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2498A -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2498A
CN105122498A CN201380069493.8A CN201380069493A CN105122498A CN 105122498 A CN105122498 A CN 105122498A CN 201380069493 A CN201380069493 A CN 201380069493A CN 105122498 A CN105122498 A CN 105122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battery block
holding frame
frame part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94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2498B (zh
Inventor
相羽恒美
岩田弘志
星浩
吉川生
山地那由他
小船隆
芳贺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2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2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4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缓和因热膨胀、收缩和尺寸误差而作用于连接部分的应力的电池块。本发明的电池块(40)包括:沿保持壳体(111)的侧面(114)排列的、将对应的单体电池(101)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191);与保持壳体(111)的侧面(114)相对地配置的、检测单体电池(101)的电压的电压检测板(201、202);和设置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分别与多个导电部件(192)电连接的多个电压检测端子(204)。各电压检测端子(204)沿排列方向配置有固定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固定部(221)和与导电部件(192)连接的连接部(231),在固定部(221)和连接部(231)之间设置有至少能够在排列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弯曲部(241)。

Description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多个单体电池的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收纳多个单体电池的电池壳体中安装电压检测电路板,对各单体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电池组的结构,该电池组包括:将多个电池(2)收纳于电池壳体(3)的电池芯(1);和通过导线与该电池芯(1)的电池(2)连接并且固定于电池芯(1)的固定位置的电路板(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4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单体电池、电池壳体、电路板等的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因此在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下对单体电池和电路板之间的连接部分施加有负荷,存在产生剥离或龟裂从而引起连接不良的可能性。此外,因各部件的尺寸误差而对连接部分施加有负荷,存在产生剥离或龟裂从而引起接触不良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和因热膨胀、收缩或者尺寸误差而作用于连接部分的应力的电池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保持多个单体电池的保持壳体;沿着该保持壳体的侧面排列的、将对应的单体电池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与上述保持壳体的侧面相对地配置的、检测上述单体电池的电压的电压检测板;和设置于该电压检测板的、分别与上述多个导电部件电连接的多个电压检测端子,该各电压检测端子沿着排列方向配置有固定于上述电压检测板的固定部和与上述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在上述固定部与上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至少能够在排列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缓和因热膨胀、收缩或者尺寸误差而作用于连接部分的应力,因此例如能够使来自将单体电池彼此连接的导电部件的电压的检测状态稳定。此外,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和效果根据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块的二次电池组件的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结构,(a)是从左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收纳在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中的电池块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4(a)是收纳在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中的电池块的立体图,(b)是表示其面结构和制冷剂流通口的示意图。
图5是收纳在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中的其他的电池块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电池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4的电池块的分解截面图。
图8是表示将图4的电池块的导电部件分解、组装电压检测板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4的电池块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图4的电池块的保持部的详细情况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1是图9的保持部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12表示图4的电池块的紧固部件(固定部件)和定位部件,(a)是紧固(固定)状态的截面图,(b)是紧固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a)是表示将图4、图5的电池块收纳于下壳体的动作状态的示意图,(b)是收纳后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4是安装有电压检测板的电池块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电压检测板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6是电压检测端子的立体图。
图17是电压检测端子的横宽方向向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电压检测端子与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的连接方法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锂离子电池装置(二次电池组件、蓄电装置);2…组件外壳(外壳);11…下壳体;12…上盖;3…单体电池;4…控制单元;40…电池块;40A…正极端子(外部引出端子);40B…负极端子(外部引出端子);40C…负极端子(外部引出端子);101…单体电池;102…伪电池;105…粘接层;111…保持壳体;121…下保持框部件(下层保持部件);126,146…按压部;131…中保持框部件(中间保持部件);138、139…突起部;141…上保持框部件(上层保持部件);150、160…紧固部件;170…定位部件;171…凸部(定位凸部);172…凹部(定位凹部);180…固定部件;184…双头螺栓;191…导电部件;201、202…电压检测板;203…开口部;204…电压检测端子;221…固定部;231…连接部;241…弯曲部;251…支承臂部;252…切断成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使用本发明涉及的电池块的二次电池组件的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二次电池组件的一个例子的锂离子电池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电池装置应用于电动车辆、例如电动汽车的电动机驱动系统中的车载电源装置。该电动汽车的概念中包含具备内燃机即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以电动机作为车辆唯一的驱动源的纯电动汽车等。
首先,使用图1~图3,对锂离子电池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锂离子电池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从左前方观察到的状态,(b)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到的状态,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电池块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锂离子电池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无关,设冷却空气的上游侧为前侧、冷却空气的下游侧为后侧进行说明。
锂离子蓄电池装置1具有在组件外壳2内收纳单体电池3和控制单元4这两个部件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组件外壳2具有呈平面状地扩展的横长矩形的箱形形状,包括上方开口具有收纳空间的下壳体11和将下壳体11的上部开口封闭的上盖12。下壳体11为具有规定深度的浅盘形状,上盖12具有将下壳体11的上部封闭的平板形状。上盖12和下壳体11通过对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下壳体11具有在组件外壳2的前后方向上离开对置的外壳前壁部21和外壳后壁部31。在外壳前壁部21和外壳后壁部31设置有用于使作为制冷剂的冷却空气在电池块40内流通的吸气口22和排气口32。在图示的例子中,吸气口22和排气口32与所收纳的3个电池块对应地各形成有3个。
在组件外壳2内,在组件外壳2的横向一侧形成有收纳单体电池3的单体电池收纳区域2A,在横向另一侧形成有收纳控制单元4的控制单元收纳区域2B。
单体电池3具有第一电池块41、第二电池块42、第三电池块43这3个电池块40。各电池块41~43具有长轴的块形状,以长度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相互相邻地并排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壳体11内以在组件外壳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收纳、向着远离控制单元收纳区域2B的方向依序排列配置第一电池块41、第二电池块42、第三电池块43。
如图3的示意图所示,在各电池块41~43中在长度方向两侧分开的部位设置有正极端子41A~43A和负极端子41B~43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块41和第二电池块42以如下方式并排配置:第一电池块41的正极端子41A侧的端部与第二电池块42的负极端子42B侧的端部相对,并且第一电池块41的负极端子41B侧的端部与第二电池块42的正极端子42A侧的端部相对。
而且,第二电池块42和第三电池块43以如下方式并排配置:第二电池块42的负极端子42B侧的端部与第三电池块43的正极端子43A侧的端部相对,并且第二电池块42的正极端子42A侧的端部与第三电池块43的负极端子43B侧的端部相对。
