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2878A -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2878A
CN105122878A CN201380075859.2A CN201380075859A CN105122878A CN 105122878 A CN105122878 A CN 105122878A CN 201380075859 A CN201380075859 A CN 201380075859A CN 105122878 A CN105122878 A CN 105122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ty
cooperation cell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benchm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8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2878B (zh
Inventor
实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2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2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Abstract

通信系统(1)具有用户终端(30)和多个基站(20)。通信系统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通信。通信系统从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基准协作小区。用户终端根据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向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控制信息。连接基站对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调整参数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这种通信系统之一进行利用多个基站所具有的多个小区向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多个小区包括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协作小区是连接小区以外的小区。
由此,能够提高针对通信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和针对位于小区端部的用户终端的吞吐量。
并且,公知有与上述通信系统相关联的下述第1通信系统~第4通信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在第1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向锚基站反馈基于锚基站和协作基站的传送路状况的信息(CSI)。进而,在第1通信系统中,锚基站根据反馈的CSI来决定预编码矩阵。
并且,在第2通信系统中,协作方的基站向协作目的地的基站发送协作发送对象的数据和协作控制信息。进而,在第2通信系统中,协作目的地的基站根据从协作方的基站接收到的协作控制信息,向通信终端发送协作发送对象的数据。
并且,在第3通信系统中,基站从其他基站经由X2接口接收回程线路/消息。进而,在第3通信系统中,接收到的回程线路/消息内的同步根据偏移信息对数据块进行处理,向移动台发送处理后的数据块。
并且,在第4通信系统中,终端向服务基站传送希望对CoMP相邻小区进行限制和/或推荐的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信息。进而,在第4通信系统中,服务基站向CoMP相邻小区传送所接收到的PMI信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78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2-5211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2-52000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Coordinatedmulti-pointoperationforLTEphysicallayeraspects(Release11)」、3GPPTR36.819、2011年12月、V11.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基站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与由用户终端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之差(相位变化量)按照每个小区而不同。进而,相位变化量伴随着基于用户终端的移动等的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动。
因此,例如考虑如下所述那样构成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用户终端针对多个协作小区,分别根据该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单独调整参数。单独调整参数是用于对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即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参数。
进而,用户终端向连接基站发送包含针对多个协作小区分别取得的单独调整参数的控制信息。连接基站是具有连接小区的基站。而且,连接基站向各协作基站发送单独调整参数。协作基站是具有协作小区的基站。进而,各协作基站对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单独调整参数对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但是,连接基站与协作基站之间的通信比较大地延迟。因此,在从取得单独调整参数到实际上执行基于该单独调整参数的CoMP通信为止的期间内,有时相位变化量比较大地变化。该情况下,由于执行CoMP通信的时刻的相位变化量未适当反映在单独调整参数中,所以,用户终端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品质(接收品质)降低。
这样,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通信系统中,在各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动的情况下,存在用户终端中的接收品质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解决作为上述课题的产生用户终端中的接收品质降低的情况的通信系统。
另外,不限于上述目的,发挥由后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导出的作用效果、即现有技术无法得到的作用效果,也能够作为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之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该目的,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进而,通信系统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通信。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
进而,该通信系统具有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从上述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该连接小区相位是上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而且,上述用户终端具有调整参数取得单元,该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根据上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上述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上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进而,上述用户终端具有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向上述多个基站中的具有上述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上述取得的调整参数的上述控制信息。
进而,上述连接基站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接收上述控制信息,对上述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上述调整参数对上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通信系统,能够提高用户终端中的接收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基站的功能的图。
图5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的图。
图6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通信系统的动作的顺序图。
图7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用户终端执行的相位调整量计算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基站执行的连接小区CoMP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基站执行的协作小区CoMP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基站执行的相位调整量更新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的图。
图12是示出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应对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方,下面,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概要)
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该通信系统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通信。这里,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协作小区是连接小区以外的小区。
首先,通信系统从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即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
然后,用户终端根据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接着,用户终端向多个基站中的具有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控制信息。
然后,连接基站接收控制信息,对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调整参数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通信系统,在连接基站与其他基站之间,不用收发用于对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信息,就能够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由此,即使在各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用户终端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结构)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具有多个交换站10-1、…、多个基站20-1、20-2、20-3、…、多个用户终端(移动台)30-1、…。
并且,下面,交换站10-1可以表记为交换站#1。并且,多个交换站10-1、…在不需要区分的情况下可以仅表记为交换站10。同样,多个基站20-1、20-2、20-3可以分别表记为基站#1、基站#2和基站#3。并且,多个基站20-1、20-2、20-3、…在不需要区分的情况下可以仅表记为基站20。
同样,用户终端30-1可以表记为用户终端#1。并且,多个用户终端30-1、…在不需要区分的情况下可以仅表记为用户终端30。
另外,交换站10的数量、基站20的数量和用户终端30的数量中的至少一方可以是一个。
通信系统1构成移动体通信系统。在本例中,通信系统1构成为进行基于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另外,通信系统1也可以构成为进行基于LTE-Advanced的通信。并且,通信系统1还可以构成为进行基于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的通信。在本例中,通信系统1进行时分双工(TDD;TimeDivisionDuplex)。
另外,交换站10还表记为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进而,基站20还表记为eNB(EvolvedNodeB:演进型节点)。而且,用户终端30还表记为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
交换站10-1、…和基站20-1、20-2、20-3、…连接成能够经由通信网NW相互进行通信。在本例中,交换站10-1、…和基站20-1、20-2、20-3、…分别以能够进行有线通信的方式与通信网NW连接。另外,交换站10-1、…和基站20-1、20-2、20-3、…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以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与通信网NW连接。
