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33837B -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33837B
CN105133837B CN201510539214.0A CN201510539214A CN105133837B CN 105133837 B CN105133837 B CN 105133837B CN 201510539214 A CN201510539214 A CN 201510539214A CN 105133837 B CN105133837 B CN 105133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pedal
moulding
spud pile
moulding por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9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33837A (zh
Inventor
陈连娣
郑舒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Lianya Decoration Co.
Original Assignee
陈连娣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陈连娣 filed Critical 陈连娣
Priority to CN2015105392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33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33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33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33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338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包括由外夹板、里夹板、连接杆共同形成的塑形部,在塑形部的外侧设有与塑形部连通的加料部,加料部由外挡板、里挡板、底板、支撑杆、推板构成,塑形部代替墙砖建筑墙壁,混泥土从上侧开口的加料部加入,再用振动棒推动推板将混泥土推入塑形部完成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无需敲砖即可获得浇注固定桩的空间,通过浇注设备实现固定桩的可靠浇注,拆卸工装时对固定桩不会产生损伤。

Description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墙壁窗框固定桩施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需要采光的地方都需要设置窗户,窗户的窗框通过固定桩固定在建筑物开口的墙壁上,固定桩目前普遍都是采用先建筑好开口的墙壁,在窗框需要固定的地方敲去砖块腾出一定的空间,再在该空间的墙壁外侧、里侧通过连接杆固定上外夹板、里夹板,然后用砌刀以及棒类物将搅拌好的混泥土填充该空间。固定桩的这种施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腾出施工固定桩的空间将建筑完成的墙壁砖块敲碎,浪费人力、物力,由于纯人工操作,作业效率较低,且无法实现混泥土完全填充该空间,使得固定桩的牢度受到影响,另外在拆除外夹板、里夹板时连接杆已经与混泥土粘接在一起,取走连接杆时对固定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损伤。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敲砖即可获得浇注固定桩的空间,通过浇注设备实现固定桩的可靠浇注,拆卸工装时对固定桩不会产生损伤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包括外夹板、里夹板、振动棒、混泥土,外夹板、里夹板分别位于墙的外侧、内侧,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通过四根连接杆相连接形成中空的塑形部,所述塑形部的形状与墙砖相同,塑形部代替墙砖建筑墙壁,所述塑形部的一端外侧设有加料部,加料部包括外挡板、里挡板、底板,底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外挡板的里侧面、里挡板的外侧面的下缘上,外挡板、里挡板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杆,外挡板与里挡板平行,外挡板与外夹板连为一体,里挡板与里夹板连为一体,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支撑杆上下布置,下侧的一根支撑杆靠近底板远离塑形部的一侧边,上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大于下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在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设有推板,推板的下缘抵接在底板上,推板朝向里挡板的侧边抵接在里挡板上,推板朝向外挡板的侧边抵接在外挡板上,推板可沿底板在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来回移动,所述推板远离塑形部的一侧面设有推杆,推杆的外端面设有盲孔,推板、外挡板、里挡板、底板围成上端开口、一侧与塑形部连通的加料部,混泥土从加料部的开口端加入,振动棒伸入推杆的盲孔,开动振动棒推动推杆以及推板向塑形部方向移动,位于加料部内的混泥土进入塑形部,并在振动棒的作用下快速充盈塑形部,多余的混泥土从推板与塑形部之间的间隙溢出,当推板推进至抵接塑形部,墙壁窗框固定桩的塑形完成,等塑形部内的混泥土硬化后拆去支撑杆。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四根,其中两根连接杆位于塑形部的上侧,另外两根连接杆位于塑形部的下侧, 位于塑形部上侧的两根连接杆连线与位于塑形部下侧的两根连接杆连线平行,位于塑形部上侧两根连接杆的最上缘与位于塑形部下侧两根连接杆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与墙砖的宽度相等。这样在建筑墙壁时,将窗框固定桩施工工装的四根连接杆在墙壁开口需要设置窗框固定桩的位置代替墙砖预先留下设置固定桩的空间,无需事后敲砖,节省人力、物力。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支撑杆上下布置,下侧的一根支撑杆靠近底板远离连接杆的一侧边,上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大于下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这样推板靠在两根支撑杆上可以形成斜面,使得加料部开口端较大,方便加入混泥土。所述推板远离塑形部的一侧面设有推杆,推杆的外端面设有盲孔。将推杆设置在推板推动过程中的阻力中心,使得振动棒推动推板时无需每次寻找阻力中心;在推杆的外端面设置盲孔,使得振动着的振动棒着力点不会振离推板的阻力中心,也可方便振动棒控制推板的相对位置。在塑形部的一侧设置上端开口、与塑形部连通的加料部,加料部具有可沿底板在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来回移动的推板,这样将搅拌好的混泥土通过加料部上侧的开口加入加料部,用建筑施工专用的振动棒推动推板向塑形部方向移动,在振动板的推动下,混泥土可以完全填充设置固定桩的空间,使设置的固定桩结实、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推板朝向塑形部的一侧面设有沿推板中部向上延伸的溢流槽,溢流槽的延伸方向与外挡板平行,溢流槽与外挡板的距离等于溢流槽与里挡板的距离,多余的混泥土从溢流槽溢出。加入加料部的混泥土数量难以精准控制,一般会多加一些,溢流槽的设置使得多余的混泥土可以从溢流槽溢出。将溢流槽设置在外挡板、里挡板的中间,使得推板的阻力不会偏差。