而且,在第一电池块41的负极端子41B和第二电池块42的正极端子42A之间、以及第二电池块42的负极端子42B和第三电池块43的正极端子43A之间通过未图示的汇流条电连接。第二电池块42和第三电池块43之间能够通过SD(紧急断电开关)开关53将两者间电连接或者切断。SD开关53是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装置1的维修、检查时的安全性而设置的安全装置,由将开关和保险丝电串联连接的电路构成,在维修、检查时由维修人员操作。
第一电池块41的正极端子41A至第三电池块43的负极端子43B的6个外部端子,经由在组件外壳2的上部横向延伸的2个线束导向件54A、54B(详细情况后述),将各电池块串联地连接,并且与控制单元4的未图示的外部端子连接。电池块40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侧面配置的2个电压检测板201、202和温度检测传感器45,分别通过在线束导向件54A、54B内进行了配线的未图示的电压检测线和传感器线与控制单元4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如图4所示,电池块40具有在保持壳体111内保持多个单体电池101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2层排列有单体电池101。如图4所示,保持壳体111具有长轴的六面体形状,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地相对并以大致固定宽度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112和下表面部113;在宽度方向(较短方向)上分开地相对并且遍及(横跨)上表面部112和下表面部113的各长边部间的一对纵壁面部114、114;和在长度方向上分离地相对并且遍及上表面部112、下表面部113、一对纵壁面部114、114的各短边部间的一对端面部115、115。
在保持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用于使制冷剂在电池块40内流通的制冷剂流通口。作为制冷剂流通口,例如在保持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面部115、115设置有开口部116、118,构成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入到保持壳体111内的制冷剂导入口和用于将穿过保持壳体111内的冷却空气导出到保持壳体111外的制冷剂导出口。而且,在保持壳体111的内部形成冷却通路,以能够使冷却空气从制冷剂导入口流入到保持壳体111内,在保持壳体111内遍及长度方向地流通,并且从制冷剂导出口流出。
电池块40在被收纳在组件外壳2内的状态下,保持壳体111的前端面部115与外壳前壁部21相对地配置,端面部115的开口部116和118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制冷剂导入口与外壳前壁部21的吸气口22相对。而且,保持壳体111的后端面部115与外壳后壁部31相对地配置,后端面部115的开口部116和118中任意的另一个作为制冷剂导出口与外壳后壁部31的排气口32相对。
在组件外壳2内,外壳前壁部21与壳体前端面部115抵接,外壳后壁部31与壳体后端面部115抵接,壳体前端面部115的制冷剂导入口和外壳前壁部21的吸气口22成为连通状态,并且壳体后端面部115的制冷剂导出口和外壳后壁部31的排气口32成为直接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外壳前壁部21与壳体前端面部115之间、以及外壳后壁部31与壳体后端面部115之间紧贴,能够防止组件外壳2内的气体漏入。并且,也可以在外壳前壁部21与壳体前端面部115之间、以及外壳后壁部31与壳体后端面部115之间设置密封件。
因此,穿过组件外壳2的吸气口22而被导入的空气等制冷剂,穿过电池块40的制冷剂导入口被导入到块内,并且穿过制冷剂导出口从组件外壳2的排气口32排出,能够将排列配置在电池块40的内部的多个单体电池101冷却。
而且,将在壳体前端面部115与外壳前壁部21的吸气口22之间的上部形成的空间区域和在壳体后端面部115与外壳后壁部31的排气口32之间的上部形成的空间区域用作配线通路,在这些空间区域内配置线束导向件54A、54B,用于使连接第一~第三电池块41~43与控制单元4之间的配线穿过。作为在线束导向件54A、54B中穿过的配线,包括连接第三电池块43的负极端子43B与控制单元4之间的线束、将各电池块41~43的电压的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4的电压检测线、将温度检测传感器45的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4的传感器线等。
<电池块>
接着,使用图4至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块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表示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中收纳的电池块的立体图、以及其面结构和制冷剂流通口,图5是图1的二次电池组件中收纳的其他电池块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电池块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4的电池块的分解截面图,图8是表示将图4的电池块的导电部件分解而组装电压检测板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电池块40中的、第一电池块41和第三电池块43以正极端子41A、43A和负极端子41B、43B的位置彼此相同的方式并排地配置在组件外壳2内。另一方面,第二电池块42配置在第一电池块41和第三电池块43之间,正极端子42A和负极端子42C的位置以与第一电池块41及第三电池块43相反的朝向配置。
第一~第三电池块41~43基本上3个的外观形状都为相同结构,但是第一电池块41和第三电池块43为具有14个单体电池101的结构,第二电池块42为具有12个单体电池101和2个伪电池(dummycell)102的结构。
第一电池块41和第三电池块43排列配置有14个单体电池101,利用导电部件191将相邻的单体电池101的正极和负极斜向连接,外部引出端子分别与最初的单体电池101和最后的单体电池101连接,与正极端子40A(41A、43A)和负极端子40B(41B、43B)连接。
第二电池块42具有14个空间,因此将2个伪电池102配置在端部来填充空间。在第二电池块42中,对于12个单体电池101,利用导电部件191将彼此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但是在与伪电池102相邻的最后的单体电池101中,如图5所示,连接有将伪电池102旁通(by-pass,绕过)的形状的外部引出端子42C。外部引出端子42C从下层的单体电池101的电极向斜上方的伪电池102引出,在第二电池块42的高度方向中央位置弯折而向第二电池块42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在第二电池块42的端部与负极端子42B连接。因此,即使在具有伪电池102的第二电池块42中,也与第一、第三电池块41、43同样,能够在第二电池块42的端部位置配置外部端子,能够利用相同的步骤进行多个电池块40的收纳、组装。此外,负极端子42B也可以为正极侧的端子。
电池块40在保持壳体111内保持多个单体电池101,具有通过由导电部件将各单体电池101电串联地连接从而形成电池组的结构。单体电池101能够使用锂离子单体电池。
单体电池101为圆柱形状的构造体,构成为在被注入了电解液的电池容器的内部收纳电池元件和安全阀等结构部件。正极侧的安全阀是在因过充电等异常而导致电池容器的内部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裂的开裂阀。安全阀作为通过开裂将电池盖与电池元件的正极侧的电连接切断的保险丝机构发挥作用,并且作为将在电池容器的内部产生的气体、即含有电解液的雾状的碳酸类气体(喷出物)喷出至电池容器的外部的减压机构发挥作用。
在电池容器的负极侧也设置有开裂槽,在因过充电等异常而导致电池容器内部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裂。由此,能够使在电池容器的内部产生的气体也从负极端子侧喷出。锂离子单体电池101的额定输出电压为3.0~4.2伏、平均额定输出电压为3.6伏。
保持壳体111具有如下结构:使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为保持壳体111的宽度方向(较短方向)并且沿着一对端面部115、115间延伸地将单体电池101横倒地并排配置多个而形成单体电池排列体103,并将该单体电池排列体103以层叠配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以彼此在列方向上偏离的状态被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保持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半个(一半)的量的状态被保持。即,将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的排列间距(pitch)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的排列间距设定为相同,上下排列体彼此错开一半间距地排列。这样,将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以在列方向上偏离的状态保持,由此能够使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彼此接近,能够缩短与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降低作为电池组整体的高度方向,能够降低电池块40的高度。
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以如下方式被保持:以各单体电池101的正极和负极的朝向为相反方向的方式排列配置,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的各单体电池101的正极位于保持壳体111的宽度方向(较短方向)一侧,上层的单体电池103U的各单体电池101的负极位于保持壳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
保持壳体111包括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这3个部件,构成为由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夹着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进行保持,由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夹着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进行保持。
在组装状态下,保持壳体111形成使各单体电池101露出在壳体内部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冷却通路,在保持壳体111的一对端面部115、115形成分别与通路部的两端部连通的开口部116、118。即,上下排列的各单体电池101形成如下结构:在其外周面彼此之间相互形成微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中流过作为制冷剂的从一个开口部116进入而从另一个开口部118出去的空气,由此冷却单体电池。
各开口部116、118根据将电池块40安装在组件外壳2内的方向、即根据将电池块40用在第一电池块41和第二电池块42中的哪一个,使得一个开口部116成为制冷剂导入口或制冷剂导出口,另一个开口部118成为制冷剂导出口或制冷剂导入口(参照图3~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块41中,正极端子41A侧的开口部116成为制冷剂导入口,负极端子41B侧的开口部118成为制冷剂导出口,第二电池块42中,负极端子42B侧的开口部118成为制冷剂导入口,正极端子42A侧的开口部116成为制冷剂导出口。
如图5、图6所示,下保持框部件121具有:以一定的横宽延伸的平板状的下表面部122;和从下表面部122的宽度方向两侧端向上方立起而对置的一对下纵壁面部123、123。下保持框部件的下表面部122构成保持壳体111的下表面部113,下纵壁面部123、123构成保持壳体111的纵壁面部114、114的下方部分。