各基站20具有至少一个小区。在本例中,小区是宏小区、微小区、毫微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家庭小区或扇形小区等。各基站20构成为能够与位于本站20所具有(所提供)的小区内的用户终端30进行无线通信。
具体而言,各基站20在本站20所具有的小区中提供无线资源(在本例中为时隙和频带)。各基站20通过使用该小区中提供的无线资源而与位于本站20所具有的小区内的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由此,各基站20对用户终端30与交换站10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在用户终端30位于一个小区内的情况下,通信系统1使用该小区作为针对该用户终端30的连接小区。并且,在用户终端30位于多个小区内的情况下,通信系统1使用该多个小区中的一个小区作为针对该用户终端30的连接小区。
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用户终端30与基站20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换言之,具有相对于用户终端30被用作连接小区的小区的基站(连接基站)20在该连接小区中提供用于收发对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例如,通信系统1使用通信品质最高的小区作为连接小区。
具有连接小区的基站(连接基站)20判定规定的CoMP条件是否成立。例如,CoMP条件是通信品质低于规定的阈值这样的条件。另外,CoMP条件也可以是通信速度(每单位时间进行通信的数据的量)低于规定的阈值这样的条件。并且,CoMP条件还可以是包含用户终端30的位置的小区的数量多于规定的阈值这样的条件。并且,CoMP条件还可以是由用户终端30测定的连接小区中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与其他至少一个小区中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之差小于规定的阈值这样的条件。
连接基站20在用户终端30位于多个小区内的情况下,在CoMP条件成立时,选择协作小区,通过由选择出的协作小区和连接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进行CoMP通信。
CoMP通信是如下的通信:通过利用由协作小区和连接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进行协作控制,向用户终端30传送无线信号。具体而言,作为CoMP通信,通信系统1执行通过多个小区使用相同无线资源向用户终端30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JT(JointTransmission:联合传输)。在本例中,相同无线资源是具有相同时隙和相同频带的无线资源。
在本例中,通过进行调制以使比特串具有与该比特串对应的、对应于复平面内的位置的成分,从而生成无线信号。在本例中,复平面是由表示同相(InPhase)成分的第1轴和与第1轴正交且表示正交相位(QuadraturePhase)成分的第2轴构成的平面(IQ平面)。
进而,在本例中,基站20在各小区中执行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从多个天线(物理天线)向用户终端30传送执行了预编码处理后的无线信号。预编码处理是如下的处理:对表示数据的一个调制符号进行每个物理天线的加权,以执行针对用户终端30的指向性发送(波束成形)。
并且,基站20也可以构成为在各小区中根据通信状态进行利用相同频带同时发送多个数据流的空间复用(SpatialMultiplexing)传送或MIMO复用传送。MIMO是Multiple-Inputand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的缩写。
如图2所示,基站20具有无线通信装置21、有线通信装置22、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
无线通信装置21具有多个天线(物理天线)。无线通信装置21所具有的天线的数量还表记为物理天线数。无线通信装置21经由天线而与位于基站20所具有的小区内的用户终端30进行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装置22具有能够连接通信缆线的通信端口。有线通信装置22通过经由通信缆线而与通信网NW连接,与连接于通信网NW的其他站(交换站10和基站20)进行通信。
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将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向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输出转换后的基带信号。在本例中,无线信号是具有无线频带的模拟信号。进而,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将由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向外部空间发送转换后的无线信号。在本例中,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由LSI(Large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
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根据由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输出的基带信号执行基带处理。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根据由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输出的基带信号和经由有线通信装置22从其他站接收到的数据来执行基带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经由有线通信装置22向其他站发送通过执行基带处理而生成的数据,并且,通过执行基带处理而新生成基带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向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输出所生成的基带信号。
在本例中,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由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
如图3所示,用户终端30具有无线通信装置31、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输入装置34、输出装置35。
无线通信装置31具有至少一个天线。无线通信装置31经由天线而与具有包含本终端30的位置的小区的基站20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将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向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输出转换后的基带信号。进而,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将由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向外部空间发送转换后的无线信号。
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根据由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输出的基带信号执行基带处理。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3根据由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输出的基带信号和用户经由输入装置输入的数据来执行基带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经由输出装置输出通过执行基带处理而生成的数据,并且,通过执行基带处理而新生成基带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向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输出所生成的基带信号。
在本例中,用户终端30具有构成输入装置34的麦克风和键式按钮。进而,用户终端30具有构成输出装置35的扬声器。而且,用户终端30具有构成输入装置34和输出装置35双方的触摸面板式的显示器。
(功能)
接着,参照图4和图5对通信系统1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4示出针对一个小区的基站20的功能。即,关于基站20的功能,针对基站20所具有的至少一个小区分别独立地具有图4所示的功能。这里,对针对一个小区的功能进行说明,但是,基站20具有多个小区的情况下的针对其他小区的功能也能够同样说明。
如图4所示,基站20的功能具有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1、DL控制信号生成部202、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物理信道复用部204、IFFT部205。进而,基站20的功能具有发送RF部206、发送天线部207、接收天线部208、接收RF部209。而且,基站20的功能具有UL信道估计部210、预编码选择部211、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协作TP决定部213、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调度部215。
在本例中,发送RF部206~接收RF部209由无线通信装置21和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3实现。并且,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1~IFFT部205和UL信道估计部210~调度部215由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4实现。
另外,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是选择单元的一例。并且,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和调度部215是控制单元的一例。并且,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和调度部215是发送单元的一例。
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1生成下行链路(下行)的参照信号(RS;ReferenceSignal)。下行链路的参照信号还可以表记为DL参照信号。另外,DL参照信号可以包括用于识别小区的小区标识符。
在本例中,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1生成作为小区固有的参照信号的Cell-SpecificRS(CRS)、用于测定CSI的作为小区固有的参照信号的ChannelStateInformationRS(CSIRS)、用于对数据信号进行解调的作为用户终端30固有的参照信号的UE-SpecificRS来作为DL参照信号。
DL控制信号生成部202生成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DL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信号。控制信息是用于对用户终端30与基站20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信息。例如,DL控制信号所表示的控制信息包括表示分配给用户终端30的无线资源的信息和后述的CoMP信息等。
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生成下行链路的数据信号(DL数据信号)。具体而言,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根据表示从其他站接收到的数据的基本数据信号来生成DL数据信号。
在本例中,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根据基本数据信号生成一个序列的调制符号。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将所生成的调制符号转换为根据通信状态(例如通信环境等)设定的数据流数量的序列的调制符号(暂定数据信号)(进行串行/并行转换)。另外,数据流数量也称为TransmissionLayer(传输层)数量或TransmissionRank(传输阶)。
进而,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通过对数据流数量的序列的调制符号执行预编码处理,生成与本站20所具有的天线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序列的调制符号(DL数据信号)。
另外,在本例中,针对使用基站20所具有的小区(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在CoMP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基站20决定通过CoMP通信来传送以该用户终端30为目的地的DL数据信号。另一方面,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在CoMP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基站20决定不通过CoMP通信来传送以该用户终端30为目的地的DL数据信号。
进而,在使用本小区作为协作小区的用户终端30从具有用作连接小区的小区的基站(连接基站)20接收到CoMP信息的情况下,基站20也决定通过CoMP通信来传送以该用户终端30为目的地的DL数据信号。即,该情况下,该连接基站20针对该用户终端30判定为CoMP条件成立,由此,由该连接基站20发送CoMP信息。
