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0317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10317A CN105210317A CN201480001089.1A CN201480001089A CN105210317A CN 105210317 A CN105210317 A CN 105210317A CN 201480001089 A CN201480001089 A CN 201480001089A CN 105210317 A CN105210317 A CN 1052103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packet
- message
- transmission times
- repea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108010001267 Protein Subunit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170 shellfish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侧传输方法包括: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以使所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对应地,基站侧传输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其中,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N次,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M次,1≤N,1<M。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终端重复向基站发送数据包,基站则对终端所有重复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处理,然后从合并后的数据包中解调出终端要发送的信息。基站通过这种能量累加的方式,就可在不增大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实现超远覆盖。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5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M2M (Mobile to Mobile, 机器到机器, 指的 是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即将在 R13立项,运营商希望 M2M业务能够超越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20dB的覆 盖范围。
ίθ 现有技术中,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通用移 动通信技术) 技术较 GSM在覆盖上有 7~8dB的增益, 因此, 要达到运营商 的覆盖要求, 支持 M2M业务的 UMTS终端就需要在现有 UMTS技术的基础 上增加近 12dB增益的覆盖。 目前, 除了增大发射功率外, 还未找到其它行之 有效的解决方案。
ί5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用以在节省发射功率的前提下, 实现超远覆盖。
为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 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通过 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 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M。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 >5 时隙点相对应, 且 N = M,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 数据包, 包括:
终端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对应的接入时隙点; 终端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 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如果 N = M,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 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
终端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 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5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 发送次数,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还包 括:
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 ίθ 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N = M, 则所述 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
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的特征码组;
ί5 终端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发送所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以及所述前缀 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终端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 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0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则所述终端通 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
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 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5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次数分别计 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
第二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
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M;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 5 时隙点相对应, 且N = M,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 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
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ίθ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如果 Ν=Μ,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 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
基站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出特征码时对应 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Ν = Μ确定所述 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ί5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 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 信息, 还包括:
>0 在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之后,
基站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消息部 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包括: 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的重复发送次数与根据 Ν = Μ确定的重复发送次 >5 数相同时, 基站再执行所述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的歩骤。
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 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
基站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基站合并 5 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
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特征码归属的 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ίθ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则所述基站合 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
基站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 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ί5 第三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 用于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 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 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 >0 时隙点相对应, 且 Ν = Μ, 则所述发送单元包括:
第一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对应的 接入时隙点;
第一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5 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如果 Ν = Μ, 则
所述发送单元, 具体用于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 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
发送次数, 则所述发送单元还包括:
第一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5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1\ 1, 则所述 发送单元包括:
第二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 的特征码组;
第二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发送所述数据包的接 ίθ 入时隙点以及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第二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 则所述发送单 ί5 元包括:
第三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第三发送子单元, 用于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 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Μ与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相对
>0 应。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装置还包括:
计算单元, 用于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次数 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
>5 第四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 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
合并解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
f ι=ι焦、。
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 时隙点相对应, S N = M,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5 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
