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1386B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1386B
CN105191386B CN201380076391.9A CN201380076391A CN105191386B CN 105191386 B CN105191386 B CN 105191386B CN 201380076391 A CN201380076391 A CN 201380076391A CN 105191386 B CN105191386 B CN 1051913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wireless
layer
wireless base
rl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3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1386A (zh
Inventor
太田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1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1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实现双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期望的信令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接收装置以及发送装置。在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第1无线站在决定与在第2无线站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第2无线站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第2无线站,所述第1无线站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第2无线站,所述第2无线站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站。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便携电话系统(蜂窝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进一步高速化/大容量化等,正在针对下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讨论。例如,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了被称作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标准和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作LTE-A(LTE-Advanced:LTE-演进)的通信标准。
3GPP中完成的最新的通信标准是与LTE-A对应的版本(Release)10,其相对于与LTE对应的版本8和9大幅地进行了功能扩展。当前,对版本10进一步扩展后的版本11的主要部分的讨论已经结束,正处于面向完成而准备细节的阶段。并且,版本12的讨论已经开始。以后,在未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LTE”除了包括LTE和LTE-A以外,还指包括有对它们进行扩展后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版本。
3GPP的版本12包含各种技术,这些技术之一存在有小小区(small cell)。小小区是比较小的小区,是相对于作为比较大的小区的宏小区(macro cell)的概念。宏小区通过比较大的无线基站形成,与此相对,小小区通过比较小的无线基站形成。这里,“小区”是指为了无线终端收发无线信号而由无线基站覆盖的范围的用语,但是,由于无线基站与小区是基本对应的概念,因此,本申请的说明中,可以将“小区”和“无线基站”适当互换。
认为通过小小区的导入能够得到几个效果。例如,通过将小小区例如配置在热点那样的通信量较多的场所,能够减轻宏小区的负荷。此外,作为无线终端,相比于较远的宏小区,向较近的小小区发送信号时能够抑制发送功率,还能期待得到良好的通信特性这样的效果。认为小小区是能够解决当前或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各种问题的要素技术,一定会在3GPP中作为将来有前景的技术而在今后继续进行活跃的讨论。
但是,在3GPP中,作为与小小区关联的技术之一,已经开始了对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的研究。双连接是指:无线终端与多个无线基站连接而分别同时地进行通信,从而与各个无线基站同时发送或接收不同的信息。
图1示出双连接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作为双连接的一例,考虑在宏小区内配置多个小小区的情况下,无线终端(UE:User Equipment)与宏小区和小小区这双方连接的情况等。由此,例如无线终端能够与宏小区和小小区这双方收发不同的消息,因此能够实现高速的通信。在3GPP中刚刚开始与双连接有关的讨论,但是,由于能够实现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要求的高速化/大容量化等,因此,预想今后还会进行大量的讨论。
另外,在本申请中对双连接进行说明,但是,同样的讨论当然也适于3元以上的多元连接。因此,应该注意到,本申请中的双连接可以作为包含多元连接的概念来理解,本申请中也可以将双连接替换为多元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 V11.5.0(2013-03)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321 V11.1.0(2013-01)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322 V11.0.0(2012-09)
非专利文献4:3GPP TS36.323 V11.1.0(2013-01)
非专利文献5:3GPP TS36.331 V11.3.0(2013-03)
非专利文献6:3GPP R2-130068(2013-01)
非专利文献7:3GPP R2-131327(2013-0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3GPP中针对基于小小区等的双连接开始了讨论,但是还未进行那么深入的讨论。因此,在对LTE系统等导入双连接的情况下,考虑可能产生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情况。特别是,关于为了实现双连接而在宏小区或小小区与无线终端之间需要的信令(为了进行控制而进行收发的信号),至今为止基本没有进行讨论。因此,现在不存在为了实现基于小小区等的双连接而期望的信令。
另外,对上述课题的说明是基于LTE系统的小小区来进行的,但是,该课题能够扩展为包含宏小区在内的一般的小区。即,在现有的LTE系统中,不存在为了实现无线终端与多个小区的双连接而期望的信令。
公开的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实现双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期望的信令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站。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具有如下的步骤:第1无线站在决定与在第2无线站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第2无线站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第2无线站;所述第1无线站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第2无线站;所述第2无线站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站的一个方式,得到能够在实现双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期望的信令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双连接的概念的图。
图2是示出LTE系统中的通常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图。
图3是示出基于LTE系统中的载波聚合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5是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图。
图8是示出LTE系统的RRC连接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的图。
图9是示出LTE系统的RRC控制信号中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Radio ResourceConfig Dedicated)信息要素的图。
图10是示出LTE系统的RRC控制信号中的RLC-配置(RLC-Config)信息要素的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控制信号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控制信号中的RLC-配置信息要素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LTE系统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图。
图15A~图15D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各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另一例的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控制信号中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的另一例的图。
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图。
图20A和图20B是示出LTE系统中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各例的图。
图2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示出LTE系统中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图。
图25A~图25D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各例的图。
图26是示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7是示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8是示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9是示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0是示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无线终端的实施方式。另外,虽然为了方便而对个别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当然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而得到组合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有用性。
[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说明各实施方式之前,说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的所在。希望注意的是,该问题是发明者对现有技术进行仔细研究而新发现的,是以往不为人知的。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LTE系统中,不存在为了实现无线终端与多个小区之间的双连接而期望的信令。因此,讨论在现有的LTE系统中,是否可以通过利用已经规定的技术来实现为了实现双连接而期望的信令。
首先,讨论作为现有的LTE系统中规定的技术的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载波聚合是通过将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频带即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或小区集中多个来使用,从而实现高速、大容量的通信。LTE系统中支持的带宽存在最大20MHz的限制,但是,通过导入载波聚合,例如通过集中2个20MHz的CC而能够使用40MHz的带宽。
在载波聚合的框架中,例如宏小区使用一个CC,并且小小区使用另一个CC,从而能够实现双连接。然而,由于如下说明的理由,认为难以根据载波聚合来实现双连接。
这里,尝试根据LTE系统中的协议栈的观点来考虑载波聚合。LTE系统的协议栈从下位层起依次为物理(PHY:PHYsical)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集中协议)层(还存在更上位的阶层,但这里省略)。如果对应于惯用的OSI(Open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参照模型,则LTE系统中的物理层与作为OSI参照模型的第1层的物理层对应。此外,LTE系统中的MAC层、RLC层以及PDCP层与作为OSI参照模型的第2层的数据链路层对应。MAC层负责调度器功能等,RLC层负责顺序控制等,PDCP层负责安全性等。
在根据协议栈的观点考虑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物理层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分离。此外,可以认为在物理层对要接收的数据进行统合。这表示,在载波聚合中,在收发侧的双方,物理层的实体是多个,并且其上位的MAC层等的实体是一个。这里,实体是表示处理主体的用语。实体存在于协议栈的各层中,不限于与装置1对1,也可以是N对1。例如,如上所述,根据载波聚合,在收发侧的双方,物理层的实体为多个。
图2示出LTE系统中的一般的数据通信(不使用载波聚合的情况)的协议栈。各矩形表示实体,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各自中,由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层的实体在串联1列中进行动作。另外,在图2中,仅RLC实体为按照上行和下行分开的实体,这是由于基于3GPP的规格。具体而言,针对下行的数据通信,下行的RLC实体对所发送的数据进行收发,因此,上行的RLC实体成为个别附带的结构。
与此相对,图3示出LTE系统中的基于载波聚合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图3中也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的各自中,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层的实体进行动作,但是,与图2的不同之处在于,仅物理层分离为2个实体。这样,在根据协议栈的观点考虑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物理层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分离,在物理层对要接收的数据进行统合。
此外,如前所述,LTE系统中的MAC层负责调度器功能。调度器功能是决定在何种定时以何种频率发送数据的功能。之前说明了在载波聚合中,MAC层的实体是一个,这意味着调度器是一个。
假如要通过载波聚合实现双连接,那么,例如存在于宏无线基站的MAC实体(调度器)要对分别存在于宏无线基站和小无线基站的物理实体(CC或小区)进行调度。由于无线基站间通信的时延的问题,这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需要以将1毫秒(1子帧)作为单位的非常微小的周期来进行LTE系统中的调度。因此,根据载波聚合,虽然1个无线基站能够使用多个载波进行收发,但是,现实中不存在多个无线基站使用多个载波进行收发的情况。
由此,认为根据载波聚合来实现双连接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基于与以上说明的载波聚合有关的考察,为了实现双连接,需要在物理层之上的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如前所述,在LTE系统中,数据链路层被进一步细分为MAC层、RLC层、PDCP层这3层。例如如果在MAC层对数据进行分离,则MAC层的实体成为多个。由此,调度器成为多个,例如宏无线基站和小无线基站能够分别具有独立的调度器。因此,通过在MA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能够避免前述的无线基站间通信的时延的问题,能够实现双连接。与此同样,在RLC层或PDCP层对数据进行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双连接。
另外需要注意,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不等价于双连接。这是因为,如一个无线基站具有多个MAC实体的情况那样,即使在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也存在1元连接的情况。
接着,针对在双连接中用于在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的处理顺序和信令进行探讨。
例如,考虑为了在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沿用现有的切换时的处理顺序和信令。在切换中,无线终端解除与服务无线基站(切换起始地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并且,与目标无线基站(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连接。因此,此时,通过使无线终端不解除与服务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存在能够实现双连接的可能性。因此,认为双连接所代表的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依照现有的切换时的处理即可。
具体而言,考虑如下的方法。首先,决定利用宏小区开始双连接。例如能够通过检测处理负荷的增大等规定现象的发生来进行该决定。此时,认为宏小区能够使用与使无线终端切换到小小区同样的处理顺序和信令来实现双连接。
这里,在切换时,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号,进行从服务无线基站(切换起始地无线基站)向无线终端的切换指示的发送、以及从无线终端向目标无线基站(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的切换完成通知。RRC信号是数据链路层的上位层即RRC层的控制信号。LTE系统中的RRC层与作为OSI参照模型的第3层的网络层对应。因此,RRC信号也被称作L3(Layer 3)信号。不仅在下行(从无线基站向无线终端的方向)中发送RRC信号,还在上行(从无线终端向无线基站的方向)中发送RRC信号。
RRC信号不限于切换时的处理,还广泛用于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各种参数等的收发。这是因为RRC信号具有扩展性较高、能够灵活收发较多参数这样的优点。然而,RRC信号中存在收发处理需要时间的问题。这是由于,RRC信号是上位层的信号,因此收发处理接近通常的用户数据。因此,一般而言,RRC信号在要求即时性的情况下不是特别适用。
这里,如上所述,考虑沿用现有的切换的处理顺序和信令来实现双连接的情况。此时,在决定开始双连接(检测规定的现象)后,进行依照切换的处理。这里,如上所述,在切换处理中,包含2次的RRC信号的收发。具体而言,需要切换指示的RRC信号和切换完成通知的RRC信号的收发。由此,在从决定开始双连接起到开始双连接为止的期间内产生延迟。
当产生这样的延迟时,例如在宏无线基站的负荷增大的情况下,无法快速进行向小无线基站的负荷分散(Off-load),会导致延迟解决问题,因此很不好。此外,例如会发生如下情况:由于宏无线基站的负荷增大,因此决定了双连接的开始,但是,在开始了双连接的时间点,宏无线基站的负荷已经减小。上述的方法诱发这样的无用处理,因此是不优选的。