具体而言,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根据预编码矩阵和相位调整量生成DL数据信号。在本例中,DL数据信号是表示由调度部215输出的数据的信号。针对作为所生成的DL数据信号的目的地的用户终端30,由预编码选择部211选择预编码矩阵。相位调整量表示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的量。相位调整量包含在由作为所生成的DL数据信号的目的地的用户终端30发送、且由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进行解调后的UL控制信号中。
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在生成以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为目的地的DL数据信号的情况下,如数式1所示,通过进行伴随着相位调整的预编码处理,生成DL数据信号。由此,对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即,对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即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另外,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和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外部空间中进行合成后,由用户终端30进行接收。因此,可以说以基准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为基准对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以使得由用户终端30接收的合成后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更大。
【数学式1】
y=exp(jφ)W·x
这里,y是表示由与物理天线数对应的数量的调制符号构成的列矢量的DL数据信号。x是表示由根据通信状态设定的数据流数量的调制符号构成的列矢量的暂定数据信号。W是预编码矩阵。J是虚数。Φ是相位调整量。
这样,可以说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对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接收到的UL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相位调整量,以基准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为基准对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在生成以使用本小区作为协作小区的用户终端30为目的地的DL数据信号的情况下,通过进行不伴随相位调整的预编码处理,生成DL数据信号。即,该情况下,不对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
【数学式2】
y=W·x
物理信道复用部204对由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1生成的DL参照信号、由DL控制信号生成部202生成的DL控制信号、由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3生成的DL数据信号进行复用。物理信道复用部204输出复用后的信号(基带信号)。
IFFT部205通过对由物理信道复用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执行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将基带信号从频率区域转换为时间区域。
发送RF部206将由IFFT部205转换后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向发送天线部207输出转换后的无线信号。
发送天线部207经由天线向外部空间发送由发送RF部206输出的无线信号。
接收天线部208经由天线接收外部空间的无线信号,向接收RF部209输出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
接收RF部209将由接收天线部208输出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UL信道估计部210按照每个用户终端30,根据由接收RF部209输出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UL参照信号,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UL信道状态)。具体而言,UL信道估计部210通过估计用户终端30与基站20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通信路径或传播路)中的传递函数,来估计UL信道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中,通信系统1进行时分双工(TDD),以对下行链路(DL)的信号和上行链路(UL)的信号进行复用。因此,估计出基站2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DL和UL的信道的状态具有对称性。因此,通信系统1根据上述估计,使用UL信道状态以对DL的信号进行控制。
预编码选择部211按照每个用户终端30,根据预编码类型和由UL信道估计部210估计出的UL信道状态(UL信道估计值)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在本例中,预编码选择部211从预先存储的预编码矩阵的候选中,按照每个用户终端30,根据针对该用户终端30决定的预编码类型进行选择。
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由本站20的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决定预编码类型。并且,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协作小区的用户终端30,由具有该用户终端30用作连接小区的小区的基站(连接基站)20决定预编码类型。即,在连接基站20为其他站的情况下,从该其他站接收预编码类型。
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对UL控制信号进行解调。
协作TP决定部213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根据RSRP信息决定多个协作小区(协作TP(TransmissionPoint:传输点))。RSRP信息包含在由作为决定对象的用户终端30发送、且由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解调后的UL控制信号中。RSRP信息是将用于识别小区的小区标识符和该小区中的参照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对应起来的信息。
在本例中,协作TP决定部213决定RSRP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小区作为协作小区。另外,协作TP决定部213也可以构成为决定预先设定的协作小区数的小区作为协作小区。该情况下,优选协作TP决定部213优先决定RSRP较大的小区作为协作小区。
协作TP决定部213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生成表示所决定的协作小区的协作TP信息。在本例中,协作TP信息包含用于识别协作小区的小区标识符和用于在协作小区中确定基准协作小区的信息。
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根据RSRP信息和协作TP信息,从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基准协作小区。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仅选择预先设定的基准协作小区数(这里为一个)的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
即,在所决定的协作小区的数量多于基准协作小区数的情况下,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仅选择所决定的协作小区的一部分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另一方面,在所决定的协作小区的数量与基准协作小区数相等的情况下,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选择所决定的全部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
基准协作小区是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协作小区。连接小区相位是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
RSRP信息包含在由作为选择对象的用户终端30发送、且由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解调后的UL控制信号中。针对作为选择对象的用户终端30,由协作TP决定部213生成协作TP信息。
具体而言,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优先选择RSRP较大的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即,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选择RSRP最大的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
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根据RSRP信息和协作TP信息,决定针对由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各自的预编码类型。RSRP信息包含在由作为决定对象的用户终端30发送、且由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2解调后的UL控制信号中。针对作为决定对象的用户终端30,由协作TP决定部213生成协作TP信息。
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生成将用于识别小区的小区标识符和针对该小区决定的预编码类型对应起来的预编码类型信息。
预编码类型是用于选择预编码矩阵的方式。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是自适应方式(AdaptiveType)或非自适应方式(NonAdaptiveType)。
自适应方式是根据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方式。非自适应方式是不根据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方式。在本例中,非自适应方式是每当经过规定的变更周期而变更为预定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方的随机方式。另外,非自适应方式也可以是使用预定的一个预编码矩阵而不进行变更的方式。
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决定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连接小区和基准协作小区各自的预编码类型。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决定非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非基准协作小区的预编码类型。非基准协作小区是多个协作小区中的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协作小区。
调度部215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判定CoMP条件是否成立。调度部215针对CoMP条件成立的用户终端30,分别向DL控制信号生成部202输出CoMP信息,以使得CoMP信息被传递到该用户终端30。
CoMP信息包括由协作TP决定部213生成的协作TP信息和由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生成的预编码类型信息。进而,在本例中,CoMP信息包括表示执行CoMP通信的定时(数据发送定时)的数据发送定时信息和表示用于执行CoMP通信的无线资源的无线资源信息。
进而,调度部215针对CoMP条件成立的用户终端30,分别向具有该用户终端30用作协作小区的小区的基站(协作基站)20发送CoMP信息。
在本例中,CoMP信息包含的预编码类型信息是向具有基准协作小区的协作基站20指示在该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的一例。并且,CoMP信息包含的预编码类型信息是向具有非基准协作小区的协作基站20指示在该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非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的一例。
另外,在本例中,通过CoMP通信向用户终端30传送的数据与CoMP信息一起从连接基站20向协作基站20传送。另外,通过CoMP通信向用户终端30传送的数据也可以直接从交换站10向协作基站20传送。
调度部215针对使用本小区作为协作小区的用户终端30,分别从具有该用户终端30用作连接小区的小区的基站(连接基站)20接收CoMP信息。
如图5所示,用户终端30的功能具有UL参照信号生成部301、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物理信道复用部303、发送RF部304、发送天线部305、接收天线部306、接收RF部307。进而,用户终端30的功能具有FFT部308、DL数据信号解调部309、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0、DL信道估计部311、预编码选择部312、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RSRP计算部314。
在本例中,发送RF部304~接收RF部307由无线通信装置31和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2实现。并且,UL参照信号生成部301~物理信道复用部303和FFT部308~RSRP计算部314由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3实现。
