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973B -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973B
CN105143973B CN201380074912.7A CN201380074912A CN105143973B CN 105143973 B CN105143973 B CN 105143973B CN 201380074912 A CN201380074912 A CN 201380074912A CN 105143973 B CN105143973 B CN 1051439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rminal
control mode
apertur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49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973A (zh
Inventor
桑木野康示
滨名昭典
永田浩
永田浩一
山本慎
山本慎一
中村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3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7Diaphragms with means for presetting the diaphrag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2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change of le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3/00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 G05D3/10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without using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8/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ynamo-electric motors rotating step by ste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将利用步进电机的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与其他方式(DC自动控制方式、视频自动控制方式)的相机主体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进行利用步进电机的光圈控制的技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检测出在与相机主体连接的镜头单元的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信号电压(S31),在该信号电压比8伏特大的情况(S32的“是”)下,识别为视频光圈控制方式(S37)。另一方面,在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信号电压比3伏特大,并且接收信号是DC信号的情况(S34的“是”)下,识别为DC光圈控制方式(S38)。另外,在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信号电压以及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信号电压分别比3伏特大,并且接收信号是脉冲信号的情况(S36的“是”)下,识别为P光圈控制方式(S39)。

Description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通过使用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致动器来调整光圈量的摄像机用镜头。
背景技术
在摄像机等的拍摄装置中,一般采用在相机主体中安装具有光圈机构的镜头单元的方式。
关于这种镜头单元的光圈机构,作为将到达图像传感器的光量自动地调整并保持为恰当水平的自动光圈控制方式,广泛使用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
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在根据被摄体的明暗变化通过模拟信号驱动的电机而自动地调整光圈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但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控制电路设置在相机主体内;相比之下,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中,控制电路设置在镜头单元内,在这一点上两者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控制方式将相机主体以及镜头单元恰当地组合使用。但是,由于相机主体与镜头单元之间的端子结构,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还是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中为共通,因此,有时会产生相互不对应的不同控制方式的相机主体与镜头单元连接的情况。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针对将驱动光学光圈机构的驱动电路内置的镜头以及非内置的镜头这两者保持兼容性的拍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的拍摄装置中,设置与第一光圈驱动电路独立的第二光圈驱动电路,在安装有第一镜头的情况下,利用第一光圈驱动电路来驱动第一光学光圈机构;在安装有第二镜头的情况下,利用第二光圈驱动电路来驱动第二光学光圈机构。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能够将带有不同的两种自动光圈机构的镜头与种类无关而自由地插入连接到相机一侧的连接器中使用的互换连接装置。在该专利文献2的互换连接装置中,通过检测出连接器的各端子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并切换模拟开关,能够与VS控制型的自动光圈镜头以及DC控制型的自动光圈镜头相对应。
另一方面,最近,作为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以外的控制方式,也使用采用通过步进电机来高精度地控制光圈量的所谓的P光圈(P-Iris)控制方式的摄像机。
关于该P光圈控制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到了一种在具有P光圈镜头的相机的校正法中,能够在相机一侧使用P光圈镜头的参数的一个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02-0302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1-3206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11-164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所述,除了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之外,为了进行正确的光圈控制,还利用安装了使用步进电机的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装置的镜头单元。但是,在市场上,依然是对应于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或对应于DC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占多数。
这些视频光圈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的控制结构完全不同,因此,针对例如对应于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相机主体,不能够使用安装了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装置的镜头单元。因此,需要通过将安装了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装置的镜头单元与对应于P光圈控制方式的相机主体连接,从而进行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控制。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应于DC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对应于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以及对应于P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的相机主体与镜头单元之间的连接器形状具有兼容性(共通性)。因此,能够将控制方式相互不对应的相机主体与镜头单元进行简单的物理性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不能通过所连接的相机主体进行P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的光圈控制的这一情况。
特别是,利用数字信号驱动的步进电机的P光圈控制方式与利用模拟信号驱动的电机的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相比,控制方式以及控制信号完全不同。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3这样的现有技术中,不能够恰当地进行使用步进电机的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控制。
