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76814A -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76814A
CN105176814A CN201510645970.1A CN201510645970A CN105176814A CN 105176814 A CN105176814 A CN 105176814A CN 201510645970 A CN201510645970 A CN 201510645970A CN 105176814 A CN105176814 A CN 105176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ing cavity
upper strata
cavity
view port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59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76814B (zh
Inventor
徐紫宸
王贵学
徐文峰
廖晓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6459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76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76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6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76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6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6Microfluidic devices; Capillary 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12M25/10Hollow fibers or tub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第一步,安装流动腔体;选取实验要求的所需内径尺寸规格的透明毛细管作为流动腔体;第二步,装配上层体和下层体;将上层凸台对准下层体的下层体容纳槽,上、下层体相互嵌入;将上、下层通过螺栓固定;第三步,通循环流动液体;当液体全部充满流动腔体后,打开夹闭的出样软管;保持流速稳定后,用倒置显微镜镜头从下方观察,开始试验;第四步,根据实验具体要求,进行循环流动液体变相逆流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仿血管流体腔,能够安装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透明的仿生血管流动腔体。

Description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医学实验装置使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生物医学工程实验研究中,对于血液细胞等多种细胞在流体力的刺激下,其分离和相同流体环境下增殖培养的比较研究实验;以及对于同种细胞在不同流体环境刺激下的比较研究实验等,均需要一种,能够保证实验的同一性、又同时满足细胞的在模拟血管持续流体力的影响下的不同条件对比实验。近年来,各个专业实验室,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验特性,开发和设计制作个性化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仪器。而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是该种个性化仪器满足不同流体或细胞条件,进行显微镜观察的主要部件之一。通过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的不同腔室,或相同腔室不同细胞,能够完成模拟血管流体的多种实验。因此,针对血管流体实验专用仪器,开发设计满足要求的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使用方法,在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为此,在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研究中,需要开发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体平台和其使用方法。
总之,现有技术中的生物流体实验用流动腔使用方法存在着通用性差,使用效率低下,实验精度不足以满足实验要求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所述仿血管流动腔的结构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和下层体,上层体和下层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层体包括上层观察窗口、两个上层凸台、两组匀流池结构、四根流体管、流动腔体、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和螺栓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短边外侧的上层体底部,两组匀流池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部,四根流体管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所述流动腔体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结构,流动腔体穿过上层体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与上层体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和流动腔体套,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片与螺栓配合固定于上层体顶面,微型同步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流动腔体套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一端;所述两个玻璃封片分别密闭粘贴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其大小尺寸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相同;所述螺栓孔设置于两上层凸台外侧;所述下层体包括下层观察窗口、下层体容纳槽和螺栓孔;所述下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下层中部位置,并与上层观察窗口对应设置,所述下层体容纳槽外缘呈长方形沿下层观察窗口外侧设置一周且开口向上,其可容纳两个上层凸台即两个上层凸台之间的突起物,螺栓孔设置于下层体容纳槽外侧,并与上层体螺栓孔对应设置。
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第一步,安装流动腔体;
a.选取实验要求的所需内径尺寸规格的透明毛细管作为流动腔体;
b.依据观察窗口的长度,截取比观察窗口长5mm的流动腔体;
c.流动腔体灭菌消毒处理;
d.流动腔体内部培养试验用细胞,细胞贴壁后安装;
e.选取外径与通孔孔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密封套;