另外,RSRP计算部314是通信状态取得单元的一例。并且,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是调整参数取得单元的一例。并且,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物理信道复用部303、发送RF部304和发送天线部305是发送单元的一例。
UL参照信号生成部301生成上行链路(上行)的参照信号。上行链路的参照信号还可以表记为UL参照信号。在本例中,UL参照信号是SoundingRS(SRS)。
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生成上行链路的控制信号(UL控制信号)。例如,UL控制信号所表示的控制信息包括RSRP信息、相位调整量、针对下行链路的发送的接收确认(ACK或NACK)、下行链路的接收品质和无线资源的分配请求等。ACK是Acknowledgement的缩写。NACK是NegativeACK的缩写。
物理信道复用部303对由UL参照信号生成部301生成的UL参照信号和由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生成的UL控制信号进行复用。物理信道复用部303输出复用后的信号(基带信号)。
发送RF部304将由物理信道复用部303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向发送天线部305输出转换后的无线信号。
发送天线部305经由天线向外部空间发送由发送RF部304输出的无线信号。
接收天线部306经由天线接收外部空间的无线信号,向接收RF部307输出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
接收RF部307将由接收天线部306输出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FFT部308通过对由接收RF部307转换后的基带信号执行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基带信号从时间区域转换为频率区域。
DL数据信号解调部309根据由FFT部308转换后的基带信号对DL数据信号进行解调。
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0根据由FFT部308转换后的基带信号对DL控制信号进行解调。
DL信道估计部311针对包含本终端30的位置的小区,分别根据由FFT部308转换后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DL参照信号,估计下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DL信道状态)。具体而言,DL信道估计部311按照每个小区来估计本终端(用户终端)30与基站20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信道中的传递函数,从而估计DL信道状态。
在由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0解调后的DL控制信号包含CoMP信息的情况下,预编码选择部312根据该CoMP信息选择预编码矩阵。具体而言,预编码选择部312针对由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分别根据与该小区对应的预编码类型和DL信道状态(DL信道估计值)来选择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类型由CoMP信息所具有的预编码类型信息表示。由DL信道估计部311估计DL信道状态。
预编码选择部312根据与预编码选择部211相同的算法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即,在预编码类型相同、且UL信道估计值和DL信道估计值一致的情况下,预编码选择部211和预编码选择部312选择相同的预编码矩阵。
在由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0解调后的DL控制信号包含CoMP信息的情况下,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根据该CoMP信息和由预编码选择部312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计算(取得)相位调整量。相位调整量是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的一例。在本例中,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根据数式3计算相位调整量。
【数学式3】
&phi; 0 = argmax &phi; 0 &lsqb; c a p a c i t y { H 0 &CenterDot; W 0 exp ( j&phi; 0 ) + H 1 &CenterDot; W 1 } &rsqb;
Φ0是相位调整量。Capacity是计算通信路径容量的函数。通信路径容量是在CoMP通信中每单位时间能够传送的信息的量的上限。H0是针对连接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W0是针对连接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H1是针对基准协作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W1是针对基准协作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
Φ0是相位调整量。Capacity是计算通信路径容量的函数。通信路径容量是在CoMP通信中每单位时间能够传送的信息的量的上限。H0是表示针对连接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的矩阵。W0是针对连接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H1是表示针对基准协作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的矩阵。W1是针对基准协作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
但是,针对基站20所具有的天线和用户终端30所具有的天线的任意组合,分别存在有信道(无线信道)。因此,例如,在基站20具有M个天线、且用户终端30具有N个天线的情况下,存在有M×N个无线信道。因此,H0和H1分别表现为M×N的矩阵。
即,可以说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根据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相位调整量。
进而,可以说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在仅通过连接小区和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取得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相位调整量。
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向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输出计算出的相位调整量。
RSRP计算部314针对包含本终端30的位置的小区,分别根据DL控制信号和DL信道状态计算(取得)RSRP。RSRP是表示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的一例。根据作为计算对象的小区中的无线信号,由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0对DL控制信号进行解调。根据作为计算对象的小区中的无线信号,由DL信道估计部311来估计DL信道状态。
RSRP计算部314针对包含本终端30的位置的小区,分别生成将用于识别该小区的小区标识符和针对该小区计算出的RSRP对应起来的RSRP信息。RSRP计算部314向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2输出所生成的RSRP信息。
另外,在本例中,通信系统1使用RSRP作为通信状态参数,但是,也可以使用SINR、路径损耗(PathLoss)、CQI、RSRQ或基站20所具有的天线的数量(天线数)等。SINR是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Power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的缩写。CQI是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缩写。RSRQ是ReferenceSignalReceivedQuality(参照信号接收质量)的缩写。通信系统1也可以使用RSRP、SINR、路径损耗、CQI、RSRQ和天线数的任意组合作为通信状态参数。
(动作)
接着,参照图6~图10对上述通信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这里,对针对一个用户终端#1的动作进行说明。但是,通信系统1针对其他用户终端30也同样进行动作。
在本例中,假设用户终端#1的位置分别包含在基站#1所具有的小区、基站#2所具有的小区和基站#3所具有的小区中、并且用户终端#1使用基站#1所具有的小区作为连接小区的情况。进而,假设CoMP条件成立的情况。
每当经过规定的DL参照信号发送周期时,各基站20发送DL参照信号。
同样,每当经过规定的UL参照信号发送周期时,各用户终端30发送UL参照信号。
进而,用户终端#1执行图7中流程图所示的相位调整量计算处理。具体而言,用户终端#1在开始执行相位调整量计算处理后,在包含本终端30-1的小区(各小区)中,分别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DL参照信号为止(图7的步骤S201)。
然后,用户终端#1在各小区中接收DL参照信号(图6的步骤S101~S103)。由此,用户终端#1判定为“是”,计算各小区中的RSRP(图6的步骤S104、图7的步骤S202)。接着,用户终端#1生成RSRP信息,向连接基站#1发送所生成的RSRP信息(图6的步骤S105、图7的步骤S203)。然后,用户终端#1进行待机直到从连接基站#1接收到CoMP信息为止(图7的步骤S204)。
另一方面,连接基站#1执行图8中流程图所示的连接小区CoMP通信处理。具体而言,连接基站#1在开始执行连接小区CoMP通信处理后,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RSRP信息为止(图8的步骤S301)。然后,连接基站#1接收到RSRP信息后,判定为“是”,决定协作小区。在本例中,假设分别决定基站#2所具有的小区和基站#3所具有的小区作为协作小区的情况。
进而,连接基站#1从所决定的协作小区中选择基准协作小区。在本例中,假设选择基站#2所具有的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而且,连接基站#1针对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分别决定预编码类型(图6的步骤S106、图8的步骤S302)。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连接基站#1决定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连接小区(本站20-1所具有的小区)和基准协作小区(基站#2所具有的小区)各自的预编码类型。进而,连接基站#1决定非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非基准协作小区(基站#3所具有的小区)的预编码类型。
然后,连接基站#1分别向用户终端#1和协作基站(基站#2和基站#3)发送包含分别表示协作小区、基准协作小区和预编码的信息的CoMP信息(图6的步骤S107、图8的步骤S303)。接着,连接基站#1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UL参照信号为止(图8的步骤S304)。
另一方面,用户终端#1接收到CoMP信息后,在图7的步骤S204中判定为“是”,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DL参照信号为止(图7的步骤S205)。
并且,协作基站#2执行图9中流程图所示的协作小区CoMP通信处理。具体而言,协作基站#2开始执行协作小区CoMP通信处理后,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CoMP信息为止(图9的步骤S401)。然后,协作基站#2从连接基站#1接收到CoMP信息后,判定为“是”,判定针对本小区决定的预编码类型是否是自适应方式(图9的步骤S402)。
根据上述假设,协作基站#2判定为“是”,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UL参照信号为止(图9的步骤S403)。
并且,协作基站#3也与协作基站#2同样,执行图9所示的协作小区CoMP通信处理。由于针对本小区决定的预编码类型是非自适应方式,所以,协作基站#3在图9的步骤S402中判定为“否”,进入图9的步骤S405。
然后,协作基站#3根据非自适应方式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图6的步骤S117、图9的步骤S405)。然后,协作基站#3判定CoMP信息中包含的数据发送定时信息所表示的定时(数据发送定时)是否到来(图9的步骤S406)。在数据发送定时未到来的情况下,协作基站#3返回步骤S402,反复执行步骤S402~S406的处理。
然后,用户终端#1再次在各小区中接收DL参照信号(图6的步骤S108~S110)。由此,用户终端#1在图7的步骤S205中判定为“是”,估计各小区中的DL信道状态(图7的步骤S206)。
接着,用户终端#1针对各小区,根据DL信道状态和CoMP信息中包含的预编码类型信息所表示的预编码类型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图6的步骤S111、图7的步骤S207)。
然后,用户终端#1根据针对连接小区的预编码矩阵和DL信道状态以及针对基准协作小区的预编码矩阵和DL信道状态,计算相位调整量(图6的步骤S112、图7的步骤S208)。接着,用户终端#1向连接基站#1发送计算出的相位调整量(图6的步骤S113、图7的步骤S209)。
然后,用户终端#1反复执行图7的步骤S205~S210的处理,直到基于CoMP通信的数据信号的接收完成为止。然后,用户终端#1在基于CoMP通信的数据信号的接收完成后,在图7的步骤S210中判定为“是”,结束相位调整量计算处理。