即,虽然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能够应用于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但针对于利用步进电机的P光圈控制方式,由于控制方式以及控制信号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够应用。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的并不是将P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与其他控制方式的相机主体连接的情况下的具体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利用步进电机的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与其他方式(DC自动控制方式、视频自动控制方式等)的相机主体连接的情况下,基于其他方式的控制信号恰当地进行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控制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的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具有:光圈机构,其调整镜头的光圈量;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其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光圈机构;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识别部,其基于经由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以及控制部,其具有根据所识别的控制方式来切换信号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部,并利用基于信号的脉冲信号来控制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够直接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利用基于信号而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来生成能够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并输出给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直接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第一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信号输出给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多个端子(输入输出部)发送/接收(通信)与脉冲信号不同的信号的情况下,也由于由发送/接收的信号生成并输出脉冲信号,因此,即使所通信的信号是与脉冲信号不同的信号,也能够恰当地驱动控制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因此,例如,即使在识别为信号是不能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生成脉冲信号,并将该脉冲信号输出给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在此所说的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是指通过输入脉冲信号而被驱动的致动器(例如电机等),例如,能够列举出步进电机等。因此,在所谓的P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步进电机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优选不能够直接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包括信号包含视频信号的第二控制方式以及信号包含用于控制模拟信号驱动致动器的信号的第三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基于其他的控制方式(第二控制方式、第三控制方式)的信号来控制利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进行光圈控制的控制方式(第一控制方式)的光圈机构。
优选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在第一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在第二控制方式中,第一端子能够用作电源端子,能够经由第三端子进行图像信号的通信,第四端子能够用作接地端子;在第三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
优选在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电压分别比以用于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为脉冲信号的情况下,识别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第一控制方式。
根据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识别发送/接收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第一控制方式。
优选在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第二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的情况下,识别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第二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识别发送/接收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第二控制方式。
优选在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第三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是直流信号的情况下,识别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第三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识别发送/接收的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第三控制方式。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并具有:光圈机构,其调整透镜的光圈量;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其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光圈机构;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识别部,其基于经由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以及控制部,其具有根据所识别的控制方式来切换信号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部,并利用基于信号的脉冲信号来控制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在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包括:基于经由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以及基于所识别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来切换通信路径的步骤,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够直接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利用基于信号而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来生成能够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并输出给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在识别为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直接驱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第一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信号输出给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优选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在第一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在第二控制方式中,第一端子能够用作电源端子,能够经由第三端子进行图像信号的通信,第四端子能够用作接地端子;在第三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包括:利用光圈机构调整光圈量,以将光圈暂时全部关闭的步骤;在光圈全部关闭后,检测经由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步骤。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全部关闭后进行检测多个端子(输入输出部)通信的信号的步骤,因此,变得能够精度高地检测出信号电压,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控制方式的识别。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的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具有:光圈机构,其调整镜头的光圈量;致动器,其具有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驱动光圈机构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以及控制部,其是基于经由多个端子通信的通信信号将脉冲信号输出到致动器的控制部,并具有基于通信信号的电压识别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的识别部和基于被识别的控制方式获取脉冲信号的信号处理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即使在多个端子(输入输出部)发送/接收(通信)与脉冲信号不同的通信信号的情况下,也从发送/接收的通信信号中利用信号处理获取并输出脉冲信号,因此,即使通信信号是与脉冲信号不同的信号,也能够恰当地驱动控制脉冲信号驱动电机。
在此所说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是指通过输入脉冲信号被驱动的电机,例如,能够列举出步进电机等。因此,在所谓的P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步进电机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