在一对下纵壁面部123、123设置有:下层下保持部124,其分别保持构成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的单体电池101的下侧部分;和开口窗部125,其分别使由下层下保持部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两侧的端面露出。各下层下保持部124具有:从下纵壁面部123、123的上边部向下表面部122被切割成半圆弧状以与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接触(相接)的下层下凹陷面;和与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的端面相对的相对面,通过与后述的中纵壁面部132、132的下层上保持部134的协同作用,构成以限制了单体电池101在其中心轴方向和径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进行保持的下保持部。
开口窗部125形成为在下纵壁面部123、123开口,能够使由下层下保持部124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端面的中央部分露出在保持壳体111的侧方。
中保持框部件131包括:以一定的高度延伸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中纵壁面部132、132;和遍及中纵壁面部132、132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短边部间地设置的一对端面部133、133。中保持框部件131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之上重叠地结合,由此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各下纵壁面部123、123的上部与各中纵壁面部132、132连续地连接,构成保持壳体111的纵壁面部114、114的高度方向中央部分。而且,中保持框部件131、131的各端面部133、133构成保持壳体111的各端面部115、115,并且形成开口部116、118。
在一对中纵壁面部132、132设置有:下层上保持部134,其分别保持由下保持框部件121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上侧部分;和上层下保持部136,其分别保持构成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的单体电池的下侧部分。而且,设置有开口窗部135、137,其分别使由下层上保持部134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两侧的端面和由上层下保持部136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两侧的端面露出。
各下层上保持部134包括:从中纵壁面部132的下边部向上边部被切割成半圆弧状以与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接触(相接)的下层上凹陷面;和与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的端面相对的相对面,通过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下层下保持部124的协同作用,构成以限制了单体电池101在中心轴方向和径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进行保持的下保持部。
各上层下保持部136包括:从中纵壁面部132的上边部向下边部被切割成半圆弧状以与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接触的上层下凹陷面;和与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的端面相对的相对面,通过与后述的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层上保持部144的协同作用,构成以限制了单体电池101在中心轴方向和径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进行保持的上保持部。
为了将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和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以彼此在列方向上偏离的状态保持,各下层上保持部134和各上层下保持部136配置于彼此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长度方向上错开半个(一半)的量的位置,使得上层下保持部136的中心位于相互相邻的下层上保持部134之间。而且,中纵壁面部132的高度构成为比单体电池101的直径短。
上保持框部件141包括:以一定的横宽延伸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142;和从上表面部142的宽度方向两侧端向下方垂下而对置的一对上纵壁面部143、143。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表面部142构成保持壳体111的上表面部112,上纵壁面部143、143构成保持壳体111的纵壁面部114的上方部分。
在一对上纵壁面部143、143设置有:上层上保持部144,其分别保持构成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的单体电池101的上侧部分;和开口窗部145,其分别使由上层上保持部144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两侧的端面露出。
各上层上保持部144包括:从上纵壁面部143、143的下边部向上表面部142被切割成半圆弧状以与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接触的上层上凹陷面;和与单体电池101的中心轴方向的端面相对的相对面,通过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层下保持部136的协同作用,构成以限制了单体电池101在中心轴方向和径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进行保持的上保持部。
开口窗部145在上纵壁面部143、143开口地形成,能够使由上层上保持部144保持的单体电池101的端面的中央部分露出在保持壳体111的侧面。由该开口窗部145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开口窗部135形成圆形的开口,由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开口窗部125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开口窗部135形成圆形的开口,通过焊接等将连接用的导电部件191固接于从这些开口露出的单体电池101的电极。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块40中,在电池块40内以圆柱状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排列的多个单体电池101,其外周面由相对设置的2个保持部件在径向上夹持而被固定。即,在下层的排列配置有多个单体电池101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中,单体电池由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这2个保持部件沿径向上下夹着(夹持)而被保持固定,在上层的排列配置有多个单体电池101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中,单体电池101由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这2个保持部件沿径向上下夹着而被保持固定。
在此,对3个保持部件、即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及上保持框部件141与单体电池101的接触部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图9~图11中,在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中,相对于多个单体电池101,在下保持框部件121形成有半径比单体电池的外周面的半径稍大的半圆弧状的下层下凹陷面,沿着该下层下凹陷面平行且由树脂一体地形成有大致M形的可产生弹性变形的按压部126。另一方面,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形成有半径比单体电池的外周面的半径稍大的半圆弧状的下层上凹陷面,在该下层上凹陷面形成有2个突起部138。按压部126形成在单体电池101的中心线上,2个突起部138相对于中心线对称地形成。上下的半圆弧状的下层下凹陷面和下层上凹陷面组合在一起,形成圆周状的凹陷面,由该圆周状的凹陷面从径向外侧包围单体电池的轴向端部。
在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中,与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的情况也相同,在上保持框部件141形成有半径比单体电池的外周面的半径稍大的半圆弧状的上层上凹陷面,沿着该上层上凹陷面平行且由树脂一体地形成有大致M形的弹性按压片146。而且,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形成有半径比单体电池的外周面的半径稍大的半圆弧状的上层下凹陷面,在该上层下凹陷面形成有2个突起部139。弹性按压片146形成在单体电池101的中心线上,2个突起部139相对于中心线对称地形成。在上层的单体电池中,上下的半圆弧状的上层下凹陷面和上层上凹陷面也组合在一起,形成圆周状的凹陷面,由该圆周状的凹陷面从径向外侧包围单体电池的轴向端部。
如图11所示,在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的单体电池101中,在外周面上与径向上接触的2个突起部138的接触点A、B、由1个按压部126向径向内侧按压的C点这3个点、以及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的单体电池101中在外周面上与径向上接触的2个突起部139和由1个按压部146向径向内侧按压的3个点,优选位于相对于按压部126、146的1个点(C点)以通过该C点和轴心的中心线CL为中心,突起部138的2个点(A点、B点)成对称的位置。具体而言,优选位于以按压部126、146的1个点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上。或者,上述的3个点也可以位于正三角形的顶点上。
根据该结构,如图11详细所示,下层的多个单体电池101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2个突起部138在外周面上部接触,下保持框部件121的按压部126将单体电池的外周面向上方按压,能够在3个点从3个方向平衡良好且可靠地保持单体电池的外周面。
此外,上层的多个单体电池101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2个突起部139在外周面下部接触,上保持框部件141的弹性按压片146将单体电池的外周面向下方按压,能够在3个点从3个方向平衡良好且可靠地保持单体电池的外周面。因此,即使在被排列配置的单体电池101的外周直径稍微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上下的按压部126、146产生变形而吸收外周面的直径的公差,即使在单体电池101的直径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单体电池的振动从而稳定地将其保持固定。此外,由于单体电池的振动被抑制,所以不会对通过焊接等与单体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的正极端子40A、负极端子40B等施加负荷,从而能够防止断线、接触不良。