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如果 N = M,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 元包括:
ίθ 第二确定单元, 用于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 出特征码时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Ν = Μ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
ί5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 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还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 用于在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之后, 查找 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
>0 数 Μ;
所述合并解析子单元, 具体用于在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的重复发送次 数与根据 Ν=Μ确定的重复发送次数相同时, 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5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 码归属的特征码组,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焦、。
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 单元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5 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
在第四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ίθ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 则所述合并解 析单元包括:
第六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 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送次数 Μ;
ί5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第五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至 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存储器、 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 用于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所述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0 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内存储的程序指令, 所述程 序指令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 用于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 使所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
>5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Ν次,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ο 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程序指令还包括计算单元; 所述计算单元, 用于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 次数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
第六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至
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存储器、 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 用于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所述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内存储的程序指令, 所述程
5 序指令包括接收单元和合并解析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 送 M次, 1 < N, 1 <M;
所述合并解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 ίθ 分的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终端重复向基站发送数据包, 基站则 对终端所有重复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处理, 然后从合并后的数据包中解调 出终端要发送的信息。 基站通过这种能量累加的方式, 就可在不增大发射功 率的前提下, 实现超远覆盖。
ί5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0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侧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一的流程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二的流程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三的流程图;
>5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四的流程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五的流程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六的流程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侧数据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 9是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侧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 下面结合附 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歩的详细说明。
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 旨在实现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通用移云力通 ί言技术) 的超远覆盖, 所谓超远覆盖, 如果从覆盖范围来理解的话, 我们可以将覆盖范围在十几公里以上的情况定 义为超远覆盖;或者从应用场景来理解的话, 可以将应用到海面、 沙漠等空 旷场景下的情况定义为超远覆盖。
ίθ 为了增大覆盖范围,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增大发射功率的方式实现, 但增 大发射功率除了会增大功耗之外, 还可能会增大用户间干扰, 造成远近效应。 为此,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案, 在不增大发射功率、 甚至降低发 射功率的前提下, 实现超远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过程涉及基站和终端两侧, 需要二者相互配合 ί5 实现超远覆盖。 其中, 终端进行数据包的重复发送, 基站则重复接收并逐个 解析终端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将从每个数据包中解析出的信息合并, 实现正 确接收终端数据包的目的。 也就是说, 在超远覆盖场景下, 如果保持非超远 覆盖场景下的发射功率, 基站并不是接收不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只不过受 信道质量或外界干扰的影响, 基站可能无法正确解析出数据包中的信息, 也
>0 即基站无法正确接收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考虑到不同时刻, 基站与终端之 间的信道质量或所受干扰各不相同, 因此, 由终端多次重复向基站发送数据 包, 基站则对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析, 并将从各数据包中解析出的信 息合并, 以此实现对数据包的正确接收。
>5 下面先从终端侧出发, 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通过 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 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
为了达到 Μ2Μ业务的覆盖要求,终端重复多次在 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或者 E-RACH (Enhancement random access channel, 增强的随机接入信道) 上传输待发送的 M2M数据包。 其中, 前缀部 分 preamble重复发送 N次, 消息部分 message重复发送 M次, N、 M均为正 整数。
5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之间可以 体现为以下两种关系:
(1) N = M >1;这种关系表示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都要重复发 送, 且二者重复发送相同次数。
(2) N=1 , M>1;这种关系表示 preamble部分不进行重复发送, message ίθ 部分进行重复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 终端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为了保证基站能正确接收 数据包, 应使基站提前知晓终端重复发送的次数, 然后基站才可按照 Ν次接 收 preamble, 按照 M次接收 message, 进而合并解析获得终端发送来的信息。 下面结合 preamble和 message间的两种关系, 对终端通知基站重复次数的方 ί5 案进行解释说明。
(1) 针对 Ν = Μ >1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实现方案。
实施例 1
终端通过接入时隙点通知基站前缀部分重复次数 Ν, 因为 Ν = Μ, 也即 是通知基站消息部分重复次数 Μ。 对应的实现方案为:终端在进行数据包发
>0 送之前, 先根据 preamble重复次数 Ν确定对应的接入时隙点, 然后在该确定 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对现有的 15个接入时隙点进行划分,使不同接入时隙点接入的终端采用 不同的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 即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重复次数之间相对 应 (因为 N = M, 故此处也相当于是建立接入时隙点与 message重复发送次
>5 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将这种对应关系配置于基站, 由基站通过广播的形式 下发给对应的终端。如,编号为 1、2、3、4的接入时隙点,可以分别对应 preamble 重复 1次、 3次、 2次、 7次, 即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重复次数之间一一对 应;或者, 上述示例中的接入时隙点, 还可分别对应 preamble重复 1 次、 3 次、 2次、 3次, 即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重复次数之间只是存在映射关系,
但并非一一对应。 具体地, 本发明实施例对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重复次数 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应方式等可不做限定, 只要终端在知晓 preamble重复发 送次数时, 能明确在哪个接入时隙点接入, 基站在知晓终端发送数据的接入 时隙点时, 能明确对应的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即可。
5 按照上述方式, 以接入时隙点 2对应 preamble重复次数 3为例, 在终端 需要重复发送 3次 preamble时, 即会将接入时隙点 2作为重复发送数据包的 接入时隙点, 在该时隙点重复 3次发送 preamble信息。 对应地, 如果基站在 接入时隙点 2上接收到数据包, 那么基站根据其已知的对应关系, 就能知晓 终端当前要重复发送 3次 preamble。
ίθ 因为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重复发送次数相同 (即 N = M) , 所以 基站知晓了 preamble重复次数, 也就知晓了 message重复次数, 并据此合并 解析获得终端发送来的信息。
实施例 2