优选控制部具有根据所识别的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切换信号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部,在识别为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跳过信号处理部,将基于脉冲信号的通信信号输出给致动器;在识别为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部切换通信路径,以使能够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基于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被信号处理部获取并输出给致动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识别为通信信号是不能够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信号处理部获取脉冲信号,并将该脉冲信号输出给致动器。
优选识别部识别通信信号是至少包括P光圈控制方式的多个控制方式中的哪一种控制方式。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能够将本发明用于利用脉冲信号驱动电机进行光圈控制的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机构。
优选多个控制方式包括P光圈控制方式、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以及DC光圈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基于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以及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控制利用脉冲信号驱动电机进行光圈控制的P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机构。
优选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在P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在视频控制方式中,第一端子能够作为电源端子使用,能够经由第三端子进行图像信号的通信,第四端子能够作为接地端子使用;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
优选识别部按照以下方式识别,即、在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电压分别比以用于驱动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脉冲信号的电压为基准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为脉冲信号的情况下,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是P光圈控制方式。
根据这些实施方式,能够恰当地识别发送/接收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P光圈控制方式。
优选识别部按照以下方式识别,即、在第一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为基准规定的电压大的情况下,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是视频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恰当地识别发送/接收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视频光圈控制方式。
优选识别部按照以下的方式识别,即、在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DC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基准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是直流信号的情况下,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是DC光圈控制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恰当地识别发送/接收的信号(通信信号)是否是DC光圈控制方式。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并具有:光圈机构,其调整透镜的光圈量;致动器,其具有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光圈机构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在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包括:基于经由多个端子通信的通信信号的电压识别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基于所识别的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获取脉冲信号的步骤;以及将所获取的脉冲信号输出给致动器的步骤。
优选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在P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中,第一端子能够作为电源端子使用,能够经由第三端子进行图像信号的通信,第四端子能够作为接地端子使用;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识别通信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包括:利用光圈机构调整光圈量、并将光圈暂时全部关闭的步骤;在将光圈全部关闭后,检测经由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通信的通信信号的步骤。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全部关闭后进行检测多个端子(输入输出部)通信的信号的步骤,因此,变得能够精度高地检测出信号电压,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控制方式的识别。本实施方式在是否是DC光圈控制方式的检测中特别有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多个端子发送/接收与脉冲信号不同的信号的情况下,由于生成了脉冲信号,因此,也能够基于不是脉冲信号的信号来驱动并控制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经由网络与管理站连接的摄像机的概况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中的连接器的各端子发送/接收的信号的种类的图。
图3是表示镜头单元连接器、镜头单元控制器以及光圈致动器的光圈控制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镜头单元控制器中的从信号接收至信号输出为止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控制方式识别步骤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经由网络与管理站连接的摄像机的概略的框图。
能够拍摄静止图像以及动态图像的摄像机10包括能够互换的镜头单元12(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以及具有拍摄元件28的摄像机主体14。经由镜头单元12的镜头单元连接器26和摄像机主体14的摄像机主体连接器34,将镜头单元12与摄像机主体14电连接。该镜头单元12能够以能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14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信号的摄像机主体14上。
镜头单元12具有包括透镜16、光圈18以及滤光片(省略图示)等的光学系统以及控制该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操作部20。光学系统操作部20具有与镜头单元连接器26连接的镜头单元控制器24,镜头单元控制器24与驱动光圈18的光圈致动器(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22或驱动透镜16等其他光学系统的致动器(省略图示)连接。
光圈18是调整透镜16的光圈量的光圈机构,由多个光圈叶片构成。这些光圈叶片由光圈致动器22驱动,能够调整从“不遮挡入射光的位置(开放位置)”到“为了遮挡入射光而尽可能关闭的位置(例如完全关闭的位置)(关闭位置)”为止的光圈量。
镜头单元控制器24基于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从摄像机主体14发送来的控制信号,通过致动器来控制光学系统,例如,进行通过移动镜头实现的聚焦控制或变焦控制、通过光圈致动器22实现的光圈18的光圈量控制等。
本实施方式的光圈致动器22构成为包括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光圈18(光圈机构)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作为这种脉冲信号驱动电机,例如,能够适当地使用步进电机。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用光圈致动器22由步进电机构成的所谓的“P光圈控制方式(第一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12的示例进行说明。
步进电机与脉冲功率同步地工作,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控制。本示例的步进电机具有第一相(+A相、-A相)以及第二相(+B相、-B相),通过改变针对构成各相的线圈的端口(+A相、-A相、+B相、-B相)的信号输入模式,能够使电机旋转为所希望的角度。
镜头单元连接器26与摄像机主体14(相机主体连接器34)连接,具有在与摄像机主体14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第一端子~第四端子)。
摄像机主体14的拍摄元件28具有RGB等的彩色滤光片与图像传感器(CMOS、CCD等),将被经由镜头单元12的光学系统(透镜16、光圈18等)照射的被摄体图像的光转换成电信号,并将图像信号发送给相机主体控制器30。