示出了按压部126、146形成于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形成有突起部138、139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相反地形成,此外,也可以在下保持框部件121形成2个突起部,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下方形成按压部,在中保持框部件的上方形成突起部,在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下方形成按压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单体电池的自重不作用于按压部,能够提高按压部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块40中,保持壳体111包括:将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结合的下结合部件150;和将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结合的上结合部件160。通过下结合部件,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以将中保持框部件131重叠(叠合)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之上的状态彼此结合,通过上结合部件,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以将上保持框部件141重叠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之上的状态彼此结合。在此,参照图12对这些结合部件150、160进行说明。此外,2个结合部件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对上结合部件160进行说明。
在图12中,上结合部件160通过利用上紧固螺钉(上固定螺钉)163将紧固套筒(boss)部(固定套筒部)161和紧固套筒部162紧固(固定)而将上保持框部件141紧固固定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部,其中,紧固套筒部161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一对中纵壁面部132、132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紧固套筒部162从上保持框部件141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142的宽度方向两侧端向下方垂下且从对置的一对上纵壁面部143、143向侧方突出地形成。上保持框部件141的紧固套筒部162形成在从用于支承多个单体电池的上纵壁面部143、143的下边部向上表面部142被切割成半圆弧状的多个上层上凹陷面的中间位置,利用紧固螺钉将位于上层的多个单体电池间紧固,因此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
同样,下结合部件150通过利用下紧固螺钉(下固定螺钉)153将紧固套筒部151和紧固套筒部152紧固而将中保持框部件131紧固固定在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上部,其中,紧固套筒部151从自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平板状的下表面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端起向上方立起而对置的一对下纵壁面部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紧固套筒部152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一对中纵壁面部向侧方突出地形成。下保持框部件121的紧固套筒部151形成在从用于支承多个单体电池的下纵壁面部123、123的上边部向下表面部122被切割成半圆弧状的多个下层下凹陷面的中间位置,利用下紧固螺钉153将位于下层的多个单体电池间连接,因此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上结合部件160在上层的7个单体电池之间利用6个紧固螺钉163将形成于上保持框部件141的6个紧固套筒部161和形成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6个紧固套筒部162紧固,由此,即使在上层的7个单体电池的外径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单体电池的附近紧固而均匀地保持固定。此外,下结合部件150在下层的7个单体电池之间利用6个紧固螺钉153将形成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6个紧固套筒部151和形成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6个紧固套筒部152紧固,由此,即使在下层的7个单体电池的外径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单体电池的附近紧固而均匀地保持固定。因此,在利用由上结合部件160、下结合部件150结合的保持框部件夹着(夹持)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中,能够防止单体电池101因振动等而微动,减少对通过焊接等与单体电池的电极连接的导电部件191的焊接部施加的负荷。
在构成保持壳体111的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上保持框部件141设置有定位部件170,用于将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的部件彼此、以及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的部件彼此精确地组装。
该定位部件170由形成于相对的一个部件的相对面的凸部和形成于相对的另一个部件的相对面且可与上述凸部嵌合的凹部构成。作为一个例子,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的四角的相对的面也同样地,作为定位部件,从上保持框部件141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凸部171,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形成有凸部171可嵌合的上部开口的凹部172。凸部171和凹部172也分别各自形成有4个,能够以成为对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进行定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设定,能够容易地进行上结合部件160的上紧固螺钉163的拧入。
此外,在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四角的相对的面,从中保持框部件131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凸部171,在下保持框部件121形成有凸部171可嵌合的上部开口的凹部172。凸部171和凹部172分别各自形成有4个,能够以成为对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进行定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设定,能够容易地进行下结合部件170的下紧固螺钉153的拧入。此外,凸部和凹部也可以相反地形成,通过将凸部和凹部适当组合,能够防止3个部件121、131、141的误组装。
接着,参照图6、7、10对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壳体11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上方插入单体电池101,并且使其分别保持于各下层下保持部124。各单体电池101以各单体电池101的正极位于保持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一侧的方式排列保持,构成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在将各单体电池101插入到下保持框部件121中时,在与正极、负极相邻的外周面以较窄的宽度涂敷弹性粘接剂,形成粘接层105(参照图10)。
接着,使中保持框部件131重叠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之上,并将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下纵壁面部123、123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的紧固套筒部151和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一对中纵壁面部132、132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的紧固套筒部152重叠,将下紧固螺钉153从下方的紧固套筒部151插入后拧入上方的紧固套筒部152,由此能够将两紧固套筒部连结。此时,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通过使构成定位部件的凸部171与凹部172嵌合,能够容易地定位,紧固套筒部151、152的对位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容易地使下紧固螺钉153插入贯通。通过实施一侧6个、两侧12个的该下紧固螺钉153的拧入操作,能够将中保持框部件131与下保持框部件121结合。
此外,下紧固螺钉153的拧入方向不限于从下向上,当然也可以为从上向下。由此,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以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与中保持框部件131之间保持有多个单体电池101的状态彼此结合。此外,在下保持框部件121及中保持框部件131与单体电池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粘接层105,与3点保持一起用粘接层固定单体电池101。
而且,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方插入单体电池101,使其分别由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各上层下保持部136保持。各单体电池101以各单体电池101的正极端子位于保持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方式排列保持,构成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在该情况下,在将各单体电池101插入中保持框部件131时,在与正极、负极相邻的外周面以较窄的宽度涂敷弹性粘接剂,形成粘接层105(参照图10)。
然后,使上保持框部件141重叠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之上,并使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中纵壁面部132、132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的紧固套筒部161和从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一对上纵壁面部143、143向侧方突出地形成的紧固套筒部162重叠,将上紧固螺钉163从上方的紧固套筒部162插入后拧入下方的紧固套筒部161,由此能够将两紧固套筒部连结。
此时,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也能够通过使构成定位部件的凸部171与凹部172嵌合而容易地进行定位,紧固套筒部161、162的对位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容易地使上紧固螺钉163插入贯通。通过实施一侧6个、两侧12个的该上紧固螺钉163的拧入操作,能够将上保持框部件141与中保持框部件131结合。
此外,上紧固螺钉163的拧入方向不限于从上向下,当然也可以为从下向上。由此,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以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与上保持框部件141之间保持有多个单体电池101的状态彼此结合。此外,在中保持框部件131及上保持框部件141与单体电池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粘接层105,与3点保持一起用粘接层固定单体电池101。
根据上述的保持壳体111的组装方法,能够从保持壳体111的下部向上部依次组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池块40的组装,能够因工时的削减而削减制造成本。
电池块40在保持壳体111被组装成图8所示的状态时,接下来安装导电部件191和电压检测板201、202。导电部件191用于通过焊接等将保持在保持壳体111内的各单体电池101电串联地连接来形成电池组,如图8所示,沿着保持壳体111的两侧的纵壁面部(侧面)114、114被分别安装。