因此,关于根据切换的处理顺序和信令进行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双连接),根据即时性、适时性的观点是不优选的。该问题归根结底是使用RRC信号进行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双连接)而引起的。因此,讨论是否存在能够通过使用RRC信号以外的信号来避免该问题的余地。
例如考虑在MA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的情况下,使用LTE系统中规定的MAC层的控制分组的方法。此外,在RLC层、PDCP层中也分别规定了控制分组。这些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号是下位层的控制信号,因此,与RRC信号相比,具有收发的处理延迟较小的优点。因此,在上述说明的切换处理的顺序中,如果代替利用RRC信号实现的切换指示和切换完成通知而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号,则不会产生前述的延迟的问题,情况良好。
然而,数据链路层的控制分组不具有RRC信号那样的较高的扩展性,存在不容易改变的问题。这是因为:根据与作为旧系统的LTE之间的互换性等的观点,希望尽量不改变数据链路层这样的下位层的控制分组。因此,无法否定,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控制分组来发送现有的切换指示和切换完成通知这样较多的信息是不现实的。因此,认为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控制分组进行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双连接)是困难的。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基于LTE系统中的宏无线基站(宏小区)与小无线基站(小小区)之间的双连接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此,能够扩展至一般的无线基站(小区)。例如本申请发明当然能够应用于主小区(master cell)和从小区(slavecell)、锚小区(anchor cell)和协助小区(assisting cell)、主小区(primary cell)和副小区(secondary cell)等。并且,在本申请中,各个小区(无线基站)的称呼不限于此。一般而言,如果如现有的LTE通信系统那样连接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这双方并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是主要的无线基站,追加地连接数据平面来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是从属的无线基站,则能够在不脱离该意图的范围内使用各种呼称。
综上所述,为了进行双连接而需要在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为了实现所述数据分离,假如使用RRC信号,则会产生延迟的问题,并且,假如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号,则会产生扩展性的问题,因此,以上方法均不能采用。因此,为了在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离,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序和信令。如前所述,该问题是发明人对现有技术进行仔细研究而新发现的,是以往不为人知的。以后,按顺序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如,无线基站针对无线终端,利用L3控制信号预先发送与追加的L2实体有关的信息,在要使L2实体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利用L2控制信号发送指示动作的信息。换言之,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第1无线站在决定与在第2无线站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第2无线站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第2无线站,所述第1无线站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第2无线站,所述第2无线站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来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图4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在第1实施方式中出现无线终端20、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作为图4的典型例,考虑第1无线基站10a是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是小无线基站10的情况。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是小无线基站10。此外,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是宏无线基站10。在图4的说明中,在仅称为无线基站10的情况下,为对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的总称。
说明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几个前提。在图4中,假设无线终端20已经与第1无线基站10a连接。这里“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连接”是指如下状态:通过在无线终端20中与无线基站10取得同步并且完成必要的设定,从而能够在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之间收发数据。另一方面,假设无线终端20未与第2无线基站10b连接。
当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连接时,在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之间,构筑有由多个阶层构成的逻辑通信路径。该逻辑通信路径有时被称作承载(Bearer)。逻辑通信路径至少包含从下位起作为第1层(L1)的物理层、作为第2层(L2)的数据链路层、作为第3层(L3)的网络层。该逻辑通信路径由在各阶层中动作的被称作实体的处理主体来构成,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通过由各实体进行各阶层的处理来实现。在本申请中,有时将L1实体称作物理实体,将L2以上的实体称作逻辑实体。
具体而言,关于下行数据通信,在无线基站10中,发送侧的L3实体、L2实体、L1实体至少1个1个地进行动作,从而进行下行数据的发送。此外,在无线终端20中,接收侧的L3实体、L2实体、L1实体至少1个1个地进行动作,从而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另一方面,关于上行数据通信,在无线终端20中,发送侧的L3实体、L2实体、L1实体至少1个1个地进行动作,从而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此外,在无线基站10中,发送侧的L3实体、L2实体、L1实体至少1个1个地进行动作,从而进行上行数据的接收。
此外,如前所述,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双连接。因此,图4成为无线终端20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实现双连接的情况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连接的无线终端20进行双连接的情况下,需要在无线终端20中追加L2实体并使其进行动作,并且使所追加的L2实体进行针对第2无线基站10b的收发。图4所示的处理顺序实现上述双连接。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双连接的实现,希望注意到,也能够应用于1个无线基站10使2个并列的L2实体进行动作的情况。
这里,图5是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进行说明的图。如图5所示,第1实施方式不限于双连接,当然也能够应用于3元以上的多元连接(图5中为M元连接)。此外,如图5所示,第1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上行和下行中的任意一方。进而留意到,第1实施方式中,各装置的协议栈中包含的实体也至少为2层以上即可(图5中为n层结构)。另外,希望注意到,这些特征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其他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后面按顺序说明图4的各处理。在图4的S101中,第1无线基站10a利用第1控制信号将与追加的L2实体有关的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另一方面,无线终端20利用第1控制信号从无线基站10接收与追加的L2实体有关的信息。能够使用L3控制信号、例如RRC信号作为第1控制信号。
这里,为了方便,将与追加的L2实体(称作追加L2实体)有关的信息称作追加L2实体信息。追加L2实体信息包含用于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所需的信息。追加L2实体信息至少包含表示供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的信息。追加L2实体信息除此以外还能够包含各种信息。例如,能够包含与供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下行频带和上行频带有关的信息。此外,还能够包含与追加L2实体中的处理(L2层中的处理)有关的各种参数。
在图4的例中,假设第1无线基站10a选择了第2无线基站10b,作为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根据任意的基准选择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作为一例,能够选择无线终端20的接收功率相对较大的无线基站10。在图4的S101中由第1无线基站10a发送的信息中,至少包含表示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是第2无线基站10b的信息。
另外,图4中未示出,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将是无线终端20中追加的L2实体的通信对方的意思通知给第2无线基站10b。由此,第2无线基站10b能够预先把握无线终端20的存在,能够顺利地进行之后的处理。
在图4的S102中,第1无线基站10a决定使追加的L2实体(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根据任意的规则进行S102的决定。作为一例,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在本站的负荷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作为其他的例子,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预先从第2无线基站10b接收表示第2无线基站10b的负荷的信息,在本站的负荷与第2无线基站10b的负荷之差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
这里,注意到图4的S102是在S101之后。即,图4的S101是在S102之前。换言之,在图4的S101中,第1无线基站10a在S102中决定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之前,利用L3控制信号将与追加L2实体有关的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
另外,根据上述的说明,在S102中,第1无线基站10a决定在无线终端20中使L2实体(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然而,S102的决定也可以是决定在第2无线基站10b中使L2实体进行动作。此外,S102的决定也可以是决定在无线终端20和第2无线基站10b这双方使L2实体进行动作。
在S103中,第1无线基站10a针对S101中发送了信息的追加L2实体,利用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另一方面,无线终端20针对S101中接收到信息的追加L2实体,利用第2控制信号从无线基站10接收指示动作的信息。作为第2控制信号,能够使用L2控制信号,例如MAC控制分组(MAC Control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RLC控制分组(RLC Control PDU)、PDCP控制分组(PDCP Control PDU)等。
这里,S103的L2控制信号包含表示对S101中发送了信息的追加L2实体指示动作的信息即可(为了方便,称作动作指示信息)。动作指示信息能够利用1比特实现,但是,能够利用规定的比特列实现。动作指示信息例如可以在现有的L2控制信号中设置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中进行存储,也可以存储在现有的L2控制信号中的预定比特中。作为一例,考虑使用现有的L2控制信号所具有的预定比特中的1比特来实现动作指示信息。
另外,图4中未示出,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将使追加L2实体在无线终端20中进行动作的意思通知给第2无线基站10b。由此,第2无线基站10b能够顺利地进行之后的处理。
在S104中,无线终端20根据S103中接收到动作指示信息的情况,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此时,无线终端20根据S101中接收到的追加L2实体信息,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例如,如前所述,追加L2实体信息至少包含表示供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在图4的例中为第2无线基站10b)的信息。由此,无线终端20能够以使得作为追加L2实体的连接目的地的无线基站10成为第2无线基站10b的方式,使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由此,无线终端20与第2无线基站10b连接,其结果是实现双连接。
此外,例如在追加L2实体信息包含与供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上行频带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该信息,能够进行针对该无线基站10的随机接入。进而,例如在包含与追加L2实体中的处理(L2层中的处理)有关的各种参数的情况下,还能够使设定了该参数的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
根据图4所示的处理顺序,无线终端20能够实现第1无线基站10a与第2无线基站10b的双连接。此外,通过与图4同样的处理顺序,当然能够实现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数据链路层中的实体的追加)。
以下,考察该处理顺序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S103的动作指示信息是利用L2控制信号实现的。L2控制信号是比较靠下位层的控制信号,因此,与作为上位层的控制信号的L3控制信号相比,存在处理较轻而高速的优点。通过利用L2控制信号实现S103的动作指示信息,由此,在S102中决定开始追加L2实体的动作后,能够迅速在S104中使该追加L2实体进行动作。
此外,如上所述,动作指示信息由于信息量较少(1比特即可实现),因此,能够利用L2控制信号的预定比特等来进行发送。如前所述,由于应该尽量避免对L2控制信号的变更,因此,认为这样的实现方式是优选的方式。
另一方面,作为动作指示信息的信息量较少的反作用,预先利用L3控制信号发送的追加L2实体信息无法避免信息量较多的情况。然而,如前所述,由于L3控制信号的扩展性较高,因此认为信息量变多基本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进而,如前所述,L3控制信号存在处理较重、收发需要时间的缺点。然而,如上所述,事先将要利用L3控制信号发送的追加L2实体信息(决定开始追加L2实体的动作之前)从无线基站10发送到无线终端20。因此,认为不会发生在决定了追加L2实体的动作后到进行动作为止需要时间这样的问题。
因此,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通过区分使用L2控制信号和L3控制信号,从而弥补彼此的不足,成为能够享受优点的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能够同时消除伴随L3控制信号的延迟的问题和伴随L2控制信号的扩展性的问题,能够实现以双连接为代表的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因此,第1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新的效果,即能够实现兼具高速性和互换性的双连接(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的切换。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应用于LTE系统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L2实体(处理主体)设为RLC实体,将第1控制信号设为RRC信号,将第2控制信号设为RLC控制分组。即,第2实施方式通过使多个RLC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RL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
图6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出现无线终端20、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作为典型例,考虑第1无线基站10a是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是小无线基站10。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是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是宏无线基站10。
说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几个前提。在图6中,假设无线终端20既未与第1无线基站10a连接也未与第2无线基站10b连接。这里“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连接”是指如下状态:通过在无线终端20中与无线基站10取得同步并完成必要的设定,从而能够在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之间收发数据。在LTE系统中,将这样的连接状态称作RRC_CONNECTED状态。另一方面,将无线终端20未与无线基站10连接的状态称作RRC_IDLE状态。
当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连接时,在无线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之间,构筑有由多个阶层构成的逻辑通信路径。该逻辑通信路径被称作承载(Bearer)。在LTE系统中,规定了2种承载即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和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DRB与被称作U-Plane(User Plane)的所谓的用户平面(数据平面)对应,是用户数据的收发中使用的逻辑通信路径。SRB与被称作C-Plane(Control Plane)的所谓的控制平面对应,是作为L3信号的RRC信号的收发中使用的逻辑通信路径。
U-Plane(DRB)和C-Plane(SRB)通过阶层的协议栈(协议层)构成。以下,以U-Plane的协议栈为例进行说明,但是,C-Plane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说明。