作为优选,所述推板背向塑形部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两块导向块,其中一块导向块朝向里挡板的一侧边与推板朝向里挡板的一侧边齐平,另一块导向块朝向外挡板的一侧边与推板朝向外挡板的一侧边齐平。导向块的设置方便推板的推进方向可控。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位于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的部分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连接杆一端大,一端小,方便在固定桩建筑完成后拆卸连接杆,确保固定桩在抽出连接杆时受到损伤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位于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的部分外周侧间隙地套接有与连接杆相配的套管。 套管的设置,使得混泥土与连接杆不直接接触,这样抽去连接杆时,固定桩会完好无损。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管壁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沿套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贯通管壁的细缝。套管由可形变的材料制成,在套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沿套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细缝,使得套管在失去连接杆的支撑后,容易在混泥土的挤压下变形脱离而较为方便地取出,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上、下布置的两组连接杆的外缘高度差设置成与墙砖的宽度相等,使得本发明塑形部可以代替墙砖事先预设在墙体内,省去事后敲砖,节约人力物力;由于在塑形部的外侧设置有加料部,加料部内的加料部具有推板,使得浇灌混泥土可以使用建筑专用设备的振动棒进行机械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窗框固定桩的质量;由于推板可倾斜布置,使得加料部开口端较大,加料快捷、方便;由于连接杆呈锥形、外周侧间隙地套接有管壁上设置多条细缝的套管,使得拆除工装十分方便、快捷,对固定桩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推板处于倾斜待料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推板处于垂直推进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推板处于推进完成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H-H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推板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的推板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夹板1、连接杆2、套管3、里夹板4、里挡板5、溢流槽6、推板7、导向块8、支撑杆9、底板10、推杆11、外挡板12、塑形部13、加料部14、盲孔15、细缝16、墙砖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优选实施例,并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种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施工的工装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外夹板1、里夹板4,外夹板1、里夹板4分别位于墙的外侧、内侧,外夹板1与里夹板4之间通过四根连接杆2相连接形成中空的塑形部13,所述塑形部13的形状与墙砖17相同,所述塑形部13的一端外侧设有加料部14,加料部14包括外挡板12、里挡板5、底板10,底板10相对的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外挡板12的里侧面、里挡板5的外侧面的下缘上,外挡板12、里挡板5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杆9,外挡板12与里挡板5平行,外挡板12与外夹板1连为一体,里挡板5与里夹板4连为一体,支撑杆9位于加料部14远离塑形部13的一端并位于底板10的上侧,在支撑杆9与连接杆2之间设有推板7,推板7的下缘抵接在底板10上,推板7朝向里挡板5的侧边抵接在里挡板5上,推板7朝向外挡板12的侧边抵接在外挡板12上,推板7可沿底板10在支撑杆9与连接杆2之间来回移动,推板7、外挡板12、里挡板5、底板10围成上端开口、一侧与塑形部13连通的加料部14。所述支撑杆9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支撑杆9上下布置,下侧的一根支撑杆9靠近底板10远离连接杆2的一侧边,上侧的一根支撑杆9相对于塑形部13的水平距离大于下侧的一根支撑杆9相对于塑形部13的水平距离。所述推板7远离塑形部13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推杆11,推杆11的外端面设有盲孔15。如图6、图7所示,所述推板7朝向塑形部13的一侧面设有沿推板7中部向上延伸的溢流槽6,溢流槽6的延伸方向与外挡板12平行,溢流槽6与外挡板12的距离等于溢流槽6与里挡板5的距离。所述推板7背向塑形部13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两块导向块8,其中一块导向块8朝向里挡板5的一侧边与推板7朝向里挡板5的一侧边齐平,另一块导向块8朝向外挡板12的一侧边与推板7朝向外挡板12的一侧边齐平。如图5、图8所示,所述连接杆2位于外夹板1与里夹板4之间的部分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所述连接杆2位于外夹板1与里夹板4之间的部分外周侧间隙地套接有与连接杆2相配的套管3。所述套管3的管壁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沿套管3长度方向延伸的贯通管壁的细缝16。
施工方法:1)将施工工装中的各零部件按图1所示组装成完整的施工工装;
2)以施工工装中的塑形部13代替墙砖17建筑墙壁;
3)将搅拌好的足量混泥土从施工工装的加料部14上侧开口端加入;
4)将混泥土振动棒的外端部伸入推杆11的盲孔15,开动振动棒推动推杆11以及推板7向塑形部13方向移动,位于加料部14内的混泥土在推板7的推动下进入塑形部13,并在振动棒的作用下快速充盈塑形部13,多余的混泥土从推板7的溢流槽6溢出,当推板7推进至抵接塑形部13,墙壁窗框固定桩的塑形完成;
5)等塑形部13内的混泥土硬化后拆去支撑杆,并将施工工装分解拆除。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方案,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6)