相机主体控制器30统一地对摄像机主体14进行控制,例如,对来自拍摄元件28的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作成用于控制镜头单元12的控制信号并经由相机主体连接器34向镜头单元12(镜头单元控制器24)发送;或者向经由输入输出接36连接的外部设备类(管理站70等)发送图像处理前后的图像数据。
相机主体控制器30能够进行按照要求的任意的图像处理,能够进行传感器校正处理、像素插值处理、颜色校正处理、锐化处理、色调校正处理、曝光校正处理以及MPEG压缩处理等。
另外,相机主体控制器30与相机主体存储器32连接,相机主体控制器30进行对相机主体存储器32的数据类的保存以及读出。相机主体存储器32不仅能够保存拍摄图像数据或完成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等各种数据类(数据、程序、处理参数等),也能够作为用于相机主体控制器30的计算处理的数据扩展区域等使用。另外,相机主体存储器32既可以作为摄像机主体14的内置存储器构成,也可以作为可移动存储器构成,或者也可以在网络附加存储单元、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中局部地存在。
在相机主体控制器30中被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经由与输入输出接36连接的网络60发送给管理站70。另外,摄像机主体14的输入输出接36以及管理站接72与网络60的连接形式既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
管理站70经由摄像机主体14的输入输出接36、网络60以及管理站接72而与摄像机10连接,接收从摄像机主体14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等数据类。与管理站接72连接的管理站控制器74统一地控制管理站70。例如,管理站控制器74控制来自摄像机10的图像数据的接收以及摄像机10的驱动控制信号的发送,或者对所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管理站70具有显示器76,管理站控制器74中的处理内容等按照需要显示在显示器76上。用户一边确认显示器76的显示、一边操作键盘等的输入部(省略图示),由此,对管理站控制器74输入数据或指示,也能够控制与管理站70连接的摄像机10。
如上所述,用户也能够经由管理站70对摄像机10进行远程操作。即,用户使摄像机10的拍摄图像显示在管理站70的显示器76上,能够一边看着显示器76的显示、一边通过操作键盘等输入部来远程操作摄像机10的调整指示(例如,曝光控制、云台控制、静止图像拍摄指示、变焦控制等)。这种远程操作是为了基于输入到管理站70(键盘等)的来自用户的指示而恰当地对摄像机进行操作控制,是通过管理站控制器74、相机主体控制器30以及镜头单元控制器24共同工作来实现的。这些控制器(镜头单元控制器24、相机主体控制器30、管理站控制器74)都具有控制处理所需的电路类,例如具有计算处理电路(CPU等)或存储器等。
另外,在摄像机10中,经由网络60,既可以设置一个管理站70,也可以设置多个管理站70。
在具有所述结构的摄像机10中,为了在相机主体控制器30与镜头单元控制器24之间确立恰当的通信状态,当启动时,要检测镜头单元12与摄像机主体14是否恰当地连接以及摄像机主体14的类别。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18的控制方式”是在镜头单元控制器24中检测的。
这些检测是基于在相互连接的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以及相机主体连接器34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而进行的。
一般,作为摄像机的控制方式,使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第二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第三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第一控制方式)。在这些控制方式之间,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以及相机主体连接器34的形状为共通,因此,有时会将控制方式不同的镜头单元12与摄像机主体14连接。
图2是表示视频光圈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中的在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各端子发送/接收的信号的图。
一般,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的各方式中,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以及相机主体连接器34具有四个端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
在P光圈控制方式中,输入到步进电机(脉冲信号驱动电机)的第一相(+A相,-A相)的信号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进行通信;输入到步进电机的第二相(+B相,-B相)的信号能够经由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进行通信。
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中,信号(通信信号)包括视频信号,第一端子能够用作电源端子(+V),第二端子是未连接端子(NC),能够经由第三端子进行视频信号(图像信号)的通信,第四端子能够用作接地端子(GND)。
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信号(通信信号)包括用于控制能够利用模拟信号进行驱动的致动器(模拟信号驱动致动器)的信号,能够经由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来对制动信号(Damp.-,Damp+)进行通信,并能够经由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来对驱动信号(Drive+,Drive-)进行通信。
因此,不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步进电机用驱动信号)的摄像机主体14上,而且在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的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也能够以能互换的方式安装镜头单元12。
一般,在将使用步进电机的P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12与P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主体14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摄像机主体14恰当地操作控制镜头单元12。但是,在将P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12与DC光圈控制方式或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摄像机主体14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控制方式不同的信号被输入到镜头单元连接器26,因此,镜头单元控制器24不能够基于接收信号恰当地控制光圈致动器2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经由相机主体连接器34以及镜头单元连接器26而在摄像机主体14与镜头单元12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通信信号)是根据哪一种控制方式的信号进行识别。在识别为从摄像机主体14发送来的信号是P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利用该P光圈控制方式的接收信号来驱动光圈致动器22。另一方面,在识别为从摄像机主体14发送来的信号是视频光圈控制方式或DC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对适合驱动光圈致动器22(步进电机)的信号进行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并利用该信号处理后的信号来驱动光圈致动器22。
图3是表示镜头单元12的镜头单元连接器26、镜头单元控制器24以及光圈致动器22的光圈控制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接收的信号经过镜头单元控制器24,以步进电机用驱动信号(脉冲信号)的形式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
镜头单元控制器24发挥作为控制部的功能,其利用基于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接收的信号的脉冲信号来对光圈致动器22进行控制,并具有信号种类识别用CPU(识别部)40、切换电路42、切换器43、切换器44(切换部)以及各种信号处理部。信号种类识别用CPU(识别部)40基于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发送/接收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种类(控制方式)。切换电路42、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根据所识别的信号种类(控制方式)来切换通信路径。信号处理部基于所识别的信号种类(控制方式)进行用于获取脉冲信号的各种信号处理。
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基于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第一端子26-1~第四端子26-4所发送/接收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本示例的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识别该信号是P光圈控制方式、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以及DC光圈控制方式中的哪一种控制方式。然后,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将显示识别结果的信号种类判断信号发送给切换电路42。
接收信号种类判断信号的切换电路42将与通过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识别的信号的控制方式对应的通信路径切换信号发送给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并切换通信路径。在本示例中,设有DC光圈控制方式信号用的通信路径、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用的通信路径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用的通信路径。切换电路42控制与镜头单元连接器26连接的切换器43以及与光圈致动器22连接的切换器44,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接收的信号被发送给与所识别的控制方式对应的通信路径。