在 N=M >1的关系下,除上文实施例 1利用接入时隙点通知基站 preamble ί5 重复发送次数之外,终端还可随机选择接入时隙点(即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 重复次数 N之间没有对应关系,终端可在任意接入时隙点进行随机接入操作) 进行数据包的重复发送。
对应这种方案, 基站时刻处于接收 preamble 的状态, 并不断尝试译码 preamble信息。 也就是说, 基站每接收到一次 preamble, 就可尝试进行一次合 >0 并解析, 判断能否从中正确解析出 preamble使用的特征码 signature。
如果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 N=3,那么在基站接收到 1次、 2次 preamble 后, 一般无法正确解调出 preamble信息, 继而也就无法从中获得终端使用的 signature,只有在基站接收合并 3次 preamble后,才能正确从中解析出 signature, 如此, 基站通过这种不断尝试译码、 累加计数的方式也能正确获得 preamble 15 重复发送次数 N, 进而根据 N=M知晓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实施例 3
在实施例 1中,由于接入时隙点和 preamble部分的重复次数有对应关系, 因此基站可以通过接收 preamble的接入时隙点确定 preamble部分的重复发送 次数 N,并进而根据 M=N确定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在实施例 2中,
虽然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 但基站可以通过不断尝试解析 preamble特征码、 累加计数的方式确定 preambl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进而根据 M= N确 定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考虑到实际应用过程中, 信道质量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 这可能会影响
5 基站确定重复次数的准确性。 如, 终端重复发送 preamble的次数为 N=4, 当 前信道质量很好, 基站在接收合并终端发送的 3次 preamble后就正确解析出 signature, 此时基站可能会误判 N=M=3。 为了保证基站确定重复次数的准确 性, 对应 N = M关系,本发明还提供了实施例 3, 用于在基站确定出 preamble 的重复次数 N后, 通过其它方案确定 message重复次数 M, 并以此验证实施 ίθ 例 1、 2确定的重复次数的准确性。 具体体现为:终端重复发送消息部分的次 数 Μ与前缀部分的特征码所属特征码组相对应。 对应的实现方案为:终端在 进行数据包发送之前, 先查找 message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的特征码组, 并从查找到的特征码组中确定 preamble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 然后再进行数 据包的重复发送。
ί5 考虑到 preamble部分是由 signature构成, 且基站一旦正确接收 preamble 部分, 就能正确解调出特征码, 因此, 本实施例中可对现有的 16个特征码进 行分组,使不同 signature组对应不同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艮 P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之间相对应 (因为 N = M, 故此处也相当于是建立 signature 组与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如,编号为 1、 2、 3、 4的 signature
10 组,可以分别对应 message重复 2次、 3次、 5次、 7次,艮 P signature组与 message 重复次数之间 对应。 或者, 上述示例中的 signature组, 分别对应 message 重复 2次、 3次、 2次、 5次;或者, signature组 1 ~3对应 message重复次数 2 次, signature组 4-5对应 message重复次数 3次等等,艮 P signature组与 message 重复次数之间只是存在映射关系, 但并非一一对应。 具体地, 本发明实施例
>5 对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应方式等可不做限定, 只要终端在确定 message 重复发送次数时, 能明确 preamble 部分可使用的 signature, 基站从终端发送的 preamble中解析出 signature后, 能明确对应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即可。
这样, 在基站通过接入时隙点或通过不断尝试解析等方式确定 preamble
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从中解析得到 signature后, 即可根据 signature归属的 signature组确定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这种方式不受信道质量变化的影响, 准确率高, 故, 可根据实际需要, 据此验证实施例 1、 2方案确定出的重复发 送次数的准确性。
5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基于实施例 3提供的方案, 即预先建立 signature 组与重复发送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提前通知给基站和终端, 使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满足以下要求: preamble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所归属的 signature组与重复发送次数之间相对应。 基于此, 基站还可在解析出 signature 后 (可通过上文介绍的接入时隙点、 不断尝试解析等方式解析得到 signature, ίθ 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可不做具体限定),直接根据 signature组与重复次数间的对 应关系确定 preamble、 message的重复发送次数。 也就是说, 基于实施例 3提 供的方案, 基站有两种确定重复发送次数的方案, 对此将在下文进行解释说 明。
实施例 4
ί5 在 N=M >1 的关系下, 终端还可利用以下两个对应关系通知基站 preambles message的重复发送次数:如上文所做介绍,对现有的 16个 signature 进行分组,使不同 signature组对应不同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即建立 signature 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因为 N = M, 故此处也相当于是建立 signature组与 preamble重复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同时, 还对现有的 15个接
>0 入时隙点进行划分, 建立 signature组与接入时隙点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 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对应关系均可配置于基站, 再由基站通过广播方式下发 至终端, 即基站和终端都可预先知晓两个对应关系。
对应的实现方案为:终端在进行数据包重复发送之前, 先确定出 message 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的特征码组,然后再根据特征码组确定以下两方面信息:
>5 一是, 确定特征码组对应的接入时隙点, 以便后续在该接入时隙点上进行数 据包重复发送;二是, 从特征码组中选择一个 preamble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 这样, 在基站接收到终端重复发送的数据包之后, 就可先根据接入时隙点确 定出对应的 signature组,进而再根据 signature组确定出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2) 针对 N=1 , M>1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实现方案。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中, preamble部分不进行重复发送, 但 message部分进行重复发 5 送, 故不需要通知基站 preambl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 但为了正确接收和 解调 message部分的信息, 仍需要通过某种方式通知基站 message部分的重复 发送次数 M。 具体的方式如下:
对现有的 16个 signature进行分组, 使不同 signature组对应不同 message 重复发送次数 M, 即建立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ίθ 并将此对应关系配置于基站, 由基站通过广播的形式下发给对应的终端, 也 即, 终端和基站都预先知晓这种对应关系。 这样, 在基站正确从接收到的 preamble中解析出 signature后,就可通过这种对应关系确定 message部分的重 复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之间的对 ί5 应关系、 对应方式等可不做限定, 具体过程可参见上文所做介绍, 此处不再 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 利用上文介绍的实施例 1 ~5向基站进行数据包重复发送 时, 可根据现有协议规定的 preamble和 message的初始发射功率 (该功率对 10 应只传输一次 preamble、 一次 message的情况) 发送数据包。 此外, 考虑到本 发明方案中数据包是重复传输的, 为了避免重复传输时的功率浪费, 还提供 了如下降低数据包发射功率的方案。
实施例 6
具体地, 在进行数据包重复发送之前, 终端先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 >5 功率攀升歩长、重复发送次数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 然后再按照计算的实际发射功率进行 preamble、 message的重复发送。
根据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关系,计算 preamble 和 message实际发射功率的方式可体现为两种具体情况, 另,考虑到随机接入 过程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实现场景: R99的随机接入过程(使用信道为 PRACH)
和增强的随机接入过程 (使用信道为 E-RACH) , 故, 下面结合具体情况和场 景对功率计算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1) 针对 N = M >1的关系
(a) PRACH场景下 preamble和 message实际发射功率的计算过程: 5 preamble部分不重复传输时, 其最终发射功率 P的计算方式为: P =P。 +
S*n, 其中, P。为 preamble部分的初始发射功率, S为 preamble发射功率攀升 歩长, n为 preamble的攀升次数, 其中 P。、 S和 n均由高层下发。
当 preamble部分重复 N次传输时, 1/N的功率发射即可达到其正确接收 的目的, 因此为了节省发射端的发射功率, preamble 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可 ίθ 为 Ρ/Ν, 其具体计算过程为 Ρ/Ν =Ρ。 /Ν + S*n/N0
协议中, message部分的发射功率是根据 preamble部分发射功率计算获得 的,因此,在计算 preamble实际发射功率后,可按照现有方法计算获得 message 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本发明对此不做过多介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message 部分的发射功率具体分为控制信息发射功率和数据信息发射功率两种。
ί5 (b) E-RACH场景下 preamble和 message实际发射功率的计算过程: 针对 N = M >1关系, E-RACH场景下实际发射功率的计算过程与 PRACH 场景下的计算过程相同, 具体可参照上文所做介绍, 此处不再赘述。
(2) 针对 N=1 , M>1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由于 preamble部分不进行重复发送, 故可根据现有协议 10 规定的初始发射功率传输 preamble, 但是 message部分需要重复 M次发送, 且现有协议中 message部分的发送功率是依据 preamble部分的功率设定的, 故, 为了避免浪费 message部分的发射功率, 同时确保 message部分能被基站 正确接收, 可适当降低 message部分的发射功率。 具体地, 降低 message部分 发射功率可分为降低控制信息发射功率和降低数据信息发射功率两部分。
15 (a) PRACH场景下 message实际发射功率的计算过程: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 在系统广播消息中下 发参数 Pp— m, 终端根据已知的 Ppreamble、 高层下的 Pp— m、 和 message部分的重复 发送次数 M, 便可计算出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发送功率。
具体的' 根据计昇规贝1 J p-m = Pmessage-control ~ Ppreamble°