而且,导电部件191穿过由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开口窗部125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开口窗部135形成的圆形的开口,一端与下层的各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电连接,并穿过由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开口窗部137和上保持框部件141的开口窗部145形成的圆形的开口,另一端与位于下层的各单体电池101的长度方向斜上方的上层的各单体电池101的端部电连接,将上下的单体电池101彼此串联连接。在导电部件191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用于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电压检测端子204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92。
电池块40的正极端子40A与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中的、配置于相比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位置的单体电池101的电极连接。而且,电池块40的负极端子40B与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中的、配置于相比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位置的单体电池101的电极连接。即,正极端子40A作为串联连接的14个单体电池的一个正极的引出电极发挥功能,负极端子40B作为14个单体电池的一个负极的引出电极发挥功能。
在安装了各导电部件191之后,以与这些导电部件191的横侧面重叠的方式沿着保持壳体111的两侧的纵壁面部114、114分别安装电压检测板201、202。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多个止动螺钉(紧固螺钉)193将电压检测板201、202螺纹固定于保持壳体111。
电压检测板201、202还安装有未图示的元件、连接器、连接端子等,对于这些部件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电压检测板为外形不同的部件,但是当采用外形为相同形状且作为相同布线图案能够相互更换的部件时,容易进行组装施工。
<电压检测板>
以下,基于附图对使用电压检测板的电池块的各单体电池的电压检测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4~图18对使用电压检测板的电池块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安装有电压检测板的电池块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电压检测板的背面的立体图。
电压检测板201、202具有检测各单体电池101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板201、202具有沿着保持壳体111的纵壁面部114以大致固定宽度延伸的带板形状,在与保持壳体111相对的背面设置有例如用于连接电压检测线(未图示)的连接器206和在各单体电池短路的情况下将电路切断的保险丝205。保险丝205通过在短路时溶断来防止在控制单元中流过大电流,防止来自连接器206或电压检测线的冒烟、起火。
在电压检测板201、202设置有电压检测端子204。电压检测端子204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电连接,在将电压检测板201、202安装于保持壳体111的状态下配置在与各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相对的部位。电压检测端子204设置在电压检测板201、202的背面侧,在电压检测板201、202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电压检测端子204即使在将电压检测板201、202在长度方向上翻转而使其长度方向一侧与另一侧更换的状态下被安装的情况下,也分别配置在与各导电部件191的大致中央位置相对的位置,以能够与各导电部件191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源装置中,仅记载了为了固定电路板而安装于电池芯的上下表面方向的方法,在将单体电池在高度方向上重叠有多个的情况下,在电路板侧的单体电池和最远离电路板的单体电池,存在受电池导线板(leadplate)的电阻影响而测定到异常的值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块40,由于将电压检测板201、202配置在保持壳体111的侧面,并将电压检测板201、202的电压检测端子204与配置在各导电部件191的大致中央位置的连接端子192连接,所以能够精确地检测上层的单体电池101和下层的单体电池101这两方的电压。
在电压检测板201、202设置有在与各电压检测端子204相对的位置上开口的开口部203。电压检测端子204从开口部203插入端子螺钉194,使其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的螺纹孔螺合,通过紧固于连接端子192而与导电部件191连接。
图16是电压检测端子的立体图,图17是电压检测端子的横宽方向向视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6、图17中的X方向为前方向、Y方向为横宽方向、Z方向为高度方向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方向不限于被安装的姿势状态。
电压检测端子204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其包括:固定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固定部221;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连接的连接部231;和将连接部231可弹性地支承于固定部221的弯曲部241和支承臂部251。电压检测端子204设置在电压检测板201、202,使得固定部221和连接部231沿着导电部件191的排列方向配置。
固定部221以规定的横宽垂直地立起,具有将横宽方向两端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弯折成直角的俯视时大致成曲柄的形状,防止在安装于电压检测板201、202时倾倒而保持立起的姿势状态。在固定部221的下端,在横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突设有3根导线222。3根导线222中的、中央导线以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成大致”く”形,两侧的导线以向后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成大致“く”形。
通过将固定部221的3根导线222插入到预先穿设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贯通孔201a中,电压检测端子204被固定于电压检测板201、202,通过将3根导线222焊接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电压检测端子204与电压检测电路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线222的形状与流体焊接(flowsoldering)对应,但是通过改变形状,也能够与回流焊接(reflowsoldering)对应。
连接部231经由弯曲部241和支承臂部251弹性地支承于固定部221,配置在固定部221的前方。连接部231形成为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04安装于电压检测板201、202的状态下沿着电压检测板201、202平行地配置。连接部231具有沿着包含前后方向和横宽方向的平面(X-Y平面)扩展的圆板形状,在其中心开设有用于使端子螺钉194的螺纹部插入贯通的安装孔232。连接部231具有与端子螺钉194的螺钉头部194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通过将端子螺钉194的螺纹部插入到安装孔232中,使其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的螺纹孔螺合,将连接部231按压于连接端子192。
弯曲部241以随着从固定部221向前方向前行而上下往复的方式形成,具有包括从固定部221立起的立起部分和与立起部分相对的下降部分的截面弯折成大致U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从固定部221连续立起的第一立起部分242;在第一立起部分242的上端向前方弯折的头顶部分243;在头顶部分243的前端向下方弯折而与第一立起部分242相对的下降部分244;在与固定部221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从下降部分244再次向前方弯折的底面部分245;和在底面部分245的前端向上方弯折的第二立起部分246。
第一立起部分242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与保险丝205大致相同的高度。而且,第二立起部分246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得比第一立起部分242低。在弯曲部241以遍及头顶部分243、下降部分244、底面部分245地连续的方式设置有减重孔(除壁孔)247。弯曲部241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将连接部231以能够主要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部221,还支承其能够在沿着包含前后方向和横宽方向的平面(X-Y平面)的方向、以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移动。弯曲部241在固定部221与连接部231之间具有能够在导电部件191的排列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的结构。
支承臂部251在第二立起部分246的上端向前方弯折而形成,具有分叉为两个部分沿着连接部231的外周以一定宽度呈圆弧状地延伸的平板形状。支承臂部251从弯曲部241延伸至比连接部231更靠前方的位置,其各顶端部分与连接部231的前部连接。
支承臂部251能够通过发生弹性变形来支承连接部231使其能够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移动。即,支承臂部251具有能够在接近或离开电压检测板201、202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部251从比连接部231更靠后方的弯曲部241延伸至比连接部231更靠前方的位置,其各顶端部分与连接部231的前部连接,因此能够增加支承臂部251的前后方向(X方向)的长度,能够确保更多的上下方向(Z方向)的变形量。
在支承臂部251形成有将一部分向下方切起而成的切断成形部252。切断成形部252用于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04紧固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时抑制连接部231因端子螺钉194而相对地转动,从而防止由紧固力矩引起的电压检测端子204的变形,向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开口部203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成形部252沿着支承臂部251的内周端缘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但是可以与内周端缘一起或者替代内周端缘而设置于外周端缘。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压检测端子204,由于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弯曲部241和支承臂部251,所以能够缓和由各部件的安装偏差、以及热膨胀、收缩引起的应力。
特别是,如图15所示,电压检测端子204以其前后方向沿着电压检测板201、202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即,沿着电压检测板201、202的长度方向并排地配置固定部221和连接部231。