例如,在识别为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发送/接收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直接驱动光圈致动器22的脉冲信号的控制方式(P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下,跳过信号处理部,切换电路42控制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并切换通信路径(参照图3的“P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以使来自摄像机主体14的信号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另一方面,在识别为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发送/接收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直接驱动光圈致动器22的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或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下,切换电路42控制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并切换通信路径(参照图3的“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以使能够驱动光圈致动器22的脉冲信号基于信号(信号的控制方式)而由信号处理部生成并输出到光圈致动器22。
信号处理部根据所识别的控制方式,进行用于获取“步进电机用驱动脉冲信号”的信号处理。
在本示例中,由于将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处理成步进电机用驱动脉冲信号,因此,在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以及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中分别设有特有的信号处理部。
例如,在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中,在切换器43与切换器44之间,作为信号处理部,按顺序设置DC光圈信号转换电路47、模拟/数字转换器48(ADC48a以及DAC48b)、DC信号调整用CPU49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器(STM驱动器)50。另外,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中,在切换器43与切换器44之间,作为信号处理部,按顺序设置电源51、检波/平滑电路52、电平比较电路53、AD转换电路54、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5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器56。
在摄像机主体14基于DC光圈控制方式并且镜头单元连接器26接收到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来识别接收信号是DC光圈控制方式,并利用切换电路42、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将通信路径切换成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然后,在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中,在DC光圈信号转换电路47中,进行发送/接收信号(驱动信号以及制动信号)的信号转换处理,在模拟/数字转换器48中,驱动信号通过ADC48a从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制动信号通过DAC48b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然后,在DC信号调整用CPU49中,为了恰当地进行光圈18的控制(光圈控制),数字信号形式的驱动信号被转换成光圈致动器(步进电机)22用的脉冲信号。即,DC信号调整用CPU49发挥基于信号(发送/接收信号)来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的功能。然后,在步进电机驱动器(STM驱动器)50中,调整为能够驱动光圈致动器22的具体的信号(第一相用信号以及第二相用信号),该调整后的信号经由切换器44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
另外,在DC光圈控制方式中,在摄像机主体14中,基于从视频信号获得的亮度信号的驱动电压被输入到镜头单元12一侧,另外,与电机的旋转速度对应的制动信号(制动电压)被输入到摄像机主体14一侧。在摄像机主体14一侧,进行根据所输入的制动电压来调整驱动电压的反馈控制。这样一来,即使实际的光圈18是“P光圈控制方式”,也需要使摄像机主体14一侧(相机主体控制器30)看作犹如控制了“DC光圈控制方式的光圈18(镜头单元12)”那样。因此,DC信号调整用CPU49适当地计算出制动信号,该制动信号被经由DAC48b、DC光圈信号转换电路47、切换器43、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以及相机主体连接器34发送给相机主体控制器30,用作相机一侧的伺服电路的反馈信号。
另一方面,在摄像机主体14基于视频光圈控制方式并且镜头单元连接器26接收到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来识别接收信号为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过切换电路42、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而将通信路径切换成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在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中,向电源51提供来自第一端子26-1以及第四端子26-4的电压信号。另外,第三端子26-3接收的视频信号(亮度信号)在检波/平滑电路52中被检波以及平滑化从而直流化,在电平比较电路53中,该直流化后的视频信号的电压电平被与基准信号的电压电平相比较,生成与光圈的开闭方向以及动作量对应的“驱动信号(基于视频信号的光圈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在AD转换电路54中被从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5中,为了恰当地进行光圈18的控制(光圈控制),从数字信号形式的信号转换成光圈致动器(步进电机)22用的脉冲信号。即,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5发挥基于信号(发送/接收信号)来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的功能。然后,在步进电机驱动器56中,调整为能够驱动光圈致动器22的具体的信号(第一相用信号以及第二相用信号),该调整后的信号经由切换器44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
如上所述,具有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以及信号处理部的镜头单元控制器24能够基于经由第一端子26-1~第四端子26-4通信的信号,将脉冲信号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
图4是表示镜头单元控制器24中的从信号接收至信号输出为止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本示例的镜头单元控制器24中的光圈控制方法包括:识别镜头单元连接器26所接收的光圈控制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根据所识别的控制方式切换通信路径的步骤;进行与所识别的控制方式对应的信号处理的步骤;以及将脉冲信号输出给光圈致动器22的步骤。
首先,在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中,识别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发送/接收的信号的控制方式(图4的S10)。在本示例中,基于经由第一端子26-1~第四端子26-4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另外,关于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方法的详细内容,后面将会阐述(参照图5)。
在识别的控制方式是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S11的“是”)下,切换电路42控制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将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打开,并将其他控制方式的通信路径关闭(S14)。
在识别的控制方式不是视频光圈控制方式(S11的“否”)、而是DC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S12的“是”)下,切换电路42控制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将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打开,并将其他控制方式的通信路径关闭(S15)。
在所识别的控制方式不是DC光圈控制方式(S12的“否”)、而是P光圈控制方式的情况(S13的“是”)下,切换电路42控制切换器43以及切换器44,将P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打开,将其他控制方式的通信路径关闭(S16)。
在所识别的控制方式不是P光圈控制方式(S13的“否”)、而是其他控制方式(控制方式不明确)的情况(S13的“否”)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将表示不能对应的错误信号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以及相机主体连接器34发送给相机主体控制器30,另外,向断电电路46发送断电信号,将镜头单元12断电(S22)。接收到错误信号的相机主体控制器30向管理站70发送错误信号,将镜头单元12以及摄像机主体14的组合不合适的情形通知给用户。