f.选取外径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内孔直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套;
g.分别在每根流动腔体两端头依次套上流动腔体套和流动腔体密封套,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
h.将流动腔体直接穿过上层体插入匀流池内,直到流动腔体另一端可以插入对称的匀流池内,使流动腔体两端均进入在通孔内;
i.然后再向两个通孔内推入套好的流动腔体密封套,将流动腔体与匀流池密闭连通,同时调整好流动腔体套的位置;
j.重复前述操作,依次安装好剩下的各个流动腔体及相关部件;
k.调节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的位置,使微型同步电机能够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从而带动流动腔体转动;
第二步,装配上层体和下层体;
l.先在下层体容纳槽上铺设好容纳槽密封垫;
m.将上层凸台对准下层体的下层体容纳槽,上、下层体相互嵌入;
n.将上、下层通过螺栓固定;
第三步,通循环流动液体;
o.将上层体一侧的2个流体管用半圆向上的软管对接好,另一侧的2个流体管一个接进样软管,一个接出样软管;
p.通液体时,先把接出样软管夹闭不通,然后再通入液体;当液体全部充满流动腔体后,打开夹闭的出样软管;
q.保持流速稳定后,用倒置显微镜镜头从下方观察,开始试验;
r.需要观察流动腔体内壁另一侧的细胞时,开动成对的微型同步电机,将流动腔体从两端同时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再用显微镜镜头观察。
第四步,根据实验具体要求,进行循环流动液体变相逆流动;
s.通过反向泵改变循环液体的进出方向,保持流速,用显微镜镜头从下方进行观察试验研究。
进一步的,所述流动腔体内径为φ0.3mm~φ5mm,所述流动腔体密封套和流动腔体套均与流动腔体内径大小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流动腔体为2至4个,各个流动腔体均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并均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各个流动腔体两端分别连通两组对称设置的匀流池结构;驱动结构对应流动腔体数量配套设置2至4对驱动单元,每对驱动单元均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设置于观察窗口同侧驱动单元中的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连接片相互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体底面观察窗口长边两侧均设置有观察凹槽,该观察凹槽沿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长度与观察窗口长边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结构包括均与观察窗口短边平行设置的匀流池、流体均化池和溢流通道,所述匀流池设置于上层凸台底部靠近观察窗口一侧,并与流动腔体连通;流体均化池设置于匀流池外侧的上层凸台底部,溢流通道将匀流池与流体均化池顶部连通,流体均化池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细管孔组,细管孔组与对应的流体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和溢流通道的流道宽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和流体均化池的高度均为3mm~5mm,溢流通道的高度为1mm。
进一步的,所述每组细管孔包括一个大流孔和一个小流孔,大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中部位置,小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端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四个流体管每两个一端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为一组,两组流体细管另一端分别连通至下片对称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操作使用灵活方便;(2)通用性更强。本发明技术特点是专业性强,制作较为方便,适合不同规格型号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仪器的配套使用;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仿血管流体腔,能够安装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透明的仿生血管流动腔体;同时进行多个不同的条件对比实验,或使用不同管径的流动腔体,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仿血液流动腔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仿血液流动腔上层体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仿血液流动腔上层体仰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流动腔体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下层体俯视图;
图8为图7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层体;2.上层观察窗口;3.传动组件;4.固定连接片;5.微型同步电机;6.固定片;7.螺栓;8.流体管;9.流动腔体;11.观察凹槽;12.凸台;13.玻璃封片;16.匀流池;17.流体均化池;18.小流孔;19.大流孔;20.溢流通道;21.下层体;22.下层体容纳槽;23.下层观察窗口;24.角部挤压预留凹槽;25.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6.流动腔体套;27.流动腔体密封套;28.显微镜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所述仿血管流动腔的结构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1和下层体21,上层体1和下层体21通过螺栓7连接,所述上层体1包括上层观察窗口2、两个上层凸台12、两组匀流池16结构、四根流体管8、流动腔体9、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13和螺栓7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2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12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2短边外侧的上层体1底部,两组匀流池16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12底部,四根流体管8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16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1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16的流体管8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8