U-Plane的协议栈至少包含从下位起作为第1层(L1)的物理层、作为第2层(L2)的数据链路层、作为第3层(L3)的网络层。并且,数据链路层从下位起被划分为MAC(Media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l:分组数据集中协议)层。MAC层负责调度器功能等,RLC层负责顺序控制等,PDCP层负责安全性等。
U-Plane(DRB)的协议栈由在各阶层中进行动作的被称作实体的逻辑的(或者假想的)处理主体构成,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通过由各实体进行各阶层的处理来实现。
图7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U-Plane的协议栈的一例。第2实施方式如开始时所述,通过使多个RLC实体进行动作,在RLC层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图7图示了在第1无线基站10a(例如宏无线基站10)和第2无线基站10b(例如小无线基站10)中进行动作的实体,PDCP实体仅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与此相对,RLC实体、MAC实体和物理实体分别在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这样,通过使多个RLC实体进行动作,能够在RLC层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
另外,在图7中仅RLC实体为按照上行和下行分开的实体,这是由于基于3GPP的规格。此外,在图7中,例示了在各无线基站10中进行动作的物理实体是一个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应用载波聚合来使多个物理实体进行动作。在本申请中,有时将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RLC实体称作主RLC实体,将在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的RLC实体称作副RLC实体。
此外,如前所述,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双连接。因此,图6成为无线终端20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实现双连接的情况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并且,图7示出实现双连接的协议栈。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双连接的实现,希望注意到,也能够应用于1个无线基站10使多个上行(下行)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情况。
后面按顺序说明图6的各处理。在图6的S201~S204中、无线终端20与第1无线基站10a连接,转移到能够收发数据的连接状态即RRC_CONNECTED状态。具体而言,在S201中,无线终端20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进行随机接入。由此,无线终端20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建立上行的同步。然后,在S202中,无线终端20将请求连接状态的建立的RRC信号即RRC连接建立请求(RRC Connection Setup Request)消息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与此相对,在S203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使无线终端20进行连接状态的建立的RRC信号即RRC连接建立(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RRC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用于使无线终端20转移到RRC_CONNECTED状态所需的各种参数。与此相对,在S204中,无线终端20在进行了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的建立后,将表示连接状态的建立已完成的RRC信号即RRC连接建立完成(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S201~S204是在一般的LTE系统中进行的连接处理本身,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通过S201~S204,无线终端20转移到RRC_CONNECTED状态,由此,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建立U-Plane(DRB)和C-Plane(SRB)。在U-Plane和C-Plane中,如前所述,从下位起物理实体、MAC实体、RLC实体(上行和下行)、PDCP实体分别进行动作。由此,无线终端20能够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经由U-Plane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此外,无线终端20能够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经由C-Plane进行各种RRC信号的收发。另外,SRB存在3个种类,在S201~S204之后建立的是SRB2,通过在之前建立SRB0或SRB1,能够进行一小部分的RRC信号(例如S202~S204)的收发,但是,这里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在图6的S205中,无线终端20将作为邻近小区的测定结果的测定报告(measurement Report)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无线终端20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连接后(转移到RRC_CONNECTED状态后),定期地测定来自相邻小区的接收功率等并通知给第1无线基站10a。该测定报告在例如无线终端20的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10的选定等中使用。第1无线基站10a利用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不图示)事前指示使无线终端20测定的1个以上的相邻小区。在第1无线基站10a是宏无线基站10的情况下,作为使无线终端20测定的相邻小区,能够包含构成在由第1无线基站10a构成的宏小区内配置的小小区的小无线基站10。
在S206中,第1无线基站10a根据S205中接收到的测定报告,决定使追加的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向无线终端20指示该RLC实体的追加。该决定相当于作为无线终端20进行的双连接中的另一方的连接目的地的无线基站10的决定。例如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将接收到的测定报告中接收功率最大的小无线基站10决定为供追加的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在图6的例中,假设选择了第2无线基站10b(例如,从属于作为宏无线基站10的第1无线基站10a中的一个小无线基站10)作为供追加的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
例如能够使用用于对RRC_CONNECTED状态的无线终端20再次设定各种参数的RRC信号即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来进行S206的指示。由3GPP规定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进而,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中包含RLC-配置信息要素。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中,利用DRB(U-Plane)和SRB(C-Plane)逐个设定RLC-配置信息要素。在该RLC-配置信息要素中,能够存储与追加的RLC实体(副RLC实体)有关的信息。
这里,为了进行比较,图8中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摘抄)。此外,图9、图10中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和RLC-配置信息要素(分别摘抄)。另外,希望注意到,不仅是这些图,在后述的图11~图13中的参数名和信息要素名中,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能包含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的差别或有无空格的差别等。
图8所示的现有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以嵌套结构存储有由3GPP的各版本(版本)规定的与连接设定有关的参数群。例如,如图8所示,在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有作为包含由3GPP的版本8规定的参数群在内的信息要素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8-IEs。而且,如图8所示,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8-IEs中,包含有作为包含由3GPP的版本8(版本8.90)规定的参数群在内的信息要素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890-IEs。下面,在图8中进行了省略,但是,由3GPP的各版本(版本)规定的与连接设定有关的参数群以嵌套结构被存储。如图8所示,在提交本申请时,作为包含由3GPP的版本11(版本11.30)规定的参数群在内的信息要素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1130-IEs为嵌套结构中的最深的要素。
这里,在前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8-IEs中,如图8所示,包含与无线资源的个别设定参数群相当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接着,如图9所示,在现有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中,包含用于进行与DRB有关的设定的DRB-ToAddMod信息要素以及用于进行与SRB有关的设定的SRB-ToAddMod信息要素。而且,在DRB-ToAddMod信息要素和SRB-ToAddMod信息要素中分别包含一个RLC-配置信息要素。
在图10所示的现有的RLC-配置信息要素中,按照RLC实体的每个动作模式设定参数。这里,RLC实体中存在AM(Acknowledge Mode:确认模式)、UM(Unacknowledge Mode:非确认模式)、TM(Transparent Mode:透明模式)这3个动作模式。AM由于可靠性最高,因此一般容易对TCP业务等进行应用,UM不具有AM那么高的可靠性,但延迟较少,因此容易对Voip业务等进行应用,但是不限于此。在RLC-配置信息要素中,除掉使RLC本身透过的TM,进行与AM和UM有关的设定。如前所述,由于RLC实体按照上行和下行分开,因此,分别准备了设定上行的AM的ul-AM-RLC、设定下行的AM的dl-AM-RLC、设定上行的UM的ul-UM-RLC、设定下行的UM的dl-UM-RLC。此外,关于UM,存在双向(Bi-Directional)的情况和单向(Uni-Directional)的情况。省略RLC-配置信息要素中包含的各信息要素的详细说明。
对此,图11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一例(摘抄)。此外,图12、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配置专用信息要素和RLC-配置信息要素的一例(分别摘抄)。另外,在各图中,在对现有的消息和信息要素实质地进行了追加的部位标注了下划线。此外,在各参数和信息要素的名字中,基于惯例,附加了表示是由版本12规定的接尾词(suffix)即“-r12”。
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前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1130-IEs还包含有作为包含例如由3GPP的版本12规定的参数群在内的信息要素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1200-IEs。而且,如图11所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1200-IEs包含SPCellToAddModList-r12信息结构要素,进而,SPCellToAddModList-r12信息结构要素包含1个以上的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另外,SPCell是Secondary Primary Cell(副主小区)的略称,但是,图11~图13所示的各参数和各信息要素等的名称只不过是一例,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中包含有与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有关的信息,其中,该信息是用于进行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的追加和设定变更的信息要素。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包含PhysCellID-r12,该PhysCellID-r12是表示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的识别信息。在图6的S206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在PhysCellID中设定表示第2无线基站10b的识别信息。
此外,如图11所示,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能够包含dl-CarrierFreq-r12信息要素,该dl-CarrierFreq-r12信息要素是表示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所使用的频带的下行频率的信息。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能够包含用于进行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无线资源的共同设定的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SPCell-r12、用于进行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无线资源的个别设定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PCell-r12。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所包含的各信息能够沿用SCellToAddMod-r10信息要素中包含的各信息,因此这里省略详细说明,其中,该SCellToAddMod-r10是现有的LTE系统存储与载波聚合中的SCell(Secondary Cell:副小区)有关的信息的信息要素。
接着,图12示出作为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中包含的信息要素之一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PCell-r12信息要素(前述)的一例。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PCell-r12信息要素包含的各信息能够大致沿用现有的LTE系统中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图9),因此这里省略详细说明。但是,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PCell-r12信息要素包含的RLC-配置-r12信息要素,与现有的LTE系统中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图9)包含的RLC-配置(图10)存在实质差异,因此这里进行说明。
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RLC-配置-r12信息要素的一例(对与图10之间的实质的差别标注了下划线)。在图13所示的RLC-配置-r12信息要素中,除了用于设定主RLC实体的ul-AM-RLC-r12、,dl-AM-RLC-r12、ul-UM-RLC-r12、和dl-UM-RLC-r12以外,还能够设定用于设定副RLC实体的ul-AM-sRLC-r12、dl-AM-sRLC-r12、ul-UM-sRLC-r12、和dl-UM-sRLC-r12。如前所示,根据惯例对这些参数附加作为接尾词的“-r12”,但是,能够与未附加接尾词的参数同样进行处理,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返回图6的说明,在S207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与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使该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即第2无线基站10b。此时,也可以通知与无线终端20有关的信息。由此,第2无线基站10b能够识别本站被选择为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另外,图6中未图示,但是,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将针对S207的通知的响应信号(ACK)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S207的信号及对其的响应信号能够通过X2AP消息来实现,其中,该X2AP消息是无线基站10间的接口即X2接口中的消息。
另外,如前所述,无线终端20在转移到RRC_CONNECTED状态的S203以后,定期地将S206那样的测定报告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然后,在如接收到的测定报告中接收功率最大的小无线基站10成为了与第2无线基站10b不同的无线基站10(设为第3无线基站10)的情况那样,在产生了变更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的需要的情况下,第1无线基站10a将要进行变更的意思的通知通知给无线终端20、第2无线基站10b、第3无线基站10。这与S206~S207同样进行即可。
此外,如前所述,无线终端20转移到RRC_CONNECTED状态,由此,无线终端20能够在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经由U-Plane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例如,在图6的S208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下行的用户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20。当然,无线终端20还能够将上行的用户数据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
此外,假设第1无线基站10a定期地判断是否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该判断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首先,第1无线基站10a从从属其的小小区接收与负荷有关的信息,作为用于进行所述的判断的判断材料。在图6中,例如在S209中,第1无线基站10a从作为从属其的一个小小区的第2无线基站10b接收与负荷有关的信息。与负荷有关的信息可以是处理器的使用率或存储器的使用率等那样的基于计算机资源的信息,也可以是连接无线终端20数量或无线资源使用量那样的基于无线资源的信息。另外,图6中未图示,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将针对S209的通知的响应信号(ACK)发送到第2无线基站10b。S209的信号和对其的响应信号能够通过前述的X2AP消息来实现。