1.一种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包括外夹板、里夹板、振动棒、混泥土,外夹板、里夹板分别位于墙的外侧、内侧,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通过四根连接杆相连接形成中空的塑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部的形状与墙砖相同,塑形部代替墙砖建筑墙壁,所述塑形部的一端外侧设有加料部,加料部包括外挡板、里挡板、底板,底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外挡板的里侧面、里挡板的外侧面的下缘上,外挡板、里挡板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杆,外挡板与里挡板平行,外挡板与外夹板连为一体,里挡板与里夹板连为一体,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支撑杆上下布置,下侧的一根支撑杆靠近底板远离塑形部的一侧边,上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大于下侧的一根支撑杆相对于塑形部的水平距离,在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设有推板,推板的下缘抵接在底板上,推板朝向里挡板的侧边抵接在里挡板上,推板朝向外挡板的侧边抵接在外挡板上,推板可沿底板在支撑杆与连接杆之间来回移动,所述推板远离塑形部的一侧面设有推杆,推杆的外端面设有盲孔,推板、外挡板、里挡板、底板围成上端开口、一侧与塑形部连通的加料部,混泥土从加料部的开口端加入,振动棒伸入推杆的盲孔,开动振动棒推动推杆以及推板向塑形部方向移动,位于加料部内的混泥土进入塑形部,并在振动棒的作用下充盈塑形部,多余的混泥土从推板与塑形部之间的间隙溢出,当推板推进至抵接塑形部,墙壁窗框固定桩的塑形完成,等塑形部内的混泥土硬化后拆去支撑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朝向塑形部的一侧面设有沿推板中部向上延伸的溢流槽,溢流槽的延伸方向与外挡板平行,溢流槽与外挡板的距离等于溢流槽与里挡板的距离,多余的混泥土从溢流槽溢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背向塑形部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两块导向块,其中一块导向块朝向里挡板的一侧边与推板朝向里挡板的一侧边齐平,另一块导向块朝向外挡板的一侧边与推板朝向外挡板的一侧边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位于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的部分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位于外夹板与里夹板之间的部分外周侧间隙地套接有与连接杆相配的套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管壁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沿套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贯通管壁的细缝。
CN201510539214.0A 2015-08-29 2015-08-29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33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9214.0A CN105133837B (zh) 2015-08-29 2015-08-29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9214.0A CN105133837B (zh) 2015-08-29 2015-08-29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33837A CN105133837A (zh) 2015-12-09
CN105133837B true CN105133837B (zh) 2017-03-29