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所述流动腔体9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2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1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16结构,流动腔体9穿过上层体1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9与上层体1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27;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9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9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微型同步电机5、传动组件3、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和流动腔体套26,微型同步电机5通过固定片6与螺栓7配合固定于上层体1顶面,微型同步电机5通过传动组件3传动连接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26上,流动腔体套26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9一端;所述两个玻璃封片13分别密闭粘贴于两个上层凸台12底面,其大小尺寸与两个上层凸台12底面相同;所述螺栓7孔设置于两上层凸台12外侧;所述下层体21包括下层观察窗口23、下层体容纳槽22和螺栓7孔;所述下层观察窗口23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下层中部位置,并与上层观察窗口2对应设置,所述下层体容纳槽22外缘呈长方形沿下层观察窗口23外侧设置一周且开口向上,其可容纳两个上层凸台12即两个上层凸台12之间的突起物,螺栓7孔设置于下层体容纳槽22外侧,并与上层体1螺栓7孔对应设置。
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第一步,安装流动腔体9;
a.选取实验要求的所需内径尺寸规格的透明毛细管作为流动腔体9;
b.依据观察窗口的长度,截取比观察窗口长5mm的流动腔体9;
c.流动腔体9灭菌消毒处理;
d.流动腔体9内部培养试验用细胞,细胞贴壁后安装;
e.选取外径与通孔孔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9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密封套27;
f.选取外径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内孔直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9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套26;
g.分别在每根流动腔体9两端头依次套上流动腔体套26和流动腔体密封套27,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26上;
h.将流动腔体9直接穿过上层体1插入匀流池16内,直到流动腔体9另一端可以插入对称的匀流池16内,使流动腔体9两端均进入在通孔内;
i.然后再向两个通孔内推入套好的流动腔体密封套27,将流动腔体9与匀流池16密闭连通,同时调整好流动腔体套26的位置;
j.重复前述操作,依次安装好剩下的各个流动腔体9及相关部件;
k.调节微型同步电机5、传动组件3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的位置,使微型同步电机5能够通过传动组件3带动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5,从而带动流动腔体9转动;
第二步,装配上层体1和下层体21;
l.先在下层体容纳槽22上铺设好容纳槽密封垫;
m.将上层凸台12对准下层体21的下层体容纳槽22,上、下层体21相互嵌入;
n.将上、下层通过螺栓7固定;
第三步,通循环流动液体;
o.将上层体1一侧的2个流体管8用半圆向上的软管对接好,另一侧的2个流体管8一个接进样软管,一个接出样软管;
p.通液体时,先把接出样软管夹闭不通,然后再通入液体;当液体全部充满流动腔体9后,打开夹闭的出样软管;
q.保持流速稳定后,用倒置显微镜镜头28从下方观察,开始试验;
r.需要观察流动腔体9内壁另一侧的细胞时,开动成对的微型同步电机5,将流动腔体9从两端同时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再用显微镜镜头28观察。
第四步,根据实验具体要求,进行循环流动液体变相逆流动;
s.通过反向泵改变循环液体的进出方向,保持流速,用显微镜镜头28从下方进行观察试验研究。
本发明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精度高、互换性好、结构紧凑和通用性较强的特点。本发明的仿血管流动腔主要部件设计目的和效果如下:上层凸台12主要为了匀流结构提供更多的设计空间,使匀流效果更好;匀流池16结构主要起到均匀流速的作用;四根流体管8主要起着导入、导出流体以及内部循环调节的作用;流动腔体9为本发明核心部件,由于实验需要的多样性要求,流动腔体9管径大小和流动腔体9数量均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流动腔体9两端可拆卸的安装有流动腔体密封套27和流动腔体套26,只需根据流动腔体9管径大小匹配流动腔体密封套27和流动腔体套26大小即可实现不同管径大小流动腔体9安装需求;同时,流动腔体9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在观察窗口内设置不同数量的流动腔体9,每个流动腔体9两端各自连通对应的匀流池16结构即可;驱动结构主要对应流动腔体9设置,每对驱动单元驱动一根实验流动腔体9360度转动,因其成对设计,各自驱动流动腔体9两端,故能够两端均匀用力,旋转精度更高,同时避免流动腔体9转动时,流动腔体9受到扭矩而受力不均破损;两个上层凸台12底面密闭粘贴有与凸台12尺寸大小配套一致的玻璃封片13,这样设计主要便于加工池体等结构,同时便于观察内部液体情况,发现堵塞及时能够清理;螺栓7孔主要为了上层体1与下层体21相互配合而设计,同时,上层体1与下层体21通过上层凸台12与下层体容纳槽22嵌入式配合,使得整个流动腔体9结构更加紧凑。
为进一步优化仿血管流体腔使用方法,所述流动腔体9内径为φ0.3mm~φ5mm,所述流动腔体密封套27和流动腔体套26均与流动腔体9内径大小相匹配。本发明的仿血管流体腔能够安装不同管径的透明仿生血管流动腔体9,提高了试验效率,讲题了试验成本。所述流动腔体9为2至4个,各个流动腔体9均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2内并均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各个流动腔体9两端分别连通两组对称设置的匀流池16结构;驱动结构对应流动腔体9数量配套设置2至4对驱动单元,每对驱动单元均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9两端,设置于观察窗口同侧驱动单元中的微型同步电机5通过固定连接片4相互固定。本发明的仿血管流体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同时配套多个流动腔体9,同时进行多个不同条件的对比试验。所述上层体1底面观察窗口长边两侧均设置有观察凹槽11,该观察凹槽11沿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长度与观察窗口长边相同。该观察凹槽11的设计目的在于扩大观察窗口的显微镜镜头28的活动范围。