由于 Pp-m和 Ppreamble都是已知的, 故根据上式便可计算获得 Pmessage_e P 在这种计算方式中, Pmessage—∞ntrol表征的是只进行一次传输时 message部分中控 制信息的发射功率值, 考虑到在本发明方案中 message部分要进行 M次重复 传输, 所以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为 Pmessage—∞ntrol/M。 另外, 由 5 于 message部分数据信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设置的 (有 一个功率偏置来表示两者的功率配比), 因此知晓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和数 据信息的功率偏置后便可得知 message部分中数据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
或者,
RNC在系统广播消息中下发参数 Pp— m和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ίθ 终端根据已知的 Ppreamble和高层下发的 Pp— m参数, 便可计算出 message部分控 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发送功率。
具体的, 根据计算规则 M*Pp„m= Pmessage -control M Ppreamble0
由于 PP— m Ppreambl^ M都是已知的,故根据上式便可计算获得 Pmessage—∞ntrol 在这种计算方式中, Pmessage—∞ntrol表征的便是进行 M次重复传输时 message部分 ί5 的控制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另外, 由于 message部分数据信息的发射功率是 根据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设置的(有一个功率偏置来表示两者的功率配比), 因此知晓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功率偏置后便可得知 message部 分中数据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
(b) E-RACH场景下 message实际发射功率的计算过程:
>0 RNC在系统广播消息中下发参数 Pp— e, 终端根据已知的 Ppreamble、 高层下 的 Pp e、 和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便可计算出 message部分控制信 息和数据信息的发送功率。
具体的, 根据计算规则 Pp— e = Pdpcch - Ppreamble
由于 PP— e和 Ppreamble都是已知的, 故根据上式便可计算获得 Pdp∞h。 其中,
>5 在这种计算方式中, Pdp( h表征的是只进行一次传输时 message部分中控制信 息的发射功率值,考虑到在本发明方案中 message部分要进行 M次重复传输, 所以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为 Pdp∞h/M。 另外, 由于 message 部分数据信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设置的(有一个功率偏 置来表示两者的功率配比), 因此知晓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功
率偏置后便可得知 message部分中数据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
或者,
RNC在系统广播消息中下发参数 Pp— e和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终端根据已知的 Ppreamble和高层下发的 Pp— e参数,便可计算出 message部分控制 5 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发送功率。
具体的, 根据计算规则 M*Pp„e = Pdpcch - M*Ppreamble0
由于 P P— e、 Ppreamble和 M都是已知的, 根据上式便可计算获得 Pdp( h。 在这 种计算方式中, Pdp( h表征的便是进行 M次重复传输时 message部分的控制信 息的实际发射功率。 另外, 由于 message 部分数据信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 ίθ message 部分控制信息设置的 (有一个功率偏置来表示两者的功率配比), 因 此知晓 message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功率偏置后便可得知 message部分 中数据信息的实际发射功率。 上文是从终端侧出发,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的解释说明, 【5 下面再介绍下基站侧的数据传输过程。
参见图 1 ,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侧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可包括: 歩骤 101 ,基站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N次,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K N, 1 < M。
>0 歩骤 102,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结合上文对终端侧数据传输过程的介绍可知, 终端会向基站重复发送 M2M数据包, 对应地, 基站就可在接收到终端所有重复发送的数据包之后, 将数据包进行合并解析, 从中解调出 message部分包含的信息。
具体地, 结合终端发送数据包的 5个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 >5 6种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 下面一一进行解释说明。
方式一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1的方案, 即, N = M>1 , 且 建立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时隙点间对应关系的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 提供了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一, 具体可参见图 2所示流程图。
歩骤 201 ,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 发送次数 N。
歩骤 202, 基站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歩骤 203,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5 由上文所做介绍可知, 终端和基站均提前知晓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与 接入时隙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 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 preamble后, 即可确定出其对应于哪个接入时隙点, 进而根据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重复 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 preamble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N。又因为 message 重复次数 M 与 preamble 重复次数 N 相同, 因此, 基站就可据此正确接收 ίθ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 并从 message中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对应这种实现方式, 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体现为:
首先, 对现有的 15个接入时隙点进行分组, 建立接入时隙点与 preamble 重复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将这种对应关系配置于基站, 由基站通过广播 的形式下发给对应的终端。 即, 确保在信息交互之前, 终端与基站都共享该 ί5 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
其次, 终端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 N对应的 接入时隙点, 并在该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其中, 数据包的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重复发送相同次数。
最后, 基站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隙点对应的 10 preamble重复次数 N, 并根据 N=M确定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据此接收 合并 message部分, 从中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方式二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2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基 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二, 具体可参见图 3所示流程图。
>5 歩骤 301 ,基站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出特征 码时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
歩骤 302, 基站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歩骤 303,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基站每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一遍 preamble, 就尝试通过合并解析的方式进
行 preamble信息的解调:
如果能正确解调 preamble信息, 则说明终端已完成对 preamble部分的重 复发送, 基站可根据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出 preamble的重复发送次数 N, 进 而根据 M= N确定出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并据此正确从 message中解析出 5 终端传输的信息。
如果不能正确解调 preamble信息, 则说明终端还未完成对 preamble的重 复发送, 基站应继续等待接收终端重复发送的 preamble并不断尝试解调, 直 至能正确解调出 preamble信息为止。
对应这种实现方式, 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体现为:
ίθ 首先, 终端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其中, 数 据包的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部分重复发送相同次数。
其次, 基站时刻处于接收 preamble的状态, 每接收到一次 preamble, 就 对接收次数进行一次累加计数, 同时尝试进行一次合并解析, 直至能正确解 调出 preamble信息为止。 此时, 就可将累加计数的值作为 preamble重复发送 ί5 次数 N。
最后, 基站根据 N=M确定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并据此接收合并 message部分, 从中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方式三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3的方案, 即, 对 signature >0 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的方案,本发明提供 了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三, 具体可参见图 4所示流程图。
歩骤 401 ,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 发送次数 N, 并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歩骤 402, 解析获得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5 歩骤 403,查找所述特征码所归属的特征码组,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 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歩骤 404, 若两种方式确定的 M值相同, 基站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 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或者,