保持壳体111和电压检测板201、202的热膨胀率不同,在因温度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热膨胀·收缩的情况下,长度方向的尺寸变化之差特别大。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电压检测端子204以沿着电压检测板201、202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通过弯曲部241发生弹性变形而有效地吸收尺寸变化之差,能够缓和作用于导电部件191的应力。
此外,通过弯曲部241和支承臂部251发生弹性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各部件的安装的偏差,能够缓和作用于导电部件191的应力。
因此,能够防止单体电池101与导电部件191的焊接部分的剥离、以及导电部件191产生龟裂,能够使来自连接单体电池彼此的导电部件的电压的检测状态稳定。
图18是对电压检测端子和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截面图。
导电部件191的两端部被焊接接合于由保持壳体111保持的上层和下层的单体电池101的各电极,在其中央位置设置有连接端子192。连接端子192具有与导电部件191的中央位置相对的矩形的平板形状(例如参照图5)。而且,在连接端子192的中心穿设有用于插入贯通端子螺钉194的贯通孔,在连接端子192的内侧面,在与贯通孔连通的位置设置有冲压螺母192a。
为了连接电压检测端子204和导电部件191,首先,将电压检测板201、202沿着保持壳体111的纵壁面部114配置于预先设定的安装位置。由此,连接部231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相对,连接部231的安装孔232配置在与连接端子192的贯通孔连通的位置。
然后,将端子螺钉194插入到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开口部203中,使端子螺钉194的螺纹部插入贯通电压检测端子204的连接部231的安装孔232,并拧入冲压螺母192a。由此,电压检测端子204的连接部231在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面接触的状态下被按压,使得电压检测端子204与导电部件191连接。
端子螺钉194的紧固使用未图示的螺钉拧紧机进行。螺钉拧紧机具有用于检测螺钉紧固高度的螺钉紧固高度检测工具301。螺钉紧固高度检测工具301具有能够插入到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开口部203中的外径和能够使端子螺钉194的螺钉头部194a插入贯通的内径、即具有规定壁厚的大致圆筒形状,在紧固螺钉时,将其前端部插入到电压检测板201、202的开口部203中,与电压检测端子204的支承臂部251抵接,并将支承臂部251按压于导电部件191的连接端子192。
在利用螺钉拧紧机使端子螺钉194旋转来紧固螺钉时,因与端子螺钉194的螺钉头部194a之间的摩擦而在电压检测端子204的连接部231产生旋转转矩,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电压检测端子204的支承臂部251以向相对的电压检测板201、202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切断成形部252,所以螺钉紧固高度检测工具301的前端部和切断成形部252卡住,抑制连接部231因紧固力矩而向螺钉紧固方向转动,能够防止电压检测端子204发生变形。螺钉紧固高度检测工具301的前端部的表面例如是梨皮面,切断成形部252容易卡住。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防止因紧固力矩导致的电压检测端子204的变形,所以能够在端子螺钉194的紧固作业中自动导入螺钉拧紧机,能够因省力化而实现成本的减少。
<电池块的固定构造>
保持有如上述方式构成的多个单体电池101的电池块40,在组装后的状态下具有长轴的六面体形状的保持壳体111的外观,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而且,在电池块40的四个角的角部,形成有用于将该电池块固定在组件外壳2的下壳体11内的固定部件180。以下,参照图4、图13等对该固定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4、图13中,固定部件180包括: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的圆柱状的固定套筒部;和从组件外壳2的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被垂直固定的双头螺栓(stud)以及固定螺母。具体而言,包括:形成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四个角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贯通孔的固定套筒部181;形成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四个角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贯通孔的固定套筒部182;形成于上保持框部件141的四个角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贯通孔的固定套筒部183;贯穿3个固定套筒部181、182、183的贯通孔、从下壳体11竖立设置的双头螺栓184;和被拧入到双头螺栓的上端的止动螺母185,双头螺栓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下壳体的底面。形成于上中下的3个保持外壳的固定套筒部以各自的相对面相接的方式构成。双头螺栓184在每个电池块中有4根,合计竖立设置(立设)有12根。
使从组件外壳2的下壳体11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双头螺栓184依次贯穿在电池块40的四个角形成的固定套筒部181、182、183的贯通孔,利用止动螺母185将上端紧固,由此能够将电池块40可靠地固定在组件外壳2内。第一电池块41、第二电池块42、第三电池块43都同样地使双头螺栓184贯穿固定套筒部的贯通孔来进行螺母固定,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3个电池块固定在下壳体11内的单体电池收纳区域2A内。
<组件外壳>
图13(a)是组件外壳2的下壳体11的立体图。如上所述,组件外壳2包括上方开口的下壳体11和将下壳体11的上方开口封闭的上盖12(参照图2)。下壳体11包括:通过箱形弯曲加工(box-bending)而形成、在俯视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外壳底壁部23;和在外壳底壁部23的4条边被弯折而垂直地立起、前后对置的外壳前壁部21及外壳后壁部31和左右对置的一对外壳侧壁部33。而且,外壳前壁部21及外壳后壁部31与外壳侧壁部33之间通过焊接加工而气密地接合。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的外周向上方立起,在内部形成收纳空间,立起部的上部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形成有凸缘部(flange)36。而且,在凸缘部36形成有用于固定上盖12的螺钉孔37。
另一方面,如图1、图2所示,上盖12与下壳体11同样地由大致长方形的金属板材形成,外周部以与下壳体11的凸缘部36相对的方式形成台阶部401,在与下壳体11的螺钉孔3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02。此外,在上盖12的中央平板部,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3个台阶部403,形成有使止动螺钉穿过的贯通孔404。
在下壳体11内设置有在横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4个肋部411~414。各肋部411~414竖立设置在遍及下壳体11的外壳前壁部21与外壳后壁部31之间呈平面状地扩展的外壳底壁部23。该4个肋部411~414中的、第一肋部411将下壳体11内分割为横向一侧和横向另一侧,形成收纳单体电池3的单体电池收纳区域2A和收纳控制单元4的控制单元收纳区域2B(中壁肋部)。
下壳体11通过箱形弯曲加工而具有外壳前壁部21、外壳后壁部31和外壳侧壁部33相对于外壳底壁部23垂直地立起的形状,所以与对金属板材进行深拉伸加工而倾斜地形成壁部的例子相比,空间没有浪费,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辆内有限的空间,在设置在相同的设置空间中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更大的外壳内的内部空间。此外,在设置在下壳体11内的4个肋部411~414设置有多个孔部,实施了以轻量化为目的的减重加工(肉抜き,薄壁加工)。此外,在下壳体11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在车辆的底板的多个支架38。
第二肋部412和第三肋部413将单体电池收纳区域2A划分为3个电池块收纳室,在第一肋部411与第二肋部412之间形成能够收纳第一电池块41的第一收纳室421,在第二肋部412与第三肋部413之间形成能够收纳第二电池块42的第二收纳室422。第四肋部414沿着外壳侧壁部33设置。
在各肋部411~414的上部设置有螺纹孔,3个肋部411~413与形成于上盖12的台阶部401的位置一致地配置,台阶部的贯通孔402与3个肋部411~413的螺纹孔一致地设置。这样,上盖12的外周的台阶部401与下壳体11的凸缘部36对接,对外周进行螺纹固定,并且3个肋部与上盖的台阶部401对接,通过螺钉将上盖12紧固于各肋部411~413的上部,封闭下壳体11的上部开口。
如图13(a)所示,在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设置有多个浅槽部24。各浅槽部24例如通过在对下壳体11进行冲压成形时从外壳底壁部23向下方突出而形成。各浅槽部24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和横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横向上延伸的浅槽部24遍及第一收纳室421至第三收纳室423之间地连续。因此,能够获得下壳体11的高刚性,能够防止组件外壳2的变形。
在下壳体11的外壳侧壁部33开设形成有气体排出口,与气体排气管35连接。而且,外壳前壁部21的吸气口22和外壳后壁部31的排气口32分别成对地形成于与各收纳室421~423对应的位置。各电池块41~43以被肋部411~414抑制了横向移动的状态被收纳。
形成于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的浅槽部24,在从被收纳于各收纳室421~423中的各电池块41~43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1释放气体的情况下,使被释放的气体通过,穿过与气体排出口连接的气体排气管35排出至组件外壳2的外部。
根据上述结构,下壳体11的浅槽部24遍及第一收纳室421至第三收纳室423之间连续地形成,3个收纳室连通,因此从被收纳于收纳室421~423中的各电池块41~43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1释放出气体的情况下,能够使气体通过浅槽部24流通至与气体排气管35连接的外壳侧壁部33为止,能够从气体排气管35排出到组件外壳2的外部。因此,能够防止在组件外壳2内释放出的气体滞留在组件外壳2内,例如从外壳前壁部21与壳体前端面部115之间进入到电池块40的保持壳体111内,或者通过外壳后壁部31与壳体后端面部115之间,从外壳后壁部31的排气口32排出。
此外,在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和横向上延伸的浅槽部24,并且第一肋部411至第四肋部4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因此能够获得高刚性的下壳体11,能够防止组件外壳2的变形。
这样构成的3个电池块41~43被收纳于组件外壳2的单体电池收纳区域2A,由固定部件180固定于外壳2内。具体而言,在构成电池块40的上中下的保持框部件121、131、141的四个角形成的固定套筒部181、182、183的贯通孔中插通从下壳体11的外壳底壁部23竖立设置的双头螺栓184,将3个电池块定位收纳在下壳体11内。