所述匀流池16结构包括均与观察窗口短边平行设置的匀流池16、流体均化池17和溢流通道20,所述匀流池16设置于上层凸台12底部靠近观察窗口一侧,并与流动腔体9连通;流体均化池17设置于匀流池16外侧的上层凸台12底部,溢流通道20将匀流池16与流体均化池17顶部连通,流体均化池17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细管孔组,细管孔组与对应的流体管8连通。匀流结构主要作用是均匀流体的流速,流体由流体管8通过细管孔组引入流体均化池17,再由流体均化池17通过溢流通道20流入匀流池16,最后由匀流池16流入流动腔体9一端,通过层层缓冲导流,从而实现一组匀流池16结构的工作原理,当流体导入流动腔体9后,流体从流动腔体9的另一端流入到另一端的匀流池16中,再由匀流池16通过溢流通道20流入流体均化池17,最后由流体均化池17顶部设置的细管孔组导入流体管8,由流体管8将流体排除,同样是通过层层缓冲导流,从而实现另一组匀流池16结构的工作原理,通过两组匀流池16结构,有效的控制了仿血管流体腔中流体的流速,使得实验数据更加精确。所述匀流池16和溢流通道20的流道宽度相同;当流体从溢流通道20流入匀流池16时,不会因为流体流道宽度的变化影响流体的流速变化。所述匀流池16和流体均化池17的高度均为3mm~5mm,溢流通道20的高度为1mm,两个池加一个溢流通道20的目的,主要在于均匀流体的流速,将溢流通道20的高度设计低于匀流池16和流体均化池17,使得匀流效果更佳。所述每组细管孔包括一个大流孔19和一个小流孔18,大流孔19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17中部位置,小流孔18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17端部位置;此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流体均化池17匀流效果。所述四个流体管8每两个一端连通不同匀流池16的流体管8为一组,两组流体细管另一端分别连通至下片对称两侧;这样设置流体细管,使得生物流体实验安装更加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层体容纳槽22加工有配套的容纳槽密封垫,为了容纳槽密封垫使用,在下层体容纳槽22的四个角还加工有角部挤压预留凹槽24,目的是使上层体1与下层体21连接紧密又不至于磨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所述仿血管流动腔的结构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和下层体,上层体和下层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层体包括上层观察窗口、两个上层凸台、两组匀流池结构、四根流体管、流动腔体、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和螺栓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短边外侧的上层体底部,两组匀流池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部,四根流体管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所述流动腔体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结构,流动腔体穿过上层体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与上层体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和流动腔体套,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片与螺栓配合固定于上层体顶面,微型同步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流动腔体套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一端;所述两个玻璃封片分别密闭粘贴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其大小尺寸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相同;所述螺栓孔设置于两上层凸台外侧;所述下层体包括下层观察窗口、下层体容纳槽和螺栓孔;所述下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下层中部位置,并与上层观察窗口对应设置,所述下层体容纳槽外缘呈长方形沿下层观察窗口外侧设置一周且开口向上,其可容纳两个上层凸台即两个上层凸台之间的突起物,螺栓孔设置于下层体容纳槽外侧,并与上层体螺栓孔对应设置。
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第一步,安装流动腔体;
a.选取实验要求的所需内径尺寸规格的透明毛细管作为流动腔体;
b.依据观察窗口的长度,截取比观察窗口长5mm的流动腔体;
c.流动腔体灭菌消毒处理;
d.流动腔体内部培养试验用细胞,细胞贴壁后安装;
e.选取外径与通孔孔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密封套;
f.选取外径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内孔直径相匹配,内径与选取的流动腔体相匹配的流动腔体套;
g.分别在每根流动腔体两端头依次套上流动腔体套和流动腔体密封套,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
h.将流动腔体直接穿过上层体插入匀流池内,直到流动腔体另一端可以插入对称的匀流池内,使流动腔体两端均进入在通孔内;
i.然后再向两个通孔内推入套好的流动腔体密封套,将流动腔体与匀流池密闭连通,同时调整好流动腔体套的位置;
j.重复前述操作,依次安装好剩下的各个流动腔体及相关部件;
k.调节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的位置,使微型同步电机能够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从而带动流动腔体转动;
第二步,装配上层体和下层体;
l.先在下层体容纳槽上铺设好容纳槽密封垫;
m.将上层凸台对准下层体的下层体容纳槽,上、下层体相互嵌入;
n.将上、下层通过螺栓固定;
第三步,通循环流动液体;
o.将上层体一侧的2个流体管用半圆向上的软管对接好,另一侧的2个流体管一个接进样软管,一个接出样软管;
p.通液体时,先把接出样软管夹闭不通,然后再通入液体;当液体全部充满流动腔体后,打开夹闭的出样软管;
q.保持流速稳定后,用倒置显微镜镜头从下方观察,开始试验;
r.需要观察流动腔体内壁另一侧的细胞时,开动成对的微型同步电机,将流动腔体从两端同时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再用显微镜镜头观察。
第四步,根据实验具体要求,进行循环流动液体变相逆流动;