歩骤 401 ' , 基站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将从中正确解析出特 征码时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并根据 Ν = Μ 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歩骤 402, 解析获得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5 歩骤 403,查找所述特征码所归属的特征码组,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 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歩骤 404, 若两种方式确定的 Μ值相同, 基站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 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也就是说, 在确定出 preamble重复发送次数 N后, 除了根据 M=N确定 ίθ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之夕卜,还可根据 signature归属的 signature组确定 message 重复发送次数, 然后判断两种方式确定出的重复发送次数是否相同, 以确保 基站确定重复次数的准确性。 具体地, signature与 signature组间的对应关系、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可参见上文所作介绍, 此 处不再进行赘述。
ί5 可以理解的, signature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以下两个作用:
—是, 基站从 preamble中解调出 signature后, 判断该特征码是否有其它 终端在使用, 如果未被其它终端使用, 则可通知终端进行 M次 message部分 的发送过程。
二是, 根据 signature与 signature组的对应关系, 找到解调出的 signature 10 归属的 signature组,进而根据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确 定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利用该值验证通过 M=N方式确定的 M 值的准确性, 保证基站后续可以利用 M值正确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两种方式确定的 M值不相同, 考虑到利用 signature 组与重复次数对应关系确定 M的方式不受信道质量影响, 准确性较高, 可以 >5 该方式确定的 M值为准, 进行后续消息部分的合并解析。 或者, 在两种方式 确定的 M值不相同时, 还可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处理, 如丢弃两种方式确定的 M值, 通知终端进行数据包重传等, 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可不做具体限定。
方式四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3的方案, 即, 对前缀部分
的特征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四, 具体可参见图 5所示流程图。
歩骤 501 , 基站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
歩骤 502,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 5 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歩骤 503,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本方式中, 基站解调出 preamble信息后, 即可从中获取 preamble部分使 用的 signature, 并确定该 signature归属的 signature组, 进而根据预先配置的 signature组与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正 ίθ 确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基站可通过以下方式解调 preamble信息:一是, 预先配 置接入时隙点与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并据此正确接收 preamble部分, 解调出 preamble信息;二是, 基站时刻处于接收 preamble状态, 每接收到一 次 preamble, 就尝试进行一次合并解析, 直至正确解调出 preamble信息为止。 ί5 以不断尝试解析的方式解调出 preamble信息为例, 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交 互过程可体现为:
首先, 对现有的 16个 signature进行分组, 建立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 复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将这种对应关系配置于基站, 由基站通过广播的 形式下发给对应的终端。 即, 确保在信息交互之前, 终端与基站都共享该预 >0 先建立的对应关系。
其次, 终端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的 signature组, 并从该 signature组中选择一个 preamble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 即 数据包的 preamble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所归属的 signature组是与数据包的 message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相对应的。 如此之后, 终端即可在随机选择 >5 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 部分重复发送相同次数。
接着, 基站时刻处于接收 preamble的状态, 每接收到一次 preamble, 就 尝试进行一次合并解析, 直至能正确解调出 preamble信息为止。 此时, 就可 从解析出的 preamble信息中获取前缀部分使用的 signature。
最后, 基站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该 signature归属的 signature组对 应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并据此接收合并 message部分, 从中解析出终 端传输的信息。
方式五
5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4的方案, 即 N = M>1 , 且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的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五, 具体可参见图 6所示流程图。
歩骤 601 ,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特征 ίθ 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歩骤 602,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也就是说, 预先建立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以及 signature组与接入时隙点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 基站在接收到数据包后, ί5 就可根据已知对应关系,先确定出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隙点对应的 signature组, 再根据 signature组确定出对应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正确解析出终端 传输的信息。
对应这种实现方式, 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体现为:
首先, 建立以下两个对应关系, 并将两个对应关系配置于基站, 由基站 >0 通过广播的形式下发给对应的终端, 即, 确保在信息交互之前, 终端与基站 都共享该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
(1)对现有的 16个 signature进行分组, 建立 signature组与 message重复 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对现有的 15个接入时隙点进行分组, 建立接入时隙点与 signature >5 组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次, 终端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出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 的 signature组, 以及该 signature组对应的接入时隙点;同时, 还从确定出的 signature组中选择一个 preamble使用的 signature。 如此之后, 终端即可在选择 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 preamble部分和 message
部分重复发送相同次数。
最后, 基站结合预知的对应关系, 确定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隙点对应的 signature组, 进而确定该 signature组对应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并据此 接收合并 message部分, 从中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5 方式六
针对上文终端通知基站重复发送次数实施例 4的方案, 即, 对 signature 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且 N=1、 M>1的方 案, 本发明提供了基站正确接收数据包的方式六, 具体可参见图 7所示流程 图。
ίθ 歩骤 701 ,基站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码 归属的特征码组。
歩骤 702, 查找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歩骤 703,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本实施例中, preamble 部分不进行重复发送, 故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 ί5 preamble之后, 即能正确解调出 preamble信息, 并从中获得 preamble使用的 signature。 由于在进行数据包发送之前, 终端和基站便知晓 signature 组与 message重复次数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 在获得 preamble使用的 signature后, 即可根据预知对应关系确定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 使基站据此正确接收 message部分, 并从中解析出终端传输的信息。 具体交互过程可参见上文所做 >0 介绍, 此处不再赘述。 与上文终端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 传输装置, 即上文中的终端, 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 用于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 >5 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 部分重复发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 M。
对应上文终端重复发送数据包的实施例 1 , 即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 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且N = M, 则所述发送单元可包括:
第一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对应的
接入时隙点;
第一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对应上文终端重复发送数据包的实施例 2, 即 N = M, 则所述发送单元, 5 具体用于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 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对应上文终端重复发送数据包的实施例 3, 即在实施例 1、 2的基础上, 还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则所述 发送单元还可包括:
ίθ 第一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这种情况下, 第一发送子单元、 第二发送子单元重复发送的数据包中,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M与 preamble使用的 signature所归属的 signature组相 对应。
ί5 对应上文终端重复发送数据包的实施例 4, 即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 各 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且 N=M, 则所述发 送单元可包括:
第二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 的特征码组;