被收纳固定于下壳体11内的3个电池块41~43,作为外部引出端子的3个正极端子40A(41A、42A、43A)、3个负极端子40B(41B、42B)、40C(43C)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因此将连接3个正极端子40A的线束或汇流条配置于在组件外壳2内配置的线束导向件54A内,并且将连接3个负极端子40B、40C的线束或汇流条配置于在组件外壳2内配置的线束导向件54B内。
在前后方向上,前侧的线束导向件54A例如连接3个电池块的正极端子40A而将配线送至控制单元区域2B为止,后侧的线束导向件54B例如连接3个电池块的负极端子40B、40C而将配线送至控制单元区域2B为止。而且,电源单元3的电源线在控制单元区域2B与控制单元4的规定的端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紧固止动螺母185时,盖上上盖12,使上盖12的台阶部401与肋部411~413重叠,同样紧固止动螺母,由此能够将组件外壳2与多个电池块牢固地结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记载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人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但并不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能够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且,能够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追加、删除、置换其他结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电池块40为上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U和下层的单体电池排列体103L这2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3层以上。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单体电池排列体为1层、由位于上下位置的保持部件夹着。并且,本发明涉及的二次电池组件不仅用于汽车等车辆的用途,也能够应用于铁路车辆的用途。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电池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保持多个单体电池的保持壳体;
沿着该保持壳体的侧面排列的、将对应的单体电池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
与所述保持壳体的侧面相对地配置的、检测所述单体电池的电压的电压检测板;和
设置于该电压检测板的、分别与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电连接的多个电压检测端子,
该各电压检测端子沿着排列方向配置有固定于所述电压检测板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至少能够在排列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具有包括从所述固定部立起的立起部分和与该立起部分相对的下降部分的截面弯折成U形的形状,
所述电压检测端子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支承臂部,该支承臂部至少能够在接近或离开电压检测板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
2.(删除)
3.(删除)
4.(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沿着所述电压检测板平行地配置的被螺纹固定于所述导电部件的圆板形状,
所述支承臂部具有配置在与所述连接部相同的平面上的分叉成两部分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呈圆弧状地延伸的平板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臂部从所述弯曲部沿着排列方向延伸至比所述连接部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支承臂部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检测板具有在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承臂部相对的位置上开设的开口部,
在所述支承臂部设置有将该支承臂部的一部分向所述开口部切起而成的切断成形部。
7.(修改后)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4、5或6所述的电池块。

Claims (7)

1.一种电池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保持多个单体电池的保持壳体;
沿着该保持壳体的侧面排列的、将对应的单体电池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
与所述保持壳体的侧面相对地配置的、检测所述单体电池的电压的电压检测板;和
设置于该电压检测板的、分别与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电连接的多个电压检测端子,
该各电压检测端子沿着排列方向配置有固定于所述电压检测板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至少能够在排列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具有包括从所述固定部立起的立起部分和与该立起部分相对的下降部分的截面弯折成U形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检测端子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支承臂部,该支承臂部至少能够在接近或离开电压检测板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沿着所述电压检测板平行地配置的被螺纹固定于所述导电部件的圆板形状,
所述支承臂部具有配置在与所述连接部相同的平面上的分叉成两部分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呈圆弧状地延伸的平板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臂部从所述弯曲部沿着排列方向延伸至比所述连接部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支承臂部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检测板具有在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承臂部相对的位置上开设的开口部,
在所述支承臂部设置有将该支承臂部的一部分向所述开口部切起而成的切断成形部。
7.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块。
CN201380069493.8A 2013-02-18 2013-02-18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Active CN105122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3848 WO2014125642A1 (ja) 2013-02-18 2013-02-18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2498A true CN105122498A (zh) 2015-12-02
CN105122498B CN105122498B (zh) 2017-05-10

Family

ID=51353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9493.8A Active CN105122498B (zh) 2013-02-18 2013-02-18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2683B2 (zh)
EP (1) EP2958166B1 (zh)
JP (1) JP5951100B2 (zh)
CN (1) CN105122498B (zh)
WO (1) WO201412564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4989A (zh) * 2016-11-18 2019-06-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压检测端子的保持结构
CN110112355A (zh) * 2016-10-14 2019-08-09 伊奈维特有限责任公司 将接触板的接合连接件焊接到电池单元端子的方法
CN111092530A (zh) * 2018-10-23 2020-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具备旋转电机的车辆
CN111201662A (zh) * 2017-12-11 2020-05-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1742424A (zh) * 2018-02-27 2020-10-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块、电池组装置、电力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3767513A (zh) * 2019-07-02 2021-12-07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连接板的电池组、电子装置以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06103A (ko) * 2013-07-05 2015-01-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직접 수냉 방식을 활용한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냉각방법
US10374454B2 (en) * 2014-11-07 2019-08-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US10333132B2 (en) * 2015-03-23 2019-06-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ource device including terminal fixing part and deformable buffer portion
KR102317500B1 (ko) * 2015-04-29 2021-10-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US10256511B2 (en) * 2015-05-28 2019-04-09 Bren-Tronics, Inc. Secondary battery housing with control electronics
KR102331726B1 (ko) * 2015-05-29 2021-11-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CN105070966A (zh) * 2015-08-17 2015-11-18 苏州安靠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信号采样片
JP6581959B2 (ja) * 2016-12-19 2019-09-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用導体モジュール
DE102018202120A1 (de) 2018-02-12 2019-08-14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Batterieanordnung zur strukturellen Integration von Batterien in ein Fahrzeug
DE102018202114A1 (de) 2018-02-12 2019-08-14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Batterieanordnung zur strukturellen Integration von Batterien in ein Fahrzeug