此时第1无线基站10a取得本站的负荷信息,根据该负荷消息和从其他无线基站10接收的其他站的负荷信息,能够定期地判断是否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在图6中,例如在S210中,第1无线基站10a进行是否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判断。在该判断中,例如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在本站的负荷与其他站的负荷之间的差分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在图6的例中,在S211中,假设由于本站的负荷与第2无线基站10b的负荷之间的差分成为了规定的值以上(负荷增大),第1无线基站10a决定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
另外,根据上述的说明,在S210中,第1无线基站10a决定在无线终端20中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然而,S210的决定也可以决定在第2无线基站10b中使副RLC实体进行动作。此外,S210的决定也可以决定在无线终端20和第2无线基站10b这双方中使副RLC实体进行动作。
在图6的S211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Activation:激活)的L2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S211中的L2信号,使用RLC层的控制分组即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来进行。
这里,为了进行比较,图14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图14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应该关注的是被称作CPT(Control PDU类型:控制PDU类型)的区域。CPT是表示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类型(种类)的3比特的信息。这里,重要的是,CPT的值为000以外的情况被预定(reserved)。CPT以外的区域与本申请基本无关,因此省略说明。
对此,图15A~图15D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在图15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将CPT的值设定在所预定的比特列中的任意1个中(例如001)。由此,能够将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类型设为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新的类型。换言之,即使将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格式设为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新的格式,也能够保证与规格之间的互换性。
在图15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包含4个参数P_DL、S_DL、P_UL、S_UL。它们分别为1比特,用1指定RLC实体各自的动作(激活:Activation),用0指定RLC实体的动作停止(去激活:Deactivation)。更具体而言,P_DL指定下行的主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S_DL指定下行的副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P_UL指定上行的主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S_UL指定上行的副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
在图6的S211中,第1无线基站10a根据S210的决定,将用于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实体进行动作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此时,在图15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设CPT的值为001、P_DL的值为1(动作)、S_DL的值为1(动作)、P_UL的值为1(动作)、S_UL的值为1(动作)即可。这相当于,在第1站中维持动作中的RLC实体,并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实体进行动作。换言之,相当于无线终端20进行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双连接。
顺便提及一下,例如,在图15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还能够设CPT的值为001、P_DL的值为1(动作)、S_DL的值为0(动作停止)、P_UL的值为1(动作)、S_UL的值为1(动作)。该情况下的无线终端20仅在上行中实现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双连接。由此,能够得到提高上行发送的特性等的效果。
另外,在图15A中,分别针对主RLC实体和副RLC实体,单独设定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然而,也可以一并设定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
图15B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另一例。在图15B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P指定主RLC实体(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S指定副RLC实体(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如前所述,各RLC实体中的上行和下行的设定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RLC-配置-r12信息要素(图13)中按照上行和下行单独进行的。因此,关于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进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即使上行和下行一并进行也没有特别的障碍。
进而,也可以是,针对主RLC实体不进行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仅针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
图15C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另一例。在图15C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S指定副RLC实体(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在图15C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针对主RLC实体不进行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由于还能够以主RLC实体始终进行动作为前提,因此,在这样的的情况下,认为图15C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必要而充分。
此外,在图15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例如设P_DL、S_DL、P_UL、S_UL的值全为1的情况下,如前所述,无线终端20实现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双连接。此时,在上位层中以何种方式区分使用双连接均可。作为第一个例子,能够利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主RLC实体对C-Plane(SRB)进行处理,利用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的副RLC实体对U-Plane(DRB)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实现用户数据的负荷分散,能够降低第1无线基站10a的负荷。作为第二个例子,首先,C-Plane和U-Plane均由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的副RLC实体进行处理,在撤回(Fallback)时,能够利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主RLC实体对它们进行处理。由此,除了用户数据以外,还能够对L3信号(RRC信号)进行负荷分散,并且能够避免撤回时的瞬断。作为第三个例子,能够利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主RLC实体对C-Plane进行处理,一并利用所述主RLC实体和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的副RLC实体对U-Plane进行处理。由此,能够提高用户数据的吞吐量。除此以外,能够以各种方式区分使用双连接。
另外,这里,能够使表示举出的3个例子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包含于图6的S211中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图15D示出那样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例子。在图15B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包含8个参数DRB_P_DL、DRB_S_DL、DRB_P_UL、DRB_S_UL、SRB_P_DL、SRB_S_DL、SRB_P_UL、SRB_S_UL。例如DRB_S_DL指定DRB(U-Plane)中的下行的副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其他的7个也同样。由此,例如通过设DRB_S_DL、DRB_S_UL、SRB_P_DL、SRB_P_UL这4个值分别为1(动作),设DRB_P_DL、DRB_P_UL、SRB_S_DL、SRB_S_UL这4个值分别为0(动作停止),从而能够表示由上述的第一个例子所示的双连接的方式。如上所述,在S206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针对DRB和SRB单独地设定RLC-配置信息要素(图13),因此认为,在S211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即使如图15B那样,针对DRB和SRB单独进行设定,也没有问题。
返回图6的说明,在S211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图15A~图15D中例示的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以对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接着,在S212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对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情况通知给第2无线基站10b。图6中未图示,但是,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将针对S212的通知的响应信号(ACK)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S212的信号和对其的响应信号能够通过前述的X2AP消息来实现。
另一方面,在S213中,无线终端20在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进行随机接入。此时,无线终端20使用S206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的表示第2无线基站10b的下行的无线频率的信息(图11中的dl-CarrierFreq-r12信息要素),在取得了与第2无线基站10b的下行的同步后,能够进行随机接入。通过S213的随机接入,无线终端20在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建立上行的同步。此外,在无线终端20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建立U-Plane和C-Plane,实现对无线终端20的双连接。由此,无线终端20能够在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例如经由U平面来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如前所述,基本上不关心以何种方式区分使用双连接。然而,在S211中,在使用了图15D中例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情况下,无线终端20按照此处所示的方式进行双连接的区分使用。
在图6所示的例中,作为一例,假设采用以利用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主RLC实体对C-Plane(SRB)进行处理,利用在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的副RLC实体对U-Plane(DRB)进行处理的方式,来使用双连接。该情况下,在S213以后,在第1无线基站10a向无线终端20发送下行的用户数据的情况下,需要将该用户数据暂时转送到第2无线基站10b。然后,第2无线基站10b将所转送的用户数据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无线终端20。
对从第1无线基站10a向第2无线基站10b的数据的转送方法进行说明。在无线基站10间的数据的转送中使用GTP-U(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Tunnelling Protocol User:隧道协议用户),但是,考虑其中的2种方法。第1种方法是以RLC层的协议数据单位即RLC PDU进行转送。在第1种方法中,在GTP的头部存储GTP的SN,并且在有效负荷(payload)部中存储RLC层的服务数据单位即RLC SDU(Service DataUnit:服务数据单元)来进行转送。这意味着,也可以利用RLC SDU进行转送。RLC SDU是作为RLC层的上位层的PDCP层的协议数据单位即PDCP PDU,对作为PDCP层的服务数据单位的PDCP SDU附加了PDCP层的顺序编号(SN:Sequence Number)。与此相对,第2种方法是利用所述的PDCP PDU进行转送。在第2种方法中,在GTP的扩展头部中存储PDCP的顺序编号,并且在有效负荷部中存储RLC层的服务数据单位即PDCP SDU来进行转送。这意味着,也可以利用PDCP SDU进行转送。
在图6中,例如,在S214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下行的用户数据转送到第2无线基站10b。然后,在S215中,第2无线基站10b将下行的用户数据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无线终端20。另一方面,例如在S216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RRC信号(L3信号)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无线终端20。如前所述,在图6的例中,由于利用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的主RLC实体对C-Plane(SRB)进行处理,因此,通过第1无线基站10a将RRC信号发送到(不经由第2无线基站10b)无线终端20。
此外,如前所述,第1无线基站10a定期地进行是否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的判断。具体而言,第1无线基站10a取得本站的负荷信息,根据所取得的负荷信息和从其他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其他站的负荷信息(S217),定期地进行是否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判断。这里,在图6中,在S218中,假设由于本站的负荷与第2无线基站10b的负荷之间的差分低于规定的值(负荷减小),因此第1无线基站10a决定使追加RLC实体停止动作。
此时,在S219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使追加RLC实体停止动作(Deactivation)的L2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S219中的L2信号,能够使用已经说明的图15A~图15D中例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作为一例,在使用图15A所示的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情况下,设CPT的值为001、P_DL的值为1(动作)、S_DL的值为0(动作停止)、P_UL的值为1(动作)、S_UL的值为0(动作停止)即可。这相当于,在第1站中维持动作中的RLC实体,并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实体停止动作。换言之,无线终端20解除双连接,转移到仅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的1元连接。
接着,在S220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对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的情况通知给第2无线基站10b。图6中未图示,但是,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将针对S220的通知的响应信号(ACK)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S220的信号和对其的响应信号能够通过前述的X2AP消息来实现。
由于无线终端20转移到1元连接,因此,之后,不仅是L3信号(RRC信号),无线终端20还从第1无线基站10a利用无线信号接收用户数据(不经由第2无线基站10b)。在图6中,例如在S221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下行的用户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20。
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区分使用L2控制信号(具体而言为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和L3控制信号(具体而言为RRC信号),弥补彼此的不足,成为能够享受优点的方式。通过第2实施方式得到的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同时消除伴随L3控制信号(RRC信号)的延迟的问题和伴随L2控制信号(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扩展性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以双连接为代表的数据链路层(RLC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兼具高速性和互换性的双连接(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的切换。
另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图6的S206等),如前所述,图11所示的只不过是一例。这里,简单说明其他的例子。
图16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的另一例。在图16中,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v1200-IFs信息要素中,代替图11的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而包含secondaryConnectivityControlInfo-r12信息要素。