并且,在被切换成视频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的情况(S14)或被切换成DC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的情况(S15)下,通过设置在各通信路径中的信号处理部(参照图3)的信号处理,生成致动器22驱动用的脉冲信号(S17,S18)。
即,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经由电源51、检波/平滑电路52、电平比较电路53、AD转换电路54、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5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器56,被信号处理成用于驱动光圈致动器22(步进电机)的脉冲信号。另外,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经由DC光圈信号转换电路47、模拟/数字转换器48(ADC48a以及DAC48b)、DC信号调整用CPU49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器50,被信号处理为用于驱动光圈致动器22(步进电机)的脉冲信号。
这样,由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或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生成的脉冲信号经由切换器44被输出到光圈致动器22(S19、S20)。
另外,在识别为是P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并且被切换成P光圈控制方式通信路径的情况(S16)下,判断为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接收信号作为光圈致动器22的控制信号是合适的脉冲信号,无需经过所述信号处理(S17,S18)就被输出到光圈致动器22(S21)。
通过所述一系列的处理,向光圈致动器22输入适合驱动步进电机的脉冲信号,光圈致动器22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控制光圈18,实现所希望的光圈量。
接下来,对控制方式的识别的具体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控制方式的识别步骤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下面要提到的识别步骤,优选当在镜头单元12与摄像机主体14连接的状态下被启动时,与来自使用管理站70的用户的指示无关而自动地执行,但是,也可以根据来自使用管理站70的用户的指示执行。
在识别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情况(控制方式识别步骤)下,首先,通过光圈18(参照图1)来调整光圈量,暂时将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全部关闭(图5的S30)。即,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在进入信号的控制方式的具体识别处理之前,将用于全部关闭光圈18的脉冲信号(光圈全部关闭指示信号)发送给光圈致动器22,并将光圈18全部关闭。
如果使光圈18成为全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则所拍摄的图像数据(图像信号)接近于黑色级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自动光圈控制方式(特别是DC光圈控制方式)下,光圈驱动信号的电压变大(例如,表示最大值)。由此,能够精度高地进行基于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各端子所接收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信号的控制方式的下列判断(特别是DC光圈控制方式的判断)。
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在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全部关闭后,检测出经由第一端子26-1~第四端子26-4通信的信号(通信信号),并检测出第一端子26-1~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然后测量(S31)。
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判断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绝对值)是否比以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规定电压大(S32),在比该规定电压大的情况(S32的“是”)下,将来自摄像机主体14的信号的控制方式识别为视频光圈控制方式(S37)。
这是因为:根据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第一端子26-1以及第四端子26-4之间的电压而规定的电源电压,比“DC光圈控制方式的第一端子26-1(制动信号:Damp.-)与第四端子26-4(驱动信号:Drive-)之间的电压”、或“P光圈控制方式的第一端子26-1(A相信号:+A相)与第四端子26-4(A相信号:-A相)之间的电压”大。
因此,只要当进行所述判断(S32)时所使用的“规定电压”比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小,并且比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的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电压大即可。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视频光圈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为“9伏特~12伏特”左右,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的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电压为“4伏特~7伏特”左右,鉴于此,将所述“规定电压”设为8伏特。
另一方面,在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为所述规定电压以下的情况(S32的“否”)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检测并测量第三端子26-3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34(S33)。
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判断:是否第三端子26-3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34(绝对值)比以DC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规定电压大,并且第三端子26-3以及第四端子26-4所接收的信号是否是直流信号(DC信号)(S34)。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S34的“是”)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将来自摄像机主体14的信号的控制方式识别为DC光圈控制方式(S38)。
这是因为:DC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是直流信号,而相对于此,P光圈控制方式的信号是脉冲信号。另外,信号电压V34是否比“以DC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规定电压”大的判断主要是以排除噪音信号的影响为目的,该规定电压只要比DC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小,并且比排除对象的噪音信号电压大即可。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鉴于DC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4伏特”左右,而将所述“规定电压”设为3伏特。
另外,“第三端子26-3以及第四端子26-4所接收的信号是否是直流信号(DC信号)”能够通过任意的方法进行判断,例如,在第三端子26-3以及第四端子26-4所接收的信号在一定时间(例如3秒钟左右)表示某一电压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信号是直流信号。其依据是:能够通过确认并不是表示瞬间的电压上升行为或电压下降行为的脉冲信号,从而判断是否是直流信号。
另一方面,在第三端子26-3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34是所述规定电压以下的情况或第三端子26-3以及第四端子26-4所接收的信号不是直流信号的情况(S34的“否”)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检测并测量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以及第二端子26-2与第三端子26-3之间的信号电压V23(S35)。
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判断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以及第二端子26-2与第三端子26-3之间的信号电压V23的各自(绝对值)是否比以光圈致动器22(步进电机)的驱动用脉冲信号的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规定电压大,并且经由第一端子26-1、第二端子26-2、第三端子26-3以及第四端子26-4通信的信号是否是脉冲信号(S36)。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S36的“是”)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识别为来自摄像机主体14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P光圈控制方式(S39)。
这是因为:P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步进电机用驱动信号)是脉冲信号,并且这种脉冲信号的电压为“4伏特”左右。另外,是否信号电压V14以及信号电压V23各自都比“以光圈致动器22(步进电机)的驱动用脉冲信号的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规定电压”大的判断主要是以排除噪音信号的影响为目的,该规定电压只要比P光圈控制方式的步进电机的驱动信号电压小,并且比排除对象的噪音信号电压大即可。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鉴于P光圈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4伏特”左右,将所述“规定电压”设为3伏特。