>0 第二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发送所述数据包的接 入时隙点以及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第二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对应上文终端重复发送数据包的实施例 5, 即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 各 >5 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且 N=1、 M>1 , 则所述发送单元 可包括:
第三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
第三发送子单元, 用于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
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M与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相对 应。
另外, 为了进一歩节省发射功率, 避免重复发射数据包造成的功率浪费, 本发明实施例还可降低现有协议规定的初始发射功率, 对应于此, 所述数据 5 传输装置还可包括:
计算单元, 用于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次数 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 与上文基站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数 ίθ 据传输装置, 即上文中的基站。 参见图 8所示, 所述装置可包括:
接收单元 801 , 用于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 送 Μ次, 1 < Ν, 1 <Μ;
合并解析单元 802,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 ί5 的信息。
与上文方法实施例处所做介绍, 合并解析单元可通过六种方式合并数据 包并解析出 message中的信息。 下面分别进行解释说明。
方式一,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且 N=M, 则所述 合并解析单元可包括:
>0 第一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方式二, 如果 Ν = Μ,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可包括:
>5 第二确定单元, 用于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 出特征码时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Ν = Μ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方式三, 在上文方式一、 二的基础上, 还可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 且各 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还可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 用于在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之后, 查找 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 5 数 M;
所述合并解析子单元, 具体用于在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的重复发送次 数与根据 N=M确定的重复发送次数相同时, 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方式四,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 ίθ 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可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 码归属的特征码组,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
ί5 需要说明的是, 从 preamble中解析得到 signature的方式可参见上文方法 实施例所做介绍, 此处不赘赘述。
方式五,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 message 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可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0 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方式六,对 signature进行分组,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 message重复发送次 >5 数, 且 N=1、 M>1 ,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可包括:
第六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 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 进一歩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构成。 可包括至 少一个处理器 (例如 CPU) , 至少一个网络接口或者其它通信接口, 存储器,
5 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 用于实现这些装置之间的连接通信。 处理器用于执行 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 例如计算机程序。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 取存储器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 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 (non-volatile memory) ,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可 以是有线或者无线) 实现该系统网关与至少一个其它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ίθ 可以使用互联网, 广域网, 本地网, 城域网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存储器中存储了程序指令, 程序指令可以被处理器 执行。 参见图 9,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侧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构成示 意图, 其中, 程序指令包括接收单元 801、 合并解析单元 802, 各单元的具体 实现可参见图 8所揭示的相应单元。
ί5 另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终端侧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构成方案, 对应于此, 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可包括发送单元;或者, 进一歩还可包 括计算单元。 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歩骤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
>0 式来实现。 基于这样的理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 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 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 在存储介质中, 如 ROM/RAM、 磁碟、 光盘等, 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 计算机设备 (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 或者诸如媒体网关等网络通信设 备, 等等) 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5 需要说明的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 各个 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 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尤其, 对于设备及系统实施例而言, 由于其基本相似 于方法实施例, 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 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 即可。 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其中作为分离部件
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 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 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 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 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 即可 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 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 权 利 要 求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通过 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5 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M。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 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且 N=M,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 发送数据包, 包括:终端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对应的接入时隙点; ίθ 终端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 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如果 Ν = Μ, 则所述终端 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终端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 ί5 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4、 根据权利要求 2或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 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 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还包括: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 >0 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 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N = M, 则所述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的特征码组; >5 终端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发送所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以及所述前缀 部分使用的特征码;终端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 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行 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N=1、 M>1 , 则所述 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包括:终端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对应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 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5 7、根据权利要求 1 ~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次数分别计 