另一方面,连接基站#1执行图10中流程图所示的相位调整量更新处理。具体而言,连接基站#1开始执行相位调整量更新处理后,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相位调整量为止(图10的步骤S501)。然后,连接基站#1从用户终端#1接收到相位调整量后,判定为“是”,将所存储的相位调整量更新为接收到的相位调整量(即最新的相位调整量)(图10的步骤S502)。然后,连接基站#1返回步骤S501,反复执行步骤S501~S502的处理。
然后,当用户终端#1发送UL参照信号(图6的步骤S114)后,连接基站#1和协作基站#2分别从用户终端#1接收UL参照信号。
由此,连接基站#1在图8的步骤S304中判定为“是”,估计连接小区中的UL信道状态(图8的步骤S305)。
然后,连接基站#1根据估计出的UL信道状态和针对本小区决定的预编码类型(即自适应方式)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图6的步骤S115、图8的步骤S306)。接着,连接基站#1判定数据发送定时是否到来(图8的步骤S307)。在数据发送定时未到来的情况下,连接基站#1返回步骤S304,反复执行步骤S304~S307的处理。
另一方面,协作基站#2在图9的步骤S403中判定为“是”,估计基准协作小区中的UL信道状态(图9的步骤S404)。然后,协作基站#2根据估计出的UL信道状态和针对本小区决定的预编码类型(即自适应方式)来选择预编码矩阵(图6的步骤S116、图9的步骤S405)。
接着,协作基站#2判定数据发送定时是否到来(图9的步骤S406)。在数据发送定时未到来的情况下,协作基站#2返回步骤S402,反复执行步骤S402~S406的处理。
然后,当数据发送定时到来后,连接基站#1在图8的步骤S307中判定为“是”。然后,连接基站#1向用户终端#1发送通过进行伴随着基于所存储的最新的相位调整量的相位调整的预编码处理而生成的DL数据信号(图6的步骤S118、图8的步骤S308)。然后,连接基站#1结束图8的连接小区CoMP通信处理。
并且,当数据发送定时到来后,协作基站#2在图9的步骤S406中判定为“是”。然后,协作基站#2向用户终端#1发送通过进行不伴随相位调整的预编码处理而生成的DL数据信号(图6的步骤S119、图9的步骤S407)。
同样,当数据发送定时到来后,协作基站#3在图9的步骤S406中判定为“是”。然后,协作基站#3向用户终端#1发送通过进行不伴随相位调整的预编码处理而生成的DL数据信号(图6的步骤S120、图9的步骤S407)。
由此,用户终端#1接收基站#1、基站#2和基站#3通过CoMP通信而发送的DL数据信号。
另外,优选通信系统1构成为,在CoMP条件成立的期间内,反复执行基于CoMP通信的DL数据信号的发送。
并且,这里,关于通信系统1的动作,将多个基站20分别各具有一个小区(连接小区或协作小区)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另外,在一个基站20具有连接小区和协作小区的情况下以及一个基站20具有2个以上的协作小区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进行说明。
并且,将在从DL参照信号的发送到相位调整量的发送为止的第1处理(图6的步骤S108~S113)后执行从UL参照信号的发送到预编码矩阵的选择为止的第2处理(图6的步骤S114~S117)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另外,在第2处理后执行第1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进行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从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进而,用户终端30根据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在本例中为相位调整量)。而且,用户终端30向连接基站20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控制信息。进而,连接基站20接收控制信息,对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调整参数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由此,在连接基站20与其他基站20之间,不用收发用于对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信息,就能够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由此,即使在各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进而,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在多个小区中,分别向用户终端30传送执行了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的无线信号。而且,通信系统1在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自适应方式,并且在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非自适应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用户终端30在基准协作小区和连接小区中分别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因此,在基准协作小区中,在根据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调整连接小区相位。其结果,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中,非自适应方式是每当经过规定的变更周期时变更为预定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方的方式。
例如,在非基准协作小区中,在根据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在通信状态几乎没有变化的期间内,预编码矩阵维持特定矩阵。这里,非基准协作小区是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协作小区。在该期间内,由于非基准协作小区相位与连接小区相位之差,在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过度降低的情况下,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接收品质过低的状态。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维持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过低的状态。
进而,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针对多个小区,分别取得表示该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在本例中为RSRP)。而且,通信系统1根据针对多个小区分别取得的通信状态参数来选择基准协作小区。
但是,越是通信状态良好的协作小区,该协作小区中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协作小区相位)与连接小区相位之差对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造成的影响越大。因此,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通信系统1,通过选择通信状态相对良好的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使用RSRP作为通信状态参数,并且,优先选择该RSRP较大的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
但是,越是RSRP较大的协作小区,协作小区相位与连接小区相位之差对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造成的影响越大。因此,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通信系统1,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进而,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仅选择一个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而且,通信系统1取得在仅通过连接小区和基准协作小区进行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调整参数。
由此,能够增大实际的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中,也可以根据通信状态参数和协作小区的数量中的至少一方对基准协作小区数进行变更。该情况下,优选设定为协作小区的数量越多、则基准协作小区数越多。并且,优选设定为作为通信状态参数的RSRP越大、则基准协作小区数越多。
非基准协作小区相位与连接小区相位之差对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造成的影响和小区中的通信状态或协作小区的数量具有比较强的相关。因此,通过这样构成通信系统1,能够适当调整基准协作小区数。其结果,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也可以构成为,在连接基站20具有非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除了连接小区相位以外,还对协作小区相位进行调整。协作小区相位是连接基站20所具有的非基准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
由此,在连接基站20与其他基站20之间,不用收发用于对无线信号的复平面中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信息,就能够对非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协作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由此,能够避免用户终端30中的接收品质降低。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构成为,按照每个用户终端30,独立地执行用于进行CoMP通信的处理。但是,通信系统1也可以构成为,按照每个作为分配给用户终端30的无线资源的单位的资源块(RB;ResourceBlock),独立地执行用于进行CoMP通信的处理。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中,基站2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RRH(RemoteRadioHead:射频拉远头),通过RRH形成小区。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中,构成为用户终端30和连接基站20双方选择预编码矩阵。但是,在通信系统1中,也可以仅用户终端30和连接基站20中的一方选择预编码矩阵,这一方向用户终端30和连接基站20中的另一方通知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该情况下,优选这一方向另一方发送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例如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多个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下面,以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标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的部分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
如图11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30而具有用户终端30A。用户终端30A的功能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30的功能中的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置换为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A而得到的功能。
并且,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预先设定被选择为基准协作小区的协作小区的数量即基准协作小区数为2以上的值N。
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A与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计算相位调整量的数式,除此之外,具有与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相同的功能。具体而言,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A代替数式3而根据数式4来计算相位调整量Φ0
【数学式4】
&phi; 0 = argmax &phi; 0 &lsqb; c a p a c i t y { H 0 &CenterDot; W 0 exp ( j&phi; 0 ) + &Sigma; i = 1 N H i &CenterDot; W i } &rsqb;
Hi是表示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的矩阵。Wi是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这里,i是1~N的整数。N是基准协作小区数。
即,可以说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A取得在仅通过连接小区和多个基准协作小区进行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相位调整量。
通过这样构成的通信系统1,也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构成为决定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基准协作小区各自的预编码类型。但是,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也可以决定自适应方式作为针对一个基准协作小区的预编码类型,并且决定随机方式作为针对其他基准协作小区各自的预编码类型。