图17示出secondaryConnectivityControlInfo-r12信息要素的一例。如图17所示,在secondaryConnectivityControlInfo-r12信息要素中,包含有与前述的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中包含的信息的种类相同的信息。例如,在secondaryConnectivityControlInfo-r12信息要素中,包含表示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的识别信息即secondaryPhysCellID-r12。此外,secondaryConnectivityControlInfo-r12信息要素能够包含表示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所使用的频带的信息(carrierFrweq-r12,carrierBandwidth-r12)。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能够包含用于进行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无线资源的共同设定的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SPCell-r12、用于进行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的无线基站10中的无线资源的个别设定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PCell-r12(图12)。SPCellToAddMod-r12信息要素包含的各信息能够沿用Mobility Control Info(移动控制信息)信息要素中包含的各信息,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其中,该Mobility Control Info信息要素是现有的LTE系统中存储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10有关的信息的信息要素。
在第2实施方式的最后,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附带的各种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这些控制处理在第2实施方式中不是必须的,但是,由于能够使第2实施方式更加有效,因此,考虑优选尽可能实现这些控制处理。另外,这些控制处理也能够同样应用于本申请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但是,希望注意到,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
第1,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无线基站10a定期地进行是否使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进行动作的判断。这里,在图6的S210和S218等所涉及的说明中,根据第1无线基站10a的负荷进行该判定,但是,也可以根据其他的判断基准进行该判定。
具体而言,例如第1无线基站10a在预计无线通信的特性提高的情况下,能够决定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如上所述,第1无线基站10a定期地从无线终端20接收测定报告,该测定报告中能够包含来自第2无线基站10b的接收质量。作为接收质量,例如可举出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等。由此,第1无线基站10a例如能够在无线终端20针对第2无线基站10b的接收质量比针对第1无线基站10a的接收质量良好等的情况下,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这里,还考虑在无线终端20中的针对第2无线基站10b的接收质量比针对第1无线基站10a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的切换。然而,如上所述,切换处理存在延迟较大和一旦进行切换后无线质量进一步变化等的情况下需要再切换等的问题。因此,如前所述,在无线终端20中的针对第2无线基站10b的接收质量比针对第1无线基站10a的接收质量良好等的情况下,使追加RLC实体进行动作能够避免切换的问题,并且能够切换到接收质量好(预计无线通信的特性提高)的无线基站10,因此意义重大。
第2,对双连接时的切换处理进行说明。假设例如在无线终端20实现了利用主RLC实体与第1无线基站10a、利用副RLC实体与第2无线基站10b连接的双连接时,无线终端20与第1无线基站10a之间的无线质量劣化。该情况下,期望的是:第1无线基站10a首先发送用于对无线终端20中的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去激活)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在此基础上,执行对无线终端20的切换处理。这是因为,如果仅是进行切换处理,则在无线终端20中,副RLC实体会持续进行动作。另外,还考虑通过计时器控制(不接收RLC ControlPDU(RLC控制PDU))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但是,在计时器期满前,副RLC持续进行动作,因此,还是期望利用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明确地指示动作停止。作为具体的计时器控制,例如举出如下方法:在无线终端20中,在接收到用于使RLC实体进行动作的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后启动计时器(去激活计时器),在到达预先设定的值(时间)后,计时器期满。计时器的值例如能够在S204和S206中设定。作为具有计时器的层,RLC层最适合,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层。此外,由于优选动作的停止在无线基站10与无线终端20中同步,因此,无线基站10中也同样地对计时器进行计时。
第3,对用于进行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的动作(激活)或动作停止(去激活)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收发失败的情况下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对用于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收发(例如图6的S211)失败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认为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主RLC实体)之间的无线质量恶化,因此,期望实施切换(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includingMobilityControlInfo)。或者,在切换前,还能够实施RRC再连接(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not including MobilityControlInfo),高速地尝试与无线基站10之间的再连接。这里的“无线基站10”只要是保持无线终端20的上下文(安全性信息、无线终端20的识别信息等能够确定无线终端20的信息)的无线基站10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无线基站10。由于与现有的LTE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对用于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收发(例如图6的S219)失败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在设定为无线终端20将针对下行数据信号(包含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接收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时,认为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主RLC实体)之间的无线质量正在恶化,因此,期望实施切换。如前所述,也可以实施RRC再连接。与此相对,在设定为无线终端20将响应信号发送到第2无线基站10b时,无法判别是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正在恶化,还是第2无线基站10b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正在恶化。因此,该情况下,通过计时器控制(不接收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使无线终端20中的副RLC实体停止动作。由于计时器在无线终端20和第1无线基站10a中共享,因此,此时,第1无线基站10a在计时器期满前停止对无线终端20的收发。由此,转移到无线终端20与第1无线基站10a的1元连接。由此,假如在第2无线基站10b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正在恶化的情况下,消除不良情况。然后,如果在检测到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的恶化等的情况下,第1无线基站10a进行对无线终端20的切换处理。由此,假如在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正在恶化的情况下,也消除不良情况。
另外,在设定为无线终端20将针对下行数据信号(包含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接收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发送到第2无线基站10b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该下行数据信号是用于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情况下,将响应信号发送到第1无线基站10a。由此,该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收发失败的原因被限定为第1无线基站10a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质量恶化。因此,在该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收发失败的情况下,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立即使无线终端20切换。另外,如前所述,也可以实施RRC再连接。认为该方式相比于所述的方法的优点在于,第1无线基站10a能够不等待计时器到期就进行切换。
第4,对无线终端20的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无线质量劣化的情况下的处理进行说明。考虑例如由于来自第1无线基站10a的干扰等,副RLC实体的无线质量劣化的情况。能够通过前述的RSRP、RSRQ、RSSI等来检测副RLC实体的无线质量的劣化。在这种情况下,第1无线基站10a发送用于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的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即可(例如图6的S219)。由此,副RLC实体停止动作,问题被消除。
第5,对无线终端20的追加RLC实体(副RLC实体)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链路连接失败的情况下的处理进行说明。例如,能够通过数据的再送达到最大次数等来检测副RLC实体的链路连接的失败。此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线终端20中的副RLC实体通过前述的计时器控制(不接收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来进行动作停止。当然,也可以由第1无线基站10a发送用于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停止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例如图6的S219)。由此,副RLC实体停止动作,问题被消除。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消除伴随L3控制信号(RRC信号)的延迟的问题和伴随L2控制信号(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扩展性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以双连接为代表的数据链路层(RLC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因此,第2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新的效果,即能够实现兼具高速性和互换性的双连接(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的切换。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应用于LTE系统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L2实体(处理主体)设为PDCP实体,将第1控制信号设为RRC信号,将第2控制信号设为PDCP控制分组。即,第3实施方式通过使多个PDCP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PDCP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
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是将第1实施方式应用于LTE系统的实施方式。因此,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在很多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是共同的。因此,下面主要以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8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出现无线终端20、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作为典型例,考虑第1无线基站10a是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是小无线基站10的情况。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是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是宏无线基站10。
第3实施方式的协议栈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因此进行说明。图19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U-Plane的协议栈的一例。第3实施方式如开始时所述,通过使多个PDCP实体进行动作,在PDCP层中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图19图示了在第1无线基站10a(例如宏无线基站10)和第2无线基站10b(例如小无线基站10)中进行动作的实体,PDCP实体、RLC实体、MAC实体和物理实体分别在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这样,通过使多个PDCP实体进行动作,能够在PDCP层中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
因此,之前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RLC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RL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PDCP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PDCP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换言之,第3实施方式实现双连接等的处理的阶层(层)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接着,对图1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S301~S321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S201~S221基本相同。关于对图1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的说明,在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说明中将“RLC”替换为“PDCP”就基本足够了。因此,这里省略对图18所示的处理顺序的详细说明。
但是,由于图18的S311与图6的S211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这里进行说明。它们均是由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对追加L2实体(副L2实体)进行动作的L2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0,但是,图6的S211是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而图18的S311为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图18的S311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对追加PDCP实体(副PDCP实体)进行动作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
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格式与图15A~图15D所示的RLC ControlPDU(RLC控制PDU)的格式大不相同,因此下面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进行比较,图20A和图20B中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图20A是与ROHC(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健壮性报头压缩)控制有关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图20B是被称为PDCP状态报告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在图20A和图20B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应该关注的是被称作PDU类型(PDU Type)的区域。PDU类型是表示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类型(种类)的3比特的信息。这里,重要的是,PDU类型的值为000、001以外的情况被预定(reserved)。PDU类型以外的区域与本申请基本无关,因此省略说明。
对此,在图21A~图21B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在图21A所示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中,将PDU类型的值设定于所预定的比特列中的任意一个(例如010)。由此,能够将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类型设为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新的类型。换言之,即使将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格式设为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新的格式,也能够保证与规格之间的互换性。