在“第一端子26-1与第四端子26-4之间的信号电压V14”以及“第二端子26-2与第三端子26-3之间的信号电压V23”中的一方或两方为所述规定电压以下的情况或不是脉冲信号的情况(S36的“否”)下,判断为:经由镜头单元连接器26的各端子通信的信号不是视频光圈控制方式、DC光圈控制方式以及P光圈控制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将错误信号发送给相机主体控制器30,另外,向断电电路46中发送断电信号,并将镜头单元12断电(S40:参照图4的S22)。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镜头单元12(镜头单元控制器24),即使来自摄像机主体14的光圈控制信号是DC光圈控制方式或视频光圈控制方式,也能够驱动控制P光圈控制方式的镜头单元12(光圈致动器22),从而将光圈18控制为所希望的光圈量。
另外,所述的例子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示例,针对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其他的结构,也能够使用本发明。所述各处理电路能够通过各种硬件、软件(程序)或两者的组合来恰当地实现,也能够通过单一结构的电路实现多个处理电路。
因此,例如,在图3中,虽然将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0、DC信号调整用CPU49以及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5作为单独的功能结构进行图示,也能够利用单一的CPU来实现图3所示的各CPU。另外,图3的步进电机驱动器50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器56也同样能够利用单一的驱动器来实现这些驱动器。
另外,光圈致动器22也能够采用其他方式的脉冲信号驱动电机(超声波电机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摄像机、12…镜头单元、14…摄像机主体、16…透镜、18…光圈、20…光学系统操作部、22…光圈致动器、24…镜头单元控制器、26…镜头单元连接器、28…拍摄元件、30…相机主体控制器、32…相机主体存储器、34…相机主体连接器、36…输入输出接口、40…信号种类识别用CPU、42…切换电路、43…切换器、44…切换器、46…断电电路、47…DC光圈信号转换电路、48…数字转换器、49…DC信号调整用CPU、50…步进电机驱动器、51…电源、52…平滑电路、53…电平比较电路、54…AD转换电路、55…视频信号调整用CPU、56…步进电机驱动器、60…网络、70…管理站、72…管理站接口、74…管理站控制器、76…显示器。

Claims (8)

1.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的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
光圈机构,其调整透镜的光圈量;
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其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所述光圈机构;
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所述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
识别部,其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该信号的控制方式;以及
控制部,其具有根据所识别的所述控制方式来切换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部,并利用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脉冲信号来控制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在识别为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够直接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通信路径,以使利用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而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来生成能够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并输出给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在识别为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直接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第一控制方式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通信路径,以使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输出给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不能够直接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包括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包含视频信号的第二控制方式以及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包含用于控制模拟信号驱动致动器的信号的第三控制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
在所述第一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
在所述第二控制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能够用作电源端子,能够经由所述第三端子进行视频信号的通信,所述第二端子是未连接端子,所述第四端子能够用作接地端子;
在所述第三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以及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之间的电压分别比以用于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为脉冲信号的情况下,所述识别部识别为:所述信号的控制方式是所述第一控制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所述第二控制方式的电源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的情况下,所述识别部识别为:所述信号的控制方式是所述第二控制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3到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之间的电压比以所述第三控制方式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基准而规定的电压大,并且经由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通信的信号为直流信号的情况下,所述识别部识别为:所述信号的控制方式是所述第三控制方式。
7.一种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以能够互换的方式安装在输出光圈控制用的脉冲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以及输出与脉冲信号不同的光圈控制用信号的摄像机主体上,并具有:
光圈机构,其调整透镜的光圈量;
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其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驱动所述光圈机构;
连接器,其与摄像机主体连接,并具有与所述摄像机主体之间能够通信的多个端子;
识别部,其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该信号的控制方式;以及
控制部,其具有根据所识别的所述控制方式来切换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部,并利用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脉冲信号来控制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所述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
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电压来识别该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识别的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来切换所述通信路径的步骤,
在识别为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不能够直接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通信路径,以使利用基于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而生成脉冲信号的信号生成部来生成能够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并输出给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在识别为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的控制方式是基于能够直接驱动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脉冲信号的第一控制方式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通信路径,以使经由所述多个端子通信的信号输出给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