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8、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 ίθ 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与 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且N=M,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 ί5 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Ν = Μ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10、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如果 Ν = Μ, 则所述基站 >0 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基站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出特征码时对应 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Ν = Μ确定所述 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5 11、 根据权利要求 9或 1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 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基站合 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还包括:在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之后,基站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消息部 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所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 包括: 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的重复发送次数与根据 N = M确定的重复发送次 数相同时, 基站再执行所述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的歩骤。5 12、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基站合并接 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基站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ίθ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13、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 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基站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特征码归属的 ί5 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14、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则所 述基站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信息, 包括:>0 基站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 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基站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15、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发送单元, 用于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使所 >5 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 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Μ次, 1 < Ν, 1 <Μ。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与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且 Ν = Μ, 则所述发送单元包括:第一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对应的 接入时隙点;第一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17、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如果 N = M, 则5 所述发送单元, 具体用于在随机选择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 数据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18、 根据权利要求 16或 17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 征码进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发送单 元还包括:ίθ 第一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19、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且 Ν = Μ, 则所述发送单元包括:ί5 第二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 的特征码组;第二时隙点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发送所述数据包的接 入时隙点以及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第二发送子单元, 用于在确定出的接入时隙点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 >0 包, 以使所述基站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20、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Ν=1、 Μ>1 , 则所 述发送单元包括:第三特征码组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对应 >5 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前缀部分使用的特征码;第三发送子单元, 用于向基站重复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 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Μ与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相对 应。21、 根据权利要求 15~2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 包括:计算单元, 用于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次数 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22、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5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 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N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M;合并解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分的 f F=l '害、cίθ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与接入时隙点相对应, S N = M,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元包括:第一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的重复发送次数 N, 并根据 N = M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ί5 信息。24、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如果 Ν = Μ, 则所述合 并解析单元包括:第二确定单元, 用于合并当前接收到的所有前缀部分, 将从中正确解析 出特征码时对应的接收次数确定为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Ν, 并根据 >0 Ν = Μ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Μ;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F=l '害、c25、 根据权利要求 23或 24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 征码进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15 解析单元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 用于在确定所述前缀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N之后, 查找 所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 数 M;所述合并解析子单元, 具体用于在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的重复发送次 数与根据 N=M确定的重复发送次数相同时, 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信息。26、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且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合并解析单 5 元包括:第四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述特征 码归属的特征码组,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送次数 M; 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ίθ 27、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接入时隙点和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则所述 合并解析单元包括:第五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接收到数据包的接入时隙点确定所述前缀部分 的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ί5 送次数 Μ;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Μ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 f 1=1 '害、c28、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对前缀部分的特征码进 行分组, 各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次数, 且 N=1、 M>1 , 则所>0 述合并解析单元包括:第六确定单元, 用于在从接收的前缀部分中解析得到特征码后, 查找所 述特征码归属的特征码组, 并根据所述特征码组确定所述消息部分的重复发 送次数 M;合并解析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 M次消息部分, 从中解析获得所述15 信息。29、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存储器、 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 用于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所述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内存储的程序指令, 所述程 序指令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 用于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重复发送数据包, 以 使所述基站通过能量累加的方式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 5 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N次,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送 M次, 1 < N, 1 <Mo30、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指令还包括计 昇单兀,所述计算单元, 用于根据初始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攀升歩长、 重复发送 次数分别计算前缀部分和消息部分的实际发射功率。ίθ 31、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存储器、 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 用于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所述至少一个网络接口、 所述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 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内存储的程序指令, 所述程 ί5 序指令包括接收单元和合并解析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通过上行随机接入信道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 所述数据包的前缀部分重复发送 Ν次, 所述数据包的消息部分重复发 送 Μ次, 1 < Ν, 1 <Μ;所述合并解析单元, 用于合并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 并解析获得消息部 >0 分的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4/076028 WO2015161463A1 (zh) | 2014-04-23 | 2014-04-2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10317A true CN105210317A (zh) | 2015-12-30 |