在图21A所示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中,包含2个参数P、S。它们分别为1比特,用1指定PDCP实体各自的动作(激活),用0指定PDCP实体的动作停止(去激活)。更具体而言,P指定主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S指定副RLC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另外,没有如图15A和图15D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那样按照上行和下行分别设定,这是因为,在协议栈中RLC被分离为上行和下行,而与此相对,PDCP未被分离为上行和下行。
在图18的S311中,第1无线基站10a根据S310的决定,将用于使第2无线基站10b的追加实体进行动作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此时,例如在图21A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将PDU类型的值设为010、P的值设为1(动作)、S的值设为1(动作)即可。这相当于,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维持动作中的PDCP实体,并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PDCP实体进行动作。换言之,相当于无线终端20进行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的双连接。
另外,在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中,如图15C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那样,也可以不针对主RLC实体进行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仅针对副RLC实体进行动作或动作停止的指定。图21B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另一例。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中,还能够包含表示C-Plane(SRB)和U-Plane(DRB)各自的主PDCP实体和副PDCP实体的使用方式的信息。这通过与图15D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同样的想法进行即可,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此外,如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还能够利用计时器来对动作的停止实施控制。作为具体的计时器控制,例如举出如下方法:在无线终端20中,在接收到用于使PDCP实体进行动作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后,启动计时器(去激活计时器),在到达预先设定的值(时间)后,计时器期满。计时器的值例如能够在S304和S306中设定。作为具有计时器的层,PDCP层最合适,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层。此外,由于优选动作的停止在无线基站10和无线终端20中同步,因此,在无线基站10中也同样对计时器进行计时。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根据第3实施方式,能够同时消除伴随L3控制信号(RRC信号)的延迟的问题和伴随L2控制信号(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的扩展性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以双连接为代表的数据链路层(PDCP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因此,第3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新的效果,即能够实现兼具高速性和互换性的双连接(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的切换。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应用于LTE系统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L2实体(处理主体)设为MAC实体,将第1控制信号设为RRC信号,将第2控制信号设为MAC控制分组。即,第4实施方式通过使多个MAC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MA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
第4实施方式与第2~第3实施方式同样,是将第1实施方式应用于LTE系统的实施方式。因此,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在很多方面是与第2~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共同的。因此,下面主要以第4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2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一例。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出现无线终端20、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作为典型例,考虑第1无线基站10a是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是小无线基站10的情况。但是,第1无线基站10a也可以是小无线基站10,第2无线基站10b也可以是宏无线基站10。
第4实施方式的协议栈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因此进行说明。图23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U-Plane的协议栈的一例。第4实施方式如开始时所述,通过使多个MAC实体进行动作,在MAC层中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图23图示了在第1无线基站10a(例如宏无线基站10)和第2无线基站10b(例如小无线基站10)中进行动作的实体,PDCP实体和RLC实体仅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进行动作。与此相对,MAC实体和物理实体分别在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中进行动作。这样,通过使多个MAC实体进行动作,能够在MAC层中分离数据来实现双连接等。
之前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RLC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RL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与此相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MAC实体进行动作,从而在MAC层中对数据进行分离来实现双连接等。换言之,第4实施方式实现双连接等的处理的阶层(层)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接着,对图22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S401~S421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S201~S221基本相同。关于对图22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的说明,在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处理顺序的说明中将“RLC”替换为“MAC”就基本足够了。因此,这里省略对图22所示的处理顺序的详细说明。
但是,由于图22的S411与图6的S211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这里进行说明。它们均是由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对追加L2实体(副L2实体)进行动作的L2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0,但是,图6的S211是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而图22的S411为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图22的S411中,第1无线基站10a将用于对追加MAC实体(副MAC实体)进行动作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
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格式与图15A~图15D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的格式大不相同,因此下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4A中示出LTE系统中的MAC PDU所包含的(附带于MAC SDU的)MAC子头。图24A中的MAC子头中应该关注的是被称作LCID(Logical Channel ID:逻辑信道ID)的5比特的字段。LCID在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所包含的MAC子头中表示该MAC ControlPDU(MAC控制PDU)的种类。例如,在下行链路的MAC子头中LCID的值为11011的情况下,包含该MAC子头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指定前述的载波聚合中的各载波的激活或去激活(动作或动作停止)。
接着,为了进行比较,图24B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存在几个种类,但是,图24所示的是刚才说明的用于控制载波聚合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符合LCID的值为11011的情况)。在图24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包含1比特的预定比特R,该值始终被设定为0。
对此,图25A~图25D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
首先,在图25A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在第1个八位组(Oct1)中,准备了扩展比特E来代替预定比特R。而且,通过将扩展比特值设定为1,能够将MACControl PDU(MAC控制PDU)设为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新的类型。另一方面,如将扩展比特值设定为0,则成为与现有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图24)相同。因此,认为在图25A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将MAC子头中包含的LCID的值设为11011(与图24所示相同的值)也没有问题。这是因为,能够根据E的值判别是图25A和图24中的哪个MACControl PDU(MAC控制PDU)。换言之,根据图25A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能够保持与规格的互换性并追加适于本申请的目的的功能。
在图25A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如前所述,将扩展比特值设定为1。这意味着,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继续(存在第2个八位组)。此外,在图25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第1个八位组(Oct1)中,表示主MAC实体中的各小区(载波)的动作或停止。
更具体而言,在图25A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在第1个八位组(Oct1)中,除了扩展比特E以外还包含分别为1比特的7个参数C1~C7。这里,小区中存在PCell(Primary Cell:主小区)和SCell(Secondary Cell:副小区),但是,Oct1的C1~C7成为设定主MAC实体中的最大7个Scell各自的激活(动作)、去激活(停止)的参数。这里,Pcell是在载波聚合中始终进行动作的小区(载波),Scell是根据需要而进行动作或停止的小区。在图25A的Oct1中不存在针对Pcell进行设定的区域,这是因为,前提是主MAC实体(图18的例中为第1无线基站10a)中的Pcell始终进行动作。
另一方面,在图25A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第2个八位组(Oct2)2中,包含7个参数C1~C7和1比特的参数P。由于也可以不是副MAC实体(图18的例中为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Pcell始终进行动作的前提,因此,在Oct2中,利用P这1比特指定PCell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并且利用C1~C7这7比特指定SCell(最大7个)各自的动作或动作停止。在Oct2的P和C1~C7的合计8比特全部为0(动作停止)的情况下,还能够解释为表示副MAC实体本身的动作停止。顺便提及一下,没有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RLCControl PDU(RLC控制PDU)那样按照上行和下行分别设定,这是因为,在协议栈中RLC被分离为上行和下行,而与此相对,MAC未被分离为上行和下行。
另外,在图25A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考虑2个实现3元以上的多元连接的方法。第1方法是,在多元连接的最大个数为N的情况下,始终使用N个八位组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此外,第2方法是,根据LCID的值来切换多元连接的个数(与图25A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八位组数量对应)。LCID的值被预定了01011~11010这16个,因此,如果使用它们,则还能够对应于最大16个的多元连接。另外,这些方法还能够同样应用于下述的图25B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
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进行简单说明。图25B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与图25A所示的不同,第1个八位组(Oct1)的扩展比特E为预定比特R。留意到在图25B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需要将MAC子头中包含的LCID的值例如设为11010(所预定的值之一)。这是因为,假如将LCID的值设为11011(与图24所示相同的值),则能够判别是图25B和图24中的哪个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
图25C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与图25A所示的不同,在第2个八位组(Oct2)中,代替C7而设有扩展比特E。通过各个八位组中的E的值能够容易地与多元连接对应,但是,在各MAC实体中最大仅能够对应6个SCell。另外,关于图25C所示的MAC ControlPDU(MAC控制PDU),也与图25A所示的同样,认为即使将LCID的值设为11011(与图24所示相同的值)也不会产生问题。
图25D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是组合了图25B所示的MAC ControlPDU(MAC控制PDU)和图25C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而得到的,因此省略说明。另外,留意到在图25D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与图25B所示的MACControl PDU(MAC控制PDU)同样,需要将MAC子头中包含的LCID的值设为例如11010(所预定的值之一)。
在图22的S411中,第1无线基站10a根据S410的决定,将用于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实体进行动作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发送到无线终端20。此时,例如在图25A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将第1个八位组的值设为00000011、第2个八位组的值设为00000001即可。这相当于,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维持动作中的MAC实体(仅PCell),并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MAC实体(仅PCell)进行动作。换言之,相当于无线终端20进行与第1无线基站10a和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双连接。
另一方面,在图25A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如果将第1个八位组的值设为00000001、第2个八位组的值设为00000011,则相当于维持在第1无线基站10a中正动作的MAC实体(仅PCell),并使第2无线基站10b中的追加MAC实体(Pcell和1个Scell)进行动作。该情况下,无线终端20进行与第2无线基站10b之间的双连接。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中还能够包含表示C-Plane(SRB)和U-Plane(DRB)各自的主MAC实体和副MAC实体的使用方式的信息。这通过与图15D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同样的想法进行即可,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根据第4实施方式,能够同时消除伴随L3控制信号(RRC信号)的延迟的问题和伴随L2控制信号(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的扩展性的问题,并能够实现以双连接为代表的数据链路层(MAC层)中的数据的分离。因此,第4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新的效果,即能够实现兼具高速性和互换性的双连接(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的分离)的切换。
[其他的实施方式]
这里简单说明其他的变形例和实施方式。
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L3控制信号发送与追加L2实体(副L2实体)有关的信息,但是,在原理上也能够利用L2控制信号对其进行发送。以第2实施方式为例,例如能够使图11~图13中所示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包含于图6的S211中发送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适当使用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的预定区域或预定比特,确保互换性并对信息进行存储即可。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L2控制信号发送对追加L2实体(副L2实体)的动作或动作停止进行指示的信息,但是,在原理上也能够利用L3控制信号对其进行发送。以第2实施方式为例,例如能够使图15A~图15D中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中包含的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包含于图6的S206中发送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省略详细说明。