该情况下,优选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A代替数式4而使用与决定随机方式作为预编码类型的基准协作小区对应的、将数式4的右边的项Hi·Wi置换为数式5所示的项而得到的数式。
【数学式5】
1 M &Sigma; k = 1 M H i &CenterDot; W i , k
这里,Wi,k是随机方式中选择出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的第k个预编码矩阵。M是随机方式中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即,数式5所示的项相当于使用随机方式的基准协作小区中的DL信道状态与预编码矩阵之积的时间平均值。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多个协作小区作为基准协作小区。下面,以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标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的部分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
如图12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30而具有用户终端30B。用户终端30B的功能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30的功能中的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置换为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B而得到的功能。
并且,在本例中,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4预先设定被选择为基准协作小区的协作小区的数量即基准协作小区数为2以上的值N。
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B与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计算相位调整量的数式,除此之外,具有与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相同的功能。具体而言,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B代替数式3而根据数式6和数式7来计算相位调整量Φ0
【数学式6】
&phi; 0 = - &Sigma; i = 1 N w i &phi; i &Sigma; i = 1 N w i
【数学式7】
&phi; i = argmax &phi; i &lsqb; c a p a c i t y { H 0 &CenterDot; W 0 + H i &CenterDot; W i exp ( j&phi; i ) } &rsqb;
Φi是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的暂定相位调整量。暂定相位调整量Φi是在仅通过连接小区和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进行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暂定调整参数的一例。wi是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的加权系数。这里,i是1~N的整数。N是基准协作小区数。Hi是表示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估计出的DL信道状态的矩阵。Wi是针对第i个基准协作小区选择出的预编码矩阵。
在本例中,加权系数wi被设定为相同值。即,数式6表示单纯平均(算术平均)。另外,加权系数wi也可以设定为相互不同的值。该情况下,数式6表示加权平均。进而,该情况下,优选根据基准协作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参数来设定加权系数wi。例如,加权系数wi被设定为RSRP越大则越大的值。
这样,可以说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B针对多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暂定相位调整量Φi。进而,可以说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3B根据针对多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的暂定相位调整量Φi取得相位调整量Φ0
通过这样构成的通信系统1,也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30B构成为向连接基站20发送相位调整量Φ0。但是,用户终端30B也可以构成为向连接基站20发送暂定相位调整量Φi。该情况下,连接基站20构成为根据接收到的暂定相位调整量Φi和数式6取得相位调整量Φ0。即,该情况下,可以说暂定相位调整量Φi是调整参数的一例。
以上,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申请发明,但是,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申请发明的范围内对本申请发明的结构和详细内容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装置(交换站、基站或用户终端)的各功能由电路等硬件实现。但是,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具有处理装置和存储程序(软件)的存储装置的计算机,并且,通过由处理装置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各功能。该情况下,程序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例如,记录介质是软盘、光盘、光磁盘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具有移动性的介质。
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可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任意组合。
标号说明
1:通信系统;10:交换站;20:基站;21:无线通信装置;22:有线通信装置;23:无线信号处理装置;24:数字信号处理装置;201:DL参照信号生成部;202:DL控制信号生成部;203:DL数据信号生成部;204:物理信道复用部;205:IFFT部;206:发送RF部;207:发送天线部;208:接收天线部;209:接收RF部;210:UL信道估计部;211:预编码选择部;212:UL控制信号解调部;213:协作TP决定部;214:预编码类型决定部;215:调度部;30、30A、30B:用户终端;31:无线通信装置;32:无线信号处理装置;33:数字信号处理装置;34:输入装置;35:输出装置;301:UL参照信号生成部;302:UL控制信号生成部;303:物理信道复用部;304:发送RF部;305:发送天线部;306:接收天线部;307:接收RF部;308:FFT部;309:DL数据信号解调部;310:DL控制信号解调部;311:DL信道估计部;312:预编码选择部;313、313A、313B:相位调整量计算部;314:RSRP计算部;NW:通信网。

Claims (38)

1.一种通信系统,其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具有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调整参数取得单元,其根据所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所述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以及
发送单元,其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具有所述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述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连接基站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接收所述控制信息,对所述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所述调整参数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构成为:在所述多个小区中,分别向所述用户终端传送执行了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后的所述无线信号,并且,
构成为:在所述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自适应方式,并且,在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的所述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不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非自适应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非自适应方式是每当经过规定的变更周期时变更为预定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的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具有通信状态取得单元,该通信状态取得单元针对所述多个小区中的各个小区分别取得表示该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根据针对所述多个小区分别取得的通信状态参数选择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使用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参照信号接收功率)作为所述通信状态参数,并且,越是该RSRP大的协作小区越优先选择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选择所述RSRP最大的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根据表示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和所述协作小区的数量中的至少一方,对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选择的协作小区的数量进行变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选择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针对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暂定调整参数,并且,根据针对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的暂定调整参数取得所述调整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选择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针对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选择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仅选择一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所述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基站具有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的所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非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除了所述连接小区相位以外,还对协作小区相位进行调整,所述协作小区相位是该非基准协作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调整参数表示相位的量,
所述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调整参数所表示的相位的量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所述连接基站以外的协作基站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协作小区。
15.一种应用于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该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
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所述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
所述用户终端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具有所述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述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连接基站接收所述控制信息,对所述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所述调整参数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个小区中,分别向所述用户终端传送执行了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后的所述无线信号,并且,
