12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8个)。三通阀3a的三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连接,三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连接,三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利用侧热交换器66连接,分别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66的二次热介质流路的出入口侧。另外,对于二次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不仅包括从一方朝另一方的完全切换,还包括从一方朝另一方的局部切换。另外,对于三通阀3a的构成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过的那样。
另外,空调装置A具备控制装置70。控制装置7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基于省略图示的各种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以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5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ON/OFF))、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的切换、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的驱动、节流装置56的开度、开闭装置5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的切换、三通阀3a的切换、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驱动等,执行各运转模式。另外,虽然以控制装置70设置在室外机11的状态为例进行表示,但对设置场所并没有特别限定。
导通二次热介质的配管6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连接的部分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连接的部分构成。配管65根据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连接的室内机12的台数进行分支(在此各分支成4部分)。并且,配管65由三通阀3a连接。通过控制三通阀3a,确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的二次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6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的二次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66。
并且,在空调装置A中,利用制冷剂配管54连接压缩机5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1、热源侧热交换器52、开闭装置5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72的一次热介质流路、节流装置56、以及蓄压器59,构成一次热介质循环回路。另外,利用配管6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72的二次热介质流路、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入口侧的三通阀3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66、以及出口侧的三通阀3a,构成二次热介质循环回路。也就是,在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上分别并联连接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66,将二次热介质循环回路形成为多系统。
从而,在空调装置A中,室外机11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经由设于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而连接,热介质变换装置100与室内机1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而连接。即,在空调装置A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1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使在一次热介质循环回路循环的一次热介质与在二次热介质循环回路循环的二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在空调装置A中,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介质变换装置100,所以能够容易进行生产、维护。另外,根据空调装置A,热介质变换装置100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变高,能够应用于各种建筑物。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热交换器,1b热交换器,1c热交换器,1d热交换器,2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a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2b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3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a三通阀,3b三通阀主体,3c三通阀线圈,3d阀芯,3e流出口,3f流入口,3g连通口,3h连通口,3i连通口,3j连通口,3k开口,3l开口,3m流出管,3n流入管,4a侧面板,4b侧面板,5a构架,5b构架,5c构架,5d构架,6a内面板,6b内面板,7室内空间,7a支板,7b支板,7c支板,7d支板,8排水盘,9维护面板,10a吊件,10b吊件,10c吊件,10d吊件,11室外机,12室内机,13简易接头,13aO形环,13bO形环,13c套环,13d束带,14压板,15载板,16联络配管,17联络配管,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50压缩机,5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2热源侧热交换器,53a止回阀,53b止回阀,53c止回阀,53d止回阀,54制冷剂配管,54a第1连接配管,54b第2连接配管,56节流装置,56a节流装置,56b节流装置,57开闭装置,57a开闭装置,57b开闭装置,5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9蓄压器,65配管,66利用侧热交换器,70控制装置,71热介质间热交换器,72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00热介质变换装置,100a框体,A空调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和排水盘,
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具备: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使在与配管连接的室外机之间循环的一次热介质和在与配管连接的室内机之间循环的二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该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进行用于在与上述室内机之间循环的上述二次热介质的加压;以及
一次侧框体部分,该一次侧框体部分具有覆盖侧面的侧面板、连接上述侧面板间并安装上述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的下部侧的构架以及用于载置上述热交换器的下部侧的支板;
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具备:
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于选择或者混合在多个流路中流动的上述二次热介质并使之相对上述室内机流入流出;以及
二次侧框体部分,该二次侧框体部分具有连接上述侧面板间的上部侧的构架、用于固定上述热交换器的上部侧的支板以及安装在上述上部侧的构架上的内面板、安装于上述内面板并用于固定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压板、载板;
上述排水盘构成为宽度、进深尺寸比由上述侧面板、上述上部侧的构架、上述下部侧的构架构成的热介质变换装置主体的外廓框体尺寸更大,且位于上端面比上述下部侧的构架的上端面更高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自上侧起按照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排水盘的顺序进行配置及组合地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侧面板具有用于以能够从上侧进行设置的方式安装装置的吊件,能够相对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进行装拆,用以能够将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保持于由吊件安装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侧框体部分成为制作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时的夹具。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热交换器或者上述二次热介质送出装置与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配管连接部分具有凸缘,
将在外侧安装有O形环的套环插入到上述配管连接部分中并连接各配管,进而利用具有切缝的束带以在上述切缝夹入各配管连接部分的凸缘的方式将上述配管彼此连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水盘在装置组装的最终工序中被安装于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下侧。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热交换器分开配置在成为上述侧面板内侧的装置两端部分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连接成上述二次热介质流出的流出管与上述二次热介质流入的流入管在上述构架的方向呈交错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完上述一次热介质侧组装体的气密检查和上述二次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组装体的气密检查之后进行组装。
10.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变换装置;
室外机,该室外机供给冷能或者热能;以及
室内机,该室内机利用来自上述室外机的冷能或者热能对热介质进行冷却或者加热,通过该热介质执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
上述空调装置构成为使上述热介质变换装置介于上述室外机与上述室内机之间。
CN201380076929.6A 2013-05-31 2013-05-31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05247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5208 WO2014192139A1 (ja) 2013-05-31 2013-05-31 熱媒体変換装置、及び、この熱媒体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7288A true CN105247288A (zh) 2016-01-13
CN105247288B CN105247288B (zh) 2018-01-30

Family

ID=51988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929.6A Active CN105247288B (zh) 2013-05-31 2013-05-31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1304B2 (zh)
EP (1) EP3006843B1 (zh)
JP (1) JP6080952B2 (zh)
CN (1) CN105247288B (zh)
WO (1) WO20141921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3564A (zh) * 2020-02-20 2020-09-04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腔体水力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4855B2 (ja) * 2014-05-30 2016-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BE1026557B1 (nl) * 2018-08-23 2020-03-25 Deltha Eng Cvba Klimaatregelsysteem en energieverdeeleenheid