s.通过反向泵改变循环液体的进出方向,保持流速,用显微镜镜头从下方进行观察试验研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腔体内径为φ0.3mm~φ5mm,所述流动腔体密封套和流动腔体套均与流动腔体内径大小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腔体为2至4个,各个流动腔体均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并均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各个流动腔体两端分别连通两组对称设置的匀流池结构;驱动结构对应流动腔体数量配套设置2至4对驱动单元,每对驱动单元均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设置于观察窗口同侧驱动单元中的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连接片相互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体底面观察窗口长边两侧均设置有观察凹槽,该观察凹槽沿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长度与观察窗口长边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流池结构包括均与观察窗口短边平行设置的匀流池、流体均化池和溢流通道,所述匀流池设置于上层凸台底部靠近观察窗口一侧,并与流动腔体连通;流体均化池设置于匀流池外侧的上层凸台底部,溢流通道将匀流池与流体均化池顶部连通,流体均化池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细管孔组,细管孔组与对应的流体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流池和溢流通道的流道宽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流池和流体均化池的高度均为3mm~5mm,溢流通道的高度为1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细管孔组包括一个大流孔和一个小流孔,大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中部位置,小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端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流体管每两个一端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为一组,两组流体细管另一端分别连通至下片对称两侧。
CN201510645970.1A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Active CN105176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5970.1A CN105176814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5970.1A CN105176814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6814A true CN105176814A (zh) 2015-12-23
CN105176814B CN105176814B (zh) 2017-09-12

Family

ID=54899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5970.1A Active CN105176814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7681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7783U (zh) * 2009-07-10 2010-05-1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模拟人体微循环血流的流动腔装置
CN102296030A (zh) * 2011-08-15 2011-12-28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
CN202139242U (zh) * 2011-07-05 2012-02-08 复旦大学 一种旋转固定式微型平行平板流动腔
CN102936567A (zh) * 2012-10-23 2013-02-20 重庆大学 可施加电和剪切力刺激的具有微拓扑结构的平板流动腔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7783U (zh) * 2009-07-10 2010-05-1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模拟人体微循环血流的流动腔装置
CN202139242U (zh) * 2011-07-05 2012-02-08 复旦大学 一种旋转固定式微型平行平板流动腔
CN102296030A (zh) * 2011-08-15 2011-12-28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
CN102936567A (zh) * 2012-10-23 2013-02-20 重庆大学 可施加电和剪切力刺激的具有微拓扑结构的平板流动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6814B (zh) 2017-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77708A1 (en) Fluid circul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fluid leveling devices
US20070128082A1 (en) Microflow coverage ratio control device
US20230174919A1 (en) Method for gas enrichment and simultaneously for displacement of a flui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cell environment on a corresponding multi-well cell culture plate
CN204832183U (zh) 多岩样循环压裂液同步动滤失模拟装置
CN205133577U (zh)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
CN114367144A (zh) 原位多通道水体富集过滤和固定装置及方法
CN105176814A (zh)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使用方法
CN112481123B (zh) 一种研究剪切力和生化因子梯度调控细胞划痕修复的微流控系统及方法
CN105154316A (zh)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
CN205133578U (zh) 一种独立腔室的血管流体平台
CN111426605B (zh) 高温高压三相流体动态流变仪及方法
CN105349423B (zh) 一种独立腔室的血管流体平台使用方法
CN105296326B (zh) 一种独立腔室的血管流体平台
CN210154969U (zh) 一种岩石动静水环境及干燥模拟综合试验系统
WO2018006286A1 (zh) 一种流控机构及含有该机构的系统
CN108802338A (zh) 一种可实现同步评价驱油效果的岩心驱替装置
CN114427394B (zh) 零附加阻力且快速换热的中间容器
CN218646814U (zh) 一种观测流体在裂隙网络模型中流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US11767498B2 (en) In vitro tissue plate
CN211339463U (zh) 基于rov的微生物初级生产力原位检测装置
CN114107047B (zh) 基于双光子光刻的多细胞共培养三维微支架嵌合流道
CN113058290B (zh) 连续萃取装置
CN220376686U (zh) 一种流加式细胞自动培养装置
CN116651527A (zh) 一种用于微流控的可插拔连接装置
CN106943876A (zh) 一种多运行方式的超滤膜反应器装置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