DE102018204420A1 (de) * 2018-03-22 2019-09-26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Batterieanordnung zur lasttragenden strukturellen Integration von Batterien in ein Fahrzeug
IT201800006642A1 (it) * 2018-06-25 2019-12-25 Modulo di alimentazione elettrica e metodo per assemblarlo
CN111668527A (zh) 2019-03-07 2020-09-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AT522482B1 (de) * 2019-06-07 2020-11-15 Kreisel Electric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mit einem eine Öffnung zur mantelseitigen Aufnahme einer Batteriezelle aufweisenden Träger
KR20210067647A (ko) 2019-11-29 2021-06-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KR102501080B1 (ko) * 2019-11-29 2023-02-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KR102574517B1 (ko) 2019-11-29 2023-09-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KR102561801B1 (ko) 2019-11-29 2023-07-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CN211320199U (zh) 2019-12-31 2020-08-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样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GB2594517B (en) * 2020-05-01 2023-03-29 Jaguar Land Rover Ltd Carrier and assembly for testing cylindrical cells
US11901532B2 (en) 2020-12-09 2024-02-13 Vltru Systems Llc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rack with enhanced fire safety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8077A (ja) * 2007-05-18 2008-11-27 Yazaki Corp 端子の取付構造
JP2010221844A (ja) * 2009-03-24 2010-10-07 Autech Japan Inc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2012243514A (ja) * 2011-05-18 2012-12-10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81855A (zh) * 2011-07-12 2013-01-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电源装置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3445B2 (ja) 1999-05-18 2005-0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4565968B2 (ja) 2004-11-09 2010-10-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
JP5358251B2 (ja) * 2009-03-31 2013-12-04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WO2011052699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極柱接続用バスバーと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電圧監視装置
JP2011216401A (ja) * 2010-04-01 2011-10-27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JP5702947B2 (ja) 2010-04-22 2015-04-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配線材
JP5726605B2 (ja) 2011-04-12 2015-06-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を内蔵した電池ブロックおよび蓄電装置
JP6200675B2 (ja) 2012-04-13 2017-09-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8077A (ja) * 2007-05-18 2008-11-27 Yazaki Corp 端子の取付構造
JP2010221844A (ja) * 2009-03-24 2010-10-07 Autech Japan Inc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2012243514A (ja) * 2011-05-18 2012-12-10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81855A (zh) * 2011-07-12 2013-01-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电源装置的车辆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2355A (zh) * 2016-10-14 2019-08-09 伊奈维特有限责任公司 将接触板的接合连接件焊接到电池单元端子的方法
US11901531B2 (en) 2016-10-14 2024-02-13 American Battery Solutions, Inc. Methods of welding a bonding connector of a contact plate to a battery cell terminal
CN109844989A (zh) * 2016-11-18 2019-06-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压检测端子的保持结构
CN111201662A (zh) * 2017-12-11 2020-05-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1742424A (zh) * 2018-02-27 2020-10-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块、电池组装置、电力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1092530A (zh) * 2018-10-23 2020-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具备旋转电机的车辆
CN111092530B (zh) * 2018-10-23 2022-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具备旋转电机的车辆
CN113767513A (zh) * 2019-07-02 2021-12-07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连接板的电池组、电子装置以及车辆
CN113767513B (zh) * 2019-07-02 2024-04-16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括连接板的电池组、电子装置以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58166A4 (en) 2016-09-07
JP5951100B2 (ja) 2016-07-13
US9812683B2 (en) 2017-11-07
JPWO2014125642A1 (ja) 2017-02-02
EP2958166B1 (en) 2018-08-29
CN105122498B (zh) 2017-05-10
WO2014125642A1 (ja) 2014-08-21
US20150349390A1 (en) 2015-12-03
EP2958166A1 (en)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2498A (zh)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CN105122499A (zh)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组件
CN103378326B (zh) 电池块和二次电池模块
CN105453302B (zh) 蓄电模块
JP6315278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164489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099211B2 (ja) バッテリ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US8859122B2 (en) Interconnect device for battery assembly
CN105074959B (zh) 配线模块
JP2016100247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KR102490605B1 (ko) 고전압 배터리 서브모듈
WO2013084713A1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826637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20135295A1 (en) Battery module structure
US11201362B2 (en) Sensing substrate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90135207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3316386A1 (en) Connector part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a battery system comprising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the connector part
JP2005108481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1175928A (ja)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672188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5046358A (ja) バスバー構造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165044A (ja) 接続部材およ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EP2720299A1 (en) Cover of battery wiring module, battery wiring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JP2011129310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25060B2 (ja) 高圧用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Japan Automotive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2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