WO2021214822A1 (ja) 2020-04-20 2021-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機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15516252A (zh) * 2020-05-07 2022-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转换装置
CN112728722A (zh) * 2021-01-14 2021-04-30 中洁环境科技(西安)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及空调外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36812A (en) * 1931-12-15 o brien
CN1219229A (zh) * 1997-03-10 1999-06-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分体式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US6170270B1 (en) * 1999-01-29 2001-01-09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liquid-to-liquid heat transfer for warm liquid defrost
US20040078974A1 (en) * 2002-10-28 2004-04-29 St. James Michael H.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facility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nt hose system and connections therefor
US2009002541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In-ceiling mount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indoor unit thereof
US20090242172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Chiller unit
CN201973852U (zh) * 2011-02-25 2011-09-14 山东欧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带一体式大接水盘的风机盘管
JP2013011408A (ja) * 2011-06-29 2013-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媒体変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9153A (en) * 1974-07-22 1975-03-04 Gen Motors Corp Double tube mounting assembly
FR2346582A1 (fr) * 1976-04-02 1977-10-28 Bouteille Daniel Dispositif perfectionne de distribution pour une installation pneumatique
US4770341A (en) * 1987-07-14 1988-09-13 Infloor, Inc. Manifold
JP2893844B2 (ja) 1990-04-23 1999-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5390660A (en) * 1993-04-14 1995-02-21 System Sense, Inc. Pre-wired and pre-plumbed module for use with an installed hydronic radiant floor heating system
AU7093296A (en) * 1995-08-29 1997-03-19 Monard (Research & Development) Limited A manifold for connecting circui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US5743102A (en) * 1996-04-15 1998-04-28 Hussmann Corporation Strategic modular secondary refrigeration
US6345770B1 (en) * 2001-04-13 2002-02-12 Thomas O. Simensen Modular manifold
US6880351B2 (en) * 2001-09-05 2005-04-19 B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Liquid galley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aircraft
US7191789B2 (en) * 2003-05-02 2007-03-20 Inventive Development L.L.C. Transition adaptor and component modules for hydronic heating
JP2005210080A (ja) * 2003-12-25 2005-08-04 Tokyo Electron Ltd 温度調節方法及び温度調節装置
US7661441B2 (en) * 2004-05-21 2010-02-16 Simensen Thomas O Multi-line fluid conduit modules
JP3885817B2 (ja) * 2005-04-19 2007-0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85612B2 (ja) * 2006-05-12 2011-10-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US7757510B2 (en) * 2006-06-15 2010-07-20 Aaf-Mcquay, Inc. Cabinet for an air handler unit
JP2009236340A (ja) * 2008-03-26 2009-10-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チラーユニット
US20100139294A1 (en) * 2008-12-05 2010-06-10 Coolsystems, Inc. Cooling System Having A Bypass Valve To Regulate Fluid Flow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36812A (en) * 1931-12-15 o brien
CN1219229A (zh) * 1997-03-10 1999-06-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分体式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US6170270B1 (en) * 1999-01-29 2001-01-09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liquid-to-liquid heat transfer for warm liquid defrost
US20040078974A1 (en) * 2002-10-28 2004-04-29 St. James Michael H.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facility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nt hose system and connections therefor
US2009002541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In-ceiling mount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indoor unit thereof
US20090242172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Chiller unit
CN201973852U (zh) * 2011-02-25 2011-09-14 山东欧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带一体式大接水盘的风机盘管
JP2013011408A (ja) * 2011-06-29 2013-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媒体変換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3564A (zh) * 2020-02-20 2020-09-04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腔体水力模块
CN111623564B (zh) * 2020-02-20 2021-08-24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腔体水力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2139A1 (ja) 2014-12-04
EP3006843A4 (en) 2017-03-29
US20160084547A1 (en) 2016-03-24
EP3006843A1 (en) 2016-04-13
JP6080952B2 (ja) 2017-02-15
CN105247288B (zh) 2018-01-30
US10001304B2 (en) 2018-06-19
EP3006843B1 (en) 2018-04-11
JPWO2014192139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5854B2 (en) Modular system for heating and/or cooling requirements
CN105247288A (zh) 热介质变换装置以及具备该热介质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US20100132390A1 (en) Variable four pipe heatpump chiller
US8627674B2 (en) Modular outboard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9062787B2 (en) Valve block, and valve block unit
CN102102920B (zh) 热泵设备及其室外单元
CN103185376A (zh) 热泵及其控制方法
JP6578094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CN1900678B (zh) 空调检查方法
US20150198353A1 (en) Modular outboard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7041111A1 (en) Modular chiller plant
JP5627542B2 (ja) 熱媒体変換装置
KR100281810B1 (ko) 멀티 에어콘의 냉매분배팽창장치
KR20060096950A (ko) 배관의 연결 및 분리가 용이한 냉매배관
ITMI20131947A1 (it) Sistema di climatizzazione, relativa unità periferica di climatizzazione e procedimento di riqualificazione di rete idraulica per riscaldamento.
WO2006100709A1 (en) Integrated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p hot and cold to be used simultaneously by cooling and heating units
JP2001304632A (ja) 冷媒循環空調装置
CN21872192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1823232U (zh) 一种骨料冷却系统
CN114303033B (zh) 用于制冷剂气体处理系统的公共单元
JP2013096640A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油回収方法、マルチ型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15490058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KR100561535B1 (ko) 멀티 공조시스템용 실외기
CN211823258U (zh) 一种一体化复合源冷水热泵机组
KR102436705B1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