在所述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自适应方式,并且,在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不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非自适应方式,所述非基准协作小区是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的所述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协作小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非自适应方式是每当经过规定的变更周期时变更为预定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的方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针对所述多个小区中的各个小区分别取得表示该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
在所述选择中,根据针对所述多个小区分别取得的通信状态参数选择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19.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该通信系统具有该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调整参数取得单元,其根据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而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该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该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以及
发送单元,其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具有所述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述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终端,其中,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针对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暂定调整参数,并且,根据针对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的暂定调整参数取得所述调整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终端,其中,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针对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终端,其中,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终端,其中,
所述调整参数取得单元构成为在仅选择一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4.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的控制方法,该通信系统具有该用户终端和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
根据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而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该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取得用于对该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向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具有所述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发送包含所述取得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针对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暂定调整参数,并且,根据针对所述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的暂定调整参数取得所述调整参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针对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中的各个基准协作小区,分别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的情况下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选择了多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选择出的多个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仅选择一个协作小区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情况下,取得在仅通过所述连接小区和该基准协作小区进行了CoMP通信时使该CoMP通信中的通信路径容量最大的所述调整参数。
29.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多个基站中的具有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该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该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该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所述连接基站具有:
选择单元,其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以及
控制单元,其从所述用户终端接收包含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对所述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该调整参数对该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其中,所述调整参数是由该用户终端根据所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所述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而取得的。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连接基站,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构成为:在所述多个小区中,分别向所述用户终端传送执行了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后的所述无线信号,
所述连接基站具有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向具有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基站发送指示在该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并且,向具有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的该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非基准协作小区的基站发送指示在该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不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非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连接基站,其中,
所述连接基站具有通信状态取得单元,该通信状态取得单元针对所述多个小区中的各个小区分别取得表示该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根据针对所述多个小区分别取得的通信状态参数选择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连接基站,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使用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参照信号接收功率)作为所述通信状态参数,并且,越是该RSRP大的协作小区越优先选择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33.根据权利要求29~3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基站,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构成为根据表示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和所述协作小区的数量中的至少一方,对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选择的协作小区的数量进行变更。
34.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多个基站中的具有连接小区的连接基站的控制方法,该通信系统具有用户终端和该多个基站,并且,进行利用包含该连接小区和该连接小区以外的多个协作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向该用户终端传送表示相同数据的无线信号的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协作多点)通信,所述连接小区是被提供用于收发对该用户终端与该基站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的小区,其中,
从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选择作为用于对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基准的基准协作小区,所述连接小区相位是所述连接小区中发送的无线信号在复平面中的相位,
从所述用户终端接收包含用于对所述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的调整参数的所述控制信息,对所述CoMP通信的执行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该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该调整参数对该连接小区相位进行调整,其中,所述调整参数是由该用户终端根据所述选择出的基准协作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和所述连接小区中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而取得的。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构成为:在所述多个小区中,分别向所述用户终端传送执行了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后的所述无线信号,
在所述控制方法中,向具有所述基准协作小区的基站发送指示在该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并且,向具有所述多个协作小区中的该基准协作小区以外的非基准协作小区的基站发送指示在该非基准协作小区中使用不根据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对预编码矩阵进行变更的非自适应方式的方式指示。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针对所述多个小区中的各个小区分别取得表示该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
在所述选择中,根据针对所述多个小区分别取得的通信状态参数选择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选择中,使用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参照信号接收功率)作为所述通信状态参数,并且,越是该RSRP大的协作小区越优先选择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
38.根据权利要求34~3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选择中,根据表示所述小区中的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参数和所述协作小区的数量中的至少一方,对作为所述基准协作小区选择的协作小区的数量进行变更。
CN201380075859.2A 2013-04-23 2013-04-23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22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1861 WO2014174584A1 (ja) 2013-04-23 2013-04-23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制御方法、及び、接続基地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2878A true CN105122878A (zh) 2015-12-02
CN105122878B CN105122878B (zh) 2019-02-05

Family

ID=51791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85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22878B (zh) 2013-04-23 2013-04-23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43839A1 (zh)