最后,留意到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由无线基站10和无线终端20收发的控制信号中的信息要素名和参数名等仅是一例,这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在参数的配置(顺序)不同、或者未使用任意的(可选的)信息要素和参数的情况下,只要不脱离本申请的发明的主旨,就包含在本申请的发明的范围内,这是不言而喻的。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接着,根据图26对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网络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无线基站10和无线终端20。无线基站10形成有小区C10。无线终端20存在于小区C10中。另外,需要注意到,在本申请中,有时将无线基站10或无线终端20称作无线站。
无线基站10经由有线连接与网络装置3连接,网络装置3经由有线连接与网络2连接。无线基站10被设置成,能够经由网络装置3和网络2与其他的无线基站收发数据和控制信息。
无线基站10也可以对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通信功能、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控制功能进行分离而作为另外的装置。该情况下,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作RRH(RemoteRadio Head:射频拉远头),将具有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功能的装置称作BBU(Base BandUnit:基带单元)。RRH被设置为从BBU突出,它们之间也可以通过光纤等进行有线连接。此外,无线基站10除了宏无线基站、微微无线基站等小型无线基站(包含微型无线基站、毫微微无线基站等)以外,还可以是各种规模的无线基站。此外,在使用对无线基站10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中继站(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收发及其控制)包含于本申请的无线基站10。
另一方面,无线终端20利用无线通信与无线基站10进行通信。
无线终端20也可以是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装置或设备(传感器装置等)等无线终端。此外,在使用对无线基站10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中继站(与无线基站10之间的收发及其控制)包含于本说明书中的无线终端20中。
网络装置3例如具有通信部和控制部,这些各构成部分被连接为能够单向或双向地对信号和数据进行输入/输出。网络装置3例如通过网关来实现。作为网络装置3的硬件结构,例如通信部通过接口电路来实现,控制部通过处理器和存储器来实现。
另外,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的各结构要素的分散/统合的具体方式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方式,还能够构成为:根据各种负荷和使用状况等,对其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进行分散/统合。例如,也可以将存储器作为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的外部装置而经由网络或缆线进行连接。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功能结构]
接着,根据图27~图28说明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功能结构
图27是示出无线基站1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27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发送部11、接收部12、控制部13。这些各构成部分被连接为能够单向或双向地对信号或数据进行输入输出。另外,将发送部11和接收部12统称为通信部14。
发送部11经由天线,利用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发送部11例如经由下行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信号。下行的数据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此外,下行的控制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含在控制信道上被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的L1/L2控制信号、在数据信道上被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的用户数据信号和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号。此外,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含信道估计或解调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
作为发送部11发送的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第1无线基站10a或第2无线基站10b发送的各信号。特别地,发送部11能够发送图11~图13或图16~图17中所示的RRC消息、图15A~图15D中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图21A~图21B中所示的PDCP 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以及图25A~图25D中所示的MAC ControlPDU(MAC控制PDU)。发送部11发送的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基站10发送的所有的信号。
接收部12经由天线,利用第1无线通信接收从无线终端20发送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接收部12例如经由上行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接收上行信号。上行的数据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此外,上行的控制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含控制信道上从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传送的L1/L2控制信号、在数据信道上从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传送的用户数据信号、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号。此外,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含信道估计和解调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
作为接收部12接收的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第1无线基站10a或第2无线基站10b接收的各信号。接收部12接收的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基站10接收的所有的信号。
控制部13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11。控制部13从接收部12输入所接收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13经由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从网络装置3或其他的无线基站取得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除此以外,还进行与由发送部11发送的各种发送信号和由接收部12接收的各种接收信号关联的各种控制。
作为控制部13进行控制的处理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第1无线基站10a或第2无线基站10b执行的各处理。控制部13进行控制的处理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基站10执行的所有的处理。
图28是表示无线终端2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28所示,无线终端20具有发送部21、接收部22和控制部23。这些各构成部分被连接为能够单向或双向地对信号和数据进行输入输出。另外,将发送部21和接收部22统称为通信部24。
发送部21经由天线,利用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发送部21例如经由上行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上行信号。上行的数据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此外,上行的控制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含在控制信道上被传送到要连接的无线基站10的L1/L2控制信号、在数据信道上被传送到要连接的无线基站10的用户数据信号、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号。此外,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含信道估计或解调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
作为发送部21接收的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无线终端20发送的各信号。发送部21发送的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终端20发送的所有的信号。
接收部22经由天线,利用无线通信接收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接收部22经由例如下行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接收下行信号。下行的数据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此外,下行的控制信道例如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含在控制信道上从要连接的无线基站10被传送的L1/L2控制信号、在数据信道上从要连接的无线基站10被传送的用户数据信号、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号。此外,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含信道估计或解调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
作为接收部22发送的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无线终端20接收的各信号。特别地,接收部22能够接收图11~图13或图16~图17中所示的RRC消息、图15A~图15D中所示的RLC Control PDU(RLC控制PDU)、图21A~图21B中所示的PDCPControl PDU(PDCP控制PDU)以及图25A~图25D中所示的MAC Control PDU(MAC控制PDU)。接收部22接收的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终端20接收的所有的信号。
控制部23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21。控制部23从接收部22输入所接收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23经由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从网络装置3或其他的无线基站取得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除此以外,还进行与由发送部21发送的各种发送信号和由接收部22接收的各种接收信号关联的各种控制。
作为控制部23进行控制的处理的具体例,可举出图6、图18和图22中所示的由无线终端20执行的各处理。控制部23进行控制的处理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终端20执行的所有的处理。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
根据图29~图30说明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
图29是示出无线基站10的硬件结构的图。如图29所示,无线基站10例如具有具备天线31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3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33、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34、存储器35、网络IF(Interface:接口)36,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CPU被连接为能够经由总线进行各种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器35例如包含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
对图27所示的无线基站10的功能结构与图29所示的无线基站10的硬件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发送部11和接收部12(或通信部14)例如由RF电路32、或者天线31和RF电路32来实现。控制部21例如通过CPU 33、DSP 34、存储器35、未图示的数字电子电路等来实现。作为数字电子电路,例如,可举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等。
图30是示出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图。如图30所示,无线终端20例如具有具备天线41的RF电路42、CPU 43和存储器44,来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并且,无线终端20也可以具有与CPU 43连接的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存储器44例如包含SDRAM等RAM、ROM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
对图28所示的无线终端20的功能结构与图30所示的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发送部21和接收部22(或者通信部24)例如通过RF电路42或者天线41和RF电路42来实现。控制部23例如通过CPU 43、存储器44、未图示的数字电子电路等来实现。作为数字电子电路,例如可举出ASIC、FPGA、LSI等。
标号说明
1 无线通信系统
2 网络
3 网络装置
10 无线基站
C10 小区
20 无线终端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具有如下的步骤:
第1基站在决定与在无线终端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无线终端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无线终端;
所述第1基站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以及
所述无线终端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所述第2信息是使用所述第2控制信号中被预定的区域或被预定的值来发送的,
所述第1处理层是开放系统互连即OSI参照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所述上位层是所述OSI参照模型的网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对与所述第1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对与不同于所述第1基站的第3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是构成所述第1处理层的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实体,所述第2控制信号是该无线链路控制层中的控制分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是构成所述第1处理层的分组数据集中协议层的实体,所述第2控制信号是该分组数据集中协议层中的控制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是构成所述第1处理层的介质访问控制层的实体,所述第2控制信号是该介质访问控制层中的控制分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控制信号是无线资源控制层的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第1基站在决定了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或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停止动作的第3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所述无线终端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停止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或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第1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第1无线基站具有:
第1发送部,在决定与在所述无线终端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无线终端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该第1发送部通过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无线终端;以及
第2发送部,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该第2发送部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所述无线终端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所述第2信息是使用所述第2控制信号中被预定的区域或被预定的值来发送的,
所述第1处理层是开放系统互连即OSI参照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所述上位层是所述OSI参照模型的网络层。
10.一种无线基站,该无线基站具有:
第1发送部,在决定与在无线终端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无线终端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该第1发送部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将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发送到该无线终端;以及
第2发送部,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该第2发送部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将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发送到所述基站,
所述第2信息是使用所述第2控制信号中被预定的区域或被预定的值来发送的,
所述第1处理层是开放系统互连即OSI参照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所述上位层是所述OSI参照模型的网络层。
11.一种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具有:
第1接收部,在决定与在该无线终端的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1逻辑处理主体关联地在该无线终端的该第1处理层中进行动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之前,该第1接收部通过该第1处理层的上位层的第1控制信号,从无线基站接收与该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有关的第1信息;
第2接收部,在决定了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的情况下,该第2接收部通过所述第1处理层的第2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基站接收指示动作的第2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响应于所述第2信息而基于所述第1信息进行所述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动作,
所述第2信息是使用所述第2控制信号中被预定的区域或被预定的值来发送的,
所述第1处理层是开放系统互连即OSI参照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所述上位层是所述OSI参照模型的网络层。
CN201380076391.9A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Active CN1051913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03018 WO2014181384A1 (ja) 2013-05-10 2013-05-10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1386A CN105191386A (zh) 2015-12-23
CN105191386B true CN105191386B (zh) 2018-11-20

Family

ID=51866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391.9A Active CN105191386B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63843B2 (zh)
EP (2) EP3270656B1 (zh)
JP (1) JP6149928B2 (zh)
KR (1) KR101707762B1 (zh)
CN (1) CN105191386B (zh)
WO (1) WO2014181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41429B1 (ko) 2012-05-07 2019-11-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해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6231341B2 (ja) * 2013-09-26 2017-11-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03747529B (zh) * 2013-12-30 2017-04-2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激活方法和装置
US9635655B2 (en) * 2014-02-24 2017-04-25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ment to the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coordinated uplink grant alloc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in an LTE network
US11039444B2 (en) 2015-12-01 2021-06-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nouncement for application aware scheduling
US10602382B2 (en) * 2016-01-19 2020-03-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dio link failur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582523B2 (en) * 2016-08-13 2020-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se station mobility
CN116527199A (zh) 2017-01-13 2023-08-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和第一基站及其方法
CN108400842A (zh) * 2017-02-04 2018-08-1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接收方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1121831B2 (en) * 2017-02-24 2021-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packet duplication relating to carrier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8809548B (zh) * 2017-05-05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副本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EP3544367B1 (en) * 2018-03-11 2022-08-10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secondary node configuration
WO2019187163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708969B2 (en) * 2018-09-04 2020-07-07 Google Llc Dual connectivity capability modification
WO2020147051A1 (zh) * 2019-01-16 2020-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1357079B2 (en) * 2019-08-14 2022-06-07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with enhanced PDCP duplication
CN117768911A (zh) * 2022-09-16 2024-03-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75A (zh) * 2008-01-31 2010-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随机接入中传送回退信息的方法
CN102711174A (zh) * 2011-03-28 2012-10-03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终端和设备、交换数据的方法及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3859B2 (ja) * 2001-05-01 2007-07-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移動局
US7155223B2 (en) * 2002-12-20 2006-12-2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Optimizing hand-off neighbor lists for improved system performance
KR100689543B1 (ko) * 2003-08-26 2007-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전송을 위한 스케쥴링 요청 방법 및 장치
TWI297248B (en) * 2005-10-21 2008-05-2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communication
WO2007117218A1 (en) * 2006-04-12 2007-10-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08010063A2 (en) * 2006-07-18 2008-01-2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embedded status information in handover control signaling
JP4821474B2 (ja) * 2006-07-19 2011-11-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ハンドオーバ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US8660085B2 (en) * 2006-12-04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bile device from a source eNB to a target eNB
EP3410623B1 (en) * 2008-01-31 2021-07-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nding status information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ceiver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US8259659B2 (en) * 2008-07-03 2012-09-04 Appl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ccess and update requests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2388654B (zh) * 2009-04-27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恢复方法、装置及系统
GB0907213D0 (en) * 2009-04-27 2009-06-10 Sharp Kk Re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702802B (zh) * 2009-11-03 2012-10-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越区切换的方法
US20130083650A1 (en) * 2010-05-11 2013-04-04 Nec Europe Ltd. Method for handling failure of a mme in a lte/epc network
CN103053217B (zh) * 2010-08-05 2015-10-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使用中继节点的移动通信系统
EP2421322B1 (en) * 2010-08-16 2014-02-12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mobile st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y way of NAS procedures
WO2012044628A1 (en) * 2010-09-28 2012-04-0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leasing connections with local gw when ue moves out of residential/enterprise network coverage
US9258839B2 (en) * 2011-08-12 2016-02-09 Blackberry Limited Other network component receiving RRC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rom eNB
CN108270540B (zh) * 2012-03-23 2021-03-09 寰发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载波聚合配置以及数据转发方法
EP3220685B1 (en) * 2012-08-02 2020-05-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over a sub-set of bearers to enable multiple connectivity of a terminal towards several base stations
US8768305B1 (en) * 2012-10-09 2014-07-0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Reestablishing a mobile devic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US9019987B1 (en) * 2013-03-12 2015-04-28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the transmission of unsupported messag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75A (zh) * 2008-01-31 2010-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随机接入中传送回退信息的方法
CN102711174A (zh) * 2011-03-28 2012-10-03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终端和设备、交换数据的方法及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70#11]LTE CA:S-cell activation status after handover;Motorola;《3GPP TSG-RAN WG2 #70bis,R2-103912》;20100622;全文 *
CA Signaling Enhancements For HetNet Deployments;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75bis,R2-115377》;20111004;全文 *
CA Signaling Enhancements for HetNet Type Deployments;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77,R2-120266》;20120131;全文 *
Considerations on CA Signaling Improvement;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 RAN WG2 Meeting #76,R2-116269》;20111108;全文 *
Protocol architecture alternatives for dual connectivity;Ericsson,ST-Ericsson;《3GPP TSG-RAN WG2 #81,Tdoc R2-130420》;20130118;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9928B2 (ja) 2017-06-21
KR20150140810A (ko) 2015-12-16
EP2996376A4 (en) 2016-05-11
US20160044735A1 (en) 2016-02-11
JPWO2014181384A1 (ja) 2017-02-23
US9363843B2 (en) 2016-06-07
WO2014181384A1 (ja) 2014-11-13
EP3270656B1 (en) 2020-10-07
EP2996376B1 (en) 2017-10-11
KR101707762B1 (ko) 2017-02-16
EP2996376A1 (en) 2016-03-16
CN105191386A (zh) 2015-12-23
EP3270656A1 (en)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1386B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无线终端
EP3295700B1 (en) Uplink data splitting
WO202113889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connention establishing and bearer mapping for ue-to-network relay
US10039086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network environment where terminal may have dual connectivity to multiple base stations
US2016021279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EP2876966A1 (en) Method of radio bearer establishment in dual connectivity
WO2016123945A1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
EP3242510A1 (en) Base station
US9967907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cessor
JP6208491B2 (ja) ユーザ端末、方法、及びプロセッサ
US9877351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5981440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无线站
KR20150084964A (ko) 디바이스간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대응하는 제어 방법
CN111345074B (zh) 与ue非活动有关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EP4110008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7769830B (zh) 协同工作子状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398975A (zh) 用于侧链路中继通信的信令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KR20230070005A (ko) 향상된 디스커버리 절차를 위한 방법들 및 단말 디바이스들
WO2014115185A1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WO2014045319A1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WO2022030520A1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US2023019961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sidelink relay based data transmission with multiple paths
EP3110208A1 (en) Network selection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CN115804241A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节点以及设备
WO201616347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基地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