Family

ID=5471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921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33837B (zh) 2015-08-29 2015-08-29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338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47309A (en) * 1929-02-04 1931-04-30 James William Kavanagh Machine or apparatus for laying composition, such as mortar for bricks
KR100491963B1 (ko) * 2005-01-31 2005-05-30 주식회사 무이 이엔지 건축사 사무소 공동주택 창문 빗물커버용 알루미늄 인방틀 설치공법
CN101592007A (zh) * 2009-04-21 2009-12-02 深圳市富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门窗通用附框或通用边框一次性压力注射填缝的工艺
CN201704961U (zh) * 2010-06-06 2011-01-12 朱翌 快速铺浆器
CN102277978A (zh) * 2010-06-11 2011-12-14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铺灰器
CN203669354U (zh) * 2013-07-04 2014-06-25 李圣鑫 环保高效现代建筑横梁支模顶压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47309A (en) * 1929-02-04 1931-04-30 James William Kavanagh Machine or apparatus for laying composition, such as mortar for bricks
KR100491963B1 (ko) * 2005-01-31 2005-05-30 주식회사 무이 이엔지 건축사 사무소 공동주택 창문 빗물커버용 알루미늄 인방틀 설치공법
CN101592007A (zh) * 2009-04-21 2009-12-02 深圳市富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门窗通用附框或通用边框一次性压力注射填缝的工艺
CN201704961U (zh) * 2010-06-06 2011-01-12 朱翌 快速铺浆器
CN102277978A (zh) * 2010-06-11 2011-12-14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铺灰器
CN203669354U (zh) * 2013-07-04 2014-06-25 李圣鑫 环保高效现代建筑横梁支模顶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33837A (zh)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99411A (zh) 一种单线隧道大区段仰拱自行式悬挂模板及施工方法
CN104790381B (zh) 基于uea微膨胀剂的内衬墙混凝土浇注逆作方法
CN105133837B (zh) 墙壁窗框固定桩的施工方法
CN206233566U (zh) 一种早拆法用后浇带模板支撑结构
CN105697019A (zh) 立井井壁现浇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装置和施工方法
CN204920205U (zh) 窗框固定桩的施工工装
CN105040972B (zh) 窗框固定桩的施工工装
CN209649032U (zh) 一种承台预制混凝土模板构造
CN101979777B (zh) 一种现浇空芯方桩的组合型地下连续墙板的施工方法
CN208844612U (zh) 一种直墙拱顶式明挖隧道主体施工移动模架
CN107191205B (zh) 隧道边墙仰拱混凝土成环浇注自行移动全弧模板
CN205422720U (zh) 立井井壁现浇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装置
CN209350486U (zh) 一种构造柱穿墙加固预制块及模具
CN206299390U (zh) 特大断面隧道拱顶二衬钢筋施做机构
CN103953042B (zh) 一种套筒式组合打桩机及其打桩方法
CN104099870B (zh) 预制箱梁滚轴式内模脱模装置及制作施工操作方法
CN104775831B (zh) 一种隧道二衬仰拱与拱墙结合部免矮边墙弧化施工方法
CN209195431U (zh) 基于隧道栈桥的全幅仰拱模板
CN207077580U (zh) 预制构造柱模壳制作装置
CN104234073B (zh) 一种较深预留孔洞成型施工方法
CN102926544A (zh) 一种框架柱内拉墙筋的施工方法及构造
CN207268046U (zh) 悬挂槽钢的混凝土梁
CN207920082U (zh) 一种磁吸式工程管道预留洞口组合模具
CN207998837U (zh) 一种土木工程后插筋抗浮抗拔桩
CN207538459U (zh) 一种适用于砌体墙构造柱的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ang Xiaochun

Inventor before: Chen Liandi

Inventor before: Zheng Shujie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5

Address after: 510070,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Yuexiu District martyrs Road No. 81 compound, No. 17118, first floor, A12 room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Lianya Decoration Co.

Address before: 317300 Xianju County, Taizhou Province, Chengguan village, South Gate, No. 22, No. 8, No.

Patentee before: Chen Liand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