EP (1) EP2991399B1 (zh)
JP (1) JP6194952B2 (zh)
KR (1) KR20150134401A (zh)
CN (1) CN105122878B (zh)
WO (1) WO20141745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398A (zh) * 2016-02-23 2018-12-21 软银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基站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10800350A (zh) * 2017-06-29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1930B2 (ja) * 2016-03-18 2021-01-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US10470242B2 (en) 2016-11-18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 compensation reference signal in NR-SS CoMP
JP2022136480A (ja) * 2021-03-08 2022-09-21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協調無線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22146447A (ja) * 2021-03-22 2022-10-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0628A (zh) * 2010-02-12 2010-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20120021738A1 (en) * 2009-03-04 2012-01-26 Koo Ja Ho Method for Setting Control Multi Poi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2342032A (zh) * 2009-03-04 2012-02-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comp操作和发送反馈信息的方法
US20120275507A1 (en) * 2011-04-27 2012-11-01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ng For Propagation Delays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361B (zh) 2009-03-18 2012-11-0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控制传输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JP2011004161A (ja) * 2009-06-18 2011-01-06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699589B2 (en) * 2009-07-06 2014-04-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cell joint codebook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KR101559800B1 (ko) * 2009-10-25 2015-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CoMP 동작을 수행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DE202010008001U1 (de) * 2010-07-07 2010-09-02 Newfrey Llc, Newark Clip zur Befestigung einer Leiste oder Rippe
JP5737007B2 (ja) * 2010-07-21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負荷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負荷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20027550A1 (en) * 2010-07-29 2012-02-02 John Bellacicco Automated installation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deployment of photovoltaic solar panels
EP3629491A1 (en) * 2011-01-07 2020-04-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f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JP5421299B2 (ja) * 2011-01-07 2014-02-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2097469A1 (en) * 2011-01-18 2012-07-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ult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with cell-specific adaptive granularity
JP5796832B2 (ja) 2011-01-31 2015-10-21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361933B2 (ja) * 2011-04-15 2013-12-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30083681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s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Transmission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21738A1 (en) * 2009-03-04 2012-01-26 Koo Ja Ho Method for Setting Control Multi Poi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2342032A (zh) * 2009-03-04 2012-02-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comp操作和发送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1800628A (zh) * 2010-02-12 2010-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20120275507A1 (en) * 2011-04-27 2012-11-01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ng For Propagation Delays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Aspects of Joint Processing in Downlink 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5BIS R1-090193》 *
MEDIATEK INC: "Phase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9 R1-094771》 *
SAMSUNG: "Discussion on CoMP with Implicit CQI Feedbac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8BIS R1-094093》 *
TEXAS INSTRUMENTS: "CoMP JT evaluation for Phase II Heterogeneous Deployment",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6 R1-112155》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398A (zh) * 2016-02-23 2018-12-21 软银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基站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9076398B (zh) * 2016-02-23 2023-05-16 软银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基站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10800350A (zh) * 2017-06-29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4952B2 (ja) 2017-09-13
JPWO2014174584A1 (ja) 2017-02-23
EP2991399B1 (en) 2017-08-30
CN105122878B (zh) 2019-02-05
WO2014174584A1 (ja) 2014-10-30
EP2991399A1 (en) 2016-03-02
KR20150134401A (ko) 2015-12-01
EP2991399A4 (en) 2016-11-23
US20160043839A1 (en) 2016-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8712B (zh) 用于多用户全双工传输的干扰避免、信道探测和其它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CN104285465B (zh) 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用户设备及其中的方法
JP5995030B2 (ja) ジョイントチャネル補正方法、ジョイントチャネル補正ユニット及び基地局
US898915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scheme
Kela et al. Borderless mobility in 5G outdoor ultra-dense networks
CN109392144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3299668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997313A (zh) 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方法
JP2019506084A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5122878A (zh)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用户终端、控制方法和连接基站
CN103477568A (zh) Mimo系统中的二维ue配对
CN103326761B (zh) 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14007756A (ja) モバイル通信における基地局動的クラスタリングの設備と方法
CN108512786A (zh)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协作通信的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JP2014515583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マス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レーブ・ユニットでアップリンク無線周波数信号を受信する方法
CN105392200A (zh) 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
Je et al. Long-term channel information-based CoMP beamforming in LTE-advanced systems
KR20210087089A (ko) 넌-코히어런트 협력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KR20120121299A (ko) 기지국의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정보 제공 방법 및 단말의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그 기지국, 그 단말
TWI554065B (zh)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Device and Method in Multi - point Collaboration
CN110011706A (zh) 一种优化协作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41307B (zh) 用于共享干扰信息的控制实体、接入节点和方法
Boviz et al. Multi-cell coordination in cloud ran: Architecture and optimization
JP617998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共同受信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Li et al. Cooperative uplink link adaptation in 3GPP LTE heterogeneou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