Family
ID=54331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1089.1A Pending CN105210317A (zh) | 2014-04-23 | 2014-04-23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041888A1 (zh) |
EP (1) | EP3128693A4 (zh) |
JP (1) | JP2017518673A (zh) |
CN (1) | CN105210317A (zh) |
CA (1) | CA2946636A1 (zh) |
WO (1) | WO201516146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8668A (zh) * | 2016-06-21 | 2017-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23530B2 (en) | 2013-11-13 | 2019-03-05 | Proofpoint,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tecting client computers |
CN105580484A (zh) * | 2014-09-04 | 2016-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用户侧设备及网络侧设备 |
CN105992328B (zh) * | 2015-01-30 | 2019-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前导序列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9756005B2 (en) * | 2015-11-04 | 2017-09-05 | Google Inc. | Notification bundles for affinities between notification data |
US10849011B2 (en) * | 2016-10-14 | 2020-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ch procedures using multiple PRACH transmissions |
US20190045281A1 (en) * | 2017-08-07 | 2019-02-07 | Thomas Meek | Low power, high redundancy point-to-point telemetry system |
CN110392442B (zh) * | 2018-04-18 | 2022-06-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0267348B (zh) * | 2019-05-27 | 2022-08-02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11673A (zh) * | 2007-01-05 | 2012-07-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考虑了频率偏移的情况下设定循环移位的方法 |
CN103209062A (zh) * | 2013-03-15 | 2013-07-17 | 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类型通信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基站与通信系统 |
CN103477697A (zh) * | 2011-04-02 | 2013-12-25 | 阿尔卡特朗讯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分时隙接入及其控制 |
EP2787672A1 (en) * | 2013-04-05 | 2014-10-08 | Alcatel Lucent | Downlink communication with repetition transmiss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87076B1 (ko) * | 2006-01-05 | 2012-09-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
US8295266B2 (en) * | 2006-10-25 | 2012-10-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adjusting RACH transmission against frequency offset |
WO2013055034A1 (en) * | 2011-10-11 | 2013-04-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he same |
JP6195467B2 (ja) * | 2013-05-08 | 2017-09-1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装置 |
-
2014
- 2014-04-23 CN CN201480001089.1A patent/CN105210317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4-23 WO PCT/CN2014/076028 patent/WO201516146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4-23 EP EP14890283.6A patent/EP312869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4-23 CA CA2946636A patent/CA29466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4-23 JP JP2016563971A patent/JP2017518673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16
- 2016-10-21 US US15/331,146 patent/US201700418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11673A (zh) * | 2007-01-05 | 2012-07-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考虑了频率偏移的情况下设定循环移位的方法 |
CN103477697A (zh) * | 2011-04-02 | 2013-12-25 | 阿尔卡特朗讯 |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分时隙接入及其控制 |
CN103209062A (zh) * | 2013-03-15 | 2013-07-17 | 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类型通信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基站与通信系统 |
EP2787672A1 (en) * | 2013-04-05 | 2014-10-08 | Alcatel Lucent | Downlink communication with repetition transmission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INTEL CORPORATION: "Coverage enhancement of PRACH for low cost MTC", 《3GPP》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8668A (zh) * | 2016-06-21 | 2017-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518673A (ja) | 2017-07-06 |
WO2015161463A1 (zh) | 2015-10-29 |
EP3128693A4 (en) | 2017-03-01 |
EP3128693A1 (en) | 2017-02-08 |
CA2946636A1 (en) | 2015-10-29 |
US20170041888A1 (en) | 2017-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10317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11252752B2 (en) |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 |
EP3713122B1 (en) | Method for replying with acknowledgement frame,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 |
WO2018121293A1 (zh) | 免授权传输的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 |
WO2017000143A1 (zh) |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20506594A (ja) | 上りリンク・チャネル電力割り当て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102197441B1 (ko) | 다운링크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기지국 및 단말 기기 | |
WO2020191588A1 (zh) | 信道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AU2016426021B2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receiving-end device, and transmitting-end device | |
CN110121901B (zh) | 免授权数据传输的确认方法和装置 | |
KR20200007038A (ko) | 지시 정보 전송 방법, 지시 정보 수신 방법, 기기 및 시스템 | |
US20210376961A1 (en) | Codebook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0244640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10159047B2 (en) |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SIFS-bursting in WLAN system | |
CN109951265A (zh) |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US11956812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 |
CN104812038A (zh) | 一种ap发射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 |
WO2018028604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l data transmission | |
CN105474736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
EP3614772B1 (en)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6465168B (zh) | 上行链路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建立方法和装置 | |
EP3451766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CN106488578A (zh) | 数据的传输方法、ap和用户节点 | |
KR101516271B1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패킷통신방법 | |
CN108702742A (zh) | 一种传输资源映射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