在所述第一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进行输入到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一相的信号的通信,并能够经由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第三端子进行输入到所述脉冲信号驱动致动器的第二相的信号的通信;
在第二控制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能够用作电源端子,能够经由所述第三端子进行视频信号的通信,所述第二端子是未连接端子,所述第四端子能够用作接地端子;
在第三控制方式中,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进行制动信号的通信,能够经由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进行驱动信号的通信,
识别所述信号的控制方式的所述步骤包括:利用所述光圈机构来调整所述光圈量,以将光圈暂时全部关闭的步骤;以及
在光圈全部关闭后,检测经由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四端子通信的所述信号的步骤。
CN201380074912.7A 2013-03-29 2013-10-22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143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3946 2013-03-29
JP2013073946 2013-03-29
PCT/JP2013/078524 WO2014155797A1 (ja) 2013-03-29 2013-10-22 ビデオカメラ用レンズの絞り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973A CN105143973A (zh) 2015-12-09
CN105143973B true CN105143973B (zh) 2018-02-27

Family

ID=5162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4912.7A Active CN105143973B (zh) 2013-03-29 2013-10-22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21455B2 (zh)
JP (1) JP5887464B2 (zh)
CN (1) CN105143973B (zh)
WO (1) WO20141557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7464B2 (ja) * 2013-03-29 2016-03-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用レンズの絞り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8179319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Cbc株式会社 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US10321068B2 (en) * 2017-09-13 2019-06-1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Image-based auto-iris
CN108536057A (zh) * 2018-03-26 2018-09-14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P-iris的寿命检测控制电路
CN109061980A (zh) * 2018-09-20 2018-12-21 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及应用于摄像机的光圈类型检测电路
CN111586396B (zh) * 2019-02-19 2022-07-19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图像处理器、光圈镜头类型识别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962A (zh) * 2000-05-08 2001-11-21 华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与自动光圈镜头的交换连接装置及其检测电路
JP2003015185A (ja) * 2001-06-27 2003-0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JP2005099530A (ja) * 2003-09-25 2005-04-14 Fujitsu General Ltd レンズ種別切換回路
CN102036014A (zh) * 2009-09-29 2011-04-2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781B2 (ja) * 1983-08-02 1995-08-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JPH07101926B2 (ja) 1988-07-20 1995-11-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3849192B2 (ja) * 1996-12-09 2006-11-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ボディ
EP2354843B1 (en) 2010-02-09 2020-01-01 Axis AB Calibration of a Lense Device
JP5887464B2 (ja) * 2013-03-29 2016-03-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用レンズの絞り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5015949A1 (ja) * 2013-08-01 2015-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WO2015015944A1 (ja) * 2013-08-02 2015-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73207B1 (ja) * 2015-07-15 2016-03-01 株式会社日本ビデオシステム システムカメラレンズアダプ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962A (zh) * 2000-05-08 2001-11-21 华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与自动光圈镜头的交换连接装置及其检测电路
JP2003015185A (ja) * 2001-06-27 2003-0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JP2005099530A (ja) * 2003-09-25 2005-04-14 Fujitsu General Ltd レンズ種別切換回路
CN102036014A (zh) * 2009-09-29 2011-04-2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7464B2 (ja) 2016-03-16
US9921455B2 (en) 2018-03-20
JPWO2014155797A1 (ja) 2017-02-16
US20160018717A1 (en) 2016-01-21
WO2014155797A1 (ja) 2014-10-02
CN105143973A (zh)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973B (zh) 摄像机用镜头的光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59159B (zh) 相机系统、相机机身及通信方法
EP2354843B1 (en) Calibration of a Lense Device
EP284943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lens system camera
CN102739939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64880A (zh) 用于相机的滤光
CN103731595A (zh) 电子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3546681B (zh) 镜头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3685875A (zh) 成像装置
CN107431764A (zh)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7229115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显微镜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3916606A (zh) 数字拍摄装置及控制其的方法
JP2012204953A (ja) 撮影システム、照明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03890654A (zh) 变倍率取景装置及显示信息的亮度变更方法
CN104919367B (zh) 更换镜头、照相机系统、摄像装置、照相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0557568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模块的摄影设备结构及方法
JP5210121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03252638A (ja) 交換レンズシステム
CN104641277A (zh) 调焦装置以及调焦方法
CN110418053A (zh) 镜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WO2007148503A1 (ja)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撮影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KR20140088868A (ko) 카메라 장치 및 시스템
WO2017125779A1 (en) A system for immersive video for segmented capture of a scene
CN114520881B (zh) 曝光参数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1360188A (zh) 对焦系统及对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